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明伦汇编官常典太常寺部-古今图书集成
明伦汇编官常典太常寺部
太常寺部汇考一
有虞氏
帝舜始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后夔典乐
按书经舜典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
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
孔
传
三礼天地人之礼伯夷臣名姜姓秩序宗尊也
主郊庙之官夙早也言早夜敬思其职典礼施政
教使正直而清明夔龙二臣名俞然其贤不许让
疏
正义曰周礼宗伯职云掌天地人鬼地祇之礼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孔
传
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
蔡
传
苏氏曰舜方命九官济济相让无缘夔于此独
言其功此益稷之文简编脱误复见于此
商
商建六大有大祝大士之官
按礼记曲礼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
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注
典法也此盖殷制也周则大宰为天官大宗曰
宗伯宗伯为春官大史以下属焉大士以神仕者
陈
注
旧说皆为殷制
周
周制春官设大司乐率其属以掌教乐律歌舞祭祀
宗祝之事
按周礼春官宗伯礼官之属大司乐中大夫二人
注
大司乐乐官之长
大司乐掌成均之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
弟焉
注
郑司农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
此成事已调之乐郑元谓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
学成均之者其遗礼可者国之子弟公卿大
夫之子弟当学者谓之国子文王世子曰于成均
以及取爵于上尊然则周人立此学之宫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
注
道多才艺者德能躬行者若舜命夔典乐教胄
子是也死则以为乐之祖神而祭之郑司农云瞽
乐人乐人所共宗也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注
祗敬庸有常也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注
道读曰导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
答述曰语
以乐舞教国子云门舞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
武
注
此周所存六代之乐黄帝曰云门大卷大咸咸
池尧乐也大舜乐也大夏禹乐也大濩汤乐也
大武武王乐也
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
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
注
六律合阳声者也六同合阴声者也此十二者
以铜为管转而相生黄锺为首其长九寸各因而
三分之上生者益一分下生者去一焉国语曰律
所以立均出度也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度律均锺言以中声定律以律立锺之均大合乐
者谓□作六代之乐以冬日至作之致天神人鬼
以夏日至作之致地祇物□动物羽裸之属虞书
云夔曰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
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
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又曰于予击石拊
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此其于宗庙九奏效应
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
注
分谓各用一代之乐
乃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注
以黄锺之锺大吕之声为均者黄锺阳声之首
大吕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尊之也天神谓五帝
及日月星辰也王者又各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
之帝于南郊尊之也
乃奏大蔟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示
注
大蔟阳声第二应锺为之合咸池大咸也地祇
所祭于北郊谓神州之神及社稷
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以祀四望
注
姑洗阳声第三南吕为之合四望五岳四镇四
窦此言祀者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或亦用此乐与
乃奏蕤宾歌函锺舞大夏以祭山川
注
蕤宾阳声第四函锺为之合函锺一名林锺
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
注
夷则阳声第五小吕为之合小吕一名中吕先
妣姜嫄也
乃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
注
无射阳声之下也夹锺为之合夹锺一名圜锺
先祖谓先王先公
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注
六者言其均皆待五声八音乃成也
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再变而致羸
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
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
致象物及天神
注
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奏也此谓大蜡索鬼神而
致百物六奏乐而礼毕每奏有所感致和以来之
土祇原隰及平地之神也象物有象在天所谓四
灵者天地之神四灵之知非德至和则不至礼运
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凡乐圜锺为宫黄锺为角大蔟为征姑洗为羽□鼓
□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
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凡乐函锺为宫大蔟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灵鼓
灵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
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
凡乐黄锺为宫大吕为角大蔟为征应锺为羽路鼓
路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之舞于
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注
此三者皆禘大祭也天神则主北辰地祇则主
昆仑人鬼则主后稷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礼之以
玉而祼焉乃后合乐而祭之
凡乐事大祭祀宿县遂以声展之
注
叩听其声具陈次之以知完不
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肆夏牲出入则
令奏昭夏
注
三夏皆乐章名
帅国子而舞
注
当用舞者帅以往
大飨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
注
大飨飨宾客也不入牲牲不入亦不奏昭夏也
其他谓王出入宾客出入亦奏王夏肆夏
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驺虞
注
射以驺虞为节
诏诸侯以弓矢舞
注
舞谓执弓挟矢揖让进退之仪
王大食三侑皆令奏锺鼓
注
大食朔月月半以乐侑食时也
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
注
大献献捷于祖恺乐献功之乐
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大傀异□诸侯薨令去乐
注
四镇山之重大者谓扬州之会稽青州之沂山
幽州之医无闾冀州之霍山傀犹怪也
大札大凶大□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
注
札疫疠也凶凶年也□水火也弛释下之若今
休兵鼓之为
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注
过声失哀乐之节凶声亡国之声慢声惰慢不
恭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注
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
舞象二十舞大夏
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注
郑司农云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
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旄舞者牦牛之尾干
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社稷以帗宗庙以羽四方
以皇辟雍以旄兵事以干星辰以人舞郑元谓帗
析五采缯今灵星舞子持之是也皇杂五采羽如
凤凰色持以舞人舞无所执以手袖为威仪四方
以羽宗庙以人山川以干旱暵以皇
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
为节
注
教乐仪教王以乐出入于大寝朝廷之仪郑司
农云肆夏采荠皆乐名或曰皆逸诗谓人君行步
以肆夏为节趋疾于步则以采荠为节若今时行
礼于太学罢出以鼓陔为节环谓旋也拜直拜也
郑元谓行者谓于大寝之中趋谓于朝廷尔雅曰
堂上谓之行门外谓之趋然则王出既服至堂而
肆夏作出路门而采荠作其反入至应门路门亦
如之此谓步迎宾客王如有车出之事登车于大
寝西阶之前反降于阼阶之前尚书传曰天子将
出撞黄锺之钟右五钟皆应入则撞蕤宾之钟左
五钟皆应大师于是奏乐
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苹
为节士以采蘩为节
注
驺虞采苹采蘩皆乐章名在国风召南惟狸首
在乐记射义曰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
也采苹者乐循也采蘩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
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为节卿大夫以循
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郑司农说以大射礼曰乐
正命大师曰奏狸首间若一大师不兴许诺乐正
反位奏狸首以射狸首曾孙
凡乐掌其序事治其乐政
注
序事次序用乐之事
凡国之小事用乐者令奏钟鼓
注
小事小祭祀之事
凡乐成则告备
注
成谓所奏一竟书曰箫韶九成燕礼曰大师告
于乐正曰正歌备
诏来瞽皋舞
注
郑司农云瞽当为鼓皋当为告呼击鼓者又告
当舞者持鼓与舞俱来也鼓字或作瞽诏来瞽或
曰来□也□尔瞽率尔众工奏尔悲诵肃肃雍雍
毋怠毋凶郑元谓诏来瞽诏视瞭扶瞽者来入也
皋之言号告国子当舞者舞
及彻帅学士而歌彻
注
学士国子也
令相
注
令视瞭扶工郑司农云告当相瞽师者言当罢
也
飨食诸侯序其乐事令奏钟鼓令相如祭之仪燕射
帅射夫以弓矢舞
注
射夫众耦也故书燕为舞帅为率射夫为射矢
郑司农云舞当为燕率当为帅射矢书亦或为射
夫
乐出入令奏钟鼓
注
乐出入谓笙歌舞者及其器
凡军大献教恺歌遂倡之
注
故书倡谓昌郑司农云乐师主倡也
凡丧陈乐器则帅乐官
注
帅乐官往陈之
及序哭亦如之
注
哭此乐器亦帅之
凡乐官掌其政令听其治讼
大胥中士四人小胥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
十人
注
胥有才知之称礼记文王世子曰小乐正学干
大胥佐之
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
注
郑司农云学士谓卿大夫诸子学舞者
春入学舍采合舞
注
春始以学士入学宫而学之合舞等其进退使
应节奏郑司农云舍采谓舞者皆持芬香之采或
曰古者士见于君以雉为贽见于师以菜为贽菜
直谓疏食菜羹之菜郑元谓舍释也采读为菜始
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菜苹蘩之属
秋颁学合声
注
春使之学秋颁其才艺所为合声亦等其曲折
使应节奏
以六乐之会正舞位
注
大同六乐之节奏正其位使相应也言为大合
乐习之
以序出入舞者
注
以长幼次之使出入不纰错
比乐官
注
比犹校也杜子春云次比乐官也
展乐器
注
展谓陈数之
凡祭祀之用乐者以鼓征学士
注
击鼓以召之文王世子曰大昕鼓征所以警众
序宫中之事
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其不敬者
注
比犹校也不敬谓慢期不时至也□罚爵也
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
注
挞以荆扑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辨其声
注
乐县谓钟磬之属县于笋
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
注
钟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
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
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上瞽四十人
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瞭三百人府四人史
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注
凡乐之歌必使瞽为焉命其贤知者以为大
师小师
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锺大蔟姑
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锺南吕函锺小吕夹
锺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征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注
以合阴阳之声者声之阴阳各有合也
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注
教教瞽也
以六德为之本
注
所教诗必有知仁圣义忠和之道然后可教以
乐歌
以六律为之音
注
以律视其人为之音知其宜何歌
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
注
击拊瞽乃歌也郑司农云登歌歌者在堂
下管播乐器令奏鼓朄
注
鼓朄管乃作也郑司农云下管吹管者在堂下
朄小鼓也先击小鼓乃击大鼓故朄读为道引之
引
大飨亦如之大射帅瞽而歌射节
注
射节主歌驺虞
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
注
大师大起军师兵书曰王者行师出军之日授
将弓矢士卒振旅将张弓大呼大师吹律合音商
则战胜军士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
士卒同心征则将急数怒军士劳羽则兵弱少威
明
又
凡国之瞽正焉
注
从大师之政教
小师掌教鼓柷敔埙箫管弦歌
注
教教瞽也
大祭祀登歌击拊
注
亦自有拊击之佐太师令奏郑司农云拊者击
石
下管击应鼓
注
应鼙也应与朄及朔皆小鼓也
彻歌
注
于有司彻而歌雍
大飨亦如之
又
凡小祭祀小乐事鼓朄
注
如大师郑司农云朄小鼓名
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
注
和錞于
瞽掌播柷敔埙箫管弦歌
注
郑司农云无目眹谓之瞽有目眹而无见谓之
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
注
讽诵诗谓暗读之不依咏也郑司农云讽诵诗
主诵诗以剌君过杜子春云世奠系谓帝系诸侯
卿大夫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
穆之系述其德瞽主诵诗并诵世系以戒劝人
君也
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注
役为之使
□瞭掌凡乐事播击颂磬笙磬
注
□读为虎□之□瞭目明者播又击磬磬在
东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颂颂或作庸庸功也
掌大师之县
注
大师当县则为之
凡乐事相瞽
注
相谓扶工
又
大旅廞乐器
注
旅非常祭于时乃兴造其乐器
宾射皆奏其钟鼓
注
击朄以奏之其登歌大师自奏之
鼜恺献亦如之
注
恺献献功恺乐也杜子春云读鼜为忧戚之戚
谓戒守鼓也击鼓声疾数故曰戚
典同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注
同阴律也不以阳律名官者因其先言耳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
为乐器
注
阳声属天阴声属地天地之声布于四方
凡声高声正声缓下声肆陂声散险声敛达声赢
微声韽回声衍侈声筰弇声□薄声甄厚声石
注
故书或作硍杜子春读为铿高谓钟形容
高也韽读为暗筰读为唶石如磬石之声郑大夫
读为衮陂读为罢韽读为
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
齐量
注
数度广长也齐量侈弇之所容
凡和乐亦如之
注
和谓调其故器也
磬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四人徒
四十人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
注
教教视瞭也磬亦编于钟言之者钟有不编不
编者钟师击之
教缦乐燕乐之钟磬
注
杜子春读缦为慢郑元谓缦读为缦谓杂声之
和乐者也燕乐房中之乐也二乐皆教其钟磬
及祭祀奏缦乐
钟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
六十人钟师掌金奏
注
金奏击金以为奏乐之节金谓钟及镈
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纳夏章夏齐
夏族夏祴夏骜夏
注
以钟鼓者先击钟次击鼓以奏九夏夏大也乐
之大歌有九杜子春云祴读为陔
凡祭祀飨食奏燕乐
注
以钟鼓奏之
凡射王奏驺虞诸侯奏狸首卿大夫奏采苹士奏采
蘩
注
郑司农云驺虞圣兽
掌鼙鼓缦乐
注
鼓读如庄王鼓之鼓郑元谓作缦乐击鼙以和
之
笙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
十人笙师掌教□竽笙埙钥箫箎篴管舂牍应雅以
教祴乐
注
教教视瞭也郑元谓祴乐祴夏之乐牍应雅教
其舂者谓以筑地笙师教之宾醉而出奏祴夏以
此三器筑地为之行节明不失礼
凡祭祀飨射共其钟笙之乐
注
钟笙与钟声相应之笙
乐燕亦如之
又
大旅则陈乐器
注
陈于馔处而己不□其县
镈师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
二十人
注
镈如钟而大
镈师掌金奏之鼓
注
谓主击晋鼓以奏其钟镈也然则击镈者亦视
瞭
凡祭祀鼓其金奏之乐飨食宾射亦如之军大献则
鼓其恺乐凡军之夜三鼜皆鼓之守鼜亦如之
注
守鼜备守鼓也
靺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舞者十有六人徒四
十人
注
读如韐之
韎师掌教韎乐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大飨亦如之
旄人下士四人舞者众寡无数府二人史二人胥二
人徒二十人
注
旄旄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
旄人掌教舞散乐舞夷乐
注
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
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属焉凡祭祀宾客舞其燕乐
钥师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注
钥舞者所吹
钥师掌教国子舞羽□钥
注
文舞有持羽吹钥者所谓钥舞也文王世子曰
秋冬学羽钥
祭祀则鼓羽钥之舞
注
鼓之者恒为之节
宾客飨食则亦如之
钥章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
二十人
注
钥章吹钥以为诗章
钥章掌土鼓豳钥中春昼击土鼓□豳诗以逆暑
注
豳诗豳风七月也吹之者以钥为之声七月言
寒暑之事迎气歌其类也迎暑以昼求诸阳
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注
迎寒以夜求诸阴
凡国祈年于田祖□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
注
豳雅亦七月也七月又有于耜举趾馌彼南亩
之事是亦歌其类
国祭蜡则□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注
豳颂亦七月也七月又有获稻作酒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之事是亦歌其类也
鞮鞻氏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注
鞻读如屦也鞮屦四夷舞者所屝也今时倡蹋
鼓沓行者自有屝
鞮鞻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
注
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一天下也言与其声歌则
云乐者主于舞
祭祀则□而歌之燕亦如之
注
吹之以管钥为之声
典庸器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注
庸功也郑司农云庸器有功者铸器铭其功
典庸器掌藏乐器庸器
注
庸器伐国所获之器若崇鼎贯鼎及以其兵物
所铸铭也
及祭祀帅其属而设笋虡陈庸器
注
设笋虡视瞭当以县乐器焉陈功器以华国也
飨食宾射亦如之
司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注
干舞者所持谓楯也
司干掌舞器
注
舞器羽钥之属
祭祀舞者既陈则授舞器既舞则受之宾飨亦如之
注
受取藏之
大祝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祝中士八人下士十
有六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大祝掌六
