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博物汇编神异典释教部纪事-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神异典释教部纪事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纪事
(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纪事卷上
佛法金汤编。牟子融之后。苍梧儒生。献帝兴平二年。因世乱无仕官意。锐志佛道。乃制理惑论三十七篇。其文有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牟子曰。佛者觉也。犹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者。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不殃。不行而到。无作而光。故号为佛。问曰。夫至实不华。至词不饰。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牟子曰。江海所以异于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于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前说亿载之事。却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其微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剖析其杳渺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问曰。佛道至尊至大。尧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经之中。不见其辞。子既耽诗书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窃为吾子不取。牟子曰。书不必孔子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议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云。夫子何常师之有尧事尹寿。舜事务成。旦学吕望。丘学老聃。亦不具见于七经也。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五经事义。或有所缺。佛不见记。何足怪哉。问曰。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其异于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语。非实之云。牟子曰。少所见多所怪。睹馲驼言马肿背。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皋陶鸟喙。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偻。伏羲龙鼻。仲尼反宇。老子日角目元。鼻有双柱。手把十文。足踏二五。此非异于人乎。佛之相好奚疑哉。问曰。子以经传之辞。华丽之说。褒赞佛行。称誉其德。高者凌青云。广者逾地圻。得无逾其本过其实乎。牟子曰。吁吾之所褒。犹以尘埃附嵩岱。收朝露投沧海。子之所谤。犹握瓢觚欲减江海。操耕耒欲损昆仑。侧一拳以翳日光。举土块以塞河冲。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毁不能令其下也 曹植精通书艺。邯郸淳称为天人。每读佛经。辄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极宗。尝游渔山。闻空中梵天之响。清扬哀婉。因仿其声。写为梵呗。今法事有渔山梵。即其余奏也。尝着辨道论。言仙道虚妄。
三国志刘繇传。繇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前后远近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曹公攻陶谦。徐土搔动。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先是彭城相薛礼。为陶谦所逼。屯秣陵。融利广陵之众。因阻诛杀昱。放兵大略。因载而去过杀礼。然后杀皓。
佛法金汤编。阚泽会稽山阴人。好学居贫。为人佣书自给。所写既毕。则能诵记。由是博览群籍。虞翻见而称之曰。阚生矫杰仲舒子云流也。孙权辟之。补西曹掾。复拜太子太傅。为尚书令。封都乡候。尝舍宅为德润寺。权尝问曰。孔子制述典训。教化来叶。老庄修身自玩。放浪山水。归心澹泊。何事佛为。泽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优劣可见也。
齐春秋。晋安王子懋字云昌。武帝子也。年七岁时。母阮叔媛常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花更鲜。子懋流涕礼佛誓曰。若使阿姨护祐。愿华竟斋如故。七日斋毕。毕更鲜红。看视罂中。稍有根须。阮病寻差。世称其孝感。
晋书周浚传。浚子嵩拜御史中丞。王敦密使妖人李脱。诬嵩及周筵。潜相署置。遂害之。嵩精于事佛。临刑犹于市诵经云。
蔡谟传。彭城王统上言。乐贤堂有先帝手画佛像。经历寇难。而此堂犹存。宜敕作颂。帝下其议。谟曰。佛者夷狄之俗。非经典之制。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艺。聊因临时而画此像。至于雅好佛道。所未承闻也。盗贼奔突。王都隳败。而此堂块然独存。斯诚神灵保祚之征。然未是大晋盛德之形容歌颂之所先也。人臣睹物兴义。私作赋颂可也。今欲发王命敕史官。上称先帝好佛之志。下为夷狄作一象之颂。于义有疑焉。于是遂寝。
王珣传。珣弟珉。名出珣右。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昙经。珉时尚幼。讲未半便云。已解。即于别室。与法门法纲等数人自讲。法纲叹曰。大义皆是。但小未精耳。
顾众传。穆帝即位。何充执政。复征众为领军。不起。服阕乃就。是时充与武陵王不平。众会通其间。遂得和释。充崇信佛教。众议其糜费。每以为言。尝与充同载经佛寺。充要众入门。众不下车。充以众州里宿望。每优遇之。
何充传。充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亲友至于贫乏。无所施遗。以此获讥于世。阮裕尝戏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充问其故。裕曰。我图数千户郡。尚未能得。卿图作佛。不亦大乎。于时。郄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
何准传。准字幼道。穆章皇后父也。高尚寡欲。弱冠知名。州府交辟并不就。兄充为骠骑将军。劝其令仕。准曰。第五之名。何减骠骑。准兄弟中第五。故有此言。充居宰辅之重。权倾一时。而准散带衡门。不及人事。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
佛法金汤编。郄超为桓温府掾。超问谢安曰。支遁所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尽力道。才得半耳。超着五戒文。更修岁月斋戒。凡斋不得尝鱼肉。不御妻妾。迎中而食。既食之后。美味甘香。一不得尝。洗心念道。归依三实。
晋书王湛传。湛孙述。述子坦之。与沙门竺法甚厚。每共论幽明报应。便要先死者。当报其事。后经年。师忽来云。贫道已死。罪福皆不虚。惟当勤修道德。以升济神明耳。言讫不见。坦之寻亦卒。
佛图澄传。石季龙僭位。倾心事澄。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真伪混淆。多生愆过。季龙下书料简。其著作郎王度奏曰。佛方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汉代初传其道。惟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今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其百辟卿士逮众□□例皆禁之。其有犯者。与淫祠同罪。其赵人为沙门者。还服百姓。朝士多同度所奏。季龙以澄故下书曰。朕出自边戎。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所应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
王恭传。恭将奔桓元。至长塘湖。遇商人钱强。强以告湖浦尉。尉收之。以送京师。即于建康之倪塘斩之。恭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临刑犹诵佛经。谓监刑者曰。我闇于信人。所以致此。
苻坚载记。坚游于东苑。命沙门道安同辇。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清道而行。进止有度。三代末主。或亏大伦。适一时之情。书恶来世。故班姬辞辇。垂美无穷。道安毁形贱士。不宜参秽神舆。坚作色曰。安公道冥至境。德为时尊。朕举天下之重。未足以易之。非公与辇之荣。此乃朕之显也。命翼扶安升辇。
姚兴载记。兴托意于佛道。公卿已下。莫不钦附。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余人。起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台于中宫。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
搜神后记。晋淮南胡茂回能见鬼。虽不喜见。而不可止。后行至扬州。还历阳城。东有神祠。中正值民。将巫祝祀之。至须臾顷。有群鬼相叱曰。上官来。各迸走出祠去。回顾见二沙门来入祠中。诸鬼两两三三相抱持。在祠边草中伺望。望见沙门。皆有怖惧。须臾二沙门去。后诸鬼皆还祠中。茂回于是信佛。遂精诚奉事。
佛法金汤编。顾凯之字长康。小字虎头。工画。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时沙门慧力。建瓦官寺。朝贤施者。不过十万。长康素贫。诺钱百万。人皆笑之。一日于殿壁。画维摩像。将点眸子曰。第一日见者责施十万。第二日见者五万。第三日任例责施。及开户。光明照寺。施者填塞。果得钱百万 何无忌。崇信佛法。造枳园寺。以安帝西还。皇运凯泰。劝帝兴起释门。修营功德。
弘明集。宋武帝。始登位。梦一道人提钵就乞。因而言曰。君子前世。施维卫佛一钵之饭。今居斯位。帝遣问严公。征其虚实。严公即送七佛经呈闻。
宋书张敷传。元嘉初。敷为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为抚军功曹。转记室参军。时义恭就太祖求一学义沙门。比沙门求见发遣。会敷赴假还江陵。太祖谓沙门曰。张敷应西。当令相载。及敷辞。上谓曰。抚军须一意怀道人。卿可以后艑载之。道中可得言晤。敷不奉旨曰。臣性不耐杂。上甚不悦。
范泰传。泰暮年。事佛甚精。于宅西。立祇洹精舍。
北山录。宋文帝谓求那□摩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以身徇物。不获从志。□摩曰。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顺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
