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瀋故卷一-遼海叢書
瀋故卷一
通州楊同桂伯馨輯
永陵神樹
滿洲八大姓
八塔山
與京師相去里數
較京師偏東度數
去北極度數
寧遠產煤
鳳凰山
金銀鐵礦
文溯閣書籍
大通溝
輿圖錯誤
細鱗魚
明時城堡墩臺
旗籍名目
古叟石
戶部匾額
本朝開科之始
高麗墓碑
明之馬市
骨灰窖
米價極賤
岫巖石
柳河溝
碑紋
水東瓜木
亮木
兵額
取鵰
請安之始
行太僕苑馬
楊博疏論練兵
撫近門蝙蝠
桑由南來
寧遠石坊
溫泉
神竿
景祐宮
牛馬稅魚稅
葫蘆中音樂
九龍口
俗語所本
民食所尚
硝磺
煤窰之數
九獮府
地氣之寒
永陵攔水壩
牧羣
八駿所經
行臺
御甲
○永陵神樹
永陵啟運殿後珠丘之前有榆一株高數十丈蔭庇數畝枝幹詰屈狀若神龍樹腰有癭數百土人云每逢國忌癭則隕其一同治七年樹被風吹倒今倒樹上又生小樹一株直立如旗生生不已於以卜億萬年有道之長矣相傳京師西山潭柘寺有帝王樹一株每一帝即位樹必生嫩枝 【 純廟有御製永陵神樹賦見皇朝通志】
○滿洲八大姓
世傳以瓜爾佳氏鈕鈷祿氏舒穆祿氏納蘭女 【 即納喇】 董鄂氏 【 即棟鄂】 輝發氏烏喇氏伊爾根覺羅氏馬佳氏為滿洲八大家按瓜爾佳鈕鈷祿舒穆祿為金之舊姓俱見金史董鄂輝發烏喇馬佳乃以地為氏董鄂在今興京境烏喇在今吉林境輝發在今海龍吉林交界處而哈達烏喇輝發三國其先又均姓納蘭 【 即納喇】 唯伊爾根覺羅未詳所始又鐵冶亭尚書即董鄂大姓也據稱其先為宋英宗越王裔後為金人置之董鄂遂以地為氏可見滿洲世家中亦多係中原舊族云
○八塔山
八塔山在寧遠西南上有八小塔
○與京師相去里數
京師與盛京相去之里數京師距地北極五十度五分為一邊盛京距地北極四十八度九分為一邊偏度七度一十五分為所夾之角兩邊相並九十八度一十四分為總弧餘弦一四二二兩邊相減一度五十六分為存弧餘弦九九九四二併之一零一三七四折半五零六八七與角之矢八零零相乘為實半徑十萬為法除之四零五為對弧存弧兩矢較以較加存弧矢五八為四六三即所求對弧矢以矢減半徑為餘弦九九五三七查表五度三十一分以五度三十一分化里得一千三百八十里為盛京距京師衺望之實里數考驛程一千四百四十五里蓋或徑或紆故多六十五里也
○較京師偏東度數
盛京較京師偏東七度十五分凡偏東一度遲時之四分共遲一刻十四分
○去北極度數
京師北極高三十九度五十五分盛京北極高四十一度五十一分以緯度絜之盛京去北極較京師近三百八十六里
○寧遠產煤
寧遠一帶山多產煤乾隆十年和其衷奏請開採 【 前漢地志豫章郡出石可燃為薪東坡集有石炭行即今之煤也】
○鳳凰山
在鳳凰城南十里四面陡絕從口入其內極平坦古松成林禾黍彌望周約三二十里可供萬人食土人相傳唐蓋蘇文屯兵處
○金銀鐵礦
盛京倚山面海物產殷阜如遼陽之黃波羅峪開原之牧養正錦州之大悲嶺寬甸之小花石海龍之大荒溝蛟河等處均有金銀鐵礦雍正五年將軍噶爾弼疏請封禁不僅為培養土脈起見也然與其私採徒飽奸民曷若因勢利導於餉需不無裨益
○文溯閣書籍