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
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策祝
注
永长也贞正也求多福历年得正命也郑司农
云顺祝顺丰年也年祝求永贞也吉祝祈福祥也
化祝弭灾兵也瑞祝逆时雨宁风旱也策祝远罪
疾
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
五曰攻六曰说
注
祈嘄也谓为有灾变号呼告于神以求福天神
人鬼地祇不和则六疠作见故以祈礼同之郑司
农云类造禬禜攻说皆祭名也
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
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
注
郑司农云祠当为辞谓辞令也命论语所谓为
命诰谓康诰盘庚之诰之属也会谓王官之伯命
事于会祷谓祷于天地社稷宗庙主为其辞也诔
谓积累生时德行以锡之命主为其辞也此皆有
文雅辞令难为者也故大祝官主作六辞
辨六号一曰神号二曰鬼号三曰示号四曰牲号五
曰齍号六曰币号
注
号谓尊其名更为美称焉神号若云皇天上帝
鬼号若云皇祖伯某祇号若云后土地祇币号若
玉云嘉玉币云量币郑司农云牲号为牺牲皆有
名号曲礼曰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羊曰柔毛
鸡曰翰音齍号为黍稷皆有名号也曲礼曰黍曰
芗合粱曰芗萁稻曰嘉疏
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三曰炮祭四曰周祭五
曰振祭六曰擩祭七曰绝祭八曰缭祭九曰共祭
注
杜子春云命祭祭有所主命也振读为慎礼家
读振为振旅之振擩读为芮郑司农云衍祭羡之
道中如今祭殇无所主命周祭四面为坐也炮祭
燔柴也擩祭以肝肺菹擩盐醢中以祭也缭祭以
手从肺本循之至于末乃绝以祭也绝祭不循其
本直绝肺以祭也重肺贱肝故初祭绝肺以祭谓
之绝祭至祭之末礼杀之后但擩肝盐中振之拟
之若祭状弗祭谓之振祭元谓九祭皆谓祭食者
命祭者玉藻曰君若赐之食而君客之则命之祭
然后祭是也衍当为延炮当为包声之误也延祭
者曲礼曰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
后客坐主人延客祭是也包犹兼也兼祭者有司
曰宰夫赞者取白黑以授尸尸受兼祭于豆祭是
也周犹遍也遍祭者曲礼曰殽之序遍祭之是也
振祭擩祭本同不食者擩则祭之将食者既擩必
振乃祭也绝祭缭祭亦本同礼多者缭之礼略者
绝则祭之共犹授也主祭食宰夫授祭
辨九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
曰吉六曰凶七曰奇八曰褒九曰肃以
享右祭祀
注
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首拜头
至手所谓拜手也吉拜拜而后稽颡谓齐衰不杖
以下者言吉者此殷之凶拜周以其拜与顿首相
近故谓之吉拜云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
杜子春云振读为振铎之振动读为哀恸之恸奇
读为奇偶之奇谓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或云奇
读曰倚倚拜谓持节持戟拜身倚之以拜郑大夫
云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振董以两手相击也奇
拜谓一拜也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郑司农云
褒拜今持节拜是也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是也
介者不拜故曰为事故敢肃使者郑元谓振动战
栗变动之拜书曰王动色变一拜答臣下拜再拜
拜神与尸享献也谓朝献馈献也右读为侑侑劝
尸食而拜
凡大禋祀肆享祭示则执明水火而号祝
注
明水火司烜所共日月之气以给烝享执之如
以六号祝明此圭洁也禋祀祭天地也肆享祭宗
庙也故书祇为祊杜子春云祊当为祇
隋衅逆牲逆尸令钟鼓右亦如之
注
隋衅谓荐血也凡血祭曰衅既隋衅后言逆牲
容逆鼎右读亦当为侑
来瞽令皋舞
注
皋读为卒嗥呼之嗥来嗥者皆谓呼之入
相尸礼
注
延其出入诏其坐作
既祭令彻
又
国有大故天□弥祀社稷祷祠
注
大故兵寇也天□疫疠水旱也弥犹□也□祀
社稷及诸所祷既则祠之以报焉
大师宜于社造于祖设军社类上帝国将有事于四
望及军归献于社则前祝
注
郑司农说设军社以春秋传曰所谓君以师行
祓社衅鼓祝奉以从者也则前祝大祝自前祝也
郑元谓前祝者王出也归也将有事于此神大祝
居前先以祝辞告之
大会同造于庙宜于社过大山川则用事焉反行舍
奠
注
用事亦用祭事告行也玉人职有宗祝以黄金
勺前马之礼是谓过大山川与曾子问曰凡告必
用牲币反亦如之
建邦国先告后土用牲币
注
后土社神也
禁督逆祀命者
注
督正也正王之所命诸侯之所祀有逆者则刑
罚焉
颁祭号于邦国都鄙
注
祭号六号
小祝掌小祭祀将事侯禳祷祠之祝号以祈福祥顺
丰年逆时雨宁风旱弥□兵远□疾
注
侯之言候也候嘉庆祈福祥之属禳禳却凶咎
宁风旱之属顺丰年而顺为之祝辞逆迎也弥读
曰敉敉安也
大祭祀逆齍盛送逆尸沃尸盥赞隋赞彻赞奠
注
隋尸之祭也奠奠爵也祭祀奠先彻后反言之
者明所佐大祝非一
凡事佐大祝
注
唯大祝所有事
又
大师掌衅祈号祝
注
郑司农云衅谓衅鼓也
有寇戎之事则保郊祀于社
注
故书祀或作□郑司农云谓保守郊祭诸祀及
社无令寇侵犯之杜子春读□为祀书亦或为祀
郑元谓保祀互文郊社皆守而祀之弥□兵
凡外内小祭祀小丧纪小会同小军旅掌事焉
甸祝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四人甸祝掌四时
之田表貉之祝号
注
貉兵祭也甸以讲武治兵故有兵祭尔雅曰是
类是禡师祭也
舍奠于祖庙祢亦如之
注
舍读为释释奠者告将时田若将征伐
师甸致禽于虞中乃属禽及郊馌兽舍奠于祖祢乃
敛禽禂牲禂马皆掌其祝号
注
师甸谓起大众以田也致禽于虞中使获者各
以其禽来致于所表之处属禽别其种类馌馈也
以所获禽馈于郊荐于四方群兆入又以奠于祖
祢荐且告反也敛禽谓取三十入腊人焉杜子春
云禂祷也为马祷无疾为田祷多获禽牲郑元谓
禂读如伏诛之诛今侏大字也为牲祭求肥充为
马祭求肥健
诅祝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四人诅祝掌盟诅
类造攻说禬禜之祝号
注
八者之辞皆所以告神明也盟诅主于要誓大
事曰盟小事曰诅
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
载辞为辞而载之于策坎用牲加书于其上也国
谓王之国邦国诸侯国也质正也成也
太常寺部汇考二
汉
汉承秦置奉常以掌宗庙礼仪后改为太常而太乐
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诸令丞庙陵廱诸令长丞
及博士皆属之
按汉书百官表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
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
医六令丞又均官都水两长丞又诸庙寝园食官令
长丞又廱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又博士及诸
陵县皆属焉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太
初元年更曰庙祀初置太卜
注
应劭曰常典也掌典三礼也师古曰太常王者
旌旗也画日月焉王有大事则建以行礼官主奉
持之故曰奉常也后改曰太常尊大之义也服虔
曰均官主山陵上□输入之官也如淳曰律都水
治渠堤水门三辅黄图云三辅皆有都水也五畤
在廱故特置太宰以下诸官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
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
十二人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王莽改太
常曰秩宗
成帝阳朔二年诏举博士
按汉书成帝本纪阳朔二年秋关东大水流民欲入
函谷天井壶口五阮关者勿苛留遣谏大夫博士分
行视九月奉使者不称诏曰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
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
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
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其事必
先利其器丞相御史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杂举可
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观
后汉
后汉设太常卿掌礼仪祭祀太史博士太祝太宰太
子乐令庙令陵园祠祀令皆属之
按后汉书百官志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
注
卢植礼注曰如大乐正
本注曰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掌
赞天子
注
汉旧仪曰赞飨一人秩六百石掌赞天子
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
每月前晦察行陵庙
注
汉官曰员吏八十五人其十二人四科十五人
佐五人假佐十三人百石十五人骑吏九人学事
十六人守学事臣昭曰凡汉官所载列职人数今
悉以注虽颇为繁盖周礼列官陈人役于前以为
民极实观国制此则宏模不可阙者也
丞一人比千石
注
卢植礼注曰如小乐正
本注曰掌凡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其署曹掾
吏随事为员诸卿皆然
注
汉旧仪曰丞举庙中非法者
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
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时节禁
忌凡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丞一人明堂及灵台丞
一人二百石本注曰二丞掌守明堂灵台灵台掌候
日月星气皆属太史
注
汉官仪曰太史待诏三十七人其六人治历三
人龟卜三人庐宅四人日时三人易筮二人典禳
九人籍氏许氏典昌氏各三人嘉法请雨解事各
二人医二人灵台待诏四十二人其十四人候星
二人候日三人候风十二人候气三人候晷景七
人候锺律一人舍人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仆射中兴转为祭酒博士
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
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
春秋二公羊严颜氏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
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注
胡广曰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长者也古礼宾
客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于地旧说以
为示有先本纪桓帝延熹二年置秘书监
太祝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凡国祭祀掌读祝及迎
送神丞一人本注曰掌祝小神事
注
汉旧仪曰庙祭太祝令主席酒汉官曰员吏四
十一人其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二人佐二人
学事四人守学事九人有秩百五十人祝人宰二
百四十二人屠者六十人
太宰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凡国祭祀掌陈馔具丞一人
注
汉官曰明堂丞一人二百石员吏四十二人其
二人百石二人斗食二十三人佐九人有秩二人
学事四人守学事宰二百四十二人屠者七十三
人卫士一十五人
太子乐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伎乐凡国祭祀掌
请奏乐及大飨用乐掌其陈序丞一人
注
汉官曰员吏二十五人其二人百石一人斗食
七人佐十人学事四人守学事乐人八佾舞三百
八十人卢植礼注曰太子令如古大胥汉大乐律
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庙之酎除吏二千石到六百
石及关内侯到五大夫子取适子高五尺已上年
十二到三十颜色和身体修治者以为舞人大乐
丞如古小胥
高庙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守庙掌案行扫除无丞
注
汉官曰员吏四人卫士一十五人
世祖庙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如高庙
注
汉官曰员吏六人卫士二十人
先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守陵园
案行扫除丞及校长各一人本注曰校长主兵戎盗
贼事
注
应劭汉官名秩曰丞皆选孝廉郎年少薄代者
迁补府长史都官令候司马
先帝陵每陵食官令各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望晦
时节祭祀
注
汉官曰每陵食监一人秩六百石监丞一人三
百石中黄门八人从官二人案食监即是食官令
号
右属太常本注曰有祠祀令一人后转属少府有太
卜令六百石后省并太史中兴以来省前凡十官
注
案前书十官者太宰均官都水雍太祝五畤各
一尉也东观书曰章帝又置祀令丞延光元年省
和帝永元十年秋九月庚戌复置廪牺官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魏
文帝黄初元年冬十一月癸酉改奉常为太常
按三国志魏文帝本纪云云
晋
晋以太常为列卿统博士协律校尉及太学博士祭
酒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诸令有丞功曹以佐之
按晋书职官志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
宗正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
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
太常有博士协律校尉员又统太学诸博士祭酒及
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等令太史又别置灵台丞
太常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晋因之掌引导乘舆
王公已下应追谥者则博士议定之
协律校尉汉协律都尉之职也魏杜夔为之及晋改
为协律校尉
宋
宋仍设太常而兼统博士国子祭酒助教太庙明堂
太祝太史太乐乘黄诸令丞
按宋书百官志太常一人舜摄帝位命伯夷作秩宗
掌三礼即其任也周时曰宗伯是为春官掌邦礼秦
改曰奉常汉因之景帝六年更名曰太常应劭曰欲
令国家盛太常存故称太常前汉常以列侯忠孝敬
慎者居之后汉不必列侯也
博士班固云秦官史臣案六国往往有博士掌通古
今汉武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成之世五经家
法稍增经置博士一人至东京凡十四人易施孟梁
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
秋严颜各一博士而聪明有威重者一人为祭酒魏
及晋西朝置十九人江左初减为九人皆不知掌何
经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为十一
人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太学博
士也秩六百石
国子祭酒一人
国子博士二人
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
左氏传公羊谷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
经助教分掌国子周旧名周有师氏之职即今国子
祭酒也晋初复置国子学以教生徒而隶属太学焉
晋初助教十一人江左以来损其员自宋世若不置
学则助教惟置一人而祭酒博士常置也
太庙令一人丞一人并前汉置西京曰长东京曰令
领斋郎二十四人
明堂令一人丞一人丞汉东京初置令宋世祖大明
中置
太祝令一人丞一人掌祭祀读祝迎送神太祝周旧
官也汉西京置太祝令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曰广
记汉东京改曰太祝
太史令一人丞一人掌三辰时日祥瑞妖灾岁终则
奏新历太史三代旧官周世掌建邦之六典正岁年
以序事颁朔于邦国又有冯相氏掌天文次序保章
氏掌天文今之太史则并周之太史冯相保章三职
也汉西京曰太史令汉东京有二丞其一在灵台
太乐令一人丞一人掌凡诸乐事周时为大司乐汉
西京曰太乐令汉东京曰太子乐令魏复为太乐令
陵令每陵各一人汉旧官也
乘黄令一人掌乘舆车及安车诸马魏世置自博士
至乘黄令并属太常
南齐
齐仍设太常统博士祭酒及太庙明堂太祝太史廪
牺太乐并诸陵令丞
按南齐书百官志太常府置丞一人五官功曹主簿
九府九史皆然领官如左
博士谓之太学博士
国子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建元四年有司
奏置国学祭酒准诸曹尚书博士准中书郎助教准
南台御史选经学为先若其人难备给事中以还明
经者以本位领其下典学二人三品准太常主簿户
曹仪曹各二人五品白簿治礼吏八人六品保学医
二人威仪二人其夏国讳废学有司奏省助教以下
永明三年立学尚书令王俭领祭酒八年国子博士
何引单为祭酒疑所服陆澄等皆不能据遂以元服
临试月余日博议定乃服朱衣
总明观祭酒一人太始六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
元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十人正令史一人书令
史二人干一人门吏一人典观吏二人建元中掌治
五礼永明三年国学建省
太庙令一人丞一人
明堂令一人丞一人
太祝令一人丞一人
太史令一人丞一人
廪牺令一人丞一人置令丞以下皆有职吏
太乐令一人丞一人
诸陵令永明末置用二品三品勋置主簿户曹各一
人六品保与
梁
梁改太常为太常卿统明堂二庙太史太乐等诸令
丞
按隋书百官志诸卿梁初犹依宋齐皆无卿名天监
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
农卿三卿是为春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而太常视
金紫光禄大夫统明堂二庙太史太祝廪牺太乐鼓
吹乘黄北馆典客馆等令丞及陵监国学等又置协
律校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之属以掌乐事太乐
又有清商署丞太史别有灵台丞诏以为陵监之名
不出前诰且宗庙宪章既备典礼园寝职司理不容
异诸正陵先立监者改为令于是陵置令矣
陈
陈承梁制置太常卿国子祭酒等官品秩有差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太
常卿国子祭酒秩二千石品第三国子博士千石品
第四明堂太庙帝陵等令六百石品第五五经博士
六百石品第六太常丞太学博士国子助教司樽郎
六百石品第八
北魏
孝文帝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太常卿等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僚议定百官着
于令三卿太常光禄勋卫尉从第一品下少卿第三
品上协律中郎从第四品下太常丞第五品下协律
郎太祝令从第五品上太乐祭酒从第五品中辨章
郎廪牺令从第五品下礼官博士第六品中太乐博
士第六品下方舞郎从第六品中治礼郎从第六品
下太庙门仆第七品下祝史太常斋郎从第七品中
太史博士太卜博士太常日者太乐典录从第七品
下祀官斋郎太史助教第九品中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定太常卿以下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太和二十三年
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三
卿太常光禄卫尉第三品少卿第四品上阶丞从第
六品博士从第七品协律郎辨章郎第八品太祝令
第九品上阶太常光禄卫尉领护治礼郎从第九品
北齐
北齐仍置太常寺置卿少卿丞领博士协律郎及诸
令丞局丞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太常寺置卿少
卿丞各一人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掌陵庙群
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其属官有博士协
律郎八书博士等员统诸陵太庙太乐衣冠鼓吹太
祝太史太医廪牺太宰等署令丞而太庙兼领郊祠
崇虚二局丞太乐兼领清商部丞鼓吹兼领黄户局
丞太史兼领灵台太卜二局丞
注
博士四人掌礼制协律郎二人掌监调律吕音
乐八书博士二人诸陵署掌守卫山陵等事太庙
署掌郊庙社稷等事太乐署掌诸乐及行礼节奏
等事衣冠署掌冠帻舄履之属等事鼓吹署掌百
戏鼓吹乐人等事太祝署掌郊庙赞祝祭祀衣服
等事太史署掌天文地动风云气色律历卜筮等
事太医署掌医药等事廪牺署掌养牺牲供祭群
祀等事太宰署掌诸神祀烹宰行礼事郊祠局掌
五郊群神事崇虚局掌五岳四渎神祀在京及诸
州道士簿帐等事清商部丞掌清商音乐等事黄
户局丞掌供乐人衣服灵台局掌天文观候太卜
局掌诸卜筮
北周
北周依周礼置春官宗伯有理礼司郊司社太祝司
乐之属
按杜佑通典周宗伯为春官掌邦礼后周建六官置
大宗伯卿一人掌邦礼以佐皇帝和邦国是为春官
有理礼中士下士各一人有司郊上士中士司社中
士下士 又周官太祝下大夫三人上士四人掌六
祝之辞以祈福祥后周依之 又周官有大司乐掌
成均之法亦谓之乐尹以乐舞教国子后周有大司
乐掌成均之法后改为乐部有上士中士
隋
隋仍设太常寺卿以率其属
按隋书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太常寺太常寺置卿少卿各一人
丞二人主簿录事各二人又有博士四人协律郎二
人奉礼郎十六人统郊社太庙诸陵太祝衣冠太乐
清商鼓吹太医太卜廪牺等署各置令并一人太乐
太医则各加至二人丞各一人郊社太乐鼓吹则各
置二人郊社署又有典瑞四人太祝署有太祝二人
太乐署清商署各有乐师员太乐八人清商二人鼓
吹署有哄师二人太医署有主药二人医师二百人
药园师二人医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按摩博士二人
祝禁博士二人等员太卜署有卜师二十人相师十
人男觋十六人女觋八人太卜博士助教各二人相
博士助教各一人等员 太常卿为正三品太常少
卿为正四品太常丞为从六品太常博士为从七品
郊社太庙太祝太乐鼓吹署令为正八品衣冠署令
为从八品上阶诸陵太卜清商廪牺署令为从八品
郊社太庙太祝太乐鼓吹署丞为正九品衣冠署丞
为从九品上阶诸陵太卜清商廪牺署丞诸乐师为
从九品
文帝开皇三年废卫尉入太常尚书省废鸿胪亦入
太常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开皇九年诏于太常置清商署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音乐志开皇九年平陈
获宋齐旧乐诏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求陈太乐
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复居其职
炀帝大业三年太常寺置二少卿更定卿以下官品
