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三十八-水经注疏
卷三十八
◎资水
资水出零陵都梁路山。
(会贞按:《汉志》,零陵郡都梁路山,资水所出。《续汉志》亦云零陵郡都梁有路山。)
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纟?山,盖路山之别名也,
(会贞按:《经》言出零陵都梁路山。《注》言出武陵无阳唐纟?山者,盖山先属零陵都梁,后割属武陵无阳,又变名也。无阳详《沅水》篇。宋本《环宇记》资水源出武冈县西南一百里唐纟斗山,今水出武冈州西南枫门岭。)
谓之大溪水。东北迳邵陵武冈县南,县分都梁之所置也。
(守敬按:《宋志》武刚,晋下分都梁立,而《晋志》脱此县,《齐志》作武刚。据《元和志》,梁以太子讳纲,故为武强,则刚字不误。此《注》作武冈,谓有二冈,县即其称,乃别有所据。今武冈州治,都梁见下。)
县左右二风对峙,重?齐秀,
(守敬按:《舆地纪胜》?作嶂,较胜。)
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
(守敬按:宋本《环宇记》亦同此旧说,又引《郡国志》,武冈冈按武陵,因以得名。《舆地纪胜》又引《邵县旧图经》,汉尝屯兵是冈,以捍五溪蛮,因名武冈。今武冈州北五里有下冈山。)
县即其乐焉。大溪迳建兴县南,
(守敬按:晋县改良啊陵郡,宋、齐因,梁省。在今武冈州东北百馀里《方舆纪要》在州东五里,误。)
又迳都梁县南,朱脱县字,戴、赵增。守敬按:汉县属零陵郡,后汉因,吴属邵陵郡,晋、宋、梁属邵陵郡,在今武冈州东北。)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
(赵据《史记·年表》改定作遂,戴改同。会贞按:《汉表》作定,但名与定王之谥同,疑《中表》是。)
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氵亭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
(赵作馥远。)
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
(赵以下有为字。守敬按:《元和志》,都梁山在武冈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唐县即今武冈州治。)
县受名焉。
(守敬按:《御览》九百八十三引盛弘之《荆州记》,都梁县有小山,山上水极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谷。俗谓兰为都梁,即以号县,又释元庆《众经音义》十一、《倭名类聚抄》六引,并作山上。《离骚草木疏》一,引作山下,误。
东北过夫夷县。
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守敬按:零陵县详《湘水》篇,盖水本名夫夷,与夫夷县相依,至后县省夷字,而水亦但称夫水也。今曰罗江,出全州西北罗州岩。)
东北流迳扶阳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
(赵删阳字,云:《宋志》邵陵太守领扶县令。汉旧县,晋曰夫夷。汉属零陵,晋属之夫夷县,宋、齐曰扶。沈约谓扶县汉旧县,至晋曰夫夷,未合。赵氏引之,亦未遑辨正。至沈谓桓温避讳去夷,是,故宋本《环宇记》同,又谓夫不可为县名故为扶,据《后汉书·第五伦传》作扶夷,郭璞《山海经·注》亦作扶夷,夫本有扶音,夫即扶也。此称扶阳县者,考《环宇记》废扶阳场在邵州西南二百二十里。又今新宁县东十五里有扶阳山,扶阳盖梁所立县,如《江水注》昆阳县之比。赵谓阳字衍文,臆说耳。夫夷故城在今武冈州东北二百四十里,梁扶阳或有迁徙也。)
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
(守敬按:《史》、《汉表》同。)
夫水又东注邵陵水,
(守敬按:邵陵水即大溪,见下。今罗江自全州东北流,迳新宁县,至邵阳到西南入资水。)
谓之邵陵浦水口也。
(朱水字讹在口字下,《笺》曰:谢耳伯云,当作浦水口。赵仍,戴乙。守敬按:《一统志》邵陵浦口在邵阳县西九十里。)
又东北过邵陵县北
(朱脱又字,县下有之字,戴同。赵增又字,仍之,云:按两《汉志》昭陵属长沙,孙吴始改曰邵陵,此亦《经》晚出之证。守敬按:增又字,是也,仍之字则非。盖本作又,传钞误为之,后人见其不可通,复移置於县字下耳。今订。又三国魏人作《经》,当本作昭陵,此作邵陵者,盖晋人传钞避讳作邵陵,郦氏据以为《经》,依而释之。赵氏下文见及,乃此以为吴改邵陵,又以为是《经》文晚出之证。何也?
县治郡下,南临大溪,水迳其北,谓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吴宝鼎元年,(全云:五字《注》中《注》。赵云:按魏祚终于咸熙二年,乃孙皓甘露元年,明年改无宝鼎,实武帝泰始二年也。)
孙皓分零陵北啊,立邵陵郡于邵陵县,
(守敬按:《吴志·三嗣主传》,宝鼎元年以零陵北部为邵陵郡。)
县故昭陵也。
(朱昭陵讹作邵陵。赵改,说见下。戴改同。赵云:按《史记·建地以来王子侯表》,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童为洛陵侯。《索隐》曰,表作路陵,在南阳。夫长沙之子,何以封於南阳?《括地志》云,即昭陵,是也。郦氏疑之,故不著洛陵。《汉表》作洛阳,今湖南宝庆府东北五里有洛阳山,盖以侯封得名,即前汉之昭陵县,属长沙国。后汉析置昭阳县,晋讳昭,改曰邵阳云尔。)
溪水东得高平水口,
(朱水讹作又,戴、赵改。)
水出武陵郡沅陵县首望山,
(守敬按:县详《沅水》篇。今有顺水出新化县西南首望山,盖即高平水也。)
西南流迳高平县南,
(朱脱迳字,戴改流作迳,赵增迳字。守敬按:吴置县,属邵陵郡,晋初改曰南高平,后复故,属邵陵郡,宋、齐、梁因。在今新化县西南一百里永宁乡。)
又东入邵陵县界,南入于邵水。
(守敬按:《注》叙高平水入邵水,在云泉水之前。今顺水自新化县东南流,於邵阳县北入资水,在柱檀江入资之后,盖水道改颖。)
邵水又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就昌县云泉山,
(守敬按:吴置县,属零陵郡,晋、宋、齐、梁因。在今祁阳县西八十里。今水曰檀江,出邵阳县南一百里高霞山。)
西北流驼邵阳县南,
(朱邵阳讹作邵陵。赵改云:《宋志》,郡陵太守领邵陵子相,何《志》属长沙,二汉无,《吴录》属邵陵。又邵阳男相吴立曰昭阳,晋武改。《晋志》邵陵统郡陵县,又统邵阳县,是也。则昭陵是吴所置,亦晋武改之,而沈约不云,当以《水经注》正之。戴改邵阳同。)
县
(朱无此县字,戴移南上县字於此,赵增。)
故昭阳也。
(朱《笺》曰:昭阳疑作昭陵。戴云:非也。考《郡国志》,昭阳属零陵郡,昭陵发放)
云泉水又北注邵陵水,
(守敬按:今檀江北流,於邵阳县东北入资水。)
谓之邵阳水口。
(朱《笺》曰:孙云,当作邵陵。赵云:按邵阳字不误,不得因上有邵陵浦口水而改之。)
自下东北出益阳县,其间迳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阑不变名也。
(会贞按:《御览》六十五引《湘州记》,资水一名茱萸江。《舆地纪胜》,茱萸峡见《新化县图经》滩门。《一统志》,茱萸滩在邵阳县北四十里资水中,两山夹峙。资水北流而下,乱石横阻,激出汹涌。昔人铸铜柱於岸侧,以固牵挽。一名铜柱滩。郡有五十三滩,郡有五十三滩,此其首也。)
又东北过益阳县北。
县有关羽濑,所谓关侯滩也。南对甘宁故垒。昔关羽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于是水。宁谓肃曰:羽闻我咳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
(会贞按:《吴志·甘宁传》,宁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我?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令。肃选取千兵益宁,宁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名此处为关羽濑。《初学记》八引《湘州记》,羽濑昔羽南征,顿此山下,因以为名。《元和志》,关州在沅江县东南五十八城。而又云益阳县西有关羽濑,南对甘宁故垒,误。唐益阳即治,据《旧唐志》古县在东八十里,濑在古县上流十馀里,则在今县东六十馀里。)
茱萸江又东迳益阳县北,
(会贞按:秦县,见《方舆纪要》,汉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吴属衡阳郡,晋、宋、齐、梁因。在今益阳县东八十里。)
又谓之资水。
(会贞按:《注》特於发端提明资水以应《经》,而这叙水出无阳,谓之大溪水,迳邵陵,谓之邵陵水,自下出益阳,谓茱萸江,及迳益阳,乃谓之资水。盖后世乡俗之称,随地变名,郦氏因据当时舆图为说,全书皆然,特发其凡於此。)
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
(会贞按:《汉志》颜《注》引应说同。)
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
(地敬按:资水过益阳北,则县在水之阴,与应主不相应,故郦氏亦不敢质言之。然郦氏时已无此水,自当阙疑,而《元和志》云,益水出县东南益山,东北流入资水,盖后人求益水不得,又见以资水为益水不合,因别指一水以堂之也。)
然此县之左右,处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谣永相和。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
(会贞按:《御览》三百九十二引《湘不记》,涉湘千里,但闻渔闻渔父吟,中流相和,其声绵邈也。)
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浅者四五赤,
(朱作尺,戴同,赵改。会贞按:明抄本、黄本并作赤,赤、尺通。详《湘水》篇石鼓下。)
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测其深。古老相传,昔人以杖撞地,辄便成井。或云古人采金沙处,莫详其实也。
(会贞按:《续汉志》益阳,《注》引《荆州记》,县南十城有平冈,冈有金井数百,浅者四五尺,深者不测,俗传云有金人以杖撞地,辄成井。《初学记》七引《荆州记》,疑是昔人采金,谓之金井。)
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会贞按:《汉志》,资水东北至益阳入沅。此《经》言与沅水合,似应《汉志》,然以为入江,与《汉志》异。)
湖即洞庭湖也。
(会贞按:湖详《湘水》篇。)
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
(会贞按:益阳县本因益水得名,至后世又以县名水,而谓之益阳江,如高平川、奢延水之比。《经》言入江,《注》言入沿庭湖,以湘水为正流,谓洞庭为湘水所汇也。说见《湘水》篇及《江水》篇。)
◎涟水
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
(全云:四字是《注》混作《经》,以先司空校本改。赵依改。守敬按:《施水注》文有肥水别三字,与此同。全、赵改此入《注》,非也。惟涟水在资水之东,间以崇山,无通流之道,不知《经》何以为资水别,盖旧籍相传云耳。)
水出邵陵县界,
(守敬按:县详《资水》篇。《水道提纲》涟水有二源,西南源出宝庆东北境大龙山。西源出新化县北山。《经》称出连道县西,盖指西源言,《注》称出邵陵县界,则指西南源言也。)
南迳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一百六十里。
(守敬按:连道在邵陵东北,验之地势及水道,《注》作南迳,适相反,南当北之误。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吴属衡阳郡,晋因,在今湘乡西百馀里。湘乡县详下。)
控引众流,合成一溪。
(守敬按:今涟水西南源东北流,受西北来一水,又西源自新华北山东合伏溪口水来会。盖此所云控引众,流合成一溪也。)
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
(会贞按:《元和志》,石鱼山在湘乡县西十五里。今在县西十里涟水北,亦名石鱼屏。)
下多玄石,山高八十馀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首尾,
(朱作鳍,戴改?耆,赵改?。)
完若刻书,长数不清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会贞按:《御览》九百三十引盛弘之《荆州记》,长沙湘乡连水边,有石鱼,形若鲤,相重沓如云母,炙之作鱼腥。不如此详。)
涟水迳湘乡县,
(会贞按:后汉置县,属零陵郡,吴属衡阳郡,晋、宋、齐、梁因,即今县治。)
南临涟水,
(会贞按:《元和志》涟水在湘乡县南四十五步。)
本属零陵,
(会贞按:下引长沙王子事,此似指前汉言,然前汉湘乡为连道县,地属长沙,不属零陵。此盖专就湘乡县言,对上衡阳,谓后汉立县,本属零陵也。至下长沙王子事,乃追溯置县之先,与此意不相蒙。)
长沙定王子昌邑。
(朱《笺》曰:孙按《汉书·王子侯表》,哀帝建平四年,封长沙王子昌为湘乡侯,疑非定王子也。赵云;按《汉表》,封长沙王子昌为湘湘乡侯,无定字。又《长沙定王传》,元帝初地三年,复立旦弟宗,是曰都王,五年梦,子鲁人嗣,王莽时绝,哀、平之世,王乃鲁人之子。《诸侯王表》,鲁人以元帝永光二年嗣,四十八年梦,谥曰缪。《注》误。戴云:定字或后人误加。会贞按:《汉表》称王子,无不载王谥者。今本《汉表》作长沙王子,明脱孝字。《文献通考》作长沙孝王子,可证。郦氏所见,盖犹是善本,有孝字,后人习见长沙定王,少见长沙孝王。妄改此作定耳。)
涟水又屈迳其县东,
(会贞按:今水自县南,屈北,迳县东。)
而入湘南县也。
(会贞按:秦置县,见《一统志》,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吴为衡阳郡治,宋属衡阳郡,齐废。在今湘潭县西六十城,互见《湘水》篇。)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
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衡阳湘西县界,入于湘水也。
(会贞按:湘西县详《湘水》篇。)
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
(此释《经》至临湘县西南之文,县见《湘水》篇。)
◎湘水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
(孙星衍曰:始安二字疑衍。守敬按:《汉志》零陵郡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同,《说文》,湘水出零陵阳海山。段玉裁陵下增县字,谓凡郡、县城同名,则言县以该之,是许亦以为出零陵县。此《经》若无始安二字,则与《说文》适合。孙氏疑二字衍,不为无见。然使果但作出零陵县,则下句当云,东北过其县东,不当复称过零陵县东。且《注》何以释云山在始安县并叙孙皓於县立郡之事。则《经》文本作始安县审矣。凡《经》的举之县,不必尽与班、许同也。)
即阳朔山也。
(会贞按:《续汉志》零陵县,阳朔山,湘水出。郭璞《山海经·注》,今湘水出零陵营道县阳湖山,李善《江赋·注引作阳朔山。)
应劭曰。湘出零陵山,
(何焯因《汉志·注》无陵字,谓此长沙临湘之零山,不可妄加陵字。戴、赵依删。守敬按:应《注》之便,水出本郡者,则举县名,如颍川郡颍阳,《注》云颍水出阳城,是也。水出他郡者,则举郡名,如颍川郡昆阳,《注云昆水出南阳,是也。此《注》在长沙临湘下,则零陵指郡言。今本《汉志·注》脱陵字,正当据郦《注》补之,乃何氏谓别一零山,不当有陵字,岂湘水亦有二哉?真郢书燕说矣。不谓戴、赵皆为所惑。)
盖山之殊名也。
(会贞按:《元和志》亦云,阳朔山即零陵山。)
山在始安县北,
(会贞按:县详《漓水》篇,对望准之,北当作东。《元和志》,阳朔山在全义县东南八十里,今谓之海阳山,在兴安县南九十里。)
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
(全云:七字《注》中《注》。)
立始安郡。
(守敬按:此钞变《吴志·孙皓传》文,与《漓水》篇略同。郦氏因《经》始安县而复叙於上,其实只当叙入彼篇。)
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北。
(守敬按:《山海经》但有湘水,其与漓水通流,自秦始。《汉志》零陵下虽湘、离并载,但言湘水出阳海山,而以又有离水浑出之。《水经》则谓湘、漓并出一山。郦氏因有同源分流之说。《环宇记》云,湘、漓同源,分为二水,水在全义岭上,南流为漓水,北流为湘水。亦本此《注》。今湘水出兴安县南海阳山,北流曰涨阳江,折东北至县东南,为分湘漓洒,即湘与漓分流处也。)
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守敬按:《环宇记引罗含《记》,入作没。)
东北过零陵县东。
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
(会贞按:越城互见《漓水》篇。《元和志》,越志峤在全义县北三里。在今兴安县北七里。)
峤即五岭之西岭也。
(会贞按:五岭详《锺水》篇。《元和志》亦云,即五岭之最西岭也。)
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
(会贞按:《汉书·张耳传》,秦南有五领之戍。吴仁?曰,按《淮南书》,始皇发卒五十万,使蒙公筑修城,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馀干之水。与《张耳传》相符,所谓五领者此也。今按郦氏所言五领为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大庾在汉南野县之西,都庞在汉营道县九疑山之东,越城在汉镡城县之东南,是此三岭与《淮南》同,故以越城当秦戍之一。其骑田、萌渚则与馀干、番禺异也。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秦城在桂林城北八十里,相传以为始皇发戍五岭之地,城在湘水之南,氵融、漓二水之间,遗址尚存,石?亦无恙地。北二十里有严关,群山环之,鸟道不可方轨。在今与安县西南四十里。)
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
(会贞按:越城峤水北注湘水,乃庾仲初《扬都赋·注》文,说见《漓水》篇。)
湘水又迳零陵县南,
(守敬按:《汉书·艺文志》有秦零陵令信一篇难李斯。又刘逵《吴都赋·注》亦引秦零陵令上书云云,则县为秦置,当属桂林郡。汉为零陵郡治,后汉属零陵郡,吴、晋、宋、齐、梁因。在今全州西南。)
又东北迳观阳县,
(朱脱县字,戴、赵产。)
