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本政〔一〕第九-潜夫论笺校正
本政〔一〕第九
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二〕。阴阳者,以天为本。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乖。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三〕,民愁苦则天心逆。民以君为统,君政善则民和治,君政恶则民冤乱。君以恤民为本〔四〕,臣忠良则君政善,臣奸枉则君政恶。以选为本〔五〕,选举实则忠贤进,选虚伪则邪党贡。选以法令为本,法令正则选举实,法令诈则选虚伪。法以君为主,君信法则法顺行,君欺法则法委弃。君臣法令之功,必效于民。故君臣法令善则民安乐,民安乐则天心慰〔六〕,天心慰则阴阳和,阴阳和则五谷丰,五谷丰而民眉寿〔七〕,民眉寿则兴于义,兴于义而无奸行,无奸行则世平,而国家宁、社稷安,而君尊荣矣〔八〕。是故天心阴阳、君臣、民氓、善恶相辅至而代相征也〔九〕。
〔一〕○铎按:淮南子原道训高注:“原,本也。”汉书薛宣传:“原心定罪”,师古注:“原谓寻其本也。”寻原为“原”,故探本亦谓之“本”。此篇论政之本,题曰本政,犹吕氏春秋究生之本,而命其篇为本生也。
〔二〕汉书董仲舒传云:“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魏相传云:“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又云:“愿陛下选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各主一时。时至明言所职,以和阴阳。”元帝纪初元三年诏曰:“盖闻安民之道,本繇阴阳。”成帝纪阳朔二年诏曰:‘昔在帝尧,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时之事,令不失其序。故书云:“黎民于蕃时雍”,明以阴阳为本也。’
〔三〕汉书鲍宣传云:“天人同心,人心悦,则天意解矣。”
〔四〕“恤民”二字疑误,按文义当云“得臣”,方与下合。
〔五〕“以选”上脱二字。
〔六〕“慰”旧作“●”,据程本改,下同。按●,俗总字,见广韵一董。
〔七〕诗七月毛传云:“眉寿,豪眉也。”○铎按:“而”犹“则”也,互文耳。下“而无奸行”同。
〔八〕汉书魏相传云:“君动静以道,奉顺阴阳,则日月光明,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三者得叙,则灾害不生,五谷熟,丝麻遂,草木茂,鸟兽蕃,民不夭疾,衣食有余。若是则君尊民说,上下亡怨,政教不违,礼让可兴。”按相所云,大恉本于董仲舒。张汤后安世传:‘相上封事云:“朝廷尊荣,天下乡风。”’
〔九〕○铎按:说文:“代,更也。征,召也。”阳、氓、征,唐、登合韵。司马相如封禅文煌与升、烝、乘协,是其例。
夫天者国之基也〔一〕,君者民之统也,臣者治之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二〕。是故将致太平者,必先调阴阳;调阴阳者,必先顺天心;顺天心者,必先安其人;安其人者〔三〕,必先审择其人。是故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四〕。圣人知之,故以为黜陟之首。书曰:“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五〕?”此先王致太平而发颂声也〔六〕。
〔一〕“天”当作“民”。述赦篇云:“贞良善民,惟国之基。”救边篇云:“国以民为基。”皆其证也。汉书谷永传云:“王者以民为基。” 〔二〕汉书梅福传云:‘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砥石,高祖所以厉世摩钝也。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颜师古注:“论语载孔子之言也。工以喻国政,利器喻贤才。”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云:“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及至巧冶铸干将之朴,清水焠其锋,越砥歛其咢,水断蛟龙,陆剸犀革,忽若彗泛画涂。如此则使离娄督绳,公输削墨,虽崇台五增,延袤百丈而不溷者,工用相得也。”此文大恉本于彼。治要载桓谭新论亦云:“材能德行者,治国之器也。”
〔三〕二“人”字当作“民”。○铎按:此盖后人避唐讳改。 〔四〕汉书京房传云:“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五〕吕刑。○铎按:原文引见思贤篇“先王为官择人”注。
〔六〕郑氏诗谱云:“周颂者,周室成功致太平德洽之诗。”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欲以成太平,致雅、颂。”论衡须颂篇云:“天下太平颂声作。”
否泰消息,阴阳不并〔一〕,观其所聚,而兴衰之端可见也〔二〕。稷、?、皋陶聚而致雍熙〔三〕,皇父、蹶、踽聚而致灾异〔四〕。夫善恶之象,千里合符,百世累迹,性相近而习相远〔五〕。是故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二世所以共亡天下者,丞相、御史也〔六〕。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缯肆、狗屠也;骊山之徒,钜野之盗,皆为名将〔七〕。由此观之,苟得其人,不患贫贱;苟得其材,不嫌名迹〔八〕。
〔一〕刘向封事云:“谗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否者,闭而乱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为泰。泰者,通而治也。”
〔二〕易萃彖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三〕“?”即“契”字。后汉书方术传第五伦令班固为文荐谢夷吾曰:“臣闻尧登稷、契,政隆太平;舜用皋陶,政致雍熙。”○铎按:程本“?”作“禹”,讹。“稷?”亦见三式篇。
〔四〕诗十月之交。“踽”今诗作“楀”。○铎按:蹶、楀皆周幽王臣。“楀”集韵引诗作“
”,汉书古今人表作“萭”。此作“踽”,盖与“蹶”字相连而误为足旁。
〔五〕论语。
〔六〕见史记秦始皇纪。○铎按:“以”犹“与”也,下句同。
〔七〕灌婴、樊哙、黥布、彭越也。并见史记。
〔八〕汉书游侠传序云:“众庶乐其名迹,觊而慕之。”
远迹汉元以来〔一〕,骄贵之臣,每受罪诛〔二〕,党与在位,〔三〕幷伏辜者〔四〕,常十二三。由此观之,贵宠之臣,未尝不播授私人进奸党也〔五〕。是故王莽与汉公卿牧守夺汉,光武与汉之遗民弃士共诛。如贵人必贤而忠〔六〕,贱人必愚而欺,则何以若是?
