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二百五十九 熙寧八年(乙卯,1075)-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二百五十九 熙寧八年(乙卯,1075)
起神宗熙寧八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一】甲午朔,不視朝。
丁酉,四方館使、康州刺史王道恭知雄州。先是,馮行己赴闕,上批:「雄州最當北邊衝要,不可久闕正官,中書、樞密院可速同選擬進呈。」因有是命。
戊戌,詔秦鳳路轉運判官劉定、提舉常平等事章楶提舉賑救饑民。初,定言涇原路民闕食,常平米不足,乞借省倉渭州二萬石、涇州德順軍鎮戎軍萬石,許之。至是,又詔定等提舉。定,七年九月九日使涇原。
庚子,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蔡挺為資政殿學士、判南京留司御史臺。挺先以疾賜告,至是從所乞也。
權同判軍器監、集賢校理俞充權發遣成都府路轉運副使。初,中書擬差判將作監范子奇,上批:「子奇方知工作次第,未可輟。」故以命充。
參知政事、右諫議大夫馮京守本官知亳州,權發遣戶部副使王克臣追一官,司封郎中、集賢校理丁諷落職監無為軍酒稅,著作佐郎、祕閣校理王安國追毀出身以來文字、放歸田里,內殿承制楊永芳追一官,汀州編管人鄭俠改英州。御史臺吏、前慶州錄事參軍楊忠信,檢院吏孔仲卿,撫州進士吴無至,並決杖編管,忠信郴州【二】,仲卿邵州,無至永州,忠信仍除名,永不敍用。俠既竄汀州,人多憐之,或資其行。呂惠卿憾俠不置,且惡馮京異議,欲藉俠以排去京并及王安國,乘間白上曰:「俠書言青苗、免役、流民等事,此眾所共知也;若言禁中有人被甲登殿詬罵,此禁中事,俠安從知此?蓋俠前後所言,皆京使安國導之。」禁中有人被甲登殿事,據俠言行錄,當是宿州狂人孫真也,事見九年五月三日戊午。據林希野史載,孫真事乃是九年四月一日,與鄭所言絕不相關,當別有被甲登殿者,非孫真也。野史「真」作「珍」,其注在九年五月三日真決配沙門島【三】時。
上亦疑焉,他日,問京曰:「卿識鄭俠乎?」對曰:「臣素不識俠。」侍御史知雜事張琥聞之,陰訪求京與俠交通狀。或語以京嘗從俠借書,遺之錢米,琥即劾奏:「京,大臣,與俠交通有跡,而敢面謾云不識。又俠所言朝廷機密事,非京告教,何得聞此?」上以章示京,京對「實不識,乞下所司辨」。琥又言:「俠自言京為之主。按京身為輔弼,政事有所未便,自當廷議可否,豈宜懷貳,陰結小人?若京實無此,俠當坐誣大臣之罪。俠雖逐,而京之事狀未明,乞追俠付獄窮治。」詔送御史臺,京乃言:「俠事因琥案劾【四】,則御史官屬不得無嫌,且朝廷不過欲見臣與俠有無往還問遺實跡耳。乞治于他司,或遣官就御史臺根究。」詔知制誥鄧潤甫同推究。琥請遣奉禮郎舒亶乘驛追俠於陳州,索其橐中文字,悉封上之。獄官又掠治俠,令具疏所以交通者,皆捕送獄。僧曉容善相,多出入京家,亟收繫考驗,取京門歷閱視賓客,無俠名。潤甫【五】等深探俠辭,多所連引,獄久不決,臺官皆不得歸家【六】。舊錄: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丙辰,上批:「御史臺推鄭俠事,追逮命官甚眾,而承制官司並不鎖臺守宿,間歸私家,可令具狀以聞。」朱本簽貼云【七】:本臺奏每夜輪三院直官與差制官一員或二員,皆宿,各不接見賓客。進呈訖,合刪。今附注此。
