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唐 慧光释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沙门大照居士慧光集释
夫大道融心显实一理。前后贤圣唯趣此门。悟者三界唯心。不悟随眠□□□乘宗定对相显。真了悟者知诸法寂然因缘立事假合成名。不了者著名住字取想奔耶。若欲摄妄归真染净平等者。要须注意观心。本觉自现。意观有力。仍不出意念到彼岸。常入甚深禅定。久习不已。自然事是皆毕。若观处有事渐渐向真。纵放身心虚豁其坏。起作恒寂不像而照。任运三昧温道育德。资成法。身返悟心源无妨无碍。体若虚空名无边三昧。心无出入名无寂三昧。于一切有处净无求名不思议三昧。三昧不昧不从缘起名法性三昧。一切学者但求其解不求自证。若欲修习大乘者。不解安心定知悟失。时有居士。俗性李名惠光。是雍州长安人也。法名大照。不顾荣利。志求菩提。前事安阇梨。后事会和尚。皆已亲承口决蜜授教旨。至于精义妙理达本穷源。出有入无圆融自在。居士乃禅思余暇叹此群迷。遂显事理幽门。咨呈妙义开斯法要。可谓涉海之舟船直往菩提。斯言信矣。庶将未悟者愿令得悟。未安者愿令得安。未解脱者愿令解脱。
居士问曰。佛法幽玄凡人不恻。文字浩汗意义难知。请问禅师法要暂辞方便。直往直言不弃俗流。幸无秘密 大照禅师答。善哉善哉观汝所问。菩萨根基似欲纯熟。吾长身四十有五。入道已来二十有余。未曾有人问斯意义。汝有何事复决何疑。直问直说不假烦言 问曰。夫欲入道者当修何法看何法证何法求何法悟何法得何法而趣菩提 答曰。一法不看亦无有求。一法不证亦无有后。一法不悟亦无道可修。即是菩提 问曰。弟子无始世来流浪生死。与理相违。乍闻顿说冥漠不知。神识昏昏莫知所在。由若醉人未能星悟。伏愿下接群迷赐垂少问。方便会真 问曰。云何真性 答曰。不起心常无相清净 问曰。云何自性 答曰。见闻觉知四大及一切法等各有自性 问曰。自性从何而生 答曰。从妄心生 又问曰。云何离自性 答曰。心不起即离 问曰。云何是道。云何是理。云何是心 答曰。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心外无理。理外无心。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心。心理平等名之佛心。得此理者不见生死。凡圣无异。境智无二。理事俱融。染净一如。如理真照。无非是道。自他俱离。一切行一时行。亦无前后亦无中间。缚解自在。称之道 问曰。云何顺正理人 答曰。心不起常无相顺 问曰。云何顺道 答曰。直心不著一切即顺 问曰。云何是妄 答曰。不识自心是妄 问曰。云何是颠倒 答曰。若起种种境界是颠倒 问曰。何者是自心。何者是妄心 答曰。若行分别是妄心。不分别是自心 问曰。分别心及不分别心从何而生 答。分别心从颠倒生。不分别心从正智生 问曰。分别心及与不别心俱从何生 答曰。无我生处 问曰。既生处云何称有颠倒称有正智 答。若不识自心即行种种颠倒 若识自心即是正智 问曰。今言识与不识俱从何而生 答。若识从悟生。若不识从妄想生问曰。一切众生总在妄想。为复亦在正智 答曰。一切众生无在正智。实无妄想 问曰。我今现在妄相云何称有正智 答曰。汝本来实无妄想。今称妄想。即如人食莨荡子于空中觅针。如此虚空实无有针 问曰。本来既无妄。今一切行人断何物而求道乎 答曰。不断一物亦无道可求 问曰。既无道可求。无物可断。云何世尊经文说断妄想 答曰。世尊实不遣断妄想。若断妄想者即不离妄想一切众生妄有所得妄有所断妄见有妄想法。世尊随众生意说假立妄想法。世尊实不说一字妄想法。譬如艮凿对病说药。若无有病即不说药 问曰。既是世尊不说妄想法。其妄想何谁造作 答曰。众生自造作。正智即无 问曰。云何不造正智。偏造作妄想答曰。不识正智即有妄想。若识妄想 问曰。既有正智。即合有妄想。云何说称无妄想 答曰。众生实无妄想。亦无正智。二俱不可得 问曰。既二俱不可得。即合无有凡夫亦无圣人 答曰。亦有凡亦有圣。汝自不识 问曰。何者是凡何者是圣 答曰。