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會典卷之三十八


  廩祿一

  宗藩祿米

  聖祖封藩、初擬

  親王五萬石。既以官吏軍士俸給彌廣、因監唐宋之制、定為萬石。後令米鈔兼支、有中半者。有本多於折者。其則不同。今天潢日蕃、而民賦有限勢不能供。且冒濫滋多。姦弊百出。故嘉靖間、更定條例。萬曆十年、復頒要例。宗祿皆有限制。詳列於後祿米額數

  親王米一萬石

  郡王米二千石

  鎮國將軍米一千石

  輔國將軍米八百石

  奉國將軍米六百石

  鎮國中尉米四百石

  輔國中尉米三百石

  奉國中尉米二百石

  公主及駙馬米二千石

  郡主及儀賓米八百石

  縣主及儀賓米六百石

  郡君及儀賓米四百石

  縣君及儀賓米三百石

  鄉君及儀賓米二百石

  皇太子次嫡子、并庶子、既封

  郡王之後。必俟出閤、每歲撥賜、與

  親王子已封

  郡王者同。女俟及嫁、每歲撥賜、與

  親土女已嫁者同。

  郡王嫡長子、襲封郡王者、其歲賜比初封郡王、減半支給

  祿米本折

  秦王、歲支祿米一萬石。米鈔中半兼支。嘉靖四十四年、奏辭本色一千石。歲支九千石。本色四千石。折色五千石

  晉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辭一千石。歲支九千石

  周王、歲支本色祿米二萬石。襲封支一萬二千石。弘治十六年、支一萬石。隆慶二年、奏辭一千石。歲支九千石

  楚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隆慶三年、奏辭一千石。歲支九千石

  魯王、歲支祿米一萬石。米鈔中半兼支。隆慶二年、奏辭折色二千石。歲支八千石。本色五千石。折色三千石

  蜀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嘉靖四十五年、奏辭一千石。歲支九千石

  代王、歲支祿米六千石。米鈔中半兼支

  肅王、歲支祿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折色三百石。隆慶四年、本府輔國將軍承襲

  王爵、仍支輔國將軍祿米、歲八百石。本色三分。折色七分

  遼王、歲支祿米二千石 【 國除】

  慶王、歲支祿米一萬石。本色七千五百石。折色二千五百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辭一千石。歲支九千石。本色七千石。折色二千石

  寧王、歲支祿米一萬石。米鈔中半兼支 【 國除】

  岷王、歲支本色祿米一千五百石

  韓王、歲支祿米三千石。本色二千石。折色一千石

  瀋王、歲支祿米一萬石。本色六千石。折色四千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辭一千石。歲支九千石。本色五千五百石。折色三千五百石

  唐王、歲支本色祿米五千石。嘉靖五年奏准、本色粟米三千石外、再給粳米一千石。其餘折色。共歲支六千石。本色四千石。折色二千石

  伊王、歲支本色祿米二千石 【 國除】

  趙王、歲支祿米一萬石。米鈔中半兼支。弘治十六年、定擬本色八千石。折色二千石。隆慶三年、奏辭本色一千石。歲支九千石。本色七千石。折色二千石

  鄭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隆慶元年、加增四百石。歲支一萬四百石

  襄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荊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嘉靖四十五年、奏辭五百石。歲支九千五百石

  淮王、歲支祿米一萬石。米鈔中半兼支

  德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隆慶二年、奏辭一千石。歲支九千石

  秀王、歲支祿米一萬石 【 國絕】

  崇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辭五百石。歲支九千五百石

  吉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辭一千石。歲支九千石

  徽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 國除】

  岐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 國絕】

  益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辭二千石。歲支八千石

  衡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辭二千石。歲支八千石

  雍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 國絕】

  壽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 國絕】

  汝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 國絕】

  涇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 國絕】

  榮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嘉靖四十四年、奏辭一千石。歲支九千石

  景王、歲支本色祿米一萬石 【 國絕】

  靖江王、歲支本色祿米一千石。弘治十六年、改本折中半兼支

  秦府郡王、初封、歲支祿米二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一千五百石。襲封、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

