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七-重修臺灣府志
卷七
典禮
慶賀接詔迎春耕耤祭社稷救護鄉飲酒鄉約祠祀
國家車書同軌,禮樂昭明,祀事備矣。我皇上建中立極,震疊加以懷柔,島嶼亦河嶽之餘也。夫禮以定民志,合道德風俗之同,而敬寓焉,非徒肅觀瞻也;祀以事神致福,有崇德報功之義,而誠感焉,非徒薦馨香也。敬共執事,其可忽諸?志典禮。
慶賀
接詔
迎春
耕耤
祭社稷
救護
鄉飲酒
鄉約
祠祀
·慶賀
舊遇行慶賀禮,皆在郡學明倫堂。康熙五十年,台廈道陳璸始擇地於永康里,建萬壽亭;前立午門,旁列朝房,亭後為祝聖殿。五十六年,台廈道梁文科重修;環以牆,東西闢門曰敷文、振武。六十年■〈風貝〉風,圯。雍正元年重建;後置僧舍,奉香燈。有香燈田五十甲,在彰化赤塗崎莊,年收租粟一百石;康熙五十五年,諸羅令周鐘瑄置。又園二十五甲,在諸羅西港仔,年納廍餉半張,本前總鎮歐陽凱官莊;雍正五年,巡道吳昌祚同總兵官林亮移置僧舍。
凡遇萬壽聖節、元旦、冬至,文武各官於前一日齋沐,率所屬赴明倫堂習儀。至期,四鼓穿朝服,齊到萬壽亭。文武分東西班,行三跪九叩禮;同知為糾儀官。至若萬壽聖節前後三日,文武各官俱穿朝服,五鼓到萬壽亭坐班。至期,行慶賀禮。
進表儀注:萬壽聖節、元旦、冬至,每於二月前涓吉拜進賀表。前一日,本官結綵於門,合屬皆齋沐。本日清晨,設龍亭於大堂正中,設儀仗於露台上(東西),設鼓樂於露台(南東、西北向),設表案於龍亭前,設香案於表案前。鼓初嚴,率屬具朝服。次嚴,禮生引班首詣香案前滌印;用印訖,以表置於案。鼓三嚴,各官入班。司班唱:『班齊』;司禮唱:『跪,叩首,……(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樂止』。司禮引班首升自東階,詣香案前;唱:『跪』,傳唱:『眾官皆跪』。執事者以表跪授班首,捧置綵亭中;即於露台下跪送,由海船賫送至福建總督衙門附進。
表箋式(歷年加上徽號並一應慶賀表箋,俱由內閣臨期撰擬;不備載)
皇上萬壽、元旦、冬至表式
福建某衙門某官某等誠歡誠忭,稽首頓首上言:伏以德統乾元,首正六龍之位;建用皇極,宏開五福之先。恭惟皇帝陛下,率育蒼生,誕膺景命。撫時出政,八風順而嘉穀蕃昌;受籙敷猷,萬國寧而俊民樂育。太平有象,歷服無疆。臣等恭遇熙朝,欣逢聖誕(或正旦、長至);身羈職業,心戀闕廷。伏願玉燭長調,慶雍熙於九牧;金甌永固,登仁壽於萬年。臣等無任瞻天仰聖,踴躍歡忭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
·接詔
總督遣官賫送詔書,舟進鹿耳門,隨傳報各文武官員具龍亭、彩輿、儀仗、鼓樂出西關外接官亭迎接。捧詔書置龍亭中,南向,文武官員具朝服,北向跪迎,鼓樂前導。至明倫堂,文武各官分東西序立。賫送官東立、西向。禮生唱:『排班』;樂作,行三跪九叩禮。賫送官捧詔授展讀官跪受,詣開讀案前宣讀,眾官跪聽。讀畢,展讀官捧詔授賫送官捧置龍亭中。眾官行三跪九叩禮,畢,皆退。將詔交知府分送各縣衙門,宣讀頒布。
·迎春
有司預期塑造春牛並芒神於東郊外春牛亭。立春前一日,府、廳、縣率屬俱穿蟒袍補服,至春牛亭。通贊導至拜位,唱:『就位(各官俱就拜位)。上香,鞠躬、拜,興;拜,興』。初獻爵、再獻爵、三獻爵,讀祝文。讀畢,通贊又贊兩拜。禮畢,簪花(各官俱簪花)。上席,酒三巡。屬官先行、長官次之,春牛隨後;迎至府、廳、縣頭門外,土牛南向、芒神西向。
鞭春儀注:本日清晨,備牲醴、果品,府、廳、縣率屬俱朝服。通贊導至拜位,唱:『就位,鞠躬、拜,興;拜,興』。初獻爵、再獻爵、三獻爵,讀祝文。讀畢,通贊又贊兩拜,興。導至土牛前,各官執綵仗排立兩旁。通贊贊:『長官擊鼓』(凡三擊);遂擂鼓(鼓手自擂)。贊:『鞭春』,各官擊牛者三;揖,平身。通贊導至芒神前;揖,平身。禮畢。
土牛式
