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窦称庵

  在茶山东涧,朝阳岭下,僧无凡建。清迁徙后,徒祖勤,重修。光绪闲,法雨寺住持化定,又修建之。(旧志,采访)

明,武进,吴钟峦,寓无凡静室,沈彤庵见过诗:

  八年于外未归人,此日兴怀倍苦辛。君国莫支成旧恨,僧寮偶寄是前因。深深林壑同踪少,远远波涛入眼新。不比寻常往来事,只今同患觉情亲。

  按:无凡,即汝应元。无凡静室,即宝称庵。全祖望鲒埼亭集云:张肯堂,浮海至舟山,尝抚其孙茂滋,谓汝应元曰:我死图一线之寄,其在君乎?应元谨受命,遂为僧于普陀。肯堂死,葬于茶山。应元筑宝称庵守其墓。详禅德,本山出家无凡传。

法喜庵

  在白华顶北,僧真净建。清嘉庆五年,照鹤重建。道光闲,孙通慧扩大之。(旧志,采访)

梵音洞庵

  在青鼓磊。明祟祯二年,僧寂住,为镇海寺(即法雨寺)住持,建此为退休之所。清康熙二十五年,三世孙普福,同徒博文,重修。雍正九年,奉旨发帑修建。嘉庆丙寅,十四世孙仁贤,时为法雨监院,辅佐常住,整理有方。因佛殿倾颓,佛灯寥落,赴上洋募捐。福建商客林聪官,首倡佽助,鸠工庀材,重新殿宇。同治闲,远孙良裕,同徒性春,又重建之。(旧志,采访)

清,释性统,梵音洞建阁记:

  今上御极之五十五年,春三月,滇南抚军甘公,委员来山,启建祝厘道场,手书示予曰:前者承乏甬东,愿于梵音洞石梁上,建一阁,上供菩萨,下为朝洞人士礼拜之地。年来宦尘碌碌,尚未得遂。今沐圣恩,节钺滇南,特遣家人赍金,望和尚即为兴建,成此善果。予思我公诚敬笃信,固其素志。然久而不忘,益见其敬信之至也。方其莅官甬东,乃在四十一年闲。历任登莱宪副,江苏臬台,山东藩宪,祝厘进香之使,岁不绝人。今抚滇疆,远去万里,甫一载,即遣使以完前愿。非诚敬笃信之至,何以有此?阁高二丈三尺,深齐石梁,广亦如之。于本年四月鸠工,中秋告竣。洞口向东南,阁门对西北。当夫皓月虚悬,水光荡漾,大士之颜如玉也。旭日初升,朝霞吞吐,大士之唇如朱也。烟霏则翠鬓凝云,雾涌则缟衣映雪。至若风雨晦明之幻变,波涛澎湃之震惊。登斯阁也,莫不神化情移,真有得于大士之现相说法,迥出于寻常之外者。是阁之助发于大士光明无尽藏,即公之培植名山香火非浅鲜也!予亦乌能不详志之?公名国璧,字立轩,奉天正蓝旗人。(许志)

药师殿

  在普济寺左。明万历闲,僧海仲居此。天启七年,崇王由樻,捐资重建,安紫衣替僧照慧,亲书法门龙象额,赐金襕衣。传至清世,普益之四世孙心[(汁-十)+曶]广诚,九世孙觉照,各有修建,后渐就圮。光绪闲,嗣法山恬,为前寺监院,整理有功,人多推重之。同徒永念重新之。(旧志,采访)

大悲殿

  在药师殿左,旧名伯寓堂,僧妙闻建。明万历闲,性灯八世孙源泰重建。后泰归主净土,分源征居之。乾隆四十年,法如支属十二世孙昌友,同徒隆海,又修建之。至今年久失修,有颓废之虞。(旧志,采访)

清一堂

  在大悲殿左,初名镜花院,僧寂汶居此。五世孙心彻,同徒源达,重修。十三世孙能仁又修之。(旧志)

清,释本学诗:

  汉室神仙地,梁朝大士家。欲穷仙佛迹,会取镜中花。

澄心堂

  在清一堂左,僧真才居此。九世孙心慧,(潮音主院时,慧为知事,善知众务,人多推之。)孙广诚,重修。(旧志)

法喜斋

  在澄心堂左,僧承泉建,裔孙明慧重修。(采访)

兴善堂

  在法喜斋左,旧名灵花房,僧静悟创。后无嗣出坍废。由西方庵僧广瑞,嗣法接续香火。于光绪闲,其师福升,重为修建。(采访)

法如庵

  在玉堂街,洪筏堂右,旧名法如堂,今名下法如庵。僧海初居此,六世孙心惺重修。同治闲,毁于火。光绪闲,化妙重建。(旧志,采访)

洪筏堂

  在法华洞下,下法如左。明万历闲,僧如定创。清嘉庆闲,十六世孙贤良修建。光绪闲,十八世孙慧源,建方丈室。徒润涛愿来,重建大殿及廊庑,气象聿新。大学士潘世恩,题法海慈航额。衍圣公孔令贻,题洪筏古刹额。民国总统黎元洪,题清华朗润额。又总统徐世昌,题炎峤慈云额。上海小南门外三昧庵,为其下院。(采访○自药师殿以下,旧属普济寺东寮。)

  按:旧志,并云僧圣恩建,恩无嗣,源道焚修于此。

法华洞庵

  在东天门上。清展复初,山右僧照洁,名源正者,以有为寺执役,及募碗之劳,欲于此建庵静修,住持普周许之。阅二十余年,北京正音和尚来,欲卜居此山。绎堂,及各法眷,并织造孙文成,同愿以法华洞庵奉之。(照洁其时已圆寂,否则当为照洁别择所居。)此后为正音之子孙世守焉。五世孙普照重建,七世孙梦桂、隆德,又修。光绪闲,十一世孙慧石、慧莲,再建。(旧志,采访)

清,宛平,孙文成记:

  补陀寺左,有法华洞,为山中胜景最著之地。展复初,长老普周,为寺住持。有山右僧照洁,来香于山,应寺执役,随往豫章募碗。寺中以其为众服劳,构楼三间于洞顶,以栖照洁礼诵熏修,且酬劳也。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皇上南幸,钦使干清宫总管内臣,顾公问行,恭代乘舆申香。游览至此,喜峰壑清邃,慨然有超尘轶世之志。遂移旧楼三间于平坡,仍照洁居之。而本寺常住,乃垩盖新楼三闲于原基,以为顾公生祠焉。公既不果来山,就古北口,建南天门,为洛伽胜境。想见名山虽远,方寸非遥。公之向往之深,良有以也。四十八年己丑夏,普济方丈绎堂和尚,召对热河,走谒顾公。面述法华楼,既不能遂夙志,今则已矣。闻问既疏楼渐颓[奇+(敲-高)]。至五十三年甲午之夏,都门大佛堂,正音法主老和尚,来香普陀,忻然作支公修隐计。绎公遂商之耆宿,众等悉知正老和尚,戒律精严,言行端恪。燕山证问者,多受其策励。遂群举以法华楼为卓锡地。且正老和尚,夙为予所皈向者,因问之于予。予以皇恩浩荡,无可仰酬。正拟访清净之区,虔供万岁龙牌,敬延高僧讽诵梵典,以抒祝国祐民之愿,不禁踊跃赞襄。正老和尚,己自出白金五十两,属寺载新修葺。予又捐俸百两,旁拓五架两闲一弄,为溷湢薪水之地。外有法华庵基,以作正老和尚蔬圃之用,亦可建置。总之日新月盛,徒子法孙,晨钟幕鼓,永为正老和尚卓锡世守,为千秋不朽之盛地。遥知名山大刹,因人而传。十笏数椽,有清净修持如正老和尚者,实为山名而人名。其人足传,而其地更足传也。后之览者,亦将知予一身许国,皈心内乘之深切云尔。

邑人,余灿诗:

  闲来独与高僧坐,洞达轩窗纳晚凉。静境谈禅诗作偈,绿阴消暑竹侵床。鸟窥钵饭穿云度,龙摄天花带雨香。话到玄机真妙谛,依微星斗落山房。

  按:古人道明德立,声望远著,诸方每虚席以延致。即欲隐居静修,冀了大事,纵至海山深处,亦必有法门知识,宰官外护,为之建设兰若,及推让静室,以期遂其潜修密证之志。如正音和尚者,何可更仆数也?是知只愁无道明德立之实,其他皆不足以撄心者。愿法华洞之子孙,及诸僧侣,各皆深长思之。

积善堂

  在普济寺右,旧名玉峰房,僧性宝创。六世孙通恩,八世孙源恒,各有修葺。民国壬子,因其裔孙不振,佛火式微,由伴山庵僧了信,接法承受。重修殿宇,焕然一新。(旧志,采访)

宴坐堂

  在积善堂后,僧海灏创。普安,同孙心盥、源章、广济、重建。十二世孙昌荫重修。光觰闲,十四世孙仁鉴,又修之。(旧志,采访)

承恩堂

  在宴坐堂后,旧名立本堂。清康熙间,僧克勤创建茅茨。乾隆乙卯,僧本善,同徒觉永,兴葺。五世孙能晓能仑重修。近住僧莹照,又修葺之。(旧志采访,及融通传。)

报本堂

  在承恩堂闲壁。即西天门献祖祠,创者未详。清十世孙通旭住持前寺之八年,(康熙三十六年)集本支改创祠楼二闲。派僧广孝相继世守。总兵蓝理额曰:四世中兴。(自普贤,历本空,寂庵至通旭,凡四世。)光绪闲,释定增建殿楼,及东西寮。宣统二年,徒莹照,又有修建。台太同知梁某,求子得验,题额曰:锡我石麟。(旧志,采访)

锡麟堂

  在报本堂前,僧如宏创,广成修。清道光初,堂渐就圮。十四世孙昌荫,自普济寺退居后,誓愿恢复。会邑绅钱镜,感祈子之灵,其母为捐资以答佛慈。由是鼎新革故,佛地重兴。后由法嗣观音洞支派,僧山静山觉接住。清光绪间,六世孙了余,逐渐修葺大悲楼、祖堂、客寮、丈室等,较前尤臻完美。(旧志,秦耀曾记,采访。○自积善堂以下至此,旧属普济寺西寮。)

清,金陵,秦耀曾记:

  普济寺西寮,旧有仁德堂,取天上石麟之义,更名锡麟。创始于普勤禅师,供奉送子观音,厥基久建。良以菩萨阴行方便,周遍圆通。仗象教之宏功,降螽斯之遐祉。人称双璧,眼前悉诞佳儿。我见三珠,膝下咸添令嗣。是知拈花微笑,去来早晤三生。树草忘忧,似续远延百世矣。第人以时而代迁,物以久而日敝。禅关寂寥,法乳无传。梵宇荒凉,仔肩孰任?遂使虹梁紫柱,半倾圮于荆榛。螭角丹墙,全沈霾于瓦砾。百灵是护,方期云构而霞鲜。一木难支,渐觉垣颓而砌废。有宴坐堂,昌荫上人,派系同宗,不忍异视。将从舍宅,复拓精庐。特是结因人之胜果,端藉檀施。恢选佛之道场,须资慧力。会定海绅士钱君镜,字鉴堂,与上人莲界至交,苔岑雅契。每值扬屿波晴,单舟独访。光熙烟霁,双屐相寻。己公可与谈诗,如满何妨结社。独念钱君壮年乏嗣,谁为肯构之才。此日宜男,庶慰充闾之望。于是上人,叩猊座而代祈,娠看卜玉。向鹫峰而虔祝,誓切布金。未几钱君忽抱沉痾,顿悲永诀。虽翠微求子,自有异人。而伯道无儿,终为憾事。乃龙蛇谶应,高士已谢尘区。骐骥出群,德门旋产英物。洵属观音之抱送,不必宝志之俟来。钱君之母,思答圣慈,重兴佛地。鼎新革故,因毁成妍。玉题绣抱,既合沓以相持。虚牖疏棂,复玲珑以争映。龛像永免陊泐,缁流共有经行。此固上人愿力甚坚,实菩萨灵感所致也。余以辛卯暮春,敬诣名山,亲瞻胜境。香室郁以华壮,梵宫朗而辉煌。要使长廊广殿,特增法界之基。谁云智女圣男,不藉空王之庇。伏愿堂形如雁,庆坚固于祇林。书错为獐,获炽昌于望族。

文昌阁

  在多宝塔右,旧名莲池庵,僧源净创。五世孙觉悟修。清同治闲,贤云重建。民国九年,化□又加修葺,焕然一新。(秦志采访)

昙华庵

  在文昌阁左,僧心贵,同孙广成重建。清光绪闲,正□同徒行照,重修。(旧志,采访)

天华堂

  在多宝塔左,旧名青莲台。清咸丰闲,僧福珍重建。光绪二十五年,毁于火,徒月德,兴复之。(采访)

百子堂

  在天华堂右,即柏子庵,旧名六合庵。僧心一,年十六,由鄞来山,于寺前缚茅,日诵法华,遂结宇于兹。孙广博续静等,共与经营。后续静等,又创大悲阁于庵右。清同治元年,月空同徒建修。光绪二十七年,极得建外山门。民国十二年春,增建送子殿楼房。(旧志,采访)

  按:旧志又载通旭题心一像:小溪流水碧,古寺晚钟残。懒举庭前话,人天许独闲。可想见其地与人矣。

天福庵

  在梵隩,旧名水月庵,僧如杰创,其昌居此。五世孙照圣修。清嘉庆七年,济源同徒广静重建。光绪闲静年迈无嗣,付法于慧济寺支孙德融,重行改造,易今名。(旧志,采访)

正觉庵

  在吉祥隩,僧性空创。四世孙照显,同徒普亿,重建。清光绪闲,十五世孙能慧,重修。民国八年,十七世孙善荣,付法于圆通庵僧开径接住,谋再修葺之。(旧志,采访)

普门庵

  在吉祥隩,僧寂悟,孙普闻重修。年久坍废,十五世孙临安,建未竣工,其徒静山,孙广照,续成之。(旧志,采访)

净土庵

  在吉祥隩,普门庵左。明万历闲,太监张随,因僧性灯效力常住,特令创建。清康熙闲,六世孙通函,八世孙源泰,重修。光绪壬午,十二世孙晋祥,募化巨资,重行建置。(旧志,采访)

裘琏,净土庵,赠仲宁上人诗:

  门外金沙万丈铺,听涛终日坐团蒲。桥边笑客来如梦,竹径诗人老更臞。耐是名心听贝梵,好从世味嚼菰芦。海鸥几个斜阳里,为问前宵浪在无。

永福庵

  在吉祥隩,普门庵右。明万历闲,僧普绍,孙心古心盛创。清道光闲,本果重建。光绪戊戌,徒静昌,重修。(旧志,采访)

西竺庵

  在吉祥隩,即古西方庵,僧竺典创。徒证慧悟道,重修。(采访)

  按:旧志西方庵僧元一建,广敬重修。此云竺典创,殆改建而名西竺者,为竺典欤?

白莲台

  在吉祥隩。清光绪初,僧净守创。徒广学增修。学后为普济住持,退老于此。

(采访)

紫竹林庵

  在栴檀岭下,潮音洞后。旧名听潮庵,即古不肯去观音院。僧照宁创。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潮音洞额赐挂。雍正九年,六世孙广记,奉帑重修。道光二年,仁亮,同徒圣觉,又修之。光绪甲申,净守,同徒广学、广权,亦续有修建。民国八年,南海康有为,题紫竹林三字匾其门。(旧志,采访)

  按:定海厅志,引暌车志云:宋绍兴中,有巨商泛海阻风,抵一山下。因登绝顶,有梵宫焉。窗外竹数个,枝叶如丹。求得一二竿,截之为杖。每以刀锲削,随刃有光。至一国有老叟曰:君亲至补陀洛迦山。此观音座后,栴檀林紫竹也。是宋时尚有紫竹可求,故名曰紫竹林。非附会佛经栴檀林而名之,可知矣。

西方庵

  在观音眺,僧福升创。民国九年庚申,毁于火。升不辞劳瘁,募缘重建。(采访)

佛首庵

  在吉祥隩,僧量宗创。五世孙普轮,同徒通鉴,重建。十三世孙昌道,徒隆雷,重修。(道,为寺监院,山中多悦服之。)清光绪闲,十八世孙化导、澄莲,因殿宇狭隘,且多倾圮,募捐修建,规模较前宏壮。(旧志,采访)

息耒院

  在报本堂西,旧名息耒庵。清康熙闲,僧通旭谢事后,寄息于此。建之者,为其徒心明,木石幽秀,亭廊雅靓。康熙四十九年,皇三子诚亲王,书众香精舍额。五十八年,御书海月常辉额。雍正三年,庄亲王赐知足轩三字额,并跋。而士夫尤多题咏。更历数传,栾楶襨□,丹青剥落,大非昔观。民国八年,裔孙某,亏款不能支,受若干金,以其院,推归本派报本堂。由报本堂僧莹照,次第修葺。改建天王殿,并建丈室,及楼房客寮,规制一新。(旧志,采访)

清,鄞,屠粹忠记:

  潮公和尚,主席普陀,数年之闲,道风广播。琼宫绀殿,遹观厥成矣。近于寺右,构数楹,为静修秘室。绕屋皆树梅花,额其室曰息耒。盖已直透本源,化有象为无象。而万法皆空,故能返璞全真如是也。说者谓浮屠之学,行深般若,以心田为经。开示因果,以福田为纬。又藉砚田,出一言半偈,为度人慈航。至于邪说横行,非其种者,非耒不能锄而去也。愚鲁无智者,非耒无以开其昧也。荆棘丛生,又非耒无以树其业也。耒亦安可息哉!公产自名邦,出于望族。锄经时,即有耕云钓月之志。及其脱白梅岑,受嘱平田,杖履肃然,又复有担风宿草之致。今其应名山运,赴诸公请,转盼而丛林改观,龙象咸集。譬之深山野人,忽膺帝眷,若固有之,未尝改其恂恂之状。至于接引后学,驱牛夺食,能使久参大士,失其故步。筹画布置,不落近习。非公素养者优,曷能使所发者,如是其宏且远耶!由是而观,其披星带月,胼手胝足,致苗而秀,秀而实者,何一非善用耒之力也乎!今大地正切皈依,四方引领,是非至诚无息,无以答众心而竟道果。乃辄欲以息耒自闲者,岂善夫石隐高蹈,而流通于山林邱壑耶?昔地藏誓愿,欲度尽众生,然后成佛。大士现三十二应,广度一切。潮公和尚,又岂以度人无倦之心,而一旦置此耒于不用也哉!大抵一岁有一岁之余,余则可息也。一日有一日之暇,暇则可息也。于心无著,于事无碍,不息亦息,息亦不息也。盖自强不息者,潮公之道体。而可息则息者,潮公之应世。岂若避世者流,一息肩,而竟置民物于罔闻乎?予昔蒙予告,为园于郡之东隅,自谓足老于斯矣。今乃复为斗釜之禄,羁縻京师。闻潮公此举,而天下之役役于利名,不获一时休息者,可以知止矣。

长洲,陈璇后记:

  普陀丛林就废,潮音禅师从而兴之。工讫,爰筑一庵,名曰息耒,言乎可以息肩也。非实有所谓耒者,而方丈老人荷之,而复用息之也。珂月,乃普济长老,主一山之政,大细就裁,不居丈室。于潮公示寂之后,理此庵尤谨。春秋佳时,坐客于其中,谈山中往事。尝语余曰:衲欲退此久矣,而苦于未遂。余不待其辞之竟,而应之曰:子之耒,亦何时息乎?荒榛蔓草,匪耒弗涤。十尧九舜,匪耒弗耕。修竹长林,耒以径之。断垣遗址,耒以宫之。匪其类者,耒以去之。耒之用普矣哉!秉耒而出,警其偷惰。负耒而人,发其斋心。然则耒亦何可息乎?且潮公之耒,初未尝息也。有嗣潮公者,而后可以言息。今日普陀,谁为继珂老之人,吾知其犹有待焉。吾故曰:子之耒何时息也。书此为庵之后记。

文安,李灼,置田碑记:

  天下事创其业者垂其统,作于前者述于后。肇家造国,莫不皆然,何独至于僧而异哉!兹息耒院者,恭奉圣祖皇帝御题之栴檀林,悬供万寿龙帐,为绎堂和尚本师潮音和尚之祝圣焚修道场也。然殿宇巍峨,规模宏敞。享其成者,不可忘所自。而庶其徒者,尤不可不裕其食。康熙丙子岁,圣祖皇帝,偶尔违和。凡属臣民,莫不吁天保祝。伊时中丞王公,讳鸿绪者。学士高公,讳士奇者。恭装观音香像,送供前寺之藏经楼,而颜以天子万年之额。保祝皇躬永泰,所以尽臣子之心,而未尝有邀知于上之意也。至己卯春,圣祖南巡,敕内官顾公问行者,丁公皂保者,马公逢恩者,代香到山。见大士像额,随问所由。而绎堂和尚,遂以王高二公保祝之意告。顾公喟然叹曰。有是哉!朝廷不知,同寅不知,二公以隐默之地,独秉至心,奉佛保祝,非徒忠于君,而且孝于君矣。可不谓难乎!语毕,复曰:上有如此之额,不宜于此供大士,当另构殿宇以奉之。于是相址度地,得今所调息耒院者。是顾公即星赴南京启奏,龙颜大悦。王高二公,当捐重资,与绎堂和尚,助建殿庭。门院从屋,莫不备美。丹垩可观,呜呼盛矣!岁癸巳,恭逢圣祖六旬万寿。于时王公,晋爵司农,特绣万寿龙帐以进祝。帝曰:美哉!如此巨幅,即朕太和殿,亦莫容张挂,尔其悬供普陀。此万寿殿,所由名也。由是梵宫,即为帝宇。其制益恢,其名益大,其徒益众,不得不为僧食计,以图永其嗣守,远其香火。绎堂和尚,复与王高二公谋,协置山田地亩,岁收所入,以足众食。其在本山六峤者一沟,其在朱家尖月隩者一沟,澜田西隩底者一沟,香莲岭下者一沟。共计田若干,奏免条粮。度其所入,其为息耒院子孙食裕如也。独是世远时遥,人心不古,不能必其皆贤,而无不肖。不知圣恩之浩大,檀护之鸿慈,肇造之艰难。创于始者,不能守之于终。作于前者,不能述之于后。或派分而剖食,或售易而废弛。是不特有负祖宗之苦心,而且得罪于朝廷,与深辜王高二公之宦德矣!是不可不有以记之,以塞其流也。

