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谁是小人?


  孟子去齐。

  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本节出现了两个新人,一个是尹士,一个是高子,两人都是齐国人,但高子是孟子的弟子。

  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向别人发表议论:"孟老头走得好,哼,像他这样的人早该离开我们齐国了,我从来都看他不顺眼!"

  孟子这人不错呀,你尹士为什么这么说呢?

  尹士是有道理的:"如果孟子不知道咱们齐王是烂泥扶不上墙,再怎么培养也成不了商汤王和周武王那样的圣王,那这位孟老先生分明就是个笨蛋;如果他知道这些可还是到咱们齐国来混,那他就分明是想来骗吃骗喝。还有,他千里迢迢来见齐王,却没得到齐王的赏识,那就走呗,可这老先生,走倒是走,却在宿城足足磨蹭了三天,真不是个爽利人!哼,我对他这一点尤其看不惯!"

  传闲话的人无处不在,圣人身边也有。高子跑到孟子那里,气急败坏地说:"老师,嘘,我跟您说啊,嘁嘁喳喳嘁嘁喳喳,那个尹士,在外边说您来着!他说您……这个那个这个那个……嘁嘁喳喳嘁嘁喳喳……"

  孟子到底是圣人,听完之后,丝毫不以为然:"尹士懂个什么!我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老孟自愿的,他管不着!我没得到齐王的赏识,所以离开齐国,我这是不得已啊!到了昼城的时候,我的确住了三宿才又动身出发,尹士以为我不爽利吗,哼,我自己还嫌太急了呢,我当时是在等着齐王改变主意呢!如果齐王改变了主意,就一定会派人来请我再回齐国的。可是我等啊等啊,齐王一直没派人来,这样我才下决心回老家的。难道我就愿意丢下齐王吗?齐王难道就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吗?当然不是!齐王还是很有潜力的,他如果能任用我,那不仅齐国的百姓会得到好处,就连全天下都会安定!所以,我一直都等着齐王改变主意,每天都这样盼着。我难道会是那种小气鬼吗--政见不被国君采纳就气得不行,一脸的不痛快,走的时候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一直走到虚脱才肯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孟子的这番话又被人传到尹士的耳朵里了。尹士听了以后非常惭愧,说:"我可真是个小人!"

  看来孟子辞职和我们一般人辞职还真不一样,而且一点儿也不掩饰还希望被老板挽留的意思,真是"君子坦荡荡"啊。

  尹士最后说的那句话的原文是:"士诚小人也。"--这里的"士"字是尹士自称,我们看到尹士也很实诚,一旦发现自己误解了孟子,马上就坦诚错误,还骂自己是"小人",真有点儿洗心革面的劲头。

  事实上,古时的"小人"并不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卑鄙小人"的意思。早在《尚书》里就有"小人"这个词,意思是"小民","小老百姓",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草根阶层"。

  那么,如果我们是在小学课堂上做反义词测验,"小人"的反义词应该是什么呢?

  --现代和古在的说法都一样,都是"君子"。

  但我们现在所谓的"小人"和"君子"的对立指的是"卑鄙小人"和"正人君子"的对立,是就一个人的品格意义上来说的,而商、周时代的"小人"和"君子"的对立却是指"平民"和"贵族"的对立,和道德品质无关。按照古人的看法,贵族一般都有文化修养,讲文明、懂礼貌,所以"君子"便逐渐演变为"正人君子",而"小人"一般都没文化,既不讲文明、又不懂礼貌,所以"小人"便逐渐演变为"卑鄙小人",更何况在秦、汉以后,封建制度解体,专制统治加剧,原先的"君子"阶层渐渐消失了,这一对反义词便以新的涵义继续被世人沿用下来。

  现在我们就知道了,孔子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并不是把女人和卑鄙小人等量齐观的,所以女权主义者门大可不必为这句话而责难孔老先生。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