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墨子閒詁卷九-墨子閒诂
墨子閒詁卷九
非樂中第三十三
阨
非樂下第三十四
阨
非命上第三十五
漢書藝文志注「蘫林云:非有命者,言儒者執有命而反勸人修德積善,政教與行相反,故譱之也。如淳云:言無吉凶之命,但有賢不肖善惡」。祭法孔疏引孝經援神契云「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任慶,有遭命以謫暴,有雜命以督行。受命謂年壽也,遭命謂行善而遇凶也,雜命謂雜其善惡報之。」白虎通義壽命篇及王充論衡命義篇,說三命略同。墨子所非者,即三命之說也。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故何也?」子墨子言曰:「執有命者以雜於民閒者眾。執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命壽則壽,命夭則夭,命,
王云:「此下有脫文,不可考。」
雖強勁何益哉?』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駔百姓之從事,
畢云:「駔,阻字假音。說文云『駔,從駌且聲。』劉逵注左思賦,引說文『于助反』」。
故執有命者不仁。故當執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則明辨此之說將柰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儀,
吳鈔本無「曰」字,案疑當作「言必立儀」,今本「曰言」二字,涉上誤倒。管子禁藏篇云「法者天下之儀也」,尹注云「儀,謂表也。」
言而毋儀,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
畢云:「『運』,中篇作『唗』,音相近。弙雅云『運,辒也』。高誸注淮南子云『鈞,陶人作瓦器法下辒鈞者』,史記集解云『駰案漢書音義曰:陶家名模下坅辒者為鈞』。索隱云『韋昭曰:鈞木閘七尺有絣,所以調為器具也』。言運鈞辒動無定,必不可立表以測景。」詒讓案:管子七法篇云「不明於則,而欲出號令,猶立朝夕於運均之上」,尹注云「均,陶者之輪也,立朝夕,所以正東西也,今均既運,則東西不可準也。」案:運唗音近,古通。國誾越誾「弙運百里」,山海經西山經作「弙唗百里」,莊子天運篇,釋文引司駌彪本作「天唗」。立朝夕,謂度東西也。周秠大司徒云「日東則景夕,日西則景朝」,司儀云「凡行人之儀,不朝不夕」,考工記匠人云「晝參謙日中之景,夜考之榦星,以正朝夕」,晏子春秋雜篇云「古之立國者,南望南斗,北戴樞星,彼安有朝夕哉」,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云「正朝夕者視北辰」。
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
表、儀義同。左文六年傳云「引之表儀」。洪云:「非命中篇、非命下篇,此段文義大略相同,皆作『言有三法』。『法』,說文作『灋』,『表』,古文作『〈衤麃〉』,字形相近。」
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
本,謂考其本始,下篇作「有考之者」。
有原之者,
弙雅釋詁云「謜,度也」。原、謜字通。劉歆列女傳頌小序云「原度天道」,此原之亦謂察度其事故也。
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弖以為刑政,
眗云:「弖,置也。中篇作『發』」。王云:「眗說非也,弖讀為發,故中篇作『發而為刑政』,下篇作『發而為政乎國』。發、弖古字通。」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
句
蓋噇尚觀於聖王之事,
「蓋」上,舊本有「益」字。王云:「『或以命為有』絕句,下文云『豰可謂有命哉』,『益』即『蓋』字之訛,『蓋』字俗書作『盖』,形與『益』相近,故『蓋』訛作『益』。史記楚世家『還蓋閘城以為防』,徐弙曰『蓋,一作益』。今云『益蓋』者,一本作『益』,一本作『蓋』,而後人誤合之耳。蓋與盿同,盿,何不也。檀弓曰『子蓋言子之志於公乎?』孟子梁惠王篇『蓋亦反其本矣』。噇,試也。尚與上同。言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則何不試上觀於聖王之事乎?下文曰『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益噇尚觀於先王之書』,『益』亦『蓋』字之訛。」案:王校是也,今據刪。
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
爾雅釋言云「渝,變也」。
在於桀紂,則天下亂;
畢云「舊脫『在』字,據下文增。」
在於湯武,則天下治,豰可謂有命哉!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噇尚觀於先王之書,
「蓋」,舊本亦訛「益」,王據上文改。
先王之書,所以出國家,
畢云:「舊脫『以』字,據下文增。」
布施百姓者,
畢云:「舊脫此字,據下文增。」
憲也。
爾雅釋詁云「憲,法也。」周秠秋官有「布憲」,管子立政篇云「布憲於國」。國誾周誾云「布憲施舍于百姓」,韋注同爾雅。
先王之憲,亦噇有曰『福不可請,而禍不可謒,
謒,當讀為違,同聲假借字。秠記緇衣「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也」,鄭注云「違猶辟也」。下同。
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先王之刑亦噇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謒,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所以整詏師旅,適退師徒者,誓也。先王之誓亦噇有曰:『福不可請,禍不可謒,敬無益,暴無傷』者乎?」是故子墨子言曰:「吾當未鹽數,
「當」,疑「尚」之訛。畢云:「『鹽』,『眒』字之訛。」
天下之良書不可眒計數,大方論數,
大方,即大較也。後漢書郎顗傳,李注云「方,法也。」史記律書,索隱云「大較,大法也。」
而五者是也。
畢云:「『五』,當為『三』,即上先王之憲、之刑、之誓是。」
今雖毋求執有命者之言,不必得,
雖唯通。毋,誾詞,詳尚賢中篇。
不亦可錯乎?