诸署亦各有废置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三年
定令光禄已下八寺卿皆降为从三品少卿各加置
二人为从四品诸寺上署令并增为正六品中署令
为从六品下署令为正七品始开皇中署司唯典掌
受纳至是署令为判首取二卿判丞惟知勾检令阙
丞判 太常寺罢太祝署而留太祝员八人属寺后
增为十人奉礼减置六人太庙署又置阴室丞守视
阴室改乐师为乐正置十人太卜又省博士员置太
卜卜正二十人以掌其事太医又置医监五人正十
人罢衣冠清商二署
汲古阁作医监
五十人无正十人
大业五年增太常寺丞为从五品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五年光禄已下
八寺丞并增为从五品
唐
唐仍置太常卿少卿丞博士佐之统太祝协律郎郊
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汾祠诸署令
按唐书百官志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
四品上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
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少卿为之贰凡大礼则赞
引有司摄事则为亚献三公行园陵则为副大祭祀
省牲器则谒者为之导小祀及公卿嘉礼命谒者赞
相凡巡幸出师克获皆择日告太庙凡藏大享之器
服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应及伐国所获之宝禘
祫则陈于庙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乐县
院藏六乐之器四曰神厨院藏御廪及诸器官奴婢
注
初有衣冠署令正八品上贞观元年署废高宗
即位改治礼郎曰奉礼郎以避帝名龙朔二年改
太常寺曰奉常寺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曰大夫
武后光宅元年复改太常寺曰司常寺
丞二人从五品下掌判寺事凡享太庙则修七祀于
西门之内主簿二人从七品上
博士四人从七品上掌辨五礼按王公三品以上功
过善恶为之谥大礼则赞卿导引
太祝六人正九品上掌出纳神主祭祀则跪读祝文
卿省牲则循牲告充牵以授太官奉礼卿二人从九
品上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宗庙则设皇
帝位于庭九庙子孙列焉昭穆异位去爵从齿凡樽
彝勺□篚坫簠簋登钘边豆皆辨其位凡祭祀朝会
在位拜跪之节皆赞导之公卿巡行诸陵则主其威
仪鼓吹而相其礼
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掌和律吕录事二人从九品
上
注
有礼院修撰检讨官各一人府十一人史二十
三人谒者十人赞引二十人太常寺礼院礼生各
三十五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
两京郊社署令各一人从七品下丞各一人从八品
上令掌五郊社稷明堂之位与奉礼郎设樽罍篚□
而太官令实之立燎坛积柴合朔有变则巡察四门
以俟变过明则罢
注
有府二人史四人典事五人掌固五人门仆八
人斋郎百一十人斋郎掌供郊庙之役太庙九室
室有长三人以主樽罍篚□锁钥又有罍洗二人
郊坛有掌座二十四人以主神御之物皆礼部奏
补凡室长十年掌座十二年皆授官祭飨而员少
兼取三馆学生皆绛衣绛帻更一番者户部下蠲
符岁一申考诸署所择者太常以十月申解于礼
部如贡举法帖论语及一大经中第者录奏吏部
注冬集散官否者番上如初六试而绌授散官唐
初以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官左藏乘黄典□典
客上林太仓平准常平典牧左尚右尚为上署钩
盾右藏织染掌冶为中署珍羞良酝掌酝守宫武
器车府司仪崇元导官甄官河渠弩坊甲坊舟楫
太卜廪牺中校左校右校为下署
太乐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乐正八
人从九品下令掌调钟律以供祭飨凡习乐立师以
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十年大校
未成则五年而校以番上下有故及不任供奉则输
资钱以充伎衣乐器之用散乐闰月人出资钱百六
十长上者复繇役音声人纳资者岁钱二千博士教
之功多者为上第功少者为中第不勤者为下第礼
部覆之十五年有五上考七中考者授散官直本司
年满考少者不叙教长上弟子四考难色二人次难
色二人业成者进考得难曲五十以上任供奉者为
业成习难色大部伎三年而成次部二年而成易色
小部伎一年而成皆入等第三为业成业成行修谨
者为助教博士以次补之长上及别教未得十曲
给资三之一不成者隶鼓吹署习大小横吹难色四
番而成易色三番而成不成者博士有□内教博士
及弟子长教者给资钱而留之武德后置内教坊于
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开元
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有音声博士第一曹
博士第二曹博士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自
是不隶太常以中官为教坊使
注
改唐太乐为乐正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八人
掌固六人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散乐二百八
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一万二十七人
有别教院开成三年改法曲所处院曰仙韶院
鼓吹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乐正四
人从九品下令掌鼓吹之节合朔有变则帅工人设
五鼓于太社执麾旒于四门之塾置龙□有变则举
麾击鼓变复而止马射设□鼓金钲施龙□大傩帅
鼓角以助侲子之唱
注
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事四人掌固四人唐并清
商鼓吹为一署增令一人
太医署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二人医监四人并从八
品下医正八人从九品下令掌医疗之法其属有四
一曰医师二曰针师三曰按摩师四曰□禁师皆教
以博士考试登用如国子监医师医正医工疗病书
其全之多少为考课岁给药以防民疾凡陵寝庙皆
储以药尚药太常医各一人受之宫人患坊有药库
监门□出给医师医监医正番别一人□坊凡课药
之州置采药师一人京师以良田为园庶人十六以
上为药园生业成者为师凡药辨其所出择其良者
进焉
注
有府二人史四人主药八人药童二十四人药
园师二人药园生八人掌固四人医师二十人医
工百人医生四十人典药一人针工三十人针生
二十人按摩工五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禁师
二人□禁工八人□禁生十人
医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从九品上掌教授
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
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
针博士一人从八品上助教一人针师十人并从九
品下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教如医生
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导引
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掌教□禁祓除为厉者斋
戒以受焉
太卜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卜正博
士各二人从九品下掌卜筮之法一曰龟二曰五兆
三曰易四曰式祭祀大事率卜正卜日示高于卿退
而命龟既灼而占先上旬次中旬次下旬小祀小事
者则卜正示高命龟作而太卜令佐□之季冬帅侲
子堂赠大傩天子六队太子二队方相氏右执戈左
执楯而导之唱十二神名以逐恶鬼傩者出磔雄鸡
于宫门城门
注
有卜助教二人卜师二十人巫师十五人卜筮
生四十五人府一人史二人掌固二人
廪牺署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牺牲
粢盛之事祀用太牢者三牲加酒脯醢与太祝牵牲
就榜位卿省牲则北面告腯以授太官籍田则供耒
于司农卿卿以授侍中籍田所收以供粢盛五齐三
酒之用以余及□饲牺牲
注
有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二人掌固二人
汾祠署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上掌享祭
洒扫之制
注
有府二人史二人庙干二人开元二十一年置
三皇五帝以前帝王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汉高
祖两京武成王庙令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
下掌开阖洒扫释奠之礼
注
有录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庙干二人掌固四
人门仆八人神龙二年两京置齐太公庙署其后
废开元十九年复置天宝三载初置周文王庙署
六载置三皇五帝庙署七载置三皇五帝以前帝
王庙署九载置周武王汉高祖庙署上元元年改
齐太公署为武成王庙署朱全忠曰武明
辽
辽仍依唐制设太常卿少卿丞统主簿及博士以下
诸职
按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
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太常寺职名总目
卿
少卿
丞
主簿
太常寺有博士赞引太祝奉礼郎协律郎
太乐署令丞
鼓吹署令丞
法物库辽朝杂礼有法物库所掌图籍
法物库使
法物副库使
宋
宋太常寺置卿及少卿博士而郊社太庙诸陵太医
皆统之
按宋史职官志太常寺卿少卿丞各一人博士四人
主簿协律郎奉礼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礼乐郊庙社
稷坛壝陵寝之事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礼之名有
五曰吉礼曰宾礼曰军礼曰嘉礼曰凶礼皆掌其制
度仪式祭祀有大祠有小祠其牺牲币玉酒醴荐献
器服各辨其等掌乐律乐舞乐章以定宫架特架之
制祭祀享则分乐而序之凡亲祠及四孟月朝献景
灵宫郊祀告享太庙掌赞相礼仪升降之节岁时朝
拜陵寝则视法式辨具以授祠官凡祠事差官卜日
斋戒皆检举以闻初献用执政官则卿为终献用卿
则少卿为亚献博士为终献阙则以次互摄郊祀已
颁御札则撰仪以进宫架鼓吹警场率前期按阅即
习余祀及朝会享宴上寿封册之仪物亦如之若礼
乐有所损益及祀典神祇爵号封袭继嗣之事当考
定者拟上于礼部凡太医之政令以时颁行宋初旧
制判寺无常员以两制以上充丞一人以礼官久次
官高者充别置太常礼院虽隶本寺其实专达有判
院同知院四人寺与礼院事不相兼康定元年置判
寺同判寺始并兼礼院事元丰正名始专其职分案
五置吏十有一元佑三年诏太常寺置长贰他寺监
则互置绍圣中复旧制大观元年应太常寺所被旨
及施行典礼事季轮博士铨次成籍以备讨论政和
四年令祠事监察御史阙则以六曹郎官及馆职摄
充宣和三年令本寺因革礼五年一检举接续编修
建炎初并省冗职惟太常大理不能诏太常少卿一
员兼宗正少卿罢丞簿惟置博士一员绍兴三年复
置丞九年臣僚言元丰正名太常主议论者博士四
人乞参稽旧典添置博士以称朝廷搜补阙轶缉熙
弥文之意诏添博士一员十年置簿一员十五年诏
太常讨论置籍田令续置太社令隆兴元年并省博
士一员主簿一员又以光禄寺并归太常罢丞明年
诏丞簿并依旧制分案九曰礼仪掌讨论大庆典礼
神祠道释袭封定谥检举忌辰曰祠祭掌大中小祠
祀差行事官并酒齐币帛蜡烛礼料曰坛庙掌行室
坛庙域陵寝曰大乐掌大乐教习乐舞鼓吹警场曰
法物掌给纳朝祭服曰廪牺掌岁中祠祭牲牢羊豕
涤室曰太医掌臣僚陈乞医人补充太医助教等曰
掌法曰知杂并掌本寺条制杂务裁减吏额赞引使
二人正礼直官二人副礼直官二人正名赞者七人
守阙赞者七人私名赞者七人胥吏一人胥佐四人
贴司一人书表司一人祠祭局供官十二人祭器司
供官十人乐正三人鼓吹令一人本寺天乐祭器库
专知官一人库子二人圆坛大乐礼器库专知官一
人库子一人
博士掌讲定五礼仪式有改革则据经审议凡于法
应谥者考其行状撰定谥文有祠事则监视仪物掌
凡赞导之事
主簿掌稽考簿书
协律郎掌律吕以和阴阳之声正宫架特架乐舞之
位大祭祀享宴用乐则执麾以诏作止之节举麾鼓
柷而乐作偃麾敔而乐止凡乐掌其序事
奉礼郎掌奉币帛授初献官大礼则设亲祠版位
太祝掌读册辞授抟黍以嘏告饮福则进爵酌酒受
其虚爵
郊社令掌巡视四郊及社稷坛壝掌凡扫除之事祭
祀则省牲
太庙令掌宗庙荐新七祀及功臣从享之礼
籍田令掌帝籍耕耨出纳之事植五谷蔬果藏冰以
待用
宫闱令率其属以汛洒庙庭凡修治洁除之事
提点管干郊庙祭器所南郊太庙祭器库提点朝服
法物库所朝服法物库南郊什物库太庙什物库掌
藏其器服以待祭祀朝会之用凡冠服视其等而颁
于执事之臣
教坊及钤辖教坊所掌宴乐阅习以待宴享之用考
其艺而进退之
诸陵祠坟所掌先世后妃之坟园而以时献享
太医局有丞有教授有九科医生额三百人岁终则
会其全失而定其赏罚
注
太医局熙宁九年置以知制诰熊本提举大理
寺寺丞单骧管干后诏勿隶太常寺置提举一判
局二判局选知医事者为之科置教授一选翰林
医官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学生常
以春试取合格者三百人为额太学律学武学生
诸营将士疾病轮往治之各给印纸书其状岁终
稽其功绪为三等第补之上等月给钱十五千毋
过二十人中等十千毋过三十人下等五千毋过
五十人失多者罚黜之受兵校钱物者论如监临
强乞取法三学生愿预者听受而禁邀求者又官
制行隶太常礼部自政和以后隶医学详见选举
志
孝宗隆兴元年省并医官而罢局生续以虞允文请
依旧存留医学科遂举附试省试别试所更不置局
权令太常寺掌行绍熙二年复置太医局局生以百
员为额余并依未罢局前体例仍隶太常寺
太晟府以大司乐为长典乐为贰次曰太乐令秩比
丞次曰主簿协律郎又有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
等官以京朝官选人或白衣士人通乐律者为之又
以武臣监府门及太乐法物库以侍从及内省近侍
官提举所典六案曰太乐曰鼓吹曰宴安乐曰法物
曰知杂曰掌法国朝礼乐掌于奉常崇宁初置局议
太乐乐成置府建官以司之礼乐始分为二五年二
月因省□员并之礼官九月复旧大观四年以官徒
廪给繁厚省乐令一员监官二员吏禄并视太常格
宣和二年诏以太晟府近岁添置冗滥侥幸并罢不
复再置
金
金太常寺设卿少卿丞博士检讨检阅等员统郊社
陵庙诸署太祝太乐之属
按金史百官志太常寺
注
皇统三年正月始置
太庙廪牺郊社诸陵太乐等署隶焉卿一员从三品
少卿一员正五品丞一员正六品掌礼乐郊庙社稷
祠祀之事博士二员正七品掌检讨典礼检阅官一
员从九品掌同博士
注
泰和元年置四年罢
检讨二员从九品
注
明昌元年置以品官子孙及终场举人同国史
院汉人书写例试补
太祝从八品掌奉祀神主奉礼郎从八品掌设版位
执仪行事协律郎从八品掌以麾节乐调和律吕监
视音调太庙署皇统八年太庙成设署置令丞仍兼
提举庆元明德永祚三官令一员从六品掌太庙衍
庆坤宁宫殿神御诸物及提控诸门关键扫除守卫
兼廪牺令事丞一员从七品兼廪牺署丞直长明昌
三年罢廪牺署令丞以太庙令丞兼掌荐牺牲及养
饲等事
郊社署
注
承安三年设祝史斋郎百六十人作班祗儤使
周年一替大安元年奏兼武成王庙署
令一员从六品丞一员从七品掌社稷祠祀祈祷并
厅舍祭器等物直长明昌三年废
武成王庙署大安元年置令从六品丞从七品掌春
秋祀享以郊社令丞兼
诸陵署
注
大安四年同随朝
提点山陵正五品涿州刺史兼令从六品丞一员从
七品掌守山陵直长正八品
园陵署令宛平县丞兼贞佑二年以园陵迁大兴县
境遂以大兴县令丞兼
太乐署兼鼓吹署乐工百人令一员从六品丞从七
品掌调和律吕教习音声并施用之法乐工部籍直
长一员正八品太乐正从九品掌祠祀及行礼陈设
乐县太乐副正从九品
右属太常寺
太常寺部汇考三
元
元设大禧宗禋院掌神御殿岁时禋祀之典仍设太
常礼仪院掌礼乐宗庙社稷赠谥之事
按元史百官志大禧宗禋院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
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
二院改置大禧院以总制之初院官秩正二品升从
一品置参议二员改令史为掾史二年改大禧宗禋
院置院使六员增副使二员立诸总管府为之属凡
钱粮之出纳营缮之作辍悉统之定置院使都典制
神御殿事六员同知兼佐仪神御殿事二员副使兼
奉赞神御殿事二员佥院兼祗承神御殿事二员同
佥兼肃治神御殿事二员院判供应神御殿事二员
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二员管勾照磨各一员掾
史二十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宣使
一十五人断事官四员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员
隆禧总管府秩正三品正大元年建立南镇国寺初
立规运提点所二年改为规运都总管府三年升为
隆禧院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二院以隆禧殊祥并
立殊祥总管府寻又改为隆禧总管府定置达鲁花
赤一员总管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同知一员治中
一员判官一员经历一员知事照磨各一员令史六
人译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马赤一人奏差四人
福元营缮司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司令一员大
使一员副使一员吏目一员司吏一员天历元年以
南镇国寺所立怯怜口事产提举司改为崇恩福元
提点所三年又改为福元营缮司
普安智全营缮司秩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司令一员
大使副使各一员吏目一员司吏一人天历元年以
太玉山普安寺大智全寺两规运提点所并为一置
提点二员三年又改为营缮司
佑国营缮都司秩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司令一员大
使副使各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天历元年
初置万圣佑国营缮提点所三年改为营缮都司
平松等处福元田赋提举司秩五品置达鲁花赤一
员提举一员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田赋提举司秩五品置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
举一员
资用库提领一员大使一员
万圣库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会福总管府秩正三品至元十一年建大护国仁王
寺及昭应宫始置财用规运所秩正四品十六年改
规运所为总管府至大元年改都总管府从二品寻
升会福院置院使五员延佑三年升正二品天历元
年改为会福总管府正三品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
管一员同知一员治中一员府判一员经历知事提
控案牍各一员令史八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奏
差四人
仁王营缮司正五品至元八年立护国仁王寺镇遏
提举司十九年改镇遏所二十八年并三提领所为
诸色人匠提领所天历元年改为镇遏民匠提领所
三年改为仁王营缮司置达鲁花赤一员司令一员
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襄阳营田提举司秩从五品初置襄阳等处水陆地
土人户提领所设官四员大德元年改提举司天历
二年仍为襄阳营田提举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提
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
江淮等处营田提举司秩从五品至元二十七年始
置达鲁花赤一员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大都等路民佃提领所至元二十九年以武清等一
十处并立大都水陆地土种田人民提领所十五年
又设随路管民都提领所天历元年并为大都等路
民佃提领所定置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
会福财用所秩从七品掌大护国仁王寺粮草诸物
至元十七年始立财用库二十六年立盈益仓天历
元年并财用盈益为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二
员
崇祥总管府秩正三品至大元年立大承华普庆寺
都总管府二年改延禧监寻改崇祥监四年升为崇
祥院秩二品泰定四年复改为大承华普庆寺总管
府天历元年改为崇祥总管府定置达鲁花赤一员
总管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同知治中府判官各一
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员令史六人译
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马赤一人奏差四人
永福营缮司秩正五品延佑三年以起建新寺始置
营缮提点所天历元年改为永福营缮提点所三年
改营缮司设达鲁花赤一员司令一员大使一员副
使一员都目一员
昭孝营缮司秩正五品天历元年立寿安山规运提
点所三年改昭孝营缮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司令
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
普庆营缮司天历元年始置普庆营缮提点所三年
改为营缮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司令一员大使副
使各一员
崇祥财用所至大二年始置诸物库四年置普赡仓
天历二年并诸物库普赡仓改为崇祥财用所定置
官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
永福财用所掌出纳颜料诸物延佑三年始置诸物
库又置永积仓天历二年以诸物库永积仓并改置
为所设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
镇江稻田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
一员
汴梁稻田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
一员
平江等处田赋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
举各一员
冀宁提举所提领二员
隆祥使司秩正三品天历二年中宫建大承天护圣
寺立隆祥总管府设官八员至顺二年升为隆祥使
司秩从二品置官司使四员同知副使司丞各二员
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兼架阁一员令史十人译
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普明营缮都司秩正四品天历元年刱大龙兴普明
寺于海南置规运提点所设官六员二年拨隶龙祥
总管府三年改为都司品秩仍旧以掌营造出纳钱
粮之事定置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员知事
一员提控案牍一员
集庆万寿营缮都司秩正四品天历二年建龙翔万
寿两寺于建康立龙翔万寿营缮提点所为隆祥总
管府属三年改为营缮都司秩仍旧以掌营造钱粮
之事定置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员知事提
控案牍各一员
元兴营缮都司秩正四品掌营造钱粮之事天历元