鄞,万言诗:

  人生天地闲,共此秉耒业。一息茍尚存,不容轻暇逸。尧禹勤洪荒,周孔劳训迪。汉唐宋元明,诸儒总一辙。莫不各有耒,孜孜勤补缀。岂特彼农夫,百亩计收撷。眼珠针孔大,便谓田功毕。公岂拘于方,而以内外律。乘兴跨海来,兴尽脚可歇。即此寻丈园,无时得休辍。老梅不加培,冬花岂芬郁。修竹不加剔,冬笋岂森茁。劝公息此怀,努力为众屈。劳生天所定,敢举为公别。

裘琏诗:

  尧舜不并耕,孔子小农圃。孟翁素飧非,伐檀诗人苦。潮公有事在,闲情娱泉石。龙象钟鼓新,此耒良可息。

石门,劳之辨,宿息耒赠珂月和尚诗:

  山中气候早,二月放桃花。攲枕闻天籁,推窗见洛迦。名言麈尾接,真味菜根赊。信宿偕师对,何须展法华。

邑人,陈庆槐诗:

  荷锸归来乍掩关,禅心千古白云闲。愁城苦海人如许,尘梦何曾到此间。

释通旭诗:

  民生事陇亩,老我赋归来。爱此一片石,多种几树梅。石可和云坐,梅能傲雪开。地宽宜补竹,径僻易成苔。坚劲孰可拟,一日几徘徊。

白象庵

  在文殊岩下,僧普耀,同徒通因创。九世孙树山重修。民国十年,十一世孙德莲,募资重建山门及厢楼。(旧志,采访)

莲篷庵

  在白象庵左。清康熙闲,僧云山建,名安乐茅篷。光绪壬辰,孙德明重修,增建楼房,额曰莲篷禅院。(采访)

三圣堂

  在正趣峰下。明万历闲,僧大方,曾结茅焚修于此。会党礼张随二太监,目睹该处泉水灵异,(即八功德泉,现在院内。)捐资命梦禅师鼎建。清康熙闲,海安重建。咸丰初,显法居此,更名曰如意庵。光绪初,四世孙华德,重建三圣殿,复旧名,改堂为禅院。五世孙长汀,建天王殿。六世孙真达,及侄明教,重修。壁闲嵌有清肃亲王,书无量寿佛四字石刻。(旧志,采访)

磐陀庵

  在清净境,向有古室数楹,年久颓圮。明海宪方应明,捐俸重建。周应宾,题应身宝殿额。崇祯闲,承干宫皇贵妃,遣官进香。复命铸渗金佛一尊,赐袈裟二袭。后皇戚畹田氏,奉旨进香,捐资请方册佛经一藏。清康熙闲,七世孙心受,同孙本善、本茂、觉容、觉问,重修,增建前殿。光绪闲,善章改建大殿,及接引殿、客寮二十余楹。又创天王殿、玉带阁、楼房等。镌明董其昌磐陀庵三字题额于石,嵌诸墙壁。又浚洗心池,以畜鲜介。有方兴未艾之象。(旧志,采访)

普慧庵

  在弥勒峰下。明万历闲,闽僧如见创。清超象、顶祥,续有修建。光绪闲,觉道重新改造,并另建退居室,额曰般若精舍。(旧志,采访)

清释通旭记:

  梵刹之兴,既有有道德者主夫其中,亦必有有福德者助夫其外,然后功业成,而名闻著,此同行与外护,俱称善知识,而不可一日相离者也。磐陀普慧禅院,宅幽而势阻,地廓而形藏。自西天门盘结其下,与大寺不里许而近,步履坦如,乔木荫如,望之知为藏修胜境也。自内徙甫复,楹榱具在,钟磬无闻。时住持道恒禅师,同旧住慈德,请省机大师居焉。师讳超象,翁洲人,受度于补陀拳和尚,嗣法于南涧济老人,皆海内名宗匠。视父知子,宜其卓荦不群,盖所由来者如此。而又得居士凌某等,时来盘桓其间,质疑问道,辑故鼎新,此诚财法两施,等无差别者也。独是大师契单传之旨,追面壁之风,杖履萧然,不顾口头生醭,洵为沧海遗珠。而居士于风尘世路之中,栖心物外,时渥檀波,增辉林麓,可谓善得道修,克昌厥后者矣。今日把手盟心,无分缁素。当来同归净域,宁有优劣者哉!是用镌石揄扬,表二公之德业,示景行于后世云。

宝莲庵

  在海浪石左,原名慈航庵。僧宝山重建,徒文荣修。(采访)

伏羲庵

  在海浪石右,旧名复喜庵。明,万历闲,海存创。清寂晓同徒孙照彻普轮,重建。(旧志,采访)

观音洞庵

  在鹦哥石侧。旧无殿宇,只有梅树数本,故亦名古梅岑。明万历闲,一僧始结茅于此。清雍正闲,法泽始创建。道光闲,海南修之。光绪闲,裔孙化响,重建大殿。宣统二年,僧开林,添建客堂,及楼房,渐臻完美云。(旧志,采访)

广修庵

  在观音洞左,初名金刚茅篷。民国二年,僧开音改建。(采访)

芥瓶庵

  在观音洞下,僧寂梅创,古昙重建。(旧志,采访)

福泉庵

  在司基湾西,旧名天妃宫,僧大慧创。清光绪闲,广莹重修。侄清念,又修葺之。(旧志,采访)

勺庵

  在雨华峰西北之麓,僧朗法创。后由耀嵩嗣法,重建殿宇。清同治闲,彩真同孙云中,重修。(旧志,采访)

弥陀庵

  在莲花洋畔,清光绪闲,僧广照建。(采访)

广福庵

  在莲花洋畔,旧名关圣祠,又名护国庵。清光绪癸巳,僧□宝重建。(旧志,采访)

慈云庵

  在短姑道头,僧如有建。八世孙心悦修。清光绪十八年,益谦改建。(旧志,采访)

隐秀庵

  在雨华隩。明万历闲,内官张随,以僧如秀,同徒性昙,监造勤劳,许建庵修静于此。清顺治十八年,四世孙寂童,为普济寺住持。孙普授广砾广盛续昌等,积累重建。康熙展复后,岁甲子,又率徒广砾等,启辟故土,日就宏远。林石幽秀,梵宇精严,为西南冠。后砾等,复改建大悲阁于正殿后。同治闲,毁于火。十三世孙宝树,同侄隆璋,赴闽募资,重兴佛殿,并大悲阁。与白华、海岸、净土、磐陀、梅福五庵,为前山六大房。遇公请普济住持,由该六大房保举之。(旧志,采访)

清,裘琏,隐秀庵赠舜衷上人诗:

  幽谷精蓝满,行行隐秀遥。林深能做雨,峰转不闻潮。顽石生公点,丹泉仙尉招。到来尘路绝,清思对团瓢。

鄞,李文斗,宿隐秀庵,赠既贤师诗:

  每忆清谈支遁如,十年锡傍子云居。一从天外浮金钵,竞说山中礼玉书。海若闻钟涛不怒,庭前留树月偏疏。出蓝更有多才誉,赐紫应同万历初。

释智楠,题隐秀庵闻上人五世图诗:

  华藏老人悟道妙,大阐宗风臻玄奥。现身说法天雨华,六变震动感神庙。宣敕发帑建普陀,珠宫绀殿何嵯峨。慈云万古垂不朽,老人惨淡经营多。喜静厌烦思宴息,谒者张公择所适。白华西畔翦荆芜,精舍初成开胸臆。沧海潮汐任西东,花香烟气自晨夕。令嗣养元光先业,名蓝重创真赫奕。一自海氛起劫灰,民庐僧舍皆残催。云山无复旧轮奂,鹿游猿啸满蒿莱。王师南下扬神武,楼船飞渡柙兕虎。海甸重瞻日月光,复兴榱桷何辛苦。闻先大师大士身,后先创业非等伦。五叶慈颜足千古,浩荡勋猷难具陈。

释铁莲诗:

  烟树全遮一院深,胜灵肩辟费多金。谈玄拂麈香飘袖,坐石迹花翠滴襟。重叠楼台倚峭壁,嵯峨殿阁起幽林。上方绝少凡人迹,欲扣云扉不可寻。

海岸庵

  在短姑道头左,旧名三元殿。明万历五年,僧明安创,为登舟憩足之所。清七世孙照宗,徒普庆,九世孙道远、心古重修。十二世孙广赞,修废坠,光先德,较往昔为胜。光绪壬寅,裔孙通达,为普济寺住持,退后居此,创丈室。其徒莲曦,于民国十二年,亦由普济退居,为休养之净室。(旧志,采访)

清,奉化,陈于蕃记:

  海岸庵,即三元殿。奠址海澨,为宝陀首庵。创于前万历五年,僧明安之手,固所称宏敞美备,可以传世永远者。迨后渐以陵替,往往为老成耆宿咨嗟叹息,有欲恢其盛,而无其人之憾。幸明安十一世孙,源律之徒广赞,字实相者,起而承其任。实相,为吾鄞族祖殉难侍御天工先生后人。厌尘出世,剃度此庵。出其才智,殚精竭虑。坠者基,废者修,不数年而克绳厥美。且有以光大前猷,而增廓之。是以守成之德,而兼创业之才,岂不倍难于寻常万万哉。(前后略)

白华庵

  在雨华峰南麓。明定海都司梁文,祈嗣有感,捐资属寺僧如曜创。清九世孙(裘志作六世)广泰,十四世孙(裘志作十一)隆寿,十五世孙(裘志作十二)能学,徒果方常拙等,重建。康熙壬午,复建大悲阁于东岩下。至咸丰闲,香火寥落,田产尽变卖。三十二世孙□宝,孤身入闽募缘,得数千金赎归之。光绪辛卯,□宝为普济寺住持。重建斋楼,并修钟鼓楼、藏经阁,助朱家尖荡田三十亩,有中兴功。庵距海不数百武,绀殿红楼,宽闲靓幽,撑云古木,拔地拂天。水光云影,逗漏树隙,如晶帘晃耀。山中精庐,惟此为冠。士大夫游山者,多主之。旧蓄图书古玩最富。兵燹后,亡耗大半,人皆惜之。(旧志,采访)

清,昆山,朱谨,大悲阁记:

  天下之崇建佛宫者,所在多有。而大悲阁,尤人之所向往而乐成之者也。悲也者,慈之至也。慈也者,仁之端也。仁也者,性之至,善之长也。老氏言慈不言仁。孔子罕言仁,而慈与孝并举。曾子亦并举之。佛氏言慈复言悲。而其要归,则曰能仁。世之崇奉大悲者,是必以佛之慈且悲,体而行之,以及于民物。非特求佛之慈且悲,加乎我一人之身也。普陀白华庵,长老耆公,浑厚而和平,朴诚以应物。融融乐易,靡有人我之界限画于中,天然一慈氏家风也。岁壬午,与其徒能学剖公,谋建大悲阁,于白衣真应殿之西。阁之下,为正趣堂。堂之左,北岩之下,有真歇泉,翦鉴池,皆名景。耆公,洁一寮舍于堂之阴。饮泉而甘,坐石而安。朝斯夕斯,持诵于斯。禅宴之余,环顾世间营营不返者,深渊坑阱,日就沦陷而罔觉。目击心怵,伤如何矣!斯大悲阁之所由建也。人之瞻斯像也,当必一为谛审,佛何为而悲?人又何故而动佛之悲?今之建阁以奉大悲者何心?人之瞻大悲而悚然者又何心?如是以思,当必知所修矣。不具文以饰观,当顾名而思义。推其义,斯得其实。实义之所在,即修持之所自出。世有凡夫,于理之最实者,虚之而不求。境之最虚最幻者,视以为实,而沾沾焉为之。今夫建阁之意,虚乎?实乎?曰:存其名则虚,推其义则实。我于耆公剖公之阁,而知其为实义之所发也。余本畸人,性不习伪,亦尝有悲悯沉溺之感,往来于中,而不自已。每与耆公辈同游阁下,未尝不叹大悲佛愿力之宏且大也!阁之成,耆公创之,剖公和之,众信赀之。剖公以下二世,元复,大隐,瘁其心力以任之。后之人,念成功之不易,体前指之所在,而思所以善承之。苟不能,是则不惟不能悲人之悲,且不能自悲,而转为人所悲也。不亦负前人之德欤!

明,丁继嗣,为昱光上人题白华庵诗:

  证果白华巅,超然出世先。望空开宝刹,枕石听山泉。花发传灯后,龙皈说法前。吾将扫尘虑,对尔共安禅。

上虞,徐如翰,游白华赠朗彻禅师诗:

  几转层楹倚翠微,目规心构出天机。碧垣曲曲藏幽径,紫竹阴阴护短扉。林罅海光遥入座,窗前花影故侵衣。悬知一觉禅床梦,又听潮声去复归。

吴,钟峦,寓白华庵生辰诗:

  蓬莱飘渺几人探,欲问长生有贝函。最上大根堪付法,是中深处且抽簪。巢由遁世山之北,管葛匡时斗以南。海外余年殊自愧,可容永日作优昙。

清,华亭,陆祖修,白华庵赠耆英大师诗:

  师住名山六十年,化城几度见沧田。白莲花发重栖定,紫竹林深又结禅。万斛潮音香界落,一龛佛火海天悬。前身我亦为居士,丈室长明证法缘。

又,赠剖疑禅师诗:

  白华岩下法堂开,白玉为阶绝点埃。自辟门庭成祖席,天留水月礼香台。生前见佛无他路,劫后谈空有辩才。风雪一灯春睡好,枕头又听子潮催。

朱谨,寓白华庵赠耆长老诗:

  访古意何极,还窥真歇泉。甃池涵远脉,见水忆真禅。人立高云下,山横旭日边。宗风多后起,一勺是心传。

明,释来向,宿白华庵,访赠朗彻禅师诗:

  未觐慈颜礼洛伽,白华林里道人家。峭崖凿透千年石,古树锄开万丈霞。舌卷潮音谈妙义,麈挥云影笑空花。相逢洗我风尘色,夜静烧铛雪煮茶。

清,释明果,大悲阁成,赋赠耆英长老诗:

  香阁嵯峨倚翠岑,善财好向此中寻。松涛午夜穿窗冷,竹影高低入座阴。卷幔时观沧海阔,凭栏始觉碧云深。爱君手眼通身是,携杖频来话素心。

修竹庵

  在西天门,圆通岩前。明万历闲,僧性钟,同徒海缘创,历久失修。清光绪闲,观音洞僧山广,同徒永莲,重建。民国十二年春,孙化慧,增建客堂等寮。(旧志,采访)

圆通庵

  在西天门上。明万历五年,僧圆献,结庵谷内。献,字本空,为山祖普贤孙。遭倭寇后,归姚江玉皇殿。隆庆闲,总督刘公,迎回山中。重新遗址,益虔焚修,遂为西天门之祖。其后十二世孙,源法居之,历久颓废。清同治三年甲子,观音洞支派普信,创廷茅篷三椽,于不二石侧,以期静修。名与昔同,而基址稍异。戊辰,徒山静,同孙永悟永庆,开拓基宇,改为禅庵。光绪庚子,曾孙莲禅,创念佛堂。来孙化杲,创韦驮殿、方丈室。又改建客堂、东西楼,及上海法租界贝谛鏖路莲花寺,与西门外龙寿庵下院。修废举坠,迭廓前光。洵无忝于祖德者矣。(旧志,释照机通旭,两宗谱序,采访。)

梅岑庵

  在梅岑之椒,相传子真炼药处,旧名梅福庵。明万历中,住持如迥创。鄞陆中书宝,游是庵,以先贤名,不宜直斥,题额梅仙庵。(按明总兵杨宗业误以梅仙为梅花之仙,题额曰仙葩古迹,朱绪曾,讥其武人不学,易之。)清康熙闲,始改名梅岑禅院。五世孙照祚,七世孙通哲,徒心恒心观源德重修,历久颓废。光绪元年,普济寺住持隆璋,同徒妙昌,而重建之,以复古迹。(旧志,采访)

清,漳浦,洪陈斌诗:

  神仙有窟宅,浮槎访遗迹。胸次怀高风,到来乘暇隙。鸟道薜萝闲,逶迤几千尺。林端出清光,隐隐露屋脊。披襟坐树根,望之意甚适。少憩精庐旁,侣坐炼丹石。古仙不度人,老僧不揖客。取纸书语言,聊为聋者译。盆石起千峰,茶烟幻五色。奇事与奇观,良可资谈剧。却忆浩然亭,梅庵从此易。

万言诗:

  子真偶托足,胡以名名庵。当时吴市意,海外岂不谙。良由炎鼎复,穷海所共瞻。斯人不可作,斯名聊为占。吾引盂亭例,易名匾精蓝。庶几千载下,共知节义耽。

朱谨诗:

  入吴为健卒,泛海作仙人。抱节游于世,随方寄此身。大丹烹日月,小隐答君亲。留得崖前水,涓涓蓄万春。

陈庆槐诗:

  海外仙岑旧姓梅,山腰曲处井垣开。缁尘碍眼应须洗,乞放源泉万斛来。

许琰诗:

  青林长秀蔚,苍岭故纡回。井地犹存汉,山岑尚姓梅。抱忠徒海窟,避世且云隈。千载真冰玉,桐江亦钓台。(子陵为梅公婿)

释法湜诗:

  行义何妨又洁身,梅花独占首阳春。寻来丹井今犹在,无复当年跨鹤人。

灵石庵

  旧名龙泉庵,在磐陀石东。明僧求凝创,真全广运重修。清乾隆闲,十六世孙隆定,徒能立,苦行焚修。下山募捐,于道光二年,庀材重新,改名灵石。厥后徒孙旭崖,又扩大之。光绪初,梅卓重兴。又增建那伽室。会蜀僧清福,寄寓是庵,礼佛诵经。至光绪三十年,福诣天竺礼圣迹。在锡兰国,请舍利十二颗。以三颗,并玉佛一尊,贝叶经一部,永存庵中供奉。越数年,徒孙学海,建舍利殿于其祖梅卓退居室基。(旧志,采访)

龙华庵

  在二龟听法石下左侧。民国十六年,光顺将原有三会篷改创。另建三会篷于庵侧。(新添)

    茅篷(再附 共一百二十八所)

    普济管辖各茅篷列后

楞严篷 无量篷 万德篷 文殊洞 罗汉洞 龙树篷 草茅篷 白云洞

福生篷 自在篷 性芳篷 狮子洞 万寿篷 福莲篷 隐雅篷 灵峰篷

龙王宫 大观篷 白莲篷 觉观篷 九莲台 宿禅篷 报恩阁 九莲篷

修水篷 炼石篷 观音篷 如意篷 静修篷 隐贤篷 龙头井 清虚阁

吉祥篷 隐度篷 演说篷 为莲篷 智岩篷 金仙阁 梵林篷 观音阁

宝山篷 瑞莲篷 祇园篷 仙人井 法云篷 密禅篷 药王篷 仙岩篷

洛伽洞 寿春篷 妙音篷 极乐亭 云霞篷 韦驮殿 仁寿篷 东送子洞

妙莲篷 其祥篷 延寿篷 土地堂 三会篷 一心篷 莲华篷 圆音篷

拜经台 多宝塔院(僧海安建,净尘修,清乾隆后废。民国八年,陈性良居士重建,详见营建多宝佛塔下。)

戒定篷 过海篷 化雨篷 慈云篷 学法篷 印月篷 古云篷 西送子洞(戒定以下八篷,归学堂领。)

祖留篷 丛桂篷 林深篷 (此三篷,归祖印寺领)

    法雨管辖各茅篷列后

云水洞 智峰篷 慈岩洞 宝珠宫 药师篷 小山洞 东山洞 华严篷

青龙洞 碧峰洞 心莲篷 金福篷 宝塔洞 菩提篷 普贤洞 阿逸篷

香山篷 培荫洞 大乘居 善财洞 欢乐篷 胜观篷 灵山篷 伏虎洞

定慧篷 忏悔篷 莲台洞 新安篷 摩尼篷 大佛头 北岩篷 北金刚洞

隐居篷 梵音篷 降龙篷 观觉篷 竹灵篷 得胜篷 西方篷 麒麟篷

上茅篷 中茅篷 下茅篷

香祖篷 心印篷 演古篷 梅丛篷 妙林篷(香祖以下五篷归祖印寺领)

妙音洞 水月篷 学成篷(此三篷归学堂领)

    废庵(又附 共一百七十三所)

不肯去观音院

  五代梁贞明二年,日本国僧慧锷,自五台山得观音像,欲返故国。舟抵新螺礁,(在莲花洋石牛港口)不为动。锷祷之,舟行,泊于潮音洞下,居民张氏,目睹斯异,舍所居双峰山,卓庵奉之,俗呼为不肯去观音院。(大德昌国州志,详灵异。)

  按:裘志,隶古迹门,云今废。此乃普陀之权舆,今琼宫贝阙,争仰海天佛国,而不知其初一茅茨土阶而已。自古舍宅建寺之人,未有不依名刹垂声不朽。独张氏寂焉无闻,良以今寺非此地故址耳。然木本水源,似不可忘。与潮公言之,即悬额于潮音洞庵内以表之。又特设张氏主,奉于外护之旁,意诚善矣!然无专堂以奉之,揆诸本源二字,犹未圆满。以致朝礼者,只知某寺某庵,而不知有菩萨亲选道场之不肯去院,岂非憾事!傥得缁流发愿,檀信慨助,访寻故址,补建殿宇以奉大士,别立堂以祔张氏,较之各项建置,其功德为更大矣。