太平广记。宋王淮之字元会。琅玡人也。世尚儒业。不信佛法。常谓身神俱灭。宁有三世耶。元嘉中。为丹阳令。十年得病。气绝少时。还复暂苏。时建康令贺道力。省疾。适会下床。淮之语道力曰。始知释教不虚。人死神存。信有征矣。道力曰。明府生平置论不尔。今何见而乃异之耶。淮之敛眉答云。神实不尽。佛教不得不信。语讫而终 宋尚书谢晦。为荆州刺史。谓塔寺不宜在人间。当移之郭外。乃自率部下。至新寺门。遣队士八十。持刀斧毁坏浮图。尊像纵横。瓦木倾坠。俄而云雾暗天。风尘勃起。晦即怖走。队人惊散。莫知所以。晦等夜梦。咸见沙门飞腾空中光明显赫。又见二人形悉丈余。容姿甚伟。厉声嗔曰。所行反道。寻当自知。其后队人。满身着癞疾。经时而死。余人并犯法就终。谢晦连年患瘠病。后因谋叛。合家被诛。皆非命而卒 宋刘龄。不知何许人。居晋陵东路城村。颇奉佛法。于宅中立精舍。时设斋。元嘉九年三月二十七日。父暴亡时。巫祝并云。家当更有三人丧亡。邻家有事道祭酒魏巨。常为章符。诳诱村里。语龄曰。君家丧祸未已。由不奉明神也。若改事大道。必蒙福祐。不改意者。将灭其门。龄遂敬延祭酒。罢不奉法。巨云。宜焚经像。灾乃当除耳。遂爇精舍。炎炽移日。唯屋而已。经像幡座。俨然如故。像于中夜。大放赤光。其时诸祭酒。有二十许人。有惧灵验。密委去者。巨等师徒。意犹不止。披发禹步。执持刀索云。斥佛还故国。不得留中夏为民害也。龄于其处。如有人殴打。顿仆于地。家人扶起。方余气息。遂痿躄不能行。魏巨体内发疽。日出血三升。不一月苦死。自外同伴。并患癞疾。邻人东安太守水立和。传于东阳。时多见者 宋魏世子。梁郡人。奉佛精进。儿女尊修。唯妇执迷不信。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苏。云可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虽持斋戒。未常看经。今即升座。诵声清利。下启父言。儿死便往无量国。见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花。后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故归启报。语竟复绝。母于是敬信法教。
宋书袁粲传。粲初名愍孙。为太子右卫率侍中。孝建元年。世祖率群臣。并于中兴寺八关斋。中食竟。愍孙别与黄门郎张淹。更进鱼肉食。尚书令何尚之。奉法素谨。密以白世祖。世祖使御史中丞王谦之纠奏。并免官。
张畅传。畅子淹黄门郎。封广晋县。子太子右卫率。东阳太守。逼郡吏。烧臂照佛。百姓有罪。使礼佛赎刑。动至数千。并免官禁锢。
宣验记。车母者。遭宋庐陵王青泥之难。为虏所得。在贼营中。其母先来奉佛。即燃七灯于佛前。夜精心念观世音。愿子得脱。如是经年。其子忽叛还。七日七夜。独行自南走。常值天阴。不知东西。遥见有七段火光。望火而走。似村欲投。终不可至。如是七夕。不觉到家。见其母犹在佛前伏地。又见七灯。因乃发悟。母子共谈。知是佛力。自后恳祷。专行慈悲。
南齐书周颙传。宋明帝颇好言理。以颙有辞义。引入殿内。亲近宿直。帝所为惨毒之事。颙不敢显谏。辄诵经中因缘罪福事。帝亦为之小止。颙音辞辩丽。出言不穷。宫商朱紫。发口成句。泛涉百家。长于佛理。着三宗论。立空假名。立不空假名。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难二宗。又立假名空。西凉州智林道人。遗颙书曰。此义旨趣。似非始开。妙声中绝。六七十载。贫道年二十时。便得此义。窃每欢喜。无与共之。年少见长安耆老。多云。关中高胜。乃旧有此义。常法集盛时。能深得斯趣者。本无多人。过江东略是无一。贫道捉麈尾来。四十余年。东西讲说。谬重一时。余义颇见宗录。唯有此涂。白黑无一人得者。为之发病。非意此音猥来入耳。始是真实行道第一功德。其论见重如此。时何引亦精信佛法。无妻妾。太子又问颙。卿精进何如何引。颙曰。三涂八难。共所未免。然各有其累。太子曰。所累伊何。对曰。周妻何肉。其言辞应变。皆如此也。何引言断食生。犹欲食肉。白鱼□脯糖蟹。以为非见生物。疑食蚶蛎。使学生议之。学生钟岏曰。□之就脯。骤于屈伸。蟹之将糖。躁扰弥甚。仁人用意。深怀如怛。至于车螯蚶蛎。眉目内阙。惭浑沌之奇。矿壳外缄。非金人之慎。不悴不荣。曾草木之不若。无馨无臭。与瓦砾其何算。故宜长充庖厨。永为口实。竟陵王子良。见岏议大怒。引兄点亦遁节清信。颙与书劝令菜食曰。丈人之所以未极遐蹈。或在不近全菜邪。脱洒离析之讨。鼎俎网罟之兴。载□其来实远。谁敢干议。观圣人之设膳修。仍复为之品节。盖以茹毛饮血。与生民共始。纵而勿裁。将无崖畔善为士者。岂不以恕己为怀。是以各静封疆。罔相陵轶。况乃变之大者。莫过死生。生之所重。无逾性命。性命之于彼极切。滋味之在我可赊。而终身朝脯。资之以味。彼就冤残。莫能自列。我业久长。吁哉可畏。且区区微卵。脆薄易矜。歂彼弱麑。顾步宜愍。观其饮喙飞行。人应怜悼。况可心心扑褫。加复恣忍吞嚼。至乃野牧盛群。闭豢重圈。量肉揣毛。以挨枝剥。如土委地。佥谓常理。百为怆息。事岂一涂。若云三世理诬则幸矣。更快如使此道。果然而形未息。则一往一来。一生一死。轮回是常事。杂报如家。人天如客。遇客日鲜。在家日多。吾侪信业。未足长免。则伤心之惨行亦息。念丈人于血气之类。虽无身践。至于晨凫夜鲤。不能不取。备屠门财贝之经盗手。犹为廉士所弃。生性之一启鸾刀。宁复慈心所忍。驺虞虽饥。非自死之草不食。闻其风者。岂不使人多愧。众生之禀此形质。以畜肌膋。皆由其积壅痴迷。沈流莫反。报受秽浊。历苦酸长。此甘与肥。皆无明之报聚也。何至复引此滋腴。自汗肠胃。丈人得此有素。聊复寸言发起耳。
竟陵王子良传。子良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子良敬信尤笃。数于邸园营斋戒。大集朝臣众僧。至于赋食行水。或躬亲其事。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顾欢传。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好释法。吴兴孟景翼为道士。太子召入元圃园。众僧大会。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不肯。子良送十地经与之。景翼造正一论。大略曰。宝积云。佛以一音广说法。老子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元绝于有景。神化赡于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曰实相。在道曰元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于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导归一。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三五四六。随用而施。独立不改。绝学无忧。旷劫诸圣。共遵斯一。老释未始于当分。迷者分之而未合。亿善遍修。修遍成圣。虽十号千称。终不能尽。终不能尽。岂可思议。
王奂传。奂迁散骑常侍领军将军。欲请车驾幸府。上晚信佛法。御膳不宰牲。使王晏谓奂曰。吾去年为断杀事。不复幸诣。大臣已判。无容歘尔也。奂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镇北将军雍州刺史。上谓王晏曰。奂于释氏。实自专至。其在镇。或以此妨务。卿相见言次及之。忽道吾意也。
豫章文献王嶷传。嶷字宣俨。太祖第二子。临终召二子子廉子恪曰。后堂楼可安佛。供养外国二僧。余皆如旧。与汝游戏后堂船。乘吾所乘牛马。送二宫及司徒。服饰衣裘。悉为功德。
刘虬传。虬精信释氏。衣粗布衣。礼佛长斋。注法华经。自讲佛义。以江陵西沙洲去人远。乃徙居之。建武二年。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其冬虬病。正昼有白云。徘徊檐户之内。又有香气及磬声。其日卒。年五十八。
隋书突厥传。齐有沙门惠琳。被掠入突厥中。因谓佗钵曰。齐国富强者。为有佛法耳。遂说以因缘果报之事。佗钵闻而信之。建一伽蓝。遣使聘于齐氏。求净名涅槃华严等经。并十诵律。佗钵亦躬自斋戒。绕塔行道。恨不生内地。
梁书范缜传。缜在齐世。尝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带。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
干陀利国传。干陀利国在南海洲上。其俗与林邑扶南略同。出班布吉贝槟榔。槟榔特精好。为诸国之极。宋孝武世。王释婆罗那怜陀。遣长史竺留陀。献金银宝器。天监元年。其王瞿昙修□陀罗。以四月八日。梦见一僧。谓之曰。中国今有圣主。十年之后。佛法大兴。汝若遣使。贡奉敬礼。则土地丰乐。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则境土不得自安。修□陀罗初未能信。既而又梦。此僧曰。汝若不信。我当与汝往观之。乃于梦中。来至中国。拜觐天子。既觉心异之。陀罗本工画。乃写梦中所见。高祖容质。饰以丹青。仍遣使并画工。奉表献玉盘等物。使人既至。模写高祖形。以还其国。比本画。则符同焉。因盛以宝函。日加礼敬。
任孝恭传。孝恭少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笃。而性颇自伐。以才能尚人。于时辈中。多有忽略。世以此少之。
建平王大球传。高祖素归心释教。每发誓愿。恒云。若有众生。应受诸苦。悉衍身代。当时大球。年甫七岁。闻而惊谓母曰。官家尚尔。儿安敢辞。乃六时礼佛。亦云。凡有众生。应获苦报。悉大球代受。其早慧如此。
到溉传。溉家门雍睦。兄弟特相友爱。初与弟洽。常共居一斋洽。卒后。便舍为寺。因断腥膻。终身蔬食。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高祖每月三致净馔。恩礼甚笃。蒋山有延贤寺者。溉家世创立。故生平公俸。咸以供焉。略无所取。
刘杳传。杳治身清俭。无所嗜好。为性不自伐不论人短长。及睹释氏经教。常行慈忍。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及临终遗命。敛以法服载以露车。还葬旧墓。随得一地。容棺而已。不得设灵筵祭醊。其子遵行之。
滕昙恭传。昙恭豫章南昌人也。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值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昙恭拜谢。因捧瓜还。以荐其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及父母卒。昙恭水浆不入口者旬日感恸呕血。绝而复苏。隆冬不着玺絮。蔬食终身。每至忌日。思慕不自堪。昼夜哀恸。其门外有冬生树二株。时忽有神光。自树而起。俄见佛像及夹侍之仪容光显著。自门而入。昙恭家人大小。咸共礼拜久之乃灭。远近道俗咸传之。
昭明太子传。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乃于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谈论不绝。太子自立三谛法身义。并有新意。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咸以为至德所感焉。
南平元襄王伟传。伟晚年崇信佛理。尤精元学。着二旨义。别为新通。又制性情几神等论其义。僧宠及周舍殷钧陆。倕并名精解。而不能屈。
鄱阳忠烈王恢传。恢有孝性。初镇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于都下不豫。恢未之知。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皇。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后又目有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致。
何点。传点字子□。庐江灊人也。少时尝患渴痢。积岁不愈。后在吴中石佛寺建讲。于讲所昼寝。梦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梦中服之。自此而差。时人以为淳德所感 引字子季。点之弟也。尝至吴居虎丘西寺讲经论。学徒复随之。东境守宰经途者。莫不毕至。引常禁杀。有虞人逐鹿。鹿径来趋。引伏而不动。又有异鸟。如鹤红色。集讲堂。驯狎如家禽焉。初开善寺藏法师。与引遇于秦望。后还都卒于钟山。其死日引在般若寺。见一僧授引香奁并函书云。呈何居士。言讫失所在。引开函乃是大庄严论。世中未有。又于寺内立明珠柱。乃七日。七夜放光。太守何远以状启。昭明太子钦其德。遣舍人何思澄。致手令以褒美之。中大通三年卒。年八十六。
刘慧斐传。慧斐字文宣。彭城人也。尝游于匡山。过处士张孝秀。相得甚欢。遂有终焉之志。因不仕居于东林寺。慧斐尤明释典。工篆□□。在山手写佛经。二千余卷。常所诵者。百余卷。昼夜行道。孜孜不怠。远近钦慕之。论者云。自远法师没后。将二百年。始有张刘之盛矣。
刘訏传。訏字彦度。平原人也。訏善元言。尤精释典。曾与族兄刘。歊听讲于钟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
刘歊传。歊字士光。訏族兄也。幼时尝独坐空室。有一老公。至门谓歊曰。心力勇猛。能精死生。但不得久滞一方耳。因弹指而去。歊既长。精心学佛。有道人释宝志者。时人莫测也。遇歊于兴皇寺惊起曰。隐居学道。清净登佛。如此三说。
庾诜传。诜字彦宝新。野人也。晚年以后。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忏。六时不辍。诵法华经。每日一遍。后夜中。忽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异。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因昼寝忽惊觉曰。愿公复来。不可久住。颜色不变。言终而卒。时年七十八。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
