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九 國事類-七修类稿
卷九 國事類
周張二仙
太祖與陳友諒戰鄱陽湖時。有周顛仙者謁道左。上命登舟。一語不發。上問伐友諒何如。對曰。前途覆舟。又曰。破一箇桶。又一箇桶。上怒。令推水中。見其不溺而行於水面。復召之同舟。無何。舟果覆。眾皆驚駭。得周而免。又有鐵冠道人張中字景華者。時亦從太祖在舟。友諒中流矢。兩軍莫知也。道人望氣。語上曰。友諒死矣。使上作文遙祭。陳軍遂為奪氣。敗去。
【見《宋學士文集》。】
吁。二人皆仙也。今人但知劉伯溫金木相剋。使太祖避於午時之說。而不知二仙已先從太祖於舟。天時人事。已際遇矣。友諒雖勢大。安能勝之。
本朝取天下先後
至正壬辰閏三月一日。聖祖起兵濠州。徇定遠。攻泗州靈璧。破元平章也先帖木兒兵。因取滁州、六合。率趙德勝、耿再成禦卻元師。乘勢取和州、真州。渡采石。取太平、集慶、鎮江、常州、嚴州、廣德、長興、寧國、宣州、江陰、徽州、揚州、池州、建德、婺源、浦江、宜興、衢州、蘭谿。親征婺州。改為寧越府。取諸暨、紹興。遂歸方氏溫台慶元。復池州。征安慶。拔處州。又降福寧州。大戰龍灣。破友諒之師。復太平、安慶。因取信、饒。親征九江。走友諒。又降建昌、南昌、龍泉、袁、瑞、撫、吉。以及蘄、黃、興國、沔陽。苗將作梗。吳兵來圍。劉基撫定三衢天壁。誓拔處州。南昌復而江右全。友諒滅而武昌震。陳理歸降。常德、荊州、衡陽、夷陵、安陸、襄陽、贛州、南安。後先歸附。悉師淮東。海安、泰州、通州、高郵、淮安、濠、泗、廬、徐、宿州。以次收降。李文忠降杭州。進取紹興。華雲龍取嘉興。而俞通海亦取太倉、崇明、嘉定、崑山、松江。遂從徐達進圍蘇州。士誠執而浙西寧。國珍降而浙東定。自此湯和南入閩中。徐達師出長淮。克沂州、嶧州。向青州轉取濟南、萊、登。以及東昌、東平、濟寧。引而西上黃河。取陳州、汴梁。河南虎牢、陝州潼關。鄧愈出襄陽。亦攻克南陽、唐、鄧、葉縣、舞陽、魯山、汝寧、隨州、德安。以及金、商、鄖陽、均、房、裕諸州。河南無兵。引師而北。檄諸將會於東昌。薛顯、俞通源、傅友德、馮宗異取衞輝、廣平、彰德、懷慶、澤、潞、平陽、絳州。拔臨清、德州。郭英進破通州。元主北走。徐達因克元都。遣將徇下順德、河間、保定、真定。以至平定州。謀取山西。而胡美、何文輝入杉關。取建寧。檄定興化、泉州、汀州。吳楨取福州。湯和克延平。而邵武、漳州亦望風納款。楊璟攻克永州、寶慶、道州、桂陽、常寧、武岡、全州。移師靖江。廖永忠、朱亮祖自福州海道進取潮州、惠州、廣州。陸仲亨、胡通自贛州由南安略韶州、南雄、肇慶、連州。與永忠、亮祖會于龍潭。永忠馳檄海南、海北、九真、日南。三十餘城皆納印請吏。自是永忠由肇慶、德慶行。定蒼梧、鬱林、潯、貴。永忠向南寧。亮祖以兵會楊璟。屯于象鼻山。克靖江。又降田州、太平。永忠亦取南寧、柳州、象州、賓州。降其平章阿思蘭。兩廣入圖。班師還朝。即命率師偕徐達北伐。達已先自北平率常遇春、郭英、傅友德襲擴廓。破王保保。遂取太原。乘勝遣將取武州、朔州、大同、宣府。燕、代復寧。引而西破鹿臺。由河中趨潼關。師抵西安。降王武。踰隴州。破任從攻。進取鳳翔、臨洮。又降李思齊。遂征平涼。遇春還師北伐。大破元也速之兵。東略全寧、大興、上都。徐達亦督諸將復慶陽。斬張良臣文忠。徑由雁代救大同。擒脫列伯。軍威奮揚。元主遠徙。雖絕恢復之念。每肆憑陵之毒。由是徐達三師定西。而寧夏、延安、甘肅、瓜沙。始復漢唐之舊。文忠屢出野狐。而興和、合刺、開平、應昌、驢駒。乃無韃靼之庭。北狄既平。西師復舉。馬雲出鎮。遼左以安。載觀友德連拔階、文、綿、漢。直趨成都。永忠襲破瞿塘、夔州。亦抵重慶。明昇出降。戴壽就擄。再克保寧。遂收四川。歲在辛酉。雲南是征。搗赤水。徇曲靖。戰白石。舉雲南。收永寧、城烏撒。徇建昌、澂江、臨安、尋甸、楚雄。