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114、孟子的工资条-孟子他说
114、孟子的工资条
孟子致为臣而归。
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这一节也是众说纷纭的一节,最引人争议的就是孟子的薪水问题。后代的知识分子很是怀疑:孟子的薪水也太高了吧,这可能吗?
孟子辞职了。
所谓"致为臣而归"就是辞职回家的意思,古书里常见"致仕"这个词,从字面看像是说"入朝为官",其实却是"退休"的意思。
齐王接到了孟子的辞职信,赶紧来做家访,对孟子说:"以前我就很希望能见您,后来终于有机会共事,我很高兴。可现在您却要弃我而去,唉,不知道以后还有机会见面吗?"
孟子的回答后来成了一句名言:"不敢请耳,固所愿也。"意思是说:这也正是我的愿望啊,只是不好意思向您开口罢了。
两人说的全是客套话,时隔两千多年,我们也听不出是真是假了。
又过了几天,齐王跟大臣时子商量,第一句话是:"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出现"中国"这个词了,大家别以为这是我们现代概念的"中国",那时说的"国"通常是说诸侯国,比如齐国、鲁国,而若表达大体上相当于于现代的"国"的用词一般是"天下"。从地理范围上说,以前古人的"天下"比现在的"中国"还小呢。齐王这里说的"中国"其实意思是"国中",也就是"国都的中央"。齐王要在国都的中央给孟子"室"。什么是"室"呢?一般解释是"房子",也有人解释为"奴隶"。我们不去考辨,就当它是房子好了。那么,齐王的意思就是:要在齐国首都临淄的中心位置给孟子一处房子。然后,齐王接着说:"我还要用万钟粮食来供养孟子的弟子们,这就可以使我们齐国上上下下都有了可以效法的榜样人物。时子,你去把我的意思给孟子说说吧。"
--齐王为了吸引知识分子,不但承诺给房子,还给高薪!
时子把齐王的话转告给了陈臻,这位陈臻我们前面已经认识过了,就是前文里第一个提问题暴露孟子薪资水平的那位孟门弟子,这次有关薪水的事又跟陈臻挂上了钩。
陈臻成了传话筒,把时子转告给自己的齐王的话转告了老师。孟子的回答是:"然。"
--哦,看来钱这东西确实有力量,孟子一下子就答应了啊!
又误会孟子了。这个"然"字通常确实表示"是",可在这里却是例外,它表示的是"嗯"、"哦"之类的意思。孟子只是应了一声,然后说道:"这事根本就没商量嘛!难道我是个贪图富贵的人吗?如果真是那样,我又为什么辞掉十万钟的薪水而接受万钟的薪水呢?"
--我们前文已经见识过了孟子那三十七公斤的黄金,现在又来了个十万钟。那三十七公斤黄金算是赠金,可这十万钟却几乎就是年薪了。那,十万钟到底是多高的薪水呢?看上去好像高得不得了啊!
要了解孟子的工资条,我们先得看看当时的计量单位,这个"钟"到底是什么?
"钟"是容量单位,以前买卖粮食不论斤两,论的是钟啊、石啊之类的,有点儿像我们现在买自来水是按"立方米"。
古代读书人之间有几句俗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话一直流传到现在,熟悉它的人应该不少。这都是在说读书的预期收益,除了读书人容易搞美女(颜如玉)之外,"黄金屋"和"千钟粟"都是在说高收入。古代薪水有发货币的,但不占主流,主流还是粮食,这里用"粟"来表示宽范围的各种粮食。
"黄金屋"一看便知是个很夸张的概念,实际是不可能的,那么,和"黄金屋"并列在一起来说的这个"千钟粟"是不是也很夸张呢?如果连"千钟粟"都很夸张,那齐王要给孟子的"万钟粟"和孟子自称辞掉的"十万钟"不就更夸张到不可能么?
我们再实际计算一下"千钟"、"万钟"、"十万钟"到底是多少粮食。
一钟合六石四斗,对了,我还是不知道战国时代齐国确切的计量单位和现在的单位怎么换算,还是用汉代的好了,应该八九不离十吧。汉代一石大约合现在的二十升,所以一钟应该合现在一百二十八升,千钟就是十二万八千升,也就是一百二十八立方米。粮食的比重是多少我还真不知道,就当比水小一半吧,那么,一百二十八立方米就是六十四吨,同理,万钟粟就是六百四十吨粮食,十万钟粟就是六千四百吨粮食。
--我算的这个肯定不很准,大家就@辜妄听之,有个大略的感觉就好。
古代有不少读书人读到孟子这一节的时候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那个时代一位高知的薪水难道还能超过杰克·韦尔奇去?这不大可能吧!"
清代大学者阎若璩(就是前文说过的考订《尚书》真伪的那位)写过《孟子生卒年月考》,他可算得上是孟子问题专家了。他说有人就这个问题问过他,觉得齐国给高知的待遇也高到离谱了,问这是不是真的?阎若璩也觉得孟子的薪水太离谱,他看来看去,注意到《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一句"兄戴,盖禄万钟",这句说的是齐国的大贵族陈戴,以陈戴这样高的地位,年薪也无非是万钟而已,所以孟子那"十万钟"说的必定不会是年薪,而是累计他在齐国这么多年以来所拿到的全部薪水。阎若璩还以此来推算孟子待在齐国的时间。
阎若璩的意思是:既然陈戴年薪万钟,那么齐王要给孟子的年薪万钟也就是可信的了,而且,孟子曾在齐国做高官,薪资水平和陈戴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孟子当初年薪就是万钟,他自称辞掉了十万钟,那就意味着他一共在齐国待了十年。再有,孟子的薪水高过陈戴一些也是正常的,然后阎老哥又取证来、取证去,觉得孟子差不多在齐国待了六七年的时间。
还有个冯景少为此作了专题论文,就叫《论万钟》,说齐王不是要在国都中心给孟子一套大房子,还给万钟的高薪让孟子"养弟子"么,那么,一钟合六石四斗,万钟也就是六万四千石,这么多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呢?冯先生给出的数字是:一万八千人。孟子要真能有这么多学生,那就成北大校长了。冯先生很起疑,然后认为:那时候的计量单位就像日元似的,看着很多,其实没那么多。那,到底是多少呢?冯先生考证的结论是:六万四千石折合为后来的一万两千八百石--这也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啊!冯先生最后非常感慨:"乃叹崇儒重道之风,虽战国不替也!"--其实冯先生说错了,只有乱世,君主才会特别重视人才,到大一统的时代里,人才就远不如奴才重要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张潮
宋·常谨
明·刘基
(南朝宋)郑辑之
元·刘谧
清·魏文中
(清)陳璸
(清)了缘子
(宋)王溥
(唐)沈亚之
宋·滕元发
明·赵南星
唐·刘恂
清·潘宗岳
元·朱世杰
(明)鄧士龍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