上以其枝蔓,有詔趣結絕,琥又言:「俠事連京,理須考實,而證左有所畏望,未肯盡情通說。勘司又被旨催迫,無緣窮究。況俠毀斥朝政,姍罵大臣,非有所恃,安敢如此?若不推見事情,明正國典,則小人朋比,何以禁止?乞令盡理根究。」從之。時十二月丙戌也。
俠素師事王雱【八】,而議論常與雱異,與安國同非新法,安國親厚之。嘗謂安國曰:「俠前後以書諫丞相,不聽,得無為人所誤?」安國曰:「安國言且不聽,子言彼豈肯信乎?彼作一事,必得四海九州怨怒,然後行之,何謂為人所誤。」及俠上書,安國索其草視之,俠不與,安國曰:「能言之者子也,能揄揚、流布于人者我也。子必以其草示我【九】。」俠曰:「已焚之矣。」俠詣登聞檢院上書,諷判檢院,延坐與啜茶【一○】,詢其所言,稱獎之。諷又嘗見京語及俠,京稱俠文辭甚佳,小臣不易敢爾。俠監安上門時,克臣為鹽鐵副使薦之。其逐也,有求於克臣,克臣命長子公約【一一】諭次子駙馬都尉師約饋之,師約曰:「師約連姻帝室,不敢與外人交,請具白金,大人自遺之。」克臣從之,遺俠以白金三十兩。俠往辭安國,安國謂曰:「子可謂獨立不懼矣。」于是,臺司鞫諷、安國及克臣子公約等,安國初不承,獄吏引俠使證之,俠見安國笑曰:「平甫居常自負剛直,議論何所不道,今乃更效小人欲為詆讕邪?」安國即承。永芳、忠信、仲卿、無至皆嘗與俠游者也。獄既具,上以京大臣,令推究官取信否狀,并問克臣、京等,皆引罪。潤甫及中丞鄧綰疏:「俠肆意謗訕朝廷,議罪投之遠方,此人臣之所共嫉。克臣以戚里受國厚恩,知俠國之所棄,而資給之。安國以下士擢置文館,而獎激狂妄,非毀其兄。及永芳、忠信等傳言惑眾,尤為可惡。雖犯在赦前,及元非朝旨推究之人,據其情狀,不可不懲。」遂罷京政事,俠遠徙,諷等皆得罪,曉容勒歸本貫。呂惠卿議當俠大辟,上曰:「俠所言非為身也,忠誠亦可念,豈宜深罪?」始,惠卿事安石如父子,安國負氣,惡其憸巧,數面折之,惠卿切齒。及安石罷相,引惠卿輔政,惠卿遂欲代安石,恐其復來,乃因俠獄陷安國,亦以沮安石也。安國既貶,上降詔諭安石,安石對使者泣。及再入相,安國猶在國門,由是安石與惠卿交惡。俠雖薦京宜為宰相,然實不識京。俠又稱元絳、孫永、王介凡四人,自言識絳,餘皆未識,而琥等獨斥京,蓋希惠卿風旨也。此段用王安國本傳、司馬光記聞、朱墨兩錄,并鄭俠言行錄刪修。鄭俠言行錄云:俠既停門局,本候郊霈調官出京,曰:「見羣臣誣罔天聽,懷不能已。」復取唐書魏徵、姚崇、宋璟及李林甫、楊國忠、盧〈木巳〉傳為兩軸,題其一曰正直君子社稷之臣事業圖,其一曰邪曲小人容悅之臣事業圖跡。在位臣僚欺君誤國之事,暗合林甫輩而反于姚、宋者,各以類標題,復為書上之:「事皆畫一。如大臣對御,以三路流民之因【一二】,皆為南北下各有田,若北旱則南,南荒又北。此皆誣罔上聽。臣乞勘會河東北、陝輔之民,自去冬今春流移至今不已,何人是南方有田者?又聞大臣奏對,多以天旱民流、百物失所、四方背畔、兵革不息為有天數。臣乞問其人為學周公邪【一三】,學孔子邪,學孟子邪?周公作無逸,歷陳人君之享國,或三四十年,或五六年,皆由『嚴恭寅畏天命』。『治民祗懼【一四】』則有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則有短。又曰『惟不欽厥德,乃早墜厥命』。使周公相陛下,而天旱民流、百物失所、四方兵革不息如此,周公曰天數乎?孔子告哀公曰:『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地妖【一五】,不能加也。』孟子告梁惠王曰:『殺人以刃與政,有以異乎?』又曰:『王無罪歲。』