年始置大元兴规运提点所置官五员三年改都司
置达鲁花赤二员司令大使副使各一员知事提控
案牍各一员
宣农提举司秩从五品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
举各一员掌征收田赋子粒之事天历二年以大都
等处田赋提举司隶隆祥总管府三年改提举司
护圣营缮司秩正五品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
一员掌营造工匠寺僧衣粮收征房课之事天历二
年始立大承天护圣营缮提点所三年改为司
平江善农提举司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提举同
提举副提举各一员天历二年立田赋提举司设官
四员二年改为善农提举司
善盈库天历二年隶隆祥总管府置提领一员大使
副使各一员掌金银钱粮之事
荆襄等处济农香户提举司秩正五品天历三年以
荆襄提举司所领河南湖广田土为大承天护圣寺
常住改为荆襄济农香户提举司隶隆祥总管府置
达鲁花赤司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
龙庆州等处田赋提领所秩九品提领副提领各一
员天历二年置掌龙庆州所有土田岁赋平江集庆
崇禧田赋提领所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员天历
三年始置
集庆崇禧财用所大使副使各一员天历三年始置
寿福总管府掌祭供钱粮之事秩正三品至大四年
因建大圣寿万安寺置万安规运提点所秩正五品
延佑二年升都总管府秩正三品寻升为寿福院正
二品天历元年改立总管府仍正三品定置官达鲁
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治中府判各一员经历
知事案牍照磨各一员令史六人知印通事译史各
一人奏差四人典吏二人
万安营缮司秩正五品三年以万安规运提点既废
复立万安营缮司定置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
目各一人
万宁营缮司秩正四品大德十年始置万宁规运提
点所天历元年改营缮司定置达鲁花赤司令大使
副使都目各一员
收支库提领一员大使一员
延圣营缮司秩正五品初立天源营缮提点所天历
三年改营缮司定置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
各一员
诸物库提领一员大使一员
太常礼仪院秩正二品掌大礼乐祭享宗庙社稷封
赠谥号等事中统元年中都立太常寺设寺丞一员
至元二年翰林兼摄太常寺九年立太常寺设卿一
员正三品少卿以下五员品秩有差十三年省并衙
门以侍仪并入太常寺十四年增博士一员十六年
又增法物库子掌公服法服之藏二十年升正三品
别置侍仪司至大元年改升院设官十二员正二品
四年复为太常寺正三品延佑元年复改升院正二
品以大司徒领之七年降从二品天历二年复升正
二品定置院使二员正二品同知二员正三品佥院
二员从三品同佥二员正四品院判二员正五品经
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一员从七品照磨兼管勾承发
架阁一员正八品属官博士二员正七品奉礼郎二
员奉礼兼检讨一员并从八品协律郎二员从八品
太祝十员从八品礼直管勾一员从九品令史四人
通事知印译史各二人宣使四人典吏三人
太庙署秩从六品掌宗庙行礼兼廪牺署事至元三
年始置令二员从六品丞一员从六品
郊祀署秩从六品大德九年始置掌郊祀行礼兼廪
牺署事令二员从六品丞二员从七品
社稷署秩从六品大德元年始置令二员从六品丞
一员从七品
大乐署秩从六品中统五年始置令二员从六品丞
一员从七品掌管礼生乐工四百七十九户
教坊司散官十五云韶大夫仙韶大夫以上从三品
长宁大夫德和大夫以上正四品协律大夫从四品
嘉成大夫正五品纯和郎从五品调音郎正六品司
乐郎从六品协乐郎正七品和乐郎从七品司音郎
司律郎以上正八品和声郎和节郎以上从八品右
教坊品秩一十五阶自云韶至和节由从三品至从
八品其除授具前 按选举志太禧院天历元年罢
会福殊祥二院而立之秩正二品其所辖诸司则从
其擢用
凡礼仪诸职有太常寺检讨至元十三年拟历一百
月除从八品
世祖中统二年冬十二月甲午命太常少卿王镛教
习大乐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三年春二月甲申初制太常礼乐工冠服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五年夏五月辛亥朔以教坊司隶宣徽院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八年冬十二月辛亥并太常寺入翰林院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六年冬十一月己巳并教坊司入拱卫司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八年冬十二月丁未升太常寺为正三品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五年夏六月壬申罢教坊司入拱卫司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成宗元贞二年冬十一月壬辰赐太常寺礼乐户钞
按元史成宗本纪云云
明
明太常寺设卿少卿寺丞统典簿博士协律赞礼之
属而坛庙诸署皆领之
按明会典太常寺正官卿一员少卿二员寺丞二员
注
旧为司丞或因事添设无定员
首领官典簿二员
注
内隆庆三年革一员万历十一年复设
属官博士二员
注
内万历九年裁一员十一年复设
协律郎五员
注
旧二员嘉靖间增至五员隆庆三年革二员万
历六年复九年革一员十一年复
赞礼郎三十一员
注
旧六员嘉靖间增至三十三员隆庆三年革十
五员万历六年复九年革五员十一年复设三员
司乐三十四员
注
旧二员嘉靖间增至三十九员隆庆三年革三
十一员万历六年复九年革十二员十一年复设
七员
天地坛祠祭署
注
旧有奉祀一员祀丞二员嘉靖三十七年革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各祠祭署
注
俱嘉靖九年设
奉祀祀丞各一员
先农坛祠祭署
注
旧为山川坛藉田祠祭署嘉靖九年改为神祇
坛万历四年改今名
奉祀二员祀丞二员
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
各祠祭署奉祀祀丞各一员
牺牲所
注
旧有吏目一员后革
南京太常寺卿一员少卿一员
注
万历九年革十一年复设
典簿一员博士一员协律郎二员
赞礼郎六员
注
旧七员嘉靖三十七年革二员万历十一年复
设一员
司乐二员
天地坛祠祭署奉祀一员
注
旧有祀丞一员嘉靖三十七年革
山川坛藉田祠祭署奉祀祀丞各一员
孝陵祠祭署奉祀一员祀丞一员
杨王坟祠祭署奉祀一员
注
旧有祀丞一员后革
徐王坟祠祭署奉祀一员祀丞一员
神乐观提点一员
注
旧有知观一员嘉靖三十七年革
凡上亲视牲礼部尚书侍郎与本寺卿少卿导上至
牺牲所内正牛房香案前北向立喂牲官率军人牵
牛至香案西卿奏大祀牛犊过讫喂牲官率军人牵
北羊至香案西卿奏大祀北羊过讫东西正房军人
牵牛入卿奏备祭牲讫导上至鹿房前卿奏大祀鹿
讫导上至兔房前卿奏大祀兔讫导上至猪房前卿
奏大祀猪讫导上至帷幕内少□还宫
凡祭祀及告庙俱本寺博士典簿或属官导驾祭祀
六员告庙四员其奏礼告辞及对引本寺堂上官轮
流三员
凡朝日夕月宗庙时享祫祭俱前一日进祝版
凡遇朝会本观提点班在僧录司左善世之下道录
司正一之上知观班列于僧录司左觉义之上道录
司左至灵之下
凡乐舞仪节本司令协律郎等官教习每遇祭祀先
期于本观演习
圜丘坛举麾协律郎二员乐舞生七十二人文舞生
六十四人引舞二人武舞生六十四人引舞二人执
事三十七人典仪二人传赞五人通赞二人正坛司
香官一员捧帛一人执爵一人司尊一人配位坛司
香官一员捧帛一人执爵一人司尊一人大明坛夜
明坛星宿坛云雨风雷坛司香四人赞引四人捧帛
四人执爵四人司尊四人烧香点烛共四十八人
方泽坛举麾乐舞生同前执事三十四人典仪二人
传赞二人通赞二人正坛司香官一员捧帛一人执
爵一人司尊一人配位坛司香官一员捧帛一人执
爵一人司尊一人五岳坛五镇坛四海坛四渎坛司
香四人赞引四人捧帛四人执爵四人司尊四人烧
香点烛共二十五人
祈谷坛举麾乐舞生同前执事二十人典仪二人传
赞四人通赞二人司香官三员捧帛三人执爵三人
司尊三人烧香点烛共三十八人
朝日坛举麾乐舞生同前执事九人典仪二人传赞
一人通赞二人司香官一员捧帛一人执爵一人司
尊一人烧香点烛共二十人
夕月坛举麾乐舞生同前执事十四人典仪二人传
赞一人通赞二人正坛司香官一员捧帛一人执爵
一人司尊一人星宿坛司香一人赞引一人捧帛一
人执爵一人司尊一人烧香点烛共二十人
大享殿举麾乐舞生同前执事十五人典仪一人传
赞六人通赞二人捧帛二人执爵二人司尊二人烧
香点烛共六十二人
凡时享太庙举麾乐舞生同前执事五十七人典仪
一人通赞一人正九坛捧帛九人执爵见用十六人
旧十七人司尊一人亲王四坛捧帛四人斟酒四人
功臣十六坛捧帛十六人斟酒四人烧香点烛共六
人祫祭捧帛添三人执爵添六人余同前
社稷坛举麾乐舞生同前执事十二人典仪一人通
赞一人捧帛四人执爵四人司尊二人烧香共十人
帝社帝稷坛举麾乐舞生同前执事八人典仪二人
通赞一人捧帛二人执爵二人司尊一人
先农坛举麾乐舞生同前执事九人典仪一人通赞
一人对引一人读祝一人捧帛一人执爵一人司尊
一人捧接福酒胙二人烧香四人
凡每岁孟冬上旬择日涤牲用羊一豕一致祭司牲
等神牺牲在涤疾伤事例见礼部祠祭司
凡本寺合用祭器从工部造成损坏呈请修理
凡每岁给赏乐舞生并厨役物件本寺俱先期面奏
凡登坛厨役铺排各给袍服巾帽□□及净衣厨役
袍服旧俱红色铺排皂色从工部成造送本寺库收
贮领用其净衣每名预给白棉布一匹阔生绢一匹
白绵八两自行制造
计每年合用香帛诸物各色制帛九百五十六段续
添四百三十四段今添至二千一百五十段司礼监
领降香二千斤黄熟香四百一十斤马牙香一百二
十五斤檀香五斤俱供用库领烧香香饼内府领黄
蜡三千斤续添四千五百斤丁字库领果品物料宛
大二县铺户买办芡实二百斤任丘河间二县采用
鲊鱼□鱼宛大二县办用粢盛神仓恒裕仓支用今
仍旧藉田祠祭署办用芹韭葱菜酱醋藉田祠祭署
办用木柴五万五千斤工部屯田司招商上纳
计牺牲所喂养各坛每年祭祀牲口牛犊二百零四
只和州江浦县河间真定等府解用北羊八百零六
只旧用三百五十二只续添至今数山东山西淮安
凤阳等府解用山羊一百零九只大名顺德广平三
府解用猪九百七十九口旧用五百口续添至今数
三课司抽分解用及于太仓关银给铺户办纳鹿二
十四只工部派取解用兔二百一十六只旧用一百
五十只续添至今数上林苑监办纳及昌平丰润等
州县解寺给铺户办纳
计养牲草料菉豆一千八十石五斗六升牛犊每只
日一升五合北羊山羊日各五合旧用九百石续添
至今数黑豆七百八十三石八斗五升牛犊每只日
一升五合旧用六百五十石续添至今数黄豆九十
石鹿每只日二升旧一百石今减糯稻谷二百五十
石北羊每只日三合旧用二百石续添至今数细草
五万包牛犊每只日一包北羊山羊四只日一包豆
□一万五千斤鹿每只日三斤旧用二万五千斤今
减糠麸七百五十六石猪每口日五升续添
计每年各坛合用柴炭圜丘柴一万二千五百斤烧
香炭二百斤方泽柴一万斤烧香炭一百斤祈谷柴
三千斤烧香炭一百斤俱尽减朝日坛柴二千斤烧
香炭五十斤夕月坛柴四千斤烧香炭五十斤神祇
坛柴一万一千斤尽减太庙时享并岁暮行祫祭礼
共柴七万八千斤减柴三千斤社稷坛春秋二祭共
柴六千斤帝社帝稷坛春秋二祭共柴六千斤减柴
一千斤先师孔子庙春秋二祭共柴五千六百斤历
代帝王庙春秋二祭共柴一万四千斤太岁月将等
神孟秋季冬二祭共柴八千斤烧香炭七十斤先农
坛柴一千斤先蚕坛柴一千斤经筵开讲春秋二祭
共柴一千斤启圣公孔氏春秋二祭共柴四百斤都
城隍等神并姚恭靖公影堂共柴一千六百斤佐圣
夫人等处并灵济宫等宫共柴五万五千二百斤以
上柴俱工部招商炭宛大二县铺户送纳
计先年登坛厨役该给制造净衣物件阔生绢七百
匹承运库领阔白棉布七百匹甲字库领白绵三百
五十斤丙字库领钞二万一百四十贯天财库领乐
舞生该给数目具神乐观
计增制四郊登坛厨役袍服净衣数目袍服圜丘用
天青色方泽用黑绿色各三百套朝日坛用红色夕
月坛用玉色各二百套净衣冬至用绵袄绵□布裙
夏至用苎各三百套春分秋分俱用绢夹袄布裙布
□各二百套
计各项人役名数厨役旧一千二百二十一名今一
千三百名内铺排八十八名圜丘坛户二十五名方
泽祈谷朝日夕月先农太岁等坛各坛户二十名历
代帝王庙庙户二十名城隍庙庙户四十名牺牲所
养牲军三百二十名
计各坛庙每月洒扫日期圜丘方泽朝日夕月神祇
太岁坛月朔日宗庙社稷初十十四二十二十九日
南京太常寺凡南京各陵庙岁时祭祀俱本寺掌行
凡遇登极及灾异及修理坛陵庙社城垣祭告诸神
俱本寺掌行
凡皇陵祖陵杨王坟徐王坟四祠祭署俱附籍本寺
凡本寺铺排岁于厨役内点充坛夫应天府属县均
徭佥充陵户应天府附近民人拨充庙户坛户京卫
革役老军佥充许户下余丁替役
凡乐舞生旧额三百名嘉靖三十二年裁革十名三
十六年裁革二十名今止存二百七十名
凡厨役初每名月给粮一石景泰元年有家小者月
支米六斗无家小者支米三斗弘治十一年奏添二
斗实支八斗十五年仍减二斗正德二年又复支八
斗七年又减二斗今实支米六斗
凡旗军每名月给米一石岁给冬夏布三匹官盐一
十二斤钞七十五贯
计每岁本寺职行祭祀孝陵三祭并行香四次懿文
陵九祭五祀六祭
历代帝王庙一祭嘉靖九年罢
先师孔子二祭并朔望行释菜礼中山武宁王五祭
功臣庙五祭忠烈武顺昭灵嘉佑王等庙五祭普济
禅师一祭真武庙二祭天妃宫二祭祠山广惠王庙
二祭蒋忠烈王庙二祭汉寿亭侯庙二祭五显灵顺
庙一祭
计牺牲所喂养每年合用牲只牛犊一十五只和州
江浦县解
北羊四十只陕西西安府解
山羊一百四十只湖州府解一百只宁国府解四十
只
猪二百一十四口宣课司抽分
鹿三只宁国府解
兔四十六只应天府属县猎户纳
计每年合用香帛诸物降香一百六十斤二两速香
四十九斤马牙香二斤八两浇烛黄蜡二百斤以上
俱太常寺关领
浇烛香油五百七十七斤五两上元江宁县纳
各色制帛二百九十五段南京司礼监领
时果椒笋粉糖等项上元江宁县买办
面酱醋等籍田祠祭署支酒用一千三百七十一瓶
南京光禄寺支
计送南京光禄寺供荐品物正月韭菜一十斤生菜
一十斤荠菜一十斤□子三百个鸭子三百个二月
芹菜七斤薹菜一十五斤蒌蒿七斤子鹅二十二只
三月茶叶鲜笋一十五斤鲤鱼二十五斤四月樱桃
一十五觔杏子一十八觔青梅二十觔王瓜一百八
十个雉□六只猪二口五月桃子一十五斤李子一
十五觔又夏至李子五十觔林檎一十五觔茄子二
百五十个大麦仁四斗小麦八十斤小麦仁五斗
嫩□二十只六月莲蓬一百六十个甜瓜三十个西
瓜三十个冬瓜一十八个七月枣子一十二斤葡萄
一十二斤雪梨二十斤鲜菱一十二斤芡实一十斤
八月藕三十枝芋苗二十斤茭白二十斤嫩姜二十
五斤粳米三斗粟米一斗穄米二斗鳜鱼一十五斤
九月橙子二十斤栗子二十斤小红豆三斗砂糖一
斤八两□鱼一十五斤十月柑子二十五斤橘子二
十五斤山药四十斤活兔六只蜜一斤十一月甘蔗
一百三十根鹿一只獐一只雁六只荞麦四十斤
小红豆一斗一升黑砂糖一斤四两十二月菠菜二
十五斤芥菜二十五斤白鱼四十斤鲫鱼二十五斤
计解送太常寺转送光禄寺供荐品物二月子鹅二
十二只三月笋一十五斤四月青梅二十斤七月雪
梨二十斤八月茭白三十斤九月橙子二十斤十月
柑子二十五斤十一月甘蔗一百三十根余月无
计本寺牺牲所喂养牲口草料等物菉豆六百石近
查每岁约用三百余石见有余积议暂征折色黄豆
二百石近查每岁约用八十余石见有余积议暂征
折色糯稻谷五十石近查每岁约用三十余石见有
余积议暂征折色稻草一万五千包每岁约用八千
余包原征折色豆□七千斤酒糟七万五千斤米糠
九百五十石麸皮九百五十石
计每月督令铺排厨役打扫坛庙日期天地坛初二
十二二十二日太庙初十十四二十及三十日孝陵
十三二十九日
计诸色人役数厨役旧额三百余名今裁革止存一
百六十名铺排二十四名天地坛坛夫一十五名山
川坛坛夫一十五名孝陵陵户二十名帝王功臣等
十庙庙户一十五名龙江坛坛户三名蒋庙庙户二
名天妃宫庙户十名牺牲所养牲军一百一十名
太祖洪武元年置太常司
按明会典国初置太常司正三品衙门设卿少卿司
丞博士典簿协律郎赞礼郎司乐太祝等官及祠祭
署署令署丞职事祭祀之事
洪武三年置神牲所设廪牺令大使副使等官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四年革神牲所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七年设典乐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十二年始置神乐观设提点等官及乐舞生
按明会典洪武十二年置神乐观设提点知观专管
乐舞生以供祀事属之太常寺云
凡各坛乐舞生洪武初令选道童为之额设六百名
专备大祀宗庙社稷山川孔子及各山陵供祀之用
十二年诏神乐观道士许养徒弟其余庵观不许
洪武十三年诏武臣子弟习乐舞
按明会典洪武初选用道童后乐生用道童舞生以
军民俊秀子弟为之十三年诏公侯及诸武臣子弟
习乐舞之事又令礼部拣选乐舞生有过失病者放
归为民
洪武二十四年改祠祭署令为奉祀署丞为祀丞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三十年改太常司为太常寺司丞为寺丞
按明会典云云
惠宗建文四年革太祝
按明会典洪武三十五年革太祝
即建
文四年
成祖永乐十八年题乐舞生随驾于燕
按明会典永乐十八年题乐舞生三百名随驾于燕
定都后额设五百二十七名
宣宗宣德七年奏建太常寺
按宣德实录宣德七年八月行在太常寺奏永乐中
本寺寄处故元万寿宫承庆堂祭器神帛品物皆贮
于内请别建置上谕工部尚书吴中曰太常专奉神
明亟寻洁净之处从之
按明一统志太常寺在后府南典簿厅附焉外有神
乐观牺牲所各祠祭署亦附焉
世宗嘉靖九年定太常寺一应职守
按明会典凡每岁祭祀日期本寺官预于岁前十二
月初一日奉天殿
今皇
极殿
具奏以正月大祀天地为首
嘉靖九年令冬至前具奏以大祀圜丘为首
凡大祀圜丘先期五十日题请大祀方泽先期一月
题请本寺官择吉日诣牺牲所涤牲属官每日一员
轮涤
凡大祀天地旧制先于奉先殿恭请太祖高皇帝成
祖文皇帝配享嘉靖九年更定冬至大祀天于圜丘
夏至大祀地于方泽启蛰祈谷于上帝俱奉太祖高
皇帝配后祈谷礼行于元极宝殿不奉配今不行前
正祭三日告请于太庙行一献礼
凡大祀牲旧于正祭前一月朔日大驾诣牺牲所亲
视自后各堂上官以次看视本寺预取职名具奏仍
各具手本知会嘉靖九年令冬夏至大祀及祈谷礼
俱正祭前五日上亲视牲以后本寺奏请钦定大臣
每日一员轮视
凡大祀天地及朝日夕月各坛分献官本寺预取职
名具奏请旨点定各具手本知会仍揭榜于神乐观
前通知
凡大祀天地及祈谷于上帝前四日本寺官进祝版
及铜人并上殿奏斋戒前二日同光禄寺官奏省牲
次日同复命
凡时享并祫祭前三日本寺官进铜人并上殿奏斋
戒前一日同光禄寺官奏省牲次日同复命惟秋享
前二日奏省牲次日同复命
凡朝日夕月前三日本寺官进铜人并上殿奏斋戒
前二日同光禄寺官奏省牲次日同复命
凡祭社稷前四日本寺官进祝版铜人奏斋戒前三
日同光禄寺官奏省牲次日同复命
凡乐舞仪节本司令协律郎等官教习每遇祭祀先
期于本庙演习
凡大祀天地举麾协律郎一员乐舞生七十二人文
舞生六十四人引舞二人武舞生六十四人引舞二
人执事一百二十三人典仪一人传赞五人通赞二
人罍洗八人正殿四坛捧帛四人执爵四人司尊三
人内垣四坛捧帛等共十六人外垣二十坛捧帛等
八十人烧香共六十八人点烛共十二人嘉靖九年
更定
先师孔子庙举麾协律郎一员乐舞生七十二人嘉
靖九年陵用四十八人文舞生六十六人内引舞二
人嘉靖九年改用六佾凡三十八人执事三十三人
典仪一人通赞一人罍洗三人对引一人正坛捧帛
一人执爵一人司尊一人四配捧帛四人执爵四人
十哲二坛赞引二人捧帛二人执爵二人司尊二人
两庑与十哲同共用八人烧香共三人
凡乐舞生执事人等岁用米麦等物俱从户部拨送
本观收贮嘉靖九年奏准每岁木柴每名折支银六
钱九分四厘于节慎库关领
南京神乐观凡每年本观乐舞生三百五十名该用
绵布一千五十匹绢三百五十匹绵一百七十五斤
关太常寺奏行南京户部转行甲字等库关支盐三
千斤柴一十五万五千四百斤南京户部工部关支
秋粮米二千石小麦六百石黄豆一百六十石芝麻
三十石碾米牛用稻草一千五百包直隶常州等府
武进等县送纳嘉靖九年题准革去乐舞生五十名
存留三百名每名月支米三斗官二员每员月支米
一石五斗共该支米一千一百一十六石各陵寝时
祭每岁共支行粮米九石八斗三升历代帝王庙一
祭每名支行粮米一升共米二石八斗四升后帝王
庙罢祭行粮不支文庙二祭每名支行粮米一升共
米三石五斗六升正旦中元清明三节每名一斗五
升共米四十五石通计米一千一百七十七石每遇
闰月加米九十三石岁支小麦三百八石黄豆一百
三十七石芝麻二十六石食盐二千六百斤柴一十
二万三千斤绢三百匹绵布九百匹苎布九百匹白
绵一百五十斤其碾米牛自买稻草
是年令凡祭天地日月袍服各按其色其净衣各随
时寒暖俱工部造送本寺收贮给用
凡各坛内外神库斋宫及各天门巡视守宿每日每
处泒拨坛户三名
凡郊坛墙垣内外每年十月内奏行兵部拨军士二
千名委官管领爬沙及于各坛洒扫合用扫柳箕
木掀荆筐等项俱顺天府出办
凡本寺官吏俸粮旧于礼部带支后奏准本寺自行
收支今于禄米仓关支
嘉靖十年又定太常寺一应职守
按明会典凡祭云雨风雷岳镇海渎太岁月将城隍
之神旧于山川坛祭前三日本寺官同礼部官诣城
隍庙发咨文咨请各该神祇次日同复命嘉靖十年
改祭城隍神于本庙肇建神祇坛以祭云雨风雷岳
镇海渎等神惟太岁月将祭如初
是年令大祀圜丘前一日奉天殿设案及祝帛舆及
香亭本寺卿捧进祝版上亲填毕卿捧安于舆又进
玉帛并香上亲置于篚卿捧安于舆配位玉帛同上
焚香叩头毕锦衣卫官校舁舆行卿随至坛奉安于
神库
凡祭祀分献官陪祭官祭服旧于本寺关领祭毕送
寺贮库嘉靖十年令文官五品武官都督以上俱照
钦定祭服式自造
凡大祀执事官员并厨役人等悬带牙牌本寺于尚
宝司关领给散供事毕日本寺交送尚宝司收贮
凡荐新品物每月本寺官于御前奏过送光禄寺供
荐品物数目
凡各祭祀供养本寺官先期具奏遣官行礼
凡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岁暮忌辰万寿圣节遣
官诣陵祭祀前十日具奏
凡忌辰先二日本司堂上官面奏
凡册立册封冠婚等项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本寺俱
先期具奏至期遣官行礼
凡亲王之国并来京还国俱祭告于承天门外谒辞
陵寝并各合祀旗纛等神各有祭祀俱本寺掌行
凡营造宫殿等项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神祇后土司
工立木告成及修造在京庙宇桥梁各有祭祀俱本
寺掌行
凡岁时旱潦及命将出师等项祭告天地宗庙社稷
神祇俱本寺掌行
凡大丧礼有祭祀本寺掌行
是年议准各处解纳牛犊除和州江浦等处仍解本
色其河南及保定真定永平河间等府俱照召商价
银则例改收折色解寺会官验秤候收买供用
嘉靖 年裁定乐舞生额数
按明会典嘉靖年间建世庙四郊太岁神祇坛及九
庙供用乐舞生二千二百名后裁革八百余名止存
一千三百五十三名
嘉靖三十年酌定乐舞生名数
按明会典三十年题准陵祀日增酌定用乐舞生一
千一百五十三名其余二百名仍革去永为定例
嘉靖三十二年裁酌定乐舞生名数
按明会典凡乐舞生旧额三百名嘉靖三十二年裁
革十名
嘉靖三十六年裁酌乐舞生定额
按明会典三十六年裁革乐舞生二十名今止存二
百七十名
穆宗隆庆元年议准太常寺少卿俱于进士内选用
道流不得冒滥
按明会典云云
太常寺部汇考四
皇清
大清会典太常寺
正官
满汉卿各一员
满汉少卿各一员
满寺丞一员汉左右寺丞各一员
首领官
满汉典簿各一员
属官
满洲汉军汉人博士各一员
孔氏世袭博士一员
满读祝官四员
汉协律郎五员
满赞礼郎十六员汉赞礼郎十六员
汉司乐二十六员
满笔帖式十八员内满文十六员满汉文二员
汉军笔帖式二员
守
天坛满官八员内五品官一员六品官七员
祠祭署汉奉祀一员汉祀丞一员
守
地坛满官八员内五品官一员六品官七员
祠祭署汉奉祀一员汉祀丞一员
守
太庙满官十员内四品官二员五品官八员
守
社稷坛满官五员内五品官一员六品官四员
朝日坛
夕月坛各祠祭署汉奉祀各一员初设祀丞各一
员后裁
先农坛祠祭署汉奉祀一员汉祀丞一员
神乐观汉提点一员汉左右知观各一员
历代帝王庙汉司乐一员
太常寺正三品衙门设满汉卿各一员满汉少
卿各一员满寺丞一员汉丞寺二员满洲汉军
汉博士各一员满汉典簿各一员满读祝官四
员满赞礼郎十六员满笔帖式十八员汉军笔
帖式二员又设看守
坛庙各官及神乐观牺牲所各官并隶焉本寺官员
职专
坛庙祭祀一应典礼及祝版乐舞牲帛器用备办陈
设等事自顺治元年本寺属于礼部凡祭祀事
宜俱礼部掌行十六年析归本寺康熙二年复
属礼部十年仍以祠祭司所掌归之本寺其应
题应行一切事宜俱由本寺奏请施行
凡每年祭祀日期礼部于十月初预行钦天监
选择送寺本寺于各祭祀前以所定日期并斋
戒日先行具题
凡祭
天坛
地坛
祈谷坛于二十五日前具题
太庙
社稷坛
朝日坛
夕月坛
历代帝王庙
文庙
太岁坛于二十日前具题其大祀或遣官恭代及
分献官职名俱于疏内开列题请其余小祀于
十五日前具题
凡大祀
天地及祈谷于
上帝
太庙五享
社稷坛二祭俱前期四日为进斋戒牌铜人本寺具
题前期二日为视祝版并派读祝官本寺具题
朝日坛
夕月坛前期三日为进斋戒牌铜人本寺具题前
期二日为视祝版并派读祝官本寺具题
历代帝王庙
文庙
先农坛如遇
皇上亲祭之年本寺进斋戒牌铜人请视祝版如遣
官致祭惟
历代帝王庙仍进斋戒铜人余皆免进
凡遇大祀前五日
上亲诣牺牲所视牲
上常服乘舆卤簿大驾全设作乐王以下各官俱补
服在
午门前齐集跪送
上至牺牲所南门降舆太常寺堂官二员领提炉官
二员前引导至养牛房