土牛胎骨用桑拓木,身高四尺(按四時)、長三尺六寸(按三百六十日);頭至尾長八尺(按八節)、尾長一尺二寸(按十二時)。鞭用柳枝,長二尺四寸(按二十四氣)。牛色以本年為法:頭、角、耳用本年天干,身用本年地支,蹄、尾、肚用納音(天干甲、乙屬木,色青;地支亥、子屬水,色黑;納音,如甲子年立春納音屬金,用白色。餘倣此)。籠頭、拗、索,以立春日日干為籠頭色,拗用桑柘木;索孟日用麻(謂寅、申、巳、亥日)、仲日用苧(謂子、午、卯、酉日)、季日用絲(謂辰、戌、丑、未日)。造牛以冬至節後辰日,於歲德方取水土(甲年東方甲位、乙年西方庚位、丙年南方丙位、丁年北方壬位、戊年東南方戊位、己年東方甲位、庚年西方庚位、辛年南方丙位、壬年北方壬位、癸年東南方戊位)。
芒神式
芒神服色用立春日支辰受克為衣色,克衣為繫腰色(如立春子日屬水,衣取土克水,用黃色;繫腰取木克土,用青色。餘日倣此)。頭髻用立春日納音為法(金日平梳兩髻,在耳前;木日平梳兩髻,在耳後;水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後、左髻在耳前;火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後;土日平梳兩髻,在頂直上),罨耳用立春時為法(從卯至戌八時,罨耳用手提,陽時左手提、陰時右手提;從亥至寅四時,罨耳或揭、或掩,寅時揭從左邊、亥時揭從右邊,子、丑二時全戴。蓋寅、亥時為通氣,故揭一邊;子、丑時為嚴凝,故全戴),鞋、褲、行纏以立春納音為法(逢金、木繫行纏、鞋、褲,金行纏左闕,懸在腰左;木行纏右闕,繫在腰右。水日俱全。火日俱無。土日著褲,無行纏、鞋子)。老、少以立春年為法(寅、申、巳、亥,老;子、午、卯、酉,壯;辰、戌、丑、未,幼。身高三尺六寸,按一年三百六十日)。
·耕耤(照雍正五年頒行)
耤田壇位:京師先農壇高四尺二寸、寬五丈。臺灣壇制,高二尺一寸、寬二丈五尺。先農牌位高二尺四寸、寬六寸;座高五寸、寬九寸五分。紅牌金字,填寫「先農之神」。壇後正房三間,配房各一間。正房中間供奉先農神牌,東間收貯祭器、農具,西間收貯耤田米穀。配房東間置辦祭品,西間令看守農民居住。壇廟耤田之外,周圍築土為牆,開門南向。
耕耤日期:每年十月初一日,禮部頒時憲書,預擇日期奏聞,行文各省督、撫轉飭所屬同日一體遵行。前期,致齋二日。
祭品:帛一(青色)、羊一、豕一、鉶一、簠一、簋一、籩一、豆四。
器具:農具赤色,牛黑色,耔種箱青色。所盛耔種,照本省土宜。擇勤謹農夫二名,免其差役、給以日糧,令看守壇宇、灌溉耤田,敬謹收貯所收米粟,以供各該處祭祀之粢盛。
儀注:祭日,巡台滿漢御史、總鎮、巡道、知府率所屬俱穿朝服到壇。通贊生導詣盥洗所,盥手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主祭官就位(就拜位),陪祭官各就位。瘞毛血』。迎神,通贊生導主祭官陞壇就位(就神位前),唱:『上香』;又上三塊香。通贊唱:『跪,……(行三叩禮)興,復位』(復拜位)。安神,行三跪九叩禮,興;進帛、進爵。行初獻禮,通贊唱:『詣酒尊所』;主祭官詣酒尊所。通贊唱:『司尊者舉冪酌酒,詣先農神位前,就位,跪』。通贊唱:『陪祭官皆跪。獻帛、獻爵,叩首;興,詣讀祝位,跪。讀祝文(讀畢);三叩首,……興,復位』。行亞獻禮,通贊唱:『詣酒尊所』;主祭官詣酒尊所。通贊唱:『司尊者舉冪酌酒,詣先農神位前,就位,跪』。通贊唱:『陪祭官皆跪。獻爵,叩首;興,復位』。行終獻禮,儀同亞獻。徹饌、送神,行三跪九叩禮,興。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通贊生導詣燎所,焚祝、帛,復位。禮畢。午時行耕耤禮,知府秉耒、佐貳執青箱、知縣播種外,州、縣正印官秉耒、佐貳執青箱,播種。耕時,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農夫終畝耕畢,各官率屬暨耆老農夫望闕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祭社稷
