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刺灸心法要诀
刺灸心法要诀
刺灸心法要诀清 吴谦
卷一
九针原始歌
九针因何而有名,原于大地大数生,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人时音律星,风野九九八十一,针应其数起黄钟,皮肉筋脉声阴阳,齿气九窍关节通。
【注】《灵枢九针篇》帝曰:九针焉生,何因有名。岐伯曰: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终于九。一法天,二法地,三法人,四法时,五法音,六法律,七法星,八法风,九法野。
九针者,圣人起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之数,针之数应之,而人之身形亦应之。皮应天,肉应地,血脉应人,筋应时,声应音,阴阳应律,齿面目应星,气应风,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九野,此天人相通之道也。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各有所主也。
卷一 九针原始歌
九针式图并九针主治法歌
一曰:针式图
针式图【注】经之一曰: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 者,锐也;卒者,尾也。谓此针长一寸六分,上去末寸半,下只留一分之锋,欲浅刺不令深入也。
针主治法歌针即今箭头针,主刺皮肤邪肉侵,毋令深入泻阳气,邪正相安荣卫均。
【注】 针即今箭头针也,主刺邪热病在头身皮肤之证。毋令深入,深则有伤阳气。故必分许浅浅刺之,使邪去而正不伤,荣卫得和,则病除矣。
二曰:员针式图
员针式图【注】经之二曰:员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筒身卵锋者,谓身直如竹筒,未锋员如卵锐也。
员针主治法歌员针取法于絮针,主治邪气侵肉分,筒身卵锋不伤正,利导分肉邪自平。
【注】员针即絮针也,主治邪气在分肉之间。盖筒身卵锋,利导分肉,能使邪气行而不伤于肌肉之正气也。
三曰:针式图
针式图【注】经之三曰:针者,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黍粟之锐者,员而微尖,利于用补者也。
针主治法歌针之锐如黍粟,恐其深入伤肌肉,按脉勿陷以致气,刺之邪气使独出。
【注】 针之锋,如黍粟之锐,主治邪在脉中。不欲深入,只按脉以候气至,刺脉中之邪气,使独出也。若深按陷至肌肉,邪气虽出,而肌肉之正气必伤矣。
四曰:锋针式图
锋针式图【注】经之四曰:锋针者,取法于絮针,刃三隅,长一寸六分,其上去八分,下留八分。刃三隅者,盖直壮而锐,可以泻热出血也。
锋针主治法歌锋针即今三棱名,主刺瘤邪时气壅,发于经络痼不解,泻热出血荣卫通。
【注】锋针即今三棱针,主刺时气温热瘤邪也。凡发于经络中壅痼不解之病,用三棱针之锋利,以泻热出血,使经络开通,荣卫调和,而壅痼之疾愈矣。
五曰:铍针式图
铍针式图【注】经之五曰:铍针者,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其必广二分半长四寸末如剑锋者,取其能开通也。
铍针主治法歌铍针之锋末如剑,主刺寒热两相搏,合而为痈脓已成,大脓一泻实时和。
【注】铍针之锋末如剑者,主刺寒热相搏,或邪气郁于荣卫,凝滞不通,发为痈疽。其脓已成,用此开之,以取大脓。大脓泻则阴阳和,而痈热愈矣。
六曰:员利针式图
员利针式图【注】经之六曰:员利针者,取法于 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长一寸六分。其取法于者,以毛之强者曰 ,用其细健可稍深也。
员利针主治法歌员利针形尖如 ,主治虚邪客于经,暴痹走注历节病,刺之经络实时通。
【注】员利针,尖其形如 ,员而且锐。主治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与走注历节疼痛等病。以此刺之,则经络流通,而虚邪自去矣。
七曰:毫针式图
毫针式图【注】经之七曰:毫针者,尖如蚊虻喙。取法于毫毛,长二寸六分。其必尖如蚊虻喙者,取其微细徐缓也。
毫针主治法歌毫针主治虚痹缠,养正除邪在徐缓,寒热痛痹浮浅疾,静入徐出邪正安。
【注】毫针者,因取法于毫毛,故名之也。主刺邪客经络,而为痛痹邪气轻浅者也。凡正气不足之人,用此针刺之,静以徐往,渐散其邪,微以久留,缓养正气,则寒邪痛痹浮浅之在络者,皆可平也。
八曰:长针式图
长针式图【注】经之八曰:长针者,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为其可以取深邪远痹也。
长针主治法歌长针主治虚邪伤,内舍骨解节腠殃,欲取深邪除远痹,刺法得宜始可康。
【注】长针即今环跳针也。主虚邪深入,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凡欲取深远疼痛之邪,必得身长末锋之针,如法以刺之,方能使深邪出,远痹解,而得安康也。
九曰:大针式图
大针式图【注】经之九日:大针者,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尖形如梃,粗而且巨,可以泻通机关也。
大针主治法歌大针主刺周身病,淫邪溢于肌体中,为风为水关节痹,关节一利大气通。
【注】大针者,即古人之燔针也。凡周身淫邪,或风或水,溢于肌体,留而不能过于关节,壅滞为病者,以此刺之,使关节利,大气通,则淫邪壅于经络,风虚肿毒伤于肌体者,皆可去也。
【按】此九针,皆本于《灵枢经》中大小、长短之法,无有异也。但细玩经中九针之用,凡所取者,皆言有余之实邪,则针之不宜于治虚也,从可知矣。
卷一 九针原始歌
行针次第手法歌
行针手法口诀多,撮要编为十二歌,取穴持温进指摄,退搓捻留摇拔合。
【注】十二字分次第手法歌诀,始自三衢杨继洲。后之诸家,口诀虽多,皆不免于繁杂。今撮其要,仍编为十二歌诀,庶简明切当,便于后学。
一、取穴歌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毋外慕其心,令彼荣卫无伤碍,医者方堪入妙针。
【注】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所针之穴,令气血开,教病者心专于内,不要外驰,然后下针,使针不伤荣卫,方堪入妙也。
二、持针歌持针之士要心雄,手如握虎莫放松,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注】凡下针之士,须心小力雄,以右手持针于穴上,势若握虎,不敢放松,着力旋插,直至应止之处,吸气三口,然后提针,徐徐而用。凡机关三才奥理,欲识于心而行于针者,须将此再三推穷可也。
三、温针歌温针之理最为良,口内温和审穴方,毋令冷热相争搏,荣卫宣通始安祥。
【注】凡下针,必先将所用之针,入于口中,使之温热,审定穴所,方可与刺。勿令冷热相争,庶血气调和,而得安祥也。
四、进针歌进针理法取关机,失经失穴最不宜,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针之愈。
【注】凡下针,要病患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关机最密,切勿太忙,须细审经络穴所在何部分,不可轻施其针,失于经络穴所也。如在阳部,必取筋骨间陷下之处,则不伤于筋骨;如在阴分 之内动脉相应间,则以爪重切经络,少待片时,方可进针,而不伤于荣卫。又必三思已定,然后下针,病可愈矣。
五、指循歌部分经络要指循,只为针头不紧沉,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血气使来临。
【注】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推而行之,引而止之,往来循之,使气血上下均匀,针下自然气至沉紧,得气即泻之意也。
六、摄法歌摄法原因气滞经,大指爪甲切莫轻,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
【注】凡摄针者,因针下邪气滞涩不行也。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重切之,使正气流行,则邪气不能滞涩,而针下自觉活动矣。
七、退针歌退针手法理要知,三才诀内总玄机,一部六数三吸气,须臾疾病自然愈。
【注】凡退针,全在手法,三才之内,皆有要诀玄机,不可不知。如欲退针,必须缓缓而出,自地部退至人部,再渐退至天部,俱用少阴之六数泻之,每一部六数,须要少停,三部共行三六一十八数,令病患吸气三口,随吸随提,徐徐退至天部,其疾病自然除矣。
八、搓针歌搓针泻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就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注】搓针者,凡进、退、搓、捻,皆催其气至以泻邪气也。如觉针下气紧,切勿就移,须用泻法,但微微动转,如搓线之状,若抟之太紧,必至肉缠针头,邪气滞涩,而不能除矣。
九、捻针歌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轻。
【注】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随也。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
十、留针歌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能令荣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
【注】留针者,凡出针至于天部,入针至于地部,须在皮肤肌肉间徐徐容留,令荣卫宣散方可出针入针。若出针太急,则血随针出,反伤荣卫,其巧妙玄机,全在指头也。
十一、摇针歌摇针三部皆六摇,根据次推排在指梢,孔穴大开无窒碍,邪气退除病自消。
【注】摇针者,如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二三摇,多者不过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之状,使孔穴开大,无有窒碍,庶邪气退除而病愈矣。
十二、拔针歌拔针之时切勿忙,闭门存神要精详,不沉不紧求针尾,此诀须当韫锦囊。
【注】凡针毕拔针,最要精详,不可轻率忙乱也。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快,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然后拔针,庶不致于出血。此针家要诀,须当韫于锦囊也。
卷一 九针原始歌
行针分寸法歌
行针分寸中指传,屈指中节两纹尖,男左女右童稚一,长短肥瘦审经权。
【注】行针取分寸法,以同身寸法为准,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童稚亦如之。虽人身有长短,体有肥瘦,入针之分数不一,而身形之长者,其指节亦长,身形短者,其指节亦短,但随其长短,以取分寸,则自准矣。肥人肌肉肥浓,血气充满,宜刺三分半;瘦人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二分。然虽如此,犹当有经有权,不可执一而论。如遇不肥不瘦之人,只在二三分之间,酌量取之可也。
中指定同身寸图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一寸。取稻秆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缩为准,用绳则伸缩不便,故多不准。
卷一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刺浅深歌
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脏俞原。春宜针荥夏针俞,秋宜针合冬井间。脏病针俞腑病合,脏腑有病皆针原。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注】井、荥、俞、经、合、原,十二经穴名也。手足阳经有原穴,手足阴经无原穴,阴之俞穴,即阴之原穴也。所出为井,井者如水之出也;所流为荥,荥者如水之流也;所注为俞,俞者如水之注也;所行为经,经者如水之行也;所入为合,合者如水之会也;原者如水之源也。夫春针荥者,取络脉在分肉间,刺之浅者也;夏针俞者,取孙络在肌肉皮肤之上也;秋针合者,亦取络脉在分肉间,故如春时之所刺;冬针井者,取络脉孙络之下,比他时所刺,则深而留之,以冬气入脏故也。经原之原,手足阴阳之经,诸病皆宜刺之,但所刺有深有浅,不能枚举。此四时针刺之大旨,自古相传者也。
卷一
五脏井荥俞经合歌
太阴肺脉井少商,鱼际之穴号荥乡,太渊一穴名为俞,经渠经合尺泽当。
太阴脾井隐白穴,流于大都荥来接,太白为俞经商丘,阴陵泉与合为穴。
少阴心脉井少冲,寻至少府即名荥,神门一穴为俞穴,经合灵道少海真。
少阴肾脉井涌泉,然谷为荥本天然,太溪为俞经复溜,阴谷为合踝前旋。
厥阴心包井中冲,掌中劳宫即为荥,大陵穴取名为俞,间使经合曲泽终。
厥阴肝脉井大敦,行间之穴便为荥,太冲之处为俞穴,经合中封曲泉名。
卷一
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歌
阳明大肠井商阳,二间为荥俞三间,合谷原经阳溪取,曲池为合正相当。
阳明胃脉井厉兑,内庭为荥须要会,陷谷名俞冲阳原,经合解溪三里位。
太阳小肠井少泽,流于前谷为荥穴,后溪为俞原腕谷,经合阳谷小海歇。
太阳膀胱井至阴,通谷为荥亦穴名,束骨为俞原京骨,昆仑为经合委中。
少阳三焦井关冲,寻至液门号为荥,俞原中渚阳池取,经合支沟天井中。
少阳胆脉井窍阴,侠溪为荥是穴名,俞原临泣丘墟穴,经归阳辅合阳陵。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脏腑有病均宜刺,原络表里相随看。肺原太渊大偏历,大肺合谷列缺端;脾原太白胃丰隆,胃脾冲阳公孙间;心原神门小支正,小心腕骨通里边;肾原太溪膀飞阳,膀肾京骨大钟班;三焦阳池包内关,包原大陵焦外关;胆原丘墟肝蠡沟,肝胆太冲光明闲。
【注】凡脏腑有病,均可以刺之,即《难经》云: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者是也。盖各经有所主之病,必随其各经表里,先主后客并刺之。主者原穴也,客者络穴也。如手太阴肺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渊穴也,复刺大肠表之络穴,即偏历穴也;手阳明大肠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合谷穴也,复刺肺经里之络穴,即列缺穴也;足太阴脾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白穴也,复刺胃经表之络穴,即丰隆穴也;足阳明胃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冲阳穴也,复刺脾经里之络穴,即公孙穴也;手少阴心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神门穴也,复刺小肠经表之络穴,即支正穴也;手太阳小肠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腕骨穴也,复刺心经里之络穴,即通里穴也;足少阴肾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溪穴也,复刺膀胱经表之络穴,即飞扬穴也;足太阳膀胱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京骨穴也,复刺肾经里之络穴,即大钟穴也;手少阳三焦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阳池穴也,复刺心包络经表之络穴,即内关穴也;手厥阴心包络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大陵穴也,复刺三焦经表之络穴,即外关穴也;足少阳胆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穴,即丘墟穴也,复刺肝经里之络穴,即蠡沟穴也;足厥阴肝经病,可刺本经里之原穴,即太冲穴也,复刺胆经表之络穴,即光明穴也。此十二经主病之原穴为主,络穴为客,随表随里之刺法也。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肺经原络应刺病,胸胀溏泻小便频,洒翕寒热咳喘短,木痛皮肤肩缺盆。
【注】肺经里之原穴太渊,大肠表之络穴偏历,二穴应刺之证即:胸胀,溏泻,小便频数,洒洒恶寒,翕翕发热,咳嗽,喘促,短气,皮肤,肩背、缺盆麻木疼痛。皆肺、大肠经病也。
肺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大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大肠原络应刺病,大(大指)次(次指)不用肩臂疼,气满皮肤木不仁,面颊腮肿耳聋鸣。
【注】大肠表之原穴合谷,肺经里之络穴列缺,二穴应刺之证即:手之大指次指不用肩臂疼痛,皮肤麻木不仁,面颊腮肿,耳鸣,耳聋。皆大肠、肺经病也。
大肠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脾经原络应刺病,重倦面黄舌强疼,腹满时痛吐或泻,善饥不食脾病明。
【注】脾经里之原穴太白,胃经表之络穴丰隆,二穴应刺之证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脾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胃经原络应刺病,项膺股 足跗疼,狂妄高歌弃衣走,恶闻烟火木音惊。
【注】胃经表之原穴冲阳,脾经里之络穴公孙,二穴应刺之证即:项、颈、胸、膺、胯、股、胫、 、足跗疼痛,发狂妄言,高歌弃衣而走,恶烟火,闻木音即惊。皆胃、脾经病也。
胃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心经原络应刺病,消渴背腹引腰疼,眩仆咳吐下泄气,热烦好笑善忘惊。
【注】心经里之原穴神门,小肠表之络穴支正,二穴应刺之证:饮水即消,背腹引腰作痛,眩晕仆倒,上咳吐,下泄气,热而心烦,好笑善忘,多惊。皆心与小肠经病也。
心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小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小肠原络应刺病,颧颔耳肿苦寒热,肩 肘臂内外廉,痛不能转腰似折。
【注】小肠表之原穴腕骨,心经里之络穴通里,二穴应刺之证即:颧颔耳肿,苦寒热,肩、 、肘、臂内外侧痛,不能转动,腰痛似折。皆小肠、心经病也。
小肠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肾经原络应刺病,大小腹痛大便难,脐下气逆脊背痛,唾血渴热两足寒。
【注】肾经里之原穴太溪,膀胱表之络穴飞扬,二穴应刺之证即:大腹、少腹、脊背疼痛,大便结燥,脐下气逆上冲,口渴吐血,两足寒冷。皆肾、膀胱经病也。
肾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膀胱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膀胱原络应刺病,目脱泪出头项疼,脐突大小腹胀痛,按之尿难溲血脓。
【注】膀胱表之原穴京骨,肾经里之络穴大钟,二穴应刺之证即:目胞脱陷泪出,头项疼痛,脐突、大腹、少腹胀痛,按之其尿难出,而溲血脓。皆膀胱、肾经病也。
膀胱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三焦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三焦原络应刺病,小指次指如废同,目 耳后喉肿痛,自汗肩 内外疼。
【注】三焦表之原穴阳池,心包里之络穴内关,二穴应刺之证即:手之小指次指如废而不能用,目 、耳后、咽喉肿痛,自汗,肩 内外侧疼。皆三焦、包络经病也。
三焦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心包络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心包原络应刺病,面红目赤笑不休,心中动热掌中热,胸腋臂手痛中求。
【注】心包里之原穴大陵,三焦表之络穴外关,二穴应刺之证即:面红目赤,好笑不休,心中动悸,内热,手心热,胸腋与臂手疼痛。皆心包络、三焦经病也。
心包络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胆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胆经原络应刺病,口苦胸胁痛不宁,髀膝外踝诸节痛,太息马刀侠瘤瘿。
【注】胆经表之原穴丘墟,肝经里之络穴蠡沟,二穴应刺之证即:口苦,胸、胁、髀、膝、外踝诸节疼痛,太息,马刀瘿瘤。皆胆、肝经病也。
胆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肝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肝经原络应刺病,头痛颊肿胁疝疼,妇人少腹胞中痛,便难溲淋怒色青。
【注】肝经里之原穴太冲,胆经表之络穴光明,二穴应刺之证即:头痛,颊肿,胁疝疼痛,妇人少腹胞中疼痛,大便难,小便淋,好怒色青。皆肝、胆经病也。
肝经表里原络穴图
卷一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注】公孙二穴,是足太阴脾经穴也,通于冲脉,内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厥阴心包络穴也,四穴通于阴维脉。四经会合循行之处,在胃心胸之间,故主治胃与心胸之病也。
临泣二穴,是足少阳胆经穴也,通于带脉;外关二穴,此二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也,四穴通于阳维脉。
四经会合联系之处,在于目锐 、耳后、颊、颈、肩之间,故主治目锐 、耳后、颊、颈、肩之病也。
后溪二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也,通于督脉;申脉二穴,此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也,四穴通于阳跷脉。四经会合别络之处,在于目内 、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间,故主治目内 、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之病也。
列缺二穴,是手太阴肺经穴也,通于任脉;照海二穴,此二穴是足少阴肾经穴也,四穴通于阴跷脉。四经会合系络之处,在于肺系、咽喉、胸膈之间,故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之病也。
卷一 八脉交会八穴歌
冲脉公孙穴主治歌
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注】九种心疼者: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注、曰去来痛。
结胸者,胸满硬痛也。翻胃者,朝食暮吐,食难停留也。伤酒,伤食,积滞,肠胃雷鸣,水食,气疾,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疟疾肠风,大便下血,以及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皆宜刺此公孙穴,则立应也。
冲脉公孙穴图
卷一 八脉交会八穴歌
阴维内关穴主治歌
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妇女胁疼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注】中满心胸痞胀,谓腹满心胸痞胀不通快也。肠鸣泄泻,谓暴泻脱肛也。食难下膈伤于酒者,谓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也。积块坚硬,横冲于胁,妇女心胁疼痛,里急胀痛,伤寒结胸硬痛,疟疾,里实等病,皆刺内关,无不愈矣。
阴维内关穴图
卷一 八脉交会八穴歌
带脉临泣穴主治歌
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疼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搔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注】中风手足举动难,谓手足不遂也。若疼痛麻木拘挛,兼发热者,风热也。头风旋晕及肿痛连腮、项、目、牙齿、两耳、咽喉皆赤肿痛,游风搔痒,筋脉牵引,腰、胁、四肢与肋疼痛等证,皆宜刺此临泣穴,立时有奇功也。
带脉临泣穴图
卷一 八脉交会八穴歌
阳维外关穴主治歌
肢节肿疼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跟肿目睛红,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极灵。
