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沈鲤传-白话明史
沈鲤传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祖父沈瀚,任过建宁知府。沈鲤,嘉靖年间乡试中举。师尚诏叛乱,攻占归德,而后向西逃去。沈鲤谋思贼民必将再来,急忙告诫驻守大臣,捕杀城中与贼民勾通的人,严加防守。贼民返回,逼近城池,看见有了防备便离去了。有奸人倡议屠城,准备驱逐劫掠城中居民,沈鲤请求下令阻止,民众这才安定。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大学士高拱,是他的主考官和同乡,在外以礼序见,但未曾因私事拜访。神宗在东宫的时候,沈鲤任讲官,神宗曾经指令诸位讲官在扇子上书写文字。沈鲤书写了魏卞阑的《太子颂》进奉,神宗要他很详尽解释大义。神宗做了赞美,使他备受宠爱。当神宗即位,因为在东宫任幕僚的恩惠,晋升为编修。很快晋升左赞善。每次秉直讲授,举止端庄雅正,陈说的事情独合皇帝的心意。皇帝极为称赏他。他接连遭受父母逝世的打击,皇帝多次询问沈讲官在哪里,又询问丧服期满了没有,指令让他先补任讲官。万历九年(1581),返回朝廷。按理应该暂停讲授,皇帝特意命令延长一天,以示对他特别优厚。
第二年秋天,晋升为侍讲学士,再升任礼都右侍郎。不久改任吏部职,升任左侍郎。摒绝私交,推举贤士不使人知晓。万历十二年(1584)冬季,任命为礼部尚书。离六品官任才两年就做了正卿。不负众望,当时的舆论没有认为他升官太快。此后很久,《会典》撰成,他被加封太子少保。沈鲤起初做翰林官时,宦官黄锦攀同乡送钱币给他,他拒不接收。教导于内书堂,侍讲经筵,都多次与大宦官接触,未曾同他们交往。等到官阶愈高,更加不与他们勾连,即使皇上下令以及政府的旨意,他也没有徇私顺从。
万历十四年(1586)春季,郑贵妃生了儿子,加封为皇贵妃。沈鲤率领僚属请求册封皇长子,进而加封他的母亲,神宗不同意。不久,他又以此劝谏,并请求宽恕因为建议立储遭贬官的姜应麟等人。违背圣旨,被痛加责备。神宗已对群臣的册立请求一概拒绝,于是下诏稍候二三年再说。到了万历十六年,预定的时间已到,沈鲤拿着先前的圣旨坚持请求,神宗又不依从。
沈鲤一向正直、光明。他在礼部主持典礼,有许多建议。考虑到时俗的侈靡,考察先朝的典礼制度,从丧祭、冠婚、宫室、器服来确定国家的制度,颁行全国。又因为士人的习尚不端正,请施行学政八件事。又奏请恢复建文的年号,重新审定《景帝实录》,不要称成阝戾王。大同巡抚胡来贡提议将北岳的祭祀移到浑源,他极力驳斥他没有根据。太庙的祭祀,请将亲王和诸位功臣移到两边的厢房,不要与皇帝、皇后混杂祭祀。将世庙的诸位葬在金山的妃子,配祭于永陵。各位帝陵的祭祀,请求分别派遣官员不要兼任。诸王和妃子的坟祝版称谓不相配的,请全部重新确定。神宗担忧旱灾,前往郊坛祈祷,议论分别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沈鲤劝谏,说使臣往来滋扰,恐怕又加重百姓负担,奏请皇帝斋戒三日,用文告授予太常负责此事,罢除寺观的祈祷,神宗大都同意了他的奏疏。郑贵妃的父亲成宪为父亲请求抚恤,援引皇后的父亲永年伯为例子,沈鲤极力驳斥。诏令给与五千金的葬礼费,沈鲤又称过多了。顺义王以三娘子为妻请求加封,沈鲤不给予她妃号,只称夫人。