  晉、周、楚、魯、蜀、代、遼、瀋、唐、伊、趙、鄭、襄、荊、德、崇、徽、一十七府郡王、初封、歲支祿米各二千石。襲封、各一千石。俱米鈔中半兼支

  肅、慶、寧、韓、淮、五府郡王、初封、歲支祿米一千石。米鈔中半兼支。襲封同

  吉、益、衡、榮、四府郡王、歲支祿米一千石。三分本色七分折鈔

  岷府郡王、初封、歲支祿米五百石。米鈔中半兼支襲封同。以上各邵王祿米、嘉靖四十四年定、不分初封襲封、俱歲支一千石。三分本色。七分折鈔。惟岷府仍舊例各王府、鎮國、輔國、奉國、將軍。鎮國、輔國、奉國、中尉。米鈔本折中半兼支。嘉靖四十四年定、將軍改三分本色。七分折鈔。中尉改四分本色。六分折鈔各王府郡縣主君鄉君及儀賓、本色四分。折鈔六分。嘉靖四十四年、改定二分本色。八分折鈔

  凡支給。洪武六年定、凡親王每歲合得糧儲、皆在十月終一次、盡數支撥。其本府文武官吏俸祿、及軍士糧儲、皆係按月支給。每月不過初五。其甲仗、按缺撥付所在有司、照依原定數目、不須每次奏聞。敢有破調稽遲者、斬

  ○又令親王錢糧、就於王所封國內府分、照依所定則例、期限放支。毋得移文當該衙門。亦不得頻奏。若

  朝廷別有賞賜、不在已定則例之限

  ○二十八年、令晉、燕、楚、蜀、湘府、給祿米如數。

  代、肅、慶、遼、各府、遠在邊。民少賦薄。歲且給五百石。

  齊府一千石。嗣秦王幼、其應用米、有司月進

  ○永樂二十二年、令鄭王、越王、襄王、荊王、梁王、淮王、滕王祿米、暫各給三千石。俟之國、別立常典。自後親王受封未之國、俱如此例

  ○宣德八年奏准、王府祿米折色、每石鈔十五貫

  ○正統二年、令由

  郡王襲封

  親王者、郡王祿米住支。凡住支而過支者、於見支祿米內扣除

  ○七年、令各王府祿米折鈔、俱依文武官例。每一石、折鈔二十五貫

  ○十二年奏准、各王府祿米。將軍、自賜名受封日為始。縣主并儀賓、候出閤成婚日為始。皆於附近州縣秋糧內定撥。鈔於官庫內支給

  ○又令王府祿米折鈔、每石仍十五貫

  ○景泰七年、令給

  郡王將軍等祿米、若出閤在前、受封在後、以封日為始。受封在前、出閤在後、以出閤日為始

  ○成化元年題准、大同各郡王祿米。因無監督官員。以致教授廚役人等、或先用大斗盤量、加倍折算。或各帶家人出入、任意包撮。或不收本色勒要銀兩。或巧立名色、逼取財物。(巾夫)累邊民。今後仍照舊例、改撥

  代府廣贍倉送納。令長史等官、從公兩平收受。聽各府照數關支

  ○二年奏准、郡王祿米俱於親王府倉上納。聽令按季支用。鎮國將軍以下祿米、於有司官倉收貯。二次支給。其收糧之際、布按二司、各委府縣正佐官、公同長史等官監督收受。如內使人等、仍前干預、需索刁蹬者、糾舉究治

  ○十七年奏准、親王原有額設官攢者、布按二司委官、督同長史司、並該倉官攢、兩平收受。

  郡王以下無官攢者、發附近有司官倉、另廒收貯。聽各府差人關領。若原屬本城大府收者、仍舊收支。自後不許奏討本府自收。及違例折銀、並分外生事、索要報數出串等用。及擅差人到州縣催徵。其輔導官、守巡官、不行紏察。及州縣官聽從者。一體降調