汝若分别即是凡夫。若也不分别即是圣 问曰。分别是凡。不分别是圣。如小婴儿长头不分别。可是圣人乎 答曰。作此见解大是愚夫。准如婴儿幼稚不识好恶。由如痴人不识尊卑。岂得是不分别会。须于真如理中常行分别心得无分别智 问曰。作勿生即是不分别智 答曰。汝且看处看净心看心起处。即须觉知心从本已来清净。不被外缘所染。事须了了见。因缘性不可得。即知因缘亦空亦非空者。即是世间所有森罗万像君臣父母人义礼信。此即是世间法不坏。是故经文不坏世法而入涅槃。若坏世法即是凡夫流浪生死。其世间因缘法各各无主。假缘和合体性皆空。毕境不可得。若见如是理者。即名见性是也。即于分别中得无分别智。常行分别而不分别。此是不坏世法。是故经云。分别诸结相入第一义而不动。是以能觉之者即动而起寂也 又问曰。维摩经云。常求无念实想智惠。于世间法少欲知足。于出世间法求之无厌。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惠引道于众生。此义云何 答曰。此义者即是三世诸佛妙。即证者乃智非心所恻问曰。既常求无念实想者。缘何事。诸经即说布施持戒人天之福。岂不是有念法耶。因何得不同而有差别。令一切学人狐疑不信 答曰。汝莫不信。汝不解事。佛说布施持戒人天之福者。为众生多在妄想。佛无量善巧方便。随众生意说妄想法。诱引令趣大乘门。汝今不信。即为引经来证也。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大乘为本。又说云。十方佛土中准有一乘法。且以假名字引道于众生。终不以小乘济渡于众生。又说云。勿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又说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又诸法无行经云。若人分别戒。是即无有戒。若见有戒者。是即为失戒。据此而言。明知佛说究竟门非说人无福。只是引众生令入佛惠。过去现在圣人说心得自在心得解脱心得圣人者。此是三世诸佛大印破汝疑也 问曰。诸佛若说一乘。教化诸众生故。如今总得悟。何须更说惑乱众生。岂不得罪过也 答曰。汝莫起此意。诸佛大慈悲故。所为众生落三恶道者众。所以闻方便门为说六波罗蜜。波罗蜜者。布施持戒忍褥。行此三事得离三恶道人天来往。精进禅定智惠。行此三事得离生死苦。当来成佛 问曰。过去诸佛说三乘。为当现在诸佛说三乘 答曰。过去现在未来说佛总说 问曰。以何义理而得知耶 答曰。法华经云。若且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此法。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明知过去诸佛并说三乘引道于众生令入于一乘 问曰。何者是一乘 答曰。心是一乘 问曰。心云何知是一乘 答曰。可见心空无所有。即是一乘 问曰。了见心空无所有是一乘者得圣耶 答曰。得圣 又问曰。有凡耶答曰。亦有凡 问曰。凡与圣有异无异 答曰。并无异也。若悟朝凡暮圣。不悟即六道受生 问曰。今言悟时何物 答曰。悟心 问曰。凡心圣心是一是二 答曰。是一 云何是一 答曰。了见性清净从本以来无染无著。即知是一 问曰。何谁知无染无著 答曰。心知无染 问曰。心云何知无染 答曰。三世诸佛说心无形体毕竟不可得。是以得知无染 问曰。既无形体。如何得知无染 答曰。只为无形体。故知无染。若有相貌处所还有染 问曰。前言说心。未审心总有几心 答曰。汝若悟一心不可得。汝若不悟即有若干种心不可知数也 问曰。是凡心。何者是圣心 答曰。汝若取相是凡心。离相即是圣心 问曰。取相心及不取相心请示其要 答曰。一切修道者若见来去心即是长矩心。见好恶。见憎爱。见嗔喜。见邪正。见凡圣。见自在不自在。见涅槃。见解脱。见不解脱。见佛菩萨。见究竟不究竟。见知解不知解。见精进。见禅定。见智惠等者。并是凡夫妄想心也 问曰。如何是圣人心 答曰。不起一念亦不见一物。即是圣人心也 问曰。禅师得圣人心耶 答曰。