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十五·舆地考一


  ○总叙

  黄帝方制天下,立为万国。《易》称“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少?氏之衰,其後制度无闻。

  颛帝之所建,帝喾受之,创制九州,统领万国(雍、荆、豫、梁、冀、青、徐、兖、扬)。北至於幽陵(幽州),南至於交趾(交州),西至於流沙(在张掖居延县),东至於蟠木(东海中山也),日月所照,莫不砥属(砥,平也,四远皆平而来服属)。

  唐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使禹平水土,还为九州,如旧制: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详及注并见《封建考》)。

  东渐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声教讫於四海。

  蔡氏五服说见封建考。

  虞舜摄帝位,分为十二州(雍、荆、豫、梁、冀、幽、并、青、营、徐、兖、扬),故《虞书》云“肇十有二州”是也。

  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

  商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馀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

  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曰侯畿(亦曰服),又外曰甸畿,又外曰男畿,又外曰采畿,又外曰卫畿,又外曰蛮畿,又外曰夷畿(要服也),又外曰镇畿,又外曰藩畿(荒服也。详及注并见《封建考》)。

  至成王时,亦曰九州,属职方氏(扬、荆、豫、青、兖、幽、冀、并)。其後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及平王东迁,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诸侯征伐,更相吞灭,不可胜数,而见於《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百三十九国知土地所在,三十一国不知其处也)。蛮夷戎狄,不在其数。逮乎下分地里,上配天象,所定躔次,总标十二。及周之末,唯有七国(秦昭王时,西周尽献其地邑三十六,口三万,受献而归其人。至庄襄王灭东西周国,七城而已)。  唐氏周九服唐五服异同说见封建考。

  秦制,天下为四十郡。其地则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临大海。

  汉兴,以秦地太大,加置郡国。其後开越攘胡,土字弥广,改雍曰凉,梁曰益,又置徐州,复禹之旧号,置交(初为交趾,後为交州)。北有朔方(初为朔方,後为并州),凡为十三州部刺史(司隶、并、荆、豫、扬、冀、幽、兖、徐、益、青、交、凉),而不常理。至哀、平之际,凡新置郡、国六十三,与秦四十,合百三。县、邑千三百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三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此汉之极盛也。

  後汉光武以官多役烦,乃并省郡、国十,县、道、侯四百馀所。其後亦为十三州部:司隶治河南(今河南府),豫治谯(今ガ县),兖治昌邑(今鲁郡金乡县),徐治郯(郯音谈。今临淮郡下邳县),青治临淄(今北海郡县),凉治陇(今天水郡陇城县),并治晋阳(今太原府),冀治高阝(许各反。今赵郡高邑县),幽治蓟(今范阳郡),扬治历阳(今郡县),益治雒(今永昌郡),荆治汉寿(今武陵郡武陵县),交治广信(今苍梧郡苍梧县)。渐复加置郡、国。至於灵、献,凡百有五焉,县、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桓帝永兴初,有乡三千六百八十二,亭万二千四百二十)。东乐浪郡,西?敦煌郡,南日南郡,北雁门郡,西南永昌郡,四履之盛,亦如前汉。  魏氏据中原,有州十三:司隶、荆、豫、兖、青、徐、凉、秦、冀、幽、并、扬、雍(扬治寿春,今郡;徐治彭城,今郡;荆治襄阳,今郡;凉治武威,今郡;馀并依前式)。有郡、国六十八。东自广陵(文帝黄初六年亲征,幸广陵故城。

  及旋师,留张辽屯江都。齐王嘉平後属吴,即今郡)、寿春(母邱俭、诸葛诞皆镇之)、合肥(明帝青龙元年,满宠於合肥西北三十里筑新城,吴军频攻不拔,即今庐江郡。故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是也。”)、沔口(建安十五年,文聘为江夏太守,镇焉。其後吴军频攻不拔。青龙後属吴,即今濮阳郡)、西阳(黄初中,令满宠将守之,今齐安郡)、襄阳(建安二十四年,徐晃守之,蜀将关羽攻,不下),重兵以备吴(江、淮之?,徐镇兵处,夏无人居。青龙之中,孙权遣数千家佃於江北,为满宠破也);西自陇西(今郡是)、南安(今陇西郡陇西县。齐王嘉平五年,蜀将姜维来伐,攻陇西、南安,皆不克)、祁山(明帝太和二年,蜀将诸葛亮攻祁山城,不拔,今同谷郡长道县东十里)、汉阳(明帝青龙三年,蜀将诸葛亮来伐,遣兵备於此,即今天水郡)、陈仓(建安二十四年,因蜀将破夏侯妙才於汉中,遂令张?守陈仓。太和二年,诸葛亮以数万人攻陈仓,将军郝昭以千人守二十馀日,不拔,在今县东二十里故城是。攻?不克,在今县东北十五里故?城是。并今扶风郡),重兵以备蜀。  蜀主全制巴蜀,置益(治成都,今郡)、梁(治汉中,今郡)二州,有郡二十二,以汉中(建安末,破魏将夏侯妙才後,遂有汉川,以魏延镇守,後蒋琬、姜维相继镇於此,即今郡地)、兴势(後主延熙七年,将军王平守之,魏大将军曹爽攻,不克。今洋州郡兴道县也)、白帝(先主章武元年屯之,遂为重镇。後主建兴十五年,吴将全琮来攻,不克。即今?安郡),并为重镇。

