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二-释氏稽古略
卷二
東晉(司馬氏都建康)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海西公簡文帝武帝安帝恭帝 中宗元皇帝諱睿。琅琊王覲之子。宣帝曾孫也。年十五嗣封琅琊王。懷帝永嘉元年為安東將軍鎮建業。愍帝建興四年長安不守。愍帝蒙塵。王乃出師北征。丁丑年二月即晉王位於建康。始備百官立宗廟建社稷。大赦。改元建武。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三月凶問至建康。王斬衰居廬。既而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大興。立王太子紹為皇太子。是時承喪亂之後。江東草創。刁協久宦中朝諳練舊事。賀循為世儒宗明習禮樂。凡有疑議皆取決焉。帝在位六年。四十七歲帝於建康造瓦棺龍興二寺集丹陽建業千僧(弘明集)武建(一)太興(四)永昌(一)丁丑晉建武元年漢劉氏麟嘉二年大成李氏玉衡七年前涼張寔慕容代平文帝鬱律元年戊寅大興元年聰卒劉曜立光初元年玉衡八年康涼代二年漢主劉聰。至是戊寅年卒。太子粲即位。為靳準所殺。丞相劉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還都長安。改國號曰趙。石勒進爵為趙王(劉聰載記)己卯晉大興二年趙劉曜光初二年成玉衡九年後趙石勒元年前涼前燕慕容廆督東夷代三年庚辰大興三年光初三年玉衡十年二年前涼燕代四年辛巳大興四年光初四年玉衡十一年三年前涼張茂襲位燕代賀[仁-二 辱]元年壬午
晉永昌元年七年帝崩光初五年玉衡十二年四年前涼前燕代二年孔雀經天竺尸黎蜜多羅(此云吉友)尊者讓王位出家(如吳之太伯也)西晉懷帝永嘉中到華夏。至是抵建康止建初寺。丞相王導見之曰。我輩之人。太尉庾亮。光祿周覬。廷尉桓彞。一時名公皆造門結友。聲名著搢紳間。善說法要。時人呼為高座法師。又善咒誦作梵唄。清響凌雲。譯孔雀等諸經(本傳)
肅宗明帝紹。元帝長子。幼而聰哲。年數歲屬長安使來。帝因問曰。汝謂日與長安孰近。 對曰。長安近。但聞人從長安來。不聞從日邊來。元帝異之。明日宴群僚。又問之。對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異間者之言乎。對曰。舉目即見日。不見長安。由是益奇之。立為皇太子。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欽賢愛客。雅好文辭。當時名臣自王導庾亮溫嶠桓彞阮放等。咸見親待。習武藝善撫將士。於時東朝濟濟遠近屬心焉。永昌元年春正月。王敦於武昌上疏。罪狀刀協劉隗。元帝勸協隗避禍。
協行為人所殺。送首於敦。隗奔後趙石氏。官至太子太傅而卒。敦進兵據石頭。
元帝以敦為丞相。敦謀廢太子不果。遂不朝天子而還武昌。十一月元帝憂憤成疾崩。太子即位。改元太寧。三月王敦謀篡位再興兵。帝出師討敦。二年五月敦疾甚。王含戰敗。敦尋卒。敦黨祕不發喪。裹尸以席。蠟塗其外。埋於江寧廳事中。 敦黨既平。有司發敦瘞。出尸焚其衣冠跽而斬之。帝在位三年。壽二十七歲帝崇齋興福。造皇興道場二寺(義楚六帖)太寧(三)癸未晉太寧元年趙劉曜光初六年成玉衡十三年後趙石勒五年前涼前燕代拓跋氏三年甲申太寧二年光初七年玉衡十四年六年子駿襲位代王賀[仁-二 辱]四年乙酉太寧三年七月帝崩光初八年玉衡十五年七年代煬帝紇那元年沙門竺法乘。神悟超絕。玄鑒過人。師於法護。護甚嘉之。後到燉煌立寺。延其學侶。大化于西者乘之力也(高僧傳)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罽賓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寂行。母常安樂。勝冠從師子尊者出家。受具既得法。欲詣南印度。初至中天竺國。其王曰迦勝。禮迎之。
時王宮殿俄有異香。尊者肅然曰。我師謝矣。遂北面作禮。尋辭王。王曰。尊者少留容有所問。此苑有泉熱不可探。願為決之。祖曰。此為湯泉。有三緣所致。
其一神業。其二鬼業。其三熱石。熱石者其色如金。其性常炎故。其出泉如蕩。
鬼業者謂其鬼方出罪所遊於人間。以餘業力煎灼此泉。以償其夙債。神業者謂神不守其道妄作禍福。以取饗祀。惡業貫盈冥罰役之。亦使煎灼此泉以償濫祭。王曰。幸尊者驗之三緣。此果何者而致之。尊者曰。此神業所致也。即命爇香臨水。為其懺悔。須臾瀕水現一長人。前禮尊者曰。我有微祐得遇尊者。即生人中故來辭耳。已而遂隱。後七日其水果清冷如常泉。尊者辭王。王躬羅御仗以送之。至南印度。其王曰天德。逆而禮之。王有二子。一名德勝。二名不如蜜多。後德勝嗣位。信向外道致難于祖。遽問祖曰。予聞師子比丘不免於戮。何能傳法。祖曰。
我師難未起時授我信衣法偈以顯師承。王曰。其衣何在。祖探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鮮薪燼如故。王即敬禮曰。師子真嗣。王弟不如蜜多遂求出家。侍祖六年。於王宮受具。羯磨之際大地震動。祖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
汝當善護正法眼藏普濟群有。聽吾偈曰。聖人說知見。當境無非是。我今悟真性。
無道亦無理。不如蜜多聞偈已。啟祖曰。法衣宜傳授邪。祖曰。此衣為難故假以為證。汝身無難。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祖乃現于神變。化三昧火自焚其身。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勝王刱浮圖而祕之。當此東晉明帝之世也(正宗記)
顯宗成帝衍。明帝長子。太寧三年八月即帝位。年五歲。庾太后臨朝。咸和二年冠軍蘇峻拒命謀逆。三年四月蘇峻劫帝幸石頭。京城宮室悉皆煨燼。獨太寧殿壁明帝手畫佛像屹然不壞。人皆嗟美稱其神異。陶侃溫嶠攻石頭。峻戰墜馬。斬首臠割之焚其骨。峻餘眾立峻弟逸為王。閉門自守。四年二月諸軍攻石頭。建威長史騰含擊蘇逸大破之。西軍獲逸斬之。滕含部將曹據抱帝奔溫嶠船。群臣見帝號泣請罪。
是時宮闕灰燼。以建平園為宮。溫嶠欲遷都豫章。三吳之豪欲遷會稽。二論紛紜未決。司徒王導議之不復遷都。咸康元年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八年五月帝不豫。帝二子丕奕皆在襁褓。中書監庾冰自以兄弟秉權日久。恐易世有間。
每說帝以國有強敵宜以長君。請以同母弟琅邪王岳為嗣。帝許之。六月帝崩。二十二歲。在位十七年帝造中興鹿苑二寺。集翻經義學千僧(六帖)咸和(九)咸康(八)丙戌晉咸和元年趙光初九年成玉衡十六年後趙石氏八年前涼前燕代二年飛來峰西天竺國惠理法師。是年來遊震旦。至浙西杭州。見山巖秀麗曰。吾國中天竺靈鷲山之一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時多為僊靈所隱。今此亦復爾耶。
有洞舊有白猿遂呼之。白猿應聲而出。人始之信飛來。由是得名。師即地建兩剎。
先靈鷲後靈隱。師宴坐之巖號理公巖。今瘞塔存焉(寺記碑刻)丁亥晉咸和二年趙劉氏光初十年成李氏玉衡十七年後趙石勒九年前涼張氏前燕代三年戊子咸和三年劉耀石勒滅之合二十六年玉衡十八年石氏據中原太和元年前涼前燕四年
漢趙漢劉淵。字元海。新興匈奴人。漢以宗女妻冐頓。故子孫冐姓劉氏。西晉惠帝甲子永興元年立成都王司馬穎為皇太弟。穎表匈奴左賢王劉淵為冠軍將軍。監五部軍事。將兵在鄴(今彰德路郡名鄴郡冀域)淵子聰驍勇絕人。博涉經史。善屬文。
彎弓三百斤。弱冠遊京師。名士莫不與交。穎以聰為積弩將軍。淵從祖右賢王劉宣。謂其族人曰。自漢亡以來。我單于徒有虛號無復尺土。今吾眾雖衰猶不減二萬。奈何斂手受役奄過百年。左賢王英武超世。天苟不與興匈奴。必不虛生此人也。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復呼韓邪之業此其時也。乃相與謀推淵為大單于。使其黨呼延攸詣鄴告淵。淵白穎請歸會葬。穎弗許。及王浚東嬴公騰討穎。 淵說穎曰。請為殿下還說五部以赴國難。穎悅拜淵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淵至左國城。劉宣等上大單于號。二旬之間有眾五萬淵。都左國城。謂群臣曰。昔漢有天下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乃建國號曰漢。即漢王位。年曰元熙。以右賢王宣為丞相。晉懷帝永嘉二年。漢王淵取山西。平陽(今晉寧路古晉州也)太守宋抽棄郡走淵。徙都平陽蒲子上郡即皇帝位。改元永鳳。晉永嘉四年七月淵寢疾。以楚王聰為大司馬大單于。安昌王盛。安邑王欽。西陽王濬。皆領武衛將軍。分典禁兵。淵卒。太子和即皇帝位。西昌王銳恥不預顧命。乃相與謀說和曰。先帝不惟輕重之勢。使三王擁強兵於內。大司馬擁十萬眾屯於新郊。陛下宜早為之計。和召盛告之。盛曰。陛下信讒夫之言以疑兄弟。銳怒命左右刃之。帥兵攻楚王聰于單于臺(今西京路即大同路也。郡名雲中。漢高困白登是也。冀域)聰反攻西明門克之。殺和於光極西堂。收銳梟首於衢。聰即皇帝位。改元光興。以北海王乂為皇太弟。封其子粲為河內王。以石勒為并州刺史(太原也。今改冀寧路)辛未漢嘉平元年。聰遣前軍大將軍呼延晏始安王劉曜王彌石勒。攻洛陽克宣陽門。晉懷帝出欲奔長安。漢兵追執之。遷帝及六璽於平陽。聰以帝為特進左光錄大夫。封平阿公。壬申聰之嘉平二年。封懷帝為會稽郡公。次年二月懷帝遇害。四月懷帝凶問至長安。晉愍帝即位。改元建興。建興四年九月漢大司馬劉曜攻長安。十一月晉帝曰當忍恥出降以活士民。曜送晉帝至平陽。漢主聰以晉帝為光祿大夫。封懷安侯。丁丑年十二月愍帝遇害。戊寅年漢主聰卒。太子粲即位。為靳封所殺。丞相劉曜即皇帝位。年曰光初。還都長安。改國號曰趙。以單于為祖。石勒進爵為趙王。至是東晉成帝咸和三年趙主曜圍守洛陽。十一月石勒引兵救洛陽。戰擒趙王曜。載以馬輿至襄國殺之。己丑年正月趙太子熙聞曜被擒。遂帥百官走上邽(音圭郟西鞏昌路古邽戍地也)關中大亂。將軍蔣英辛恕據長安。遣使降於石勒。
九月後趙中山公石虎大破趙兵於義渠。乘勝追擊執趙太子劉熙及其將王公卿校以下三千餘人皆殺之。秦隴悉平。漢趙劉氏。起自晉惠帝大興甲子。終成帝咸和己丑。二十六年己丑晉咸和四年成玉衡十九年後趙太和二年前涼前燕代翳槐元年追尊曰烈帝庚寅咸和五年玉衡二十年石勒即帝位建平元年二年辛卯咸和六年玉衡二十一年建平二年三年壬辰咸和七年玉衡二十二年建平三年四年癸巳咸和八年玉衡二十三年勒建平四年七月卒燕慕容皝立代五年甲午咸和九年玉衡二十四年雄卒海陽王弘立延熙元年六年乙未咸康元年漢改成曰漢期玉恒元年虎立建武元年七年丙申咸康二年玉恒二年建武二年八年丁酉咸康三年玉桓三年建武三年前燕皝稱王代後元年戊戌咸康四年李壽立漢興元年建武四年拓跋什昱徤建國元年追尊曰成帝學箴晉司徒王導以李充為丞相掾。充以時俗崇尚浮虛。乃著學箴。以為老子云。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豈仁義之道絕。然後孝慈乃生哉。蓋患乎情仁義者寡而利仁義者眾。將寄責於聖人而遣累乎陳跡也。凡人見形者。眾及道者鮮。逐跡逾篤。
離本逾遠。故作學箴。以祛其蔽曰。名之攸彰。道之攸廢。乃損所隆。乃崇所替。非仁無以長物。非義無以齊恥。仁義固不可遠。去其害仁義者而已(晉書李充傳)晉光祿勳顏含以老遜位。致仕二十餘年。至是十月卒。壽九十三歲。郭璞嘗過含欲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與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 自有性命。毋勞耆龜己亥晉咸康五年漢李氏漢興二年後趙石氏建武五年前涼張氏前燕代建國二年晉司徒王導卒。導有弟曰道寶。辭榮為僧。以學行顯(高僧傳)庚子咸康六年漢興三年建武六年三年辛丑咸康七年漢興四年建武七年四年壬寅咸康八年六月康帝即位漢興五年建武八年五年 康帝岳。成帝母弟。自琅琊王即帝位。在位二年。壽二十三歲。亮陰不言。委政庾冰封。成帝子丞為琅琊丕。奕東海王建元(二)癸卯建元元年漢興六年建武九年六年甲辰建元二年九月帝崩執太和元年建武十年前涼前燕代七年
孝宗穆帝聃。康帝太子。二歲即位。褚太后臨朝。中外無事。昇平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
太后歸政。壽十九永和(十二)昇平(五)乙巳年在位一十七年永和元年李執太和二年建武十一年前涼稱王前燕皝代丙午永和二年嘉寧元年建武十二年重華立代丁未永和三年桓湯滅之合四十五年建武十三年代大成改曰漢李持巴西人。少仕晉。西晉惠帝太安二年據益州(四川西道成都路也。梁州之域郡名錦城)國號曰成。年曰建初。特卒子雄。晉惠帝永與元年十月。
雄即成都王位。改元建興。以其叔父驤為太傳。追尊父特為成都景王。晉惠帝先熙元年。成都王雄即皇帝位。年曰晏平。國號大成。尊特曰景皇帝。東晉成帝咸和九年雄卒。太子班即位。其弟安東將軍李期謀作亂。因班夜哭弑之於殯宮。期即皇帝位。諡雄曰武皇帝。廟號太宗。晉成帝咸康元年。幽公期改年曰玉恒改國號曰漢。晉咸康四年。漢中穆文帝李壽殺期自立。改元漢興。晉咸康七年。漢主壽以其子執領大將軍錄尚書事。晉康帝建元二年李執立。年曰太和。至是晉永和二年。漢年曰嘉寧十一月。晉安西將軍桓溫伐漢。晉永和三年三月。溫兵至成都。
縱火燒其城門。漢人惶懼無復鬥志。執自稱洛陽李執諸軍門降。溫送執及其宗室十餘人。時建康封歸義侯國滅。成起自西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終於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丁未。五主合四十五年戊申晉永四年後趙石氏建武十四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皝卒雋立元年代佛圖澄和尚天竺國人也。西晉懷帝永嘉四年至洛陽。自言百歲餘。服氣自養。
積日不食。善誦咒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綿塞之。夜則拔綿出光以自照。每臨溪從孔出腸胃洗濯。還納腹中。會洛陽寇亂。潛伏草野。時石勒屯葛陂多殘殺。澄杖錫謁勒。勒命試以道術。澄取滿缽水咒之。俄青蓮華生缽中。勒神敬之延於軍中。東晉成帝咸和三年劉曜圍守洛陽。勒自救之扣澄。澄曰。佛塔無風。一鈴獨鳴。曰秀支替戾岡僕谷劬禿當此羯語也。軍出獲劉曜。勒戰果獲曜。載之襄國。
咸和五年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奉澄彌如篤敬。號曰大和向。勒愛子斌病死將殯。勒嘆曰。朕聞虢太子死。扁鵲能生之。今可得效乎。乃令告澄。澄取楊枝沾水灑之。執斌手曰可起矣。斌乃穌遂起。自是勒諸子多在澄寺中養之。晉咸和八年七月勒殂。弟虎字季龍襲位。徙都鄴(今彰德路冀州之域)尤傾心事澄。至是晉永和四年澄將去世。詣辭季龍。驚曰。大和尚遽棄我國有難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脩短分定無由增損。但道貴行全德貴不怠。苟道德無玷。雖死如生。
咸無焉千歲尚何益哉。然可恨者。國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當蒙福祉。而布政猛虐。賞罰交濫。特違聖典。致國祚不延也。季龍號慟嗚咽。十二月八日澄安坐而逝。壽一百七十歲。入道一百九年。度弟子道安法師等七千餘人。自大教東來至澄而盛(僧傳)己酉晉永和五年後趙大寧元年虎殂國亂前涼前燕慕容雋元年代
後趙石勒上黨人(今晉寧路潞州郡名上黨冀域)初與八騎歸漢劉氏。西晉懷帝永嘉四年。
漢主劉聰即皇帝位。以勒為并州刺史(并州太原也。今曰冀寧路冀州之域)勒殺漢將王彌。聰大怒然猶加勒鎮東大將軍。東晉元帝大興元年漢主聰卒。丞相劉曜即皇帝位。進勒爵為趙王。大興二年勒據燕薊號襄國稱元年。晉成帝咸知三年勒年曰太和。趙主劉曜圍守洛陽。十一月勒救洛陽。曜為勒將石堪所執。輿至襄國殺之。晉咸和五年。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九月即皇帝位。改元建平。建平二年四月勒如鄴將營新營。建平四年七月勒卒。太子弘即位。是為海陽王。改元延熙。夜以勒喪潛瘞山谷莫知其處。備儀衛虛葬於高平陵。諡曰明帝。廟號高祖。
八月趙主弘以中山王虎丞相魏王加九錫。總攝百揆。為弘在位一年。明年九月趙魏王虎立。改元建武。都于鄴。至是晉帝永和五年正月趙主虎改元太寧。既而病卒。太子世(虎之少子也)即位。彭城王遵(虎之長子也)廢世為譙王尋殺之。遵即位。以義陽王鑒為侍中。武興公閔都督中外諸軍事。初趙主遵許以武興公閔為太子。十月遵立太子衍閔益恨望。十一月閔帥甲士。執遵於南臺殺之。立義陽王鑒。
以閔為大將軍。封武德王。晉永和六年正月武德王冉閔即皇帝位。改元永興。國號大魏。後趙始東晉元帝大興二年己卯。終穆帝永和七年辛亥。六主合三十三年(石勒載記)閔大名路滑州內黃縣人。本姓冉。趙主勒獲之。命弟虎養以為子。閔至是復姓冉。
庚戌年三月後趙石祇聞冉閔篡位於鄴。乃即帝位於襄國。改元永寧。十月冉閔伐襄國。明年辛亥石祇將劉顯殺祇自立稱帝。壬子年冉閔攻殺劉顯。閔在位三年。前燕慕容雋進兵攻閔獲之國滅。冉魏不在十六國占據之列(冉閔載記)庚戌晉永和六年秦符洪趙將也據長安魏冉閔永興元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氏代二月有佛金像現于荊州。司馬桓溫迎之不動。時江陵滕畯捨宅為寺。命法師曇翼主之。翼率眾拜請捧之。飄然輕舉安奉本寺(感應傳并圖經)辛亥晉永和七年洪卒子徤稱天王皇始元年永興二年代壬子晉永和八年徤即皇帝位皇始元年一永興三年前涼前燕雋即帝位元璽元年代方外交法師支遁。字道林。業精般若。時謝太傅安王右軍羲之與之厚善。謝安守吳興。日書抵遁。略曰。思君日積比辰尤甚。知欲還剡自治為之愴然。人生如寄耳。自頃風流得意事殆磨滅都盡。唯終日戚戚遲君一來。以晤言消遣之。一日千載也。東晉哀帝興寧二年十月。沙門竺潛辭闕還剡山。詔遁繼講法於禁中。一時名士殷浩郗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充王坦之袁彥伯並與結方外交。天下想見其標致也。晉廢帝太和二年。遁杭表辭闕還山。有詔資給。敦遣諸公祖餞于征虜亭。
投跡越之剡山。於沃州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稟學。時有惰者。遁著銘以勗之。有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彌。茫茫三界。渺渺長羈。謹守明禁。抗志無為。云云。有遺其馬者。畜之曰。吾愛其駿耳。有遺其鶴者。縱之曰。沖天之物。豈耳目玩哉。
君子多其達。後出山陰講維摩經。許詢為都講。難義數反。聽者欽服壽五十三入滅。戴逵過其塔嘆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計。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也(本傳)癸丑晉永和九年越闌亭序前秦符氏皇始三年前涼祚立和平元年前燕二年代甲寅晉永和十年前秦符氏皇始四年前涼稱王和平二年前燕元璽三年代沙門帛法橋。誦經乏聲懺悔七晝夜。禱觀世音菩薩以求顯報。至七日喉內豁然。