与观水合,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界,
(守敬按:到详《温水》篇封水下。彼篇云,封水出县东界,观水则出县西界也。《隋志》湘源有观水。今曰灌江,出与安县东南境,东去古谢沭县甚远,且东北流,非西北流,据《注》盖以同今灌阳县东南之水为源也。)
西北迳观阳县西。
(守敬按:吴置县,属零陵郡。晋、宋、齐、梁因。在今灌阳县东。)
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
(会贞按:今灌江睚兴安县东北流,迳灌阳县,至全州南入湘水。)
谓之观口也。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守敬按:汉县属零陵郡,后汉、吴、晋、宋、齐、梁因之。在今全州北三十五里。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守敬按:《续汉志》零陵,刘《注》引罗含《湘记》有洮水。《隋志》,湘源有洮水。今洮水出全州北文山。)
东北迳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靖侯彘为侯国。
(朱《笺》曰:旧本作洮阳侯拘。案《汉书·表》作狩燕,而《史记·年表》作狗彘,恐《史记》讠为也。孙案,《索隐》引《汉表》作将燕。戴作节侯拘,云有脱误。)
王莽列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
(会贞按:今洮水东流,至全州东北入湘水。)
又东北过泉陵县西。
营水出营阳冷道县南流出。
(全校心流作留,赵从之。戴删流字。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留。《通鉴》秦始皇三十七年《注》引此同。而朱从黄、吴二本作流,盖以音同错出也。戴氏不考,以流字为衍而删字,殊属武断,沈炳先疑当作营山,亦误考。《隋志》,营道有营山,《明一统志》谓在道州西南四十五里,则不在冷道南。冷道县详下。《续汉志》零陵,《注》引罗含《湘中记》,有营水注湘。《元和志》,营水出江华县东北。今水出江华县东九疑山,俗谓之沲水。)
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
(朱作磐棋,《笺》曰:当作蟠基。赵改磐基,戴改蟠基。)
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会贞按:《汉志》,营道九疑山在南。《御览》四十一引盛弘之《荆州记》,磐基数郡之界,连峰接岫,况秀争高,含霞卷雾,人天隔曰,又引《郡国志》曰,山有九峰,一曰丹朱峰,二曰石城峰,三曰楼溪峰,四曰娥皇峰,五曰舜源峰,六曰女英峰,七曰箫韶峰,八曰纪峰,九曰纪林峰。有九水,七归岭北,二注广南。《类聚》七引《湘中记》,九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九疑居今宁远县南六十里。)
大舜{穴之}其阳,商均葬其阴。
(守敬按:《海内南经》,苍梧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彤朱葬于阴,又《大荒南经》,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郭《注》,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於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墓今在九疑之中。是郦氏本《山海经》为说。证之《武帝纪·注》应劭曰,舜葬苍梧九嶷,山名,在零陵营道,文颖曰,山半在苍梧关半在零陵。如淳曰,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云舜葬苍梧也,说无不合,而全氏引在胡三省曰,太史公支流舜南狩,崩於苍梧归葬於江南九疑则苍梧九疑两处也。合而言之者,误也。是以不狂为狂矣。考《史记》云,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无归字,则崩处即葬处。《通鉴》汉元封五年《注》云,九疑山亦名苍梧山,相传舜死于苍梧因葬焉。亦无苍梧九疑两地之文。惟《舆地纪胜》有此说,殆全氏笔误欤?然舜葬苍梧於情事颇不合,故《论衡》、《史通》、《路史》皆辨之,详见《史记志疑》一。盖孟子云,卒於鸣条,当以帝墓在今安邑为信。)
山南有舜庙,
(守敬按:《御览。三十九引罗含《湘中记》,衡山、九疑皆有舜庙盖合下庙言之。又四十一引王韶之《神境记》舜庙在山之阳,指此也。又五百二十六引《神境记》,九疑山既出林过溪,望见舜庙在群山之下,而插鬼水际,杳若灵居矣。按旧在今宁远县东南玉管岩下,明初迁於箫韶峰下。)
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
(守敬按:《古文苑》戴有蔡邕《九疑山碑》,未知即此否?郦氏已言文字缺落,郦氏已言文字缺落,不可复识,故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
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花齐放馀里。
(守敬按;蔡邕《九疑山碑》曰,岩岩九疑,峻极于天。亦甚言山之高也。)
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冷道县办界,又有舜庙。
(守敬按:庙亦当在今宁远县东南。)
县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
(守敬按:徐俭未详何代人?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营水又西迳营道县,
(守敬按:县详下。)
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
(守敬按:汉县属苍梧郡,后汉因,吴属临贺郡,、晋、宋、齐、梁因,在今江华县西南。今有水出江华县南,冬冷山,即冯水。其山邓冯冈,乃萌渚峤东之冈也。)
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
(朱冯溪二字讹在下句县字下,戴、赵移。)
县以托名焉。
(守敬按;《元和志》亦云,界内有冯溪,因以为名。)
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
(守敬按:《楚辞》屈平《九歌》,夕弭节兮北渚。冯水去汨罗甚远。疑非此也。)
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
(守敬按:当在今江华县南。)
是商舟改装之始。
(朱舟作州,戴、赵改。守敬按:《溱选举法注》叙东峤山,亦云斯则改装之次,其下船路名涟溪,盖?俞岭舍车登舟,与此同也。)
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峤,
(会贞按:萌萌渚峤互见《温水》篇。峤水有二,此峤阴之水也。水出今江华县西山,即古萌渚峤也。)
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
(会贞按:宋本《环宇记》道州土产,但载朱砂、水银等物,而不及锡,略也。《一统志》犹谓江华出锡。)
亦谓之锡方矣。
(会贞按:西方一名金方。《晋书·载记》姚弋仲越自金方,言归石氏,是也。此一山耳,似不得有锡方之称,方字宜误,)
渚水北迳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
(守敬按:今水至江华县西南合流。)
冯水又迳营道县而右会营水。
(守敬按;今水於江华县东南入沲水。)
营水又西北屈而迳营道县西,
(地敬按:汉县属零陵郡,后汉、吴、晋因。东晋属营阳郡,宋、齐因,梁属永阳郡。在今宁远县西南。)
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迳营浦县南。
(守敬按:汉县属零陵郡,后汉因。吴为营阳郡治。晋、宋、齐因,梁为永阳郡治。在今宁远县西南。)
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
(守敬按:《元和志》吴分零陵,置营阳郡。宋本《环宇记》吴宝鼎元年,分零陵北部为营阳郡,理营浦。西晋因之。考吴甘露露元年,为魏咸熙二年,即晋泰始元年,?俞年改宝鼎,乃泰始二年,则与此《注》差一年。《晋志·总叙》载吴归命侯置郡十二,一为营阳。后又云穆帝立。然《宋志》湘州下,称晋怀帝永嘉元年,分荆州之营阳等郡立州,则曰有此郡矣。后又增添江左立。《舆地纪胜》谓中间废而后复置,是也。乐史又云,梁天监十四年改为永阳。郡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地敬按:《元和志》亦云,郡在营水之南,因以为名。)
营水又北,都溪水注。水出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
(会贞按;此谓舂陵故县也。今有水出宁远县北,分水岭,即都溪水矣。南迳其县西。县本冷道县之舂陵张,(守敬按:并详下。)
盖因舂陵为名矣。
(守敬按:舂水详后。)
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
(会贞按:长沙定三字当在封字下,王字当衍。分以为县四字当在五年下。)
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贾为舂陵侯。
(朱侯上有节字,赵同,戴删。会贞按:事见《史》、《汉表》。《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云,长沙定王子贾,封於零道之舂陵乡,为舂陵侯。即所谓冷道县之舂陵乡也。又云,侯仁,以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阳之白水乡,是舂陵县省於元帝时矣。故《汉志》载南阳之舂陵,而此略之。在今宁远县东北。)
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大理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
(会贞按:买谥节,《史》、《汉表》称节侯贾。)
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
(会贞按:此碑无考,郦氏已言文字缺落,不可复识,故欧、赵皆不著录。)
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
(会贞按:《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建武十八年,诏零陵奉祠节侯、戴侯庙,以四时及)
岁五祠焉。宋本《环宇记》,舂陵乃刘贾所封之地,有庙在宁远县北八十里。按当在今宁远县东北。)都溪水又南迳新县东。
(赵新下增宁字,云:《方舆纪要》道州宁远县下云,舂水亦曰舂陵,水出舂陵山,东流入桂阳蓝山县界,下流至衡州府常宁县,入于湘水。又云县有都溪水。欧阳?曰,即舂陵水也。常宁县,古新宁县。《元和志》,吴置新平县,宋元微中号新宁。下云新宁故新平也。又云舂水又北迳新宁县东。盖都溪在南,而舂水在北,互受通称,津渠灌注矣。此文新生下落宁字。戴增宁子同。守敬按:增,非也。都溪水与舂水不同流,舂水北流,迳新宁县,都溪水南流,安得迳新宁?不谓赵竟据欧阳?都溪水邓舂陵水之谬说,谓都溪、舂水,津渠灌注,为改新作宁县之证,而戴亦沿其误。考《宋书》营阳郡舂陵令,汉旧县,舂陵侯徙国南阳,省。吴复立。《齐志》营阳郡亦有此县,乃知郦所云新县者,指吴所立之舂陵县,对上汉故城言为新县,与《河水》篇称临羌新县,《渐江水》篇言馀杭故县又言新县同。新字上无脱文。当在今宁远县西。)
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迳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
(守敬按:宋本《环宇记》、《舆地纪胜》引此五下并衍色字,《初学记》八引与今本同。)
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
(朱县讹作溪,《笺》曰:《初学记》八引此作会于县门。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县。《环宇记》、《舆地纪胜》引并作会于其间,说误。此即今宁远县南之水。拓《湖南通志图》,出县东南者,三源合流,至县东合东来之一源,但有四水,略也。其合为一水,至县西会出县东北之水,与《注》言五水会于舂陵县门者异。)
故曰都溪也。
(守敬按:水至此方称都溪,则上云溪迳新县东,并上流亦被以都溪之名民。)
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迳冷道县北,与冷水合。水南也九疑山,
(赵云:按应劭以此冷水为出丹阳宛陵县西北入江,而臣瓒非之。冷水见《说文》,即《汉志》宛陵县下之清水,今谓之清弋江,岂可以此冷溪目之首?促瑗诚误矣。守敬按:《元和志》谓之水。宋本《环宇记》谓之冷道水。《方舆胜览》又谓之潇水,至今因之。源出宁远县南九疑山。)
北流迳其县西南,
(守敬按:汉县属零陵郡,后汉、吴、晋因,东晋属营阳郡,宋、齐因,梁属永阳郡。在今宁远县东南四十里。)
县指冷溪以即名,
(守敬按:宋本《环宇记》,基县临冷道水为名。)
王莽之冷陵县也。冷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
(守敬按:今至宁远县西合流。)
又西北入于营水。
(守敬按:宋本《环宇记》引《湘州记》云,都溪水又西北合营水。谓之菁口。今潇水西北流至道州东北,合沲水,自下通谓之潇江。)
营水又北流
(朱营讹作溪,戴、赵改。)
入营阳峡,
(朱入作注于二字,赵同,戴改。守敬按:宋本《环宇记》营阳峡在营道县。在今道州东北。)
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
(朱有矣字,赵同,戴删。)
大小二峡之间,为沿A18之极银矣。
(会贞按:观阳县见前,与营阳峡隔山,又中隔营浦县,且在西南,不在北,种种不合,此观阳二字当零陵之误。《一统志》称旧《志》潇水至三江口,三分石水北流,以入於泷,至零陵县界之泷白滩,谓之出泷。泷名凡二十馀,雷石镇正当其口,盖即此《注》所云,大小二峡间沿朔极难处也。)
营水又西北,迳泉陵县西,汉武帝元朔五年,
(全、赵、戴武下增帝字。)
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
(守敬按:见《史》、《汉表》贤薨於宣帝时,《史表》节字,当是后人所加。《汉表》泉作众,亦传钞之误。)
王莽名之曰溥润,
(朱《笺》曰:孙云、《汉志》作闰。守敬按:明抄本作润。)
零陵郡治故楚矣。
(守敬按:宋本《环宇记》永州,春秋战国皆为楚南境。《舆地纪胜》引《图经》云,世以楚地为翼、轸,零陵入轸十一度。)
汉武帝元鼎六年人桂阳置。
(守敬按:《汉志》武帝元鼎六年置。《元和志》宋本《环宇记》并云,武帝分长沙置。)
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实惟零陵,
(守敬按:《史记·五帝本纪》实作是。朱此下有或作零郡四字,全氏曰,四字《注》中《注》。戴以为衍文而删之。)
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
(守敬按:《后汉书·陈球》,桂阳黠贼乐荆部,以坏为零陵太守,贼虏消散,而州兵朱盖等以,与桂桂阳贼胡兰转攻零陵。球统大木为线性,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馀步,多所杀伤。贼复激流灌城,球辄於内反决水淹贼。相拒十馀日,不能下,会中郎,将度尚将救兵至,遂共存斩盖等。)
县有白土乡。《零陵先贤传》曰;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列名白土为更生乡也。
(会贞按:《御览》一百五十七引)
《零陵先贤传》稍略。)《晋书地道志》曰:
(戴改志作记。)
县有香茅,气甚分香,言贡之以缩酒也。
(守敬按:《御览》九百九十六引《晋书地道志》,以泉陵县为零陵,非也。而言作古则是。又引《吴录·地理志》亦云,泉陵有香茅,古贡之缩酒。中徵此言为古之误。《舆地广记》,《禹贡》荆州菁茅也。)
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
(守敬按:今沲水屈曲流,自江华县北迳道州,合潇水曰潇江,至零陵县西北入湘水。)
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水出邵陵县历山,崖登险阻,峻?万寻,澄渊
(戴作源。)
湛于下,应水涌于上。
(会贞按:县详《资水》篇。《续汉志·注》引罗含《湘中记》有雍水注湘,雍为应之误。今曰芦洪江,出东安县北八十四渡山,山根迤逦不断,凡数十里。)
东南流迳应阳县南,晋分观阳县立,
(会贞按:《宋志》,晋惠帝分观阳立。但验之地形,应阳之南为洮是,洮阳之南为观阳,则观阳不得越洮阳而有此地,《宋志》观当洮之误,而郦氏沿之。晋属零陵郡,宋、齐、梁因。在今东安县东北。)
盖即应水为名也。应水又东南流,迳有鼻墟南。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
(朱陵讹作阳。赵据《汉志》校改,戴改同。会贞按:《史记·正义》引王隐本作泉陵,据此则应阳之立乃合洮阳及泉陵二县地。)
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庙,
(会贞按:《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王隐主至象所封也同。并引《舆地志》云,应阳到东有山,山有象斋,与此合。在今东安县东北。而《括地志》云,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专利权传云,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则在今道州北,盖别一庙欤?《舆地广记》零陵下云,有鼻墟,象之所封,营道下云,亦虞时鼻国之地,有象祠,唐元和中,刺史薛伯高毁之。纪载最为分明。乃《一统志》谓有庳墟在道州北,接东安县界,引此《注》云云,未审也。)
言甚有灵,能兴云雨。余所闻也,
(守敬按:闻字贯下读,也字当衍。)
圣人之神曰灵,贤人之精气为鬼,象生不惠,
(戴改惠作慧。会贞按:惠、慧通。《列子·穆王》篇。秦人达氏,有子少而惠。《后汉书·孔融传》,将不曰惠乎?是其证。)
死灵何奇乎?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
(会贞扫:今芦洪江自东安县东南流,至零陵县北,入湘水。)
湘水又东北得氵毛口,
(守敬按:《续汉志·注》引罗《湘中记》,有祁水注湘。《永州府志》谓之祁江,此口正祁水之口,而《注》称氵毛口,又不别叙祁水,岂氵毛为祁之误欤?抑祁水之异名欤?)