  又按:大德志,又言郡闻遣,幕客迎其像置城中,为民求大吉祥。已而有僧,即大众中,求嘉木刻像,扃户弥月,工竟而僧不见。今之俨然趺坐于殿者是也。是普陀所奉瑞相,尚非来自五台之旧。而现僧刻像,仍还普陀,益可验大士之于是山,为不肯去矣。

海岸孤绝处

  宋高宗绍兴元年,真歇解会长芦,南游浮海,于此结庵,榜曰海岸孤绝处。郡请于朝,命住持宝陀,易律为禅。时海山七百余家俱业渔,闻教音,悉弃舟改业去。(大德志,裘志,法统真歇传。)

演法堂

  元大德五年,命李铁木儿不花治之。(旧志)

铁瓦殿

  明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徙居民入内地。焚山中殿宇三百闲,仅留是殿,使一僧一价守奉香火。正德十年,僧淡斋募铸铁瓦二万,砖一万,建正殿方丈于洞南。嘉靖六年,河南王赐琉璃瓦三万,鼎新殿宇。三十二年,东倭入犯,总兵胡宗宪、都督卢鏿,迁宇于今镇海之招宝山,余舍尽焚。(裘志)

无量(量亦作梁)殿

  在潮音洞上,北都游僧(失其名)建。设钟鼓二十四具,以应二十四气。(裘志)

琉璃殿 梵王宫

  俱在潮音洞上,明嘉靖间鲁王建。

栖真庵

  明万历三十年,督造张随,改名真显。吴忠列钟峦,寓室遗迹在此。(朱绪曾昌国典咏)

朝阳庵

  在白华山顶之麓。明万历五年,内臣明凤祝发于此,以凤号朝阳故名。徒真元、孙如乐,皆以内臣出家,坚守净业,克绍前声。督造内臣张随,题额曰瑞霭栴林。清康熙闲,六世孙照彻修,今废。(秦志)

明,上虞,徐如翰诗:

  树密径幽深,禅房春昼阴。断云寒宿槛,流水静穿林。僧说前朝事,人多象外心。翻悲出门去,钟磬有余音。

雨华庵

  在雨华峰下,如晓建,照德重修。

大慈庵

  在茶山,明万历闲,古鉴建,以接待往来。

方圆庵

  在千步沙,广济建,三世孙源禄修。

望槎庵 甘露庵

  清雍正闲,法雨住持法泽,买二庵废址,并作一庵,为退居之所,即今之长生庵。

真歇庵

  在普济寺后,宋真歇建。即海岸孤绝处,或称为真歇庵。

清,释永道,寻真歇庵诗:

  波中卓锡破天荒,祖道于今日更彰。欲访幽栖遗老尽,寒云冉冉水汤汤。

宝函堂

  在不二石右,真一刺血书经处。

育恩院

  在普济寺西二里,总镇杨宗业建。并构不二阁,寺僧性能守静于此。

明,徐如翰诗:

  山胜皆藏石,石奇各肖形。地当幽绝处,寺露半开扃。小槛援飞雾,晴窗瞰落星。曲阶苔细细,危窦水泠泠。竹罅斜通白,云标别染青。密阴时护径,丽影欲充庭。揖海悬双镜,开山问五丁。渐疑霞作屋,翻讶藓为屏。坐卧俱成适,攀跻觉有灵。樨僧能咒钵,仙子解谈经。面壁宜深定,镌题各办铭。最怜斋报午,粳粒笋芽馨。

总静室

  在司基湾。明督造张随,以旧址湫隘,拓基迁建,题曰云林总会。

松雪斋

  妙用居此,九世孙广志重修。明副宪周应治题额,大学士申时行书。

善法堂

  性相居此。(采访云:普济寺住持天真,于洪筏堂外,别建是堂,今仍并入洪筏堂。)

恩荣堂

  迥禅师祠。海日置地,集本文同建。

衣珠堂

  如迥同徒性空居此。孙海日,字荣光,故又号荣光堂。嗣孙普通续敬等重修。

仁德堂

  普勤同徒通奇创。(按秦耀曾记,即今之锡麟堂。)

清,朱谨,寓仁德堂诗:

  暮年犹蹈海,至此未还家。梦过如飘叶,春残又落花。客心憎笔砚,儒业羡袈裟。何似山头石,无情阅岁华。

宝林堂

  海山居此。因内徙,其徒散居不复建。五世孙通悟,归其地于普济。

弥陀庵

  在茶山,照顺照林居此。(林为普济寺执事,募化油漆宝殿,尽心有功。)

梵音庵

  在海天佛国石右,明照建。五世孙寂爱重建。

无垢庵

  在茶山深处。明万历闲,宝台开山。清康熙二十八年,三世孙手量重建。慈豁裘琏,联其室曰:到门三涧清降海,绕室千葩艳夺霞。

吉祥庵

  明万历五年,明潭以内臣出家,卜筑居焉。

飧霞庵

  明万历间,妙峰宝峰同建。眉公陈征君题额。

竹林庵

  增飧建。徒超慧居之,改名龙象庵。

宜庵

  在茶山东北,勤学以过小山洞,潮汐不时,请于法雨明益长老,起盖此庵。

憨山居

  清海岫重建,岫为法雨知众,勤劳多年,建此为休息之所。

福源庵

  庭柏建,督造张随题额。

智度庵

  在大智塔右,如心创,元古重建。吉先为普济监院,后为法雨堂主,勤敏服众。

开智庵

  法雨寺僧通勖等建,内供大智像。

地藏庵

  佛恩建,为法雨寺普同塔院。

松云庵

  武严建,方升居之。严为法雨副寺,勤敏有功。

灵芝庵

  在育恩院右,景最奇胜。

文殊院

  潮音之退居院。息耒未辟之前,结茅于兹。当巫山石玲珑岩之交。小而不逼,幽而不寒。峻崖之中,清泉涓注。修树怪藤,苍翠扑人。名曰文殊,以其大峰如象也。

镇龙庵

  性果建,与圣寿庵相联。后古心,即其址建德云室,退居于此。

龙沙庵

  在龙岩西,圆宗建。广智重建未就,徒续章成之。乾隆乙卯,觉照同徒昌曙昌晓重修。

大智庵

西资庵  在一乘塔后。

慈源庵  在千步沙。

天王殿  在千步沙。

普济庵  真空建。

圆隐堂  定慧居之。

善庆堂  海宝性乐居之。

供石斋  海岳居之。

水月堂  真宰居之。

美胜堂  寂周居之。

天机堂  天机居之。

归元堂  照宇居之。

斗室斋  寂汶建。

圆觉庵  如月建。

琉璃庵  在茶山后。

崇德庵  见宽建。

华严庵  性觉建。

圆隐庵  如元建。

灵瑞庵  性学建。

慈音庵  增耀建。

金刚洞庵  惟至建。

祇园庵  灵一建。

极乐庵 博堂庵(博,秦志作抟)。

竹石居  在八卦石下。

菩提庵  心彻建。

宝华庵  明德建。

华严庵  自全建。

金刚庵  佛虚建。

定慧庵  名山建。

鸡足庵

万松庵  善缘重建。

翠微庵  如钦性律创。

资福庵  寂灯建。

万佛庵  梵慧建。

龙树庵  海灯建(灯,秦志作澄)。

大悲庵  如盈建。

月印庵  在摩尼洞上。

雪浪庵  在后海洋畔。

般若庵  在鹦哥石右。

融彻庵  融彻创。

清净庵  照盛重修。

双隐庵  沐冶建。

宁喜庵  子杰建。

一草庵  古风建。

雪云庵  芳升建。

龙兴庵  陵汉建。

上乘庵  法雨寺茶园。

水济庵  万缘建。

月光庵  广信建。

青鼓庵  源学建。

太平庵  在大智塔西。

白云庵  性坚建。

娑罗庵  真隆建。

莲花庵  如定建。

大觉庵  真良建。

清籁庵  在金刚窟后。

林樾庵  海观建。

祖音庵  为普贤老祖祠。

龙泉庵  为圆悟祠。

迎旭庵  万宗建。

法华庵  性实建。

长寿庵  源浚建。

树德堂  智恻重建。

明净庵  诚义重修。

寄余庵  心明建。

圆通境庵  灵脉创。

法善庵  照源建。

秀莲庵  在千步沙。

慧日庵  在千步沙。

金地庵  在千步沙(干峰元塔院)。

海常庵  真晓建。

善说斋  在慈云石旁。

证觉堂  性旋居之。

枕石居  性乐居之。

太古堂  海涵居之。

萝月堂  寂周居之。

水天斋  心彻建。

见空堂  性彻建。

佑启堂  在天机堂侧(无穷富祠)。

中法如庵  旧名正法堂。

方广庵  如富建。

观音庵  海印创。

涌泉庵  如丛建。

弘觉庵  海舟建。

智胜庵  在茶山左,性灵建。

大休庵  在龙头山上。

中峰庵  慧海建。

至善庵  明空建。

法华团瓢  实修建。

东照庵  香云建。

平天洞庵  性悟居之。

芥光庵  普胜建。

功德林庵  来肩建。

慈慧庵  性觉建。

德邻庵  寂辉建。

月峰庵  万慧建。

象中庵

瑞云庵  宗修建。

大中庵  别峰建。

南山庵  吼山建。

海云庵  岐峰建。

金陵庵  天鉴重建。

盘龙庵  真宽建。

圆信庵  明忠建。

回龙庵  明富建。

万年庵  敬云焚修。

大士庵  云际旭映同建。

楞伽庵  月华创。

青莲庵  弘慧建。

白衣庵  道行建。

别峰庵  性忠建。

师子庵  旨庵建。

堆云庵  卧容建。

弹指庵  素彬建。

福幢庵  即法雨中兴塔院。

指南庵  实参建。

智定庵  在后东天门上。

弥勒洞庵  戒明焚修居之。

永胜庵  祖敬建。

龙珠庵  心源同徒重建。

海印庵  在莲花洋畔。

大慈庵  在西天门侧。

金刚庵  性汾建。

瑞胜庵  寂寿同孙等重建。

六明庵  源泰建。

圣寿庵  如弘建。

律堂  贤瑞建。

桂花庵  广轮建。

上方庵  智广建。

弥勒室  法云建。

离垢庵  本来建。

福慧庵  源法建。

净胜庵  无能建,海文重修。

上法如庵(旧名易安堂,废址归大悲殿管。)

普陀洛迦新志卷六

    古会稽陶镛鉴定 古翁山王亨彦辑

禅德门第六

  海英岳灵,爰诞开士。德馨行胜,斯号上人。非有大德之住持,奚副高山之仰止?兹山则清了南渡,海绝渔舟。怀信西归,梦通帝座。古鼎之舍利光照,潮音之德业芳流。大晓以闪电明心,贤良能咒水愈疾。中赞感鱼篮入梦,别庵有龙卫投怀。半偈受持,紫柏得死生无碍。三年禅观,妙峰知净秽一如。见灴披法服而行,相偕莲侣。嗣铣脱臭囊而去,一句弥陀。薪传一脉,喜衣钵之相承。海会四河,庆箕裘之克绍。志禅德。

    此门分四:一普济住持,二法雨住持,三本山出家,四十方寄寓。

    一、普济住持(共五十五传)

    五代 梁

慧锷

  日本僧。五代梁贞明二年,从五台山得观音像,将还本国,舟触新螺礁,莲花当洋,舟蔽不前。锷祷曰: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有顷,舟行,竟止潮音洞下。居民张氏,目睹斯异,亟舍所居双峰山,筑庵奉之,呼为不肯去观音院。斯为普陀开创奉佛之始,故锷为开山第一代。清通旭赞其像曰:亲从五台来,欲向日本去。普门名号遍十方,何必绘像图归计。忽然舟不行,菩萨应无住。听其止而休,此货已成滞。一山名胜待师开,天下群瞻两足地。(裘志,古迹门。秦许二志,灵异。)

    宋

真歇

  名清了,(清一作青)蜀之雍氏子。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宇静深。见佛则欣恋不舍。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业,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具戒听讲,玄解经论。以为言说终非究竟,出峡抵沔汉,扣丹霞淳和尚。淳问:如何是空劫时自己?歇拟对,淳掌之,遂契旨。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歇趋进曰:今日瞒某甲不得也。曰:试举看。歇良久。淳曰:将谓尔瞥地。歇便出。辄北游五台京汴,南抵仪征,谒长芦祖照。绍兴元年辛亥,自长芦南游,浮海至普陀,结庵山椒,扁曰海岸孤绝处。禅林英秀多依之,郡请于朝,易律为禅。时海山七百余家俱业渔,一闻教音,俱弃舟去,日活千万亿命。后主国清、雪峰、育王、龙翔、兴尘、双径。凡七处说法,五承紫泥之诏。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三十余人。有语录二集若干卷行世。塔在无畏石。普陀禅宗自歇始,为开宗第一代。由是飞锡此山者,皆具曹溪正法眼藏。(旧志,大德志。)

  按:宏宗阐戒,二者为佛门大纲。悟道为禅,守道为戒。学佛者,不由持戒而欲得定慧,亦犹吾儒舍身体力行,而欲得薪传。若戒不清净,则禅何由悟?故宏法者,持戒与参禅并重。明释传灯辑天台方外志,于僧德门,分圣僧考,如宋德韶、济颠诸人是;祖师考,如龙树尊者、智者大师诸人是;高僧考,教,则有慧命真清诸人;禅,则有遗则真歇诸人;莲,则有南岳智者诸大师。普陀以真歇为开宗第一代,其为禅宗乎?然真歇,尝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谓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知其禅净双修,即渐即顿。与高语明心见性,超凡入圣,不务事修以期实证者,实天渊悬殊也。

自得

  名慧晖,会稽张氏子。自少得度于澄照寺道凝。年二十,孤锡云游。见长芦真歇,以为有所证于闪电机下,竟南归。后谒天童宏智觉,彻法源底,许为室中真子。绍兴丁巳,开法普陀。徙万寿,及吉祥、雪窦。淳熙三年,敕主净慈。上堂,朔风凛凛扫寒林,落叶归根露赤心;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芥投针。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闲闲耀古今;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又云: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云虽动而常闲,月虽晦而弥照。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又尝举风幡话,乃曰:风幡动处著得个眼,即是上座;风幡动处失却个眼,即是风幡。其或未然。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岩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生竹林。七年秋,退归雪窦。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塔于明觉之左。于是普陀风范,与天童并峙。(旧志,高僧传四集。)

  按:旧志自得后,有继以、弁至、大继、恩求、雪屋、垣堂、蘧庵、还庵、鉴庵、小庵十人,均不详其事实。兹将其名列于住持表内。凡后之无事实者,概归住持表内,俱不另录。

闲云

  名德韶,佛照光嗣也。嘉定闲,来主是山。言于朝,赐钱万缗,修饰殿宇。殿成,御书圆通宝殿,及大士桥以赐,韶创龙章阁藏焉。(旧志)

大川

  名普济,明州奉化张氏子。淳熙十六年,无用净全禅师,(大慧宗杲嗣)开法狼山,移锡苏之承天,宣城广教,建业保宁。适天童虚席,迎全主之。济首谒全,全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济云:斩钉截铁。全云:沩山呵呵大笑聋。济云:寸钉寸木。全深契之。又往越之能仁,见浙翁琰。(浙翁,名如琰,台州周氏子,主临安径山。)参随久,及琰移钟阜,拉济偕行。又被旨移天童,职济知藏。嘉定十年三月,妙胜虚席,济应其请。瓣香为浙翁,记所证也。元初为灵隐住持,尝题世尊出山相:龙章凤质出王宫,肘露衣穿下雪峰;智愿必空诸有界,不知诸有几时空。取道原传灯录,杨李等续录,芟繁就简,总汇成书,名曰五灯会元,赐入大藏,清著录四库全书中。(旧志,张立廉宝积录序,徐增灵隐寺志,鄞县志,天童续志。)

梦窗

  名嗣清,山阴于氏子。肄业郡之天章。上堂,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逼龟成兆,终不能灵。宝陀者里,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马无千里漫追风。(旧志)

    元

玠禅师

  氏族法系俱无考。明宋濂,撰净慈孤峰德公塔铭云:孤峰,族姓朱,世家明之昌国。父有成,母黄氏。父与补怛洛迦僧玠公交。玠闻鸡声入道,凡说法必鼓翅为鸡号。玠亡已久,黄梦玠来托宿,觉而有娠,历十四月而生。据此,孤峰即玠后身也。(旧志)

  按:宋濂所撰孤峰德公塔铭云:孤峰之父,与普陀玠禅师善。及玠亡已久,其母梦玠来求寄宿,遂有娠,历十四月方生。至明洪武五年圆寂,寿七十九岁。则孤峰生时,乃元世祖三十一年。若依宋统全亡之己卯起,方称元统,则为世祖十六年。而玠之亡,当又在前。向来山志,及列祖录,皆载于明初大千之后,失考之甚。

东岩

  名净日,南康都昌廖氏子。幼喜诵佛书,解大义,常食蔬果以自持。年十五出家,明年祝发于庐山香林,为天童西岩了惠法嗣。宋景定闲,主圆通。咸淳闲,兼领东林。元至元十二年,主育王。大德四年,主天童。时年已八十矣。行峻洁以完,遐迩向慕。越八年,为至大元年,将示寂,书韵语以示其徒曰:天为盖兮地为函,吾奚为兮塔与庵?灰吾骨兮山阿,言已矢兮勿镵。越三日,沐浴端坐而逝。年八十八,塔于天童西岩。平石如砥,为其嗣法弟子。(鄞县志,引袁桷撰塔铭,德介天童寺志,及续志。)

如智

  尝与王积翁二奉玺书,通好日本,咸以中途有阻而还。至元十四年,捐衣钵余资,于沈家门侧,建接待寺,以便往来者之宿顿。(旧志,大德昌国志,定海厅志,元史。)

东洲永

  与元叟端、虚谷陵、东屿海、晦机熙、竹阁真,为莫逆交。(灵隐寺志)

  按:元叟为元初僧,东洲既与之交,应亦为同时僧侣。而旧志属于宋代,盖以一人历两朝耳。旧志又注云:松源岳下石林巩嗣。考松源,名崇岳,宋隆兴时人,生于处州龙泉之松源吴氏,因以自号,见陆游塔铭。石林住净慈寺,元叟至,处以记室,见灵隐寺志。

一山宁

  道行素高。大德三年,奉诏出使日本,成先帝惇好息民之意。一山赍诏往,而日本不至。(定海厅志)

如律

  大德闲,修圣像。同如智上玉质瑞相留供大内,赐田二十顷,命翰林院刘赓为文,勒石记之。(旧志,刘赓宝陀寺记。)

孚中

  名怀信,明州奉化姜姓子。父某,为某县校官。母刘氏,梦拾吞大星而孕。稍长,受三经于戴表元。年十五离家,从法华院僧子思,执童子役。已而祝发为大僧,受具戒于鄞五台寺。闻延庆半岩全公,宏三观十乘之旨,与游。久之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若欲穷之,徒自困耳。往参天童景德禅寺竺西坦公,大彻玄旨,就维那之职。坦入灭,云外岫继席,命司藏钥,文彩渐著。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请住明之观音寺。天历己巳,迁住普陀。不以位望之崇,效他山饰车舆,盛徒御以炫人。自持一钵,丐食吴楚闲。镇南王,具香花迎至府中,虚心问道。宣让王,亦遣使奉栴檀香,紫伽黎衣,请示法要。信随性质而导之。姑苏产奇石,信购善工,造多宝佛塔上三层,(即太子塔)载归普陀,俾信心者礼焉。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以信行上闻,赐号广慧妙悟智宝宏教禅师,及金襕法衣。居普陀十四载。后主金陵龙翔寺。当明兵下金陵,僧徒散处,信宴坐,目不四顾,执兵者,皆掷杖而拜。太祖尝亲幸听法,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信赋性冲澹,欢溢眉宇。日默诵法华经七卷,虽流金折胶不为闲。临终前一日,太祖在江阴梦见信,问曰:师来何为?曰:将西归告别耳。还闻迁化与梦符。诏出金币助其丧。举龛之夕,太祖亲致奠,宠荣之加,无与并者。塔遗骨于金陵牛首山,分瘗发爪于天童。有五会语录行世。法嗣双林致凯等,十有九人。(旧志,宋濂撰塔铭,德介天童寺志,鄞县志。)

古鼎

  名祖铭,奉化应氏子。初从金峨寺僧横山锡剃染,学出世法,年才十八。元叟端住灵隐,铭往参。一日入室,叩黄龙见慈明因缘。端诘曰:「即如赵州道,台山婆子,被我勘破。」慈明笑曰:「是骂耶?你且道二老汉用处,是同是别?」铭曰:「一对无孔铁锤。」端曰:「黄龙直下悟去又如何?」铭曰:「也是病眼见空华。」端曰:「不是不是。」铭拟进语,端便喝,铭当下廓然,即命居记室。自是声誉顿发,与梦堂噩、楚石琦,并称诸方之峥嵘者。后居鄞东湖青山寺,建钟秀阁。刘仁本题其书楼去:青山湖上老僧居,百尺危楼万卷书;架插牙签朝旭上,香消古鼎夜窗虚。阑干竹色浮蝌蚪,枕簟芸香落蠹鱼;近忆校讎人未远,雨花零乱独踌躇。至正七年丁亥,住径山,赐号慧性文敏宏觉普济禅师。十八年戊戌,将迁寂,书偈曰:生死纯真,太虚纯满,七十九年,摇篮绳断。掷笔而逝。茶毗,舌根数珠皆不坏,舍利无算。于径山、隆教、宝陀,皆建塔焉。铭:洞彻玄微,踔厉纵横。袁桷、黄溍、虞集、欧阳玄,皆称慕之。危素为撰塔铭。有四会语录,宋濂为作序赞。著有冷泉听猿赋,洋洋五百余言,详载续修云林志。鄞万寿寺住持天渊,灵隐住持可纯,皆其入室弟子。天渊,名清浚,铭寂后,亦主青山。明洪武四年召见,劳间甚至。(旧志,鄞县志,灵隐寺志,云林寺续志,明林时对重兴金峨寺记。)