上立香案前北向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牛只奏
毕所军牵牛过视毕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
羊只奏毕所军牵羊过视毕导至养鹿房
上立香案前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鹿只视毕导
至养兔房
上立香案前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兔只视毕导
至养猪房
上立香案前太常寺官跪奏大祭所用猪口视毕太
常寺官前引导
上至降舆处乘舆作乐回宫王以下各官仍于
午门外跪迎
如遣大臣代视牺牲所所军用青衣系红带插
黄翎从
正阳门排列前导视牲大臣及太常寺堂官俱补
服
如遇朝期
仍服朝衣
至牺牲所北门下马所官二员前
引照前次第视各牲毕大臣回其礼部堂官看
牲礼与视牲同
凡
皇上亲诣致祭各
坛庙俱于前期一日本寺将行礼仪注用白本具题
如遣官恭代及例不亲祭者不进仪注
凡大祀中祀本寺前期具题进斋戒牌铜人预
设黄案一张于后左门至斋戒日本寺官用补
服
如遇朝期仍用朝服遇忌
辰用素服遇雨雪用常服
进斋戒牌铜人排
御仗一对前导至
午门彻退本寺官捧斋戒牌在前铜人在后自
午门中路中左门后左门入将所设黄案置
干清门中间槛外东边正设斋戒牌向南铜人向
西置黄案上本寺官行一跪三叩头礼出是日
各部院衙门俱设斋戒牌本寺移文各部院出
示
正阳门凡陪祀各官一体斋戒
详见礼
部各祀典
凡应斋戒宗室觉罗文武官员职名由宗人府
吏部兵部于祭祀前十日开送本寺
凡遇祭日
皇上亲诣致祭或遣官恭代于行礼时本寺官一员
赴
干清门于斋戒牌铜人前行一跪三叩头礼捧起
至
午门外收贮红柜内送回本寺库中
凡每年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致祭
永陵
福陵
昭陵于前期二月具题致祭
孝陵
陵寝于前期一月具题请
旨遣官知会宗人府俟宗人府题覆到日知会
盛京礼部及
陵上掌关防官其各
陵忌日应遣在
陵居住官各一员供酒果点香烛致祭
三陵于前期二月具题
孝陵
陵寝于前期一月具题
康熙二十四年
谕本寺竟取宗人府职名列请点用
凡册封册立上
尊号徽号营造平定地方岁时旱潦等项告祭
天坛
地坛
太庙
社稷坛
神祇坛司土司工司机等神
皇上亲诣致祭或遣官行礼本寺前期具题请
旨遵行
凡祭祀日期遇有庆典及
皇上行幸等事应停进斋戒牌铜人其祝版自内阁
捧送本寺具题请
旨遣官恭代如所派大臣或有事故不及启奏应陪
拟大臣代为行礼本寺前期具题
凡祭祀
天地关系大典康熙十三年议准遇有大丧亦不停止
惟停进斋戒牌铜人其祝版自内阁捧送
皇上在宫致斋三日旗下官俱素服照常于金水桥
斋戒部院官俱素服照常于各衙门斋戒汉文
武应陪祀各官亦照常斋戒祭时仍用朝服作
乐行礼是年七月
太庙时享奉
旨照常进斋戒牌铜人
凡
太岁坛
真武庙
东岳庙
城隍庙
关帝庙
火神庙
武壮王祠俱本寺堂官致祭本寺前期具题候
旨遵行
凡救护月食于本寺衙门行礼其各官齐集上
香行礼等仪仍由礼部及鸿胪寺掌行
凡各
坛庙需用器皿俱由工部成造收贮
神库各有定数本寺官时行稽察如有损坏即行
文工部修理所用乐器笙簧等物定于每祭前
一月行文工部预行修点其所用磁器不敷行
文工部转行该省预期照式烧造(
凡遇告祭应用器皿俱照
正祭减定)
凡每年各祭祀应用祝版共三十九方本寺行
文工部移取
天坛
地坛
祈谷坛
太庙
社稷坛
朝日坛
夕月坛祝版俱本寺恭行缮写送内阁请填
御名余祀俱不填
御名不送内阁由本寺捧送各
神库上香行礼
凡大祀应用供玉俱贮本寺库
天坛苍璧一
祈谷坛同于祀前一日同祝版帛香安置彩亭内进
太和殿恭设供案上启请
皇上验视行礼毕本寺堂官仍捧安彩亭内随送
坛内神库安设
地坛黄琮一
社稷坛方珪二
朝日坛赤璋一
夕月坛白琥一俱于祭前一日本寺官捧送各
坛神库
凡每年各祭祀应用制帛各有定数
天坛正位天青郊祀制帛十二端
配位白色奉先制帛三端
从坛礼神制帛共十七端红二青二黄二黑二白
九
如遇告祭用天青告祀制帛一端
祈谷坛正位天青告祀制帛一端
配位白色奉先制帛三端
地坛正位黄色郊祀制帛一端
配位白色奉先制帛三端
从坛礼神制帛二十二端黄二青三红三黑七白
七
如遇告祭用黄色告祀制帛一端
太庙正位每年五祭白色奉先制帛共七十端
东庑白色展亲制帛共三十五端
西庑白色报功制帛共二十五端
五次告祭白色奉先制帛共四十六端
社稷坛每年二祭共黑色礼神制帛八端
如遇告祭用黑色礼神制帛二端
朝日坛红色礼神制帛一端
夕月坛礼神制帛十二端白八青一黄一红一黑
一
帝王庙每年二祭共白色礼神制帛四十二端白
色素帛七十八端
文庙每年二祭共白色礼神制帛二十八端
太岁坛每年二祭共白色礼神制帛二十六端
先农坛青色礼神制帛一端
三皇庙每年二祭共白色礼神制帛六端白色素
帛八端
真武庙白色礼神制帛一端
东岳庙青色礼神制帛一端
城隍庙每年二祭共白色礼神制帛二端
关帝庙白色礼神制帛一端
火神庙白色礼神制帛一端
司土司工神每祭白色礼神制帛二端
武壮王祠每年二祭共白色素帛六端
以上各祀共用青色郊祀制帛十二端青色告
祀制帛一端黄色郊祀制帛一端白色奉先制
帛一百二十五端白色展亲制帛三十五端白
色报功制帛二十五端黑色礼神制帛十八端
红色礼神制帛七端青色礼神制帛八端黄色
礼神制帛五端白色礼神制帛一百三十一端
白色素帛九十二端俱本寺行文工部移取如
有间行告祭诸祀典不在此数
凡每年各祭祀需用降真沉速等香及炭饼各
有定数圆方降真柱香降真块香粗细降真香
降真小块香檀香沉速香俱本寺行文户部移
取圆柱沉香沉香饼降真香饼速香块圆柱速
香炭饼俱本寺行文工部移取
天坛用圆柱沉香一炷沉香饼十二个降真香饼二十
四个圆柱速香三炷速香一百五十块圆柱降
真香十炷细降真块香五两降真块香二十块
降真香沉速香速香共十二觔粗降真香共五
十六斤五两五钱檀香二两炭饼五十五个一
年朔望共用粗降真香六斤炭饼九十六个
祈谷坛所用并同
地坛用方柱降真香九炷细攒香三斤八两圆柱降真
香四炷降真块香二十块粗降真香六斤一两
五钱檀香二两炭饼四十五个一年朔望共用
粗降真香六斤炭饼九十六个
太庙每年五祭共用圆柱速香三十五炷细黄速香二
斤三两粗黄速香十四斤一两马牙香一斤六
两五钱炭饼一百九十个一年每日点用共细
降真香三十九斤六两白速香三十九斤六两
炭饼二千五百二十个五次告祭共用圆柱速
香二十三炷细黄速香一斤七两粗黄速香二
斤十两五钱炭饼三十八个
社稷坛每年二祭共用降真柱香八炷降真香三百
二十块粗降真香五斤六两炭饼二十六个一
年朔望共用粗降真香一斤八两炭饼二十四
个如有告祭用方柱降真香二炷降真细香二
十块粗降真香一斤十二两五钱炭饼十个
朝日坛用圆柱降真香二炷降真香四十块粗降
真香三斤十四两炭饼十四个一年朔望共用
粗降真香一斤八两炭饼二十四个
夕月坛用圆柱降真香三炷降真香四十块粗降
真香三斤十五两炭饼十六个一年朔望共用
粗降真香一斤八两炭饼二十四个
帝王庙每年二祭共用降真柱香五十二炷细降
真香四斤十一两粗降真香十六斤炭饼九十
八个一年朔望共用粗降真香一斤八两炭饼
二十四个
文庙每年二祭共用圆柱降真香五十二炷降真
香四十块粗降真香十八斤十二两一年月朔
共用圆柱降真香十二炷粗降真香十二两
太岁坛每年二祭共用降真柱香二炷粗降真香
四斤十两炭饼二十个
先农坛用圆柱降真香二炷降真香二十块粗降
真香二斤六两炭饼十个一年朔望共用粗降
真香一斤八两炭饼二十四个
三皇庙每年二祭共用圆柱降真香十四炷细降
真香一斤五两粗降真香一斤炭饼二十二个
真武庙用圆柱降真香一炷细降真香一两五钱
炭饼一个
东岳庙用圆柱降真香一炷细降真香一两五钱
粗降真香六两炭饼四个
城隍庙每年二祭共用圆柱降真香二炷细降真
香三两粗降真香八两炭饼八个
关帝庙用圆柱降真香一炷细降真香一两五钱
炭饼一个
火神庙
司土司工神并同前
红衣炮位每坛用圆柱降真香一炷细降真香二
两炭饼一个
武壮王祠每年二祭共用圆柱速香二炷马牙香
二两炭饼二个
凡每年各祭祀需用红蜡黄蜡各有定数共一
千一百四十七斤四两五钱五分俱本寺自行
浇造供用
太庙每日所用黄蜡烛九千九百十二枝本寺行文户
部移取
天坛用红蜡九两重二枝五两重十二枝三两重八枝
黄蜡一斤重十二枝六两重二十枝三两重七
十二枝二两重二百六十八枝一两重十枝一
年朔望共用二两重一百九十二枝
祈谷坛同
地坛用红蜡五两重八枝黄蜡一斤重八枝六两重二
十枝三两重四十七枝二两重二百六十六枝
一两重十枝一年朔望用二两重一百九十二
枝
太庙每年五祭共用黄蜡一斤重四十枝六两重一百
七十枝三两重一百六十八枝二两重一千一
百枝一年每日点用共三两重九千九百十二
枝元宵庆成灯用二两重一百八十枝
社稷坛每年二祭共用黄蜡一斤重十二枝六两重
十六枝三两重六枝二两重一百四十四枝一
两重二十枝一年朔望共用二两重四十八枝
朝日坛用黄蜡一斤重八枝六两重四枝三两重
二十枝二两重一百五十枝一两重十枝一年
朔望共用二两重四十八枝
夕月坛用黄蜡一斤重八枝六两重四枝三两重
四枝二两重一百二十枝一两重九枝一年朔
望共用二两重四十八枝
帝王庙每年二祭用黄蜡六两重八十四枝三两
重四十八枝二两重三百四十枝一两重二十
枝一年朔望共用二两重四十八枝
文庙每年二祭共用黄蜡一斤重十二枝六两重
二十八枝三两重六十四枝二两重二百八十
二枝一两重十八枝一年月朔共用二两重四
十八枝一两重九十六枝五钱重九百六十枝
太岁坛每年二祭共用黄蜡六两重三十二枝三
两重二十枝二两重八十四枝一两重二十枝
先农坛用黄蜡六两重四枝三两重十枝二两重
三十枝一年朔望用二两重四十八枝
三皇庙每年二祭共用黄蜡六两重二十枝三两
重八枝二两重六十枝
真武庙用黄蜡三两重二枝二两重四十枝一两
重十枝
东岳庙用黄蜡三两重六枝二两重三十枝
城隍庙每年二祭共用黄蜡三两重十二枝二两
重八枝一两重四十枝五钱重一百枝一年朔
望共用二两重四十八枝
关帝庙用黄蜡三两重二枝二两重十五枝一两
重二枝
火神庙用黄蜡六两重二枝二两重十二枝一两
重二枝
司土司工神用黄蜡六两重二枝
红衣炮位每坛用红蜡八两重各二枝
武壮王祠每年二祭共用黄蜡六两重四枝三两
重四枝二两重十二枝
凡各祭祀需用粢盛蔬菜等物于
先农坛地亩内取用
天坛用黍稷粱米各八仓升稻米一斗五升麦荞麦
各十六斤造糗饵粉□京米二斗菁菜七觔
六两芹菜四斤十两韭菜四斤二两葱十四两
地坛所用并同
祈谷坛用黍稷粱米各四升稻米一斗麦荞麦
各八斤造糗饵粉□粳米二斗菁菜五斤八两
芹菜二斤十二两韭菜二斤十二两葱八两
太庙每祭用黍稷稻粱米各一斗六升麦荞麦各
二十二斤造糗饵粉□粳米三斗五升菁菜十
五斤六两芹菜八斤八两韭菜五斤八两葱十
二两
社稷坛每祭用黍稷粱米各四升稻米一斗麦荞
麦各八斤造糗饵粉□京米二斗菁菜五觔
八两芹菜二斤十二两韭菜一斤十二两葱八
两
朝日坛用黍稷稻粱米各一升麦荞麦各二
斤菁菜一斤六两芹菜十二两韭菜十二两葱
六两
夕月坛用黍稷稻粱米各二升麦荞麦各四
斤菁菜四斤芹菜四斤韭菜一斤葱六两
帝王庙每祭用黍稷稻粱米各四斗一升麦荞
麦各四十二斤白菜三十二斤六两芹菜二
十一斤六两韭菜十一斤六两葱一斤十二两
文庙每祭用黍稷稻米各二斗五升粱米六斗麦
荞麦各二斤菁菜五十二斤芹菜四十二
觔韭菜四觔十两葱一斤十二两
太岁坛用黍稷稻粱米各五升麦荞麦各十
斤菁菜四斤六两芹菜二斤六两韭菜一斤十
二两葱八两
先农坛用黍稷稻粱米各一升麦荞麦各二
斤菁菜一斤六两芹菜十二两韭菜十二两葱
六两
三皇庙每祭用黍稷稻粱米各一斗一升麦荞
麦各十斤菁菜九斤六两芹菜四斤八两韭
菜三斤六两葱十二两
凡各祭祀需用酒盐俱本寺行文光禄寺移取
天坛供酒五十六瓶涤鱼酒二瓶盐砖八斤白盐三斤
祈谷坛供酒三十二瓶涤鱼酒二瓶盐砖四斤白盐
二觔
地坛供酒六十四瓶涤鱼酒二瓶盐砖八斤
太庙每祭供酒一百四十四瓶涤鱼酒二瓶盐砖十六
斤白盐六斤
社稷坛每祭供酒二十四瓶涤鱼酒二瓶盐砖三斤
白盐一斤
朝日坛供酒八瓶涤鱼酒一瓶盐砖一斤
夕月坛供酒十六瓶涤鱼酒一瓶盐砖二斤
帝王庙每祭供酒六十三瓶涤鱼酒二瓶盐砖二
十一斤白盐五斤
文庙每祭供酒八十四瓶涤鱼酒二瓶盐砖十六
斤白盐四斤每月朔日供酒三瓶
太岁坛每祭供酒七十二瓶涤鱼酒二瓶盐砖五
斤白盐二斤
先农坛供酒八瓶涤鱼酒一瓶盐砖一斤遇耕耤
供用同
三皇庙每祭供酒三十二瓶涤鱼酒二瓶盐砖十
斤白盐二斤
东岳庙供酒八瓶余小祀并同惟真武庙不用
红衣炮位每祭供酒一百二十八瓶
凡各祭祀需用□品糖蜜鱼笋等物各有定数
俱本寺用库银备办
天坛应用□品红枣二十二斤栗三十二斤榛仁二十
斤菱米三十三斤芡实四十斤白糖二斤蜂蜜
二两栀子二两花椒二两茴香二两莳萝一两
薧鱼十二尾醢鱼二十二斤大笋八块
祈谷坛应用□品红枣十六斤栗二十斤榛仁十四
斤菱米二十四斤芡实二十八觔白糖一觔八
两蜂蜜二两栀子二两花椒二两茴香二两莳
萝一两薧鱼六尾醢鱼十四斤大笋四块
地坛应用□品红枣十六斤栗二十四斤榛仁十六斤
菱米二十四斤芡实二十八斤白糖二斤蜂蜜
二两栀子二两花椒二两茴香二两莳萝一两
薧鱼十二尾醢鱼二十斤大笋八块
太庙时享每祭应用□品红枣三十二斤栗四十四斤
榛仁十九斤四两菱米三十三斤芡实三十八
斤八两白糖三斤蜂蜜六两栀子六两薧鱼十
一尾醢鱼二十七斤八两大笋十一块
社稷坛每祭应用□品红枣八斤栗十斤榛仁七斤
菱米十二斤芡实十四斤白糖一斤蜂蜜二两
栀子二两花椒二两茴香二两莳萝一两薧鱼
六尾醢鱼十尾大笋四块
朝日坛应用□品红枣二斤栗二斤八两榛仁一
斤十二两菱米三斤芡实三斤八两白糖八两
花椒一两茴香一两莳萝五钱薧鱼二尾醢鱼
二斤八两大笋一块
夕月坛应用□品红枣四斤栗五斤榛仁三斤八
两菱米六斤芡实七斤白糖一斤花椒二两茴
香二两莳萝一两薧鱼三尾醢鱼五斤大笋二
块
帝王庙每祭应用□品红枣八十斤栗一百斤榛
仁三十六斤十二两菱米六十三斤芡实七十
三斤八两白糖三斤花椒八两茴香八两莳萝
四两薧鱼二十四尾醢鱼四十二斤大笋二十
一块
文庙每祭应用□品红枣一百十斤栗一百四十
斤榛仁十斤八两菱米十八斤芡实二十一斤
白糖一斤花椒八两茴香八两莳萝四两薧鱼
九尾醢鱼十二斤大笋六块每月朔日行释菜
礼用红枣五斤核桃五斤
太岁坛每祭应用□品红枣十斤栗十三斤榛仁
八斤十二两菱米十五斤芡实十七斤八两白
糖一斤花椒二两茴香二两莳萝一两薧鱼八
尾醢鱼十二斤八两大笋五块
三皇庙每祭应用□品红枣二十二斤栗二十五
斤榛仁八斤十二两菱米十五斤芡实十七斤
八两白糖一斤花椒四两茴香四两莳萝二两
薧鱼八尾醢鱼十二斤八两大笋五块
真武庙应用□品核桃六斤荔枝三斤圆眼三斤
红枣五斤栗六斤白面八十斤红豆七升白糖
二斤八两土□一斤八两细茶一两顶花一朵
城隍庙应用□品核桃六斤荔枝三斤圆眼三斤
红枣五斤栗六斤秋祭用红枣二斤栗二斤八
两榛仁一斤十二两菱米三斤芡实三斤八两
薧鱼一尾醢鱼二斤大笋一块
东岳庙用核桃六斤荔枝三斤圆眼三斤红枣五
觔栗六觔
关帝庙
火神庙并同
武壮王祠每祭用核桃六斤荔枝三斤圆眼三斤
红枣八斤栗十斤
永陵
福陵
昭陵每年祭祀应用□品春秋二季由本寺移送
每祭用晒枣十六盘每盘十两共十斤大缠十
六盘每盘十二两共十二斤八宝糖十六盘每
盘十二两共十二斤干葡萄十六盘每盘十两
共十斤圆眼十六盘每盘七两共七斤荔枝十
六盘每盘七两共七斤冰糖十六盘每盘十二
两共十二斤门冬十六盘每盘十二两五钱共
十二斤八两核桃十六盘每盘一百十七个共
一千八百七十二个橘饼十六盘每盘十二个
共一百九十二个柿饼十六盘每盘十五个共
二百四十个青梅十六盘每盘八两七钱五分
共八斤十二两每年四大祭每祭白糖一百二
十八斤十六桌每桌八斤四大祭所用鲜□苹
□四百二十个黄梨四百二十个红柿四百二
十个祔葬诸妃祭品在外
孝陵每年祭祀应用□品俱照来文于秋季由本寺移
送
每祭用晒枣三盘每盘十两共一斤十四两大
缠三盘每盘十二两共二斤四两八宝糖三盘
每盘十二两共二斤四两干葡萄三盘每盘八
两共一斤八两圆眼三盘每盘七两共一斤五
两荔枝三盘每盘七两共一斤五两冰糖三盘
每盘十二两共二斤四两核桃三盘每盘一百
十七个共三百五十一个柿饼三盘每盘十五
个共四十五个红枣三盘每盘十两共一斤十
四两栗三盘每盘二升共六升蜜饯山里红三
盘每盘十四两共二斤十两白糖一百一十斤
蘑菇二十四斤蕨菜二十斤清明前移送苹□
一百二十个黄梨一百二十个鲜葡萄八斤冬
至前移送苹□一百二十个黄梨一百二十个
岁暮前移送苹□一百六十个黄梨一百六十
个鲜葡萄三十斤
陵寝每年祭祀应用□品俱照来文于秋季从本寺
移送
每祭用晒枣二盘每盘十两共一斤四两大缠
二盘每盘十二两共一斤八两八宝糖二盘每
盘十二两共一斤八两干葡萄二盘每盘八两
共一斤圆眼二盘每盘七两共十四两荔枝二
盘每盘七两共十四两冰糖二盘每盘十二两
共一斤八两核桃二盘每盘一百十七个共二
百三十四个柿饼二盘每盘十五个共三十个
红枣二盘每盘十两共一斤四两栗二盘每盘
二升共四升蜜饯山里红二盘每盘十四两共
一斤十二两白糖一百一十斤蘑菇二十四斤
蕨菜二十斤木耳十五斤清明前移送苹□九
十个黄梨九十个鲜葡萄八斤冬至前移送苹
□八十八个黄梨八十八个岁暮前移送苹□
一百二十个黄梨一百二十个鲜葡萄二十觔
慧妃坟祭品在外
凡每年供献
永陵
福陵
昭陵松萝茶二十斤本寺行文户部取送其黄白蜡等
物俱照来文取送
凡每年
孝陵祭祀需用六两重白蜡七十枝三两重五百一十
枝降真香一斤土碱二十斤俱本寺行文户部
取送如遇闰月照来文加送
凡每年
陵寝
慧妃坟祭祀需用六两重白蜡八十六枝三两重
四百四十枝降真香一斤四两土碱二十斤俱
本寺行文户部取送如遇闰月照来文加送
凡各祭祀需用木柴木炭等物俱照本寺行文
工部支取前期二日送至祭所
天坛用燖牲木柴二千八百八十斤如遣官无胙牛减
二百斤木炭一百斤燔炉内杨木枕木架梁木
八根马口柴二千斤
祈谷坛用燖牲木柴一千六百八十斤如遣官减二
百斤木炭一百斤燔炉内杨木枕木架梁木八
根马口柴二千斤
地坛用燖牲木柴二千四十斤如遣官减一百四十斤
木炭三十斤净冰二百块
太庙孟春孟冬岁暮每祭用燖牲木柴四千九百六十
斤如遣官减二百斤木炭四十斤孟冬岁暮加
一百三十斤孟夏孟秋每祭用燖牲木柴三千
四百四十斤如遣官减一百四十斤木炭四十
斤净冰一百五十块
社稷坛每祭用燖牲木柴一千五百二十斤如遣官
减一百四十斤木炭二十斤八月秋祭用净冰
六十块
朝日坛用燖牲木柴六百四十斤如遣官减一百
六十觔木炭十觔
夕月坛用燖牲木柴九百二十斤如遣官减一百
六十斤木炭十斤净冰四十块
帝王庙每祭用燖牲木柴二千三百斤焚帛杨木
四十斤松木四十斤木炭十斤秋祭用净冰六
十块
文庙每祭用燖牲木柴一千五百斤木炭十斤秋
祭用净冰六十块
太岁坛用燖牲木柴一千七百斤木柴六十斤
先农坛用燖牲木柴四百六十斤木炭十斤如遇
耕藉
亲祭之年用木柴九百五十斤木炭三十斤
三皇庙用燖牲木柴九百五十斤木炭十斤
真武庙用燖牲木柴六十斤木炭三十斤
东岳庙用燖牲木柴一百七十斤净冰十块
城隍庙每祭同前
关帝庙祭同前净冰二十块
火神庙用燖牲木柴一百斤净冰三十块
司土司工神用燖牲木柴一百六十觔木炭十觔
红衣炮位每祭用燖牲木柴八百斤木炭三十斤
武壮王祠用燖牲木柴一百斤木炭十斤
凡各祭祀需用焚帛芦苇俱本寺行文大兴宛
平二县支取
天坛用焚帛芦苇二百八十斤
祈谷坛同
地坛用焚芦苇一百八十斤
太庙每祭用焚芦苇二百五斤
社稷坛每祭用焚帛芦苇八十斤
朝日坛用焚帛芦苇六十斤
夕月坛同
帝王庙每祭用焚帛芦苇一百六十斤
文庙每祭用焚帛芦苇八十斤
太岁坛每祭同
先农坛用焚帛芦苇六十斤如遇耕藉
亲祭之年用同
三皇庙每祭用焚帛芦苇三十斤
真武庙用焚帛芦苇三十三斤
东岳庙同
城隍庙每祭同
关帝庙用焚帛芦苇二十斤
火神庙同
司土司工神每祭用焚帛芦苇十斤
武壮王祠用焚帛芦苇三十斤
凡各祭祀日执事官员有赞引官对引官传赞
官读祝官司香官烧香官捧玉官捧帛官捧爵
官执汤壶官进胙官赞赐福胙官捧福胙官接
福胙官典仪官唱乐官举麾官对立官安拜牌
官铺拜褥官执提炉官执灯官数帛官俱于本
寺满汉卿少卿寺丞赞礼郎协律郎司乐官笔
帖式内酌量泒出
天坛大祭用官八十员如遇祭告
皇上亲诣行礼用官二十四员遣官行礼用官八员
祈谷大祭用官六十员
地坛大祭用官六十九员祭告用官八员
太庙四时每祭用官四十五员岁暮一祭用官三十九
员每年四次祭告各用官三十八员
后殿每次祭告各用官二十一员
社稷坛每祭用官三十一员
朝日坛每祭用官二十八员
夕月坛每祭用官三十一员
帝王庙每祭用官四十四员
文庙每祭用官十三员
太岁坛每祭用官八员
先农坛每祭用官八员如遇耕藉
亲祭之年用官二十员
三皇庙每祭用官十二员
真武庙每祭用官八员余小祀并同
司土司工神每祭用官十一员
红衣炮每祭用官十二员
武壮王祠每祭用官八员
凡各
坛庙所设看守各官俱听本寺官提调
凡各
坛庙所设看守各坛户庙户俱行文顺天府于各
州县佥泒
天坛坛户二十名武清县四名永清县一名固安县一
名顺义县七名怀柔县二名遵化州一名丰润
县一名通州一名东安县二名
祈谷坛坛户十五名大兴县二名宛平县八名蓟州
二名三河县三名
地坛坛户二十名通州一名昌平州一名房山县二名
固安县五名香河县三名窦坻县五名怀柔县
二名顺义县一名
朝日坛坛户二十名涿州六名遵化州二名良乡
县二名永清县三名东安县四名密云县二名
玉田县一名
夕月坛坛户二十名霸州一名文安县五名大城
县二名大兴县二名宛平县一名丰润县二名
平谷县一名昌平州一名
帝王庙庙户二十名涿州昌平州遵化州通州霸
州香河县三河县良乡县固安县宝坻县文安
县东安县永清县武清县怀柔县房山县顺义
县密云县大城县丰润县各一名
先农坛坛户二十名大兴县一名宛平县十三名
东安县四名昌平州二名
凡每年各祭祀需用物价银两系本寺自行题
请于户部总领若干存贮本寺库内备用俟银
用完日本寺将支领数目及用过存库数目于
年终造黄册奏销并造册送京畿道刷卷
凡每年需用各色纸张本寺行文户部咨取
凡本寺官俸银俸米一年二季支领其乐舞生
太监银米厨役皂隶所军月粮一年四季支领
俱本寺行文户部移取关支
凡移送各
陵□品等物用人夫驮马车辆护送绿旗兵并出关
路引本寺行文兵部支取装载□品筐担绳架
毡条布袋羊皮油单等物本寺行文工部支取
押送官员并从役沿途口粮马草本寺行文户
部支取
凡每年春秋二次
金陵祭祀日期本寺行文钦天监选择转发房山
县遵行
凡每年应收草价银一百五十两三钱俱奉祀
官交纳贮库备修理衙门笔墨砚桌刷板等杂
用
天坛内草价银五十八两
地坛内草价银二十二两又坛外地租银二十两四钱
先农坛内草价银五钱地租银四十九两四钱
先农坛内地亩每年收黍一石二斗二升一合八
勺谷一石五斗五升七合八勺大麦五斗七升
九合七勺小麦一石三斗五升三合贮本坛内
神仓备各祭祀支用
凡本寺铺排厨役共三百名供陈设涤除等役
应给净衣行文工部给发
天坛每祭用厨役二百六名给净衣二百六套如遇
亲诣祭告用厨役一百二十五名遣官祭告用三十
二名
祈榖每祭用厨役一百五十九名给净衣一百五十
九套
地坛每祭用厨役二百名给净衣二百套如遇祭告用
三十五名
太庙每祭用厨役二百五十五名如遇祭告用七十二
名
社稷坛每祭用厨役一百五十二名如遇祭告用三
十二名
朝日坛每祭用厨役一百十五名
夕月坛每祭用厨役一百三十一名
帝王庙每祭用厨役二百十三名
文庙每祭用厨役一百二十五名
太岁坛每祭用厨役七十六名
先农坛每祭用厨役五十四名如遇耕藉
亲祭之年用厨役一百一十五名
三皇庙每祭用厨役九十五名
真武庙每祭用厨役十六名
东岳庙每祭用厨役三十八名
城隍庙每祭用厨役三十三名
关帝庙每祭用厨役四十四名
火神庙每祭用厨役二十五名
司土司工神每祭用厨役二十四名
红衣炮每祭用厨役四十一名
武壮王祠每祭用厨役九名
神乐观
提点一员左右知观各一员协律郎五员赞礼
郎十六员司乐二十六员奉祀五员圜丘方泽
朝日夕月先农五坛祀丞三员圜丘方泽先农
三坛乐生一百八十名文舞生一百五十名武
舞生一百五十名执事乐舞生九十名如有遗
缺于观内官员家道童及乐舞生家道童选补
凡乐舞仪节本寺令协律郎等官教习遇有祭
祀先期于凝禧殿演习
凡祭日司爵司香捧帛捧爵焚香等事俱用执
事乐舞生又有乐生武舞生文舞生执旌节乐
舞生应给净衣行文工部取用
天坛大祭共用乐舞生二百五十九名给净衣二百五
十九套执事乐舞生服蓝镶边青缎袍武舞生
并执旌节乐舞生服青缎销金花袍文舞生并
执旌节乐舞生乐生焚香乐舞生服青缎补袍
俱系绿绸带戴裹金铜顶帽如遇祭告
皇上亲诣行礼用乐舞生三十八名遣宫行礼用二
十八名
祈谷大祭共用乐舞生二百三十五名给净衣二百
三十五套执事乐舞生服蓝镶边青罗袍武舞
生服红缎销金花袍文舞生乐生焚香乐舞生
服红缎补袍带顶同前
地坛大祭共用乐舞生二百四十七名给净衣二百四
十七套执事乐舞生服蓝镶边青缎袍武舞生
服青屯绢销金花袍文舞生乐生焚香乐舞生
服青屯绢补袍带顶同前如遇祭告用乐舞生
二十六名
太庙每祭共用乐舞生二百六十七名执事乐舞生服
青袍武舞生服红缎销金花袍文舞生乐生焚
香乐舞生服红缎补袍带顶同前如遇祭告用
乐舞生二十六名专祭一殿用十七名或十五
名
社稷坛每祭共用乐舞生二百二十七名执事乐舞
生服蓝镶边青罗袍武舞生服红罗销金花袍
文舞生乐生焚香乐舞生服红罗补袍带顶同
前如遇祭告用乐舞生十八名
朝日坛每祭共用乐舞生二百三十一名执事乐
舞生服蓝镶边青罗袍武舞生服蓝镶边红罗
销金花袍文舞生乐生焚香乐舞生服红罗补
袍带顶同前
夕月坛每祭共用乐舞生二百三十五名执事乐
舞生服蓝镶边青罗袍武舞生服玉色罗销金
花袍文舞生乐生焚香乐舞生服玉色罗补袍
带顶同前
帝王庙每祭共用乐舞生二百八十三名执事乐
舞生服青绢袍武舞生服红色销金花袍文舞
生乐生焚香乐舞生服红色补袍带顶同前
文庙每祭共用乐舞生一百四十名执事乐舞生
服青绢袍文舞生乐生执旌节乐舞生俱服红
缎补袍带顶同前
太岁坛每祭共用乐舞生二百三十二名执事乐
舞生服青绢衣武舞生服红色销金花袍文舞
生乐生焚香乐舞生服红包补袍带顶同前
先农坛每祭用执事乐舞生十八名服月白镶边
蓝袍焚香乐舞生服红绢补袍带顶同前如遇
耕藉
亲祭之年共用乐舞生二百二十二名执事乐舞生
服月白镶边青袍武舞生服红绢销金花袍文
舞生乐生焚香乐舞生服红绢补袍带顶同前
三皇庙每祭用执事乐舞生二十四名服月白镶
边青袍带顶同前
真武庙每祭用执事乐舞生四名衣带顶同前
东岳庙
城隍庙
关帝庙
火神庙
武壮王祠俱同
司土司工神用执事乐舞生三名衣带顶同前
红衣炮每祭用执事乐舞生八名衣带顶同前