  吴主北据江,南尽海,置交(治龙编,今安南府)、广(孙权置,治番禺,今南海郡)、荆(治南郡,今江陵郡)、郢(治江夏,即今郡)、扬(治建业,今丹阳郡江宁县)五州,有郡四十有三。以建平(自孙权黄武初,破蜀先主後得之。孙皓天纪四年,晋军沿流来伐,守将吴彦请增兵,皓不从。今巴东郡)、西陵(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北讨魏将于禁等於襄阳,陆逊为宜都守,镇此。黄武初,蜀先主来,逊大破之,後步阐、陆抗并镇焉。即今夷陵郡是也)、乐乡(吴孙皓建衡三年,陆抗所筑乐乡城,後朱然修之戍焉。晋王?攻乐乡,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以城降。在今江陵郡松滋县东)、南郡(自建安末克关羽後,蜀将糜芳来降,遂得之。孙皓凤皇元年,将张咸、任延并守之。晋军平吴,当阳侯杜元凯趋於此。即今江陵郡)、巴邱(建安十九年鲁肃、孙皓宝鼎元年万?并镇守。即今巴陵郡)、夏口(建安十三年,孙权征黄祖,克之,後遂置兵镇。  孙皓天纪元年,孙慎守之。及晋平吴,将军胡奋趋於此。即今江夏郡是)、武昌(孙权甘露元年,城武昌,陆逊、诸葛恪镇守。及晋平吴,将军王戎趋於此。即今江夏郡是)、皖城(建安十九年,孙权克之。赤乌四年,诸葛恪屯此。今同安郡。皖音患)、牛渚圻(孙皓天纪末,何植镇守。晋平吴,大将王浑趋於此。即今宣城郡当涂县采石也)、濡须坞(建安十七年筑,後曹公频来攻,不克。在今历阳县西南百八十里),并为重镇。其後得沔口(孙权嘉禾後,陆逊、诸葛瑾屯守)、邾城(赤乌四年,陆逊常以三万兵戍之。今齐安郡东西界,临江与江夏郡武昌相对)、广陵(孙亮建兴三年,卫尉冯朝城广陵)。自三国鼎立,更相侵伐,互有胜负,疆境之守,彼此不常,才得遽失,则不暇存也。今略纪其久经屯镇及要害之地焉(其守将亦略纪其知名者,馀不可遍举,他亦类此)。  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分为十九州部:置司州,治洛阳(今河南府);兖治廪邱(今濮阳郡雷泽县是);豫治项(今淮阳郡项城是);冀治房子(今赵郡是);并治晋阳;青治临淄;徐治彭城;荆初治襄阳,後治江陵(今郡);扬初治寿春,後治建业;凉治武威,分三辅为雍,治京兆(今府);分陇山之西为秦,治上わ(今天水郡县),益治成都;分巴、汉之地为梁,治南郑(今汉中郡县);分?南为宁,治?南(今郡),幽治涿(今范阳郡范阳县);分辽东为平,治昌黎(今安东府);交治龙编(今安南府);分合浦之北为广,治番禺。又增置郡、国二十有二,凡州百五十有六,县千一百有九,以为冠带之国,尽秦、汉之土。

  及永嘉南渡,境宇殊狭,九州之地有其二焉。初,元帝命祖逖镇雍邱(建武初,逖北伐,便屯雍邱。今陈留郡县),逖死,北境渐蹙(大兴四年逖死)。於是荆、豫(自淮北,今汝南、汝阴、南阳等郡以北)、青、兖四州(今东莱、东牟、高密、北海、淄川、济南等郡地)及徐州之半(今彭城、?良琊等郡),陷刘曜、石勒,以合肥(戴若思镇守之)、淮阴(刘隗镇守,即今山阳郡县)、寿阳(祖约镇守,後又陷於石勒,季龙死後复之,即今寿春郡也)、泗口(刘遐镇守,即今临淮郡宿迁县)、角城(安帝义熙中置,亦在宿迁县界)为重镇。成帝时,ガ守将退屯襄阳(咸和初,魏谚屯ガ,为刘曜将黄秀所逼而退守襄阳。後亦陷石勒,寻复之。庾翼、朱序皆镇於此,又为苻坚将苻丕所陷,寻复之。即今郡)。穆帝时,平蜀汉(永和三年,桓温西讨,擒李势),复梁、益之地(梁川则汉川,益则蜀川是)。又遣军西入关,至灞上(十年,桓温讨苻健於今京兆府万年县白鹿原,战败)。再北伐,一至洛阳永(和十二年,温讨慕容俊,破其将姚襄於伊水,时襄巳降),一至枋头(废帝太和三年,温又讨慕容?,败还。今汲郡卫县界。

  枋音方),所得郡县,军旋又失。洎苻坚东平慕容?(太和五年),西南陷蜀汉,西北克姑臧(孝武太和五年,张天锡败。今武威郡是),则汉水、长淮以北,悉为坚有。及坚败(太和八年),再复梁(九年,将郭宝平梁州)、益(蜀郡太守任权斩苻坚益州刺史李平,益州平)、青、徐、兖、豫、司之地。其後青、兖陷於慕容德(安帝隆安三年,德据之,杀幽州刺史辟闾浑,时镇广固,即今北海郡),豫、司陷於姚兴(隆安三年),以彭城为北境藩?(朱序镇守)。後益、梁陷於谯纵(义熙初陷)。每因刘、石、苻、姚衰乱之际,则进兵屯戍在於汉中、襄阳、彭城,然大抵上明(今江陵郡松滋县)、江陵、夏口、武昌、合肥、寿阳、淮阴,常为晋氏镇守(其刺史所治,皆置州兵,虽有不经攻围,互是重镇,他皆类比)。

  义熙以後,又复青、兖、司、豫、梁、益之地,而政移於宋矣。

  宋武北平广固(晋安帝义熙六年,平慕容超,得青州之地。广固即今北海),西定梁、益(九年,朱龄石平谯纵),又克长安(十三年亲征,平姚泓),尽得河南之地。长安寻为赫连勃勃所陷,至废帝荥阳王景平中,武牢以西,复陷後魏。