凡府、州、縣,皆有社稷壇。春、秋二祭,俱用仲月上戊日。主祭官前三日齋戒,將祭之前一日省牲、治祭物、潔籩豆,掃除壇上下及設幕次中門(是夕獻官以下就幕次宿)。本日,獻官以下俱夙興。執事者陳設,其壇坐南、向北;設社位於稷之東、設稷位於社之西。每位羊一(用匣盛貯,未啟蓋。居左,在籩之北)、豕一(用匣盛貯,未啟蓋。居右,在豆之北);籩四,盛棗、栗、形鹽、薧魚(居左,在羊之南);豆四,盛韭菹、醓醢、〔菁菹〕、鹿醢(居右,在豕之南);簠二,盛黍、稷(居籩之左);簋二,盛稻、粱(居豆之右);鉶一,盛和羹(居中左,籩、豆之南);帛一(黑色,長一丈八尺;用筐裝貯。未上)。別設一小案(閣祝版、香爐,居壇正中)。獻官具祭服,執事者捧祝版,至幕次僉名(僉畢,捧置案上)。執事者取毛血盤,置神位前牲案下;實酒於尊,加冪(在壇下東北)。置水於盆,加帨(在壇下西北)。焚香,燃燭明炬。通贊唱:『執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獻官就位』。引贊引獻官就拜位。通贊唱:『瘞毛血』,執事者以毛血瘞於坎(在西北隅),啟牲匣蓋。通贊唱:『迎神。跪,叩首、叩首、叩首;興,平身』。獻官以下俱一跪三叩;興,平身。又唱:『奠帛,行初獻禮』。司帛者捧帛、司爵者捧爵,各立以俟。引贊贊:『詣盥洗所』。獻官詣盥洗所。執事酌水進巾,獻官盥手。贊:『詣酒尊所』。獻官詣門尊所。司尊者舉冪酌酒,注酒於爵。贊:『詣社神位前』。獻官陞自左階,至神位前。贊:『奠帛』。捧帛者自右進於獻官,獻官受而舉之;仍自左授於執爵者,奠於神位前。贊:『俯伏;興,平身』。獻官俯伏;興,平身。贊:『詣稷神位前』……(儀同前)。贊:『詣讀祝位』。獻官詣讀祝位。贊:『跪』。獻官跪。贊:『眾官皆跪』。贊:『讀祝』。讀祝者取祝跪讀於獻官之左。讀畢,通贊唱:『俯伏;興,平身』。獻官以下俱平身。唱:『復位』。引贊引獻官降自右階,復原位。通贊唱:『行亞獻禮』。……儀同初獻;但不奠帛、不讀祝。通贊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通贊唱:『飲福、受胙』。執事者設飲福位(在壇中稍北),執事者先於社位前割取羊左腳置於盤,及於酒尊所酌酒於爵,同立於飲福位之右以俟。引贊引獻官詣飲福位;贊:『跪』。獻官跪。贊:『飲福酒』。一人自右跪進爵於獻官,獻官飲畢,一人自左受。贊:『受胙』。一人自右跪進胙於獻官,獻官受訖,一人自左跪接,捧由中門以退。贊:『俯伏;興,平身』。獻官俯伏;興,平身。通贊唱:『復位』。獻官降自右階,復位。唱:『跪;叩首、叩首、叩首;興,平身』。獻官以下,俱一跪三叩;興,平身。通贊唱:『徹饌』。執事者各詣社位前,稍移動籩、豆。通贊唱:『送神』。唱:『跪』;叩首、叩首、叩首;興,平身』。獻官以下俱一跪三叩;興,平身。通贊唱:『讀祝者捧祝、進帛者捧帛,各詣瘞所』。獻官、陪祭官離位,分東西班立,俟捧祝、帛者由中道而過。通贊唱:『望瘞』。引贊贊:『詣望瘞位』。引獻官至望瘞位。執事者以帛焚於坎中;焚畢,以土實坎。通贊唱:『禮畢』(祭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儀注同)。
雍正十年覆准:各直省府、州、縣、衛、所,其社稷壇暨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俱依定例修建如式,一體遵行,以崇報享。乾隆三年議准:直省府、州、縣社稷、風雲、雷雨、山川等壇每逢祭祀日,省會之地,督、撫、將軍、都統、副都統率領司道文武等官,各按品級,照例文員列東班、武職列西班行禮;布政司系地方正印官,仍令主祭。其府、州、縣地方,如有提鎮、道員,亦令各按品級,分東西兩班行禮;府、州、縣系地方正印官,仍令主祭。祭祀前期,仍令主祭之員於教職內派出監禮官二員,佐貳雜職內派出監視官一員、監宰官一員,令其虔誠執事。
陳設祭物圖見下:
陳設祭物圖
·救護