  ○弘治三年奏准、各王府郡王將軍儀賓祿米本色折色、俱依先定之數。不得奏討折色、改支本色

  ○又令王府將軍等、重出領收、冒支官糧者。革去所支祿米十分之二。自後將軍儀賓有犯、悉照此例

  ○十年、令各府收受祿米、務要選委有司、并長史司公正官一員督收。隨地所產、不許勒要白米

  ○十三奏准、王府祿米若本府官員內使旗校管莊人等、干預撥置、折收銀兩、多收米麥、索要財物。及邀截納戶、用強兌支。并擅自差人、下府州縣催徵騷擾者。旗校人等、杖罪以上、發邊衛充軍。官員內使監候奏請發落。若輔導官、及布按二司巡守官縱容不舉。并府州縣官、聽從差來人役徵擾者。俱參問奏請降調

  ○正德四年奏准、郡王將軍而下、改封世子、長子、世孫、長孫、聽繼王爵者。奉有成命之後、其原給祿米、截日住支。冊封之日、方與所應得者。永為例

  ○又奏准、宗室姦收樂女。及不良婦所生子女。并選配夫人等。及儀賓已受封者。爵職封號祿米、盡行革去。未受名封者、不許冒請

  ○又題准、凡射利之徒、邀買

  王府祿糧者。照舉放私債例、問發充軍。所借本利沒官。仍將輔導官參治

  ○十六年題准、行各王府。禁約將軍以下、務要恪守

  祖訓。不許驕奢妄費。將祿米減價轉賣。馴致貧窘失所。如違、輔導等官啟王參奏。量革祿米、以示懲戒。如射利之徒、收買祿票、加倍取利者。各該官司、亦就拏問重治

  ○嘉靖元年奏准、郡王以下祿米、有派支不通舟車州縣者、每石徵銀八錢放支折給五錢。扣留三錢貯庫作正補欠

  ○八年題准、湖廣各宗室祿米、俱照

  楚府則例。

  親王、每石折銀七錢六分三釐。

  郡王、每石折銀七錢。將軍、中尉、郡主、夫人、儀賓、每石折銀五錢

  ○十一年題准、王府缺欠祿米。行撫按官、通查三司府州縣、問追過徒工糧價。并將充發儀從、不必濫發。收銀在官、通融處補。如再不敷、於該司府、動支無礙官錢、贓罰紙米。并商稅地租等項補給。遇災蠲免。於成熟地方、量為撥補。或查存留之數輳支

  ○十三年題准、王府該支祿糧。俱以明文到日為始支給。不得指以請封日期、朦朧濫支。其先前冒濫者、就行改正、准作以後該支之數

  ○又題准、郡縣等主君病故、儀賓祿糧、務要遵奉先年題准一九二八則例。毋得妄行奏擾

  ○十五年題准、河南

  宗室日繁、除

  親王祿米照舊外。其郡王以下本色祿米、每夏稅一石、折銀五錢五分秋糧一石、折銀六錢五分。每歲徵完解司。每祿米一石、折銀三錢五分。通融放支

  ○十七年、令公主祿米、俱在京支給

  ○二十七年題准、河東運司、每年該解山西布政司正餘鹽內、動支四萬三千一百一十六兩八錢。徑解大同府收貯。補給

  代府原額祿糧不足之數

  ○又題准、各該巡撫、轉行司府州縣官。將各王府應得祿糧、務要徵收完足。如遇災傷、亦須設法措置無礙銀兩補完。不許拖欠。其先年拖欠者。或待豐收之年、或遇積有多餘銀兩、挨年帶補