  今大较以孝武大明为正,凡二十有二州。扬治建业,南徐治京口(今丹阳郡丹徒县)。徐治彭城南兖治广陵,兖治瑕(今鲁郡县),南豫治历阳,豫治汝南(今汝南郡汝南县),江治浔阳(今郡县),青治临淄(初治历城,今济南郡县。後治广固;後又移治临淄,即今县是),冀治历城,司治义阳(今郡),荆治南郡,郢治江夏(今郡),湘治临湘(今长沙郡),雍治襄阳(今郡),梁治南郑,秦亦治南郑,益治成都(今蜀郡),宁治建宁(今?南郡),广治南海,交治龙编,越治临鄣(今合浦郡。自东晋成帝,中原流民多南渡,遂於江、汉、淮之?侨立州郡,以抚其民。中?并省、废置,离合非一,不能详制焉。纪其所治经久者,他皆类此)。郡凡二百三十有八,县千一百七十有九。初,文帝元嘉中,遣将北伐,水军入河,克魏?高?敖、滑台、武牢、洛阳四城(?高?敖即今济阳郡城,滑台今灵昌郡城,武牢今?水县,洛阳今故洛阳城。?高音口交反。?敖音敖),其後又失。又分军北伐,西军克弘农、开方二城(并今弘农郡),以东攻滑台不克,而平?高?敖,守之,寻皆败退(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谟於滑台败归。时柳元景拔弘农、开方,及元谟败,亦弃而归)。於是後魏主太武总师,经彭城、临江,屯於瓜步(今广陵郡六合县东),退攻盱眙,不拔而旋(臧质守之,魏师攻围三旬不下。今淮阳郡县)。明帝时,後魏又南侵淮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西境,悉陷没(太始二年,徐州刺史薛安都引魏军,自是沈文秀东阳城、崔道固历城,并为魏将慕容白曜所陷。安都以彭城、常珍奇以悬瓠并降魏。悬瓠,今汝南郡城)。则长淮为北境,侨徐、兖於淮南(淮阴立兖州,锺离立徐州),立青、冀二州,寄治赣榆(今东海郡东海县。赣,古淡反)。其後十年馀而宋亡,然初强盛也,南郑、襄阳、悬瓠(元嘉二十六年,後魏主太武率兵攻围汝南,太守宪等距四十馀日,魏人积尸与城齐,不拔而退)、彭城、历城、东阳(南废帝景平初,筑夔镇守,後魏攻围数旬不克。即今北海郡治东城),皆为宋藩?。

  齐氏淮北之地所以全少,青州治朐山(今东海郡。朐音衢),冀治涡口(今临淮郡连水县),豫治寿春(豫州自东晋以後,或治淮南,或治淮北,不常其所,今举其要害之地),北兖治淮阴,北徐治锺离,又置巴东,治巴(今?安郡)。

  其馀州郡,悉因宋代,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九十有五,县千四百七十有四。其後频为後魏所侵,至东昏永元初,沔北诸郡,相继败没(今南阳郡地)。又遣军北伐,败於马圈,退屯盆城(魏马圈城去襄阳三百里,时陈显达攻围四十馀日不拔,魏援师至,败还。在今襄阳郡界),又失寿春(永元二年,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城反入魏)。後三年,齐亡(齐氏七主,凡二十四年,内难繁兴,不遑外略。及东昏暴虐,北境弥蹙也)。始全盛也,时南郑(明帝建武二年,後魏大将元英来伐,梁州刺史萧懿守拒,攻围百馀日不下)、樊城(今襄阳郡安养县。建武中,後魏主孝文率兵十万,数旬攻围,将曾武拒,不下)、襄阳、义阳、寿春(高帝又建镇,谓垣崇祖曰:“兵冲要地,切备魏师。”俄而魏将王肃以师二十万至,败而归)、淮阳、角城(明帝初,後魏南侵,以李安仁戍之)、涟口、朐山为重镇。

  梁氏州郡,多沿旧制。天监中,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五十,县千二十有五。

  其後更有析置,大同中,州百有七,郡县亦称於此。自侯景逆乱,建康倾陷,坟籍散逸,不可得而详焉。初,武帝受禅,数年即失汉川及淮西之地(天监三年,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本部叛降後魏,自剑阁以北并陷没。又魏将元英破将军马仙?卑於义阳,失地)。其後,诸将频年与魏军交战於淮南、淮北,互有胜负(自天监四年以後,将张惠绍克魏宿迁城,韦?克合肥,裴邃克翟邱城,朐山城,寻皆败,唯合肥独存)。虽得悬瓠,彭城,俄而又失(天监六年,魏军主白皂生、豫州刺史胡逊以悬瓠,普通六年,徐州刺史元法兴以彭城并内属,无何,悉复於魏)。又克寿春(普通七年,将夏侯?、元植等克之,获魏扬州刺史李宪。自齐东昏永元二年陷後魏,至是凡二十七年,南朝始复)。大通初,大举北伐,城镇相次克平,直至洛阳,?为梁有(大通元年,魏将尔朱荣害胡太后及少主,魏朝大乱,遣将陈庆之率军送元颢为魏主,入河阳,六句五日,尔朱荣来攻,庆之渡河,守北中府城,数日颢败,庆之亦奔退,所得之地,寻亦失之。中府地,即今河阳北城是)。其後,又复汉中(大同中,将兰钦克之。自天监二年失汉川,凡经四十三年?复)。至东魏,将侯景以河南地降,逆乱相寻,有名无实。及景平後,江北之地,悉陷高齐,汉川、蜀川没於西魏(太清初,侯景以十三州来降,旋为东魏将慕容绍宗所败。二年,景举兵反,围建康,陷之。及景平後,元帝承圣初,齐将辛术南伐,尽复淮南、江北之地,得传国玺,反於齐。三年,西魏将达奚武陷汉川,尉迟迥陷蜀川,其汉川经九年复失)。大抵雍州(今襄州)、下氵差(音槎)戍(汉东郡枣阳县东南)、夏口、白苟堆(大同中,东魏静帝遣将尧雄为南境守将,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请备之。”在今汝南郡真阳县)、硖石城(今汝阴郡下蔡县)、合州(即合肥)、锺离(将康绚镇守之)、淮阴、朐山为重镇(天监三年,角城戍主柴庆宗以角城;十一年,东莞太守刘晰以朐山,并降入魏)。  陈氏比於梁代,土宇弥蹙,西不得蜀汉,北失淮肥,以长江为境(文帝天嘉初,湘川之地为周军所陷;二年,侯?克平之。湘川,今澧阳、武陵、长沙、衡阳等郡之地也)。有州四十有二(地转狭而州益多,暨後周郡又数倍多於前代,故不可详),郡百有九,县四百三十有八。宣帝太建中,频年北伐,诸将累捷,尽复淮南之地(将吴明彻,於寿春城斩高齐将王琳)。更经略淮北,大破齐军於吕梁。及旋师,属高齐亡国,又总军北伐,至吕梁,周军来拒,又大破之(自太建五年北伐,七年破齐军,九年又破周将梁士彦,悉得梁淮北城镇下邳、朐山)。