水出永昌县北罗山。
(会贞按:吴置县,属零陵郡,晋、宋、齐、梁因。在今祁阳县西北。今祁江同县西北腾云岭。)
东南流迳石燕山东,
(会贞按:《元和志》,石燕山在祁阳县西北一百十里,宋一《环宇记》在县西北一百十五里,一名石燕洞。在今县西北和十里。)
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
(会贞按:《类聚》九十二引《湘中记》,零陵有石燕,形似燕,得雷风则飞,颉颃如真燕。《御览》四十九引罗含《湘中记》,石燕在泉陵县,雷风则群飞翩翩然,其土人未有见者。又宋本《环宇记》引甄烈《湘州记》,石形似燕,大小如一,山明云净,即翩翩飞翔。说称异。)
其水又东南迳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
(会贞按:今祁水东南流至祁阳县东北入湘水。)
又东北迳祁阳县南,
(守敬按;吴置县,属零陵郡,晋因。宋泰始初学者改属湘东郡,五年,仍属零陵郡,齐、梁因。在今祁阳县东北九十里。)
又有馀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
(守敬按:县详《资水》篇。今水曰清江,出祁阳县东北七泉龙潭,东南流入湘水。)
其水
(朱此下衍浊字,戴、赵删。)
扬清泛浊,水色两分。
(守敬按:清江本清流,而注云泛浊者,《一统志》,白河江在清江东,南流合清江。清江水绿,白河水白,如泾、渭两分。)
湘水又北与宜溪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新宁,故新平也。众川泻浪,共成一津。
(守敬按:《宋志》,湘东郡新宁令,吴立。新平,张勃《吴录》有此县。晋孝武太元二十年省。是新宁、新平本各一县,晋新平入析宁耳。《一统志》新宁故城在常宁县西北,新平故城在县西南,是也。然考《元和志》,吴置新平县,宋元微中,三洞蛮抄掠州县,遂移就江东,因蛮寇止息,遂号新宁。宋本《环宇记》同,与《宋志》说文异。则郦氏谓新宁故新平,乃别有据。《续汉志》引罗含《湘中记》,有宜水注湘。《隋志》,新宁有宜溪水。今宜水出常宁县西南,数源合舍。)
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迳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
(守敬按:宋本《环宇记》载宜溪水,引《湘州记》支流,傍有穴,天旱,以水灌之,辄致暴雨,即《吴都赋》所谓龙穴内蒸,零雨所储也。)
宜水又西北注于湘。
(守敬按:今宜水东北流至常宁县东北入湘水,与《注》称西北流异。)
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舂陵县西北潭山,
(赵云;此是吴复立之舂陵县。《晋志》曰,舂陵属零陵郡。《宋志》曰,舂陵令属营阳太守。守敬按:舂陵县诚意前都溪水下。舂水在县东北,此西北当东北之误。《汉志》,舂山,舂水所出。则潭山乃舂山之异名。今舂水出新田县西北舂陵山,俗曰乌江源。)
又北迳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江水也。
(守敬按:《汉志》,舂水北至酃入湖。郦氏云注湘,盖湖有湮塞矣。今舂水自新田县东南流,迳嘉禾县,折东北迳桂阳州耒阳县至常宁县东北入湘。)
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酃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
(会贞按:此句有讹文。承水在湘西,是从西南来注,非东南。别有未水在湘东,是从东南来注。此东南当西南之讹,否则,承水为耒水之讹,承、耒形近。)
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艹?}山。
(会贞按:此云承水出邵陵县界邪{艹?}山,隋以后改县为邵阳。故《明一统志》谓丞水出邵阳县邪{艹?}山。《汉志》师古《注》又云,出永昌县界,即今祁阳县地。《水道提纲》又云,出衡阳县西南界之大云山。大云山即邪{艹?}山,盖此山跨邵阳、祁阳、衡阳三县界。-东北流至重安县,迳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会贞按:《舆地纪胜》,舜庙在衡阳县仙上峰。又云阜山,引《湘水记》舜南游经此。后立祠,每祭辄有云起,在今衡阳县西。)
又东合略塘
(会贞按:《御览》八百一十三引《荆州记》,重安县有{田石}苦历反塘。《舆地纪胜》在衡阳县,引《祥符图经》云,周回三十里。又引《湘水记》,谓之客寄塘。在今衡阳县西九十里。)
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绿,作铜腥,鱼为之死。
(朱绿作渌,全、赵同,戴改。赵云:按《名胜志》引此,死作飞。《养鱼经》曰,鱼满三百六十,则龙为之长,而引飞出水,内鳖则鱼不复去,则鱼飞诚亦有之。守敬按:《御览》引《荆州记》此条,作糸、作死。《舆地纪胜》引《湘水记》作绿、作飞。)
承水又东北迳重安县南,故零陵之锺武县,
(朱此七字讹在汉长沙句下,戴、赵同。守敬按:非也,今订。汉锺武县属零陵郡,后汉永建三年列名重安,仍属邻零陵郡,吴属衡阳郡,晋、宋因,齐属湘东郡,梁因。在今衡阳县西八十里。)
汉长沙顷王子度邑也。
(朱度作虔,《笺》曰:《汉一》作锺武节侯度。戴、赵改。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度。)
王莽更名曰锺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锺武县西南表山,
(守敬按:《隋志》,衡阳有武水。据《湖南通志图》,武水出衡阳县西南三阳山。)
东流至锺武县故城南。而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
(赵云;按下缺文。会贞按:当有又东二字。考《汉志》长沙国有承阳县峭见此《注》似脱。然《元和志》谓蒸阳故在衡阳县西一百七十城,则更在重安之西。郦氏盖偶略之,不在此缺文中也。)
至湘东昨承县北,
(会贞按:《汉志》承阳,应劭曰,承水之阳。《注作承水所本。》《续汉志》、《晋志》作丞阳。此县吴置,《晋》、《宋志》作临丞、《齐志》作临蒸,《注》作临承,亦从《汉志》也。吴属衡阳郡,晋属湘东郡,东晋为郡治,宋、齐、梁因。今衡阳县治。)
东注于湘,谓之承口。
(会贞按:今丞水东北流至衡阳县东北丞口,入湘水。)
临承即故酃且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魏正地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
(守敬按:《耒水注》,酃县故治,西北去昨承县一十五里,则二县非一城,此谓临承即故酃县地也。前汉酃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吴志·孙亮传》,太平二年,以长沙东部为湘东郡。《宋志》同。吴太平二年,当魏甘露二年,此作正元,异。吴湘东郡理酃县,见宋本《环宇记》。酃县在湘水东,郡治湘东,此名所由起,自东晋太元中,省酃县,移郡於临丞,则在湘西矣,故以此为郡旧治也。在今清泉县东十二里。)
县有石鼓,高六赤,湘水所迳,
(戴赤作尺。守敬按:赤、尺古通。宋玉《钓赋》以出三赤之鱼于数仞之水中。北齐《平等寺碑》,永平中,造定光铜像一区,高二丈九赤。陆放翁诗祠官粟一囊,不瞻躯七赤可证。《舆地纪胜》石鼓山有东岩、西溪、朱陵、后洞。《名胜志》在衡阳县东北三里。《祥符图经》支流,俗传卢龙推鼓,下入于潭水,据丞、湘之会。在今清泉县北二里。)
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
(会贞按:《渭水注》载朱圉山有石鼓,鸣则兵起,与此同。)
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
(会贞按:《类聚》八云,旧说泉陵县有石鼓,旧闻数十里,今无声。与此全同,又疑即君章说,而泉陵或是误字。)
观阳且东有斐岩,其下有石鼓,形中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
(会贞按:今打鼓洞在灌阳县西十里,有石,击之如鼓声。或疑即此石鼓,但洞在观水西,郦氏前叙观水迳观阳西,则古县在水东,而裴岩又在县东,亦不合,岂《注》到东为县西之讹欤?)
湘水又北历印石,
(朱又北讹作北又,协会餐乙。)
石在衡山县南,湘水右侧。
(朱讹作衡水县南江水又有,赵改衡水作锋山,又以《名胜志》交改江水作湘水,改又作右侧。全、戴从之、删有字。会贞按:在今衡阳县北石鼓山北。)
盘石
(赵盘作磐。)
或大或小,临水,石悉有迹,
(朱石上有而字,戴、赵删。)
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
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
(守敬按:吴置县,属衡阳郡,晋改曰衡山,仍属衡阳郡,宋、齐、梁因。在今属衡阳县东北。)
山在西南,
(守敬按:《汉志》湘南,《禹贡》衡山在东南。《括地志》,湘潭县西四十一里。在今衡山县西三十里。)
有三峰,一句紫盖,
(守敬按:紫盖峰在今衡山县西北二十里。)
一名石?,朱无此四字,赵云;按胡渭曰,此处有脱误。盛弘之《荆州记》、《实学记》五引云,衡山有三峰,一句紫盖,一名石,一名芙蓉。《注》少石?一句。戴增。守敬按:今谓之石廪峰,在衡山县西北十六里。)一名芙蓉,
(朱芙蓉讹作容峰,赵同。守敬按:《一统志》亦以为据,谓古称容峰,非也。戴改作芙容,芙蓉峰在今衡山县西北十里。)
芙蓉峰最为竦?,
(朱脱芙字,蓉作容下同。戴作芙蓉。守敬按;《类聚》七引盛弘之《荆州记》,芙蓉峰最为竦桀。《事文类聚前集》十三引仍作。)
自远望之。苍苍隐天。
(守敬按:此当亦盛弘之《荆州记》文,而他书略之)
故罗含云:望若阵云,
(会贞按:《续汉志·注》、《类聚》七,《初学》五并引《湘中记》,衡山遥望如阵云。)
非清齐至少朝,不见其峰。
(会贞按:《类聚》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自非清齐天朝,不可望见。)
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
(守敬按:丹水、澧泉皆无考。《澧水》篇之水出武陵充县,与衡山中隔沅、资、涟诸水。《夷水》篇之丹水,出夷道,更隔澧水,又在右,不在左,皆非此水也。今衡山之东有数水,东入湘水,未知孰为丹水?衡山之西有数水,北入连水,未知孰为澧泉也?)
《山经》谓之岣嵝山,为南岳也。
(戴以山字为衍而删去。守敬按:《初学记》五亦引《山海经》云,衡山一名岣嵝山。然考《中次十一经》但言衡山,惟郭《注》云,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则此引郭《注》文,今本作《初学记》亦误。戴未检原书,臆删山字,尤非。又郦氏不言有《岣嵝碑》,此足证《禹碑》之伪。有岣嵝峰,衡山之主峰也。在今衡阳县北五十里。)
山下有舜庙,
(守敬按:《初学记》引罗含《湘中记》,衡山、九疑皆有舜庙。太守至官,常遣户曹致敬修祀,则如有纟玄歌之志。)
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
(会贞按:《后冯书·张衡传·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衡山南有南正重黎墓。楚灵王时,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一统志》,祝融墓在祝融峰上。峰在今衡山县西北三十里。)
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
(朱无禹字,戴、赵增。赵据全校乞讨血马作白马云:卷四十衡山《注》同。会贞按:《吴越春秋》曰,禹伤父功不成,登衡山,因白马以祭之。忽然而卧,梦见赤绣文衣男子。乐玄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请齐於黄帝之岳。乃退齐三月,登宛委,发石得金间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是郦所本,则作血马不误。全氏盖谓血马当作血白马,笔误为用白马耳。赵氏未检原书,遂改血作用白失之。)
芙蓉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
(会贞按:《御览》三十九引盛弘之《荆州记》,石?下有石室,寻山径,闻室中有讽诵声。石?、芙蓉各一峰,且石?在芙蓉之西北,此言石室在芙蓉峰东,恐有误。)
衡山东南二右,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
(朱沿讹作江。戴同,赵改。又九向讹作中有,戴、赵於中有下一步增九向二字。守敬按:《初学记》五引盛弘之《荆州记》,东南临湘川,自湘川至长沙七百里,九向九背,然后不见。是郦所本。又《续汉志·注》引《湘中记》,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亦可为此当作沿湘,但作九向九背之证。)
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
(朱《笺》曰:按此《注》所引渔歌,九面正与转字相叶,即九向之义,宋本自误作九回耳。)
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守敬按:《在聚》七引盛弘之《荆州记》,芙蓉峰上有泉飞源,如一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初学记》五引作如舒一幅练。)
湘水又东北迳湘南县东,
(守敬按:县详《涟水》篇。)
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
(守敬按:吴置县,属衡阳郡,晋因。此言衡阳郡治,逆探下宋徙郡治湘西为说也。齐、梁伤脑筋为郡治。在今湘潭县南。)
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
(朱甘露讹作正完。赵云:按魏正元二年,吴五凤二年也。《吴书·孙亮传》郡以太平二年置,则魏甘露二年也。戴改甘露。)
治湘南。太守何承天
(赵太守上增晋字,孔刻戴本同。官本治下增晋字。守敬按:何承天虽生於晋时,而终於宋代。《宋书》有传,其为衡阳内史,在元嘉十馀年,赵、戴直以为晋太守,是并《宋书》未考矣。官本所增尤非,盖《注》云湘南者,以湘南为衡阳郡治也。领导产晋字於治也。今增晋字於治字下,使治字与湘南隔绝,则不积压所治为何指。又晋湘南县属衡阳郡,无立湘南郡事,依附和晋湘南太守是误谓晋有湘南郡矣。保疏舛乃尔?)
徙治湘西矣。
(朱治讹作郡,戴、赵改。)
《十三州志》曰:华水出桂阳郴县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
(朱华水上有日字,戴、赵同,又於华山增日字。会贞按:此华山即《耒水注》,耒水又西迳华山之阴,亦曰华石山也,无日华山之名。窃以华水上本作曰,属上,传钞者误曰为日,后人又谥日上增曰字。戴、赵不悟此日字为衍,反据增下日字,失之。又按《耒水注》但言华山,不言有华水,惟云,黄水出郴县黄岑山,即庾仲初以为骑田峤水,北入湘水,注于大江者,黄、华开拓近,疑此华水华山为黄水、黄山之误,附记以备一说。)
《地理志》曰:郴县有未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
(赵删入上西字。守敬按:《汉志》入上无西字,湘作湖。《耒水注》本有酃湖,为未水所迳。《汉志》入湖,盖入湖以入湘也。故郦氏於此引《汉志》,乞讨入湖作入湘江。考耒水入湘在承水注湘之下,湘水迳衡山县之上,《注》引《汉志》於此,乃因至湘南之文。又以《十三州志》与《汉志》略同,亦连类引之。其实衡山县本汉湘南地也。)
湘水又北迳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会贞按:《御览》四十九引宗渊《麓山记》,山足曰麓,盖衡山之足也。此山在今湘湘县南,下又言湘又左芝麓山东,则在今善化县境,是自衡山县北,循湘而北,过湘潭至善化,皆衡山之脉也。善化之麓山,据《通鉴》后汉乾佑三年《注》有岳麓、道林等寺,郦氏於此言息心之十多所萃焉,则并为释子禅栖地矣。)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氵米水从东南来注之。
(守敬按:《氵米水》篇见后。)
又北过醴陵西,漉水从东来注之。
(朱作漉水从东注之。赵据云:《漉水》篇《经》文,东下增南来二字。戴增同。守敬按;漉水西流,《经》文虽有屈从醴陵西西北流之说,在西多北少,当止增来字为是。)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
(守敬按《续汉书》作七八年中。)
长沙醴陵县有大山,
(守敬按:县详《漉水》篇。《续汉志·注》引《荆州记》,县东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室中有石床、石臼。今名王仙山,在醴陵县东三十里。)
常鸣如牛?声,
(朱?作吼,《笺》曰:宋本作?。戴、赵改。会贞按:明抄本作?。《续汉志》作?。)
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
(守敬按:《续汉志》至此止。)
因以为候。
湘水又北迳建宁县,西傍湘水,
(朱西作而。戴以而旁湘水县北六字,为讹舛衍文,依归有光删。赵改而作西。)
县北有空冷峡,
(赵云;按《方舆纪要》引此文,作空灵峡,张舜民《郴行录》同。《环宇记》作空ぎ峡。会贞按:《梁书·元帝纪》,李洪雅自零陵率众出空云滩,《王僧辩传》作空灵滩,《通鉴·注》以空云为空中楼阁灵之误。《名胜志》引此作空灵,顾氏引同,与史合。《郴行录》,自醴陵江口南行十馀里,有空灵岸,在职今湘潭县西南百二十里。至《江水注》之空冷峡。与此同名异地。《环宇记》作空ぎ峡,叙於秭归。赵氏於《江水》篇云,即《湘水注》之空冷峡。此又引《环宇记》以表异同,混两峡为一,失之。)
惊浪雷奔,?同三峡。
(会贞按:三峡详《江水》篇。)
湘水又北迳建宁县故志下,晋太始中立。
(守敬按:晋太始时,此地地属孙皓,不当云晋立。《宋志》建宁,吴立。以本物尽其用主《资》《漓》等篇称魏某年吴立某郡例这,太始中下当有吴字。吴属长沙郡,晋、宋、齐、梁因,在今湘潭县。乃赵氏引《方舆纪要》云,建要城在湘潭县西百六十里,不知顾氏谓湘南城在县西六十里,而以或指此为建要城误。何赵氏反据之?)