  按:梦堂,名昙噩,慈溪王氏子,世儒业。生而洞爽,幼通经史,祝发东皋寺。文章古洁,士大夫尊礼之。明洪武四年,诏通三藏高僧,问鬼神情状。师与楚石琦,行中仁等,应召至。馆于天界寺,著书上奏。六年归寂,寿八十有九。未出家前,尝学文于金华胡翰。其后乌斯道读书东皋,又从噩学文。著有梁唐宋高僧传。楚石,名梵琦,象山人。襁褓中,有神僧摩其顶曰:此佛日也,因名之为昙曜。元泰定中,住海宁福臻院。明初征至京建法会,亲承顾问,赐衣钵。著有北游、凤山、西斋等集,及六会语录。卒,宋濂撰塔铭。以上俱见象山志。录之,益见古鼎之为名山龙象矣。

大千

  名慧照,永嘉麻氏子。年十五,往依县之瑞光院了定。(即照从兄)长老良公,知为法器,即剃落为弟子。逾年禀持犯于处之天宁。首谒晦机熙(晦机,名元熙,豫章唐氏子。)于杭之净慈,未契圆证。一日阅真净语,至头陀石掷笔峰处,默识悬解,汗流浃背。时东屿海,以石林巩逝世,提倡苏之荐严,照杖锡往谒。东屿知其有夙悟,遂留执侍左右。后主藏室于郡之万寿,复应杭之净慈,温之江心,分座之招。天历戊辰,出世乐清之明庆。集众诲曰: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缚禅看教,未免皆为障碍。何如一物不立,而起居自在乎!德山之棒,临济之喝,亦有甚不得已尔。闻者悦怿而去。至正十五年乙未,迁主普陀。先是寺以构讼而废。照以讼兴,在乎辨难太迫,处之以宽柔,绝勿与校。且曰:我佛得无诤三昧,所以超出群品。我为佛子,可不遵其教耶?众皆服化。未几,迁主育王。悯大法陵夷,孜孜诱掖,不遗余力。尝垂三关语,以验参学。一曰: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以不食其子?二曰:虚空无向背,何以有南北东西?三曰:饮乳等四大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此三关,最为峻切,鲜有契其机者。居九年,退于妙喜泉上,筑室曰梦庵,因自号梦世叟。掩关独处,凝尘满席不顾也。洪武癸丑十月,书偈化灭。僧腊七十,世寿八十五。塔于梦庵之后。有语录若干卷行世。(旧志,宋濂撰塔铭)

    明

大基

  名行丕,鄞人。早得法于左庵良公,掌天童内记。宗说兼通,行解相应,蔚为时之名僧。元至正二十四年,江浙行省丞相康里公,领宣政院事,选丕主天童佛陇寺。洪武初,由佛陇来主普陀,匡众说法,恢复产业。建清净境亭于宝陀寺之南岭上。(旧志,宋濂佛陇寺记,清净境亭铭,德介天童寺志。)

祖芳

  名道联,鄞陆氏子。年十四,礼昆山荐严得度。禀戒于鄞之五台。后出世台之广孝。迁紫箨,及麻峪景山,明之普陀,越之能仁,末主净慈。其主普陀也,人比之为宋真歇,元孚中。蜀王赐衲衣钵盂。永乐丙戌,征为释教总裁。有拙逸语录行世。(旧志)

淡斋

  正德十年住持。其徒大扬州、小扬州,募缘留都十载,铸铁瓦二万,铁砖一万,构殿潮音洞。(旧志)

普贤

  名道诚,徽州人,以戒德闻。历游名山,至普陀,师淡斋,参礼甚众。年七十有三,预报示寂,有偈云:普贤普贤,苦行心坚,即心是佛,西方目前。清十二世孙通旭题其像曰:猗欤我祖,祥发梅岑。广修万行,名实相应。谓是华严长子,却来补洛中兴。谓是普眼莫覤,狼藉满地儿孙。灯辉古鼎,棒喝雷鸣。临行一句,耀古腾今。千流万派皆归海,烁破乾坤月一轮。塔在龙湾。(旧志)

本空

  名圆献,余姚人。嘉靖闲,卓锡普陀,精修戒定,悟空五蕴,遐迩向化。适遭倭变,朋徒西窜,遄归姚江玉皇殿,聚徒熏修。隆庆闲,总督刘公,迎回山中,避居西天门之圆通庵。焚修益虔,讲诵不倦。远近闻风者,莫不奉为金仙,尸之祝之。塔在西天门左。(旧志,照机重修宗谱序。)

无瑕

  名明通,本空献徒。修德励行,寿登百龄。受徒十人,皆英贤钜略,增重名山。奇峰,尤其杰出者,别为传。塔在达摩峰下。(通旭百岁老祖宗谱序)

真松

  嘉靖闲,来自五台龙树寺。礼部下郡县给札住持。修复宝陀寺,大倡宗风,复兴胜果。(旧志,汪镗重修寺记。)

一乘

  名真表,翁洲人。年十二入山祝发,师明增。及壮誓志兴复,重创殿宇,如天王殿、云会堂等。万历六年为住持。十四年,敕颁藏经到山,并赐金环紫袈裟。诣阙谢恩,赐延寿寺茶饭香金五十两,缁衣禅帽各一件而还。性刚直,有戒行。敬礼十方贤衲,结庵五十三处,以故名僧皆归之。大智至山,创建丛林,得表赞扬之力为多。塔在千步沙西资庵前。(旧志,鲁王普陀碑记。)

聊城,傅光宅赠诗:

  海山深处有高僧,妙法曾参第一乘;方寸自能清似水,浮云底事爱还憎。

云峰

  名真宰,仁和人。万历闲,寺毁于火,同寂庵竭力兴建。万历二十六年为住持。(旧志,屠隆普陀寺募缘疏。)

寂庵

  名如迥,兰溪人,投真学为师。长受戒于金山和尚,听法于万松法师。归山阅藏讽华严者,十有三载。万历二十九年三月,因真宰没于京,众举于郡邑为住持。值敕造,内使络绎,朝夕拮据公务。三十二年冬,退居东堂。逾年夏,督造至,复授为住持,居东方丈,鼎新山寺。三十五年春,赐紫袈裟一袭。九月二十五日,进谢恩表。十月十五日,钦命赐紫,并给礼部札,付授僧录司右善世而还。周应宾赋诗为赠。塔在梅岑庵之左。(旧志)

普光

  名真遇,翁洲人,性质朴。值如迥让住持,众以其诚,遂共推之。屠玉衡赠诗云:优昙花发定中香,衣里明珠是密藏;黄叶止啼都不著,悟来本地好风光。(旧志)

奇峰

  名真才,秀水人。髫年入道,受法于无瑕老人。赋性温雅,才德兼备。为堂头首领,善调大众。吏部蒋公赠额曰:丛林调御。名闻广著,司府给冠带为东方丈住持。姜应麟都谏题像赞云:谓像真耶?本来是空。谓像假耶?俨乎其容。既文既慧,允穆允恭。住持方丈,紫衣是荣。晚年精爽,诗词益工。澄心而坐,瞑目而终。合山大德,罔不信从。故咸礼其像而尊敬之曰:者老和尚,海上奇峰。塔在龙湾。(旧志)

逊吾

  名如让,严洲人。敕建寺宇,往返京都,不辞劳苦。万历三十七年,奉礼部札,授僧录司右阐教,协理寺事。三十八年告竣,复命赐紫衣一袭。临海王立程赠诗,有开山初出定,狎海久忘机之句。(旧志)

三藏

  名真经,翁洲人。秉性沉默,举措无苟。督造张公随,以师礼事之。万历三十九年,众推举为住持。(旧志)

万容

  名如钦,鄞人。为寺监寺,心意巧妙。时遇敕建殿宇,经画合宜,殚力忘倦寺成,辞事习静。众服其功,推举住持。(旧志)

昱光

  名如曜,定海人。智勇才略,时莫能及。刺血书经,上书阙廷,请敕建寺宇。上赐帑金,御制碑文,金栏紫袈裟,悉逊之。万历四十年为住持。永平王浑然,有秋日送昱光还南海诗。塔在白象庵左。(旧志,陈继儒妙庄严路记。)

朗彻

  名性珠,天启崇祯闲人,昱光徒。苦行能文,修妙庄严路,绵亘五里,阅四载而成。著有剖璞语集行世。(旧志,董其昌修路记。)

文玉

  名寂美,鄞人。戒行端严,日课法华。前后住持十三年,一山推重焉。(旧志)

    清

贯介

  名照中。顺治初,海氛未靖,群议迁僧,中白当事力求止之,众得安堵。(旧志,引白华小志。)

道衡

  名普周,崇明人。康熙二十五年住持。建上厨房三间。(旧志,禅德,孙文成法华楼记。)

公闇

  名通亮,定海人。天机堂僧,天机孙。堂废,亮重建之。时值内徙,十余年,亮居此山,麋鹿为群,宴然自得。后复为寺住持。总戎黄大来,每推重焉。(旧志,梵刹,天机堂下。)

通元

  名照机,鄞人。明万历闲,栴檀庵僧如方四世孙。幼慧而寂,不喜经心尘务。年十七,从师卓锡于普陀之栴檀庵。戒修严邃,行业精勤,远近向往之。康熙初,僧俗内徙,自普陀至慈溪,建复寿峰先觉寺。(慈溪县志,寿峰寺,宋开庆元年,会拙庵建,名先觉寺。康熙十一年,僧照机,自普陀居此,渐复旧观。二十六年重建,仍署曰先觉。四十二年,僧珂月奏请,御书寿峰额赐之。是寿峰先觉,实一寺也。)娄县,周志伊赠诗,有自言旧院今无主,不道东林可少公之句。及海禁弛,还普陀。二十七年,为普陀统辖住持,锐志兴建。至年八十余,退居栴檀。调琴以适性,歌诗以醒世,天然一完人也。著有诗集及宗谱。其支属在本山者,如通旭之中兴普陀。散居者,如大晓之重兴常州天宁寺,镇江金山寺,皆有声。塔在栴檀庵后山。(旧志,精蓝栴檀庵,范炜珂月传,及诗序,与重建先觉寺记,采访。)

潮音

  名通旭,号旵霞,为天童密祖四世法裔,松江华亭俞氏子,祖籍新安。童时遇食,每以手击木作梆声。里人询之,曰:「吾集众以会食耳。」父母验其非凡,乃送归普陀,剃染于栴檀林。禀具戒于白龙慧镜。遍参海内名席,随侍啸堂寒泉二老,悉入堂奥,当机不让。旋受天台万年无碍彻老人嘱。始开法于慈溪寿峰,姚江圣寿。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海禁既弛,帝驾南巡,特赐普陀白金千两,重兴佛殿。时任事者难其人。旭以省祖来山,定海总兵蓝理,自云中移镇,为国进香,慨无主席。合山缁素,竞以旭对。理一见奇之,即请主普济。山前忽有五鹿拱立,若听法状。大众异之,为法运之祥。理交赐金,请上堂云:二十年前,要津把断,不通凡圣。所以绀宇华宫,化作颓垣废址。莲台狮座,鞠为茂草荒榛。圣僧打失鼻孔,金刚碎作微尘。弥勒开张大口,笑他廿四圆通,全没巴鼻。惟有乌刍瑟摩,却较些子,倒骑佛殿,走出山门。二十年后,八字打开。直得青莲呈瑞,古柏重荣。于百草头上,现琼楼玉殿。革故鼎新,光扬佛日,且道承谁恩力。寰中天子颁纶敕,阃外将军有佛心。圆通大殿升梁上堂云:建大功,立大业,当知乘愿再来。展大机,发大用,须具通天作略。普陀山寺,屡朝敕赐,昭列祖之休光。盛世恩荣,荷人天之共怿。谩谓沧桑变异,聿然轮奂如期。圣主恩隆,赐帑金而兴建。人臣愿洽,捐囊橐以钦从。续焰联灯,更藉名山龙象辈。擎天驾海,还凭福地栋梁材。若非绳墨芳规,曷作古今榜样,有时转功就位,有时借位明功,有时功位齐彰,今则九仞之功既竣,三多之祝恒申。只如万人头上特尊一句,又作么生?端居自在云霄上,谁不倾心仰面看。大士诞辰说戒上堂云:日日香花夜夜灯,春山泼黛雨还晴;戒珠朗润人人得,便是观音今日生。结制上堂云:凤不知美,枭不知恶。时至理彰,无劳穿凿。莫莫,祥麟只有一只角。解七晚参云:七日前,即心即佛也是,非心非佛也是。七日后,即心即佛也不是,非心非佛也不是。何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钦差喇嘛到山示众云:赵州不下禅床,东林不过虎溪,风高千古。昨日命使来山,为甚么长老走出山门?老僧为人无意致,世情随顺是菩提。中秋应祖印之请,示众云:寒山曾有言,吾心如秋月。普陀今指出,却值个时节。山谷重相招,木樨香更彻。如得者个时节,古今不离当念,自他不隔毫端,便知晦堂老汉落处。亦知普陀不起于座,已赴来机。无庸腕力,高提祖印。其或未然,山僧重为下个注脚。以拂子作圆相云: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尝谓大法之坏,不在四众,而在狂禅。多游族姓,修饰竿牍,务为求名。而中茫焉无所了,吾之所不敢出也。其为人体弱,性恬退,恂恂若讷。同学辈,喜与之交,而敬畏之。凡所经营,必使坚固垂久。十稔之内,百废俱兴。近革八十余年之陋习,远绍四十二祖之芳猷。德业闻望,焕然中兴。弘机伟辩,视众如己。类元之孚中信。而住院遭时,亦若合符节。建息耒院于金刚窟,谢事后,即寄息于此。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冬寂,世寿五十,僧腊三十四。塔在息耒院外。衣钵塔,在普贤塔后。有语录、随录、普陀列祖录、百岁老祖宗谱等书行世。法嗣明箔、明果、心明,别有传。其办理钦工之有功者,为监寺通玄,号灵一,古堇人。领众办事,不避险难。后投老于善庆堂,屏绝外缘。有身虽未到华台上,先送心归极乐天之句。知事心慧,善知众务,人多推之。副寺广信,慈和悦众,取与分明。当时嘉其敦素,以为有古宝寿风。(裘志,法统,梵刹,精蓝,范炜珂月传,王鸿绪中兴普济寺记,释本昼潮音塔铭,雍正宁波府志。)

  按:裘志于古心传云:康熙戊寅冬,旭公示寂。本昼塔铭,亦云戊寅冬,十一月,示微疾辞众。则其寂于是年无疑。惜裘志漏载于本传。而雍正府志,则云康熙三十八年,圣驾再巡,复颁赐帑金千两。旭谢恩至杭,蒙赐御书寺额,方丈,潮音洞等额,宠赉稠叠。此系其徒古心事,讹作潮音者。府志旭字,当作箔字。

古心

  名明箔,松江上海陆氏子。首谒金坛兀庵,发明心要。得法于普陀潮音。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冬,潮音示寂,总戎蓝理,暨合山耆宿,请箔继席。上堂云:大道绝中边,了无去来之迹。至真离向背,那有僧俗之分?所以蓝大护法,不忘灵山付嘱,辅我先师。转大法轮于瓦砾场中,土块皆作狮子吼。建宝王刹于荆榛丛里,樗材尽作栴檀香。十年以来,百废俱兴。四海英贤,悉皆有赖。不幸先师归寂,众举继主此席。箔上座,到者里,事不获已,只得脱珍御服,披垢腻衣,和光同尘,灰头土面。虽然如是,凡所施为,但遵旧则。何故聋?不见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逾年三月,翠华南巡。箔至武林,迎驾请额,御书普济禅寺额,皓月禅心四字,并赐帑金。回山率众谢恩,上堂。举天童忞祖道:灵山密旨,千圣同宣。少室真宗,万灵共证。其奈依稀越国者多,仿佛扬州者众。正如入京朝帝主,才到潼关即便归。所以不睹广大门风,焉知威德自在?乃云:天童老人恁么道,未免钉桩摇橹。今日普陀则不然,无论京师潼关,扬州越国。只要闹市里识得天子,亲见一回。自然千眼顿开,明如杲日。一念无私,廓若太虚。拈一机,则千机万机齐赴。说一句,则千句万句流通。直得尧风荡荡,舜日熙熙。野老讴吟,渔樵歌舞。四海清宁,万民乐业。只如林下道人受此天恩,且作么生报答。以拂子打圆相云:但将日月为天眼,愿见黄河百度清。寂后塔于西天门上。(裘志)

自修

  名明果,号砥石,江西临川李氏子。年二十七,礼赣州宝华抚松寤和尚,脱白受具,依止七年,发明心要。历参名宿,后得法于普陀潮音。康熙四十年辛巳,止足中峰精舍。受当道护法,合山耆宿之请,继席普济。上堂云:世尊掩室摩竭,达摩面壁少林。未免龙潜止水,鹤立枯松。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又是无风起浪,好肉剜疮。正眼看来,各各好与三十柱杖。众中傥有个旁不甘底出来道,新长老具个甚么眼?敢开恁般大口。但向他道,自从踏破毗卢顶,诸佛从教立下风。复举先宝寿嘱三圣,请后宝寿开堂。开堂日,三圣推出一僧,宝寿便打。三圣云:恁么为人,非但瞎者僧眼,瞎却镇州一城人眼去在。宝寿掷下柱杖,便归方丈。修云:三圣推出一僧,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宝寿便打,知恩始解报恩。先师尝嘱院主珂兄大师,请果上座开堂,今朝果遂先师之愿。即今珂兄若还推出僧来,果上座,亦与他一棒。非但开者僧眼,亦能开一切人眼去在。彼此一棒,因甚优劣如此,良久,喝一喝云: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定海总兵,施大护法,邑侯,缪护法,到山启建祝圣道场,上堂,举密庵杰祖上堂祝圣云:诸佛不说说,祖师不闻闻。留下一转语,千古镇乾坤。普陀今日则不然,诸佛亲说说,祖师亲闻闻。相传一转语,千古播乾坤。且道是那一转语,恭身合掌云:皇图齐北极,圣寿等南山。小参,举马祖一喝,百丈三日耳聋。百丈才举,黄檗不觉吐舌。临济问佛法大意,黄檗连施三顿痛棒。看他父子公孙,递代相承,诚可谓栴檀围绕栴檀树,狮子还生狮子儿。仔细检点将来,犹未免抚垂赤子,提奖婴儿之意。若是普陀则不然,直饶嫌佛不作,嫌法不说底到来,正好朝打三千,暮打八百。何况棒头取证,喝下承当者哉!且道普陀有甚奇特,恁般孤峻。喝一喝云:门前海阔千层浪,屋后山高万叠峰。(裘志)

绎堂

  名心明,字珂月,明州邵氏子。母王方二氏,梦白衣姥抱婴儿入室而孕。七岁就外傅,喜绘大士像供之。闻人诵梵典,辄能暗诵,母私异之。年十三,为聘王氏女,明却之,遂弃家之洛伽山,投栴檀林,礼潮音为师。阅四年,海氛不靖,徙僧内地。邵氏控诸官,督令归宗。潮音亦以绝似续为不孝,必返居。未逾年母卒,其叔为瘈狗所伤毙,明猛然念身世无常,宿志加厉,仍依其师于寿峰。出其赢,助师创葺先觉圣寿二寺,终已不悔。方其住先觉时,坏壁破瓢,风灯雨磬,岑寂不堪。明才大志沈,郁郁无所试。则其思返故土,兴梵刹,利人天,夜必焚香密祷。未几海禁果弛。康熙二十七年,其师祖道元,为普陀寺统辖住持,明佐之,百废俱举。普陀自开山后,或禅或律,屡废屡复。甚而縻爵披紫,梵行益弛。明与其师,心窃伤之。二十九年,元戎蓝公,始纳其言,易律为禅,亟请潮音主席,大振玄风。俾宋真歇,元孚中,法灯重朗。其闲殚精竭力,左提右挈,皆明之力也。尝治事往来郡邑,过横水洋,飓风大作,舟覆而溺,若有拯之者,得达于岸而苏。其犯难尝险多此类。三十七年戊寅冬,潮音示寂,合山重其能,举明主席,明固逊其法兄古心。而急公任事,不怠不倦如初。为人刚外毅中,不阿不茹。喜施而廉取,不苟安、不中辍。少时读书,略解大意。及受嘱梵典,直抉指归。其事潮音,殚忠尽瘁。搘柱门户,堵御外侮。临权达变,以智以勇。不知者,以濌率粗豪目之。孰意其大节巉然,大功伟然如此也。年六十,虞山严虞惇榜眼,为作寿言。八十时,四明史在甲翰苑,又作序寿之。寂后塔于烟霞馆侧。徒震六、中赞,别为传。轼庵、深竹二人,伟矣法门龙象。胸中包络古今,历尽菀枯,誉讪向背炎凉之态,不以情随事迁。文中祭酒,世外名贤。可谓有是师,则有是弟矣。(范炜珂月小传,严虞惇绎堂六十寿序。)

震六

  名源法,姓周氏。原籍旌德,后居湖州苕溪。慧根宿植,法相时形。幼时即有离尘超世之志。年十九,航海至普陀。潮音一见,知为法器,命从绎堂剃度。先令习儒书,经传诸子,皆通其义。作诗文,顷刻立就。受具古心箔,脱空定息,发明心要。后谒金粟碧霞老人,悉入堂奥。旋还普陀,以师命开法于慈溪寿峰。远近听法,梵俗皈依。绎堂入都叩祝,无不挈之偕行。同觐天颜,录诗进呈,赐饭赐衣,可谓荣矣。康熙五十八年夏,主普济法席。寂后,塔于寺后岭前。(秦志法统。)

