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十九-資治通鑑 胡三省注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十九
後梁紀四
〔起昭陽作噩(癸酉)十二月,盡強圉赤奮若(丁丑)六月,凡三年有奇。〕
均王上
乾化三年(癸酉、九一三)
1十二月,吳鎮海節度使徐溫、平盧節度使朱瑾帥諸將拒之,
〔拒王景仁也。帥,讀曰率。〕
遇于趙步。
〔趙步,瀕淮津濟之處,南直壽春紫金山。〕
吳徵兵未集,溫以四千餘人與景仁戰,不勝而卻。景仁引兵乘之,將及於隘,
〔隘,烏介翻,險狹之處為隘。〕
吳吏士皆失色,左驍衛大將軍宛丘陳紹援槍大呼
〔援,于元翻。呼,火故翻。〕
曰:「誘敵太深,可以進矣。」
〔誘,音酉。〕
躍馬還鬬,眾隨之,梁兵乃退。溫拊其背曰:「非子之智勇,吾幾困矣。」
〔幾,居依翻。〕
賜之金帛,紹悉以分麾下。吳兵既集,復戰於霍丘,梁兵大敗;王景仁以數騎殿,吳人不敢逼。
〔殿,丁練翻。王景仁本吳之名將,吳人素畏之,故不敢逼。〕
梁之渡淮而南也,表其可涉之津;
〔立表以記淺。〕
霍丘守將朱景浮表於木,徙置深淵。
〔朱景,霍丘土豪也,吳用以為將,守霍丘。浮表於木者,徙梁所立之表,其下接之以木,立諸深淵以誤之。〕
及梁兵敗還,
〔還,從宣翻。〕
望表而涉,溺死者太半,吳人聚梁尸為京觀於霍丘。
〔觀,古玩翻。〕
2庚午,晉王以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兼侍中,以李嗣本為振武節度使。
〔先是,周德威以破夾寨之功帥振武,今以平燕之功徙帥盧龍,以李嗣本代帥振武。歐史義兒傳,嗣本本鴈門張氏子。〕
燕主守光將奔滄州就劉守奇,
〔劉守奇藉兵於梁以取滄州,事見上卷上年。〕
涉寒,足腫,
〔史炤曰:釋名曰:腫,鍾也,寒熱氣聚也。〕
且迷失道,至燕樂之境,
〔燕樂縣,後魏置,治白檀古城。唐長壽二年徙治新興城,屬檀州。宋白曰:燕樂、密雲二縣皆漢虒奚縣地。樂,音洛。〕
晝匿阬谷,數日不食,令妻祝氏乞食於田父張師造家。師造怪婦人異狀,詰知守光處,
〔詰,去吉翻。〕
并其三子擒之。癸酉,晉王方宴,將吏擒守光適至,王語之曰:
〔語,牛倨翻。〕
「主人何避客之深邪!」并仁恭置之館舍,以器服膳飲賜之。王命掌書記王緘草露布,緘不知故事,書之於布,遣人曳之。
〔魏、晉以來,每戰勝則書捷狀,建之漆竿,使天下皆知之,謂之露布。露布者,暴白其事而布告天下,未嘗書之於布而使人曳之也。文心雕龍曰:露布者,蓋露皮不封,布諸觀聽也。〕
晉王欲自雲、代歸,
〔自幽州取山後路,歷雲、代等州至晉陽。〕
趙王鎔及王處直請由中山、真定趣井陘,
〔王處直,王鎔欲晉王取道中山、真定,各展迎賀之禮。趣,七喻翻。〕
王從之。庚辰,晉王發幽州,劉仁恭父子皆荷校於露布之下。
〔荷,下可翻,又音何。校,爻教翻。易曰:荷校滅耳。註云:校者,以木絞校者也,即械也;校者取其通名也。〕
守光父母唾其面而罵之曰:「逆賊,破我家至此!」守光俛首而已。
〔俛,音免。〕
甲申,至定州,舍于關城。丙戌,晉王與王處直謁北嶽廟;
〔北嶽廟在恆山之大茂山;恆山在定州曲陽縣西北。〕
是日,至行唐,
〔行唐,漢南行唐縣,後魏曰行唐,唐屬鎮州。九域志:在州北五十五里。〕
趙王鎔迎謁于路。
四年(甲戌,九一四)
1春,正月,戊戌朔,趙王鎔詣晉王行帳上壽置酒。鎔願識劉太師面,
〔上,時掌翻。劉守光既囚其父仁恭,請於梁,以太師致仕,故王鎔因而稱之。〕
晉王命吏脫仁恭及守光械,引就席同宴;鎔答其拜,又以衣服鞍馬酒饌贈之。
〔饌,雛戀翻,又雛晥翻。〕
己亥,晉王與鎔畋于行唐之西,鎔送
【章:十二行本「送」下有「至」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境上而別。
2丙子,
【張:「子」作「午」。】
蜀主命太子判六軍,開崇勳府,置僚屬,後更謂之天策府。
〔更,工衡翻。〕
3壬子,晉王以練膤劉仁恭父子,凱歌入于晉陽,
〔膤,充夜翻,縶縛之也。戰勝得國而歸,故奏凱歌。〕
丙辰,獻于太廟,自臨斬劉守光。守光呼曰:「守光死不恨,
〔呼,火故翻。〕
然教守光不降者,李小喜也。」
〔事見上卷上年。〕
王召小喜證之,小喜瞋目叱守光曰:
〔瞋,昌真翻。〕
「汝內亂禽獸行,亦我教邪!」
〔行,下孟翻。〕
王怒其無禮,先斬之。
〔怒其無禮於舊君也。〕
守光曰:「守光善騎射,王欲成霸業,何不留之使自效!」其二妻李氏、祝氏讓日之曰:
〔讓,責也。〕
「皇帝,事已如此,生亦何益!」
【章:十二行本「益」下有「妾請先死」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即伸頸就戮。守光至死號泣哀祈不已。
〔史言劉守光畏死,婦人之不若。號,戶高翻。〕
王命節度副使盧汝弼等械仁恭至代州,刺其心血以祭先王墓,然後斬之。
〔以劉仁恭叛其父也。晉王葬其先王於代州鴈門縣,後名為建極陵。刺,七亦翻。〕
或說趙王鎔曰:
〔說,式芮翻。〕
「大王所稱尚書令,乃梁官也,大王既與梁為讎,不當稱其官。且自太宗踐阼已來,無敢當其名者。
〔唐太宗自尚書令即帝位,後之臣下率不敢當其名;唐之將亡,始以授藩帥。〕
今晉王為盟主,勳高位卑,不若以尚書令讓之。」
〔讓,遜也。〕
鎔曰「善!」乃與王處直各遣使推晉王為尚書令,晉王三讓,然後受之,始開府置行臺如太宗故事。
〔唐太宗置行臺事見高祖紀。〕
4高季昌以蜀夔、萬、忠、涪四州舊隸荊南,興兵取之,
〔涪,音浮。〕
先以水軍攻夔州。時鎮江節度使兼侍中嘉王宗壽鎮忠州,
〔蜀置鎮江軍節度,領夔、忠、萬三州。〕
夔州刺史王成先請甲,宗壽但以白布袍給之。成先師之逆戰,
〔帥,讀曰率。〕
季昌縱火船焚蜀浮橋,招討副使張武舉鐵焴拒之,
〔唐昭宗天祐元年,張武以鐵焴鎖峽。焴,戶登翻。〕
船不得進。會風反,荊南兵焚溺死者甚眾。
〔乘順風以縱火船,風反故自焚。〕
季昌乘戰艦,
〔艦,戶黯翻。〕
蒙以牛革,飛石中之,折其尾,
〔中,竹仲翻。折,而設翻。〕
季昌易小舟而遁。荊南兵大敗,俘斬五千級。成先密遣人奏宗壽不給甲之狀,宗壽獲之,召先,斬之。
5帝以岐人數為寇,
〔數,所角翻。〕
二月,
【章:十二行本「月」下有「甲戌」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徙感化節度使康懷英為永平節度使,鎮長安。
〔感化軍,陝州。梁初徙佑國軍於長安,尋改為永平軍。〕
懷英即懷貞也,避帝名改焉。
6夏,四月,丙子,蜀主徙鎮江軍治夔州。
7丁丑,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于兢坐挾私遷補軍校,
〔校,戶教翻。〕
罷為工部侍郎,再貶萊州司馬。
8吳袁州刺史劉崇景叛,附于楚。崇景,威之子也。
〔劉威與楊行密同起於合肥,有戰功,歷方鎮。〕
楚將許貞將萬人援之,吳都指揮使迆再用、米志誠帥諸將討之。
〔此都指揮使盡統諸將,非一都之指揮使。帥,讀曰率。〕
9楚岳州刺史許德勳將水軍巡邊,
〔楚之岳州東北皆邊於吳。〕
夜分,
〔夜半為夜分。〕
南風暴起,都指揮使王環乘風趣黃州,
〔王環乃一州之都指揮使。趣,七喻翻;下同。〕
以繩梯登城,徑趣州署,執吳刺史馬鄴,大掠而還。
〔還,從宣翻,又如字。〕
德勳曰:「鄂州將邀我,宜備之。」
〔自黃州還岳州,舟過鄂州城外,故許德勳畏之。〕
環曰:「我軍入黃州,鄂人不知奄過其城,
〔奄,忽也。〕
彼自救不暇,安敢邀我!」乃展旗鳴鼓而行,