〔一〕汉书贾谊传云:“窃迹前事”,颜师古注:“寻前事之踪迹。”“迹”与“迹”同。汉元,谓汉元年。汉书平帝纪元始五年诏曰:“汉元至今。”律历志云:“黄帝调律历,汉元以来用之。”
〔二〕汉书王嘉传云:“往者,宠臣邓通、韩嫣骄贵失度,逸豫无厌,小人不胜情欲,卒陷罪辜。” 〔三〕管子八观篇云:“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
〔四〕诗雨无正云:“既伏其辜。” 〔五〕管子明法解云:“群臣以虚誉进其党。”后汉书仲长统传昌言法诫篇云:“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
,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列郡。”
〔六〕吕氏春秋重己篇云:“人主、贵人”,高诱注:“贵人,谓公卿大夫也。”
自成帝以降,至于莽,公卿列侯,下讫令尉〔一〕,大小之官,且十万人,皆自汉所谓贤明忠正贵宠之臣也。莽之篡位,惟安众侯刘崇、东郡太守翟义思事君之礼,义勇奋发〔二〕,欲诛莽。功虽不成,志节可纪〔三〕。夫以十万之计,其能奉报恩〔四〕,二人而已。由此观之,衰世群臣诚少贤也,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尔〔五〕。故曰:治世之德,衰世之恶,常与爵位自相副也。
〔一〕续汉书百官志云:“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 〔二〕汉书陈汤传云:“策虑愊亿,义勇奋发。” 〔三〕汉书元后传云:“莽为摄皇帝,改元称制,宗室安众侯刘崇及东郡太守翟义等恶之,更举兵欲诛莽。”义见翟方进传。○铎按:刘崇与相张绍谋诛莽,语在莽传。
〔四〕“奉”下脱一字。按救边篇云:“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怀义恩也。”此当云“奉上报恩”。○铎按:邵本臆补“国”字。
〔五〕盐铁论褒贤篇云:“其位弥高而罪弥重,禄滋厚而罪滋多。”
孔子曰:“国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国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一〕。”诗伤“皎皎白驹,在彼空谷”〔二〕,“巧言如流,俾躬处休〔三〕。”盖言衰世之士,志弥洁者身弥贱,佞弥巧者官弥尊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四〕,同明相见,同听相闻,惟圣知圣,惟贤知贤〔五〕。
〔一〕论语“国”俱作“邦”,此避高祖讳。列女传柳下惠妻传亦作“国”。
〔二〕白驹。
〔三〕雨无正。 〔四〕易系辞上传。
〔五〕分、闻、贤韵。韩诗外传五云:“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贤者莫能用贤。”汉书元后传:‘成帝谓王章曰:“惟贤知贤,君试为朕求可以自辅者。”’魏志杜袭传:‘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盖本此。
今当涂之人〔一〕,既不能昭练贤鄙〔二〕,然又却于贵人之风指〔三〕,胁以权势之属托〔四〕,请谒阗门〔五〕,礼贽辐辏〔六〕,迫于目前之急,则且先之〔七〕。此正士之所独蔽,而群邪之所党进也。 〔一〕○铎按:“当涂”注见明闇篇。
〔二〕○铎按:文选月赋注引埤苍:“练,择也。”尔雅释诂:“柬,择也。”“练”即“柬”之借。
〔三〕“却”当为“劫”,“劫”与下“胁”字同义。礼记儒行云:“劫之以众”,郑注:“劫,劫胁也。”“劫”亦作“
”。劫、
、却字形相近,庄子田子方篇:“盗人不得
”,释文:‘元嘉本作“却”。’误正类此。“风指”有二义。汉书何武传云:“大司空甄丰承莽风指”,颜师古注:“风,谓风采也。指,意也。”王莽传云:“莽色厉而言之,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风,读如字。孔光传云:“莽所欲搏击,辄为草,以太后指风光,令上之。”严助传云:“乃令严助谕意,风指于南越。”颜氏并读“风”为“讽”。后汉书宦者传云:“蔡伦受窦后风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章帝子清河孝王传云:“使小黄门蔡伦考实之,皆承讽旨,傅致其事。”西羌传云:“王莽辅政,欲耀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羌,使共献西海之地。”皆用“讽”本字,此“风旨”当读如字。