文溯閣在大內西偏與文淵文瀾等閣均仿范氏天一閣之製四庫全書並圖書集成五千二百卷在焉下一層儲圖書集成及四庫書之經部中層儲史部上層儲子集部其目錄亦安設下層檢閱之法有分架圖極為簡便經部二十架九百六十函史部三十三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子部二十二架一千五百八十四函集部二十八架二千十六函共三千四百七十部七萬五千八百九十六卷俱係寫本
○大通溝
今之通化縣俗所稱大通溝也百餘年來為奸宄逋逃藪官吏視為甌脫無復過而問者自光緒元年用兵後鋤其非種今已為耕蓻之鄉大通溝即古沸流谷
○輿圖錯誤
胡文忠公一統輿圖夙推詳核而盛京東邊以外至鴨綠江岸開方不過二百里則未能盡合蓋自國家定鼎燕京盛京東表地遂廢為甌脫雖帽兒山等處曾設台兵住瞭而道里鮮有知者今帽兒山分司東 【 東:西】 出至柳邊且五百餘里其北境羣峰聳峙人跡罕通且偪近江岸與朝鮮鄰明季毛文龍由鴨綠江泝流直上窺我東鄙曾至輝發境然則屯戍之設在前聖固有深慮存也
○細鱗魚
詩義疏魴廣而薄肥恬而少力細鱗魚之美者遼東梁水魴特肥而厚尤美於中國魴故其鄉語曰居就糧梁水魴按梁水即今之太子河魴即俗稱細鱗白者也
○明時城堡墩臺
武備志載遼東城堡二百七十九座空心敵臺三十一座邊腹敵臺九十座墩臺二千七百一十座其布置非不周密也其如在德不在險何
○旗籍名目
盛京所屬旗籍名目繁多滿蒙漢八旗內務府以外有巴爾虎有錫伯有卦勒察有索倫有達瑚爾又有隸戶部者隸禮部者隸工部者皆不膺披甲之役而邊台驛站三項不準考試居官
○古叟石
海城東南柝木城即古柝木縣有大石孤立高逾數丈上方而闊四無倚傍土人名曰古叟石不知何據
○戶部匾額
盛京戶部衙門匾額題大金天聰六年所立撫近門 【 即大東門】 磚額鐘樓上石碑均大金年號至今仍之
○本朝開科之始
天聰八年四月取通滿洲蒙古漢文文義者剛林等十六人為舉人此國朝開科之始
○高麗墓碑 【 碑高今尺十五尺五寸每行四十一字在懷仁縣通溝口】
惟昔始祖鄒牟王之創基也出自北夫餘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出生子有聖 【 德鄒牟王奉母】 命駕巡車南下路由夫餘奄利大水王臨津言曰我是皇天之子母河伯女郎鄒牟王為木連??斥攵?浮龜應聲即為連??斥攵?浮龜然後造渡於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永樂世位天遣黃龍來下匝王王於忽本東??山黃龍負昇天顧命世子儒留王以道輿治大朱留王紹承基業四傳至十七世孫國??止上 【 上:土】 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號為永樂太王恩澤洽于皇天威武?木西儿?被四海掃除□□庶寧其業國富民殷五穀豐熟昊天不弔卅有九宴駕棄國以甲寅年九月廿九日乙酉遷就山陵於是立碑銘記勳績以永後世焉其詞曰 【 維昔】 永樂五年歲在乙未王以石?果麗不貢 【 整】 旅躬率往討叵富山 【 迎石?果負山】 至鹽水上破其丘部彳?各六七百獲牛馬兼羊不可稱數於是旋駕因過加??平道東來即 【 自城】 力城北 【 □王獲豐五???