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日本访书志卷十二-日本访书志
日本访书志卷十二
○《楚辞章句》十七卷(明隆庆辛未刊本) 首王世贞序,次目录,次本传,次班固序,次刘勰《辨骚》,目录后题“隆庆辛未岁豫章夫容馆宋版重雕”。一卷后题“姑苏钱世杰写,章芝刻”。按此本与明无名氏翻宋本体式相合,唯彼缺宋讳,此不缺讳。又四周双边,当为重写,并非影抚。然字体方正而清爽,犹与宋刻为近。首行题“《楚辞》卷之一”,次行题“汉刘向编集”,三行题“王逸章句”。然则明刻别本题“校书郎王逸章句”者,特据《隋志》改题,未必旧本如此也。又按:晁公武《读书志》称王逸续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之,今此本班序不入卷中。又公武始以《本传》冠首,则知此本编次出于公武之后。然《楚辞》莫古于是本。嘉庆间大雅堂虽重刻是本,而草率殊甚。近日武昌书局重刻洪氏《补注》及朱子《集注》,而此本传世颇罕,亦缺事也。 ○《古钞文选》一卷(卷子本) 此即日本森立之《访古志》所载温故堂藏本也。后为立之所得,余复从立之得之。《访古志》云:“现存第一卷一轴”,首有显庆三年李善《上文选注表》,(今善本、六臣本皆以昭明太子序居首,李善及五臣《表》次之,皆非也。)次梁昭明太子撰《文选序》。序后接本文,题“《文选》卷第一《赋》甲”,次行京师上,班孟坚《两都赋》二首并序,张平子《西京赋》一首。界长七寸五分,幅一寸,每行十三字。卷末隔一行题:“《文选》卷第一。(《西京赋》即接《东京赋》之后,不别为卷。)不记书写年月,卷中朱墨点校颇密,标记旁注及背记所引有陆善经、善本、五臣本、《音决钞》、《集注》诸书及‘今按’云云。考其字体墨光,当是五百许年前钞本,此本无注文,而首冠李善序,盖即就李本单录出者。”守敬按:此一一与森说合,然谓其就李本单录出者,则非也。今细按之,此本若就李本所出,李本已分《西京》为二卷,则录之者必亦二卷。今合三《赋》为一卷,仍昭明之旧,未必钞胥者讲求古式如此。《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标记云:“善本‘秦阿’无‘房’字,五臣本‘秦阿房’,或本又有‘房’字”。今以善本、五臣本合校此本,此不从善本出之切证也。又篇中文字固多与善本相合,然亦有绝不与善本合者。(善之学识精博,迥非五臣所及,五臣又后于善注,更经传钞,宜其多谬也。)《西都赋》无“泉流之隈,汧涌其西”八字,与《后汉书》合,与陈少章说合。“度宏规而大起”,王怀祖谓善本作“庆”,今善本作“度”者,以五臣乱之,其说是也。此本作“度”,与《后汉书》合,亦见其非从善本出也。“平原赤土,勇士奋厉”标记云:“此二字陆有之,又鹿本有之,师说无‘土’、‘奋’字,五臣无此二字。”按:今善本亦无此二字。《东都赋》“乃动大路”不作“大辂”,与两本皆不合。“其诗曰”下,即接“于昭明堂”云云。其《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各题,皆在各诗之后,与《三百篇》古式同。今各本题皆在诗前,非也。各本有“嘉祥阜兮集皇都”,此本无此句,与《后汉书》合。《西京赋》“缭亘绵联”,标注云:“本注,‘缭亘,犹绕了也。’臣善曰:‘亘’当为‘垣’。”然则薛注本作“缭亘”,善注本始为“缭垣”,此本作“亘”,又足见其本在善未注之前也。“衍地络”,标记云:“‘■〈扌衍〉’,陆曰:‘臣善,以善反,申布也’。”又记云:“‘衍’,五臣作‘之舒布也’。”按《集韵》:“■〈扌衍〉”,申布也。则善本作“■〈扌衍〉”,五臣作“衍”,此与五臣合。今善本作“衍”,非也。“独俭啬以偓促”,今各本作“龌龊”,皆不相符。盖日本钞古书,往往载后来之笺注、序文,如《孝经》本是明皇初注本,而载元行冲《孝经疏序》。其他经书经注本,又往往载孔颖达之疏于栏格上,盖为便于讲读也。