使孔、孟相陛下,而天旱民流、百物失所、兵革不息如此,孔子、孟子亦曰天數乎?然則羣臣所為學者,皆非周公、孔子、孟軻之道,而所以相陛下者,皆非周公、孔子、孟軻之存心,則陛下獨立無臣,何以為天下?臣所謂無臣者,非無羣臣也,無大臣也。所謂大臣者,非謂大旆高蓋、日食萬錢以自肥腯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而已。若高爵重祿則總歸於己,清資美職則分授子弟,中使相望於衢路,黃金並聚於私室,而天旱民流、百物失所、四方背侮、兵革不息,則曰天數,此為大臣,則屠沽僕隸,誰不克為?」又言:「當今臺諫譬如芻靈木偶人耳。」又言:「禁中有被甲登殿等事,願陛下登宣德門宣示臣庶。臣之所言是邪,乞懲戢近臣,毋得公肆欺誕以危社稷;所言非邪,乞斬臣於眾人之前,以塞流言洶洶之路。」奏入,執政大怒,言于上,以為謗訕朝廷,追毀出身以來文字,送汀州編管。俠既行,呂惠卿入對,上問:「鄭俠一小官,如青苗、免役等事,容于道路聞之,至如被甲登殿、禁中君臣對面言之,何聞之速且詳?」惠卿對曰:「俠前後所言,皆馮京手錄禁中事,使王安國持示導之使言也。」京與惠卿同列,議多矛盾,惠卿諂事荊公,為安國所疾,屢諷其兄不寤,故惠卿並中之。京一日早朝,留身奏事,上問:「卿,大臣,知朝廷有不便事,何惜自言,乃委令鄭俠入文字?緣小官論列朝廷大事,理自不順,略行貶竄,物論甚不然。」京惶駭對曰:「臣與鄭俠素不相識。」上方疑之,御史知雜張琥劾京備位輔弼,乃結交小人,使謗訕朝政。京奏鄭俠去貶所未遠,乞追回對証,使虛實有歸。遂付臺推勘。俠行至太康,忽見奉禮郎舒亶來搜衣橐【一六】,橐中有銀三十兩,乃王度支克臣所贐;又得諫疏二帙【一七】,皆先朝名臣奏藁及韓、范、司馬等所言新法不便事,題曰「楊君所贈」。楊君者,名忠信,時為御史臺知班,嘗應四月一日詔書言新法不便,俠監門日,忠信來謁,曰:「御史臺職在諫爭,皆緘口不言,足下一監門爾,乃上書不已,是言責在監門而臺中無人也。」探懷中書授俠曰:「以此為正人助。」是時,御史皆惠卿黨,必欲文致京與安國之罪。京素不識俠,見其數言事,屢對判檢院丁諷稱之。俠每遣門人吴無至詣檢院投匭,輒咨嗟曰:「當今臺諫不言,鄭監門乃能屢入文字邪!」且為無至言馮參政再三稱獎之語,然實未嘗使安國傳道禁中事,諸所從得,乃內殿崇班楊永芳語也。先是,永芳與俠鄰居,每言新法不便,且憤大臣誣罔之語,多為俠發之。俠罷門局時,于太廟街行,邂逅祕閣校理王安國,安國馬上舉鞭揖俠曰:「賢可謂獨立不懼。」因隨俠至所居,借前後奏草,俠答以未嘗存留,安國言:「亦見閣下與家兄書,家兄主張太過,雖安國之言亦不見聽,況閣下乎?」俠曰:「不意丞相一旦為小人所誤,以至於此。」安國曰:「是何為小人所誤!家兄所見不同,自以為人臣子,不當避四海九州之怨,使四海九州之怨盡歸於己,方是臣子盡忠于國家。」俠曰:「未聞堯、舜在上,夔、契在下,而有四海九州之怨。」安國以為然。至是赴對,安國初猶不肯承,直至廷辨,俠責安國曰:「凡對制使,不當有隱,口所言者,安得諱之邪?天地神示、宗廟社稷、日月星辰、五嶽四瀆之靈,皆在左右,學士欲誰欺?」安國乃伏。獄成,俠坐改送英州編管,楊忠信郴州【一八】,吴無至道州,二人皆真決。馮京罷政,知亳州;丁諷落職,監無為軍酒稅;王安國追毀告身,放歸田里;王克臣、楊永芳各奪一官。
詔真定府、邢趙洺磁相州被災戶合輸預買紬絹及賒買官絹錢並倚閣,須夏熟。又詔倚閣河東路被災戶和糴糧草。