  ○三十三年題准、庶人應給糧米減奉國中尉三分之一。連妻妾子女使女、歲給米七十石。除未出幼者、從父養育。及女嫁從夫自贍外。其已出幼成婚、應請口糧。查其父生子多寡。如生三子以上、不分長子眾子、各減半支給。止生一子二子、給與全分。傳世以後、原係減半者、即照原減之數。原係全給者、仍查其父生子多寡。以為減半全給之等

  ○四十四年題准、宗室若既請繼封爵。原始祿米、不當復支。如有請封而仍前冒支者、查參降革。庶人同妻、月共支米六石。本折中半兼支。庶女任令擇配。不得復給米布婚葬之資

  ○又題准、儀賓守制、照文官丁憂例、截日住支。服闋之日、查無違礙、方許申請開俸。若妻亡之日、即住支。不許虛冒

  ○又定、凡擅婚所生之子、止許請名。其歲給口糧、照歷年原議、減庶人三分之一。給米五十石。仍本折中半兼支。冒妾所生、亦照擅婚事例支給。花生子女、不拘已未請封、盡行革去爵祿

  ○又題准、鎮國將軍以下、及主君儀賓、例有冠服房屋墳價。俱皆停給。以備補祿糧不足之數

  ○又奏定、

  宗室年至十五、先令照例請封。且給祿米三分之一。習學五年、親王方與奏請出學。支本等全祿

  ○又題准、凡遇放支祿糧、不許各宗室擅自擾亂衙門。凌虐官司。違者、聽委官就將應得祿糧扣除入官。一面啟王參奏處治

  ○萬曆七年議准、罪宗庶人、見在食糧七十二石者、照擅婚例、減為五十石。原係生二子以上減半者、止二十五石。俱本折中半兼支。以後子孫請名之後、年足十五以上者、方給口糧。不論人數多寡、俱歲止本色各十二石。年十五以下者、仍隨父母養贍。其高墻閒宅、正犯已故、所遺家屬、釋放回府。原已賜名者、歲給本色米十二石。無名者、許其照例請名之後、亦給本色米十二石。各日後子孫名糧如之。如止遺母妻、無可倚賴者、歲給養贍米各六石。終身。其以前釋放者、照例分別查給

  ○又議准、冒濫妾媵之子、姑許請名。歲止給與本色米十二石。子孫如之。其見在食糧、歲給五十石、本折中半兼支者、姑准終身。日後子孫、俱如今例

  ○又議准、儀賓於妻亡之後、俱住支常祿。郡縣主君於儀賓身故之後、俱半給養贍。儀賓丁憂、常祿仍許支給

  ○又議准、以後宗室越關奏擾、已封者、降為庶人。送閒宅居住。給與口糧。未封未名、及花生傳生等項、俱劄順天府遞回該府收管。不送閒宅、致冒口糧

  凡養贍。正統二年、令親王郡王薨、及將軍等卒、祿米即住支。所遺男女、未封者、皆奏請量給養贍米。候冊封住支。其無男女之妃、與夫人、或庶母、亦奏請量給米養贍。身終住支

  ○又令親王郡王將軍等、有坐罪降為庶人者。皆臨期請旨。令所在官司、量給食米布帛薪油什物之類、養贍用度。卒後、所遺妻女亦如之

  ○成化十三年奏准、庶人所生男女、不分宗枝嫡親、每人月給廚料等物准折、并本等口糧、共米麥二石五斗五升。再加四斗五升、准作布絹綿花。通前共米麥三石。亡故者住支。其嫡親男女、年十六歲以上、男子止許一妻一妾。無妾者、與女子、俱許使女一人。各照前例關支。未出幼、止許支一半