〔以示不恐。〕
鄂人不敢逼。
10五月,朔方節度使兼中書令潁川王韓遜卒,軍中推其子洙為留後。癸丑,詔以洙為節度使。
11吳柴再用等與劉崇景、許貞戰於萬勝岡,大破之,崇景、貞棄袁州遁去。
12晉王既克幽州,乃謀入寇。秋,七月,會趙王鎔及周德威於趙州,南寇邢州,李嗣昭引昭義兵會之。楊師厚引兵救邢州,軍於漳水之東。
〔楊師厚自魏州引兵救邢州。〕
晉軍至張公橋,
〔晉軍出青山口至張公橋,在邢州龍岡縣界。按薛史,唐末,葛從周敗晉軍于沙河,追至張公橋。沙河縣在邢州南二十五里,而邢州治龍岡則可知矣。〕
裨將曹進金來奔。晉軍退,諸鎮兵皆引歸。
〔諸鎮兵,謂燕、趙、潞之兵。〕
八月,晉王還晉陽。
13蜀武泰節度使王宗訓鎮黔州,
〔黔,其今翻,又其炎翻。〕
貪暴不法;擅還成都,庚辰,見蜀主,多所邀求,言辭狂悖。
〔悖,蒲昧翻,又蒲沒翻。〕
蜀主怒,命衛士毆殺之。
〔毆,烏口翻。〕
戊子,以內樞密使潘峭為武泰節度使、同平章事,
〔峭,七笑翻。〕
翰林學士承旨毛文錫為禮部尚書,判樞密院。
峽上有堰,或勸蜀主乘夏秋江漲,決之以灌江陵,毛文錫諫曰:「高季昌不服,其民何罪!陛下方以德懷天下,忍以鄰國之民為魚狍食乎!」蜀主乃止。
14帝以福王友璋為武寧節度使。前節度使王殷,友珪所置也,懼,不受代,叛附於吳;九月,命淮南西北面招討應接使牛存節及開封尹劉鄩將兵討之。冬,十月,存節等軍于宿州。
〔九域志:徐州南至宿州一百四十五里。牛存節不徑攻徐州而南屯宿州,據埇橋之要,所以絕淮南之援也。〕
吳平盧節度使朱瑾等將兵救徐州,存節等逆擊,破之,吳兵引歸。
15十一月,乙巳,南詔寇黎州,蜀主以夔王宗範、兼中書令宗播、嘉王宗壽為三招討以擊之。丙辰,敗之於潘倉嶂,斬其酋長趙嵯政等;
〔敗,補邁翻。酋,慈秋翻。長,知兩翻。嵯,才何翻。〕
壬戌,又敗之於山口城;十二月,乙亥,破其武侯嶺十三寨;
〔黎州南界有潘倉、武侯等十一城。路振九國志:王宗播出卬崍關至潘倉,大破蠻眾,追奔至山口城。則潘倉在卬崍之南,山口城又在潘倉之南也。〕
辛巳,又敗之於大渡河,
〔按九域志,黎州三面阻大渡河,南面至大渡河一百里,東南面至大渡河一百二十里,西南面至大渡河三百里。〕
俘斬數萬級,蠻爭走渡水,橋絕,溺死者數萬人。宗範等將作浮梁濟大渡河攻之,蜀主召之令還。
〔蠻地深阻,不欲勞師遠攻,驅之出境而已,此蜀主之志也。〕
16癸未,蜀興州刺史兼北路制置指揮使 王宗鐸攻岐階州
〔九域志:興州西南至階州五百一十里。〕
及固鎮,
〔固鎮在青泥嶺東北。薛史地理志:鳳州固鎮之地,周顯德六年升為雄勝軍。〕
破細砂等十一寨,斬首四千級。甲申,指揮使王宗儼破岐長城關等四寨,斬首二千級。
17岐靜難節度使李繼徽
〔難,乃旦翻。〕
為其子彥魯所毒而死,彥魯自為留後。
貞明元年(乙亥、九一五)是年十一月方元貞明。〕
1春,正月,己亥,蜀主御得賢門受蠻俘,大赦。初,黎、雅蠻酋劉昌嗣、郝玄鑒、楊師泰,雖內屬於唐,受爵賞,號蚫金堡三王,
〔史炤曰:蚫,大也,多也。今按蚫音丁么翻,蠻語多也,大也。唐書黎、卬二州之西有三王蠻,蓋莋都夷、白馬氐之遺種。楊、劉、郝三姓世為長,襲封王,謂之三王部落。疊而居,號舍。至宋,又有趙、王二族,并劉、郝、楊謂之五部落,居黎州之西,去州百餘里,限以飛越嶺。其居疊石為蚫,積糗糧器甲於上。族無君長,惟老宿之聽。往來漢地,悉能華言,故比諸羌尤桀黠。〕
而潛通南詔,為之詗導;鎮蜀者多文臣,雖知其情,不敢詰。
〔詗,古迥翻,又翾正翻。詰,去吉翻,窮問也。〕
至是,蜀主數以漏泄軍謀,
〔數,所具翻。〕
斬於成都市,毀蚫金堡。自是南詔不復犯邊。
〔復,扶又翻。〕
2二月,牛存節等拔彭城,王殷舉族自焚。
〔考異曰:莊宗列傳朱友貞傳云:「乾化四年十一月拔徐州,殷自燔死。」五代通錄、薛史紀及王殷傳皆云貞明元年春,今從之。〕
3三月,丁卯,以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光逢為太子太保,致仕。
4天雄節度使兼中書令鄴王楊師厚卒。師厚晚年矜功恃眾,擅割財賦,選軍中驍勇,置銀槍效節都數千人,給賜優厚,欲以復故時牙兵之盛。
〔魏博自田承嗣置牙兵,至羅紹威而除,楊師厚復置之。〕
帝雖外加尊禮,內實忌之,及卒,私於宮中受賀。
〔畏其逼而幸其死。〕
租庸使趙巖、
〔租庸使自唐中世以來有之。五代會要:梁置租庸使,其班在崇政使之下,宣徽使之上。〕
判官邵贊
〔判官,租庸判官。〕
言於帝曰:「魏博為唐腹心之蠹,二百餘年不能除去者,
〔去,羌呂翻。〕
以其地廣兵強之故也。羅紹威、楊帥厚據之,朝廷皆不能制。陛下不乘此時為之計,所謂『彈疽不嚴,必將復聚,』
〔言彈疽者必不畏病疽者之疼,盡彈去其膿血,然後新肉生而病已,不則將復結聚也。醫工彈疽用砭石。〕
安知來者不為師厚乎!宜分六州為兩鎮以弱其權。」
〔考異曰:莊宗列傳:「宰相敬翔、租庸使趙巖、判官邵贊等為友貞畫策,分魏博六州為兩鎮。」薛史無敬翔名,今從之。〕
帝以為然,以平盧節度使賀德倫為天雄節度使;置昭德軍於相州,割澶、衛二州隸焉,
〔相,息亮翻。澶,時連翻。〕
以宣徽使張筠為昭德節度使,仍分魏州將士府庫之半於相州。筠,海州人也。二人既赴鎮,朝廷恐魏人不服,遣開封尹劉鄩將兵六萬自白馬濟河,
〔白馬津在滑州。〕
以討鎮、定為名,實張形勢以脅之。
魏兵皆父子相承數百年,
〔曰數百年者,言其來也久,非必實經歷數百年也。〕
族姻磐結,不願分徙。德倫屢趣之,
〔趣,讀曰促。〕
應行者皆嗟怨,連營聚哭。己丑,劉鄩屯南樂,
〔南樂本唐魏州昌槳縣,後唐避獻祖諱,改曰南樂,史因而書之。九域志:南樂縣在魏州南四十四里。〕
先遣澶州刺史王彥章將龍驤五百騎入魏州,屯金波亭。魏兵相與謀曰:「朝廷忌吾軍府強盛,欲設策使之殘破耳。吾六州歷代藩鎮,兵未嘗遠出河門,
〔按舊唐書,魏州城外有河門舊堤,樂彥禎築羅城,約河門舊堤周八十里。〕
一旦骨肉流離,生不如死。」是夕,軍亂,
〔考異曰:莊宗列傳:「二十七日,劉鄩屯南樂,遣龍驤都將王彥章以五百騎入魏州,是夜三鼓,魏軍亂。」是月辛酉朔,薛史紀云己丑魏博軍作亂,蓋莊宗列傳「九」字誤為「七」字耳。〕
縱火大掠,圍金波亭,王彥章斬關而走。詰旦,亂兵入牙城,殺賀德倫之親兵五百人,劫德置樓上。有效節軍校張彥者,自帥其黨,拔白刃,止剽掠。
〔校,戶教翻。剽,匹妙翻。〕
夏,四月,帝遣供奉官扈異撫諭魏軍,許張彥以刺史。彥請復相、澶、衛三州如舊制。
〔請罷昭德軍,復以相、澶、衛三州隸天雄,如舊制。〕
異還,言張彥易與,
〔還,從宣翻,又如字。易,以豉翻。〕
但遣劉鄩加兵,立當傳首。帝由是不許,但以優詔答之。使者再返,彥裂詔書抵於地,戟手南向詬朝廷,
〔左傳:公戟其手。杜預註曰:抵,徙屈肘如戟形。陸德明曰:抵,音紙。鄭玄曰:人挾弓矢,戟其肘。孔穎達正義曰:謂射者左手弣弓而右手彎之,則戟其肘。〕
謂德倫曰:「天子愚暗,聽人穿鼻。
〔諭之以牛,為人穿鼻旋轉,前卻一聽命於人,以鼻為所制也。〕
今我兵甲雖強,苟無外援,不能獨立,宜投款於晉。」
〔款,誠也。〕
遂逼德倫以書求援於晉。
5李繼徽假子保衡殺李彥魯,
〔考異曰:蜀書劉知俊傳,「保衡」作「彥康」。今從薛史。〕
自稱靜難留後,
〔難,乃旦翻。〕
舉邠、寧二州來附。
〔叛岐附梁。〕
詔以保衡為感化節度使,以河陽留後霍彥威為靜難節度使。
6吳徐溫以其子牙內都指揮使知訓為淮南行軍副使、內外馬步諸軍副使。
〔為徐知訓以驕橫不終張本。〕
7晉王得賀德倫書,命馬步副總管李存審自趙州
【章:十二行本「州」下有「引兵」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退齋校同。】
