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志林


  《東坡志林》,宋蘇軾著。此書所載為作者自元豐至元符二十年中之雜說史論,內容廣泛,無所不談。其文則長短不拘,或千言或數語,而以短小為多。皆信筆寫來,揮灑自如,體現了作者行雲流水涉筆成趣的文學風格。此書宋時或稱《東坡手澤》,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一即著錄《東坡手澤》三卷,並注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謂《志林》也。」《四庫全書總目》以為「蓋軾隨手所記,本非著作,亦無書名。其後人裒而錄之,命曰《手澤》;而刊軾集者不欲以父書目之,故題曰《志林》耳。」然黃庭堅《豫章集》卷二九《跋東坡敘英皇事帖》云:「往嘗於東坡見手澤二囊,……手澤袋蓋二十餘,皆平生作字,語意類小人不欲聞者,輒付諸郎入袋中,死而後可出示人者。」則《手澤》之名為作者生前自定。又蘇軾元符三年內移過廉州,有《與鄭靖老書》云:「《志林》竟未成,但草得《書傳》十三卷。」是作者亦曾預有《志林》之名。此書傳本頗多,卷數亦不一,有一卷、五卷、十二卷本。較通行之一卷本有宋左圭《百川學海》本(《百川》本),明成化《東坡七集》本;五卷本有明萬曆趙開美刊本(趙本),清嘉慶張海鵬重刊趙本(張本),次年復輯入《學津討原》本(《學津》本),涵芬樓據趙本校印本;十二卷本則有明萬曆商濬《稗海》本(商本)。一卷本僅載史論而無雜說;十二卷本皆雜說而無史論,雖收羅甚豐,然訛誤亦不少;五卷本兼有雜說史論,去取較為精審。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仲和,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英宗治平二年(1065),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三年,父洵卒,護喪歸蜀。神宗熙寧二年(1069),服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判官。四年,倅杭州。後歷知密州、徐州、湖州。烏臺詩案獄起,貶黃州團練副使。七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八年,知登州。尋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1086),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後又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紹聖元年(1094),貶惠州。四年,貶儋州。元符三年(1100),北歸。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卒於常州。蘇軾一生著作甚豐,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全傳》等。(以上按《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及孔凡禮之《東坡志林》點校說明)

  是次錄文,據王松齡點校之《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1年)與及孔凡禮整理之《東坡志林》(見於《全宋筆記》第一編第九冊,大象出版社,2003年)二書互參而成。前書以涵芬樓本為底本,校以《百川》本、趙本、商本、《東坡七集》本、文瀾閣庫本(補鈔本)、張本及《學津》本。後書亦以涵芬樓本為底本,主校以茅維萬曆丙午所刊《蘇文忠公全集》(蘇集)。校記則採錄兩家之長,擇善而從。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