凡日、月薄蝕,欽天監推算分秒及圓復時刻,頒行到省轉行各府、縣行救護禮。護日前期,結綵於大堂及儀門。設香案於露台上,設金、鼓於儀門內兩旁,設樂人於露台下,設各官拜位於露台上下,俱向日,傳集僧道。至期,陰陽官報日初食,各官具朝服;通贊唱:『排班』;班齊,唱:『跪;叩』。樂作,各官行三跪九叩禮;畢,樂止。班首官上香;畢,通贊唱:『跪』。各官俱跪。班首官擊鼓三聲,眾鼓齊鳴。再上香,樂作,各官俱暫起立。陰陽官報食甚(食及所推分秒),各官仍排班;樂作,行三跪九叩禮如前儀。陰陽官報復圓,鼓聲止。通贊唱:『跪;叩』。樂作,各官又行三跪九叩禮;樂止,禮畢(月食救護儀同)。
·鄉飲酒
順治初,令京府及直省府、州、縣每歲舉行鄉飲酒禮。設賓、僎、介、主酒席,於存留錢糧內支辦。
儀注:京府及直省府、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行鄉飲酒禮。前一日,執事者於儒學之講堂,依圖陳設坐次;司正率執事習禮。至日黎明,執事者宰牲具饌。主席及僚屬、司正先詣學,遣人速賓、饌以下。比至,執事者先報曰:『賓至』;主席率僚屬出迎於庠門之外以入。主居東、賓居西,三讓三揖而後升堂,東西相向立。贊兩拜,賓坐。執事又報曰:『僎至』;主席又率僚屬出迎,揖讓、升堂、拜坐如前儀。賓、僎、介至,既就位;執事者唱:『司正揚觶』;執事者引司正由西階升,詣堂中,北向立。執事者唱:『賓、僎以下皆立』。唱:『揖』;司正揖,賓、僎以下皆揖。執事者以觶酌酒授司正,司正舉酒曰:『恭維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舉行鄉飲,非為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盡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無或廢墜,以忝所生』。讀畢,執事者唱:『司正飲酒』;飲畢,以觶授執事。執事者唱:『揖』;司正揖,賓、僎以下皆揖。司正復位,賓、僎以下皆坐。唱:『讀律令』;執事者舉律令案於堂之中,引禮引讀律令者詣案前,北向立。唱:『賓、僎以下皆立』。行揖禮如前。讀畢,復位。執事者唱:『供饌案』;執事者舉饌案至賓前,次僎、次介、次主,三賓以下各以次舉訖。執事者唱:『獻』;賓、主起席北面立,執事者斟酒以授主,主受爵詣賓前,置於席,稍退。贊兩拜;賓答拜訖,執事者又斟酒以授主,主受爵詣僎前,置於席,交拜如前儀。畢,主退復位。執事者唱:『賓酬酒』;賓起、僎從之,執事者斟酒授賓,賓受爵詣主前,置於席,稍退。贊兩拜,賓、僎、主交拜訖,各就位坐,執事者分左右立。介、三賓、眾賓以下以次斟酒於席訖,執事者唱:『飲酒』。或三行、或五行,供湯。又唱:『斟酒、飲酒、供湯』。三品畢,執事者唱:『徹饌』。候徹飲案訖,唱:『賓、僎以下皆行禮』;僎、主、僚屬居東,賓、介、三賓、眾賓居西,贊兩拜訖。唱:『送賓』;以次下堂,分東西行,仍三揖,出庠門而退。
凡鄉飲酒禮,高年有德者坐席居上,餘以次序齒而列。其有違犯科條者,不許干良善之席;違者,罪以違制。敢有喧譁失禮者,揚觶者以禮責之。主:府知府、州知州、縣知縣,如無正印官,佐貳官代;位於東南。大賓:以致仕官為之,位於西北。僎、賓:擇鄉里年高有德之人,位於東北。介:以次長,位於西南。三賓:以賓之次者為之,位於賓、主、介、僎之後。除賓、僎外,眾賓序齒列坐,其僚屬則序爵。司正以教職為之,主揚觶以罰。贊禮者,以老成生員為之。
鄉飲酒方位圖見下:
鄉飲酒方位圖
·鄉約
順治九年,頒行「六諭」臥碑文於直隸各省。十六年,議准令直省府、州、縣皆舉行鄉約,責成鄉約人等於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講。
