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十八-水经注疏
卷十八
○渭水中
又东过武功县北。
(朱过作迳,戴、赵改。)
渭水于县,斜水自南来注之。
(朱脱来字,赵据胡渭校增,戴增同。)
水出县西南衙领山,
(守敬按:《汉志》武功下云,斜水、袖水俱出衙领山。《环宇记》,衙领山在袖城县西北九十八里,袖水源出北山。斜水则言出斜谷,不以为出此山,是山之名已移而南矣。馀谓《汉志》系衙领於武功,盖即今?县西南、袖城东北之秦领,在袖城西北数十里者,特北山之所蔓延耳。今斜水上流曰桃川,出?县西南山。)
北历斜谷,
(会贞按:《续汉志》,武功有斜谷。《地形志》,平阳有新谷,谷口在今?县西南三十里,此北口也,南口曰袖口,详见《沔水注》。)
迳五丈原东。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馀。
(会贞按:《长安志》引此作十馀里。《地形志》:岐平阳有五丈原。《隋志》、《通典》,?县有五丈原。《元和志》,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在今县西南,与岐山县接界。)
水出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
(守敬按:《御览》七十三引《诸葛亮集》此条。)
云:臣遣虎步监
(守敬按:《蜀志·姜维传》,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虎步监盖羽林监之比。)
孟琰,
(守敬按:《御览》引作孟玉,玉盖琰字之脱烂。)
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
(守敬按:《御览》引作水涨,《困学纪闻》引亦作水长。)
攻琰营,臣作竹桥,
(守敬按:《御览》作车桥,《长安志》引此亦作车桥,则竹字误。)
赵水射之。桥成驰去。其水北流注于渭。《地理志》
(武功县下。)
曰:斜水出衙领北,至?注渭。
渭水又东,迳马冢北。
(朱无渭字,赵、戴增。)
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馀里,
(守敬按:孔明上言五丈原在武功西,此言马冢在武功东,而五丈原、马冢之间无武功城。玩《注》武功水正在五丈原、马冢之间,乃知孔明所言武功,谓武功水也。马冢在今?县西南十五里。)
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渭水又迳武功县故城北,
(守敬按:前汉县属右扶风,後汉徙废。在今?县东四十里。)
王莽之新光也。《地理志》曰:
(右扶风武功县下。)
县有太一山,
(赵据《汉志》改一作壹。守敬按:《史记·夏本纪·索隐》、《初学记》引《汉志》作太一,并与此合,知《汉志》本作太一。又《续汉志》、《初学记》引《福地记》、《三秦记》、《秦州记》、《文选·张衡〈西京赋〉》潘岳《西征赋》均作太一,今本《汉志》作太壹,盖後人改。)
古文以为终南。杜预以为中南也。
(会贞按:《左传·昭四年》中南,杜《注》,在始平武功县南。又《释例》云,武功县西南有太壹山。中南本传文,杜以太一释之,故郦氏叙太一云,杜预以为中南也。)
亦曰:太白山
(会贞按:太白山以下至疾风句,辛氏《三秦记》文,引见《御览》四十、《环宇记》、《长安志》。而孙星衍谓亦曰上脱《三秦记》三字,则非。郦氏支用古籍,不必尽出书名也。)
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
(会贞按:《御览》、《环宇记》作三百,《长安志》仍作二百。)
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
(会贞按:据《御览》、《环宇记》两鼓角上当有鸣字。《长安志》亦脱上句鸣字。又雨上均有暴字。)
杜彦达曰:
(守敬按:《通鉴》唐天宝八年《注》引此作杜彦远,《元和志》亦作远,然《注》下文作达,与此同,《氵蚩水注》亦同。)
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佶,冬夏积雪,望之皓然。