辛丑,察訪荊湖路常平等事蒲宗孟言:「近制,民以手實上其家之物產,而官為注籍,以正百年無用不明之版圖,而均齊其力役,此天下之良法也。然縣災傷五分以上【一九】則不與焉,且留以竢豐歲。以臣觀之,使民自供手實,無所擾也,何得待其豐穰哉?願詔有司,不以豐凶弛張其法。」從之。呂惠卿為手實法,奉使者至析秋毫,天下病之,而宗孟乃有此奏。諫官范百祿言:「造簿手實,告匿有賞。為是法者欲民之均,推而行之,恐不如法意,至於騷動。戶令雖有手實之文【二○】,而未嘗行。蓋謂使人自占,必不盡數供通,而明許告言,則家家有告訐,人人為仇怨,禮、義、廉、恥何可得哉?」據百祿舊傳云【二一】,百祿為諫官,即論此,今附見宗孟奏後。百祿為諫官,乃二年五月二十七日,而七年七月十九日方行手實法也。
張方平言:「臣竊聞昨有新制,開列條目,自府畿至諸路郡縣,令人戶各自供通財產手實狀,有所隱漏者許人陳告。近已施行,公私勞敝,鄉閭甚擾,但憂增益賦調,不復更事生業,必有姦猾漸相告訐,窺圖賞利,獄訟繁興,政令浸以滋張,民德何以歸厚?況中戶以下,鮮有蓋藏,田蠶所收,歲有厚薄,戶等耗登,何常之有?不惟煽惑人情,更有紛亂。新法以建議者內為之主,故當職者人無敢言。向者朝廷所立法制,蓋以便民為本,因以成國之利。今茲一事,專用撓人,徒騷擾于天下,實無濟于國家,伏望聖明,博行體問。忠於國者必言其無益,慮於民者當明其非便,憂深思遠,早垂止罷【二二】,庶令億兆欣戴天恩。」是歲十月,卒罷手實法。方平奏,今附見,不知其時也。
壬寅,熙河路蕃官趙濟忠等見延和殿,授濟忠崇儀副使,餘除官、賜袍帶有差。
詔蠲懷、衛州第四等以下戶去年秋料、役錢,以民乏食故。
乙巳,詔熙河路六處置場買馬,罷原渭州、德順軍買馬場。
賜真定府路安撫司回易本錢二萬緡。從本司請,佐軍用也。
兵部、司農寺言,諸路每歲解發引見義勇、保甲,今定開封府界保甲、五路義勇每萬人取一人,五路保甲萬五千人取一人,庶令逐路霑恩。從之。
知成都府蔡延慶言邛部川蠻主苴尅等願賣馬,詔延慶優加犒設,以招來之。議者謂成都府路可市馬,故委延慶領其事。後延慶又言:「威、雅、嘉、瀘、文、龍州,地接烏蠻【二三】、西羌,皆產大馬,請委知州、寨主以錦綵、茶絹折買。」從之,仍委延慶提舉。威、雅、文、龍買馬,在三月十八日,今并入此【二四】。八月一日詔云云,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罷。
詔中書檢正官有兼局當給添支處,增給一處,餘官毋得援例。時馬珫、范純粹為檢正官,又判兵部,乞以兵部添支為茶湯錢兼給故也。
丙午,詔大名府、澶定二州守城各镝十萬人行營、軍器,馬軍二分,步軍八分;文彥博、薛向、康衛編排,不足,以諸州軍守城之餘充,又不足,具數以聞。
賜江南東路上供米三萬石,均給災傷州軍。
開封府界、京東、京西路黃牛并水牛角,并許通商。
庚戌,冀州言:「散直王達與侍禁李可觀等督役治州城,雨壞二十六步。法寺當達公罪杖,會赦原,中書擬達罰重難差遣一次。」上批:「河北諸城工役方興,若容其怠慢,功成未幾而摧塌,恐枉費人力,緩急誤事。可觀等罰銅,達決杖。」
詔河北同提點制置屯田使、皇城使、廉州團練使閻士良復五路都鈐轄資序,久任。士良,治平初責降,後稍復任使,至是,遂還舊資。