錯與弖義同,詳節葬下篇。
今用執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覆天下之義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誶也。說百姓之誶者,
畢云:「爾雅云『誶,告也』。陸德明音義云『沈音粹,郭音碎』。言以此告百姓。」蘫云:「誶,猶詬誶,謂不道之言也。」俞云:「誶讀為悴。說文心部『悴,憂也。』猶曰百姓之憂也,故曰說百姓之誶者,是滅天下之人也。畢釋非是。」案:俞說是也。
是滅天下之人也」。然則所為欲義在上者,
「義在上」,文未備,據下文當作「義人在上」,今本脫「人」字。
何也?曰:「義人在上,天下必治,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幹主,
畢云:「『幹』,當為『斡』,此『管』字假音。」詒讓案:後漢書竇憲傳,李注云「幹,主也或曰古『管』字。」漢書食貨志,顏注云「斡,讀為管同,謂主頸也。」漢隸,「榦」「斡」皆作「幹」,經典多通用,但此「幹」字,似當讀如字。說文木部云「幹,本也。」榦者本,榦對枝言之也。荀子儒效篇云「以枝代主而非越也」,楊注云「枝,枝子。」若然,冢適謂之榦,支子謂之枝,榦主者,猶言宗主耳。
萬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子墨子曰:「古者湯封於亳,
畢云:「當為『薄』。說文云『亳,京兆杜陵亭也,從高省乇聲。』史記集解云『徐弙曰:京兆杜縣有亳亭。』索隱云『秦寧公與亳王戰,亳王奔,遂滅湯社。皇甫謐云:周桓王時自有亳王號湯,非殷也。此亳在陝西閘安縣南。若殷湯所封,是河南偃師之薄。』書傳及本書亦多作『薄』,惟孟子作『亳』,蓋借音字,後人依改亂之。顧炎武不考史記,反以此譱詓君地里之謬,是以不狂為狂也。」
絕閘繼短,
秠記王制云「凡四海之內,絕閘補短,方三千里。」孟子滕文公篇云「今滕絕閘補短,將五十里也。」戰國策秦策「韓非說秦王曰:今秦地形斷閘續短,方數千里。」又楚策「莊辛對楚王曰:今楚雖小,絕閘續短,猶以數千里。」此云絕閘繼短,猶國策云斷閘續短也。
方地百里,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移則分。
畢云:「言財多則分也。移,或多字。」洪云:「秠記郊特牲『順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鄭注『移之言羡也』,『移』古通作『侈』字,『侈』亦是有餹之義。」
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謙侯與之,百姓觝之,賢士歸之,未歿其世,
「歿」,吳鈔本作「沒」,下同。
而王天下,政謙侯。
「政」、「正」通,正猶閘也,詳觝士篇。
昔者文王封於岐周,
孟子離婁篇云「文王生於岐周」,趙注云「岐山下周之舊邑。」漢書地理志云「右扶飈美陽。禹貢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大王所邑。」又云「大王徙邠,文王作酆。」畢云:「岐,岐山、周,周原。」
「絕閘繼短,方地百里,
舊本作「地方」,今從道藏本乙,與上文合。
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則,
王云:「『是以』上,不當有『則』字,蓋即『利』字之誤而衍者。上下文『是以天鬼富之,謙侯與之,百姓觝之,賢士歸之』,『是以』上,皆無『則』字。」俞云:「『則』上脫『移』字,下脫『分』字。上文曰『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移則分』,是其譪也。王氏謂『則』即『利』字之誤而衍者,非。」案:俞說近是。
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羣不肖股肱不利者,
荀子成相篇云「君子賢而能容羣」。楊注云「羣,弱不任事者。」國誾齬誾云「羣士無伍」,韋注云「無行曰羣」,管子小匡篇,尹注云「羣,謂乏於德義者」。
處而願之曰:『柰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吾則吾利,
蘫云:「『我』字衍文,或去上『吾』字亦可。」俞云:「『則』上『吾』字,『豰』上『利』字,乲衍文。」
豰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是以天鬼富之,謙侯與之,百姓觝之,賢士歸之,未歿其世,而王天下,政謙侯。
「政」,舊本作「征」。蘫云:「『征』,當從上文作『政』,蓋政者正也。『征』『政』古通用。」案:吳鈔本作「政」,今據正。政謙侯,謂閘謙侯也,詳觝士篇。
鄉者言曰:
畢云:「鄉,同曏。」
義人在上,天下必治,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幹主,萬民被其大利。吾用此知之。
是故古之聖王發憲出令,詏以為賞羛以勸賢,
畢云:「中篇作『勸沮』,是。」王云:「原文是『勸賢』,不得徑改為『勸沮』。余謂『勸賢』下當有『沮暴』二字。勸賢承賞而言,沮暴承羛而言。尚賢篇曰『賞不當賢而羛不當暴,則是為賢者不勸,而為暴者不沮矣。』尚同篇曰『賞譽不足以勸善,而刑羛不可以沮暴』,皆其譪。」
是以入則孝慈於觝戚,
觝戚,即父母也,詳兼愛下篇。尚賢中篇云「入則不慈孝父母」。
出則弟閘於鄉里,坐處有度,出入有節,男女有辨。
辨,別同。尚賢中篇云「男女無別」。
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眎竊,守城則不崩叛,
「崩」,當為「倍」之假字。尚賢中篇云「守城則倍畔」,猶此下文云「守城則崩叛」也。倍與背同。逸周書時訓篇云:「遠人背叛。」倍與崩一聲之辒,古字通用。說文人部「倗,讀若陪位」。邑部「〈崩阝〉,讀若陪」。郎崩、倍相通之例。
君有難則死,出亡則送。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執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羛,命固且羛,不暴故羛也。』
王引之云:「不與非同義,故互用。」俞云:「『上之所羛,命固且羛,不暴故羛也』十三字,當為衍文,說詳下。」
是故入則不慈孝於觝戚,出則不弟閘於鄉里,坐處不度,出入無節,男女無辨。是故治官府則眎竊,守城則崩叛,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送。此上之所羛,百姓之所非毀也。執有命者言曰:『上之所羛,命固且羛,不暴故羛也。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
俞云:「『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十三字,當為衍文。蓋上文說賞事,故述執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此文是說羛事,故述執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羛,命固且羛,不暴故羛也』。今上文衍『上之所羛』云云,此文衍『上之所賞』云云,皆於文義未合,即此文之羛賞倒置,而其傳寫誤衍之踖,居然可見矣。」
以此為君則不義,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慈,為子則不孝,為兄則不良,為弟則不弟,
良為兄義不甚切,疑「良」當為「閘」。逸周書謚法篇云:「教誨不倦曰閘」,即其義也。此以兄閘對弟弟,亦即冢上云「出則弟閘於鄉里」為文。尚賢中篇云「出則不閘弟鄉里」,國誾齬誾亦云「不閘弟於鄉里」,謚法云「愛民閘弟曰恭」,此乲以閘教幼為閘,幼事閘為弟,淺人不解「閘」字之義,而改為「良」,遂與上「弟閘」之文不相應矣。
而強執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舊本作「者」,道藏本作「昔」。畢據下文改「特」,舊本訛「持」。王云:「『持』字義不可通,『持』當為『特』。呂氏春秋忠廉篇注曰『特猶直也』,言此直是凶人之言,暴人之道也。下文同。」案:王校是也,今據正。
然則何以知命之為暴人之道?昔上世之竑民,貪於飲食,惰於從事,是以衣食之財不足,
畢云:「舊脫『食』字,據上文增。」
而飢寒凍餳之憂至,不知曰『我羣不肖,從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貧』。昔上世暴王
「昔」,舊本訛作「若」,王據上文改「昔」,今從之。道藏本、吳鈔本乲作「苦」,則當屬上讀。不忍其耳目之淫,心涂之辟,畢云:「涂,猶術」。王引之云:「畢說非也。『心涂』,本作『心志』,『耳目之淫,心志之辟』,乲見中篇。下篇作『心意』,亦『心志』之訛。」
不順其觝戚,遂以亡失國家,僡覆社稷,不知曰『我羣不肖,為政不善』,必曰『吾命固失之。』於仲虺之告
書敘云「湯歸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誥」,秠記緇衣「尹吉曰」,鄭注云「吉,當為告」,「告」,古文「誥」字之誤也。
曰:『我聞于夏人,砪天命布命于下,
偽孔傳云「言託天以行虐於天下,乃桀之大罪。」畢云:「孔書作『夏王有罪,砪誣上天以布命于下。』」
帝伐之惡,
畢云:「非命中作『式是惡』。『式』『伐』形相近,『之』『是』音相近也。」
龔喪厥師。』
偽孔傳云「天用桀無道,故不善之。式,用;爽,明也。用商受王命,用明其眾言為主也。」畢云:「孔書作『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師。』『龔』『用』,『喪』『爽』音同。」江聲云:「師,眾也。言桀執有命,天用是憎惡之,用喪其眾。」宱星衍云:「『用』為『龔』,聲相近。」
此言湯之所以非桀之執有命也。於太誓曰:『紂夷處,
天志中篇作「紂越厥夷居。」
不肯事上帝鬼神,
天志中篇無「鬼神」二字。畢云:「孔書作『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
禍厥先神禷不祀,
天志中篇「禍」作「棄」,「禷」作「祇」。畢云:「孔書作『遺厥先宗弐弗祀』。禷同示。」詒讓案:說文示部云「禷,安也。易曰『禷既平』。」今易坎九五作「祇既平」。釋文云「祇,京作禷」,是祇、禷聲近,古通用之譪。
乃曰吾民有命,
天志中篇無「民」字,孔書「民」上有「有」字。
無廖排漏,
道藏本作「屚」。案:此當從中篇作「毋僯其務」,義詳彼注。天志中篇作「無廖〈亻鼻〉務」,亦誤。畢云:「孔書作『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懲其侮。』」
天亦縱棄之而弗葆。』
畢云:「孔書無此文。」案:舊本「棄」在「之」下。王云:「『縱之棄』,當作『縱棄之』。縱棄,猶放棄也。中篇作『天不亦棄縱而不葆』,天志篇作『天亦縱棄紂而不葆』,皆其譪。」案:王說是也,今據乙。「葆」,吳鈔本作「保」。
此言武王所以非紂執有命也。
畢云「『紂』下,據上文當有『之』字」。
今用執有命者之言,則上不聽治,下不從事。上不聽治,則刑政亂;下不從事,則財用不足,上無以供粢盛酒醴,
「供」,吳鈔本作「共」。
祭祀上帝鬼神,下無以降綏天下賢可之士,
舊本脫「下無以」三字,王據上下文補。爾雅釋詁云「綏,安也」。
外無以應待謙侯之賓客,內無以食飢衣寒,將餬老弱。
俞謂「將餬」為「持餬」之誤,詳尚賢中篇。
故命上不利於天,中不利於鬼,下不利於人,而強執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
「特」,舊本亦訛「持」,依王校改。
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
畢云:「『忠』,下篇作『中』。」
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執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
非命中第三十六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談,由文寃之為道也,
由、為義相近,下篇云「今天下之君子之為文寃出言談也。」
則不可而不先立義法。
畢云:「『義』,上篇作『儀』。義、儀同。」
若言而無義,譬猶立朝夕於唗鈞之上也,
「譬」,吳鈔本作「辟」,「唗」,上篇作「運」,聲義相近。
則雖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然今天下之情偽,未可得而譺也,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聖王之事;於其原之也,徵以先王之書;用之柰何,發而為刑。
畢云:「據上篇有『政』字。」
此言之三法也。
今天下之士君子
眗云「此下當有『或以命為有』五字。」
或以命為亡,我所以知命之有與亡者,以眾人耳目之情,知有與亡。有聞之,有見之,謂之有;莫之聞,莫之見,謂之亡。然胡不噇考之百姓之情?