進據臨清。五月,存審至臨清,劉鄩屯洹水。
〔臨清在魏州北,洹水在魏州西。〕
賀德倫復遣使告急于晉,
〔復,扶又翻。〕
晉王引大軍自黃澤嶺東下,
〔魏收志,樂平郡遼陽縣有黃澤嶺。隋改遼陽為遼山縣,唐帶遼州。〕
與存審會於臨清,猶疑魏人之詐,按兵不進。按兵不進。德倫遣判官司空頲犒軍,
〔頲,他鼎翻。犒,苦到翻。〕
密言於晉王曰:「除亂當除根。」因言張彥凶狡之狀,勸晉王先除之,則無虞矣。王默然。
〔已諭其意而不形於言,慮有窺聽而洩軍機也。〕
頲,貝州人也。
晉王進屯永濟,
〔永濟縣在魏州北數十里。〕
張彥選銀槍效節五百人,皆執兵自衛,詣永濟謁見,王登驛樓語之曰:
〔語,牛倨翻。〕
「汝陵脅主帥,殘虐百姓,
〔帥,所類翻。〕
數日中迎馬訴冤者百餘輩。我今舉兵而來,以安百姓,非貪人土地。汝雖有功於我,不得不誅以謝魏人。」遂斬彥及其黨七人,餘眾股栗。王召諭之曰:「罪止八人,餘無所問。自今當竭力為吾爪牙。」眾皆拜伏,,呼萬歲。明日,王緩帶輕裘而進,令張彥之卒擐甲執兵,翼馬而從,
〔擐,音宦。從,才用翻。翼者,翼馬左右而從行。〕
仍以為帳前銀槍都。
〔晉王遂以銀槍效節軍取梁,而亦以銀槍效節軍取禍。〕
眾心由是大服。
劉鄩聞晉軍至,選兵萬餘人,自洹水趣魏縣;
〔趣,七喻翻。〕
晉王留李存審屯臨清,遣史建瑭屯魏縣以拒之,
〔九域志:魏縣在魏州西三十五里。〕
王自引親軍至魏縣,與鄩夾河為營。
〔河,漳河也。漳河過魏縣,亦謂之魏河。〕
帝聞魏博叛,大悔懼,遣天平節度使生存節將兵屯楊劉,
〔考異曰:牛存節傳,「楊劉」作「陽留」或「陽劉」。今從唐裴度傳及薛史諸人傳。〕
為鄩聲援。會存節病卒,以匡國節度使王檀代之。
8岐王遣彰義節度使劉知俊圍邠州,霍彥威固守拒之。
〔先是李保衡叛岐附梁,梁以霍彥威代鎮邠州。〕
9六月, 庚寅朔,賀德倫帥將吏請晉王入府城慰勞。既入,德倫上印節,
〔帥,讀曰率;下同。勞,力到翻。上,時掌翻。印,天雄軍府印;節,天雄旌節。〕
請王兼領天雄 軍,王固辭,曰:「比聞汴寇侵逼貴道 ,
〔比,毗至翻。〕
故親董師徒,遠來相救;又聞城中新罹塗炭,故暫入存撫。明公不垂鑒信乃以印節見推,誠非素懷。」 德倫再拜曰:「今寇敵密邇,
〔謂劉鄩之兵逼魏州也。〕
軍城新有大變,人心未安,德倫心腹紀綱
〔左傳:秦伯納三千人以衛晉文公,實紀綱之僕。〕
為張彥所殺殆盡,形孤勢弱,安能統眾!一旦生事,恐負大恩。」王乃受之。德倫帥將吏拜賀,王承制以德倫為大同節度使,遣之官。德倫至晉陽,張承業留之。
〔大同軍北臨極邊,賀德倫新附,張承業不欲使其有城有兵,故留之。為承業後殺德倫張本。〕
時銀槍效節都在魏城猶驕橫,
〔魏城,魏州城。橫,戶孟翻。〕
晉王下令:「自今有朋黨流言及暴掠百姓者,殺無赦!」以沁州刺史李存進為天雄都巡按使。
〔沁,牛鶴鴆翻。考異曰:莊宗實錄云為軍城使,存進傳云都部署。莊宗列傳及薛史存進傳皆云天雄軍都巡按使,今從之。〕
有訛言搖眾及強取人一錢已上者,存進皆梟首磔尸於市。
〔梟,堅堯翻。磔,陟格翻。〕
旬日,城中肅然,無敢喧譁者。存進本姓孫,名重進,振武人也。
晉王多出征討,天雄軍府事皆委判官司空頲決之。頲恃才挾勢,睚眦必報,
〔睚,五戒翻。頲,他鼎翻。眦,士戒翻。〕
納賄驕侈。頲有從子在河南,
〔從,才用翻。此河南謂大河之南。〕
頲密使人召之,都虞候張裕執其使者以白王,王責頲曰:「自吾得魏博,庶事悉以委公,公何得見欺如是!獨不可先相示邪!」揖令歸第;是日,族誅於軍門,
〔兩敵對壘,而越境通禾書,誅之,宜也,族之,過也。〕
以判官王正言代之。正言,鄆州人也。
魏州孔目吏孔謙,勤敏多計數,善治簿書,晉王以為支度務使。
〔唐節鎮多兼支度等使,至其末世,藩鎮署官有為支計官者,有為支度務使者。治,直 之翻。〕
謙能曲事權要,由是寵任彌固。
〔為孔謙以掊克亂唐張本。〕
魏州新亂之後,府庫空竭,民間疲幣,而聚三鎮之兵,戰於河上,殆將十年,
〔三鎮,并、魏、鎮也。〕
供億軍須,未嘗有闕,謙之力也。然急徵重斂,
〔斂,力贍翻。〕
使六州愁苦,歸怨於王,亦其所為也。
〔史卒言之。〕
張彥之以魏博歸晉也,貝州刺史張源德不從,北結滄德,
〔乾化三年楊師厚、劉守奇北略,滄德遂附于梁。〕
南連劉鄩以拒晉,數斷鎮、定糧道。或說晉王:
〔數,所角翻。斷,都管翻。說,式芮翻。〕
「請先發兵萬人取源德,然後東兼滄景,則海隅之地皆為我有。」晉王曰:「不然。貝州城堅兵多,未易猝攻。
〔易,以豉翻。〕
德州隸於滄州而無備,若得而戍之,則滄、貝不得往來,
〔九域志:德州西南至貝州二百三十里,東北至滄州亦二百三十里。〕
二壘既孤,然後可取。」
〔二壘,謂滄與貝也。〕
乃遣騎兵五百,晝夜兼行,襲德州。刺史不意晉兵至,踰城走,遂克之,以遼州守捉將馬通為刺史。
秋,七月,晉人夜襲澶州,陷之。
〔九域志:魏州南至澶州一百四十里。按九域志之澶州乃漢乾祐元年所徙之澶州也。宋白曰:澶州本漢頓丘縣地,在魏州南,當兩河之驛路。唐武德四年分魏州之觀城、頓丘兩縣置澶州,取古澶淵為名。貞觀元年州廢,大曆七年田承嗣又奏置。漢乾祐元年移就德勝寨舊基,頓丘縣隨州移於郭下。此杲澶州猶治頓丘舊州城,今德清軍之頓丘鎮即其地。〕
刺史王彥章在劉鄩營,晉人獲其妻子,待之甚厚,遣間使誘彥章,
〔間,古莧翻。謻,音酉。〕
彥章斬其使,晉人盡滅其家。晉王以魏州將李巖為澶州刺史。
〔考異曰:莊宗實錄作「李嚴」,今從薛史。〕
晉王勞軍於魏縣,因帥百餘騎循河而上,覘劉鄩營。
〔勞,力到翻。帥,讀曰率;下同。上,時掌翻。覘,丑廉翻。〕
會天陰晦,鄩伏兵五千於河曲叢林間,鼓譟 而出,圍王數重。王躍馬大呼,帥騎馳突,所向披靡。裨將夏魯奇等操短兵力戰,
〔重,直龍翻。呼,火故翻。披,普彼翻。操,七到翻。〕
自午至申乃得出,亡其 七騎,魯奇手殺百餘人,傷夷遍體,會李存審救兵至,乃得免。王顧謂從騎曰:「幾為虜嗤。」
〔用漢光武之言。幾,居依翻。嗤,丑之翻。〕
皆曰:「適足使敵人見大王之英武耳。」魯奇,青州人也,王以是益愛之,賜姓名曰李紹奇。
劉鄩以晉兵盡在魏州,晉陽必虛,欲以奇計襲取之,乃潛引兵自黃澤西去。晉人怪鄩軍數日不出,寂無聲亦,遣騎覘之,城中無煙火,但時見旗幟循堞往來,
〔騎,奇寄翻。覘,丑廉翻,又丑豔翻。堞,達協翻。〕
晉王曰:「吾聞劉鄩用兵,一步百計,此必詐也。」更使覘之,乃縛芻為人,執旗乘驢在城上耳。得城中老弱者詰之,云軍去已二日矣。晉王曰:「劉鄩長於襲人,
〔劉鄩取兗州,克潼關,皆以掩襲得之,故云然。然以智遇智,則必有窮者,若鄩之襲晉陽,則智窮矣。〕
短於決戰,計彼行纔及山下。」
〔相、魏之西皆連山。〕
亟發騎兵追之。會陰雨積旬,黃澤道險,堇泥深尺餘,士卒援藤葛而進,
〔堇泥,黏土也。深,式禁翻。援,于元翻。〕
皆腹疾足腫,
【章:十二行本「腫」下有「或墜崖谷」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死者什二三。晉將李嗣恩倍道先入晉陽,城中知之,勒兵為備。鄩至樂平,糗糧且盡;
〔樂平距晉陽二百五里耳。糗,去久翻。〕
又聞晉有備,追兵在後,眾懼,將潰,鄩諭之曰:「今去家千里,深入敵境,腹背有兵,山谷高深,如墜井中,去將何之!惟力戰庶幾可免,不則以死報君親耳。」眾泣而止。
〔幾,居依翻。不,讀曰否。〕
周德威聞鄩西上,
〔上,時掌翻。〕
自幽州引千騎救晉陽,至土門,鄩已整眾下山,自邢州陳宋口踰漳水而東,屯於宗城。
〔九域志:宗城縣在魏州西北一百七十里。〕
鄩軍往還,馬死殆半。
時晉軍乏,食鄩知臨清有蓄積,欲據之以絕晉糧道,