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官刻戴本无之字,后文渎水从东来流注之,微水从东来流注之亦无之字,并云,近刻有之字,守敬按:依通例当有之字。孔刻戴本亦有之字此及《渎水》、《微水》二条,明是《大黄》本之脱,戴不订补,而但与近刻表异同,何耶?)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迳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
(守敬按;《一统志》,山在今湘潭县东,濒江峭立,洞壑杳然。)
湘水又北迳昭山西,
(朱脱湘字,戴、赵增。守敬按:《元和志》,山在长沙县南七十里,临湘水。在今善化县南六十里,接湘潭县界。)
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
(守敬按:宋本《环宇记》引宋《永初山川记》,山下有旋潭,深无底,是湘水最深之处。昔有人舟覆於此潭,其甑后於洞庭得之一,即知暗通。《元和志》亦作旋潭,《御览》六十九引《湘中记》或曰,昭潭无底橘洲,则此说相传久矣。)
亦谓之曰湘州潭,
(守敬按;晋怀帝立湘州於长沙,此潭近湘州,故又有湘州潭之名。)
湘水又北迳南津城西,
(会贞按:《通鉴》,后汉乾佑三年,马希萼至长沙,军于湘西。马希广遣刘彦瑶召许可琼,帅战舰五百艘,屯城北津,属于南津。是北津、南津,就长沙为说。下文这北津城,取北津为针,此城则取南津为名,在今善化县西南。)
西对橘洲,
(会贞按:《御览》二十二引盛弘之《荆州记》,橘洲在长沙郡南四里,对南津,常看如下,及至夏水怀山,诸洲皆没,橘洲独在。《通鉴》梁太清三年,湘州刺史河东王誉与鲍泉战,败于橘洲。《注》引《晏公类要》,橘洲在长沙西南四十里,湘江中四洲,橘洲其一也。张舜民《郴行录》,橘洲东对潭州城。在今善化县西南。)
或作吉字,
(全云:四字《注》中《注》。何氏曰:周子充云,橘,决律切,吉,激质切,本作两音,北入混而一之。故郦道元《水经注》云,橘洲或作叶字。赵云;按吴音亦呼为吉字,不惟北也。)
为南津洲尾。
(会贞按:此洲亦取津为名,湘水北流,洲南首而北尾。橘洲为南津洲尾,则南津洲在橘洲之上,在今善化县西南。)
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
(朱《笺》曰:孙云,疑作橘子洲戊。赵云;按子戍,戍之小者耳,犹子城之类,守敬按:梁武帝与萧宝寅书,有小城,、小戍之文,则赵说当是。在今善化县西,湘江中。)
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
(守敬按:今曰靳江,出湘乡县北,东北流经宁乡县,至善化县西南入湘水,)
湘浦也。
又迳船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
(戴州改洲。守敬按:郦意指治临湘之湘州,非谓湘水中之洲也,且洲在水中,亦不得言湘水迳西,戴改失之。)
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
(守敬按:长沙郡见下,郡与湘州同城,所谓旧中国治也。郦氏言后移州城南,必有所据,今无考,当在善化县南。)
湘水左麓山东,
(会贞按:《御览》四十九引盛弘之《荆州记》,长沙西岸有麓山,其中有精舍,左右林岭,环回泉涧,精舍傍有矾石,每至严冬,其上不停霜雪。李邕书碑额,仍题《麓山寺碑》。《元和志》、宋本《环宇记》并谓之岳麓山,云在长沙县西南,隔湘江六里。今岳麓山在善化县西南。)
上有故城,
(会贞按:此志建置无考。)
山北有白露水口。
(会贞按:《晏公类要》,湘江中四洲,一曰白水洲,洲羔以白水得名。即此白露水也。当在今善化县西南。)
湘浦也。
又右迳临湘县故城西,
(守敬按:秦县为长沙郡治,汉为长沙国治,后汉、吴、晋、宋、齐、梁为长沙郡治。在今长沙县城南。)
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
(守敬按:宋本《环宇记》亦云,以地临湘水为名。)
王莽改号抚陆,
(朱睦作陆,戴、赵同。守敬按:残宋本、黄本并作睦,《汉志》原是睦字。)
故楚南境之地也。
(朱脱楚字,直据《名胜志》校进,戴增同。会贞按:《名胜志》但言为楚黔中地。惟《元和志》云,楚之南境。《御览》一百七十一引《十道志》为黔中地之南境。宋本《环宇记》同。)
秦灭楚,立长沙郡,
(会贞按:《史记·始皇纪》二十三年,虏荆王。《汉志》,长沙秦郡。宋本《环宇记》引甄烈《湘州记》,秦始皇二十五年,亻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张为长沙郡,以统湘川。)
即青阳这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令曰:荆王献青阳以西。
(朱脱令曰二字。全氏曰:按此乃二十六年诏书中证语,其时荆亡已三年矣。)
《汉书·邹阳传》曰:
(朱无曰字,赵同,戴增。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并有曰字。)
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
(守敬按:《史记·始皇纪·集解》兼引张、苏说。长沙县下有是字,则苏林亦以青阳为地名,谓即魏之长沙县也。师古《汉书·注》但采张说,不及苏说。尤刻《文选·邹阳上书吴王·注》又引苏说,作青是,水名也。王先谦以一人而说互异为不可解,不知是尤误衍,胡克家《考异》已辨之矣。)
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
(守敬按:见《史表》、《汉书·高帝纪》及《吴芮传》。)
是城即芮筑也。
(守敬按:《括地志》,吴芮故城在潭州长沙县东南三百里。)
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
(地敬按:《史》、《汉表》及《长沙定王传》,景帝前二年封。)
王莽之镇蛮郡民。
(守敬按:《汉志》作填蛮,填、镇通。)
于《禹贡》则荆州之域。
(守敬按:《元和志》、《御览》一百七十一引《十道志》,潭州,《禹贡》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守敬按;《宋志》湘州刺史,晋怀帝永嘉元年,分荆州之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营阳、建昌,江州之桂阳八郡立,治临湘。郡廨西有陶侃庙,(朱脱有字,戴、赵增。)
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纟?容一人坐,形制甚古。
(朱此四字作一形字。守敬按:据黄本,流下有制字,此句当是形制甚古。传钞脱甚古二字,又以制字错入流字下也。今订,详见下。)
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
(守敬按:《事文类聚·续集》十引盛弘之《荆州记》,湘州南寺之东,贾谊宅有井,小而深,上敛下大,状似壶,即谊所穿井。谊宅今为陶侃斋。《书钞》一百三十三引盛弘之《荆州记》,井傍有局脚石床,可容一人坐,形制甚古,相传曰谊所坐。《御览》九百六十六引《湘州记》,州故大城内有陶侃庙,地是贾谊故宅。谊时种甘,犹有存者。《括地志》,贾谊宅在长沙县南三十步。《元和志》,在县南四十步。在今县西北濯锦坊。)
城之西北有故市,
(会贞按:宋本《环宇记》,新市在长沙县东北一里斗昔吴芮为长沙王,百姓种植,累年不熟。澧州道士有状闻王支,郡东南皆流水,此土丰,可置市。王遂徙市以背流水。此故市盖未徙以前之市也。)
北对临湘县之新治。
(会贞按;《一统志》汉临湘县城为长沙郡治者,在今城之南,而今之长沙县治,即《水经注》所谓临湘新治,本在城外,隋、唐时包入城中。)
县治西北有北津城,
(会贞按:城当在今长沙县西北。)
县北有吴芮冢,广?俞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
(会贞按:《汉书·吴芮传》,徙芮为长沙王,一年梦。《括地志》,芮墓在长沙县北四里。在今县西北。而《明一统志》谓墓在江西乐平县吴石山,当因芮为鄱阳人而傅会之。)
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
(守敬按:《魏志·注》作博。)
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预期冢人
(赵预改豫,戴改与。守敬按:《御览》作预,《魏志·注》作豫,预、豫、与并通。)
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举目张,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举目张瞿然曰:是先祖也。睚芮卒至冢发四丰年,至见纲又四十馀年矣。
(守敬按:《魏志·诸葛诞传·注》、《御览》五百五十八引《世语》互有详略。《续博物志》七全引条。
湘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郭口,并湘浦也。(会贞按:《晏公类要》,湘江中有四洲,一曰誓洲誓口,盖以洲名。《通鉴》梁太清三年,信州两间史鲍泉伐湘州军于石?郭寺石?郭口,盖与寺近也。并当在今长沙县西。)
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
(会贞按:《通鉴》,梁太清三年,湘东世子主等军至麻溪。《明·地理志》有麻溪流入湘水曰麻溪口,在今长沙县北。)
湘水又北迳三石山东。
(会贞按:山在今长沙县西北。)
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也。
(朱脱也字,赵增,戴增矣字。会贞按:据《湖南通志图》,长沙到有一小水,东南流於县西北入湘水,盖即三石水也。)
水北有三石戍
(会贞按:宋本《环琮记》,三山石下,城在长县西北十里。昔吴主孙权以程普为长沙都尉,以防关羽,因此为名。)
戍城为二水之会也。
(会贞按:谓在三石水与湘水交会处。)
湘水又迳浏口戍西,
(会贞按:《通鉴》后梁开平元年,楚王马殷使黄?帅战舰三百,屯浏阳口,即此。《方舆纪要》谓浏口戍,江左所置,在今长沙到北十里。)
北对浏水,
(会贞按《浏水》篇见后。)
又北,氵为水从西南来注之。
氵为水同益阳县马头山,
(守敬按:县见《资水》篇。《续汉志·注》引罗含《湘中记》,有伪水,注湘。伪乃氵为之讹。今氵为水出宁乡县西百五十里大氵为山。)
东迳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
(守敬按:《宋志》,吴曰新阳,晋太康元年,更名新康。吴属衡阳郡,晋、宋、齐、梁因。在今新宁县西十里,)
氵为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氵为口戍,东南注湘水。
(守敬按:氵为口戍在今长沙县西北十五里,今氵为水东北流迳宁乡县,至长沙县入湘水。)
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
(会贞按:下接称湘水左岸,则此二口并当在右岸,在今长沙县西北。)
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朱之作又,《笺》曰;宋本作之。戴改,赵删。会贞按:明抄本作之。杜甫有《入乔口诗》,范成大有《乔口别游子明诗。《九域志》,长沙有乔口镇。《明·地理志》,长沙西北有乔口巡检司。今谓之乔口河,皆作乔。又《唐志》岳州有桥江县,潭州有桥口镇兵,桥乃乔变文。乔、高形近,疑此《注》高皆乔之误。段玉裁则谓乔、高通用。)水出益阳县,
(会贞按:《注》所谓水出益阳县者,言自湘水出为益阳县地也。高水出高口,下注湘,与下锡水出湘水之锡口,下流仍注湘同。特下言湘水左派谓之锡水,此不言湘水左派谓之高水为略耳。《明·地理志》云,益阳东有乔江,滨江之分流也,下流复合於深江。《一统志》云,乔口河自益阳县流至长沙县界入湘,乃后世别指一水,以当乔水之源,非此《注》所指之水源也。)
西北迳高戍南,
(会贞按:戍在今长沙县西北。)
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
(赵受上增首字。)
谓之上鼻浦。高水西北与下鼻浦合,
(朱西讹作南,戴改。赵据共本作西。会贞按:残宋本作西。)
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
(会贞按;鼻洲当在今湘阴县西南,一水出洲首为上口,故谓之上鼻水;一水出洲尾为下口,故谓之下鼻水。其各出湘水入高水,并当在今湘阴县境。)
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
(会贞按:潭在今湘阴县西南。)
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
(会贞按:因高水潴为陵子潭,其流注于湘。称陵子口。益足徵上高口为水所出之口,百所入之口也。今长沙乔口为乔口江所报告文学处,盖即此《注》之陵子口。高口则在南,自高水上流湮塞,其下流故道,别通资水入湘,故水亦有乔口江之名,而入湘处谓之乔口,今湘阴县西之林子口,非此口民。)
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
(守敬按;洲不当言会,会盖迳之误。)
左合上鼻口,又北,左对下鼻口,
(朱作右对,戴、赵同。守敬按:下鼻口在湘水之左。是左对,右面右也,此为左之误无疑,今订。)
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
(会贞按:在今长沙县西北,铜官山下。)
湘水又北铜官山,
(会贞安:《隋志》,长沙有铜山,《元和志》,在长沙县北一百里。宋本《环宇记》同,引甄烈《湘州记》,盖楚之铸钱处,故曰铜官山。在今长沙县西北九十里。)
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全本董沛校云:《环宇记补阙》引《水经注》云母下有服之不配四字,当据补。守敬按:朱本无此四字,黄、吴本亦无。惟《元和志》云,云母山在长沙县北九十里。《列仙传》,长沙云母,服之不配是万氏引《注》,依《元和民》臆续四它,不当以为据。郦氏谓云母乃铜官之异名,则本是一山,盖峰峦绵延,故吉琢又以为二山也。)
又北过罗县西,?水从东来流注之。
(戴无之字。守敬按:非也,说见前。《氵买水》篇见后。)
湘水又北迳锡口戍东,
(守敬按:当在今湘阴县西南。)
又北左源,谓之锡水。
(守敬按:《史记·货殖传》,长沙出连、锡。此水盖因其地出锡,因名。《注》言湘水左派谓之锡水,则水在湘西,所云锡口,即此水出湘及注湘水枝枝北出之前,今湘水自县南文武洲分流,则古锡水在县西南。)
西北流迳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玉水注焉。
(朱注字在玉字上。戴、赵同。守敬按:锡水为正流,不当言注玉水宜移注这於玉水下方合,今订。)
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
(守敬按;今有玉水,出湘有县北玉笥山,西流入湘,非此水也。此水出玉池,东南注锡,则在锡水之西,在今湘阴到西南。)
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流注于锡,
(朱脱注字,赵增,戴改流作注。)
谓之三泾,
(朱作三阳泾。赵阳改锡,仍迳。戴仍阳改泾,下门迳一津、导迳并改作泾。守敬按:《庄子·秋水》篇,泾流之大。《注》,泾,通流也。此水在锡水北,亦在今湘阴县西南。)
水南有三戍,
(守敬按:戍在今湘阴县西南。)
又东北注于湘。
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
(会贞按:《注》前后叙湘水左右城戍甚多,率取山水为名,此望屯浦则浦取屯兵为名也。在今湘阴县西南。)
湘水又北,枝津北出,
(朱无支字、出字,戴增。赵据黄本增枝,又增出。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交有枝字。)
谓之门泾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泾口。
(会贞按:《湘阴县志》,湘江北迳文、武二洲之间,为鳊鱼潭,分流为文迳江而西北流,又北流,又东北流,右会县河。《一统志》文泾江在湘阴县西,即门泾口。按图,湘水自县西南分流,至县西北复合。)
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太湖,
(朱大作太,下同。赵仍,戴改。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大。)
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会贞按:此水与黄水同出大湖,今羹脍湖也。见下。今湘阴县北有赛港,西北流入湘,源委与黄水相近,盖即三溪水矣。)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泾。