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一、敦孝弟以重人倫;一、篤宗族以昭雍睦;一、和鄉黨以息爭訟;一、重農桑以足衣食;一、尚節儉以惜財用;一、隆學校以端士習;一、黜異端以崇正學;一、講法律以儆愚頑;一、明禮讓以厚風俗;一、務本業以定民志;一、訓子弟以禁非為;一、息誣告以全善良;一、誡匿逃以免株連;一、完錢糧以省催科;一、聯保甲以弭盜賊;一、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二十五年,覆准上諭十六條,令直省督、撫轉行提、鎮等官曉諭各該營伍將弁兵丁併頒發土司各官,通行講讀。
雍正元年,欽定「聖諭廣訓」十六章(共計萬言),刊刻頒行府、州、縣鄉村,令生童誦讀;每月朔望,地方官聚集公所逐條宣講。
乾隆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內閣奉上諭:『士為四民之首,而太學者教化所先,四方於是觀型焉。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師儒,舉古人之成法規條,亦既詳備矣。獨是科名聲利之習深入人心,積重難返。士子所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嘗有志於聖賢之道。不知國家以經義取士,使多士由聖賢之言、體聖賢之心,正欲使之為聖賢之徒;而豈沾沾焉文藝之末哉?朱子同安縣諭學者云:「學以為己。今之世,父所以詔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師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學,舍科舉之業則無為也。使古人之學止於如此,則凡可以得志於科舉,斯已爾。所以孜孜焉愛日不倦以至乎死而後已者,果何為而然哉?今之士惟不知此,以為苟足以應有司之求矣,則無事乎汲汲為也。是以至於惰遊而不知返,終身不能有志於學。而君子以為非士之罪也,使教素明於上而學素講於下,則士者固將有以用其力,而豈有不勉之患哉?諸君苟能致思於科舉之外,而知古人之所以為學,則將有欲罷不能者矣」。觀朱子言此,洵古今通患。夫「為己」二字,乃入聖之門。知為己,則所讀之書,一一有益於身心,而日用事物之間,存養省察,闇然自修;世俗之紛華靡麗無足動念,何患詞章、聲譽之能奪志哉!況即為科舉,亦無礙於聖賢之學。朱子云:「非是科舉累人,人累科舉。若高見遠識之士讀聖賢之書,據吾所見為文以應之,得失置之度外,雖日日應舉亦不累也。居今之世,雖孔子復生,也不免應舉;然豈能累孔子耶』?朱子此言,即是科舉中為己之學。誠能為己,則四書、五經皆聖賢之精蘊。體而行之,為聖賢而有餘。不能為己,則雖舉經義治事而督課之,亦糟粕陳言,無裨實用,浮偽與時文等耳。故學者莫要於辨志:志於為己者,賢腎之徒也;志於科名者,世俗之陋也。國家養育人材,將用以致君澤民、治國平天下;而囿於積習,不能奮然求至於聖賢,豈不謬哉?朕膺君、師之任,有厚望於諸生。適讀朱子書,見其言切中士習流弊,故親切為諸生言之,俾司教者知所以教而為學者知所以學』。乾隆十年,議准將乾隆五年欽頒太學訓飭士子文通行頒發直省學宮,令教官於朔望一體宣講,永遠遵行。
·祠祀
臺灣府
社稷壇:在永康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永康里。
先農壇:在長興里。雍正五年建。前有耤田四畝九分。
郡厲壇:在郡城小北門外。
--以上各祭儀〔注〕,詳載前;惟祭厲壇儀注,見後。臺灣縣附郭,不別為壇。
文廟:在郡城寧南坊(規制詳「學校」)。
崇聖祠:在文成殿後。
名宦祠:在學宮門外左側。
鄉賢祠:在學宮門外右側。
朱文公祠:在郡學左側。康熙五十一年,台廈道陳璸建。春、秋有司致祭。
施將軍祠:在寧南坊。郡人以其入台不戮一人,且奏請「留台勿棄」,民免遷徙,建祠以報功德。康熙五十九年地震,圯(今未建)。
吳將軍祠:在東安坊。平台有功德於民,建祠以報。中有樓,曰「仰止」。
城隍廟:在郡署之右。凡府、縣官新任入境,先謁城隍,然後到任;朔、望俱行香。春、秋無專祭,與風雲、雷雨、山川並壇而祀。祀畢,神主置於廟。凡祈禱水旱,必先牒告於廟而後禱於壇。