〔自宗城東行,邪趣臨清數十里。宋白曰:臨清,本漢清泉縣地,後魏太和二十一年於此置臨清縣。〕
德威急追鄩,再宿,至南宮,
〔南宮縣在冀州西南六十二里,東南趣臨清亦數十里。〕
遣騎擒其斥候者數十人,斷腕而縱之,
〔斷,音短。腕,烏貫翻。〕
使言曰:「周侍中已據臨清矣!」
〔考異曰:薛史:「德威聞劉鄩東還,急趨南宮。知鄩軍在宗城,遣十餘騎迫其營,擒斥候者數十人,皆剚刃於背,縶而遣之。 既至,謂鄩曰:『周侍中已據宗城矣!』鄩軍大駭。」按剚刃於背,其人豈能復活而言!今從莊宗實錄及薛史莊宗紀。又,鄩見在宗城,而云周侍中據宗城,蓋臨清 字誤耳。〕
鄩軍大駭。詰朝,德威略鄩營而過,入臨清,鄩引軍趨貝州。時晉王出師屯博州,劉鄩軍堂邑,
〔趨,七喻翻。九域志:博州在魏州東一百八十里;堂邑 在博州西四十里。宋白曰:堂邑屬博州,本漢清縣、發干二縣地,隋置堂邑,因縣西北有漢堂邑故城以名縣。〕
周德威攻之,不克。翌日,鄩軍于莘縣,
〔九域志:莘縣在魏州東九十里。劉鄩見晉軍在博州,移軍而西,漸逼魏州。宋白曰:莘本春秋之衛邑,漢為陽平縣,後周改陽平為清邑縣;大業改清邑為莘縣,因古地名也。〕
晉軍踵之,鄩治蓮城,塹而守之,自莘及河築通道以通饋餉;
〔莘縣東距大河二十餘里,渡河而東,南即鄆、濮之境,故築甬道屬河以通饋餉。甬道,夾築垣牆,以防晉人之衝突抄截。治,直之翻。〕
晉王營於莘西三十里,煙火相望,一日數戰。
晉王愛元行欽驍健,從代州刺史李嗣源求之,嗣源不得已獻之,以為散員都部署,
〔都部署之名始見於通鑑,後遂為行軍總帥之稱。薛史曰:時有散指揮,名為散員,命行欽為都部署。〕
賜姓名曰李紹榮。紹榮嘗力戰深入,劍中其面,未解,
〔中,竹仲翻。〕
高行周救之得免。王復欲求行周,重於發言,密使人以官祿啗之,
〔復,扶又翻。啗,徒濫翻。〕
行周辭曰:「代州養壯士,亦為大王耳,
〔為,于偽翻。〕
行周事代州,亦猶事大王也。
〔考異曰:周太祖實錄:「晉王密令人啗之利祿,行周辭曰:『總管用人亦為國家,事總管猶事王也。予家昆仲脫難再生,承總管之厚恩,安忍背之!』按明宗實錄,此年猶為代州刺史,天祐十八年始為副總管。此言總管,蓋周太祖實錄之誤。〕
代州脫行周兄弟於死,
〔事見上卷乾化三年。〕
行周不忍負之。」乃止。
10絳州刺史尹皓攻晉之隰州,八月,又攻慈州,皆不克。
〔按九域志,絳州西北至隰州五百一十四里,隰州西南至慈州一百六十里。〕
王檀與昭義留後賀緕攻澶州,拔之,執李巖,送東都。
〔按歐史職方考,梁無昭義軍。參考賀緕傳,蓋為宣義留後也。「昭」當作「宣」。先是,晉襲取澶州,以李巖守之。〕
帝以楊師厚故將楊延直為澶州刺史,使將兵萬人助劉鄩,且招誘魏人。
〔誘,音酉。〕
11晉王遣李存審將兵五千擊貝州。張源德有卒三千,每夕分出剽掠,
〔剽,匹妙翻。〕
州民苦之,請塹其城以安耕耘。存審乃發八縣丁夫塹而圍之。
〔貝州管清河、清陽、武城、經城、臨清、漳南、歷亭、夏津八縣。〕
劉鄩在莘久,饋運不給,晉人數抵其寨下挑戰,
〔數,所角翻。挑,徒了翻。〕
鄩不出。晉人乃攻絕其甬道,以千餘斧斬寨木,梁人驚擾而出,因俘獲而還。
帝以詔書讓鄩老師費糧,失亡多,不速戰,鄩奏:「臣比欲以奇兵擣其腹心,
〔比,毗志翻,近也。擣其腹心,謂欲襲取晉陽也。〕
還取鎮、定,期以旬時再清河朔。
〔十日謂之旬時。〕
無何天未厭亂,淫雨積旬,糧竭士病。又欲據臨清斷其饋餉,而周楊五奄至,馳突如神。
〔斷,音短。周德威子字楊五。〕
臣今退保莘縣,享士訓兵以俟進取。觀其兵數甚多,便習騎射,誠為勍敵,未易輕也。
〔勍,渠京翻。易,以豉翻。〕
苟有隙可乘,臣豈敢偷安養寇!」帝復問鄩決勝之策,
〔復,扶又翻;下同。〕
鄩曰:「臣今無策,惟願人給十斛糧,賊可破矣。」
〔劉鄩欲以持久制晉。〕
帝怒,責鄩曰:「將軍蓄米,欲破賊邪,欲療飢邪﹖」乃遣中使往督戰。
鄩集諸將問曰:「主上深居禁中,不知軍旅,徒與少年新進輩謀之。夫兵在臨機制變,不可預度。
〔少,詩照翻。度,徒洛翻。〕
今敵尚強,與戰必不利,柰何﹖」諸將皆曰:「勝負當一決,曠日何待!」鄩默然,不悅,退,謂所親曰:「主暗臣諛,將驕卒惰,吾未知死所矣!」
〔劉鄩量敵慮勝,未為失計,特掣其肘使不得遂其本謀耳。〕
他日,復集諸將於軍門,人置河水一器於前,令飲之,眾莫之測。鄩諭之曰:「一器猶難,滔滔之河,可勝盡乎!」
〔勝,音升。〕
眾失色。
後數日,鄩將萬餘人薄鎮、定營,鎮、定人驚擾。晉李存審以騎兵二千橫擊之,李建及以銀槍千人助之,鄩大敗,奔還。晉人逐之,及寨下,俘斬千計。
〔劉鄩欲掩鎮、定之不備,而為晉人所敗,鄩之計又窮矣。〕
12劉巖逆婦于楚,楚王殷遣永順節度使存送之。
13乙未,蜀主以兼中書令王宗綰為北路行營都制置使,兼中書令王宗播為招討使,攻秦州;兼中書令王宗瑤為東北面招討使,同平章事王宗翰為副使,攻鳳州。
〔秦、鳳二州時皆屬岐。〕
14庚戌,吳以鎮海節度使徐溫為管內水陸馬步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守侍中、齊國公,鎮潤州,以昇、潤、常、宣、歙、池六州為巡屬,軍國庶務參決如故;
〔史言徐溫外據重鎮,內制吳國之權。〕
留徐知訓居廣陵秉政。
〔此速徐知訓之死也。〕
15初,帝為均王娶河陽節度使張歸霸女為妃,即位,欲立為后;后以帝未南郊,固辭。
〔古人相傳,以為郊見上帝,然後代天子民。〕
九月,壬午,妃疾甚,冊為德妃,是夕,卒。
康王友敬,目重瞳子,
〔重,直龍翻。瞳,音童。〕
自謂當為天子,遂謀作亂。冬,十月,辛亥夜,德妃將出葬,友敬使腹心數人匿於寢殿;帝覺之,跣足踰垣而出,召宿衛兵索殿中,
〔索,山客翻。〕
得而手刃之。壬子,捕友敬,誅之。
帝由是疏忌宗室,專任趙巖及德妃兄弟漢鼎、漢傑、從兄弟漢倫、漢融,咸居近職,參預謀議,每出兵必使之監護。
〔監,古銜翻。〕
巖等依勢弄權,賣官鬻獄,離間舊將相,
〔間,古莧翻。〕
敬翔、李振雖為執政,所言多不用。振每稱疾不預事,以避趙、張之族,政事日紊,
〔紊,音問。〕
以至於亡。
〔史言梁有自亡之由,非晉能亡之也。〕
16劉鄩遣卒詐降於晉,謀賂膳夫以毒晉王;事泄,晉殺之,并其黨五人。
17十一月,己未夜,蜀宮火。自得成都以來,寶貨貯於百尺樓,悉為煨燼。
〔貯,丁呂翻。煨,烏回翻。〕
諸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宗侃等帥衛兵欲入救火,蜀主閉門不內。
〔恐有乘救火為變者。史言蜀主之猜防。〕
庚申旦,火猶未熄,蜀主出義興門見群臣,
〔以安眾心。〕
命有司聚太廟神主,分巡都城,言訖,復入宮閉門。
〔火未熄,未敢弛備。復,扶又翻。〕
將相皆獻帷幕飲食。
18壬戌,蜀大赦。
19乙丑,改元。
〔此書梁改元貞明也。考異曰:吳越備史云:「正月壬辰朔,改元,大赦。」今從薛史末帝紀。〕
20己巳,蜀王宗翰引兵出清泥嶺,克固鎮,
〔九域志:鳳州河池縣有固鎮。〕
與秦州將郭守謙戰於泥陽川;
〔九域志:成州栗亭縣有泥陽鎮。〕
蜀兵敗,退保鹿臺 山。
〔今成州東十里有鹿玉山。〕
辛未,王宗綰等敗秦州兵於金沙谷,
〔敗,補邁翻。〕
擒其將李彥巢等,乘勝趣秦州。
〔趣,七喻翻。〕
興州刺史王宗鐸克階州, 降其刺史李彥安。甲戌,王宗綰克成州,擒其刺史李彥德。蜀軍至上染坊,秦州節度使李繼崇遣其子彥秀奉牌印迎降。宗絳入秦州,
〔九域志:秦州東南庄鳳州三百 二十里,西南至成州二百六十五里;成州西南至階州二百五十里。「宗絳」當作「宗綰」。〕
表排陳使王宗儔為留後。
〔陳,讀曰陣。〕
劉知俊攻霍彥威於邠州,半歲不克,
〔是年五月劉知俊攻邠州。〕
