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公孫龍子》校勘記-公孙龙子注
《公孫龍子》校勘記
〈迹府〉
楚人遺弓:『人』,守山閣、墨海金壺本作『王』。
公孫龍,趙平原君之客也:守山本、金壺本、湖北書局本均接上『孔穿無以應』句,不別提行。三槐堂本提行。
以齊國無士何也:『以』,守山本、金壺本及《孔叢子》公孫龍篇均作『而』。
【俞樾《讀公孫龍子》云:『以』乃『如』之誤。】
唯見侮而不鬥:『唯』,《孔叢子》作『雖』。《呂氏春秋》十六正名篇同。
其所以爲士也:《呂氏春秋》作『是未失其所以爲士』。
意未至然與:《呂氏春秋》作『意者未至然乎』。
相與四繆:《孔叢子》作『曲謬』。湖北本作『四謬』。
臧三耳:《呂氏春秋》十八淫辭篇:『孔穿、公孫龍相與論于平原君所,辨至藏三牙。』
【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同(五十八)
。】謝墉云:臧三耳,見《孔叢子》。『耳』,篆文近牙,故傳寫致誤。愚意『臧』、『 』古字通用,謂羊也。此作『藏』,尤誤。盧文弨云:作『三耳』是也。龍意兩耳形也,又有一司聽者,以君之故,爲三耳。
〈白馬論〉
則有馬如已耳:『如』,湖北本作『而』。
以有白馬爲非馬:『非』,守山本作『有』。
有白馬不可謂有馬也:俞樾云:『有馬』當作『無馬』。就所離言之,白爲一物,馬爲一物,明明有白有馬,不可謂無馬也。
〈指物論〉
不爲指而謂之指,是兼不爲指:俞樾云:『兼』,乃『無』之誤。天下之物本不爲指,而人謂之指,是無不爲指矣。
〈通變論〉
曰變非不變可乎:守山本、金壺本、三槐本『曰』下有『謂』字。俞樾云:既謂之變,則非不變可知。何足問乎?疑『不』衍文。當作『 「謂變非變,可乎?」曰:「可。」』下文『羊合牛非馬,牛合羊非雞,青以白非黃,白以青非碧』,皆申明變非變之義。
曰右有與可謂變乎曰可曰變隻曰右:俞樾云:『變隻』無義,『隻』疑『奚』之誤。奚者,問辭也。猶言當變何物也。問者意謂『右而變則當爲左矣』,仍答曰『右』,可證明上文『變非變』之義。
曰二無左:守山本、金壺本、三槐本『二』下有『苟』字。
而羊之非羊也牛之非牛也:湖北本作『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
舉是亂名是謂狂舉:湖北本作『舉是謂亂名是狂舉』。
惡乎其黃矣哉:守山本、金壺本、三槐本『黃』上多『有』字。
〈堅白論〉
一可乎:『一』,守山本、金壺本、湖北本均作『二』。
而得其所堅者:金壺本此句無『者』字,下有『得其堅也』句。
而石必得以相盛盈:俞樾云:『盛』,衍字。
而不定其所堅:金壺本無『而』字。
惡乎甚石也:『甚』,湖北本作『其』。
〈名實論〉
以其所不正:守山本、金壺本無此句。
知彼之非彼也:守山本、金壺本、三槐本此句下有『知彼之不在彼』句。俞樾云:『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則不謂也。』下文當云:『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則不謂也。』兩文相對,可據以訂正。
此編刊竣,獲見近人孫詒讓《劄迻》云
(五十九)
:
《公孫龍子 迹府弟一》
(六十)
:『王曰:「詎士也,見侮而不鬥。」』明梁傑刊本『詎』作『鉅』,古通
(六十一)
。《荀子 正論》篇
(六十二)
:『是豈鉅知見侮爲不辱哉?』楊注
(六十三)
:『鉅』與『遽』同。明刊《子彙》本、錢熙祚本均作『詎』
(六十四)
,疑校者所改。
〈通變論〉『羊與牛唯異』, 『唯』與『雖』通
(六十五)
。『羊有齒,牛無齒,而羊之非羊也,牛之非牛也
(六十六)
,未可。是不俱有,而或類焉。』……疑當作『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下文云:『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羊之而牛也,未可。是俱有而類之不同也。』文正相對。