  ○弘治元年奏准、庶人使女、止許四口。每口月給米一石。歲給絹布各一疋

  ○十三年奏定、凡親王薨、子幼、或無子者。其所遺母妃、及女、并宮人。歲給米二百石。襲封日停止。

  郡王薨、母子妃女并宮人、歲給米一百石。母妃故、女受封、各減十石。鎮國等將軍故、母及夫人淑人及女并家眷、歲給米五十石。母夫人淑人故、女受封、各減十石。鎮國等中尉故、母子恭人宜人安人女并家眷、歲給米三十石。母恭人宜人安人故、女受封、各減五石。自郡王而下所給米。無子者、俱止養贍終身。子幼者、俱襲封日停止。其郡王宮人、并將軍中尉等家眷、本部十年一次、行各布政司查勘。有亡故者每一人、亦減五石。所減米、俱自查勘日為始。亡故盡則通行停給

  ○正德九年奏准。鎮國等將軍病故、夫人淑人子女俱無、止遺妾媵家眷者。每歲給米三十石、養贍終身

  ○嘉靖元年題准庶人曾經奏給口糧布絹者。如有亡故。該長史司俱照原議十石五石三石五斗等第、年終造冊。送布政司扣除。於次年稅糧內減派。如上半年全給、下半年亡故者、免其還官

  ○六年議准、各王府出嫁庶女、夫亡寡居。及年老無人侍養者。每月口給食米二石。亡故住支

  ○十六年題准、親王郡王、有坐罪降為庶人者、皆臨期請旨。量給食米

  ○三十一年議准、各王府庶人一名、并一妻一妾、總月支米麥三石。使女只許一人、月支米五斗。歲給布絹各一疋。其所生男女、年十六以上者、男子一妻一妾。無妾者、與女子、俱許使女一人。照前關支。未出幼者、關支一石五斗。其婚配所生、給與庶人三分之二。花生者、減庶人之半

  ○三十二年題准、庶人發去高墻、遺下妻妾。有子女者、隨共養贍。不許另支口糧。如無子女者、止許月給米麥一石

  ○萬曆二年奏准、各宗過期年遠、查其抄結明白者、准與請名。照依宗庶事例、歲給養贍米五十石。本折中半兼支。其年歲未遠者、照常准請名封

  ○又題准、儀賓及郡縣主君、或有不能偕老、先後短折者。例給養贍。食常祿三分之一。減半支給

  ○七年、令親王無子旁枝襲繼者。於本爵祿米內、歲撥二百石、給與該府宮眷養贍

  ○十年議准、親王故絕。及世子世孫。長子。長孫、未襲病故而無子者。其各宮眷養贍、就於繼襲

  親郡王本色祿米內撥給

  親王宮眷歲給米二百石。世子世孫宮眷、一百石。長子長孫宮眷、五十石。各終身

  公侯駙馬伯祿米

  國初勳戚之臣、皆賜官田、以代常祿。既令賜田還官、給之本色。永樂間、始令與文武百官米鈔兼支。其本折多寡之數、皆請自上裁、無定額。除承襲及嫡庶正支外。或由弟姪由旁枝襲者、例皆減祿。至於恩澤特封、非典制者。例不載

  魏國公、歲支祿米五千石。本色二千石。折色三千石

  黔國公、祿米三千石。本色一千五百石。折色一千五百石

  成國公、祿米四千二百石。本色一千四百石。折色二千八百石

  英國公、祿米三千二百石。本色一千五百石。折色一千七百石

  定國公、祿米二千五百石。本色一千五百石。折色一千石

  武定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鎮遠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武安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折色三百石

  泰寧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永康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隆平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折色二百石

  寧陽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豐城侯、祿米五百石。本色二百石。折色三百石

  西寧侯、祿米一千一百石 【 遞年於蘇州府長洲縣張文淵戶內支給】

  安遠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陽武侯、祿米八百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四百石

  恭順侯、祿米一千五百石。本色七百石。折色八百石

  保定侯、祿米八百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四百石

  定西侯、祿米一千五百石。本色七百五十石。折色七百五十石

  撫寧侯、祿米一千二百石。本色八百四十石。折色三百六十石

  懷寧侯、祿米一千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六百石

  臨淮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懷遠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定遠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靈璧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駙馬都尉、祿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小麥三百石。每石折銀四錢