自是晝夜諷詠聲徹里許。年踰九十。聲通婉響(本傳)乙卯永和十一年徤卒生立壽光元年靚立建興元年元璽四年丙辰永和十二年壽光二年建興二年元璽五年丁巳昇平元年帝加堅立元服生卒永興元年建興三年遷都子鄴光壽元年代戊午昇平二年永興二年建興四年光壽二年己未昇平三年甘露元年建興五年光壽三年庚申昇平四年甘露二年建興六年雋卒諱立
建熙元年代辛酉昇平五年五月帝崩甘露三年玄靚奉晉正朔建熙二年
哀帝丕。成帝長子。封琅琊王。穆帝無嗣。皇太后以王奉大統即位。餌長生藥。藥發不能親政。褚太后臨朝。壽二十五隆和(一)興寧(三)壬戌帝在位四年隆和元年甘露四年建熙三年代癸亥興寧元年甘露五年天錫建熙四年甲子興寧二年甘露六年建熙五年乙丑興寧二年二月帝崩建元元年建熙六年代晉王坦之捨園宅為安樂寺。釋慧受化之也(弘明集寺記)
廢帝奕。哀帝母弟。哀帝無子。太后命之為嗣即位。桓溫畜不臣之志諷褚太后。廢帝為東海王。又封海西公。壽四十五歲太和(五)丙寅帝在位六年太和元年前秦建元二年前涼前燕暐建熙七年代十誦戒本三部秦西域沙門曇摩持(此云法海)譯出(律藏本傳)丁卯晉太和二年前秦符氏建元三年前涼張氏前燕慕容氏建熙八年代沙門竺道猷。即帛道猷也。初止剡之石城山。是年又移台州。始豐赤城山(今台州天台山)坐禪石室。有群虎蹲於前。猷誦經。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其頭。云何不聽經。輕畢虎皆去。尋有大蛇十圍。竟來環遶舉頭向猷。半日而去。一日有男子來前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二千餘年。今往寒石山。輒推室以相奉。遂鳴鞞改角凌雲而去。猷於東晉武帝太元八年入寂(本傳)戊辰太和三年建元四年前涼前燕建熙九年代釋慧常譯比丘尼傳六卷晉安西將軍桓溫主簿王珣及弟玟捨宅為寺。平江路虎丘山是也(圖經寺記)醫術沙門于法開。是年入寂。開蘭公弟子也。善放光般若經。尤精醫法。穆帝嘗召之。視脈知其不起乃不醫。或問曰。師高明剛簡。何以醫術經懷。開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調九候以療風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本傳)己巳太和四年建元五年前涼建熙十年庚午晉太和五年前秦建元六年前涼前燕暐建熙十一年國滅代晉辛未年十一月。桓溫自廣陵詣建康。諷褚太后請廢帝立丞相會稽王昱。詔進溫丞相大司馬留京師輔政。溫乃辭仍請還鎮姑孰(帝紀)
前燕慕容廆(戶賄反)昌黎鮮卑人。世受晉封號。東晉元帝大興二年廆都督東夷置僚屬。
晉成帝咸和八年慕容皝(胡廣反)立。至丁酉年皝稱王。皝雅好文學。親臨庠序。
講授考校。晉穆帝永和四年十一月皝卒。世子雋即位。遣使詣建康告喪。晉帝詔遣謁者陳光拜雋為燕王。雋以戊申歲稱元年。壬子年雋滅石趙。十一月雋即皇帝位。稱元璽元年。丁巳年雋遷都鄴(彰德路古相州冀域)即石虎之都也。改元光壽。 庚申年正月昭帝雋卒。大司馬慕容恪受遺詔。輔太子暐即位。改元建熙。暐曰幽帝是也。己巳建熙十年燕太傅上容王慕容評忌吳王慕容垂威名。又與評廷爭怨隙。 太后可足渾氏與評密謀誅垂。垂與子弟姪俱奔秦。秦王符堅大喜郊迎。乃以垂為冠軍將軍封賓從侯。初晉攻燕。燕求救於秦。許割虎牢以西賂秦。晉兵既退。燕人悔之。秦主堅大怒。帥兵伐燕。十二月進攻洛陽。建熙十一年正月。燕荊州刺史武威王筑。以洛陽降秦。六月再伐燕。燕敗。十一月秦主堅入鄴。燕主暐出降。 十二月秦主堅遷慕容暐及燕后妃王公百官於長安。封暐為新興侯。其餘封授各有差。廆起自晉惠帝太安二年癸亥。終東晉廢帝太和五年庚午。四主合六十八年
太宗簡文帝昱。元帝少子也。封會稽王。康帝崩。太后詔王總萬機。進位司徒丞相錄尚書事。
桓溫廢海西公以太后命。王入承大統。桓溫擅權。帝以仁恕處之。壽五十三歲帝造佛像立寺建齋度僧。建康長干寺建佛塔壯麗(弘明集)咸安(二)辛未晉十一月帝立改曰咸安元年前秦符氏奄有中原建元七年前涼張氏代晉沙門竺法汰。止建康瓦棺寺。帝深敬重。請講放光般若經。帝親臨幸。公卿畢集。緇素欽敬。武帝太元十二年汰入寂。壽六十八。武帝詔曰。汰法師道播八方。
奄爾喪逝。可賻錢十萬。喪事有司悉辦(本傳)壬申咸安二年七月帝崩前秦建元八年前涼代晉許詢。字玄度。帝重敬甚。每與清談。詢後身為僧名曇彥。浙東紹興建塔。彥壽一百二十歲(本傳塔記)
烈宗孝武帝曜。簡文第三子。即位年十一。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太后歸政。在位二十四年。壽三十五寧康(三)太元(二十一)癸酉晉寧康元年秦建元九年前涼代七月南郡宣武公桓溫疾篤。以弟沖領其眾薨。沖稱溫遺命。以少子玄為嗣。時方五歲。襲封南郡公。沖代溫居任盡忠王室。八月太后復臨朝攝政甲戌寧康二年建元十年前涼代敕葬沙門法師竺法潛。哀帝興寧二年詔講般若經于禁中。潛著屐至殿中。人聚觀嘆道德高風之盛。帝嘗強以衣冠。潛不允辭還剡山。其後支遁寓書求買沃州小嶺以歸隱。潛答曰。欲來當給。未聞巢由買山而隱也。至是年入寂。武帝下詔曰。
法師理悟虛遠。風鑑清高。棄宰輔之榮。襲染衣之素。山居世外。篤勤匪懈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從遷謝。用痛于懷。其賜緡錢十萬。助建塋塔。凡中國敕葬沙門自潛而始也(僧傳)乙亥晉寧康三年前秦建元十一年前涼代丙子晉太元元年正月朔帝加元服前秦符氏建元十二年前涼張氏秦滅之合七十四年代拓跋珪是年築城邑
前涼張軌。字士彥。安定人(今陝西莊浪路涇州雍州之域)仕晉為散騎常侍。惠帝永寧元年正月為涼州刺史。軌以時方多難。陰有保據河西之志。故求為涼州。癸亥年據之。愍帝建興二年軌稱涼州牧西平公。建興四年張寔襲位。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弟茂襲位。晉明帝太寧二年子駿襲位。晉穆帝永和元年稱王。永和二年五月西平忠成王張駿薨。官屬上世子重華為涼州牧西平公假涼王。永和九年十一月西平敬烈公張華卒。世子曜靈纔十歲。右長史趙長等建議立長寧侯祚。重華庶兄也。廢曜靈為涼寧侯。立祚為涼州牧。改元和平。晉永和十年正月張祚自稱涼王。置百官郊祀天地用天子禮樂。永和十一年沖公靚立。年曰建興。至晉哀帝興寧元年。
涼綽公張天錫殺靚而自立。至是武帝太元元年符秦滅之。合七十四年涼州隸今甘肅省。雍州之域丁丑晉太元二年前秦建元十三年晉書曰至是九州之地秦有其八晉唯東南一隈耳代廬山西林寺晉釋慧永。初與遠公法師同依道安法師。至是永公先至潯陽。刺史陶範留之憩廬山。捨宅棲止之。乃創寺曰西林。嶺上一室曰香谷(本傳)戊寅晉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代都維那沙門竺道壹從竺法汰學晉簡文帝俱深敬重壹後止平江虎丘山又適越州若耶溪頃之郡守王薈建嘉祥寺請居僧首時號九州都維那(孫綽贊傳)毘奈耶律十卷 是年竺法念法師譯之成己卯晉太元四年前秦建元十四年秦取晉襄陽得道安法師并習鑿齒代庚辰 太元五年建元十六年代沙門竺法義。王道孔敷。承風敬友。帝嘗遣使徵請殿中。講說經典。武帝每從而聽。是年入寂。帝賜錢十萬。營塔葬新亭岡。今天安寺也(本傳)辛巳太元六年正月帝立精舍殿內延諸沙門講道建元十七年代壬午晉太元七年建元十八年呂光據姑臧即涼州也代前秦主堅遣左將軍呂光伐龜茲。迎鳩摩羅什法師。呂光遂據於姑藏(即涼州也)。 號後涼癸未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呂光代拓跋珪甲申太元九年建元二十年後秦姚萇白雀元年西秦乞伏國仁據金城呂光後燕慕容垂元年代雁門遠公法師。是年抵江州路廬山乙酉太元十年堅遇弑子丕立太平元年白雀二年西秦建義元年呂光垂據中山建興元年代珪丙戌太元十一年丕卒登即位隴東太初元年萇入長安即位建初元年建義二年三河王呂光太安元年建興二年珪即魏王位登國元年丁亥太元十二年太初二年建初二年建義三年麟嘉元年建興三年魏王珪登國二年戊子太元十三年太初三年建初三年建義四年麟嘉三年建興四年登國三年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得度受法至東印度。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王睹白氣貫于上下。王曰。此何瑞也。梵志曰。魔來之兆。即集其徒曰。不如蜜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其弟子曰。我等各有咒術。 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王曰。師何為來。祖曰。將度眾生。王曰。
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類度之。時梵志即以幻法化大山於祖上。祖指之還壓其眾。梵志怖懼投祖。祖愍之再指化山。山隨指滅。祖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
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不知名氏。或自言瓔珞。人故謂之瓔珞童子。王與祖同輦而出見瓔珞。祖指謂王曰。此童子大勢至菩薩也。此聖之後復出一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吾今以正法眼藏付之。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付法已辭王曰。吾歸寂滅。
願王於最上乘毋忘外護。即跏趺而逝。化火自焚。王為收舍利建塔瘞之。當此東晉武帝之世也(正宗記)己丑晉太元十四年前秦符氏太初四年後秦姚氏建初四年西秦乾歸太初元年呂氏麟嘉三年後燕垂建興五年魏王登國四年釋道安法師常山扶柳衛氏子。世業儒。早失恃怙依表兄。年十一出家師事佛圖澄。讀書日記萬言。才辯無敵。性聰而貌醜。時語曰漆道人驚四鄰。及澄卒率徒眾渡河依陸渾山。木食澗飲。至是武帝寧康元年於襄陽立檀溪寺。建浮圖鑄銅佛像。武帝聞安名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己卯晉太元四年二月。秦主堅攻取襄陽。得安而喜。謂左右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為誰。曰安公一人。
習鑿齒半人也。安至長安。沙門萬數各隨其師為姓。安曰師莫如佛世尊也。應沙門宜以釋為氏。及增一阿含經至乃云。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
與經符合。世益重之。己丑年正月晦日命門徒具浴。忽有異僧出入隙中。安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雲即開見樓閣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數百小兒皆就浴而去。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每疏經義必求聖證。安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時號印手菩薩。著僧尼軌範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世遵行之(本傳)秀紫芝編年論曰。佛教之盛由佛圖澄而得安。由安而得遠公。是三大士化儀全偉庚寅晉太元十五年前秦苻氏太初五年後秦姚氏建初五年西秦乞伏太初二年呂氏麟嘉四年後燕建興六年魏登國五年廬山淨土念佛始起此年詳見遠法師下辛卯太元十六年太初六年建初六年太初三年麟嘉五年建興七年登國六年壬辰太元十七年太初七年建初七年太初四年麟嘉六年建興八年登國七年癸巳太元十八年太初八年長卒太子興立太初五年麟嘉七年建興九年登國八年甲午太元十九年符崇滅延和元年後秦興皇初元年太初六年麟嘉八年建興十年登國九年 前秦符健。略陽氐人。父洪仕後趙為都督。因石氏之亂據有關右。東晉穆帝永和六年洪卒。十一月第三子健入長安。秦雍夷夏皆附之。次年正月健即天王位。國號大秦。稱大單于。建元皇始。分遣使者問民疾苦。搜羅俊異。寬重斂之稅。罷無用之器。凡趙之苛政民不便者皆除之。壬子年正月健即皇帝位。甲寅年東海王雄卒。
雄子堅襲爵。堅至孝博學多能。乙卯年六月健卒。諡曰景明皇帝。廟號高祖。太子生即位。改元壽光。生暴虐飲酒無晝夜。乘醉視事多所殺戮。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丁巳年六月太史令康權言於生曰。昨夜三月並出。孛星入太微連東井。
將有下人謀上之禍。生怒以為妖言。撲殺康權。生夜對侍婢曰。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當除之。婢以告堅及堅兄清河王法。法與特進梁平老及特進強汪帥壯士數百。潛入雲龍門。堅與尚書呂婆樓帥麾下三百人鼓譟繼進。宿衛將士皆舍仗歸堅。 堅兵引生置別室。生猶醉寐。廢生為越王尋殺之。諡曰厲王。堅以位讓兄法。法曰。汝嫡嗣且賢宜立。堅乃去皇帝之號。稱大秦天王。改元永興。追尊父雄為文桓皇帝。母苟氏為皇太后。世子宏為皇太子。以兄清河王法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諸王皆降爵為公。弟融為陽平公。子丕為當樂公。舉異才修廢職。課農桑恤困窮。禮百神立學校。旌節義繼絕世。秦民大悅。己未年改元甘露。己丑年改元建元。癸未東晉武帝太元八年秦建元十九年也。大舉攻晉。堅大敗而歸。
乙酉年五月西燕慕容沖攻長安。堅自督戰。飛矢滿體流血淋漓。沖縱兵暴掠關中。
道路斷絕千里無煙。堅出奔五將山。後秦王姚萇遣驍騎將軍吳忠執堅。諡之於新平(邠州也)佛寺。堅子丕自鄴奔長安至晉陽。始知長安不守堅已死。乃發喪即皇帝位。改元太平。追諡堅曰宣昭皇帝。廟號世祖。丙戌年九月燕之慕容永遣使於丕假道東歸。丕弗許。丕永戰於襄陵。丕敗謀襲洛陽。時為揚威將軍憑該自陝邀擊殺丕。十一月秦南安王符登。為丕發喪行服即皇帝位。改元太初。諡丕曰哀平皇帝。至是甲午年實晉武帝太元十九年也。七月後秦主姚興自陝西涇州如涇陽。
與登戰於山南。執登殺之。登太子崇奔湟中。即皇帝位。改元延和。諡登曰高皇帝。崇為後秦姚氏所滅。合四十五年乙未晉太元二十年後秦姚氏皇初二年西秦乞伏太初七年三河王呂光麟嘉九年後燕慕容建興十一年魏登國十年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六月帝被弑皇初三年西秦乞伏後涼即大王位龍飛元年慕容寶永康元年魏建天子旌旗皇始元年 安帝諱德宗。武帝太子。大元二十一年九月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壽三十七歲隆安(五)元興(三)義熙(十四)丁酉晉隆安元年南燕慕容德南涼禿髮烏孤後秦姚氏皇初四年西秦乞伏西涼李高後涼呂光龍飛二年後燕永康二年北涼沮渠神璽元年魏皇始二年戊戌隆安二年武帝德元年據廣武太初元年皇初五年西秦西涼據箴後涼呂氏龍飛三年後燕盛建平三年北涼神璽三年魏即帝位天興元年
魏太祖下詔曰。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法信可依憑。敕有司於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寺舍。令信向之人有所依止(魏史)。太祖於虞地造十五級浮圖。又造開泰定國二寺。寫佛經論。造千金像。每日法集三百名僧(弘明集)己亥隆安三年據廣固南涼太初二年後秦隆帝號稱王弘始元年西秦乞伏西涼後涼篡咸寧元年後燕長樂元年北涼天璽元年魏天興二年庚子隆安四年南燕即帝位建平元年南涼利鹿孤建和元年後秦弘始二年西秦乞伏西涼暠元年後涼
咸寧二年後燕長樂二年北涼天璽二年魏天興三年辛丑晉隆安五年南燕建平二年南涼建和二年後秦姚氏弘始三年西秦乞伏西涼暠二年後涼隆神鼎元年後燕熙光始元年北涼蒙遜永安元年魏拓跋天興四年
後涼呂光。略陽氐人。仕符秦為左將軍。東晉武帝太元十一年元有將曰王穆。據肅州酒泉。自稱涼州牧。光進攻酒泉克之。光即三河王位。建元太安。據姑臧(甘肅省涼州也雍域)。改年曰麟嘉。晉太元二十一年六月。三河王光即天王位。是為武帝。國號大涼。改元龍飛。以世子紹為太子。至是晉隆安三年十二月光卒。太子紹即位。大原公纂殺之。纂即天王位。是為靈帝。改元咸寧。纂嗜酒好獵。隆安五年呂超殺之而立呂隆。改元神鼎。明年隆降於後秦。姚氏三主合一十七年鳩摩羅什法師龜茲國人。初東晉武帝太元七年。前秦主符堅遣驍騎將軍呂光伐龜茲國取師。光回聞秦亂。遂據姑臧。至是後秦主姚興滅呂隆而迎師。師少時日誦三萬二千言。隨母出家遍遊西域。淹貫群籍尤善大乘。在龜茲日。鄰國諸王會同。每請師說法。必跪伏座前。命師踐其肩而登座居後秦。大闡經論。秦主以師為國師。奉之如神。親帥群臣及沙門。聽師講經。又請師翻譯西域經論。凡震旦宣譯師出者三百八十卷。大營塔寺。坐禪者常以千數。公卿以下率皆奉佛。州郡化之。癸丑晉帝義熙九年秦弘始十五年也。四月十三日師入滅。壽七十歲。師之弟子曰生。肇。融。叡。謂之什門四聖。加曇影。慧嚴。慧觀。僧[契-大 石]。
道常。道標謂之什門十哲。又有僧導。僧因。皆當世名匠也。師入滅日謂眾曰。
所譯唯十誦律未及刪繁。若義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壞。言訖而逝。闍維舌果不壞若紅蓮色。師名鳩摩羅什。翻曰童壽(高僧傳)山神請戒釋曇邕。初仕符秦為衛將軍。堅南敗。遂從道安法師出家。次事廬山遠公。後於廬山之西營立茅茨。偕弟子曇果沈思禪門。忽有男子丰姿端雅從者二十人。來請五戒。邕知是山神。乃為秉爐授之三歸五戒。為說法要。神嚫邕外國七筯禮拜辭別。倏忽不見。三歸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五戒者不殺不盜不淫不飲酒不妄語也(高僧傳)壬寅晉元興元年南燕建平三年南涼[仁-二 辱]檀弘昌元年後秦弘始四年西秦乞伏西涼暠三年後燕光始二年北涼永安二年魏天興五年癸卯晉元興二年南燕建平四年南涼弘昌二年後秦弘始五年西秦乞伏西涼四年後燕 光始三年北涼永安三年魏天興六年甲辰晉元興三年南燕建平五年南涼弘昌三年西秦弘始六年西秦乞伏西涼五年後燕光始四年北涼永安四年魏天賜元年晉隆安三年。南郡公桓玄(大司徒溫之子)豪橫既克荊雍。表求領荊江二州。朝廷不能違。元興元年朝廷以尚書令元顯鎮北將軍劉牢之譙三尚之。將兵討玄於江陵。
玄大驚。長史卞範之為玄定議。整兵至新亭。元顯兵潰。玄入京。總百揆斬元顯等。二年二月以玄為大將軍。九月侍中殷仲文散騎常侍卞範之陰撰九錫文及冊命。 命玄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十一月詔楚王玄行天子禮樂。卞範之為禪詔。使臨川王寶逼帝書之。司徒王謐奉璽綬禪位于楚帝。出居永安宮。百官詣姑孰(江東道太平路揚州之城)勸進。十二月玄即皇帝位。國號楚。建元永始。封帝為平固王。玄入建康宮登御座床忽陷侍中殷仲文曰將由聖德深厚地不能載。玄大悅。玄遷帝於潯陽(江州也)。元興三年二月下邳太守劉裕何無忌劉毅。青州主簿孟昶興復晉室。進兵羅落橋。玄潛使殷仲文具舟於石頭。浮江南走。裕入建康。
帥百官奉迎乘輿。誅玄宗族在建康者。玄至潯陽逼帝西上。四月劉毅何無忌襲破潯陽城。玄挾帝單舸西走入江陵欲奔漢中。城內亂。玄僅得至船。荊州別駕王康彥奉帝入南郡府舍。太守王騰之帥文武為侍衛。玄入蜀至枚回洲。遇寧州刺史毛璠喪迎玄戰。矢下如雨。益州督護憑遷抽刀擊玄斬之。義熙元年二月留臺備法駕。