……『左右不驪』,……『驪』,『麗』之借字
(六十七)
。謝注以『驪』爲色之雜者,非是
(六十八)
。
『白足之勝矣……』,……『之』當作『以』。
〈堅白論〉……『一一不相盈……』
(六十九)
,……當作『一二不相盈』。後文『于石一,于堅、白二也』即此義。
『且猶白以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墨子 經說下》篇
(七十)
:『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而火不見。』此文亦當作『且猶白以目見,目以火見,而火不見』,今本脫『見』、『目』二字也
(七十一)
,……
謹補記於後。
《公孫龍子》篇目考
(七十二)
《漢書 藝文志
【名家】
》
《公孫龍子》十四篇
趙人。師古曰:即爲堅白之辯者
(七十三)
。
毛公九篇。
趙人。與公孫龍等並遊平原君趙勝家。師古曰:劉向《別錄》云:論堅白同異以爲可以治天下,此蓋《史記》所云『藏於博徒者』
(七十四)
。
【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七十五)
:《公孫龍子》十四篇。《唐志》三卷。今一卷
(七十六)
。司馬彪曰
(七十七)
:堅白謂堅石非石,白馬非馬
(七十八)
;異同謂使異者同
(七十九)
,同者異。東萊呂氏曰:告子『彼長而我長之,彼白而我白之』,斯言也,蓋堅白同異之祖。《孟子》累章辯析,曆舉玉、雪、羽、馬、人五白之說,借其矛而伐之,而其技窮。】
《舊唐書 經籍志
【名家】
》
(八十)
《公孫龍子》三卷,龍撰
(八十一)
。
《新唐書 藝文志
【名家】
》
(八十二)
《公孫龍子》三卷。陳嗣古注《公孫龍子》一卷。賈大隱注《公孫龍子》一卷。
【鄭樵《通志略》同。】
《宋史 藝文志
【名家】
》
(八十三)
《公孫龍子》一卷。
【趙人。馬端臨《文獻通考》(八十四)
:《公孫龍子》三卷。《漢志》十四篇
(八十五)
。今書六篇。首敘孔穿事,文意重複。《通志略》:《公孫龍子》,今亡八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八十六)
:《公孫龍子》三卷。其爲說淺陋迂僻,不知何以惑當時之聽。《崇文總目》
(八十七)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並作三卷。】
《大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雜家】
》
(八十八)
《公孫龍子》三卷
【兩江總督采進本】
。周公孫龍撰。案《史記》
(八十九)
:趙有公孫龍爲堅白異同之辯
(九十)
。《漢書 藝文志》:龍與毛公等並遊平原君之門。亦作趙人。高誘注《呂氏春秋》,謂龍爲魏人。不知何據。《列子釋文》:龍字子秉。莊子謂惠子曰:儒、墨、楊、秉四,與夫子爲五。秉即龍也。據此,則龍當爲戰國時人。司馬貞《索隱》謂龍即仲尼弟子者。非也。其書《漢志》著錄十四篇,至宋時八篇已亡。今僅存〈迹府〉、〈白馬〉、〈指物〉、〈通變〉、〈堅白〉、〈名實〉,凡六篇。其首章所載與孔穿辯論事,《孔叢子》亦有之,謂:『龍爲穿所絀』,而此篇又謂『穿願爲弟子』
(九十一)
。彼此互異。蓋龍自著書,自必欲伸己說。《孔叢》僞本出於漢晉之間。朱子以爲孔氏子孫所作,自必欲伸其祖說。記載不同,不足怪也。其書大旨
(九十二)
,疾名器乖實,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借白馬而齊物我,冀時君有悟而正名實。故諸史皆列于名家。《淮南 鴻烈解》稱: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揚子《法言》稱:公孫龍詭辭數萬,蓋其持論雄贍,實足聳動天下