(王校本此下载朱《笺》曰:《周地图记》曰,太白山上桓积雪,半山有横雪如瀑布则雨,人常以为候。故语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守敬按:朱《笺》无此说。惟钟、谭本书眉有之,首标朱云,乃朱无易也。项?本删去朱云二字,将文载入书中,与朱《笺》混。王氏未见谋?韦原书,遂误以为笺语也。)
山上有谷春祠。春,栎阳人,成帝时病死而尸不寒,後忽出栎南门及光门上,
(守敬按:《列仙传》作横门。此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本名横门。如淳曰,音光,故曰光门。见下卷。)
而入太白山。民为立祠于山领,春秋来祠,中止宿焉。
(朱止讹作山,《笺》曰:宋本作上。戴改上,赵改止。守敬按:山、上并非,止字是也。古本《列仙传》作止,此条钞略《列仙传》文。)
山下有太白祠,民所祀也。刘曜之世,是山崩,长安人刘终于崩
(朱《笺》曰:此下文理不属,盖脱简也。赵云:此下孙潜用柳佥钞本,校补四百二十字,真希世之宝也。详本卷。)
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Ф酉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牛奋?引其尽乎!时群官
(赵作臣。)
毕贺。中书监刘均进曰:此国灭之象,其可贺乎?终如
(赵有其字。)
言矣。
渭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温水出太一山,
(戴删温字。守敬按:《御览》七十一引此《注》有温字。《隋志》,??有温汤,又名凤泉汤。《唐志》,?县有凤泉汤是也。今曰汤谷河,出?县东南碌岫崖。)
其水沸涌如汤,杜彦达曰:可治百病世清则疾愈,世浊
(孙潜本作乱,全、赵同,戴改浊。守敬按:《御览》七十一、《长安志》引此《注》并作浊。)
则无验。其水下合溪流,北注十三里,入渭。
(守敬按:今水出谷口,北流二十五里注渭。)
渭水又东,迳?县故城南,
(守敬按:前汉县属右扶风,後汉移置武功县於此,仍属右扶风,魏亦属扶风郡,晋属始平郡,後魏废,在今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
旧邰城也,
(守敬按:师古曰,?读与邰同。)
後稷之封邑矣,
(守敬按:《史记·周本纪》,後稷封於邰。《汉志》?,後稷所封。)
《诗》所谓即有邰家室也。
(朱即字在诗字上,全、赵同,戴移。守敬按:《大雅·生民》篇文。)
城东北有姜?原祠,城西南百步有稷祠,
(守敬按:《地形志》,美阳有姜?原庙。《环宇记》引《关中记》,姜?原祠在邰城东。《元和志》,姜?原祠、後稷祠,并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长安志》,姜?原祠同後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唐武功县即今县治。)
?之?亭也。
(守敬按:《续汉志》,?有邰亭,此作?亭,从《汉书》书之。)
王少林之为?县也,路迳
(赵作径。)
此亭。亭长曰:亭凶杀人。少林曰:仁胜凶邪,何鬼敢忤?遂宿。夜中,
(全、赵作中夜,戴作夜中,盖依《後汉书》改。会贞按:《华阳国志》作夜半。)
闻女子称冤之声。少林曰:可前求理。女子曰:无衣,不敢进。少林投衣与之。女子前诉曰:妾夫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为亭长所杀。少林曰:当为理侵冤,勿复害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明告亭长,遂服其事,亭遂清安。
(守敬按:此条抄变《後汉书·独行·王忄屯传》文,忄屯字少林。渭水又东,雍水注之。水出雍县雍山,(全、赵作渭水又东迳雍县雍山。赵云:雍山上当云,雍水出雍山。《汉志》,右扶风武功县有淮水祠,疑雍水祠之误。《环宇记》凤翔府天兴县下云,雍水在县北二里,源出西北平地。而李应祥《雍胜略》云,雍山在凤翔县西北三十里,雍水出。应劭曰,四面积高曰雍,以其积高,亦可谓之山也。关中地势多积高,如风凉原、白鹿原,斯类非一。又康海《武功县志》云,雍原即周原。周原在岐山下,则雍山殆即岐山之支阜乎?戴增作渭水又东迳雍县南,雍水注之,水出雍县雍山。会贞按:雍县在今凤翔县南,远在?、武功、?三县之西,渭水不得先迳?、武功、?而後迳雍城。以今雍水之道言之,出凤翔县西北,东南流迳凤翔、岐山、抉风、武功四县南,又东南至??县北入渭。,则《注》就水入处言,不得云渭水迳雍县雍山。赵、戴知有脱文,校补是也,而仍迳雍县之文则非。当作渭水又东,雍水注之,水出雍县雍山方合。今订。)