中赞

  名源正,号天庵,湖广衡阳萧氏子。母罗氏,夜梦一老妪,手提鱼篮入门,便遗一鲤,觉而有孕。幼岁啼哭不常,闻金玉声即止。屡为推算,皆言寿数有亏。母含忍,送入杉福寺,礼信先剃染,学习应法。年二十二,心有所感,忽起参方之念,乃往德山礼宾日。禀具后,从讲席习律,参遁云频吉诸善知识,发明心要。于是遍游湖海。后得法于普陀绎堂和尚。经二十余年,已居半座。雍正七年己酉夏,受当道护法,合山耆宿公请继席。寂后,塔于龙沙庵上。(秦志法统。)

鉴堂

  名德镜,姓刘氏,山阳人。嗣法焦山僧古樵智先。继破闇净灯,主席焦山。(吴云焦山志,参后住持表。)

梦兰

  名源善,初名本善,字克勤。奉化邬氏子,世以淳儒称。赋性真实,不嗜浮饰。少时,喜随祖母入寺礼佛。及长,父母为之择聘,善若有不豫色然。年十九,忽丁外艰,继丧未婚偶,乃泫然告母曰:有兄有弟,他日自能承宗祧,继书香,供甘旨,夫何以尘劳事拘缚小子耶!遂决志出家,寻往慈溪寿峰寺,礼士美剃染。美为普陀绎堂之从孙。逾年携善至海上省祖。绎堂一见便问曰:尔既为僧,将何所求?善曰:小子才入此门,意尚未净,敢有他求耶!绎堂奇之,旋命受戒。经十二寒暑,自侍者,用为监院,不辞劳瘁。恒毅之心,无与比者。绎堂十次进都,六番陛见,赐紫免赋,辅赞之力为多。一日闲暇,绎堂问:终年碌碌,己躬下事,毕竟作么?善厉声曰:著甚死急。绎堂曰:将谓是个死汉。善于言下有省。康熙五十八年己亥春,(秦志讹作雍正七年己酉。按绎堂退院,乃震六住持,正康熙五十八年事。考之震六传自明。雍正七年,乃震六退院,中赞继席。秦志之讹,今为改正。)绎堂将谢院事,预命入室,授以衣拂。仍使照常辅弼祖山,欲令增广识见。雍正九年辛亥,寺荷特旨重兴,工程浩大。且监督暨在工人员,几窘措处。善为之分条析缕,筹画井井,如熟谙然。乾隆十二年丁卯,同门先后继普济席者,已各退隐。当事合山,公请继席。开堂日,缁素云趋,俨若灵山一会。十六年辛未春,帝驾初次南巡。当事行文征善,接驾于武林凤山之南陈公桥。上命大学士忠勇公傅,明日带领西湖引见。奏对称旨,遂赐衣袍珍物,可谓荣矣。十八年癸酉夏,忆古人念流勇退之诫,将院务命上首青雷接住,嘱东洲辅佐。从此夏往泰清,冬归海上。日与樵牧较论晴雨,以乐余年。二十七年壬午夏,偶违和,预知时至。旧交缁素,各致札预别。至七月二十五日,索沐焚香,说偈告终。龛停泰清丈室。世寿七十有六,僧腊五十有七,戒腊五十有六。塔在积善庵侧。青雷、东洲,皆其高足。有青出于蓝,祥麟一角之誉焉。(秦志,庄纶渭撰克勤行述。)

云中龙

  华亭俞氏子。幼入普陀栴檀庵,剃染于具山,得法于鉴堂。及壮,参访海内名席,发明宗旨。乾隆四十三年,众推为普济寺住持。是时禅堂僧众乏食,龙将本庵所置沈家门教场底,及司湾二处田,计四十亩,入寺以充斋粮。嗣又绍天童之祖席。塔在息耒院芙蓉湾。(秦志法统。)

承德

  名维贤,四明陈氏子。自幼入白华庵剃度。负性朴直无文,远离尘垢。诵经礼佛,无闲晨昏。嘉庆九年五月终,境公示寂于丈室。僧众以贤监寺时,智力兼备,调度有方,遂举继席普济。次年冬,卫教堂香灯,弗戒于火,延烧千人楼、钟楼,洪钟亦遭镕化。当是时,众皆惶然,贤独矢志重新。于十一年春,辞众至武林,先募铜钟。得鄞邑王公宸标,俯许倡捐。于是众缘辐辏,择吉镕铸成功,蒲牢振响,以海航载至寺内。后念钟虽成,而楼尚废。兼之斋堂梵宇,所在兴葺维艰。乃恳其法叔静悟,代任院务,入闽募办杉木,三易寒暑而旋。始将灰烬之区,建造完竣。十三年戊辰夏,退院于师子林,复营丈室,额曰片云,其寄托亦深远矣。塔在白象庵峰下。(秦志,承德记。)

融通

  名能圆,别号贯三,定海林氏子。髫龄入承恩堂,剃染于谷馨,得法于怀中。兢兢恪守,不敢荒怠,自幼已见重于人矣。承恩堂,自克勤创建茅茨后,其徒相继兴葺,规模始宏。复置朱家尖香莲隩、大水潭田、小澜田,以供香积。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其得法师怀中,主席普济。剃师谷馨为监院。以缁流浩繁,兼之频遭岁歉,资用不敷。米珠薪桂,襄理维艰。不得已,将大水潭小澜两处之田,变价以偿寺中逋欠,而承恩反无恒产。此其师先为公忘私之义也。至嘉庆十七年壬申,圆悯之,出己资赎归,使僧徒不致乏食。未几,圆为普济住持,又将所赎田以给寺支。前以承恩为公,而不吝己财。后以普济为公,而暂移庵产。主席三载,得免掣肘。退居后,拟所赎祖产归庵,以了初愿。卒因告寂而罢。塔在园房内。(秦志,释能仑撰融通记。)

月中桂

  道光二年壬午,改造普济寺禅堂,及天字楼,焕然一新。又于朱家尖大乘庵,重建置产,山中皆称述焉。(秦志法统。)

鸿昆

  名能仑,别号岩云,松亭顾氏子。自幼入山,剃染于普济监院谷馨,受法于师祖住持泰清德安和尚。负性颖悟,持躬温雅。于儒氏经籍,无所不窥。工诗文,兼善临池,作擘窠大字,为一山之书记,咸以先生呼之。在寺三十年,志行苦卓,教法淹通,已居半座。积有余资,念本堂承恩,自克勤创建后,未加丹垩。乃于道光五年乙酉,为普济住持时,重加修葺。复虑僧徒乏食,置朱家尖香莲隩,土名清一堂,中陇田五十亩,以充香积。十九年己亥,又拨自置朱家尖白沙港田地山场一隩,助给普济。朱家尖小洞隩田地六十亩,助入普济中无恒产之分房各庵。西荷花池坟头山一则,助入法雨。田二十亩,助给慧济寺,添补斋粮。以其余力,倾助婴堂。是以儒心而行佛法者矣。普济旧有志板,藏于卫教堂。嘉庆十年冬,东廊毁于火,板亦烬。是书成于康熙四十四年,至是百有余载。仑恐寺中文献无征,以重锓山志为己任。考证废兴,网罗散佚,未敢一日懈。道光十一年辛卯,会定海县署幕宾秦耀曾,来山礼佛,嘱为修辑。将事迹可入志者,函寄署中,俾之删订成书。即今所行秦修普陀山志是也。十四年甲午,知县事王鼎勋,赠净域檀那额。己亥,知县事陈殿阶,赠清心皓月额。(秦耀曾撰鸿昆传,及秦志初印本。)

定智果

  江苏无锡人,出家天童寺。道光九年,公举为普济寺住持。二十三年,主席佛顶慧济。退院后,隐居茅庐,静念弥陀,冀登道岸。尝为定海城隍庙主僧,与厅同知徐兰畦最契合。寂后,塔于城北普慈寺之左。(金坛王希程,鸥寄轩诗存,采访。)

慧源

  名嗣铣,江苏华亭夏氏子,世业儒。年十二,侍母郑氏,行香普陀,爱山水之胜,清规之肃,不愿还乡。遂投洪筏房余庆公出家。厥后进具足戒于普济寺,受记莂于定智尊宿。行履朴实,不事缘饰。而孜孜礼诵,日有限课,如是者,十有余年。既而精研律部,导引初进,道化遂大行。光绪六年庚辰春,应天童之请,主席弘法寺。期满回山,建丈室三楹,礼佛诵修,暇作诗文以自娱。十七年辛卯,为普济寺住持,募资筑众香塘。甲午退归旧隐,戊戌春染病。临寂时,训诲合庵子孙,末后说偈云:这个皮囊臭,在世终非久。一句弥陀佛,直向西方走。偈毕,趺坐而逝。世寿五十八,僧腊四十六。塔在后山洪凉亭上。徒润涛,浙江嘉善人,任金山江天寺监院有年。为扬州高旻寺,置衣单田亩。杭州海粟庵开山,崇光寺住持,示寂于海粟庵。世寿六十有七,塔建西湖六通寺旁。(天童续志,采访。)

□宝

  名悟圆,浙江仁和县人。年七岁,入普陀祝发,礼宗茂为师。得法于定智。光绪二十年甲午,推为普济寺住持。勤劳自励,凡应改革者,无不兢兢业业,以底于成。修葺斋楼,及钟鼓楼,藏经阁等。并助朱家尖田三十亩。退院后,重兴广福庵。隐居于此,晨夕诵华严经。寂于民国四年乙卯,世寿六十有五。建塔于白华山麓。(采访)

广学

  名宽量,江苏丹阳裴氏子。年二十诣普陀,礼净守为师。受具后,闭关潮音洞,礼佛诵经,夕不安寝者凡九年。光绪壬辰,赴吕宋募缘,得数万金回,重修殿宇。宣统元年,为普济寺住持。诸多修葺,复出银币三千元,助设化雨学校。值民国肇兴,寺中香火寥落,亏耗甚钜。退院后,又往外国募化。至安南坑鸣地方,不服水土,未及数月成疾,越夕西逝。次年从仆携资至其地赍骨而回,建塔于白莲台殿后。(采访)

了余

  名广导,浙江余姚人。赋性倜傥,轻财好义。父开商店,父死,导经理之。不二年折阅,乃厌世欲出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遂托其母于尼庵,以家业为养赡。导则至普陀锡麟堂,求其师为剃度。其师向与之熟,不肯为剃,即以刀砍去左手中指一节,始允,是为光绪十四年。次年受具戒于普济寺。此后听讲者二三次。以师逝世,庵无人理,未能长预讲期为憾。性好周急,热心公益,故丛林多以导为监院,实未常住其中,不过代为募缘津贴而已。清末各处开学堂,普陀亦开学堂,其周旋施设,唯导之功为多。民国元年,普陀免粮地,尽行升粮,有奸民拟任普陀山中某处钱粮者。导致书天津陈锡周居士,锡周挽钮元伯,求中央政府出示,普陀本山,为大士道场,不须升粮,遂止。民国三年,导以山上僧俗数千,香期来往更多几倍。若有病苦,无医院以养以疗,殊失大士慈悲之意。乃以己之其祥篷改造,开拓地基,修建屋宇,用洋五千余圆,本山并助二千余元,随即开办。宁波海关,前清普陀买货,皆免出税。民国来,导托陈锡周居士,致书中央政府,海关得以仍旧。民国四年,公举为普济寺住持。以寺中无开敞客屋,凡贵官巨绅来山者,多住法雨寺,往来不便。因创建五大闲客厅,名功绩堂,地基皆前砌后凿以取平者。其傍又建六闲楼房,以为官客之侍从所居。从此官长巨绅多住普济矣。民国八年,政府拟迁德侨于普陀,导复祈陈锡周疏通政府遂止,至次年各国始讲和。是年退居,以养晦本庵,修持净业。十二年冬,养病于上海。至十三年正月初二逝世,世寿六十一岁,塔于后山,即宋真歇最初结茅之故址也。初有病,以郑雪堂在上海,故往上海寄居报本堂下院,雪堂常往医治,稍见效。元旦雪堂又去欲诊脉。导曰无须,吾明日去矣。果于次日西逝。雪堂与导为莫逆交,因录其落落大者寄来,其叙述如上。(采访)

    二、法雨住持(共十九传)

    明

大智

  名真融,楚之麻城人。年十五,投邑之定慧寺剃染。侍师数年,抵建康,依牛首山。嘉靖戊申,居燕京崇国寺。越数月,至万寿山受具戒。已入五台,禁步五年。甲寅,往伏牛山,炼磨三年,持行益苦。丁巳还楚,寓龙华寺转经。逾年入蜀,住峨眉山顶,禁步一十二年。建藏经阁于净土庵。万历二年甲戌,又止蜀北蓥华山,创金莲庵,俾朝山者有所止息。八年庚辰,渡海抵小白华,叩礼金容。自谓托迹宝陀,餔糜吃菜,了此生矣。乃结茅于光熙峰下,额曰海潮庵。(即今之法雨寺。)渐建殿宇,广开招待。郡守吴安国,改额曰海潮寺。维时禅教中衰,融持戒精严,与云栖、憨山、紫柏诸老,同时杰出。而实行伟功尤称盛。其于佛氏之教,少而习焉,长而悟焉,老而笃焉。而于苦空无著之旨,非惟知之,亦允蹈之。壬辰五月三日,趺坐而逝。世寿六十九,僧腊五十四。建塔于寺西崦雪浪山之麓。其侍者曰性贤,字乐庵,四川富顺人。谙练僧务,曾为寺都管。徒如寿,别为传。(旧志,羼提居士撰大智传。)

性统智祖残碑重现记曰:

  普陀法雨寺,创自大智祖师。当其示寂之日,告众曰:兹地,乃大士现灵之所。老僧开此道场,庄严香火,以事方肇造,未能极尽规模,今已矣。待百年后,再来重兴耳,汝等记之。厥后兴废不一。康熙甲寅,海氛大作,徙僧内地,梵宫琳宇,变为鹿豕之场。历十稔,海宇清宴,大弛海禁,僧徒渐归。二十六年,和硕裕亲王,复施戒衣到山。盖朝廷暨亲王,皆知普陀为大士道场,初不知有两寺。故凡颁赐之及,不指称往某寺某寺也。是时普济寺,尚仍故明旧例,三方丈,各住长老一人,无专主其事者。内府之颁到郡,必由地方官长主持董率。丁卯四月,余承乏寺事。至之日,荆榛满目,瓦砾成邱。辟治三日,始有径可达。故寺址西北隅,朽屋数楹,明益公守之,皆取道旁出入。方丈遗像在焉,俨然无恙,余瞻礼之。明公遂述智祖遗言,谓今将百年,而和尚复来,重兴之愿,其可卜矣。余唯唯不敢当。及征师泥洹年月,明公则以久远失稽对。辛未三月春,一日将暮,携近侍一人,信步缘山麓,潜诣祖塔。经行数匝,趺坐少憩,面对塔幢,忽见苔封破处,若有字画痕。命侍者磨去苔藓,得字三十一行。第一行,署曰大智融禅师塔铭。余喜曰:塔铭在是,寂期可考矣!但其中字画,半存半灭。磨第十三行中有曰:万历甲戌游蜀蓥华。第十七行中有曰:庚寅泛南海。第二十三行首有曰:五月三日午时,趺坐而逝。余二十二行,没者过半,年复不可考。又磨二十六行中有曰:越明年癸巳,皇太后复命吴某等,奏请金币香幡供殿,兼为建塔等语。明年癸巳始建塔,然则示寂,在壬辰五月无疑矣。独庚寅泛南海,壬辰即示寂,首尾不满三年,建业何能如是其速。疑寅字,当系辰字。由庚辰至壬辰十有三年,庶几近之。后得山志,考师行实,入山之年,果系庚辰。示寂之期,确乎不爽。于是又从万历壬辰,数至康熙辛未,恰合百年。乃为帖遍给师之法眷,届五月,群集先觉堂,为师展百年之祭。惟明公往闽募木未归。至七月,得大将军施公,巨舰载木千章,浮海而至。亟命鸠工,至十二月而殿成。重兴之期,果符师旨。抑余何人,敢当再来耶!为记于上,以告来者。(裘志)

  按:释明智神钟复归记云:大智临寂曰:寺后当火,俟天然茶毗后,即移吾像他徙。后寺果以天然茶毗次日毁。又曰:百年后吾当再来重兴。迨康熙己巳,发帑重修,恰符百年。以此知大智为能前知。

天然

  名如寿,河南永城桑氏子。幼业儒,长投大智剃度。大智历创净土金莲,及普陀海潮,多寿之力焉。万历壬辰,继大智主海潮。戒行精卓,缁白景从。增建殿堂,规模壮丽。谢事后,退居禅那庵。壬子八月示寂。(按壬子系万历四十年。)世寿七十五,僧腊四十五。塔在禅那庵侧。(旧志)

  按:陈璇志,误合杭州僧天然为一人,可谓不识好歹,只知凑集。许志辨之甚明。

宝莲

  名如光,杭州仁和人。万历三十三年为住持。行业昭著,善信归心。三十五年,御马监太监党礼,请于朝,敕赐镇海寺额。(即旧海潮)随赐北藏南藏经各一藏,护藏敕一道。诣阙谢恩,奏对称旨,赐紫衣一袭。给礼部札,付授僧录司右觉义。塔建于千步沙。(旧志)

寂住

  为镇海寺住持。崇祯二年,建梵音洞庵,为退居之所。(旧志)

文元秀

  四川成都人。崇祯十三年,为镇海寺住持。十六年,大殿毁于火,寻退居潮音庵。清顺治二年寂,塔建伏龙山后。(旧志)

    清

明如德

  苏州人。顺治三年,为镇海寺住持。于圆通殿旧址,重建小殿五闲,以供大士。前建伽蓝小殿五闲。塔在千步沙。(许志)

明益

  名普容,鄞县人。康熙二十三年为住持。海禁初弛,荆榛弥谷,容除荒结宇。至二十六年春,让同门自求福居焉。未几,缙绅屠公芝岩,言于当事,复延容。容即请别庵统主席。己则孤身入闽,三年募杉木千余归,建圆通大殿。别庵,即治余木,建精舍数楹,为容退居,供以四事,俾终老焉。寂后,复为建窣堵于开山塔之旁。别庵题其像曰:世出世闲,孰为可传?尔炽尔昌,培在心田。继前贤广大之业,且勤且恪。创后代久远之模,其慎其艰。视方来为一体,以俭作惠。待嫡裔无二心,施慈以严。行志行意,古有芳规。善始善终,今已宴安。望容苍而发白,诚形直而影端。徒无诤,名通智,鄞县人。容领住持时,智效力协理。及别庵中兴,授职都管,克尽厥心。后息劳于弥陀庵。(旧志)

别庵

  名性统,蜀高梁龙氏子。母李氏,将诞,父明宇,梦白龙浮江,卫一童子入怀而生。年十二,将谋脱白。时总戎李公在座,问之曰:做官好?做和尚好?应曰:和尚好。乃送之高峰,投三山剃染。二十二受具,蒙印可。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继席高峰。丙寅,抵天童。次年,受提督陈赞伯,兵科屠芝岩,旧住明益等请,住持普陀法雨寺。至之日,荆榛满目,瓦砾成邱。统剃草结茅,持律说戒。四来云集,钳锤绵密。二十八年己巳,赐帑建造,统经理惟谨。殿堂寮舍,规模式廓。帑金至山,上堂,问:敲钟擂鼓众云集,祝圣一句请师宣。云:无为尊北极,万邦拱紫宸。问:无位真人,寿量多少?云:万年松在祝融峰。问:皇恩赐帑,重兴普陀,是何心行?云:皇天无私露,幽谷尽含春。尧天永戴,舜日长明。一人有庆,万国咸宁。恩给内帑,为膏为霖。谁居化外,敢卧云深。担柱杖作舞势,祝云:分付凤凰池上客,大家齐贺太平春。钦颁御书金刚经至,上堂,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虽是皆不可得,举起经云:者法王大宝,却在佛心天子,笔尖头上,放光动地,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象教因之崇隆,正脉从此流通。天人群生类,咸承此恩力。颂云:心宗般若著金经,黄卷何妨御汗侵。一滴九重恩降也,从教千古镇山林。改镇海额为法雨,敕黄到,上堂,云:尧风浩荡,舜日熙和。普天荷覆焘之恩,率土感持载之德。历承帝统,功盖百王。灵具佛心,慧超千圣。此是我当今皇上,至诚尽性,可与参天地处。若夫垂恩泉石,建大伽蓝。赐额山林,光昭异数。直使三千大千普散天花,他方此方广施法雨,大众还见么?展敕黄云:宸翰天章来帝阙,河山壮丽万斯年。小参云:虚空戴角,钟鼓生耳。山头浪涌,海底尘起。三脚驴子弄蹄行,只眼波斯覤不及。赖得明州布袋,宽著肚皮,笑破了口。顺也由你,逆也由你。东西两堂解七小参云:东边东阁,西边西阁,只有中心树子,未曾轻易动著。卓柱杖云:柱杖子,为诸人宣出了也,还有当机荐取者么?乃云:东边有,西边有。紧捏拳,长伸手。放开一线却如何?短姑道头一带石砌,起自大粱贞明二年。前十丈,后十丈,总计一千零二十尺。在山一半,入水一半。复卓一卓。统,自己巳办理钦工后,翠华巡幸,迎驾奏对,及进京祝厘,召见者八,进诗者九,敷陈称旨。凡所启请,无不俞允。赐翰赐紫,佛地重光,为从古宠眷所未有。其闲虽应仁和之永寿,钱塘之圣因,余杭之径山,无锡之慈云诸请。不过分化兼摄,未尝久离此山也。其精修卓论,高步海隅。为人廓达有担当。与人交,真诚剀挚。法雨,自大智开创,如光再造以后,沧桑灰烬。至统首创殿楼,改万历来百年第习讲律之传,为禅宗大乘之学。故于兹寺为中兴,于禅宗为开法第一祖。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月朔涅槃。世寿五十有七,僧腊四十有五。塔于本寺莲花峰下之右。著有续灯正统、祖师正宗道影、高峰宗旨纂要录、梅岑集、径山录等书行世。绎其著述演说,大约通旭,蕴藉中却迅捷;性统,稳实中更爽骏。殆亦法门游夏,各抱具体之长者欤!普陀恒规,凡为住持,及有名德僧,皆立公堂,为后人遗念。统之旧公堂,过于淡薄。光绪十八年,法裔戒文开如等,纠集十余股,共筑朱家尖众香塘田百亩,起立新公堂,轮流荐献。其道行之足以起观感而垂后昆者,如此。法嗣,洞彻、翠鎅、玉峰、见灴、乐道、在璇、文樵。玉峰、洞彻、见灴、乐道,别有传。文樵,名空体,徽州人。任为首座,住寺多年,历练旧务。耆寿积劳,众多推之。在璇玑,为寺监院,襄理有功。后退处伴山庵以息劳。法嗣明智别为传。(裘许秦三志,雍正宁波府志,严曾矩语录序。)

