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改元之始

  改元始于汉文帝之十七年戊寅,称后元年,其后景帝之八年壬辰,称中元年,

  又七年戊戌,称后元年,至武帝始以即位之元年,称建元元年,后遂或仍或改,

  以迄于今。《随园随笔》云:“古以虞、芮质成之年,为文王受命改元之年,

  《史记》秦惠文君十四年,更为元年,《竹书纪年》魏惠王有后元年,《商书》

  ‘睢元祀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祠于先王’,疑是汤崩不逾年而改元之证。”按

  改元之制,古亦无一定,唐、虞终三年丧,舜、禹皆行之,而逾年即位者,周也。

  然汉人亦不甚重之,故列侯皆自称元年,《功臣表》称平阳侯曹参元年,《诸侯

  王表》称楚王戊二十一年,是侯王亦有改元之制,不以为嫌也。后世惑长生之说,

  乃缩去其已往之年,而为更新之号,竟有以四字改元、三字改元者,如唐之天册

  万岁,魏之太平真君,梁之中大通、中大同是矣。

  ◎元号相同

  《随园随笔》载年号雷同者,建武有七,中兴有六,建元有六,建平有八,

  天成有六,永和有五,应天有五,太平有五,建兴、建初、正始俱有四,建始、

  天、乾德、光天、天兴、天正俱有三,其余元康、元和、中元、永和、贞观、

  天宝俱有二,又指不胜屈矣。按随园所列,尚多未备,如永兴有六相同,甘露、

  永康、永安、建元、建平皆五相同,永平、太和、太安皆四相同,嘉平、龙兴、

  元兴、永宁、太宁、太定、太安(当为大安)皆三相同,其二相同者,如天禧、

  天德、天顺、天启、天玺、和平、黄龙、皇始、元康、元和、元嘉、天汉、延兴、

  延和、天保、光天、贞元、青龙、咸康、五凤、武乎,武成、绍兴、承光、永初、

  永建、永嘉、永熙、永昌、永泰、永隆、景福、凤皇、至德、至元、太始、太兴、

  大同、大宝、大和、大德、大庆、建和、建义、上元、正德诸号,真指不胜屈也。

  ◎易世仍称旧号

  《随园随笔》又云:“唐昭宗天复四年,改元天,李克用仍称天复五年,

  而哀宗亦称天。梁太祖崩于乾化二年,而明年末帝仍称乾化三年。晋高祖建号

  天福,至重贵已改开运矣,而后汉高祖仍称天福。至于高祖、:隐帝俱称乾枯,

  周祖、世宗、恭帝俱称显德,大抵五代之际,乐于因循也。”

  ◎通鉴删纪元

  《随园随笔》又云:“《通鉴》遇一年两纪元之事,必硬删其一,如后唐闵

  帝改元应顺在正月,潞王改元清泰在四月,今但提清泰元年,而删去应顺,则闵

  帝之数月天子,无故遭削矣。《史记索隐》讥史迁全没惠帝之六年,而不为之作

  本纪,亦此类也。”

  ◎纪号之变

  梁曜北《瞥记》云:“年号自汉武帝始,前此惟纪年而已。嗣后皆仍之,惟

  北魏(应为西魏)废帝、恭帝,周闵帝,金末帝,元明宗、宁宗无年号,而唐肃

  宗上元二年辛丑九月,去上元号,称元年,以建子月为岁首,以斗所建辰为名,

  至明年四月复旧,此纪号之一变,旋即殂落,非佳兆矣。”