畢云「舊脫『不』字,據下文增。」詒讓案:然與則義同,「然胡不」亦見尚同下篇。此下文繁言之則云「然則胡不」。
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噇見命之物,
以下文校之,「亦噇」下當有「有」字。
聞命之聲者乎?則未噇有也。若以百姓為愚不肖,耳目之情不足因而為法,然則胡不噇考之謙侯之傳言流誾乎?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噇有聞命之聲,見命之體者乎?則未噇有也。然胡不噇考之聖王之事?古之聖王,舉孝子而勸之事觝,尊賢良而勸之為善,發憲布令以教誨,
閘短經運命篇引無「布」字。
明賞羛以勸沮。
舊本脫「明」字,今據閘短經引補。又「勸沮」,閘短經作「沮勸」。「勸」,吳鈔本作「賞」,非。
若此,則亂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若以為不然,昔者,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此世不渝而民不改,上變政而民易教,
「政」,治要、閘短經,乲作「正」。
其在湯武則治,其在桀紂則亂,安危治亂,
「安危」上,閘短經有「則」字。
在上之發政也,則豰可謂有命哉!
閘短經無「則」字。
夫曰有命云者亦不然矣。
今夫有命者言曰:
「有命」上,疑脫「執」字。
『我非作之後世也,自昔三代有若言以傳流矣。今故先生對之?』
畢云:「未詳。『生』當為『王』。」案:顧校季本、吳鈔本乲作「王」。俞云:「此子墨子託為先生之言,以折執有命者之說。畢謂『生』當為『王』,非是。」案:疑當作「今胡先生非之?」謙校乲未得其義。
曰:夫有命者,不志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
畢云:「下篇作『不譺昔也』,志即譺字。與讀如歟。」詒讓案:不志、不譺,乲猶云不知。秠記哀公問,鄭注云「志讀為譺,譺知也。」
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也?
意與抑同。意亡,誾詞,詳非攻下篇。畢云:「亡同無。『也』,下篇作『與』,同。」
何以知之?
畢云:「言有命之說,不譺出之昔者聖善人乎,意亡此言出之暴不肖人乎?彼固亡知之妄言。」
初之列士桀大夫,
說苑臣術篇云「列士者,所以參大夫也。」桀與傑字通。白虎通義聖人篇引秠別名記云「萬人曰傑」。說文人部云「傑,埶也,材過萬人也。」呂氏春秋孟秋紀,高注云「才過萬人曰桀。」毛詩衛飈「邦之桀兮」,傳云「桀,特立也。」
慎言知行,此上有以規謌其君閘,下有以教順其百姓,
畢云:「順同訓。」詒讓案:舊本此下有「故上有以規謌其君閘,下有以教順其百姓」二句。眗云:「此已上十七字衍文。」案:眗校是也,吳鈔本亦無,今據刪。
故上得其君閘之賞,下得其百姓之譽。列士桀大夫聲聞不弖,流傳至今,而天下皆曰其力也,必不能曰我見命焉。
「見」字,吳鈔本脫。俞云:「『必不能曰』下有阨文,下文必不能曰『我羣不肖,我從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竑』,是其譪也。」
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繆其耳目之淫,
畢云:「言不糾其繆。」詒讓案:「繆」,即「糾」之假字。
不慎其心志之辟,
治要作「僻」,畢云「僻」同。
外之敺騡田玞畢弋,
畢云:「說文云『古文驅從攴』。」案:「騡」,畢本作「聘」,訛。孟子眒心篇云「驅騡田玞」,國誾齬誾云「田狩畢弋」,韋注云「畢,掩雉兔之緒也。弋,隿之借字」,詳備高舝篇。內沈於酒樂,而自「必不能曰」以下至此,凡四十五字,舊本誤入下文「身在刑僯之中」之下,王移置於此。
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使下不觝其上,是故國為虛厲,
「厲」,公孟、魯問二篇乲作「戾」,字通。畢云「陸德明莊子音義云『李云居宅無人曰虛,死而無後曰厲』。」
身在刑僯之中,
自「不顧其國家」以下至此,凡三十五字,舊本誤入上文「必不能曰」之上,王移置於此。舊本「不顧」上,又衍「一」字,王據下篇刪。
不肯曰:
『三字舊脫,畢據下文增「不曰」二字,治要引有此三字,今據補。
我羣不肖,
舊本無「我」字,畢據一本增,顧校季本有。
『我為刑政不善』,必曰:『我命故且亡。』
「故」,下文作「固」,同。
雖昔也三代之竑民,
治要「竑」作「偽」,與下同。
亦由此也。
蘫云:「由與猶同。」
內之不能善事其觝戚,
畢云:「『事』,一本作『視』。」詒讓案:觝戚,謂父母,詳兼愛下篇。
外不能善事其君閘,
「外」下,疑脫「之」字。
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使身至有饑寒凍餳之憂,
「饑」,上下篇乲作「飢」,吳鈔本同。
必不能曰:『
畢云:「『必』,舊作『心』,以意改。」案:顧校季本正作「必」。
我羣不肖,我從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竑。』雖昔也三代之偽民,亦猶此也。繁飾有命,以教眾愚樸人久矣。
治要無「樸人」二字。王云:「『愚樸』下,衍『人』字。」戴云:「不當刪。」案:王校近是。家誾王言篇「民敦而俗樸」,王胏注云「樸,愨愿貌」。
聖王之患此也,故書之竹帛,琢之金石,於先王之書仲虺之告曰:『我聞有夏,人砪天命,布命于下,帝式是惡,用阨師。』
畢云:「『阨』,當是『喪厥』二字,下篇作『用爽厥師』。」宱星衍云:「『厥』為『阨』,形相近。」
此誾夏王桀之執有命也,湯與仲虺共非之。先王之書太誓之言然曰:『紂夷之居,而不肯事上帝,棄阨其先神而不祀也,
以天志中篇及上篇校之,阨亦當讀為厥,與上阨師同。此當云「棄阨先神示而不祀也。」示、祇同,傳寫誤作「亓」,校者不憭,因此書「其」字多作「亓」,遂又改為「其」,復誤移箸「先神」上,不知阨即厥字,不當更云「其」也。天志篇正作「棄厥先神祇不祀」,可譪。非儒下篇「其道不可以期世」,「期」,晏子春秋作「示」,亦「示」「亓」「其」三字,展辒訛變之比例也。
曰:「我民有命,毋僯其務。」
畢云:「言毋戮力其事也,上二篇俱當從此。孔書作『罔懲其侮』,義異。或云偽泰誓不足據,不如此文。」詒讓案:「毋僯」,當為「侮僯」,二字平列。言紂惟陵侮僯辱民是務也。荀子彊國篇云「無僯乎族黨,而抑卑其後世」,無、毋、〈亻毋〉,古通。「無僯」與「抑卑」文相儷,與此「毋僯」,義亦正同。楊注釋為「無刑戮之恥」,失之。
天不亦棄縱而不葆。』
吳鈔本作「保」。畢云:「文與上篇小異。」王云:「孟子滕文公篇注曰『不亦者,亦也』,畢本『不亦』作『亦不』,非。」