东南流,历中{穴牛}溪,世谓之中{穴牛}水,
(戴两罕字俱作牢。守敬按:《环宇记》天兴县下引此《注》并作牢。)
亦曰冰井水,南流迳胡城东,俗名也。盖秦惠公之故居所谓祈年宫也。孝公又谓之橐泉宫,
(戴之下增为字。)
按《地理志》曰在雍。
(会贞按:《汉志》文见下,雍县详後。)
崔る曰: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
(会贞按:崔る《後汉书》有传。《氵反水注》亦引崔る曰:汤冢在济阴薄县北。则る有记冢墓之书,而今不可考矣。)
《于览》亦言是矣。
(赵无此二字,辨云:《史记·秦本纪》,穆公卒,葬雍。《集解》引《皇览》曰,秦穆公冢在橐泉宫祈年观下。今文只有崔る之说,无《皇览》之辞,而下云知二证之非实,盖有缺失。全但增《皇览》二字,云有脱文。戴赠?字。)
刘向曰:穆公葬无邱垄处也。
(会贞按:《汉书·刘向传》,秦穆公葬於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无邱垄之处。)
《史记》曰:穆公之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良臣子车氏奄息、仲行、针虎,
(戴增亦在从死之中六字。)
秦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全、戴删之字,鸟下增焉字。)
馀谓崔る及《皇览》缪
(自所得白玉至此句谬字止,赵氏所云,孙潜用柳佥钞本校补者也。但细核赵本,实止四百一十九字,全、戴皆有增加,故字数各异。朱志作忘,笺曰:孙云,自忘也以下四十一字,文不相续,疑有脱误。赵云:按非也。忘当作志,谓崔る及《皇览》缪志也。)
志也。惠公、孝公并是穆公之後,继世之君矣,
(朱志讹作忘,并讹作立,赵据黄本改,戴作志、作并。会贞按:《大典》本、明抄本作志、作并。)
子孙无由起宫于祖宗之坟陵矣。以是推之,知二证之非实也。
(赵云:《雍录》曰,据郦此言,则是惠公所都雍县有祈年宫,至孝公命为橐泉,名虽两出,其实一宫也。又引崔る之言,从而辨正其失,则是祈年、橐泉皆在惠公雍都,而亦不知何人所建。独《汉书》曰,惠公所起也。《黄图》祈为蕲,且曰,穆公造。《庙记》曰,宫在城外。而《始皇本纪》则曰,在雍,皆以世远难究其的也。一清按:《汉志》注,橐泉宫,孝公起。祈年宫,惠公起,是有二宫。程泰之不知引此,所未喻矣。)
而左会左阳水
(戴改而字,作雍水又东,全作渭水又东。会贞按:而字遥承上迳胡城东句,以此推之,知全氏《注》中《注》之说非谬。戴改非也。)
世名之西水。
(会贞按:以水迳岐州之西为名。)
北出左阳溪,
(戴北上重水字,会贞按:以下北出河桃谷句例,不必增字。)
南流迳岐州城西,魏置岐州刺史治。
(会贞按:《地形志》岐州,太和十一年置,治雍城镇。《环宇记》,後魏太武于今州东五里筑雍城镇,文帝改镇为岐州。此《注》叙岐州在雍水北,东水、西水之间,雍县则在雍水南,邓泉北,是州与县不同城,雍城镇非即雍县城也。)
左阳水又南流,注于雍水,雍水又与东水合,
(孙星衍曰:考验地理,东水则今东湖也。会贞按:《方舆纪要》,东湖在凤翔府城东,雍渭二水所溢。东水则远出府之北,不过下流迳府东,历东湖境也。)
俗名也。
(会贞按:以水迳岐州之东为名。)
北出河桃谷,
(朱《笺》曰:谢云,宋本作俗名之北水出河。赵云:按非也,俗名也,?句。?北出河桃谷。?句。?道元以东水是俗名,其水出於河桃谷。孙汝澄以出河为句,缪甚。会贞按:此谷当在今凤翔县北数十里,然河桃字疑有误。)
南流,右会南源,
(会贞按:东水二源,北出河桃谷者,北源也,此源在南,故谓之南源。)
世谓之返眼泉。
(会贞按:《凤翔府志》,返眼泉在府西北三十里。)
乱流南,迳岐州城东,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之中,南则两川之交会也。
(会贞按:东西二水本名入雍水,而二水合雍水以相会,故谓之交会也。)
世亦名之为淬空水。
(会贞按:《说文》徐曰,淬,剑烧而入水也。《汉书·天文志》,火与水合为淬。此两川交会,波流潆洄,或似水火相合之状,故有淬空之目欤?)