迎帝於江陵至建康。以劉裕都督中軍事。劉毅左將軍。何無忌豫州刺史。劉道規荊州刺史。四月裕旋鎮京口。義熙十二年十二月詔以劉裕為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為宋公。備九錫之禮。裕不受乙巳晉義熙元年南燕超太上元年南涼弘昌四年後秦弘始七年西秦乞伏西涼李暠建初元年後燕光始五年北涼永安五年魏天賜二年僧正悅眾僧錄後秦法師道[契-大 石]羅什弟子。奉律精苦。秦主重之。自什公入關僧尼以萬數。遂置僧正詔曰。大法東流於今為盛。僧尼[穴/浸]多。宜設綱領宣授遠規以濟頹緒。[契-大 石]法師早有學諠。晚以德稱。可為國僧正。給與吏力資侍中秩。傳軺羊車各二人。又以僧遷禪慧為悅眾。以法欽慧斌為僧錄。班秩有差。日加親信。仗身白從各三十人(僧史略)丙午義熙二年太上二年弘昌五年弘始八年西秦乞伏建初二年夏赫連龍昇元年後燕光始六年北涼永安六年魏天賜三年華嚴經天竺北印度罽賓國尊者佛馱跋陀(此云覺賢)來遊華夏。至是丙午歲抵長安。鳩摩羅什倒屣迎之。以相得遲暮為恨。秦太子姚泓。延至東宮。對什公論法。
什公問曰。法云何空。答曰。眾微成色。色無自性。故色即空。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復云何破一微。答曰。以一微故眾微空。以眾微故一微空。沙門寶雲譯出此語不省其意。皆謂跋陀所計微塵是常。更申請之。跋陀曰。法不自生。緣會故生。緣一微故有眾微。微無自性則是空矣。寧當言不破一微乎。不契。跋陀既渡江入匡山。見遠公議論遠高之請出禪數諸經。義熙十四年戊午。因適江陵。宋王劉裕請歸京都止謝司空道場寺。三月吳郡內史孟顗等請尊者於寺譯華嚴經成六十卷。宋高祖永初元年庚申六月畢。譯經之時。感二青衣童子每且自庭沼中。出炷香添瓶水不離座側。暮則潛入沼中。譯經畢絕跡不現(秀紫芝編年華嚴感應記)法華經是年五月。羅什法師譯出成七卷。什又出維摩經三卷。華手經十三卷。
又於草堂寺譯出梵網經二卷(譯傳)丁未晉義熙三年南燕太上三年南涼弘昌六年後秦弘始九年西秦乞伏西涼建初三年夏勃勃龍昇二年後燕雲正始元年北涼永安七年魏天賜四年 後燕慕容垂。前燕主慕容皝第五子。在燕封吳王。聰敏智勇。威名日振。太傅慕容評與垂廷爭怨隙。太后與評密謀誅垂。東晉廢帝太和四年垂與子弟姪俱犇秦。秦主符堅大喜郊迎。以垂為冠軍將軍。封賓從侯。東晉武帝太元八年。秦主堅為晉敗歸至澠池。垂言於堅曰。北鄙之民聞王師不利。輕相扇動。臣請奉詔書以鎮慰安集之。垂至安陽(鄴郡古相州也)。潛與燕之故臣謀復燕祚。會丁零翟斌叛秦。次年正月斌等奉垂為盟主。乙酉年吳王垂始定都真定中山府(古定州也冀域)。即皇帝位。建元建興。是時拓跋魏叛燕侵逼附塞諸部。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也。三月燕主垂親伐魏。四月卒於上谷之沮陽。還至中山乃發喪。太子寶即位。曰閔帝。 改元永康。戊戌年武帝慕容盛即位。年曰建平。次年改曰長樂。辛丑年昭帝熙光始元年。至是丁未年懿帝高雲。年曰正始。國亂為憑跋篡滅之。合二十四年。憑跋號北燕天竺佛馱耶舍(此云覺明)尊者至姑臧(今肅州路雍州之域)。後秦弘始九年遣使請至長安。秦主郊迎別創院處之。供設如王者。尊者一無所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自行乞而食也)善毘婆沙論而髭赤。時號赤髭毘婆沙。後至晉遊匡山。為遠公所重。甲寅晉安帝義熙十年也。尊者躬自負鐵於紫霄峰頂鑄塔。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是時佛馱跋陀尊者。亦以佛舍利五粒建塔於廬山東林寺北之上方。逮今皆存焉(高僧傳廬山記)戊申晉義熙四年南燕太上四年南涼嘉平元年後秦弘始十年西秦西涼建初四年夏赫連龍昇三年北燕北涼據昌黎永安八年魏天賜五年律師天竺尊者名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至秦數年。今出遊關左。盛闡毘尼。
鳩摩羅什所譯十誦戒本律藏大行者叉之力也。其所制內外禁輕重二卷今行于世。
叉為人眼青。時號青眼律師(本傳)己酉晉義熙五年南燕滅南涼嘉平二年後秦弘始十一年西秦乞伏更始元年西涼建初五年夏赫連龍昇四年北燕憑跋太平元年北涼永安九年魏嗣永興元年
南燕丁酉年(晉安帝隆安元年也)南燕慕容德。前燕主皝之少子也。據廣固(古汴日今青州)。戊戌歲稱元年。庚子年德更名備德。即皇帝位(武帝也)。年曰建平。乙巳年南燕主超太上元年己酉年(晉義熙五年也)。晉徐州刺史劉裕抗表伐南燕。明年正月燕尚書悅壽說超降。超不從。悅壽開門納晉師。超走追獲之送建康。南燕平。合十三年 魏太祖道武帝珪。為少子紹弑之。太宗明元帝嗣立。敕於京邑四方建立佛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魏史)庚戌義熙六年嘉平三年弘始十二年更始十二年建初六年龍昇五年太平二年永安十年永興二年辛亥義熙七年嘉平四年弘始十三年更始十三年建初七年龍昇六年太平三年永安十一年永興三年壬子義熙八年嘉平五年弘始十四年熾盤永康元年建初八年龍昇七年太平四年遷都元始元年永興四年古樹禪定釋慧持。廬山遠法師之弟也。當晉隆安二年。辭遠公入蜀。止嘉州龍淵寺。白黑恭敬。陞持之堂者皆號登龍門。至是義熙八年壬子垂誡門徒。遂入定于龍淵龕樹。至宋政和三年風折其樹。持乃出定。徽宗有贊偈三首。見政和年(僧傳并繫年錄)癸丑晉義熙九年南燕嘉平六年後秦弘始十五年西秦乞伏永康二年西涼
建初九年夏赫連鳳翔元年北燕太平五年北涼元始二年魏永興三年豎石聽講羅什法師弟子道生。初涅槃經後品未至。生熟讀久之曰。阿闡提人自當成佛。此經來未盡耳。於時文字之師交攻之。誣以為邪說。於律當擯。生袖手來晉入平江虎丘山。豎石為聽徒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義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後遊匡山居銷景巖。聞曇讖在北涼重譯涅槃後品。至南京。果言闡提皆有佛性。生喜慰不勝(本傳)甲寅義熙十年南涼滅弘始十六年永康三年建初十年鳳翔二年太平六年元始三年神瑞元年
南涼禿髮烏孤。河西鮮卑人。至是晉帝隆安元年據廣武(今陝西鞏昌路蘭州。古雍州之地也)。號南涼。戊戌年烏孤建元太初。庚子年利鹿孤建和元年正月欲稱帝。
安國將軍鋀勿嵛曰。吾國上世以來被髮左衽無冠帶之飾。逐水草遷徙。無城廓室廬。故能雄視沙漠抗衡中夏。利鹿孤從之。乃更稱河西王。改元建和。以廣武公[仁-二 辱](奴篤切)檀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涼州牧。壬寅年景王[仁-二 辱]檀立。
年曰弘昌。戊申年四月後秦王姚興欲取[仁-二 辱]檀。使尚書郎韋宗往峴之。論當世大略縱橫無窮。宗退嘆曰。奇才英器不必華夏。明智敏識不必讀書。吾乃今知九州之外五經之表。復自有人也。歸言於興。涼州未可圖也。興不聽遣兵襲[仁-二 辱]檀。後秦兵大敗。十一月[仁-二 辱]檀稱涼王。大赦改元嘉平。置百官。甲寅晉義熙十年也。[仁-二 辱]檀為西秦乞伏熾盤所殺。南涼滅。三主一十八年乙卯晉義熙十一年後秦弘始十七年西秦永康四年西涼建初十一年夏鳳翔二年北燕太平七年北涼元始四年魏神瑞二年廬山遠法師諱慧遠。出雁門(今去同路)賈氏。少為儒生。博極群書。尤邃周易莊老。嘗與其弟慧持造道安法師。聞出世法。而悅之嘆曰。儒道九流特秕糠耳。
遂出家焉。安時門徒數千。遠居第一座。安嘗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晉武帝甲申太元九年也。前秦國亂來遊於晉。抵江西見廬山愛之。乃止江州龍泉精舍。
次寓慧永之西林寺。復於山東建東林寺。經營之際山神降靈。願加資助信宿風雷夜作晦冥。大雨明發。就觀良木殊材駢羅其處。時晉將軍桓伊。初臨此牧驚其神異。奏立寺焉丙戌年寺成。時晉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聞廬山遠公之道。皆來從之。庚寅年師謂劉程之等曰。諸君倘有心淨土之遊。當加勉勵。遂同發志於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期生淨土。由是僧俗凡一百二十三人。慕道同盟。棲心物外。
謝靈運於東林鑿二池以栽蓮華。遠公每送客不過虎溪。庚戌義熙六年也。道士陸修靜偕陶淵明。入山見師送之執手共話不覺過虎溪。三人相顧大笑。今人圖之為三笑圖。淵明嗜酒入山久之。以山無酒攢眉而去之。至是乙卯歲八月初六日。遠公合掌面西而逝。壽八十四歲。謝靈運製碑。社眾數千人。名跡尤著者十八人焉(高僧傳)蓮華漏遠公之門有僧慧要。患山中無刻漏。乃於水上立十二葉芙蕖。因波而轉。
以定十二時。晷景無差。今曰遠公蓮華漏是也丙辰義熙十二年泓立永和元年西秦永康五年西涼散嘉興元年夏鳳翔四年北燕太平八年北涼元始五年魏太常元年丁巳義熙十三年永和二年滅永康六年嘉興二年鳳翔五年太平九年元始六年太常二年
後秦姓姚氏。名萇。字景茂。赤亭羌人弋仲第二十四子。兄襄既戰死。萇率諸弟降秦為秦將。東晉武帝大元八年。秦主符堅攻晉。以兗州刺史姚萇為龍驤將軍。督益梁州諸軍事。堅敗。慕容垂謀復燕緒。次年三月秦北地長史慕容泓叛奔關東。秦以左將軍竇衝為長史。龍驤將軍姚萇為司馬。討泓。又討平陽太守慕容沖。秦兵大敗。萇懼奔渭北。馬牧天水尹緯尹詳南安龐演等。糾扇羌豪帥其戶口歸萇者五萬餘家。推萇為盟主。萇自稱後秦王。建元白雀。丙戌(東晉大元十一年也)四月。 萇自陝西鳳翔莊浪路涇州入長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初。國號大秦。史以後秦別之。立子興為皇太子。置百官。癸巳建初八年十二月萇卒(晉大元十八年也)。太子興祕不發喪。自稱大將軍。帥眾伐秦。秦主符登大敗。次年五月興始發喪即皇帝位。年曰皇初。諡萇曰昭皇帝。己亥年(晉安帝隆安三年也)九月。興以災異屢見降號稱王。改元弘始。丙辰弘始十八年正月興卒。太子泓即帝位。年曰永和。
晉伐秦。晉帝義熙十三年五月泓將妻子群臣降于晉。後秦三主合三十四年戊午晉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弑帝西秦乞伏永康七年西涼嘉興三年夏昌武元年北燕太平十年北涼元始七年魏太常三年
恭帝諱德文。字德文。安帝母弟也。封琅琊王。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宋公劉裕矯遺詔奉王即位。在位二年。禪于宋。壽三十七歲元熙(二)己未元熙元年永康八年嘉興四年真興元年太平七年元始八年太常四年沙門法果。魏太宗敬之。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號曰僧統。果固辭不受。
太宗幸其居。以其門巷狹小更廣大之。至是己未年入滅。八十三歲。太宗三臨其喪。追贈老壽將軍趙胡靈公(魏書僧傳)七月宋公裕進爵為王。次年帝禪位于宋王。裕奉帝為靈陵王。後使人殺之。西東晉凡一十五帝合一百五十五年右東晉十一主。合一百三年歸于宋
南北朝宋劉姓。都建康高祖武皇帝少帝太祖文帝武帝廢帝太祖明帝廢帝順帝八主禪于齊高祖武帝諱裕。字德輿。彭城人(徐州也)漢楚元王交之後。庚申年六月受晉禪。在位三年。
壽六十七歲。永初(三)庚申宋永初元年六月改元西秦太祖建始元年西涼恂永建元年夏真興二年北燕太平十二年北涼沮渠元始九年魏太常五年辛酉永初二年建始二年永建二年真興三年太平十三年元始十年太常六年壬戌永初三年五月帝崩少帝即位建始三年永建三年滅真興四年太平十四年元始十一年太常七年
西涼李暠。字玄盛。丙申年(晉武帝大元二十一年)據姑臧(今甘肅省西涼州也)。庚子年(晉安帝隆安四年)暠稱元年。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西涼公暠。徙都酒泉(今甘肅省肅州路也)。年曰建初丙辰年(晉義熙十二年)涼主歆立。改元嘉興。宋高祖永初元年。涼主李恂。永建元年。至永建三年為北涼滅之。合二十二年。暠嘗手令戒諸子。以為從政者當審慎賞罰勿任愛憎。近忠正遠佞諛。勿使左右竊弄威福毀譽之來。當研覈真偽。聽訟折獄必和顏任理。慎勿逆詐億。勿輕視聲色。
務廣諮詢勿自專用。吾蒞事五年。雖未能息民。然含垢匿瑕。朝為寇讎。夕委心膂。粗無負於新舊。事任公平。坦然無類。初不為懷有所損益。計近則如不足。
經遠乃為有餘。庶亦無愧前人也(載記)
少帝營陽王義符。武帝長子。居喪無禮。司空徐羨之等廢而弑之。在位一年。壽十九歲景平癸亥宋景平元年西秦建始四年夏赫連真興五年北燕太平十五年北涼元始五年魏築長城太宗殂
魏嵩山道士寇謙之。修張天師之術。自言。嘗遇老子降。授以辟穀輕身之術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謙之奉其書獻於魏主。朝野未之信。左光祿大夫崔浩獨師事之。從受其術。且上書贊明其事。魏主欣然。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致謙之(北史)
太祖文帝義隆。武帝第三子。封宜都王。少帝既廢。徐羨之等遙奉王即位於江陵。在位三十年。壽四十七歲(帝紀)元嘉(三十)帝造禪靈寺供千僧(弘明集)。沙門杯渡。丙寅年九月入滅。葬建康覆舟山。渡初出冀州。闡化四十餘年(高僧傳)甲子宋元嘉元年三十西秦建始五年夏赫連真興六年北燕太平十六年涼
元始十三年魏燾立始光元年八月吐谷渾威王阿柴卒。有子二十人。疾病召諸子弟謂之曰。我死汝曹當奉慕瑰為主。瑰阿柴母弟也。又命諸子各獻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又取十九箭一束使折之不能折。阿柴諭之曰。孤則易折。眾則難摧。汝曹當戮力一心。可以保國安家。言終而卒。慕瑰撫納秦涼失業之民。部眾轉盛。續漢書曰。阿柴羌三苗姜姓之別種也乙丑宋元嘉二年西秦建始六年夏昌承光元年北燕太平十七年北涼元始十四年魏太武帝始光二年丙寅元嘉三年建始七年承光二年太平十八年元始十五年始光三年丁卯元嘉四年建始八年承光三年太平十九年元始十六年始光四年靖節先生陶元亮在晉名淵明。在宋名潛。世號靖節先生。侃之曾孫也。宅邊樹五柳。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為彭澤縣令。是年卒。壽六十三歲。居江州路德化縣柴桑山近栗里。嘗著搜神錄載佛靈跡。有子五人。儼俟份佚佟祖茂武昌太守父姿城太守史逸其名戊辰宋元嘉五年西秦篡末永弘元年夏昌定勝元年北燕太平二十年北涼承玄元年魏太武帝神麚元年
西秦乞伏國仁。鮮卑人。仕符秦。東晉武帝癸未太元八年七月。秦主堅攻晉。以國仁為前將軍。會國仁叔父步頹反於隴西。堅遣國仁還討之。國仁步頹共僭一方眾至十餘萬。甲申年國仁據金城(陝西鞏昌路蘭州也)。乙酉年建國號秦(西秦)。年曰建義。己丑年西秦武元王乾歸。年曰太初。晉安帝己酉義熙五年。西秦年曰更始。壬子年西秦主太祖熾盤。年曰永康。宋高祖永初元年。西秦年曰建始。至是元嘉五年纂末年曰永弘。為赫連夏所滅。四主合四十五年 大夏匈奴左賢王之後曰勃勃。丙午年(東晉安帝義熙二年也)據朔方號大夏。明年建元曰龍昇。癸丑年夏主勃勃乃以吒干阿利領將作大監。發嶺北夷夏十萬人。築都城於朔州(隸河東山西道西京路郡名馬邑冀州域)曰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宜名新城曰統萬。改年曰鳳翔。勃勃自謂其祖從母姓為劉非禮也。古人氏族無常改姓赫連氏。謂帝王係天為子。其徽赫與天連也。至宋元嘉二年(乙丑年也)昌立。年曰承光。承光三年元魏奚斤與夏平原公定相持於長安。戊辰年昌改元定勝。魏帝壽乘虛攻統萬。夏主昌兵潰。昌奔上邽(音圭)。魏主入統萬。獲夏公卿后妃宮人以萬數。馬匹。牛羊數千萬頭。府庫珍寶不可勝計。至是宋元嘉五年二月。魏平北將軍尉(紆勿切)眷攻昌於上邽擒之。送昌至平城(魏都)魏主館昌於西宮門內。器用給乘輿之副。以妹初平公主妻之賜爵會稽公。夏合二十四年國滅。赫連氏即屈丐也己巳元嘉六年北燕太平二十一年北涼承玄二年魏神麚二年庚午元嘉七年太平二十三年承玄三年神麚三年辛未元嘉八年北燕弘大雅元年北涼義和元年神麚四年宋帝詔促求那跋摩尊者(中印度人)赴京。至是正月至建康引對。文帝迓勞殊勤問以佛道。一日問曰。寡人常欲持齋不殺。以身應物不獲所。願師幸教之。尊者曰。
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倘不克己苦節。何以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主。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若百穀滋繁。以此持齋。齋亦大矣。以此不殺。
利亦多矣。安在輟半日之餐至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須貽勤儉爾。帝撫几嘆曰。
俗迷遠理。僧滯近教。如師之言可論天人之際矣。帝自是尊之為師。命居祇洹寺供給隆厚繼。於寺講法華經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以聽法。法席之盛前此未有也(弘明集)壬申宋元嘉九年北燕大雅二年北涼義和二年魏太武帝延和元年癸酉
元嘉十年宋謝靈運死大雅三年牧犍承和元年延和二年甲戌元嘉十一年大雅四年承和二年延和三年乙亥元嘉十二年大雅五年承和三年太延元年丙子元嘉十三年大雅六年滅承和四年太延二年
北燕憑跋。冀州人(燕南河北道真定路冀州郡名信都。禹貢九州之一)仕後燕。丁未年(東晉安帝義熙三年)後燕國亂。跋遂篡滅之。乃據昌黎(今平欒路郡名北平冀域)。
號北燕。己酉年曰太平元年。至是宋帝元嘉八年。北燕昭帝弘立。年曰大雅。大雅六年為元魏所滅。合二十八年丁丑元嘉十四年北涼承和五年魏太延三年戊寅元嘉十五年承和六年太延四年
宋文帝謂其臣丹陽尹何尚之曰。適見顏延之宗炳著論。發明佛法甚為名理。並是開獎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感此化。朕則垂拱坐致太平矣。夫復何事尚之因進曰。
夫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十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戶億千則仁人百萬。夫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則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帝紀何傳)己卯元嘉十六年北涼承和七年滅太延三年
北涼叚蒙胡人。東晉安帝丁酉隆安元年據張掖。號北涼。稱河西王。年曰神璽。己亥年改元天璽。辛丑年武宣王沮渠蒙遜立。改元永安。壬子年遷都姑臧。改年曰元始。戊辰年改元承玄。庚午年蒙遜遣貢于元魏。辛未年改元義和。壬申年元魏遣安西將軍李順使涼還。魏主問以涼事。順曰。蒙遜經涉艱難。粗識機變。然禮者德之興。敬者身之基也。蒙遜無禮不敬。以臣觀之不復年矣。癸酉年蒙遜卒。子燉煌太守牧犍即河西王位。改元承和。牧犍雖外修臣禮。內實乖悖。己卯年三月魏主討涼。六月魏主至姑臧。九月牧犍兄之子萬年帥所領降魏。姑臧城潰。牧犍帥其文武五千人面縛請降。魏主釋其縛而禮之。三主合四十三年。張掖今甘州路也。姑臧涼州也。燉煌涼州路也。並隸甘肅省。雍州之域(圖經)庚辰宋元嘉十七年魏世祖太武皇帝燾大宗長子癸亥年立太平真君元年辛巳元嘉十八年太平真君二年壬午元嘉十九年西域獻帝火浣布袈裟帝時自衣之太平真君三年癸未元嘉二十年太平真君四年甲申元嘉二十一年太子率更始令何承天撰元嘉新曆太平真君五年乙酉元嘉二十二年太平真君六年毀殘佛教丙戌元嘉二十三年太平真君七年丁亥元嘉二十四年太平真君八年戊子元嘉二十五年太平真君九年己丑元嘉二十六年太平真君十年庚寅元嘉二十七年太平真君十一年族司徒崔浩等辛卯元嘉二十八年正平元年正平二年二月太武遇弑白足沙門諱曇始。一曰惠始。魏書佛老志云。沙門惠始清河張氏子。始師鳩摩羅什法師。晉劉裕滅後秦。復為夏赫連屈丐追取長安。道俗被坑戮。而始接刃無傷。屈丐大怒召始於前。以佩刀自擊之。又不能害。乃懼而謝罪。百姓賴始慈力。 免諸酷毒。魏太武平赫連昌。白足歸魏。初魏太平真君六年。太武討盍吳之亂至長安。見僧寺有兵仗。武怒。司徒崔浩因而勸太武。盡誅沙門毀諸經像。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自恃才略譔國史。書魏之先世事列於衢路。刊石立於郊壇。北人無不忿恚。太武以浩暴揚國惡大怒。使有司按浩及祕書郎吏等罪狀。凡一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是時白足謁太武。武怒命斬之不能傷。武自抽佩刀斬之。又不能傷。投諸虎檻。虎皆弭服。武驚延始上殿悔謝歸敬。先是景穆太子為政精察。中常侍宗愛性憸惡多不法搆扇太子。太子以憂卒。大武徐乃知之。追悼不已。宗愛懼誅。正平二年二月弑太武。尚書源賀陸鹿勒兵誅愛。奉皇孫濬即帝位。改元(魏書)白足跣行泥滓不染故名(高僧傳)壬辰宋元嘉二十九年魏高宗文成皇帝濬景穆太子之子興安元年魏興安元年。群臣多請復釋氏之教。詔曰。夫為帝王者。必祇奉明憲顯彰仁道。