聞秦州降蜀,知俊妻子皆遷成都;知俊解圍還鳳翔,終懼及禍,夜帥親兵七十人,斬關而出,庚辰,奔于蜀軍。
〔帥,讀曰率。為劉知俊為蜀所殺張本。考異曰:十國紀年:「知俊奔秦州,庚戌來降。」按上有甲戌,下有癸未,必庚辰也。〕
王宗綰自河池、兩當進兵,會王宗瑤攻鳳州,癸未,克之。
〔蜀遂有秦、鳳、成三州之地。宋白曰:河池縣漢屬武都。華陽國志:河池一名仇池。按仇池山在成州界,今河池縣屬鳳州,去縣稍遠;今縣所處謂之河池水,故以名縣。兩當,漢故道縣。水經云:兩當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又河池縣有兩當,西北自成州界入,東南流入故道水。縣取水為名。或曰:縣西界有兩山相當,故名。九域志:河池在鳳州西一百五十五里;兩當在鳳州西八十五里。〕
21岐義勝節度使、同平章事李彥韜知岐王衰弱,十二月,舉耀、鼎二州來降。
〔岐置義勝軍以授溫韜,見二百六十八卷太祖乾化元年。〕
彥韜即溫韜也。乙未,詔改耀州為崇州,鼎州為裕州,義勝軍為靜勝軍,復彥韜姓溫氏,名昭圖,官任如故。
22丁未,蜀大赦;改明年元曰通正。置武興軍於鳳州,割文、興二州隸之,以前利州團練使王宗魯為節度使。
23是歲,清海、建武節度使兼中書令劉巖,
〔時以邕州為建武軍。〕
以吳越王鏐為國王而己獨為南平王,
〔南王,邵王也。〕
表求封南越王及加都統,帝不許。巖謂僚屬曰:「今中國紛紛,孰為天子!安能梯航萬里,
〔梯航,謂梯山航海。〕
遠事偽庭乎!」自是貢使遂絕。
〔使,疏吏翻。〕
二年(丙子、九一六)
1春,正月,宣武節度使、守中書令、廣德靖王全昱卒。
〔廣,國名;德靖,諡也。全昱,帝之伯父。〕
2帝聞前河南府參軍李愚學行,
〔行,下孟翻。〕
召為左拾遺,充崇政院直學士。衡王友諒貴重,李振等見,皆拜之,愚獨長揖,帝聞而讓之,曰:「衡王於朕,兄也,朕猶拜之,卿長揖,可乎﹖」對曰:「陛下以家人禮見衡王,拜之宜也。振等陛下家臣;臣於王無素,
〔謂先無過從之雅。〕
不敢妄有所屈。」久之,竟以抗宜罷為鄧州觀察判官。
3蜀主以李繼崇為武泰節度使、兼中書令、隴西王。
4二月,辛丑夜,吳宿衛將馬謙、李球劫吳王登樓,發庫兵討徐知訓;知訓將出走,嚴可求曰:「軍城有變,公先棄眾自去,眾將何依!」知訓乃止。眾猶疑懼,可求闔戶而寢,鼾息聞於外,
〔鼾,下旦翻,鼻息也。聞,音問。〕
府中稍安。壬寅,謙等陳于天興門外,
〔楊行密以揚州牙城南門為天興門。〕
諸道副都統朱瑾自潤州至,
〔至自徐溫所。〕
視之,曰:「不足畏也。」返顧外眾,舉手大呼,
〔呼,火故翻。〕
亂兵皆潰,
〔史言吳兵畏服朱瑾。〕
擒謙、球,斬之。
5帝屢趣劉鄩戰,
〔趣,讀曰促。〕
鄩閉壁不出。晉王乃留副總管李存審守營,
〔守莘西之營也。〕
自勞軍於貝州,
〔勞,力到翻。勞圍張源德之軍也。〕
聲言歸晉陽。鄩聞之,奏請襲魏州,帝報曰:「今掃境內以屬將軍,
〔屬,之欲翻。〕
社稷存亡,繫茲一舉,將軍勉之!」鄩令澶州刺史楊延直引兵萬人會於魏州,延直夜半至城南,城中選壯士五百潛出擊之,延直不為備,潰亂而走。詰旦,鄩自莘縣悉眾至城東,與延直餘眾合,李存審引營中兵踵其後,李嗣源以城中兵出戰,晉王亦自貝州至,與嗣源當其前。鄩見之,驚曰:「晉王邪!」引兵稍卻,晉王躡之,
〔躡,尼輒翻。〕
至故元城西,
〔隋元城縣治古殷城,唐貞觀十七年併入貴鄉,聖曆二年又分貴鄉、莘縣置元城縣,治王莽城,開元十三年移元城治魏州郭下,故有故元城。古殷城在朝城東北十二里。〕
與李存審遇。晉王為方陳於西北,存審為方陳於東南,鄩為圓陳於其中間,
〔陳,讀曰陣。〕
四面受敵;合戰良久,梁兵大敗,鄩引數十騎突圍走。梁步卒凡七萬,晉兵環而擊之,敗卒登木,木為之折,
〔環,音宦。為,于偽翻。折,而設翻。〕
追至河上,殺溺殆盡。鄩收散卒自黎陽渡河,保滑州。
匡國節度使王檀密疏請發關西兵襲晉陽,
〔去年五月王檀代牛存節屯河上。〕
帝從之,發河中、陝、同華諸鎮兵合三萬,出陰地關,奄至晉陽城下,晝夜急攻;城中無備,發諸司丁匠及驅市人乘城拒守,城幾陷者數四,
〔幾,居依翻。〕
張承業大懼。代北故將安金全退居太原,
〔安金全從晉王克用起於代北,故云故將。〕
往見承業曰:「晉陽根本之地,若失之,則大事去矣。僕雖老病,憂兼家國,
〔言晉陽若陷,則國破家亡。〕
請以庫甲見授,為公擊之。」
〔為,于偽翻。〕
承業即與之。金全帥其子弟及退將之家得數百人,
〔帥,讀曰率。將,即亮翻。〕
夜,出北明,擊梁兵於羊馬城內;梁兵大驚,引卻。昭義節度使李嗣昭聞晉陽有寇,遣牙將石君立將五百騎救之;君立朝發上黨,夕至晉陽。
〔按九域志,上黨至晉陽五百餘里。輕騎疾馳,朝發夕至,何其速也!〕
梁兵扼汾河橋,
〔汾橋在晉陽城東南汾水上。〕
君立擊破之,徑至城下大呼曰:「昭義侍中大軍至矣。」
〔呼,火故翻。李嗣昭鎮昭義,官侍中,故稱之。〕
遂入城。夜,與安金全等分出諸門擊梁兵,梁兵死傷什二三。詰朝,王檀引兵大掠而還。
〔詰,去吉翻。還,從宣翻,又如字。〕
晉性矜伐,以策非己出,故金全等 賞皆不行。
〔虞書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晉王矜伐而有功者不賞,此其所以能取天下而不能守天下也。〕
梁兵之在晉陽城下也,大同節度使賀德倫部兵多逃入梁軍,張承業恐其為變,收德倫,斬之。
〔張承業之權略,烏可以宦者待之哉。〕
6三月,乙卯朔,晉王攻衛州,壬戌,刺史米昭降之。又攻惠州,刺史靳紹走,擒斬之,復以惠州為磁州。
〔唐天祐三年以「磁」「慈」聲相近,改磁州為惠州,是時政在朱氏。晉既取之,因復舊州名。靳,居焮翻。〕
晉王還魏州。
7上屢召劉鄩不至,己巳,即以鄩為宣義節度使,
〔劉鄩既喪師,懼罪不敢入朝,梁亦懼其反側,就以滑帥命之。為明年鄩入朝左遷張本。〕
使將兵屯黎陽。
8夏,四月,晉人拔洺州,以魏州都巡檢使袁建豐為洺州刺史。
9劉鄩既敗,河南有恐,鄩復不應召,
〔復,扶又翻。〕
由是將卒皆搖心。帝遣捉生都指揮使李霸帥所部千人戍楊劉,癸卯,出宋門,
〔宋門,大梁城東面南來第二 門,梁改名觀化門,而時人不改其舊,呼曰宋門;晉天福三年改仁和門。〕
其夕,復自水門入,大譟,縱火剽掠,
〔剽,匹妙翻。〕
攻建國門,
〔建國門,大梁宮城 正南門,太祖所起也。宋白曰:大梁皇城南為建國門。〕
帝登樓拒戰。
〔樓,謂建國門樓也。〕
龍驤四軍都指揮使杜晏球
〔按歐史,晏球本洛陽王氏子,少遇亂,為盜所掠,汴州富人杜氏得之,養以為子,冒姓杜氏。後歸唐,賜姓名曰李紹虔,尋復本姓名曰王晏球。〕
以五百騎屯毬場,賊以油沃幕,長木揭之,
〔揭,其列翻,舉也。〕
欲焚樓,勢甚危;晏球於門隙窺之,見賊無甲,冑乃出騎擊之,決力死戰,俄而賊潰走。帝見騎兵擊賊,呼日:「非吾龍驤之士乎,誰為亂首﹖」晏球曰:「亂者惟李霸一都,餘軍不動。陛下但帥控鶴守宮城,遲明,臣必破之。」
〔帥,讀曰率。遲,直利翻,待也。〕
既而晏球討亂者,闔營皆族之,以功除單州刺史。
〔唐末以太祖生於碭山,改單州為輝州。是時復以輝州為單州。單,音善。〕
10五月,吳越王鏐遣浙西安撫判官皮光業自建、汀、虔、郴、潭、岳、荊南道入貢。
〔吳越界西南盡衢州。按九域志,自衢州界西南至建州四百四十五里,自建州西至汀州九 百三十里,自汀州西至虔州五百五十里,自虔州西至郴州六百六十里,自郴州東北至潭州四百九十八里,自潭州東北至岳州三百八十五里,自岳州西北至茢南四百三 十里。〕
光業,日休之子也。
〔皮日休見二百五十四卷唐僖宗廣明元年。郴,丑林翻。〕
11六月,晉人攻邢州,保義節度使閻寶拒守;帝遣捉生都指揮使張溫將兵五百救之,溫以其眾降晉。