我亦无得 问曰。既是无得何有知耶 答曰。我今亦无得亦无知。是故经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即是菩提萨埵 问曰。此理究竟属谁 答曰。一物不属。若有所属。即生死轮回。若无所属。毕竟常住 问曰。一切众生皆以八识而转不得自在。云何是八识 答曰。所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赖耶是也。所言识者。以了别为义。如眼与色相应之时意识于中分别。或时计好。或时计恶。随彼所计便有相生即薰于第七末那之识。承此薰故遂即执取。转薰于第八识。所已积聚诸业种子得名为藏。眼识既然。诸识亦尔。一切众生业受报者。先将藏识展转成因作未来三业。所已因因想乘果果不绝。终还六道受生死苦。是以未能了心者即被八识惑乱也。所言此八识者。谓本有以云为因。藉现在缘而起。造作因缘和合。还欲生未来之因。今欲断除不令生者。当正观之时了眼识从何而得。为从色得。为从眼得。为从心得。若从心得。盲人有心。云何不能生。于眼识。若死人有眼。云何不能分别于色。若从色得。色即顽碍无知。如此众缘不能独辨了心之时乃知。眼见色时眼因缘空。眼缘既空。即是色空。若了此三事体空即无分别。以无分别故意识分别而无分别。七识欲执而无所执。八识藏中更无薰习。杂染种子以无种子。更不爱生死。湛然常住。不为生之所生灭之所灭 问曰。佛有三身从何而得 答曰。佛三身者从八识而得。由转八识得成四智。就此四智束成三身。此乃从因至果。有此三身差别 问曰。云何义故而得知耶 答曰。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五识以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成所作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七阿赖耶为大圆镜智 问曰。此四智者有何义故而作是说 答曰。用前五识亦云五根。其五根者即惠门照触前境而无妄染。所以将此五识以为妙观察智。第六意识者亦云意根。是智门当须勤觉。觉云便净。与法相应。真俗齐观成就智惠。转意成惠。惠照能明。识无分别。转智成。是名成所作智 第七末那识者。更无执取自然无憎无爱。以无憎爱故一切法悉皆平等。故云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藏中即空。杂染种子悉皆清净。犹如明镜悬在于空。一切万像悉皆中现。而此明镜终不作念言。我能现像。像亦不言。我从镜生。无能无所。故说此智名为大圆镜智 问曰。四智既尔。云何三身 答曰。大圆镜智以为法身。平等性智以为报身。成所作智及妙观察智以为化身 又问曰。以何知之而作是说 答曰。据今时现在而言。具定一切无漏功德圆满义足。犹如世间明镜现众面像而无分别。故说此知以为法身。妄心既尽。平等性成万行成就。以为报身。六根无染广度众生。自离离他。令他同解而修因。故以化身 问曰。一切众生令欲求佛。三身之中先修何身 答曰。经云。所说从平等法身流出报身。从此报身流出化身。从此化身流出三藏等教十二部经。以是义故先修法身。言法身者所为妙有妙无中道正观。若悟此理即是法身。以见法身即知自身心从无始世来常违法故。既见法以即须勤。勤用意无间自然清净。顺于如故久如不以。如心既成。是为报佛。所以法身本有报身修行。化身者。经云。现种种身名化身 问曰。佛三身既尔。云何是三宝 答曰。佛三身者亦云三宝。所谓佛宝法宝僧宝 问曰。三宝即有几种 答曰。若具释而言。有三种三宝 问曰。云何名三 答曰。一体三宝。别相三宝。住持三宝 问曰。云何一体三宝 答曰。真心体觉性清净。名为佛宝圆满义足具有恒沙功用。名为法宝。功用之义一体一味。名为僧宝 问曰。云何别相三宝 答曰。别相者即此自身。名为佛宝。亦能随机授药自欲修行。名为法宝。四大五荫和合不相违。皆名为僧宝 问曰。何名住持三宝 答曰。住持者。所谓善能扶上接下事事清平。名为佛宝。随意言说闻者欢喜。名为法宝。