其能惠著生民濟益群品。雖在往古猶序其風烈。是以春秋喜崇明之禮。祭典載功施之族。況釋教如來功濟大千。惠流塵境。尋生死者歎其達觀。覽文義者貴其妙門。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撥群邪。開演正覺。故前代已來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今制諸州郡縣眾居之所。各聽建佛圖。其有好樂佛法欲為沙門者聽出家。大州五十人小州四十人。於是曏所毀佛圖。率皆修復(魏書又僧史略)又敕有司。於五級大寺為太祖已下五帝鑄銅佛像。各一丈六尺。帝親為沙門師賢等五人下髮。以師賢為道人統(魏書僧史)癸巳元嘉三十年二月太子劭謀逆帝殂武陵王討劭斬之魏興安二年
世祖孝武帝駿。文帝第三子。封武陵王。刺江州。三月王會兵討元凶劭。四月王即帝位于新亭。在位十一年。壽三十五歲。帝博該學問。省讀書奏七行俱下(宋書帝紀)孝建(三)大明(八)甲午孝建元年正月改元魏興光元年宋分揚州浙東五郡。置東陽州治會稽。分荊湘江豫州之八郡。置郢州治江夏(宋書)乙未孝建二年詔沙門道猷為安鎮寺法主僧傳太安元年丙甲孝建三年太安二年華嚴經釋疏釋元暢。魏滅教。歸宋來揚州。止明因寺。作華嚴經釋疏傳講迄今。
暢其始也(僧傳)丁酉大明元年魏太安三年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東印度人也。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王名香至。崇奉佛乘。迎祖尊重供養。施以寶珠。王有三子。曰月淨多羅。曰功德多羅。曰菩提多羅。祖以施珠問三王子。此珠圓明有能及否。第一第二王子同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第三王子菩提多羅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於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於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於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辯於此。既辯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知其寶。
若明其寶寶不自寶。若辯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辯世珠寶不自寶者。要假智寶以明法寶。然則師有其道其寶即現眾生有之。心寶亦然。祖歎其辯慧。乃復問曰。於諸物中何物無相。曰於諸物中不起無相。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高。曰於諸物中人我最高。又問於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諸物中法性最大。適香至父王厭世。眾皆號絕。維菩提多羅於柩前入定七日而出。遂求出家。既受具戒。祖告之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戒今囑汝。聽吾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祖付法已。即於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三色晃耀踊入虛空高七多羅樹。化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取以建塔。當此宋孝武帝之世也(正宗記)。尊者嘗因東印度國王請齋。王問曰。諸人盡轉經。師何不轉經。尊者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蘊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不但一卷兩卷戊戌宋大明二年魏太安四年禁酒犯者斬凶吉二事容釀北史己亥大明三年太安五年庚子大明四年路昭皇太后造普賢像成和平元年辛丑
大明五年和平二年壬寅大明六年和平三年癸卯大明七年和平四年甲辰大明八年五月庚申帝崩太子即位和平五年
廢帝宋太子諱子業。即皇帝位年十六歲。改元景和。又改永光。乙巳年十一月。主衣阮佃夫姜產之等弑帝(前廢帝也)。在位一年。湘東王彧即位
太宗明帝彧。文帝第十一子。封湘東王。壽寂之等既弑廢帝。奉王即位。在位七年。壽三十四歲泰始(七)泰豫(一)乙巳宋泰始元年十一月改元即廢帝永光年也魏和平六年五月帝殂帝度僧尼三萬餘人興佛教修舊寺北史丙午泰始二年顯祖獻文皇帝弘高宗長子即位年十二憑太后臨朝天安元年六月開酒禁湘東王既即帝位。袁顗奉表勸晉安王子勛即大位。建牙於桑尾。移檄建康。至是劉琬帥將佐上尊號。晉安王子勛即皇帝位於潯陽(江州)。改元義嘉。四方貢計皆歸潯陽。朝廷所保唯丹陽淮南等數郡。朝廷以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討諸軍事。沈攸之為潯陽太守。將兵討子勛。既而劉琬為荊州前軍長史。張悅詐而殺之。諸軍至潯陽。斬晉安王子勛。傳首建康。子勛年十一歲寶公大士諱寶誌。世稱寶公。尊之也。手足鷹爪。初建康東陽民朱氏之婦。聞兒[口*帚]鷹巢中。梯樹得之。舉以為子。七歲依鍾山僧儉出家。專修禪觀。至是顯跡。以剪尺拂扇掛杖頭。負之行聚落。嘗遇食鱠者。從而求食。啗者遺而薄之。誌即吐水中皆成活魚。今江中回魚是也。居多神異。至梁武帝天監十三年十二月六日入滅。壽九十三歲。梁武皇帝以金二十萬易建康鍾山之獨龍岡葬之。建浮圖五級於其上。敕王筠勒碑。葬之日車駕親臨祭奠。道俗奉祀。奇瑞顯應為天下第一。凡大士所作偈句。多著南史。為學者述大乘贊十篇科頌十四篇并十二時歌。盛行於世。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帝遣使致齋鍾山。親灑製文讚敬。詔曰。
自今宜顯尊異。賜號道林真覺菩薩(碑記)。法師曇宗入滅。宋武帝大明二年正旦謂宗曰。朕何罪勞卿懺。宗曰。舜稱子違爾弼。禹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寧得有異。帝大悅(統紀)丁未泰始三年皇興元年魏丁未年。憑太后還政。魏主始親國事。改元勤於為治。賞罰嚴明。拔清節黜貪污。魏國稱治。於長安北臺起永寧寺。塔七級高。三十丈。又於天宮寺作佛像。 四十三尺。用銅七萬斤黃金六百斤(北史帝紀)戊申泰始四年帝造湘宮寺成皇興二年己酉泰始五年皇興三年庚戌宋泰始六年魏皇興四年辛亥泰始七年魏高祖孝文皇帝宏獻文長子五歲受禪位延興元年魏辛亥年六月。顯祖獻文皇帝弘。聰慧夙成。剛毅有斷。雅好黃老浮圖之學。常有遺世之心。欲禪位于叔父中都大官京兆王子推。任城王雲子推之弟也。對曰。 父子相傳其來久矣。若授旁支。恐非先帝之意。乃奉皇帝璽綬。傳位於太子宏。
太子生五歲。改元延興。群臣奏曰。昔漢高祖稱皇帝。尊其父為太上皇。明不統天下也。今皇帝幼沖。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謹上尊號曰太上皇帝。徙居崇光宮。宮在北苑中。建鹿野浮圖於苑中之西山。與僧居之時談禪理(魏書帝紀)壬子泰豫元年四月帝崩太子立方十歲延興二年上皇討蠕蠕破之柔然也宋明帝。嘗造佛丈六金像。旦食常齋。日誦般若。爰感舍利。造弘普寺(六帖)
蒼梧王昱。明帝太子。生十歲即位。在位五年。數出遊行。小有忤意。即加屠剖。一日不殺則慘然不樂。殿省憂惶食息不保。丁巳年七月戊子夜。帝令左右揚玉夫伺織女渡河。見當報我。不見將殺汝。是夕玉夫伺帝熟寢。與揚萬年弑帝。壽十五歲。右衛將軍蕭道成以皇太后令追封昱為蒼梧王。迎安成王準即皇帝位。時年九歲元徽(五)癸丑元徽元年魏延興三年甲寅元徽二年延興四年魏囚獄或積年。群臣頗言之。上皇曰。滯獄誠非善治。不猶愈於倉猝而濫乎。夫人憂苦則思善故。智者以囹圄為福堂。朕特苦之。欲其改悔而加矜恕耳(北史)乙卯元徽三年延興五年丙辰元徽四年承明元年二月太上皇崩馮太后復臨朝魏顯祖獻文皇帝。雲中造建明寺。四方諸寺一千餘所。度僧尼七萬七千人(北史并弘明集) 順帝準。字仲謀。明帝第三子。封安成王。即位年九歲。以蕭道成為司空錄尚書事。
在位三年。壽十二昇明(三)丁巳宋昇明元年元徽五年也七月改昇明魏太和元年戊午昇明二年太和二年昇明二年。右長史王儉知蕭道成意。乃唱議使中書舍人虞整作詔。進道成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傅領揚州牧已未年三月。以太傅蕭道成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齊公。加九錫。四戶進爵為王。詔禪位于齊王。帝不肯出宮。王敬則勒兵殿庭。以版輿入迎帝。帝泣而禪。 誓曰。願後身世世勿復生天王家。宮中大哭。帝乘畫輪車出就東邸。司空褚淵等奉璽綬詣齋宮。勸進齊王即皇帝位於南郊。奉宋順帝為汝陰王。築宮丹陽置兵守衛。衛士殺王以疾聞右宋八主合五十九年禪于齊
齊(蕭姓都建康)太祖高皇帝武帝鬱林王海陵王 明帝東昏侯和帝七主合二十三年
太祖高皇帝諱道成。字紹伯。蘭陵人。漢蕭何二十四世孫。受宋禪。在位四年。壽五十六建元(四)己未齊建元元年宋昇明三年也六月改元魏太和三年庚申建元二年太和四年辛酉建元三年太和五年壬戌建元四年三月帝殂太和六年齊帝誦持般若。書寫法華經。四月八日鑄佛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供僧造陟屺正觀二寺(方志并弘明集)
世祖武帝諱賾。字宣遠。高帝長子。壬戊年三月即位。在位十一年。壽五十四歲永明(十一)癸亥永明元年太和七年甲子永明二年太和八年齊以竟陵王子良為護國將軍兼司徒。領兵置佐鎮西州。子良清尚傾意賓客才俊之士。篤重佛氏。每招致僧侶講論佛法。尊法之盛。江左未之有也。親為眾僧賦食行水(齊書方志)乙丑齊永明三年魏太和九年丙寅永明四年太和十年丁卯永明五年太和十一年戊辰永明六年太和十二年己巳永明七年太和十三年庚午永明八年太和十四年辛未永明九年太和十五年文明馮太后崩帝依古禮服喪三年壬申永明十年太和十六年魏帝命群臣議行次。中書監高間議以為。帝王莫不以中原為正統。不以世數為與奪善惡為是非。故桀紂至虐不廢夏商之歷。厲惠至昏無害周晉之籙。晉承魏為金。
趙承晉為水。燕承趙為木。秦承燕為火。秦之既亡。魏乃稱制玄朔。且魏之得姓出於軒轅。臣愚以為宣為土德。祕書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議。以為神元與晉武往來通好。至于桓穆。志輔晉室。是則司馬祚終於郟鄏。而拓跋受命於雲代。昔秦并天下。漢猶比之共工。卒繼周為火德。況劉石符氏地褊世促魏承其弊。豈可捨晉而為土邪。司空穆亮等皆請從彪等議。於是詔承晉為水德丙子年魏太和二十年。
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氏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宣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於是始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逮奚氏為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于氏為于氏。
尉遲氏為尉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至西魏恭帝廓。去年號但稱元年。復姓拓跋氏。凡九十九姓改為單者皆復其舊。甲戌年魏帝南過比干墓。祭以太牢。自為文曰。嗚呼介七胡不我臣癸酉齊永明十一年七月帝殂魏太和十七年帝以平城地寒六月下雪十月如鄴議遷都洛陽平城今西京路也齊鬱林王皇太孫也。諱昭業。文惠太子之長子。癸酉年七月立。甲戌年正月改元隆昌。不親政事狂縱。西昌侯鸞諫之不從。乃欲誅鸞。七月鸞乃引兵入雲龍門。
弑帝於西弄。以太后令追廢為鬱林王。迎文惠第二子新安王昭文即帝位。時年十五歲。改元延興。封鸞為宣城郡公。進爵太傅宣城王。十月太后令曰。太傅宣城王宜入承寶命。帝可降封海陵王十一月海陵殞
高帝明帝鸞。太祖兄始安真王之子。少孤高。帝撫育如己子。封西昌侯。在位五年。壽四十建武(四)永泰(一)甲戌建武元年十月改元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帝至洛陽乙亥建武二年太和十九年魏帝如魯祠孔子。選孔氏宗子一人封崇聖侯。奉孔子祠幸徐州白塔寺。寺有道登法師入滅。下詔傷悼。施絹千疋齋一切僧。京城七日行道(魏書)丙子建武三年太和二十年魏改姓元氏齊釋慧基。明皇帝兩詔不起。就於會邑龜山立寶林精舍。嘗為文宣王著法華疏義。
十一月入寂。壽八十五歲(高僧傳)丁丑建武四年太和二十一年帝立子恪為皇太子魏西竺中印度佛陀禪師(此云覺首)志愛嵩嶽。帝敕就少室山立少林寺居。師度弟子僧稠慧光(僧傳寺記)戌寅永泰元年七月帝崩太和二十二年齊帝在位。持齋修十善。誦法華般若二經。建歸依寺。造千金像。寫佛經(方志)
東昏侯寶卷。明帝第三子。建武元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子。即帝位而失德。在位二年被弑。
壽十九永元(二)己卯永元元年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孝文帝殂魏帝建寺奉齋造安養寺於鄴。六宮侍女持六齋精進誦經慕道者放令出家。帝度僧尼萬四千人(北史辯正)庚辰齊永元二年十二月帝遇害魏世宗宣武帝恪孝文第二子立景明元年是時崔慧景據廣陵反。荊州刺史蕭懿舉兵入援。擊斬慧景。以懿為尚書令。嬖臣茹法珍等憚懿威權譖懿。十月賜懿死。懿曰。家弟在雍。深為朝廷憂之。蕭衍刺雍州在襄陽。聞兄懿死即日建牙集眾。帝使蕭穎胃討之。穎胃乃與衍合。次年辛巳三月奉南康王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中興。加蕭衍征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
假黃鉞直抵建康。十二月帝遇害。衍以宣德太后令廢為東昏侯
和帝諱寶融。明帝第八子。封南康王。出刺荊州。辛巳年春三月即皇帝位。壬午年春正月詔進大司馬蕭衍位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為梁公備九錫。一月進爵為王。 帝東歸至姑熟(江東太平路也)。下詔禪位于梁王即皇帝位。奉帝為巴陵王尋殺之。
在位一年。壽十六歲辛巳中興元年帝三月即位明年二月禪于梁魏景明二年右齊七主合二十三年禪于梁
梁(蕭姓都建康)高祖武帝大宗簡文帝世祖元帝敬帝四主
高祖武帝諱衍。字叔達。蘭陵人。仕齊封梁王。受齊禪。在位四十八年。壽八十六天監(十八)普通(七)大通(二)中大通(六)大同(十一)中大同(一)天清(三)壬午梁天監元年二月改元詔寶公大士闕下行化不許禁止本傳魏景明三年癸未天監二年景明四年建康法雲寺雲光法師。凡講經天雨花如雪片。帝於含光殿焚疏講雲光誌公。翌日齋誌公至焉。帝詔曰大士寶誌。跡拘塵垢。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
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南史又聖感傳)慈悲懺法梁帝初為雍州刺史時。夫人郗氏性酷妒既亡。至是。化為巨蟒入後宮。 通夢於帝求拯拔。帝閱佛經為製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懺禮。夫人化為天人。
空中謝帝而去。其懺法行於世。曰梁皇懺甲申天監三年魏正始元年梁帝四月八日率道俗陞重雲殿。披露懺悔。親製願文。奉佛三寶。於本第立光宅寺。鑄金銅佛大像奉祀(弘明集)乙酉梁天監四年魏正始二年金山水陸大齋初梁帝夢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為作水陸大齋而救拔之。帝扣諸沙門。寶誌公曰。尋經必有因緣。帝取佛經躬盲披覽。創造儀文。
三年乃成。於夜捧文停燭白佛曰。若此文理協聖軌。願拜起時此燈自明。或儀式未詳。燈暗如故。言訖投地一禮。燈燭皆明。至是二月十五日於今鎮江金山寺依儀修設。帝臨地席。詔祐律師宣文。利洽幽明。至今遵行焉(見葦江文集)丙戌天監五年梁太子統生五歲能遍誦五經正始三年丁亥天監六年正始四年梁帝假寶公神力見地獄苦相。問何以止之。寶公曰。唯聞鐘聲其苦暫息。於是詔天下寺院擊鐘舒徐其聲(本紀)戊子天監七年永平元年己丑天監八年永平二年魏西竺沙門菩提流支。此云覺希。詔居紫極殿譯論。魏帝於式乾殿講維摩經。時魏朝專尚釋氏。洛陽中國沙門之外西域來者三千餘人。帝別立永明寺。房舍千餘間居之。延昌時。凡郡州佛寺一萬三千餘所。僧至二百萬(北史)庚寅天監九年帝敕沙門寶唱撰名僧傳八十一卷魏永平三年梁帝為太祖文皇帝鍾山建大愛敬寺。供給千僧。獻太后青溪西岸起大智度寺。諸尼師四時講誦(弘明集)辛卯天監十年永平四年梁帝遣郝騫等。往天竺國迎佛旃檀像。其王模刻一像付騫。是年至建康。帝迎奉太極殿建齋度僧。大赦斷殺。帝從是蔬食斷慾(感通錄)壬辰天監十一年延昌元年傅大士齊明帝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婺州義烏縣雙林鄉傅宣慈家。名翕。字玄風。 號善慧。至是壬辰十六歲。娶劉氏有子二人。曰普建普成。梁普通元年年二十四。 泝水於稽亭塘下。西域沙門嵩頭陀引之臨水觀影。圓光寶蓋法從甚盛。心感悟之。
遂於松山之頂。因雙稠樹創庵而居。名曰雙林。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種植蔬果。為人傭作。晝作夜歸。與妻妙光敷演佛法。苦行七年。至大通二年。 弟子日眾大士欲導群品。乃化妻子鬻身昉設大會。中大通六年大士遣弟子傅暀詣闕奉書。有詔赴闕。閏十二月到建康。帝聞大士神異。預鎖諸門。大士以木槌扣一門諸門悉啟。直入善言殿。帝問師事從誰。答曰。從無所從。師無所師。事無所事。帝為設食竟。上鍾山定林寺。詔令資給。大同五年大士再入都。三月帝召見壽光殿。共論真諦。大士曰。息而不滅。帝又請講金剛經。大士揮按一拍而起。