關帝廟:一在鎮北方。偽時建;康熙二十九年,台廈道王效宗修。後殿為三代祠。五十五年,台廈道陳璸重修。五十六年,里人鴆眾就原址重建。明寧靖王書扁額,曰「古今一人」。雍正五年,奉旨春、秋祀以太牢;仍追封三代,祠在後殿。又一在西定坊港口、一在土墼埕、一在安平鎮、一在道署左側、一在許厝甲、一在保舍甲、一在長興里、一在新豐里、一在保大東里。
天后廟:一在西定坊,即寧靖王故居;康熙二十三年,靖海將軍施琅改建為廟(有碑記)。雍正四年,御賜扁曰「神昭海表」。乾隆二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廟」。有香燈園二十一甲,在安定里,年得租粟一百二十五石;諸邑令季麒光置,交廟僧掌收。一在水仔尾、一在西郭外海邊礱米街、一在船廠、一在磚仔橋、一在鹿耳門、一在安平鎮渡口。
龍王廟:在寧南坊。康熙五十五年,台廈道梁文科建;乾隆四年,知府劉良璧修。
田祖廟:一在鎮北坊。康熙五十五年,台廈道梁文科建(有記,載「藝文」)。一在廣儲西里、一在保大西里。
文昌閣:在朱文公祠後。台廈道陳璸建。高出祠宇,窗櫺四闢(有記,載「藝文」)。乾隆五年,提學楊二酉再塑像於小南門樓。
魁星堂:在道署左側。台廈道吳昌祚建。乾隆五年,提學楊二酉再塑像於大南門樓。
風神廟:在西關外接官亭後。乾隆四年,巡道鄂善倡建。
火神廟:在小南門外法華寺內。鳳山知縣宋永清建。
臺灣縣
文廟:在東安坊(有碑記,載「藝文」。規制詳「學校」)。
崇聖祠:在大成殿後。
名宦祠:在學宮內。
鄉賢祠:在學宮內。
城隍廟:在鎮北坊。知縣張宏建(有碑記,載「藝文」)。
忠義孝悌祠:在學宮內左側。雍正元年,奉旨建。祀總兵官歐陽凱、副將許雲、遊擊孫文元、游崇功、守備胡忠義、千總蔣子龍、林文煌、趙奇奉、把總林彥、李茂吉、石琳、千總林文煌之弟林文甲。以上十二人,俱康熙六十年台變殉難。有司春、秋致祭。
烈女節婦祠:在鎮北坊。雍正元年,奉旨建。祀烈女紀氏險娘、節婦余氏預娘、節婦袁氏、孝行張氏、節婦趙氏、節婦郭氏、孝行林氏、節婦陳氏、烈女黃器娘。以上俱奉旨旌表,有司春、秋致祭。另有貞節坊二座:一在禾寮港街;偽時為謝燦妻鄭宜娘建。一在十字街;康熙六十年,為陳越琪妻黃器娘建。
鳳山縣
社稷壇:在興隆莊縣治北門。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治北門。
先農壇:在縣治東門外。
邑厲壇:在興隆莊(列「祀典」)。又一在淡水港東。偽時安置罪人所,鬼頻為厲;康熙五十八年,知縣李丕煜令淡水司巡檢王國興建祠祀之,以後不復為厲。歲時,俱鄉人祀。
文廟:在興隆莊北門外。
崇聖祠:在大成殿後。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宋永清建。
名宦祠:在學宮。
鄉賢祠(未建)。
城隍廟:在縣治北門外。
關帝廟:在縣治東門內。一在半屏山大灣、一在大竹橋。
天后廟;在縣治北門內龜山之頂。一在興隆莊左營;康熙二十二年奉旨建。
八蜡祠:在興隆莊龜山之陰。康熙四十五年蝗炎,知縣宋永清建祠禱祝。
忠義孝悌祠:在學宮左。雍正元年,奉旨建。祀守備馬定國、千總陳元、把總林富、領旗王奇生;俱康熙六十年殉難。有司春、秋致祭。
烈女節婦祠:在縣治北門。祀阮氏蔭娘、鄭氏月娘、黃氏葉娘。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宋永清建坊;雍正元年,奉旨建祠。春、秋致祭。
諸羅縣
社稷壇:在縣治東南隅。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治東南隅。
先農壇:在縣治東南隅。
邑厲壇:在縣治北隅。
文廟:在縣治西隅(有碑記,載「藝文志」)。
崇聖祠:在大成殿後。
名宦祠、鄉賢祠(俱未建)。
城隍廟:在縣署左。
關帝廟:在縣署東北隅。後殿為三代祠。康熙五十二年,參將翁國楨建;五十四年,參將阮蔡文、守備游崇功成之。一在善化里目加溜灣。