〔四〕汉书邹阳传云:“胁于位势之贵。”盖宽饶传云:“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颜师古注:“许氏、史氏有外属之恩,金氏、张氏自托在于近狎也。属,读如本字。”按属、托同义,颜说非也。尹翁归传云:“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佞幸淳于长传云:“凤且终,以长属托太后及帝。”外戚传:‘孝武李夫人病笃。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后汉书窦融传云:“年老,子孙纵诞多不法,遂交通轻薄,属托郡县,干乱政事。”马援后严传云:“典郡四年,坐与宗正刘轶、少府丁鸿等更相属托,征拜太中大夫。”翟酺传云:“权贵共诬酺及尚书令高堂芝等交通属托。”杨震传云:“外交属托,扰乱天下。”又云:“属托州郡,倾动大臣。”白虎通三纲六纪篇论朋友云:“生不属,死不托。”分合言之,其义一也。
〔五〕韩非子八奸篇云:“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为重。”汉书申屠嘉传云:“门不受私谒。”史记汲郑列传赞云:“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汉书作“填”,颜师古注云:“填,满也。”○铎按:朱骏声云:‘“阗”字本训当与“填”略同。’
〔六〕说文云:“毂,辐所凑也。”凑、辏古今字。后汉书郎顗传云:“今选举皆归三司,非有周、召之才,而当则哲之重,每有选用,辄参之掾属,公府门巷,宾客填集,送去迎来,财货无已。其当选者,竞相荐谒,各遣子弟,充塞道路。开长奸门,兴致浮伪,非所谓率由旧章也。”○铎按:明闇篇:“天下辐凑。”辏,俗改旁字。
〔七〕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郑注:“且先,言未遑余事。”
周公之为宰辅也,以谦下士,故能得真贤〔一〕。祁奚之为大夫也,举雠荐子,故能得正人〔二〕。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宠以骄士〔三〕,借亢龙之势以陵贤〔四〕,而欲使志义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毁颜谄谀以求亲,然后乃保持之〔五〕,则贞士采薇冻馁,伏死岩穴之中而已尔,岂有肯践其阙而交其人者哉〔六〕?
〔一〕盐铁论刺复篇云:“昔周公之相也,谦卑而不邻,以劳天下之士,是以俊乂满朝,贤智充门。”事详说苑敬慎篇及尊贤篇。○铎按:亦见荀子尧问篇、尚书大传、韩诗外传三。
〔二〕襄三年左传。○铎按:亦见晋语七、吕氏春秋去私篇、新序杂事一。
〔三〕韩非子诡使篇云:“女妹私义之门,不待次而宦。”
〔四〕后汉书云:‘阴兴,光烈皇后母弟也。帝欲封之,兴固让。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耶?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铎按:依笺例当云“后汉书阴识后兴传。”
〔五〕汉书元后传:‘王凤云:“御史大夫音谨敕,臣敢以死保之。”’楚元王后向传:“上数欲用向为九卿,辄不为王氏居位者及丞相、御史所持,故终不迁。”颜师古注:“持,谓扶持佐助也。”荀子解蔽篇云:“鲍叔、宁戚、隰朋仁智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杨倞注:“持,扶翼也。”晋书山涛传云:“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石鉴传云:“时大司马汝南王亮为太傅杨骏所疑,有告亮欲举兵讨骏,鉴以为不然,保持之。”
〔六〕汉书邹阳传云:“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杨景淐
唐·无能子
清·万斛泉
明·曹端
刘宋·竺道生
樊树志
(元)费著
高齐·那连提耶舍
(唐)魏徵
汉·卫汛
清·颜习斋
清·孙衣言
宋·黄休复
宋·孙光宪
清·彭际清
清·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