玉峰

  名空怀,徽州江氏子。自幼志切修净。稍长,就江西白云寺落发。后至普陀,从别庵受法,深契玄宗。别庵尝以偈赠,有西干东土无相付,一滴亲传任举扬之句。任以首座。及别庵寂,遗命守龛。别庵遗本到京,奉旨出龛,后将方丈交与遗本内徒弟,时列六人。怀以序长,遂于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二月,为法雨住持。宣扬提倡,一以阐发师旨,梵俗俱归礼焉。(许志)

洞彻

  名空明,湖广麻城人。剃发于河南莲康山。闻法于普陀别庵和尚。默然静会,独有心得。尝赴慈云开法。康熙五十八年己亥,法雨住持玉峰,以年老让明,主席四年。住世六旬。示寂后,见灴请明主入祖堂法语云:平常行履,实践实修。末后归根,得宗得旨。法雨寺内,众侣尊之为师。先觉堂中,千秋奉之为祖。洵实录也。(许志法统)

见灴

  名空焱,湖州归安卢氏子。父君表,侨居德清,母唐氏,生焱时,有募僧至,疏签福缘善庆四字,遂名福缘。稍长,日诵佛不辍。七岁,乃送杭州吉祥庵,师舜则剃落,名际慧。遍历名山,受报恩具戒,参证渐有所得。后谒普陀别庵和尚,得受钳锤,顿超妙悟。遂令秉拂代座,改授今名。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别庵命主圣因寺席。是年赍别庵遗本进京,回即应径山请,入院,仍兼圣因法主。未几,普陀复请回山。雍正元年,据法雨席。以同门犹子明智为监寺。整肃禅规,宣扬妙义,众心咸归。己酉二月十二日微疾,作偈告众云:吾世缘将毕,十四日行矣。果如期涅槃。时外寮客众,咸见焱披法服出门,后一人尾之行。前寺开店者皆见之,而不知焱已西归矣。寺有烧火僧方显者,与焱最莫逆。是早显方爨,闻信亦趺坐而逝。众始悟,随行者之即显也。焱侍别庵时,年才十五。慧根性具,闻道最早。于儒家经史诗词,又极淹博。所作清逸超脱,飘飘有陵霞气。语录诗文,俱刊行世。塔在莲花峰下之左。(许志法统)

乐道

  名空经,直隶钜鹿陈氏子。幼出家于本乡之腊观寺。来普陀侍别庵,励行勤苦。时蒙发帑兴修,经请于殿内,坐关劝募。如是者十有三年,卒底成功。而静久悟深,遂为别庵印可,传以法要。尝应仪征功德林,嘉兴天宁寺诸诮。宏开法席,广播宗风。雍正七年己酉,见灴既归寂,众推经为法雨住持。肫诚开诲,群志咸服。九年辛亥,又蒙敕修。赐帑愈多,工程愈大。经时年已七十矣,不耐烦剧,遂告退。优游精舍,复数年而寂。世寿七十有三,塔在莲花峰下。(许志法统)

法泽

  名明智,福建漳平许氏子。母沈氏,梦菩萨持白莲一朵曰:以畀若,若其善视之。既而智生,慧相丰满,幼即慕净。许故簪缨家,父母爱其颖,不忍离。智念愈坚,年十五,乃送高隐寺落发。十九岁具足。久历知识。康熙五十八年己亥,至普陀,受法于别庵嫡嗣在璇玑。慧性圆明,顿超玄悟。雍正二年,法雨住持见灴,请为监寺。重其戒行严卓,法性精深,又练达,应事咸当。每欲推让,谓此席,非法泽莫可当,智愈怀谦退。后乐道主席,智勤劳如初。九年辛亥,发帑七万两,重修前后两寺。乐道自以不胜告退,当事令合山公举继席。勤理钦工,钜细毕举。在工诸员,俱敬礼之。县主黄应熊,礼护尤笃。曰:续别庵一灯者,其在斯乎!三年工竣,赴阙谢恩,龙颜大悦,赏礼优渥。性率朴,遇事有断制。为大众宣阐法蕴,肫恳切挚,剖析精微,以故远近悦服焉。寂后,塔于莲花峰下之右。(许志法统)

远辉慧

  乾隆三十八年,法雨住持。时寺产法器,被前住持某,抵偿各庵负贷。慧,矢志振兴,募金补葺梵殿。蒙总兵李国梁劝谕,各庵甘心归还。一以李公护法之热忱,一以慧师宏法之赤诚,故不至久致倾覆也。(许志)

超尘

  名续恩,嘉庆初法雨住持。以前住持朗和,垦朱家尖白山头未竣工,恩为筑勒堤塘,得田八百余亩。知县宋如林,作序记其事。(秦志)

海南性

  华亭缪氏子。剃染于普陀观音洞。戒行严卓,笃志焚修。道光六年丙戌,公推为法雨寺住持。闲遇岁歉,斋粮不敷,杂以山蓷,尚能悦服众心。二十二年壬寅退席,世寿已逾古稀。住持十有七载,其苦行,为后人所景仰焉。(采访)

立山

  名满圆,别号无著老人,松江金山顾氏子。父即福本悟公。年十四,父即出家,心欲随之,以母在不果。至弱冠,礼父祝发,诣大崇福受具足戒。以寇据南京,不便参方。遂住普陀,或居松江,晦迹韬光,无心应世。同治九年庚午,掩关于伴山庵,日礼华严,遍参海众。时法雨寺,久经兵荒,凋敝已极。本山尊宿信真和尚,率诸法眷,叩关请圆为住持。壬申春进院,以兴复为己任。竭力经营,整理修葺。不数年闲,百废俱举,虽未全复旧制,而大局已有可观。久之,为修净业计,筑庵于清凉冈之麓,额曰常明。盖取心性寂照圆融,横遍竖穷之义,欲人修因以克果也。光绪十年甲申,退居是庵。决志西归,念佛不辍。又令庵内二时课诵,二时念佛,永为恒规。置稻田三百二十二亩,除拨无著公堂一百亩,余永为常明大众念佛资粮。尝曰:末世众生,障深根钝。向上一著,不易凑泊。大悟尚难,何况实证。惟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圣下凡,皆当修持。汝辈恪遵毋废。若有废者,非我弟子。会同法眷,立时摈黜。毋或容隐,著为恒规。寂于光绪己丑冬。世寿六十有五。所度弟子数十人,能继迹者,惟有化闻,别有传。(常明庵缘起碑记。)

化闻

  名福悟,奉天铁岭张氏贵胄子也。幼业儒,长值发捻乱,投僧忠亲王幕,以剿捻功擢监司。光绪元年乙亥,航海礼大士。感宿因,立山圆,亲为祝发于伴山庵。逾年,禀具足戒于金山江天寺。立山重兴法雨,得悟力为多。志同道合,遂付衣钵。辛巳北游京师,钦简翠微山香界寺住持。甲申南返省师,遂继席法雨,以续兴为己任。凡其师未暇及之工,或创或修,无一处不使一新。山中向有贡茶,岁费数百金,首白知厅事陈公裁之,合山感德。拓海涂田数百亩,赎桃花腴田八十余亩,以赡众。道风远播,盛德感人。夏讲冬禅,未尝或辍。癸巳秋,钦颁龙藏尊经,奉旨传万寿大戒,七众弟子,逾五百人。普陀自梁代开山后,纂辑志乘,代不乏人,然多散佚。即康熙时裘辑山志,失传已久。自悟获交日本岸樱,而得其书,付其徒开如珍藏之。名山文献,流入外洋,复由外洋而归诸名山,俾之寻流溯源,不致数典而忘,厥功尤非浅鲜。频年跋涉重洋,奔驰南北,精力已瘁。丁酉秋,复诣京都谋新藏阁。未几,示疾而返。至十一月,趺坐西逝。世寿五十有八,僧腊二十有三。塔在寺西护法堂旁,相国徐公郙为撰铭。披剃徒,四十余人,开霁开如,其尤著者,别为传。嗣法弟子二十余人。(开霁,撰悟祖公堂记。)

开如

  名德月,江苏南汇望族叶氏子。幼喜礼佛诵经。弱冠出家,诣普陀伴山庵,化闻悟座下,虔请祝发。悟见其丰骨爽拔,亭亭如苍松野鹤,将来必大有成就,遂剃度之。旋受具天童。未几回山,悟命任法雨寺副寺,旋升监院,历十有四载。其间值悟兴修法雨,月鼎力襄助,劳怨不辞。及悟西归,众推继席。以寺工未竣,坚居旧职,黾勉以成先志。溯法雨自兵燹后,重兴者立山圆,续兴者化闻悟,完全而庄严之者为月。祖孙三代,德萃一门,何其盛也!光绪二十七年,始应法雨寺住持之请。恻念第十二世祖泽公,手创长生庵,年久颓废,锐志恢复。及任满告退,遂栖息其中,为憩劳禅悦之所。乃自海通以还,山中香火日盛,人事亦日繁。非具有干济才,不足以领袖缁流,肆应纷俗。光绪末年,僧界有僧教育会之创设。有力者,欲罗致普陀而附庸之。月苦心擘画,汇众坚拒。请县请省,得于山中自设教育会。建造会舍,并附设僧小学,国民小学,逐渐推广。民国光复,有冒称社会党,共和促进会者,先后到山。以月为教育会会长,向之勒筹巨饷。纠集无赖,声势汹汹,以枪械炸弹相迫胁。奔告官厅,置之不理,合山秩序几紊。月刚柔互用,冒险抵御。至禀奉浙江都督蒋查办令,始各惊窜得无恙。山志修自元明者,书已不传。修自清世者,裘辑下,例多沿袭。甚或入主出奴,故为详略。月发愿重修,与编辑者,书函往复,期无负我佛实悟实证之旨。凡设施之关于一山大局者,率类此。生平持戒安禅,恪守己分,处事极详慎。对于各方脤务,竭忱赞助,且先出净资为之倡,以尽度生本愿。今虽年近古稀,宴坐退院。而主持山政,振作宗纲,群衲仍依之若金汤。民国,浙省长齐,给扁曰:急公好义。农商总长李,赠额曰:深入佛海。德卲望重,群流景仰,洵无忝佼佼之望者矣。同事者,恐名德之日久或湮,为破例而附于诸传之末。

    三、本山出家(共三十四传)

    明

密藏

  名道开,南昌人。弃青衿,披剃于南海。闻紫柏道风,往归之。紫柏知为法器,留侍焉。嘉兴楞严寺,为长水法师疏经处,久废。有力者侵为园亭。紫柏慨然伤之,欲为恢复计,嘱开任其事。陆太宰弟云台,为建禅堂五楹。既成,紫柏刺臂血题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呵佛犹益真修。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资重修之,盖紫柏愿力所持也。居常叹法道陵迟。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终身不闻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册,易以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种子。即有谤者,罪当自代。遂与太宰陆光祖,司马冯梦祯,廷尉曾同亨,冏卿瞿汝稷,共商度之,以开董其事。于万历十七年己丑,创刻于五台。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复移于径山寂照庵。工及半,开以病隐去。(高僧传四集)

宝峰

  陈征君眉公之世父。万历闲,与妙峰同建飧霞庵。励志静守,不缘外务,惟受眉公一家供养。(裘志,飧霞庵下。)

宝光

  名如灯,襄阳人。镇海开创以来,即为都管,兼任库司。丛林事尽属经理。秉公爱众,缁素咸敬服焉。(旧志)

玉田

  名如璧,楚人。为镇海寺监寺。备极勤劳。(旧志)

玉堂

  名如珂,嵊县人,大智徒。为镇海寺协理。修砌几宝岭至镇海寺路,五里许。因名其路曰玉堂街,示不忘也。后于天台山建修隐庵,颇为缁素见重。(旧志,天台山志。)

  按:如灯、如璧、如珂,皆明代镇海寺执事有功者。

履端

  名海观,建林樾庵。于净业之余,以言寓道,兴至留墨,著有林樾集行世。张忠烈煌言为作序。裘志艺文,载海观白香山绘西方极乐世界图引,香山诗说,玉带记诸文,殆集中之一种也。(裘志,精蓝林樾庵下,并艺文。)

道山

  名永阒,一字灵隐,武林孙氏子,出家普陀之静室。天启初,有抱璞莲法师,兼受龙池禅学,建期武康净名庵。阒与影渠,名清沼者,乃槜李孙氏子,出家本府之施庵。二人于抱师座下,同堂相聚,盟世外金兰。从是形影相随者,二十余年。沼沉静,寡言笑,阒爽朗,多诙谐,似不相侔。而谨身节用,孤峻少合,则出一辙。故始自丛席,终迄住静,不啻如水乳也。既参抱师之禅,复听古德法师之教。古师为予授戒阇黎。而予生平不入讲席,与二师虽同门,初不相识。至乙亥春,阻雨祥符,始相倾信。是年冬,二师获阅法华玄义,及摩诃止观,大悔见此二书之晚。知台宗圆顿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诚不异单传正印。而六即简滥,尤足救末世狂禅之失也。盖沼师久习禅坐,颇通教典。阒师曾在净名堂中得个省处。每叹诸方禅学,展转讹伪,无可并谭。仅寄情诗句之闲,与雪峤秋潭诸名宿酬倡。视斯世同流合污辈,若将浼焉。甘淡薄,守枯寂。凛凛乎,若冰雪之寒。矫矫乎,若云外之鹤。今读其诗,犹可想见其眉宇也。辛巳九月初八日,沼师示寂,享年五十有五。次年壬午九月二十五日,阒师示寂,享年四十有七。遗骨共归西溪普同塔中。沼师,从行脚后,遵头陀行,每事任阒师为之,唯拱默静修而已。阒师仅剃度二人。一名福具,字戒心,久从予游。一名福定,字止林,长师一岁,而出家在福具后,即今督梓诗稿者。亦能勤修礼诵,不坠家风。二师生平最落落寡合。而一与之交,则道谊最切,每令人念之不忘。从来不事干谒,不营世务。槜李缁素,每追慕其高风,诚末世优昙华也。何俟登坛竖拂,方名人天师范哉!(灵峰宗论)

  按:灵峰老人作此传,命名影渠道山二师合传。老人以生寂年次论,二师并举,乃先影后道。兹因道师系普陀出家而采入,故有以道为主,以影为附之不同。其余概依老人成文。全篇仍属老人口气。致与本编各传,微有不同。但标名处,略改一字,以合各传之格式耳。

普陀僧

  佚其名,焚修有年。一日语众曰:在山多年,今将归去。众问归何处。僧曰:有来则有去。众曰:盍少待汝徒?僧曰:三日内必来。越三日,徒果至。因沐浴,取漆桶坐其中,念往生咒。众僧同念,咒毕视之,已坐化矣。异香经日不散。(雍正宁波府志。)

  按:府志列于明释,故附此。

    清

正明

  名养拙,姓常氏,蒲版人。生禀异姿,澹怀世网。年逾志学,独怀幽趣。初夏日没,仰见青天,忽焉叹曰:世界许阔,如何拘此,坏我善因,誓心舍去。年二十,落发于南海普陀。参学金粟黄檗。不事文学,唯以苦行磨砺性灵。一日见僧读万峰语录,闻万法归一,恍然大悟。后嗣法五峰。每当入室,如脱桶底,如灭烛光。种种密印,皆悟后事。尝云:迷因悟有,悟以迷生。迷悟两忘,圣凡路绝。又曰:入得三界,混于常流。识得个事,无处停留。又曰:有耳不闻,有口不说。历代祖师,亡锋结舌。五峰偕之西来,付以沩山。结茅为庐,蓺粟以食。挥麈论道,宗风渐开。四方之士,云集响应。主沩十余载,尝与百人俱,顿成丛林。每藉草参禅,就钁说法,灵祐之统,赖以不坠。顺治己丑春,知世缘将尽,留僧伽黎,嘱门人慧山,栩然入化。塔于沩山前阜。(高僧传四集)

无凡

  名纾诚,俗姓汝氏,名应元,华亭人。事同里张公肯堂。少读书,通文墨。颀大魁硕,有勇干,张一见奇之。在幕府,最荷委任,积功至总兵官。及张公军散入海,濒于危者不一,皆无凡扈持之。张公在舟山,尝抚孙茂滋谓之曰:我大臣宜死国,一线之寄,其在君乎。无凡谨受命。遂为僧于茶山宝称庵。以书谢公曰:公完发,所以报国。应元削发,所以报公。息壤之约,弗敢忘也。鲁王监国辛卯,舟山破,张公以二十七人死之,独命茂滋出亡。无凡遽入舟山,已失茂滋所在。乃诣辕门,求葬故主,诸帅欲斩之。无凡曰:愿葬故主而死,虽死不恨。葬毕来此,遂安置太白山中。闻茂滋羁鄞狱,无凡请之当事,求出茂滋,不得。以合山僧众请之,又不得。请以身代,又不得。会鄞之义士陆宇景等,以合门四十余口保之,茂滋乃得放归华亭。数年,茂滋病卒。无凡终身守张公之墓,老死于补陀山。(鲒埼亭集)

  按:定海县志云:帅追余孽至普陀,无凡请葬阁部尸。又云:为僧已六年。朱绪曾以为均失实,是也。山志沿用县志,失于不深考。

  又按:定海厅志云:大学士,谥忠穆,张肯堂墓,在普陀茶山,全祖望有碑记。忠烈邱垄,宜加崇护。昔无凡于其旁筑宝称庵以守之。义概凛凛,奕祀共仰。今庵虽存在,墓则樵采不禁。所望庵中人,缭以墙垣,重建谢山碑记于庵中,是亦保存古迹之胜事也。

智玉

  居法华洞,年百二十岁,本前明边将。(居易录)

海文

  无能四世孙。清初为普济寺藏执。同太仓信士高御天,募黄砖铺砌宝殿,庄严有功。(旧志,精蓝净胜庵下。)

通贤

  名浮石,姓赵氏,当湖人也。生有奇禀,性厌荤腥。稍长志学,便怀出世。年十九,潜越南海,礼绍宗剃染。因归省,父母以独子苦留,稍自蓄发,貌为慰解。后投武原普净庵乘白,重相剃度,受沙弥戒于云栖莲池宏,圆具于海宁湛然澄。随侍嘉禾东塔,闻同堂举七贤女尸陀林话有省。归葬二亲,复参澄于云门。及闻金粟悟道风崇峻,决志归依。明崇祯辛未,悟迁天童,随入侍寮。未几思出掩关武原。请辞,悟语之曰:汝三年关后,可随处开堂,厚自保重。去经二载,悟过嘉禾,破关执侍。一日集众,以拂子嘱师曰:付汝为众去。自是当湖青莲,请师开法。甲申冬,主席遁村报昌。顺治戊子,迁海门广慧。甲午,牧云谢事,天童延石住持。丁酉,迁嘉禾栖真。己亥,迁宜兴善权。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之白马涧。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灭,世寿七十有五,塔于径山之鹏搏峰下。有语录行世。(高僧传四集)

敬云

  创建万年庵,造行专一,与人无争。日课准提神咒,萧然世外。(秦志,精蓝万年庵下。)

续章

  宁波万鹿园后,力田以食,不受信施。重建龙沙庵,地濒海,四无邻宇,泊如也。(秦志,精蓝龙沙庵下。)

明意

  自普陀祝发,重修观音教寺。康熙十九年,正月十一日早曰:修行者称五戒,今无憾矣!次日至西门外隙地化去。众结庵于其所,曰化身庵。(镇海县志)

行悦

  名梅谷,亦号呆翁,晚称蒲衣尊者。姓曹氏,娄东人。年十八,披剃于普陀海岸庵。受具后,担簦诣崆峒,参瑞白,知向上事。复参天童悟,问:掣电之机,还许凑泊也无?悟方诘难,即拂袖云:鹞子过新罗。悟连棒趁出。谷当时会得宾主句。年二十二,再参报恩。已而入夹山,参南涧箬庵问。问云:隔江招手,便乃横趋,上座还具者个眼否?谷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南涧卓杖云:能有几人知?谷云:果然作家。南涧便喝,谷即礼拜。明年随侍金山,即承付嘱。后居庐岳数载。时年茂,暇日,乃简古公案数十百则,皆为颂之。丁酉,继席南涧。乙巳,主粤东龙树院。丁未,主蒋山天华。辛亥秋,复入粤,住大隐禅院。癸丑,至南安,居西华山龙光寺。己未,赴江宁蒋山金陵寺请。壬戌拟之台山,先入京师,憩锡西城。甲子秋,客东城弥勒庵。腊月朔夜,索水沐浴,焚香礼佛,辞众端坐,垂诫恳至。众皆感泣,请末后句。乃说偈曰:使符多谢远相迎,撩起袈裟请共行;一曲浩歌归去乐,从来老将不谈兵。遂寂。三日茶毗,舍利莹莹,灵骨片片,作金玉声。塔于南涧北莲花峰。寿六十六,腊四十八,凡七坐道场,五会说法。一语一机,有照有用,学者宗之,弟子数十人。有正宗语录、列祖提纲增集、禅宗杂毒海、历代帝王宏教录、三会语录、梦冰、东皋、拈庄、放钵、北游诸集,皆梓行世。(高僧传四集)