钞此本者固原于未注本,而善注本已通行,故亦以冠之也。 ○古钞《文选》残本二十卷 古钞无注《文选》三十卷,缺一、二、三、四、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七、十八十卷,存二十卷。《文选》本三十卷,李善注分为六十卷。五臣注仍三十卷。自后蜀母昭裔刻《五臣注》三十卷,北宋刻善注合于五臣,其卷则从善注。两本所据之本多不相合,虽略注异同,亦时多漏误。逮尤延之刻《善注》,又从五臣本抽出。故两本互乱之处,遂不能理,其详已见鄱阳胡氏之《考异》。此无注三十卷本,盖从古钞卷子本出,并非从五臣、善注本略出。何以知其然?若从《善注》出,必仍六十卷。若从《五臣》出,其中文字必与《五臣》合。今细校之,乃同《善注》者十之七、八,同《五臣》十之二、三,亦有绝不与二本相同,而为王怀祖、顾千里诸人所揣测者。又有绝佳之处,为治“选学”者共未觉,而一经考证,旷若发矇者。盖日本所得中土古籍,自《五经》外,即以《文选》为首重,故其国唐代曾立“《文选》博士”。(见其国《类聚国史》。)今古钞卷子残卷,往往存收藏家。(余亦得二卷。)此本颇有虫蚀,相其纸质、字体,当在元明间。旁注倭文,又校其异同。其作“扌”者,谓摺叠本,即摺字之半,指宋刻本也。其作“亻”者,即作字之半,皆校者之省文,与卷子本《左传》同其款式。则首行题“《文选》卷第五”,旁注“《赋》戊”,下题“梁昭明太子撰。”以下一卷子目与善本合,五臣本每卷不列子目,而以总目居前,非古式也。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字大如钱,必从古卷抽出也。今中土单行善注原本已不可得,尚何论崇贤以前。其中,土、俗字不堪缕举,然正惟其如此,可以深信其为六朝之遗。今为出其异同,(别详。)世有深识之士,为之疏证,当又为治“选学”者重增一公案也。 ○《李善注文选》六十卷(宋椠本) 宋尤延之校刊本,缺第一至第十二卷,即鄱阳胡刻祖本也。唐代《文选李善注》及《五臣注》并各自单行,故所据萧选正本亦有异同。至五代孟蜀毋昭裔始以《文选》刊板,《传》记虽未言何本上木,然可知为五臣本。按今行袁刻六臣本于李善《表》后有国子监准敕节文,云:“《五臣注文选》传行已久,窃见李善《文选》援引赅赡,典故分明,若许雕印,必大段流布。欲乞差国子监说书官员校定净本后,钞写板本,更切对读,后上板就三馆雕造。”云云。据此可见善注初无刊本。此云“校定净本后钞写板本”,是净写善注,又钞写五臣板本合刊之证。唯不著年月,故自来著录家有北宋《六臣文选》、(即袁氏所原之裴本是也。)北宋《五臣文选》,(即钱遵王所收之三十卷本是也,见《读书敏求记》。)而绝无有北宋《善注文选》者。良由善注自合五臣本后,人间钞写卷轴本尽亡,故四明、赣上虽有刊本,当在南宋之初。皆从六臣本抽出《善注》。故尤氏病其有裁节语句之弊。然以五臣混《善注》之弊,亦未能尽除。(详见胡刻《文选考异》。)元时张伯颜刊《善注》,则更多增入五臣注本。明代弘治间,唐藩刊本、嘉靖间汪谅刊本、崇祯间毛氏汲古阁刊本,又皆以张本为原,而递多谬误。(各本余皆有之。)国朝嘉庆间,吴中黄荛圃始得尤氏宋本闻于世,鄱阳胡氏倩元和顾涧薲影摹重刻,论者谓与原本豪发不爽。余从日本访得尤氏原本照之,乃知原书笔力峻拔,胡刻虽佳,未能似之也。此本后有尤延之、袁说友、计衡三跋,胡刻本只有尤跋,袁跋则从陆敕先校本载于《考异》后,然亦损末二十馀字。此则袁跋全存,计跋稍有缺烂,犹为可读。余尝拟以胡刻本通校一过,顾卒卒未暇;会章君硕卿酷爱此书,欲见推让,乃随手抽第十三卷对勘。如《风赋》,“激飏熛怒”,“熛”误作“漂”;又“滔齰嗽获”注,“中风口动之貌”,胡本“口”上挤一“人”字,《考异》亦以为误,此本并无“人”字,不知胡本何以误增。以斯而例,则胡本亦未可尽据。又原本俗字,胡本多改刊。原本中缝下有刻工人姓名,胡氏本则尽刊削,是皆足资考证者。