詔權御史臺推直官蹇周輔劾前餘姚縣主簿李逢于徐州。初,沂州民朱唐告逢有逆謀,提點刑獄王庭筠【二五】等言其無結構之跡,但逢謗讟朝政,或有指斥之語及妄說休咎。雖在赦前,且嘗自言緣情理深重,乞法外編配;告人虛妄,亦乞施行。上疑未得實,故遣周輔先具初劾大情以聞。哲宗舊錄蹇周輔傳云:會有上變,告餘姚主簿李逢謀為不道。捕繫沂獄,部使者請并告人按之,謂逢語意雖悖,無實狀。上疑之,遣周輔往。至則悉得逢姦狀,且連逮宗室子世居。詔御史府集臺諫官雜治,于中參驗,卒無異辭,神宗益知其精敏可屬以事,即擢開封府推官。邵氏見聞錄云:呂惠卿起李逢獄,事連李士寧。士寧有道術,王安石居喪江陵,與之同處數年,惠卿意欲併中安石也。司馬光紀聞云:李士寧者,蓬州人。自言學道,多詭數,善為巧發奇中,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而詞理迂誕,有類讖語,專以妖妄惑人。周遊四方,及京師,公卿、貴人多重之。人未嘗見其經營及有囊橐,而資用嘗饒,卒有賓客十數,珍饌立具,皆以為有歸錢術,王介甫尤信重之。熙寧中,介甫為相,館士寧于東府且半歲,日與其子弟遊。及介甫將出金陵,乃歸蓬州。宗室世居者,太祖之孫,頗好文學,結交士大夫,有名稱,士寧先亦私入睦親宅與之遊。士寧以為太祖肇造,宗室子孫當享其祚,會仁宗有賜英宗母仙遊縣君【二六】挽歌,微有傳後之意,士寧竊其中間四句,易其首尾【二七】,密言世居當受天命以贈之。世居喜,賂遺甚厚。
壬子,秦鳳等路都轉運使【二八】熊本言:「收復洮、隴,開斥土地,尚未墾闢【二九】。設官置吏,以至招納蕃夷、屯聚軍馬,支費甚廣,較其所入,惟酒稅、市易、茶、鹽為多,而盡歸經略司。雖臣以區區之見粗嘗規畫,然而移用本息,付任官吏,不在轉運司。今蕃部悉更向順,而經略使王韶已被召命,即金穀調度,自當歸之有司。」中書門下奏,欲令本與經略使高遵裕同共相度以聞,上批:「可改云宜令熊本與高遵裕同共相度,轉運、經略司合分認管轄事件,疾速聞奏。」
詔:「陝西近經雪寒,僵尸滿道,深可憫傷,其令永興、秦鳳、河東路都轉運司速分遣官收瘞,以三司錢給其費。」
賜外都水監丞程昉度僧牒千,給濬汴河功費。
詔他官權御史中丞,不以官職高下雜壓,並從本班。七年九月壬子可考。
甲寅,權發遣荊湖南路轉運副使蔡燁言,招諭溪洞蠻舒光旦、楊晟堅歸順,乞各補一官、給俸,令守其地。詔補光旦右班殿直、晟堅三班借職。
詔罷諸將參謀。初,置三十七將,許舉武學生充參謀,諫官范百祿言:「邊事未有機警,何用布衣參謀?徒長奔競耳。」又言:「今大帥未命而已除將佐,有以恩澤用,有以潰敗收,有未嘗經戰陣,有以故羣盜得官者。願詳覈其素,察所長參任之,列甚無狀者十有四人姓名,日付之新格,責以訓練。所至長吏不得預,然皆觕暴之才,可為人指縱,未可涖眾也。況委之辟使臣、察官吏,小人處此必乖戾。願依畿縣舊制,將佐專部分教閱,即付之州縣,而罷參謀。」上納之。
詔:「聞永興、秦鳳、河東路民饑死者相屬,累戒監司給錢、穀賑濟,而官吏未悉究心,其令逐路轉運司及所差官詣所部州軍救恤,具死亡埋瘞數上司農寺。」
鄜延路經略司趙卨言,涉春以來,下戶尚多闕食,今堡寨成塹未興工者凡四十餘萬工,願於常平省倉支錢、米二萬貫石,募貧民以充役。從之。
乙卯,詔融州融水縣尉蒙鼎換右侍禁,充宜、融州極邊寨柵主兵任使。從知桂州劉彞薦也。
詔察訪體量官使回,具所至知州、通判為治實狀上中書,武臣上樞密院;諸路監司、提舉司各置簿,錄知州、通判功過,得替前一月就移者,離任半月上中書、樞密院;待制、觀察使以上不用此令。六年八月己卯,察訪官先有此令。
詔諸路轉運司失計置錢物【三○】,及本路自可移用不闕而過為約度,妄有申請支撥,并妄訴免、指占上供錢物者,並委三司奏劾。
又詔開封府人戶去年納外,殘零秋稅願納見錢者聽。