张孝秀传。孝秀字文逸。南阳宛人也。博涉群书。专精释典。普通三年卒。时年四十二。室中皆闻有非常香气。
孔休源传。休源长子云章。笃信佛理。遍持经戒。官至岳阳王府咨议东扬州别驾。
谢举传。举少博涉多通。尤长元理。及释氏义。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引。自虎丘山赴之。其盛如此。
斐子野传。子野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高祖敕撰众僧传二十卷。
陶弘景传。弘景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后太宋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
独异志。梁武帝酷好佛法。然性多含恕。敕天下贡献绫罗锦绮。不令织鸟兽之形。恐裁翦之时。有伤生物之意也。
佛法金汤编。梁简文帝。委心妙法。遍览元章。撰法集记二百卷。法宝联璧四百余篇。造资敬报恩二寺 元帝为湘东王时。舍宫造天宫寺。请法聪居之。修崇佛事。即位于江陵。改元承圣。尝著书曰金楼子。
佛祖统纪。陈针智者之兄。为梁晋安王中兵参军。年四十。仙人张果相之曰。死在期月。师令行方等忏。针见天堂门牌曰。陈针之堂。后十五年。当生于此。果后见针。惊问曰。君服何药。答曰但修忏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终。智者尝为其撰小止观。咨受修习。夙夜不怠。
陈书江总传。总尝自叙其略曰。历升清显。备位朝列不。邀世利。不涉权幸。尝抚躬仰天太息曰。庄青翟位至丞相。无迹可纪。赵元叔为上计吏。光乎列传。官陈以来。未尝逢迎一物。于预一事。悠悠风尘。流俗之士。颇致怨憎。荣枯宠辱。不以介意。太建之世。权移群小。谄嫉作威。屡被摧黜。奈何命也。后主昔在东朝。留意文艺。夙荷昭晋。恩纪契阙。嗣位之日。时寄谬隆。仪形天府。厘正庶绩。八法六典无。所不统。昔晋武帝。□荀公曾曰。周之冢宰。今之尚书令也。况复才未半古尸素。若兹晋太尉陆玩云。以我为三公。知天下无人矣。轩冕傥来之一物。岂是预要乎。弱岁归心释教。年二十余。入钟山。就灵曜寺则法师。受菩萨戒。暮齿官陈与摄山布上人游款。深悟苦空。更复练戒。运善于心。行慈于物。颇知自励。而不能蔬。菲尚染尘劳。以此负愧生平耳。总之自叙。时人谓之实录。
姚察传。察幼年尝。就钟山明庆寺尚禅师。受菩萨戒。及官陈。禄俸皆舍寺起造。并追为禅师树碑。文甚遒丽。及是遇见梁国子祭酒萧子云书此寺禅斋诗。览之怆然。乃用萧韵。述怀为咏。词又哀切。法俗益以此称之。察愿读一藏经。并已究竟将终曾无痛恼。但西向坐。正念云。一切空寂。其后身体柔软。颜色如恒。察谙识内典。所撰寺塔及众僧文章。特为绮密。
王固传。固清虚寡欲。居丧以孝闻。又崇信佛法。及丁所生母忧。遂终身蔬食。夜则坐禅。昼诵佛经。兼习成实论义。而于元言非所长。尝聘于西魏。因宴飨之际。请停杀一羊。羊于固前跪拜。又宴于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鳞不获。
傅縡传。縡笃信佛教。从兴皇寺惠朗法师。受三论。尽通其学。时有大心皓法师。着无诤论。以诋之。縡乃为明道论。用释其难。其略曰。无诤论言。比有弘三论者。雷同诃诋。恣言罪状。历毁诸师。非斥众学。论中道而执偏心。语忘怀而竞独胜。方学数论。更为仇敌。仇敌既构。诤斗大生。以此之心。而成罪业。罪业不止。岂不重增生死太苦聚集。答曰。三论之兴。为日久矣。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欲使大化流而不壅。元风阐而无坠。其言旷其意远。其道博其流深。斯固龙象之腾骧。鲲鹏之抟运。蹇乘决羽。岂能觖望其间哉。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荀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唯竞穿凿。各肆营造。枝叶徒繁。本源日翳。一师解释。复异一师。更改旧宗。各立新意。同学之中。取寤复别。如是展转。添糅倍多。总而用之。心无的准。择而行之。何者为正。岂不浑沌伤窍。嘉树弊牙。虽复人说非马家握灵蛇以无当之卮同画地之饼矣。其于失道。不亦宜乎。摄山之学。则不如是。守一遵本无改作之过。约文申意。杜臆断之情。言无预说。理非宿构。睹缘尔乃应见敌。然后动纵横络绎。忽恍杳冥。或弥纶而不穷。或消散而无所。焕乎有文章。踪朕不可得。深乎不可量。即事而非远。凡相酬对。随理详核。有何嫉诈干犯诸师。且诸师所说。为是可毁。为不可毁。若可毁者。毁故为衰。若不可毁。毁自不及法师。何独蔽护不听毁乎。且教有大小。备在圣诰。大乘之文。则指斥小道。今弘大法。宁得不言大乘之意耶。斯则褒贬之事。从弘放学与夺之辞。依经议论。何得见佛说。而信顺在我语。而忤逆无诤。平等心如是耶。且忿恚烦恼。凡夫恒性。失礼之徒。率皆有此。岂可以三修。未惬六师怀恨。而蕴涅槃妙法。永不宣扬。但冀其忿愤之心。既极恬淡之寤自成耳。人面不同。其心亦异。或有辞意相反。或有心口相符。岂得必谓他人说中道。而心偏执。己行无诤。外不违而内平等。仇敌斗讼。岂我事焉罪业。聚集斗诤者所畏耳无诤论言。摄山大师诱进化导。则不如此。即习行于无诤者也。导悟之德。既往淳一之风。已浇竞胜之心。阿毁之曲。盛于兹矣。吾愿息诤以通道。让胜以忘德。何必排拂异家生其恚怒者乎。若以中道之心。行于成实。亦能不诤。若以偏着之心。说于中论。亦得有诤。固知诤与不诤。偏在一法。答曰。摄山大师。寔无诤矣。但法师所赏。未衷其节。彼静守幽谷。寂尔无为。凡有训勉。莫匪同志。从容语嘿。物无间然。故其意虽深。其言甚约。今之敷畅。地势不然。处王城隅居聚之落之内。呼吸顾望之客。唇吻纵横之士。奋锋颖励羽翼。明目张胆。被坚执锐。骋异家炫别解。窥伺间隙。邀冀长短。与相酬对。捔其轻重。岂得默默无言。唯唯应命。必须掎摭同异。发擿玼瑕。忘身而弘道。忤俗而通教。以此为病。益知未达。若令大师。当此之地。亦何必默己而为法师所贵耶。法师又言。吾愿息诤以通道。让胜以忘德。道德之事。不止在诤与不诤。让与不让也。此语直是人间所重。法师慕而言之。竟未知胜。若为可让也。若他人道高。则自胜不劳让矣。他人道劣。则虽让而无益矣。欲让之辞。将非虚设。中道之心。无处不可成。寔三论何事致乖。但须息守株之解。除胶柱之意。是事皆中也。来旨言诤与不诤。偏在一法。何为独褒无诤耶。讵非矛楯。无诤论言。邪正得失。胜负是非。必生于心矣。非谓所说之法。而有定相。论胜劣也。若异论是非。以偏着为失。言无是无非。消彼得失。以此论为胜妙者。他论所不及。此亦为失也。何者凡心所破。岂无心于能破。则胜负之心不忘。宁不存胜者乎。斯则矜我为得弃他之失。即有取舍。大生是非。便是增诤。答曰。言为心使。心受言诠。和合根尘。鼓动风气。故成语也。事必由心。实如来说至于心造。伪以使口。口行诈以应心。外和而内险。言随而意逆。求利养引声名。入道之人。在家之士。斯辈非一。圣人所以曲陈教诫。深致防杜说见在之殃咎。叙将来之患害。此文明着。甚于日月。犹有亡爱躯冒峻制蹈汤炭甘。齑粉必行。而不顾也。岂能悦无诤之作。而回首革音耶。若弘道之人。宣化之士。心知胜也。口言胜也。心知劣也。口言劣也。亦无所苞藏。亦无所忌惮。但直心而行之耳他。道虽劣。圣人之教也。己德虽优。亦圣人之教也。我胜则圣人胜。他劣则圣人劣。圣人之优劣。盖根缘所宜尔。于彼于此。何所厚薄哉。虽复终日按剑。极夜击析。瞋目以争得失。作气以求胜负。在谁处乎。有心之与无心。徒欲分别虚空耳。何意不许我论说。而使我谦退。此谓鹪鹏已翔于寥廓。而虞者犹窥薮泽而求之。嗟乎丈夫。当弘斯道矣。无诤论言。无诤之道。通于内外。子所言须诤者。此用末而救本。失本而营末者也。今为子言之。何则若依外典。寻书契之前。至淳之世。朴质其心。行不言之教。当于此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各得其所。复有何诤乎。固知本来不诤。是物之真矣。答曰。诤与无诤。不可偏执。本之与末。又安可知。由来不诤。宁知非末。于今而诤。何验非本。夫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而前后之事。犹如彼此。彼呼此为彼。此呼彼为彼。彼此之名。的居谁处。以此言之万。事可知矣。本末前后。是非善恶。可恒守邪。何得自信聪明。废他耳目。夫水泡生灭。火轮旋转。入牢阱受。羁绁生忧。畏起烦恼。其失何哉。不与道相应。而起诸见故也。相应者。则不然。无为也无不为也。善恶不能偕。而未曾离善恶。生死不能至。亦终然在生死。故得永离。而任放焉。是以圣人。念绕桎之不脱。愍黏胶之难离。故殷勤教示。备诸便巧。希向之徒涉。求有类虽。驎角难成。象形易失。宁得不仿佛。遐路勉励。短晨且当念己身之善恶。莫揣他物。而欲分别。而言我聪明我知见我计校我思维。以此而言。亦为疏矣。他人者实难测或。可是凡夫真尔亦可。是圣人。俯同时俗所宜。见果报所应睹。安得肆胸衿尽情性。而生讥诮乎。正应虚己。而游乎世。俯仰于电露之间耳。明月在天。众木咸见。清风在林。群籁毕响。吾岂逆物哉。不入鲍鱼。不甘腐鼠。吾岂同物哉。谁能知我共行斯路。浩浩堂堂乎。岂复见有诤为非。无诤为是。此则诤者自诤。无诤者自无诤。吾俱取而用之。宁劳法师。费功夫点笔纸。但申于无诤弟子。疲唇舌消晷漏。唯对于明道。戏论于糟粕哉。必欲且考真伪。暂观得失。无过依贤圣之言。检行藏之理。始终研究。表里综核。使浮辞无所用。诈道自然消。请待后筵。以观其妙矣。
徐陵传。陵少而崇信释教。经论多所精解。后主在东宫。令陵讲大品经义。学名僧。自远云集。每讲筵商较四座。莫能与抗。目有青睛。时人以为聪慧之相也 孝克陵之第三弟也。东游居于钱塘之佳义里。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每日二时讲佛经。晚讲礼传。道俗受业者。数百人。天嘉中除郯令非其好也。寻复去职。太建四年。征为秘书丞。不就。乃蔬食长斋。持菩萨戒。昼夜讲诵法华经。高宗甚嘉其操行。孝克以疾卒。时年七十三。临终正坐念佛。室内有非常异香气。邻里皆惊异之。
佛祖统纪。陈永阳王伯智字□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出为东阳刺史。请大师出镇开讲。致书至三。师遂往。王与子湛家人。同禀菩萨戒。执弟子礼。昼聆讲说。夜习坐禅。讲事将解。立法名曰静智。制疏文设大会。度人出家。铸大士像。其疏有云。愿生生世世。与天台阇黎及讲众。黑白恒结善友。俱向一乘。师谓门人智越曰。吾欲劝王修福禳祸。越曰。府僚非旧。或有炎凉遂止。其后王出游。坠马将绝。师为率众行观音忏法。遂觉微醒。凭几而坐。见一梵僧。手擎香炉。绕王一匝。香气徘徊。痛恼顿释。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尚陈武帝女会稽长公主位仪。同受大师菩萨戒。制疏请住。瓦官开法华经题。宣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时光禄王固。侍中孔焕。尚书毛喜。仆射周弘正。俱服戒香。同餐妙法。仍请一夏。剖释元义。道俗俱会。开悟为多 毛喜字伯父阳武人。少好学善草□□。陈宣帝时。为五兵尚书。瓦官法会。获预听众。恳求禅要。躬执弟子礼。受六妙门。及四十二字法门。旦夜研习。不因事废。
魏书崔浩传。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诵读。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末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始浩与冀州刺史颐。荥阳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为长。次模次颐。三人别祖。而模颐为亲。浩恃其家世魏晋公卿。常侮模颐。模谓人曰。桃简正可欺我。何合轻我家周儿也。浩小名桃简。颐小名周儿。世祖颇闻之。故诛浩。时二家获免。浩既不信佛道。模深所归向。每虽粪土之中。礼拜形像。浩大笑之云。持此头颅。不净处跪是胡神也。
法苑珠林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丙戌。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皇帝。信任崔浩。邪佞谄谀。崇重寇谦。号为天师。残害释种。殷破浮图。废弃法事。诸臣佥曰。康僧感瑞。太皇创寺。若也除毁。恐贻后悔。又于后宫内掘地得一金像。浩乃秽之。阴处尤痛。叫声难忍。太史卜曰。由犯大神故。于是广祈名山。多赛祠庙。而痛苦尤重。内痛弥甚。有信宫人。屡设谏曰。陛下所痛。由犯释像。请祈佛者。容可止苦。浩曰佛为大神耶。试可求之。一请便愈。欣庆易心。乃以车马迎康僧会法师。请求洗忏。从受五戒。深加敬重。方知寇谦阴用邪误。乃加重罚。以置四郊。埋身出口。今四衢行人。皆用口厕。以尽形命。徒党之流。并皆斩决。至庚寅年。太武遭疾。方始感悟。兼有昙始白足禅师。来相启发。生愧悔心。即诛崔浩。到壬辰岁。太武帝崩。孙文成立。即起浮图。七年还兴三宝。至和平三年。昭元都统沙门释昙曜。慨前陵废。欲今再兴。故于此台石室寺。集诸僧众。译经传流通。后贤之徒。使法藏住持。千载不坠。准此掘地获像。明知秦周已有佛教验矣。