【注】四肢骨节肿痛,两膝痹冷,手足不遂,偏正头风,脊背、腰胯、筋骨、头项、眉棱疼痛,手足发热麻木,夜间盗汗,及破伤游风,脚跟肿痛,两眼赤红,伤寒阳明自汗,蒸热烘烘,皆宜刺外关穴,其病立已。
阳维外关穴图
卷一 八脉交会八穴歌
督脉后溪穴主治歌
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头疼眼肿涟涟泪,背腰腿膝痛绵绵,项强伤寒病不解,牙齿腮肿喉病难,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
【注】手足拘挛者,屈伸难也。战掉者,手足颤摇不能握也。眩者,晕也。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语言,癫痫不省人事, 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背、腰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上下牙齿、腮、龈、咽、喉肿疼,手足麻木不仁,破伤受风,寝汗等证,先砭后溪穴,开通脉道,无不愈矣。
督脉后溪穴图
卷一 八脉交会八穴歌
阳跷申脉穴主治歌
腰背脊强足踝风,恶风自汗或头疼,手足麻挛臂间冷,雷头赤目眉棱痛,吹乳耳聋鼻衄血,癫痫肢节苦烦疼,遍身肿满汗淋漓,申脉先针有奇功。
【注】腰背脊强,不能俯仰也。足内踝红肿,名绕踝风也。足外踝红肿,名穿踝风也。
恶风自汗与雷头风痛,暴发火眼,眉棱骨痛,手足麻木拘挛,臂冷,及妇人吹乳,乳房红肿(未产者名内吹,已产者名外吹也),耳聋鼻衄,癫痫抽搐,肢节烦疼,遍身肿满,头汗淋漓等证,此皆风热痰饮,流注攻冲为病。并宜先针申脉,立时有功。
阳跷申脉穴图
卷一 八脉交会八穴歌
任脉列缺穴主治歌
痔疮肛肿泄痢缠,吐红尿血嗽咳痰,牙痛喉肿小便涩,心胸腹疼噎咽难,产后发强不能语,腰痛血疾脐腹寒,死胎不下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注】内痔肛肿,泄痢赤白,咳痰唾血、尿血,及牙龈咽喉肿痛,小便赤涩艰难,心胸腹痛,噎咽不快,产后败血,上干心气,身发强直,不能语言;或瘀滞腰痛,脐腹间寒,子死腹中,胎衣不下,上攻膈塞,并刺列缺,其证必痊。
任脉列缺穴图
卷一 八脉交会八穴歌
阴跷照海穴主治歌
喉闭淋涩与胸肿,膀胱气痛并肠鸣,食黄酒积脐腹痛,呕泻胃翻及乳痈,便燥难产血昏迷,积块肠风下便红,膈中不快梅核气,格主照海针有灵。
【注】上焦火盛,咽喉闭塞不通;下焦热结,膀胱气痛,小便淋涩,胸中肿痛;或食积酒积,内蓄伤脾,发黄;或脐腹痛;或呕泻,胃翻吐食,乳痈,大便燥结,及妇人生产艰难,瘀血块痛,昏迷,肠风下血不已;或膈中之气,怏怏不快,如梅核气格塞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等疾,急刺照海穴,则诸证自散。
阴跷照海穴图
卷一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太阴足脾手肺脏,阳明足胃手大肠,少阴足肾手心脏,太阳足膀手小肠,厥阴足肝手包络,少阳足胆手焦当。
【注】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共包络分属手足三阴三阳,为十二经也。如肺手太阴,心手少阴,心包络手厥阴,手之三阴也;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之三阳也;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足之三阳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之三阴也。
卷一
天干十二经表里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阳干为表阴干里,脏腑表里配阴阳。
【按】旧云: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夫三焦为决渎之官,犹可言壬,而包络附于心主,乌可云癸?况二脏表里,皆相火也,故改正之。
【注】甲、丙、戊、庚、壬阳干也,乙、丁、己、辛、癸阴干也。阳干为表为腑,阴干为里为脏,故曰:脏腑表里配阴阳也。
卷一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流入大肠经,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时应注小肠经,申属膀胱酉属肾,戌走包络亥焦宫,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
【注】人有十二经,昼夜有十二时,每一经主一时。先从寅时入肺起,卯入于大肠,辰入于胃,巳入于脾,午入于心,未入于小肠申入于膀胱,酉入于肾,戌入于包络,亥入于三焦,子入于胆,丑入于肝,至于寅时,则又从肺起,此十二经与十二时,相循环而行者也。
卷一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注】人身正脉十有二经,每于平旦寅时,营气始于中焦,上注于手太阴肺经,自胸中而出于中府,至于少商,以次行于手阳明大肠等十二经,终于足厥阴肝经,而复始于太阴肺经也。凡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周流不息,循环无端也。
卷一
十二经起止歌
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胃起承泣终厉兑,脾起隐白大包乡,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俞府终,包络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止竹空,胆瞳子 止窍阴,肝起大敦止期门。
卷一
十二经穴周流歌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 府脏,府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瞳 穴,瞳下入窍阴方,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期门历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卷一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同,二少太阴常少血,六经气血要分明。
【注】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此二经多气多血之经也;三焦、胆、肾、心、脾、肺,此六经多气少血也;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此四经乃多血少气也。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头 【注】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脑 【注】脑者,头骨之髓也,俗名脑子。
颠 【注】颠者,头顶也。颠顶之骨,俗名天灵盖。
囱 【注】囟者,颠前之头骨也。小儿初生未阖名曰囟门,已阖名曰囟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
面 【注】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
颜 【注】颜者,眉目间名也。
额颅 【注】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
头角 【注】额两旁棱处之骨也。
鬓骨 【注】即两太阳之骨也。
目 【注】目者,司视之窍也。
目胞 【注】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裹,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
目纲 【注】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目内 【注】目内 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 也。
目外 【注】目外 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 也。
目珠 【注】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 【注】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
目眶骨 【注】目眶者,目窠四围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 骨, 骨之外即颧骨。
【注】目下之眶骨,颧骨内下连上牙床者也。
【注】 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 【注】鼻者,司臭之窍也。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注】 , 内鼻旁间,近生门牙之骨也。
颧 【注】颧者,面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注】 者,俗呼为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
耳 【注】耳者,司听之窍也。
蔽 【注】蔽者,耳门也。
耳郭 【注】耳郭者,耳叶也。
颊 【注】颊,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
曲颊 【注】曲颊者,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颊车骨尾之钩者也。
颊车 【注】颊车者,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
人中 【注】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
口 【注】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唇 【注】唇者,口端也。
吻 【注】吻者,口之四周也。
颐 【注】颐者,口角后 之下也。
颏 【注】颏者,口之下唇至末之处,俗名下把壳也。
颔 【注】颔者,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空软处也。
齿 【注】齿者,口 所生之骨也,俗名曰牙。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尽根牙之别。
舌 【注】舌者,司味之窍也。
舌本 【注】舌本者,舌之根也。
颃颡 【注】颃颡者,口内之上二孔,司分气之窍也。
悬雍垂 【注】悬雍垂者,张口视喉上,似乳头之小舌,俗名碓嘴。
会厌 【注】会厌者,覆喉管之上窍,似皮似膜,发声则开,咽食则闭,故为声音之户也。
咽 【注】咽者,饮食之路也,居喉之后。
喉 【注】喉者,通声息之路也,居咽之前。
喉咙 【注】喉咙者,喉也,肺之系也。
嗌 【注】嗌者,咽也,胃之系也。
结喉 【注】结喉者,喉之管头也。其人瘦者多外见颈前,肥人则隐于肉内,多不见也。
胸膺 【注】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膺者,胸前两旁高处也,一名曰臆,胸骨肉也,俗名胸膛。
【注】 者,胸之众骨名也。
乳 【注】乳者,膺上突起两肉有头,妇人以乳儿者也。
鸠尾 【注】鸠尾者,即蔽心骨也。其质系脆骨,在胸骨之下歧骨之间。
膈 【注】膈者,胸下腹上之界内之膜也,俗名罗膈。
腹 【注】腹者,膈之下曰腹,俗名曰肚;脐之下曰少腹,亦名小腹。
脐 【注】脐者,人之初生胞蒂之处也。
毛际 【注】毛际者,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际也。下横骨俗名盖骨。
篡 【注】篡者,横骨之下,两股之前,相合共结之凹也。前、后两阴之间,名下极穴,又名屏翳穴、会阴穴,即男女阴气之所也。
睾丸 【注】睾丸者,男子前阴两丸也。
上横骨 【注】上横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湾横骨旁,接拄骨之骨也。
拄骨 【注】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肩解 【注】肩解者,肩端之骨节解处也。
骨 【注】 骨者,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头臼之上棱骨也。其臼接 骨上端,俗曰肩头。其外曲卷翅骨,肩后之棱骨也。其下棱骨,在背肉内。
肩胛 【注】肩胛者,即 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 ,俗名 板子骨。
臂 【注】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 膊。 膊中节上、下骨交接处,名曰肘;肘上之骨曰 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骨有正、辅二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正骨居下,长大偏内,俱下接腕骨也。
腕 【注】腕者,臂掌骨接交处,以其宛屈故名也。当外侧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锐骨,亦名踝骨。
掌骨 【注】掌者,手之众指之本也。掌之众骨名壅骨,合凑成掌,非块然一骨也。
鱼 【注】鱼者,在掌外侧之上陇起,其形如鱼,故谓之鱼也。
手 【注】手者,上体所以持物也。
手心 【注】手心者,即掌之中也。
手背 【注】手背者,手之表也指骨 【注】指者,手指之骨也。第一大指名巨指,在外二节,本节在掌;第二名食指,又名大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三中指名将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四指名无名指,又名小指之次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第五指为小指,三节在外,本节在掌。其节节交接处,皆有碎骨筋膜联系。
爪甲 【注】爪甲者,指之甲也,足趾同。
岐骨 【注】岐骨者,凡骨之两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注】 者,肩 下内侧对腋处,高起软白肉也。
腋 【注】腋者,肩之下胁之上际,俗名 肢窝。
胁肋 【注】胁者,腋下至肋骨尽处之统名也。曰肋者,胁之单条骨之谓也,统胁肋之总,又名曰 。
季胁 【注】季胁者,胁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软肋。
【注】 者,胁下无肋骨空软处也。
脑后骨 【注】脑后骨者,俗呼脑杓。
枕骨 【注】枕骨者,脑后骨之下陇起者是也。其骨或棱、或平、或长、或圆不一。
完骨 【注】耳后之棱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两旁之棱骨也。
颈项 【注】颈项者,颈之茎也。又曰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俗名脖项。
颈骨 【注】颈者,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项骨 【注】项骨者,头后茎骨之上三节圆骨也。
背 【注】背者,后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膂 【注】膂者,夹脊骨两旁肉也。
脊骨 【注】脊骨者,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
腰骨 【注】腰骨者,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宽、下窄,方圆二三寸许,两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际也。
胂 【注】胂者,腰下两旁,髁骨上之肉也。
臀 【注】臀者,胛下尻旁大肉也。
尻骨 【注】尻骨者,腰骨下十七椎、十八椎、十九椎、二十椎、二十一椎五节之骨也。上四节纹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内凹如瓦,长四五寸许,上宽下窄,末节更小,如人参芦形,名尾闾,一名 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在肛门后,其骨上外两旁形如马蹄,附着两髁骨上端,俗名 骨。
肛 【注】肛者,大肠下口也。
下横骨、髁骨、楗骨 【注】下横骨在少腹下,其形如盖,故名盖骨也。其骨左右二大孔,上两分出向后之骨,首如张扇,下寸许附着于尻骨之上,形如马蹄之处,名曰髁骨。下两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于臀内,名曰楗骨。与尻骨成鼎足之势,为坐之主骨也,妇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髋,侠髋之臼名曰机,又名髀枢,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环跳穴处,此一骨五名也。
股 【注】股者,下体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小腿。中节上、下交接处,名曰膝。
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 骨,胫之大骨也。
髀骨 【注】髀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于髀枢,下端如锤,接于 骨也。
骨 【注】 骨者,俗名 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 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伏兔 【注】伏兔者,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俯兔,故曰伏兔。
膝解 【注】膝解者,膝之节解也。
膑骨 【注】膑骨者,膝上盖骨也。
连骸 【注】连骸者,膝外侧二高骨也。
【注】 者,膝后屈外,俗名腿凹也。
【注】 者,下腿肚也,一名腓肠,俗名小腿肚。
踝骨 【注】踝者, 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实出之高骨。在外为外踝,在内为内踝也。
足 【注】足者,下体所以趋走也,俗名脚。
跗骨 【注】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跗骨者,足趾本节之众骨也。
足心 【注】足心者,即踵之中也。
跟骨 【注】跟,足后根之骨也。
趾 【注】趾者,足之指也。其数五,名为趾者,别于手也。居内之大者名大趾,第二趾名大趾之次趾,第三趾名中趾,第四名小趾之次趾,第五居外之小者名小趾。足之指节与手指节同,其大趾之本节后内侧,圆骨形突者,名核骨。
三毛 【注】足大趾爪甲后为三毛。毛后横纹为聚毛。
踵 【注】踵者,足下面着于地之谓也,俗名脚底板。
正面骨度部位图
背面骨度部位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骨度尺寸
头部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自后发际以至大椎项骨三节处也)。
【按】 头部折法:以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为一尺二寸。如发际不明,则取眉心直上,后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为直寸。横寸法,以眼内角至外角,此为一寸。头部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督脉神庭至太阳曲差穴,曲差至少阳本神穴,本神至阳明头维穴,各开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各开四寸半。
胸腹部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处)缺盆以下之中,长九寸。胸围四尺五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当折八寸为当) 中下至天枢,长八寸。(天枢足阳明穴名,在脐旁,此指平脐而言)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横骨横长六寸半。(毛际下骨曰横骨)【按】 此古数也。以今用上、下穴法参较,多有未合,宜从后胸腹折法为当。
两髀之间,广六寸半。(此当两股之中横骨两头之处,俗名髀缝)【按】 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为之,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际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 上岐骨际,下至脐心,折作八寸;脐心下至毛际曲骨穴,折作五寸。横寸以两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横直寸法,并根据此。
背部 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节,长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人之所以能负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节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尾 骨男子者尖,女人者平)腰围四尺二寸。
【按】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 ,通折三尺。上七节各长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节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第十四节与脐平,下七节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尽也。直寸根据此,横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内阔一寸。凡云第二行侠脊一寸半,三行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净以寸半三寸论,故在二行当为二寸,在三行当为三寸半也。
侧部 自拄骨下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拄骨,颈项根骨也)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小肋也)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足少阳环跳穴处也。)髀枢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横骨上廉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骨际曰廉,膝旁之骨突出者曰辅骨,内曰内辅,外曰外辅)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上廉、下廉,可摸而得)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二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
四肢部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臂之中节曰肘)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
(臂掌之交曰腕)本节至末,长四寸半。(指之后节曰本节)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膝 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 ,腿湾也,跗足面也。膝在前, 在后。跗属者,凡两踝前后胫掌所交之处,皆为跗之属也)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外踝以下至地,长一寸。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按】 骨度乃《灵枢经 骨度篇》文所论之长短,皆古数也。然骨之大者太过,小者不及,此亦但言其则耳。至于周身手足折量之法,当用前中指同身寸法为是。
正面骨度尺寸图
背面骨度尺寸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前头面颈诸穴行列
