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唐 玄奘译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举颂酬答,颂曰:
“1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2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3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舍受。
4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已说初能变,第二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5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6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7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8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9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 皆三受相应。
10 初遍行触等, 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 所缘事不同。
11 善谓信、惭、愧、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12 烦恼谓贪、嗔、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 恨、覆、恼、嫉、悭、
13 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沈、 不信并懈怠、
14 放逸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15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16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
“17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颂曰:
“18 由一切种识, 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颂曰:
“19 由诸业习气、 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20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21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22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23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24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25 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识实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者,论曰:“如是所成唯识性、相,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
“26 乃至未起识, 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 犹未能伏灭。”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27 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28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修习位中如实见理,数数修习。其相云何?
“29 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30 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 大牟尼名法。”
唯识三十论颂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李世民
宋·洪遵
春秋楚·伍子胥
宋·吴快
明·沈采
明·李辅
吴虞公
寒齋
清·柯劭忞
(清)徐士俊野君
唐·智广
五代·荆浩
清·陈伦炯
金·郝大通
墨憨斋
清·求是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