魏书高允传。允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
释老志。沙门统昙曜。与天竺沙门常那邪含等。译出新经。十四部。又有沙门道进僧超法存等。演唱诸异。显祖即位。敦信尤深。览诸经论。好老庄。每引诸沙门。及能谈元之士。与论理要。
佛法金汤编。献文帝雅好佛学。每引朝士沙门。共谈元理。有遗世之心。延兴元年六月。诏传位太。子徙居崇光宫。称上皇。建鹿野寺于北苑。与禅僧居之。讲习元要。
魏书韦缵传。缵字遵彦。年十三。补中书学士。聪敏明辨。为博士李彪所称。除秘书中散迁侍御中散。高祖每与名德沙门。谈论往复。缵掌缀录。无所遗漏。颇见知赏。
杨谦之传。谦之以父舅氏沮渠蒙逊曾据凉土。国书漏阙。谦之乃修凉书十卷。行于世。凉国盛事佛道。为论贬之。因称佛是九流之一家。当世名士。竞以佛理来难。谦之还以佛义对之。竟不能屈。
冯熙传熙文明太。后之兄也。除车骑大将军开府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如故。洛阳虽经破乱。而旧三字石经。宛然犹在。至熙与常伯夫相继。为州废毁分用。大至颓落。熙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写一十六部一切经。延致名德沙门。日与讲论。精勤不倦。所费亦不赀。而在诸州。营塔寺。多在高山秀阜。伤杀人牛。有沙门劝止之。熙曰。成就。后人惟见佛图。焉知杀人牛也。
城阳王长寿传。长寿次子鸾。世宗初。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后转安北将军定州刺史。鸾爱乐佛道。修持五戒。不饮酒食肉。积岁长斋。缮起佛寺。劝率百姓。共为土木之劳。公私费扰。颇为民患。
裴叔业传。植字文远。叔业兄叔宝子也。少而好学。览综经史。尤长释典。善谈理义。临终神志目若。遗令子弟。命尽之后。翦落须发。被以法服。以沙门礼。葬于嵩高之阴年。五十。
李同轨传。同轨赵郡高邑人。阳夏太守义深之弟。体貌魁岸。腰带十围。学综诸经。多所治诵。兼读释氏。又好医术。年二十二。举秀才射□。除奉朝请领国子助教。转著作郎典仪注修国史。迁国子博士。加征虏将军。永熙二年。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讲法。敕同轨论难。音韵闲朗。往复可观。出帝善之。兴和中。兼通直散骑常侍使萧衍。衍深耽释学。遂集名僧。于其爱敬同泰二寺。讲涅槃大品经。引同轨预席。衍兼遣其朝臣。并共观听。同轨论难久之。道俗咸以为善。卢景裕卒。齐献武王。引同轨在馆。教诸公子。甚加礼之。每旦入授。日暮始归。缁素请业者。同轨夜为说解。四时恒尔。不以为倦。
酉阳杂俎。魏使陆操至梁。梁王坐小舆。使再拜。遣中书舍人殷炅。宣旨劳问。至重云殿。引升殿。梁王着菩萨衣北面。太子已下。皆菩萨衣。侍卫如法。操西向以次立。其人悉西厢。东面一道人。赞礼佛词。凡有三卷。其赞第三卷中。称为魏主魏相高。并南北二境士女。礼佛讫台。使其群臣。俱再拜矣。
魏李骞崔劼至梁。同泰寺主客王克舍人贺季友。及三僧迎门引接。至浮图中。佛傍有执板笔者。僧谓骞曰。此是尸头。专记人罪。骞曰。便是僧之董狐。复入二堂。佛前有铜钵中燃灯。劼曰。可谓日月出矣。爝火不息。
先觉宗乘。北魏杨炫之。为期城太守。早慕佛乘。达磨至魏。住禹门千圣寺。炫之问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愿师慈悲开示宗旨。达磨说偈曰。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炫之悲喜交并曰。惟愿久住世间。化导群有。
佛祖统纪。孝静帝天平元年。洛州刺史韩贤。素不信佛。白马寺有汉明帝时经函。时放光明。世藏为宝。贤往寺斫破之。未几。州人韩木兰作乱。一贼自尸中起。以刀斫贤。胫断而死。人谓毁函之报。若是其速。
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衣食居处。一与苦行沙门同。有小弟子。戏截蛇头。来诣法和。法和曰。汝何意杀蛇。因指以示之。弟子乃见蛇头齰裤裆而不落。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来诣法和法和。曰有。一断头牛。就乡征命殊急。若不为作功德。一月内报至。其人弗信。少日果死。
上洛王思宗传。思宗子元海。周建德七年。于邺城谋逆伏诛。元海好乱乐祸。然诈仁慈。不饮酒啖肉。文宣天保末年。敬信内法。乃至宗庙不血食。皆元海所谋。及为右仆射。又说后主禁屠宰断酤酒。然本心非靖。故终致覆败。
杜弼传。弼加通直散骑常侍中军将军。奉使诣阙。魏帝见之于九龙殿曰。朕始读庄子。便直秦名定是体道。得真元同齐物。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弼对曰。佛性法性。止是一理。诏又问曰。佛性既非法性。何得为一。对曰。性无不在。故不说二诏。又问曰。说者皆言法性宽佛性狭。宽狭既别。非二如何。□□又对曰在宽。成宽在狭。成狭若论性体。非宽非狭。诏问曰。既言成宽成狭。何得非宽非狭。若定是狭。亦不能成宽。对曰以非宽狭故。能成宽狭。宽狭所成虽异。能成恒一。上说称善。乃引入经书库。赐地持经一部帛一百匹。
崔暹传。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魏梁通和。要贵皆遣人。随聘使交易。暹惟寄求佛经。梁武帝闻之。为缮写。以幡花宝盖。赞呗送至馆焉。然而好大言调戏无节密。令沙门明藏。着佛性论。而署己名。传诸江表。
佛法金汤编。颜之推。武平中。为黄门郎仕。至光禄大夫。举家蔬食。深信佛教。有颜氏家训。行于世。其归心篇曰。神仙之事。有金玉之费。颇为虚放。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劝汝曹学之。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素归心。勿轻慢也。其间妙旨。具于经论。不复于此赞述。但惧汝曹。犹未牢固。略重劝诱尔。其戒杀训曰。儒家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高柴曾晰。未知内教。皆能不杀。此皆仁者自然用心也。含生之类。莫不爱命去杀之事。必勉行之。原夫四尘五荫。剖析形有。六舟三驾。运载群生。万行俱空。千门入善。辨才智慧。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明非尧舜周孔老庄之所及也。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典五常符同。仁者不杀之禁。义者不盗之禁。礼者不邪之禁。智者不酒之禁。信者不妄之禁。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周书薛善传。善弟慎。选侍太祖读书。太祖雅好谈论。并简名僧深识元宗者。一百人。于第内讲说。又命慎等十二人。兼学佛义。使内外俱通。由是四方。竞为大乘之学。
卢光传。光历陕州总管府长史。性崇佛道。至诚信敬。尝从太祖。狩于檀台山。时腊围既合。太祖遥指山上。谓群公等曰。公等有所见不。咸曰。无所见。光独曰。见一桑门。太祖曰是也。即解围而还。令光于桑门立处。造浮图。掘基一丈。得瓦钵锡杖各一。太祖称叹。因立寺焉。
佛祖统纪。建德元年。时长安有李练者。神异不测。每夜于街上。大哭释迦牟尼佛。如此屡月。后二年。果有废释之事。
启颜录。隋令卢思道聘陈。陈主用观世音语。弄思道曰。是何商人。赍持重宝。思道即以观世音语报曰。勿遇恶风漂堕罗刹鬼国。陈主大惭。
隋书李士谦传。谦善谈元理。尝有一客在坐。不信佛家应报之义。以为外典无闻焉。士谦喻之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岂非休咎之应邪。佛经云。轮转五道。无复穷已。此则贾谊所言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之谓也。佛道未东而贤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鲧为黄熊。杜字为鶗鴂。袖君为龙。牛哀为兽。君子为鹄。小人为猿。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黄母为鼋。宣武为龟。邓艾为牛。徐伯为鱼。铃下为乌书。生为蛇。羊祜前身李家之子。此非佛家变受异形之谓邪。客曰。邢子才云。岂有松柏后身。化为樗栎。仆以为然。士谦曰。此不类之谈也。变化皆由心而作。木岂有心乎。客又问三教优劣。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亦不能难而止。
辛彦之传。彦之迁洛州刺史。前后俱有惠政。彦之又崇信佛道。于城内。立浮图二所。并十五层。
佛法金汤编。杨素字处道。奇□高文。为一时之杰。累官上柱国封越国公。尊重佛法。造光明寺。又于华岳造思觉寺。素尝行道。观见壁间画像。问道士曰。此何图也。道土曰。老子化胡成佛图。素曰。承闻老子化胡。胡人不受老子变身作佛。胡人方受。是则佛能化胡。道。不能化何言老子化胡乎。老子安用化胡为佛。何不化胡为道。道流不能对 裴寂字元真。蒲州桑泉人。隋大业中。为晋阳宫副监。高祖即位。谓寂曰。使我至此者公也。拜尚书右仆射。高祖一日。问群臣曰。傅奕每言。佛教无用。卿等何如。寂对曰。陛下昔创义师。志冯三宝。言登九五。誓启元门。今六合归仁。富有四海。而欲纳奕之言。岂不亏往德。而彰今过乎。
唐书箫瑀传。瑀好浮屠法。间请舍家为桑门。帝许之矣。复奏自度不能为。又足疾不入谒。帝曰。瑀岂不得其所邪。乃诏夺爵下除商州刺史。未几复其封。加特进。
佛法金汤编。虞世南越州余姚人。贞观八年。世南上疏曰。弟子早年。忽遇重患。当时运心。差愈之日。奉设千人斋。今谨于道场。供千僧蔬食。以其愿力。希生生世世。常无病恼。七世久远。六道冤亲。并同今愿。后世南卒。太宗梦见之。因诏曰。世南德行纯备。志存忠益。奄从物化。良用悲伤。昨因夜梦。倏睹斯人。兼进谠言。有若平生之旧。可即其家。造五百僧斋。佛像一躯。以资冥福。以申朕思旧之意。
酉阳杂俎。国初僧元奘。往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元奘。麻屩及匙箸。以彩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
唐书苏瑰传。瑰为同州刺史。武后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瑰以为縻损浩广。虽不出国用。要自民产日殚。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并寺着僧常员数缺则补。后善其言。
魏元忠传。中宗复位。元忠辅政。誉望大减。陈郡男子袁楚客者。以书规之曰。今度人既多。缁衣半道。不本行业。专以重宝。附权门。皆有定直。昔之卖官。钱入公府。今之卖度。钱入私家。以兹入道徒。为游食。元忠得书益惭。
张镐传。镐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引内浮屠数百。居禁中。号内道场。讽呗外闻。镐谏曰天子之福。要在养人。以一函寓美。风化未闻。区区佛法。而致太平。愿陛下以无为为心。不以小乘挠圣虑。帝然之。
杜暹传。暹族子鸿渐自蜀还。食千僧。以为有报。缙绅效之。病甚。令僧剃顶发。遗命依浮图葬。不为封树。
刘元佐传。元佐为汴宋节度使。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元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十日。元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方技传。师夜光者。蓟州人。少为浮屠。至长安。因九仙公主得召见。温泉帝奇其辩。赐冠带。授四门博士。
王维传。维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严挺之传。挺之溺志于佛。与浮屠惠义善义卒衰服送其丧已。乃自葬于其塔左。君子以为偏。
佛法金汤编。张说字道济。或字说之。洛阳人。武后□贤良方正。说对□第一。迁左补阙。开元中。为中书令。封燕国公。谥文贞。说为文精壮。尤善释典。着般若心经序。略曰。万行起于心。心者人之主。三乘归于一。一者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无不通。是圆通。又制法地院法堂赞曰。是佛虚空相。是法微妙光。定慧不相离。是僧和合众。人空法亦空。二空亦复空。住心三空宝。是名三归处。见若不染色。知若不取识。是名真实见。亦名解脱知。佛观离生灭。诸法等如是。说尝寄香十斤。附武平一。至曹溪礼六祖。有诗曰。大师捐世去。空留法身在。愿寄无碍香。随心到南海。