凡大祀中祀俱用中和韶乐舞用八佾用文舞
生六十四人武舞生六十四人惟
文庙舞用六佾止用文舞生三十六人自
三皇庙以下俱教坊司鼓乐承应本寺预期行文
拨取
本观库夫十名行文顺天府佥泒大兴宛平武
清县霸州各一名涿州顺义宝坻县各二名
牺牲所
所牧一员所副一员管所军五十名
每年祭祀牲口黑牛一百七十七只北羊三百
三十六只猪二百四十一口鹿三十五只如有
告祭等事临期增用以上牛羊猪俱先期自顺
天府取行户本寺发库银办买发所喂养牛每
只日给豆八仓升草二束每束重七觔下同羊
每只日给豆二仓升草一束鹿自
盛京移送发所喂养鹿每只日给豆两碗半草二
斤俱本寺行文户部支给猪每口日给麸子六
仓升系本寺支库银照时给买
太庙
奉先殿兔二百五十五只本寺行文光禄寺预备其各
坛庙应用兔一百一十一只除
盛京移送外本寺支库银给发行户备办
凡大祀所用牲只于一月前洗涤中祀牲只于
二十日前洗涤小祀牲只于十日前洗涤
康熙十一年
上谕太常寺祀典关系重大理宜敬慎习近见尔
衙门典礼俱未谙练又所奏音乐多未合节殊
非慎重禋祀之义以后着详加练习勿得仍前
怠忽越祀典特谕康熙十一年正月十八日
康熙二十九年
上谕大学士伊桑阿阿兰泰学士朱都纳迈图西安
博济布颜图郭世隆王国昌太常寺鸿胪寺等
衙门鸣赞官原择其声音弘亮者选用论俸升
为主事若等历年未久乃由捷径反越年久笔
帖式先升其声音不善者取为鸣赞阅数年并
未赞礼一次者有之可下旨太常寺鸿胪寺等
衙门察现任鸣赞等官将声音劣者题参革其
鸣赞以笔帖式补用如将劣者不行斥革朕察
出并治罪焉康熙二十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太常寺部总论
贾谊新书
辅佐
奉常典天以掌宗庙社稷之祭祀天神地祇人鬼凡
山川四望国之诸祭吉凶妖祥占相之事序礼乐丧
纪国之礼仪毕居其宜以识宗室观民风俗审诗商
命禁邪言息淫声于四时之交有事于南郊以报祈
天明故历天时不得事鬼神不序经礼仪人伦不正
奉常之任也
蔡邕独断
论祝
大祝掌六祝之辞顺祝顺丰年也年祝求永贞也告
祝祈福祥也化祝弭灾兵也瑞祝逆时雨宁风旱也
策祝远罪病也
太常寺部名臣列传
有虞氏
夔
按书经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
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
石百兽率舞
汉
叔孙通
按汉书本传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
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
陈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
则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通
前曰诸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
视天下弗复用且明主在上法令具于下吏人人奉
职四方辐辏安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
齿牙间哉郡守尉令捕诛何足忧二世喜尽问诸生
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按诸生言反
者下吏非所宜言诸生言盗者皆罢之乃赐通帛二
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通已出反舍诸生曰生何言
之谀也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去之薛薛
已降楚矣及项梁之薛通从之败定陶从怀王怀王
为义帝徙长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
入彭城通降汉王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
衣楚制汉王喜通之降汉从弟子百余人然无所进
剸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曰事先生数年幸
得从降汉今不进臣等剸言大猾何也通乃谓曰汉
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
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通为博士号
稷嗣君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
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群臣饮争功醉
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通知上益餍之说上曰夫
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
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
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礼
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
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
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
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
公往矣毋污我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时变遂与所
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
□蕞野外习之月余通曰上可试观上使行礼曰吾
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
侯群臣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志传曰趋殿下郎
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
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
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传警引诸侯王以
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
肃敬至礼毕尽伏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
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
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高
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奉常赐金
五百斤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共为仪
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
生诸生乃喜曰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九年徙通为
太子太傅十二年高帝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通谏
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
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
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
与陛下攻苦食淡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
臣愿先伏诛以血污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特戏耳通
曰太子天下本本壹摇天下震动奈何以天下戏高
帝曰吾听公及上置酒见留侯所招客从太子入见
上遂无易太子志矣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通曰先
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通为奉常定宗庙仪法及
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着也惠帝为东朝长乐宫
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通奏事因请
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
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帝惧曰急坏之通曰人主
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
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上乃诏有司立
原庙惠帝尝出游离宫通曰古者有春尝果方今樱
桃熟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上许之
后汉
张奋
按后汉书张纯传奋字通父纯临终□家丞曰司
空无功于时猥蒙爵土身死之后勿议传国奋兄根
少被病光武诏奋嗣爵奋称纯遗□固不肯受帝以
奋违诏敕收下狱奋惶怖乃袭封永平四年随例归
国奋少好学节俭行义常分损租奉赡恤宗亲虽至
倾匮而施与不怠十年儋耳降附奋来朝上寿引见
宣平殿应对合旨显宗异其才以为侍祠侯建初元
年拜左中郎将转五官中郎将迁长水校尉七年为
将作大匠章和元年免永元元年复拜城门校尉四
年迁长乐卫尉明年代桓郁为太常六年代刘方为
司空时岁灾旱祈雨不应乃上表曰比年不登民用
饥匮今复久旱秋稼未立阳气垂尽岁月迫促夫国
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政之急务忧之重者也臣蒙
恩尤深受职过任夙夜忧惧章奏不能叙心愿对中
常侍疏奏即时引见复口陈时政之宜明日和帝召
太尉司徒幸洛阳狱录囚徒收洛阳令陈歆即大雨
三日奋在位清白无它异绩九年以疾罢在家上疏
曰圣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礼乐五经同归而礼乐
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又曰揖让而化天下者礼乐之谓也先王之
道礼乐可谓盛矣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制
内丘已矣夫又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臣以为汉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
圣德数下诏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驳异臣
累世台辅而大典未定私窃惟忧不忘寝食臣犬马
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十三年更召拜太常复
上疏曰汉当改作礼乐图书着明王者化定制礼功
成作乐谨条礼乐异议三事愿下有司以时考定昔
者光武皇帝封禅告成而礼乐不定事不相副先帝
已诏曹褒今陛下但奉而承之犹周公斟酌文武之
道非自为制诚无所疑久执谦谦令大汉之业不以
时成非所以彰显祖宗功德建太平之基为后世法
帝虽善之犹未施行其冬复以病罢明年卒于家子
甫嗣官至津城门候甫卒子吉嗣永初三年吉卒无
子国除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历篡乱二
百年间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比
魏
杜夔
按三国魏志本传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
乐郎中平五年以疾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
荆州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王合雅乐乐备表
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不为天子合乐而庭作
之毋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
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大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
锺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
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
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
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
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
锺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
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锺其声韵清浊多不如法数毁
改作玉甚猒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捍夔夔玉更相
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锺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
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
待玉又尝令夔与左愿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
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愿等就学
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
弟子河南卲登张泰桑馥各至太乐丞下邳陈顽司
律中郎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咸善郑声其好古
存正莫及夔
晋
华恒
按晋书华表传表孙恒字敬则博学以清素为称尚
武帝女荥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元康初东宫建恒
以选为太子宾友赐爵关内侯食邑百户辟司徒王
浑仓曹掾属除散骑侍郎累迁散骑常侍北军中候
俄拜领军加散骑常侍愍帝即位以恒为尚书进爵
苑陵县公顷之刘聪逼长安诏出恒为镇军将军领
颍川太守以为外援恒兴合义军得二千人未及西
赴而关中陷没时群贼方盛所在州郡相继奔败恒
亦欲弃郡东渡而从兄轶为元帝所诛以此为疑先
书与骠骑将军王导导言于帝帝曰兄弟罪不相及
况群从乎即召恒补光禄勋恒到未及拜更以为卫
将军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寻拜太常议立郊祀
尚书刁协国子祭酒杜彝议须还洛乃修郊祀恒议
汉献帝居许即便郊柴宜于此修立司徒荀组骠骑
将军王导同恒议遂定郊祀寻以疾求解诏曰太常
职主宗庙烝尝敬重而华恒抱疾不堪亲奉职事夫
子称吾不与祭如不祭况宗伯之职任所司邪今转
恒为廷尉顷之加特进太宁初迁骠骑将军加散骑
常侍督石头水陆诸军事王敦表转恒为护军疾病
不拜授金紫光禄大夫又领太子太保成帝即位加
散骑常侍领国子祭酒咸和初以愍帝时赐爵进封
一皆削除恒更以讨王敦功封苑陵县侯复领太常
苏峻之乱恒侍帝左右从至石头备履艰危困悴逾
年初恒为州大中正乡人任让轻薄无行为恒所黜
及让在峻军中任势多所杀害见恒辄恭敬不肆其
虐锺雅刘超之死亦将及恒让尽心救卫故得免及
帝加元服又将纳后寇难之后典籍靡遗婚冠之礼
无所依据恒推寻旧典撰定礼仪并郊庙辟雍朝廷
轨则事并施用迁左光禄大夫开府常侍如故固让
未拜会卒时年六十九册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
谥曰敬恒清恪俭素虽居显列常布衣蔬食年老弥
笃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书数百卷时人以此贵之
子俊嗣为尚书郎
贺循
按晋书本传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其先庆普汉
世传礼世所谓庆氏学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
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曾祖齐仕吴为
名将祖景灭贼校尉父卲中书令为孙□所杀徙家
属边郡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
高厉童□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为
五官掾刺史嵇喜举秀才除阳羡令以宽惠为本不
求课最后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回避岁月
停丧不葬者循皆禁焉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
于朝久不进序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循曰伏见武康
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
试二城刑政肃穆前蒸阳令郭讷风度简旷器识朗
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循守下县编名凡悴讷归家
巷栖迟有年皆出自新邦朝无知己居在遐外志不
自营年时倏忽邈无阶绪实州党愚智所为恨恨臣
等伏思台郎所以使州州有人非徒以均分显路惠
及外州而已诚以庶土殊风四方异俗壅隔之害远
国益甚至于荆扬二州户各数十万今扬州无郎而
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诚非圣朝待四方
之本心至于才望资品循可尚书郎讷可太子洗马
舍人此乃众望所积非但企及清涂苟充方选也谨
条资品乞蒙简察久之召补太子舍人赵王伦篡位
转侍御史辞疾去职后除南中郎长史不就会逆贼
李辰起兵江夏征镇不能讨皆望尘奔走辰别帅石
冰略有扬州逐会稽相张景以前宁远护军程超代
之以其长史宰与领山阴令前南平内史王矩吴兴
内史顾秘前秀才周□等唱义传檄州郡以讨之循
亦合众应之冰大将抗宠有众数千屯郡讲堂循移
檄于宠为陈逆顺宠遂遁走超与皆降一郡悉平循
迎景还郡即谢遣兵士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
焉及陈敏之辞诈称诏书以循为丹杨内史循辞以
□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敏
竟不敢逼是时州内豪杰皆见维絷或有老疾就加
秩命惟循与吴郡朱诞不豫其事及敏破征东将军
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不
就元帝为安东将军复上循为吴国内史与循言及
吴时事因问曰孙皓尝截一贺头是谁邪循未及言
帝悟曰是贺卲也循流涕曰先父遭遇无道循创巨
痛深无以上答帝甚愧之三日不出东海王越命为
参军征拜博士并不起及帝迁镇东大将军以军司
顾荣卒引循代之循称疾笃笺疏十余上帝遗之书
曰夫百行不同故出处道殊因性而用各任其真耳
当宇宙清泰彝伦攸叙随运所遇动默在己或有遐
栖高蹈轻举绝俗逍遥养和恬神自足斯盖道隆人
逸势使其然若乃时运屯弊主危国急义士救时驱
驰拯世烛之武乘缒以入秦园绮弹冠而臣汉岂非
大雅君子卷舒合道乎虚薄寡德忝备近亲谬荷宠
位受任方镇□服元风景羡高矩常愿弃结驷之轩
轨策柴筚而造门徒有其怀而无从贤之实者何良
以寇逆殷扰诸夏分崩皇居失御黎元荼毒是以日
夜忧怀慷慨发愤志在竭节耳前者顾公临朝深赖
高算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
邦国殄悴群望颙颙实在君侯苟义之所在岂得让
劳居逸想达者亦一以贯之也庶禀徽猷以弘远规
今上尚书屈德为军司谨遣参军沈祯衔命奉授望
必屈临以副倾迟循犹不起及帝承制复以为军谘
祭酒循称疾敦逼不得已乃轝疾至帝亲幸其舟谘
以政道循羸疾不堪拜谒乃就加朝服赐第一区车
马□帐衣褥等物循辞让一无所受廷尉张闿住在
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
开人多患之讼于州府皆不见省会循出至破冈连
名诣循质之循曰见张廷尉当为言及之闿闻而遽
毁其门诣循致谢其为世所敬服如此时江东草创
盗贼多有帝思所以防之以问于循循答曰江道万
里通涉五州朝贡商旅之所来往也今议者欲出宣
城以镇江渚或欲使诸县领兵愚谓令长威弱而兼
才难备发惮役之人而御之不肃恐未必为用以循
所闻江中剧地惟有阖庐一处地势险奥亡逃所聚
特宜以重兵备戍随势讨除绝其根蒂沿江诸县各
有分界分界之内官长所任自可度土分力多置亭
候恒使侥行峻其纲目严其刑赏使越常科勤则有
殊荣之报堕则有一身之罪谓于大理不得不肃所
给人以时番休役不致困代易有期按汉制十里一
亭亦以防禁切密故也当今纵不能尔要宜筹量使
力足相周若寇强多不能独制者可指其踪迹言
所在都督寻当致讨今不明部分使所在百姓与军
家杂其侥备两情俱堕莫适任负故所以徒有备名
而不能为益者也帝从之及愍帝即位征为宗正元
帝在镇又表为侍中道险不行以讨华轶功将封乡
侯循自以卧疾私门固让不受建武初为中书令加
散骑常侍又以老疾固辞帝下令曰孤以寡德忝当
大位若涉巨川罔知所循言行以礼乃时之望俗
之表也实赖其谋猷以康万机疾患有素犹望卧相
规辅而固守撝谦自陈恳至此贤履信思顺苟以让
为高者也今从其所执于是改拜太常常侍如故循
以九卿旧不加官今又疾患不宜兼处此职惟拜太
常而已时宗庙始建旧仪多阙或以惠怀二帝应各
为世则颍川世数过七宜在迭毁事下太常循议以
为礼兄弟不相为后不得以承代为世殷之盘庚不
序阳甲汉之光武不继成帝别立庙寝使臣下祭之
此前代之明典而承继之着义也惠帝无后怀帝承
统弟不后兄则怀帝自上继世祖不继惠帝当同殷
之阳甲汉之成帝议者以圣德冲远未便改旧兹如
此礼通所未论是以惠帝尚在太庙而怀帝复入数
则盈八盈八之理乃由惠帝不出非上祖宜迁也下
世既升上世乃迁迁毁对代不得相通未有下升一
世而上毁二世者也惠怀二帝俱继世祖兄弟傍亲
同为一世而上毁二为一世今以惠帝之崩已毁豫
章怀帝之入复毁颍川如此则一世再迁祖位横折
求之古义未见此例惠帝宜出尚未轻论况可轻毁
一祖而无义例乎颍川既无可毁之理则见神之数
居然自八此盖有由而然非谓数之常也既有八神
则不得不于七室之外权安一位也至尊于惠怀俱
是兄弟自上后世祖不继二帝则二帝之神行应别
出不为庙中恒有八室也又武帝初成太庙时正神
止七而杨元后之神亦权立一室永熙元年告世祖
谥于太庙八室此是苟有八神不拘于七之旧例也
又议者以景帝俱已在庙则惠怀一例景帝盛德元
功王基之本义着祖宗百世不毁故所以特在本庙
且亦世代尚近数得相容安神而已无逼上祖如王
氏昭穆既满终应别庙也以今方之既轻重义异又
七庙七世之亲昭穆父子位也若当兄弟旁满辄毁
上祖则祖位空悬世数不足何足于三昭三穆与太
祖之庙然后成七哉今七庙之义出于王氏从祢以
上至于高祖亲庙四世高祖以上复有五世六世无
服之祖故为三昭三穆并太祖而七也故世祖郊定
庙礼京兆颍川曾高之亲豫章五世征西六世以应