在于众中万行不违善巧方便能和一切不相诤论。名为僧宝 问曰。云何称之为宝 答曰。此第一义者不在内外亦无中间。无有秤量无直无价。即喻而言。名三宝。若也有价不名为宝。故说如意无价宝珠是也 问曰。老经云。佛道为而无不为。此义云何 答曰。佛道本自无为。众生起我见如须弥。而则有为。此义非意所知非心所恻。证者了知。但能有功。一时大悟 问曰。经云一切法皆从此经出 答曰。经者心也。心能表一切。行人修习圆照无碍。无上正道因是发明。诸佛如来始则自修。终则化物无法不□。故云皆从此经出 问曰。经云荷担如来此义云何 答曰。汝但反照于性。不住于常。反悟无身。谁受荷负。深达般若广为人说。是即荷负正法担运胜义。令诸众生成就功德。故云荷担如来 问曰。经云。如来度众生。此义云何 答曰。汝自了众生正性本来清净。六根起相。烦恼病生。观生本空。有何可度。是故若言如来度者。即著我人众生受者 问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者。此义如何 答曰。金刚者是色心。般若者清净也。波罗者彼岸也。密者到也 又问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答曰。汝心若起有去有来。即有为法皆是不安之相。汝心不起即无来无去即无为法。无为法中动不动俱离。是即常住。故称如如不动 问曰。温室经云。具其七物洗浴众僧获福无量。其福意义请为表示 答曰。经云。所说者实不虚也。汝若具七物洗浴者。即须内外相应德福无量。汝离烧炭火温净水清灰操豆杨枝苏膏内衣等七物先浴者。若常弄心性纵放贪嗔。呵打是非令他声泪俱下。即是出佛身血。常行三涂业。如此洗浴者犹如洗堑。泥尽应休。但身心清净不起贪嗔。自然平等即离分别。已分别水洗。却一切尘垢或足清净 问曰。此三毒之心若为对治。成就六波罗蜜 答曰。汝须心勇猛精进对三毒发其三誓愿。誓断一切恶。对于嗔毒。誓修一切善。对于痴毒。誓一切众生。对于贪毒。以能断能修著。会于心三毒。制成三聚净戒。次明下心者。即便对于五荫发五种下心者。一誓观一切众生作贤圣想自身作凡夫想。二者誓观一切众生作国王想自身作百姓想。三者誓观一切众生作师僧想自身作弟子想。四者誓观一切众生作父母于自身作男女想。五者誓观一切众生作曹主想自身作奴婢想。六波罗蜜者亦云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对其六六根清净。六道不生内外无著自然布施。即摄檀波罗蜜。善恶平等俱不可得。即摄尸波罗蜜。境智和会违害永尽。即摄忍辱波罗蜜。大寂不动万行自然。摄精进波罗蜜。繁兴妙寂法身自现。摄禅波罗蜜。妙寂开明无有变异究竟常住不著一切。摄般若波罗蜜。是名六波罗蜜。梵言波罗蜜。汉言达彼岸也 问曰。俗流向来问答皆是量起心生恼乱。禅师布施欢喜不有小疑。未敢由意。恐致劳烦 禅师答。汝若无疑不须强问。法无得答问。即有法高下。无问无答是法平等。若广求见解。即失本道。亦与汝心中作所知障。令汝心起破□。若也实有疑滞。即须勤问。皆是证真 问曰。楞伽经云。远离觉所觉。此义云何 答曰。觉念不生其心安泰 问曰。弟子虽是俗人。心识早已入道。曰文今闻师说皆是正真无上菩提。誓愿志成心无退转。顿断世缘心神六识并在无所。一心专念渴仰。声泪俱下。不能自止。领解暂愧不胜悲泣。五内当惟心中痛切自恨。多劫已来迷此真理。不因禅师悲慜。苍生无由可悟。故云。大解脱论。作此论者。若合圣意。一切众生同露此福。若也不合圣意。愿罪消灭如有非人不可传之。恐将傍毁破法之慧。若有实觉福重之人。传□□与悕惜大道之法。不可轻示。不得翻憘诤论。唯是默心。自知妄念不生我所心灭。
大乘开心显解脱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周琦
清·吴大廷
清·王清任
张机
徐哲身
清·费伯雄
汉·赵岐
元·陈栎
李穆
宋·陈大师
清·郑钦安
林洛
崔致远
南北朝·颜之推
明·陈子龙
宋·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