余在日本时,见枫山官库藏宋赣州刊本,又见足利所藏宋本,又得日本庆长活字重刊绍兴本及朝鲜活字本,皆六臣本。余以诸本校胡氏本,彼此互节善注,即四明、赣上所由出,乃知延之当日刻此书,兼收众本之长;各本皆误,始以书传校改。胡氏勘尤本,仅据袁本、茶陵本凡二本,与尤本不同者,皆以为尤氏校改,此亦臆度之辞。如《西都赋》“除太常掌故”,袁本、茶陵本并作“固”,尤作“故”。《考异》谓尤氏校改,不知绍兴本、朝鲜本及翻刻茶陵本并作“故”,非尤氏冯臆也。 ○《文选》六十卷(宋椠,枫山官库本) 六臣《文选》,枫山官库藏。首《李善文选注表》,《表》后无国子监牒文,次吕延祚《表》,次昭明太子《序》。有目录一卷。首题“《文选》卷第一”,次行题“梁昭明太子撰”,第三行题“唐李善注”,第四行、五行题“唐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第六行“《赋》甲下”有善注。每半板九行,行十五字,注行二十字。大板大字。无刊刻年月,中缺“弘”、“竟”、“让”、“徵”、“敬”、“贞”、“玄”、“桓”、“殷”、“构”等字,盖南宋刻本。板心有刻工人姓名。第一卷末记“州学司书萧鹏校对,乡贡进士李大成校勘,左从政郎充赣州州学教授张之纲覆校”。第十八卷末记“州学斋长吴极校对,左迪功郎新昭州平乐县尉兼主簿严兴文校勘,左迪功郎赣州石城县尉主管学事权左司理萧倬”。第二十六卷末记“左迪功郎新永州零陆县主簿李汝明覆校”。各卷所记互异,又有刘格非、陈裂邹、郭礼等名;而题“张之纲、萧鹏校正”者居多,盖赣州州学本也。书中善注居前,五臣居后。今以袁褧本校之,凡五臣所引书与善注复者则删之;其不复而义意浅者亦多删之。其善注往往校袁本为备。盖袁本以五臣为主,故于善注多削其繁文。此以善注为主,故于五臣多删其枝叶也。又其中凡善注之发凡、起例者,皆作阴文白字,如《两都赋序》“福应尤盛”下,善注“然文虽出彼”以下十九字作阴文;又“以备制度”下,善注“诸释义”至“类此”二十字亦作阴文,此当有所承。按:善注单行之本久佚,余疑袁氏刊本即从此本录出。若元茶陵陈仁子刊六臣本及明吴勉学刊六臣本,虽亦善注居前,而又多所删节改窜,更不足据。顾涧滨为鄱阳胡氏重刊袁本,仅据茶陵本勘对,而未得见此本也。 ○《文馆词林》十四卷(刻入《古逸丛书》) 先是日本文化中林述斋刻《逸存从书》,收《文馆词林》四卷,中土惊为秘笈。及余东来,见森立之《访古志》所载,又有溢出此四卷之外者六卷。因据以踪迹之,则又溢出于《访古志》之外者九卷。除林氏已刻之四卷及第三百四十八之马融《广成颂》,馀十四卷今星使黎公尽以付之梓人。其大字疏行者,系小岛尚质从原本摹出;其小字密行者,则传钞本也。中间不无夺文坏字,览者当自得之。阮文达据《唐会要》“垂拱二年,于《文馆词林》内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新罗国王。”因谓“当时颁赐属国之本,原非足册。”今考藤原佐世《见在书目》有《文馆词林》一千卷。又源顺《倭名类聚钞序》云“《文馆词林》一百袟”。则彼国所得,实为足本。今校其所存各卷,门类繁多,不尽规诫之辞。且第六百六十五卷后有“仪凤二年书手李神福写”字样,是更在垂拱以前,其非删节之本无疑。余按:宋太平兴国中,辑《文苑英华》,收罗至博,而此书不见采录,故《崇文总目》仅载《文馆词林弹事》四卷。《宋史?艺文志》仅载《文馆词林诗》一卷,是皆零残之遗。若其全书,则已为北宋人所不见。(《通志略》载《文馆词林》一千卷,仅据《唐志》入录,实未见原书。)此十四卷中,虽略有见于史书、《文选》及本集者,而其不传者十居八、九,可不谓希世珍乎?刻成后,柏木政矩复贻目录一纸,据称是嘉永间小林辰所访,通计其国尚存三十卷。至今有存于浅草文库者,有存于西京大觉寺者,皆不易传录,故今附刻其目以俟后之人焉。 小林辰所得元禄间钞本《文馆词林》目录 卷一百五十二(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浅草文库缩写本。) 