(会贞按:《注》不言大对水承大湖,盖三溪水、黄陵一小水也。大对水在湘水东,三津在湘水西,二水东西相值,故《注》对举之,并在湘阴县北。)
湘水又迳黄陵亭西,
(会贞按:《续汉志》罗县,《注》引《帝王世纪》有黄陵亭。在今湘阴县北。右合黄陵水口,(朱右讹作又,戴改,赵据黄本改。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右。)
其水上承大湖,
(会贞按:《方舆纪要》,黄水出黄陵山下,西流三十五里入湘江,即羹脍湖也。山在湘阴县北四十里,湖在县西北五十里。是黄花菜水今自山西流汇为湖,与《注》言水承大湖异也。)
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
(会贞按:《括地志》,黄陵斋在岳州湘阴县北五十七里,舜二妃之神。韩愈有《黄陵庙记》,在今湘阴县北四十里。)
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滋于湘江。
(会贞按:《列女传》,舜陟方,死於苍梧二妃死於江、湘之间。郭璞《山海经·注》,说者皆以舜陟方而死,二妃从之俱溺死於湘江。)
神游洞庭之渊,出入境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
(赵增添:按《说文》,潇,水名,从水,萧声,相邀切。又潇,水清深,从水,肃声,子叔切。则潇是水名,故朱子以当洞庭九江之一。今《注》以潇为水清深,盖误续《说文》也。又按《山海经》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於潇湘之浦,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境必以雨。《楚地记》因之,云:巴陵湘之渊,在九江之亦同此旨。守敬按:《说文》有潇无潇,赵所举之潇字,是徐铉新附,郦氏安得读之!《注》文三潇字,皆当作潇,音如肃,郭注《中山经》云,潇水所在未详,潇因消,始别潇、湘为二水,郦不从之。春误识卓矣。赵以为误。失之。至后世所谓潇水上源,即此《注》之冷水下流,即此《注》之营水,又即《深水》篇之深水。宋人乃以当《禹贡》九江之一,列为傅会。)
《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浦矣,
(赵据《初学记》引此改矣作矢,戴改同。守敬按:《御览》六十五引《湘中记》作矣,与此同。《类聚》八引作矢,与《初学记》同。《太平广记》三百九十九引又作子,疑预防为是。慧琳《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引《博物志》云,樗浦,老子作之,胙卜,今掷之为戏。)
五色鲜明,
(守敬按:樗υ五木,盖分五色,说见《氵买水》篇。)
白沙如霜雪,赤岸基朝霞,
(守敬按:《类聚》、《御览》《广记》并作岸。)
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埂石立碑,树之于庙,以旌不配之传矣。
(守敬按:《续汉志·注》引《湘中记》,二妃之神,刘表为之立碑。《舆会碑记目》云,黄陵庙前有荆州牧刘表题云《湘夫人碑》。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
黄水又西流入于湘,
(守敬按:今黄水於湘阴县西北入湘水。)
谓之黄陵口。昔王子山有异才,
(戴以山为讹改作A19。守敬按:《后汉书·文苑传》,王延寿,字文考。《注》,一字子山。以文义求之,周王寿考,如南山之寿,两字皆与名相庆,是作A19乃《大典》本之讹,戴氏不能订正,反以山为讹,疏矣。)
年二十而得晋梦,作《梦赋》。二十一,
(守敬按:《后汉书》作十二馀,惠栋《后汉书补注》引此去二十一,一作二十四。)
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
(朱《笺》曰:张华《博物志》云,王子山,与父叔师到泰山从鲍子真学算,到鲁,赋灵光殿,归渡湘水,溺死。子山《梦赋·序》曰,臣弱冠尝夜寝,见鬼物与臣战,遂得东方朔与臣作骂鬼之书,臣遂作《赋》一篇叙梦,后人梦者,读育以却鬼,数数有验,臣不敢蔽。其词具《古文苑》中,守敬按:《梦赋》又见《类聚》七十九。)
湘水又北迳白沙戍西,
(会贞按:《通鉴》齐永元二年,萧颍胄以南康王宝融举兵江陵,遣将杨公则向湘州,克巴陵军进白沙,即此。杜甫有《宿白沙驿诗》。在今湘阴县北五十七里。)
又北,右会东町口?水也。
(会贞按:《氵买水注》,氵买水流注于湘,谓之东町口。)
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陂,东通湘渚。
(会贞按:水在今湘阴县西北。)
湘水又北,汩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
(会贞按:县详《赣水篇》。《汉志》师古引盛弘之《荆州记》,汨水出豫章艾县界。今水出平江县东,与义宁州界之蓼洞岭。)
西南迳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
(会贞按:宋本《环宇记》,纯山在平江县东南七十里。今平江县南五十里有连云山,纯水出此。《一统志》谓即纯山也。)
西北流,又东迳其县南,又北迳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
(会贞按:《宋志》,吴昌后汉立,曰汉昌,吴更名。《吴志·孙权传》,建安十五年,分长沙置汉昌郡。盖是时置汉昌县为郡治,后更县名而郡废。吴属长沙郡,晋、齐因,梁属巴陵郡。在今平江县东。)
纯水又右会汨水。
(会贞按:今水东北流,又折而西北,於平江县东南入汨水,)
汨水西迳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
(朱立字讹在长沙下,戴、赵移。)
因以为县,
(朱县作郡,《笺》曰;疑作县。戴、赵改。守敬按:《左传·十一年》杜《注》,罗国在宜城县西山中,后徙南郡枝江县。《汉志》,南郡枝江,故罗国。长沙国罗县,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道元盖兼采之。《通典》、《元和志》并云,罗·秦县。汉属长沙国,后汉、吴、晋、宋、齐、梁属长沙郡。在今湘阴县东北六十里。)
水亦谓之罗水。
(朱无水亦二字,全、赵同,戴增。即本下罗?为说,然春秋之罗非此水,见下。)
汨水又西,迳玉笥山。罗词《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
(会贞按:《方舆胜览》引甄烈《湘州记》,屈潭之左有玉笥山,屈平之放,栖偏差此山,而作《九歌》焉。《元和志》,在湘阴县东北七十五里。在今湘县阴东北,一名石帆山。)
汩水又西为屈潭,
(会贞按:《汉志》罗县,师古引盛弘之《荆州记》,沿汩西北去县三二里,名为屈潭。《史记·屈原传·索隐》引作四十里。在今湘阴县北。)
即汨罗渊也,
(朱无汨字。赵云:落汨字,《说文》,长沙汨罗渊,屈原所沈之水,从水,冥省声,莫狄切。会贞按:《方舆胜览》引此亦脱汨字,《御览》六十五引有汨字。)
屈原怀沙自沈于此,
(会贞按:《史记·屈原传》,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王怒而迁之。屈原至於江滨,作《怀沙》之《赋》,於是怀石投汨罗以死。)
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迳此,弭?戢江波,投吊於渊。
(会贞按:《御览》六十五引此,江流作沿波。《史记·贾生传》,绛、灌之属,短贾生,文帝以为长沙王太傅,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又太史公曰,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
渊北有屈原庙,
(会贞按:《史记·屈原传·索隐》引《荆州记》,北岸有庙。又《异苑》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水明净,异於常处,民为立庙在汨潭之西。今汨潭之西,今汨罗庙在湘阴县北六十里汨罗江上,明初重建。)
庙前有碑。
(守敬按: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戴郦说,盖已佚,下碑同。)
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
(赵云:按南下疑落郡字。守敬按:程坚,南阳人,见《后汉书·赵孝王良传》,言其素有志行,以郎中为惠王都传,不言为太守,或以南阳人为本郡太守,或为南郡太守,皆未可知。以地论,此与华容之云梦接,则非南郡近之,又《御览》四百十一孝感引《》及四百二十五清谦引《典略》,并云南阳程坚,字谋甫,当别一程坚,非后汉之程坚也。)
汨水西迳汨罗戍南,
(守敬按:戍在今湘阴县北,)
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矣。
(守敬按:《左传·昭五年》,楚伐吴,越大夫常寿过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远启疆帅师从之。吴人败诸鹊岸,楚子以ㄞ至于罗?。杜《注》,琐,楚地。鹊岸,庐江舒县有鹊尾渚。罗,水名。鹊岸既在舒县,则罗?不得反在江南罗县,此道元传会之说。《春秋地名考略》谓信阳州罗山县旧有罗水,北入淮楚子当至此。亦不合,当阙疑。)
世谓之汨罗口。
(朱脱之字,戴、赵增。会贞按:汨水自平江县西北流至湘阴县东北,分为二支,一支西稍北入湘,一支北流数十里,西北入湘,曰屈潭,亦曰汨罗口。)
湘水又北,枝分北出迳汨罗戍西,又北迳垒石山东,
(戴改垒作磊,下同。会贞按:《氵买水注》作累石山,垒,累形近。《九域志》作磊,《明一统志》、《名胜志》、《方舆纪要》诸书并同。戴盖据改。今磊石山在湘阴县北一百二十里。)
又北迳磊石戍西,谓之苟导泾矣,而北合湘水。
(会贞按:今湘水至磊石山分为二源,右派东北出迳山东,又北入洞庭湖,即苟导泾,与此《注》所叙合。)
湘水自汨罗口,
(朱脱湘水二字及罗字,戴增,赵但增罗字。)
西北迳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
(《文选·江赋·注》引《吴录》,巴陵县有青草湖。《初学记》七引盛弘之《荆州记》,巴陵南有芋草湖,周回数百里,湖面有青草山,因以为名。宋本《环宇记》,青草湖在巴陵县西南七十九里。《方舆胜览》,青草湖一名巴邱湖,北连洞庭湖互见下。)
西对悬城口。
湘水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
(会贞按:县城口在湘水西,则九口亦当在湘水西,并在今湘阴县北。)
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
(会贞按:湖之南口。)
右合苟导泾北口,
(朱《笺》曰:宋本合作会。戴、赵改会。会贞按:明抄本作合,朱无导字,全、赵、戴增。)
与劳口合,
(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劳作涝。)
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
(会贞按:劳口疑即今巴陵县南之荷塘湖,其北有同拌湖。)
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之。
(戴无之字,守敬按:非也,说见前。)
湘水左会清水口,
(朱讹作水青口。赵改云;《长沙府志》,清水潭在益阳县西七里。戴改同。)
资水也。
(守敬按:《资水》篇见后。)
世谓之益阳江。
(守敬按:《资水注》,资水入洞庭湖,谓之益阳江口。)
湘水左迳鹿角山东。
(守敬按:《通鉴》后梁开平元年,高季昌遣半倪可福攻朗州,淮南将冷业救之,进屯朗口。楚将许德动击破之,追至鹿角镇。镇盖与山近。而《明一统志》云,鹿角山在岳州府城南五十里。乃别一山也。据《注》山在资水入湖之西,当在今沅江县北。)
右迳谨亭戍西,
(守敬按:戍在今巴陵县南。)
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石浦,
(朱无石字,赵同,戴增。)
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
(守敬按:《初学记》八引《湘中记》,楂浦对岸古城,孙权遣程普所立。二浦砂上谨戍言,并在湘水右,在今巴陵县南,万石戍在侧湘浦北,为湘水与万石浦之会也。)
湘水左则沅水注之,
(守敬按:《沅水》篇见后。)
谓之横房口,
(守敬按:今沅水入洞庭处,东对磊石山,据《注》下云东对微湖,则横房口尚在东北。证以《澧水注》在澧水枝渎入沅之下,是非曲直古洞庭西南较狭於今也。)
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
(朱湖下衍口字,戴、赵删。守敬按:详见《江水》篇。)
西流注于江,
(会贞扫:《经》言微水注湘,《注》方公湘水,亦与江无涉,此江字似误。然后文三江,兼湘言之,则湘亦可称江,故此变文作江欤?)
谓之麋湖口。
(会贞按:今曰新墙河,出通城县西北境龙角山,西南流至巴陵县南,入洞庭湖,为新墙河口,亦名灌口。)
湘水又北迳金浦戍,
(朱湘作也,属上。赵同,下增湘字。戴改也作湘。)
北带金浦水,湖溠也。
(会贞按:水在今巴陵县南,戍北带金湘,则在水南。)
湘水左则澧水澧水注之,
(会贞按:《澧水》篇见后。)
世谓这武陵江。
(守敬按:《汉志》系澧水於武陵充县,东流迳零阳县,亦武陵郡地,此俗因郡以名水也。)
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
(朱重一北字,戴、赵删。)
名之五渚,
(守敬按:谓湘、资、沅、澧四水,自南而入,大江自北而过,洞庭潴其间,谓之五渚也。《舆地广记》主此说。)
《战国策》春与荆战友。大破之,取洞庭五渚也。
(朱无进字,赵同,戴增。守敬按:今本《秦策》作五都,鲍彪以丹阳、江陵,郢、若阝、鄢释之。然考《燕策》又云,汉中之甲,轻舟出於巴,乘夏水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史记·苏秦传》同,并作五渚。《集解》引《策》此文,亦作五渚。则郦《注》作五渚是《策》作五都,误也。《集解》谓五渚在洞庭,而《索隐》引刘氏谓在宛、邓之间,昨汉水,不得在洞庭。吴师道亦云,下汉至五渚,乃汉水下流,洞庭在江之南,非其地也。岂《秦策》所谓取洞庭五渚者,由江取洞庭,由汉取五渚欤?然宛、邓间之五渚,地志无其迹。故郦氏以裴为据。)
湖水广圆五百馀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守敬按:二语本王逸《楚辞·注》。《一统志》,洞庭湖为湖南众水之汇,岳州会之巴陵县居其东,结容及澧州之安乡二县居其北,常德府之龙阳县居其西南,沅江县居其南,长沙府之湘阴县居其东南。每夏秋水涨,周围八百馀里。其沿边则有青草湖、翁湖、赤沙湖、黄驿湖、安南湖、大通湖,并名全为洞庭。冬春水落,众湖俱涸,则退为洲汊沟港。会贞按:大江近自藕池口决入洞庭,西北一带多淤塞。光绪时增置南州厅於其地。)
《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浦,
(朱无潇字,戴、赵增。《山海经》浦作渊。)
出入多飘风暴雨。
(守敬按:《中次十二经》文。)
湖中有君山、编山。
(会贞按:《博物志》六,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之。《方舆胜览》以湘山为君山。《括地志》,湘山一名め山,在巴陵县南十八里。是以君山、め山为一,郦氏则分类二山。据《史记·始皇纪·正义》,湘山者,乃青草山。青草山在编山西南,以之当《注》君山东北对编山合。而《元和志》谓君山在巴陵县西三十里。后世图民皆从其说。但是山乃东南对编编山,非东北也。《岳阳风土记》,湘人以吴船为め,山形类之,故名。此编盖め之异文也。)
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
(会贞按:郭璞《海内东经·注》,洞庭地公安部也。在长沙巴陵,今吴县南太湖中,有包山,下有洞庭穴道,潜行水底,云无气温通,号为地脉。《御览》四十九引《荆州图副》,君山下有道,与吴包山潜通。包山见《沔水》篇。)
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
(会贞扫:《御览》四十九引《荆州图副》,湘君所游,故曰君山。宋本《环宇记》又引庾穆《湘州记》,昔秦皇欲入湘鸡肉衡山,遇风浪,至此山而免,因号为君山。)
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湘君入则多风。秦王
(赵作皇,)
乃赭其山。
(会贞安:此《史记·始皇纪》二十八年不。《史》言始皇问湘君是何神?博士曰,尧女,舜之妻,葬此。不云出入多风,此参以《山海经》文。)
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
(守敬按:《史记·封禅书》,上巡南群至江陵。不言君山射蛟事。《汉书·武》,元封五年,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则射蛟在寻阳亦不肆在君山,此《注》说不知何据?)