东流,邓公泉注之,水出邓艾祠北,故名曰邓公泉。
(会贞按:《方舆纪要》,邓水出凤翔府北二十里之黄花谷,下流合於横水。盖出後世传会,非古邓泉也。据《注》邓艾祠在雍县南,水出祠北,则出府之南。)
数源俱发于雍县故城南,
(朱脱故字,全、赵、戴增。会贞按:两汉县属右扶风,魏晋属扶风郡。後魏为平秦郡治,《一统志》,在今凤翔县南。)
县故秦德公所居也。
(会贞按:《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封禅书》亦云,德公既立,卜居雍。而《汉志》云,惠公都这。王念孙曰,惠公当为德公,惠,古德字。)
《晋书地道记》以为西虢地也。《汉书·地理志》以为西虢县。
(赵云:按《汉志》宏农郡陕县下云,西虢在雍,而无西虢县之目。右扶风虢县有虢宫,秦宣太後起,即所谓西虢也。会贞按:虢县後汉废。)
《太康地记》曰:
(朱无地字,赵同,全、戴增。)
虢叔之国矣,
(会贞按:《史记·秦本纪·正义》,《舆地志》云,此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与《太康地记》同。)
有虢宫,
(会贞按:本《汉志》。)
平王东迁,叔自此之上阳为南虢矣。
(赵云:何氏曰,按杜预云,陕县东南有虢城,即是西虢国,乃虢仲所封。大阳之下阳城,盖其别都。河东、宏农,地界相接,非两国也。荥阳新郑之虢为虢叔所封,在陕县之南,故当年虢仲之北虢,亦得西虢之名。若右扶风之虢,与周室二虢无与,然则善长误矣。《方舆纪要》云,桃虢城在宝鸡县东五十里,古虢君之支属也。《史记》,秦武公十一年,灭小虢,即此地。今有桃、虢二城,相距十馀里,俗亦谓桃虢川。)
雍有五?祠,以上祠祀五帝。
(赵云:按此《注》有讹误。《地理志》云,雍有五?,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郊祀志》云,秦襄公攻戎救周,列为诸侯而居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祠白帝。文公东猎湃、渭之间,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於?衍。於是作??,用三牲郊祭白帝焉。自未作??,雍旁故有吴阳武?,雍东有好?,皆废无祀。德公卜居雍,雍之诸祠自此兴。後宣公作密?于渭南,祭青帝,灵公於吴阳作上?,祭黄帝;作下?,祭炎帝。献公作畦?栎阳而祀白帝。高祖立黑帝祠,名曰北?。除武?、好?非秦所立,襄公居西垂,宫在陇西,则西?非雍可知。文公??在?县,献公畦?在栎阳,是又不在雍也。雍之五?,《封禅书》云,惟雍四?上帝为尊。《索隐》曰,雍有五?,而言四者,顾氏以为兼下文上帝为五,非也。西?、??皆非雍,密?并上?、下?、畦?是为四,并高祖增黑帝为五也。小司马以畦?当雍四?之一,而《环宇记》凤翔府天兴县有三?原,引《封禅书》??、密?、吴阳上?,而云三?在北原,亦谓之周原。则反遗却雍之下?矣。章怀《後汉书·冯衍传》注亦但引《史记》曰,秦并天下,祠雍四?,汉加黑帝,谓之五?。而不列指四?之目,其义终莫能明。顾祖禹以为五?者,?、密、吴阳上、下、北,亦非也。又按三?,秦?也,五?,汉?也,此三五之名所由公。守敬按:《括地志》,三?原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引《封禅书》??、西?、吴阳上?,所指三祠与《环宇记》异,当误。??、西?,并祀白帝,不得复出也。《括地志》又云,汉帝五?在岐州雍县南,则??、吴阳上?、下?、密?、北?,为顾祖禹所本。所指??与《索隐》之畦?异。??、畦?皆祀白帝,雍四?必居其一,但未能定为孰是。王先谦则从《索隐》说,并云,密?在渭南,畦?在栎阳,盖始皇後并祀於此,引《後汉书·冯衍传》注为证。此足以释赵氏畦?在雍之疑矣。)
昔秦文公田于?、渭之间,梦黄蛇自天
(戴增下字。)
属地,其口止于?衍,以为上帝之神,于是作??,祀白帝焉。
(朱无焉字,赵同,全、戴增。)
秦宣公作密?于渭南,
(朱作于陈仓北坂,全、赵同,戴改。)
祀青帝焉。灵公又于吴阳作上?,祀黄帝;作下?,
(朱脱此六字,赵同,全、戴增。守敬按:《封禅书》,秦灵公作吴阳上?,祭黄帝;作下?,祭炎帝。此有脱文,赠?字是也。)
祀炎帝焉。献公作畦?于栎阳而祀白帝。
(朱讹作作畦?祠赤帝焉。赵云:按此文与《封禅书》、《郊祀志》全相乖迕。秦宣公作密?于雍,不于陈仓北坂。在陈仓北坂者,是陈宝祠,乃文公作。今以陈宝为??,非矣。灵公作吴阳上?,祭黄帝,作下?,祭炎帝。《索隐》曰,吴阳,地名,盖在岳之南。上云雍有故吴阳武?,盖因武?,又作上、下?以祭黄帝、炎帝,今云上?祀炎帝,误也。《史记》,栎阳雨金,献公自以为得金瑞,作畦?栎阳而祀白帝。《汉书》云,祀上帝,字之讹也。今云祀赤帝,赤即炎也,更为缪矣。)