旗貊】 遊觀土境田獵而還百殘新羅舊是屬民由來朝貢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破百殘 【 隨破新】 羅以為臣民以六年丙申王躬率水軍討利殘國軍 【 以到】 首攻取壹八城臼模盧城谷上利 【 城餘韓弓利城利】 城閤彌城牟盧城彌沙城 【 古】 舍蔦城阿旦城古利城 【 困】 利城雜彌城奧利城勾牟城古須龍羅城頁 【 負山城味】 城 【 家古】 龍羅城易城 【 就谷】 城 【 禹山城沙水】 城 【 古八船沸】 以上南面利城彌鄒城也利城太山韓城掃加城 【 巴奴城輔】 呂城 【 農】 賣城 【 新散】 城 【 餘】 城 【 □松】 城細城牟婁城 【 ?婁】 城蘇灰城燕婁城析支利城巖門至城林城 【 □□】 盛婁城婁利城 【 南蘇】 城就鄒城奴 【 利拔】 城古牟婁城古牟婁城抄本作忍城那旦城閏奴城貫奴城?穰城炅 【 舍盧城交城鴨】 岑城仇夫城 【 豆奴城】 其國城賊不服氣敢出交戰王威赫怒渡師被水遣夾??迫城橫攻 【 賊退急圍其□□□使國】 城百殘王困 【 遣使獻逼獻】 男女生白一千人細布千匹歸王自誓從今以後永為奴客太王恩赦 【 始】 迷之衘錄其後順之誠於是拔五十八城村七百將殘王弟並大臣十人旋師還都八年戊戌教遣偏師觀□幀土谷因便抄得莫新羅城加太羅谷男女三百餘人自此以來朝貢謹事九年己亥百殘違誓與倭和通王巡下平穰而新羅遣使白王云倭人滿其國境潰破城池以奴客為民歸王請命太王 【 前恩】 後 【 稱□】 其忠 【 遣】 遣 【 遣:衍文】 新羅使還 【 國太王】 於十年庚子教遣步騎五萬往救新羅從男居城至新羅城倭滿其中官兵方至倭賊退官兵由新羅躡踵追來 【 奮疾背息】 追至 【 古龍任那】 加羅從拔城城即歸復安羅人戍兵拔新羅城盡城倭滿潰城大肆殺戮盡人請救官兵復追倭倭敗死者十九盡臣 【 順尖 大】 安羅人戍兵 【 城復盡城掃其煙塵林木燒燬無餘】 以上西面 【 官兵移師百殘圍其城百殘王懼復遣使獻五尺珊瑚樹二株紅石筆牀一他倍前質其子勾挐太王率步騎還國】 安羅人戍兵昔新羅安錦未有自來朝貢 【 感國??止土】 廣開土境好太王 【 救拔恩安羅王隨自僕】 勾 【 親來獻物】 朝貢十四年甲辰而倭不軌侵入帶方界 【 太王率兵自石城島】 連 【 船渡海迅抵帶方倭退追】 至勾 【 滿城然後】 相遇王 【 □自葳□要截】 盪夾??倭寇潰敗斬殺無數十七年丁未教遣步騎五萬 【 掃盪倭寇官兵追過】 平穰 【 直至舍獸】 斬殺蕩盡所獲鎧鉀一萬餘領軍資器械不可稱數還破沙澕城婁城還住 【 東就城淨掃餘寇】 師 【 旋還 城】 廿年庚戌東夫餘舊是鄒牟王屬民中叛不貢王躬率往討軍到餘城而餘城國駢皆歸 【 服王赦宥均追念】 王恩普慶於是旋還又其慕化隨官來者味仇婁鴨盧 【 單早】 斯【 戚麻】 鴨盧 【 辣斯□立】 婁鴨盧肅斯涻 【 遠近率服太】 王著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守基人烟戶賣句余民國烟二看烟 【 五三】 東海賈國烟三看烟五 【 韓敦】 城十四家盡為看烟?