唐书裴休传。休嗜浮屠法。居常不御酒肉。讲求其说。演绎附着数万言。习歌呗以为乐。与纥干臮素善。至为桑门。号以相字。当世嘲薄之。而所好不衰。
北梦琐言。唐裴相公休。留心释氏。精于禅律。师圭峰密禅师。得达摩顿问。密师注法界观。禅诠。皆相国撰序。常被毳衲。于歌妓院。持钵乞食。自言曰。不为俗情所染。可以说法为人。每自发愿。世世为国王。弘护佛法。后于阗国王。生一子。手文有裴休二字。闻于中朝有子弟。欲迎之彼国。不允而止。
唐书裴宽传。天宝间。称旧德以宽为首。然感于佛。喜与桑门游。习诵其书。老弥笃云。
酉阳杂俎。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深信释氏。师事普寂禅师。日夕造焉。居一日。宽诣寂。寂云。方有小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憩也。宽乃屏息。止于空室。见寂洁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叩门连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但额云。无不可者。语讫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寂惟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右疾走视之。一行如其言灭度。后宽乃服衰绖葬之。自徒步出城送之 元宗既召见一行谓曰。师何能。对曰。惟善记览。元宗因诏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数幅之后。元宗不觉降御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
先觉宗乘。唐天宝三年。中使杨光庭。造本净禅师丈室。礼问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净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光庭泣拜。净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问道耶。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净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净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心是道。净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作礼信受。
佛祖统纪。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累中进士宏辞科。天宝十一年。徙右补阙。安禄山乱。屏居江南。李岘表置幕府。擢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山阳。勒子弟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着。书唯士大夫家传墓版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尝从荆溪受止观。为述大意一篇。大历初。卒于家。
东城老父传。老父姓贾名昌。元宗时。为鸡坊五百小儿长。禄山陷洛。大驾幸成都。昌变姓名。依于佛舍。除地击钟。施力于佛。洎太上皇归兴庆宫。肃宗受命于别殿。昌还旧里。居室为兵掠。家无遗物。布衣憔悴。不复得入禁门矣。明日复出长安南门。道见妻儿。于招国里。菜色黯焉。儿荷薪。妻负故絮。昌聚哭诀于道。遂长逝息。长安佛寺学大师佛旨。大历元年。依资圣寺大德僧运平。往东市海池。立陀罗尼石幢书。能纪姓名。读释氏经。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建僧房佛舍。植美草甘木。昼把土拥根。汲水灌竹。夜止观于禅室。建中三年。僧运平人寿尽。服礼毕。奉舍利塔。于长安东门外镇国寺东偏。手植松柏百株。构小舍。居于塔下。朝夕焚香洒扫。事师如生。顺宗在东宫。舍钱三十万。为昌立大师影堂及斋舍。又立外屋。居游民取备给。昌因日食粥一杯。浆水一升。卧草席絮衣。过是悉归于佛。
佛祖统纪。德宗兴元三年。翰林学士梁肃。学天台教于荆溪禅师。深得心要。以止观文义弘博。览者费日。乃删定为六卷。行于世。吏部郎中李华。尝从荆溪学止观。荆溪为述止观大意一篇。包括大部。若指诸掌。时士夫同学者。散骑常侍崔恭。谏议大夫田敦。皆学止观于荆溪云 宪宗时。初舍利入大内。夜放光明。早朝群臣皆贺曰。陛下圣德所感。韩愈独不言。上问愈。愈曰。微臣曾见佛经。佛光非青黄赤白等相。此是龙神卫护之光。上曰。如何是佛光。愈无对 河东节度使裴度奏。五台佛光寺庆云。见文殊大士乘狮子。于空中从者万众。上遣使供万菩萨。是日复有庆云。见于寺中。
唐书柳浑传。浑早孤。方十余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浅。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浑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学愈笃。
韩愈传。时有贾岛。韩门弟子。范阳人。初为浮屠。名无本。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愈怜之。因教其为文。遂去浮屠。举进士。
李罕之传。罕之陈州项城人。小拳捷初。为浮屠。行丐市。穷日无得者。抵钵褫祇衼去聚众。攻剽五台下。
钟传传。传凡出军攻战。必祷佛祠。积饵饼为犀象。高数寻。
妆楼记。有女子卸冠者。奉观音大士。甚肃比丘尼。往往劝其修净土云。当作观音观。观其法身。愈大愈妙。自此夜恒梦见之。然甚小若妇人钗头玉佛状。一日其夫寄一玉观音。类梦中所见。自是奉之益笃。
玉泉子杨希古。性酷嗜佛法。常置僧于第。陈列佛事。杂以幡盖。是谓道场者。每凌晨辄入其内。以身俯地。俾僧据其上。诵金刚经三遍。性又洁净。内逼如厕。必撒衣无所有。然后高履以往。
唐书孟简传。简晚路殊躁急。佞佛过甚。为时所诮。常与刘伯刍归登萧俯译次梵言者。
刘伯刍传。伯刍子宽夫。转左补阙。陈岵注浮屠书。因供奉僧以闻。除濠州刺史。宽夫劾状。敬宗怒谓宰相曰。岵不繇僧得州谏臣。安受此言。宽夫曰。众劾岵。独臣草状。应伏诛。推言所从。恐累国体。帝谠其言。释之。
李德裕传。德裕敬宗时。为浙西观察使。元和后。天下禁毋私度僧。徐州王智兴绐言。天子诞月。请筑坛度人。以资福。诏可即显。募江淮间。民皆奔走。因牟撷其财以自入。德裕劾奏。智兴为坛泗州。募愿度者。人输钱二千。则不复勘诘普加。髡落自。淮而右户三丁男。必一男剃发。规影徭赋。所度无算。臣阅度江者。日数百。苏常齐民。十固八九。若不加禁。遏则前至诞月。江淮失丁男六十万。不为细变。有诏徐州禁止。
酉阳杂俎。相传云。释道钦。往径山。有问道者。率尔而对。皆造宗极。刘忠州晏。尝乞心偈。令执炉而听再三。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晏曰。此三尺童子皆知之。钦曰。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至今以为名理 兴元城固县有韦氏女。两岁能语。自然识字。好读佛经。至五岁。一县所有经悉读遍。至八岁。忽清晨薰衣。靓妆默存牖下。父母讶。移时不出。视之已蜕衣而失。竟不知何之。荆州处士许卑。得于韦氏邻人张弘郢 续酉阳杂俎。李正己本名怀玉。候希逸之内弟也。候镇淄青署。怀玉为兵马使。寻构飞语。侯怒囚之。将置于法。怀玉抱冤无诉。于狱中。累石象佛。默期冥报。时近腊日。心慕同侪。叹吒而睡。觉有人在头上语曰。李怀玉。汝富贵时至。即惊觉顾。不见人。天尚黑。意甚怪之。复睡。又听人谓曰。汝看墙上。有青乌子噪。即是富贵时及。觉不复见人。有顷天曙。忽有青乌数十。如雀飞集墙上。俄闻三军叫唤。逐出希逸。坏炼取怀玉。扶知留后。
佛祖统纪。宣宗大中三年正月斋日。四明道俗。八千人。于阿育王寺。供养佛舍利塔。感天华纷坠。有如雪色。至手即融。入夜放五色光明。大众喜跃。
北梦琐言。唐崔侍中安潜。崇奉释氏。鲜茹荤血。唯于刑辟。常自躬亲。虽僧人犯罪。未尝屈法。于厅事前。虑囚。必温颜恤恻。以尽其情。有大辟者。俾先示以判语。赐以酒食。而付于法。镇西川三年。唯多蔬食宴。诸司以面及蒟蒻之类。染作颜色。用象豚肩羊臑脍炙之属。皆逼真也。时人比于梁武。而频于使宅堂前。弄傀儡子。军人百姓。穿宅观看。一无禁止。而中壶预政。以玷盛德。惜哉。
唐国史补李丹。为□州刺史。与妹书曰。释迦生中国设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设教。如释迦。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生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闻者以为知言。
东观奏记。上校猎城西。渐入渭水。见父老一二十人。于村佛祠设斋。上问之。父老曰。臣醴泉县百姓。本县令李君□□有异政。考秩已满。百姓借留。诣府乞。未替兼。此祈佛力也。上默然还宫。后于御扆。上大书君□□名。中书两拟醴泉令。上皆抹去之。逾岁以怀州刺史阙。请用人。御笔曰。醴泉令李君□□。可怀州刺史莫测也。君□□中谢宸旨奖励。始闻其事。
投荒杂录。南人率不信释氏。虽有一二佛寺。吏课其为僧以督责。释之土田及施财。间有一二僧。喜拥妇食肉。但居其家。不能少解佛事。土人以女配僧。呼之为师郎。或有疾。以纸为圆钱。置佛像旁。或请僧设食。翌日宰羊豕以啖之。目曰除斋。
清异录。懿代崇佛法。馆宇逾制。佛骨至。起不思议。堂将奉遗体。工半帝升遐。
云仙杂记。封少卿问禅于龙华厚参。师曰。金鸡抱卵时如何。少卿归而默坐三年。不能领解。至于发狂而死。
(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纪事卷上
卍新纂续藏经第 册 No.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纪事
(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纪事卷下
五代史。石昂传。昂父好学。平生不喜佛说。父死。昂于柩前。诵尚书曰。此吾先人之所欲闻也。禁其家不可以佛事污吾先人。
唐庄宗皇后刘氏传。庄宗自灭梁。志意骄怠。宦官伶人乱政。后特用事。于中自以出于贱微。逾次得立。以为佛力。又好聚敛。分遣人为商贾。至于市肆之间。薪刍果茹。皆称中宫所卖。四方贡献。必分为二。一以上天子。一以入中宫。宫中货贿山积。惟写佛书。馈赂僧尼。而庄宗由此亦佞佛。有胡僧。自于阗来。庄宗率皇后及诸子。迎拜之。僧游五台山。遣中使供顿。所至倾动城邑。又有僧诚惠。自言能降龙。尝过镇州王镕。不为之礼。诚惠怒曰。吾有毒龙五百。当遣一龙揭片石。常山之人。皆鱼鳖也。会明年滹沱大水。坏镇州关。城人皆以为神。庄宗及后。率诸子诸妃拜之。诚惠安坐不起。由是士无贵贱。皆拜之。独郭崇韬。不拜也。是时皇太后及皇后。交通藩镇。太后称诰。令皇后称教命两宫使者。旁午于道。许州节度使温韬以后。佞佛因论。以私第为佛寺。为后荐福。
马引孙传。引孙既学韩愈为文。故多斥浮屠氏之说。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于世。时人诮之曰。佞清泰不彻。乃来佞佛。清泰废帝年号也。人有戏引孙曰。公素慕韩愈为人。而常诵傅奕之论。今反佞佛。是佛佞公邪。公佞佛邪。引孙答曰。岂知非佛佞我也。时人传以为笑。
北梦琐言。泾原帅李金全。累历藩镇。所在掊敛。非时进马。上问其为治如何。莫专以进马为事。虽黾勉受之。圣旨不怿。张虔钊多贪。镇沧州日。因亢早民饥。发廪赈之。方上闻。帝甚嘉奖。他日秋成。倍斗征敛。朝论鄙之。虔钊好与禅毳谜语自云。知道心与口背。唯利是求。只以饭僧。更希福利。议者以渠于佛上希利。愚之甚也。后叛入蜀。取人产业。黩货无厌。蜀民怨之。或说在蜀。问一禅僧云。如何是舍利。对曰。剩置僦居。即得舍利。清河惭笑而已。
佛法金汤编。初太祖目击周世宗。镕范镇州大悲菩萨铜像。铸为钱。太祖密访麻衣和尚。问曰。自古有毁佛天子乎。麻衣曰。何必问古事。请以柴官家。目击可验。太祖曰。主上神武。聪明善任人。日夜图治。以混一为心。有唐太宗之风。不知。天下何日定矣。麻衣曰。甲子至。将大定。太祖因问。古天子毁佛法。与大周何如。麻衣曰。魏太武毁寺。焚经像坑沙门。故父子不得其死。周武帝毁佛寺。籍僧归民。未五年。遽萦风疹。北伐年三十六。崩于乘舆。国亦寻灭。唐武宗毁天下佛寺。在位六年。年三十二。神器再传。而黄巢群盗并起。太祖曰。天下久厌兵。毁佛法。非社稷福奈何。麻衣曰。白气已兆。不逾数月。至甲辰。当有圣帝大兴。兴则佛法。赖之亦兴。传世无穷。请太尉默记之。及即位。屡建佛寺。岁度僧人。