  旋为周军所败,悉虏其众(时梁士彦守彭城,明彻来攻未下。十年,周将王轨来伐,明彻退师,全军没於清口),自是江北之地,尽没於周,又以上江为界(十二年,周大将司马消难以淮西地来降,又遣将周罗侯攻克新野,寻并失之)。及隋军来伐,遣将守狼尾滩(後主祯明三年,戚听守之。今夷陵郡宜都县界)、荆门(将仲肃据之,亦宜都界)、安蜀城(将顾觉镇之,亦夷陵郡)、公安(将陈纪镇之,今江陵郡县),巴陵以下,并风靡退散(信州道大总管、清河公杨素自峡中舟师东下,东方守将相继而破。信州即今?安郡也)。隋军自采石(隋将韩擒虎袭陷之)、京口(贺若弼袭陷之)渡江而平之。  後魏起自北方,至道武,率兵下山东,攻拔慕容宝中山(今博陵郡唐昌县),遂有河北之地,於是迁都平城(今?中郡)。慕容氏丧败,遣将南略地,至於滑台、许昌(今颍川郡)、彭城。明元帝太常中,始於滑台、许昌置兵镇守(道武天兴中,长孙肥等克滑台、许昌,寻不能守,至是始有之)。太武帝时,又得蒲坂(今河东郡)、长安、统万(始光中,遣军伐赫连昌,克蒲坡及长安,又克统万,後遂灭赫连。统万即赫连所都,今朔方郡是)。神?中,宋师来伐?高?敖今(济阳郡城)、滑台、武牢(今河南府?水县是),戍将皆不守,寻并复之(神?三年,宋将到彦之、王仲德等陷滑台、武牢、洛阳,遣安颉、叔孙建等击败走之)。太延以後,东平辽东,西平姑臧(三年,东伐冯氏;五年,西伐沮渠,并灭之),於是西至流沙,东接高丽,所未得者,汉中及南阳、悬瓠、彭城、青州之南而巳。其後,帝自南征,遂临瓜步,宋淮北城镇守将,多有败没(太平真君十一年,因宋将王玄谟来侵,克?高?敖城,戍将济州刺史王买德弃城而走,宋师至滑台败,帝乘胜至江上)。献文天安初,自河之南,长淮之北,皆为魏有(时因宋晋安王子勋之乱,遣将慕容白曜略地,破宋将沈文秀,毕众敬、薛安都、崔道固、常珍奇,遂有其地)。孝文迁都洛阳(太和十九年徙都),频岁亲征,皆渡淮、沔(二十年,屯八公山;三十年,屯新野及樊城)。宣武初,又得寿春(景明初,齐将裴叔业以寿春来降,後至明帝孝昌二年,又陷入梁);续收汉川,至於剑阁,兼得淮西之地(正始初,梁将夏侯道迁以汉中降,又元英破梁将马仙?卑於义阳,遂有其地)。庄帝时,梁军洛阳数旬,败走(永安初,因尔朱荣害胡太后、少帝之乱,梁将陈庆之送元颢为魏主)。尔後内难相继,不暇外略,三四年後,分为东、西魏矣,皆权臣擅命(具周、齐事中)。自永安末年,尔朱世隆称兵入洛,图籍散亡,不可详记。今按旧史云,管州百十有一,郡五百十有九,县千三百五十有二(按魏收史所载州郡,是东魏静帝武定中,其时洛阳以西及关中、梁、益之地,悉属西魏,收犹总而编之)。自太武以後,渐更强盛,东征西伐,克定中原。属宋明以後及於齐、梁,国土渐蹙,自守不暇,虽时有侵掠,而退不旋踵,故魏之城镇,少被攻围,因利进取,不常所守也。

  北齐神武东魏天平末,大举西伐,至蒲津(静帝天平四年,三道伐西魏,齐神武自总大众至蒲津,窦泰自风陵济河,至潼关,高敖曹入武关,陷上洛,以泰军败没,并旋师。风陵在潼关北岸相对)。西魏乘胜攻陷陕州(周文帝率李弼等东征,下陕州,擒刺史李祥伯。即今陕郡)。神武西至沙苑(其年冬,大败而归。

  今冯翊郡界)。西军又乘胜袭陷洛阳(西魏将独孤如愿据金墉)。明帝,西师又至於河阴(今洛阳县北),时拒守河阳城(潘相乐守北城,即据此。高永乐守南城,即今城。後周文帝亲征,不克),西师败归(大象元年,周文帝亲征,败还。

  如愿亦弃金墉遁走,神武遂毁其城)。其後,神武攻围西魏玉壁,不克(兴元四年,西魏将王思政守之。今绛郡稷山县)。西师来伐,至於邙山(武定初,周文帝亲征,神武御之,败。杀周将王雄後)。神武又围玉壁,不克(武定四年,西魏将韦孝宽守之)。文襄遣将围颍川,拔之(自武定五年冬攻围,至明年六月城陷)。於是河南自洛阳之西,河北自晋州之西(今平阳郡),悉入西魏。文宣之世,命将略地,南际於江矣(天保二年,属侯景乱梁,遣辛术南讨,遂得传国玺;又过江得梁夏口。後二国通和,旋师矣)。武成河清中,筑戍於轵关(河清二年,遣斛律光筑之。今河南府济源界)。其年,周军至洛阳,败还(晋公护统军将杨标等至轵关败走)。後主武平中,陈军来侵,尽失淮南之地(武平五年以後,陈将吴明彻频岁来侵,淮南城镇皆不守,诸将累败)。周师攻拔河阴大城(周武亲征,有疾,班师)。幼主崇化末,西师攻拔晋州(今平阳县),因之国灭(齐都於邺,即今郡县)。自东、西魏之後,天下三分,梁、陈有江东,宇文有关西,高氏据河北,有州九十有七,郡百六十,县三百六十有五(文宣天宝七年,巳并省州三,郡百五十三,县五百八十九,镇二,戍二十六)。当齐神武之时,与周文帝抗敌,十三四年?,凡四出师,大举西伐,周师东讨者三焉(略举齐神武、周文帝统师亲征,诸将攻战则不绝纪)。自文宣之後,才守境而已。大抵西则姚襄城(今文城郡西城,姚襄所筑。西临黄河,控带龙门之险,周、齐交争之地。