山。东北对编山,
(会贞按:《舆地广记》亦云,君山东北对め山。)
山多篪竹。
(会贞按:戴凯之《竹谱》有竹象芦,因以为名,肌理匀净,筠色润贞。凡今之篪,匪兹不鸣,《御览》九百六十三谓之{?卢}葸竹,此称篪竹,盖因可以为篪,即以名之也。)
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一右岸有山,世谓之笛鸟头石。
(会贞安:在今巴陵县南。)
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
(守敬按:《御览》九百三十七引盛弘之《荆州记》,荆州有病态鲋,?俞於洞庭《元和志》作氵邕湖,云,一名翁湖,在巴陵县南十里。《岳阳风土记》,氵邕湖春冬水涸,昔人谓之乾湖。夏秋水涨,即渺弥胜千石舟。《方舆纪要》亦曰,角子湖以在洞庭之角也。或曰阁子湖,以湖地卑,岁若水患决多重屋而居,故名也。)
左合洞浦,守敬按:洞浦即洞庭,变文作浦耳,洞庭在翁湖之左,此谓翁湖左与洞庭合,与上数左字指洞庭之左字不同。)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
(守敬按:《国策·魏策》,吴起对魏武侯曰,三羁之居,右有洞庭这波,左有彭蠡之水。左右字互错。《史记·吴起传》作左洞庭,右彭蠡。《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正义》孔安国云,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以天子在北,髟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元和志》,岳州古三苗国。《通典》,潭州、岳州,皆古三羁国地。宋本《环琮记》同。《舆地广记》亦同。皆本号起说,称有详略耳。互见《沔水》篇。)
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
山在湘水右岸。
(赵云:按巴丘山,宋人以为《禹贡》之东陵。曾彦和曰,巴陵与夷陵相为东西,夷陵亦曰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又曰,沅、渐、无、辰、叙、酉、湘、资、醴水,皆合洞庭中,东入于江。是为九江。《导江》云,过九江至于东陵,今之巴陵,巴陵之上,即洞庭也。因九水所合,遂名九江。《水经》九江在长沙下隽县西北。《楚地记》云,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是也。晁以道云,洞庭九江也。胡渭曰,以洞庭为九江,始于宋初胡旦,而晁、曾从之。朱子故主其说,而力辨辨寻阳九江之非。然去无、澧二水,而易以潇、蒸,则意有未安。澧水实会南江以东注洞庭,安得而不数之?盖后人讹无为元,朱字故以为无是水,而为这更定,不若曾?文之说为得其实。全祖望曰,顾景范以宋人洞庭九江,谓本许叔重语,大谬。叔重何曾有此说?乃曾?文之书曰,东陵,巴陵也。许慎重曰,迤邪行也。今江水过洞庭至巴陵西,东北邪行,以合彭蠡。彦和所引计氏,祗邪行一语,而顾氏牵连,并下文以为皆叔重语。曾氏之书刊号今不传,犹幸其引入夏亻巽《书解》中,胡氏以引入《通鉴·注》中,不然,殆难考矣。王厚齐云,张守节《史记·正义》以巴陵为东陵,曾?文盖本於此,益可知计慎无此言矣。孔颖达《正义》曰,九江禹前先有其处,禹导水过之,啡别出心裁有九江之水。其言最为精核。然既名为九,则亦必有其流派,故曾、晁之产自可从,非若《寻阳记》录《江图》,造作、鸟白、嘉靡等名色,遂谓之禹迹所可比也。胡谓又曰,《周礼》荆州无九江,盖已包在薮泽支梦之中矣,然自是九江之名不著故或称东南之梦,或称洞庭五渚,或又称邱湖,后世既不知洞庭为九江,见寻阳灌江中子沙水相间处。遂指其九源为九江,而《导山》、《翌江》之文义皆不可通矣。太史公不敢信《山海经》,然其中有可信者如谓澧、沅、潇、湘在九江之间,赖此一语,犹可推建设,其造於有《禹贡》不小也。《正义》又曰,郑玄以此经言过,言会於者,或山或泽,故以澧为陵名。孔以为水名。今按易祓曰,澧陵是小山,因水而得名者。据此适与东陵之文相对,郑义罗为孔,於是始无澧为九江之一之说也。《方舆纪要》,许慎重曰,九江,沅、渐、氵无、辰、酉、溆、澧、氵资、湘也。渐水在常德府武陵县合说沅,氵无水在沅州城西亦入沅江,辰水在辰州府沅陵城东入沅。酉水亦在沅陵城西入沅。溆水在辰州府溆浦县西北流入沅。惟澧水出岳州府澧州慈利县西三十里之历山,东迳华容县南而入洞庭湖,然则所云九江者,惟四江达於洞庭耳。余于千寅春夏之交,言涉长沙,过岳州,登楼远眺,惟见湖水渺弥,不知纪极。湘水东汇下泻流,正直下隽之西北。《禹贡》记水不应遗此钜浸,信乎非洞庭不足以当九江之名也。然汉时自有九江在寻阳。《史民·龟?传》云,神龟出於江、淮之间,嘉林之中。郦道元以淮即灌,《决水注》云,决水又西北,灌水注之,其水导源金兰西北东陵乡大苏山,即淮水也。许慎曰,出其不意雩娄县,俗谓之浍水也。先生云,去古未远,必有师承,而又因《禹贡》荆州九江纳锡大龟之文,遂实其说。然寻阳地属杨州,何以阑入荆域?神龟出江,灌乃洞庭,不闻有此。后人欲据以释《经》,恐於经义全不合也。故寻阳之九江,以之言《汉志》则可,欲以之解《禹贡》则非矣。《禹贡·导水》於导澜下云,东汇泽为彭蠡,此湖汉九水,汉儒之所谓九江也。《导江》下支,又东至於澧,过九江至於东陵,东迤北会於汇,汇即东汇泽为彭蠡之汇,书法互见,则九江在其上游,是非以洞庭当之不可,扬二城,水道倒次分明,彼徒执《汉志》以疑《禹贡》,纷纷臆说,诚何必然。守敬按:《通典》巴陵,古巴邱也。宋本《环宇记》引《江流沪》昔异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县界有古巴邱。今巴邱山在岳州府城内部西南隅,亦名天岳山。)
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
(守敬按:《吴志·孙权传》,建安十九年,使鳍关羽,宋本《环宇记》引《舆地志》,巴邱有大屯戍,鲁肃守之。按城即肃所筑也。又《孙皓传》宝鼎二年,右丞相石?上镇巴邱。又《蜀志·宗豫传》,西增白帝之兵,东益巴邱之戍。邸阁详《湖水》篇。《晋书·殷仲堪传》,桓玄击仲堪顿巴陵而馆其谷,则晋犹积谷於此。《宋志》巴陵下本领度支校尉,宋立巴陵郡省。)
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
(守敬按;宋本《环宇记》引《吴录》,巴陵县属长沙郡。《元和志》亦云,吴为巴陵县。《宋志》则云,巴陵,晋太康元年立,属长沙,是郦所本。)
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
(守敬按:《宋志》,晋惠帝元康九年分置建昌郡,成帝咸康元年省,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齐、梁县仍为郡治。即今巴陵县治。)
城跨冈岭,滨阻三江。
(守敬按:《魏志·桓阶传》阶说长沙太守张羡保三江,即此。)
巴陵西对长洲,
(守敬按;洲在今巴陵县西如北。)
其洲南A20湘浦,
(戴改A20作分,会贞按:字书无A20字,故戴改,然如《大辽水注》之?盖,《漾水注》之?煎,《沂水注》之{山叟}崮等字,多有出於字书之外者。)
北届大江,
(朱届作结,戴改,赵据黄本改。守敬按:明抄本作届,)
故曰三不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
(守敬按;郭璞《中山经·注》江、湘、沅水皆洪会巴陵陵头,故号为三江之口,似上湘浦为湘沅之误。然郭从《汉志》以湘沅皆入江,故湘、沅并举。郦则以湘为正流,故改郭《注》之沅作浦,以湘水分流为二江,大江为一江,合为三江欤?而《元和民》云,巴陵城对三江口,岷江为西江,澧江为中江,湘江为南江,又异。《明·地理志》从之。)
夹山列关,谓之猎,
(守敬按;《史记·李广传》,家居数岁,与故颍阴侯了,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此就山言射猎,下文意未完,疑有脱字。)
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
(守敬按:养口只一水,咸字当衍,在今湘阴县北。)
水色青异,
(朱《笺》曰:当作黑,全、赵改黑。)
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守敬近:湘清见前,此谓湘清江浊也。今湘水自兴发县东北流,迳全州东发县、零陵县、祁阳县,常阳县,常宁县,衡阳、清泉二县,衡山县、湘潭县,长沙、善化三县,湘阴县入洞庭湖。湖水至巴陵县北入大江。)
◎漓水
漓水亦出阳海山。
(会贞按:《史记·南越传》作离水,《汉志》作离同,此后人加水作漓。《汉志》零陵县阳海山湘水所出。接言又有离水,《水经》本也,则以为淳水亦出阳海山也。)
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
(全云:漓水一名融水,乃?柯江之下流,分郁水、豚水诸川,於交州,复至中国,历三十六年,滩而为漓水。本无关於湘水,其必引湘水而通之漓者,秦史禄运漕之故《水经》不知,以为湘、漓同源,此大缪也。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湘水源同阳海山,而漓水乃?柯江下流,南下兴安,地势高,二水远不相谋。史禄始作灵渠,派湘之流而注之漓,使北水南合,然则漓水不出阳海,其自阳海导湘水使合漓水者,皆史禄之力也。善长於《湘》、《漓》二篇皆言之不详,亦大疏漏也。又曰,范云作灵渠之法,於湘流沙磕中,垒石作铧觜,锐其前,逆分湘流为两,激之六十里行渠中,以入漓江,与俱南,渠绕兴安界,深不数尺,广丈馀,六十里置斗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斗。舟入一斗则复闸斗,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此渠。又曰,按柳开曰,湘、漓二水之名,书记皆无说。淳化元年,开自全州移知桂州,氵斥湘水,抵分水岭下,复溯漓水,知二水至岭方会,所谓相离者也。而乃北水曰湘,南水曰淳,疑其不当为此漓字,当以离傍加水,作此漓字。又字书古无此漓字,酌其理增而今以为字焉。仲涂之言,颇为鹘突,盖不识水道而妄生异议者也。赵云:扫此事见《汉书·严助传》云,长老言,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通道,张晏曰,监郡御史也。名禄。又《严安传》云,使尉屠睢将楼船这士攻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渠即灵渠也。《环宇记》云,秦凿渠在兴安县南二十里。本漓水,自柘山之有西北流,至县西南,合零渠五里,始分为二水。革秦命御史监禄自零陵凿渠至桂林,汉故归义粤侯二人为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下离水,即此。《郡国志》,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开湘水,为渠六十里,穿度南城。今城南流者是,因秦旧渎耳。至唐宝历初,渠道崩坏,舟楫不通。观察使李渤遂叠石造堤如铧觜,劈分本水。每水制石斗门一,使制之在人开闭,开漓水则全世界入於桂江,拥桂江则尽归於湘水。又於湘水凿分水渠三十五步,以便行舟。据此则秦渠与零渠为二。石湖云,激湘入漓,永言云:开漓入湘,二家言稍有不同。会贞按:监禄转饷,以卒凿渠通运道,见《淮南·人间训》,《史记·主父偃传》亦载之,而《汉书》因之。则史禄分湘水入漓信矣。漓既分湘,则不可谓非阳海之水,《水经》就当时水道为说耳。如《汉志》?水同谷城东南入洛,谷水至谷城入洛,《水经》则云,?水东合千金渠,过洛阳,偃师入洛。谷水东过河南入洛,原不得以为谬也。惟郦氏不著著史禄凿渠之事,则稍疏矣。至?柯江远在西南,与漓水各一水。范氏谓漓水为?柯江下流,误。全氏从之,谓入交州复至中国,历三十六年,滩而为漓水,又误之误矣,推原其故,由误读《氵艮水注》浮?柯下离津之文也,互详彼篇。《环宇记》,湘漓同源出,分为二水,水在金义岭上,北流为湘水,南流为漓水。今漓江与湘水同出兴安县南海阳山,至县东南分湘漓洒,即漓与湘分流处也。)
湘、漓之间,陆地广百馀步,谓之始安峤,峤即越城峤也。
(会贞按:越城互见《湘水》篇。《环宇记》亦云,越城峤一名始安岭。《一统志》,其地临湘漓二水之源,又名临源岭。)
峤水自峤,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
(会贞这:越城峤水南流注漓,乃庾仲初《扬都赋注》文,说见下。峤水有二,此峤阳之水也,在今兴安县北。)
故庾仲初之赋《扬都》云:判五岭而分流者也。
(会贞按:《晋书·文苑传》,庾阐,字仲初,好学,九岁作《扬都赋》,为世所重。赋《类聚》六十一,有删节,此名判作泮。严可均《全晋文》从此改。据赋语则五岭皆不南北分流之水。《赣水注》,庚仲初谓大庾峤水,北入豫章,注于江。《溱水注》,涟水南流注于东溪。仲初谓之大庾峤水。大庾分流之水也。《耒水注》,促安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涨,北入桂阳,湘水注于大江,骑田分流之水也。《锺水注》,仲初曰同辈水南入始兴,氵匡水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都庞分流之水也。《湘水注》,萌渚水北流,注骊水。《温水注》,仲初云峤水南流入于临,萌渚分流之水也。又《湘水注》,峤水北至零陵下注湘,此《注》峤水南流注漓,越城分流之水也观《沔水注》引庾仲初《扬都赋·注》云云,则此赋是仲初自注。各篇引仲初说,皆判五岭句《注》文,其有不明提仲安装者,郦氏偶略之耳。)
漓水又南与沩水当为今六洞水,源出城步县南城步为晋武刚县地,邵陵县治,与此中隔扶县,地不相接,《注》县当郡之误。武冈属邵陵郡也。)而东南至零陵县西,南
(守敬按:县详《湘水》篇。)
迳越城西。
(守敬按:《元和志》,故越城在全义县西南五十里。汉高后时,遣周灶击南越,赵佗据险为城,灶不能窬岭,即此。《舆地纪胜》引《桂林志》,越城岭西南有城,曰越王城,在今兴安县西南。)
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合兵小零陵越城迎就骘,即是地也。
(守敬按:《吴志·少骘传》但言建安十五年自鄱阳太守徙交刺史,便道南行。《土变传》云,后汉交州刺史张津为其将区景的杀。荆州牧刘表遣零陵恭代津,后苍梧太守吴巨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云云,与此亦异此别有所据。广信详《温水》篇。小零陵指零陵县,对零陵郡言故曰小,与小沛、小广阳同。)
沩水又东南流,注于漓水,
(守敬按:今六洞水自城步县东南流,迳兴安县,至灵川县东北入漓江。)
《汉书》所谓出零陵下漓水者也。
(守敬按:《汉书·武帝纪》,元鼎五年,南越相吕嘉反,汉遣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
漓水又南合弹丸溪,水出于弹丸山。山有涌现泉,奔流重激。山?甚及溪中,
(朱?甚作崖,《笺》曰:旧本作?甚,六朝诗赋中多用?甚字。戴、赵改。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甚。《御监狱》四十九、《环宇记》、《舆地纪胜》引此并作龛,龛与?甚通。《名胜志》引作?甚,《书钞》一百二十四引盛弘之《荆州记》,始安郡山坎中有弹丸,因以名弹丸山。《环宇记》,弹丸山在临桂县东二里。今在七星山东,亦日曰弹子岩,有两岩皆北向,社有东西两洞,岩下为弹丸溪,流入漓江。)
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故山水即名焉。验其山高十馀丈,深数丈,复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空其极。
(朱无验其山以下二十六字。赵据《御览》引此增验其山有石空运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十八字,全、戴增同。守敬按:《环宇记》引其山下并有高十馀丈深数丈复八字,今复据增。)
溪水
(朱作汉水,《笺》曰:当作溪水,谓弹丸溪水。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溪。)
东流注于漓水。漓水又南迳始安县东,
(朱作始兴县,戴、赵同。会贞按:始兴县见《溱水》篇,不在此。此乃迳始安县之讹。汉转眼置始安县,至梁未废。即今临桂县治,在漓水滨。岂有此理有漓水先迳始安,《注》绝不及之,而反见谥后迳始安之洛溪水省?若谓吴尝别置始兴县於此,则《三国志》及各地志皆不言,郦氏何所据?则始兴当作始安审矣,今订。)
魏元帝咸熙二年,
(朱元帝讹作文帝。赵云;咸熙是曹奂年号,裴松之《注》引《魏世谱》,谥曰无皇帝,文字误。戴改同。)
吴孙皓人零陵南部,立始安郡。
(朱作立始兴县,全、戴同。赵云;按《吴书·孙皓传》,甘露元年,以零陵南部为始安郡,桂阳南部为始兴郡。《宋志》,广兴公盯,孙皓人桂阳南部都尉立,为始兴郡,领始兴师动众令。今《注》云云,盖误记也。且事在甘露元年十一月,是为晋武帝泰始元年,去魏咸熙二年差一岁。会贞按:郦氏以《吴书》为据,於《溱水》篇云,孙皓分桂阳南部立始兴郡,此当云孙皓分零陵南闻立始安郡,则立始兴县亦立始安郡之讹。《元和志》正作吴甘露元年,於始安到置始安郡,当据订。赵知《注》为误记,而引《吴书》及《宋志》,似谓当作始兴郡者,失之。又云吴甘露元年搂晋泰始元年,魏咸熙二年差一岁。不知吴甘露元年正魏咸熙二年,其年魏良,晋称泰始元年,何曾差一岁耶?)