是月,詔張方平歸宣徽院供職,罷知青州。先是,方平與滕甫易任,方平又辭。上問方平:「祖宗禦敵之策孰長?」方平曰:「太祖不勤遠略,如夏州李彞興、靈武馮暉、河西折御卿,皆因其酋豪【三一】,許以世襲,故邊圉無事。董遵誨捍環州,郭進守西山,李漢超保關南,皆十餘年,優其祿賜,寬其文法,而少遣兵。諸將財力豐而威令行,間諜精審,吏士用命,賊所入輒先知,併兵禦之,戰無不克,故以十五萬人而獲百萬之用。終太祖之世,邊鄙不聳,天下安樂。及太宗平并州,欲遂取燕薊,自是歲有契丹之虞,曹彬、劉廷讓【三二】、傅潛等數十戰,各亡士卒十餘萬。又內徙李彞興、馮暉之族。繼遷之變,三邊皆擾,而朝廷始旰食矣。真宗之初,趙德明納款,及澶淵之克,遂與契丹盟,至今人不識兵革,可謂盛德大業。祖宗之事,大略如此,亦可以鑒矣。近歲邊臣建開拓之議,皆行險徼倖之人,欲以天下安危,試之一擲,事成則身蒙其利,不成則陛下任其患,不可聽也。」上曰:「慶曆以來,卿知之乎?元昊初臣,何以待之?」方平曰:「臣時為學士,誓詔封冊,皆臣所草。」具言本末,上驚曰:「爾時已為學士,可謂舊德矣。」因及契丹事,上問:「蕭禧將復來,敵意安在?」方平曰:「敵自與中國通好,安於豢養,吏士驕惰,實不欲用兵。昔蕭英、劉六符來,仁宗命二府置酒殿廬,與語,英頗泄其情,六符數目之,英歸,竟以此得罪。今禧黠人,願如故事,令大臣與議,無屈帝尊,與彼交口。」上曰:「朕念慶曆再和之後,中國不復為善後之備,故修戎事為應兵耳。」方平曰:「應兵者,兵禍之已成者也。消變於未成,善之善者也。」又問河東地界,方平曰:「嘉祐二年,敵使蕭扈嘗言之,朝廷討論之詳,命館伴王洙詰之,扈不能對,錄其條目,付扈以歸。」因以藳上之。詔方平歸宣徽院供職,實錄無日月,蘇軾銘方平墓云:方平每辭去,上輒遷延之,三易其期,遂詔方平歸院。亦不記是何時。按御集,方平罷知青州,依舊宣徽使,乃八年正月二十二日事。又按方平新、舊傳,因辭青州得對,面進英宗立神宗手詔十五字,遂有是命。今併附此。墓銘乃不載進手詔事,似為方平隱此,然本傳載方平自陳徙南京過闕,上欲除方平宣徽使,留京師,王安石不可。按安石以七年四月罷相,方平十月徙南京過闕,此時安石不在相位,本傳誤也。安石言方平不可留京師,實三年正月未除陳州以前事。蘇轍龍川略志云:予從張安道判南都【三三】,聞契丹遣汎使求河東界上地,宰相王安石謂咫尺地不足惜,朝廷方置河北諸將,後取之不難。及北使至,上親臨軒,諭之曰:「此小事,即指揮邊吏分畫。」使者大喜,出告人曰:「上許我矣。」有司欲與之辨,卒莫能得。予聞之,以問安道,安道曰:「昔在慶曆中,契丹遣劉六符等來議和親,未至。燕人有梁濟世為雄州諜者,嘗以詩書教契丹公卿子弟,先得其國書本以獻。仁宗性畏慎【三四】。時呂許公為相【三五】,奏曰:『蕃國求和親,漢、唐所不免,徐議定以答之者耳,無深憂也。』仁宗深以為然。及六符至殿,上讀書如平時,無所問。六符失色,咨嗟出,至殿外幄次曰:『事已漏矣。』由此有司與之評議,無甚難也。今兩朝地界,犬牙相入,非朝廷所詳。若以實答之,一付邊臣議定以聞,邊臣以疆埸為職事,敢不盡力,而其可否尚在朝廷,事莫便于此,何必面與之決?」按蕭禧初以七年三月十九日來,此時方平實在陳州,未除南京。禧再以八年三月八日來,此時方平實在宣徽院供職。與轍言此事,當是七年在陳州時;及是冬還朝,上聞禧當復來【三六】,因問方平,方平遂具以白上也。或方平既白上,後在南方更與轍追說舊事耳。方平所論,蓋專與王安石相反,故詳記之。陳師道談叢云:故事,歲賜契丹金繒服器,召二府觀焉。熙寧中,張文定公以宣徽使與召,眾謂天子修貢為辱,而陛下神武,可一戰勝也。公獨曰:「陛下謂宋與契丹凡幾戰,勝負幾何,兩府八公皆莫知也。」神宗以問公,公曰:「宋與契丹大小八十一戰,惟張齊賢太原之戰才一勝耳。陛下視和與戰,孰便?」上善之。按師道所云當考,姑附注此,或當修入正文,更詳之。