  ◎历代年号

  △元鼎元封

  郎仁宝《七修类稿》云:“上古无年号,不过纪甲子而已,世以为始于汉文

  帝后元,不知后元应由前有元年,故称后也,如景帝则又有中元、后元,皆欲延

  年之意耳。至武帝建元,方为有号之始。而刘氏据《封禅书》得鼎改元,以为年

  号之起,实在元鼎,其前皆有司追补,以足武帝之始。又据元封改元始有明诏为

  证,而夹氵祭郑氏亦以为是。予谓既以元封明诏而言,则当以元封为始,又何为

  年号之起实在元鼎?然在元狩,因得白麟而称,元光,因见长星而称,又何不可

  乎?至于元封有诏,偶尔,因是年巡边、封禅之后,大颁天下,故曰以十月为元

  封,不当据此即以为始。若以其前有司补称,则末年复以文、景称后元一、二年,

  又不可以补其名耶?但光武建武共该三十三年,至三十一年之时,因封禅后,又

  加中元二字,犹景帝中元意也,今史即以为改元,明系以中元另起,错矣。观范

  史于《祭祀志》内,载本年封禅后赦天下之诏曰:以天下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

  年。尚冠建武于首可知也。大抵一帝止是一号,最为有理,但遇事遇瑞,即屡易

  之,岂如本朝之高出千古哉!”

  △永嘉

  后汉冲帝在位一年,改元永嘉,崩,年仅三岁。《学斋占笔》云,淳熙二年,

  州蒲江县上乘院僧得汉碑石作永熹,以“嘉”为讹。何义门《读书记》又引

  《左雄传》作永熹为证。按晋怀帝亦改元永嘉。

  △建元

  晋康帝名岳,改元建元,或谓庾冰曰:“郭璞谶云‘立始之际丘山崩’,立

  者,建也;始者,元也;丘山,讳也。”冰瞿然,既而叹曰:“如有吉凶,岂改

  易所能救乎?”至是果验。

  △永昌

  晋中宗元帝小字铜环,以大兴元年即位,五年改元永昌,即崩。初即位,有

  日夜出之象,及改元永昌,郭璞复以为有二日之象。而齐废帝小字法身,元号亦

  为永昌,初废为郁陵王,后为萧鸾所弑,在位仅六个月。

  △兴宁

  《晋书·五行志》云:“哀帝隆和初童谣曰:‘升平不满斗,隆和那得久。

  桓公人石头,陛下徒跣足。’朝廷闻而恶之,改年曰兴宁,人复歌曰:‘虽改兴

  宁,亦复无聊生。’帝寻崩。”

  △大亨

  大亨乃晋安帝年号,史家以为桓玄伪号,误也。考元兴元年三月,桓玄自为

  丞相,改元大亨,明年十月始篡位,则大亨乃安帝年号,而史家以此号为桓玄所

  改,《晋书·安帝纪》并黜之,概用元兴纪年矣。按此号实为桓玄败兆,《晋书》、

  《隋书·五行志》,《梁书·武陵王纪传》及《容斋续笔》、《玉海》并云,年

  号大亨,识者谓“一人二月了”之兆,而桓之败,果在元兴三年仲春,五月,帝

  复位。

  △天正

  梁豫章王名栋,高祖曾孙,大宝二年八月为侯景所立,十月即为景所废。又

  高祖子萧纪,大宝三年四月僭号于蜀,明年七月兵败见杀。史言栋改元天正,纪

  改年亦与栋暗合,识者曰,“天”字二人,“正”是一止,各一年而灭。永丰侯

  叹曰:“天正在文为一止,其能久乎?”

  △建始永始

  桓玄,桓温孽子也。晋元兴二年十一月,废安帝,自称楚帝。明年五月,败

  走江陵,伏诛。梁谏庵曰:“初出(疑当作“伪”)诏,改年建始,右丞王悠

  之曰:‘建始,赵王伦伪号也。’又改永始,复是王莽始执权之岁,其兆号不祥,

  冥符僭逆如此。”

  △广运

  后梁帝名琮,在位二年,隋征入朝,废为莒国公。《北史》本传及《隋书·

  五行志》并云,琮改元广运,识者曰,“运”之为字,军走也,吾君当为军所走

  乎?及入朝京师,江陵父老陨涕曰:“吾君其不反矣!”按晋少帝开运亦同,故

  迁于契丹。

  △天保

  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氏,名洋,受魏禅,都邺。《北史》云:“初帝践阼,改

  年天保,识者以字为‘一大人只十’,帝其不过十年乎?又谣曰:‘马子人石室,

  三千六百日。’帝以午年生,故曰马子,三千六百日,十年也。帝曾问太山道士:

  ‘吾得几年天子?’答曰:‘三十年。’帝渭李后曰:‘十年十月十日,得非三

  十乎?吾甚畏之。’及期而崩。”《容斋续笔》云:“齐文宣天保为‘一大人只

  十’,果十年而终;梁明帝亦用此,尽二十四年,或蕞尔一邦,非礻几所系也。”

  △贞明

  梁末帝初名友贞,改名,太祖子,在位十一年,元号贞明。唐兵人,命其

  将皇甫麟进刃,崩。或析“”字为“一十一十月一八”,果以一十一年至十月

  九日亡。

  △德昌

  齐主名延宗,高祖孙,《北齐书》云:“延宗以十二月十三日晡时受敕,守

  并州,明日建尊号,不间日而被围,经宿至食时败。年号德昌,好事者言,其得

  二日云。”

  △隆化

  齐后主名纬,世祖子,在位十二年,为周师所逼,禅于太子恒,称太上皇帝,

  及恒禅于任城王阶,称无上皇,寻被执,封温国公,后遇害,年二十三。有隆化

  年号,时人离合其字曰“降死”,竟降周而死,见《隋书·五行志》。

  △宣政

  周高祖武皇帝名邕,字弥罗突,世宗弟,在位十八年,有宣政年号。《隋书

  ·五行志》云:“宣政改元,萧岿离合其字为‘宇文亡日’,其年帝崩。”

  △大象

  周静皇帝名衍,改名阐,宣帝子,在位三年,禅隋,封介国公,寻遇害,年

  九岁。《隋书·五行志》云:“宣帝禅位,改元大象,萧岿离合其字曰‘天子冢’,

  明年帝崩。”

  △大业

  《隋书》:隋炀帝即位,改年大业。《隋书·五行志》云:“大业改元,识

  者恶之,曰于字离合为‘大苦来’也。寻而天下丧乱,率土遭涂炭之毒焉。”

  △显庆

  唐高宗年号,《玉海》云,或作明庆。《日知录》云:“唐中宗讳显,玄宗

  讳隆基,故唐人凡追称高宗年号,多云明庆,永隆年号,多云永崇。”

  △永隆

  闽王曦初名延羲,晋天福四年立,改号永隆,后为其臣所杀。陶《清异录》

  云:“王曦淫刑不道,黄峻曰,合非永隆,恐是大昏元年。”

  △唐隆

  唐殇帝,中宗子,逊位睿宗,开元二年终,年仅十七。《玉海》云,或作唐

  元、唐安、唐兴,盖开元以后,避讳改称。钟渊映《建元考》云,《唐会要》、

  《唐大诏令》皆书唐隆,实明皇践阼之谶,犹汉安乐之炎兴也(此刘后主之元号,

  亦应司马氏之名)。

  △咸通

  唐懿宗名ㄘ,初名温,宣宗子。苏鹗《杜阳杂编》云:“初宣宗制《秦边陲

  曲》云:‘海岳宴咸通。’及上垂拱,而年号咸通焉。”按《元和郡县志》,河

  南县中桥,咸通三年通。志成于元和八年,不及懿宗,实咸亨三年也。因避肃宗

  讳,改亨为通,遂与懿宗咸通混。

  △大和

  唐文宗九年,改元大和,或作太和,误也。李德初析大和字为“一人八千口”,

  见张谓(原误为“读”)《宣室志》。

  △金统

  黄巢白陈符命曰:“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五天分矣。

  ‘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

  以金生,宜改年为金统。”