  後主武平二年,大将斛律光破周兵於城,遂立镇焉)、洪洞(今平阳郡县北故城,控据恶险。崇化末,周师既克晋州,其城王张元静以城降周)、晋州、武平关(三关并今绛郡正平县界)、柏崖(城侯景所筑,今河清县西)、轵关、河阳,南则武牢(陆子章增筑城守)、洛阳、北荆门(今陆津县东北故城是)、孔城防(今伊关县东南故城是)、汝南郡(今临汝郡梁县南)、鲁城(今汝南郡鲁山县东北),置兵以防周寇(自洛阳之南,襄城、汝阴、汝南以北,皆齐有)。及陈师侵轶,数岁齐亡,南境要害,未遑制置也。  周文帝西魏大统中,东魏师至蒲津(文帝大统二年,齐神武亲征至蒲津,以窦泰死,退军)。文帝东征,克陕州,兼得宜阳郡、邵郡(邵郡,今绛郡垣县。宜阳郡,今福昌县)。东师又至沙苑(其年冬,齐神武亲征,大败,走)。後文帝东征,至河阴,先胜後败(大统四年,杀魏将高敖曹也),筑城於玉壁(大统八年,将王思政筑之,齐神武攻围不克。至十二年,韦孝宽守之,齐神武又攻围六旬,不克)。文帝又至邙山,先胜後败(大统九年),得梁雍州(十六年,梁雍州刺史岳阳王?举州内附)。废帝初,克平汉中(梁侯景逆乱,遣达奚武克之),又遣军平蜀(将尉迟迥克之)。文帝西征至姑臧,後又平江陵(齐王廓後元初,于谨平之,杀梁元帝)。自是疆理西有姑臧,西南有全蜀,南至於江矣(明帝武成二年,将贺若敦克陈湘川之地,三年失之。今澧阳、武陵、长沙、衡阳等地是)。

  其河南自洛阳之东之北,河东自平阳之界,属於高齐。至武帝建德中东征,拔齐晋州城,寻又东征,破齐师於晋州城下(建德五年,攻拔晋州,使梁士彦守之。

  齐後主来攻,三旬馀不拔。六年,又破齐後主军)。乘胜平齐。後遣军破陈军於吕梁(将王轨破陈将吴明彻,悉虏其众也),其东南之境,尽於长沙。通计州二百十有一,郡五百八,县千二十有四。当全盛战争之际,则玉壁(初王思政守,後韦孝宽守,东军攻不拔,遂置勋州)、邵郡、齐子领(今王屋县东二十里周、齐分界处)、通洛防(故函关城,武帝宝定中改名。在今新安县东)、黄栌、三城(今永宁县西北)、宜阳郡、陕州、土划(今长水郡西北二十五里)、三荆(将独孤信略定北荆州,即今伊阳县。东荆州後改名淮州,今淮安郡。荆州今南阳县)、三鸦镇(今汝州鲁山县西南,名平高城),置兵以备东军。

  隋文帝开皇三年,迁都大兴城(即今成),遂废诸郡,以州治民(自三代以前为九州,两汉加置十三州。晋、宋之後,析渐多。至於魏、齐、後周,虽割据鼎立,天下分裂,其於州郡,乃倍两汉之地。隋氏以官繁民弊,遂废五百馀郡,而以州治民,名则因循,职事同於郡守,无复刺举之任)。自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大业初,移洛阳城(即今之城);又征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三年,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本史不分别所领诸郡)。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百九十,县千二百五十五。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於海,西至且末(隋氏西境惟得今?敦煌郡以东。且,子余反),北至五原(即今九原郡。按,隋氏北境唯至於河),隋氏之盛,极於此矣。  唐武德初,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其边镇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领军戎。

  至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自因隋季分割州府,倍多前代。贞观初,并省州县,始於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月淮南道,八曰江西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

  既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东西九千五百十里,南北万六千九百十八里。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馀里,旋为新罗、??所侵,失之。又开四镇,即西境拓数千里,于阗、疏勒、龟兹、焉耆诸国矣。景?二年,又分置二十四都督府,分统诸州,时议以权重不便,寻罢之。开元二十一年,分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京畿(治西京城内)、都畿(治东都)、关内(多以京官遥领)、河南(治陈留郡)、河东(治河东郡)、河北(治魏郡)、陇右(治西平郡)、山南东(治襄阳郡)、山南西(治汉中郡)、剑南(治蜀郡)、淮南(治广陵郡)。  江南东(治吴郡)、江南西(治豫章郡)、黔中(治黔中郡)、岭南(治南海郡)。  又於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节度使十,经略守捉使三)。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戎马八万馀匹。每岁经费:衣赐则千二十万匹段,军仓则百九十万石,大凡千二百十万(开元、天宝每岁边用不过二百万)。其地东至安东都护府,西至安西都护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都护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汉之东境有乐浪郡,西境有?敦煌郡。今东极安东府,则汉辽东郡也。其汉之玄菟、乐浪二郡,并在辽东郡之东,今悉为东夷之地矣。今西极安西府,其伊吾、交河、北庭、安西,则汉代戎胡所据,皆未得而详)。天宝初,又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大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有三,羁縻州郡不在数中。其後范阳盗起,中国用兵,而河西、陇右不守,陷於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复陇右。乾符以後,天下大乱,至於唐亡。

  梁初,天下别为十国,南有吴、浙、荆、湖、闽、汉,西有岐、蜀,北有燕、晋,而朱氏所有六十九州以为梁。

  庄宗初起并、代,取幽、沧,有州三十五,其後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灭梁。岐王称臣,又得其州七。同光破蜀,巳而复失,惟得秦、凤、阶、成四州,而营、平二州陷於契丹,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二十三州以为唐。

  石氏入立,献十有六州於契丹,而得蜀金州,又增置之州一,合百九州以为晋。

  刘氏之初,秦、凤、阶、成复入於蜀,隐帝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六州以为汉。

  郭氏代汉,十州入於刘?,世宗取秦、凤、阶、成、瀛、莫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之州五而废者三,合一百十八州以为周。宋因之。此中国之大略也。其馀外属者,︹弱相并,不常其得失。至於周末,闽巳先亡,而在者七国。自江以南二十一州为南唐,自剑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为蜀,自湖南、北十州为楚,自浙东、西十三州为吴越,自岭南、北四十七州为南汉,自太原以北十州为东汉,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合中国所有,二百六十八州,而军不在焉。