(九十三)
。故當時莊、列、荀卿並著其言。爲學術之一特品目,稱謂之間,紛然不可數計。龍必欲一一核其真而理究不足以相勝,故言愈辯而名實愈不可正
(九十四)
。然其書出自先秦,義雖恢誕而文頗博辯
(九十五)
。陳振孫《書錄解題》概以『淺陋迂僻』譏之。則又過矣。明鍾惺刻此書,改其名爲《辯言》。妄誕不經。今仍從《漢志》題爲《公孫龍子》。又鄭樵《通志略》載此書,有陳嗣古注、賈大隱注各一卷。今俱失傳。此本之注乃宋謝希深所撰。前有自序一篇,其注文義淺近,殊無可取。以原本所有,姑並錄焉。
姚際恒《古今僞書考》
(九十六)
:《公孫龍子》,《漢志》所載,而《隋書》無之,其爲後人僞作奚疑?近人顧實《〈漢藝文志〉講疏》:名者,凡治學者所共有之事。今惟《公孫龍子》尚爲確信之書。姚說非也。讀其書,初覺詭異,而實不詭異也。
校记
(五十八)
原脫『書』字。
(五十九)
以下一節,以雪克、陳野校點《劄迻》
(齊魯書社,一九八九年七月第1版)
爲校訂底本,校注簡稱『今本』。
(六十)
今本只有『迹府弟一』四字。
(六十一)
此句今本作『案:「鉅」’與「詎」通』。
(六十二)
今本『篇』下有『云』字。引文『侮』字後有『之』字,『辱』字後有『也』字。
(六十三)
今本『注』下有『云』字。
(六十四)
此句之前,今本尚有『此與《荀子》同』一句。『錢熙祚本』,今本作『錢本』。『均』,今本作『並』。
(六十五)
『通變論』,今本作『通變論弟四曰』。『通』下今本尚有『此書常見』一句。
(六十六)
今本無首『牛』字。
(六十七)
今本『驪』字後有『並』字。
(六十八)
今本此句作『謝以爲色之雜者非是』。
(六十九)
此段引文不全。『堅白論』,今本作『堅白論弟五』。
(七十)
今本篇目前有『案』字,『篇』字下有『云』字。
(七十一)
『脫』,今本作『捝』。今本無『也』字。
(七十二)
以下文字據文淵閣四庫全書
(簡稱『四庫本』)
所載校點。
(七十三)
以上一段,四庫本《漢書 藝文志》中爲夾註。原書如此,一仍其舊。
(七十四)
以上一段,四庫本《漢書 藝文志》中爲夾註。原書如此,一仍其舊。
(七十五)
四庫本以上兩句在此段文字之末。
(七十六)
此段文字見《漢藝文志考證》卷七,並未全錄,文字亦稍有參差。
(七十七)
司馬彪這段話,原系《漢藝文志考證》夾註。
(七十八)
四庫本句末有『也』字。
(七十九)
『異同』,四庫本作『同異』。
(八十)
見該書卷四十七。
(八十一)
『龍撰』二字四庫本原系夾註。
(八十二)
見該書卷五十九。
(八十三)
見該書卷二百五。
(八十四)
見該書卷二百十二。
(八十五)
《漢志》指《漢書 藝文志》。下同,不另注。
(八十六)
原書脫『孫齋』二字。
(八十七)
見該書卷五,作『一卷』。『並作三卷』,殆原書刊誤。
(八十八)
見該書卷一百十七。
(八十九)
『案』,四庫本作『按』。
(九十)
『辯』,四庫本作『辨』。
(九十一)
『篇』,四庫本作『書』。
(九十二)
『旨』,四庫本作『指』。
(九十三)
『足』字後四庫本有『以』字。
(九十四)
『辯』,四庫本作『辨』。
(九十五)
『辯』,四庫本作『辨』。
(九十六)
這段文字,非《大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有,殆汪氏所自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刘文武
清·罗泽南
(元)周達觀撰
(宋)单锷
清·浦琳
(晋)陆机
素庵主人
清·勒德洪
(清)南沙三餘氏
(清)谢宸荃 主修,洪龙见 主纂
(元)吴亮
(民国)田腾蛟
(后蜀)赵崇祚辑
王士禛
北凉·浮陀跋摩
宋·刘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