卷一百五十六(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浅草文库缩写本。) 卷一百五十七(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一百五十八(卷首原本柏木探古藏,卷尾铃木真年所藏影钞本。) 卷一百六十(西京大觉寺影钞本。) 卷三百三十八(未详所在。) 卷三百四十六(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元禄缩写本。) 卷三百四十七(西京大觉寺影钞本。) 卷三百四十八(卷首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卷尾原本摄津国胜福寺所藏。马融《广成颂》一首,见《本传》。) 卷四百一十四(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四百五十二(铃木真年所藏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四百五十三(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浅草文库缩写本。) 卷四百五十五(未详所在。) 卷四百五十七(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四百五十九(卷首铃木真年所藏影钞本,卷尾小岛所藏影钞本,合此两本为完卷。又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五百七(原本柏木探古藏。存“玺书”廿七行,残缺甚。) 卷六百五十五(未详所在。) 卷六百六十二(原本柏木探古所藏,已见《佚存丛书》。) 卷六百六十四(原本柏木探古所藏,已见《佚存丛书》。) 卷六百六十五(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又西京大觉寺摸刻数叶。) 卷六百六十六(原本藏高野山古寺罹火。)卷六百六十七(原本未详所在。) 卷六百六十八(原本柏木探古所藏,已见《佚存丛书》。) 卷六百六十九(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六百七十(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浅草文库缩写本。) 卷六百九十一(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铃木真年影钞本,又浅草文库缩写本。) 卷六百九十三(未详所在。) 卷六百九十五(原本摄津国胜福寺所藏。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已见《佚存丛书》。) 卷六百九十九(西京大觉寺影钞本。又铃木真年影钞本。又木村观斋所藏元禄缩写本。) 卷名未详残简(西京大觉寺影钞本,此卷现存自后梁萧攸《让侍中表》至后梁沈君攸《为安成王让加侍中表》,凡三首。) ○《文馆词林》六卷(钞本,成都杨氏重刊) 日本文化中刻《佚存丛书》中有《文馆词林》四卷。及守敬东渡,又访得十四卷,刻于《古逸丛书》,并得柏木政矩目录一纸,称是嘉永间小林辰所访,通计其国尚存三十卷。有存于浅草文库者,有存于西京大觉寺者,皆不易传录,守敬并刻此目以待搜访。及《古逸丛书》已成,余差满将归,晤博物馆书记官町田久成,言浅草文库所藏彼曾见之,余托传钞,乃得三百五十二、三百四十六、四百一十四、六百六十五(此卷原刻不全,此足本。)六百六十九,共计五卷。其第三百四十六卷后有“校书殿写,弘仁十四年岁次癸卯二月为冷然院书”。