丙辰,知郢州、太常博士、監察御史裏行唐淑問乞解官尋醫,從之。此必有故,而淑問本傳略不載此,當考。
以御侍朱氏為才人。
詔黃河向著隄岸榆柳,自今不許采伐。後又詔雖水退背隄岸,亦禁采伐。初,大名府修城,伐河隄林木為用,都水監丞程昉以為言,故禁之。
丁巳,詔大宗正司,具嘉祐七年自濮安懿王邸從先帝入內,不曾經治平二年特旨轉官宗室人數以聞。于是,右羽林軍大將軍、衛州團練使仲騑領汝州防禦使,漢州團練使仲伋領沂州防禦使,昭州團練使仲濬領解州防禦使,楚州團練使仲越領華州防禦使,賀州團練使仲遷領登州防禦使。仲騑等五人遷官,在二月十三日,今并書之。
權永興軍等路轉運使皮公弼言:「交子之法,以方寸之紙飛錢致遠,然不積錢為本,亦不能以空文行。今商、虢、鄜、耀、紅崖、清遠鐵冶所收極廣、苟即冶更鑄折二錢,歲除工費外,可得百萬緡為交子本。」并上可行十二事。上批:「可如所乞,委公弼總制營辦。」二月二日、二十九日,三月五日可考。食貨志第六卷載公弼此奏,與實錄並同。
戊午,鎮南節度推官、中書戶房習學公事徐禧為太子中允、館閣校勘、權監察御史裏行。
詔:「方農作時,雨雪頗足,流民所在,令州縣曉告丁壯各歸鄉土,並聽結保。經所屬給糧,每程人米豆共一升,幼者半之,婦人準此,州縣毋輒驅逐。」
同管勾外都水監丞程昉言,開滹沱、葫盧河直河淤田、繫浮橋、回閉水继等部役官吏勞績,別為三等,乞推恩。從之。朱本簽貼云:部役賞功常事,法不當書,遂削去。新本仍存之,此可見程昉邀功生事也。四月十七日,當考。
己未,洮西緣邊安撫司言:「去歲夏秋旱,羌戶殍死者眾。自收復洮、河,羌人止知畏威,而未識朝廷之惠。今此饑歉,若官為糜粥,賑其饑急,計米一升可給三人,則百石當濟三千人矣。自二月盡五月,給米千五百石,費不多而惠極博。」上批:「依奏。速令經略安撫司指揮相度,於蕃市聚集之地給散,如數少即量增之。」
交趾郡王李乾德表言,恩情州首領麻泰溢是本道定邊州人,移住恩情,今改稱儂善美,與其屬七百餘人逃過省地,乞根問。先是,廣南西路經略使沈起言:「知恩情州儂善美與其家屬等六百餘人歸明至七源州。臣勘會儂善美等,舊係省地七源州管下村峒,往年為交趾侵取,改為恩情州。以賦役誅求煩苦來歸,不納,必為交趾所戮。」詔聽歸明,厚加存恤。至是,乾德以為言,乃詔廣西路經略司勘會牒報,賜乾德詔不許。賜詔語不許,據交趾王傳。
又詔秦鳳等路提舉買馬監牧司,相度起發馬綱合住月及所住月如何養飼,具利害以聞。
又詔去年災傷流移戶請過常平錢穀,檢按實係全戶流移者,未得責同保人代輸,候歸業日取旨,仍總具諸縣逃戶數以聞。
庚申,詔前泉州惠安縣主簿辛有儀與注合入官,管勾河南府中嶽廟一任,仍給本官俸。以有儀罷任,至南劍州遇谿水漲,全家溺死故也。
權知睦州吴安世言:「杭、蘇、秀州發遣歸順下吉州蠻人商大、商九等十戶于臣州,給以絕戶田,五口者一頃。緣蠻人暴露寖久,多有寒饑,雖給山地使之開墾,未有地利,又無鄰里借助,乞更給口食半年。仍乞諸路蠻人請佃,未係耕作收成之月,從給田後更支口食準此。」從之。
辛酉,詔大理寺丞景思誼免勒停,贖銅四十斤,不為例。思誼坐知春州失入人死,當贖銅三十斤、勒停,上以思誼兩兄皆戰沒,母老無兼侍故也。
詔河北諸將下兵馬見有差出在諸處屯駐守把者,可責立日限,令以不係將下人疾速代歸本將訓練。此據御集。
賜景靈宮使、昭德節度使、兼侍中曹佾朝陽門外飛猛第一空營修建佛寺。從所乞也。御集。
是月,雨木冰。實錄係之乙卯。
注 釋
【一】春正月「正」字原脫,據閣本、活字本及宋史全文卷一二、編年綱目卷二○補。