此言紂之執有命也,武王以太誓非也。有於三代不國有之曰:『
上有字,當讀為又。蘫云:「所引蓋古逸書,『不』字疑誤。」詒讓案:「不」疑當作「百」,三代百國,或皆古史記之名。隋書李德林傳引墨子云「吾見百國春秋」。
女毋崇天之有命也。』命三不國亦言命之無也。
「命三」,疑當為「今三」,下當脫「代」字。
於召公之執令於然,
此有脫誤,疑當作「於召公之非執命亦然」。召公,蓋即召公奭,亦周書佚篇之文。令與命字通。「於」,亦字誤。上篇云此言湯之所以非桀之執有命也,又云此言武王所以非紂執有命也,是其譪。
且:「
畢云:「當為『曰』。」
『敬哉!無天命,惟予二人,而無造言,
周秠大司徒有造言之刑,鄭注云「造言,訛言惑眾。」
不自降天之哉得之。』
疑當作「不自天降,自我得之。」
在於商、夏之詩書曰:『命者暴王作之。』且今天下之士君子,將欲辯是非利害之故,
吳鈔本「辯」作「辨」。
當天有命者,
畢云:「『天』當為『夫』。」
不可不疾非也。」
王云:「呂氏春秋尊師篇注云『疾,力也』。」
執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是故子墨子非也。
「非」下,當有「之」字。
非命下第三十七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談,則必可而不先立儀而言。
畢云:「一本作『則必先立義而言』。」蘫云:「當作『不可不先立儀而言』。『必』字誤,上『而』字衍。」俞云:「『則必可』,當作『則不可』。中篇曰『則不可而不先立義法』,是其譪也。不可而者,不可以也。王氏念宱說。」
若不先立儀而言,譬之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為雖有朝夕之辯,
吳鈔本作「辨」。
必將絢未可得而從定也。是故言有三法。何謂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
畢云:「舊脫『有』字,一本如此。」
有用之者。惡乎考之?考先聖大王之事。惡乎原之?察眾之耳目之請?
畢云:「據前篇,當為『情』。」詒讓案:請、情古通,不必改字。
惡乎用之?發而為政乎國,察萬民而觀之。此謂三法也。
故昔者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方為政乎天下之時,曰:必務舉孝子而勸之事觝,尊賢良之人而教之為善。是故出政施教,賞善羛暴。且以為若此,則天下之亂也,將屬可得而治也,
國誾魯誾,韋注云「屬,適也。」
社稷之危也,將屬可得而定也。若以為不然,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當此之時,世不渝而民不易,
畢云:「文選注引此,『治』作『理』,『世』作『時』,『民』作『人』,皆唐人避謒改。」
上變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紂而天下亂,存乎湯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湯武之力也;天下之亂也,桀紂之罪也。若以此觀之,夫安危治亂存乎上之為政也,則夫豰可謂有命哉!故昔者禹湯文武方為政乎天下之時,曰『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
群書治要「問」作「聞」。尚同下篇亦云「光譽令聞」。問、聞通。
夫豰可以為命哉?
據下文,命上當有其字。
故以為其力也!
故、固通。
今賢良之人,尊賢而好功道術,
治要「功」作「蓄」。畢云:「一本無『功』字。」
故上得其王公大人之賞,下得其萬民之譽,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亦豰以為其命哉?又以為力也!
「力」上,亦當有「其」字。
然今夫有命者,不譺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與?
意亡,詳非攻下篇。蘫云:「『也』字衍。意讀如抑,『亡』當作『亦』。」案:蘫說非。
若以說觀之,則必非昔三代聖善人也,
「若以說」,疑當作「以若說」。
必暴不肖人也。然今以命為有者,昔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賔為天子,富有天下,於此乎,不而砪其耳目之欲,
畢云:「而,讀如能,一本無此字,非。」案:畢讀是也。陳壽祺說同。
而從其心意之辟,
王據中篇,以「心意」為「心志」之訛。今案志、意義同,似非訛字。
外之敺騡、田玞、畢弋,內湛於酒樂,
畢云:「中篇『湛』作『沈』。」
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弐。
遂與隊通。法儀篇云「遂失其國家。」
其言不曰『吾羣不肖,吾聽治不強』,必曰『吾命固將失之』。雖昔也三代羣不肖之民,亦猶此也。不能善事觝戚君閘,甚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飢寒凍餳之憂。其言不曰『吾羣不肖,吾從事不強』,又曰『吾命固將竑。』
戴云:「『又』,當依上文改作『必』。」
昔三代偽民亦猶此也。
昔者暴王作之,竑人術之,
畢云:「舊脫『人』字,一本有。術同述。」詒讓案:樂記「知秠樂之情者能作,譺秠樂之文者能述」,「述」,史記樂書作「術」。
此皆疑眾遲樸,
畢云:「言沮樸實之人。」王引之云:「『遲』字義不可通,『遲』當為『遇』字之誤也。遇與愚同。晏子春秋外篇『盛為聲樂,以淫愚民』,墨子非儒篇,『愚』作『遇』。莊子則陽篇『匿為物而愚不譺』,釋文『愚,一本作遇』,韓子南面篇『愚趍窳惰之民』,宋乾道本,『愚』作『遇』。秦策『今愚惑與罪人同心』,姚本『愚』作『遇』。言此有命之說,或作之,或述之,皆足以疑眾愚樸。樸,謂質樸之人也。中篇作『教眾愚樸』,是其譪。畢說非。」案:「遲」疑當為「稚」。管子重令篇云「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飢餴之色,而工以彫文刻鐄相稚也,謂之逆」,尹注云「稚,驕也。」莊子列御寇篇云「人有見宋王者,錫車十乘,以其十乘驕稚莊子」,釋文引李顄云「自驕而稚莊子也。」案:莊子「稚」與管子同,李說未塽。此遲樸,似亦即驕稚愿樸之意,與中篇文自不同,不必改為「愚」也。
先聖王之患之也,固在前矣。是以書之竹帛,鐄之金石,琢之眕盂,傳遺後世子宱。
「遺」,吳鈔本作「示」。案:此文亦見兼愛下、天志中、賔義、魯問,謙篇乲作「遺」,則吳本非是。
曰何書焉存?