此义今至尊继统亦宜有五六世之祖豫章六世颍
川五世俱不应毁今既云豫章先毁又当重毁颍川
此为庙中之亲惟从高祖以下无复高祖以上二世
之祖于王氏之义三昭三穆废阙其二甚非宗庙之
本所据承又违世祖祭征西豫章之意于一王定礼
所阙不少时尚书仆射刁协与循异议循答义深备
辞多不载竟从循议焉朝廷疑滞皆谘之于循循辄
依经礼而对为当世儒宗其后帝以循清贫下令曰
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位处上卿而居身服物盖周
形而已屋室财庇风雨孤近造其庐以为慨然其赐
六尺□荐席褥并钱二十万以表至德畅孤意焉循
又让不许不得已留之初不服用及帝践位有司奏
琅邪恭王宜称皇考循又议曰按礼子不敢以己爵
加父帝纳之俄以循行太子太傅太常如故循自以
枕疾废顿臣节不修上隆降尊之义下替交叙之敬
惧非垂典之教也累表固让帝以循体德率物有不
言之益敦厉备至期于不许命皇太子亲往拜焉循
有羸疾而恭于接对诏断宾客其崇遇如此疾渐笃
表乞骸骨上还印绶改授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
司帝临轩遣使持节加印绶循虽口不能言指麾左
右推去章服车驾亲幸执手流涕太子亲临者三焉
往还皆拜儒者以为荣太兴二年卒时年六十帝素
服举哀哭之甚恸赠司空谥曰穆将葬帝又出临其
柩哭之尽哀遣兼侍御史持节监护皇太子追送近
涂望舡流涕循少玩篇籍善属文博览众书尤精礼
传雅有知人之鉴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
子隰康帝时官至临海太守
北周
长孙绍远
按周书本传绍远字师古河南洛阳人少名仁父稚
魏太师录尚书上党王绍远性宽容有大度望之俨
然朋侪莫敢狎雅好坟籍聪慧过人时稚作牧寿
春绍远幼年甫十三稚管记王硕闻绍远强记心以
为不然遂白稚曰伏承世子聪慧之资发于天性目
所一见诵之于口此既历世罕有窃愿验之于是命
绍远验焉读月令数纸纔一□诵之若流自是硕乃
款服魏孝武初累迁司徒右长史及齐神武称兵而
帝西迁绍远随稚奔赴又累迁殿中尚书录尚书事
太祖每谓群公曰长孙公任使之处令人无反顾忧
汉之萧寇何足多也然其容止堂堂足为当今模楷
六官建拜大司乐孝闵践阼封上党公初绍远为太
常广召工人创造乐器土木丝竹各得其宜为黄锺
不调绍远每以为意常因退朝经韩使君佛寺前过
浮屠三层之上有鸣铎焉忽闻其音雅合宫调取而
配奏方始克谐绍远乃启世宗行之绍远所奏乐以
八为数故梁黄门侍郎裴正上书以为昔者大舜欲
闻七始下洎周武爰创七音持林锺作黄锺以为正
调之首诏与绍远详议往复于是遂定以八为数焉
授小司空高祖读史书见武王克殷而作七始又欲
废八而悬七并除黄锺之正宫用林锺为调首绍远
奏云天子悬八肇自先民百王共轨万世不易下逮
周武甫修七始之音详诸经义又无废八之典且黄
锺为君天子正位今欲废之未见其可后高祖竟废
七音属绍远遘疾未获面陈虑有司遽损乐器乃书
与乐部齐树之后疾甚乃上遗表又陈之而卒帝省
表涕零深痛惜之
唐
李嗣真
按唐书本传嗣真字承冑赵州柏人人多艺数举明
经中之累调许州司功参军贺兰敏之修撰东台表
嗣真直弘文馆与学士刘献臣徐昭皆少有名号三
少高宗东封还诏赠孔子太师命有司为祝司文郎
中雷少□文不称旨更命嗣真成不淹顷帝览称善
诏加两阶敏之等倚恩自如嗣真不喜求补义乌令
敏之败学士多连坐嗣真独免调露中为始平令风
化大行时章怀太子作宝庆曲阅于太清观嗣真谓
道人刘概辅俨曰宫不召商君臣乖也角与征戾父
子疑也死声多且哀若国家无事太子任其咎俄而
太子废概等奏其言擢太常丞知五礼仪封常山县
子嗣真常曰隋乐府有堂堂曲明唐再受命比日有
侧堂堂挠堂堂之谣侧不正也挠危也皇帝病日侵
事皆决中宫持权与人收之不易宗室虽众居中制
外势且不敌诸王殆为后所蹂践吾见难作不久矣
太常黄钟铸不能成嗣真居崇业里疑土中有之
弗得其所道上逢一车有铎声甚厉嗣真曰宫声也
市以归振于空地若有应者掘之得钟众乐遂和尝
引工展器于廷后奇其风度应对召相王府参军阎
元静图之吏部郎中杨志诚为赞秘书郎殷仲容书
时以为宠永昌初以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请周汉
为二王后诏可命巡抚河东荐宋温瑾袁嘉祚李日
知拔州县职皆至显官来俊臣狱方炽嗣真上书谏
以为昔陈平事汉祖谋□楚君臣行反间项羽遂亡
今殆有如平者谋陛下君臣恐为社稷祸不纳出为
潞州刺史俊臣诬以反流藤州久得还自筮死日豫
具棺敛如言卒桂阳有诏州县护丧还乡里赠济州
刺史谥曰昭武后尝问嗣真储贰事对曰程婴杵臼
存赵氏孤古人嘉之后悟中宗乃安神龙初赠御史
大夫所譔述尤多
裴知古
按唐书李嗣真传雍州人裴知古亦善乐律长安中
为太乐令神龙元年正月享太庙乐作知古密语万
年令元行冲曰金石谐婉将有大庆在唐室子孙乎
是月中宗复位人有乘马者知古闻其嘶乃曰马鸣
哀主必坠死见新婚者闻佩声曰终必离访之皆然
韦绦
按唐书韦安石传安石兄叔夏子绦开元时历集贤
修撰光禄卿迁太常唐兴礼文虽具然制度时时缪
缺不伦至显庆中许敬宗建言豆以多为贵宗庙
乃逾于天请大祀十二中祀十小祀八大祀中祀簠
簋俎皆一小祀无诏可二十三年赦令以豆
之荐未能备物宜诏礼官学士共议以闻绦请宗庙
豆皆加十二又言郊奠爵容上一合容小则陋宜
增大之兵部侍郎张均职方郎中韦述议曰礼天之
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圣人知孝子之
情深而物类无限故为之节使物有品器有数贵贱
差降不得相越周制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
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而
以四四豆供祭祀此祀与宾客丰省不得同旧矣
且嗜好燕私之馔与时而迁故圣人一约以礼虽平
生所嗜非礼则不荐所恶是礼则不去屈建命去祥
祭之芰曰祭典有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此则礼外
之食前古不荐今欲以甘旨肥浓皆充于祭苟逾旧
制其何极焉虽豆有加不能备也若曰以今之珍
生所嗜爱求神无方是簠簋可去而盘盂杯案当御
矣韶濩可抵而箜篌笙笛应奏矣且自汉以来陵有
寝宫岁时朔望荐以常馔固可尽孝子之心至宗庙
法享不可变古从俗有司所承一升爵五升散礼凡
宗庙贵者以爵贱者以散此贵小贱大以示节俭请
如故太子宾客崔沔曰古者有所饮食必先严献未
火化则有毛血之荐未曲□则有元酒之奠至后王
作酒醴用牺牲则有三牲八簋五齐九献然神尚元
可存而不可测也祭主敬可备而不可废也盖荐贵
新味不尚虽曰备物犹有节制存焉铏俎豆簠
簋尊罍周人时馔也其用通于燕享宾客周公乃与
毛血元酒共荐晋中郎卢谌家祭皆晋日食则当时
之食不可阙于祀已唐家清庙时享礼馔备进周法
也园寝上食时膳具陈汉法也职贡助祭致远物也
有新必荐顺时令也苑囿躬稼所入搜田亲发所中
皆因宜以荐荐而后食则浓腴鲜美尽在矣又敕有
司着于令不必加豆之数也大凡祭器视物所宜
故大羹古馔也盛以古器也和羹时馔也盛以
铏铏时器也有古器而用时器者则毛血于盘元酒
于尊未有进时馔用古器者古质而今文有所不称
也虽加豆十二未足尽天下之美而措诸庙徒以
近侈而见訾抵臣闻墨家者流出于清庙是庙贵俭
不尚奢也礼部员外郎杨仲昌户部郎中杨伯成左
卫兵曹参军刘秩等请如旧便宰相白奏元宗曰朕
承祖宗休德享祀粢盛实贵丰洁有如不应于法亦
不敢用乃诏太常择品味可增者稍增加焉绦又请
室加豆各六每四时以新果珍饔实之制可又诏
献爵视药升所容以合古二十三年诏书服纪所未
通者令礼官学士详议绦上言礼丧服舅缌麻三月
从母小功五月传曰何以小功以名加也而堂姨舅
母恩所不及焉外祖父母小功五月传曰何以小功
以尊加也舅缌麻三月皆情亲而属疏也外祖正尊
服同从母姨舅一等而有轻重堂姨舅亲未疏不相
为服亲舅母不如同其亦古意有所未畅且外祖
小功此为正尊请进至大功姨舅侪亲服宜等请进
舅至小功堂姨舅以疏降亲舅从母一等亲舅母古
未有服请从袒免于是韦述议曰自高祖至元孙并
身谓之九族由近及远差其轻重遂为五服传曰外
亲服皆缌郑元曰外亲之服异姓正服不过缌外祖
父母小功以尊加从母小功以名加舅甥外孙中外
昆弟皆缌以匹言之外祖则祖也舅则伯叔也父母
之恩不殊而独杀于外者有以也禽兽知母而不知
父野人则父母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大夫则知尊
祖诸侯及太祖天子及始祖圣人究天道厚祖祢系
姓族亲子孙则母党之于本族不同明甚家无二尊
丧无二斩人之所奉不可二也为人后降其父母丧
女子嫁杀其家之丧所存者远抑者私也若外祖及
舅加一等而堂舅及姨着服则中外其别几何且五
服有上杀之义伯叔父母服大功从父昆弟亦大功
以其出于祖服不得过于祖也从祖祖父母从祖父
母从祖昆弟皆小功以其出于曾祖服不得过曾祖
也族祖祖父母族祖父母族昆弟皆缌以其出于高
祖服不得过高祖也堂姨舅出外曾祖若为之服则
外曾祖父母外伯叔祖父母亦可制服矣外祖至大
功则外曾祖小功外高祖缌推而广之与本族无异
弃亲录疏不可谓顺且服皆有报则堂甥外曾孙侄
女之子皆当服圣人岂薄其骨肉恩爱哉盖本于公
者末于私义有所断不得不然苟可加也则可减也
如是礼可隳矣请如古便杨仲昌又言舅服小功魏
征尝进之矣今之所请正同征论堂舅堂姨舅母皆
升袒免则外祖父母进至大功不加报于外孙乎外
孙而报以大功则本宗之庶孙用何等邪帝手敕曰
议既为姨舅服小功则舅母于舅有三年之丧不得
全降于舅宜服缌堂姨舅古未有服朕思睦厚九族
宜袒免古有同爨缌若比堂姨舅于同爨不已厚乎
传曰外亲服皆缌是亦不隔堂姨舅也若谓所服不
得过本而复为外曾祖父母外伯叔父母制服亦何
伤皆亲亲敦本意也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礼
部尚书李林甫奏言外服无降甥为舅母服舅母亦
报之夫之甥既报则夫之姨舅又当服恐所引益疏
臣等愚皆所不及诏曰从服六此其一也降杀于礼
无文皆自身率亲为之数姨舅属近以亲言之亦姑
伯之匹可曰所引疏邪妇人从夫者也夫于姨舅既
服矣从夫而服是谓睦亲卿等宜熟计耀卿等奏言
舅母缌堂姨舅袒免请准制旨自我为古罢诸儒议
制曰可初帝诏岁率公卿迎气东郊至三时常以孟
月读时令于正寝二十六年诏绦奏月令一篇朔日
于宣政侧设榻东向置案绦坐读之诸司官长悉升
殿坐听岁余罢高宗上元三年将祫享议者以礼纬
三年祫五年禘公羊家五年再殷祭二家舛互诸儒
莫能决太学博士史元议曰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十
二月薨文公之二年八月丁卯大享公羊曰祫也则
三年丧毕新君之二年当祫明年当禘群庙又宣公
八年禘僖公宣公八年皆有禘则后禘距前禘五年
此则新君之二年祫三年禘尔后五年再殷祭则六
年当祫八年禘昭公十年齐归薨十三年丧毕当祫
为平丘之会冬公如晋至十四年祫十五年禘传曰
有事于武宫是也至十八年祫二十年禘二十三年
祫二十五年禘昭公二十五年有事于襄宫是也则
禘后三年而祫又二年而禘合于礼议遂定后睿宗
丧毕祫于庙至开元二十七年禘祭五祫祭七是岁
绦奏四月尝已禘孟冬又祫祀礼丛数请以夏禘为
大祭之源自是相循五年再祭矣绦终大子少师
韦万石
按唐书韦挺传挺子万石颇涉学善音律上元中累
迁太常少卿当时郊庙燕会乐曲皆万石与太史令
姚元辩增损之号任职始万石奏太乐博士弟子遭
丧者先无他业请以卒哭追集侍御史刘思立劾奏
万石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睦亲化人莫善于孝所
以三年之礼天下通丧今遣音声人释服为乐带绖
治音岂以小人不能执礼遂欲约为非法万石官太
常首紊风化请付吏论罪高宗方委任万石罢其奏
后知吏部选事卒于官
崔邠
按唐书本传邠字处仁贝州武城人父倕三世一爨
当时治家者推其法至德初献赋行在肃宗异其文
位吏部侍郎邠第进士复擢贤良方正授渭南尉迁
补阙上疏论裴延龄奸以鲠亮知名由中书舍人再
迁吏部侍郎性温裕沈密行已又简俭宪宗器之裴
□亦荐邠材可宰相会病遂不拜久乃为太常卿知
吏部尚书铨故事太常始视事大阅四部乐都人纵
观邠自第去帽亲导母舆公卿见者皆避道都人荣
之以母忧解卒于丧年六十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简
弟酆郾郇鄯郸
韦公肃
按唐书本传公肃隋仪同观城公约七世孙元和初
为太常博士兼修撰宪宗将耕籍诏公肃草具仪典
容家善之太子少傅判太常卿事郑余庆以庙有二
祖妣疑于祔祭请诸有司公肃议古诸侯一娶九女
故庙无二嫡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皆嫡也两
祔无嫌晋骠骑大将军温峤继室三疑并为夫人以
问太学博士陈舒舒曰妻虽先没荣辱并从夫礼祔
于祖姑祖姑有三则各祔舅之所生是皆夫人也生
以正礼没不可贬于是遂用舒议且嫡继于古有殊
制于今无异等祔配之典安得不同卿士之寝祭二
妻庙享可异乎古继以媵妾今以嫡妻不宜援一娶
为比使子孙荣享不逮也或曰春秋鲁惠公元妃孟
子卒继室以声子孟侄娣也不入惠庙宋武公生仲
子归于鲁生桓公而惠薨立宫而奉之不合于惠公
而别宫者何追父志也然其比奈何曰晋南昌府君
庙有荀薛两氏景帝庙有夏侯羊两氏唐家睿宗室
则昭成肃明二后故太师颜真卿祖室有殷柳两氏
二夫人并祔故事则然诸儒不能异初睿宗祥月太
常奏朔望弛朝尚食进蔬具止乐余日御便殿具供
奉仗中书门下官得侍它非奏事毋谒前忌与晦三
日后三日皆不听事忌晦之明日百官叩侧门通慰
后遂为常及至公肃上言礼忌日不乐而无忌月唯
晋穆帝将纳后疑康帝忌月下其议有司于是荀纳
正洽等引忌时忌岁讥破其言今有司承前所禁在
二十五月限有弛朝彻乐事丧除则礼革王者不以
私怀逾礼节故禫礼徙月乐渐去其情也不容追远
而立礼反重今兹太常虽郊庙乐且停习是谓反重
以慢神也有司悉禁中外作乐是谓无故而彻也愿
依经谊裁正其违有诏中书门下召礼官学官议咸
曰宜如公肃所请制可以官寿卒
李虞仲
按唐书本传虞仲字见之父端附见文艺传虞仲第
进士宏辞累迁太常博士建言谥者所以表德惩恶
春秋褒贬法也茆土爵禄僇辱流放皆缘一时非以
明示百代然而后之所以知其行者惟谥是观古者
将葬请谥今近或二三年远乃数十年然后请谥人
殁已久风绩湮歇采诸传闻不可考信诔状虽在言
与事浮臣请凡得谥者前葬一月请考功刺太常定
议其不请与请而过时者听御史劾举居京既不得
过半□居外一□若善恶着而不请许考功察行谥
之节行卓异虽无官及官卑者在所以闻诏可宝历
初以兵部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出为华州刺史
历吏部侍郎简俭寡欲时望归重卒年六十五赠吏
部尚书
殷盈孙
按唐书殷侑传侑孙盈孙广明初为成都诸曹参军
僖宗至蜀闻有礼学擢太常博士光启三年帝将还
京而七庙焚残告享无所盈孙白宰相始乘舆西有
司尽载神主以行至鄠悉为盗夺今天子还宫宜前
具其礼宰相建言修复宗庙功费甚广与礼官议时
佗博士不在独盈孙从议曰故庙十一室二十三楹
楹十一梁垣墉广袤称之今朝廷多难宜少变礼按
至德时作神主长安殿飨告如宗庙庙成乃祔今正
衙外无它殿伏闻诏旨以少府监寓太庙请因增完
为十一室其三太后庙权舍西南夹庑须庙成议迁
诏可自是神主乐县皆所创定旧学礼家当其议龙
纪元年昭宗郊祠两中尉及枢密皆以宰相服侍上
盈孙奏言先世典令无内官朝服侍祠必欲之当随
所摄资品虽无援据犹免僭逼诏可时丧乱后制度
雕紊追补仪典皆盈孙折衷焉终大理卿赠吏部尚
书
宋
和岘
按宋史本传岘字晦仁开封浚仪人父凝晋宰相太
子太傅鲁国公岘生之年适会凝入翰林加金紫知
贡举凝喜曰我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此子宜于我也
因名之曰三美七岁以门荫为左千牛备身迁著作
佐郎丁父忧服阕拜太常丞建隆初授太常博士从
祀南郊赞导乘舆进退闲雅太祖谓近侍曰此谁氏
之子熟于赞相左右即以岘门阀对俄拜刑部员外
郎兼博士仍判太常寺干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
于南郊丁丑冬至有司复请祀昊天上帝诏岘议其
礼岘以祭义戒于烦数请罢之二年议孝明孝惠二
后神主祔于别庙岘以旧礼有二后同庙之文无各
殿异室之说今二后同祔别庙亦宜共殿别室从之
三年春初克夔州以内衣库使李光睿权知州岘通
判州事代还是岁十二月十四日戊戌腊有司以七
日辛卯蜡百神岘献议正之四年南郊岘建议望燎
位置爟火又尝言依旧典宗庙殿庭设宫县三十六
架加鼓吹熊罴十二案朝会登歌用五瑞郊庙奠献
用四瑞回仗至楼前奏采茨之曲御楼奏隆安之曲
各用乐章复举唐故事宗庙祭科外别设珍膳用申
孝享之意又谓八佾之舞以象文德武功请用元德
升闻天下大定二舞并从其议事具礼乐志先是王
朴窦俨洞晓音乐前代不协律吕者多所考正朴俨
既没未有继其职者会太祖以雅乐声高诏岘讲求
其理以均节之自是八音和畅上甚嘉之语具律志
乐器中有手笛者上意欲增入雅乐岘即令乐工
调品以谐律吕其执持之状如拱揖然请目曰拱辰
管诏备于乐府开宝初迁司勋员外郎权知泗州判
吏部南曹历夔晋二州通判九年江南平受诏采访
太宗即位迁主客郎中太平兴国二年知兖州改京
东转运使岘性苛刻鄙吝好殖财复轻侮人尝以官
船载私货贩易规利初为判官郑同度论奏既而彰
信军节度刘遇亦上言按得实坐削籍配隶汝州六
年起为太常丞分司西京复阶勋章服端拱初上躬
耕籍田岘奉留司贺表至阙下因以其所著奉常集
五卷秘阁集二十卷注释武成王庙赞五卷奏御上
甚嘉之复授主客郎中判太常寺兼礼仪院事是秋
得暴疾卒年五十六
李宗谔
按宋史李昉传昉子宗谔字昌武景德二年为翰林
学士是秋将郊命判太常大乐鼓吹二署先是乐工
率以年劳迁补至有抱其器而不知声者宗谔素晓
音律遂加审定奏斥谬滥者五十人因修完器具更
署职名条上利病二十事帝省阅而赏叹之事具乐
志又着乐纂以献命付史馆自是月再肄习焉时诸
神祠坛多阙外壝之制因深堑列树以表之营葺斋
室旧典因以振起属契丹遣使来贺承天节诏宗谔
为馆伴使自郊劳至饮饯皆刊定其仪
吕公绰
按宋史吕夷简传夷简子公绰字仲佑荫补将作监
丞知陈留县天圣中为馆阁对读召试直集贤院辞
改校理迁太子中允夷简罢相复为直集贤院同管
勾国子监出知郑州尝问民疾苦父老曰官籍民产
第赋役重轻至不敢多畜牛田畴久芜秽公绰为奏
之自是牛不入籍还判吏部南曹累迁太常博士同
判太常寺请复太医局及请设令丞府史如天官医
师钧容直假太常旌纛羽钥为优人戏公绰执不可
遂罢之纠察在京刑狱虎翼卒刘庆告变下吏案验
乃庆始谋众不从庆反诬众以邀赏因言京师卫兵
百万不痛惩之则众心摇遂斩庆以徇迁尚书工部
员外郎为史馆修撰时夷简虽谢事犹领国史公绰
辞修撰夷简薨还兵部员外郎复为修撰服除复同
判太常寺兼提举修祭器公绰以郊庙祭器未完制
度多违礼请悉更造故事荐新诸物礼官议定乃荐
或后时陈败公绰采月令诸书以四时新物及所当
荐者配合为图又以岁大中小祠凡六十一禘祫二
祼献兴俯玉帛尊彝菁茆酰醢锺石歌奏集为郊祀
总仪上之又言古者天地宗庙日月五方百神之祀
咸有尊罍五齐三酒分实其中加明水明酒以达阴
阳之气今有司徒设尊罍而酌用一尊非礼神之意
宜按周礼实齐酒取火于日取水于月因天地之洁
气又言祖宗配郊当正位今侧乡之非所以示尊严
也初谥诸后皆系祖宗谥而真宗五后独曰庄公绰
曰妇人从夫之谥真宗谥章圣而后曰庄非礼也愿
更为章多施行之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集贤殿
修撰知永兴军改枢密直学士知秦州安远寨古渭
州诸羌来献地公绰顾其属曰天下之大岂利区落
尺寸地以为广邪郄之弓箭手马多阙公绰谕诸寨
户为三等凡十丁为社至秋成募出金帛市马马少
则先后给之祀明堂迁刑部郎中召为龙图阁学士
权知开封府岁余愿罢府事进翰林侍读学士知审
刑院兼判太常寺初公绰在开封府宰相庞籍外属
道士赵清贶受赂杖脊道死至是御史以为公绰受
籍旨杖杀清贶以灭口左迁龙图阁学士知徐州方
杖清贶时实非公绰所临顷之公绰亦自辨复侍读
学士徙河阳留侍经筵时久不雨帝顾问何以致雨
曰狱久不决即有冤者故多旱帝亲虑囚已而大雨
迁右司郎中未拜卒赠左谏议大夫公绰通敏有才
父知政时多涉干请喜名好进者趋之尝漏泄除拜
以市恩时人比之窦申
宋充国
按宋史宋乔年传乔年父充国刻意问学以乡书试
礼部既自谓宰相子辄罢举仁宗知之召试学士院
赐进士出身签书河南判官判登闻鼓院知太常礼
院英宗祔庙议者欲祧禧祖藏夹室充国请配感生
帝为宋始祖从之东西府建上二箴以戒大臣大臣
不怿会庙享宿斋其妻遣两妾至寺充国自劾罢礼
院遂致仕充国性刚介孝于奉亲平居得微物必先
荐家庙乃敢尝官至大中大夫卒
葛胜仲
按宋史本传胜仲字鲁卿丹阳人绍圣四年进士为
礼部员外郎权国子司业时朝廷命诸生习雅乐乐
成进一官迁太常卿宋自建隆至治平所行典礼欧
阳修尝裒集为书凡百篇号太常因革礼诏胜仲续
之增为三百卷诏藏太常及建春宫以胜仲兼谕德
胜仲为仁孝学三论献之太子复采春秋战国以来
历代太子善恶成败之迹日进数事诏嘉之徙太常
少卿除国子祭酒寻知汝州
刘诜
按宋史本传诜字应伯福州福清人中进士第历莆
田主簿知庐江县崇宁中为讲议司检讨官进军器
大理丞大晟府典乐诜通音律尝上历代雅乐因革
及宋制作之音故委以乐事又言周官大司乐禁淫
声慢声盖孔子所谓放郑声者今燕乐之音失于高
急曲调之词至于鄙俚恐不足以召和气宋火德也
音尚征征调不可阙臣按古制旋十二宫以七声得
正征一调惟陛下裁取徽宗曰卿言是也五声阙一
不可征招角招为君臣相说之乐此朕所欲闻而无
言者卿宜为朕典司之他日禁中出古钟二诏执政
召诜按于都堂诜曰此与今太蔟大吕声协命取大
晟钟扣之果应又曰钟击之无余韵不如石声诗所
云依我磬声者言其清而定也复取以合之声益谐
历宗正鸿胪卫尉太常寺少卿纂续因革礼卒诜居
母丧尽礼有双芝生墓侧人以为孝感
度正
按宋史本传正字周卿合州人绍熙元年进士历官
为国子监丞时士大夫无贤愚皆策李全必反而不
敢言正独上疏极言之且献毙全之策有三其言鲠
亮激切迁军器少监轮封言陛下推行圣学当自正
家始进太常少卿适太庙灾为二说以献其一则用
朱熹之议其一则因宋朝庙制而参以熹之议自西
徂东为一列每室之后为一室以藏祧庙之主如僖
祖庙以次祧主则藏之昭居左穆居右后世穆之祧
主藏太祖庙昭之祧主藏太宗庙仁宗为百世不迁
之宗后世昭之祧主则藏之高宗为百世不迁之宗
后世穆之祧主则藏之室之前为两室三年祫享则
帷帐幕之通为一室尽出诸庙主及祧庙主并为一
列合食其上往者此庙为一室凡遇祫享合祭于室
名为合享而实未尝合享合增此三室后有藏祧主
之所前有祖宗合食之地于本庙之制初无更革而
颇已得三年大祫之义迁权礼部侍郎兼侍右郎官
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迁礼部侍郎转一官守
礼部侍郎致仕卒赠四官赙银绢三百
明
洪文衡
按明外史本传文衡字平仲歙人万历十七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帝将封皇长子为王偕同官贾岩合疏
争之寻改礼部与郎中何乔远善乔远坐诖误被谪
文衡义不独留时已迁考功主事竟引疾归后帝大
斥吏部诸郎文衡亦改南京工部历郎中力按旧章
杜中贵横索凡诸冗费节省为多官工部九年始进
光禄少卿又三年改太常督四夷馆时中外竞请起
废帝率报寝至是特起顾宪成宪成已辞疾而朝贵
犹惮其登用御史徐兆魁首疏力攻之文衡虑帝惑
兆魁言抗章申雪且曰今两都九列强半无人仁贤
空虚识者浩叹所堪选择而使者祗此起废一途今
宪成尚在田间已膺罗网俾圣心愈疑连茹无望则
是贻祸贤者流毒国家实兆魁一疏基之矣寻进大
理少卿以忧去泰昌元年起太常卿时光宗既崩议
升祔文衡请祧睿宗曰此肃宗一时崇奉之情不合
古谊且睿宗尝为武宗臣矣一旦加诸其上礼既不
合情亦未安当时臣子过于将顺因仍至今窃谓情
隆于一时礼垂于万世更定之举正在今时疏格不
行未几卒赠工部右侍郎文衡天性孝友居丧不饮
酒食肉不处内者三年不妄取一介士论许之
太常寺部艺文一
太常箴 汉扬雄
翼翼太常实为宗伯穆穆灵祇寝庙奕奕称秩元祀
班于群神我祀既祗我粢孔蠲匪愆匪忒公尸攸宜
弗祈弗求惟德之报不矫不诬庶无罪悔昔在成汤
葛为不吊弃礼慢祖夔子不祀楚师是虏鲁人跻僖
臧文不悟文隳太室桓纳郜赂灾降二宫用诰不祧
故圣人在位无曰我贵慢行繁祭无曰我材轻身恃
巫东邻之牺牛不如西邻麦鱼秦殒望夷隐毙锺巫
常臣司宗敢告执书
太常赵咨画赞 晋傅元
天下信之如日月仰之如云雨仁风翔于路衢礼让
行于士女时亮天工四门顺轨
故太常任府君画赞 潘岳
堂堂我君鉴象开庆逸德宣猷含真履素味道无闷
守终纯固弓舆爰集抚翼清举翰飞公庭龙升天路
初长北方流化千里遂管秘籍辨章旧史入登常伯
出作卿士外内惟允庶绩咸理中节日新令闻不已
济济儒林翼翼国子
初长北方唐类
函作初掌万国
为王博士谢表 梁丘迟
臣闻抚臆可以言心量能则知所止是故矫亲鲁门
简业事亡杂吹齐雅分声遽逝臣才行过污文质无
廉疏达谢于谷杜浃洽乖夫刘扬非除部养之勤岂
通掌故之业
为王光禄转太常让表 陆倕
昔者楚德方盛孙叔濯衣汉道克隆王阳结绶故拜
命无辞受爵不让况宗卿清重历选所难汉晋以降
莫非素范辞爵则桓郁张奋让封则丁鸿刘恺潘尼
之文雅深纯华表之从容退默自此迄兹风流继轨
以臣况之曾无等杀
为周弘正让太常表 陈沈□
臣闻玉舄雕楹不取材于蟠木丹朱绣黼岂袭冕于
萝薜何则适用各有所宜朝野不可一旨叔孙之分
定礼仪倍资典实刁协之躬为唱引岂易其仪宾主
阙对封禅失仪责以司存云谁之咎况南史执简转
见违才君举必书尤难妄冒
太常少卿厅壁记 唐独孤及
太常掌玉帛钟鼓等威文物以报本乎天地神祇人
鬼
集作天
神地祇
凡吉凶宾军嘉之礼唐虞谓之秩宗周谓
之宗伯秦谓之奉常汉谓之太常其掌一也后魏太
和十五年始建少卿官少小也用别二卿大小之序
亦犹宗伯有小宗伯列国有上卿下卿郡有守丞亦
谓亚一等以少参长而佐其成务焉故事自御史中
丞给事中中书舍人迁秩为亚卿者必于是司故官
因职雄地以人贵余八卿不敢与太常齿广德中上
尤审官注意礼乐其选也以才能不以资以恩泽不
以劳谓李公卿材也是用超拜公将以忠孝敬慎肃
恭神人且懋其官府政令俾无不恪方议酌前贤之
遗尘而损益之乃瞻居壁所
集
作史
记漫灭于是夏五