帝不喻再請講。大士乃索拍版陞座。唱四十九頌遂便去。逮今頌行于世。大士一日頂冠披衲靸履。帝問是僧邪。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邪。士以手指衲衣辭闕而還。大同十年大士設大法會。普為眾生懺滅罪苦。 速得解脫。大士以佛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建大層龕。中心立一柱。啟八面而實諸經。謂之輪藏。立願曰。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發菩提心者。
能推輪藏。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今之輪藏設大士像始此也。大士於陳宣帝大建元年四月告普建普成二法師等曰。我從第四天來。為度眾生。汝等慎護三業。
精勤六度。行懺悔法。免墮三塗。至二十四日入于涅槃。壽七十三。闍維收舍利。
頂骨葬雙林。今成大道場。大士偈語並行於世。嘗著心王銘。其辭曰。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名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
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
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
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於此漂沈。諸佛菩薩。
了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無能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雖空。 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生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沈。清淨心智。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盡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
非去來今癸巳梁天監十二年魏延昌二年甲午天監十三年延昌三年乙未梁天監十四年魏延昌四年正月帝崩太子詡立年六歲母尊胡氏為皇太后臨朝誦經延壽梁釋智藏法師。初遊建康。帝召見深加敬禮。帝為寶誌大士建塔寺曰開善。敕藏居焉。遇異人曰。師壽止三十一歲。藏乃竭精修道。專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至厄之年俄空中曰。承般若力得倍壽矣。果然壽終六十二歲。敕葬獨龍山寶公寺之左。由是江左道俗皆持誦金剛般若經(感應傳)丙申天監十五年魏肅宗孝明帝詡宣武第二子熙平元年魏世宗宣武帝作瑤光寺未就。是歲胡太后建永寧寺。皆在宮側。又作石窟寺於伊闕口。金像高丈六尺者一。如中人者十。玉像二。為九層浮圖。高九十丈。上剎復高十丈。靜夜鈴鐸聲聞十里。自佛法入中國。塔廟之盛未之有也(北史)石像梁越州隱岳寺十丈石佛像。初齊明帝建武中僧護造成面樸而亡。次有僧淑襲其未成。至是建安王捨金。委僧祐成之(石佛記)丁酉天監十六年熙平二年佛名梁帝敕法師僧紹撰眾經目錄四卷。敕沙門寶唱撰比丘尼傳四卷。又撰眾經佛名三卷梁三月帝敕織官。文錦不得為僊人鳥獸之形。裁剪有乖仁恕(帝紀)素饌四月梁武皇帝詔以宗廟用牲牢有累冥道。宜皆以麵為之。八座朝議以大脯代一元大武。十月詔以宗廟猶用脯修更議代之。於是以大餅代大脯。其餘盡用蔬果(帝紀)。今之茹素辦食者本此也戊戌天監十七年神龜元年弘明集梁沙門僧祐律師。自齊初大弘律法。至是帝深加禮敬。祐年衰腳疾。敕肩輿入內殿為六宮受戒。五月二十六日入寂。壽七十四歲。師有三藏記。法苑記。世界記。釋迦譜。弘明集等。並行於世(高僧傳)己亥天監十八年神龜二年慧約法師別號梁帝曰。道資人弘。理無虛授。事藉躬親。民信乃立。慧約法師。
德高人世。道被幽冥。四月八日延師於等覺殿受菩薩戒。復設無遮大會。帝自受戒後。日唯一食。食止蔬菜。寢居殿所。淨如沙門。帝普通四年制中外毋斥法師慧約名。別號智者。沙門別號自法師始。帝大同元年九月六日智者慧約國師入滅。
壽八十四。夏六十三。帝素服臨喪。哭之輟朝一七日。其月二十九日詔葬獨龍山誌公墓左。從師得戒者四萬八千人服緦麻哭送葬所。帝大同二年敕改法師所居竹山里為智者里(梁帝本紀又師塔記)高僧傳梁帝敕御史裴子野撰名僧傳二十卷。會稽釋慧皎著高僧傳十四卷。始漢永平終于是歲凡四百五十餘載。二百五十七人。附見者二百餘人。入大藏流行(葦江集)魏胡太后令諸州各建五級浮圖。諸王貴宦各建寺於洛陽。太后勤設齋施(北史)庚子梁普通元年正光元年魏帝帝加元服。命沙門曇無最道士姜斌講道於禁中(北史又辯正錄)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初祖菩提達磨尊者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其國。受其父王供養。得所施珠試其所言。祖謂之曰。汝於諸法已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菩提達磨。磨諮之曰。
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祖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生震旦(東土也)設大法樂。護菩提者不可勝數。磨於是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殆祖順世。演化本國。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勝多。
俱同學於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達磨並化。 號二甘露門。而佛大勝多更分徒為六宗。一曰有相宗。二曰無相宗。三曰定慧宗。
四曰戒行宗。五曰無得宗。六曰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達磨嘆彼六宗纏於邪見。一一詣彼開化之。六眾開悟。咸誓歸依。時國王名異見。磨之侄也。初信外道。達磨化之歸正。既而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辭於侄王。王為具大舟。實以珍寶汎重溟。三週寒暑達于南海。當此梁普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也(傳燈曰七年。今從正宗記)。廣州刺史蕭昂迎禮表聞。武帝覽奏遣使迎請。次年十月一日至建康。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帝曰。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之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洛陽。當魏孝明帝正光二年也。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魏明帝三詔之。祖終不起。就賜磨衲袈裟。祖亦不受使三返。帝強授之時有僧神光者。博覽群書。善談玄理。聞祖住止乃往參承。是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雪。光堅立庭中遲明積雪過膝。祖憫之問曰。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泣曰。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至於斷臂哀懇。祖因以易名曰慧可。可乃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安心。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與汝安心竟。久之祖為慧可等略辯大乘入道四行。其辭曰。夫入道多塗。 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理入。二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一等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者有四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謂報冤行者。凡修道人若受苦時當念。
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恨。作是觀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名報冤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夙因所感。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名隨緣行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智者悟真安心無為。
萬有皆空無所希冀。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息念無求。
故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是則無求真為道行。故名。無所求行稱法行者。性淨之理因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云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無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亦復利人莊嚴菩提之道。
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名稱法行。是後祖欲返西竺。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蓋各言所得。時諸參侍各陳所見。最後慧可出禮三拜。依位而立。祖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請師指陳。祖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慮後代之疑競。
指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憑何得法。以何證之。汝今受此衣法。卻後難生。
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無礙。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週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楞伽經四卷者。蓋如來極談法要。亦可以與世開示悟入。今并付汝。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為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已終。乃與徒眾往禹門千聖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楊衒之。問祖曰。西天五印師承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之曰祖。又問。此外如何。 祖曰。須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厭有無於法無取。不賢不愚無迷無悟。若能是解故稱為祖。又曰。弟子歸心三寶亦有年矣。適聽師言罔知攸措。願師慈悲開示宗旨。
祖知懇到。即說偈曰。亦不睹惡而生嫌。亦不觀善而勤措。亦不捨智而近愚。亦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兮過量。通佛心兮出度。不與凡聖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衒之聞偈悲喜交并曰。願師久住世間化導群有。祖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衒之禮辭而去。祖於是奄然長逝。魏幼主釗與孝莊帝廢立之際。當梁大通之二年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洛陽嵩州之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魏遂以其喪告梁。梁武皇帝即賜寶帛。悉詔宗子諸王。以祭禮而供養之。太子為之文。其略曰。洪惟聖胄大師。荷十力之智印。乘六通而泛海。運悲智於梵方。拯顛危於華土。後三歲。魏使宋雲者奉使西域回遇。祖於蔥嶺手攜隻履翩翩獨逝。雲問之。
答曰。西天去。雲歸具說之。門人起壙。空棺隻履存焉。詔取遺履供養於少林寺。
梁武帝聞祖化跡。親為製碑。至唐代宗皇帝。諡號圓覺大師。塔曰空觀(正宗記)辛丑普通二年九月帝建同泰寺正光二年帝造大覺寺於鄴都壬寅梁普通三年魏正光三年行正光曆魏胡太后。於丙申熙平元年遣宋雲偕比丘惠生往西域求未至經。自洛陽西行四千里至赤嶺乃出魏境。又西行再期至乾羅國而還。得佛經一百七十部。至此二月回達洛陽。魏國通有佛經四百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魏書佛老志并經目)癸卯普通四年正光四年甲辰普通五年正光五年乙巳普通六年孝昌元年丙午
普通七年孝昌二年梁昭明太子統。刱惠義殿於東宮。招天下名僧居之。帝賜法師慧超。為壽光學士(梁紀僧傳)丁未梁大通元年帝建同泰寺成魏孝昌三年孝昌四年三月帝遇弑改年曰永安戊申大通二年魏敬宗孝莊帝子攸永安元年魏戊申年正月。帝惡鄭儼徐紇等。密詔爾朱榮舉兵內向。榮以高歡為前鋒。行至上黨。帝復以私詔止之。鄭儼徐紇恐禍及己謀酖帝。三月帝暴殂。太后立皇女為帝。復下詔稱實皇女。改立故臨洮王寶暉世子釗。始生三歲。爾朱榮聞之大怒。
謂元天穆曰。主上晏駕春秋十九。海內猶謂之幼君。況奉未言之兒以臨天下。欲求治安可乎。三月爾朱榮元天穆迎彭城宣武王之子長樂王子攸於河橋即皇帝位。
是曰敬宗。改元永安。榮遣騎害太后及幼主於河陰(北史)。爾朱覆姓。其先契胡部落太人。代為酋帥。居爾朱川。因之以為姓也己酉梁中大通元年魏永安二年七月帝始入宮梁三月二十七日。法雲法師遷寂。壽六十三。二宮悲慟。敕給東園祕器。凡百喪事皆從王府。敕葬定林寺側。立銘誌焉(本傳)梁九月。帝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行清淨大捨。群臣祈白三寶。奉表請帝還宮(梁帝本紀)庚戌中大通二年魏十月立長廣王改建明元年十二月爾朱兆害莊帝魏孝莊帝。既外逼於爾朱榮恒怏怏。又懲河陰之難。密有圖榮之意。八月榮與元天穆入朝。帝手刃之。天穆俱死。內外喜噪聲滿洛陽。百僚入賀。十月汾州刺史爾朱兆聞兄榮死。自汾州帥騎據晉陽。爾朱世隆兆共推大原太守長廣王曄即皇帝位。改元建明。十二月兆輕兵倍道兼行扣宮門。執莊帝遷晉陽縊殺之(北史)辛亥中大通三年四月太子統卒魏節閔帝恭普泰元年安定王朗中興元年魏二月。廣陵王恭好學有志度。關西大行臺薛孝通。說爾朱世隆立之。是時世隆鎮洛陽。乃以長廣王之命禪位于廣陵王恭。獻文帝之孫。是曰節閔帝。改元普泰。
封長廣王曄為東海王。高歡起兵討爾朱兆。以兆弑孝莊也。孫騰說歡曰。今朝廷隔絕。號令無所稟。不權有所立。則眾將沮散。歡乃立渤海太守安定王元朗為帝。
即位於信都(今真定路冀州也。高歡所生之地也)。改元中興。以歡為侍中丞相。
都督中外諸軍事。歡以安定王元朗疏遠。乃使僕射魏蘭根慰諭洛陽。觀節閔帝之為人。欲復奉之。蘭根以節閔神采高明於後恐難制。因而與高乾兄弟乃崔陵共歡廢之。歡遂幽節閔帝於崇訓佛寺。更立孝莊孫廣平王之子平陽王脩。是為孝武帝。
使安定王元朗作詔策而禪位。歡酖節閔於門下省。葬用殊禮。並害元朗。高歡信都(冀州郡名)人也。初自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劉賁薦之於討虜大都督爾朱榮。榮擢用之。初葛榮部眾流入并穎者二十餘萬。為契胡陵暴。皆不聊生謀亂不止。爾朱兆患之。問計於高歡。歡曰宜選王腹心使統之。兆遂以其眾委歡。歡以兆醉言恐醒而悔之。遂出宣言受委統鎮兵。可集汾東受號令。乃建牙陽四川軍士素惡兆而樂屬歡莫不皆至。及歡之討兆也。永熙二年。兆奔彰德路韓陵山投林中。殺所乘白馬自縊於樹。高歡親臨而厚葬之(魏書)壬子梁中大通四年魏孝武帝修史曰出帝永熙元年四月改元癸丑中大通五年永熙二年梁二月二十六日。帝幸同泰寺。講金剛經三七日。設道俗無遮大會。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義楚六帖)甲寅中大通六年西魏永熙三年帝奔長安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魏孝武帝永熙三年正月。中軍將軍王思政言於武帝曰。高歡之心昭然可知。洛陽非用武之地。宜就宇文泰於長安。帝深然之。乃廣徵州郡兵。東郡太守裴俠帥所部詣洛陽。王思政問曰。今權臣擅命。王室日卑奈何。俠曰。宇文泰為三軍所推。 居百二之地。所謂已操戈矛肯授人以柄。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而入火也。思政曰如何而可。俠曰。圖歡有立至之憂。西巡有將來之慮。且至關右徐思其宜。七月歡覺其變。引兵渡河。孝武遂帥南陽王寶炬清河王亶廣陽王湛(直深反)。以五千騎西奔。宇文泰備儀衛迎帝。遂入長安。高歡入洛陽。舍於永寧寺。十月魏丞相歡又奉表於孝武帝曰。陛下若遠賜一制許還京洛。臣當師勒文武式清宮禁。若返正無日則七廟不可無主。萬國須有所歸。臣寧負陛下不負社稷。帝亦不答。歡乃集百官耆老。立清河王亶之世子善見為帝。孝文帝之曾孫也。年十一即位於城東北。改元天平。遷都于鄴。孝武都長安。與僕射宇文泰有隙。十二月飲酒遇鴆殂。