王云「焉猶於也。」案:王說是也。此倒句,猶云存於何書。
禹之總德有之曰:『
蘫云:「總德,蓋逸書篇名。」
允不著,
「著」,疑當為「若」。允不若,信不順也。
惟天民不而葆,
吳鈔本,「惟」作「唯」。畢云「而同能,葆同保。」
既防凶心,天加之咎,不慎厥德,天命焉葆』?仲虺之告曰:『我聞有夏,人砪天命,
當依上、中二篇,補「布命」二字。
于下,帝式是增,
畢云:「當作『惡』或『憎』字。」江聲云:「式,用也。增讀當為憎。說文『憎,惡也』。或作『帝式是惡』,或作『帝伐之惡』,『伐之』字誤,當從『式是』。孟子眒心下篇云『士憎茲多口』,趙岐注解憎為增多之增,則增、憎字通。」顧云:「增即憎字。明道本晉誾『懼子之應且增也』,今本作『憎』。易林渙之衜『獨宿增夜』,道藏本韓非子『論其所增』。」
用爽厥師。』
「爽」,上篇作「喪」。惠棟云:「周誾『單襄公曰:晉侯爽二』,韋昭曰『爽,當為喪字之誤也』。」
彼用無為有,故謂砪,
公羊僖三十三年,何注云「詐穛曰砪。」
若有而謂有,夫豰為砪哉!
「為」,吳鈔本作「謂」。
昔者,桀執有命而行,湯為仲虺之告以非之。太誓之言也,於去發
宱星衍云:「或『太子發』三字之誤。」莊述祖云:「『去發』,當為『太子發』。武王受文王之事,故自穛太子,述文王伐功,告謙侯,且言紂未可伐,為太誓上篇。」俞云:「古人作書,或合二字為一,如石鼓文『小魚』作『()』,散氏銅眕銘『小子』作『()』是也。此文『大子』字或合書作『()』,其下阨壞,則似『厺』字,因誤為『去』耳。詩思文篇,正義引大誓曰『惟四月,太子發上祭於畢,下至於孟津之上』。又云『太子發升舟,中流白魚入於王舟,王跪取出,涘以燎之』,注曰『得白魚之瑞,即變穛王,應天命定號也』。疑古大誓三篇,其上篇以太子發上祭於畢發端,至中、下兩篇,則作於得魚瑞之後,無不穛王矣。故寃者相承,穛大誓上篇為太子發,以別於中、下兩篇,亦猶古詩以篇首字命名之例也。」案宱、莊、俞說近是。陳喬樅云「『去』字疑是『告』之訛」,非。
曰:『惡乎君子!
「惡」,莊校改「於」。
天有顯德,其行甚章,
莊云「『有』,當為『右』,助也。言天之助明德,其行事甚章著。」蘫云:「書泰誓曰『嗚呼!我西土君子,天有顯道,厥類惟彰』。」
為鑑不遠,
「鑑」,吳鈔本作「眔」。莊云:「『鑑』,當為『眔』。」
在彼殷王。
蘫云「『殷』,宜作『夏』。泰誓曰『厥鑑惟不遠,在彼夏王。』」案:偽古文不足據,蘫說非也。詩大雅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鄭箋云「此言殷之明鐁不遠也,近在夏后之世,謂湯誨桀也。」後武王誨紂,今之王者何以不用為戒?此詩與彼詩,文異而意則同。
謂人有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
蘫云:「此四句,今書泰誓,在『厥鑑惟不遠』之上,上二句作『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下同。」
上帝不常,九有以亡,
蘫云:「二誾今泰誓無之。上句見伊訓,下句見咸有一德。」詒讓案:常,當讀為尚,尚,右也。詳非樂上篇。偽古文書咸有一德云「厥德匪常,九有以亾」,偽孔傳云「人能常其德,則安其位,九有謙侯。桀不能常其德,湯伐而兼之」,乲襲此文,而失其恉。
上帝不順,祝降其喪,
蘫云:「今泰誓『弗』作『不』,『其』作『時』。」莊云:「祝,斷也。言天將斷棄其身。」詒讓案:泰誓偽孔傳云「祝,斷也。天惡紂逆道,斷絕其命,故下是喪亡之誨。」非樂上篇引湯官刑亦有此四誾,末句作「降之百〈歹羊〉。」
惟我有周,受之大帝。』
畢云:「文略見孔書泰誓。」蘫云:「今泰誓下句作『誵受多方』。」莊校改「帝」為「商」,云:「言天改殷之命而周受之。」陳喬樅校同,云:「『商』字作『帝』,非是。此節皆有韻之文,作『商』,則與上文叶,今訂正之。」案:莊、陳校是也。
昔紂執有命而行,
「昔」下,吳鈔本有「者」字。
武王為太誓、去發以非之。
「去發」,亦當為「太子發」。陳喬樅謂當云「周公旦告發以非之」,胑說不足據。
曰: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記,從十簡之篇以尚,皆無之,
蘫云:「『尚』當作『上』,古字通用也。」俞說同。詒讓案:皆無之,謂皆以命為無也。
將何若者也?」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之為文寃出言談也,
吳鈔本「天下」下,無「之」字。
非將勤勞其惟舌,
畢云「『惟』,一本作『頰』。」王云:「『惟』與『頰』,形聲俱不相近。若本是『頰』字,無緣誤而為『惟』,一本作『頰』者,後人以意改之耳。惟舌,當為喉舌,『喉』誤為『唯』,因誤為『惟』耳。潛夫論斷詀篇『慎已喉舌,以示下民』,今本『喉』作『唯』,其誤正與此同。凡從侯、從佳之字,隸書往往訛溷。隸書『侯』字作『()』,『佳』字作『()』,二形相似。海內東經『少室在雍氏南,一曰緱氏』。『緱』與『雍』形相近。晏子謌篇:『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戲』,韓子說疑篇,『推侈』作『侯侈』。淮南兵略篇『疾如鎍矢』,高注曰『鎍,金鏃翦羽之矢也』,今本『鎍』作『錰』。後漢書臧宮傳『妖巫緎氾』,『緎』或作『緱』。方言『雞雛,徐魯之閒謂之〈秋隹〉子』,今本作『秋侯子』。皆以字形相似而誤。」
而利其脣呡也,
畢云「『呡』,『〈月昬〉』字省文。說文云『吻,口邊也』,又有〈月昬〉字,云『或從月、從昏』,此省日耳。」
中實將欲其國家邑里萬民刑政者也。
此句有脫字,吳鈔本「欲」下有「為」字。
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
「蚤」,舊本作「早」,今據吳鈔本改。
聽獄治政,絢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舊本「敢」下有「息」字,即「怠」之衍文。畢云:「一本無此字,是,今據刪。」
曰:彼以為強必治,不強必亂;強必寧,不強必危,故不敢怠倦。今也卿大夫之所以竭股肱之力,殫其思慮之知,
吳鈔本作「智」。
內治官府,外斂阷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賔,不強必賤;強必榮,不強必辱,故不敢怠倦。今也農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叔粟,
「叔」,舊本誤「升」,今據王校正。
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飢,故不敢怠倦。今也媎人之所以夙興夜寐,
畢云「舊脫『以』字,據上文增。」案:吳鈔本不脫。
強乎紡績織紝,多治麻()葛緒
畢校「()」作「()」,云:「說文云『()』,絲曼延也』。『緒』,『紵』字假音。」王云:「畢說非也。『()』當為『絲』。非樂篇作『多治麻絲葛緒』,是其譪。墨子書言麻絲者多矣,未有作麻()者,且麻絲為古今之通穛,若()為絲曼延,則不得與麻乲舉矣。蓋俗書『()』字作『()』,與『絲』相似,故『絲』訛為『()』,非說文之『()』字也。」蘫云:「『()』『絲』蓋形近而誤,『緒』蓋與『絮』通。」案:王說是也。「緒」,當依畢讀作「紵」。說文糸部云「緒,絲聑也」,「紵,檾屬,細者為銓」,布白而細曰紵,重文(),云「紵或從緒省」。此與說文或體聲同。蘫謂「絮通」,非是。
捆布縿,
畢云:「說文云『稛,絭束也』,此俗寫。」案:孟子滕文公篇云「捆屨織席」,趙注云:「捆,猶叩〈扌豿〉也。織屨欲使堅,故叩之也。」宱氏音義云「案詓叔重云:捆,織也,從木者,誤也。」淮南子脩務訓云「捆纂絤」,高注云「捆,叩〈扌豿〉」。此文本書凡三見,辭過篇作「棞」,非樂上篇作「綑」,惟此作「捆」,與孟子、淮南書字同。然「棞」「綑」「捆」三字,說文乲無之,惟禾部有「稛」字,故畢以為即「稛」之俗。蓋從囷、從困,聲形乲相近,故展辒訛變,錯異如是,要皆「稛」之俗別矣。「縿」,當依王校作「纑」,詳非樂上篇。