月己丑皆姓而名之使如珠之贯盱衡指顾俨若对
面曰贤者吾得而师之不贤者吾幸
集作
韦是
而弦之贤
远乎哉既进牍然后命博士河南独孤及为之志
论西汉博士太常得失 宋马廷鸾
西汉博士隶太常有周成均隶宗伯之意州有博士
郡有文学掾五经之师儒宫之官长吏辟置布列郡
国亦有党庠遂序之意然有二失乡里学校人不升
于太学而补弟子员者自一项人公卿弟子不养于
太学而任子尽隶光禄勋自有四科考试殊涂异方
下之心术分裂不一上之考察驰骛不精
太常寺箴 明宣宗
为国之要事神理民太常典祀式交百神昔予祖考
致严祀享厥有纯诚敬恭协相朕承丕绪思用允迪
尔祗尔肃以辅以翼仪度必饬粢盛必洁无黩无慢
凛乎对越事神之本惟心之虔岂直临事平居有严
神之鉴矣来歆来止神之歆矣民之福矣无曰冥寞
洋洋有临汝惟懋哉其慎其钦
太常寺部艺文二
诗
赠王太常僧达 宋颜延之
玉水记方流璇源载圆折蓄宝每希声虽秘犹彰彻
聆龙九渊闻凤窥丹穴历听岂多士岿然觏时哲
舒文广国华敷言远朝烈德辉灼邦懋芳风被乡耋
侧同幽人居郊扉常昼闭林闾时晏开亟回长者辙
庭昏见野阴山明望松雪静惟浃群化徂生入穷节
豫往诚欢歇悲来非乐阕属羡谢繁翰遥怀具短札
岿一作唯时
哲一作世哲
奉赠太常张卿均二十韵 唐杜甫
方丈三韩外昆□万国西建标天地阔诣绝古今迷
气得神仙迥恩承雨露低相门清议众儒术大名齐
轩冕罗天阙琳琅识介珪伶官诗必诵夔乐典犹稽
健笔凌鹦鹉铦锋莹鷿鹈友于皆挺拔公望各端倪
通籍逾青琐亨衢照紫泥灵虬传夕箭归马散霜蹄
能事闻重译嘉谟及远黎弼谐方一展班序更何跻
适越空颠踬游梁竟惨凄谬知终画虎微分是酰鸡
萍泛无休日桃阴想旧蹊吹嘘人所羡腾跃事仍暌
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顾深惭锻炼才小辱提携
槛束哀猿巧枝惊夜鹊栖几时陪羽猎应指钓璜溪
夜宿太常斋宫 明高启
鸟散庙堧空清香肃閟宫太常斋禁密列祖享仪崇
井叩铜瓶月墀鸣玉佩风听钟候车驾庭燎已□□
太常寺部纪事
史记封禅书高帝立为汉王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
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
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
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
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
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
汉书谷永传永为太常丞数上疏言得失建始三年
冬日食地震同日俱发诏举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太
常阳城侯刘庆忌举永待诏公车时对者数十人永
与杜钦为上第皆以其书示后宫
后汉书桓荣传荣初遭仓卒与族人元卿同饥厄而
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
乎荣笑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叹曰我农家子岂意学
之为利乃若是哉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年
逾八十乘舆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
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及荣门生数百人天子
亲执业每言辄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大官供具赐
太常家
应劭汉官仪北海周泽字雉都恒斋有疾其妻怜其
年老被病窥内问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
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既
作事复低迷
晋书荀崧传崧转太常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
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尚书孔氏毛诗郑氏周官礼
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论语孝经郑氏博士各
一人凡九人其仪礼公羊谷梁及郑易皆省不置崧
以为不可乃上疏曰自丧乱以来儒学尤寡今处学
则阙朝廷之秀仕朝则废儒学之俊昔咸宁太康永
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
子博士一则应对殿堂奉酬顾问二则参训国子以
弘儒训三则祠仪二曹及太常之职以得质疑今皇
朝中兴美隆往初宜宪章令轨祖述前典世祖武皇
帝应运登禅崇儒兴学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班
政乡饮大射西阁东序河图秘书禁籍台省有宗庙
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
杜服孔王和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
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选张华刘
实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传称孔子没而微言绝七
十二子终而大义乖自顷中夏殄瘁讲诵遏密斯文
之道将坠于地陛下圣哲龙飞恢崇道教乐正雅颂
于是乎在江扬二州先渐声教学士遗文于今为盛
然方畴昔犹千之一臣学不章句才不弘通方之华
实儒风殊邈思竭驽骀庶增万分愿斯道隆于百世
之上搢绅咏于千载之下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
二博士旧置十九人今五经合九人准古计今犹未
能半宜及节省之制以时施行今九人以外犹宜增
四愿陛下万机余暇时垂省览宜为郑易置博士一
人郑仪礼博士一人春秋公羊博士一人谷梁博士
一人昔周之衰下陵上替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
谁赏恶者谁罚孔子惧而作春秋诸侯讳妒惧犯时
禁是以微辞妙旨义不显明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
罪我者其惟春秋时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无不精
究孔子既没微言将绝于是丘明退撰所闻而为之
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
多奇伟学者好之称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辞
义清断决明审董仲舒之所善也谷梁赤师徒相
传暂立于汉世向歆汉之硕儒犹父子各执一家莫
肯相从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
不载亦足有所订正是以三传并行于先代通才未
能孤废今去圣久远其文将堕与其过废宁与过立
臣以为三传虽同曰春秋而发端异趣按知三家异
同之说此乃义则战争之场辞亦剑戟之锋于理不
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以博其学元帝诏曰崧表
如此皆经国之务为政所由息马投戈犹可讲艺今
虽日不暇给岂忘本而遗存邪可共博议者许之议
者多请从崧所奏诏曰谷梁肤浅不足置博士余如
奏会王敦之难不行敦表以崧为尚书左仆射及帝
崩群臣议庙号王敦遣使谓曰豺狼当路梓宫未反
祖宗之号宜别思详崧议以为礼祖有功宗有德元
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功惠迈于
汉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既而与敦书曰承以
长蛇未剪别详祖宗先帝应天受命以隆中兴中兴
之主宁可随世数而迁毁敢率丹直询之朝野上号
中宗卜日有期不及重请专辄之愆所不敢辞初敦
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大宁初加散
骑常侍后领太子太傅
江逌传逌字道载升平末迁太常逌累让不许穆帝
崩山陵将用宝器逌谏曰以宣皇顾命终制山陵不
设明器以贻后则景帝奉遵遗制迨文明皇后崩武
皇帝亦承前制无所施设惟脯糒之奠瓦器而已昔
康皇帝元官始用宝剑金舄此盖太妃罔己之情实
违先旨累世之法今外欲以为故事臣请述先旨停
此二物书奏从之哀帝以天文失度欲依尚书洪祀
之制于太极前殿亲执虔肃冀以免咎使太常集博
士草其制逌上疏谏曰臣寻史汉旧制艺文志刘向
五行传洪祀出于其中然自前代以来莫有用者又
其文惟说为祀而不载仪注此盖久远不行之事非
常人所参校按汉仪天子所亲之祠惟宗庙而已祭
天于云阳祭地于汾阴在别宫遥拜不诣坛所其余
群祀之所必在幽静是以圜丘方泽列于郊野今若
于承明之庭正殿之前设群神之坐行躬亲之礼准
之旧典有乖常式臣闻妖眚之发所以鉴悟时主故
寅畏上通则宋灾退度德礼增修则殷道以隆此往
代之成验不易之定理顷者星辰颇有变异陛下祗
戒之诚达于天人在予之惧忘寝与食仰虔元象俯
凝庶政嘉祥之应实在今日而干干夕惕思广兹道
诚实圣怀殷勤之至然洪祀有书无仪不行于世询
访时学莫识其礼且其文曰洪祀大祀也阳曰神阴
曰灵举国相率而行祀顺四时之序无令过差今按
文而言皆漫而无适不可得详若不详而修其失不
小帝不纳逌又上疏曰臣谨更思寻参之时事今强
戎据于关雍桀狄纵于河朔封豕四逸虔刘神州长
旗不卷钲鼓日戒兵疲人困岁无休已人事弊于下
则七曜错于上灾沴之作固其宜然又顷者以来无
乃大异彼月之蚀义见诗人星辰莫同载于五行故
洪范不以为沴陛下今以晷度之失同之六沴引其
轻变方之重眚求己笃于禹汤忧勤逾乎日昃将修
大祀以礼神祇传曰外顺天地时气而祭其鬼神然
则神必有号祀必有仪按洪祀之文唯神灵大略而
无所祭之名称举国行祀而无贵贱之阻有赤黍之
盛而无牲醴之奠仪法所用阙略非一若率文而行
则举义皆阂有所施补则不统其源汉侍中卢植时
之达学受法不究则不敢厝心诚以五行深远神道
幽昧探赜之求难以常思错综之理不可一数臣非
至精孰能与此帝犹□撰定逌又陈古义帝乃止逌
在职多所匡谏着阮籍序赞逸士箴及诗赋奏议数
十篇行于世病卒时年五十八
晋中兴书济阳蔡谟拜太常咸宁四年临轩门下奏
非祭祀燕享则无设乐谟奏宜有金石显宗纳焉临
轩作乐自此始也
宋书傅隆传隆转太常元嘉十四年太祖以新撰礼
论付隆使下意隆上表曰臣以下愚不涉师训孤陋
闾阎面墙靡识谬蒙询逮愧惧流汗原夫礼者三千
之本人伦之至道故用之家国君臣以之亲用之婚
冠少长以之仁爱夫妻以之义顺用之乡人朋友以
之三益宾主以之敬让所谓极乎天播乎地穷高远
测深厚莫尚于礼也其乐之五声易之八象诗之风
雅书之典诰春秋之微婉劝惩无不本乎礼而后立
也其源远流广其体大而义精非夫睿哲大贤孰能
明乎此哉况遭暴秦焚亡百不存一汉兴始征召故
老搜集残文其体例纰缪首尾脱落难可详论幸高
堂生颇识旧义诸儒各为章句之说既明不独达所
见不同或师资相传共枝别干故闻人二戴俱事后
苍俄已分异卢植郑元偕学马融人各名家又后之
学者未逮曩时而问难星繁充斥兼两摛文列锦焕
烂可观然而五服之本或差哀敬之制舛杂国典未
一于四海家法参驳于缙绅诚宜考详远虑以定皇
代之盛礼也伏惟陛下钦明元圣同规唐虞畴咨四
岳兴言三礼而伯夷未登微臣窃位所以大惧负乘
形神交恶者无忘夙夜矣而复猥充博采之数与闻
爰发之求实无以仰酬圣旨万分之一不敢废嘿谨
率管穴所见五十二事上呈鄙茫浪伏用竦赧明
年致仕拜光禄大夫归老在家手不释卷博学多通
特精三礼谨于奉公常手抄书籍二十八年卒时年
八十三
北齐书袁聿修传聿修在尚书十年未曾受升酒之
馈尚书邢卲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
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
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卲为兖州刺史别后遣
送白绸为信聿修退绸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遇有
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
得此心不贻厚责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
率尔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旧唐书窦诞传诞为太常奏用音乐博士皆为大乐
鼓吹官僚于后弹胡琵琶胡人白胡达竹伯夷积劳
计考并至大官自是以声伎入品流者盖以百数
裴守贞传守贞授博士高宗将封嵩山诏礼官议射
牲守贞奏曰据周礼国语郊祀天地自射其牲汉武
封泰山令侍中儒生射牲至于余祀无射牲之文
唐书刘祥道传祥道为司礼太常伯高宗封泰山有
司请太常卿亚献光禄卿终献祥道建言三代六卿
重故得佐祠汉魏以来权归台省九卿为常伯属官
今封岱大礼不以人坐用九卿无乃徇古名忘实事
乎帝可其议以司徒徐王元礼亚献祥道终献
蒋钦绪传钦绪莱州胶水人颇工文辞擢进士第累
迁太常博士中宗始亲郊国子祭酒祝钦明建言皇
后应亚献欲以媚韦氏天子疑之诏礼官议众曲意
阿徇钦绪独抗言不可诸儒壮其节
赵宗儒传宗儒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常有五方
师子乐非大朝会不作帝嗜声色宦官领教坊者乃
移书取之宗儒不敢违以诉宰相宰相以事专有司
不应关白以宗儒不职罢为太子少师
冯宿传宿弟定迁太常少卿文宗常诏开元霓裳羽
衣舞参以云韶肄于廷定部诸工立县间端凝若植
帝异之问学士李□□以定对帝喜曰岂非能古章
句者耶亲诵定送客西江诗召升殿赐禁中瑞锦诏
悉所著以上
山堂肆考太宗使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乐
伎不进数被让王珪与温彦博同谏曰孝孙修谨士
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诮之臣窃以为不可
唐职林杨师道字景猷太宗时为太常卿赐宴帝曰
闻公每酣捉笔赋诗如宿构试为朕为之师道再拜
少选辄成一坐嗟伏
袁利正高宗时为博士上疏谏以为前殿路门非命
妇宴会倡优进御之所帝纳之诏曰卿奕世忠鲠能
抗疏规朕之失乃赐物百段
元淡字行冲景云中授少卿行冲以系出拓跋恨史
无编乃撰魏典二十篇学者向之有人得铜器似琵
琶人莫能辨行冲曰此阮咸所作也雅乐家遂谓之
阮咸
唐语林王瑀为太常卿早起闻永兴里人吹笛问是
太常乐人否果是已后因阅乐而挞之问曰何得罪
曰卧吹笛又见康昆仑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
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
下谓之琶
合壁事类陈正节迁太常博士元宗奉昭成皇后祔
睿宗室而欲肃明皇后并升焉正节奏言庙必有配
一帝一后礼之正也昭成皇后有太姒之德升配睿
宗肃明皇后既非子贵宜在别庙于是留主仪坤庙
诏隶太庙毋置官
山堂肆考崔日知迁太常卿以历年久每朝参常与
尚书同判时人号为尚书里行
国朝纂异崔日知恨不居八座为太常卿起楼与尚
书省相对人谓之崔公望省楼
唐国史补长庆初赵相宗儒为太常卿赞郊庙之礼
时罢相二十余年年七十六众论伏其精健右常侍
李益笑曰是仆东府试官所送进士也
职官分纪崔龟从太和初为博士最明礼家沿革时
享宗庙敬宗祝版称皇帝孝弟龟从议以兄弟无称
孝之义宜去孝弟两字从之又称九宫不过列宿不
容为大祠诏皆可其议九宫遂为中祠
山堂肆考王涯字广津文宗时拜太常帝以乐府之
音郑卫太甚欲闻古乐命涯询于旧工取开元雅乐
选乐童按之命曰□园乐上悦
唐职林僖宗时商盈孙为博士丧乱之后制度雕紊
追补容典皆盈孙折衷又昭宗将谒郊庙有司不知
乐县制度盈孙按周法以算数
五代史刘岳传岳迁太常卿初郑余庆尝采唐士庶
吉凶书疏之式杂以常时家人之礼为书仪两卷唐
明宗见其有起复冥昏之制叹曰儒者所以隆孝弟
而敦风俗且无金革之事起复可乎婚吉礼也用于
死者可乎乃诏岳选文学通知古今之士共删定之
岳与太常博士段颙田敏等增损其书而其事出鄙
俚皆当时家人女子传习所见往往转失其本然犹
时有礼之遗制其后亡失愈不可究其本末其婚礼
亲迎有女坐□鞍合髻之说尤为不经公卿之家颇
遵用之至其久也又益讹谬可笑其类甚多
崔梲传梲拜尚书左丞迁太常卿晋天福八年高祖
诏太常复文武二舞详定正冬朝会礼及乐章自唐
末之乱礼乐制度亡失已久梲与御史中丞窦贞固
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等草定之其年冬至
高祖会朝崇元殿廷设宫县二舞在北登歌在上文
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冠进贤黄纱袍白中单白练
裆白布大口□革带履左执钥右秉翟执纛引者
二人武舞郎八佾六十有四人服平巾帻绯丝布大
袖绣裆金甲饰白练锦腾蛇起梁带豹文大口□
乌靴左执干右执戚执旌引者二人加鼓吹十二按
负以熊豹以象百兽率舞按设羽葆鼓一大鼓一金
錞一歌箫笳各二人王公上寿天子举爵奏元同三
举登歌奏文同举食文舞舞昭德武舞舞成功之曲
礼毕高祖大悦赐梲金帛群臣左右睹者皆嗟叹之
然礼乐废久而制作简缪又继以龟兹部霓裳法曲
参乱雅音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
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明年正旦复奏于廷
而登歌发声悲离烦慝如薤露虞殡之音舞者行列
进退皆不应节闻者皆悲愤其年高祖崩梲以风痹
改太子宾客分司西京以卒开运二年太常少卿陶
谷奏废二舞明年契丹灭晋耶律德光入京师太常
请备法驾奉迎乐工教习卤簿鼓吹都人闻者为之
流涕焉
宋史曾巩传巩弟肇字子开举进士调黄岩簿用荐
为郑州教授崇文校书馆阁校勘兼国子监直讲同
知太常礼院太常自秦以来礼文残缺先儒各以臆
说无所稽据肇在职多所厘正亲祠皇地祇于北郊
盖自肇发之异论莫能夺其议
章衡传衡字子平判太常寺建言自唐开元纂集礼
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则
捃摭坠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
之
颜复传复字长道元佑初召为太常博士建言士民
礼制不立下无矜式请令礼官会萃古今典范为五
礼书又请考正祀典凡十谶纬曲学污条陋制道流
醮谢术家厌胜之法一切芟去俾大小群祀尽合圣
人之经为后世法
程振传振字伯起少有轶材入太学一时名辈多从
之游徽宗幸学以诸生右职除官为辟雍录升博士
迁太常博士提举京东西路学事请立庙于邹祀孟
轲以公孙丑万章乐正克等配食从之
梦溪笔谈江南陈彭年博学书史于礼文尤所详练
归朝列于侍从朝廷郊庙礼仪多委彭年裁定援引
故事颇为详洽常摄太常卿导驾误行黄道上有司
止之彭年正色回顾曰自有典故礼曹素畏其该洽
不复敢诘问
邻几杂志欧阳叔修唐书求罢三班院乞一闲慢差
遣俄除太常礼院因巡厅言朝廷将太常礼院作闲
慢差遣耶
山堂肆考吕公着嘉佑中同判太常寺数言濮王在
殡及请宴北使毋用乐上元辍游幸废温成皇后庙
多见施行
言行录刘敞判太常兼礼仪事上初即位有疾皇太
后临朝疾愈乃归政适有小人言二帝不欢谏者或
讦而过直敞谓当以义理感讽两宫时进读史记至
尧授舜以天下敞因谏说舜至侧微尧禅以位非有
他道惟其孝友之德光于上下上知其以讽谏也慈
寿闻之亦大喜
东都事略英宗即位中书奏请尊濮安懿王礼诏令
礼官检详典礼以闻范镇时判太常寺上言汉宣帝
于昭帝为孙光武于平帝为祖则其父容可称皇考
而议者犹非之今陛下既考仁宗又考濮王则其失
非特汉宣光武之比矣
山堂肆考范希纯为太常丞旧制太庙荐享逐室设
常食一牙盘元丰四年奏罢之希纯奏请复旧制易
其名曰荐羞
东都事略熙宁初刘攽知太常礼院会建言讲官愿
得坐讲下太常议攽曰侍臣侍见天子应对顾问曰
讨论不可安坐自若避席立语乃古今常礼时议者
不一卒如攽言
山堂肆考司马光知礼院时中官凌允言死诏特给
卤簿光论名器不可假人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
大劳而赠三公给卤簿其为繁缨不亦大乎
扫编刘资政□靖康间为太常少卿因检视礼器
库见有故祭服甚多将建请以为战士衲衣有老吏
谏曰祭器弊则埋之祭服弊则焚之礼也奈何以为
战士衣乎刘默然无以应
吕东莱集王居正字刚中为太常博士朝廷惩创王
氏邪说之祸会故相韩忠彦议谥居正云熙宁初辟
近臣坐讲之请有功名教宜谧文礼而韩氏子乃以
故事未有以礼为谥者谒宰相求改居正卒不改
东都事略太常寺音律官田琮以上所御九弦琴五
弦阮并协律以旋宫相生之法画为图献上上善之
金史张行简传行简改礼部侍郎转对因论典故之
学乞于太常博士之下置检阅官二员通礼学资浅
者使为之积资乃迁博士
元史徐世隆传世隆为燕京等路宣抚使中统三年
宣抚司罢世隆还东平请增宫县大乐文武二舞令
旧工教习以备大祀制可除世隆太常卿以掌之兼
提举本路学校事四年世祖问尧舜禹汤为君之道
世隆取书所载帝王事以对帝喜曰汝为朕直解进
读我将听之书成帝命翰林承旨安藏译写以进至
元元年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谘访
而后行诏命典册多出其手世隆奏陛下帝中国当
行中国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必有庙因以图上
乞□有司以时兴建从之逾年而庙成遂迎祖宗神
御奉安太室而大飨礼成帝悦赏赐优渥俄兼户部
侍郎承诏议立三省遂定内外官制上之时朝仪未
立世隆奏曰今四海一家万国会同朝廷之礼不可
不肃宜定百官朝会仪从之七年迁吏部尚书
李好文传好文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帝之亲祀也至
宁宗室遣阿鲁问曰兄拜弟可乎好文与博士刘闻
对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帝遂拜由是每亲祀必命
好文摄礼仪使
枝山前闻高皇帝以天纵之圣功德广大金匮之策
不可胜纪草莽臣何敢僭以入私编然剽闻一二
不敢隐默自敬天事神至于礼乐末节罔不究心以
乐舞生不娶颛洁特创神乐观居之俾从黄冠之列
赡给优厚所辖钱粮例不刷卷曰要他事神明底人
不要与他计较常膳之外复益予肉银若干曰无使
饥寒乱性诸武舞执干盾之属后易褚甲以绘兵其
上防微之意又因以见焉
太常寺部杂录
贾谊新书胎教杂事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之道
王后有身之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此
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抚乐而称不
习而曰不敢以侍王太子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
声中某律
李氏刊误九卿太常专掌礼乐累代沿习不更其名
又春官氏主国之五礼吉凶宾军嘉也寺有少卿博
士礼部有郎中员外郎慎选儒学达于典礼者足以
咨访大国仪范岂有阙文而代宗皇帝用颜真卿为
礼仪使真卿博通典式曷不授太常卿礼部尚书而
使掌国礼奈何礼仪以使为名则何异营田租庸者
乎前史所无我唐有之必为后世之讥宜亟去其名
也
扫编许少伊右丞宣和间初除监察御史夜梦绿
衣而持双玉者随其后未几刘希范资政□继有是
除靖康初为太常少卿复梦绯衣而持双玉者随其
后未几刘亦为奉常时刘以渊圣登极恩初易章服
也
懒真子自唐以来呼太常卿为乐卿或云太常礼乐
之司故有此名然不呼为礼卿何也前汉食货志武
帝置赏官名曰武功爵第八级曰乐卿后之文人因
取二字用之亦自无害耳
退朝录太常寺国初以来皆禁林之长主判而礼院
自有判院同判院大中祥符中符瑞繁缛别建礼仪
院辅臣主判而两制为知院天禧末罢知院天圣中
省礼仪寺并兼礼仪事近有至六七人者按唐太常
置卿一员少卿二员博士四员祥符中置博士二员
后加至四员今若置判寺一员同判寺二员则合唐
之卿数矣
太常寺旧在兴国坊今三班院是也景佑初燕侍郎
肃判寺厅事画寒林屏风时称绝笔其后为判寺好
事者窃取之嘉佑八年徙寺于福善坊其地本开封
府纳税所英宗在藩邸判宗正寺建为廨舍既成而
已立为皇子遂为太常所请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李世民
明·张太素
清·胡渊
(宋)乐史
(元)佚名 李之亮 点校
明·梅鷟
王明 校釋
元·张晖齐
(魏)曹操
清·包三述
明·逯中立
朱庆余
(南朝宋)范烨 编(唐)李贤 等注
宋·程端蒙
清·杨同桂
(南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