头部顶中 中行凡一穴:百会(属督脉)头部前 中行凡四穴:神庭 上星 囟会 前顶(俱属督脉)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八穴: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俱足太阳穴)两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临泣 目窗 正营(俱足少阳穴)正面部 中行凡五穴:素 水沟 兑端 龈交(俱督脉穴) 承浆(任脉穴)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穴:攒竹 睛明(俱足太阳穴) 迎香 禾 (俱手阳明穴) 巨 (足阳明穴)两旁第三行左右凡十穴:阳白(足少阳穴)承泣 四白 地仓 大迎(俱足阳明穴)两旁第四行左右凡八穴:本神 童子 (俱足少阳穴) 丝竹空(手少阳穴) 颧 (手太阳穴)颈部 中行凡二穴:廉泉 天突(俱属任脉)
前头面颈穴总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胸腹诸穴行列
胸博 中行凡七穴: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俱任脉)
仰人诸经起止全图
俯人诸经起止全图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二穴(去中行任脉二寸):俞府 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步廊(俱足少阴)两旁第三行左右凡十二穴(自气户夹俞府旁二寸,去中行四寸):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俱足阳明)两旁第四行左右凡十二穴(自云门夹气户旁二寸,去中行六寸):云门 中府(俱手太阴) 周荣胸乡 天溪 食窦(俱足太阴)腹部 中行凡十五穴: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中极 曲骨 会阴(俱任脉)两旁第二行左右凡二十二穴(自幽门夹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幽门 通谷 阴都石关 商曲 肓俞 中柱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骨(俱足少阴)两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六穴(自不容夹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二寸):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俱足阳明) 急脉(足厥阴穴,挟气冲旁各半寸,去中行二寸半)两旁第四行左右凡十四穴(自期门上直两乳,挟不容旁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期门(足厥阴) 日月(足少阳) 腹哀 大横 腹结 府舍 冲门(俱足太阴)
胸腹穴总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后头项诸穴行列
头部后 中行凡五穴:后顶 强间 脑户 风府 哑门(俱属督脉)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六穴:络却 玉枕 天柱(俱足太阳穴)两旁第三行左右凡六穴:承灵 脑空 风池(俱足少阳穴)两旁第四行左右凡四穴:完骨(足少阳穴)天牖(手少阳穴)
后头项穴总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背穴行列
背部中行凡十四穴: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筋缩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阳关 腰俞长强(俱督脉)两旁第二行左右凡十四穴: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肾俞 大肠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俱挟脊,去中行二寸) 上 次 中 下 (上俱挟脊骨两旁,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椎空中) 会阳(挟尻骨两旁上)(俱足太阳穴)两旁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去脊中行三寸五分):附分 魄户 膏肓俞 神堂 膈关 魂门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俱足太阳)
背穴总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侧头面颈肩诸穴行列
侧头部 左右凡二十八穴:头维(足阳明穴)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窍阴(俱足少阳穴) 角孙 颅息 脉 翳风 丝竹(俱手少阳穴)侧面部 左右凡十四穴:客主人 听会(俱足少阳) 和 耳门(俱手少阳) 听宫(手太阳) 下关 颊车(俱足阳明穴)侧项部 左右凡十四穴:人迎(婴筋之前) 水突 气舍(俱足阳明穴) 扶突(婴筋之后)天鼎(俱手阳明) 天窗(扶突后) 天容(俱手太阳穴)肩膊部 左右凡十二穴:巨骨 肩臂 (俱手阳明) 肩井(足少阳穴) 肩 会(俱手少阳穴)
侧头面项肩穴总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侧腋胁肋诸穴行列
侧腋胁肋部左右凡二十穴:渊液 辄筋(俱足少阳)天池(手厥阴) 大包(足太阳) 章门(足厥阴)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俱足少阳)(附)两手奇俞穴左右凡六穴:拳尖(在中指本节前骨尖上,握拳取之) 五虎(一在手食指背间,一在无名指背间,皆在次节三节相接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
侧腋胁肋穴总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手三阴经总穴名
手太阴肺经,行臂内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大指端行三阴之上):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列缺 孔最尺泽 侠白 天府手厥阴心包络经,行臂内凡八穴,左右同(起手中指端,行三阴之中):中冲 劳宫 大陵 内关 间使门 曲泽 天泉手少阴心经,行臂内凡九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内侧端,行三阴之下):少冲 少府 神门 阴 通里灵道 少海 青灵 极泉
手三阴经总穴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手三阳经总穴名
手阳明大肠经,行臂外,凡十四穴,左右同(起手食指端,行三阳之上):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三里 曲池 肘 五里 臂手少阳三焦经,行臂外凡十二穴,左右同(起手无名指端,行三阳之中):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手太阳小肠经,行臂外凡八穴,左右同(起手小指外侧端,行三阳之下):少泽 前谷 后溪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手三阳经总穴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足三阴经总穴名
足厥阴肝经,行足股内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端,行三阴之前):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沟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五里 阴廉足太阴脾经,行足股内凡十一穴,左右同(起足大指内侧端,行三阴之中):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商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陵泉 血海 箕门足少阴肾经,行足股内凡十穴,左右同(起足心,行三阴之后):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钟 照海 水泉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
足三阴经总穴图
卷二 周身名位骨度
足三阳经总穴名
足阳明胃经,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三指端,行三阳之前):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丰隆 下巨虚 条口 上巨虚 三里 犊鼻 梁丘 阴市 伏兔 髀关足少阳胆经,行足股外凡十五穴,左右同(起足四指端,行三阳之中):窍阴 侠溪 地五会 临泣丘墟 悬钟 阳辅 光明 外丘 阳交 阳陵泉 阳关 中渎 环跳 风市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起足小指外侧端,行三阳之后):至阴 通谷 束骨 京骨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跗阳 飞扬 承山 承筋 合阳 委中 委阳 浮 殷门 承扶 会阳
足三阳经总穴图
卷三
肺脏经文
经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脏之气,为脏之长,为心之盖。又云:是经常多气少血。
《难经》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
《中藏经》曰:肺者生气之原,乃五脏之华盖。
张介宾曰: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覆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 。
手太阴肺脏图
卷三 肺脏经文
肺经循行经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经循行图
卷三 肺脏经文
肺经循行歌
手太阴肺中焦生,络肠循胃散流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肘中,循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端通,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
【注】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者,言起于任脉中脘穴也。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者,谓本经之络,散布流行,下则络于大肠,还上而循胃口,非上膈属肺直行之经也。夫经络流行,循还无端。故手太阴之脉,必自足厥阴经之支者期门穴,循行中脘穴,上膈属肺,以交于手太阴肺经也。从肺系横出腋下,至于中府、云门穴,下循于 内天府、侠白穴;从侠白行少阴心主经脉之前,下行肘中尺泽穴;从尺泽循臂内上骨下廉孔最穴,从孔最入寸口列缺、经渠、太渊穴;从太渊上鱼(句)入鱼际穴;从鱼际出大指之端少商穴而终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循行次指内廉出其端,以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也。
卷三 肺脏经文
肺经穴歌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卷三 肺脏经文
肺经分寸歌
太阴中府三肋间,上行云门寸六许,云在任玑旁六寸,大肠巨骨下二骨,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上七寸拟,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端内侧,鼻衄刺之立时止。
【注】中府在任脉中行华盖穴旁,直开去六寸,乳上三肋间陷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是其穴也。上直行一寸六分,在手阳明大肠经巨骨之下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云门穴也。从云门穴下循 内,腋下三寸动脉陷中,以鼻尖点墨取之,天府穴也。从天府穴下行肘中,约纹上去五寸动脉中,侠白穴也。从侠白穴下行肘中,约纹上屈肘横纹筋骨罅中,动脉应手,尺泽穴也。从尺泽穴下行腕前,约纹上七寸,上骨、下骨间陷中,孔最穴也。从孔最穴循外侧行腕后,侧上一寸五分,以两手交叉,当食指末筋骨罅中,列缺穴也。从列缺穴循行寸口陷中,经渠穴也。从经渠穴内循手掌后陷中,太渊穴也。从太渊穴上鱼,手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散脉中白肉际,鱼际穴也。从鱼际穴循行手大指内侧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白肉际,少商穴也。
肺经穴图
卷三
大肠经文
经云: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又云: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
张介宾曰: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下连肛门也。
手阳明大肠腑图
卷三 大肠经文
大肠经循行经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上会,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大肠经循行图
卷三 大肠经文
大肠经循行歌
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岐骨两筋循臂肪,入肘外廉循外,肩端前廉柱骨旁,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下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侠鼻孔注迎香。
【注】手阳明大肠经之脉,起于大指次指内廉之端。出于大指者,谓出于大指少商穴也,本经之络。其支者,直出于次指之端,以交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商阳穴,故曰: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也。从商阳穴循食指上廉,二间、三间穴也。从三间穴循出两骨之间,合谷穴也。从合谷上两筋之间,阳溪穴也。从阳溪穴循臂上廉至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穴也。从三里穴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从曲池穴上 外前廉,肘 、五里、臂 穴也。
从臂 穴上肩,肩 穴也。从肩 穴出 骨之前廉,巨骨穴也。从巨骨穴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言会于督脉之大椎穴也;自督脉大椎穴入交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络肺下膈属大肠者,谓其支从缺盆上颈,复循本经之天鼎穴,贯颊至扶突穴也。从扶突穴入下齿中禾 穴,从禾 穴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迎香穴而终,以交于足阳明胃经也。
卷三 大肠经文
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迎五里,臂 肩 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 ,终以迎香二十止。
卷三 大肠经文
大肠经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间,阳溪上侧腕中是,偏历腕后三寸安,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 上 外廉近,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肘上七寸量,肩 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三寸,禾水沟旁五分,迎香禾 上一寸,大肠经穴自分明。
【注】商阳穴在手食指内侧端后,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是其穴也。从商阳穴循食指上廉,本节前内侧陷中,二间穴也。从二间穴循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三间穴也。从三间穴循行手大指次指岐骨间陷中,合谷穴也。从合谷穴循行手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张大指次指取之,阳溪穴也。从阳溪穴上行手腕后,上侧三寸,偏历穴也。
从偏历穴上行三寸,温溜穴也。从温溜穴上行二寸五分,辅锐肉分,下廉穴也。从下廉穴上行一寸,上廉穴也。从上廉穴上行一寸,锐肉之端,按之肉起,手三里穴也。从手三里穴上二寸,以手拱胸屈肘,横纹头陷中取之,曲池穴也。从曲池穴上行大骨外廉陷中,肘 穴也。从肘 穴循行肘上三寸,向里大脉中央,五里穴也。从五里穴上行四寸,两筋两骨罅宛宛陷中,伸臂平手取之,臂 穴也。从臂 穴上行 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陷处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肩 穴也。从肩 穴上行臂端,两叉骨间陷中,巨骨穴也。从巨骨穴循颈,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天鼎穴也。从天鼎穴上直行曲颊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仰而取之,扶突穴也。从扶突穴贯颊直鼻孔下,水沟旁五分,禾 穴也。从禾 穴上一寸,鼻孔旁五分,迎香穴也。
大肠经穴图
卷三
胃腑经文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又云: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又云:是经多气少血。
《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
张介宾曰: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曰幽门。
足阳明胃腑图
卷三 胃腑经文
胃经循行经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侠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穴三寸而别,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胃经循行图
卷三 胃腑经文
胃经循行歌
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侠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到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街逢,遂由髀关抵膝膑, 跗足趾内间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趾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经尽已。
【注】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者,是谓由迎香穴上交颊中两旁,约过足太阳脉之睛明穴,分下循鼻外,始交于足阳明之承泣、四白、巨 穴也;从巨 入上齿中,还出侠口之地仓穴;还绕唇下,交会任脉之承浆穴,却循颐后下廉,复交本经之大迎穴,由大迎出循颊车穴,上行耳前,过客主人穴,合少阳经,循发际至额颅两旁之悬颅穴、颔厌穴,复交足阳明之头维穴下关穴。其支者,行大迎穴,从大迎前循人迎、水突穴、气舍穴,循喉咙入缺盆穴,下膈属胃络脾,散布脏腑。其直者,从缺盆穴,直行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等穴下乳内廉、不容穴也;从不容循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等穴下侠脐天枢穴也;从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等穴,入气街中,气冲穴也。其支者,起于胃口,是谓前之属胃络脾之支,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气街穴,会冲脉上行者也;其下行本经者,髀关穴也。抵伏兔至伏兔穴下,从伏兔行阴市穴、梁丘穴,下膝膑中犊鼻穴,循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等穴,下循胫外廉,丰隆穴也;从丰隆循解溪穴,下足跗,冲阳穴也;从冲阳行陷谷穴、内庭穴,入次趾外间也。其本支别支,一自下巨虚穴下入次趾外间;一别循跗上入大趾次趾间厉兑穴,出其端,交于足太阴脾经也。
【按】足阳明是足大趾之次趾,不是中趾,必传写之误。
卷三 胃腑经文
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 经,地仓大迎登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街,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卷三 胃腑经文
胃经分寸歌
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再下三分名四白,巨 鼻孔旁八分。地仓侠吻四分近,大迎颔下寸三中,颊车耳下八分陷,下关耳前动脉行。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人迎下,气舍喉下一寸乘。缺盆舍下横骨陷,气户下行一寸明,库房下行一寸六,屋翳膺窗乳中根。不容巨阙旁二寸,一寸承满与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脐旁二寸寻。枢下一寸外陵穴,陵下一寸大巨陈,巨下三寸水道穴,水下二寸归来存。气街归来下一寸,共去中行二寸匀,髀关膝上尺二许,伏兔髀下六寸是。阴市伏兔下三寸,梁丘市下一寸记,犊鼻膝膑陷中取,膝眼三寸下三里。里下三寸上廉穴,廉下二寸条口举,再下二寸下廉穴,复上外踝上八寸,却是丰隆穴当记。解溪则从丰隆下,内循足腕上陷中,冲阳解下高骨动,陷谷冲下二寸名,内庭次指外岐骨,厉兑大次指端中。
【注】承泣穴,在目下七分,目下胞陷中,上直瞳子正视取之,是其穴也,从承泣直下三分,颧空骨内,亦直瞳子取之,四白穴也。从四白下行,侠鼻孔旁八分,亦直瞳子取之,巨穴也。从巨 下行,侠口吻旁四分外许,近下微有动脉,地仓穴也。从地仓行腮颔下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大迎穴也。从大迎行耳下曲颊端,近前八分陷中,侧卧开口取之,颊车穴也。从颊车上行,耳前动脉,侧卧合口有空取之,下关穴也。从下关上行额角,入发际以督脉中行神庭穴旁开四寸半,头维穴也。
从头维下行,颈下侠结喉旁一寸五分,大动脉应手,伸头取之,人迎穴也。从人迎下直行,颈大筋前内贴气候,水突穴也。从水突下直行,颈大筋前结喉下一寸许陷中,贴骨尖上有缺处,气舍穴也。从气舍下行,肩上横骨陷中,缺盆穴也。
从缺盆下行,巨骨下一寸,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气户穴也。从气户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库房穴也。从库房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屋翳穴也。从屋翳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膺窗穴也。从膺窗下行,当乳头之中,乳中穴也。