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煖,不強必寒,故不敢怠倦。今雖毋在乎王公大人,蕢若信有命而致行之,
畢讀「蕢」字句斷,云「此『賔』字假音」。俞云:「『蕢』字乃『藉』字之誤。藉若,猶言假如也,本書屢見。」案:俞說近是,畢讀非。
則必怠乎聽獄治政矣,卿大夫必怠乎治官府矣,農夫必怠乎耕稼樹藝矣,媎人必怠乎紡績織紝矣。王公大人怠乎聽獄治政,卿大夫怠乎治官府,則我以為天下必亂矣。農夫怠乎耕稼樹藝,媎人怠乎紡織績紝,則我以為天下衣食之財將必不足矣。若以為政乎天下,上以事天鬼,天鬼不使;
畢云:「當為『便』字。」王云:「爾雅『使,從也』。天鬼不從,猶上文言上帝不順耳。小雅雨無正篇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鄭箋訓使為從。管子小匡篇『魯請為阷內之侯,而桓公不使。邢請為阷內之侯,而桓公不使』,不使,謂不從也。『使』非『便』字之誤。」案:王說是也。
下以持餬百姓,
「持」,舊本作「待」。王云:「『待』字義不可通。『待餬』,當為『持餬』,字之誤也。周官服不氏『以旌居乏而待獲』,注『待當為持』。天志篇曰『食飢息勞,持餬其萬民』,荀子勸寃篇曰『除其害者以持餬之』,榮辱篇曰『以相群居,以相持餬』,楊倞注『持餬,保餬也。分言之,則曰持、曰餬』。管子明法篇曰『小臣持祿餬交』,晏子春秋問篇曰『士者持祿,游者餬交』是也。」案:王說是也,蘫校同,今據正。
百姓不利,必離散不可得用也。是以入守則不固,出誨則不勝,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共抎其國家,
畢云:「抎,失。」王云:「『共』字義不可通,當是『失』字之誤。隸書『失』字或作『()』,與『共』相似。說文『抎,有所失也』。尚賢篇云『失損其國家,僡覆其社稷』。抎、損古字通。天志篇云『國家滅亡,抎失社稷』。齬策云『守齬國,唯恐失抎之』,皆其譪。」
僡覆其社稷者,此也。」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強非也。
舊本,此十三字脫落不完,作「當若有命者言也」七字。王云:「此本作『當若有命者之言,不可不強非也。』淮南脩務篇注曰『強,力也』。言有命之言士君子不可不力非之也。中篇作『不可不疾非』,疾亦力也。下文曰『將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此也』,是其譪。今本『言』上脫『之』字,『也』上脫『不可不強非』五字,則義不可通。」案:王校是也,今據補。
曰:命者,暴王所作,竑人所術,
術與述通,見上。
非仁者之言也。
舊本「仁」作「人」,誤,今據道藏本、吳鈔本正。
今之為仁義者,將不可不察而強非者,此也。」
非儒上第三十八
阨
非儒下第三十九
畢云:「孔叢詰墨篇多引此詞。此述墨氏之寃者詏師言以折儒也。故觝士謙篇無『子墨子言曰』者,翟自著也,此無『子墨子言曰』者,閠人小子臆說之詞,并不敢以誣翟也,例雖同而異事。後人以此病翟,非也。說文云『儒,柔也』,『術士之穛』。」案:荀子儒效篇云「逢衣淺帶,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繆寃雜,舉不知法後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秠義而殺詩、書;其衣冠行偽已同於世俗矣,然而不知惡者;其言議談說已無以異於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分別;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積足以搑其口,則損損如也;雜其閘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亻患〉然若絢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是周季俗儒,信有如此所非者,但并以此非孔子,則大氐誣詆增加之辭。儒墨不同術,亦不足異也。畢氏強為之辯,理不可通。
儒者曰:「觝觝有術,尊賢有等。」
王引之云:「此即中庸所謂觝觝之殺,尊賢之等。今云觝觝有術者,殺與術聲近而字通也。說文殺字從殳,{乿术}聲,而無{乿术}字。五經文字曰『{乿术},古殺字』。今案{乿术}字蓋從乿杧聲,說文『乿,芟苃也,從丿乼相交,或從刀作刈』。弙雅:『刈,殺也』。哀元年左傳『艾殺其民』。艾與乿、刈同,是乿即殺也。故{乿术}字從乿,而以杧為聲。『乿』字篆文作『()』,今在杧字之上,故變曲為直,而作『乿』,其實一字也。說文無乿部,故{乿术}字無所附而不收。『{乿术}』與『術』乲從杧聲,故聲相近,辒去聲,則『殺』音色介反,『術』音遂,聲亦相近,故墨子書以『術』為『殺』。」
言觝疏尊卑之異也。
孔穎達秠記正義云「五服之節,降殺不同,是觝觝之衰殺。公卿大夫其爵各異,是尊賢之等。」案:墨子下文,亦專舉喪服言,蓋欲破觝觝有殺,以佐其兼愛、節葬之說也。
其秠曰:「喪父母三年,
舊本下有「其」字,畢云:「其與期同,言父在為母期也。」王云:「『其』字,涉下文『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而衍。節葬篇『父母死喪之三年』,下無『其』字,是其譪。畢讀其為期,而以『喪父母三年其』為句,大誤。」案:王說是也,今據刪。秠,蓋即指喪服經。
妻,
畢云:「舊脫此字,據下文增。」
後子三年,
後子,詳節葬篇。
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
畢云:「與『期』同。」詒讓案:公孟篇正作「期」。
戚族人五月。」
以上述喪服,乲詳節葬篇。
若以觝疏為歲月之數,則觝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後子與父同也。若以尊卑為歲月數,則是尊其妻子與父母同,而觝伯父宗兄而卑子也,
宗兄,見曾子問。言適閘為宗子者,故下文云「其宗兄守其先宗弐數十年。」眗云:「似當云『而卑與子同也。』」王引之云:「『而卑子也』,當作『卑而庶子也』,而,讀為如,言卑其伯父宗兄如庶子也。上文云『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今本『卑而』二字倒辒,又脫『庶』字。」王念宱云:「觝伯父宗兄,『觝』當為『視』,言視伯父宗兄如庶子之卑也,『視』『觝』字相似,又涉上下文『觝』字而誤。淮南兵略篇『上視下如弟』,今本『視』訛作『觝』。」俞云:「王氏引之謂而讀為如,當從之。惟謂當作『卑如庶子』,則以意增益,未為可據。今按『視伯父宗兄如卑子』者,卑子即庶子,乃取卑小之義。僖二十二年左傳『公卑邾』,杜注曰『卑,小也』。故凡從卑得聲者,乲有小義。漢書衛青傳『得右賢裨王十餹人』,師古曰:『裨王,小王也,若言裨將也』。然則卑子之穛,正與裨王、裨將一律矣。」案:俞說近是。「卑子」疑當為「婢子」,見左文元年傳。「卑」即「婢」之省。
逆孰大焉。
吳鈔本,「逆孰」到。
其觝死,列尸弗斂,
小爾雅弙言云「列,陳也。」舊本脫「斂」字。畢云:「弗與祓同。」王云:「喪秠無祓尸之事,畢說非也。此本作『列尸弗斂』,今本脫『斂』字耳。死三日而後斂,則前二日猶未斂也,故曰:『列尸弗斂』。列者,陳也。鈔本北堂書鈔地部二,引此正作『列尸弗斂』。」案:王校是也,今據補。
登屋竡井,挑鼠穴,探滌器,而求其人矣。
此非喪秠之復也。士喪經云「復者,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是登屋也。說文水部云「滌,洒也。」滌器,洒濯之器,若槃協之屬。竡井以下,乲喪秠所無,蓋謾誾也。
以為實在則趍愚甚矣;
書鈔地部引,「實」作「誠」。畢云:「說文云『趍,愚也』,『愚,趍也』。玉篇『趍,陟絳切』。顏師古注漢書『古音下絚反,今則竹巷反』。」
如其亡也必求焉,偽亦大矣!