  宋太祖皇帝受周禅,凡州、府、军、监一百三十九,县六百六十一,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建隆四年,荆南高继冲来朝,得州、府三(江陵府、归峡),县一十七,户一十四万二千三百;是年,平湖南,得州一十五,监一(潭、衡、邵、郴、道、永、全、岳、澧、朗、溥、辰、锦、溪、叙、桂阳监),县六十六,户九万七千三百八十八。乾德三年,平蜀,得州、府四十六(益、彭、?、嘉、邛、蜀、绵、汉、资、简、梓、遂、黎、雅、陵、戎、泸、维、茂、昌、荣、果、阆、渠、合、龙、普、利、兴、文、巴、剑、蓬、壁、夔、忠、万、集、开、渝、涪、黔、施、达、洋、兴元府),县二百四十,户五十三万四千二十九。开宝四年,平广南,得州六十(广、韶、潮、循、封、端、英、连、雄、恭、惠、康、恩、春、宠、勤、新、高、潘、雷、罗、辨、桂、贺、昭、梧、蒙、龚、象、富、融、宜、柳、严、思唐、邕、澄、贵、蛮、横、宾、钦、寻、容、牢、白、廉、党、绣、郁林、滕、窦、义、禺、顺、琼、崖、儋、万安、振),县二百一十四,户一十七万二百六十三。八年,平江南,得州一十九,军三(?、宣、歙、池、洪、润、常、鄂、筠、饶、信、虔、吉、袁、抚、江、汀、建、剑,江阴、雄远、建昌军),县一百八,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五。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八月,尽罢天下节镇所领支郡(唐及五代节镇皆有支郡。国初平湖南,始令潭、朗数郡直属京,长吏得自奏事。乾德元年,以陇州、义州直属京。二年,又以阶、成、乾三州属京。其後,大县屯兵亦有直属京者,兴元府二泉县是也。五年,又析庆州、商州;开宝二年,又析归、峡,四年,又析泽州、通远军,并属京。以?、宁、原、渭、?、坊、延、丹、陕、虢、襄、均、房、复、邓、唐、澶、濮、宋、亳、郓、齐、沧、德、曹、单、青、淄、兖、沂、贝、冀、滑、卫、镇、深、赵、定、祁等十八镇所领郡皆直属京,天下藩镇除羁縻州,无复领支郡矣)。三年,陈洪进献其地,得州二(漳、泉),县十四,户一十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八;是年,钱ㄈ亦献其所管,得州一十三,军一(杭、苏、越、湖、衢、婺、台、明、温、秀、处、睦、福、衣锦军),县八十六,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四。四年,平太原,得州十,军一(并、汾、岚、宪、忻、代、辽、沁、隆、石州,宝兴军),县四十一,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七是年,李继捧来朝,得州四,县八(夏、银、绥、宥。雍熙元年,复以四州授继捧,自後不领於职方。时天下上闰年图,州、府、军、几於四百。上令以绢百匹合而画之,为天下图)。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其後又增三路。一曰京东路,领府二,州十五,军四,监二。二曰京西路,府一、州十六、军二(太平兴国三年,分京西转运为二司:孟、滑、卫、陈、颍、许、蔡、汝等州为一路;襄、均、房、复、郢、金、随、安、邓、唐等州信阳军为一路,後复并)。三曰河北路,府三、州二十三、军十二(太平兴国初,分河北南路。雍熙中,又分为东、西路,後并焉。雍熙四年,易州陷虏)。四曰河东路,州二十,军六,监二。五曰陕西路,府三、州二十五、军四、监三(太平兴国二年,分陕西转运为陕西河北、陕西河南两路,又有陕府西北路,後并焉。咸平五年,灵州清远军皆陷)。六曰淮南路,州十八、军三、监二(太平兴国初,分淮南为东、西路,後并)。七曰江南东路,府一、州七、军二。八曰江南西路,州六、军四(太平兴国初,分江南东、西路,後并焉。天禧四年,分为两路)。

  九曰荆湖南路,州七、监一。十曰荆湖北路,府一、州十、军二。十一曰两浙路,州十四、军一。十二曰福建路,州六、军二(太平兴国初,为两浙西南路,後改焉)。十三曰益州路,州十五、军一。十四曰梓州路,州十一、军二。十五曰利州路,府一、州十。十六曰夔州路,州九、军二、监一(国初平剑南西川,但为西川路。开宝六年,始分陕西路。咸平四年,又分川陕为四路)。十七曰广南东路,州十六。十八曰广南西路,州二十一、军二。天下凡十八路,州、府、军、监三百二十二(凡京府三、次府八、州二百五十二、军四十六、监一十三。乾德元年,令天下防御、团练、刺史州有都督额者并停,仍为上州),县一千二百六十二(旧制,县除赤、次赤、畿、次畿外,三千户已上为望,二千户巳上为紧,一千户已上为上,五百户巳上为中,不满五百户为中下。建隆元年,令自上县以上,例加千户,一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三岁取诸道户口以升降之)。