从乳中下行一寸六分,亦旁开中行四寸陷中,仰而取之,乳根穴也。从乳根行在第四肋端,旁开中行二寸,不容穴也。从不容穴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承满穴也。从承满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梁门穴也。从梁门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关门穴也。从关门下一寸,旁开中行二寸,太乙穴也。从太乙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滑肉门穴也。
从滑肉门下一寸,侠脐旁二寸许陷中,天枢穴也。从天枢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外陵穴也。从外陵下一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大巨穴也,从大巨下三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即水道穴也。从水道下二寸,亦旁开中行二寸,即归来穴也。从归来下行,在腿班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动脉应手,亦旁开中行二寸,气街穴也。
从气街下行,膝上一尺二寸许,中行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状,故名伏兔。在此肉起后,交纹中,髀关穴也。从髀关下行,膝上六寸起肉间,正跪坐而取之,伏兔穴也。从伏兔下行三寸,在伏兔之下陷中,拜揖而取之,阴市穴也。从阴市下行一寸两筋间,梁丘穴也。从梁丘下行过膝盖骨,下 骨上陷中,谷名膝眼,此处陷中两旁有空状如牛鼻在外侧者,犊鼻穴也。
从犊鼻下行, 骨外侧大筋内宛宛中,足三里穴也(犊鼻即膝眼处也)。从足三里下行三寸,两筋骨陷中,举足取之,上巨虚穴也。从上巨虚下行二寸,举足取之,条口穴也。从条口下行一寸,两筋骨陷中,蹲地举足取之,下巨虚穴也。从下巨虚复斜向后,上行,在足外踝上八寸, 骨外廉陷中,丰隆穴也。从丰隆内循下足腕上,中行陷中,解溪穴也。
从解溪下行足跗上,即脚面也,高骨间动脉,冲阳穴也。从冲阳下行二寸,至足大趾之次趾本节后陷中,陷谷穴也。从陷谷下至足大趾之次趾本节前岐骨外间陷中,内庭穴也。从内庭下行足大趾之次趾之端,去爪角如韭叶许,厉兑穴也。
胃经穴图
卷三
脾脏经文
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又云: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又云:是经常多气少血。
《难经》曰:脾重二斤三两,广扁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与智。
《中藏经》曰:脾主消磨五谷,养于四旁。
足太阴脾脏图
卷三 脾脏经文
脾经循行经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经循行图
卷三 脾脏经文
脾经循行歌
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 循 经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侠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中。
【注】足太阴脾经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隐白穴也。从隐白循指内侧白肉际,大都穴也。从大都过核骨后,太白穴也。从太白循公孙穴、商丘穴,上内踝前廉,三阴交穴也。
从三阴交上 内循胫骨后,漏谷穴也。从漏谷交出厥阴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也。从阴陵泉上膝股内前廉,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也。从冲门入腹,属脾络胃,循行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穴而上行咽喉,侠咽、连舌本,散舌下也。其支者,从胃之络,别行上膈,注心中,以交于手少阴心经也。
卷三 脾脏经文
脾经穴歌
足太阴脾由足KT ,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坞,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卷三 脾脏经文
脾经分寸歌
大趾端内侧隐白,节后陷中求大都,太白内侧核骨下,节后一寸公孙呼。商丘内踝微前陷,踝上三寸三阴交,再上三寸漏谷是,踝上五寸地机朝。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上,动脉应手越筋间。冲门横骨两端动,府舍上行七分看,腹结上行三寸入,大横上行一寸三。腹哀上行三寸半,食窦上行三寸间,天溪上行一寸六,胸乡周荣亦同然。外斜腋下六寸许,大包九肋季胁端。
【注】隐白穴,在足大趾内侧端后,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是其穴也。从隐白行足大趾内侧,次节末骨缝,赤白肉际陷中,大都穴也。从大都行足大趾后内侧,内踝前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太白穴也。从太白上行,足大趾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陷中,公孙穴也。从公孙上行,内踝下微前陷中,商丘穴也。从商丘上行,内踝踝尖上三寸,夹骨陷中,三阴交穴也。从三阴交上行三寸,夹骨陷中,漏谷穴也。从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内侧,夹骨陷中,伸足取之,地机穴也。从地机上行膝下,内侧曲膝横纹头陷中,阴陵泉穴也。
从阴陵泉上行,在膝膑上一寸,内廉白肉际陷中,血海穴也。从血海上行,在鱼腹上越两筋间,阴股内廉,动脉应手,不禁重按,箕门穴也。从箕门上行,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旁开三寸半,冲门穴也。
从冲门上行七分,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府舍穴也。从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腹结穴也。从腹结上行一寸三分,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大横穴也。从大横上行三寸半,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腹哀穴也。从腹哀上行三寸,或从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处,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举臂取之,食窦穴也。从食窦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仰而取之,天溪穴也。从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开六寸,仰而取之,胸乡穴也。从胸乡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亦旁开六寸,仰而取之,周荣穴也。从周荣外斜下行,过少阳胆经渊液穴下三寸,至液下六寸许,出九肋间季胁端,大包穴也。
脾经穴图
卷四
心脏经文
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开窍于舌。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难经》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张介宾曰: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脂裹,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手少阴心脏图
卷四 心脏经文
心经循行经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侠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 内后廉,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心经循行图
卷四 心脏经文
心经循行歌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 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注】手少阴心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由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经之支者,从心系上行侠咽,系目之系。其经之直者,复从心系退上通肺,行手太阴肺心主之后,下出行腋下,极泉穴也。从极泉穴循 内后廉,青灵穴也。从青灵穴下肘内循臂内后廉,少海穴也。从少海穴抵掌后锐骨之端,灵道、通里、阴 、神门等穴也。从神门穴入掌内后廉,少府穴也。从少府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而终,以交于手太阳小肠经也。
卷四 心脏经文
心经穴歌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 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卷四 心脏经文
心经分寸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动引胸,青灵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后端五分,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阴 腕后内半寸,神门掌后锐骨隆,少府小指本节末,小指内侧取少冲。
【注】极泉穴,在腋下臂内筋间动脉引胸中,是其穴也。从极泉下行至时,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青灵穴也。从青灵下行肘内廉,节后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内横纹头,屈肘向头取之,少海穴也。从少海下行掌后一寸五分,灵道穴也。从灵道下行五分,循腕侧外腕后一寸陷中,通里穴也。从通里内行五分,掌后脉中腕后五分,阴 穴也。从阴 行掌后锐骨端陷中,神门穴也。从神门行手小指本节末,外侧骨缝陷中,少府穴也。从少府行小指内,中行去爪甲角如韭叶,少冲穴也。
心经穴图
卷四
小肠经文
经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又云: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又云: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小肠重二斤十四两。
手太阳小肠腑图
卷四 小肠经文
小肠经循行经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到目锐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
小肠经循行图
卷四 小肠经文
小肠经循行歌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侧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 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 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 ,斜络于颧别络接。
【注】手太阳小肠之脉,从小指内侧少阴之脉少冲穴循小指之端少泽穴起,循手外侧前谷后溪穴,从后溪上腕至腕骨穴,从腕骨出踝中,入阳谷、养老穴也。从养老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也。从支正出肘内侧两筋间,小海穴也。从小海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肩贞穴,绕肩胛 俞穴上肩,天宗穴也。从天宗循行秉风、曲垣等穴,从肩中俞入缺盆穴,散而内行,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之分。其支者,从缺盆循颈入天窗、天容穴,上颊颧穴,至目锐 ,却入耳中聚于听宫穴也,其别支从颊上 抵鼻,至目内 ,以交于足太阳经。
卷四 小肠经文
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于小指设,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 俞大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 入听宫。
卷四 小肠经文
小肠经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本节前外侧,节后横纹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阳谷锐骨下陷肘,腕上一寸名养老,支正外侧上四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贞肩端后陷中, 俞肩骨陷考(肩 骨陷者,下胛骨上举臂陷中取之也)。天宗肩骨下陷中,秉风肩上小 空,(肩上 骨后,举肩有空),曲垣肩中曲HT 陷,外俞上HT 一寸从(即外肩俞,肩胛上廉,去脊三寸)。中俞大椎二寸旁,天窗曲颊动陷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颧 面 锐骨量(面 骨下廉锐骨端陷中),听宫耳中珠子上(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此为小肠手太阳。
【注】少泽穴,在手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是其穴也。从少泽上行,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前谷穴也。从前谷上行,手小指本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后溪穴也。从后溪上行,手掌外侧,腕前起骨下罅缝陷中,腕骨穴也。从腕骨上行,手掌外侧,腕下锐骨下陷中,阳谷穴也。从阳谷上行,手下锐骨上,一空腕后一寸许陷中,阳谷穴也。从阳谷上行,手下锐骨上,一空腕后一寸许陷中,养老穴也。从养老上行外廉四寸,支正穴也。从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小海穴也。
从小海上行,肩曲HT 骨下,大骨傍两骨解间,肩端后陷中,肩贞穴也。从肩贞上行肩端, 上肩骨下,HT 骨上廉陷中,举臂取之, 俞穴也。从 俞上行,肩骨下陷中,天宗穴也。从天宗上行,肩上小 骨,举臂有空,秉风穴也。从秉风上行肩中央,曲HT 陷中,按之应手痛,曲垣穴也。从曲垣上行,肩HT 上廉,去脊傍开三寸陷中,肩外俞穴也。从肩外俞上行,肩HT 内廉,去脊督脉之大椎穴傍开二寸陷中,肩中俞穴也。从肩中俞上行,颈大筋前曲,颊下动脉应手陷中,天窗穴也。从天窗上行,耳下曲颊后,天容穴也。从天容上行,面 骨下廉,锐骨端陷中,颧 穴也。从颧 上行耳中之珠,听宫穴也。
小肠经穴图
卷四
膀胱经文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也。是经多血少气。
《难经》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尿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
足太阳膀胱腑图
卷四 膀胱经文
膀胱循行经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 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到小趾外侧。
膀胱经循行图
卷四 膀胱经文
膀胱经循行歌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 上起额尖。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从颠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臂内后廉 中合,下贯 内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侧。
【注】足太阳之脉,起目内 睛明穴,从睛明循行攒竹、曲差、五处,上额交颠,入承光穴,从承光循行通天穴。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之经。其直者,从通天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循行肩 内风门穴,从风门循行肺俞穴,挟脊抵腰中厥阴俞穴,从厥阴俞穴循行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络肾,从肾俞穴循行气海俞,从腰中下挟脊大肠俞穴,从大肠俞循行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别行上 、次 、中 、下 等穴。其支者,又复上肩膊内,从附分穴循行贯胛魄户穴,从魄户循行挟脊内膏肓、神堂、 、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过髀枢秩边穴,从秩边穴循髀外从后廉、承扶、浮 、委阳穴,下合 中委中穴,从委中循行合阳穴,从合阳下贯内承筋穴,从承筋循行承山、飞扬、附阳等穴,从附阳穴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仑穴,从昆仑穴循行仆参、伸脉、金门等穴,循京骨即本经之京骨穴也。从京骨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趾外侧至阴穴而终,以交于足之少阴经也。
卷四 膀胱经文
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三,睛明攒竹曲差参,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膈肝胆居,脾胃三焦肾俞次,大肠小肠膀胱如,中膂白环皆二行,去脊中间二寸许,上 次 中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当,魄户膏肓与神堂, 膈关魂门旁,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相邻是委阳,委中再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附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卷四 膀胱经文
膀胱经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 角始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神庭傍寸五,五处直行后五分,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天柱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开二寸,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七论,肝九胆十脾十一,胃俞十二椎下寻,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穴十九椎,中膂内俞二十下,白环俞穴甘一椎,小肠俞至白环内,腰空上次中下 ,会阳阴微尻骨旁,背开二寸二行了,别从脊中三寸半,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 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会仓穴已分,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甘秩边,背部三行下行循。承扶臀下股上约,下行六寸是殷门,从殷外斜上一寸,曲膝得之浮 寻,委阳承扶下六寸,从 内斜并殷门。委中膝 约纹里,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 肠之中央,承山腿肚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附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外跟陷中央,仆参亦在踝骨下,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大骨当,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限中量,至阴小趾外侧端,去爪甲之韭叶方。
【注】睛明穴,在目内 外一分宛宛中,是其穴也。从睛明上行眉头陷者中,攒竹穴也。从攒竹上行发际间,侠督脉之神庭穴傍开一寸五分,正头取之,曲差穴也。从曲差后行五分,侠督脉之上星,傍开一寸五分,五处穴也。从五处后行一寸五分,承光穴也。从承光后行一寸五分,侠督脉之百会穴,傍开一寸五分,通天穴也。从通天后行一寸五分,络却穴也。从络却穴后行一寸五分,玉枕穴也。从玉枕侠项后大筋外廉,下行发际陷中,天柱穴也。
从天柱下行,以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大杼穴也。从大杼下行,二椎下两旁,各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风门穴也。从风门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当中指末是穴之处,正坐取之,肺俞穴也。从肺俞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厥阴俞穴也。从厥阴俞行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心俞穴也。从心俞行六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督俞穴也。从督俞行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以之,膈俞穴也。从膈俞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胆俞穴也。从胆俞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脾俞穴也。从脾俞行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胃俞穴也。从胃俞行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三焦俞穴也。从三焦俞行十四椎下,与脐平,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肾俞穴也。从肾俞行十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气海俞穴也。从气海俞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大肠俞穴也。从大肠俞行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关元俞穴也。从关元俞行十八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小肠俞穴也。从小肠俞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膀胱俞穴也。从膀胱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侠脊胛起肉间,伏而取之,中膂俞穴也。从中膂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白环俞穴也。从白环俞行腰髁骨下一寸,侠脊两旁第一空陷中,上穴也。从上 行侠脊旁第二空陷中,次 穴也。从次 行侠脊旁第三空陷中,中 穴也。从中 行侠脊旁第四空陷中,下 穴也。从下 行阴尾尻骨两旁五分许,会阳穴也。