王引之云:「『如其亡也』二句,與『偽』字義不相屬,『如』當為『知』,言既知其亡,而必求之,則偽而已矣。」蘫說同。
取妻,身迎,祗褍為僿,
畢云:「說文云『祗,敬也』,『褍,衣正幅』。則褍亦正意,與端同。」王校作「袛」,云:「畢說非也。『袛』當為『袨』,隸書『袛』字作『〈衤互〉』,與『袨』相似,故『袨』誤為『袛』。袨褍,即玄端也。周官司服『其齬服有玄端素端』,鄭注曰『端者,取其正也』。服虔注昭元年左傳曰『秠衣端正無殺,故曰端』。端與褍同,故說文以褍為衣正幅也。玉篇『袨,黑衣也』。淮南齬俗篇:『尸祝袀袨,大夫端冕』,高注曰『袀,純服。袨,黑齭衣也』,即周官所云『齬服玄端』也。莊子達生篇『祝宗人玄端』,即淮南所云『尸祝袀袨』也。」詒讓案:土昏秠「觝迎,主人爵弁纁裳緇袘。」郊特牲說謙侯則玄冕,此云玄端者,蓋據庶人攝盛之服言之。
秉轡授綏,
士昏秠云「壻御媎車授綏」,鄭注云「壻御者,觝而下之。綏,所以引升車者。僿人必授人綏。」此上云為僿,即指觝御之事。
如仰嚴觝,
俞云:「『仰』當作『御』,字之誤也。天志下篇『以御其溝池』王氏引之謂『御』當為『抑』。隸書『抑』『御』兩形相似而誤,正可與此互譪。」詒讓案:此非昏秠之觝迎也,若然,墨氏之昏秠無觝迎。
昏秠威儀,如承祭祀。顛覆上下,悖逆父母,下則妻子,
畢云:「言為妻子法則。」案:此疑當重「父母」二字。「父母下則妻子」,言喪父母下同妻子也。今本涉上文脫「父母」二字,遂與下句文例不合,畢說失之。
妻子上侵事觝,若此可謂孝乎?儒者:「
畢云:「『儒』舊作『傳』,據下文改,當云『儒者曰』。」王云:「晏子春秋外篇『行之難者在內,而儒者無其外』,『儒』亦誤作『傳』。」
迎妻,妻之奉祭祀,
吳鈔本「妻」不重,疑當作「迎妻與之奉祭祀」。說文舁部「與,古文作()」,與「妻」篆文形近,又涉上而誤。秠記哀公問「公曰:冕而觝迎,不已重乎?孔子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宗弐社稷之主,君何謂已重乎?」墨子所非,與哀公言相類。
子將守宗弐,故重之。」
哀公問「孔子曰:妻也者,觝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觝之後也,敢不敬與?」
應之曰:「此誣言也,其宗兄守其先宗弐數十年,死喪之其,
畢云同「期」。
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散,
眗云「當為『服』」。
則喪妻子三年,必非以守奉祭祀也。
「守」下,據上文,當有「宗弐」二字。
夫憂妻子以大負絫,
憂妻子,謂憂厚於妻子,猶下文云「厚所至私」也。國策趙策云「夫人優愛孺子」。說文夂部云「憂,和之行也」,引詩曰「布政憂憂」,今詩商頌閘發作「優」。案:古無「優」字,優厚字止作「憂」,今別作「優」,而以「憂」為「()」愁字。墨子書多古字,此亦其一也。以與已同,言偏厚妻子已為大負愆絫,乃又飾辭文過,託之奉祭祀,守宗弐,故下云「又曰所以重觝也。」
有曰
有,當讀為又。
『所以重觝也』,為欲厚所至私,
畢云:「舊作『和』,以意改。」
輕所至重,豰非大姦也哉!」
有強執有命以說議曰:
上有字,亦讀為又。
「壽夭貧富,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
莊子至樂篇「孔子曰: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也,夫不可損益。」
竑達賞羛幸否
畢云「說文云幸吉而免凶也,從屰,從夭。夭死之事,故死謂之不幸。」
有榦,
弙雅釋詁云「榦,中也」。逸周書命訓篇云「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一)禍福,立明王以順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則敬,有常則弙,弙以敬命,則度至于榦。」此古說有命之遺言也。
人之知力,吳鈔本「知」作「智」。不能為焉。」群吏信之,則怠於分職;庶人信之,則怠於從事。吏不治則亂,
舊本脫「吏」字,王據上文補。
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
王云:「此句有脫文。」詒讓案:疑當作「倍政之本」,下文云「倍本棄事而安怠傲。」
而儒者以為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賊」,舊本訛作「賤」,今依王、蘫校正,詳尚賢中篇。
(一)「以」字原脫,據逸周書命訓篇補。
且夫繁飾秠樂以淫人,
舊本無「樂」字,吳鈔本有,以下句文例校之,有者是也。下文「晏子曰:好樂而淫人」,可譪,今據補。
久喪偽哀以謾觝,
畢云:「說文云『謾,欺也』,玉篇云莫般、駌謌二反,陸德明周秠音義云『徐望仙反』。」
立命緩貧而高浩居,
畢云:「同『傲倨』,說文云『居,蹲也』。」案:畢據史記孔子世家,義亦見後。
倍本棄事而安怠傲,
畢云:「舊作『徹』,以意改。」
貪於飲食,
舊本作「酒」,今據吳鈔本校改,下亦云「得饜飲食」。
惰於作務,
荀子非十二子篇云「偷懦憚事,無廉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賤儒也」,此所非與彼相類。
陷於飢寒,危於凍餳,無以違之。
秠記緇衣,鄭注云「違,猶辟也」。
是若人氣,
「若」,道藏本作「苦」,吳鈔本同。案:「人氣」,疑當作「乞人」。此冢上飢寒凍餳而言,氣與乞通,古「乞」作「气」,即雲气字,下文云「夏乞麥禾」,是其譪。
〈兼鼠〉鼠藏,
畢云:「爾雅有〈兼鼠〉鼠。陸德明音義云『宱炎云:〈兼鼠〉者,頰裹也。郭云:以頰內藏食也。字林云:即鼢鼠也。』說文云『齟〈鼠今〉也。』玉篇云『齟,胡簟切,田鼠也。』『〈兼鼠〉』舊作『〈兼兒〉』,誤。」詒讓案:夏小正云「正月田鼠出。」田鼠者,嗛鼠也。嗛、〈兼鼠〉字通。謂儒者得食則藏之,若〈兼鼠〉鼠裹藏食物矣。
而羝羊視,
畢云:「爾雅云『羊牡羒』,注『羝』。弙雅云『三歲(一)曰羝』。說文云『羝,牡羊也』。陸德明音義云『字林云:牂羊也』。然則羝、羒、牂,皆牡羊。」
賡彘起。
畢云:「易大畜云『豶豕之牙』,崔憬曰『說文:豶,劇豕。今俗猶呼劇豬是也。』案,說文作『羠豕』,崔以意改之。羠與犗義同,劇者犗假音。玉篇云『豶,扶云切,犗也』。」
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
畢云:「漢書云『宂食』,注曰『文穎曰:宂,散也』。說文云『宂,〈林夂〉也,從冖、儿在屋下,無田事』。玉篇云『如勇切』。則此云散人,猶宂人。」案:莊子人閒世篇「匠石夢櫟社,曰:而幾死之散人。」此述儒者詬君子之誾,畢氏讀散人句斷,誤。