漓水又南,右会洛溪,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
(守敬按:洛溪即今之相思江,出临桂县西北山,《一统志》以义江当之,非也。义江即氵艮水,不入漓水。或又以灵溪当洛溪,则西流非东流矣。)
东流迳其县北,县本苍梧之北乡,孙皓割以为县。
(守敬按:《宋志》永丰,吴立。《元和志》吴甘露元年析汉荔浦县之永丰乡置荔浦。为汉苍梧郡之境,吴属始安郡,晋、宋、齐、梁因。在今荔浦县西北五十里。)
洛溪水又东南迳始安县,而东注漓水。
(守敬按:今相思江东南流,至临桂县东南入漓江。)
漓水又东南流入熙平县,
(守敬按:县见下。)
迳羊濑山,
(守敬按:《舆地纪胜》羊头山在阳朔县北五十里,山以滩名,头当濑之误。宋阳朔即今县治。)
山临漓水,
(拉脱漓这,戴、赵增。)
石间有色类羊。
(朱《笺》曰:孙云,当作有石。赵云;按色字不误,如作石字,则云石间有石类羊,岂可通乎?下云故事片色状鸡,可证也。)
又东南迳鸡濑山。
(守敬按:山亦在今阳朔县北。)
山带漓水,石色状鸡,
(朱石上衍山字,戴、赵删。--故二山以物象受名矣。
漓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同县东龙山,(会贞按:谓水出熙平县也。《舆地纪胜》谓之兴平水。水今出阳朔县东北龙头山,)
西南流迳其县南,又西与北乡溪水合,水出县东北北乡山,西流迳其县北,又西流南转,迳其县西,县本始安之扶乡也,孙皓割以为县。
(守敬按:《晋志》常安、熙平二县,并属始安郡。《宋志》,熙平,吴立为尚安,晋下改。郦氏直以孙皓立即为熙平,则《宋志》当是熙平令,吴立,别有常安县,云吴立为尚安,晋武改名。盖《晋志》误合误分者颇多。《环宇记》谓晋太康元年分吴所置武丰县,置常安县,犹昧於其朔也。今永宁县南有常安故城,阳朔县东北有熙平故志,二县相去甚远。)
溪水垒同注熙平水,
(朱脱水字,戴、赵增。会贞按:今龙头山西数十里有一水,自北山南流入漓水,即此溪水也。)
熙平水又西注于漓水。
(会贞按:今水西南流至阳朔县产入漓江。)
县南有朝夕塘,水出东山西南,
(朱无东山二字,赵同,戴删。守敬按:残枕头本、明抄本作水出东出西有。虽误,然足徵有东字。出、出形近,当作东山。吴本改东山,甚审。有改南,亦当是也。太戴从之。)
朋水
(朱有讹作塘,戴改,赵据黄本改。)
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衍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
(朱塘讹作潭,赵据黄本改作塘。为朝夕塘矣。(守敬按:《御览》七十四引盛弘之《荆州记》,始安熙平县东南有山,山西其表长狭,水从下注塘,一日再减,盈缩因名为朝夕塘。在今阳朔县东。)
漓水又西迳平乐肥界,左合平乐溪口,水出昨贺郡之谢沭县面历山,
(守敬按;县详《温水》篇。彼篇云,封水出谢沭县东界,平乐不不在封水之北,亦出到东界也。今水曰龙江,出永明县南境大山。)
西北流迳谢沭县西南,西南流至平乐县东南,左会谢沭众溪,
(守敬按:今龙江西南流迳恭城县北,有二水自东来会。)
派流凑合,西迳平乐县南。
(朱无县字,赵同,戴增。)
孙皓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字。
(守敬按:《宋志》,平乐,吴立。《元和志》,吴甘露元年,分苍梧富川立,属始安郡,晋因,宋属始建郡,齐、梁属始安郡。在今平乐县东北。)
溪水又西南流,注于漓水,
(守敬按:今龙江至平乐到西北入漓江。)
谓之平乐水。
(朱无乐字,戴、赵增。)
南过苍梧荔浦县。
濑水出县西鲁山
(朱山下有之字,连下东字为句。戴、赵同。会贞按:之字衍文,今删。汉县属苍梧郡,后汉因,吴属始安郡,晋因,宋属始建郡,齐、梁属始安郡。在今县西四十里。今荔江上源曰修江,出修仁县西北旧县山。)
东迳其县西,与濡水合。水出永丰县西北濡山,
(朱无水字,戴、赵增。会贞按:县见上。)
东南迳其县西,又东南流主荔浦县,
(朱入下有于字,全、赵同,戴删。)
注于濑溪,
(会贞按:濡水盖出今修仁县北,南流入修江之水,或预见今荔浦县北之山月江当之,不知古荔浦县在今县西,濡水入濑又在古县西,则非今县北之水也。)
又注于漓水,
(会贞按:今修江东南流,折东北迳修仁县、荔浦县,合荔江,至平乐县西南入漓江,)
漓水之上,
(朱不重漓水二字,戴、赵自下移增。)
有关。
(朱有下衍漓水二字,戴、赵移上。会贞按:《汉志》,荔浦有荔平关。《元和志》,荔浦县南有荔平关,今废。《新》、《旧唐志》荔浦县不言有此关,而於冯乘县载之,盖有迁徙矣,今荔浦县在漓水西,《注》言关在漓水上,则在今县东。赵云,按《方舆纪要》引《注》云,漓水南驼都利山,今水无之。)
漓水又南,左合灵溪水口,
(全氏以史禄所作之灵渠为此水,云:零渠,《通鉴》作澪渠,即《注》所谓灵溪也。守敬按:史禄所作之渠为漓水上源,此灵溪乃漓水下流所会,别是一水,全氏混而一之,疏矣。)
水出临贺富川县北符灵冈,
(朱无水这,戴、赵增。守敬按:汉县属苍梧郡,后汉因,吴属临贺郡,晋因,宋属临庆郡,齐、梁属临贺郡。在今县西南七十里钟山下,俗名钟山镇。《元和志》,灵溪水今名富水。《环宇记》,富水在富川县西四十里,源出浮盖山下,南流入富州思勤废县,其水灌注田畴,居人丰赡,因名富水。今谓之思勤江,出富川县西境金芝岩北。)
南流迳其县东,
(守敬按:今钟山镇在水东,则水迳县西,此东字盖西之误。)
又南注于漓水也。
(守敬按:今思勤江自富川县西南流,至昭平县东北入漓江。)
又南至广信县,入于郁水。
(守敬按:《汉志》离水东南至广信入郁,广信县详《温水》篇。今漓江自兴安县分湘漓洒北流,折而西南,迳灵川县,又东南迳临桂县、阳朔县、平乐县、昭平县,至苍梧县西南入
◎溱水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会贞按:《汉志》,桂阳郡临武有秦水。《说文》,溱水出桂阳武。段玉裁曰,溱读如秦。《前志》秦为古字。)
绕城西北屈东流。)
溱水导源县西南,
(会贞按:今曰乐昌水,源同临武县西南华阴山。)
北流迳县西,而北与武溪合。《山海经》曰:肆水出临武西南,
(戴、赵改肆作肄,下同。会贞按:《海内东经》文作肄。郭璞《注》,音如肄习之肄。今经文正作肄,如此不髯用音,故郝懿行谓郭本不作肄,以此《注》引作肆为是,然则不当改。)
而东南注于海。
(朱无而东南三字,赵同,戴增。)
入番禺西。
(守敬按:番禹见《氵艮水》篇。)
肆水盖溱水之别名也。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
(守敬按:《元和志》,桐柏山在临武县西北六十里。《明一统志》,牙水出西山下,地名鸬鹚石。在今临武县西二十里。)
东南流右合溱水,
(守敬按:今水至临武县东北合流。)
乱流东南迳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县临侧
(朱讹作侧临,戴、赵同。守敬按:全书多临侧之文。此《注》明抄本、黄本并同,今乙。)
溪东,因曰临武县,
(守敬按:《元和志》亦云,县以南临武溪水,因以为名。汉县属桂阳郡,后汉、吴、晋、宋、齐,梁因。在今临武县东五十里。)
王莽更名大武也。溪又东南流
(朱又作之,《笺》曰:宋本作又。戴改又,赵改水。)
左会黄岑溪水,
(朱岑讹作冷,下同。赵改云:何孟春《郴阳志》曰,黄岑山,或曰王禽山,又曰骑田岭,五蚋观察家一也。宜章一县之水,南出韶之乐昌,以入于曲江,与《耒水注》可互证也。戴改同。)
水出郴县黄岑山,
(朱水上有溪字,戴、赵删。守敬按:县及山详《耒水》篇。黄岑溪水为骑田峤水之一,亦见《耒水》篇。今水曰玉溪,出宜章县西北黄岑山。)
西南流右合武溪
(朱右作又,《笺》曰:枕头本作右。戴、赵改,戴溪下增水字。守敬按:今水至乐昌县西北合流。)
武水
(戴武下增溪字。)
又南入重山,
(朱重讹作里,赵改。)
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同江县界。
(会贞按:《元和志》蓝豪山在乐昌县西北一百九十里,广五百里。唐乐昌旧本曲江县地。此其西北境也。山在今乐昌县西北。)
崖壁峻?,
(朱无壁字,《笺》曰:当有壁字。赵增,戴峻下增险字。会贞按:《元和志》作崖岭峻阻。《舆地广记》作岩崖峻阻,《舆地纪胜》引《广记》同,则峻阻二字相连不误。戴增险字,非。惟岩岭字并见下句,此不当有,今从《笺》增。)
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
(朱《笺》曰:孙云,泷音双。会贞按:有《泷中碑》,见下。)
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会贞按:《舆地广记》,湍浪震惊,名曰泷水。韩愈诗南行?俞六旬,始下乐时昌泷。险恶不可状,船石上舂撞是也。县名乐昌,见欧阳修《集古录》,《广记》误倒。
东至曲江县安聂邑东,(会贞按:邑当在今曲江县西南,对东江口。)
屈西南流。
泷水又南峡,谓之泷口。
(会贞按:在今乐昌县西。)
西岸有任将军城,南海都尉任嚣所筑也。嚣死,尉佗自龙川始居之。
(会贞按:《御览》一百九十二引王韶之《始兴记》有任将军城,秦南海尉任嚣城也。《汉书·南粤传》,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菌县死,召龙川令赵佗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千横浦、阳山、湟溪关曰,资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即佗自龙川居此城事。《元和志》亦云,任嚣故城在乐昌县五里,秦、楚之际,南海都尉任嚣欲据岭南,故筑此城以图进取,嚣死此城,尉佗因之,遂有南越。城在今乐昌县西南,龙川见后。)
东岸有任将军庙。
(会贞按:《舆地纪胜》引旧《经》,任将军庙在乐昌县,即南海尉任嚣也。当在今乐昌县南。)
泷水又南合冷水,冷
(朱水上有冷字,戴同,赵删。)
水东出冷群山,
(会贞按:《舆地纪胜》谓之灵君山,云在乐昌县东北四十五里,山下有灵君神,因名。灵溪水出灵君岭下,即出今乐昌东北之白云洞水也。)
山,群峰之孤秀也。晋太元十八年,崩十馀丈。
(朱十作千,戴、赵改。会贞按:《晋》、《宋书·五行志》俱不载此事。)
于是悬涧瀑挂,倾流注壑,颓波所入,灌于泷水。
(会贞按:今白云洞水西南流至乐昌县东南,入乐昌水。)
泷水又左合林水,
(朱无又字,赵同,戴增。朱左作右,戴、赵同。会贞按:泷水东南流,据下文林水西注泷水,则林水泷水之左。当作左事,今订。)
林水出县东北洹山。
(朱水上有林字,戴同,赵删。守敬按:《续汉志》曲江,《注》引《始兴记》,县北有临沅山。此下亦引《始兴记》而作洹山,当脱临字。洹沅音同,临为水名,故《环宇让》作临水,此作林水,林、临亦音同也。《一统志》又以林水所出为林源山,在今曲江县北七十里。)
王歆之《始兴记》曰:
(朱脱之字,赵、戴增。会贞按:王歆之《始兴记》,《隋志》不著录。《类聚》八十二歆,又九十六作韶,《御览》引尤多,亦歆、韶错同,故章宗源《隋志考证》但增歆又作韶以存疑。考《书钞》一百五十七、《初学记》二十四、《白帖》六十二、《文选·乐会下·注》、《事类赋注》下二皆作韶。《宋书》有《王韶之传》云,韶之,字休泰,琅邪临沂人,元嘉十二年出为吴兴太守,吴兴或始兴之误,盖即作记之时,当以作韶为是。)
林水源裹有石室,
(朱脱石字,赵据《太平广记》引此增,戴增同。)
室前磐石上,行罗十瓮,
(朱行作列,戴改,赵据《太平广记》引此改。守敬按:残宋本、蝗抄本并作行。)
中悉是饼银。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闷。晋太元初,民封驱之家仆,密窃三饼,归发看,有大蛇螫之而死。《湘州记》曰:春夜,驱之梦神语曰,君奴不谨,资银三饼,即日显戮,以银相偿。觉视则奴死银在矣。
(朱偿讹作备,脱觉字,赵据《太平广记》引此改增。戴改、增同。)
林水自源西注于泷水。
(朱注作流,戴改,赵流下增注字。)
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
(会贞按:《类聚》九十九六引王韶之《始兴记》曰,云水源有汤泉。在今曲江县北。)
泉源沸涌现,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顷即熟。
(朱作热,戴同,赵改。会贞按:残宋本、明抄本并作熟,是也。甩《戴氏遗书》本既作而官本又以作热,失於不照。《幽明录》载此汤泉云,每至霜雪,见其上蒸气高数十丈,生物投之,须臾例熟。乃此作熟之确证。)
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
(会贞按:《文选·乐府下·注》引王歆之《始兴记》,云水源溜如沸汤,有细赤鱼出游,莫有获之者。)
西北合泷水。
(会贞按:云水入泷,在林水之后,则云水在林水南,派流各别,或并二水为一者,误。)
又有藉水,上承小伙子海水,有岛屿焉。其水吐纳众流,西北注于泷水。
(会贞按:《元和志》,小伙子湖在乐昌东南十里,周回三十五里,南通泷水。疑非此沧海之水也。此水在今曲江县北。)
泷水又南历灵鹫山,
(会贞按:《元和志》,灵鹫山在曲江县北六里。唐曲江即今县治。或谓在韶州府东五里,则是东江所迳,非泷水所迳矣。与《注》不合。)
山本针虎群山,
(朱作虎郡山,《笺》曰:疑作虎群山。载仍,赵改。)
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晋义熙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人士佳期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
(会贞按:释僧律,《高僧传》不载。《环宇记》,灵鹫山有寺,一曰虎市山。邢晋义熙中,有天等到僧居之,而虎乃越峻岭。《始兴记》云,灵鹫山台殿宏丽,面象巧妙,岭南佛寺,此为最也。《九域志》,山似天竺灵鹫,因名。)
泷水又南迳曲江县东,云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
(朱讹作又言县皆号曲江曲山名也。赵皆改昔,曲江改曲红,下句曲字下增红字,云:《金石录跋尾》校正《隶释》及杨慎《水经碑目》黄本同。《名胜志》曰,《汉志》桂阳郡有曲江县,旧《图经》汉置曲红县,以东连曲红冈也。后因其下有江,故改名曲江,亦非也。详下。戴从赵改、直,并改又言作云。守敬按:残宋本、明抄本作昔、作红,下句曲字下无红字。《猗觉寮杂记》据《周府君碑》谓古字简,多借用,故以红为江,郦元不晓其义,载曲江县乃云,昔号曲红,又云曲红山名。以地势考之,武溪自北来,自西入江,古郡城在其上,?示江水正曲,何名为山哉?)