五国故事。徐氏将移杨氏之祚。称杨氏欲入道。乃营室于茆山。迁溥居之。册白受禅。老臣知诰。上尊号。曰高尚思元崇古让皇帝。溥既渡江赋诗。略曰。烟凝楚岫愁千点。雨滴吴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端坐细思量。及将遇弑。方诵佛书于楼上。使者前趋。溥以香炉掷之。俄而见害 王延钧。审知次子延翰殂。遂袭其位。僭称大号。号国曰大闽。改元龙启。即位日。既被衮冕。遂恍惚不能自知。久之方苏。乃心许饭僧三百万。缮经三百藏。寻而稍安。后于诸寺赛。所许愿文。疏中明述其事。闻者哂之曰。大闽其应天顺之。有如此者。
佛法金汤编。王延钧。素奉佛法。度僧万人。由是闽中多僧。尝请罗山和尚。开堂说法。升座敛衣。左右顾视。便下座。王近前。执罗山手曰。灵山一会。何异今日。
江南野录。李后主酷信浮屠。有僧与后。顶僧伽帽。衣袈裟。诵佛书。拜跪顿颡。至为瘤赘。亲为桑门。削作厕简子试之。腮颊少有涩滞者。再为治之。其手不[扠-一]。学佛握印而行。僧犯奸。有司具牍还俗。后主令礼佛三百拜。免刑。王师克池州。令僧俗兵士。念救苦观世音菩萨。
宋史。钱氏世家俶。崇信释氏。前后造寺数百。归朝又以爱子为僧。
佛法金汤编。钱弘佐文穆王元瓘子也。袭封吴越国王。谥忠献。尝遣僧慧龟。往双林。启善慧大士傅公塔。得灵骨十六片。如紫金色舍利无数。乃迎灵骨。并净瓶香炉扣门槌诸物。至钱塘安光册殿供养。建龙华寺。以灵骨塑大士像于寺 钱弘俶文穆第九子。袭封吴越国王。谥忠懿。尝慕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箧中置印心咒。经十年功讫。布散部内。福州支提山。有天冠菩萨一千眷属。王施七宝。铸天冠像一千尊。仍造寺宇 边镐初生。父母梦谢灵运入室。故小名康乐。仕南唐。以都虞候。从查文徽。克建州。凡所俘获。皆全之。建人谓之边佛子。及克潭州。市不易肆。谓之边菩萨。既而为节度使。日设斋供。盛修佛事。潭人谓之边和尚。
三楚新录。吴命边镐。将兵救楚。其实伐也。先是吴欲加兵于楚。以镐多艺。使诈为僧。以游长沙。弄钹行乞。未几亡去。故吴以为将。而镐非将材。每出师皆载佛而行。祝以请福。由是三军解体。及王逵兵至。竟宵遁焉 楚王马希范死。弟希广立。异母弟希萼。自鼎州举兵叛。将袭长沙。希广闻之。命将许可琼拒之。可琼倒戈以降。希广计无所出。然素好释氏。乃披缁服。召僧念佛以禳。比城陷不辍。其愚昧皆此类也。寻为希萼缢之。
群居解颐。伪蜀王先主。未开国前。西域胡僧到蜀。蜀人瞻敬。如见释迦。舍于大慈三学院。蜀主复谒坐于厅。倾国士女就院。不令止之。妇女列次拜。俳优王舍城扬言曰。女弟子勤礼拜。愿后身面孔。一似和尚。蜀主大笑。
辽史义宗传。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居。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宗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
马哥传。马哥字讹特。懒兴宗时。以散职入见。上问。卿奉佛乎。对曰。臣每旦诵太祖太宗。及先臣遗训。未暇奉佛。帝悦。
宋史王仁镐传。仁镐在周。为山南东道节度。宋初加检校。太师仁镐性端谨俭约。崇信释氏。所得俸禄。多奉佛饭僧。每晨诵佛经五卷。或至日旰。方出视事从事。刘谦责仁镐曰。公贵为藩侯。不能勤恤百姓。孜孜事佛何也。仁镐敛容逊谢。无愠色。当时称其长者。
铁围山丛谈。艺祖始受命。久之阴计释氏何神灵而患苦天下。今我尝抑之。不然废其教矣。日旦暮则微行。出徐入大相国寺。将昏黑。俄至一小院。户旁望见。一髡大醉。吐秽于道左右。方恶骂不可闻。艺祖阴怒。适从旁过。忽不觉为醉髡拦胸腹。抱定曰。莫发恶心且夜矣。惧有人害汝。汝宜归内。可亟去也。艺祖默然心动。以手加额。而礼焉。髡乃舍之去。艺祖还内。密召忠谨小珰。尔行往某所。觇此髡在否。且以其所吐物状来。及至则已不见。小珰独爬取地上所吐狼籍。至御前视之。悉乳香也。释氏教因不废。
三楚新录。初周行逢。以淫祀为患。管内祠庙。非前代有功及民者。皆毁拆。一时有识之士。忻然以为明断。及来年。酷信释氏。每岁设大会斋者四。破耗国用。仍度僧建寺。所在不辍。因暇服召群僧。于府中讲唱而已。自执炉焚香以听。凡披缁之士。虽三尺童子。皆抢地伏拜之。虽梁武笃好。未之加也。故君子知其不克永世矣。
佛祖统纪。宋太祖建隆三年。楚王周行逢。据潭州果于杀戳。然知事佛度僧。斋忏未尝辍。见沙门辄作礼。亲手行食。谓左右曰。吾杀人多矣。不假佛力。何以解怨 乾德四年。枢密使沉义伦。事佛长斋。夏中危坐。以饲蚊。或以为苦者曰。饿蚊相投。岂忍拂去。时执政多自陈起。第独义伦。乞为母修寺。上嗟叹许之。
宋史孔承恭传。承恭授将作监致仕。承恭奉佛多蔬食。所得俸禄。大半以饭僧。尝劝上不杀人。又请于征战地修寺。及普度僧尼。人言其迂阔云。
陈思让传。思让累历方镇。无败政善。酷信释氏。所至多禁屠太宰。奉禄悉以饭僧。人目为陈佛子。身没之后。家无余财。
李崇矩传。崇矩信奉释氏。饭僧至七十万。造像建寺尤多。
学佛考训。宋太祖尝奉佛牙于东京大相国寺。太宗因为之赞赞曰。数重金色润。一斤玉光寒。廷臣一时称善 宋太宗每设问端。考验禅者。时驸马李遵勖。颇擅元学。帝加宠眷。
笔记。太宗白沟河大战阵。亡军士。积骸遍野。上念之。命收其头骨。规成数珠。分赐内官念佛。冀其轮回。又有脑骨深大者。则以盛净水供佛。名天灵碗。
佛祖统纪。淳化四年。上幸开宝塔院。问僧。卿是何人。僧云。塔主。上曰。朕塔。云何卿作主。僧无对。因僧朝见。上曰。甚处来。对云。庐山卧云庵。上曰。卧云深处不朝天。僧无对。上尝梦天人云。请陛下发菩提心。翌旦宣问西街。菩提心如何发。俱无对。
佛法金汤编。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相真宗谥文正。淳化二年。杭州昭庆寺僧省常。刺血书华年净行品。结社修净业。旦为之首。参政苏易简一百三十二人。一时士大夫。皆称净行社弟子。比丘预者千众人。谓庐山莲社。莫如此日之盛也。天禧元年九月旦薨。先一日。嘱翰林杨亿曰。吾深厌劳生。愿来世为僧。晏坐林间。观心为学。幸于死后。为我请大德。施戒剃发须。着三衣火葬。勿以金宝置棺内。亿为诸孤议曰。公三公也。敛赠公衮。岂可加于僧体。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宝玉。
国老谈死。王旦在中书二十年。常日罢归。径趋书阁。阖扉以自息。虽家人之亲密者。不复接焉。常以蝗旱忧愧辞位。俄而疾发不食。真宗命内饔。为肉糜宸翰缄器以赐。日常三四。旦疾亟聚家人谓曰。吾无状久坐台可。今且死矣。当祝发缁衣。以塞吾平昔之志。未几而绝。家人辈皆欲从其言。惟婿苏耆力排止之 李允则守雄州。匈奴不敢南牧。朝廷无北顾之忧。一日出官库钱于缗。复敛民间钱起浮图。即时飞谤至京师。至于监司。亦屡有奏削。真宗悉封付允则。然执政者。尚暄沸。真宗遣中人。密谕之。允则谓使者曰。某非留心释氏。实为边地。起望楼耳。盖是时北鄙方议寝兵罢斥堠。允则不欲显为其备。然后毁谤不入。毕其所为。
佛祖统纪。天禧四年十二月。翰林学士杨亿卒。亿留心禅观。自属疾。即屏荤茹。临终之日。为空门偈以见志。识者知其有得佛氏之学。
画墁录。丁晋公南迁。过潭州云山海会寺供僧。致猕猴无数满山谷。林木皆折。不可致诘也。
国老谈苑。丁谓既窜朱崖路。由湘潭佛寺饭僧。为文以自叙。其略曰。补仲山之衮。虽尽巧心和傅说之羹。难调众口。既至贬所。教民陶瓦。先为公宇。次营所居之第。为小楼。日游其上。阅书焚香。怡然以自得。
宋史陈恕传。恕素不喜释氏。尝请废译经院。辞甚激切。真宗曰。三教之兴。其来已久。前代毁之者多矣。但存而不论可也。
吕大临传。富弼致政于家。为佛氏之学。大临与之书曰。古者三公无职事。惟有德者居之。内则论道于朝。外则主教于乡。古之大人。当是任者。必将以斯道。觉斯民。成己以成物。岂以爵位进退。体力盛衰。为之变哉。今大道未明。人趋异学。不入于庄。则入于释。疑圣人为未尽善。轻礼义。为不足学。人伦不明。万物憔悴。此老成大人。恻隐存心之时。以道自任。振起坏俗。在公之力。宜无难矣。若夫移精变气。务求长年。此山谷避世之士。独善其身者之所好。岂世之所以望于公者哉。□□谢之。
周沆传。沆进枢密直学士。知成德军俗方弃亲事佛。沆阅按斥数千人。还其家。
程颢传。颢父珦徙知汉州。尝宴客开元僧舍。酒方行人欢言。佛光见观者。相腾践不可禁。珦安坐不动。顷之遂定。
佛祖统纪。仁宗天圣元年。上常顶玉冠。上琢观音像。左右以玉重。请易之。上曰。三公百官。揖于下者。皆天下英贤。岂朕所敢当。特君臣之分。不得不尔。朕冠此冠。将令回礼于大士也。
佛法金汤编。李觏字泰伯。旰江人。皇祐二年。范文正公表荐之。就门除一官。复充太学说书。未几而卒。尝箸潜书。力于排佛。明教嵩公。□□辅教编谒之。觏方留意。读佛经。乃怅然曰。吾辈议论。尚未及一卷心经。佛道岂易知耶。其门下士黄汉杰者。以书诘之。觏答之。略曰。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道。之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骸。皆有所主。其异端何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道。之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骸。皆无所主。舍浮图何适哉。
学佛考训。欧阳永叔。每诽斥佛氏。已而参知政事。辄病梦至一所。十人冠冕。环坐一人曰。参政安得至此。宜速反舍公出门数步。复往问之曰。君等岂非释氏所称十王者乎。曰然。公由是笃信佛法。
宋仁宗雅好禅学。尝阅投子语。至僧问如何是露地白午。投子连叱。遂有省。因作释典颂十四篇。其首章曰。若问主人公。真寂合太空。三头并六臂。腊月正春风。后以赐大觉。琏琏因属和。
道山清话。富丞相一日。于坟寺剃度一僧。贡父闻之笑曰。彦国坏了几个才。度得一个人。问之曰。彦国每与僧对语。往往奖予过当。其人恃此傲慢。反以致祸者。攽目击数人矣。岂非坏了乎。皆大笑。然亦莫不以其言为当也 邵康节。与富韩公在洛。每日晴。必同行至僧舍。韩公每过佛寺神祠。必躬身致敬。康节笑曰。无乃为佞乎。韩公亦笑。自是不为也 吕晦叔为中丞。一日报在假馆中。诸公因问。何事在假时。刘贡父在坐。忽大言。今日必是一个十斋日。盖指晦叔好佛也 张天觉好佛。而不许诸子诵经云。彼读书未多。心源未明。才拈着经卷。便烧香礼拜。不能得了 或问范景仁。何以不信佛。景仁曰。尔必待我合掌膜拜。然后为信邪。
可谈杨杰次公。留心释教。尝因上殿神考颇问。佛法大概。杨并不详。答曰。佛法实亦助吾教。既归。人咸咎之。或责以圣主难遇。次公平生所学如此。乃唯唯何也。杨曰。朝廷端款明辨。吾惧度作导师。不敢妄对。
春渚纪闻。龚彦和正言自贬所归卫城县。寓居一禅林。日持钵随堂供。暇日偶过库司。见僧雏具汤饼。问其故。云具殿院晚间药食。龚自此不复晚食云。
吹剑录。温公不好佛。谓其微言不出儒书。而家法则云。十月就寺。斋僧诵经。追荐祖先。
渑水燕谈录。近士大夫。多修佛学。司马温公患之。尝为解禅偈六篇云。忿怒如烈火。利欲如铦锋。终朝长戚戚。是名阿鼻狱。颜回甘陋巷。孟轲安自然。富贵如浮云。是名极乐国。孝悌通神明。忠信行蛮貊。积善来百祥。是名作因果。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不坏身。道德修一身。功德被万物。为贤为大圣。是名菩萨佛。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光明藏。
佛祖统纪。司马光尝读文中子。谓佛为圣人。乃曰。审如是。则佛之心可见矣。乃作禅偈六首。其卒章云。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暇日游洛阳诸寺。廊无寂寂。忽声钟伐鼓。至斋堂。见沙门端坐。默默方进匕箸。光欣然谓左右曰。不谓三代礼乐。在锱衣中 祁公杜衍。以张方平佞佛。常笑怪之。有医者朱生。游二公间。一日祁公呼朱生胗脉。生谓使者曰。往白公但言看楞严未了。及至揖坐。谓曰。老夫以君疏通不意近亦阘茸。圣人微觉。无出孔孟。所谓楞严者。何等语耶。生曰。公未读此经。何知不及孔孟。因袖中出其卷。祁公观之。不觉终轴。大惊曰。安道知之。而不以告我。即命驾就见之。安道曰。譬如失物。忽已得之。但当喜其得。不必悔其晚也。
佛法金汤编。王安石。问张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或有之。而非醇儒。方平曰。岂为无人。亦有过孔孟者。公曰。何人。方平曰。马祖一。汾阳无业。雪峰存。岩头奯。丹霞然。云门偃。王公意未解。方平曰。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公欣然叹服。后以语张商英。商英抚几赏之曰。至哉此论也。
青箱杂记。张尚书方平。尤达性理。有人问祖师西来意。张作偈答之曰。自从无始于千劫。万法本来无一法。祖师来意我不知。一夜西风扫黄叶。
唾玉集。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尝见梵册整齐。叹吾儒之不若。夜执笔。妻向氏问何作。曰欲作无佛论。向曰既曰无。又何论。公骇其言而止。后阅藏经。翻然有悟。乃作护法论。