道教真人张国祥称肃皇在位长久,是虔诚信奉玄学修炼的结果,劝神宗效法,沈鲤弹劾国祥是诋毁圣祖诱导阿谀,请求将他以刑辟正法。事情也就中止了。秦王谊漶原是由中尉即位,却请求封他的弟弟任郡王,中贵们替他请求,申时行也帮助他,沈鲤不同意。唐王府违反定制请求册封妾的儿子,他坚持不同意,神宗都以特别圣旨予以批准。京师长期干旱,沈鲤陈述恤民的实政根本在于以推崇节俭戒除奢靡,并请求减少织造。不久,京师发生地震,又请求神宗谨循天戒,体恤百姓的贫穷。京郊大荒,他奏请皇上臣下多交流,话语很恳切。皇帝因为四方的灾难,敕令朝廷大臣反省,沈鲤于是奏请大量减少营造的供给,以赈济、救助百姓。神宗常常嘉许并接纳了。
起初,藩府有事奏请,贿赂中贵为内援,礼部大臣不敢违背,动辄如其所请。到了沈鲤执政时,一概阻隔。得势的宦官都很怨恨,多次借事端在皇帝面前挑拨。神宗渐渐开始生疑,多次责难他,并剥夺了他的俸禄。沈鲤从此有了辞退的想法。而且申时行怀恨沈鲤不依附自己,也忌恨他。一天,沈鲤请求告退,他便草拟旨令放他回乡。神宗询问“:沈尚书是位好官,怎么让他离去?”传旨告谕他留任。申时行更加忌恨。他的私交给事中陈与郊替别人求考官的职位没有得到,怨恨沈鲤,嘱咐同官陈尚象弹劾沈鲤。陈与郊又以险恶之言攻击沈鲤,沈鲤更加请求辞职。神宗有意要重用沈鲤,暗地说:“沈尚书不通晓人意。”有位老宫人的侄子是宫内小宦官,他跑去告诉沈鲤;司礼张诚也嘱咐沈鲤的同乡宦官廖某秘密地告诉了他。沈鲤一概拒绝了,说:“禁宫中的话,不是我敢听的。”他们都恨恨而去。沈鲤最终多次上奏称病回乡。多次被推举入内阁或吏部尚书,都没被任用。万历二十二年(1594),要他出任南京礼部尚书,他推辞不就职。
万历二十九年(1601),赵志皋去世,沈一贯独掌国政。朝廷推举内阁大臣,诏令沈鲤官复原职并兼任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与朱赓同时受命。沈鲤多次推辞,神宗都不同意。第二年七月才入朝廷,当时年龄为七十一岁。沈一贯因为士人的心都倾附于沈鲤,很忌恨他,送信给李三才称“:归德公回来必定夺走我的职位,将拿什么对付他呢?”归德是沈鲤乡邑的名称,想讥讽沈鲤推辞诏令。李三才回函,称沈鲤忠诚实在,没有其他心思,劝沈一贯与他同心执政。沈一贯从此也不满意李三才。沈鲤到任,详细陈说路途所见矿税的危害。隔日又与朱赓奏疏评论。皇帝都没有接纳。楚地出现假王事件,礼部侍郎郭正域请求核查,沈鲤称是。等到奸人所撰定的《续忧危..议》事发,沈一贯等人夸大其事,指令党羽钱梦皋诬奏郭正域是沈鲤的门生,协力制造妖言,并且罗织沈鲤贪赃等数罪。皇帝察觉其中的诬陷,没有追究。然而沈一贯一伙派巡逻的士兵日夜率兵丁围守他的官邸。不久事情解决了,又诬陷沈鲤有所诅咒。沈鲤曾在阁中放置小屏风,列写有谨慎天戒、体恤民穷、开扩言路、转发奏章、重用大官、补充庶官、起用废弃者、举行考选、释放冤狱者、撤除税使等十件事,而且上面书写“天启圣聪,拨乱反治”八个字。每次进内阁,就焚香拜祝它,谗言的人于是指责这是诅咒。皇帝取去察看,说:“这难道是诅咒吗?”谗言者称“:他诅咒的话当然不说出口。”由于神宗对沈鲤深为了解,不相信此事。
在此之前,阁臣的奏揭不轻易呈入宫中,呈入的就没有不答复的。当时朝廷内外阻隔,奏揭繁多,大都留宫中而不下发。沈鲤认为失职,屡次称病请求退休。神宗对他多方奖谕,但最终不答应他的请求。万历三十二年(1604),叙论平定皮林的功绩,被加封太子太保。不久因官秩已满,加封为少保,改任文渊阁。