襲大理。定鶴慶、麗江、車里、平緬。擊破烏撒、東川、建昌、芒部雲南叛酋楊苴等。斬首九萬級。檄定百蠻之種。威加八佰之邦。雲貴俱平。友德功第一。沐英次之。自是內而湖廣、四川、雲、貴化外諸州。若宣慰、宣撫、安撫軍民指揮、長官等司。外而安南、朝鮮、南海、西域等九十國。皆奉表入貢。而一統之業成焉。其間武將持戈血戰之危。謀臣出奇破敵之劇。明良際遇之艱。兇獷服馭之難。興誦厥迹。令人惕然。至十七年而始一統者。自古取天下皆先中原。而後江南。今自南而北。勢不同也。茲以閩人吳樸所序事體不差。但中漏者補之。訛者正之。足其年月如右云。
妄稱林兒
韓林兒世里起兵。已載前卷。聞當時傳乃瀛國公次子。為韓內侍所養。山童得以為子。自稱徽宗九世孫也。國號宋。汝潁劉福通等各尊為小明王。晉、冀、河南。大半為其所有。故太祖龍灣之捷。諸將亦欲奉之為帝。惟劉基以為彼牧豎爾。不肯拜。又《龍飛紀略》以太祖行移。則稱其為皇帝聖旨。自稱吳王令旨。直至林兒死。方建號稱年。然予據朱氏世德碑言。果承其正朔。稱龍鳳年號。受其官爵。稱吳國公等語。若是。必惑於當時訛傳之事矣。《紀略》又比之更始劉盆子。此已非。或謂遲不建號。比周文王以服事殷。此則尤非也。想國初臣下。多一時武將。太祖既與之合。又以先人之言為主。未暇細詢。至二十七年。元既亡。而林隨以死。天之顯示可知矣。
二楊真識
漢庶人因成祖喜而不當繼嗣。遂有謀逆之念。仁宗踐祚。已每有輕之之意。及賓天。遂移檄以誣夏忠靖等奸邪誤國。特未出兵耳。夏等入謝罪。宣宗曰。是假卿名以興兵耳。命坐。屏人語。則楊文敏公首勸親征。以往事可鑒數十言。剴切之甚。且曰。兵貴神速。遂兼程而進。六師臨城。始大驚出降。罪人既得。朝廷遣尚書陳山迎駕。山因進曰。移師趙府。一鼓可擒也。文敏亦曰。時不可失。上令楊文貞公草敕。文貞曰。事須有實。鬼神可欺哉。與文敏反覆辯其朝廷止一親叔。當過厚而反入其罪。皇祖之靈安乎。上不懌。還京。過日。召文貞曰。皇考與趙王最友愛。當思保之之道。吾封羣言。差人賷去。俟其自處。趙王得璽書及言者章。即日獻護衞上表謝恩。自此上待趙益厚。嗚呼。二府非文敏、文貞言之懇懇。則罪人何一時即得。而朝廷至親死於無辜。親親之道。安能盡耶。
【詳見《三朝聖諭錄》。】
山後諸州
按大明《實錄》。洪武二十二年五月。遣使敕諭故元遼主阿里失禮等。於大寧等處。立三衞焉。以阿里失禮為大寧衞指揮使。塔賓帖木兒為指揮同知。海撒男答為溪福余衞指揮同知。脫魯忽察兒為朵顏衞指揮同知。各領所部。以安畜牧。觀此。則長陵未許北虜時。而山後諸州先皆為其屬矣。況復與之耶。此亦當時之失計。故居庸之外。所恃為藩籬者。止宣府耳。而遼陽一帶。不可通也。
滁陽王
至正壬辰。汝潁兵起。定遠郭子興拔濠梁據之。時太祖潛民間。為訛言所逼。懼禍將及。遂挺身入濠梁。抵其城。為門者所執。將欲加害。人以告子興。子興親馳活之。撫之麾下。間召與語。異之。取為親兵。居數月。子興謂曰。汝單居。當為汝婚。子興暮歸。與夫人飲食。語及斯事。次日。夫人忽見惋惜。謂曰。方今兵亂。正當收召豪傑。是子舉止異常。君
【明本『君』作『若』】
不撫於家。使為他人之親。是失智矣。子興悟。遂以女妻之。孝慈皇后是也。後子興南至河陽薨。歸葬滁州。洪武初追封滁陽王。立廟於滁祀之。又以其女為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洪武十六年十一月七日。上親稿子興事實。召太常丞張來儀諭使為文。刻于廟石。
【文載《中都志》。】
議親功臣
《皇明祖訓》所載。合議親戚之家。內係功臣五人。魏國公徐、信國公湯、曹國公李、西平侯沐、武定侯郭。我朝帝女下降。后選庶人。皆法二帝三王之道也。然觀其所載如此。此可見其厚待五人矣。
國初文臣生封武臣見在考