自大杼别脉,其支者从肩膊内循行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附分穴也。从附分下行第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魄户穴也。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如取其穴,先令病患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动,乃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根据胛骨之际,相去骨际如容侧指许,按其中一间空处,自觉牵引肩,是其穴也。从膏肓下行第五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神堂穴也。从神堂下行第六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穴也,以手重按,病患呼:“ ”,是其穴处,盖因其痛也。从 下行第七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开肩取之,膈关穴也。从膈关下行第九椎下,相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魂门穴也。从魂门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阳纲穴也。从阳纲下行第十一椎下,去脊中三寸半,正坐取之,意舍穴也。从意舍下行第十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胃仓穴也。从胃仓下行第十三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取之,肓门穴也。从肓门下行第十四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正坐取之,志室穴也。从志室下行第十九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伏而取之,胞肓穴也。从胞肓下行第二十一椎下,去脊中各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秩边穴也。
从秩边下行在尻臀下,阴股上约纹中,承扶穴也。从殷门外循斜上一寸,屈膝得之,浮穴也,故在委阳穴上一寸也。从浮 下行,仍在承扶穴下六寸,屈伸取之,委阳穴也,而与会阳下合 中也。从委阳下行, 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仰颏至地,伏卧取之,委中穴也。从委中下行,膝 约纹下三寸,合阳穴也。从合阳下行,肠中央陷中,脚跟上七寸,承筋穴也。从承筋下行,腿肚下尖分肉间陷中,承山穴也。从承山斜行,足外踝后上七寸陷中,飞扬穴也。从飞扬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间,附阳穴也。从附阳下行,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细动脉应手,昆仑穴也。从昆仑下行,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仆参穴也。从仆参行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许白肉际,申脉穴也。从申脉下行一寸,金门穴也。从金门行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京骨穴也。按而得之,小指本节后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从京骨行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赤白肉际,束骨穴也。从束骨行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通谷穴也。从通谷行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至阴穴也。
膀胱经穴图
卷四
心包络解
张介宾曰:心包一脏,《难经》言其无形。滑寿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其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脂KT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此说为是,凡言无形者非。《灵兰秘典论》有:十二官,独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二句。今考心包,脏居膈上,经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实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经之谓欤。
手厥阴心包络图
卷四 心包络解
心包络经循行经文
手厥阴心主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包络经循行图
卷四 心包络解
心包络经循行歌
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腋循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
【注】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而外行天池穴,属心包络之经也。内行下膈,历络三焦者,散布于腹之上、中、下也。其支者,循胸中出腋下三寸,即天池穴处也。从天池循 内至天泉,从天泉穴行手太阴、手少阴两脉之间,入肘内曲泽穴,下臂行两筋之间, 门、间使、内关、大陵四穴,入掌中劳宫穴,从劳宫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也。
其本支之别支,别行掌中,循小指次指之端,以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也。
卷四 心包络解
心包络经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 门认,间使内关逾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卷四 心包络解
心包络经分寸歌
心络起自天池间,乳后傍一腋下三,天泉绕腋下二寸,曲泽屈肘陷中参, 门去腕后五寸,间使腕后三寸然,内关去腕后二寸,大陵掌后横纹间,劳宫屈拳名指取,中指之末中冲端。
【注】天池穴,在乳傍一二寸许,直腋下行三寸,胁之撅起肋骨间,是其穴也。从天池穴斜上,绕腋循臂内廉下行二寸,举臂取之,天泉穴也。从天泉穴下行,肘内廉大筋内侧,横纹头下陷中动脉,曲泽穴也。从曲泽穴下行,掌后去腕五寸, 门穴也。从 门穴下行,掌后去腕三寸,两筋间陷中,间使穴也。从间使穴下行,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内关穴也。从内关穴下行,掌后骨下横纹中两筋间陷中,大陵穴也。从大陵穴下行,掌中央动脉,屈无名指取之,劳宫穴也。从劳宫穴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陷中,中冲穴也。
心包络经穴图
卷五
肾脏经文
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又云:肾附于脊之十四椎下。是经常少血多气。
其合骨也,其荣发也,开窍于二阴。
《难经》曰:肾有两枚,重一斤二两,主藏精与志。
《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张介宾云: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趋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穴,是肾带经过处,上行脊髓至脑中,连于髓海。
足少阴肾脏图
卷五 肾脏经文
肾经循行经文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趋足心之涌泉穴,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肾经循行图
卷五 肾脏经文
肾经循行歌
足肾经脉属少阴,小趾斜趋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 内侵,出 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
【注】足少阴肾经之脉,起自足太阳小趾之下至阴穴,斜趋足心涌泉穴,出然谷穴之下,循内踝后太溪穴,从太溪别入跟中大钟穴,从大钟循行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穴,上腓内筑宾穴也。从筑宾出 内廉阴谷穴,从阴谷上股内后廉横骨穴,从横骨内贯行脊属肾络膀胱也。其直者,从肾外行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等穴,入内贯肝与膈,外循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 中、俞府等穴,入肺中循循咙,挟舌本而终。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以交于手厥阴经也。
卷五 肾脏经文
肾经穴歌
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谷照海出,太溪水泉连大钟,复溜交信筑宾立,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值,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 中俞府毕。
卷五 肾脏经文
肾经分寸歌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内踝一寸前,太溪踝后跟骨上,大钟跟后踵中边,水泉溪下一寸觅,照海踝下四分真,复溜踝后上二寸,交信后上二寸联,二穴只隔筋前后,太阴之后少阴前(前傍骨是复溜,后傍骨是交信,二穴只隔一条筋),筑宾内踝上 分,阴谷膝下曲膝间。横骨大赫并气穴,四满中注亦相连,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开五分边,肓俞上行亦一寸,但在脐旁半寸间,商曲石关阴都穴,通谷幽门五穴联,五穴上下一寸取,各开中行五分前,步廊神封灵墟穴,神藏 中俞府安,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玑二寸观。
【注】涌泉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是其穴也。从涌泉上行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从然谷行足内踝后五分,跟骨上动脉陷中,太溪穴也。从大溪行足跟后,跟中大骨上两筋间,大钟穴也。从大钟行太溪下一寸,内踝下,水泉穴也。从水泉行足内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之中陷中,照海穴也。从照海行足内踝后,除踝上二寸许,前傍骨陷中,复溜穴也。从复溜斜外,上行复溜穴之后,二寸许后傍筋,交信穴也。从交信斜外,上行过三阴交穴,上 分中,筑宾穴也, 者俗名腿肚也。从筑宾上行,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阴谷穴也。
从阴谷上行,入腹,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脉之中行旁开五分,横骨穴也。从横骨上行一寸,大赫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从大赫上行一寸,气穴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从气穴穴上行一寸,四满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从四满上行一寸,中注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从中注上行一寸,肓俞穴也,直脐旁去脐中五分,从肓俞上行二寸,商曲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从商曲上行一寸,石关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从石关上行一寸,阴都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从阴都上行一寸陷中,通谷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从通谷上行一寸陷中,幽门穴也,亦去中行旁开五分。从幽门上行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旁开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从步廊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开二寸,仰而取之,神封穴也。从神封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开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灵墟穴也。从灵墟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开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神藏穴也。从神藏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开二寸陷中,仰而取之, 中穴也。从 中上行巨骨,下侠任脉之璇玑,中行旁开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是其穴也。
肾经穴图
卷五
三焦经文
经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云:是经少血多气。
《中藏经》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
手少阳三焦腑图
卷五 三焦经文
三焦经循行经文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
三焦经循行图
卷五 三焦经文
三焦经循行歌
手经少阳三焦脉,起自小指次指端,两指岐骨手腕表,上出臂外两骨间,肘后 外循肩上,少阳之后交别传,下入缺盆膻中分,散络心包膈里穿。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项耳后耳角旋,屈下至出 仍注颊;一支出耳入耳前,却从上关交曲颊,至目锐 乃尽焉。
【注】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手小指次指外侧之端关冲穴,从关冲上出两指之间液门、中渚穴,循手腕表阳池穴也。从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等穴,上贯肘,清冷渊穴也,从清冷渊穴循臂 外,上肩循消泺、 会、肩 、天穴,从天 穴而交出足少阳经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内而循行之分,皆属三焦经也。其支者,从膻中上外出缺盆,上项天牖穴,从天牖穴循系耳后翳风、 脉、颅息穴,从颅息直上出耳上角角孙穴、丝竹空穴也。由角孙、丝竹空穴绕耳以屈下至 和 、耳门穴也。其本支之别,支者从耳后出走耳前,过足少阳经客主人穴之前,交颊至目锐之外 ,以交于足少阳胆经也。
卷五 三焦经文
三焦经穴歌
手少三焦所从经,二十二穴起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历,外关支沟会宗逢,三阳络入四渎内,注于天井清冷中,消泺 会肩 穴,天天牖经翳风, 脉颅息角耳门,和 上行丝竹空。
卷五 三焦经文
三焦经分寸歌
无名外侧端关冲,液门小次指陷中,中渚液门上一寸,阳池腕前表陷中,外关腕后二寸陷,关上一寸支沟名,外关一寸会宗平,斜上一寸三阳络,肘前五寸四渎称,天井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骨罅中。井上一寸清冷渊,消泺臂肘分肉端, 会肩端前二寸,肩上陷中看,天肩井后一寸,天牖耳下一寸间,翳风耳后尖角陷, 脉耳后青脉看,颅息青络脉之上,角孙耳上发下间,耳门耳前缺处陷,和横动脉耳前,欲觅丝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细观。
【注】关冲穴,在手四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是其穴也。从关冲上行手小指次指岐骨间陷中,握拳取之,液门穴也。从液门上行一寸陷中,中渚穴也。从中渚由四指本节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阳池穴也。从阳池上行手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外关穴也。从外关上行一寸,两骨间陷中,支沟穴也,从支沟外开一寸,会宗穴也。以支沟会宗二穴相并平直,空中相离一寸也。从会宗内斜上行一寸,臂上大交脉,三阳络穴也。从三阳络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四渎穴也。从四渎斜外一行,肘外大骨尖后,肘上一寸,两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天井穴也。
从天井上行一寸,伸肘举臂取之,清冷渊穴也。从清冷渊上行,肩下臂外肘上分肉间,消泺穴也。从消泺上行, 外去肩端三寸宛宛中, 会穴也。从 会上行,肩端上陷中,斜举臂取之,肩 穴也,从肩 上行肩,缺盆中直,是少阳经之肩井穴;后一寸,天 穴也。从天 上行,颈大筋外缺盆上,手太阳经天容穴后,足太阳经天柱穴前,足少阳胆经完骨穴下,发际中上斜侠耳后一寸,天牖穴也。从天牖上行,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翳风穴也。从翳风上行,耳后中间鸡足青络脉中, 脉穴也。从 脉行耳后上间青络脉中,颅息穴也。从颅息上行,耳上上间,发际下开口有空,角孙穴也。
从角孙绕行耳前,起肉当耳缺处陷中,耳门穴也。从耳门行耳前,兑发下横动脉中,和穴也(兑发下即鬓角也)。从和 上行眉后陷中,丝竹空穴也。
三焦经穴图
卷五
胆腑经文
经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云:是经少血多气。又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
《难经》曰: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长三寸,盛精汁三合。
《中藏经》曰:胆者清净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
足少阳胆腑图
卷五 胆腑经文
胆经循行经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胆经循行图
卷五 胆腑经文
胆经循行歌
足脉少阳胆之经,始从两目锐 生,抵头循角下耳后,脑空风池次第行,手少阳前至肩上,交少阳右上缺盆;支者耳后贯耳内,出走耳前锐 循;一支锐 大迎下,合手少阳抵项根,下加颊车缺盆合,入胸贯膈络肝经,属胆仍从胁里过,下入气街毛际萦,横入髀厌环跳内;直者缺盆下腋膺,过季胁下髀厌内,出膝外廉是阳陵,外辅绝骨踝前过,足跗小指次指分;一支别从大指去,三毛之际接肝经。
【注】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之锐 瞳子 穴,循听会客主人穴,上抵头角颔厌穴也。从颔厌循悬颅、悬厘、曲鬓、率谷,折而下行于耳后之天冲、浮白、窍阴、完骨等穴;折外上行至眉头之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等穴;循颈至风池穴,过手少阳经天牖穴之前,至肩上本经之肩井穴;从肩井穴却交出于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处也。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此一小支之脉,行于头之无穴处也。又其支者,别锐 下手阳明之大迎穴,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穴,以下入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散布脏腑,外绕毛际,横入髀厌中环跳穴也。其支者,从缺盆下腋渊液穴;从渊液穴循胸辄筋穴也。从辄筋、日月穴过季胁至京门穴;从京门循行带脉、五枢、维道、居,下合髀厌中环跳穴也。从环跳穴以下循髀阳风市穴,从风市循行中渎、阳关,出膝外廉阳陵泉穴也。从阳陵泉穴循行阳交、外丘、光明等穴,下外辅骨之前阳辅穴也。从阳辅穴直下抵绝骨之端悬钟穴;从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从丘墟穴循足跗上临泣穴也。从临泣入小指次指之间侠溪、窍阴穴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肝经也。
卷五 胆腑经文
胆经穴歌
足少阳经瞳子 ,四十三穴行迢迢,听会客主颔厌集,悬颇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风池肩井渊液长,辄筋日月京门乡,带脉五枢维道续,居 环跳市中渎。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毕。
卷五 胆腑经文
胆经分寸歌
足少阳兮四十三,头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瞳子至风池,积数陈之根据次第。外 五分瞳子,耳前陷中寻听会,上行一寸客主人,内斜曲角上颔厌,后行颅中厘下穴,曲鬓耳前上发际,率谷入发寸半安,天冲耳后斜二寸浮白下行一寸间,窍阴穴在枕骨下,完骨耳后入发际,量得四分须用记,本神神庭旁三寸,入发四分耳上系,阳白眉上一寸许,上行五分是临泣。临后寸半目窗穴,正营承灵及脑空,后行相去一寸五,风池耳后发陷中。
肩井肩上陷中取,大骨之前寸半明,渊液腋下行三寸,辄筋复前一寸行,日月乳下二肋缝,下行五分是穴名。脐上五分傍九五,季肋侠脊是京门,季下寸八寻带脉,带下三寸穴五枢,维道章下五三定,维下三寸居 名,环跳髀枢宛中陷,风市垂手中指终。膝上五寸中渎穴,膝上二寸阳关寻,阳陵膝下一寸住,阳交外踝上七寸,外丘外踝七寸同,此系斜属三阳分,踝上五寸定光明,踝上四寸阳辅穴,踝上三寸是悬钟,丘墟踝前陷中取,丘下三寸临泣存,临下五分地五会,会下一寸侠溪轮,欲觅窃阴穴何在?小指次指外侧寻。
【注】瞳子 ,在目锐 去 五分,是其穴也。从瞳子 下外斜行,耳前起骨上面,下一寸耳珠下动脉宛宛中,开口有空,侧卧张口取之,听会穴也。从听会上直行一寸,开口有空,侧卧张口取之,客主人穴也。从客主人上内斜行,两太阳曲角上廉,颔厌穴也。
从颔厌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之中,悬颅穴也。从悬颅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下廉,悬厘穴也。从悬厘后行,耳前入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曲鬓穴也。从曲鬓后行耳上,入发际寸半陷者宛宛中,嚼牙取之,率谷穴也。从率谷后行耳后三分许,入发际二寸,天冲穴也。从天冲下行耳后,入发际一寸,浮白穴也。从浮白下行耳后,高上枕骨下,摇动有空,窍阴穴也。从窍阴行耳后,入发际四分,完骨穴也。
从完骨折上行,神庭旁三寸,直耳上入发际四分,本神穴也。从本神行眉上一寸,直瞳子,阳白穴也。从阳白上直行,入发际五分陷中,正睛取之,临泣穴也。从临泣后行一寸,目窗穴也。从目窗后行一寸,正营穴也。从正营后行一寸五分,承灵穴也。从承灵后行一寸五分,脑空穴也。从脑空下行耳后,下发际陷中,大筋外廉,按之引于耳中,风池穴也。
从风池下行肩上,会其支者,合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当中指下陷中,肩井穴也。从肩井下行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渊液穴也。从渊液下行,复前一寸三肋端,横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两乳,侧卧屈上足取之,辄筋穴也。从辄筋行乳下二肋端缝下五分,日月穴也。从日月行监骨腰中季肋本,侠脊脐上五分,旁开九寸半,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京门穴也。从京门下行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脐上二分,旁开八寸半,带脉穴也。从带脉下三寸,五枢穴也。从五枢下行,过肝经之章门穴下五寸三分,维道穴也。从维道下行三寸,监骨上陷中,居 穴也。从居 下行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环跳穴也。