天后廟:在縣署左。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募眾建。又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同建。一在鹽水港;五十五年居民同建。
忠義孝悌祠:在學宮內。雍正元年,奉旨建。祀參將羅萬倉、革職把總江光達;俱康熙六十年台變殉難。有司春、秋致祭。
烈女節婦祠:在學舍傍。祀羅萬倉妾蔣氏;系台變殉難,奉旨建。有司致祭。
彰化縣
社稷壇:在縣治東郊。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治東郊。
先農壇:在縣治東郊。
邑厲壇:在縣治北門外。
文廟:在縣治東北隅。
崇聖祠:在大成殿後。
名宦祠、鄉賢祠(並未建)。
城隍廟:在縣治東門內。
關帝廟:在縣治南門內。後殿為三代祠。
天后廟:在北門內。
忠義孝悌祠、烈女節婦祠(俱未建)。
淡水廳
關帝廟:在竹塹城東門內。
天后廟:在竹塹城北門外。乾隆七年,同知莊年、守備陳士挺建。
澎湖廳
天后廟:在媽祖澳。康熙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克澎湖,入廟見神像面有汗,衣袍俱濕;知為神助。事聞,特遣禮部郎中雅虎致祭,祭文鐫額懸於堂。各澳皆有廟。
將軍廟:在將軍澳(神無考)。
關帝廟:在媽祖宮西側。
祭關帝儀注:歲凡三祭。五月十三日,前殿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盤;後殿不用牛,餘如前殿。其春、秋二祭,前殿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籩十、豆十;後殿帛各一、羊各一、豕各一、籩各八、豆各八。祭日,引贊引承祭官進左旁門,贊:『詣盥洗所』;盥手帨巾。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引贊贊:『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贊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爐左;引贊引承祭官詣香爐前。司香者跪;引贊贊:『上香』;承祭官將炷香接舉,插爐內。又上塊香三次。畢,引贊贊:『復位』;承祭官復位。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執爵者將帛、爵捧舉,各就神位前。引贊贊:『奠帛』;奠帛官跪獻。畢,行一跪三叩禮,退。贊:『獻爵』;獻爵官文獻。畢,退。贊:『詣讀祝位』;讀祝者至祝案前行一跪三叩禮,將祝文捧起,立承祭官之左。引贊贊:『跪』;承祭官及讀祝者俱跪。贊:『讀祝』。讀祝畢,捧至神位前,安盛帛盒內;行一跪三叩禮,退。引贊贊:『叩,……(承祭官行一跪三叩禮);興,平身』。通贊唱:『行亞獻禮』。……(儀同初獻,但不奠帛、不讀祝)。通贊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通贊唱:『徹饌』;執事者詣神位前,將籩、豆等各少舉。通贊唱:『送神』;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興,平身』。通贊唱:『讀祝者捧祝、進帛者捧帛、司饌者捧饌,恭詣燎位』;引贊引承祭官退至西邊立,俟捧祝、帛過畢,復位。引贊贊:『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爐前。贊:『焚祝、帛』;贊:『禮畢』。引承祭官退。後殿儀注:祭日,引贊引承祭官進中門,贊:『詣盥洗所』;盥手帨巾。