  地东南皆至於海,西尽巴?,北际中山,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一万一千六百二十里。皇?五年,以曹、陈、许、郑、滑五州为辅郡,隶畿内,置京畿转运使以总之,至和二年罢。嘉?四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治平四年,府、州、军、监增置五,县损者五十三。熙宁始务辟国,未及改元,种谔先取绥州,韩绛继取银州,王韶取熙河,章?取懿、洽,谢景温取徽、诚,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广源,最後李宪取兰州,沈括取葭芦、米脂、浮图、安疆等寨。虽尝以河东边界七百里地乞辽人,而当时王安石议曰:“吾将欲取之,宁姑予之。”逮元?更张,举葭芦等四寨给赐夏人,而分画久弗能定。绍圣遂罢分画,督诸路各乘势攻讨进筑。自三年秋八月讫元符二年冬,凡陕西、河东建州一(安西),军二(晋宁、绥德),关三(龙平、会宁、金城),城九(安西、平夏、威戎、兴平、定边、威羌、金汤、白豹、会川),寨二十六(平羌、平戎、殄羌、暖泉、米脂、克戎、安疆、横山、绥远、宁羌、灵平、高平、西平、新泉、荡羌、通峡、天都、临羌、定戎、龛谷、大和、通泰、宁河、弥川、宁远、神泉、乌龙),堡十(开光、通塞、石门、通会、大和、通泰、宁河、弥川、宁川、三交),又取青唐(鄯)、邈川(湟)、宁塞(廓)、龙支(宗哥)等城,武节赫然见矣。建中靖国悉还吐蕃故壤,稍舒民力。崇宁亟变前议,专以绍述为事,蔡京始任童贯、王厚,更取湟、鄯、廓三州二十馀垒。陶节夫、锺傅、邢恕、胡宗回、曾孝序之徒,又相与凿空架虚,驰骛乎元符封域之表。讫於重和,既立靖夏(泾原)、制戎(?延)、制羌(西宁)三城,虽夏人浸衰,而吾民力亦?。西事粗定,北事踵起。盖自崇宁以来,益、梓、夔、黔、广西、荆湖南北迭相视效,斥大土宇,鲜有宁岁,凡所建州、军、关、城、塞、堡,纷然殆不可胜记。最後建燕山、?中两路,甫阅三岁,而祸变遽作矣。宣和二年,始遣赵良嗣使金,约夹攻契丹,取燕?旧地。四年五月,童贯帅师与辽人战失利,退保雄州。九月,再举辽,高凤、郭药师以易州、涿州降,乃谋袭燕,辽人御之,师溃於卢沟。金使来议割燕山地。初,朝廷与女真约,但求石晋故地,初不思平、营、氵栾三州非晋赂,乃刘仁恭以遗契丹,故女真不肯割,盖王黼疏缪如此。至是赵良嗣、马扩见阿骨打於奉圣州,金以今岁出兵失期为言,且曰:“今更不论元约,特与燕京六州、二十四县。”六州,谓蓟、景、檀、顺、涿、易也。良嗣谓“元约山前、山後十七州。”十七州者,幽、涿、檀、蓟、顺、营、平、氵栾、蔚、朔、?、应、新、妫、儒、武、寰也。良嗣与辨论数四,卒不从。十二月,金人入燕。五年春,金使来。遣赵良嗣报聘,并求三州之地。阿骨打曰:“平、氵栾等州必欲取,并燕京不与汝家矣。

  燕京用我兵力攻下,其租赋当归我。”乃议以银绢充之而再求平、氵栾,阿骨打曰:“平、氵栾欲作边镇,不可得也。”四月,金人来归燕京;六月,且索米二十万石,王黼遂许以辽人旧岁币四十万之数外,每岁更添燕山等六州代税钱一百万缗。我又索平、营二州,则曰:“海上元约,只及石晋之地。”又索?中一路,则曰:“?中久为我有,中国安得有之!”中国亦无如之何,姑欲得燕山,且掩挫败之?鬼,以塞中外之议。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关,昌平之西乃居庸关,顺州之北乃古北关,景州东北乃松亭关,平州之东乃榆关,榆关之东乃金人之来路,凡此数关盖天所以限蕃汉也。一夫守之,可以当百,朝廷之制地若得诸关,则燕山之境可保矣。然关内之地平、氵栾营三州,自後唐为契丹阿保机陷之。後改平州为辽兴府,以营、氵栾二州隶之,号为平州路。至石晋之初,阿保机子邪律德光又得燕山檀、顺、景、蓟、涿、易诸郡,建燕山为燕京,以辖六郡,号为燕京路,而与平州自成两路。始,朝廷自海上议割地,但云燕、?两路而巳。盖初谓燕山之路,尽得关内之地,殊不知关内之地,平州与燕山异路也。由是破辽之後,金人复得平州路,金人既据平州,则关内之地,蕃汉杂处,故斡离不至自平州入寇,此当时议割燕?不明地理之误也。及童贯、蔡攸入燕,燕之金帛、子女、职官、民户,为金人席卷而东,朝廷捐岁币数百万,所得空城而已。粘罕犹欲止割涿、易,阿骨打曰:“海上之盟,不可忘也。我死,汝则为之。”五月,辽张?据平州来降。十一月,金人陷平州。初,金人纳夏羌之请,割拓跋故地?中二千里遗之,止以朔、武二州归我。至是,夏人举兵侵朔、武地界,谭稹御之不退。又金人以朝廷纳张?,出怨言;又以借粮许而不时给,乃以兵攻应、蔚,逐守臣;又陷飞狐、灵邱两县。七年十二月,遂大举入寇。靖康元年正月,犯京师,遣使来欲割中山、太原、河?三镇之地,乃退师。冬,再入寇,京师失守。  二年春,两宫北狩。五月,高宗即位於南京,改元建炎。黄潜善等复主和议,用靖康誓书,画河为界,乃令刑部不得讠誊登极赦文下河东、北两路。十月,上幸扬州,虏分三道入寇,攻陷山东、陕西、河南。五年春入寇,陷淮、泗、扬、楚等州,上如杭州。三年,虏分河?、真定二府为河北东、西两路,平阳、太原二府为河东南、北两路。冬,分道寇江,陷杭、越等州,上自明州航海。五月虏退。十月,张浚及虏战於富平不利,虏以刘豫僭位於大名府,伪号齐,以旧河为界。

  绍兴元年,张浚退屯阆州,尽失陕西地,但馀阶、成、泯、凤、洮五郡及凤翔府之和尚原,陇州之方山原而巳。七年,虏废刘豫。九年,归我陕西、河南故地。

  十年,虏分四道入寇,刘琦败之於顺昌。是秋,岳飞兵至朱仙镇,距东京四十五里。诏班师,於是颍昌怀宁、郑蔡诸州皆复陷虏。十二年,再定和议,割唐、邓二州归虏,以淮中流为界;又割商州、秦州之半,存上津、丰阳、天水三邑及陇西成纪馀地,弃和尚原、方山原,以大散关为界,内得兴赵原,为控扼之所。十四年,郑刚中请以利州路分东、西,以兴元府、利阆泽巴剑、大安军七郡为东路,治兴元;兴、阶、成、西和、文、龙、凤七州为西路,治兴州。三十一年,虏亮逾盟入寇,既而亮为其下所杀。三十二年,吴?复大散关,兴州路得秦、陇、环、原、熙、河、兰、会、洮州,积石、镇戎、德顺军凡十二郡;金州路得商、虢、陕、华凡四郡,独虏以重兵拒凤翔,故大散关之兵未得进;淮、襄诸军复得海、泗、唐、邓、陈、蔡、许、汝、嵩、寿等十州。继而旋失之,但得海、泗、唐、邓四州而巳。是岁,帝内禅,孝宗即位,诏吴?罢德顺军屯戍,并於秦州以里安泊,?弃军而退。隆兴二年,和议成,割所复海、泗、唐、邓四州及商、秦等地归於虏,疆界悉如绍兴之旧。开禧韩?胄启衅开边,致虏师渡淮,侵破诸郡,吴曦遂据西蜀以叛。韩、吴既诛,和好如旧,侵疆俱复。嘉定而後,金人被兵中原,扰乱山东、河北,?有据土地内附者,然旋得旋失,故不复纪录云。