國初文臣受封爵。李善長以中書左丞封韓國公。汪廣洋以中書右丞封忠勤伯。劉基以御史大夫封誠意伯。後汪、李皆賜死。絕封。惟劉善終。襲封。武臣封公侯今在者。惟中山王徐、黔寧王沐、武定侯郭、懷遠侯常。嗚呼。不數十年而功臣皆沒。哀哉。
仁廟聖學
《野記》載。仁廟資質甚美。詞翰並精。聖學外。尤喜舉業。每試錄至。則票摘瑕處。以語宮官。極允當也。又《瑣綴錄》載。仁廟和曾子棨著棋詩云。二國爭強各用兵。擺成隊伍定輸贏。馬行曲路當知道。將守深宮戒遠征。乘險出車收敗卒。隔河飛砲下重城。等閒識得軍情事。一著功成見太平。王公以詞意宏偉。似勝曾詩。予意曾詩惟第二句并結得體。豈得如此詩句句有意趣也。昨見《褒談》中載。仁廟與王汝玉一札。乃欲學詩學表之事。孜孜數百言。甚為好學。然後知《野記》之言不誣。詩之所以妙也。
劉成
劉成。靈璧人。從太祖取金陵等處。陞總管。改海寧衞指揮。征偽吳張士誠。提兵往來浙西。多有功焉。後殺賊中流矢傷額而死。朝廷無報功之典。今《功臣錄》中以為人思其功而立祠祀之。今考浙西之地無聞焉。恐亦傳聞之事歟。
【墓在廣德。】
寧王
寧獻王權。高廟第十六子也。封於大寧。大寧即朵顏等三衞之地。靖難師起。與之協謀。蓋燕時兵力不敵。特藉大寧胡將指揮兀良哈人馬。以取中原耳。太宗登極。寧王入見。願以遷國入內地。於是遂居南昌。一以註書作畫為事。以消朝廷相疑之心。而大寧之地。既無王府。又無守將。原得其兵之力也。因棄與之矣。正德末年。寧王之孫宸濠叛逆。賜死。
毛老人
國初朝覲。凡州縣老人亦與焉。某年。太祖問老人曰。朕築室後湖。為藏天下黃冊。當作何向。一人曰。當東西相向。早晚日色所曬。庶無濕潤。太祖既喜。問姓名。曰毛某。因賜酒飯。上曰。汝言有理。即托守之。俾無鼠耗。遂埋於其地。
【以其姓故。】
至今雖有鼠。而黃冊無恙。弘治間。郎中東莞鄧琛。管冊於湖。偶見一老人。揖曰。吾為朝廷守此百四十年。一冊不為鼠傷。未嘗蒙管冊諸公之賜。恐非所以待有功也。言訖不見。明日。鄧具牲醪祀之。至今為常。
大明年數
太祖洪武元年正月十日登極。崩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九月初十日。建文繼統。至四年六月十三日。成祖靖難火逃。以建文之年併於洪武。謂洪武三十五年也。成祖是年七月初一日即位。崩於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仁宗即位於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崩於洪熙元年五月初四日。宣宗即位於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崩於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英宗即位於宣德十年正月初十日。被擄於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八日。至九月初六日。景皇帝即位。至景泰七年十月十七日英宗復位。改元天順。崩於八年正月十七日。憲宗即位於天順八年正月二十二日。崩於成化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孝宗即位於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初六日。崩於弘治十八年五月初六日。武宗即位於弘治十八年五月十八日。崩於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今上即位於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
印制