沈鲤初次任宰相,就请求清除矿税。在位几年,多次因此劝谏。遇上长陵明楼遭灾,沈鲤告诉沈一贯、朱赓各写一份奏章,等待时机呈上。一天下大雨,沈鲤说:“可以了。”两人询问原因,沈鲤说:“皇上厌恶谈矿税的事,奏疏呈入后大多不看,现在我们冒雨穿白衣到文华殿启奏此事,皇上惊讶而后取奏阅览,也是一个机会。”两人听从了他的话。神宗得到奏疏,说:“必定有紧急的事。”阅奏后果然心动,却不罢除矿税。第二年夏至,沈一贯在休假,沈鲤、朱赓到仁德门朝贺。神宗赏赐御食,司礼太监陈矩侍候,小太监多次往来窃听,并执笔等候。沈鲤极力陈述矿税危害百姓的情况,陈矩听后也觉得凄惨。沈鲤进一步说“:矿使派出后,将天下名山大川的灵气破坏殆尽了,恐怕对圣体不利。”陈矩叹息着回去,详细向皇帝述说了。皇帝惊悚,派遣陈矩向沈鲤咨询补救的办法。沈鲤说“:没有别的什么,赶紧停止开凿,则灵气自然恢复。”皇帝听了后点头同意。沈一贯担心沈鲤独占功劳,赶紧草拟奏疏呈上。皇帝不高兴,又终止了此事。然而过了一个月又下达了停止矿税的命令,这是沈鲤的努力呀。
沈鲤遇事秉正不屈服。被沈一贯压抑,志向得不到全面实现。而此时沈一贯多次被议论,称病闭户,沈鲤得以处理内阁事务。皇孙出生,诏令大赦天下。宦官请求征收茶蜡和过去的拖欠,沈鲤认为这有悖于圣上旨意,再次上奏,最终停止了这件事。皇帝的乳母翊圣夫人金氏,她的丈夫任都督同知,死后,请求由侄子继任。沈鲤称都督不是世袭的官职,事情才作罢。真人张国祥称皇孙的诞生,自己有祝愿赐予的功劳,请求三代享有皇帝的赐令并且世袭詹事主簿。沈鲤极力斥责他的荒谬,于是赏赐给他金币。神宗听信宦官之言,准备考察核实京郊的牧地,诏谕沈鲤撰写敕令。沈鲤劝谏“:近年来,百利的源头,都被朝廷掌握,我经常担忧事情到了极点产生变故。况且这些牧地,难道真的有豪右隐瞒新开垦地没科税?奸民的传言,未必值得相信。”事情遂得终止。云南的武弁杀了税使杨荣。皇帝很恼怒,准备派遣官员将他们逮捕惩治。沈鲤详细陈述了杨荣的罪状,请求诛杀带头杀杨荣的人,而宽免其他的人,于是果然没有广泛拘捕。陕西税使梁永请求负责镇守的事务,也因为沈鲤的劝谏作罢。辽东税使高淮假借进贡的名义,率领所统领的兵丁来到京师城门。沈鲤半夜密奏此不能行,皇帝下诏指责高淮而阻止了他。当时沈一贯虽然称病闭门在家,而奏章大多送到家中由他拟旨,沈鲤极力数说这没有先例。
沈鲤既然与沈一贯积怨,沈一贯即将离职,顾虑沈鲤在职,给自己留下后顾之忧,想与他一起离开内阁,秘密倾覆他。神宗也嫌沈鲤刚正,趁着沈鲤请求退休,于是指令他与沈一贯一起退休。朱赓上奏请求挽留沈鲤,没有答复。抵家后,他上奏答谢,仍然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显明进取规章。他八十岁时,神宗派官去探视,赏给他银两。沈鲤上奏答谢,又陈述当时政治的要务。又过了五年沈鲤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赠封为太师,谥号文端。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春秋·伍子胥
關尹子
(明)姚士粦 輯
谢灵运
清·邵之棠
岑参
宋·王踞
清·计六奇
清·惠周惕
清·叶封
姚秦·佛陀耶舍
台湾割据志
(清)朱彭寿
明·杨宏
明·杨慎
明·文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