  九州之区域,在昔颛顼及於陶唐,分而为九,其制最大(颛帝制九州,尧时洪水绝,使禹治水,还为九州。舜分为十二州,夏、商并为九州。按周之本制,起於颛顼,辨其疆界,始於《禹贡》,今分别地理,故以为首)。雍州西据黑水,东距西河(黑水今张掖郡,西河则龙门之河。今京兆、华阴、冯翊、扶风、?阳、新平、安定、彭原、安化、平凉、灵武、五原、宁朔、洛交、中部、延安、咸宁、上郡、银川、新秦、朔方、九原、榆林、安北、天水、陇西、金城、会宁、安乡、临洮、和政、宁塞、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晋昌、?敦煌等郡地)。豫州西南至荆山,北距河(荆山在今襄阳郡南,其北境至於河。今河南府、陕郡之南境、弘农、临汝、荥阳、陈留、睢阳、济阴、谯郡、颍川、淮阳、汝阴、汝南、淮安、襄阳、武当、汉东等郡地)。冀州唐虞之都,以馀州所至,则是其境(西境雍州,南境豫州,东境兖州,皆以河为界。河自今文城、绛郡西龙门南流至华阴,东过今汲郡黎阳县东大峡山,又东入於海。今河内、汲郡、邺都、广平、钜鹿、信都、赵郡、常山、博陵、河?、文安、饶阳、上谷、范阳、顺义、归化、归德、妫川、渔阳、密?、北平、柳城、河东、绛郡、陕郡之北境,平阳、高平、上党、乐平、阳城、太宁、文城、西河、太原、昌化、楼烦、雁门、定襄、安边、马邑、?中、单于等郡地)。兖州旧为济、河之?(孔安国云:“东南据济,西北距河。”)。

  青州东北据海,西距岱(岱,泰山也,在今鲁郡界。自泰山之东至於海。今北海、济南、淄川、东莱、东牟、高密、安东等郡即其地)。徐州东据海,北至岱,南及淮(自泰山之南,淮之北,海之西也。今彭城、临淮、鲁郡、东海、琅琊等郡地是)。梁州东据华山之阳,西距黑水(华山之南,今华阴之西南。黑水出张掖郡,南流入海。即巴蜀之地皆是也。今上洛、汉中、洋川、安康、房陵、通川、?山、南平、涪陵、南川、泸川、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巴川、南宾、南浦、阆中、南充、安岳、盛山、?安、犍为、阳安、仁寿、通义、和义、资阳、南溪、河池、武都、同谷、顺政、怀道、同昌、阴平、油江、交川、合川、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宁、蜀郡、德阳、?阳、唐安、临邛、庐山、通化、越?、?南、洪源等郡地)。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北自淮之南,东南拒於海,闽中以北地。

  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蕲春、弋阳、宣城、丹阳、晋陵、吴郡、吴兴、馀杭、新定、新安、会稽、馀姚、临海、缙?、永嘉、东阳、信安、鄱阳、浔阳之东境,豫章、临川、庐陵、宜春、南康、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潮阳郡地。自晋以来,历代史皆云,五岭之南至於海,并是《禹贡》扬州之地。按:《禹贡》物产贡道,《职方》山薮川浸,皆不及五岭之外。又按:荆州南境至衡山之阳,若五岭之南在九州封域,则以邻接,宜属荆州,岂有舍荆而属扬,斯不然矣,此则近史之误也。则岭南之地,非九州境)。荆州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荆山在今襄阳郡界,南至今衡阳郡桂岭之北,皆是也。

  今江陵、夷陵、巴东、景陵、富永、安陆、齐安、汉阳、江夏、义阳、浔阳之西境、长沙、巴陵、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武陵、澧阳、黔中、宁夷、涪川、庐溪、庐阳、灵溪、潭阳、清江、播川、义泉、夜郎、龙溪、溱溪等郡地)。其雍州西境,流沙之西,荆州南境,五岭之南,所置郡县,并非九州封域之内也。今辨《禹贡》九州并南越之地,历代郡国,析於其中。其有本非州之区域,则以邻接附入云尔(如冀州伊吾、交河、北庭、安西,梁州临翼、归诚、静川、恭化、维川、蓬山、?山)。  夹氵祭郑氏曰: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使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州不能迁。是故《禹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後之为史者,主於州县,故州县移易,而其书遂废矣。

  按:禹九州之後,虞分为十二州,周《职方》之九州,又与禹异。两汉为十三州,置刺史以统郡,历代因之。其後置郡益多,而土宇益狭,且所隶之州,隋与晋异,晋与汉殊,於是禹迹之九州,益不可复考矣。是以断代为书,不可联属,夹氵祭所谓州县移易,其书遂废者是也。独杜氏《通典》,以历代郡国析於禹九州之中,条理明备,今从之。然杜书州郡,皆唐天宝以前。唐之中世以迄於宋,沿革多矣,故今所叙州郡,则皆以《宋史》为据,推而上之,以考历代之沿革。  至冀之幽、朔,雍之银、夏,南粤之交趾,元未尝入宋职方,而史所不载者,则追考前代之史,以备其阙。而於每州总论之下,复各为一图。先以春秋时诸国之可考者,分入九州,次则及秦、汉、晋、隋、唐、宋所分郡县,考其地理,悉以附禹九州之下。而汉以来,各州刺史、州牧所领之郡,其不合禹九州者,悉改而正之(如鲁郡,在禹迹为徐州,而汉则属豫州所领;陈留郡,在禹迹为豫州,而晋则属兖州所领之类,今悉改从禹迹)。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