年二十五。泰奉太宰南陽王寶炬即皇帝位(魏書) 元魏姓拓跋氏。其祖本北狄鮮卑(山名)胡人也。秦漢之前。未嘗與中國通。魏明帝景初年間。始與之和親。晉初有拓跋猗廬。出居樓煩。惠帝太安二年乃拓跋祿官之九年也。拓跋居代郡。嘗佐劉琨拒石勒。晉封之為代王。世有代北及部落分散經六十餘年。至東晉時。秦主符堅伐代拾翼健。健為子實所弑。實亦卒。其孫珪走依獨孤部。是曰廬孫。東晉武帝太元元年。廬孫拾翼涉珪魏書云珪即太祖道武皇帝也。出據朔州東三百里築城邑號恒安。為秦護軍故羈屬符秦。晉太元八年十一月符堅敗於晉。太元十一年春正月。珪乃大會部落宗族於牛川。即代王位。年曰登國元年。徙居定襄之盛樂(定襄乃冀寧路忻州之郡名也。冀域)。務農息民。國人悅之。珪尋改稱魏王。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珪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改年曰皇始。戊戌年遷都平城(今西京路大同也。郡名雲中。單于臺白登在焉。冀域)。 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歲五祭宗廟。用分至及臘也。十二月珪即皇帝位。改年曰天興。命朝野皆束髮加帽。追尊遠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為皇帝。始依傚古制定郊廟朝饗禮樂。置五經博士。增國子大學生員合三千人。己酉年十月。珪為賀蘭氏夫人所生子清河王紹所弑。珪歷位二十四年。壽三十九歲。珪長子嗣殺紹而立。明元帝也。泰常八年拔洛陽袞豫皆平。是時天下唯二國。謂之南北朝。柔然寇魏邊。魏築長城。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里。備置戍卒以備柔然。五月明元還平城。十一月殂。在位十五年。壽三十二。太子世祖太武帝燾立。毀殘釋教在位二十九年。壽三十五。皇孫高宗文成帝濬立。詔復釋氏之教尊敬之。在位十三年。壽二十六。長子顯祖獻文帝弘立。在位五年。遜位于子宏。群臣上尊號曰太上皇帝。總軍國大事。高祖孝文帝宏即位。年五歲。在位二十九年。遷都洛陽。
去胡衣冠。絕虜語。尊華風。初服袞冕朝饗。定戶籍。制五等公服。起明堂辟雍。
太和十五年馮太后崩。孝文依古禮服喪三年。太和十六年命群臣議行次。承晉。 為水德。太和二十年詔謂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改姓元氏。壽三十三歲。第二子世宗宣武帝恪立。在位十六年。壽三十三。宣武第二子肅宗孝明帝詡立。在位十二年。壽十九。敬宗孝莊帝立。在位三年。壽二十四。節閔帝恭平安定王元朗立。二俱被害。孝武帝修避高歡西奔長安。自是西東分理右元魏十二主一百四十九年分曰西東(西三王二十二年禪于周東一王十七年禪于北齊)魏譯佛經師十九人。出經律論四百十九部凡一千九百餘卷。僧至二百萬。國家大寺四十七所。三公等寺八百四十所。百姓所造寺院三萬一千所(魏書又辯正錄)。
柔然者夷狄國名。姓郁久間氏。始元魏神元之末。掠騎得一奴。髮始齊眉忘本姓名。其主字之曰木骨閭。木骨閭者首禿也。木骨閭與郁久間聲相近。得以為氏。
木骨閭在代猗廬時坐後期當斬。亡匿廣漢谿谷間。有眾百餘人。至其子車鹿會雄健。始有部眾。自號柔然。魏太武帝燾。以其無知狀類於蟲故。改其號蠕蠕(北史)乙卯梁大同元年西魏文帝寶炬大統元年東魏天平二年西魏文帝造般若寺。帝每運慈悲。常行信施。拯溺扶老。供給病僧。口誦法華。
身持淨戒。丞相宇文泰興隆釋典。講摩訶衍。命釋曇顯撰眾經要二十二卷。及一百二十門(辯正錄)。西魏進丞相泰為安定公丙辰大同二年梁通事舍入劉勰表求出家帝嘉之賜僧洪名目慧地南史大統二年天平三年梁三月。丹陽陶弘景卒。弘景嘗詣明州育王佛舍利塔。誓受五戒(本傳)東魏以定州刺史侯景兼尚書右僕射南道行臺督諸將侵建康(北史)丁巳大同三年大統三年天平四年高王觀世音經東魏定州民孫敬德者。事觀世音菩薩甚虔。後為賊橫引妄伏承罪。
夜夢僧教誦救苦觀音經。敬德誦之。有司行刑。刀三斫而刀三折。監司具狀聞丞相高歡。歡審扣其故。為表請免其死。孫還家所奉觀音像項三刀痕。因之稱高王經也(感應傳)戊午大同四年帝改造長干寺幸寺設無礙大齋梁紀大統四年佛寺三萬餘區僧尼二百萬北史大象元年己未大同五年西魏大統五年東魏興和元年西魏沙門道臻。博通經義。文帝尊之為師傅。長安立大中興寺居臻。為魏國大統。
大立科條。由是佛教再興。帝復起大乘。陟岵二寺。臻入滅。帝哀之廢朝。其喪事所資並出天府(北史)庚申大同六年大統六年興和二年詔鄴城舊宮為天平寺辛酉大同七年大統七年興和三年毘目智僊譯經於鄴郡壬戌大同八年大統八年興和四年癸亥大同九年梁黃門侍郎顧野王撰玉篇成大統九年武定元年甲子大同十年大統十年武定二年乙丑梁大同十一年西魏大統十一年東魏武定三年西魏丞相宇文泰。長安立追遠。陟屺。大乘。魏國。安定。中興六寺。度一千僧。
又造天保寺供養瑋法師。安州造壽山。梵雲二寺。造大福田寺。供養實國師。基所造福田寺。為大可汗大伊尼造突厥寺(辯正錄)丙寅中大同元年三月。帝幸同泰寺。講三慧經。夏四月止大赦改元大統(十一年)武帝(四年)梁帝自天監中事佛。長齋不聽音樂。造光宅同泰等五寺。常供千僧。 帝作淨業賦。其序云。朕不噉魚肉。不與嬪侍同處。四十餘年矣。既不食眾生。 無復殺害障。既不御內。無復欲惡障。除此二障意識稍明。乃作淨業賦。今略其辭曰。觀人生之天性。抱妙氣而清靜。感物外以動欲。心攀緣而成眚。過常發於外塵。累必由於前境。懷貪心而不厭。縱內意而自騁。耳流連於絲竹。眼轉移於五色。香氣[酉*孛]起觸鼻發識。舌之受味甘口噉食。身之受觸以自安怡。細腰纖手弱骨豐肌。附身芳潔觸體如脂。狂心迷惑倒懸自欺。如是六塵同障善道。方紫奪朱如風靡草。抱惑而生與之偕老。隨逐無明莫非煩惱。由是外清眼境內淨心塵。與德相隨與道為鄰。見淨業之可愛。以不殺而為因。離欲惡而自修。故無障於精神。患累已除障礙亦淨。如久澄水如新磨鏡。外照內像內見眾病。既除客塵反還自性。心清若冰志潔如雪。結縛既除憂畏亦滅。與恩愛而長違。顧生死而永別(辯正錄)丁卯太清元年西魏大統十三年東魏武定五年正月東魏勃海獻武王高歡卒。世子澄嗣位。侯景與高氏有隙。叛歸西魏。西魏以景為太傅。景又遣丁和奉表歸梁。梁帝納景。以景為太將軍封河南王。太清二年(戊辰年也)二月。東魏大將軍高澄求通好於梁。由是侯景有疑乃反。梁帝以臨賀王正德為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屯丹陽郡。正德密以數十大艘濟景。正德守宣陽門。帥眾迎景至闕下。正德即皇帝位。改元正平大赦。太清三年(己巳年也)正月。京師城陷。侯景入見武帝。縱兵掠乘輿服御。更以臨賀王正德為侍中大司馬。五月丙辰梁武皇帝崩。壽八十六歲。侯景祕不發喪。殿外文武皆莫之知。辛巳始發喪。升梓宮太極殿。是日侯景迎太子綱即帝位。六月臨賀王正德怨侯景賣己。密書召鄱陽王範使以兵入。景遮得其書。縊殺正德。八月東魏勃海文襄王高澄為膳奴蘭京所弑。弟太原公高洋討賊殺之。十二月始興太守陳羈先結郡中豪傑討侯景。郡人侯安都張偲等各率眾千餘人歸之。遣使間道詣江陵。受湘東王繹節度(梁紀)戊辰梁太清二年西魏大統十四年東魏武定六年己巳太清三年五月帝崩大統十五年武定七年
太宗簡文皇帝諱綱。高祖武帝第三子。在位二年。壽四十九歲大寶(二)庚午大寶元年大統十六年北齊高氏受禪天保元年
北齊正月東魏進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齊郡王。五月進齊王位相國總百揆備九錫。侍中張亮等諷帝禪位于齊王洋。帝出雲龍門。遣太尉彭城王韶等奉璽綬。齊王即帝位于南郊。改元天保。封魏帝為中山王。十二月鴆之。諡曰魏孝靜帝(葬於鄴西障北。
東魏一主十七年滅)。追諡父王歡高祖神武皇帝(歡姓高氏冀州人也)歡初事爾朱榮。榮弟兆委歡軍事。封至勃海王。五十一歲殂。追諡兄澄(神武子)世宗文襄皇帝。顯祖文宣皇帝洋(神武次子)。至是受東魏禪。建國曰齊。改元天保。都鄴(彰德路古湘州)。在位十年。壽三十一歲。太子殷立。廢帝也。壽十七歲。肅宗孝昭帝演(神武第六子也)。以廢帝乾明元年改皇建。皇建二年演獵墜馬絕肋殂。
壽二十七歲。世祖武成帝湛(神武第九子也)立。以皇建二年十月改太寧。在位四年。禪位于太子。自稱太上皇(後主大統四年殂年四十二歲)。後主緯(武成長子)在位十三年。播遷青州。周師追擒之。并太后幼主恒送長安。封緯溫公。五主合二十八年辛未大寶二年世尊入滅得一千五百年大統十七年三月帝殂太子欽立北齊天保二年梁三月侯景逼帝傳位豫章王棟。改元天正。廢帝為晉安王。九月弑之(年四十九)。
棟加侯景備九錫。漢國置丞相以下官。棟禪位于景。景即皇帝位于南郊。還登太極殿。改年曰太始(梁紀)。壬申年正月。梁湘東王繹命王僧辯等東擊侯景。二月諸軍發潯陽。陳霸先帥甲騎十萬舟艦二千自南江出湓口。會僧辯於白茅灣。築壇歃血為盟。景遣侯子鑒以兵拒西師。合戰中江。子鑒大敗。僅以身免。收散卒走還建康。景大懼涕下覆面。僧辯督諸軍乘潮入淮。進軍招提寺北。侯景帥眾陳於西州之西。陳霸先王琳杜龕等以鐵騎乘之。僧辯以大兵繼進。景兵大潰。與百餘騎東走。僧辯等迎簡文梓宮升朝堂。帥百官哭踊如禮。命侯瑱(吐甸反)等追景及於松江。瑱進擊敗之。景單舸走。為其小妻兄羊鵾所殺。以鹽納景腹中。送尸建康。僧辯傳首江陵梟之於市三日。煮而漆之。乃以付武庫。十一月帝即位(梁紀)
世祖孝元皇帝繹。武帝第七子。封湘東王。為荊州刺史。嘗以高祖崩捨宮造天宮寺。請法聰禪師居之。修崇佛事。壬申年十一月即皇帝位於江陵。在位三年。壽四十七承聖(三)壬申承聖元年西魏廢帝欽元年北齊天保三年三月益州刺史武陵王紀在蜀。十七年聞侯景陷臺城。湘東王繹討之。謂僚佐曰。
七官文士豈能匡濟。適紀內寢柏殿柱繞節生華。以為獲瑞。四月即皇帝位。改元天正。以子圓照為皇太子。承聖二年三月。元帝聞紀來。以書請魏伐蜀。紀聞有魏兵。遣前梁州刺史譙淹還軍救蜀。七月紀自峽口不獲退。復順流東下。梁遊擊將軍樊猛追擊斬紀。及其幼子圓滿圓照圓正下廷尉獄死。八月圓肅以成都降魏(梁紀)北齊詔僧稠禪師至京齊王洋郊迎扶接入內。稠年過七十。神宇清曠。齊主拜受禪道。從受菩薩戒法。斷酒禁肉。放捨鷹鷂。去官佃漁。又敕天下。三月六日民間斷屠殺。勸令齋戒。官園私菜葷辛悉除。留師禁中四十餘日。敕於鄴城建雲門寺以居師。兼為石窟大寺主。洋專務禪學。敕諸州別置禪肆。令達定慧者居之。就傳教授。大起塔寺。僧尼滿於諸州。佛法東流此焉盛矣(僧史)癸酉梁承聖二年西魏廢帝欽二年北齊天保四年甲戌承聖三年十二月帝降魏西魏恭帝廓元年天保五年西魏不立年號。謀誅太師泰。事泄泰廢欽置之雍州。立其弟齊王廓。恭帝也(文帝第四子)。亦去年號復拓跋氏。九十九姓改單者皆復其舊(北史)十一月西魏兵逼江陵。帝與太子王褒謝答仁朱買臣退保金城。帝入東閤竹庭。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又以寶劍斫柱令折。嘆曰。文武之道今夜盡矣。去羽儀文物。白馬素車出降。十二月帝為魏人殺之。立梁王詧為梁主。資詧荊州之地。是曰後梁(梁紀)
敬帝方智。武帝第九子。封晉安王。元帝被害。王僧辯陳霸先奉之為梁王。乙亥年二月。梁王至自潯陽即王位。時年十三。以太尉王僧辯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加陳霸先征西大將軍。北齊主遣書王僧辯。以為嗣主沖藐貞陽侯以年以望堪保金陵。五月僧辯遣使。奉告於貞陽侯淵明。定君臣之禮。庚子遣龍舟法駕迎之。癸卯淵明入建康。丙午即皇帝位。改元天成。以梁王為皇太子。王僧辯為大司馬。陳霸先為侍中。初僧辯霸先共滅侯景。情好甚篤。及僧辯納貞陽侯。霸先遣使苦爭之。
往返數四。僧辯不從。霸先舉兵襲僧辯。執而縊殺之。貞陽侯遜位出就邸。百僚上晉安王表勸進。十月晉安王即皇帝位。改元紹泰。在位三年。以貞陽侯淵明為司徒(梁紀)紹泰(一)太平(二)乙亥梁紹泰元年後梁宣帝詧大定元年西魏恭帝二年北齊天保六年
後梁正月梁主詧即皇帝位于江陵。宣帝也。昭明第三子。初封岳陽王。與元帝不平。
遂求附庸於西魏。至是國曰梁。年曰大定。追尊父太子曰昭明皇帝。廟號高宗。
詧在位七年。上疏於魏則稱臣。奉魏正朔。明帝巋在位二十四年。太子琮立。莒公也。在位二年。國歸於隋八月北齊主如晉陽還鄴。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學者。論難於前。
遂敕道士。皆剃髮為沙門。詔曰。得僊者可飛騰遠舉。不能爾者並宜改習歸正詣昭玄上統剃度出家。有不從者殺四人乃奉命。由是齊境皆無道士(北齊紀。南山宣律師論衡)丙子梁太平元年後梁大定二年西魏三年十二月禪于周北齊天保七年梁譯經師四十二人。出經論七百八十卷。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萬三千人(辯正錄)右梁四主合五十五年歸于陳
陳(陳姓都建康)高祖武帝世祖文帝廢帝高宗宣帝後主合三十三年
高祖武帝諱霸先。字興國。湖州長興人。仕梁滅侯景有功。丁丑年八月進位相國總百揆封陳公備九錫。陳國置百司。十月進爵為王受禪。封梁敬帝為江陰王。帝在位三年。
五十七歲永定(三)丁丑陳永定元年十月改元大定三年周宇文覺元年八月廢覺立毓北齊天保八年
周宇文姓。代郡武川人。父泰仕魏封周公。第三子覺襲封。丙子年十二月受魏禪。 至是正月即天王位。國號周。追尊父泰曰太祖文皇帝。都長安。不立年號稱元年。
封魏恭帝為宋公。以木德承魏水。行夏之時。服色尚黑。覺性剛果惡大司馬晉公宇文護之專權。八月謀誅護。事泄。護廢王為略陽公。月餘弑之。在位八月。年十六。迎立岐州刺史寧都公毓。即天王位。文帝長子也。曰世宗明帝。在位四年。 先二年不立年號。己卯年正月太師太宗伯宇文護上表歸政毓始親萬機。凡軍旅之事護猶總之。其都督州軍事之名。改為總管。八月御正中大夫崔猷建議。以為聖人沿革因時制宜。今天子稱王不足以威天下。請遵秦漢舊制。稱皇帝建年號。周王乃稱皇帝。改元武成帝明敏有識。晉公護憚之。武成二年四月。寘毒於糖鎚。
帝食而殂。壽二十七。武帝邕立。文帝第四子。在位十八年。廢釋道二教。壽三十六。宣帝斌武帝長子。在位二年。禪位皇太子闡。自稱天元皇帝。壽二十二歲。 靜帝後改名衍。隋公楊堅為相。復釋道二教。在位一年。禪位於隋王堅戊寅陳永定二年後梁大定四年周世宗明帝毓二年北齊天保九年陳五月。帝幸大莊嚴寺捨身。群臣表請還宮。設無遮大會供僧布施。放生宥罪。
揚州造東安寺。又造興皇天宮等四寺周帝奉佛乘親宗族。為先皇造盧舍那織成像二菩薩。各高二丈六尺。造等身檀像一十二軀各二菩薩金剛獅子等。妙麗天成(辯正錄)己卯永定三年六月帝崩大定五年周八月稱皇帝武成元年天保十年十月帝殂陳帝寫經一十二藏。造金銅像百萬軀。修故寺三十二所。度僧尼七千人(辯正錄)北齊顯祖宣帝洋在位十年。佛法大盛。所度僧尼八千人(律師論衡)
世祖文帝諱蒨。字子華。武帝兄昭烈王之長子也。封臨川王。太后以遺詔立之。在位七年。
壽四十五天嘉(六)天康(一)庚辰天嘉元年大定六年周武成二年四月帝殂北齊乾明元年十一月皇建元年北齊二月。太子殷立。改元乾明。八月太后廢之為濟南王。常山王演立。十一月改皇建元年。皇建二年十月帝畋獵墜馬絕脅殂。遺命弟湛入繼大統。改皇建二年為太寧元年。演湛皆宣帝之弟二祖慧可大師尊者洛京武牢姬氏子。初名神光。博涉詩書。尤精玄理。幼年抵洛陽龍門香山。依寶靜禪師出家。受具於永穆寺。其師指之。見達磨於少室山(少林寺也)。得法機緣列達磨章下。祖之繼闡玄風也博求法嗣。至北齊有一居士。
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來設禮而問祖曰。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祖曰。將罪來與汝。懺士良久曰。覓罪不可得。祖曰。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 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祖深器之云。是吾寶也。即為剃落宜名僧粲。於光福寺受具。執侍經二載。祖乃告之曰。菩提達磨遠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於吾。吾今授汝。汝當守護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恐罹世難。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酧之。祖即往鄴都。隨宜說法。積三十四年。後於筦城縣匡救寺山門下譚無上道。
時有辯和法師者。於寺中講涅槃經。學徒稍稍引去。和憤謗祖於邑宰翟仲侃。翟罪於祖。祖乃委順。時年一百七歲。當隋文帝開皇十三年三月十六日也。葬磁州滏陽縣東北七十里。唐德宗諡曰太祖禪師(正宗記)辛巳陳天嘉二年後梁大定七年周武帝邕保定元年北齊皇建二年十一月改大寧元年壬午天嘉三年詧卒子巋立受周命稱帝天保元年保定二年河清元年癸未天嘉四年帝設無礙大會於太極殿明帝巋天保二年保定三年河清二年法上法師北齊世祖成帝湛。築壇於內。請上法師授歸戒。帝布髮於地。令法師踐其髮而陞座。帝受戒畢。次授八座重臣后妃戚屬菩薩戒法。刱報德寺以居法師。諺曰。四海僧望道場法上(寺記碑銘)僧實禪師周帝王臣克盡禮敬一日。謂僧眾曰。急修法事誦觀世音。救江南講堂崩厄。是時楊都講堂聽法眾集。道俗充滿。忽聞西北異香空中伎樂。合堂驚出瞻睹。堂欻摧倒。大眾無損。奏聞梁主。移聞于周。乃知禪師之祐也。是年七月十八日禪師入寂。壽八十八歲。帝哭之慟。敕圖其像於大福田寺供養之(感應傳)甲申天嘉五年天保三年周初令百官執笏保定四年北齊河清三年乙酉天嘉六年天保四年保定五年帝禪位太子緯大統元年四月改丙戌天康元年四月帝殂天保五年保定六年大統二年陳文帝修治故寺六十所。寫佛經五十藏。度僧尼二萬人(義楚六帖)
臨海王諱伯宗。史曰廢帝。文帝長子。在位二年。安成王頊以章太后令廢帝。為臨海王。
壽十九歲。頊即帝位光大(二)丁亥光大元年天和六年天和二年北齊大統三年釋亡名周武帝敕亡(音無)名為夏州三藏。尋欲官之。天和二年五月。冢宰宇文護以書勉之。名答以收跡巖中攝心塵外此本志也。因著金人箴息心銘。文曰。法界有如意寶人焉。緘其身銘其膺(其辭略曰)。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慮多失不如守一。慮多志散知多心亂。心亂生惱志散妨道。英賢才藝是為愚弊。一技一能日下孤燈。一能一技空中蚊蚋(續高僧傳)南嶽思大禪師諱慧思。武津李氏子。初北齊慧聞禪師。嘗抽藏經得中觀論。妙悟其旨。即遙禮西天第十四祖造論大士龍樹尊者為師。開空假中三觀論之。元文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名為假名。一名中道義(智者大禪師智顗遂大典其教觀焉)。梁元帝承聖三年。思依慧聞悟入法華三昧及旋陀羅尼門。奉菩薩三聚淨戒。不衣絲綿。寒則以熟艾敷其座。道行著聞。時稱思大和尚。嘗有疾念之曰。病由業生。業由心起。心緣不起。外境何狀。業病與身都如雲影。作是觀己身遂輕安。及領徒南邁值梁之亂。暫止太蘇山。陳廢帝光大元年來南嶽。謂其徒曰。吾前生曾居此處。指林泉曰古寺也。掘地得殿宇基址僧用器皿。得遺骸於兩石下。乃建塔曰三生塔。當嶽心建般若寺。虎跑地出泉以供學侶。陳宣帝大建元年。嶽祠道士密告陳帝誣師。北僧受齊國券。斸斷嶽心釘石興妖。陳帝遣使追師。師飛錫而至。帝異之迎以供養。安置棲玄寺。問辯佛理。帝乃罪道士以欺罔欲誅之。師為奏免之。帝乃敕諸道士以供師役。師奏還南嶽。帝餞以殊禮。久之師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陳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入滅。壽六十四歲。師所著述並行於世。師為法華三祖也(行狀本傳)戊子陳光大二年十一月帝廢後梁天保七年周天和三年北齊大統四年十一月上皇殂
高祖宣帝頊。昭烈王第二子。封安成王。受遺詔輔政。至是十一月廢小帝帝立。在位十四年。壽五十二。帝修佛寺五十所。揚州造太皇寺。寺造七級大塔。造金銅佛二萬軀。造崇皇寺。修故像百三十萬軀。寫佛經十二藏。度僧尼萬人(辯正錄)大建(十四)己丑陳大建元年四月傅大士卒天保八年天和四年大統五年三祖僧璨大師尊者不知何許人也。初以處士見二祖慧可尊者於北齊。可祖器之。
為剃度受具得法。是年自北齊來司空山。遂隱於舒州皖公山。今所謂山谷山寺也。