扣平

  名超直,为法雨寺监院。往金陵募建殿木,还病卒于途。其徒润石,赍其骨归,建塔庵侧。别庵每至其塔,辄凄怆动哀,赋诗志感。至今寺多其功,岁时扫塔致祭焉。(旧志,观音洞庵下。)

清矶

  名寂滨,松江人。天启时,九岁入山,常课法华。年九十八,清臞古秀,矍铄善步。与之言遗事,娓娓不倦。(裘志)

  按:裘志事略云:清矶,翠微庵老僧。其徒年亦七十余。绎堂和尚言,此庵出寿僧。昔其师祖,有百余岁者。

云启

  名照宁,奉化人。为普济寺知事,秉公竭力,不辞辛勤。(旧志)

通哲

  如迥七世孙,重修梅岑庵。爱诗文,喜花木。勺波拳石,盈列几案。俨然有岩沼之观。(裘志,精蓝梅岑庵下。)

普授

  寂童孙。康熙内徙时,各僧俱以蓄积辎重为事,授独取寺中志板,负藏郡中。播迁后,寺中文献,赖以不坠。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展复后,授率徒广懋等,启辟故土,日就宏远。所交多云闲名公硕士。后专志华严,每有自得。一日制衣二件藏柜中,众问之,曰:我有用,汝等不知也。未几,病逝,子孙取所藏衣殓之,盖预知时至者。(旧志,精蓝隐秀庵下。)

手量

  康熙二十八年,重建无垢庵,勤修密诣。广行方便,亲仁爱众,游方者多称焉。(旧志,无垢庵下。)

通溟

  康熙时僧。自罢参归隐,修葺故宇,真操实履,德行著闻。普济寺春冬戒,屡请为羯磨。(旧志,清凉庵下。)

大晓

  名实彻,江苏崇明陈氏子。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生,童年纯朴,不事浮华。父欲联姻,坚志逆命。年二十三,依普陀旃檀庵天语和尚剃染。越岁,就普济寺珂月和尚受具。随侍本师,住鄞县圣寿寺,命监院事。两阅春秋,诣显圣参丹岩和尚,与同参但憨多所问答。复请益于双鉴。以为大事了毕,往临安住山,忽染大病,自觉所得未是究竟。病愈,复诣诸方参请,无有能发疑情进步者。自誓入终南住石洞,了此一生。偶一晚,站于洞口,云雾晦冥,忽见电光一烁,豁然大悟。说偈云:奇哉奇哉甚奇哉,闪电光中正眼开。明暗两条生死路,谁知无去亦无来。始觉从前所得之非。自后每坐,竟忘日月。开眼见世界全空。忽觉秀雄峰,倒至面前,顿然一惊。说偈云:本来非色亦非空,无我无人万象同。能所掀翻谁是主,堂堂不是秀雄峰。从此自信,不复作出山想。有同参言:古人悟后,必须见人。力劝出山。闻香林月,行道钟山,遂往亲近。互相契合,付以南涧源流。未几,月因病退席,织造曹公,同本寺耆旧,请彻继之。及月寂,彻守龛,心丧三年。力行祖道,十有二载。后又应织造海公奏请,住金山江天寺。彻见法道式微,狂澜日下,刻苦励众,尽力恢弘。海内衲子,无不仰望。越十三春,退隐海州。毗陵士庶钦其德,敦请主天宁席。入院后,百废具举。乾隆十六年春,圣驾南巡,幸寺,问答深契圣心。丁丑,复钦命赐紫。(乾隆二十二年)是岁仲夏示微疾,画圆相云:未入娘胎恁么来,湛然正眼古今开;了知非我非世界,无边无际乐无涯。偈毕以终。世寿七十二。(按二当作三)戒腊四十九。(采访,据塔铭。)

恒学

  名能积,四明王氏子。自幼勘破浮华,希求出世。及壮至普陀,投入东天门分支悦岭庵,礼霖仓为师。受具于怀中,得法於陵云。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八世,得受正法,名达积。专心向道,笃志焚修。菩萨顶,(即白华顶,亦名佛顶山。)高五里余,有梵宇,创自明季。其后兴废无常,惟存石亭供石佛而已。一日积游其顶,于其平旷处,忽见石刻慧济禅林四字,遂存兴建之志。叩辞师长,誓愿募缘。渡吴江,寄迹黎里,结茅乍川,行鱼五载,备尝辛苦。后得黎里善信,首助千金。从而乐输者日益众,遂于乾隆五十八年,开始建造。不数年,殿宇堂寮俱告竣。并自郡城铸钟,由海船载至山后,其路甚陡,百余人牵曳弗能上。越三日夜梦佛曰:钟可上矣。醒即督工运钟,顷刻至山上,显有神助。当殿宇兴工之日,于土中得木雕僧首,面目清臞似积。其徒装金,偕积像供养于影堂。意是前朝得道和尚,化身以了宿愿者欤?嘉庆元年开钟板,挂单安众。其时缁流归向,恐香灯饔飧之不给。于朱家尖中和庙前,置买田产,以供四方朝山伊蒲之需。复定每日五堂功课,二粥二饭,以己统率之,至今犹守其遗规。而慧济寺之名大著,积遂得为开山之始祖。嘉庆六年辛酉示寂。世寿五十有八,塔在北天门左。其徒一泉,名仁源,越州人。登泉,名仁舟,山阴人。俱能恢宏法道,振作宗风。建上客堂,修圆通殿。约身厚物,葺敝补残,为克家之令嗣。登泉,世寿六十有六,塔在佛顶山左。登泉徒顶顺,建雷祖殿,后山篷。又建半路亭,及龙树殿于道头,为僧众往来憩息之所。世寿五十,塔于佛顶左。顶超,名圣光,江苏人。得法于朗如,重兴镇海梵皇宫。并置穿山田六十亩,助梵皇宫,及慧寂寺。道光十二年回山,主佛顶席十一载,建方丈室五闲。二十三年,公推为普济寺住持。二十六年寂。世寿六十六,塔于海天佛国之左。(秦志,恒学传,采访。)

在经

  名昌茂,绍兴人。年二十五,出家于普陀积善堂。诣鄮山舍利塔前,然指供佛。遍参名山知识。晚年住苏州松云庵。终身供奉阿弥陀佛,及地藏菩萨。见人辄谈因果,劝修净土。归依者盈千。生平不放焰口,曰无德行故。受人银钱,随受随施。尝刊佛经数种,及万善同归等书。又铸大钟三具,发愿度地狱众生。道光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三夜,忽患胃病,自知将终。礼佛诵经,益加严密。命邀归依弟子某某来。时夜将半,侍者劝待天明。曰:白菩萨至,吾定四更时去矣。口中念佛不绝。令沐浴更衣,果至四更危坐而逝。年八十三。阇维,得青白色舍利十余粒。(净土圣贤录续编)

贤良

  黄岩人,始为僧于普陀洪筏堂。道光甲申,驻锡上海三昧庵。徒跣行鱼十余年,积募资以修庵。又购地大南门内,建洪善庵。素持大悲咒,能咒碗水升高不溢。谓饮之可治病,颇验。同治甲子六月示寂。(上海续志,僧道补遗。)

信真

  名空修,鄞县陈氏子。童年受书,不喜艺业。知有教外事,立志脱白。亲在不忍离割。年二十二,(天童志,作二十一。)亲事毕,投普陀佛顶山慧济寺定育剃发,即受具于宁郡白衣寺。宿根焕发,得上品戒。后得法于慧济顶超。道光二十八年,(天童续志,八作九。)主席慧济。统理大众,五时功课。枯淡高风,远近景仰。咸丰三年,宁郡缁素,敦请主天童寺席。天童为两浙名蓝,禅宗钜刹。修入院,宏阐宗风。凡有信施,惟修殿宇。期满,退隐佛顶,重复主席本寺,至同治九年退院。前后计主本寺席二十一载。春秋愈高,行持愈勤。闻善举,不吝资财。如杭州海潮,定海南郊之体仁局,长涂之揆文义塾,皆有义助。世寿八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一。塔在海天佛国石左。法裔通智、觉道,别有传。(项尔寿撰塔铭,天童续志,采访。)

净禅

  名圣德,山西平阳人。幼年便持居士之行。进香普陀,为病魔所困,遂出家。次年投天童纳戒。未几,回普陀,参信真修公,久之不能洒脱。又依清玉,获印证,乃受杖拂。天资颖敏,体貌魁岸。起废支衰,踊跃奋进,故所至皆成宝坊。至二时殿堂,钜细坡事,无不躬临其间。俨然有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风。先住蛟川梵皇宫,次迁招宝山。光绪十年甲申,升席天童。适值改革寺规,众留连任。十六年庚寅春,辞回招宝。逾年冬,示疾而化。世寿五十有四,窆全身于招宝之麓。(天童续志)

德清

  名空行,江苏松江人。脱白于松江湛然庵,乃立山老人之孙。(故虽非在山剃染,仍列于本山出家。)历尽丛林,遍参知识,深明单传之旨。光绪十九年癸巳,应天童请。丙申春,退隐普陀常明庵。越一年,示疾而逝。塔于普陀雪浪山之麓。(天童续志)

净守

  名荣通,宁海胡氏子。幼业农,值桂匪乱,从征于鲍超麾下。及匪平,不乐仕进,投临善长老出家。日夕诵大悲神咒。光绪初年,募建白莲台,铺砌小道头,及龙湾路。并助法雨寺新筑涂田一百亩。弥勒、杨枝两庵,各二十亩。(采访)

觉道

  定海观音山方氏子。自幼出家于普庆寺,具足于天童寺。来山访道,寓慧济寺。信真修,见其品行端方,付以寺中重任,精敏有功。光绪十一年乙酉,于弥勒峰下,重建普慧庵,大为开扩。后又筑室于庵右,额曰般若精舍,为静修之所。(以其在山兴建,终老于山,故列本山。)朝夕礼诵,不闻庵事。宣统元年夏,趺坐而逝。(采访)

仁光

  处州人。年五十四,至普陀出家。初住狮子洞,后住古佛洞。宣统间蜕化。世寿九十有六。其蜕化时,预知寂期将至,趺坐缸中。嘱其徒封闭。越三年启视,肉身不坏。其徒涂以金漆,供奉洞中,香火特盛。(采访)

开霁

  名耆孙,字英仲,号嚼菘,江苏淮阴严氏子。光绪初,历署浙江余杭桐庐等县。十年甲申冬,浮海登普陀,礼大士。感宿因,谒法雨寺住持化闻悟。逾年二月,祝发于伴山庵。剃派名源辉,字开霁,自号孤峰。禀具足戒于普济寺。化闻付以衣钵,法派名德辉。历主瑞安圣寿,龙游灵耀,吴兴天宁,嵊县戒德诸寺。民国二年十二月,示寂于灵耀丈室。世寿七十有六,僧腊三十。著有僧家竹枝词,西方乐四十八咏,极乐歌注释便蒙,各一卷,俱刊行。律吕图说一卷,附刊于春草堂琴谱。(采访)

    四、十方寄寓(共二十二传)

    宋

哲魁

  隰洲僧,性孤硬。潜迹天童宏智觉座下,不言同乡,经十余载。觉闻欣然访曰:父母之邦,何太绝物乎!欲招至方丈。魁谢曰:己事尚未办,岂暇讲乡礼耶!曳杖而去。竟往宝陀真歇故居,禅宴月余。临终召众说法而逝。阇维,舍利无数。(德介天童寺志)

大休

  名宗珏,真歇了嗣,和州乌江孙氏子。生不茹荤,年十六,白父母出家。时长芦祖照,声震东南,珏往谒,与语,奇之。建炎闲,避地浙东,居补陀岩,道价愈高。绍兴二年,开堂岳林,又住雪窦。二十九年,直阁张偁,招主天童。珏,容貌奇丽,度量恢伟。而见地明白,深造自得。死生之际,尤卓然过人。城中湖心寺僧辩公,与珏生之年月皆同。三十二年八月上浣,辩以遗书来,珏初无恙。览书笑曰:齐年既行,吾亦逝矣。翌日迎宾如平时。其晚就座,整容跏趺而逝。法嗣足庵智鉴,居雪窦。(鄞县志,引楼钥撰塔铭,德介天童寺志。)

    明

别古崖

  氏族法系俱未详。善相术,其法俟夜将二鼓,或五鼓,然两炬,坐对占者,数以其炬左右,视形状气色。既得,参以所生年月,而吉凶之征,有若节契然。鄞县袁珙,尝游东海至普陀,崖见而奇之。谓曰:子眼光如电,法当以术显。因给今仰视赤日,待两目尽眩,潜布黑赤豆于暗处,俾辨之。又夜悬五彩绒线窗纸外,使映月光辨其色,所试皆中。然后悉以相家之术授珙。且曰:子后当出我右。珙果以相成祖于藩邸显名,即今所传柳庄相术是也。(鄞县志,引戴良撰袁珙传。)

象先

  名真清,长沙湘潭罗氏子。年十五,补邑诸生。十九出家,依南岳宝珠剃染。二十五从宝珠礼普陀。续游天台,爱其幽旷,多圣贤居止,遂翦茨以居。宿禀台教,仰智者之风,岩栖谷饮,固其志也。始居华顶,继阅大藏于万年寺,修大弥陀忏于天柱峰,率以千日为期。为人英卓温厚,虽亲禅观,尤重毗尼。而虚己从人,无德不师,无善不采,故为四方所推重。讲席频开,学徒云集。一夕梦见琳宫宝树,弥陀三圣。清方展拜,傍有沙弥授与一牌曰:戒香熏修,悟中品往生之象。万历丁亥八月,蒙慈圣太后赐金紫方袍。戊子正月二十九日,告门人曰: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此人闲世,固不久留,至夕别众而逝。茶毗,舍利红白绿三色,香气郁郁。示灭于嘉禾之龙渊寺。塔在天台云居之南陇。兵部职方司主事袁黄,为撰塔铭。(释传灯天台山志,释氏稽古略。)

蕴空

  名明照,三衢江山曹氏子,性恬夷。自失怙,即以家植归兄,矢志学佛。时岛夷梗塞,未遑离俗。年二十,始于杭之梵天无用禅师,接足剃染。又以法眼未明,往投大尖山大拙和尚,授以万法归一之旨,深自服膺。既而泛南海,礼补陀,值宝珠和尚,为时宗望。见照堪为法器,传以衣钵,且诲以韬光自牧。遂诣天台,乃于万年山,诛茅居焉。住山,凡二十载,募建大雄宝殿、法堂、藏阁,焕然一新。万历丁亥秋,遣内官护送龙藏,安供山门。命照住持本山,赐紫衣御杖等物。己丑西归,世寿五十有七,僧夏三十有八。塔在天台万年寺。(释传灯撰行状)

达观

  名真可,睌号紫柏。其先句曲人,父沈连,世居吴江。母梦异人授附叶大鲜桃,寤而香满室,遂有娠。可生五岁不语。有异僧摩顶谓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言讫忽不见,可遂能语。髫年,性雄猛,慷慨激烈,貌伟不群,弱不好弄,生不喜见妇人。年十七,仗剑远游塞上。至苏州阊门,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觉,相顾盼,壮其貌,以伞蔽之,同归寺。闻僧夜诵八十八佛名,心大快悦。晨入觉室曰:吾两人有大宝,何以污在此中耶?解腰缠金授觉,令设斋,请剃发,遂礼觉为师。自是闭户读书,年半不越阃。见僧有饮酒茹荤者,曰:出家儿如此,可杀也。僧咸畏之。年二十,从讲师受具戒。至常熟,相国严养翁,识为奇器,留月余。既之武塘景德寺,掩关三年。复回辞觉曰:吾当行脚,参知识,究明大事。遂策杖去。一日闻僧诵张拙见道偈,至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可曰:错也,当云方无病,不是邪。僧云:你错他不错。可大疑之。疑至头面俱肿。一日斋次忽悟,头面立消。自是陵跞诸方。尝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如何。后北游至京师,参遍融啸岩诸大老。万历三年南归,至嘉禾,见太宰陆五台,心大相契。每念法道陵迟,大藏卷帙重多,难为遍布。欲刻方册,易以流通,普使见闻,作金刚种。于十二年发起倡募,至十七年创刻于五台山妙德庵。董其事者,为密藏道开。又有幻余法本为之辅弼。历四年,以五台苦寒,遂移于径山寂照庵。以嘉兴楞严寺为藏板及印刷所。可初于刻藏有成议后,乃返吴门省得度师。(刻藏事,详见本山出家密藏传。)后之都门,访憨山于东海。又西游峨嵋礼普贤。继至匡庐,寻归宗故址,志愿重兴,克符所愿。江州邢孝廉,延居长松馆。可为说法语,名长松茹退。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圣母闻可至,命近侍陈儒致斋供,特赐紫伽黎。可固让曰:自惭贫骨难披紫,施与高人福倍增。儒随可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贮佛舍利三枚,光烛岩壑。因请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斋衬余金,赎琬公塔。(即石经处)邀憨山偕往瞻礼,并属作记。回寓慈寿,与憨山同居西郊园中,对谈四十昼夜,目不交睫,信为生平至快事。二十三年,憨山触圣怒,诏逮下狱。可在匡庐闻报,许诵法华百部冀祐,并拟赴都相救。旋闻南放,乃待于江浒。及会,执手叹曰:公以死荷负大法。公不生还,吾不有生日。二十八年,上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驻湖口。南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缳死。可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遂策杖赴都门,吴入狱,可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嘱诵满十万,当出狱。吴持至八万,蒙上意解,得未减。可每叹曰:老憨不归,则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则我慧命一大负。若释此三负,当不复走王舍城矣!三十一年癸卯,忽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闲劾可,竟以是罹难。幸早见重于帝,适见奏章,意甚怜之,在法不能免,因逮及。旨下云:著审而已。讯鞫,但以三负事对,绝无他辞。时执政欲死之。可闻曰:世法如此,久住何为!乃索浴罢,嘱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说偈端坐,安然而逝。御史曹学程,以建言逮系,问道于可。闻急趋至,抚曰:师去得好。可复开目微笑而别。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寿六十一,腊四十一。可尝教人诵毗舍浮佛偈。憨山问:师还诵否?曰:持二十年,止熟一句半。若熟二句,则死生无碍矣。如此自由安逝,乃持偈之实效。深见其悟证之高超。化后,待命六日,颜色不改。及出,徙身浮葬于慈慧寺外。次年秋,陆西源,欲致可肉身南还,启之,安然不动。缁素见之,无不感叹礼敬。乃奉归径山,供寂照庵。又越十三年丙辰,方茶毗,建塔于大慧塔后,开山笫二代之左,曰文殊台。可,遍礼诸方,无刹不至。及常游都下,上悦帝心。凡普陀敕建殿阁,皆其启奏之力。每见古刹荒废,必至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等,重兴梵刹一十五所。以未出世,故无上堂普说示众诸语。但就参请机缘开示,门人辑之,有紫柏全集三十卷,入清藏。(梦游集,憨山撰塔铭,及旧志禅德。)

守庵

  名性专,昆山张氏子,少拔俗。已畜妻,育子弥周,即厌弃不恤曰:吾将为法王子,肯为人作生死冢耶?寻剃染,厕沙弥相。每往稠众中,执勤负辛如仆。喜愠不形色。或勉之曰:当作大比邱,无区区于事相。曰:某,犹形同沙弥也,若大僧吾何敢当。如是数寒暑,登昭庆戒坛,获受大苾篘律仪,篇聚凛若冰霜,方之古持律比邱不少让。或又勉之曰:当作大心人,无区区于小乘。曰:某,犹名字比邱也,若菩萨吾何敢当。于是遍礼名山,参访知识。若普陀、五台、伏牛、少室,诸大道场。宣理二大法师。遍融、古清、法堂、大千,诸耆宿,莫不服膺道味,亲炙謦欬。复登西山戒坛,增受大戒。如是又数寒暑,乃策杖南还。遇妙峰大师于杭之柯子山法华讲席,始受菩萨戒。聆法音,咨嗟悦服。旋诣华顶峰,行头陀行。诛茅为茨,煮蕨作供。十二时中,惟诵惟禅。尝言无上菩提,悟之易,而证之难,正以根器下劣耳。故经云:不于一佛二佛所而种善根。要须福慧兼修,先之以尸罗清净,三昧方得现前。余生前鲜植福,致此身善病。虽糜粥如饴,亦未尝饱食。有待若此,妨道孔多。余将为未来净土身,庄严清净报也。故浙中像教,久经废弛者,若温岭千佛塔,赤山三圣像,临海大佛像,石城百尺弥勒像,皆赖其力,焕然一新。性朴素,衣一吉布直裰,四十余年,未尝更治。持过午不食斋,终身不改。妙峰叹为今世持戒者,惟守庵一人。寂于万历乙巳,世寿七十有三,僧腊四十有八。(释传灯撰传)