  △乾德

  宋太祖改元乾德,而前此蜀王衍立,于梁贞明五年,亦改元乾德,又辅公┙

  于唐武德六年称帝于丹阳,即陈故宫居之,国号宋,亦改元乾德。《宋史·太祖

  本纪》云:“乾德改元,先谕宰相曰:‘年号须择前代所未有者。’蜀平,宫人

  入内,见其镜背志‘乾德四年铸’,召窦仪诘之,对曰:‘此必蜀物,蜀主尝有

  此号。’乃大喜曰:‘宰相须用读书人。’”按宋小说,窦仪或作陶,或作卢

  多逊,当时尚未记有辅公┙也。杨文公《谈苑》、陈鹄《耆旧续闻》,并记江南

  保大中得石,有“大宋乾德四年”,令诸儒参验,乃辅公┙反江东时年号。宋小

  说又载,乾德初元丹阳人掘地,获古钱,文曰“乾德通宝”,则并国号年号而同

  之矣。

  △太平兴国

  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贵耳集》云,当时有“一人六十卒”之谶,太宗五

  十九而止。

  △天圣

  宋仁宗年号天圣,《归田录》云:“时章献明肃太后临朝,议者谓撰号取

  ‘二人圣’,悦太后耳。”张端义《贵耳集》亦云,于文取“二圣人”,故当时

  有“二人口耳’’之谶。

  △明道

  宋仁宗改元明道,议者以为“明”字于文为“日月”,并时母后临朝也,见

  欧阳公《归田录》。《贵耳集》亦云,仁宗、刘后并政,“明道”曰日月同道。

  《宋史·夏国传》:元吴避父德明讳,称宋明道为“显道”。顾亭林《日知录》:

  范文正《与元昊书》,亦改后唐明宗为“显宗”。

  △康定

  宋仁宗有康定年号,欧阳公《归田录》及《玉海》谓好事者以为康定如谥法。

  △崇宁

  岳珂《愧郯录》及《玉海》并云,神宗改元熙宁,徽宗改元崇宁,皆同刘宋

  陵名。沈作哲《寓简》、袁文《瓮牖闲评》并谓,年号最忌与前代谥号、陵名相

  犯,熙宁、崇宁乃南朝章后、宣后二陵名,亦当时大臣不学之过。按《宋书》,

  武帝胡婕妤生文帝,追尊为章太后,陵曰熙宁;文帝沈美人生明帝,追尊为宣太

  后,陵曰崇宁。又《贵耳集》:“‘崇宁’钱上字,蔡京所书,‘崇’字自山字

  一笔书,‘宁’(宁)字去心,当时谚云:‘有意破崇,无心宁国。’”

  △重和

  宋徽宗初改元重和,二年正月即改宣和。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政和末,

  议改元,王黼拟用‘重和’,既下诏矣,范致虚间白上曰:‘此契丹号也。’故

  未几改宣和。然‘重(《老学庵笔记》作“宣”)和’乃契丹宫门(原作“殿”,

  据《老学庵笔记》改)名,犹我之宣德门也。年名实重熙,后避天祚嫌名,乃追

  谓重和耳。”

  △宣和

  《玉海》:“宋徽宗宣和之谶为‘一家有二日’,果徽、钦同帝。”又《说

  铃·谈往》云:“宣和,契丹宫门名,徽、钦至彼,见额而始悔。”

  △靖康

  宋钦宗年号。按《宋史》,高宗初封康王,二帝北迁,康王在济州,耿南仲、

  汪伯彦等皆劝进,且谓靖康纪元,谓“十二月立康”之兆。《容斋续笔》:“靖

  康为‘立十二月康’,果在位满岁而高宗中兴。”《玉海》云:“靖康或谓如谥

  法。”

  △建炎

  李心传《朝野杂记》云:“高宗改元建炎,以火德中微故也。苗、刘之乱,

  以为炎字乃两火还自海上。改五年为绍兴。”

  △隆兴改乾道

  宋孝宗之二年也。《玉海》云:“隆兴近正隆,而孝宗更之。”又云:“隆

  兴,伪号也,因曾布《日录》而后见。”《容斋续笔》云:“隆兴,嫌与完颜亮

  正隆相近,故二年即改乾道。”楼钥《攻愧集》(此下原误衍一“云”字)《钱

  端礼行状》:“上问改元事。隆兴,故叛臣赵谂尝用,虞公以为载籍所不载,自

  不必改。公曰:‘改元,大事也。’签书王刚中奏此事具见曾布《日录》,不当

  复用。”李心传《朝野杂记》云:“王瞻叔为参知政事,言赵谂谋逆,以隆兴纪

  元,会太常检故实以进,上愕然,遂改乾道。”