城一家為看烟碑利城二家為國烟平穰城民國烟一看烟十呰連三家為看烟住婁人國烟一看烟冊三忽谷二家為看烟 【 忍梁】 城二家為看烟安失連廿韓二家為看烟改谷三家為看烟新城三家為看烟南蘇城一家為國烟新來韓穢沙水城國烟一看烟一牟婁城二家為看烟 【 弖比】 鴨岑韓五家為看烟勾牟客頭二家為看烟朮民韓一家為看烟舍蔦城韓穢國烟三看烟廿一家古龍羅城一家為看烟旲古城國烟一看烟三客賢韓一家為看烟阿旦城雜珍城合七家為看烟巴奴城韓九家為看烟若模盧城四家為看烟古模盧城二家為看烟牟水城三家為看烟輔呂利城國烟一看烟五彌沙城國烟一看烟以上北面一□□□七□利城三家為看烟豆奴城國烟一看烟二奧利城國烟二看烟八須鄒城國烟二看烟五百殘南居韓國烟一看烟五太山韓城六家為看烟農賣城國烟一看烟一閏奴城國烟二都 【 都:看】 烟廿二古牟婁城國烟二看烟八瑒城國烟一看烟八味城六家為看烟就谷城五家為看烟?穰城廿四家為看烟散那城一家為國烟那旦城一家為看烟勾牟城一家為看烟於利城八家為看烟比利城三家為看烟細城三家為看烟國??止土廣開土境好太王存時教言祖王先王但教取遠近舊民守墓洒埽吾慮舊民轉當羸劣若吾萬年之後安守基者但取吾躬率所略來韓穢令備洒埽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韓穢二百廿家慮其不知法則復取舊民一百十家合新舊守墓戶國烟卅看烟三百都合三百卅家自上祖先王以來墓上不安石碑致使守墓人烟戶羌錯維國??止土廣開土境好太王盡為祖先王墓上立碑銘其烟戶不令羌錯又制守墓人自今以後不得更相轉賣雖有富足之者亦不得擅買其有違令賣者刑之買人制令守墓人以上東面 【 凡照鈔本補注者列右照石刻形似補注者列左】
按高勾驪自後漢書始有傳然陳壽著三國志在范蔚宗先碑所稱天帝之子一段陳志不載裴松之引魏略注於夫餘傳後作豪離國之子至范書乃入夫餘傳正文第皆作東明事迨魏收北魏書令狐德棻周書始載入高勾驪傳為朱蒙事矣李延壽北史既於高勾驪傳作朱蒙又於百濟傳引後漢書東明一段不知是固一人一事朱蒙東明特音譯沿訛耳如三國志之施掩水後漢書之掩??虒水北史之掩滯水碑作淹利水史之如栗碑作儒留史之莫來碑作大朱留似當以碑為正唯朱留以下十七世碑既不詳史亦脫略今參考諸史列表以補所缺 又此碑以史推之當係王安之墓且碑文國岡土一句前後三見惟前一段好太王三字上有平安二字則平安當是王名國岡土廣開土境云云當是彼時尊號至碑之百殘疑係百濟或以戕害王釗之故惡而改之如高勾驪之改下勾驪歟考次其系如左
王朱蒙北魏書至紇升骨城號曰高勾驪因以為氏朱蒙死子閭達立閭達死子如栗立 【 與碑不合必係傳聞之誤】 唐總章二年伐高麗祕記不及九百年有八十大將滅高氏自漢有國今九百年云云以此推之朱蒙當興於漢初 【 東藩紀要以為元年即漢元帝建昭二年者非】
王如栗北史朱蒙死子如栗立 【 朝鮮史略朱蒙子類利與碑之儒留皆音之轉】
王莫來北魏書如栗死子莫來立周書莫來漸盛擊夫餘而臣之 【 史略作太神武王名無恤琉璃王太子】
王某漢書武帝滅朝鮮置四郡以高勾驪為玄菟郡屬縣
王某文獻通考昭帝賜以衣幘從玄菟郡受之
王某
王某