  成安伯、祿米一千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六百石

  興安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三百石。折色七百石

  襄城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新寧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七百石。折色三百石

  應城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平江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成山伯、祿米一千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六百石

  安鄉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遂安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忻城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武進伯、祿米八百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四百石

  廣寧伯、祿米七百石。本色三百五十石。折色三百五十石

  清平伯、祿米八百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四百石

  崇信伯、祿米一千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六百石

  彭城伯、祿米一千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六百石

  惠安伯、祿米一千一百石。本色五百五十石。折色五百五十石 【 嘉靖元年、加本色三十石】

  靖遠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南寧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南和伯、祿米八百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四百石

  宣城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彰武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武平伯、祿米一千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六百石

  豐潤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懷柔伯、祿米一千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六百石

  東寧伯、祿米八百石。本色三百五十石。折色四百五十石

  寧晉伯、祿米八百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四百石

  伏羌伯、祿米一千石。本色四百石。折色六百石

  武靖伯、祿米一千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五百石

  誠意伯、祿米七百石。本色三百石。折色四百石

  新建伯、祿米一千石。本色六百石。折色四百石

  寧遠伯、祿米八百石。本色五百石。折色三百石

  各應襲優給、俱月支米十石。歲定米一百二十石。內西寧侯應襲、仍支原給張文淵戶內一千一百石

  凡支給。洪武初、皆給官田。令量其原定官糧私租之數、依主佃分數收租

  ○二十五年、令公侯伯皆給祿米。論功定數。舊賜田還官。與駙馬儀賓祿米、俱全支本色

  ○永樂二年、令公侯駙馬伯祿米、照文武官例、米鈔兼支。五千石至三千五百石者、支米二千石。二千五百石者、支米一千五百石。二千石者、支米一千石。一千五百石、至一千一百石者、支米八百石。一千石者、支米七百石。九百石者、支米六百石。八百石者、支米五百石。四百石者、支米二百五十石。其餘折鈔。二百石以下、全支米

  ○二十二年、令公侯駙馬伯祿米折鈔、俱於南京支麥

  ○洪熙元年、令公侯駙馬伯折鈔祿米、米麥兼支

  ○宣德六年、令以承運庫生絹、准折公侯伯祿米一半。每疋折米二石

  ○正統三年、令仍舊米麥兼支

  ○十一年、令公侯伯願以南京該支三分本色、照在京軍職折支絹者、聽○十二年奏准、公侯伯祿米、有自願分與族親者、聽。不願與者、親族不許爭訟分奪

  ○景泰元年、令公侯伯祿米、仍米鈔兼支

  ○六年、令以龍江鹽倉鹽、照文武官例、准支南京公侯駙馬伯祿米

  ○七年、令以太倉庫折草銀、准支公侯駙馬伯折色鈔。每銀一兩、准鈔七百貫

  ○成化十九年、令公侯伯祿米本色折色之數。子孫承襲之時、俱照舊例。該部奏請、取自上裁

  ○弘治元年、令公侯駙馬伯本色祿米、仍折支銀

  ○五年奏准、公侯伯妄自比例、奏討祿米者、科道官參奏拏問

  ○十年、令兩京公侯駙馬伯本色祿米、自後每石折銀七錢

  ○嘉靖二年題准、公侯伯歲首全支祿米者。儻有事故、准作襲爵子孫次年應支之數。不許乞恩免還

  ○十三年題准、行南京戶部。每年終、將公侯駙馬伯該食祿米。分別見支未支。并罰俸住俸病故扣除。年月日期銀兩數目。造冊送部稽考。若有情弊、聽南京戶部查參

  ○十七年、令公侯駙馬伯祿米、于戶部關支。見任南京、并各處鎮守者、照舊南京支給

  ○凡公侯駙馬伯奉特恩加祿者、子孫襲爵之日住支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