  △寿昌

  辽道宗年号。按《辽史》作“寿隆”,《玉海》无“寿隆”,有寿昌。钱大

  昕《辽史考异》云:“洪遵《泉志》载寿昌元宝钱,引李季兴《东北诸蕃枢要》

  云,契丹主天佑,年号寿昌。又引《北辽通书》云,天祚即位,寿昌七年,改元

  乾统。予家藏易州兴国寺碑、安德州灵岩寺碑、兴中府玉石观音像、《唱和诗》

  碑,皆署寿昌年号,《东都事略》、《文献通考》皆宋人书,亦称寿昌,无有称

  ‘寿隆’者,可证‘寿隆’乃寿昌之讹。”案《愧郯录》引范成大《揽辔录》,

  称“寿昌六年”,又朱彝尊《日下旧闻》云,阜成门内白塔寺,建自辽寿昌三年,

  并可为证。

  △大定

  金世宗年号也。《金史》载,海陵在扬州,闻帝改元大定,拊髀叹曰:“我

  本欲灭宋后改元大定,岂非天命乎?”出其书示群臣,即预志改元事也。

  △崇庆

  《金史·五行志》:“卫王即位,改元大安,四年,改崇庆,既又改至宁,

  有人曰:‘三元大崇至矣!’俄而有胡沙虎之变。”案俗谓虎为大虫,“大崇至”

  者,谶言大虫至也。

  △至元

  《草木子》云:“元世祖取《易》‘大哉乾元’之义,国号大元,取‘至哉

  坤元’之义,年号至元。”《涌幢小品》称,大明者,以别于小明王也。是元、

  明两代,皆用二字为号,与大汉、大唐、大宋为臣下尊奉之辞者不同。又李翊

  《戒庵漫笔》云:“明初恶胜国之号,称吴原年、洪武原年。”此亦史所未详。

  案元世祖于中统之后,改为至元,元顺帝于元统之后,亦改至元,诏曰:“惟世

  祖皇帝,在位长久,天人协和,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怀,今特改元统仍

  为至元。”御史李好文言年号袭旧,于古未闻,袭其旧而不蹈其实,未见其益,

  帝不听。按晋中兴与惠帝同号建武,魏太武与太宗同号永兴,唐肃宗与高宗同号

  上元,皆在顺帝之前,何云于古未闻耶?

  △彰圣嘉庆

  交址李乾德于宋熙宁五年立,在位六十一年,纪元二,有彰圣嘉庆四字年号。

  按杭州人有藏《泥金罗汉画卷》者,署款为“嘉庆丁卯有发僧海仑”。考乾德立

  于壬子,卒于壬子,了卯乃乾德十六年,为宋哲宗元二年,海仑盖即其国人。

  其称嘉庆者,单举二字也。魏元号太平真君,史止称真君,宋元号太平兴国、大

  中祥符,钱文只称太平、祥符,近有著《历期纪元录》者,谓乾德年号嘉庆,殊

  误。

  △建文

  谢肇浙《五杂俎》云:“梁萧正德改元正平,识者笑之,建文之号亦同御名

  (惠帝名允文)。不知方、黄诸君,何卤莽乃尔!”案梁末帝名友贞,改名填,

  而年号仍用贞明;汉隐帝名承,而年号仍用乾;西夏赵仁孝父名乾顺,而年

  号亦用乾,皆不可解。

  △永乐

  明成祖改元永乐,《五杂俎》云:“永乐之号,张遇贤、方腊已再命之,又

  皆盗贼之靡,何当时诸公失于详考耶?”

  △正德

  明武宗改元正德,《五杂俎》云:“正德同夏乾顺之号,自古以正为号者,

  多不利,如梁正平、天正、元至正之类,为其文‘一而止’也。武皇虽终享天位,

  而海内多故,青宫无出,统卒移之兴邸,命名之始,可不慎哉!”