王騶後漢書王莽初發勾驪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莽將嚴尤誘勾驪侯騶斬之莽更高勾驪王為下勾驪侯 【 三國志騶作騊】
王某 【 紀要曰慕本王名解憂大神武太子元年即漢光武建武二十四年戊申】
王宮文獻通考和帝時寇遼東耿夔擊破之三國志後漢殤安之間宮數寇遼東後漢書建光元年宮率馬韓穢貊圍玄菟夫餘王子與州郡討破之是歲宮死子遂成立 【 紀要曰太祖王為琉璃王之孫元年即光武二十九年癸丑在位九十二年】
王遂成後漢書姚光上言欲因其喪伐之以陳忠言乃遣弔問建 【 建:延】 光二 【 二:元】 年詣玄菟降遂成死子伯固立三國志北史無遂成一代 【 紀要曰次大王為太祖王之弟元年即質帝本初元年丙戌】
王伯固後漢書伯固立後穢貊率服東陲少事順帝陽嘉元年置玄菟郡屯田六部三國志熹平中乞屬玄菟公孫度時助度擊富山賊北史但固死子伊夷模立 【 紀要曰新大王為次大王之弟元年即桓帝延熹八年乞巳】
王伊夷模北史建安中公孫康擊之破其國乃更作新國 【 即丸都】 夷伊模死子位宮立
王位宮三國志北史云似其曾祖宮故名 【 據此不列遂成一代】 魏景初二年位宮助公孫淵正始五年毋邱儉討位宮大戰於沸流敗之登丸都六年儉復討之位宮奔沃沮 【 六年梁書作嘉平五年】
王某通典百濟新羅魏以後分三韓地當在此王時 【 紀要曰中川王名然弗東川王太子元年即漢後帝延熙十一年戊辰】
王某 【 紀要曰西川王名藥盧中川王二子元年即晉武帝秦始六年庚寅】
王某 【 紀要曰烽上王名相夫西川王太子元年即晉惠帝元康二年壬子】
王乙弗利梁書北史位宮玄孫乙弗利頻寇遼東慕容廆不能制弗利死子釗立 【 紀要曰美川王名乙弗烽上王之姪】
王釗梁書作劉訛隋書稱昭烈帝梁書晉康帝建元元年 【 北史作成帝咸康七年】 慕榮皝伐之大破釗軍追至丸都毀其城晉武帝太元十年勾麗攻遼東釗後為百濟所殺 【 紀要曰故國原王元年即晉成帝咸和六年辛卯以下尚有小獸林王故國壤王二代共二十一年與史不合故不取】
王安梁書北史後燕慕容垂死子寶立以勾驪王安為平州牧按寶立只一年而亡在晉太元二十一年之際則釗後即為王安無疑又按寶立之年係屬丙申與碑中之六年支干相合且自莫來之後至此不過四百餘年則十七世之數亦不相遠以碑之歲月與史相證則安當立於太元十六年辛未當卒于義熙八年壬子又文獻通考宋昇明二年倭人表稱昔祖禰東征西服渡平海北各國累葉朝宗道逕百濟裝飾船舫而勾驪無道掠抄邊吏虔劉不已云云自昇明前溯義熙六十餘年表所言渡平各國當即碑中倭渡海破百濟隨破新羅以為臣民事
○明之馬市
明成祖永樂三年因福餘衞部內屬設遼東開原 【 一在其南一在其東】 廣寧馬市各去城四十里正統間已罷其二惟開原之南關市獨存至成化十四年因巡撫陳鉞言復開立馬市三處曰鎮北關曰撫順關曰白土廠關廣輿記稱一設開原城南一設撫順一設廣寧古城堡嘉靖間改慶雲堡
○骨灰窖
省城大東邊門外近為車軌軋露骨灰數窖殆皆天命六年三月之戰故明壯士骼也
○米價極賤
雍正七年盛京將軍奏小米一斗價三分豆一斗價一分二釐伊古以來所罕有也
○岫巖石
岫巖石可以製器五色俱備錦州府舊亦產石質極明透有山川草木紋今則罕見爾雅醫巫閭珣玗琪或即此物