妙峰

  名福登,山西平阳人。姓续氏,春秋续鞠居之裔。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七岁失恃怙,为里人牧羊。十二岁投近寺僧出家,僧待之虐。逃至蒲[土+反],行乞于市,夜宿郡东文昌阁。阁系山阴王建,请万固寺朗公居之。一日山阴王见之,谓朗公曰:此子五官皆露,而神凝骨坚,他日必成大器。当收为徒,善视之。未几,地大震,民居尽蹋。登压其下无所伤,王益奇之。乃修中条山栖岩兰若,令登闭关,专修禅观。日夜鹄立者三年。入关未久,即有悟处,作偈呈王。王曰:此子见处已如此,若不挫之,后必发狂。遂取敝履割底,书一偈云:者片臭鞋底,封将寄与汝。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封而寄之。登接得,礼佛,以线系项。自此绝无一言矣。三年关满,往见王,则本分事明,具大人相,王甚喜。令其往听楞严,受具戒。继又令其遍参知识。北方干燥,及到南方,朝普陀,因受潮湿,遍身生疥。发愿造渗金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并铜殿,送五台峨嵋普陀,以永供养。回至宁波,染时证,几死。旅宿,求滴水不可得。遂以手掬浴盆水,饮之而甘。次日见其甚秽,大呕吐。忽悟曰:饮之甚甘,视之甚秽,净秽由心,非关外物,即通身发汗而愈。而疥疮仍旧。至南京大报恩寺,无极法师,讲华严悬谈,憨山为副讲,登讨一净头单,以期养病而听经。每日于大众过堂,及放养息时,打扫厕室,甚为清洁。憨山亿此净头,必是高僧,遂私访之。与登订盟为同参。不久厕室不洁,憨山知登去,遂亦去寻之。登去后,回蒲州,乃于中条最深处,结茅静修,辟谷三年,大有所悟。山阴王于南山建梵宇,请登居之。又令往北京请藏经。于京师市中,得遇憨山。及经事完毕,同至蒲州。次年同往五台,卜居于北台下龙门之妙德庵。越三年,各写华严经。憨山用泥金刺血和金写。其金纸,皆慈圣皇太后所赐。登则刺舌血和朱写。各以此报罔极恩。及经毕,登拟建无遮大会百二十日。事已妥,慈圣太后,遣官来山祈皇储。遂以此功德通归祈储。过十月皇储生,即泰昌也。此会已毕,登与憨山,以大名之下,不可久居,同皆下山隐遁。憨山往牢山。登往芦芽山,结庵以居。太后命人访而得之。即为赐建芦芽华严寺,成一大道场。自此建丛林,修桥梁,铺山路者,二十余年。凡大工程,他人不能成者,一请登料理,不久即成。成则去之,不复过问。一生所兴大道场十余处,并其他工程,由登之福德智慧,与其忠诚,故上自皇帝宰辅,以讫士庶,无不景仰信从而乐施之。三大名山之铜殿,亦登所亲制。(详见本志明季檀施之末。)将终前,晋王请修山西省城大塔寺殿宇。工完,又修会城桥,长十里。工未完,登以疾还山,乃料理所建道场,通为十方常住,各得其人。向来辅助料理之眷属,悉令归万固,不留一人于余处。至腊月十九日,端坐而逝。寿七十三,腊四十余。时万历四十年。将逝之前数日,皇帝敕封真正佛子之敕黄到。及闻其逝,又赐金建塔,并令凡登所有未完之工,悉令完之。猗欤懿哉!如登者,可谓人天师表,法门砥柱矣!当其闭关得鞋底时,若非有大根行,当即气死。岂肯以此系之于项乎?况已通宗教后,为养病故,讨净头当。今人稍有见处,令彼打扫佛殿倘不肯,况厕室乎?又况偷空打扫,必致极其净洁乎?所兴十余处大道场,自己眷属一人不住。其谦卑自牧,无有我相。唯知为法为人,了无自私之念。非乘愿再来,振兴法道者,能如是乎?登一生道行功业,详具梦游集本传。今略举其大慨而已。(憨山大师梦游集)

无能

  名真拙,姓张氏,顺天勋戚。七岁,祝发大千佛寺。后往九华礼地藏,以昔父母无嗣,祷此而生也。万历丙辰冬,谒洛迦,见远来朝礼大士者,多露宿。因于渊德观左,建海云庵,以接游僧。生平不枕卧,不盐食,金钱纤毫不染手。初不识字,久之开悟,一览成诵。有书生叩之曰:戒定慧奚似?应曰:是即儒家定静安虑也。所到多有修建。在姑苏葑门内,创构青松庵。时以一舟往来,收浮尸瘗之。一日诵涅槃经毕,端坐而化。(雍正宁波府志)

    清

达本元

  汾州平遥郝氏子。礼南海,途遇费隐容引之,参密云悟于金粟。悟迁天童,元随行。一日樵于太白,闻隔岭虎啸,豁然了彻,随口便成数偈。呈一首于悟云:太白山中听虎声,忽然大地绝无尘;三千沙界冰轮满,一段清光分外明。悟颔之。后悟迁化,再参古南门,蒙印可,传以源流拂子。(释莲萍天童寺续志)

海宏

  名自明,四川涪江人。年九岁,随父母至洛迦进香,遂皈依长冈永寿精舍。后归灵绪乡福田庵,守戒律。郡国学史大成雅重之。颜其居,曰印心。里老延主永宁寺。(镇海县志)

法幢

  名行帜,温之瑞安人,姓林,名增志。崇祯元年戊辰进士,官翰林。日与金声、金鋐、熊开元、黄端伯、钱启忠,以理学节义相切劘。历官少詹事。甲申后,剃发为僧。初居吕峰山,徙密印,游雁荡,观雪窦瀑布,遂嗣法于石奇。乙未入海,访梅子真遗迹,结茅居之。岁饥粮匮,飧蒿藜,然松明诵经,怡然自得。越六载,返东瓯,示寂于密印。(许志,鄞县志。)

借庵

  名清恒,乾嘉闲,主镇江焦山寺,以诗名。著有借庵诗钞,枯木堂笔记等书。达官,如阮文达元,名士,如王柳村豫辈,乐与之交。尝渡南海,至普陀,泊潮舟山。云其地僻处海中,不与他洲接壤,生民无外慕,其土之产,适可自赡。俗古风淳,无怀之民,今犹在也。其说可以补邑志风俗之缺。以偶尔之行踪,悉海外之俗尚,亦可谓所至留心者矣。(吴云焦山志,借庵自撰福祠记。)

普周

 鄞人,号月斋,一号鹤亭,一号飞泉隐者。能诗文,工书画。自普陀,居象山白蟹潭,后居蒙顶山。所卓锡处,必庄严佛宇,及幽斋静室。时有盗数人,窥其积橐,夜半至山,明示其意。普周方坐禅,呼一躄侍者,令演拳勇。则飞步抽檐瓦二而下,复飞步置原处,盗惧乃去。闻普周技更胜。(象山县志,引篷山清话。)

流长

  名悟春,焦山定慧寺住持了禅月辉徒。俗姓金,监利人。幼为江陵庄王寺僧。及长游洛迦,穷其胜。睌归焦山,遍阅三藏,通其大义。咸丰闲,发匪之难,与了禅同守焦山不去,竟赖以保全。卒年四十三。(吴云焦山志)

玉峰

  名古昆,一号恋西,志净土也。江西广信人,年十余龄,投普宁寺出家。灵根宿具,读大乘经,即了大意。继受具于天台国清,志遵梵网。随众参禅,力究宗旨,闻钟声恍然有省。咸丰辛酉,在明因寺,忽遭兵灾,方觉前来学未真实。荷佛加被,虽伤一足,犹可奔逃,遂隐于普陀佛顶山慧济寺。于夏月闲,得阅净土十要,感激之状,如多年闇室,忽遇明灯。自悔从前不肯细读,空过光阴。复阅幽溪圆中钞,增益法喜。自此尽弃旧习,立坚固誓愿,严持戒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自行化他,惟诚惟恳,僧俗从化者甚众。开示后学生死之苦,其言痛切,闻者流泪。教人念佛,日有定课,终身无闲,毕命为期,如此不退,定生净土。复刊大乘经律,净土妙典,流通正法,用报佛恩。种种胜行,难以尽述。光绪十五年,慈溪西方寺僧净果,请居该寺。以寺名合于本愿,遂定居焉。昆自发心,直至临终,日持佛名六万,二时回向,暑寒无间,永为定课。尝然顶香十炷,供养十方诸佛。又然二指,供养两土世尊。以期业障消灭,净德圆成,稳步莲邦,高增品位。光绪十八年七月初六,午后觉腹微胀。次日净果延医,医云:脉已全无,不须用药。昆惟面西趺坐念佛,精神爽健,过于平时,医生叹为希有。净果请僧八人助念,向西长跪,称圣号约一枝香。甫至申刻,见其合掌猛力念佛数百声,怡然而寂。初九入龛,面色津润,顶上犹温。次年二月望日茶毗,现诸祥瑞。缁素数百,莫不感叹。生为净土领袖,没后胜品往生,无可疑者。(净土十要昆序,净土圣贤续录。)

晓柔

  台州人。通台教,深信净土。著有法华演义,颇利初机。又以遇境逢缘,所作宏扬净土之若文若诗,集作一册,名净土证心集。又有卍莲赋草,有二三篇赋,发明唯心净土之义,俱刻板流通。光绪初,至普陀,诣洛迦山中茅篷。篷主成聪师,看过净土证心集,问师何处人。曰:台州某处。聪曰:贵处有晓柔法师,我甚钦佩,师知之乎?柔曰:即不慧是。聪遂顶礼,请在此住。柔随顺彼意,住数十日乃去。(采访)

莲根

  不知何许人。深信净土法门,刻定功课,日念六万声佛。善书,每写净土言句以送人。闲或作诗为文,发挥净土要义。住普陀修竹圆道两庵后之梵林篷数年。其地幽静,人莫能知。后不知归于何处,其殆决定往生净土者矣。(采访)

竹禅

  四川梁山王氏子,避难出家於邑之报国寺。游踪遍四大名山,尝效喇嘛装。光绪闲,往来普陀有年,寓白华庵。有高人风趣,喜抚古琴,其声渊渊,悠扬悦耳,令人万念顿消。工篆刻,有印谱,及刻心经句印一卷行世。又善绘水墨山水,人物竹石。性慷慨,凡修筑寺院,赈济灾黎,辄画数百纸助之。求者非其所好,虽贵显亦不应。尝谓丈匹纸幅,犹嫌短少,不能挥洒自如。晚年有句云:老僧年迈七十七,终日手中不释笔;纸长丈二犹嫌短,信手拈来涂粉壁。所至名山古刹,多有留墨。体格高超,轶唐迈宋,人以是珍重之。常熟翁相国同和,嘉定徐殿撰郙,皆与之游。壬辰在京都,殿撰居以旧第,却不就,盖落拓其素性也。住锡上海福田庵。庚子春,语庵僧曰:吾世缘将满,当从来处去。此闲有恐怖,然无碍也。遂返蜀,至冬示寂于双桂堂丈室。世寿七十有七。是年北方拳匪乱,邑侨迁徙殆尽,土著亦皇皇,卒无事,其言果验。(周国兴撰行状,上海续志僧道,周积余读书琐记。)

通智

  名寻源,别号忆莲沙门,仪征阮文达公元之幼子。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生。母氏某,京都人。文达逝世,其母携归京都,寄居舅舍。及长,貌瑰玮,而音洪畅。好道术,不求仕进,欲为长生神仙。放旷襟怀,优游蓬岛,每以不遇真人为憾。同治十二年,年三十一,偶至龙泉寺,遇首座本然,亿必得道高僧,与之谈己所怀。然公斥为担麻弃金,认奴作主。遂顿弃所怀,即求摄受。然为剃发于本京七塔寺。从兹研究教典,励志修持。光绪四年,受具戒于京西云居寺。乃发足游方,遍参宗匠。十四年,于普陀佛顶山,信真老人会下,得受心印。是年宏楞严于法雨寺。嗣后应讲聘者十余年,云踪无定处。惟天童小白岭,维扬万寿寺,普陀普慧庵,尝多憩息。生平志在楞严,行在净土。日课佛号三万,誓求往生。晨持大悲咒一尺香,以为助行。尝谓学者曰: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净土实为教内真传。汝等烦惑未断,道业未成,切不可错认定盘星,高推禅宗,藐视净土。其讲楞严也,于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处,必详明此土开悟之难,净土证道之易。至势至章,则殷勤劝导,不遗余力。直欲法会大众,人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随势至,亲证圆通。其至由恶业而沉沦四趣,乏定慧而坠堕五魔处,尤复极陈得失,痛示利害。每泪随声出,语音哽噎。著有楞严开蒙十卷。复刊弥陀疏钞,及演义、要解、便蒙钞、势至圆通疏钞,记心得,志所向也。三十二年丙午冬,示疾育王。丁未春,普慧庵主觉公,即接至庵,备极照应。至四月初三日未时,合掌念佛而逝。世寿六十有五,僧腊三十有五。瘗全身于佛顶山后之燕窝冈。嗣法门人,在普陀者,惟源通、悟开,余不悉知。(通智公堂序)

幻人

  名隆藕,字献纯,广东厢黄旗驻防马氏子。早岁蜚声庠序,膺两粤制军,瑞澄泉麟之聘,掌章奏。年四十一,叹身如泡影,官爵奚为。乃脱白于云顶之门,受记于欣湖之室。光绪纪元乙亥,负锡远迈,首参焦山大虚。越二载,闻广昱净,宏法华于太白,遂至天童,净以龙象识之。己卯,净又宏法华于普陀法雨寺,藕随之偕行。净俱亲为敷绎奥义。自此道价郁跂,丛林倾揖。行脚所至,咸推首座职。其为人修干孤高,性度刚毅。对于士夫,不俯仰媚悦。引诱后进,辞色温如。宣统二年五月,示寂于上海留云寺。阅世八十有三,坐四十二夏。(天童续志)

谛闲

  台州人。弱冠出家,学天台教,颇有心得。又深信净土,日有定课。未几,即开座讲演。清光绪二十四年,了余和尚为普济监院,请闲讲法华经。闲欲为其师作一养老处,乃曰:我欲在此山修一茅篷养静。了余乃于栴檀庵后,为之建筑,名曰为莲篷,次年来住。后欲请其师来,其师之友不肯令远去,因兹闲亦不住矣。曾主温州头陀寺。民国初,兴观宗寺,宏阐台教甚力。著述甚多,颇利初机。年近七十,尚讲演著述不替,可谓台宗之杰出者。(采访)

    普济法雨二寺住持表(普济,五代开山时,名不肯去观音院。至宋元丰三年,赐额宝陀观音寺。明万历三十三年,改赐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普济群灵额,及普济禅寺额并赐。○法雨,明万历八年开山时,名海潮庵,旋改海潮寺。三十四年,赐额护国镇海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天花法雨额,及法雨禅寺额并赐。)

  五代 梁

开平元年丁卯

自开平丁卯,至贞明丙子,已历十年。及至龙德二年壬午,二主,共十六年。

    不肯去观音院

贞明二年

丙子

慧锷(开山有传)

  五代 唐

同光元年癸未

自同光至清泰,四主,共十三年。

  五代 晋

天福元年丙申

自天福至开运,二主,共十二年。

  五代 汉

乾祐元年戊申

二主,共三年。

  五代 周

广顺元年辛亥

自广顺至显德,三主,共九年。

  宋

建隆元年庚申

自建隆庚申,至绍兴元年辛亥,已历一百七十二年。及至祥兴元年戊寅,其十八帝,三百一十九年。

    宝陀(元丰三年所赐额)

绍兴元年

辛亥

真歇清了(有传)

绍兴七年

丁巳

自得慧晖(有传)

继以了然(径山悟嗣)

弁至澜

大继业

恩求以

雪屋立

垣堂圆

蘧庵成

还庵琛

鉴庵实

小庵高

嘉定七年

甲戌

闲云德韶(有传)

大川普济(有传)

铁脚清

古岩颛

深谷齨

无咎吉

寒岩悟

梦窗嗣清(有传)

石屋环

寒岩举

松州基

玠禅师(有传○按玠寂年在东岩前。主席年分,与东岩二俱无考,故亦列于前。)

东岩净日(有传)

混溪清

白云恭

愚溪智

景炎二年

丁丑

如智(有传○旧志,作元至元十四年,即宋之景炎二年。因统绪所关,故仍作宋。)

  元

至元十六年己卯

自宋统全亡于世祖十六年己卯,乃作大元承统之始。至至正二十七年丁未,共十帝,八十九年。

    宝陀

东洲永(有传)

大德三年

己亥

一山宁(有传)

大德四年

庚子

如律(有传)

次翁元

险崖遇

太虚冲

自继以,至太虚,除如智如律,旧志则列于元之禅德、玠禅师,列于元末法统。余三十人,均列宋代法统。除闲云、大川、梦窗、东岩、东洲、一山,六人外,均无事迹年分可考。按东洲,即是元初僧。至一山,显有大德三年出使日本之事实。兹故将东洲后五人,旧志列于宋代者,改归元初。

天历二年

己巳

孚中怀信(有传)

古鼎祖铭(有传)

大方聘(天童岫嗣○按岫,字云外,昌国州人。为宏智觉六世孙,究明曹洞宗旨,尽其源底。初住慈溪石门,历象山智门,迁郡之天宁,已而继竺西坦席住天童。说法巧譬旁引,曲成后学。生平不倨傲,不贪积,不私食。得施利,随与人。清容居士袁桷,尝以诗相赠答。见德介天童寺志。)

朴翁淳

元虚照(释南堂寄诗:演法高登玉几峰,宏机堪复器之风;不因北海鹏程远,争得西丘祖脉通。一炬自焚龙脑钵,十虚都作锦熏笼;向来曾读宸奎记,万古光辉日月同。见郭子章育王山志。)

竺芳联(竺西坦下正宗庄嗣)

所庵睿(按元刘仁本,题盛熙明普陀洛迦山传云:住山僧睿上人,以其传来请志。核以年代,殆即其人欤。)

至正十五年

乙未

大千慧照(有传)

自孚中,至大千八人,旧志法统属元代。除孚中、古鼎、大千外,事迹年分均失传。

  明

洪武元年戊申

自洪武戊申,至崇祯癸未,共十七帝,二百七十六年。

    普陀(万历三十三年,改宝陀为普陀。)

海潮(万历三十四年,改海潮为镇海。)

洪武初

大基行丕(有传)

本初原

永乐

祖芳道联(有传)

正德十年

乙亥

淡斋(有传)

普贤道诚(有传)

宝珠德意

木空圆献(有传)

嘉靖二十六年

丁未

圆锦(奉化人)

天常圆禄(塔在龙湾)

圆悟

嘉靖三十二年

癸丑

法光真智(河南人)

嘉靖四十年

辛酉

望云明增(奉化人)

无瑕明通(有传)

真松(有传)

万历六年

戊寅

一乘真表(有传)

万历八年

庚辰

大智真融(是年到山开山。有传)

万历十七年

己丑

性能(见明邵辅忠,重锓侯继高补陀山志序,云成志者,寺僧性能也。侯志,成于万历十七年,则能殆是时之住持欤。姑附于此。)

万历十九年

辛卯

竹庵真语(山西,襄陵人。礼部给冠带,屠隆赠诗。有佛土已收为上足,君恩更许住名山之句。)

万历二十年

壬辰

天然如寿(有传)

万历二十一年

癸巳

瀛石真璧(鄞县人)

万历二十二年

甲午

东洋真海(乌程人)

万历二十四年

丙申

本空德(江南兴化人)

万历二十六年

戊戌

云峰真宰(有传)

万历二十八年

庚子

自修诚(扬州人)

万历二十九年

辛丑

寂庵如迥(有传)

万历三十年

壬寅

自心照(高邮人)

万历三十三年

乙巳

普光真遇(有传)

宝莲如光(有传)

奇峰真才(有传)

万历三十七年

己酉

逊吾如让(有传)

万历三十九年

辛亥

三藏真经(有传)

万容如钦(有传)

万历四十年

壬子

昱光如曜(有传)

万历四十二年

甲寅

无边性海(鄞县人。余咏赠诗云:从君说法了玄机,相忆团栾坐翠微;觉海无边谁悟得,自臻彼岸始归依。塔在千步沙金地庵右。)

了空觉

竺西真悟

归元照宇

见空照蕴(裘志见作即)

朗彻性珠(有传)

元初寂干(屠玉衡赠诗云:聊尔混尘俗,超然绝世氛;青天飞一锡,白毡入孤云。海际鼋鼍窟,山根麋鹿群;名蓝留半偈,言下了声闻。)

宗源海灏

敏庵真聪(管安道赠诗云:竹杖芒鞋百衲衣,片然山海片云飞;为探龙藏传心印,寒雨空岩自掩扉。)

慧印通恩

振里照葵

恒悦普常

无念性空

素明性乐

乐渊海鲸

天真海相

济川海筏

陵云性岳

渰洲海先

古宗

茂荣真蕊

玉峰性宝

妙用性旋

泰昌  年

庚申

六梦海涵

宝珠珍(北直人)

天启二年

壬戌

应悟海澄

聚宗旨

天启四年

甲子

桓宗照祚

法堂彻

天启七年

丁卯

灵脉性澄

优昙仲(无锡人)

崇祯二年

己巳

生二寂一

寂住(有传)

崇祯三年

庚午

自竺西至生二,二十六人。旧志列于禅德,均未言其为住持与否,事迹年分亦无考。但恒悦后无念前,有云前朝耆旧执事有功者,旧志向附其名,后皆相继主院事等语。故照旧列之。

总持一

崇祯九年

丙子

朴庵蕴(四川人)

崇祯十三年

庚辰

文元秀(有传)

文玉寂美(有传)

按泰昌庚申,至崇祯庚辰之年分,乃按镇海住持所列。普陀寺之禅德列于此者,皆无年分事迹可查。生二下小注,已详及之。

  清

顺治元年申

自顺治甲申,至宣统辛亥,共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普济(康熙三十八年,改普陀为普济。)

法雨(康熙三十八年,改镇海为法雨。)

顺治三年

丙戌

明如德(有传)

贯介照中(有传)

顺治八年

辛卯

资休住(徽州人)

顺治十一年

甲午

尔钦敬(鄞县人)

妙元海音

晓初海闻

公胤通裕

顺治十八年

辛丑

养源寂童(事见旧志隐秀庵下)

若虚海遐

慧融照胜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