  △泰昌

  明光宗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即位,改元泰昌,九月朔崩。《说铃·谈往》云,

  昌乃“二日”,是天启继之。

  △崇祯

  吴伟业《绥寇纪略》云:“崇祯时,有人诣通政司投疏,谓年号宜用古字作

  ‘’,盖以山压宗,故不安,从古文作‘’,则宗社安于泰山也,人以为妖

  言。”

  △隆武

  明唐王名聿键,太祖子唐定王柽之后,顺治二年五月,南都亡,六月,王立

  于福州,纪元隆武,明年八月卒。吴震方《说铃》(此下原衍一“云”字,今删)

  有无名氏《谈往》一册,云隆武乃“降止”也,一年即败。

  △通乾

  前代有曾拟定元号而后不用者,如唐高宗之“通乾”,《唐书》本纪:仪风

  之三年四月,诏改明年为“通乾”,十二月罢之。《玉海》云:“以反语不善停。”

  所谓反浯不善者,今不得其解。

  △丰亨

  宋神宗熙宁之末,诏议改元,执政撰三名以进,曰“平成”,曰“美成”,

  曰“丰亨”,神宗曰,成字于文“一人负戈”,美成者,“犬羊负戈”,亨字

  “为子不成”,不若去“亨”而加“元”。遂改元丰。见《容斋续笔》及叶梦得

  《石林燕语》。

  △风和

  庄季裕《鸡肋编》云:“颍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菜香门,因更修,

  见其铁铸字云:‘风和二年六月造。’此不知何代纪元,不见载籍。”孙奕《示

  儿编》“纪元”一条云:“以天纪者有神雷,以宁纪者有宁,不知所出。”

  △重熙

  《宋史·汪应辰传》:“孝宗内禅,议改元重熙,应辰谓辽兴宗尝以纪年,

  遂改隆兴。”

  △龙兴

  前凉张骏时,有黄龙见于揖次(《晋书》作扌胥次)之嘉泉,左长史韩言,

  宜因龙兴改号,以彰休征,骏不从。《晋书》及《十六国春秋》并载之。

  △龙虎

  师颜《伪南迁录》谓鞑有诏与金国,称“龙虎九年”。按孟珙《蒙鞑备录》

  云,鞑人称年曰兔儿年,曰龙儿年,其时尚未改年立号也。师颜之语不实,姑记

  之。

  △神爵

  《宋书》载宋世祖大明七年十一月,车驾习水军于梁山,有白爵二集华盖,

  有司奏改“神爵元年”,诏不许。

  △纯熙

  宋孝宗乾道九年冬至郊赦,改明年为“纯熙”,已布告天下,后六日改淳熙。

  或谓出处有“告成大武”之语,故不欲用,或谓纯旁作屯,不宜用也。《容斋续

  笔》、赵彦卫《云麓漫钞》及《玉海》并载其事。

  △文明

  《梁书·太宗本纪》云,帝初即位,制年号,将曰“文明”,以外制强臣

  (谓侯景)。盖取《周易》“内文明而外柔顺”之义,恐贼觉,乃改为大宝。

  △元庆

  唐德宗初拟改年“元庆”,后用李泌(原误为“季秘”)之言,改贞元,合

  贞观、开元之名,以取法二祖,见《玉海》。

  △天元

  唐德宗初拟改年“天元”,后不用。案《玉海》云,“天元”为周号,而李

  泌议之。其实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非年号也。

  △乾统

  宋孝宗曾拟用之,后因契丹已用而更议。案楼钥《攻愧集·钱端礼行状》:

  上问改元事,御笔欲用“乾统”,而北朝曾用之(辽天祚),别拟四号以进,遂

  改乾道。

  △炎兴

  《玉海》云,宋高宗欲用“炎兴”,以刘蜀已用而更议。

  △大庆

  《唐书·南蛮传》载,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兵部侍郎韩愈谏讨西原蛮,请改

  元“大庆”,普赦,不纳。又见《昌黎集·论黄家贼状》。又《玉海》载“大庆”,

  金国。而金实无此号。

  △执中靖国

  宋徽宗改年建中靖国,曾肇以唐建中为疑,欲改建为执,宋帝不从。案《宋

  史·王觌传》:“改元诏下,觌言:‘建中之名,虽取“皇极”,然重袭前代纪

  号,非是,宜以德宗为戒。’帝曰:‘梁末禅位,年号太平,太宗不忌也。’”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