○柳河溝
柳河溝源出敖漢旗由彰武台邊門西入邊在新民廳西二十里轉徙無常大為行旅居民害推原其故蓋下游地勢甚高不能直入於海二百年來竟無人議及疏瀹何哉
○碑紋
福陵聖德碑背面石紋作觀世音菩薩像左手持柳枝斜垂於右昭陵聖德碑背面石紋作漢壽亭侯立像並神氣如活天地鍾毓之靈為興王特開其奇非偶然也又海城南古耀州廟內有古碑二其一碑石紋作韋馱像
○水東瓜木
水東瓜木即柜柳堅實可為硯曾作井架者尤佳
○亮木
圍場中多古木其朽者夜放光如螢火然遇雨益明土人呼為亮木
○兵額
盛京將軍所屬協佐至領催凡額設馬兵一萬三千餘名步兵一千五百七十餘名水師五百四十名以之禦侮折衝足供調遣果一切如初制則滿萬不可敵今豈不如古乎
○取鵰
金州廳旅順口一帶有鵰廠數十座取供京師以備羽扇箭翎之用其取之之法養馴鵰名為繇鵰飛極高繇見之輒呼叫鵰盤旋空中久之始下恐人之有機心也取鵰者置繇於側蹲伏土穴中伺其下而舉網焉百不失一其品色黑者曰皂鵰黑而花者曰虎斑鵰黑白相間者曰接白鵰其黑點如洒淡墨者曰芝蔴鵰品之尤貴者曰海東青海東青身小而俊其白者故又名玉爪駿云海青一種向出女真遼時歲徵其貢每春巴納於鴨子河濼望有天鵝處舉旗馳報遠泊鳴鼓鵝驚騰起左右圍騎皆舉幟麾之乃放海青擒鵝得頭鵝以薦寢廟當時海青用以取鵝然遼以徵貢釀衅可見此物之不易得也今每歲所獲不過一二故一扇之費需數十金
○請安之始
後漢書高勾驪傳拜曳一腳以為體即今日請安之濫觴
○行太僕苑馬
歸有光馬政志遼東山西陝西有行太僕遼東陝西又有苑馬遼東苑馬則有永寧監清河苑深河苑按續文獻通考言弘治十六年修遼東復州苑馬寺於開原撫順二處各立馬廠從巡撫張鼎言也
○楊博疏論練兵
明雷禮列卿紀楊博嘉靖中總督薊遼疏論練主兵為根本調客兵為權宜兵不在增而在練馬不在加而在養乞督邊臣以圖實效云云可為洞達事機之論不僅邊臣所當圖也 【 淵鑑類函一百八卷所引】
○撫近門蝙蝠
省城撫近門內棲蝙蝠以千萬計而他處則無亦一奇也
○桑由南來
後燕錄初皝之遷於龍城也植松為社主及秦滅燕大風吹折後數年社忽有桑二根生焉先是遼川無桑及廆通於晉求種江南故遼川之桑悉由吳來
○寧遠石坊
寧遠城內南街有石碑坊二上鐫五世元戎少傅六大字而歷敘祖大弼祖大樂等祖孫父子勛閥
○溫泉
遼陽東南之湯溝小甸子海城北之湯岡子寧遠城東十里之某處蓋平城南之鶯哥嶺均有溫泉唯海城寧遠二處築室其上沐浴者絡繹不絕或云坐湯可以卻病
○神竿
滿洲旗人門內皆豎神竿長丈餘頂冠錫盤有竿頂作圓月形者十數家云係天聰年間送瑪哈噶喇佛前來因而留此者故自為區別今實勝寺所奉即其佛也 【 或云蒙古族皆然】
○景祐宮
今省城景祐宮即明監軍道張泰宇先生 【 春】 挺節訓徒處范忠貞寧文成皆出其門國人稱張夫子
○牛馬稅魚稅
各州縣皆有牛馬牲畜稅務盛京省城係五部侍郎相代監收按年請旨簡派至魚稅唯省城有之係肅邸收取自國初至今相沿不改
○葫蘆中音樂
康熙中禮邸莊頭某家結一巨葫蘆中有音樂聲舁至京師隨獻於仁廟聞此物已殉景陵見嘯亭雜錄
○九龍口
海龍城東北二里許山名九龍口山間古塚一自廳屬未墾之先盜已發之跡其規制似是王侯今所存者斷瓦零磚刻劃極細緻予得掛磚一小方作垂雲花樣
○俗語所本