从环跳下行膝上外廉两筋中,以手着腿中指尽处,风市穴也。从风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间陷中,中渎穴也。从中渎下行膝上二寸,犊鼻外陷中,阳关穴也。从阳关下行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间,蹲坐取之,阳陵泉穴也。从阳陵泉下行,足外踝上七寸,内斜三阳分肉间,阳交穴也。从阳交行外踝上七寸外斜,外丘穴也。从外丘下行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从光明下行一寸,辅骨前绝骨端,内斜三分,阳辅穴也。
从阳辅下行三寸,外踝骨尖内动脉中,寻按取之,悬钟穴也。从悬钟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丘墟穴也。从丘墟下行三寸,在足小指四指本节后,足跗间陷中,临泣穴也。从临泣下行五分,足小指四指本节后间陷中,地五会穴也。从地五会下行一寸,足小指四指本节前,岐骨间陷中,侠溪穴也。从侠溪下行足小指四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窍阴穴也。
胆经穴图
卷五
肝脏经文
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又云: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是经常多血少气。其合筋也,其荣爪也。主藏魂,开窍于目。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
《难经》曰: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
足厥阴肝脏图
卷五 肝脏经文
肝经循行经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上,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肝经循行图
卷五 肝脏经文
肝经循行歌
厥阴足脉肝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足跗上廉太冲分,踝前一寸入中封,上踝交出太阴后,循 内廉阴股冲,环绕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逢,上贯膈里布胁肋,侠喉颃颡目系同,脉上颠会督脉出。支者还生目系中,下络颊里环唇内,支者便从膈肺通。
【注】足厥阴肝经之脉,起于足大指聚毛之际大敦行间穴,从行间上循足跗上廉太冲穴,从太冲穴去内踝一寸,至于中封穴也。从中封穴循内联踝五寸,入于蠡沟穴也。从蠡沟上踝七寸中都穴,上内踝八寸,交出于足太阴阴经之后,上踝内廉,膝关曲泉穴也。从曲泉循股阴阴包五里穴,入于毛中之阴廉穴,过阴器入抵小腹,上行于章门穴,从章门循行期门穴,从期门内行,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散布于脏腑,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额,与督脉会于颠也。其有一支者,不上会于颠,但从目下颊里环唇内。又一支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以交于手太阴肺经也。
卷五 肝脏经文
肝经穴歌
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才过期门至。
卷五 肝脏经文
肝经分寸歌
大敦足大端外侧,行间两指缝中间,太冲本节后二寸,中封内踝前一寸,蠡沟踝上五寸是,中都上行二寸中,膝关犊鼻下二寸,曲泉曲膝尽横纹。阴包膝上行四寸,气冲三寸下五里,阴廉气冲下二寸,急脉毛际旁二五,厥阴大络系睾丸,章门脐上二旁六,期门从章斜行乳,直乳二肋端缝已。
【注】大敦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后如韭叶许,外侧聚毛中,是其穴也。从大敦上行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行间穴也。从行间上行二寸许,足跗间动脉应手陷中,太冲穴也。从太冲上行足内踝前一寸,筋里宛宛中,中封穴也。从中封上内联踝上五寸,蠡沟穴也。从蠡沟上行二寸,当 骨中,中都穴也。从中都上行,犊鼻下二寸旁陷者中,膝关穴也。从膝关上行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横纹头取之,曲泉穴也。
从曲泉上行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蜷足取之,看膝内侧有槽中,阴包穴也。从阴包上行,在足阳明胃经之气冲穴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五里穴也。从五里上行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气冲下二寸,动脉陷中,阴廉穴也。
从阴廉上行阴上,中行两旁相去二寸半,按之隐指而坚,甚按则痛引上下,此厥阴之大络,为睾之系,急脉穴也。从急脉上行足太阴脾经之大横穴外,季肋直脐软骨端,脐上二寸,两旁开六寸,侧卧取肘尖尽处,章门穴也。从章门上行,足阳明胃经之不容穴旁一寸五分,上直乳第二肋端,期门穴也。
肝经穴图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正经经外是奇经,八脉分司各有名。任脉任前督于后,冲起会阴肾同行,阳跷跟外膀胱别,阴起跟前随少阴,阳维维络诸阳脉,阴维维络在诸阴,带脉围腰如束带,不由常度号奇经。
【注】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也。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经脉满溢,流入他经,别道而行,故名奇经。奇经有八,曰:任、督、冲、带、阳跷、阴跷、阳维、阴维是也。任脉任于前,督脉督于后。冲脉为诸脉之海,带脉犹身之束带。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足少阴之别。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相维,诸经乃调。故此八脉,譬犹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有奇经亦若是也。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任脉循行经文
《素问 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任脉循行图《灵枢 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口唇。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任脉循行歌
任脉起于中极下,会阴腹里上关元,循内上行会冲脉,浮外循腹至喉咽,别络口唇承浆已,过足阳明上颐间,循面入目至睛明,交督阴脉海名传。
【注】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中极者,穴名也。在少腹聚毛处之上毛际也。中极之下,谓曲骨之下会阴穴也。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者,谓从会阴循内上行,会于冲脉,为经络之海也。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至于咽喉,别络口唇,至承浆而终。上颐循面入目至睛明者,谓不直交督脉,由足阳明承泣穴上颐循面,入目内 之足太阳睛明穴,始交于督脉,总为阴脉之海也。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任脉穴歌
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两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任脉分寸歌
任脉会阴两阴间,曲骨毛际陷中安,中极脐下四寸取,关元脐下三寸连,脐下二寸名石门,脐下寸半气海全。脐下一寸阴交穴,脐之中央即神阙,脐上一寸为水水,脐上二寸下脘列,脐上三寸名建里,脐上四寸中脘许,脐上五寸上脘在,巨阙脐上六寸五,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却在两乳间,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宫三寸二,膻上华盖四八举(四寸八分),膻上璇玑五寸八,玑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约四寸,廉泉颔下骨尖已,承浆颐前唇棱下,任脉中央行腹里。
【注】会阴穴,在前阴后阴之中间,任、督、冲三脉所起,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也。从会阴上行,横骨上毛际陷中,动脉应手,脐下五寸,曲骨穴也。从曲骨上行,在脐下四寸,中极穴也。从中极上行,在脐下三寸,即关元穴也。
从关元上行,在脐下二寸,石门穴也。从石门上行,在脐下一寸五分宛宛中,气海穴也。
从气海上行,在脐下一寸,阴交穴也。从阴交上行,当脐之中,神阙穴也。从神阙上行,脐上一寸,水分穴也。从水分上行,脐上二寸,下脘穴也。从下脘上行,脐上三寸,建里穴也。从建里上行,在脐上四寸,中脘穴也。从中脘上行,在脐上五寸,上脘穴也。从上脘上行,在两歧骨下二寸,巨阙穴也。
从巨阙上行一寸,鸠尾穴也。从鸠尾上行一寸陷中,中庭穴也。从中庭上行一寸六分,膻中穴也。从膻中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玉堂穴也。从玉堂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紫宫穴也。从紫宫上行一寸六分陷中,华盖穴也。从华盖上行一寸陷中,璇玑穴也。从璇玑上行一寸,天突穴也。从天突上行,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廉泉穴也。从廉泉上行,在颐前下唇棱下陷中,承浆穴也。
任脉穴图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督脉循行经文
《素问 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尿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督脉循行图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督脉循行歌
督脉少腹骨中央,女子入系尿孔疆,男子之络循阴器,绕篡之后别臀方,至少阴者循腹里,会任直上关元行,属肾会冲街腹气,入喉上颐环唇当,上系两目中央下,始合内 络太阳,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下项肩场,侠脊抵腰入循膂,络肾茎篡等同乡,此是申明督脉路,总为阳脉之督纲。
【注】督脉者,起于少腹下骨中央,谓男女少腹以下,横骨内之中央,即女子入系廷孔之端,男子阴器合篡间也。男子阴茎尽处,精室孔、尿孔合并一路,合篡处也,即女子胞孔、尿孔合并之处。廷孔之端,即下文曰:与女子等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行,是谓本络外合太阳中络也。别络绕臀,是谓别络内并少阴腹里也。故经曰: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也。至少阴者,循行上股内后廉,循腹里,与任脉上会于关元,贯脊属肾,侠肾上行,与冲脉会于腹气之街。故经曰:自少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内行至督脉龈交而终,外行系两目之下中央,循行目内 ,会于太阳。故经曰: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复会于少阴,此督脉之循行也。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督脉穴歌
督脉行脉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长强,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上星神庭素 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缝之内。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督脉分寸歌(附:督脉解)
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腰俞当,十六阳关十四命,三一悬枢脊中央,十椎中枢筋缩九,七椎之下乃至阳,六灵五身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发际哑门行,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之方,再上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顶强,七寸百会顶中取,耳尖前后发中央,前顶前行八寸半,前行一尺囟会量,一尺一寸上星位,前发尺二神庭当,鼻端准头素 穴,水沟鼻下人中藏,兑端唇上端上取,龈交唇内齿缝乡。
【注】督脉之别,起于长强者,即绕篡后,外合太阳,循行尾闾间,长强穴也。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谓督脉循外而上行也。故《难经》曰:起于下极之俞。即长强尾闾间也。并于脊里,即侠脊也。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即上项散头也。从长强贯脊上行二十一椎下,腰俞穴也。十六椎下,阳关穴也。十四椎下,命门穴也。
十三椎下,悬枢穴也。十一椎下,脊中穴也。十椎下,中枢穴也。九椎下,筋缩穴也。七椎下,至阳穴也。六椎下,灵台穴也。五椎下,神道穴也。三椎下,身柱穴也。一椎下,陶道穴也。一椎之上,大椎穴也。上至上发际,哑门穴也。从哑门入发际,风府穴也。从风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脑户穴也。从脑户上行一寸五分,强间穴也。从强间上行一寸五分,后顶穴也。从后顶上行一寸五分,直两耳尖顶陷中,百会穴也。从百会前行一寸五分,前顶穴也。从前顶前行一寸五分,囟会穴也。从囟会又前行一寸,上星穴也。从上星至前发际,神庭穴也。前后发际,合骨度共一尺二寸也。从前发际下至鼻端准头,素穴也。鼻柱下沟中央近鼻孔陷中,水沟穴也。唇上端,兑端穴也。唇内齿上龈缝中,龈交穴也。凡二十八穴,循行背之中行者也。
督脉穴图【按】督脉始于长强者,本自《灵枢 经脉篇》曰:督脉之别名长强,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之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乃指穴而言也。前论督脉起于少腹者,是指循行而言也。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冲脉循行经文
《素问 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冲脉循行图《灵枢 卫气篇》曰: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在脐之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冲脉循行歌
冲脉起于腹气街,后天宗气气冲来,并于先天之真气,相并侠脐上胸街,大气至胸中而散,会合督任充身怀,分布脏腑诸经络,名之曰海不为乖。
【注】冲脉者,起于气街,是起于腹气之街也。名曰气街者,是谓气所行之街也。一身之大气,积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气,是所受者,即人之肾间动气也;有后天之宗气,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气也。此所谓起于腹气之街者,是起胃中谷气也;并于少阴者,是并于肾间动气也。其真气与谷气相并,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谓大气至胸中,分布五脏六腑诸经,而充身者也。《灵枢 逆顺肥瘦篇》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焉。《灵枢 动俞篇》又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灵枢 五音五味篇》又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者,即此之起于肾下之谓也。
而谓起于肾下者,即并于少阴之经,肾间动气上行也。《素问 骨空论》曰:冲脉起于气冲者,即此出于气街之谓也。不曰起而曰出者,谓谷气由阳明胃经出,而会于气街也。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冲脉穴歌
冲脉侠脐起横骨,大气四注肓俞同,商石阴通幽门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冲脉分寸歌(附:任督冲三脉合解)
冲脉分寸同少阴,起于横骨至幽门,上行每穴皆一寸,穴开中行各五分。
【注】冲脉起于足阳明,并于足少阴腹气之街,侠脐中行左右五分,而上行自少腹下尖阴上横骨穴,从横骨穴上行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等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中行左右各五分。
冲脉穴图【按】任、督、冲三脉,《素问 骨空论》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毛际以上。是外指少腹之分也。循腹里,是内指胞中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廷孔,男子阴器,合篡贯脊属肾,亦是外指少腹,内指胞中也。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亦是指于胞中也。虽未明言胞中,而实未尝不起于胞中也。是以知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然三脉皆后天水谷所化,胃气出于气街,会于胞中,与先天肾间动之真气,并行而充身者也。由此观之,三脉同出一源无疑矣。故王冰《内经注》、《甲乙经》、《针灸图经》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脉;自少腹上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则是以背腹阴阳,别为名目耳。然冲脉亦起于胞中,并足少阴而上行。是任脉、督脉、冲脉乃一源而三岐者。故人身之有腹背,犹天地之有子午;任督之有前后,犹二陆之分阴阳也。胞中者,谓男女丹田之通称也。在女子谓之女子胞,在男子即精室也。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带脉循行经文
《灵枢 经脉别篇》曰:足少阴上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带脉循行图《二十八难》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带脉循行歌
带脉足少阴经脉,上 别走太阳经,合肾十四椎属带,起于季胁绕身行。
【注】带脉本由足少阴经之脉,上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故起于季胁,绕身一周行也。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带脉穴歌
带起少阳带脉穴,绕行五枢维道间,京门之下居 上,周回季胁束带然。
【注】足少阴之正脉,出于然谷,循内踝后。其别者入跟中,上 内,至 中,别走而合太阳,上至肾之气穴穴,当十四椎内,与足少阴冲脉会,外与足少阳带脉合会,而不与冲脉偕行,出于季胁,属少阳带脉穴也。故《难经》曰:带脉者,起于季胁也。回身一周者。谓起于足少阳带脉穴,循行五枢穴、维道穴,不行居 穴,回行如带,故曰带脉也。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带脉分寸歌
带脉部分足少阳,季胁寸八是其乡,由带三寸五枢穴,过章五三维道当。
【注】带脉部分,在足少阳经季胁之下一寸八分,即带脉穴也。从带脉穴下三寸,即五枢穴也。从五枢下行,过肝经之章门穴下五寸三分,即维道穴也。
带脉穴图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阳跷阴跷脉循行经文
《灵枢 脉度篇》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阳跷脉循行图《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阳跷脉循行歌
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合三阳外踝行,从胁循肩入颈 ,属目内 太阳经。
【注】阳跷之脉,起于足跟之中,上合三阳外踝上行,从胁少阳居 之穴,上循肩,入颈阳明之肩 、承泣等穴,属目内 而会太阳也。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阳跷脉穴歌
阳跷脉起申仆阳,居 肩 巨骨乡, 俞地仓巨 泣,终于睛明一穴强。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阳跷脉分寸歌
阳跷脉起足太阳,申脉外踝五分藏,仆参后绕跟骨下,附阳外踝三寸乡,居监骨上陷取,肩 一穴肩尖当,肩上上行名巨骨,肩胛之上 俞坊,口吻旁四地仓位,鼻旁八分巨疆,目下七分是承泣,目内 出睛明昂。
【注】跷者足也,奇经涉于足者之名也。曰阳者,以其所行阳经也。阳跷者,谓足太阳经之别脉也,起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外踝下五分陷中申脉穴也。从申脉绕后跟骨下,仆参穴也。从仆参穴又前斜足外踝上三寸,附阳穴也。又与足少阳会于季胁软骨端下八寸三分,居 穴也。又与手阳明会于膊骨头肩端上,肩 穴也。从肩 穴上行肩尖上两叉骨,巨骨穴也。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 俞穴也。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夹口吻旁四分,地仓穴也。从地仓穴行于鼻孔旁八分,巨 穴也。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目下七分,承泣穴也。又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会于目内 外一分,睛明穴也。
阳跷脉穴图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阴跷脉循行歌
阴跷亦起于跟中,少阴之别内踝行,上循阴股入胸腹,上至咽喉至睛明。
【注】阴跷之脉,亦起于跟中,由少阴别脉然谷之穴,上内联踝,循阴股,入胸腹,上至咽喉、睛明穴,亦会于太阳也。
阴跷脉循行图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阴跷脉穴歌
阴跷起于然谷穴,上行照海交信列,三穴原本足少阴,足之太阳睛明接。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阴跷脉分寸歌
阴跷脉起足少阴,足内踝前然谷寻,踝下一寸照海陷,踝上二寸交信真,目内 外宛中取,睛明一穴甚分明。
【注】阴跷者,以其所行阴经,为足少阴之别脉也。起于足少阴肾经,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从然谷穴循内踝之下一寸,照海穴也。从照海穴不循太溪穴,又于足内踝之上二寸直行交信穴。从交信穴上循阴股,入阴而行,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鼻旁,属目内 外宛宛中睛明穴,合于太阳、阳跷,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之用矣。故知阴跷脉气,若不与阳跷脉气并荣于目,则目不能合也。此阴跷循行之经脉也。
阴跷脉穴图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阳维阴维脉循行经文
《二十八难》曰: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溢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阳维脉循行歌
阳维脉起足太阳,外踝之下金门疆,从 背肩项面头,维络诸阳会督场。