汉高帝问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
(朱作何四也?赵同,戴作四何。会贞按:《大典》本、残宋本作四何。)
博士莫知其故。
(《封禅书》、《郊祀志》皆无博士二字。)
帝曰:我知之矣,待我而五。遂立北?,祀黑帝焉。
(守敬按:自秦文公以下至此,《封禅书》、《郊祀志》文。)
应劭曰:四面积高曰雍。阚る曰:宜为神明之?奥,故立群祠焉。
(守敬按:《汉志》雍县,颜《注》引应说同。《史记·封禅书》,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奥,故立?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此应劭、阚る之所本。)
又有凤台、凤女祠。秦穆公时,有箫史者,善吹箫,能致白鹄、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为作凤台以居之。积数十年,一旦随风去,云雍宫世有箫管之声焉。
(朱《笺》曰:刘向《列仙传》有箫史事。会贞按:今本《列仙传》白鹄作白鹊,又数十年作数年,误。《类聚》七十八、《御览》一百七十八引《传》并作白鹄、作数十年,与此同,可证。惟随凤去句下,《传》有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之文,而此不载,盖有脱佚。缘上云有凤台、凤女祠,先并提明台祠,下言台倾祠毁,亦与上应,而引《传》本文,不得遗祠也。《传》末句作有箫声。)
今台倾祠毁,不复然矣。
(会贞按:《明一统志》,台在宝鸡县东南六十里。)
邓泉东流注于雍,
(会贞按:当於今凤翔县东南注雍。)
自下虽会他津,犹得通称,故《禹贡》有雍、沮会同之文矣。
(全云:善长误矣。岂可以兖州之雍、沮,释岐西之水道乎?又云:《禹贡》之雍、沮,别是二水,不得通称。守敬按:道元《匏子河》篇明引《禹贡》,何得於渭北之雍水牵合之?阎百诗乃云,专门名家之书,有此笑柄,馀疑此三句为後人窜入,直当删之。)
雍水又东迳邵亭南,
(朱邵作邰,《笺》曰:古本作邵,下同。赵改邵,戴作召。)
世谓之树亭川,盖邵、树声相近,误耳。亭故邵公之采邑也。京相?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
(周城详下。)
《後汉·郡国志》曰:?县有邵亭,谓此也。
(赵云:按《周志》、《召南谱》云,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今属右扶风美阳县。《史记·燕召公世家》注谯周云,周之支族,食采于召,谓之召公。《索隐》曰,召者,畿内采地,?始食于召,故曰召公。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南》、《召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地形志》,武功郡美阳县有邵亭。《方舆纪要》,凤翔府凤翔县有召城,尔曰召亭是也。而《郡国志》曰,?有邰亭,即上?县?亭也。班《志》云,右扶风?县,周後稷所封。师古曰,读与邰同,音胎。善长误记邰作邵,以君?以之食采,证皇祖之始封,舛谬甚矣。王伯厚《诗地理考》引《注》云,雍水东迳邵亭南,黄本亦是邵字,朱氏《笺》皆改作邰字,殆又从而为之辞者耶?守敬按:《括地志》,邵亭在岐山县西南十里。《明一统志》,在县西八里召公村。)
雍水又东南流,与杜水合。
(戴改杜作横,下同。会贞按:戴因下又有杜水,故改此杜水为横水。然相近之水,同名有何不可?如北易、甫易,其明证也。况此水出杜阳山,直称杜水,下水发杜阳县大领侧,疑即杜水,是此杜水毫无疑义,而下杜水犹是传疑之说也。戴乃改此作横水,疏矣。)
水出杜阳山。
(会贞按:《九域志》,天兴县有杜阳山,《明一统志》,山在凤翔府东北二十五里,杜水所出。今谓之横水。)
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县之漆溪,谓之漆渠。
(会贞按:此即《漆水》篇所谓今有水出杜阳县岐山北漆溪,谓之漆渠者也。《隋志》,普闰县有漆水。《麟游县志》,水出县西旧普闰县西。杜阳县详下。)
故徐广曰: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是也。
(会贞按:《史记·周本纪》,古公度漆沮,《集解》徐广曰,水在杜阳岐山。在为出之误,当以此《注》正之。岐山,详下。)
漆
(朱漆下有水字,《笺》曰:水字疑衍。全、赵、戴删。)
渠水南流,大峦水注之。
(朱峦讹作栾,赵据《环宇记》改,戴作峦。会贞按:残宋本、《大典》本作峦。)
水出西北大道川,
(朱无水字,戴、赵增。)