三十年其跡寖顯。學者知求其道。隋開皇間。乃有沙彌道信者。福拜曰。乞大師發我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既無人縛汝即是解脫。何須更求解脫。道信即悟。願為弟子。久之信往江西吉州受戒既還。祖曰。汝今已戒。
道亦備矣。吾即往之。昔如來大法眼藏今以付汝。并其衣缽汝皆將之。聽吾偈曰。
花種雖因地。從地種花生。若無人下種。花地盡無生。復曰。汝善傳之。無使其絕。吾往遊羅浮。非久乃還。更二載遂復山谷月餘。盛會州人與其說法已而立化於大樹之下。當隋大業二年十月十五日也。是時人民不安。未遑塔之。至唐玄宗天寶五載。趙郡李常移官於舒。乃發壙焚之得舍利。立塔於其化所聞于朝。玄宗諡曰鑒智禪師。塔曰覺寂。其後代宗朝。相國房琯為碑序之甚詳也(正宗記)。祖嘗作信心銘行於世信心銘其文略曰。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又曰。圓同太虛。無缺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又曰。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又曰。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又曰。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
非去來今(全文載士英集)庚寅陳大建二年後梁天保九年周天和五年北齊武平元年齊昭玄上統法師曇延。敕進位為昭玄上統辛卯陳大建三年後梁天保十年周天和六年北齊武平二年律師僧正陳宣帝再為孝太妃母氏也。於太皇寺建靈剎。高一十有五丈。下安佛爪。貯於寶函。詔國內僧員。初受戒未滿五年者。皆參律部。於都邑大寺廣置聽場。仍敕瑗律師總知監檢。明示科舉。有司供給衣膳。又敕瑗律師為國僧正(僧史略)壬辰大建四年天保十一年建德元年武平三年九月陳帝詔僕射徐陵撰婺州雙林傅大士碑。詔僕射周弘正撰慧和闍黎碑(陳紀寺記)周帝詔禪師僧瑋至京。親稟戒誨。敕后妃公卿咸受十善。敕住京城天寶寺及東歸。
敕為安州三藏。周帝嘗奉佛篤敬。造寺建塔度僧。寫佛經千餘部。忽為道士張賓之惑。始懷毀教之志。甲午年五月十七日下詔廢佛教。俄有旨兼廢道教。法師靜靄詣闕見帝引對。極陳毀教之不宜。及禍福報應之說。周帝為改容。顧業已成。
詔旨既頒行。且不可返。因謝遣之。靄退入太乙山。撰三寶錄二十卷行於世(方志)癸巳陳大建五年後梁天保十二年周建德二年北齊武平四年釋僧安住王屋山講涅槃經。有一雌雉伏聽。是年安至越州。一家有女髮如雉毛。 見安如舊相識。是知其女乃雉也(感應記)甲午大建六年天保十三年建德三年廢佛道教武平五年乙未大建七年天保十四年建德四年武平六年後梁明帝巋。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寶光四望等寺(辯正錄)天台智者大師此年至建康。禪師諱智顗。字德安。生荊州華容陳氏。年十八出家。初謁大蘇山慧思禪師。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大師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曰。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乃悟法華三昧。獲旅陀羅尼。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及辭思遊化。思曰。汝於陳國有緣。往必利益。至是乙未年抵建康瓦棺寺。創弘禪法。僕射徐陵尚書毛喜等貴望並稟禪旨。嘗夢登高山見一僧以手招之。是年九月至天台山。定光出迎曰。憶昨相招否。大師驚異而禮之。乃創菴行道。陳宣帝詔師還都居光宅寺。隋文帝開皇九年陳國滅。大師乃憩廬山。開皇十一年晉王廣任總江淮。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楊州總管金城。請大師設僧會。授菩薩戒。奉師號曰智者。久之還廬山。晉王再請出山。為蕭妃救患。建齋七日行光明懺。疾瘳再還廬山。過衡峰屆荊部留王泉寺。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歸寂於台山石城寺。壽六十七。僧臘四十。大師造大寺三十六所。命寫經一十五藏。著經疏百餘卷。造金銅土木等像八十萬軀。度僧一萬五千人。五十餘州道俗受菩薩戒者不可勝紀。大師謂法華為一乘妙典。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遂出玄義。曰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之五重也。
後世宗之曰天台教天台九祖。初南嶽慧聞禪師探藏經。得西天龍樹大士所造中觀論悟旨。遂遙禮龍樹為師。開空假中三觀止觀法門。以法華宗旨授慧思大禪師。思授智者大禪師智顗。顗授灌頂章安尊者也。頂授縉雲威。縉雲傳東陽威。東陽傳左溪元朗。朗傳湛然荊溪尊者也。通為九祖。學者宗之。謂之四教法性觀行宗天台教。荊溪尊者入滅於唐德宗興元元年。翰林梁肅題其碑陰。命世亞聖云丙申陳大建八年後梁天保十五年周建德五年北齊隆化元年改曰德昌元年周建德三年十月。周主自將伐齊克晉州。齊主憂懼自晉陽還鄴口。州將帥請於安德王延宗曰。王不為天子。諸人實不能為王出死力。延宗不得已即皇帝位。周軍圍晉陽攻東門克之。延宗戰方屈走至城北。周人擒之。周主下馬執其手曰。兩國天子非有怨惡。直為百姓來耳。終不相害勿怖也。使復衣帽而遣之。周主大赦削除齊制。取禮文武之士。周師趣鄴。齊主引諸貴臣入朱雀門。問以禦周之策。人人異議。齊主不知所從。望氣者言當有革易。齊主引尚書令高元海等議。依大統故事禪位皇太子恒丁酉年正月乙亥朔。齊太子恒即皇帝位。改元承光。尊齊主為大上皇帝。壬辰周師至鄴下圍之。齊人出戰大敗。齊上皇從百騎東走。齊王帝以下皆降。甲午周主入鄴。乙未齊上皇渡河入濟州。是日幼主禪位于大丞相任城主湝。湝詔尊上皇為無上皇。幼主為宋國天王。丙申齊上皇留胡太后於濟州。自與穆后憑淑妃幼主韓長鸞等數十人奔青州欲入陳。周師奄至。上皇與后妃幼主等十餘騎南走。尉遲勤追及盡擒之。并胡太后送於鄴。北齊五主合二十八年滅。四月周主還至長安。封齊主為溫公(周紀)丁酉陳大建九年後梁天保十六年周建德六年北齊幼主恒承光元年國滅北齊譯經師六人。出經論五十二卷。僧二百萬餘人。建寺院四萬餘所(方志)戊戌大建十年天保十七年周帝殂長子贇立宣政元年也後傳位太子自稱天元皇帝周建德七年三月。突厥寇幽州。周武帝帥諸軍伐突厥。五月不豫。六月還長安殂。
壽三十六。太子贇即皇帝位己亥陳大建十一年後梁天保十八年周帝闡改名衍大成元年改曰大像元年正月。周宣帝贇受朝於露門。始與群臣服漢魏衣寇。大赦改元大成。置四輔官。
以大塚宰越王盛為大前疑。相州總管蜀公尉遲迥為大右弼。中山公李穆為大左輔。 大司馬隋公楊堅為大後丞。宣帝傳位於大子闡。改名衍。改大成年曰大像元年。
宣帝自稱天元皇帝。十月復佛像及天尊像。大像二年正月詔內外命婦皆執笏其拜宗廟及天臺。皆俛仰如男子。天元五月不豫。召劉昉(分兩反)顏之儀入臥內。欲囑以後事。瘖不復能言。昉見靜帝衍幼沖以后父楊堅有重名。遂與柱國沛公鄭繹柳裘等謀。引堅輔政。是日天元殂。壽二十二。祕不發喪。昉繹矯詔以堅總知中外兵馬事。堅革宣帝苛酷之政。更為寬大。天元造像一萬餘軀。命寫般若經三千部。大齋八戒念佛不替(辯正錄)陳是年帝詔禪師智顗遷都居光宅寺。隋文帝開皇十一年任總江淮。晉王廣煬帝也。 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楊州總管金城請師設僧會授菩薩戒。師為王立法名總持。王奉師號智者。智者大師稱由此始。師居常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言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鹿苑時說四阿含。三方等時說維摩思益楞伽金光明勝鬘等經。四般若時說摩訶般若光讚般若。金剛般若諸般若經。五法華涅槃時。言八教者。頓漸祕密不定藏通別圓頓等四教是化儀。如世藥方。藏等四教名化法。如辯藥味。第一頓教者。華嚴經譬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一時。涅槃經云譬如從牛出乳。此從佛出十二部經。第二漸教。此下三時三味。總名為漸。初在鹿苑說四諦十二因緣事六度等教。約時則日照幽谷。第二時。約味從乳出酪。此從十二部出九部修多羅。次明方等部淨名等經。彈偏折小歎大褒圓。四教俱說。藏為半字教。
通別圓為滿字教。約時則食時。第三時。約味從酪出生酥。此從九部出方等。次說般若。約時則禺中時。第四時。約味從生酥出熟酥。此從方等之後出摩訶般若。 第三祕密教者。如來三輪不思議故。或為此人說頓或為彼人說漸。彼此互不相知。
能令得益故言祕密。第四不定教者。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思議力能令眾生於漸說中得頓益。於頓說中得漸益。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次說法華。開前頓漸會入非頓非漸故言開權顯實。又言廢權立實。又言會三歸一。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約時則日輪當午。罄無側影。第五時。約味從熟酥出醍醐。此從摩訶般若出法華。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三乘人及一切眾生成佛記。次說大涅槃者有二義。一為未熟者更說四教。具談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二為末代鈍根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慧命亡失法身。說三種權扶一圓實。故名扶律談常教。論時論味與法華同。化法四教。第一三藏教者。一修多羅藏四阿含等經。二阿毘曇藏俱舍婆沙等論。三毘尼藏五部律。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乘三藏。言苦集滅道等。次明通教。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第三別教者。明界外獨菩薩法教理知斷行位因果。別前三教別後圓教故名別也。第四圓教者。圓名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圓教也。所謂圓伏圓信圓斷圓行圓位圓自在莊嚴圓建立眾生。諸大乘經論說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總屬此教也。謂法華妙典蕩化城之執教。釋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遂出玄義曰釋名辯體明宗論。用判教相之五重也。名則法喻齊舉。謂一乘妙法。即眾生本性在無明煩惱不為所染。如蓮華處于淤泥而體常淨。故以為名。此經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會權歸實。如蓮之華有含容開落之義。華之蓮有隱現成實之義。亦謂從本垂跡因跡顯本。夫經題不越法譬人單複具足凡七種。單三複三具足者一攝一切。
名妙法蓮華經即複之一也。法譬為複。名以召體體即實相。謂一切相離實相無體故。宗則一乘因果。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可尊尚故。用則力用。以開廢會之義有其力故。然後判教相以如來一代之談。判為五時八教也。教理既明。非觀行無以復性。乃依三諦之理空假中。亦三止三觀。一一觀心。念念不可得。先空次假後中。
離二邊而觀一心。如雲外之月者。此乃別教之行相也。又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
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空假亦爾。即圓教之行相也。如摩醯首羅天之三目。非縱橫並別故。三觀圓成。法身不素。尚慮學者昧於修性或墮偏執。復創六即之義以絕斯患。一理即佛者。十法界眾生下至蟭螟。同稟妙性。從本以來常住清淨覺體圓滿一理齊平故。二名字即佛者。雖理性坦平。而隨流者日用不知。必假言教外薰。得聞名字生信發解故。
三觀行即佛者。既聞名開解。要假前之三觀而返源故。四相似即佛者。觀行功深發相似用。五分真即佛者。三心開發得真如用位位增勝故。六究竟即佛者。無明永盡。覺心圓極證無所證故。如上六位。既皆即佛不屈不濫。通具法報化三身為正隨居四土為依。四土者。一常寂光法性土也。法身居之。二實報無障土。攝二受用也。自受用土報佛自居。他受用土登地菩薩居。三方便有餘。四淨穢同居。
並為應化土也。地前菩薩二乘凡夫所居。其實則非身非土。無優無劣。為對機緣故假說身土而分優劣。師得身土互融權實無礙。故三十餘年晝夜宣演。生四種益。 具四悉檀。悉遍也。檀翻名施也。師之法遍施有情。隨根得益。如云世界悉檀生歡喜益(云云)。師生緣見乙未年天台第九祖荊溪尊者始終心要曰。夫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
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故無明翳乎法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三惑乃體上之虛妄也。於是大覺慈尊。喟然歎曰。真如界內絕生物之假名。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相。但以眾生妄想不自證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然茲三惑三觀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諸法故。然此三諦性之自爾。迷茲三諦轉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觀。觀成證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從因至果非漸修也。說知次第。理非次第。大綱知此。
綱目可尋庚子陳大建十二年後梁天保十九年周衍大像二年二月。周帝詔曰。佛法弘大前古共崇。詎宜隱沈捨而不行。自今應王公下至黎庶。 並宜修事知朕意焉(周紀)辛丑大建十三年天保二十年正月改元大定二月禪位于隋隋受周禪開皇元年周靜帝大像二年十二月。以大丞相隋公楊堅為相國。總百揆進爵為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隋國。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堅受爵十郡而已。辛丑年正月靜帝改元大定。二月通直散騎庾季才勸隋王宜應天受命。太傅李穆大將軍盧賁亦勸之。於是周主下詔遜位居別宮。命杞公椿奉皇帝璽紱禪位於隋。周五主合二十五年祚終。 隋王受冊璽入臨光殿。服兗冕如元會之儀。大赦建元開皇。除周六官。依漢魏之舊封周帝為介公。九歲薨(隋書)
隋帝楊姓堅。名弘農。華陰人。漢太尉震十四代孫。父忠初事周文屢立戰功。官至太傅。隋國公堅襲封也。周武聘堅女為太子妃。太子宣帝也。靜帝立堅輔政。受周禪。以火德。都長安。開皇元年三月。詔於五嶽之下各置僧寺一所(三寶記)。
七月制曰。伏惟。太祖武元皇帝間關三代造我帝基。追仰神猷事冥真寂。思欲廣崇寶剎經始伽藍。增長福因微副幽旨。其襄陽隋郡江陵晉陽。並宜立寺一所建碑頌德。每年至國忌日設齋行道。八關懺悔奉資神靈。八月制曰。昔歲周道既衰群兇鼎沸。朕出車練卒蕩滌妖醜。節義之徒輕生忘死。干戈之下每聞殂落。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有懷至道興度脫之心。思建福田法力冥助。庶死事之臣善根增長。
悖逆之侶從暗入明。並究苦空咸拔生死。可於相州戰地建伽藍一所(開皇錄)。帝又於民有犯法處盡者率為營齋。是冬沙門智周等自西域還。進梵本經二百六十部。
敕付有司。召人翻譯。隋帝在位二十四年。壽六十四歲(隋書帝紀)壬寅陳大建十四年正月帝崩後梁天保二十一年隋開皇二年六月。隋帝詔以長安龍首山宜建都邑。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寺曰大興善寺。 詔境內之民任聽出家。仍計口出錢營造經像。以法師曇延為昭玄統。敕對譯經。 又敕法師僧猛住大興善寺。尋進為隋國大統三藏法師。帝昔龍潛所經四十五州。
至是同起大興國寺(開皇錄)
後主諱叔寶。宣帝長子。壬寅年正月即帝位。九月設無礙會於大極殿。捨身及乘輿服御(辯正錄)。在位七年。壽五十二至德(四)癸卯陳至德元年後梁天保二十二年隋開皇三年三月遷于新都隋正月。帝詔曰。朕欽崇聖教念存神宇。其周朝所廢之寺咸可修復。又敕曰。好生惡殺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業可憑。稟氣含靈唯命為重。宜勸勵天下同心救護。
其京城及諸州官所立寺。正月五月九月。常起八日至十五日當寺行道。其日遠近民庶凡是有生之類悉不得殺(開皇紀)。帝又敕法師明贍翻譯經文住大興善寺。又敕釋慧遠為洛州沙門統(辯正錄開皇紀)甲辰至德二年天保二十三年開皇四年三月。陳國僧統寶瓊入寂。壽八十一。敕有司給葬具。仍以天子鹵簿仗借為飾(辯正錄)隋帝以初生因出般若尼寺故基。為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造大興國寺(辯正錄)乙巳至德三年天保二十四年五月巋殂太子琮嗣立開皇五年隋帝請經法師受菩薩戒。詔曰。朕夙膺多祉恭嗣寶命。方欲歸依正覺欽崇聖果。 今請經法師於大興善殿受菩薩戒。然菩薩之教以解脫為先。戒行之本以慈悲為始。
今囹圄幽闇有動于懷。自流罪以下悉可原放。又敕曰。佛以正法付囑國王。朕是人尊受佛付囑。自今以後訖朕一世。每月常請二七僧。隨番上下轉經。經師四人大德三人。於大興善殿讀一切經文(辯正錄)丙午至德四年後梁琮莒公也廣運元年開皇六年蜀王秀及妃姬請釋法進稟授戒法丁未禎明元年廣運二年滅開皇七年陳年禎明。宋資治通鑑避仁宗皇帝廟諱作祥明。今從舊隋八月。徵梁主入朝。梁主帥其群臣發江陵。隋帝以梁主在外。遣武鄉公崔弘度將兵戍江陵。梁主叔父安平王巖等恐弘度襲之。驅文武男女十萬口奔陳。隋帝聞之。廢梁國。拜梁主琮柱國賜爵莒公。後梁三主並崇信佛法廣造塔寺。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辯正錄)陳法師慧布。至德間於建康攝山建棲霞寺。陳帝諸王並受布戒。奉之如佛。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入寂(行實碑記)隋帝召遷法師。詔曰。皇帝敬問徐州曇遷法師。承勤精大教利益無邊。承風餐德實懷虛想。願即來儀以沃勞望。遷至京大弘法化(開皇紀)戊申陳禎明二年五月廢太子胤為吳興王立張貴妃子深為太子隋開皇八年十月大舉伐陳李士謙開皇八年卒。謙宗約少喪父事母以孝聞。其族長伯瑒每嘆曰。此子吾家顏子也。謙施藥散穀積三十年。雅好佛舉止約以戒定。有謂其修陰德。謙笑曰。