【注】阳维之脉,起于足太阳经外踝之下金门穴也。从 骨、背外、肩胛、项旁、面上、头后至哑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也。
阳维脉循行图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阳维脉穴歌
阳维脉起穴金门, 俞天 肩井深,本神阳白并临泣,正营脑空风池巡,风府哑门此二穴,项后入发是其根。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阳维脉分寸歌
阳维脉起足太阳,外踝一寸金门藏,踝上七寸阳交位,肩后胛上 俞当,天 穴在缺盆上,肩上陷中肩井乡,本神入发四分许,眉上一寸阳白详,入发五分临泣穴,上行一寸正营场,枕骨之下脑空位,风池耳后陷中藏,项后入发哑门穴,入发一寸风府疆。
【注】阳维起于诸阳之会者,谓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之足外踝下一寸金门穴也。从金门穴行于足少阳胆经之足外踝上七寸,阳交穴也。又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肩后大骨下胛上廉, 俞穴也。又与手足少阳会于缺盆中上毖骨际,天 穴也。又会于肩上陷中,肩井穴也。从肩井穴上头,与足少阳会于眉上一寸,阳白穴也。从阳白穴上行于目上,直入发际,本神、临泣穴也。从临泣穴上行二寸,正营穴也。从正营穴循行枕骨下,脑空穴也。从脑空穴下行,至耳后大筋外廉,风池穴也。又与督脉会于项后风府、哑门穴,此阳维脉气所发也。
阳维脉穴图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阴维脉循行歌
阴维脉起足少阴,内踝上行穴筑宾,循腹至乳上结喉,维络诸阴会于任。
【注】阴维之脉,起于足少阴经内踝上行筑宾之穴,循腹至乳上结喉,至廉泉穴,维络诸阴,会于任脉也。
阴维脉循行图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阴维脉穴歌
阴维之穴起筑宾,府舍大横腹哀循,期门天突廉舌本,此是阴维脉维阴。
卷六 奇经八脉总歌
阴维脉分寸歌
阴维脉起足少阴,内踝之后寻筑宾,少腹之下称府舍,大横平脐是穴名,此穴去中三寸半,行至乳下腹哀明,期门直乳二肋缝,天突结喉下一寸。
【注】阴维起于诸阴之交者,谓起于足少阴肾经之足内踝后,上分中,名曰筑宾穴也。与足太阴交于少腹下,去腹中行三寸半,府舍穴也。又平脐云中行三寸半,大横穴也。
又行至乳下二肋端缝之下二寸,腹哀穴也。又与足厥阴交于乳下二肋端缝,期门穴也。又与任脉交于结喉下一寸宛宛中,天突穴也。从天突穴上行,在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本下,廉泉穴,此阴维脉气所发也。
阴维脉穴图
卷七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百会主治卒中风,兼治癫痫儿病惊,大肠下气脱肛病,提补诸阳气上升。
【注】百会穴,提补阳气上升。主治大人中风,痰火癫痫,小儿急慢惊风,大肠下气,脱肛等证。针二分,灸五壮。
神庭主灸羊痫风,目眩头痛灸脑空,翳风专刺耳聋病,兼刺瘰 项下生。
【注】神庭穴,主治风痫,羊癫。灸三壮,禁针刺。脑空穴,主治偏正头疼,目眩。刺四分,灸五壮。翳风穴,主治耳聋及瘰 。《针经》云:先将铜钱约二十文,令患者咬之,寻取穴中。针三分,禁灸。
上星通天主鼻渊, 肉痔塞灸能痊,兼治头风目诸疾,炷如小麦灼相安。
【注】上星、通天二穴,主治鼻渊,鼻塞, 肉,鼻痔。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鼻俱病者,左右俱灸。灸后鼻中当去一块,形如朽骨状,其病自愈。兼治头风目疾等证也。
上星穴宜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一云宜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之热气。通天穴宜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其壮如小麦大,始相宜也。
哑门风府只宜刺,中风舌缓不能言,颈项强急及 ,头风百病与伤寒。
【注】哑门、风府二穴,主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伤风伤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及抽搐等病。哑门穴针二分,不可深入,禁灸。风府穴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头维主刺头风疼,目痛如脱泪不明,禁灸随皮三分刺,兼刺攒竹更有功。
【注】头维、攒竹二穴,主治头风疼痛如破,目痛如脱,泪出不明。头维穴随皮针三分,禁灸。攒竹穴刺一分,留六呼,禁灸。随皮者,针入即眠,针随皮刺去也。
率谷酒伤吐痰眩,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颊车落颊风自痊。
【注】率谷穴,主治伤酒呕吐痰眩。刺三分,灸三壮。风池穴,治肺受风寒及偏正头风。刺四分,灸三壮,七壮。炷宜小。颊车穴,治落颊风,落颊风者,下颏脱落也。刺三分,灸三壮。炷如小麦。
临泣主治鼻不通,眵 冷泪云翳生,惊痫反视卒暴厥,目晡发疟胁下疼。
【注】临泣穴,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 眼目诸疾,及惊痫反视,卒暴痰厥,疟疾晚发等病。刺三分,留七呼,禁灸。
水沟中风口不开,中恶癫痫口眼歪,刺治风水头面肿,灸治儿风急慢灾。
【注】水沟穴,主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卒中恶邪鬼击,不省人事,癫痫卒倒,口眼歪邪,风水面肿,及小儿急慢惊风等病。刺三分,留六呼,灸三壮至七壮,炷如小麦。然灸不及针。
承浆主治男七疝,女子瘕聚儿紧唇,偏风不遂刺之效,消渴牙疳灸功深。
【注】承浆穴,主治男子诸疝,女子瘕聚,小儿撮口,及偏风半身不遂,口眼 邪,口噤不开,消渴饮水不休,口齿疳蚀生疮等证。
刺二分,留五呼,灸三壮。
迎香主刺鼻失臭,兼刺面痒若虫行,先补后泻三分刺,此穴须知禁火攻。
【注】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闻香臭,浮肿风动,面痒状如虫行等证。针三分,禁灸。
口眼歪邪灸地仓,颊肿唇弛牙噤强,失音不语目不闭, 动视物目KT KT 。
【注】地仓穴,主偏风口眼歪邪,牙关不开,齿痛颊肿,目不能闭,唇缓不收,饮食难进,失音不语,眼目 动,视物KT KT ,昏夜无见等证。刺三分,留五呼,灸七壮,或二七壮,重者七七壮俱可。
听会主治耳聋鸣,兼刺迎香功最灵,中风 斜病,牙车脱臼齿根疼。
【注】听会穴,主治耳聋耳鸣,牙车脱臼,齿痛,中风, , 邪等证。针四分,灸三壮。兼泻迎香,功效如神。迎香穴,针三分,禁灸。
听宫主治耳聋鸣,睛明攒竹目昏蒙,迎风流泪 痒痛,雀目攀睛白翳生。
【注】听宫穴,主治耳内蝉鸣,耳聋。刺三分,灸三壮。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泪, 肉攀睛,白翳 痒,雀目诸证。睛明穴针分半,留六呼,禁灸。攒竹穴治证同前,刺三分,留六呼,禁灸。
前面要穴图
后头要穴图
卷七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膻中穴主灸肺痈,咳嗽哮喘及气瘿,巨阙九种心疼病,痰饮吐水息贲宁。
【注】膻中穴,主治哮喘,肺痈,咳嗽,气瘿等证。灸七壮,禁针。巨阙穴,主治九种心痛、痰饮吐水、腹痛息贲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
上脘奔豚与伏梁,中脘主治脾胃伤,兼治脾痛疟痰晕,痞满翻胃尽安康。
【注】上脘穴,主治肾积奔豚,心积伏梁之证。针八分,留七呼,灸五壮。《千金》云:每日灸二七壮至百壮。孕妇不可灸。中脘穴,主治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翻胃等证。针八分,灸七壮。一云:二七壮至百壮。孕子不可灸。
水分胀满脐突硬,水道不利灸之良,神阙百病老虚泻,产胀溲难儿脱肛。
【注】水分穴,主治鼓胀坚硬,肚脐突出,小便不利。灸五壮,禁针。孕妇不可灸。神阙穴,主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又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等证。灸三壮,禁针。一法:纳炒干净盐填满脐上,加浓姜一片盖定,上加艾炷,灸百壮,或以川椒代盐亦妙。
气海主治脐下气,关元诸虚泻浊遗,中极下元虚寒病,一切痼冷总皆宜。
【注】气海穴,主治一切气疾,阴证痼冷及风寒暑温,水肿,心腹鼓胀,诸虚, 瘕等证。针八分,灸五壮。关元穴,主治诸虚肾积,及虚老人泄泻,遗精,白浊等证。针八分,留七呼,灸七壮。《千金》云:妇人针之则无子。中极穴,主治下元寒冷虚损,及妇人月事不调,赤白带下。针八分,留十呼,灸三壮。孕妇不可灸。
膺肿乳痈灸乳根,小儿龟胸灸亦同,呕吐吞酸灸日月,大赫专治病遗精。
【注】乳根穴,主治胸前肿,乳痈,小儿龟胸等证,针三分,灸三壮。日月穴,主治呕吐吞酸。针七分,灸五壮。大赫穴,主治遗精。针三分,灸五壮。
天枢主灸脾胃伤,脾泻痢疾甚相当,兼灸鼓胀 瘕病,艾火多加病必康。
【注】天枢穴,主治内伤脾胃,赤白痢疾,脾泻及脐腹鼓胀, 瘕等证。针五分,留七呼,灸五壮。《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针,孕妇不可灸。
章门主治痞块病,但灸左边可拔根,若灸肾积脐下气,两边齐灸自然平。
【注】章门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针六分,留六呼,灸三壮。一云百壮。
期门主治奔豚病,上气咳逆胸背疼,兼治伤寒胁硬痛,热入血室刺有功。
【注】期门穴,主治奔豚上气,咳逆胸满,胸背彻痛,胸痛腹硬,及伤寒热入血室。针四分,灸五壮。
带脉主灸一切疝,偏坠木肾尽成功,兼灸妇人浊带下,丹田温暖自然停。
【注】带脉穴,主治疝气偏坠木肾,及妇人赤白带下等证。针六分,灸五壮。
胸腹要穴图
卷七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腰俞主治腰脊痛,冷痹强急动作难,腰下至足不仁冷,妇人经病尿赤痊。
【注】腰俞穴,主治腰脊重痛,举动不得,俯仰艰难,腰以下至足冷痹不仁,及妇人经闭,尿血等证。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壮。
至阳专灸黄胆病,兼灸痞满喘促声,命门老虚腰痛证,更治脱肛痔肠风。
【注】至阳穴,主治身面俱黄,胸胁支满,喘促不宁。针五分,灸三壮。命门穴,主治老人肾虚腰疼。及久痔脱肛,肠风下血等证。针五分,灸三壮。若年二十以上者不宜灸,灸恐绝子。
膏肓一穴灸劳伤,百损诸虚无不良,此穴禁针惟宜艾,千金百壮效非常。
【注】膏肓穴,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身形羸瘦,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怔忡,胎前、产后劳瘵、传尸等证。灸七七壮至百壮。
大杼主刺身发热,兼刺疟疾咳嗽痰,神道惟灸背上病,怯怯短气艾火添。
【注】大杼穴,主治遍身发热,疟疾,咳嗽多痰。针五分,禁灸。神道穴,主治背上冷痛,怯怯短气。灸七壮,禁针。
风门主治易感风,风寒痰嗽吐血红,兼治一切鼻中病,艾火多加嗅自通。
【注】风门穴,主治腠理不密,易感风寒,咳嗽吐痰,咯血鼻衄,及一切鼻中诸病。针三分,灸五壮。
肺俞内伤嗽吐红,兼灸肺痿与肺痈,小儿龟背亦堪灸,肺气舒通背自平。
【注】肺俞穴,主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小儿龟背。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膈俞主治胸胁痛,兼灸痰疟 癖攻,更治一切失血证,多加艾灼总收功。
【注】膈俞穴,主治胸胁疼痛,痰疟 癖,一切血痰。灸三壮,禁针。
肝俞主灸积聚痛,兼灸气短语声轻,更同命门一并灸,能使瞽目复重明。
【注】肝俞穴,主治左胁积聚疼痛,气短不语。若同命门穴一并灸之,即两目昏暗者,可使复明。肝俞穴灸七壮,禁针。命门穴针五分,灸三壮。
胆俞主灸胁满呕,惊悸卧睡不能安,兼灸酒疸目黄色,面发赤斑灸自痊。
【注】胆俞穴,主治两胁胀满,干呕,惊悸,睡卧不安及酒疸,目睛发黄,面发赤斑等证。灸三壮,禁针。
脾俞主灸伤脾胃,吐泻疟痢疸瘕 ,喘急吐血诸般证,更治婴儿慢脾风。
【注】脾俞穴,主治内伤脾胃,吐泻疟痢,黄胆,食积, 瘕,吐血,喘急,及小儿慢脾风证。灸五壮,禁针。
三焦俞治胀满疼,积块坚硬痛不宁,更治赤白休息痢,刺灸此穴自然轻。
【注】三焦俞穴,主治胀满积块,坚硬疼痛,及赤、白痢疾不止等证。针二分,灸五壮。
胃俞主治黄胆病,食毕头目即晕眩,疟疾善饥不能食,艾火多加自可痊。
【注】胃俞穴,主治黄胆,食毕头眩,疟疾,善饥不能食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肾俞主灸下元虚,令人有子效多奇,兼灸吐血聋腰痛,女疸妇带不能遗。
【注】肾俞穴,主治下元诸虚,精冷无子,及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人赤、白带下等证。灸三壮,禁针。
大肠俞治腰脊疼,大小便难此可通,兼治泄泻痢疾病,先补后泻要分明。
【注】大肠俞穴,主治腰脊疼痛,大小便不通,及泄泻,痢疾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膀胱俞治小便难,少腹胀痛不能安,更治腰脊强直痛,艾火多添疾自痊。
【注】膀胱俞穴,主治小便不通,少腹胀痛,及腰脊强直疼痛等证。针三分,灸七壮。
主治久疟病,五脏疟灸脏俞平,意舍主治胁满痛,兼疗呕吐立时宁。
【注】 俞穴,主治久疟。若五脏疟,灸五脏俞。五脏俞者,心、肝、脾、肺、肾俞也。俱针六分,灸二七壮。意舍穴,主治两胁胀满,疼痛呕吐。针五分,灸三壮。
身柱主治羊痫风,咳嗽痰喘腰背疼,长强惟治诸般痔,百劳穴灸汗津津。
【注】身柱穴,主治风痫发狂,咳嗽痰喘,腰背疼痛等证。针五分,灸七七壮。长强穴,主治诸般痔漏疼痛。针三分,灸三十壮。百劳穴,主治满身发热,虚汗盗汗津津不止。针五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以年为壮。
背部要穴图
卷七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尺泽主刺肺诸疾,绞肠痧痛锁喉风,伤寒热病汗不解,兼刺小儿急慢风。
【注】尺泽穴,主治咳唾脓血,喉痹,肺积息贲,及绞肠痧痛,伤寒汗不出,小儿急慢惊风等证。刺三分,或三棱针出血,禁灸。
列缺主治嗽寒痰,偏正头疼治自痊,男子五淋阴中痛,尿血精出灸便安。
【注】列缺穴,主治咳嗽寒痰,偏正头疼,及男子淋漓,阴中疼痛,尿血精出等证。针二分,灸七壮,炷如小麦。
经渠主刺疟寒热,胸背拘急胀满坚,喉痹咳逆气数欠,呕吐心疼亦可痊。
【注】经渠穴,主治咳疟寒热,胸背拘急膨胀,喉痹,咳逆上气数欠,呕吐心疼等证。针二分,禁灸。
太渊主刺牙齿病,腕肘无力或痛疼,兼刺咳嗽风痰疾,偏正头疼效若神。
【注】太渊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疼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鱼际主灸牙齿痛,在左灸左右同然,更刺伤寒汗不出,兼治疟疾方欲寒。
【注】鱼际穴,主治牙齿痛,疟疾初起先觉发寒,伤寒汗不出等证。针二分。惟牙痛可灸,余证禁灸。
少冲主治心胆虚,怔忡癫狂不可遗,少商惟针双鹅痹,血出喉开功最奇。
【注】少冲穴,主治心虚胆寒,怔忡癫狂。针一分,灸三壮。少商穴,主治双鹅风,喉痹。以三棱针刺微出血,禁灸。
少海主刺腋下瘰,漏臂痹痛羊痫风,灵道主治心疼痛, 暴喑不出声。
【注】少海穴,主治腋下瘰 ,漏臂与风吹肘臂疼痛也,及癫痫羊鸣等证。针五分,禁灸。灵道穴,主治心痛,羊痫, ,肘挛,暴喑不能言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通里主治温热病,无汗懊 心悸惊,喉痹苦呕暴喑哑,妇人经漏过多崩。
【注】通里穴,主治温病,面热无汗,懊 ,心悸,惊恐,喉痹,苦呕,暴喑,声哑,及妇人经血过多,崩漏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神门主治悸怔忡,呆痴中恶恍惚惊,兼治小儿惊痫证,金针补泻疾安宁。
【注】神门穴,主治惊悸怔忡,呆痴,卒中鬼邪,恍惚振惊,及小儿惊痫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炷如小麦。
少府主治久咳疟,肘腋拘急痛引胸,兼治妇人挺痛痒,男子遗尿偏坠疼。
【注】少府穴,主治咳疟久不愈,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及妇人阴挺,阴痒,阴痛;男子遗尿,偏坠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曲泽主治心痛惊,身热烦渴肘掣疼,兼治伤寒呕吐逆,针灸同施立刻宁。
【注】曲泽穴,主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臂肘摇动,掣痛不能伸,伤寒,呕吐,气逆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间使主治脾寒证,九种心疼疟渴生,兼治瘰 生项下,左右针灸自然平。
【注】间使穴,主治脾寒证,九种心痛,脾疼,疟疾,口渴,及瘰 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针六分,留七呼,灸五壮。
内关主刺气块攻,兼灸心胸胁痛疼,劳热疟疾审补泻,金针抽动立时宁。
【注】内关穴,主治气块上攻心胸,胁肋疼痛,劳热,疟疾等证。针五分,灸五壮。
痰火胸疼刺劳宫,小儿口疮针自轻,兼刺鹅掌风证候,先补后泻效分明。
【注】劳宫穴,主治痰火胸痛,小儿口疮及鹅掌风等证。针二分,禁灸。
商阳主刺卒中风,暴仆昏沉痰塞壅,少商中冲关冲少,少泽三棱立回生。
【注】中冲穴,《乾坤生意》云:此为十井穴,凡国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中冲、少商、商阳、关冲、少冲、少泽,使血气流通,实起死回生急救之妙诀也。
三里三间并二间,主治牙疼食物难,兼治偏风眼目疾,针灸三穴莫教偏。
【注】三里、三间、二间三穴,主治牙齿疼痛,食物艰难,及偏风眼目诸疾,三穴并针灸之。三里穴针二分,灸三壮。二间穴针三分,灸三壮。三间穴针三分,灸三壮。
合谷主治破伤风,痹痛筋急针止疼,兼治头上诸般病,水肿产难小儿惊。
【注】合谷穴,主治破伤风,风痹,筋骨疼痛,诸般头痛,水肿,产难,及小儿急惊风等证。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阳溪主治诸热证,瘾疹痂疥亦当针,头痛牙痛咽喉痛,狂妄惊中见鬼神。
【注】阳溪穴,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牙疼,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曲池主治是中风,手挛筋急痛痹风,兼治一切疟疾病,先寒后热自然平。
【注】曲池穴,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证。针五分,灸七壮。
肩井一穴治仆伤,肘臂不举浅刺良,肩 主治瘫痪疾,手挛肩肿效非常。
【注】肩井穴,主治仆伤,肘臂疼痛不举。针五分,灸五壮,孕妇禁针。肩 穴,主治瘫痪,手挛肩肿。针六分,灸五壮。
少泽主治衄不止,兼治妇人乳肿疼,大陵一穴何专主?呕血疟疾有奇功。
【注】少泽穴,主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针一分,灸三壮。大陵穴,主治呕血,疟疾。针六分,灸三壮。
前谷主治癫痫疾,颈项肩臂痛难堪,更能兼治产无乳。小海喉龈肿痛痊。
【注】前谷穴,主治癫痫,颈项颊肿引耳疼痛,及妇人产后无乳等证。针一分,留三呼,灸三壮。小海穴,主治咽喉,牙龈肿痛等证。针二分,灸五壮。
腕骨主治臂腕疼,五指诸疾治可平,后溪能治诸疟疾,能令癫痫渐渐轻。
【注】腕骨穴,主治臂、腕、五指疼痛。针二分,灸三壮。后溪穴,主治疟疾,癫痫。针一分,灸一壮。
阳谷主治头面病,手膊诸疾有多般,兼治痔漏阴痿疾,先针后灸自然痊。
【注】阳谷穴,主治头面项肿,手膊疼痛不举,及痔漏,阴痿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支正穴治七情郁,肘臂十指尽皆挛,兼治消渴饮不止,补泻分明自可安。
【注】支正穴,主治七情郁结不舒,肘臂十指筋挛疼痛,及消渴饮水不止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液门主治喉龈肿,手臂红肿出血灵,又治耳聋难得睡,刺入三分补自宁。
【注】液门穴,主治咽喉外肿,牙龈痛,手臂红肿,耳暴聋,不得眠等证。针三分,留二呼,灸三壮。
中渚主治肢木麻,战振蜷挛力不加,肘臂连肩红肿痛,手背痈毒治不发。
【注】中渚穴,主治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阳池主治消渴病,口干烦闷疟热寒,兼治折伤手腕痛,持物不得举臂难。
【注】阳池穴,主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持物不得,臂不能举等证。针二分,禁灸。
外关主治脏腑热,肘臂胁肋五指疼,瘰 结核连胸颈,吐衄不止血妄行。
【注】外关穴,主治五脏六腑结热,鼻衄吐血不止,及肘臂胁肋手指节痛,瘰 结核,绕颈连胸,肿痛不消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支沟中恶卒心痛,大便不通胁肋疼,能泻三焦相火盛,兼治血脱晕迷生。
【注】支沟穴,主治鬼击卒心痛,凡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胁肋疼痛,妇人产后血晕,不省人事等证。针二分,留七呼,灸七壮。
天井主泻瘰 疹,角孙惟主目翳生,耳门耳聋 耳病,丝竹空穴治头风。
【注】天井穴,主治瘰 ,瘾疹。针三分,灸五壮。角孙穴,主治目中生翳。针三分,灸三壮。耳门穴,主治耳聋; 耳脓汁。针三分,留三呼,禁灸。丝竹空穴,主治头痛,目赤目眩,视物 。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仰手要穴图
覆手要穴图
卷七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隐白主治心脾痛,筑宾能医气疝疼,照海穴治夜发 ,兼疗消渴便不通。
【注】隐白穴,主治心脾疼痛。针一分,灸三壮。筑宾穴,主治气疝。针三分,灸五壮。照海穴,主治夜发 证,及消渴大便闭。针三分,灸三壮。
大都主治温热病,伤寒厥逆呕闷烦,胎产百日内禁灸,千金主灸大便难。
【注】大都穴,主治温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呕吐,闷乱,及大便难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凡妇人怀孕,及生产后未满百日,俱不宜灸。
太白主治痔漏疾,一切腹痛大便难,痞疸寒疟商邱主,兼治呕吐泻痢痊。
【注】太白穴,主治痔漏,腹中疼痛,大便不通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商白穴,主治痞气,黄胆,寒疟及呕、吐、泻、痢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公孙主治痰壅膈,肠风下血积块 ,兼治妇人气蛊病,先补后泻自然瘥。
【注】公孙穴,主治痰壅胸膈,肠风下血积块,及妇人气蛊等证。针四分,灸三壮。
三阴交治痞满坚,痼冷疝气香港脚缠,兼治不孕及难产,遗精带下淋沥痊。
【注】三阴交穴,主治痞满,痼冷,疝气,遗精,及妇人香港脚,月信不调,久不成孕,难产,赤白带下淋沥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血海主治诸血疾,兼治诸疮病自轻,阴陵泉治胁腹满,刺中下部尽皆松。
【注】血海穴,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信不调,带下,及男子肾脏风,两腿疮痒湿痛等证。针五分,灸五壮。阴陵泉穴,主治胁腹胀满,阴痛,足膝红肿,小便不通,小便失禁不觉,下部等证。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涌泉主刺足心热,兼刺奔豚疝气疼,血淋气痛疼难忍,金针泻动自安宁。
【注】涌泉穴,主治足发热,奔豚,疝气疼痛,血淋,气痛等证。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然谷主治喉痹风,咳血足心热遗精,疝气温疟多渴热,兼治初生儿脐风。
【注】然谷穴,主治喉痹,唾血,遗精,温疟,疝气,足心热,及小儿撮口脐风。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凡针不宜见血。
太溪主治消渴病,兼治房劳不称情,妇人水蛊胸胁满,金针刺后自安宁。
【注】太溪穴,主治消渴,房劳,不称心意,及妇人水蛊,胸胁胀满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阴谷舌纵口流涎,腹胀烦满小便难,疝痛阴痿及痹病,妇人漏下亦能痊。
【注】阴谷穴,主治舌纵涎下,腹胀,烦满,尿难,小腹疝急引阴、阴股内廉痛为痿痹,及女人漏下不止。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
复溜血淋宜乎灸,气滞腰疼贵在针,伤寒无汗急泻此,六脉沉伏即可伸。