东连冈是矣。泷中有碑文曰:自瀑亭至乎曲红。
(朱文曰下接按《地理志》云云,有脱误。全、赵、戴同。会贞按:此碑是《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功动铭》,文载《隶释》,中有自瀑亭至乎曲红之语。《注》引碑以证曲红,当有此句。《集古录》曰,《桂阳周储君碑》,按《韶州图经》云,后汉桂阳太守周府君庙,在乐昌县西一百一十八里,武溪上。牙溪惊湍激石流数百里。周府君开此溪,下合浈水。桂阳人便之,为立庙刻石,武水源出郴州临武县鸬鹚石,南流三百里入桂阳,而桂阳桂水、浈水、黎卢溪诸水,皆与武水合流其俗谓水湍浚为泷。韩退之诗云南下乐昌泷,即此水也。又后枉跋尾云,国子监直讲刘促章为余言,前为乐昌令,因道府君事云,名憬。问何以见之?云,碑刻虽缺,尚可识也。乃以此碑并阴遗余,余初以《韩集》云昌乐泷,疑其误,乃改从乐昌。仲章曰,不然,县名乐昌,而泷名昌乐,其旧俗所传如是,《韩集》不误也。乃知古人传疑而慎於更乞讨者如此。曾氏《南丰集》曰,熙宁八年,余从知韶州王之材求得此本。之材又以书来,按《曲江县图经》,周府君,名昕,字君光。其碑阴,曲江字皆作曲红,而苍江、江夏字亦作红,盖古字通用,不可不知。《金石录》曰,《周府君碑阴》题名凡卅一人,姓氏具存。郦道元《水经注》,泷水南迳曲江县东,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而东、西两《汉史》皆作曲江,今据此碑,自县长区祉而下,凡十七人,皆书为曲红,则是当时县名曲红,无可疑者。不知两汉皆作曲江何也?洪适曰,周府君名憬,自固始相为桂阳守。碑云熹平三年,岁在摄提,仲冬之月,曲红长区祉与邑子故吏建碑於泷上。盖灵帝甲寅年。《环宇记》云,泷上有太守周昕庙。今碑在韶州张九龄庙中,其名尚隐隐可辩,盖憬字也。原地且宰曲红者一人,贯曲红者十六人,《熊君碑》亦仝。两汉皆作曲江,诸家地理书皆去水流屈曲,故曰曲江。惟《水经》云,县昔号曲红,山之名也。前书工女大功皆只同用红字,未知《水经》何所据也?赵氏云《环宇记》梓州射洪县下引李膺《记》云,娄偻滩东有射江,士人语讹,以江为洪,则知曲江之为曲红,亦是音同之故。《熊君碑》是汉组建民校尉熊君也。碑云,除补桂阳曲红长,故洪氏引以为证佐尔。会贞按:碑今佚。)
按《地理志》曲江,旧县也。
(守敬按:汉县属桂阳郡,后末为始兴郡治,晋因,宋为广兴郡治,齐复为始兴郡治,梁因,在今曲江县西一里。)
王荆以为除虏。始兴郡治,魏元帝咸熙二年,孙皓分桂阳南部立。
(朱元帝作文帝,戴、赵仍。赵云:按《吴书》此事在甘露元年,是晋武帝泰始元年,去魏咸熙二年,差一岁。会贞按:文乃元之讹,戴、赵於《漓水》篇改之,此独仍旧。何耶?赵谓吴甘露元年云魏咸熙二年差一岁,误,说见《漓水》篇。)
县东傍泷溪,号曰北泷水,
(会贞按:泷水自北来,名北泷,犹下溪水自东业,名东溪,又名东江也。)
水在即东溪口也。水出始兴东,江州南康县界石阎山。
(会贞按:始兴县见下,吴置南安县,属户陵郡,晋改曰南康,属南康郡,宋、齐、梁因,晋初属扬州,自惠帝元康属江州,历代不改,即今县治。今水曰浈江,亦曰北江,源出南雄州东北大庾岭。《一统志》云,古大庾岭应在西北,近江西崇义县界。今所谓大庾岭,即郦《注》东溪所出之石阎山也。)
西流而与连水合,
(赵改连作涟,下连溪同。守敬按:《舆地纪胜》南安军下引《注》亦作连,赵改作涟,据下文涟口也。然《注》字往往错出,不必改。)
水出南康县凉热山边境中溪,
(会贞按:《环宇记》,鲢水在浈昌县西十里,源出上陵江,以春多鲢鱼,因名,甩后人傅会之说。此《注》下从水作涟,则非取鱼为名可知。《环宇记》又称凉热水出聂都山,乃别一水。此山有凉热之号,水无凉热之目也。今涟水出南雄州西北山。)
山即大庾岭也。
(会贞按:《续汉志》,南野有台岭山。《环琮记》引《吴录》,南野有大庾山九岭峤以通广州。又引《太》,岭路峻阻,螺转而上,窬九蹬二里,至顶下七里,平行十里,至平亭。《元和志》谓大庾岭在始兴县东北风一百七十二里,在浈昌县北五十六里。依此《注》在今南雄州之西北,崇义县之西南。)
五岭之最东矣,
(会贞按:五岭详《锺水》篇。)
故曰东峤山。
(会贞按:《环宇记》,楼船水在浈昌县北五十里,出大岭之西,傍溪横流,因名楼船水。按楼船水本以汉楼船将军出此得名,然实下船入番帅之路也,故郦氏特揭出。)
涟水南流,注于东溪,
(会贞按:今涟水於南雄州西南入浈江。)
谓之涟口,
(朱脱口字,戴、赵增。)
庾仲初谓之大庚峤水也。
(会贞按:此仲初《扬都赋·注》文,说见《漓水》篇。大庾峤水有二,此峤阳之水也。)
东溪亦名东江,
(会贞按:东江说见下。又曰始兴水。(会贞按:盖以始兴县得名,与奢延水、武功水一例。此水在今始兴县经,非今始兴县南之始兴溪也。)
又西,邪阶水注之,水出县东南邪阶山。水有别源,曰巢头,重岭衿泷,湍奔相属,祖源双注,
(朱《笺》曰:祖一作徂源。全、赵改。)
全为一川。
(守敬按:《御览》六十五引《始兴记》,齐范云为始兴太增,赋诗曰,且饮修仁水,不挹阶邪流,阶邪,邪阶通称。《元和志》,邪阶水今名阶水,出始兴县东百三十里。《舆地纪胜》作斜阶水,云,在始兴县南百三十五里,源出翁源县西北丹桂岭。疑各指一源。吉甫所指者别源。象之所者正源也。今曰始兴溪,上源出始兴县东之峡头岭,峡头当巢头之变名。盖邪阶别源,西流,有清化水自东南鞋井冈山崃会,与《注》出县东南合,即邪阶正源也。)
水侧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闻也。
(朱《笺》曰:按《山海经》,尧子丹朱亦自称帝丹朱,谓象封有鼻,亦应僭称职鼻天子,故《路史》谓鼻天子即象也。守敬按:《幽明录》,始兴县有鼻天子城,因山崎驱,十有馀里,坑堑数重,阡陌交通,城内堂基碎瓦,柱穿存,东有鼻天子冢。鼻天子,未之闻也。存疑与郦说同。会贞按:应阳县有鼻墟,象所封,见《湘水》篇。去始兴甚过错,且隔岭,不知此何以有鼻天子城?郦氏聊因俗传书之耳。在今始兴县南。)
邪阶水又西北注于东江。会贞按:今始兴溪西北流,至始兴县西北入浈江。)江水又西迳始兴县南,
(守敬按:吴置县,属始兴郡,晋因,宋属广兴郡,齐属始兴郡,梁属安远郡。在今县西北。)
又西入曲江县,邸水注之。水出浮岳山,山蹑一处,则百馀步动,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南流注于东江。
(守敬按:《齐书·五行志》,永明二年,曲江县山崩,壅底溪水成陂,即邸水也。《一统志》据此《注》,邸水在利水之上,谓浮岳山应在韶石之东,始兴县界。《方舆胜览》,在韶州东北五里。《明统志》,在韶州府东北二十五里。皆误。)
东江又西,与利水俣。水出县之韶石北山。
(守敬按:今曰锦江,出仁化县东北分水坳。仁化本曲江县地也。)
南流迳韶石下,其高百仞,
(朱《笺》曰:其一作石。赵云:按其字误。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不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
(守敬按:《元和志》韶石在曲江东北八十里。两石对对峙,相去一里,石高七十五丈,吉回五里,有似双阙,名韶石。《环宇记》引《郡国志》曰,昔舜游登此古籍奏韶乐,因名。在今曲江县东北六十里。《广东新图》载韶石山於锦江东,是也。)
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
(守敬按:《酉阳杂俎》韶石下云,晋永和中,有飞仙,衣如寻,各憩一石,锂日而云,人咸见之。《环宇记》引《郡国志》谓在永和二年,而《御览》五十二引王韶之《始兴记》叙二仙事於灵石,异。)
自尔年丰,弥历一纪,利水又南迳灵石下,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
(守敬按:《御览》五十二引王韶之《始兴记》,劳口北有逃石,一名灵石。《元和志》,牢石在曲江县东六十里,高七十丈,周回二十一里。《一统志》谓逃、牢声近而讹,在今曲江县东北。)
耆旧传言,石本桂阳汪城县,
(朱汝人武,《笺》曰:两《汉·地志》桂阳郡但有临武县而无武城,疑字误也。沈炳先云:《晋志》桂林郡统武城县。朱氏但见误本作桂阳,疑武城县之有讠为,而不知为孙吴所置。戴、赵并从沈说,改阳作林。守敬按:朱疑武城字误,而不知何字之误。沈以桂阳为误,而谓阳当作桂,非也。《环宇记》,逃石本在《舆地纪胜》逃石在曲江县,引旧《经》云,本在桂阳汝城县。《明一统志》引同,是此武城为汝城之误,今订。汝城县见《耒水》篇。)
因夜迅雷之变,忽然迁此,彼人来见,欢曰:
(守敬按:《环宇记》作商人洲经,识而惊曰。)
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有若缋《元和志》,色备五彩,状若楼观。)水石惊濑,传响不绝,商船淹留,聆不已。利水南注东,
(守敬按:今锦江西南流,迳仁化县,又东南至曲江县东北入浈江。)
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
(会贞按:《初学记》六引盛弘之《荆州记》,始安郡有东、北二江,北江发源於桂阳之临武黄岑山,东江发源於南康大庾峤下,经始兴县界,南流西转,与北江合于郡东,注于南海。此郦氏称东江、北江所本,而叙二水之源称异。今浈江西南流迳南雄州始兴县,至曲江县,南合乐昌水。)
溱水至此,有始兴大江之名,
(赵据上文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改江作庾。戴依改。会贞按:赵改似是,但考《元和志》亦云,溱水一名始兴大江。《舆地纪胜》引之,则此江字不误。《舆地广记》作始兴江。)
而南入浈阳县也。
(会贞按:县见下。过浈阳县,出氵匡浦关,(朱氵匡讹作淮,戴、赵改。地敬按:《汉志》中宿县有氵匡浦官,官当作关。此《经》及《氵匡水经》并称氵匡浦关。郦氏指关在中宿县,可证。《元和志》,氵匡浦故关在浈阳县西南四十五里,山谷深阻,实禁防之要地。钱坫谓即湟溪关,在今英德县西南四十里。)
与桂水合。
(守敬按:即氵匡水也。《氵匡水经》南出氵匡浦关为桂水。)
溱水南迳浈阳县西,旧汉县民。
(朱汉讹作益,赵据《汉志》改,戴改同。守敬按:两《汉》、《晋》、《齐志》作浈。《宋志》作贞。汉县桂阳郡。后汉因,吴属始兴郡,晋因,宋属广兴郡,齐、梁属始兴郡。在偏今英德县东。)
王莽之綦武矣。
(戴改基作綦。守敬按:《汉志》本作基,戴氏何用立异改作綦耶?)
县东有浈故事片山,广圆三十里,挺?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
(守敬按:《元和志》,浈山在浈阳县北四十里,尉佗为城于此山上,名为万人城。今英德县东三十里有英山,产奇石,《县志》谓即浈石山。)
其阳有石室,
(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守敬按:《御览》九百三十四引《宋永初山川记》。始兴郡有大蛇,名青葱。浈阳县为始与郡地,此云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谓达始兴郡也。大蛇盖即青葱郡也。大蛇盖即青葱乎?是紧今行者,(朱《笺》曰:宋本,旧本俱作今者,吴本增一行字。赵盖宋本、旧本有脱字耳。何足据也。)
必于石室前泛舟而济也。
溱水又西南,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亏天。
(守敬按:《类聚》六引王韶之《始兴记》,梁、鲜二水口下流,有浈阳峡,长二十馀里,山岭纡郁,丛流曲勃。《元和志》,浈阳峡一名皋石山,在职浈阳县南二十五里,崖壁千仞,猿?所不能游。《方舆纪要》,皋石山在英德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团山。又西南二十二里曰太尉山,一名香炉峡。汉邓彪尝至岭南,召还为太尉,因名。是浈阳峡谷在皋石山之下,太尉山之上。此《注》作皋口。《通鉴》梁大宝元年作大皋口,盖本皋口,后变称皋石也。)
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岸相接,以拒徐道覆。
(守敬按:《晋书·虏循传》,循与徐道覆联刘裕北伐,循自始兴寇长沙,道覆寇南康、庐陵,豫章。皆陷之,进逼建康。刘裕遣将军孙楚、沈田子自海道袭番禺,拔之。裕及循战,及大雷,大破之。循南走番禺,道覆走保始兴。宣传部遣将军刘藩克始兴,诛道覆,循亦自杀。不言於此凿石回门牌号作道覆略也。)
溱水出峡,左则浈水注之,水出南海龙川县,
(守敬按:县详情《氵艮水》篇。今水曰马江,出源县东北展旗山,非出今南雄州之浈江也。《一统志》云,道元出龙川之说,实本应劭。自《元和志》云,浈水在曲江县东一里。《环宇记》云,浈水源从虔州信丰县分流西至韶州,而浈与东江混。考《汉书》征南越,出豫章,下浈水,龙川本与豫章接界,出豫章而至龙川则下浈水矣。道元云,东溪水出始兴县东,南康到界。晋这南康县,则唐、宋之信丰县也。出信丰者,乃是东溪,一名东江,又曰始兴水,与龙川之浈水无与。浈水经行之道,断从今翁源始。或知此为古浈水,彩牵於《元和志》、《环宇记》之说,不得已加南字,以别之,误矣。)
西迳浈阳县南,右注溱水。
(守敬按:今翁江西南流。迳翁源县,至英德县东入浈江。)
故应劭曰:浈水西入溱是也。
(赵云:按《汉志》浈阳县下,应劭曰,浈水出南海龙川,西入溱。道元引之,人而为二,上句又不云应是说。)
溱水又西南,氵匡水入焉。
(朱氵匡讹作淮,《笺》曰:当作氵匡。戴、赵改。守敬按:《氵匡水》篇见后,此释《经》与桂水合之文。)
《山海经》所谓湟水,
(朱讹作淮水,戴、赵改湟水。守敬按:湟水一名氵匡水,见《氵匡水》篇。今《山海经》作潢水。)
出桂阳西北,
(戴北下增山字。)
东南注肆入郭浦西者也。)戴、赵据《山海经》改肆作肄,改郭作敦。守敬按:《海内东经》文。肆字是,不当改,见本篇首。郭、敦未知孰误,当仍旧。毕沅、郝懿行据此改《山海经》作郭,亦臆断。)
溱水又西南迳中宿县会一里水,
(守敬按:《异苑》称中宿县千里水,千为一误。今有琶江,出佛冈厅东北,西南流至清远县,东北入浈江,疑即一里水也。)
其上隘,名之为观峡。连山交枕,绝崖壁竦,
(朱峡作岐,戴、赵同。又崖作岸,《笺》曰:一作崖。赵仍,戴改。守敬按:《御览》五十三引此作观峡,又止王韶之《始兴记》,中宿县有观峡谷,横峦交枕,绝崖A21?。盖郦所本,则岐为峡之误,岸为崖之误,无疑。《元和志》,观亭山一名观峡,一名中宿峡,在中宿县东三十五里。《舆地纪胜》,峡山在县东三十里,崇山峻峙,如擘太华,中通江流。今峡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赵改虚作灵。)
庙渚攒石,?岩乱峙中川。时水氵存至,鼓怒佛腾,流木沦没,必无出者。世人以为河伯下材。
(朱作林,《笺》曰:当作材。戴、赵改。会贞按:《酉阳杂俎》十亦云,中宿县山下有神宇,溱水至此,沸腾鼓怒,槎、木泛至此沦没,竟无出者,世人以为何伯下材。又《异苑》云,观亭有江神祠坛,经过有不恪者,必狂走入山,变为虎,异。)
晋中朝时,县人有使至洛者
(朱者字在至字上戴、赵同。会贞按:《御览》五十三引此作有使至洛者,《环宇记》同,此误无疑,今订。事讫,将远。忽有一人寄其书,云:吾家在观峡前,(朱观下有脱文,戴、赵增岐字。守敬按:於文发有峡字,《御览》引亦无峡字,则脱误已久,戴、赵不知上岐为误字,据增,失之。)
石间悬藤,即其处也。但叩藤,自当有人取之。使手电谨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书,并延入水府,衣不г濡。
(守敬按:《类聚》八十二引王歆之《始兴记》,晋中朝有质子将归,忽有人寄其书,告曰,吾家在观亭,亭庙石间有悬殊藤,君至叩藤,家人自出。归者如其言,果有二人出水取书,并曰,江伯令君前。入水,见屋舍甚丽。今俗咸言观亭有江伯神也。《异苑》亦戴之。)
言此似不近情,然造化之中,无所不有,穆满西游,与河宗论宝,以此推之,亦为类矣。
(守敬按:穆溱水又西南迳中宿县南,整套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焉。(守敬按:汉县属南海郡,后汉因。郦云,孙皓分四会立,盖后汉末尝废入四会,吴重立也。吴属始兴郡,晋因。宋属广兴郡,齐属始兴郡,梁为清远郡治。在今清远县西北六十里,四会县见《氵艮水》篇。)
南入于海。
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
(守敬按:《经》言溱水入海,从《山海经》也。《注》言注郁而后入海,并应《汉志》也。详《氵匡水》篇。郁水落石出即温水之下流,见《温水》篇。今乐昌水自临武县东南流,迳宜章县、乐昌县、曲江县,与浈江会,自下通为浈江,亦谓之北江,西南迳英德县,清远县、四会县,分为二水。正派东南迳南海、番禺,支津西南迳三水县,与西江之支津会,即《注》所谓注郁也。又东南合正派入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严可均 辑
唐·明旷
(宋)叶廷圭
清·陈克鉴
元·陈元靓
清·王氏
谢灵运
清·李之鼎
谢云声
清·王懋竑
(梁)蕭子顯
宋·邵雍
明·袁黄
清·万斛泉
清·徐昌治
洪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