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本草从新-未知
古籍列表页-吴江诗词网
本草从新目录:
简介
原序
本草从新凡例
药性总义
卷一 草部 山草类
卷二 草部 芳草类
卷三 草部 隰草类
卷四 草部 毒草类
卷五 草部 蔓草类
卷六 草部 水草类·石草类·苔类
卷七 木部 香木类
卷八 木部 乔木类
卷九 木部 灌木类·苞木类·寓木类
卷十 果部 五果·山果·夷果·味类类水果
卷十一 菜部 荤辛类·柔滑类·菜类·水菜类·芝类
卷十二 谷部 麻麦稻类·稷粟类·菽豆类·造酿类
卷十三 金石部 金类·玉类·石类·卤石类
卷十四 水部 天水类·地水类
卷十五 火土部 火类·土类
卷十六 禽兽部 原禽类·水禽类·林禽类·畜类·兽类·鼠类
卷十七 虫鱼鳞介部 化生类·卵生类等
卷十八 人部
简介
本草从新 清·公元1644-1911年 吴仪洛
...更多
原序
余先世藏书最伙。凡有益于民用者。购之尤亟。以故岐黄家言。亦多海内希见之本。余自髫年。习制举业时。即旁览及焉。遇有会意。辄觉神情开涤。于是尽发所藏而精绎之。迄今四十年矣。夫医学之
...更多
本草从新凡例
一注本草者。当先注明其所以主治之由。与所以当用之理。使读之者有义味可咀嚼也。兹集药性病情。互相阐发。庶便资用。若每处皆释。则重复烦琐。反生厌渎。故前后间见。或因药论辨。读者汇观
...更多
药性总义
凡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凡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凡酸
...更多
卷一 草部 山草类
山草类
[卷一草部] 人参
大补元气、生阴血、亦泻虚火。
甘温微苦。大补肺中元气。(李东垣用药法象曰∶肺主气、肺气旺则脏腑之气皆旺
...更多
卷二 草部 芳草类
芳草类
[卷二草部] 当归
补血、润燥滑肠。
甘温和血。辛温散内寒。苦温助心散寒。(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心。)
...更多
卷三 草部 隰草类
隰草类
大泻火、平血逆。
味苦微甘。大寒。入心肾。泻丙火。(小肠为丙火、心与小肠相为表里。)清燥金。(胃、大肠火。)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
...更多
卷四 草部 毒草类
毒草类
[卷四草部] 附子
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辛甘。大热纯阳。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更多
卷五 草部 蔓草类
蔓草类
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涩精气、化虚痰。
苦坚肾。温补肝。甘益阴。涩收敛精气。强筋益髓。养血祛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乌须发�
...更多
卷六 草部 水草类·石草类·苔类
水草类石草类苔类
[卷六草部] 泽泻
通、利水、泻膀胱火、去湿热。
甘咸微寒。入膀胱。利小便。(热在气分而口渴者。)泻肾经之火邪。
...更多
1
2
3
下一页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施惠
清·龚自珍
清·戴东原
清·高积厚
(魏)杨衒之,周祖谟 校
(清)法式善撰
曹丕
清·张曜孙
宋·昙摩蜜多
明·曹昭
(宋)杨仲良
(明)安遇时 等编
符秦·僧伽提婆
清·钱涛
薛涛 李冶
(明)朱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