夫陰德其猶耳鳴。惟己自知人無得而知者。今吾所作仁者皆知。何陰德之有。謙最善玄言。有疑佛報應之說。士謙喻之曰。不聞易經乎。積善餘慶積惡為殃。豈非休咎之徵邪。客又問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有省焉(北史)己酉禎明三年滅開皇九年天下一統正月。陳帝為隋廬州總管韓擒虎所得。隋帝詔建康城邑宮室平蕩耕墾。更於石頭城置蔣州班師。以長史右僕射司馬王韶鎮石頭。三月陳主與其王公百官發建康。四月至長安。隋帝給賜陳主甚厚。數得引見。班同三品。仁壽四年卒。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諡曰煬(隋書)陳譯師三人。出經論二百卷。寺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國家新寺一十七所。百官造者六十八所。廓內大寺三百所。僧尼三萬二千人(辯正錄)右陳五主合三十三年歸于隋
隋(楊姓以火德都長安)高祖文皇帝煬帝恭帝越王侗(恭帝之弟)改皇泰元年 高祖文帝諱堅。受周禪。見辛丑年下開皇(二十)仁壽(四)庚戌開皇十年春。帝幸晉陽。
敕曰。自開皇十年已前。諸有僧尼私度者並聽出家。尋下敕為第四皇子蜀王秀於京置勝光寺。詔遷法師徒眾居之。受王供養。禪師智舜。初事稠禪師居白鹿山。
十年北入贊皇山。聲譽遠播。是年詔曰。皇帝敬問趙州章洪山智舜禪師。道體清勝教導蒼生。使早成就。朕甚嘉焉。朕弘護正法夙夜無怠。今遣開府盧元壽指宣往意。并送香物如別(本傳)十一年帝制曰。如來設教義存平等。菩薩用心本無差別。故能津梁庶品濟度群生。朕位在人王。紹隆三寶。永言至理。弘闡大乘。諸法豁然體無彼我。況於福業乃有公私。自今凡是營建功德。普天之內混同施造隨其意。願勿生分別。庶一切法門同歸不二。十方世界俱至菩提(開皇紀)。時法師曇延入滅。延為三朝帝師。臨終以表辭帝。託以外護。帝哭之哀。百僚縞表送葬。內史薛道衡為祭文。略曰。往逢道喪玄綱落紐。棲心幽巖確乎不拔。高位厚祿不能回其意。嚴威峻法不足懼其心。聖皇啟運。像法再興。卓爾緇衣鬱為稱首。
屈辰極之重。申師資之義。三寶由之弘護。二諦藉以宣揚。信足以追蹤澄什超邁安遠矣(辯正錄)十三年春二月詔營仁壽宮於陝西鳳翔府政州之北。蜀王秀獵政州之野。馬突入一古窯。滿窯皆佛菩薩故像。帝聞乃詔。諸像仰所在官司。精加檢括。運送近寺。率土蒼生各施一文委官莊飾。立疏文曰。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楊堅敬白十方三寶。仰惟如來慈悲弘道濟度含生。斷邪惡之源。開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憑。屬周代亂常侮懱聖跡。塔寺毀廢。經像淪亡。致愚者無以導昏迷。智者無以尋靈聖。弟子往藉三寶因緣。今膺昌運。作民父母思拯黎元。
重顯尊容。再崇神化。頹基毀跡更事莊嚴。廢像遺經悉令雕撰。弟子今於三寶前至心懺悔。周室毀像殘經慢僧破寺。如此重罪悉為懺悔。敬施一切毀廢經像絹十二萬疋。願三寶證明受我懺悔。皇后施絹亦十二萬疋。王公已下臺官主將。以至州縣佐史。諸寺僧尼京城宿老。下逮黔黎。一一施錢。再日設齋奉慶經像(開皇紀)。又詔於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賜莊田十四年敕率土之內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聽給額。私度者附貫。又敕沙門法經二十大德撰眾經目錄七卷。
總標九錄。區別品類。曇崇法師造佛塔。高十一級。十月三十日無疾而化。十月詔以北齊後梁陳宗祀廢絕。命高仁英蕭琮陳叔寶。以時修祭。所須器物有司給之。
陳叔寶從帝登洛陽邙山侍飲賦詩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并表請封禪。帝優詔答之十五年帝以僧尼時有過失。內律佛制不許俗看。敕有司依大小乘經。有禁約沙門語。悉令錄出。為眾經法式十卷。獎導出家。遏惡弘善(開皇紀)帝及皇后於京師法界尼寺造連基浮圖。其下安佛舍利。
七月放大光明。帝請法純禪師入內。為皇后受戒(三寶紀)。帝賜婺州雙林寺沙門慧則等書。略曰。朕君臨天下重興教法。欲使三寶永崇四生蒙福。想師等宣揚聖道。殊應勞德十六年敕請洪遵律師為講律。眾生時惟尚僧祇。師乃弘四分。漸皆宗附焉十七年正月沙門寶貴。以開皇已來新所譯經奏上。帝親製序。翻經學士費長房成都人也。初為僧。周武廢教返俗。隋興仍習白衣。時預參譯筆受詞義。
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奏其所撰歷代三寶紀一部十五卷。下敕行之。其紀備載歷代翻譯之經譯師道俗首末。是年括天下僧尼私度者。並令得戒十八年帝又賜婺州雙林寺沙門慧則書曰。朕受天命撫育黎元。尊崇三寶。情深救護。望十方含靈蒙茲福業俱登仁壽。汝等普為群生宣揚聖教。精誠苦行深慰朕懷。利益宏多勿辭勞也十九年二月智文律師卒二十年詔有毀佛道像者。以惡逆論(三寶紀)辛酉仁壽元年。帝潛龍時遇梵僧。授佛舍利一裹。是年三月。敕以岐雍泰華嵩衡州等三十處。各建舍利塔(開皇錄)。六月詔曰。仰惟正覺大慈大悲救護眾生津梁庶品。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思與四海共修福業。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請沙門三十人諳解法相堪宣導者。各將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薰陸香百二十斤。分道送舍利。往三十州建塔。每州僧三百六十人。為朕及內外臣民。七日行道。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石函宣懺悔文。菩薩戒弟子皇帝堅。敬白三寶。堅蒙三寶力為蒼生君父。今故分布舍利起塔。願為眾生懺悔重罪。帝於十月十五日午時御大興殿。
西向執珪而立。延請佛像及沙門三百六十人幡蓋音樂。自大興善寺迎來至殿燒香禮拜。率文武百僚齋食。及舍利入塔時畢。帝曰。佛法重興必有感應。時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將還。各請舍利於本國起塔供養。詔許之。十二月二日敕送舍利三十顆。貯以金合盛琉璃瓶。於長安大興善寺起塔。道俗萬億迎引至寺。設無遮大會。虔誠懺禮焉(開皇錄)二年正月帝復分布舍利於岐陝恒杭等五十三州。建塔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時。同下石函。五月十五日雍州天雨金屑寶華。七月十五日長安延興寺鑄丈六金銅佛像。天雨寶屑銀華。西竺闍那崛多三藏。是年出護國等經。總三十九部合一百九十二卷。敕請興善寺翻經學士沙門。撰眾經目錄五卷。總為五錄。隨類區辯也(釋教錄)三年帝以皇后崩。乃於京邑西南置禪定寺。建塔七級。敕有司迎遷禪師主之。召海內名德禪師一百二十人。同居行道(釋教錄)文中子王通。西遊長安。見帝太極殿。奏太平十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驗今。帝大悅曰。得生幾晚。下其議於公卿。公卿不悅。通知謀之不用也。作東征歌而歸。乃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九年而六經大就。門人自遠而至者。
河南董常。太山姚義。京兆杜如晦。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竇威。河東薛收。
中山賈瓊。清河房玄齡。鉅鹿魏徵。太原王珪。溫彥博。穎川陳叔達等咸稱師。
北面受王佐之道。餘往來受業者蓋千餘人。賈瓊問息謗。通曰無辯。問止怨。曰不爭。通曰。聞謗而怒者讒之囮(夷周反捕鳥媒)也。見譽而喜者佞之媒也。絕囮去媒讒佞遠矣。煬帝初累徵不就。大業十三年有疾。聞煬帝被害。泫然而興曰。
生民厭亂久矣。其或者將啟堯舜之運。吾不與焉命也遂卒。門人諡曰文中子。子嘗為中說以擬論語。其周公篇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孔子之罪也。玄虛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或問佛。子曰聖人也。曰其道何如。曰西方之教也。中國則泥之。又曰。 觀皇極讜議。三教於是乎一矣。子之弟王績亦著書。號東皐子。文中子講道于白午之溪。弟子捧書北面環堂成列。講罷程生退省於松下。語及周易。薛收嘆曰不及伏犧氏乎何辭之多也。俄而有負苓者。皤皤然委擔而息曰。吾子何嘆也。薛收曰。叟何為者而徵吾嘆。負苓者曰。夫麗朱者赤。附墨者黑。蓋漸而得之也。今吾子所服者道而猶嘆。是六腑五臟不能受也。吾是以問。薛收曰。收聞之師。易者道之蘊也。伏犧畫封而文王繫之。不逮省文矣。吾是以歎。負苓者曰。文王焉病伏犧氏病甚者也。昔者伏犧氏之未畫卦也。三才其不立乎。四序其不行乎。百物其不生乎。萬象其不森乎。何營營而費畫也。自伏犧氏泄道之密漏神之幾。分張太和。磔裂元氣。使天下之智者詭道逆出。曰。我善言象而識物情。陰陽相磨。 遠近相取。作為剛柔同異之說以駭人志。於是知者不知而大樸散矣。則伏犧氏始兆亂者。安得羸歎而嗟文王。負其苓而行。追而問之居與姓名不答。文中子聞之曰。隱者也歟通龍門人甲子仁壽四年正月。詔曰。朕祇受肇命撫育生民。遵奉聖教重興善法。如來大慈覆護群品。咸見舍利開導含生。朕已分布遠近皆起靈塔。其間諸州猶有未遍。今更請大德奉送舍利各往諸州。依前造塔。當與蒼生同斯福業。乃敕法遵律師等。送舍利往博絳等三十餘州。一依前式。用四月八日期同下塔(釋教錄)。帝將避暑仁壽宮。術士章仇(覆姓)大翼(名也)諫止之。帝不聽。遂幸仁壽宮。四月不豫。
七月崩(帝紀)。太子廣即位。帝在位寫佛經四十六藏。凡十三萬卷。修治故經四百部。造金銅檀像六十餘萬軀。修治故像一百五十萬九千餘軀。宮內造刺繡并織成像及畫像五彩珠幡不可稱計。崇緝寺宇五千餘所。譯經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經論垂五百餘卷(釋教錄)
煬帝諱廣。高祖文帝第二子。封晉王。開皇二十年廢太子勇立廣為皇太子。仁壽四年七月即帝位。在位十三年。為令狐行達縊於江都。壽三十九歲大業(十二又二)乙丑大業元年正月。帝為高祖造西禪定寺。又於高陽造降聖寺。賜婺州傅大士雙林寺書。略曰。朕欽承寶命撫育萬方。思弘德化覃被遐邇(句文崇敬見大士傳)。
始置進士科。三月戊申詔曰聽採輿頌謀及庶民故能審刑政之得失。今將迴歷淮海觀省風俗。敕宇文愷與內史舍人封德彛等。營顯仁宮。南接卓湘。北跨洛濱。發大江之南五嶺以北奇材異石輸之洛陽。又求海內嘉木異草珍禽異獸以實園苑。又命尚書右丞皇甫儀。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穀洛水達於河。復自板渚引河歷榮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邱-丘 千]溝通渠(安州)。自山陽至楊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渠旁築御道樹以柳。自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四十餘所。又遣黃門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五月築西苑周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方丈蓬萊諸山。高出水面百餘尺。臺觀宮殿羅絡山上。向背如神。海北有龍鱗渠。縈紆注海內。
沿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樓觀窮極華麗。宮樹秋冬彫落則剪綵為花葉綴於枝條。色渝則易以新者。常如陽春。沼內亦剪綵為荷芰菱芡。乘輿遊幸則去水而布之。上好以月夜從宮女數千騎遊西苑。作清夜遊曲馬上奏之。八月上行幸江都發顯仁宮出洛口御龍舟。龍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長二百尺。
上重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飾以金玉。下重內侍處之。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裝飾無異。挽船士皆以錦綿為袍。又有浮景漾彩朱鳥蒼螭等數千艘(蘇刀切)。挽船士八萬餘人。舳艫相接二百餘里。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帝每出遊幸。羽儀亘二十餘里。文物之盛近世莫及也(隋書)
二年三月帝發江都。四月入東京。立道場設無遮大會。度士女百二十人為僧尼。
奉為文帝造金銅釋迦佛坐像一軀。并州(太原也)造弘善寺。傍龍山作彌陀坐像。
高百三十尺。楊州立慧日道場。長安造清禪寺日嚴寺香臺寺。又捨九宮為九寺。
於泰陵莊陵俱各造寺。為文皇獻后於長安造二寺二塔。別立寺二所。修治故經六百十二藏。計九十萬三千五百八十卷。故像十萬一千軀。鑄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六軀。度僧一萬六千二百人。帝出巡幸。常以僧尼道士女冠自隨。謂之四道場(帝紀并辯正錄)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帝設齋具疏稱。皇帝菩薩戒弟子廣白三寶。 謹於率土之內建立勝緣。請僧七日行道。度僧一千人。以此功德普為眾生清淨罪垢同至菩提(辯正錄)。三月帝還長安。以高祖末年法令峻刻。詔改修律令。民久厭嚴刻喜於寬政。旅騎尉劉炫預修律令。吏部尚書牛弘從容問炫曰。周禮事多而府史少。今令史百倍於前。減則不濟。其故何也。炫曰。古人委任責成歲終考其殿最(下功曰殿上功曰最)。案不重校。文不繁悉府史之任掌要目而已。今之文簿恒慮覆治。若鍛鍊不密則萬里追證。百年舊按此之由也(隋書)。改州為郡。改度量權衡並依古式。改上柱國以下官為大夫。置殿內省於尚書門下。內史祕書為五省。增謁者司隸臺與御史為三臺。分太府寺置少府監與長秋國子將作都水為五監。
又增改左右翊衛等為十六府。廢伯子男爵唯留王公侯三等。詔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尚書左僕射蘇威諫。帝不聽。築二旬而畢。八月車駕發榆林歷雲中泝金河。時天下承平。百物豐實。甲士五十餘萬。馬十萬匹。九月至東都四年詔於汾州之北。汾州之源營汾陽宮五年正月改東京為東都。詔天下均田。三月車駕西巡六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并置驛官。欲東巡會稽七年二月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壬午下詔討高麗。天下騷動。鄒平民王薄擁眾據長白山。剽掠齊濟之郊。自稱知世郎。作毋向遼東浪死歌以相感勸。避征役者多往歸之八年四方兵至高麗平壤凡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軍駕度遼。高麗諸城各堅守不下。初九軍之度遼也凡三十萬五千人。及帝之還至遼東城惟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失亡蕩盡九年四月帝以衛尉少卿李淵為弘化郡留守。關右十三郡兵皆受征發十年二月詔百僚議伐高麗。數日無敢言者。戊子詔復徵天下兵百道俱進。高麗亦自困弊。遣使乞降。帝乃班師還西京十一年正月增祕書省官百二十員。並以學士補之十一年正月詔以右驍衛將軍唐公李淵為大原留守。以王威高君雅為之副。車駕至江都。時饑饉其民采樹皮葉。或擣[葶-丁 呆]為末煮而食之。諸物皆盡。乃自相食。帝卒遇弑於江都丁丑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改義寧元年。恭帝之立也
恭帝諱侑。元德太子招之子。煬帝孫也。封代王。煬帝巡幸命代王留守長安。時年十三歲。晉陽留守唐公李淵兵起。王命諸將禦之皆敗走。十一月淵克長安。奉代王即皇帝位於天興殿。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淵自長樂入長安。以淵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尋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立官屬。以裴寂為長史。劉文靜為司馬。淵子建成為唐世子。次子世民為京兆尹曰秦公。第三子元吉為齊公(隋書)魏公李密據洛口永平元降于唐夏竇建德丁丑元涼李軌據涼州安集元梁蕭銑據巴陵天鳳元秦薛舉據金城秦興元定楊可汗劉武周據馬邑天興元吳李子通據江都梁梁師都據朔方永隆元楚朱粲稱帝戊寅義寧二年大業十四年也。正月煬帝留江都。見天下危亂。無心北歸。乃命治丹陽宮。將徙都之。時江都糧盡。從駕驍果多關中人。久客思鄉里。見帝無西意多謀叛歸。司馬德戡元禮裴虔通謀曰。驍果若亡不若與之俱去。以謀告宇文智及智及曰。今天實喪隋。英雄並起。同心叛者已數萬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德戡等然之。以宇文化及為主。德戡悉召驍果軍吏。諭以所為。皆曰唯將軍命。
三月丙辰天未明。德戡授虔通兵以伐諸門衛士。虔通自門將數百騎至成象殿。德戡等引兵自玄武門入。帝聞亂易服逃於西閣。虔通與元禮進兵。校尉令狐行達拔刀直進因扶帝下閣至寢殿。虔通德戡等拔白刃侍立。帝嘆曰。我何罪至此。賊黨馬文舉曰。陛下違棄宗廟巡遊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淫。使丁壯盡於矢刃女弱填於溝壑。四民喪業盜賊峰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何謂無罪。賊欲弑帝。帝索鴆酒不許。令狐行達縊殺之。蕭后與宮人撤漆版為小棺殯於西院流珠堂。化及自稱大丞相總百揆。以皇后令立秦王浩為帝。居別宮。令發詔畫敕書而已。宇文化及唐武德二年死。宇文志及與封德彛降於唐(化及傳)。隋恭帝詔以十郡益唐國。仍以唐王為相國總百揆。唐國置丞相以下官又加九錫。唐王不受。但改丞相府為相國府。其九錫殊禮皆歸有司。四月煬帝凶問至長安。五月至東都。留守官奉越王侗(恭帝弟也)即帝位。改元皇泰。以王世充為左僕射。總督內外諸軍事。世充勢震內外。皇泰主拱手而已。世充本從煬帝在江都(揚州也)。李密亂。煬帝遣世充將江淮勁卒赴東都助討密因留東都(田充傳)。五月戊午隋恭帝禪位于唐王。遜居代邸。甲子唐王淵即皇帝位于太極殿。大赦改元。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六月奉隋帝為[邱-丘 嶲]國公([邱-丘 嶲]戶圭切東海之邑)。詔曰。近世以來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誅夷。興亡之效豈伊人力。其隋蔡王智積等子孫並付所司。 量才選用(唐書)右隋三主合三十七年(天下混一二十九年)歸于唐釋氏稽古略卷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徐梦莘
元·完颜纳丹
杨伯峻
明·陈鉴
(戰國)呂不韋 編
(北魏)郦道元,杨守敬 纂疏,熊会贞 疏
明·孙奇逢
清·蒋义彬
周·姜尚
清·天谷老人
天忏生
(戰國)穀梁赤
宋·常棠
宋·韩拙
宋·程端蒙
释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