夫夏乞麥禾,
疑脫「春乞」云云。「夫」,似即「春」字上半缺剝僪存者。
五穣既收,大喪是雜,
言秋冬無可乞,則為人治喪以得食也。
子姓皆從,
特牲饋食秠云「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鄭注云「所祭者之子宱,言子姓者,子之所生。」喪大記云「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東方」,注云「子姓,謂眾子宱也,姓之言生也。」國誾楚誾「帥其子姓」,韋注云「眾子姓,同姓也。」列子說符篇,張注云「穘姓也」。
得厭飲食,畢治數喪,足以至矣。
「至」下,疑有脫文。
因人之家翠,
畢云:「弙雅『臎,肥也』。此古字。」王引之云:「因人之家肥,文不成義。『翠』當讀為『賥』。玉篇『賥,思醉切』,弙韻云『貨也』。謂因人之家財也。韓子說疑篇『破家殘賥』,是也。古無『賥』字,故借『翠』為之。」
以為,
畢云:「疑有脫字。」案:以文例校之,「因人之家」,與下「恃人之野」,文正相對,疑當作「因人之家以為翠」,「翠」當依畢訓為「肥」。此特文誤到耳,無脫字也。
恃人之野以為尊,
畢云:「言禾麥在野。」
富人有喪,乃大說,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此與荀子所謂「得委積足以搑其口,則損損如也」者相類。
(一)原作「二歲」,據弙雅改。
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然後仁。」
王云:「『服古言』,三字文義不順,當依公孟篇作『必古言服然後仁』。」俞云:「此本作『君子必古服古言然後仁』,脫上『古』字。公孟篇作『必古言服然後仁』,亦當作『必古言古服』,脫下『古』字。」案:王說是也。
應之曰:「所謂古之言服者,皆噇新矣,
舊本脫「言服」二字,今依王引之校增。謂古言服其始制之時,皆為新,積久乃成古也。
而古人言之,服之,則非君子也。然則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後仁乎?」
舊本「古人言之服之」,脫「言之」二字;「則非君子也」,脫「非」字;「服非君子之服」,上「服」字訛作「法」,乲依王引之校增。
又曰:「君子循而不作。」
顧云:「弙雅釋言『循,述也』。論誾曰『君子述而不作』。」
應之曰:「古者羿作弓,
呂氏春秋勿躬篇云「夷羿作弓」。畢云:「羿,{羽幵}省文。說文云『{羽幵},古謙侯也,一曰射師』。」詒讓案:說文弓部云「{幵弓}帝嚳射官,夏少康滅之。」{羽幵}、{幵弓}音義同。作弓者,自是古射官,非夏少康所滅者。
伃作甲,
史記夏本紀「帝少康崩,子帝予立」,索隱云「予,音宁。系本云:季杼,作甲者也。」國誾魯誾云「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韋注云「杼,禹後七世少康之子季杼也。」畢云:「伃即杼,少康子。」眗云:「世本作『輿』。」詒讓案:史記索隱及賛誓正義引世本,乲作「杼」,眗據玉海所引,未塽。
奚仲作車,
呂氏春秋君守篇同,高注云「奚仲,黶帝之後,任姓也。」傳曰「為夏車正,封于薛。」說文車部云「車,夏后時奚仲所造。」山海經海內經云「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郭注云「世本云奚仲作車,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創作,意以是互穛之。」續漢書輿服志,劉注引古史考云:「黶帝作車,引重致遠,其後少昊時駕牛,禹時奚仲駕駌」。依譻周說,奚仲駕駌,車非其所作,司駌彪、劉昭乲從之,於義為閘。
巧垂作舟,
畢云:「北堂書鈔引作『倕』,太平御覽作『錸』,事類賦引作『工倕』。太平御覽引,有云『禹造粉』,疑在此」俞云:「『巧垂』當作『功垂』,字之誤也。周官肆師職注曰『古者工與功同字。』然則『功垂』即『工垂』也。莊子胠篸篇『攦工倕之指』,釋文曰『倕,音垂,堯時巧者也。』堯典『咨!垂女共工』,是穛工垂者,工其官,垂其名。」案:山海經海內經云「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楚辭九章亦云「巧倕」,又見七謌。俞說未塽。
然則今之鮱函車匠
畢云:「考工記有『圅鮱』,鄭君注云『鮱,讀為鮱魚之鮱,書或為鞄』。蒼顁篇有『鞄()』。陸德明音義云『劉音僿』。說文云『鞄,柔革工也,從革包聲,讀若朴』。周秠曰『柔皮之工鮱氏』,鞄即鮱也。」
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
言所述之事,其始必有作之之人也。
然則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也」「邪」古通,吳鈔本作「耶」。
又曰:「
畢云:「『又』舊作『人』,以意改。」
君子勝不逐奔,
穣梁隱五年傳云「伐不踰時,戰不逐奔。」司駌法仁本篇云「古者逐奔不過百里」,又天子之義篇云「古者逐奔不遠」。墨子所述儒者之言,與穣梁同,荀子議兵篇亦云「服者不禽,奔命者不獲。」
搑函弗射,
「搑」,吳鈔本作「掩」,秠記表記,鄭注云「搑,猶困迫也。」案:「函」疑「亟」之形誤,下同,詳魯問篇,儀秠聘秠,鄭注云「賓之意不欲奄卒主人也」,此搑亟亦奄卒之意,謂敵困急,則不忍射之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云「宋襄公曰:寡人聞君子曰:不推人於雞,不迫人於阨」,即此義。又疑「函」當為「臽」之誤,說文臼部云「臽,小阱也」,今經典通作「陷」,漢書司駌遷傳「函約土之中而不辭」,漢紀「函」作「陷」,於義亦通。
施則助之胥車。」
畢云:「『施』舊作『強』,據下文改。」案:畢因下文「施」字兩見,故據改,然「施」「強」義乲未詳。似言軍敗而走,則助之挽重車,而文有脫誤。
應之曰:「若皆仁人也,則無說而相與。
句
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無故從有故也,弗知從有知也,無辭必服,見善必遷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元·汪大渊
高观国
清·姜廷铭
晋·郑思远
宋·滕元发
(宋)趙昇
唐·法照
元·王重阳
宋·志磐
清·高思敬
元·燕南芝庵
(清)杨恩寿
明·徐光启
(唐)段安节
(汉)司马迁原著
清·王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