考冷然院为日本古藏书官库,藤原佐世《见在书目》即据冷然院所藏编载。弘仁为彼国嵯峨天皇年号,其十四年当中国唐穆宗长庆三年,足知其根源之古。又有“宝永元年甲申四月十五日写”,则又其传钞之年月也,当我朝康熙四十三年。其书屡经传钞,伪误颇多,乃携之归。凡见于史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引者,悉为比勘,其无可参证者阙焉。吾宗葆初大令见而爱之,并为是正文字,精写而刻之。合之《佚存》、《古逸》所载,共得二十有三卷。其三百四十八之马融《广成颂》以已见融本传,及柏木政矩所藏五百七卷,只存目录,故皆不复汇入。又有卷名未详残简在西京大觉寺。其馀三百三十八、四百五十五、六百五十五、六百九十三凡四卷,柏木政矩《目录》已云“未详所在”,附记于此,以俟后之人续访焉。 ○《河岳英灵集》三卷(元刊本) 首自序,题“《河岳英灵集》”,下题“唐丹阳进士殷璠”序,后别有《集论》一篇。目录前有木记云:“切见诗之流传于世多矣,若唐之《河岳英灵》、《中兴间气》则世所罕见焉。本堂今得此本,编次既当,批摘又真,诗中无价宝也。敬录诸梓,与朋友共之。四远诗坛,幸垂藻鉴,谨启。”盖麻沙坊本也。按此书唐、宋《志》并二卷,《崇文总目》一卷,《书录解题》二卷,此本序文亦只二卷。而书实分上、中、下三卷,与毛氏汲古阁刊本同,当是后人所分。汲古本多有“以本集《国秀集》校刊”语,此本无之。(按日本僧空海《文境秘府论》引此序作三十五人,二百七十五首。《文苑英华》所载序文亦云三十五人,一百七十首。)“一”当“二”字误。至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二十四人,二百三十四首。此本序及毛本序皆同,而实数之只二百二十八首,当是北宋已有佚脱,故《崇文总目》只一卷。今虽分三卷,而人数、诗数皆减,又非陈振孙所见本也。至其序文之首《文镜秘府论》、《文苑英华》皆多一百零四字,此本与毛本皆缺。《集论》一篇,毛本不载。《文镜秘府论》亦有之,今并录于左。 或曰:梁昭明太子撰《文选》,后相效著述者十有馀家,咸自尽善高听之士,或未全许;且大同至于天宝,把笔者近千人,除势要及贿赂,中间灼然可上者,五分无二,岂得逢诗辄纂,往往盈帙。盖身后立节,当无诡随,其应铨简不精,玉石相混,致令众口谤铄,为知音所痛,(下接“夫文有”云云。) 《集论》 昔伶伦造律,盖为文章之本也。是以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焉。宁预于词场,不可不知音律焉。孔圣删《诗》,非代议所及。自汉魏至于晋宋,高唱者千馀人,然观其乐府,犹时有小失。齐、梁、陈、隋,下品实繁。专事拘忌,弥损厥道。夫能文者,匪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咸须避之。纵不拈缀,未为深缺。即“罗衣何飘飘,长裾随风还”,雅调仍在,况其他句乎!故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而沈生虽怪,曹、王曾无先觉,隐侯去之更远。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俦;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将来秀士,无致深惑。 ○《唐诗极玄集》二卷(元刊本) 首题“《唐诗极玄集》,唐谏议大夫姚合纂,宋白石先生姜夔点。”目录后有姚武功自题云:“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凡廿一人,共百首。(夹注:今校诸本皆阙一首。)又有姜尧章云:“唐人诗措辞妥帖,用意精切,或讥其卑下,非也。当以唐人观之。”又云:“吾所不加点者,亦非后世所能到。”再后建阳蒋易序云云。(蒋易有《皇元风雅》诗选。)