盛京俗語亦有所本者以迅速為鯽溜見田汝成委卷叢談以勇健為操剌 【 操音如查呵切】 見五代史漢本紀此都軍甚操剌以伏雞曰抱雞 【 按抱韓詩作菢荐孟郊詩隺翎不天生變化在啄菢】 見方言北燕朝鮮冽水之間謂伏雞曰抱也以無用為不中見禮記王制不好曰不濟見周語民所曹好鮮其不濟也不可曰不中見左傳成二年無能為役注作事曰勾當見唐書第五琦傳勾當江淮租庸不做聲不做氣見朱子語錄稱人名字上加老字見東坡詩老可能為竹寫真曾使老謙名不朽是也
○民食所尚
民食所尚曰高粱曰秫米然實名蜀黍非粱與秫也廣志所稱遼東赤粱者今不知為何物今所食者即齊民要術所謂薥秫春月種宜用下土莖高丈餘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熟時收刈成束攢而立之其子作米可食其莖可作洗帚稭稈可以織箔網席夾籬供爨者也又有玉蜀米即本草綱目所謂六七月開花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如梭魚形苞上出白鬚垂久則苞拆子出攢簇如椶子黃白色可煠炒食之者
○硝磺
當今尚火器硝磺為火藥要需硝可隨處掃取然唯省城設官硝局磺則岫嚴山間有之可以燒煉 【 地名窟瓏山】
○煤窰之數
煤窰共六十二座在遼陽州境者二十九復州境十五錦州府境十八
○九獮府
明成化年間用兵征建州敕朝朝王助兵朝鮮遣將康純統眾萬餘渡鴨綠潑猪二江攻破九獮府諸寨九獮之名前史所無當在今興京海龍一帶
○地氣之寒
金史食貨志上京遼東等處地寒稼穡遲熟夏稅限以七月今天道北行蓺穫之節與燕齊不甚相遠然極寒時地仍裂為深縫人面一凍如被湯火成紫泡古人隳指裂膚之說不為過也惟民無蓋藏一遇偏災若汲汲不可終日而海龍一帶又不得仰邀蠲緩之澤 【 原議以本地所出供本地所需】 關心民瘼者宜亟變通也
○永陵攔水壩
永陵前攔水灞乃福建總督高其倬審視定議平郡王等奉旨所修每年夏初必派旗民地方官會同工部司員保護秋後稟覆有無沖刷應修情形
○牧羣
盛京所屬牧羣二蘇魯克 【 即養息牧廠】 所牧者牛羊也大淩河所牧者馬匹也其馬計三十四羣 【 騮馬十羣騍馬二十四羣每三年大均羣一次】 每羣馬四百匹共一萬三千餘匹足備折衝之用前聖人之慮深且遠矣
○八駿所經
山海經大荒北經不咸山條下云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釐姓黍食按穆天子傳周歷四荒曾東升大人之堂是今盛京亦八駿所經矣
○行臺
金太祖七年置中書省樞密院於廣寧天會初始移置平州此金立行臺之始
○御甲
太祖太宗所御之甲儲藏陪都者長如今人一身有半令今人極長者立交椅上比試猶下與地齊也
瀋故卷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张元济
汉·佚名
清·壮者
唐·杜祐
吴航野客
唐·史崇
唐·法藏
李穆
元·萧廷芝
(明)罗贯中
清·甘韩
(晋)张华撰
龙衮 陈尚君 补遗
清·笠翁先生
(明)杨士奇 编
清·顾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