漢、唐、宋印文。多是小篆。國朝外國諸衙門者皆疊篆。惟總兵者柳葉篆。御璽王府之寶。玉箸篆疊。篆必九摺。取乾元用九之說。惟曆日印文七疊。取日月五星七政義也。御史印文八疊。取唐臺儀八印義也。未知是否。二品以上用銀印。三品以下是銅印。御史者鐵印。朝廷璽共九顆。在內尚寶監女官收掌。用時尚寶司以揭帖赴內監取用也。其文不同。各有所用。奉天之寶。
【祀天地用之。】
制誥之寶。
【一品至五 〔明本作『九』〕品誥命用之。】
皇帝之寶。
【詔赦聖旨用之。】
皇帝行寶。
【立封及賜勞用之。】
皇帝信寶。
【詔親王大臣調兵用之。】
天子之寶。
【祭祀鬼神用之。】
天子行寶。
【封建外夷及賜勞用之。】
天子信寶。
【詔外夷調兵用之。】
敕命之寶。
【六品至九品用之。】
茶法
洪武二十四年。詔天下產茶之地。歲有定額。以建寧為上。聽茶戶採進。勿預有司。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筍。不得碾揉為大小龍團。此抄本《聖政記》所載。恐今不然也。不預有司。亦無所稽矣。此真聖政。較宋取茶之擾民。天壤矣。
二祖
宋太祖微時。過涇州長武鎮。寺僧守嚴見其骨相異常。使畫工圖青巾褐裘之像於壁。後聞登極。易以冠服。今蘇郡西天王堂土地絕肖。我太祖高皇帝。
【見《都公談纂》。】
聞當時亦至其地。而化主楊氏異焉。遂令塑工像之。後聞人言像太祖。即以黃絹帳之於外。不容人看。意者尚當易之可也。
杭丁田
洪武初年。洗留公差自杭州赴京。奏稱。杭州市民不務生理。專服美麗衣服。出入公門。結交官吏。說事過錢。壞法害民。太祖皇帝曰。浙江等處及直隸府州市民。著他見丁出錢。買馬往北地當驛站。故至今為丁田馬丁云。
衣服制
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上見朝臣衣服多取便易。日至短窄。有乖古制。命禮部尚書李源名等參酌時宜。俾有古義。議凡官員衣服。寬窄隨身。文官自領至裔。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至肘。袖樁廣一尺。袖口九寸。公侯駙馬與文職同。耆民生員亦同。惟袖過手復回。不及肘三寸。庶民衣長去地五寸。武職官去地五寸。袖長過手七寸。袖樁廣一尺。袖口僅出拳。軍人去地七寸。袖長手五寸。袖樁七寸。袖口僅出拳。頒示中外。嗚呼。今婦人之衣如文官。其裙如武職。而男子之制迥殊於此。是時制耶。
郭德成
本朝功臣多不壽終。驍騎郭德成。終身以酒自污。一日。授某府都督。懇辭。上怒曰。爾兄弟皆侯。辭何說也。德成泣曰。臣非草木。不知聖恩。但臣懶慢躭酒。位高祿重。事有失職。卻殺我也。人所樂不過多得錢飲美酒。隨意自適。上喜。遂賜黃封白金。一日。既醉。免冠。上見髮禿。曰。風酒漢。髮毛如此。非酒過耶。德成叩首曰。猶厭其多。欲盡剃光耳。上默然。既醒。悔其觸諱。遂盡剃。披僧衣。唱佛曲。上乃謂其妹寧妃曰。前謂戲言。今實為之。非風而何。德成嘗見兄弟宣武威襄。征鎮四方。經時不回。則曰。虛名也好聽。辛苦也好受。爭如我樂也。終亦以功名卒。高人哉。惜功臣不載。
御對
太祖一日御奉天殿。太宗、建文侍焉。因指立仗馬出對曰。風吹馬尾千條線。建文對曰。雨打羊毛一片氈。太宗曰。日照龍鱗萬點金。占此。則一委靡而一發揚。成敗可知矣。
石龜
南京紫金山。即古之鍾山、蔣山也。我太祖高皇帝陵寢在焉。葬之時。掘土數尺。見一石龜。頸長數寸。首足口目皆具。今藏于太廟。久晴而腹下有水。則雨。久雨而腹下乾焉。則晴。其異如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阮元
于右任
(唐)朱揆
清·李放
(清)無名氏
宋·杨万里
清·管玉衡
宋·慧洪
(清)牢骚子
明·李春芳
(宋)张齐贤撰
(宋)张拟
王逸塘
宋·胡知柔
清·周凯
明·陈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