12秋,七月,甲寅朔,晉王至魏州。
13上嘉吳越王鏐貢獻之勤,
〔以其取道回遠,數千里至大梁也。〕
壬戌,加鏐諸道兵馬元帥。朝議多言鏐之入貢利於市易,
〔市易者,以所有易所無,相與為市也。朝,直遙翻。〕
不宜過以名器假之;翰林學士竇夢徵執麻以泣,坐貶蓬萊尉。
〔蓬萊,本漢四縣,唐神龍三年更名,帶登州。〕
夢徵,棣州人也。
14甲子,吳潤州牙將周郊作亂,入府,殺大將秦師權等,大將陳祐等討斬之。
15八月,丁酉,以太子少
【章:十二行本「少」作「太」;乙十一行本同。】
保致仕趙光逢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16丙午,蜀主以王宗綰為東北面都招討,集王宗翰、嘉王宗壽為第一、第二招討,將兵十萬出鳳州;以王宗播為西北面都招討,武信軍節度使劉知俊、天雄節度使王宗儔、
〔蜀天雄節度使鎮秦州。〕
匡國軍使唐文裔為第一、第二、第三招討,將兵十二萬出秦州,以伐岐。
〔出鳳州之兵指寶雞以攻鳳翔,出秦州之兵指隴州。〕
17晉王自將攻邢州,昭德節度使張筠棄相州走;晉人復以相州隸天雄軍,
〔去年梁分相州為昭德軍。相,息亮翻。〕
以李嗣源為刺史。
〔考異曰:劉恕廣本云筠奔東都,授左衛上將軍。莊宗實錄:「命李存審入城招撫,除昭德軍額,仍舊隸魏州,徙洺州刺史袁建豐為相州刺史。」按上四月,筠已遣人納款于晉,此復云走者,蓋始者文降,今為晉兵所迫故走耳。筠既降晉,今還猶得將軍者,蓋潛通款於晉,梁朝不知耳。明宗實錄云:「八月,張筠走,移帝為相州刺史,九月為安國節度使。」而莊宗實錄云:「時袁建豐為相州刺史。」按明宗實錄建豐傳云戰胡柳陂,建豐猶為相州,乃是天祐十五年十二月。蓋明宗初為相州,移邢州後方除建豐,莊宗錄誤書在張筠走下耳。〕
晉王遣人告閣寶以相州已拔,又遣張溫帥援兵至城下諭之,寶舉城降;
〔告之以相州已拔,則彼知邢州之勢孤;示之以張溫已降,則彼知援兵之望絕;閻寶於是不能守矣。帥,讀曰率;下同。〕
晉王以寶為東南面招討使,領天平節度使、同平章事;
〔天平時屬梁,晉命閻寶遙領。〕
以李存審為安國節度使,鎮邢州。
〔邢州,梁保義軍;既入于晉,自此遂改為安國軍。考異曰:王溥五代會要、薛史地理志、樂史寰宇記皆云「梁建保義軍,唐同光元年改為安國軍。」而莊宗、明宗實錄列傳、薛史存審傳皆云「此年授安國節度使。」恐是纔屬晉即改軍額,會要等書誤云同光元年。〕
18契丹王阿保機帥諸部兵三十萬,號百萬,自麟、勝攻晉蔚州,陷之, 虜振武節度使李嗣本。
〔契丹攻蔚州,自麟、勝出詭道以掩晉不備也。按麟、勝至蔚州,中間懸隔雲、朔,「蔚州」恐當作「朔州」。考異曰:開元中,振武軍在朔 州西北三百五十里單于都護府城內,隸朔方節度使。乾元元年置振武節使,領鎮北大都護、麟,勝二州。後唐振武節度使亦帶安北都護、麟,勝等州觀察等使,石晉 以後皆帶朔州刺史。據此乃治蔚州,不知遷徙年月。〕
遣使以木書求貨於大同防禦使李存璋,存璋斬其使 ;契丹進攻雲州,存璋悉力拒之。
〔雲州即大同軍。〕
19九月,晉王還晉陽。王性仁孝,故雖經營河北,而數還晉陽省曹夫人,歲再三焉。
〔數,所角翻。省,悉景翻。曹夫人實生晉王。晉王事生母者重,事嫡母者輕,異日太后、太妃尊號倒置,皆根於心而發於事者。〕
20晉人以兵逼滄州,順化節度使戴思遠棄城奔東都;
〔河朔盡歸于晉,滄州孤絕,戴思遠不能守。〕
滄州將毛璋據城降晉,晉王命李嗣源將兵鎮撫之,嗣源遣璋詣晉陽。晉王徙李存審為橫海節度使,鎮滄州,
〔滄德自此屬晉,復改順化為橫海,從唐舊也。〕
以嗣源為安國節度使。嗣源以安重誨為中門使,
〔晉王封內,凡節鎮皆有中門使,其任即天朝樞密使也。〕
委以心腹,重誨亦為嗣源盡力。重誨,應州胡人也。
〔為,于偽翻。為安重誨為嗣源佐命張本。薛史曰:安重誨,其先本北部酋豪,父福遷,為河東將,救兗、鄆而沒。〕
21晉王自將兵救雲州;行至代州,契丹聞之,引去,王亦還。以李存璋為大同節度使。
22晉人圍貝州踰年,
〔去年八月晉圍貝州。〕
張源德聞河北諸州皆為晉有,欲降;謀於其眾,眾以窮而後降,恐不免死,不從;共殺源德,嬰城固守。城中食盡,噉人為糧,乃謂晉將曰:「出降懼死,請擐甲執兵而降,
〔噉,徒濫翻。擐,音宦。〕
事定而釋之。」晉將許之,其眾三千出降,既釋甲,圍而殺之,盡殪。
〔殪,壹計翻。考異曰:莊宗實錄:「賊將張源德固守貝州,既聞河北皆平而有翻然之志,詢謀於眾;群賊皆河南人;懼其歸罪,不從,因殺源德,噉人為糧,固守其城。王師歷年攻圍,賊既食竭,呼我大將曰:『今欲請罪,懼晉王不我赦。我將衿甲持兵而見,已即解之,如何﹖』報曰:『無便於此者。』賊眾三千,衿甲出降。我將甘言喻之,俱釋兵解甲。既而四面陳兵,皆殺之。」歐陽史死事傳曰:「晉王入魏,河北六鎮數十州之地皆歸晉,獨貝一州,圍之踰年不可下。城中食且盡,貝人勸源德出降,源德不從,遂見殺。」按源德若以不降而死,其眾當即降於晉,豈得猶拒守與晉邀約而後出哉!明是眾懼死不降耳。今從莊宗實錄。余謂若如通鑑去取,則張源德非一心守死者,不得與於死事傳。〕
晉王以毛璋為貝州刺史。於是河北皆入於晉,惟黎陽為梁守。
〔黎陽臨河,梁兵聲援猶接,又劉鄩守之,所以能自固。為,于偽翻。〕
23晉王如魏州。
24吳光州將王言殺刺史載肇,
〔「載」,恐當作「戴」。〕
吳王遣楚州團練使李厚討之。廬州觀察使張崇不俟命,引兵趣光州,
〔趣,七喻翻。〕
言棄城走。以李厚權知光州。崇,慎縣人也。
25庚申,蜀新宮成,在舊宮之北。
26天平節度使兼中書令琅邪忠毅王王檀,多募群盜,置巾長下為親兵,己卯,盜乘檀無備,突入府殺檀。節度副使裴彥帥府兵討誅之,軍府由是獲安。
〔帥,讀曰率。〕
27冬,十月,甲申,蜀王宗綰等出大散關,大破岐兵,俘斬萬計,遂取寶雞。己丑,王宗播等出故關,至隴州。
〔故關,大震故關。〕
丙寅,保勝節度使兼侍中李繼岌畏岐王猜忌,
〔岐置保勝軍於隴州。〕
帥其眾二萬,
〔帥,讀曰率。〕
棄隴州奔于蜀軍。蜀兵進攻隴州,以繼岌為西北面行營第四招討。劉知俊會王宗綰等圍鳳翔,岐兵不出。會大雪,蜀主召軍還。
〔還,從宣翻,又如字。〕
復李繼岌姓名曰桑弘志。弘志,黎陽人也。
28丁酉,以禮部侍郎鄭玨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玨,綮之姪孫也。
〔鄭綮見二百五十九卷唐昭宗乾寧元年。考異曰:薛史梁末帝紀無玨初拜相年月。此年十月丁酉,以中書侍郎、同章事鄭玨兼刑部尚書、平章事,至貞明四年四月己酉,又云以中書侍郎、平章事鄭玨兼刑部尚書。疑貞明二年拜相,四年轉刑部尚書也。本傳云:「累遷禮部侍郎,貞明中拜平章事。」唐餘錄均帝紀:「貞明二年十月丁酉,禮部侍郎鄭玨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今從之。又高若拙後史補云:「玨應一十九舉方捷,姓名為第十九人,第行亦同;自登第凡十九年為宰相。」今按玨光化三年及第,自光化三年至此年纔十七年矣,又不可合。〕
29己亥,蜀大赦。
30晉王遣使如吳,會兵以擊梁。十一月,吳以行軍副使徐知訓為淮北行營都招討使,及朱瑾等將兵趣宋、亳與晉相應。
〔趣,七喻翻。〕
既渡淮,移檄州縣,進圍潁州。
31十二月,戊申,蜀大赦,改明年元曰天漢,國號大漢。
32楚王殷聞晉王平河北,遣使通好;
〔好,呼到翻。〕
晉王亦遣使報之。
33是歲,慶州叛附于岐,
〔慶州本岐地也,蓋因去年李保衡以邠寧附梁,遂為梁有。〕
岐將李繼陟據之。詔以左龍虎統軍賀緕為西面行營馬步都指揮使,將兵討之,破岐兵,下寧、衍二州。