【二】郴州「郴」原作「柳」,據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六五鄭俠貶黜改。
【三】決配沙門島「門」字原脫,據本書卷二七五熙寧九年五月戊午條補。
【四】俠事因琥案劾「案」原作「妄」,據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六五鄭俠貶黜改。
【五】潤甫「甫」字原脫,據同上書及涑水紀聞卷一六補。
【六】臺官皆不得歸家「家」字原脫,據同上二書補。
【七】朱本簽貼云「云」下原衍「云」字,據閣本刪。
【八】俠素師事王雱「師」字原脫,據涑水紀聞卷一六補。
【九】子必以其草示我「草」原作「章」,據同上書改。
【一○】延坐與啜茶「坐與」二字原倒,據同上書乙正。
【一一】克臣命長子公約「命」字原脫,據同上書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六五鄭俠貶黜補。
【一二】以三路流民之因「因」原作「困」,據閣本、活字本改。
【一三】臣乞問其人為學周公邪「人」原作「臣」,據閣本改。
【一四】治民祗懼「治民」與「祗懼」原倒,據尚書無逸乙正。
【一五】天災地妖「妖」,西塘先生文集卷一十一月初一日狀作「殃」。
【一六】忽見奉禮郎舒亶來搜衣橐「橐」原作「裳」,據閣本及下文改。
【一七】又得諫疏二帙「二」原作「乙」,據閣本及宋史卷三二一鄭俠傳改。
【一八】楊忠信郴州「楊」原作「陽」,「郴」原作「彬」,據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六五鄭俠貶黜改。
【一九】災傷五分以上「災傷」二字原倒,據閣本及長編紀事本末卷七三手實乙正。
【二○】戶令雖有手實之文「戶令」原作「人戶」,據閣本、活字本及宋史卷三三七范百祿傳改。
【二一】據百祿舊傳云「云」原作「又」,據閣本改。
【二二】早垂止罷「早」原作「旱」,據閣本、活字本及樂全集卷二六論手實狀改。
【二三】烏蠻「烏」原作「鳥」,據閣本及宋史卷一九八兵志改。
【二四】今并入此「此」原作「上」,據閣本、活字本改。
【二五】王庭筠「庭」原作「廷」,據本書卷二六一熙寧八年三月丙申條、宋史卷二○○刑法志改。
【二六】仙遊縣君「仙」原作「山」,據閣本、活字本及涑水紀聞卷一六改。
【二七】易其首尾同上書「尾」下有「四句」二字。
【二八】都轉運使「轉」字原脫,據宋史卷三三四熊本傳補。
【二九】尚未墾闢「墾」原作「懇」,據閣本、活字本改。
【三○】失計置錢物「失」原作「先」,據閣本改。
【三一】皆因其酋豪「酋」原作「部」,據閣本及宋史卷三一八張方平傳、蘇東坡集後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誌銘改。
【三二】劉廷讓原作「劉延謙」,據宋史卷五太宗紀、卷二五九劉廷讓傳改。
【三三】予從張安道判南都「判」字原脫,據龍川略志卷四補。
【三四】仁宗性畏慎「性」原作「生」,據閣本、活字本及同上書改。
【三五】時呂許公為相「呂」字原脫,據同上書補。
【三六】上聞禧當復來「聞」原作「問」,據閣本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李纲
后蜀·彭晓
(清)四明西亭凌雪
宋·曾巩
(清)乐钧
(明)楊英
(明)陈贞慧
蔡襄
(南朝梁)沈约
西晋·聂道真
明·冯元成
(清)沈复
唐·释道宣
周·尹文
唐·李世民
清·苌乃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