佛祖统纪。庆历四年。谏议欧阳修。为言事者。所中下诏狱穷治。左迁滁州。明年将归庐陵。舟次九江。因托意游庐山。入东林圆通。谒祖印禅师。居讷与之论道。师出入百家。而折衷于佛法。修肃然心服。耸听忘倦。至夜分不能已。默默首肯。平时排佛。为之内销迟回。逾旬不忍去。或谓此与退之见大颠正相类。修初至师。揖就坐曰。足下远临。岂以西竺圣人之道。有合于心乎。修盛气以答曰。修学孔孟之道。窃有慕于韩子之壤斥佛老者。西竺之法。何所取焉。师正色而诘曰。退之排佛老。自比孟子之距杨墨。佛老大圣。非杨墨比。退之尚不可排。况今欲慕之者。昔者文中子之言。佛圣人也。而退之斥为夷鬼。此大慢之言也。修曰。学者废中说。史家不立传。退之绝口而弗称。今师援之。谓佛圣人者。天下孰从之乎。师曰。文中子醇儒也。其得佐太宗。当不愧三代之治。其职居修史。必能列佛老于圣人。昔陈叔达撰隋史。避嫌于当世。而司马君。实作传以补之。退之蔽贤而弗称。岂天下之公心。皮日休谓。孟子荀卿。翼传孔道。至于文中子。司空图谓。天生文中子。以致圣人之用。故房杜之徒。恢张文武。以济贞观之治。此皆足以知文中子也。荀卿之徒。韩非尚刑名以害世。李斯焚诗书以亡秦。杨墨之祸。未至是也。文中子之门人。能以仁义之道。辅成唐家。以致治乎。若子云退之。徒立空言。不闻其徒有佐汉兴唐之效者。然则文中子之道。岂不愈于荀杨韩子。而后世学者。顾不之知邪。修曰。韩子之道。文中子不合者鲜矣。使其遇太宗。必大发所蕴。师曰。宪宗中兴之君也。退之不闻此时有所裨赞。乃以排佛老。为己功。欲自比于孟子之距杨墨。其好胜取名。若是之甚。且退之斥佛。为夷鬼者。请略辨之。佛圣人降自兜率天。托生中天竺圣王之家。何以夷称。佛圣人不生不灭。旷劫常存。人天之宗仰。何以鬼称。此非退之大慢语乎。退之七世祖韩耆。当后魏永兴。自赫连屈丐。来降拓□。由西戎归北狄。独不为祖讳。而反敢讪佛圣人乎。退之畏修史褒贬之过。而不思贬佛之过。为尤可畏。排老子为己任。而兄事毛仙。服其丹。卒疽发而殂。子昶校书不材。卒黜归。未数世而绝灭。其亦天刑人。祸之不能免乎。退之倡排佛老。足下今又和之。将使后世好名之士。援韩氏欧阳氏。以为法。岂不为盛德之累。谚言善骂者。人亦善骂之。足下旧着本论。孜孜以毁佛为务。安得众口。不毁公于天听之前乎。足下之言。以搜狩丧祭乡射之礼为胜。佛之本是犹退之原道。而实未知道也。修大惊赧为之谢曰。修胸中已释然。将何以见教。师曰。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屡生体道。特以失念。生东华为名儒。偏执世教。故忘其本。诚能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祛我慢。悉悔昨非。观荣辱之本空。了死生于一致。则净念当明。天真独露。始可问津于斯道耳。修自此颇有省发。及后入参大政。每誉于公卿之前。岁时书问。未尝绝。
佛法金汤编。吕公着熙宁中。知河南尹。元祐中。与温公并相。历事四朝。封申公。谥正献。晚年多读释典。益究禅礼。温公不喜佛。公每劝之曰。佛学心术简要。掇其至要而识之。大率以正心无念为宗。温公然之 熙宁间。王安石行青苗法。其子雱为崇政殿说书。阴为父佐务。新法必行。雱卒。公亦罢相。宴间中。一如梦寐。见一使领雱荷铁枷。号泣公前谓。获谴由行青苗法。公问使者乞解脱。使曰。建寺斋僧可免。由是舍宅建寺。为荐冥福。凞宁八年。公复相。一日奏事退。上曰。佛法于中国有补乎。公曰君子小人。皆知畏而从善。岂小补哉。
竹坡诗话。钱塘关子东为余言。熙宁中。有长老重喜。会稽人。少以捕鱼为生。然日诵观世音菩萨。不小休。旧不识字。一日辄能书。又能作偈颂。尝作颂云。地炉无火一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乞得苎麻缝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此岂捕鱼者之所能哉。解悟如此。盖得观音智慧力也。
青箱杂记。陈文惠公。悟性理。尝至一古寺。作偈曰。殿古寒炉空。流尘暗金碧。独坐偶无人。又得真消息 富文忠公。大达性理。熙宁余官洛下。公时为亳守。遗余书记为访荷泽诸禅师影像。余因以偈戏之曰。是身如泡幻。尽非真实相。况兹纸上影。妄外更生妄。到岸不须船。无风休起浪。唯当清静观。妙法了无象。公答偈曰。执相诚非。破相亦妄。不执不破。是名实相。既又以手笔贶余曰。承此偈见警。美则美矣。理则未然。所谓无可无不可者。画亦得。不画亦得。就其中观像者。为不得。不观像者。所得如何。禅在甚么处。似不以有无为碍者。近乎通也。思之思之。
避暑录话。范蜀公素不饮酒。又诋佛教。在许下。与韩持国兄弟往还。而诸韩皆崇此二事。每燕集。蜀公未尝不与极饮尽欢。少间则必以谈禅相勉。蜀公颇病之。苏子瞻时在黄州。乃以书问救之。当以何术。曰曲糵有毒平地生。出醉乡土偶作祟。眼前妄见佛国子。瞻报之曰。请公试观。能惑之性。何自而生。欲救之心。作何形相。此犹不立。彼复何依。正恐黄面瞿昙亦须敛衽。况学之者耶。意亦将有。以晓公而公终不领。亦可见其笃信自守。不肯夺于外物也。
续明道杂志。范蜀公不信佛说。大苏公尝与公论佛法。诘其所以不信之说。范公云。镇平生事。非目所见者。未尝信。苏公曰。公亦安能然哉。设公有疾。令医切脉。医曰寒则服热药。曰热则饵寒药。公何尝见脉。而信之如此。何独至于佛。而必待见耶。
东坡志林。苏台定惠院净人卓契顺。不远数千里。陟岭渡海。候无恙于东坡。东坡问。将什么土物来。顺展两手。坡云。可惜许。数千里空手来。顺作荷担势。信步而出 昙秀来惠州见坡。将去。坡曰。山中见公还。必求一物。何以与之。秀曰。鹅城清风。鹤岭明月。人人送与。只恐他无著处。坡曰。不如将几纸字去。每人与一纸。但向道。此是言法华书里头有灾福 石塔来别东坡。坡云。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遮着是砖浮图耶。坡云。有缝塔。塔云。若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坡首肯之。
贤奕济南监镇宋保国出观荆公华严解。东坡曰。华严有八十一卷。今独其一何也。保国云。公言此佛语至深妙。他皆菩萨语耳。东坡曰。予于藏经中。取佛语数句。杂菩萨语中。取菩萨语数句。杂佛语中。子能识其非是乎。曰不能也。东坡曰。予昔在岐下。闻河阳猪肉甚美。使人往市之。使者醉。猪夜逸去。贸他猪以偿。客皆大诧。以为非他产所及。既而事败。客皆惭。今荆公之猪未败耳。若一念清净。墙壁瓦砾。皆说无上妙法。而云佛语深妙。菩萨不及。岂非梦中语邪 黄龙寺晦堂老子。尝问山谷。以吾无隐乎尔之义。山谷诠释再三。晦堂终不然其说。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因问曰。木樨香乎。山谷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山谷乃服 韩侍郎宗古。以书问晦堂曰。昔闻和尚开悟。旷然无疑。但无始以来。烦恼习气。未能顿尽。晦堂曰。心外无剩法。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而欲尽之。从上以来。但有言说。乃是随病设药。若定有习气可治。如灵龟曳尾于涂。拂迹迹生。可谓将心用心。转见病深。苟明达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既无。更欲教谁顿尽耶。
漫笑录。佛印禅师为王观文升坐云。此一瓣香。奉为扫烟尘博士。护世界大王。杀人不睫眼上将军。立地成佛。大居士王公。大喜为其久师多专杀也。
闻见近录。咸平县僧。藏佛牙一株。其大两指许。淡金色。予尝请而供之。须臾舍利。自牙中出。初如露。巡行牙上。或远数十步。求者辄得。予请至四十八粒。欲求为四十九粒也。经夕不可得。明日发箧。则已足其数。又或谓。有自甘露穴中出者。明日再往请之。不得。遂出陈州门十数里。请竟不得。因拜辞而归。拜起一粒。自甘露穴出。其大如菉豆。光彩炳然。后神宗迎之禁中。遂御封箧而归之。今人罕得见者 史朝请琳云。通判许州。有路分都监郭虞卿妻乳母。礼塔数年。礼数将满。尝以薏苡。记其数。薏苡忽自器中跳踯。视之舍利满前。皆自薏苡中出。凡得数勺。须臾所礼银塔中。灵光焕然。舍利如雨。又须臾乳媪。两膝生舍利无数。礼塔则舍利隐痛。媪益勤不懈数日。失塔所在。
笔记。山谷移监德平镇。过泗州僧伽塔。作发愿文。戒酒色肉。但朝粥午饭。如浮屠法。
冷斋夜话。陈了翁罪予不当。称甘露灭近不逊。曰得甘露灭。觉道成者。如来识也。子凡夫与仆辈俯仰。其去佛地。如天渊也。奈何冒其美名。而有之耶。予应之曰。使我不得称甘露灭者。如言蜜不得称甜。金不得称色黄。世尊以大方便。晓诸众生。令知根本。而妙意不可以言尽。故言甘露灭。灭者寂灭。甘露不死之药。如寂灭之体。而不死者也。人人具焉。而独饥不得称。何也。公今闲放。且不肯以甘露灭名。我脱为宰相。宁能饰予以美官乎。莹中愕然。思所为折难。予不可得。乃笑而已 陈莹中谪合浦时。予在长沙。以书抵。予为负华严入岭。有偈曰。大士游方兴尽回。家山风月绝尘埃。杖头多少闲田地。挑取华严入岭来。予和之曰。因法相逢一笑开。俯看人世过飞埃。湘江庙外休分别。常寂光中归去来。又闻岭外大雪作。二偈寄之曰。传闻岭下雪。压倒千年树。老人拊手笑。有眼未尝睹。故应润物林。一洗瘴江雾。寄语牧牛人。莫教头角露。又曰。遍界不曾藏。处处光皎皎。开眼失却踪。都缘大分晓。园林忽生春。万瓦粲一笑。遥知忍冻人。未悟安心了 朱世英言。予昔从。文公定林。数夕闻所未闻。尝曰。子曾读游侠传否。移此心学无上菩提。孰能御哉。又曰。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又曰。吾止以雪峰一句语。作宰相。世英曰。愿闻雪峰之语。公曰。这老子尝为众生。自是什么。
栾城遗言。公悟悦禅定。门人有以渔家傲祝生日及济川者。以非其志也。乃赓和之。七十余年真一梦。朝来涛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蚤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
避暑录话。欧阳氏子孙。奉释氏尤严。于它士大夫家。余在汝阴。尝访公之子棐于其家。入门闻歌呗钟磬声。自堂而发。棐移时出。手犹持数珠。讽佛名。具谢今日适斋日。与家人共为佛事方毕。问之云。公无恙时。薛夫人已自尔公不禁也。及公薨。遂率其家。无良贱悉行之。汝阴有老书生。犹及从公游。为予言。公晚闻富韩公得道。于净慈本老。执礼甚恭。以为富公。非苟下人者。因心动时。与法师住荐福寺。所谓颙华严者。本之高弟。公稍从问其说。颙使观华严。读未终而薨。则知韩退之与大颠事。真不诬公。虽为世教立言。要之其不可夺处。不唯少贬于老氏。虽佛亦不得不心兴也。
墨庄漫录。晁文元公迥深明理性。尝作七审。于四威仪中。尝自考校。以代曾子三省之义。道力浅深。自审方知。一一切妄念。能息否。二一切外缘。稍简省否。三一切触境。能不动否。四一切语言。能慎密否。五一切黑白。减分别否。六梦想之间。不颠倒否。七方寸之间。得恬愉否。予读公所作内典诸书得此。若有所省。当书座右。以警昏愦。
蒙斋笔谈。晁文元公。年四十始娶。前此未尝知有女色。早从刘海蟾道。自言得长生之术。故末年康健精明。视听不少衰。六十后。即兼穷佛理。然多从经论讲师。以分别名相为主意。将以儒释道。通为一。其自著书。号法藏碎金。累数万言。反覆不出此义。书成。继作道院集三卷。过八十。又为耄志余书。余不及见。而道院集。亦但申前意。而归要尔。妙湛师尝为吾云。江民表尝惜此公不一见正明眼。每有遗恨。然论其忠实和厚。无一点世间情伪处。则第一等人也。其子孙数世愈盛。天固有以报之。法藏碎金自记其所得处云耳。尝闻天乐和雅之音。有不可胜言者。自见其形。每每在前。既久而加小类数寸。不违眉睫之间。此恐是海蟾所得。佛氏则无是事。此诸人之所疑也。乃知脱黏除网。大是难事。如此公果有未至。则他人可不勉乎。
佛法金汤编。晁说之字以道。济北人。自号景迁。官至待制。尝撰仁王般若经序。明智法师碑论。监明州盐场日。常往南湖。访明智。闻三千境观之说。欣然愿学通其旨。晚年日诵法华。自号天台教僧。
石林燕语。王元之素不喜释氏。始为知制诰。名振一时。丁晋公孙何皆游门下。元之亦极力延誉。由是众多侧目。有伪为元之请汰释氏疏。及何无佛论者。未几。有商洛之贬。
国老谈苑。李遵勖杨亿刘筠。尝聚高僧论宗性。遵勖命画工。各绘其像。成图目曰禅会。
宜春传信录。朝议大夫李观。字梦符。排斥释教。至老不衰。乡人尝请公作崇胜院佛殿记。中间曰。天子爱民。泽至渥也。使供租税。若有难色。至奉异方之教。则倒廪竭囊。忻然无辞施者颇多。其后多宝塔成。有欲求记于公者。公于是又曰。今之人。父母甘旨之养。往往未能铢锱。惟惑报应。拾万金唾如也。众益渐。故二文至今。不果刻石。