【注】复溜穴主治血淋,气滞腰痛,伤寒无汗,六脉沉匿者。针三分,留三呼,灸五壮。
大敦治疝阴囊肿,兼治脑衄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病,炷如小麦灸之灵。
【注】大敦穴,主治诸疝,阴囊肿,脑衄,破伤风,及小儿急慢惊风等证。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行间穴治儿惊风,更刺妇人血蛊 ,浑身肿胀单腹胀,先补后泻自然平。
【注】行间穴,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 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大冲主治肿胀满,行动艰辛步履难,兼治霍乱吐泻证,手足转筋灸可痊。
【注】太冲穴,主治肿满,行步艰难,及霍乱吐泻,手足转筋等证。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中封主治遗精病,阴缩五淋溲便难,鼓胀瘿气随年灸,三里合灸步履艰。
【注】中封穴,主治梦泄遗精,阴缩,五淋,不得尿,鼓胀,瘿气。此穴合足三里并灸治行步艰辛。中封穴针四分,留七呼,灸三壮。足三里穴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曲泉 疝阴股痛,足膝胫冷久失精,兼治女子阴挺痒,少腹冷痛血瘕 。
【注】曲泉穴,主治 疝,阴股痛,男子失精,膝胫冷痛,及女子阴挺出,少腹疼痛,阴痒,血瘕等证。针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伏兔主刺腿膝冷,兼刺香港脚痛痹风,若逢穴处生疮疖,说与医人莫用功。
【注】伏兔穴,主治腿膝寒冷,香港脚痛痹。针五分,禁灸。凡此穴处生疮疖者危。
阴市主刺痿不仁,腰膝寒如注水侵,兼刺两足拘挛痹,寒疝少腹痛难禁。
【注】阴市穴,主治痿痹不仁,不得屈伸,腰膝寒如注水,两足拘挛痹痛,寒疝,少腹疼痛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禁灸。
足三里治风湿中,诸虚耳聋上牙疼,噎膈鼓胀水肿喘,寒湿香港脚及痹风。
【注】足三里穴,治中风,中湿,诸虚,耳聋,上牙疼,水肿,心腹鼓胀,噎膈哮喘,寒湿香港脚,上、中、下三部痹痛等证。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此穴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
解溪主治风水气,面腹足肿喘嗽频,气逆发噎头风眩,悲泣癫狂悸与惊。
【注】解溪穴,主治风气面浮,腹胀,足肿,喘满,咳嗽,气逆发噎,头痛,目眩,悲泣癫狂,惊悸,怔忡等证。针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陷谷主治水气肿,善噫痛疝腹肠鸣,无汗振寒痰疟病,胃脉得弦泻此平。
【注】陷谷穴,主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疝气少腹痛,肠鸣腹痛,疟疾振寒无汗等证。或胃脉得弦。皆宜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内庭主治痞满坚,左右缪灸腹响宽,兼刺妇人食蛊胀,行经头晕腹疼安。
【注】内庭穴,主治痞满坚硬。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患右灸左,患左灸右,但觉腹响是其效验。兼治妇人食蛊,行经头晕,少腹痛等证。
厉兑主治尸厥证,惊狂面肿喉痹风,兼治足寒膝膑肿,相偕隐白梦魇灵。
【注】厉兑穴,主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面肿喉痹惊狂,好卧足寒,膝膑肿痛等证。针一分,留一呼,灸一壮。此穴合隐白穴同针,治梦魇不宁。针一分,灸三壮。
飞阳主治步艰难,金门能疗病癫痫,足腿红肿昆仑主,兼治齿痛亦能安。
【注】飞阳穴,主治步履艰难。针三分,灸三壮。金门穴,主治癫狂羊痫风。针一分,灸三壮。昆仑穴,主治足腿红肿,牙齿疼痛。针三分,灸三壮。
昼发 证治若何,金针申脉起沉 ,上牙疼兮下足肿,亦针此穴自平和。
【注】申脉穴,主治昼发 证,足肿牙疼。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灸不及针。
环跳主治中风湿,股膝筋挛腰痛疼,委中刺血医前证,开通经络最相应。
【注】环跳穴,主治腰、胯、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针一寸,留十呼,灸三壮。
委中穴治证同环跳穴,但此穴禁灸,针五分。
阳陵泉治痹偏风,兼治霍乱转筋疼,承山主针诸痔漏,亦治寒冷转筋灵。
【注】阳陵泉穴,主治冷痹偏风,霍乱转筋。针六分,灸三壮。承山穴,主治痔漏疼痛,寒冷转筋。针七分,灸五壮,灸不及针。
阳辅主治膝酸痛,腰间溶溶似水浸,肤肿筋挛诸痿痹,偏风不遂灸功深。
【注】阳辅穴,主治膝 酸疼,腰间寒冷,肤肿筋挛,百节酸疼,痿痹,偏风不遂等证。
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风市主治腿中风,两膝无力香港脚冲,兼治浑身麻搔痒,艾火烧针皆就功。
【注】风市穴,主治腿中风湿,疼痛无力,香港脚,浑身搔痒麻痹等证。针五分,灸五壮。
悬钟主治胃热病,腹胀肋痛香港脚疼,兼治脚胫湿痹痒,足指疼痛针可停。
【注】悬钟穴,主治胃热,腹胀,胁痛,香港脚,脚胫湿痹,浑身搔痒,趾疼等证。针六分,灸五壮。
丘墟主治胸胁痛,牵引腰腿髀枢中,小腹外肾脚腕痛,转筋足胫不能行。
【注】丘墟穴,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牵引腰、腿、髀枢中疼痛,少腹外肾痛,脚腕转筋痛,足胫难行等证。针五分,灸三壮。
颈漏腹下马刀疮,连及胸胁乳痈疡,妇人月经不利病,下临泣穴主治良。
【注】临泣穴,主治颈漏,腋下马刀,连及胸胁,妇人乳痈,月信不调等证。针二分,灸三壮。
侠溪主治胸胁满,伤寒热病汗难出,兼治目赤耳聋痛,颔肿口噤疾堪除。
【注】侠溪穴,主治胸胁支满,伤寒热病汗不出,目赤,耳聋,胸痛,颔肿,口噤等证。针三分,灸三壮。
窃阴主治胁间痛,咳不得息热躁烦,痈疽头痛耳聋病,喉痹舌强不能言。
【注】窍阴穴,主治胁痛,咳逆不得息,发热躁烦,痈疽口干,头痛喉痹,舌强耳聋等证。针一分,灸三壮。
阴足要穴图
阳足要穴图
卷八
灸难产穴歌
横逆难产灸奇穴,妇人右脚小指尖。炷如小麦灸三壮,下火立产效通仙。
【注】妇人横产,子手先出,诸符药不效者,灸此。其穴在右脚小趾爪甲外侧尖上,即至阴穴也。灸三壮,艾炷如小麦,下火立产。
灸难产穴图
卷八
针子户穴歌
子户能刺衣不下,更治子死在腹中,穴在关元右二寸,下针一寸立时生。
【注】胞衣不出,子死腹中,宜刺子户穴,针入一寸。其穴在任脉经之关元穴傍右二寸。
针子户穴图
卷八
灸遗精穴歌
精宫十四椎之下,各开三寸是其乡。左右二穴灸七壮,夜梦遗精效非常。
【注】遗精灸精宫穴,其穴在脊之十四椎下,左右傍开各三寸,灸七壮。
灸遗精穴图
卷八
灸痨虫穴歌
鬼眼一穴灸痨虫,墨点病患腰眼中,择用癸亥亥时灸,勿令人知法最灵。
【注】劳瘵日久不愈,互相传染,因内有劳虫,宜灸鬼眼穴。穴在腰间两旁,正身直立,有微隐处,用墨点记,合面而卧,以小艾炷灸七壮,或九壮十一壮,多寡量人,虫即吐泻而也,急取烧毁远弃,可免复传。择癸亥日夜半,六神皆聚,亥时灸之,勿使病人预知,恐尸神有觉也。
灸痨虫穴图
卷八
灸痞根穴歌
十二椎下痞根穴,各开三寸零五分,二穴左右灸七壮,难消痞块可除根。
【注】痞块灸痞根穴,其穴在脊之十二椎下,旁开三寸半。痞块多在左则灸左,在右则灸右,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之。
灸痞根穴图
卷八
灸肘尖穴歌
肘尖端处是奇穴,男女瘰 堪灸也,左患灸右右灸左,并灸风池效更捷。
【注】肘尖奇穴灸瘰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起时,男先灸左,女先灸右,兼灸风池穴尤效。风池穴在脑后颞 穴后,发际陷中。
灸肘尖穴图
卷八
灸鬼哭穴歌
中恶振噤鬼魅病,急灸鬼哭神可定,两手大指相并缚,穴在四处之骑缝。
【注】鬼哭穴,灸鬼魅狐惑,恍惚振噤等证。取穴:将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反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鬼哭穴图
卷八
灸中恶穴歌
尸疰客忤中恶病,乳后三寸量准行,男左女右艾火灸,邪祟驱除神自宁。
【注】灸尸疰、客忤、中恶等证。其穴在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
灸中恶穴图
卷八
灸疝气穴歌
疝气偏坠灸为先,量口两角折三尖,一尖向上对脐中,两尖下垂是穴边。
【注】灸疝痛偏坠奇穴法,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傍,尖画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艾炷如粟米大,灸四壮。
灸疝气穴图
卷八
灸翻胃穴歌
翻胃上下灸奇穴,上在乳下一寸也,下在内踝之下取,三指稍斜向前者。
【注】灸翻胃奇穴,上穴在两乳下一寸;下穴在内踝下用手三指稍斜向前排之,即是穴也。
灸翻胃穴图
卷八
灸肠风穴歌
肠风诸痔灸最良,十四椎下奇穴乡,各开一寸宜多灸,年深久痔效非常。
【注】灸肠风诸痔奇穴。其穴在脊十四椎下,傍各开一寸。年深者,灸之最效。
灸肠风穴图
卷八
灸暴绝穴歌
鬼魇暴绝最伤人,急灸鬼眼可回春,穴在两足大趾内,去甲韭叶鬼难存。
【注】凡一切鬼魇暴绝,当灸奇穴。在足两大趾内,去爪甲如韭叶许,名鬼眼穴。灸之则鬼邪自去,而病可愈也。
灸暴绝穴图
卷八
灸鬼眼穴歌
肿满上下灸奇穴,上即鬼哭不用缚,下取两足第二趾,趾尖向后寸半符。
【注】灸肿满奇穴,上穴即两手大指缝,鬼哭穴也;下穴在两足第二趾趾尖后一寸五分,即是也。
灸鬼眼穴图
卷八
灸赘疣穴歌
赘疣诸痣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风,手之左右中指节,屈节尖上宛宛中。
【注】灸癜风及赘疣诸痣奇穴,其穴在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俗名拳尖是也。
灸赘疣穴图
卷八
灸瘰穴歌
瘰 隔蒜灸法宜,先从后发核灸起,灸到初发母核止,多着艾火效无匹。
【注】瘰 隔蒜灸法,用独蒜片先从后发核上灸起,到初发母核而止,多灸自效。
灸瘰 穴图
卷八
灸腋气歌
腋气除根剃腋毛,再将定粉水调膏,涂搽患处七日后,视有黑孔用艾烧。
【注】凡腋气先用快刀剃去腋毛净,乃用好定粉水调搽患处,六七日后,看腋下有一点黑者,必有孔如针大,或如簪尖,即气窍也。用艾炷如米大者灸之,三四壮愈,永不再发。
灸腋气图
卷八
灸疯犬咬伤歌
疯犬咬伤先须吮,吮尽恶血不生风,次于咬处灸百壮,常食炙韭不须惊。
【注】疯犬咬伤之处,急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干烧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上用艾炷灸之,永不再发。炙韭,炒韭菜也。
卷八
灸蛇蝎蜈蚣蜘蛛咬伤歌
蛇蝎蜈蚣蜘蛛伤,实时疼痛最难当,急以伤处隔蒜灸,五六十壮效非常。
【注】凡蛇、蝎、蜈蚣、蜘蛛咬伤,痛急势危者,急用艾火于伤处灸之,拔散毒瓦斯即安;或用独蒜片隔蒜灸之,二三壮换一片,毒甚者,灸五六十壮。
卷八
足三里穴歌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除胸胁痛,腹胀胃中寒,肠鸣并泄泻,眼肿膝胫酸,伤寒羸瘦损,气蛊证诸般,气过三旬后,针灸眼光全。
【注】三里,足三里穴也。其穴在膝眼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针五分,留七呼,灸三壮。主治胸胁疼痛,腹胀,胃寒,肠中雷鸣,脾寒泄泻,眼目红肿,膝胫酸痛,伤寒热不已,瘦弱虚损,小肠气痛,与水气,蛊毒,鬼击诸证,悉宜针灸,但小儿忌灸,恐眼目不明,惟三十以外方可灸之,令眼目光明也。
足三里穴图
卷八
内庭穴歌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疼,疟疾不思食,耳鸣针便清。
【注】内庭穴,在足之大趾次趾外间陷中,属足阳明胃经穴也。主治四肢厥逆,喜静恶闻人声,瘾疹不快,咽喉肿痛,数欠,牙龈疼,疟疾,不思饮食,耳内蝉鸣等证。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内庭穴图
卷八
曲池穴歌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臂痪怯梳头,喉痹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峰风癣癞,针着实时瘳。
【注】曲池穴,其穴在肘辅骨屈肘屈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主治肘中疼痛,偏风半身不遂,臂痛拉弓不开,两臂瘫痪不能举手向发,喉痹喘促欲死,伤寒振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痂疥等证。刺七分,留七呼,灸三壮。
曲池穴图
卷八
合谷穴歌
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体热身汗出,目暗视茫然,齿龋鼻衄血,口噤不能言,针入深三分,能令人病安。
【注】合谷穴,其穴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主治偏正头疼,面目浮肿,疟疾寒热,身体发热,汗不收,目翳视物不明,齿蠹朽痛,鼻中流血不止,口噤不开等证。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合谷穴图
卷八
委中穴歌
委中曲 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酸沉引脊梁,风痫及转筋,冬季难移向,风痹痛无比,热病久在床,足膝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注】委中穴,其穴在 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主治腰脊沉坠疼痛, ,及两腿肚转筋,疼痛难动,风痹疼痛,流注不定,热病难愈,两足膝疼痛难伸屈等证。针五分,溜七呼,禁灸。
委中穴图
卷八
承山穴歌
承山名鱼腹,肠分肉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香港脚并膝肿,两足尽寒酸,展转成时疫,战栗疟热寒,霍乱及转筋,刺之立便安。
【注】承山穴,其穴在腿肚下尖分肉间。主治腰背疼痛,痔肿,大便难,香港脚膝肿,胫酸跟痛,伤寒时疫,寒热疟疾,战栗不能行立,霍乱转筋等证。针五分,灸五壮。
承山穴图
卷八
太冲穴歌
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腋,两足不能动,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注】太冲穴,其穴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陷中。动脉应手,病者有此脉生,无此脉者死。主治急慢惊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腋胀满,寒湿香港脚痛,行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证。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太冲穴图
卷八
昆仑穴歌
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膊重更连阴,头疼脊背急,暴喘满冲心,举步行不得,动足即伸吟,若欲求安乐,须将此穴针。
【注】昆仑穴,在足外踝后五分跟骨上陷中。主治腰尻疼痛,膊重不能举,及前阴肿痛,偏正头痛,脊背拘急,暴咳喘仲,足 肿不得履地等证。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昆仑穴图
卷八
环跳穴歌
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能针偏废躯,折腰返顾难,冷风并湿痹,身体似绳牵,腿胯连痛,屈转重吁叹,若人能针灸,顷刻病消痊。
【注】环跳穴,其穴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主治半身不遂,闪挫腰痛不能回顾,冷风湿痹,周身拘急,腿胯腿肚疼痛不能动转等证。针一寸,留十呼,灸三壮。
环跳穴图
卷八
阳陵泉穴歌
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起坐腰背重,面肿满胸中,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注】阳陵泉穴,其穴在膝下一尺,外廉陷中,尖骨前筋骨间。主治两膝肿痛,及冷痹不仁,半身不遂,腰背重痛,起坐艰难,面目浮肿,胸中胀满,两足疼痛难移,起坐不能支持等证。针六分,留十呼,灸七壮。
阳陵泉穴图
卷八
通里穴歌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 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声平仍数欠,喉痹气难通,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注】通里穴,其穴在腕侧后一寸陷中。主治声哑,心烦极甚,怔忡不宁,四肢重痛,头腮面颊红肿,倦言,数欠,喉咽疼痛,气息不通,虚损不思食,暴喑面无润泽。针三分,灸三壮。
通里穴图
卷八
列缺穴歌
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上壅,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能瘥。
【注】列缺穴,其穴在腕后侧上一寸五分,两手交叉,当食指末筋骨罅中。主治偏风头痛,遍身风痹麻木,痰壅气堵,口噤不开等证。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列缺穴图
卷八
四季针灸坐向歌
四季针灸坐向理,宜从四季顺自然,东南西北四维向,以迎生气本乎天。
【注】针灸坐向,避忌之理,《医学入门》:“春坐东向西,夏坐南向北,秋坐西向东,冬坐北向南。”皆背四季生气之向,不可为法。宜从春向东,夏向南,秋向西,冬向北,四土旺月向四维,以迎生气,本乎天理,顺其自然为是也。
卷八
灸法点穴用火歌
点穴坐卧立直正,炷用蕲艾火珠良,灸病古忌八木火,令时通行一炷香。
【注】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四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即不正。其炷所用之艾,必用蕲艾,艾令干燥,入臼捣去净尘屑,作炷坚实,置穴上,用葱涎粘固。上古用火珠映日取火点之,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之火;今时惟用香火灼艾,亦通行简便之法也。
卷八
灸法早晚次序歌
灸法温暖宜于午,上下阳阴先后分,脉数新愈不宜灸,欲灸三里过三旬。
【注】凡灸百病,原为温暖经络,宜在午时阳盛之时,火气易行,必发上下先后:上下经皆灸者,先灸上,后灸下;阴阳经皆灸者,先灸阳,后灸阴。若脉数有热,新愈气虚,俱不宜灸,恐伤气血。但人有病,欲灸足三里者,须年三十以上,方许灸之,恐年少火盛伤目。故凡灸头,必灸足三里者,以足三里能下火气也。
卷八
灸法大小多少歌
头骨手足皮薄瘦,巨阙鸠尾小少宜,背腹脐下皮肉浓,大多方能起痼疾。
【注】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气血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有病必当灸巨阙、鸠尾二穴者,必不可过三壮,艾炷如小麦,恐火气伤心也。背腹下皮肉深浓,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使火气到,始能去痼冷之疾也。
卷八
灸法调养歌
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过极慎起居,生冷醇酒诸浓味,惟茹蔬淡适其宜。
【注】凡灸后,须谨避风寒,慎其起居,养其气血,其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可过极,和其情志,及禁食一切生冷醇酒浓味等物,即食蔬淡,亦当适宜,不可过度,以调养脾胃也。
卷八
灸疮调治歌
灸疮不发气血竭,七日发脓病必除,发后膏贴防外袭,薄连葱荽净疮污。
【注】凡灸诸病,灸疮应发不发,是其气血大亏,不必复灸,即灸亦多不能愈。过七天之后,艾疤发时,脓水稠多,其病易愈,以其气血充畅,经络流通也。发后贴膏药者,防其六淫外袭也。如灸疮黑痛,脓汁污秽,乃艾火毒盛,必用薄荷、黄连、葱皮、芫荽煎汤,洗之自愈也。
卷八
灸疮膏药歌
芩连白芷金星草,乳香淡竹当归好,薄荷川芎与葱白,香油煎药粉成膏。
【注】以上药味各等分,用香油煎药去滓,再下铅粉熬成膏,专贴灸疮。
卷八
行针避忌歌
行针避忌雨大风,饥饱醉怒渴劳惊,男内女外犹坚守,更看人神不可逢。行针避忌虽如此,还推病之缓急行,缓病欲针择吉日,急病行针莫稍停。
【注】按行针避忌,于未刺之先,如风雨晦冥,人之气血,即凝滞而不调。大饥者气虚,新饱者气盛,大醉者气乱,大怒者气逆,大渴者液少,大劳者气乏,大惊者气散,凡此者脉乱气散,行针须当避忌,俟其必清必静,聚精会神,方保无误也。既刺之后,尤当戒慎。男子忌内,女子忌外,忌外者坚拒勿出,忌内者谨守勿内,则邪气必去,正气必复,是谓得气,理固然矣。犹有达变之法存焉,缓病须择神吉,急病岂可待时哉。
卷八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四季人神所在处,禁忌针灸莫妄施,春在左胁秋在右,冬在于腰夏在脐。
【注】四季人神所在之处,谓人之神气初动之处,同乎天之流行也,禁针灸者恐伤生气也。人神常在心,春在左胁者肝主升也,秋在右胁者肺主降也,冬在腰者神主藏也,夏在脐者脾主化也。
卷八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一日足大二外踝,三日股内四在腰,五口六手七内踝,八腕九尻十背腰,十一鼻柱二发际,三牙四胃五遍身,六胸七气八股内,九足二十内踝寻,二十一手小二外踝,三日肝足四手明,五足六胸七在膝,八阴九胫晦趺停。
【注】足大,足之大趾也。气,气冲也。手小,手之小指也。手明,手阳明也。足,足阳明也。阴,男女前阴中也。晦,月尽也。趺,足十趾岐骨也。
卷八
十二时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子踝丑头寅耳边,卯面辰项巳乳肩,午胁未腹申心主,酉膝戌腰亥股端。
【注】子踝,左、右内踝、外踝也。寅耳边,左右两耳也。辰项,颈项也。巳乳肩,两乳两肩也。午胁,左右胁也。未腹,大腹少腹也。申心主,胸膈也。酉膝,左右两膝也。
戌腰,腰背也。亥股,两股内外也。
卷八
禁针穴歌
禁针穴道要先明,脑户囟会及神庭,络却玉枕角孙穴,颅息承泣随承灵,神道灵台膻中忌,水分神阙并会阴,横骨气冲手五里,箕门承筋及青灵,乳中上。三阳络,二十三穴不可针。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无妊娠。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时人闷倒,三里急补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 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关节皆通评。
卷八
禁灸穴歌
禁灸之穴四十七,承光哑门风府逆,睛明攒竹下迎香,天柱素 上临泣,脑户耳门脉通,禾 颧 丝竹空,头维下关人迎等,肩贞大牖心俞同,乳中脊中白环俞,鸠尾渊液和周荣,腹哀少商并鱼际,经渠天府及中冲,阳池阳关地五会,漏谷阴陵条口逢,殷门申脉承扶忌,伏兔髀关连委中,阴市下行寻犊鼻,诸穴休将艾火攻。
卷八
制针法歌
制针须用马衔铁,惟有金针更可嘉, 炼涂酥插腊肉,煮针之药有多法。
【注】制针用马嚼环铁者,以马属午,午为火,火克金,取克制之义也。若以真金制针,用之更佳。其 炼之法:将铁丝于火中 红,截为二寸或三寸或五寸长短不拘,次以蟾酥涂针上,入火中微 ,取起,复照前涂酥, 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用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于水中,待冷将针取出,于黄土中插百余下,以去火毒,其针要光圆,不可用尖锋,次以铜丝缠其柄。
卷八
煮针药方
麝香(五分) 胆矾(一钱) 石斛(一钱) 穿山甲(三钱) 朱砂(三钱) 没药(三钱)川芎(三钱) 细辛(三钱) 甘草节(五钱) 沉香(五钱) 磁石(一两)以上诸药气味,能引入针内。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祖琇
宋·陈舜俞
周作人
元魏·佛陀扇多
魏晋·向秀
岑参
唐·裴庭裕
晋·王叔和
清·周星莲
(明)屠隆
吴虞公
明·王守仁
清·柳华阴
(明)郑朴 辑
明·逯中立
明·高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