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引贊贊:『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贊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爐左。引贊引承祭官詣光昭公香爐前,司香者跪;引贊贊:『上香』;承祭官將炷香接舉,插爐內。又上塊香三次。畢,引贊引承祭官詣裕昌公香爐前,同前上香。畢,引贊引承祭官詣成忠公香爐前,同前上香。畢,引贊贊:『復位』;承祭官復位。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禮);興,平身』。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執爵者將帛、爵捧舉,各就神位前。引贊贊:『奠帛』;贊:『獻爵』……(儀俱同前殿)。先光昭、次裕昌、次成忠各獻畢,贊:『讀祝』;詣讀祝位(在光昭公前);……(儀同前殿)。通贊唱:『行亞獻禮』。……(儀同初獻,但不奠帛、不讀祝)。通贊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通贊唱:『徹饌』(儀同前殿)。通贊唱:『送神』;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禮);興,平身』(餘悉同前殿)。
祭龍神儀注:祭日,清晨各官齊集廟側。鼓三嚴,引贊引承祭官進中門。贊:『詣盥洗所』。盥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引贊贊:『就位』;引承祭官就位。通贊唱:『迎神』;司香者捧香盒,立香爐左。引贊引承祭官詣香爐前,司香者跪。引贊贊:『上香』;承祭官將炷香接舉,插爐內。又上塊香三次。畢,引贊贊:『復位』;承祭官復位。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禮);興,平身』。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捧帛、執爵者將帛、爵捧舉,就神位前。引贊贊:『奠帛」;……。贊:『獻爵』;……。贊:『讀祝』;讀祝畢。贊『行亞獻禮』。……。贊:『行終獻禮』。……。贊:『徹饌』(俱儀同前殿)。通贊唱:『送神』;引贊贊:『跪,……(承祭官行二跪六叩禮);興,平身』。引贊贊:『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爐前。贊:『焚帛』;焚畢,贊:『復位。禮畢』。
祭厲壇儀注:每歲凡三祭:春祭清明日、秋祭七月十五日、冬祭十月初一日。每祭用羊三、豕三、飯米三石、香燭酒紙隨用。先期三日,主祭官齋沐更衣(用常服),備香燭、酒果牒告本處城隍。通贊唱:『行一跪三叩禮。……興,平身』。詣神位前跪,進爵、獻爵、奠爵,俯伏;興,平身,復位。又行一跪三叩禮;興,平身。焚告文,禮畢。本日設城隍位於壇上,祭物羊一、豕一;設無祀鬼神壇於壇下左右(書曰「本府境內無祀鬼神),祭物羊二、豕二,盛置於器,同羹飯等鋪設各鬼神位前。陳設畢,通贊唱:『執事者各就位,陪祭官各就位,主祭官就位』。贊:『行一跪三叩禮。……興,平身』。主祭官詣神位前跪,三獻酒,俯伏;興,平身,復位。讀祭文;讀畢,又行一跪三叩禮,焚祭文並紙錢,禮畢。
祭旗纛儀注:每歲霜降前一日,鎮標暨城守及三營將士盛裝鎧仗,迎請旗纛到教場,張幕劄營。至霜降日,五鼓,以帛一(白色)、羊一、豕一,行三獻禮。禮畢,放砲揚威,撤幕束裝整伍回營,歸纛於廟。各營皆然。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张起南
明·赵献可
清·徐世溥
宋·李景元
宋·李廌
五代·刘昫
明·沈榜
唐·李林甫
清·潘宗岳
宋·洪迈
唐·李翰
(明)苏祐
范甯、杨士勋
清·蘧园
清·朱琰
宋·任越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