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
(会贞按:《隋志》,普闰县有岐水。《方舆纪要》,岐水在岐山县西北四十五里,自麟游县西南流,经县界,东南至扶风县界,入漆水。今水自岐山县西北,至县西南入雍水,《环宇记》故作古。)
《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桥山,
(会贞按:《?形训》,岐出石桥。高诱无《注》。依郦说,山当在今麟游之西南,岐山之西北。今岐山南五十里有石桥山,乃别一山也。)
东南流。相如《封禅书》
(《史记》、《汉书·相如传》。)
曰:收龟于岐。
(朱作牧龟,《笺》曰:《史记》作收龟,《汉书》作放龟。文颖《注》曰:周放畜馀龟于池沼之中,至汉,得之于岐山之傍。会贞按:《笺》引《史》、《汉》,接引文《注》,意以放为是,故全作放而斥作收之误,戴、赵则作收。今考《史记》云:获周馀珍,收龟于岐,作两句读,分为二事,则作收,文义方协。《汉书》无珍字,作一句读,以为一事,则作放似亦通,此文说所由来。但周馀放龟,究嫌不辞。《史记志疑》反谓当从《汉书》,失之。而裴る引徐广曰,一作放龟,是《史记》亦有作获周馀珍,放龟於岐之本。又引《汉书音义》曰,馀珍,得周鼎也。是《汉书》亦有作获周馀珍,放龟于岐之本。故《文选》因之。然二事对举,不得一言获,一言获,一言放,或以获馀珍、放龟为二事连举,谓宝鼎、放龟皆岐周所有,汉并获之。而周鼎不出于岐,其说亦不可通。故朱?存《释文选》仍谓放当作收,郦氏但引四字,必是所见《史记》作收,若作放,应别有辨语矣。)
《汉书音义》曰:岐,水名也,
(会贞按:引见《史记·相如传·集解》。)
谓斯水矣。二川并逝,
(朱并讹作洋。全、赵、戴改。)
俱为一水,南与杜水合,
(会贞按:当合于今岐山县西北。)
自下通得岐水之目,
(朱无此八字,全、赵同,戴增。会贞按:盖因下又称岐水也。)
俗谓之小横水,
(朱横作黄,《笺》曰:孙云,当作小横水。会贞按:对下大横水,故有小横水之目。《地形志》,岐州平秦郡有横水县,分周城置,取此水为名也。)
亦或名之米流川。
(会贞按:《诗·邶风》,河水イイ,《广韵》音弭,水流貌。イ、米音同,盖本当作イ流,郦氏好奇,变称米流也。)
迳岐山西,
(朱西讹作而。赵改云,孙潜校改。全、戴改同。会贞按:《汉志》美阳,《禹贡》岐山在西北。《续汉志》、《地形志》并云,美阳有岐山。《括地志》,山在岐山县东北十里。《县志》,天柱山在县北十里。岐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分天柱、岐山为二,然实一山也。互详下。)
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
(会贞按:《续汉志》,美阳有周城。《地形志》,雍县有周城。《括地志》,故周城一名美阳城,在武功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地望稍差。王?《周公庙记》曰,周城今为岐阳镇,遗趾犹存,广袤七八里,四围皆深沟。高士奇曰,在今岐山县东北五十里。)
所谓居岐之阳也,
(会贞按:《诗·鲁颂·必宫》篇文。)
非直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
(会贞按:足徵杜水即岐水。山南曰阳,水北曰阳,周城在岐山之南,岐水之北,故皆可云居岐之阳。)
又历周原下,
(守敬按:《诗·大雅·绵》篇,周原?无々。《续汉志》美阳《注》引《帝王世纪》,周城南有周原,而《诗谱》曰,周原者,岐山阳,地属杜阳,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又异。高士奇曰,原东西横亘,在今岐山县东北四十里。)
北则中水乡成周聚,故曰有周也。
(守敬按:《汉志》,右扶风美阳县中水乡,周太王所邑。《说文》亦云,却太王所封,在美阳中水乡。依此《注》成周聚即中水乡之聚名。《孟子》,太王去?,邑於岐下。《史记·周本纪·集解》引皇甫谧云,邑於周地,故始改国曰周。)
水北即岐山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
(朱《笺》曰:《吕氏春秋》,秦穆公失其乘马,见野人方将食于岐山之阳。公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远饮酒者,恐伤女也。於是遍饮而去。守敬按:《括地志》,野人坞在岐州雍县东北二十里,野人盗马食处,因名焉。《环宇记》,野人坞在天兴县南一百八十步。《方舆纪要》,坞在凤翔府东南十馀里。)