佛法金汤编。刘安世字器之。大名人。号元城。元祐中。为中书舍人。尝曰。孔子佛氏之言相为终始。孔子之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之言。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其言若出一人。但孔子以三纲五常为道。故色色空空之说。微开其端。令人自得耳。孔子之心佛心也。假若天下无三纲五常。则祸乱又作。人无噍类矣。岂佛之心乎。故儒释道。其心皆一。门庭施设。不同耳。又曰。古今大儒。著论毁佛法者。盖有说也。且彼尾重。则此首轻。今为儒佛弟子者。各主其教。犹鼎足也。今一足失可乎。则鼎必覆矣。彼世之小儒。不知此理。见前辈或毁佛教。亦从而诋之。以为佛法皆无足取非也。士大夫多以禅为戏。此事乃佛究竟之法。岂可戏而为一笑之资乎。此亦宜戒。所谓禅之一字。于六经中。亦有此理。佛易其名。达摩西来。此话大行。佛法到今果弊矣。只认色相。若渠不来佛法之灭久矣。又上根聪悟。多喜其说。故其说流通。某之南迁。虽平日于吾儒及老先生得力。然亦不可谓于此事不得力。世事有大于生死者乎。此事独一味理会生死。有个见处。则贵贱祸福轻矣。老先生极通晓。但不言耳。又曰。温公著论诋释氏云。其妙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某问如何是妙。曰无我。千经万论。只辨一个我字。又问。如何是诞。曰其言天堂地狱不足信。曰佛之设此。俾人易恶向善耳。且邹衍谓。天地之外。如神州赤县者八九。庄子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凡人耳日所不及。安知其无。公曰。吾欲扶教耳。
玉照新志。宣和间。上皇南幸阅岁。时上皇驾还。皆亲至塔下烧香。每入寺。寺中人皆驱出。施僧伽钵盂袈裟至亲与著于身。先是以普照寺大半。为神霄玉清宫。至是御笔画图。以半还寺。寺僧送驾出城。得御笔欢喜。上皇初至之时。寺之紧要屋宇。还之益多。始所还道流尽拆去门牕。及再还。即并所拆门牕得之。道流褫气矣。
拊掌录。赵阅道罢政间居。每见僧接之甚恭。一日士人以书贽见。公读之终卷。正色谓士人曰。朝廷有学校有科举。何不勉以卒业。却与闲退人说他朝廷利害。士人惶恐而退。后再往。门下人不为通。士人谓阍者曰。参政便直得如此敬重和尚。阍者曰。寻常来见诸僧。亦只是平平人。但相公道是重他袈裟。士人笑曰。我这领白襕。直是不直钱财。阍者曰。也半看佛面。士人曰。更那辍不得些少来看孔夫子面。人传以为笑。
贵耳录。陈习庵名埙。其父母求子。于佛照光禅师。就写一偈。末后二句云。诸佛菩提齐着力。只今生个大男儿。此十月三十日书。十二月三十日。习庵生。父母乞名于佛照光曰。觉老余亲见其状。习庵无髭。有则去之。凡有除日。即先梦见住院前身。即一尊宿也。
括异志。临江军惠历寺。初造轮藏。成僧限千钱。则转一匝。有妇丧夫。家极贫。念欲转藏。以资冥福。累月辛苦。求舍随缘。终不满一千。迫于贫乏。无以自存。且嫁有日矣。此心眷眷。不能已。乃携所聚之钱。号泣藏前。掷钱拜地。轮藏自转。阖寺骇异。自是不复限数矣。
闻见近录。金州推官母王氏。朱道诚之妻也。日诵十句观音心咒。时年四十九。病笃。家人方治后事。王氏恍然。见青衣人曰。尔平生持观世音心咒。但复少十九字。增之当益寿。王曰我不识字奈何。青衣曰。随声诵记之。乃曰。天罗神。地罗人。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久之而醒。疾亦寻愈。后至七十九。其孙浩信厚士也。为予道其详。如此。
宋史张九成传。九成守邵州。中丞何铸言。其矫伪欺俗。倾附赵鼎落职。丁父忧既免丧。秦桧取旨。上曰。自古朋党。畏人主知之。此人独无所畏。可与宫观。先是径山僧宗杲。善谈禅理。从游者众。九成时往来。其间桧恐其议。已令司谏詹大方论。其与宗杲。谤讪朝政。谪居南安军。九成研思经学。多有训解。然早与学。佛者游。故其议论多偏。
黄潜善传。潜传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郓濮相继陷没。宿泗屡警。右丞许景衡。以扈卫单弱。请帝避其锋。潜善以为不足虑。率同列。听浮屠克勤说法。
佛祖统纪。史魏公过金山。览梁武帝。水陆仪轨之盛。谓报恩度世之道在是。乃于月波山创殿。设十界像。与名僧讲究制仪文四卷。以四时修供。为普度大斋。俎豆之器。繁约折衷。赞呗之音。抑扬有节。乡城诸刹。莫不视此为法 侍郎边知白。自京师至临川。触暑成病。忽梦白衣天人。以水洒之。顶踵清寒。觉而顿爽。于是集古今灵验。作观音感应集四卷。行于世 高宗建炎四年正月丙午。上次台州章安镇。入金鳌山寺。有老僧祷佛前。皆忧时保国之语。上问何典。答曰。护国金光明忏。上因宿于寺后。驻跸临安。岁赐辇下诸寺金帛。修举此法 绍兴二十七年八月。礼部侍郎贺允中。上殿。上问。天下僧道几何。答曰。僧二十万。道士万人。上曰。朕见士大夫奉佛者多。乞放度牒。今田业多荒。不耕而食者。二十万人。若更给度牒。是驱农为僧也。佛法自汉明入中国。其道广大。终不可废。朕非有意绝之。正恐僧徒多。则不耕者众。故暂停度僧耳。
观音持验。宋绍兴戊辰三月。史越王浩。初为余姚尉。偕鄱阳程休甫。诣潮音洞。参礼观音大士。心求灵应。物寂无所睹。晡时再至。一僧指曰。岩顶有窦。可以下瞰。扳援而上。顾瞻之际。忽现瑞相。金光照耀。眉宇了然 宋都官员外郎吕宏。妻吴氏夫妇。各斋戒清修。晓悟佛理。吴虔事观音。有灵感。每于净室。列置瓶缶数十。以水注满手。持杨枝诵咒。辄见观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饮水多愈。所咒水。积岁不坏。大寒不冻。世号观音县君。
贤奕宋孝宗。召雪窦寺禅师宝印。入对选德殿。问曰。三教圣人。本同一理。但所立门户不同。孔子以中庸设教耳。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曰。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曰。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间法。帝曰。今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不立文字。直指心源。顿命悟入。不乱于死生。此为殊胜。印曰。非独今世学者。不见夫子之心。当时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竟捉摸未着。而圣人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以此观之。圣人未尝回避诸弟子。诸弟子自错过了。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庄老何如人。印曰。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证菩提。正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一夫不被其泽。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帝大悦。
佛祖纲目。尤袤字延之。梁溪人。举进士。闻释氏出世法。见归宗禅师。欲谋隐计。朱喜寄诗。有逃禅公。勿遽且毕区中缘之句。出守台州。上临轩遣曰。南台有何胜。概曰太平洪福国清万。年曰闻石桥应。真是五百强汉。时忽出现。卿以何法处之。袤执拳曰。臣有金刚王宝剑在。上喜。书遂初老人赐之。
天定录。王处厚字元美。益州华阳县人。尝遇一老僧。论浮世苦空事。登第后出部。徘徊古陌。轸怀长吟曰。谁言今古事难穷。大抵荣枯总是空。算得生前随梦蝶。争如云外指冥鸿。暗添雪色眉根白。旋落花光脸上红。惆怅荒原懒回首。暮林萧索起悲风。及暮还家。心疾而卒。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八年正月。谓秘书监移剌子敬等曰。朕于佛法。尤所未信。梁武帝为同泰寺奴。辽道宗以民户。赐寺僧。复加以三公之官。其惑深矣。
元史速哥传。速哥子忽兰性绝笃。然酷好佛。尝施千金。修龙宫寺。建金轮大会。供僧万人。
辍耕录。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宝。而近侍陪位者必九人。或七人。译语谓之暖答。世此国俗然也。今上之初。入戒坛时。见马哈剌佛前。有物为供。因问学士沙剌班曰。此何物。曰羊心。上曰。会闻用人心肝者有。诸曰。尝闻之而未尝目睹。请问剌马。剌马者帝师也。上遂命沙剌班传旨问之。答曰。有之。凡人萌歹心害人者。事觉。则以其心肝。作供耳。以此言复奏。止再命问曰。此羊曾害人乎。帝师无答 世祖一日。命廉文正王。受戒于国师。王曰。臣已受孔子戒。上曰。汝孔子亦有戒邪。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门之戒。如是而已。上喜 至元间。释氏豪横。改宫观为寺。削道士为髡。且各处陵墓。发堀殆尽。孤山林和靖处士墓。尸骨皆空。惟遗一玉簪。时有人作诗以悼之曰。生前不系黄金带。身后空余白玉簪 今上皇太子之正位。东宫也。设谕德置端本堂。以处太子讲读。忽一日帝师来。启太子母后曰。向者太子学佛法。顿觉开悟。今乃使习孔子之教。恐坏太子真性。后曰。我虽居于深宫。不明道德。尝闻自古及今。治天下者。须用孔子之道。舍此他求。即为异端。佛法虽好。乃余事耳。不可以治天下。安可使太子不读书。帝师赧服而退 大德间僧胆巴者。一时朝贵咸敬之。德寿太子病。班薨不鲁罕。皇后遣人问曰。我夫妇崇信佛法。以师事汝。止有一子。宁不能延其寿耶。答曰。佛法譬犹灯笼。风雨至乃可蔽。若烛尽则无如之何矣佛法金汤编。柳贯字道传。东阳人。尝为太常博士。撰竺元道公语录序。略曰。禅有机。而兵有法。故谈禅如用兵必至。于客主兼对。迹用双泯。而后忘法证法。忘机契机。胜妙圆明。有不足言矣。
西使记。有佛国名。乞石迷西。在印毒西北。盖传释迦氏衣钵者。其人仪状甚古。如世所绘达磨像。不茹荤酒。日啖粳一合。所谈皆佛法。
瑘嬛记。张夫人暮年不茹荤。日诵弥陀。家人皆笑之谓。老人宜滋补颐养而已。仆仆如此。恐无益而有损。夫人修之愈笃。年七十九。每夜暗中见四壁皆缨络。光辉烛人。恍若白昼。临卒焚香几上。烟宛转结成一弥陀小象。初犹烟色渐觉淡黄。遂作真金色。眉目若画。一手下垂。若今塑接引像。众皆下拜。诵佛号。烟像甫消。而夫人属纩矣 应元博访元门。了无所得。一日谒悟师问。如何是佛。师曰。无心是佛。应元曰。师兄假我十日。当即成佛。若不成。非应元也。既归自恨根性迟钝。静居一室。有一念起。即自掐其臂肉。肉尽出血。杂念即随日大减。至第十日。大雨闪电。一照豁然。念断无心可得矣。遂见悟。悟喝曰。无心不是佛。应元言下大悟。人视其臂。无完肤矣。
大政纪。永乐五年五月癸酉。上与侍臣。论近俗崇佛简先之弊。上谓侍臣曰。闻近俗之弊。严于事佛。而简于事。其先果有之乎。对曰。间有之。上叹曰。此盖教化不明之过。朕于奉先殿。旦夕祗谒。未尝敢慢。或有微恙。亦力疾行礼。世人于佛老。竭力崇奉。而于奉先之礼简略者。盖溺于祸福之说。而昧其本也。率而正之。正当自朕始耳。
明通纪。宣德九年十二月。有僧自陈。欲化缘修寺。祝延圣寿者。上斥之。既罢朝。顾谓侍臣曰。人情莫不欲寿。古之人君。若商中宗高宗祖甲周文王。皆享国绵远。其时岂有僧道。岂有神仙之说。秦皇汉武求神仙。梁武帝宋徽宗崇僧道。效验可见矣。世之人终不悟。甚可叹。
瀛涯胜览。西洋国铜范佛像曰。纳儿佛殿。以铜瓦座傍。穿井汲泉。浴佛而礼之。取牛粪调水。涂地及壁。臣民大家。晨起亦用牛粪涂地。煆牛粪灰囊于身。每旦水调灰抹额及股。谓敬佛也。
续文献通考。周文襄公。忱性喜佛。及巡抚吴中。徜徉梵刹。所至钟鼓交接。入佛殿则膜拜致敬。人或诮之。公曰。即如以年齿论彼长。吾皆二三千年。岂得不一二拜也。行之自若。
贤奕有僧。居尝诵经不辍。其徒游方参悟归。思度其师。一日指棂问蝇曰。咄汝不向寥廓奋飞。而日日汩汩然。钻此故纸。安得出头。其师乃有省。
学佛考训。祁忠敏公家世学佛。舍宅为寺。兄弟并从愚庵老人。大弘西来之教。公讳彪。以大中丞殉节 谈言。李觏贤而有文章。素不喜佛。不喜孟子。好饭酒。一日有达官。送酒数斗。泰伯家酿亦熟。一士人知其富有酒。然无计得饮。乃作诗数首。骂孟子。其一云。完廪损阶未可知。孟轲深信亦还痴。岳翁方且为天子。女婿如何弟杀之。李见之大喜。留连数日。所与谈。莫非骂孟子也。无何酒尽。乃辞去。既而闻又有寄酒者。士人再往。作仁义正论三篇。大率皆诋释氏。李览之笑云。公文采甚奇。但前次被公吃了酒。后极索寞。今次不敢相留。留此酒以遣怀。闻者大笑。
权子一衲子捧钵来盱江。近溪罗先生。遇之甚谨。居数年。一日辞去。近溪把其手请曰。和尚慈悲今别我去愿一言济我。衲子曰。没得说你。官人家。常有好光景。有好光景。便有不好光景。等待在俺。出家人只这等。近溪爽然会心。伏地数十顿首以谢。
大政纪。嘉靖十四年四月乙未。初缘佛氏说。是月八日。赐群臣食。不落夹。帝厌其名不驯命。于五日荐新麦于内殿。因为麦饼。赐群臣食。自是岁以为常。
诸寺奇物记。天界寺有佛牙。阔寸长倍寸之五。万历中。僧人真淳献之尚书五台陆公。公因具金函檀龛盛之。迎供于寺之毗卢阁。牙得之天台山中。
嘉兴府志。万历中。太学胡日华女常节妇。十九而寡。于乐善庵后。筑慈孝堂。以奉父母。同尼焚修。
(图书集成)释教部纪事卷下(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明·方孝孺
清·曾朴
宋·倪思
宋·陈翥
元·觉岸
清·钱秀昌
清·康有为
清·郭麐
(北齊)魏收
(明)屠隆
(意)马可·波罗
清·陈乃干
(东晋)僧肇
清·陈宏绪
宋·审安老人
(唐)刘知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