卷内诗多用密点,与吕东莱《古文关键》、楼钥《崇古文诀》体裁又不同。其以本集《中兴集》互校,与汲古阁刊本同,而字句则往往胜之。如祖咏《夕次圃田店》“中夜渡京水”,毛本作“泾水”。按:圃田安得有泾水?阎百诗已议之。钱起《送弹琴李长史赴洪洲》、“皆添白发声”,毛本作“白雪”,何义门校《中兴间气集》云:“《极玄》、善本作‘白发’,若作‘白雪’,则与上‘复’字不相应。大抵不学者因弹琴而妄改之。”《送元盛归潜山》注云:“《中兴集》作‘送元晟’”云云。毛本题与注并作“元晟”,谬矣。其他皆与《唐诗纪事》所引合。据毛氏跋,亦称有武功自题,而所刻本乃删之,何耶?又称“向传姜白石点本最善,竟不行于世,近刊挂空名于简端。”是毛氏所见本只有白石名而无点;若有点,安得谓之空名?况其所点,皆矜慎不苟,绝非坊贾所能。若以为无评品语而疑之,则浅之乎视白石矣。《爱日精庐藏书志》所载秦酉严手钞本,即从此出也。日本文政八年有翻刻本。 ○《中兴间气集》二卷(何义门校本) 何义门校旧钞本,不知何时流入日本,此日本人以汲古阁本过录者。所选诗凡二十六人,共一百三十二首。以毛本校之,或次第异,(“张南史”毛本在末,此本在“姚伦”前。)或多寡异,(戴叔伦二首,毛本八首。章八元二首,毛本一首。朱湾八首,毛本七首。)或题同而诗异,(钱起《送温逸人》。)或诗与题皆异,(李嘉祐《送徒弟录事参军》,毛本则为《和苗员外秋夜省直》。)至于字句之异,尤不胜举。又毛本阙张众甫、章八元、戴叔伦、孟云卿、刘湾五人评语,此本皆在焉。唐人总集传世本少,又为后人所乱,今日并毛本不易得,则此本尤当急为传布者。十年前闻章硕卿言,义门校本近有刻者,乃至今仍未得见,因复录义门诸题识于后。 此集所录诗格卑浅,殊未厌心,殆出一时传咏,不见全集故耳。若云全昧别裁,则如“古调独推孟云卿为著”,《格律异六论》及《谱》三篇,此中亦有深工。后之愦愦者,乌足语此! 康熙戊戌十月望,以事往南海淀,借宿蒋西谷寓舍,架上有抄本唐《中兴间气集》、《极玄集》一册,视其行数、字数,似从宋雕影写。问之,乃述古堂故书也。因借归呵冻是正,遂成善本,馀儿他日其珍惜之。或更倩善书者重录,尤不负老子一再勘以贻尔曹之意也。焯记。 《中兴间气集》仲友长史曾云,家有元人旧刻。他时见仲友访求精校之。丁丑皋月承匡塾中雨窗书。焯。 是册盖义门评校秘本。壬寅夏,余弟亮直自京师归,余得其本渡此。亡何,而先生凶问至矣。读书种子已绝,岂不哀哉! ○《箧中集》一卷(旧钞本) 是书有汲古阁刊本,多伪误。如开篇序云“元结作《箧中集》成,或问曰”,毛本脱“或”字。(《文苑英华》脱“成”字。)“若令方直之士”,毛本“令”误“今”。尤谬者,“乾元三年”,“元”作“之”。岂毛氏刻成,竟未寓目耶?至于卷中亦多不合,如沈千运“岂非林园主”,毛本作“岂知”。“前路渐欲少”,毛本“前”作“别”。“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毛本“命”作“志”,“淑”作“激”。“草草门巷喧”,毛本作“草萆”。孟云卿“心忧转颠倒”,毛本“转”作“梦”。元季川“丹砂发清蕖”,毛本作“渠”。“人无第舍期”,毛本“第”作“茅”。皆以此本为胜。按:王荆公《百家诗选》六卷全收此集。以此本校之多合,知其原于北宋本也。《提要》称沈千运《寄秘书十四兄》一首,较《河岳英灵集》所载为胜。按:此诗是王季友《寄韦子春》,毛本亦同。《河岳集》题虽称“秘书十四兄”,而亦为王季友诗,何不细检,乃以属沈千运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李义山
阮籍
清·唐芸洲
(明)徐祯稷
宋·薛居正 等
(南朝宋)范烨 编(唐)李贤 等注
清·薛雪
张春帆
宋·张预
清·江日升
清·周颐
(唐)姚思廉
(清)袁枚
沈既济
宋·郑克
(明)朱棣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