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守敬按:《明一统志》,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误也。《御览》七十引《三辅旧事》:姜泉在岐山县。《一统志》,姜氏城在岐山县东,则姜水亦在县东矣。)
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
(朱脱姓字,女作安,《笺》曰:谢云,姜母安登,宋本作母曰姜姒。?韦云:谢引宋本亦误。据《世纪》当作神农氏,姜姓,母安登。按於文是炎帝神农氏,句,姜母安登,句,本无误也。今《三皇纪》作女登。守敬按:《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宋本《御览》七十八引《世纪》,姜下并有姓字。《御览》七十八、一百三十五引并称母曰任姒,有乔氏女,名女登。据谢引宋本,此原文当是姜姓,母曰任姒。宋本倒错任字为姜,又脱姓字,後人见其不可通,移姜字於母上,又改作母女登,传刻复讹女为安也。朱斥宋本之误,而不能因宋本悟及郦氏原文,就今本言其谓当作姜姓至确,而犹沿安登之误。赵并不知有脱误,其引《三皇纪》作女登,亦但存疑。戴增姓字,改安作女,是也。然究非郦氏原文,今姑从之,而存其说於此。)
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於姜水。
(守敬按:《史记·正义》、《御览》引《世纪》,详略稍异。)
与雍水合而东,
(守敬按:朱作水合而东四字,有脱文,赵并删水字,尤非。全、戴增改作是其地也,东注雍水,雍水又南,似合。然雍水东流,非南也,今增与雍二字,下文与渎?水合而东,其辞例也。)
会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
(朱会作迳,赵同,全、戴改水也二字作合武水三字。守敬按:武水乃後起之名,古无此称。且下文叙莫水迳美阳县之中亭川注雍水,谓莫水会杜水注雍水也。是中亭即杜水,不得又添出武水,今但改迳为会,即合。)
水发杜阳县大领侧,
(会贞按:《水道提纲》谓之石臼水,出麟游县西北山,下流谓之武亭水。)
世谓之赤泥岘,
(会贞按:《魏书·灵徵志》熙平二年,金出岐州横水县赤粟谷,粟为栗之误。栗泥音近,赤栗谷即赤泥岘也。)
沿波历涧,俗名大横水也。
(会贞按:《新唐志》,好?县有大横关,取此水为名。)
疑即杜水矣。其水东南流,东迳杜阳县故城,
(朱脱县字,全、赵、戴增。会贞按:两汉县属右扶风,魏属扶风。《环宇记》引《县国地道记》,晋省。《一统志》,在今麟游县西北。)
东西三百步,南北二百步,
(戴移此二句於上大领侧下。守敬按:世谓之赤泥岘,紧接大领说,其间不得隔以此二句,当仍原文为是。)
世谓之故县川。又故县有杜阳山,
(朱又故下有谷字。赵改虢,云:《汉志》右扶风有虢县,後汉初并入雍,故谓之故虢也。全、戴亦改虢。守敬按:汉虢县在雍县南三十五里,杜阳山在雍县东北三十五里,山不得属虢县。且《汉志》亦不云虢县有杜阳山,赵臆改,全、戴并为所误。窃以谷字衍文,故县承上,与上句称故县同,即谓杜阳县也。)
山北有杜阳谷,有地穴,北入,亦不知所极,在天柱山南。
(朱作大柱。赵云:当作天柱。《环宇记》岐山县下云,岐山亦名天柱山。《河图括地象》曰,岐山在昆仑山东南,为地乳,上多白金。周之兴也,??鸣于山上。时人亦谓此山为凤凰堆。郦道元注《水经》云,天柱山有凤凰祠。或云其峰高峻,迥出诸山,状若柱,因以为名。一清按:《御览》四十及程克齐《春秋分记》并引之,今缺失之矣。)
故县取名焉,亦指是水而摄目矣。即王莽之通杜也。故《地理志》曰:县有杜水。
(朱有讹作自。赵、戴改云:按《汉志》右扶风杜阳县,杜水南入渭。《诗》曰,自杜。师古曰,《大雅·绵》之诗曰,人之初生,自土沮漆。《齐诗》作杜,言公刘避狄而来,居杜与漆沮之地。)
又东,
(朱东上有脱文,戴增杜水又三字,赵增又字。)
二坑水注之。水有二原,一水出西北,与渎?水合,而东,
(朱脱与字,合上衍二字,戴、赵增删。守敬按:二源当并出今麟游县西南,其出西北者,北源也,渎?水则南源也。钱坫斛注《汉志》作渎魁,盖谓如瀵水有瀵魁之目也,可存参。)
历五将山,
(守敬按:《通鉴》,晋太元十年,秦王坚以鹰书云,帝出五将久长得,出奔五将。《通典》,岐山县有五将山。《元和志》,五将山在岐山县西北六十里。在今岐山县北,亘扶风醴泉县界。至《新唐志》醴泉县之五将山,乃别一山,或即五林之误。)
又合乡谷水,水出乡溪,东南流入杜,
(全、戴杜下增水字。守敬按:水当在今麟游县南。)
谓之乡谷川。又南,莫水注之。
(朱莫讹作荚。赵改云:按《名胜志》引《注》作莫水。《方舆纪要》云,莫水亦曰莫谷水。《环宇记》武功县下引《水经注》云,莫谷水南迳美阳县,与中亭川水合。荚之与莫,字形相近,全、戴改莫。)
水出好?县梁山大领东,