〔衍州,岐李茂貞置,在寧、慶之間。宋廢衍州為定平鎮,屬邠州。考異曰:薛史賀緕傳:「貞明二年慶州叛,為李繼陟所據,帝命左龍虎統軍賀緕為西面行營馬步軍都指揮使兼諸軍都虞候,與張筠破涇、鳳之眾三萬,下寧、衍二州。」此非小事,而末帝紀、李茂貞傳皆無,惟緕傳有之,今以為據。〕
34河東監軍張承業既貴用事,其姪瓘等五人自同州往依之,晉王以承業故,皆擢用之。承業治家甚嚴,有姪為盜,殺販牛者,承業立斬之;王亟使救之,已不及。王以瓘為麟州刺史,承業謂瓘曰:「汝本車度一民,與劉開道為賊,
〔劉開道必指劉知俊也,知俊為梁開道指揮使,又嘗鎮同州。車,尺遮翻。〕
慣為不法;今若不悛,
〔慣,古患翻。悛,丑緣翻。〕
死無日矣!」由此瓘所至不敢貪暴。
35吳越牙內先鋒都指揮使錢傳簔逆婦於閩,自是閩與吳越通好。
〔簔,虛亮翻。好,呼到翻。〕
36闽铸铅钱,与铜钱并行。
37初,燕人苦劉守光殘虐,軍士多歸於契丹;及守光被圍於幽州,
〔事見上卷。〕
其北邊士民多為契丹所掠;契丹日益強大。契丹王阿保機自稱皇帝,國人謂之天皇王,以妻述律氏為皇后,置百官;至是,改元神冊。
〔考異曰:紀年通譜云:「舊史不記保機建云事。今契丹中有曆日,通紀百二十年臣景祐三年冬北使幽薊,得其曆,因閱年次,以乙亥為首,次年始著神策之元,其後復有天贊。按五代契丹傳,自耶律德光乃記天顯之名,疑當時未得其傳,不然虜人恥保機無號,追為之耳。保機,虜中又號天皇王。」虜庭雜記曰:「太祖一舉併吞奚國,仍立奚人依舊為奚王,命契丹監督兵甲。又滅勃海,虜其王大諲譔,立長子為勃海東丹王,號人皇王。自號天皇王,始立年號曰天贊,又曰神冊,國稱大遼。於所居大部落置樓,謂之西樓,今謂之上京;又於其南木葉山置樓,謂之南樓;又於其東千里置樓,謂之東樓;又於其北三百里置樓,謂之北樓;太祖四季常遊獵於四樓之間。」又曰:「阿保基變家為國之後,始以王族號為橫帳,姓世里沒里,以漢語譯之謂之耶律氏。賜后族姓曰蕭氏。王族惟與后族通婚;其諸部若不奉北主之命,不得與二部落通婚。」歐陽史曰:「阿保機用其妻述律策,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池,諸部所食。然諸部知食鹽之利而不知鹽有主人,可乎﹖當來犒我。』諸部以為然,共以酒會鹽池。阿保機伏兵其旁,酒酣伏發,盡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阿保機稱皇帝,前史不見年月,莊宗列傳契丹傳在莊宗即帝位、李存審守范陽後;漢高祖實錄、唐餘錄皆云阿保機設策併諸族,遂稱帝,在乾寧中劉仁恭鎮幽州前,薛史在莊宗天祐末。按紀年通譜,阿保機神策元年歲在丙子,乃莊宗天祐十二年,梁貞明二年,似不在天祐末及莊宗即位後。編遺錄開平二年五月太祖賜阿保機記事猶呼之之卿,及言「臣事我朝,望國家降使冊立」,必未稱帝,安得在劉仁恭鎮幽州前!唐餘錄全取漢高祖實錄契丹事作傳,最為差錯。不知其稱帝實在何年,今因其改年號,置於此。〕
述律后勇決多權變,阿保機行兵御眾,述律后常預其謀。阿保機嘗度磧擊党項,
〔党項在磧西。磧,七亦翻。党,底良翻。〕
留述律后守其帳,黃頭、臭泊二室韋乘虛合兵掠之;
〔黃頭,室韋強部也;臭泊,室韋以所居地名其部。〕
述律后知之,勒兵以待其至,奮擊,大破之,由是名震諸夷。述律后有母有姑,皆踞榻受其拜,曰:「吾惟拜天,不拜,不拜人也。」晉王方經營河北,欲結契丹為援,常以叔父事阿保機,以叔母事述律后。
〔以晉王克用與阿保機結為兄弟也。〕
劉守光末年衰困,遣參軍韓延徽求援於契丹,
〔考異曰:漢高祖實錄延徽傳云:「天祐中連帥劉守光攻中山不利,欲結北戎,遣延徽將命入虜。」劉恕以為劉守光據幽州後未嘗攻定州,惟唐光化三年汴將張存敬拔瀛、莫,攻定州,劉仁恭遣守光救定州,為存敬所敗,恐是此時,仁恭方為幽帥,非守光也。按劉仁恭父子強盛之時常陵暴契丹,豈肯遣使與之相結!乾化元年守光攻易定,王處直求救於晉,故晉王遣周德威伐之,其遣延徽結契丹蓋在此時。然事無顯據,故但云衰困,附於此。〕
契丹主怒其不拜,
【章:十二行本「拜」下有「留之」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退齋校同。】
使牧馬於野。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頗知屬文。
〔屬,之欲翻。〕
述律后言於契丹主曰:「延徽能守節不屈,此今之賢者,柰何辱以牧圉!宜禮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與語,悅之,遂以為謀主,舉動訪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開府,築城郭,立市里,以處漢人,
〔處,昌呂翻。〕
使各有配偶,墾藝荒田。由是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諸國,延徽有助焉。
頃之,延徽逃奔晉陽。晉王欲置之幕府,掌書記王緘疾之;延徽不自自安,求東歸省母,
〔自晉陽歸幽州,自西徂東也。省,悉景翻。〕
過真定,止於鄉人王德明家,
〔王德明為趙王鎔養子,即燕人張文禮也。〕
德明問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為晉有,當復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復往,得無取死乎﹖」
〔言既叛契丹歸中國,今復往詣契丹,恐為所殺也。復,扶又翻;下同。〕
延徽曰:「彼自吾來,如喪手目;
〔喪,息浪翻。〕
今往詣之,彼手目復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復入契丹。契丹主聞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曏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歸,恐不聽,故私歸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稱帝,以延徽為相,累遷至中書令。
〔歐史四夷附錄曰:阿保機以延徽為相,號政事令,契丹謂之「崇文相公」。〕
晉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書於晉王,敘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戀英主,非不思故鄉,所以不留,正懼王緘之讒耳。」因以老母為託,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故終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為寇,延徽之力也。
〔按莊宗之世,契丹圍周德威,救張文禮,曷嘗不欲深入為寇哉!晉之兵力方強,能折其鋒耳,豈延徽之力邪!〕
三年(丁丑、九一七)
1春,正月,詔宣武節度使袁象先救潁州,既至,吳軍引還。
〔去年十一月吳圍潁州。〕
2二月,甲申,晉王攻黎陽,劉鄩拒之,數日,不克而去。
3晉王之弟威塞軍防禦使存矩在新州,
〔晉置威塞軍於新州,後遂為節鎮。新州領永興一縣。薛居正曰:唐莊宗同光二年七月,昇新州為威塞軍節度使,以媯、儒、武二州隸之。〕
驕惰不治,
〔治,直之翻。〕
