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北路中路开山情形摺(同日)-福建台湾奏摺
北路中路开山情形摺(同日)
奏为北路开山已抵吴全城,中路开山已抵茅埔;谨将两路近日情形,恭摺驰陈,仰祈圣监事。 窃臣等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业将北路开山情形奏明在案。兹迭准提臣罗大春咨函,称北路大南澳生番,自经黄朋厚、冯安国等惩办之后,上年十二月初九、十三等日斗史武达、斗史麻达简、斗史实纪律、斗史么、哥老辉等五社番目各带番丁百余人叩营乞抚,经冯安国等分别诫饬、赏犒遣归,番情遂颇安谧。本年正月初五日,罗大春由苏澳率队起程,初九日始抵新城。初十、十二等日,履勘三层城、尤仔丹溪、马邻溪、鲤浪港,旁绕加礼宛番、南势番,直抵花莲港之北而止。据陈形势:自苏澳起至花莲港之北止,计途二百里,中界得其黎。得其黎以北百四十里,山道崎岖,沙洲间之。大浊水、大小清水一带,峭壁插云,陡趾浸海,怒涛上击,眩目惊心;军行束马扪壁,蹜蹜而过,尤称险绝。得其黎以南六十里,则皆平地,背山面海。如悉垦种,无非良田;奈地旷人稀,新城汉民仅三十余户耳,外尽番社也。自大浊水起至三层城止,依山之番统名曰大鲁阁。其口社曰九宛、曰实仔眼、曰龟■〈口女〉、曰■〈口女〉沙、曰符吻、曰仑顶、曰实空、曰实仔八眼,凡八社;凭高恃险,野性靡常。歧莱平埔之番,居鲤浪港之北者曰加礼宛、曰竹仔林、曰武暖、曰七结仔、曰谈仔秉、曰瑶歌,凡六社,统名曰加礼宛社;其性畏强欺弱。居鲤浪港之南者曰根老爷、曰饱干、曰薄薄、曰斗难、曰七脚川、曰理刘、曰脂屘屘等七社,统名曰南势番,男女共七千七百有四人;虽悉具结就抚,而薄薄、理刘二社皆既顺复贰者。除薄薄一社知煮盐、加礼宛一社颇耕种,余悉茹毛饮血之伦,叛服不常,时当防范。论他日建城之地,宜在歧莱。若新城、三层、马邻、鲤浪,不过营汛之区;尤必截大清水以南隶歧莱,截大清水以北隶大南澳,方足资控制也。自该提督躬率大队入新城添设碉堡,该番骤生疑虑,来营要求子药未经允给,遂呼聚悍党,昼则伏莽,夜则扑碉;节经各营奋击,时有斩获,稍息窥伺。丁勇等因之伤亡数十人。最狡者,正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月初五、初六、初七、初八等日,大鲁阁番竟敢纠众数百,扑我新碉。弁勇一面力拒,一面兴筑。该提督亲督炮队驰援,番族伤亡颇多,始行败窜;我勇阵亡者亦二十五人。迭经惩创,番情稍定。拟自苏澳五里亭起、迄秀姑峦之鹊子埔止,计地三百四、五十里,区分五段,沿途建三十二碉;各派营哨屯之,俾一气联络。而以新到之宣义左营驻三层城,策应鹊子埔以北;宣义右营驻加礼宛,策应鹊子埔以南:此花莲港以北筹办之情形也。 花莲港以南为走秀姑峦之道,固木瓜番游猎之场也。登高一望,平沙无垠,茅苇盈丈,人迹不到。盖以该番凶恶不亚斗史诸社,故沃壤旷如。南北港道,阔及三十余丈。欲造正河木桥,左近苦无巨材;因先建支河木桥一道。军功陈辉煌业率所部结筏以济,直趋吴全城。该处离秀姑峦祗数十里,当时即有成广澳之番目、秀姑峦之通事来营乞抚。其中别有大吧笼社、吗哒唵社,皆附近强番,节经设法招抚,番目等各率耆老丁壮,由通事引至新城归化,各赏酒食而归。平埔之番,闻已尽此。平埔既附,以之专图高山,似事势较易:此花莲港以南筹办之情形也。 中路,原派前南澳镇总兵吴光亮带两营驻集集铺一带。随经臣等奏派台湾道夏献纶督理开山抚番诸事,嗣以遣探山路未回,未即动手;本年正月台南剿务方殷,刘璈丁忧回籍,夏献纶暂兼营务处,遂缓前往。兹迭据吴光亮禀称:自年底探路归报后,本年正月初九日起即率勇由林圯埔、社藔两路分开,至大坪顶合为一路;进而大水窟,进而顶城,计共开路七千八百三十五丈有奇。二月初七日,复由顶城开工,直抵凤凰山麓;跻半山、越平溪、经大坵田、跨扒不坑等处而入茅埔,计又开路三千七百七十五丈有奇:两处统计一万一千六百一十丈。凡建塘坊八所,沿途桥道、沟壑、木围、宿站俱渐兴修;分派兵勇,自集集街起至社寮、大水窟、大坵田、茅埔、南仔脚、蔓东埔各要隘已逐节配扎。又送到查抚、水里、审鹿等三十九社名册,计归化番丁、番口,凡七千二百九十二人。辰下方循途渐入,斩棘披荆以出秀姑峦之背;倘能因势开通,将与北路诸军联为一气:此又中路一带开山之情形也。 至卑南等处,自内埔以至大猫厘,张其光诸营分布其间;袁闻柝病痊后,业再驰往经理番情,尚称安帖。 台郡城工虽竣,而安平炮垒以砖石、巨材转运维艰,一时尚未蒇役;旗后炮台早已兴工,因淮军挑调入山,暂行缓办。理合陈明。 兹另将北路、中路开山及卑南各情形,合词恭摺,附驿驰奉。伏乞皇太后、皇上圣监,训示遵行。 再,此摺系臣葆桢主稿,合并声明。谨奏。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东汉)荀悦
(清)佚名
(漢)司馬遷 著
元·张光祖
清·柯培元
(晉)葛洪
万籁声
明·段宝姬
清·驷溪云间子
明·况周颐
宋·赵希弁
李嗣真
清·陈淑均
刘宋·昙摩蜜多
李渔
王明 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