(朱东讹作泉,赵、戴改同。守敬按:《四书释地》此即太王自?抵岐逾梁山之梁山也。《地形志》,莫西县有梁山。(南迳梁山宫西,故《地理志》曰:好?有梁山宫,秦始皇起。(守敬按:《史记·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幸梁山宫。)
水东有好?县故城,王莽之好邑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建威大将军耿?为侯国。
(守敬按:见《後汉书·耿?传》。)
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
(守敬按:《通典》,美阳治中水乡,城西即中亭川。)
注雍水,
(守敬按:此谓莫水合杜水,注雍水也。)
谓之中亭水。又南迳美阳县西,永元二年,更封彰侯耿秉为侯国。
(朱彰作鄣,下衍雍字。赵云:按《後汉书·耿秉传》,以章和二年,封美阳侯,无封鄣、雍侯事。据前犭原道县《注》云,渭水东北流与彰川合,东北至彰县南。永元元年,和帝封耿秉为侯国。是秉先尝封彰侯,後更封美阳,足补范《书》之缺。此雍字误。戴改永元为章和,改鄣为彰,删雍字。守敬按:范《书·耿秉传》不载封彰侯事。此《注》上卷,永元元年封彰侯,永元二年更封美阳,凿凿言之,盖本他家《後汉书》。乃赵引范《书·秉传》章和二年封美阳,戴即据改,此由不知《传》作章和之误也。《传》云,章和二年,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美阳侯。是封美阳侯以击北匈奴之功。考《和帝纪》、《窦宪传》,北伐匈奴,在永元元年,则《秉传》之误无疑。且章和在永元前,何得谓永元元年封彰侯,章和二年封美阳,其误更不待辨。)
其水又南流注于渭。
(朱此下杂入渭水,又东迳?坞南至其愚如此共五十三字,全、赵同。戴移前与渭水东迳?县故城南相比次。)
渭水又东
(朱又讹作之,全、赵、戴改。)
洛谷之水,出其南山洛谷。
(会贞按:《通鉴》魏甘露二年,《注》引此作骆谷。《蜀志·姜维传》、《魏志·曹爽传》并作骆谷。《地形志》,美阳有骆谷。《通典》,美原有骆谷关。《长安志》,洛谷在??县南三十里,有道入洋州。洛谷互见《沔水上》。)
北流迳长城西,魏甘露二年,蜀遣姜维出洛谷,围长城,
(朱二年作三年,全、赵、戴同。会贞按:《蜀志·後主传》,姜维出骆谷,在延熙二十年,景耀元年还。《姜维传》同。延熙二十年当魏甘露二年,景耀元年当甘露三年,是维於二年出,三年还。此三年为二年之误,今订。又《维传》云,时魏司马望、邓艾皆军于长城。《魏志·艾传》亦云,拒维於长城。维未围长城也。郦氏抄变其文,於情事稍戾。)
即斯地也。
又北流注于渭。
(朱脱此句,全、赵、戴同。守敬按:《通鉴》魏甘露二年,《注》引郦《注》有此句,今增。)
又东,芒水从南来流注之。
芒水出南山芒谷,
(朱无山字,赵增云:南下落山字,谓终南山也。宋敏求《长安志》校补,守敬按:《御览》一百八十五、《通鉴》魏甘露二年《注》引此,并有山字。)
北流迳玉女房,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
(守敬按:《长安志》,玉女洞在??县南三十里,洞门崇四尺,阔三尺。《??县志》,玉女洞在黑水谷中。)
芒水又北迳??县之竹圃中,
(守敬按:《史记·货殖传》,渭川千亩竹。《汉志》秦有?、杜竹林。《长安志》引《晋地道记》,司竹都尉治?县,其园周百里,以供国用。合之汉诏称??芒竹,盖自??东连?、杜,皆古司竹地,此句但叙芒水迳竹圃,乃因汉诏为说耳。《隋志》,??县有司竹园。《元和志》,园在县东十五里。《环宇记》,在县东二十里。亦第指园之西偏言第指园之西偏言也。??县详下卷。)
分为二水。
(全以此四字为重文,守敬按:非也。)
汉冲帝诏曰:赵云:《日知录》幼主谓之冲帝。《水经注》以孺子婴为冲帝。守敬按:《长安志》引此作汉婴子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芒竹,
(守敬按:翟方进少子义为东郡太守,恶王莽居摄,乃举兵。三辅闻翟义起,盗贼并发,霍鸿等自称将军。附见《方进传》,此诏传亦载之。)
即此也。
(朱也下有其水分为二流六字。赵、戴同。会贞按:此与上分为二水句复,当是衍文。)
一水东北为枝流,
(朱水下衍之字,全、赵同,戴删。会贞按:《长安志》引此无之字,但脱流字。枝流详下卷。)
一水北流注于渭也。
(朱《笺》曰:旧本、吴本俱缺此《注》。谢耳伯据宋本补。)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薛涛 李冶
宋·朱熹
唐·刘知几
清·文康
(清)無名氏
清·刘心缶
明·杨表正
清·文康
明·陆采
明·范立本
清·潘德舆
隋·萧吉
(魏)杨衒之
宋·黄儒
唐·爱同录
唐·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