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华传


  李汝华,字茂夫,睢州人。万历八年(1580)的进士。授职为兖州推官。被征召为工科给事中,曾经弹劾负责军务的尚书郑洛不称职。等到他出京到甘肃巡视边防事务,郑洛正巧负责西部边疆的事务,主张和议兵事。李汝华上奏称郑洛畏惧敌人、遗留祸患,并且弹劾诸位将领、官吏侵吞军饷,又奏请将甘肃的闲田全部开垦出来。回到朝廷,他担任了吏科都给事中,在朝多所纠察、揭发。

  不久,他调任太常少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昌、赣州地区。当时税使四出,朝议征收关隘、渡口的税银输往内府。李汝华认为此税本为军饷,极力争辩,要求停止此项动议。不久,诏令各地的税务全部由有司负责,将其中的一半交给税监,送入内府,另一半交给户部。唯独江西的潘相勒令有司将税收全部交给自己。李汝华极力抨击潘相违抗圣旨,皇帝最后同意了潘相的提议,并且向各地推广。

  李汝华在赣任职十四年,很有威望,升任兵部右侍郎,皇帝召见并任命他为户部左侍郎。尚书赵世卿离职,他就掌握了户部。福王要求四万顷的庄田,皇帝下诏屡屡催促,不能达到定额。李汝华多次联合朝廷大臣进行争辩,皇帝仅仅减少了四分之一。等福王到达封地,皇帝下诏允许他自己派使者督促收租,当地的驿站骚动。太监阎时到汝州,将两人杖死。李汝华请求遵循祖制辖治有司,将使者全部撤回,皇帝不接受。京郊、山东发生饥荒,于是李汝华建议拿出太仓的粮来平抑粮价,并发放银两赈济。李汝华还上奏陈述进行救荒的几个办法,两地赖以为生。先前,山东发生饥荒,减少了七十万两赋税,此年减免全部的赋税一百七十多万两。李汝华认为边防的粮饷不够,奏请将全国没有送入内库的税收暂时留下一年的以补充粮饷的欠缺,辅佐大臣也帮助说话。他三次上奏,没有答复。此后,他升任尚书。

  万历四十六年(1618),郑继之离去,他兼管吏部。京郊、陕西发生大饥荒,李汝华奏请赈济都没有答复。辽东爆发战争,粮饷骤然增加三百万两。李汝华屡次请求调拨内府的银两,没有得到,他就借用南京户部的钱财,搜集全国库藏的多余的积蓄,征收多年的拖欠赋税,裁减工匠的口粮,开创了新事例。辽东巡抚周永春请求增加兵马、赋税,李汝华提议:全国的田赋,除贵州之外,每亩增加白银三厘五毫,可以得到二百万两军饷。第二年又提议照前例增加兵马、赋税。第三年四月,兵部因为要招兵买马,工部因为要制作军械,再次商讨增加赋税。因此每亩增加银两厘,收到二十万两白银。先后三次增加赋税,共达五百二十多万两白银,于是成为每年的数额。当时,内府的钱币堆积如山,朝廷大臣请求发放,皇帝全都不答应。理财大臣没有别的办法,一切权作苟且之计,苛敛百姓。而枢密大臣征兵,远及南蛮之地,导致奢崇明、安邦彦相继造反,朝廷连年征讨。又扣下四川、云南、广西、湖广、广东地区增加的赋税充当征讨部队的粮饷,而辽东的军饷仍然不充足,国家已经不能再支付了。

  李汝华干练、通达、勤快、机敏,在朝廷不结党派。在户部任职很久,对国家的盛衰,边防储备的虚实,以及盐纲、漕运、屯田、放牧等要政,都殚精竭力加以裁决、调济。每年相比都没有增加,他常常主张宽缓、体恤,唯独增加赋税的提议不能极力坚持免征,导致全国空虚,朝廷内外一片争吵混乱。天启元年(1621),他患病请求退休,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退休。去世后,谥号恭敏。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