侍婢頂政。晉王使募山北部落驍勇者及劉守光亡卒以益南討之軍;又率其民出馬,民或鬻十牛易一戰馬,期會迫促,邊人嗟怨。存矩得五百騎,自部送之,以壽州刺史盧文進為裨將。
〔壽州屬吳,盧文進遙領刺史耳。〕
行者皆憚遠役,存矩復不存恤。
〔復,扶又翻;下同。〕
甲午,至祁溝關,小校宮彥璋與士卒謀曰:「聞晉王與梁入確鬬,
〔確,堅也。凡戰者,隨兵勢而為進退離合;至於確鬬則兩敵相當,用實力而鬬,惟堅耐而用長技乃勝耳。校,戶教翻。〕
騎兵死傷不少。吾儕捐父母妻子,為人客戰,
〔儕,士皆翻。為,于偽翻。千里行役,戰於異鄉,是為客戰。〕
千里送死,而使長復不矜恤,柰何﹖」眾曰:「殺使長,
〔防禦使為一州之長,故曰使長。使,疏吏翻。長,知兩翻。〕
擁盧將軍還新州,據城自守,其如我何!」因執兵大譟,趣傳舍,
〔趣,七喻翻。傳,株戀翻。〕
詰朝,存矩寢未起,就殺之。
〔詰,去吉翻。〕
文進不能制,撫膺哭其尸曰:「奴輩既害郎君,使我何面復見晉王!」因為眾所擁,還新州,守將楊全章拒之;又攻武州,鴈門以襹都知防禦兵馬使李嗣肱擊敗之。
〔敗,補邁翻。〕
周德威亦遣兵追討,文進帥其眾奔契丹。
〔帥,讀曰率。〕
晉王聞存矩不道以致亂,殺侍婢及幕僚數人。
4初,幽州北七百里有渝關,
〔渝關入營州界及平州石城縣界。漢書音義:渝,音喻,今讀如榆。〕
下有渝水通海。自關東北循海有道,道狹處纔數尺,旁皆亂山,高峻不可越。比至進牛口,
〔「比」,當作「北」。〕
舊置八防禦軍,募土兵守之,
〔歐史曰:渝關東臨海,北有兔耳、覆舟山,山皆斗絕。並海東北有路,狹僅通車,其旁地可耕植。唐時置東硤石、西硤石、淥疇、米磚、長楊、黃花、紫蒙、白狼城以扼之。 宋白曰:渝關關城下有渝水入大海。其關東臨海,北有兔耳山、覆舟山,山皆斗峻,山下尋海岸東北行,狹處纔通一軌。三面皆海,北連陸關,西亂山至進牛柵凡六 口,柵戍相接,此所以天限戎狄者也。〕
田租皆供軍食,不入於薊,
〔薊,音計。〕
幽州歲致繒纊以供戰士衣。每歲早穫,清野堅壁以待契丹,契丹至,輒閉壁不 戰,俟其去,選驍勇據隘邀之,
〔幽州盧龍節度治薊縣。繒,慈陵翻。纊,苦謗翻。隘,烏懈翻。〕
契丹常失利走。土兵皆自為田園,力戰有功則賜勳加賞,
〔勳,勳級也。〕
由是契丹不敢輕入寇。及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脩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每芻牧於營、平之間。
〔金虜節要曰: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關,昌平縣之西乃居庸關,順州之地乃古北口,景州之東北乃松亭關,平州之東乃渝關,渝關之東即金人來路也。此數關皆天造地設以分蕃、漢之限,一夫守之可以當百。本朝復燕之役,若得諸關,則燕山之境可保。然關內之地,平、灤、營三州,自後唐陷於阿保機,改平州為遼興府,以營、灤二州隸之,號為平州路。至石晉之初,耶律德光又得燕山、檀、順、景、薊、涿、易諸州,建燕山為燕京,以轄六郡,號燕京路,而與平州自成兩路。海上議割地,但云燕、雲兩路而已,初謂燕山路盡得關內之地,殊不知燕山、平州盡在關內而異路也。破遼之後,金人復得平州路據之,故阿離不後由平州入寇,乃當時議燕、雲不明地里之故。又金虜行程云:灤州,古無之。唐末阿保機攻陷平、營,劉守光據幽州,暴虐,民多亡入虜中,乃築此城。營州古柳城郡,舜所築也,乃殷之孤竹國,漢、唐遼西地。其城外多大山,高下皆石,不產草木,地當營室,故以為名。自營州東至渝關,並無保障,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岡複嶺,中有五關,唯渝關、居庸可以通餉饋,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馬,不可行車。其山之南,則五穀百果、良材美木,無所不有,出關未數里則地皆瘠鹵,豈天設此以限華、夷乎﹖〕
德威又忌幽州舊將有名者,往往殺之。
吳王遣使遺契丹主以猛火油,曰:「攻城,以此油然火焚樓櫓,敵以水沃之,火愈熾。」
〔南蕃志:猛火油出占城國,蠻人水戰,用之以焚敵舟。遺,于季翻。〕
契丹主大喜,即選騎三萬欲攻幽州,述律后哂之曰:
〔哂,失忍翻。〕
「豈有試油而攻一國乎!」因指帳前樹謂契丹主曰:「此樹無皮,可以生乎﹖」契丹主曰:「不可。」述律后曰:「幽州城亦猶是矣。吾但以三千騎伏其旁,掠其四野,使城中無食,不過數年,城自困矣,何必如此躁動輕舉!萬一不勝,為中國笑,吾部落亦解體矣。」契丹主乃止。
〔婦人智識若此,丈夫愧之多矣。此特阿保機因其能勝室韋,從而張大之以威鄰敵耳。就使能爾,曷為不能止德光之南牧,既內虛其國,又不能為根本之計,而終有木葉山之囚乎﹖〕
三月,盧文進引契丹兵急攻新州,刺史安金全不能守,棄城走;文進以其部將劉殷為刺史,使守之。晉王使周德威合河東、鎮、定之兵攻之,旬日不克。契丹主帥眾三十萬救之,德威眾寡不敵,大為契丹所敗,
〔帥,讀曰率。敗,補邁翻。〕
奔歸。
6契丹乘勝進圍幽州,聲言有眾百萬,氈車毳幕彌漫山澤。
〔毳,充芮翻,獸毛縟細者為毳。〕
盧文進教之攻城,為地道,晝夜四面俱進,城中穴地然膏以邀之;又為土山以臨城,城中鎔銅以灑之,日殺千計,而攻之不止。周德威遣間使詣晉王告急,
〔間,古莧翻。〕
王方與梁相持河上,欲分兵則兵少,欲勿救恐失之,
【章:十二行本「之」下有「憂形於色」四字;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張校同。】
謀於諸將,獨李嗣源、李存審、閻寶勸王救之。王喜曰:「昔太宗得一李靖猶擒頡利,
〔事見一百九十三卷貞觀四年。〕
今吾有猛將三人,復何憂哉!」
〔褒而期之,以作三臣之氣。復,扶又翻。〕
存審、寶以為虜無輜重,
〔重,直用翻。〕
勢不能久,俟其野無所掠,食盡自還,然後踵而擊之。李嗣源曰:「周德威社稷之臣,今幽州 朝夕不保,恐變生於中,何暇待虜之衰!臣請身為前鋒以赴之。」王曰:「公言是也。」即日,命治兵。
〔治,直之翻;下同。〕
夏,四月,晉王命嗣燙將兵先進,軍于淶水,
〔淶水縣屬易州。淶,音來。宋白曰:李嗣源時屯淶水,扼祁溝諸關以伺賊勢。〕
閻寶以鎮、定之兵繼之。
7吳昇州刺史徐知誥治城市府舍甚盛。五月,徐溫行部至昇州,
〔吳以昇、常、宣、歙、池為徐溫巡屬。行,下孟翻。〕
愛其繁富。潤州司馬陳彥謙勸溫徙鎮海軍治所於昇州,
〔鎮海軍本治潤州。〕
溫從之,徙知誥為潤州團練使。知誥求宣州,溫不許,知誥不樂。
〔樂,音洛。〕
宋齊丘密言於知誥曰:「三郎驕縱,敗在朝夕。潤州去廣陵隔一水耳,此天授也。」知誥悅,即之官。三郎,謂溫長子知訓也。
〔為知訓死、知誥得權張本。知訓第三。〕
溫以陳彥謙為鎮海節度判官。溫但舉大綱,細務悉委彥謙,江、淮稱治。
〔稱治者,時人稱之耳。治,直吏翻。〕
彥謙,常州人也。
〔為陳彥謙垂死請於徐溫立己子張本。〕
8高季昌與孔勍脩好,復通頁獻。
〔高季昌為孔勍所敗,事見上卷太祖乾化二年。好,呼到翻。復,扶又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李荫
宋·鲖阳居士
梁·宝唱
晋·阮藉
清·刘心缶
(唐)羅隠
(明)戚继光
吴·支谦
(宋)岳珂
(明)沈德符撰
唐·虞世南
孔子
宋·庞安石
清·惠觉
元·宇文懋昭
(楚)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