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吏政五考察


  驭下论      
李联琇

袁简斋论严蔽。而曰多其察。少其发。此驭下者之法也。余谓此非所以祛严蔽。而适以害宽而并害严。奚以明其然也。淮南云。释大道而任小数。不足以禁奸塞邪。乱乃愈滋。说苑云。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陆敬舆云。察精则多猜。于物多猜。而下防嫌。故苟且之患作。苏子由云。多为之堤防。以御其变诈。则彼之智。将有以出于堤防之所不能及。江民表云。太察则闻人之过。下情不通。则不闻己过。闻人之过。则奸生而刑滋。不见己过。则心塞而祸萌。凡此皆谓多其察之为害大也。居官者。果能清嗜欲而广观听。则诚信虚公而明生焉。虽有魑魅。亦将无所容而皆觉露矣。吾第即其觉露者。显惩一二以警之。其犹有所揜覆而不即觉者。要非甚害于政者也。吾明有所尚。显有所惩。而不必阴有所诇。使彼得幸我之不觉。而潜消其疑畏生变之心。以革非而迁于善。是约之以至严而容之以至宽。以其智虑之所及转移其所不及。老子所谓有之以为利。一尢之以为用也。若曰多其察也。将自用其明乎。抑因人为明乎。自用其明。则亿度未必然也。因人为明。则劳劳焉日事访询。访则伪设。询则谗言至。于是作奸者闭锢以防我。党恶者阿比以蔽我。挟嫌者飞洒以欺我。即其间容有可寄耳目之人。发其是非以信我于始。而行将杂其是非以尝我于继。而卒且反其是非以乱我于终。如是而一一以发之。有不胜其发矣。如是而少其发。又何取于多其察乎。且我已察而知其情矣。虽少其发。而其不发者安能略无所形于辞色之间。彼亦知我之知其情。而不见我之发也。则以为畏彼而不敢发也。不则有所顾忌于己而不能发也。不则所欲发者如是而已。其它皆不欲发而纵使为之者也。则孰不畅所欲为。而犹若揜覆之初。惧或知之之严罚立至乎。是多其察之害一至于此。或曰。子之论正矣。而简斋之云。则济以术而易见效也。昔赵广汉钩距之法。问此可以得彼。于凡左右之言。当吾意者不应。不当吾意者亦不应。令无由揣摩餂取。而我已尽悉其情。然后一发制之。其斯以为多其察少其发也。不亦善乎。曰否。是以汤止沸也。用术之可偶。孰若推诚之可常。己既推诚。则可责人善。己先蓄诈。安可望人诚。以诈服诈。是以诈召诈也。且一诈能敌众诈哉。一哄之市。甘言以诱。诡计以钓。为其过而不相闻也。而坊肆之久设者不然。两军之临。以诈出奇。以奇制胜。为其交相攻也。而矛戟之偕作者不然。吾所属朝夕于吾侧。又久与居。而待以市心。与为敌国。危乎不危。每见庸才晏然于人上。而智驱术驭者。无周身之防。革坚则兵利。城成则冲生。理固然矣。简斋不别有云乎。树荆棘者。徒受其刺。树桃李者。终饫其甘。何兹之论严蔽而不然也。吾以告凡百有位之驭下者。

  前因时论七巡按        
吴铤

汉时遣刺史行郡国。以六条省察治状。明时设巡按御史。秩止七品。顾氏以一年一代为善。其言曰。监临之任。不可以久也。久则情亲而獘生。望轻而法玩。故一年一代之任。汉法所不如。予谓监临之任。巡行四方。访问风俗。得知守令善恶。既无牧人之权。又无常镇之所。奉君命以行郡。得操废黜之权。秩既卑则足以劝功。赏既重则足以明法。督察严则吏皆惧而不敢为奸。闻见近则民皆安而不至失所。此巡按之责所由。以小制大。通上下之情而决壅蔽之害也。然亦有宜变通者。监临足以制守令。若常置之。则倚势作威。守令恐慑于威。而巧为趋避。一也。监临巡按。以卑临尊。为异数。若常置之。则权恐至于不一。非用贵治贱之意。二也。监临宜有以重其望。若岁辄省察。则守令视为故事而望亦轻。三也。巡按在于得人。岁辄迁更。岂能尽贤。恐无补于治。四也。吏治之得失。以巡按为准。若一年一代。则守令黜陟。其法过严。五也。故巡按之制不必常。制凡三岁辄一遣。以期年满任。黜陟吏。省问风俗。较之有明之制虽疏。然无五者之獘。而守令亦有所惮而不敢肆。此亦察吏省民之道也。

  致事记      
周悦让

光绪二年丙子。京察既蒇事。吏部牒行诸曹。凡庶僚年六十五岁已上者。于二月初九日丑时。期集左翼门下。点名带领。是日黎明。引见于 养心殿者。凡十有七人。奉  旨着照旧供职。于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而力视年为盛衰。故曲礼云。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其于士则无文。或亦从大夫之例欤。抑以其职卑而力易给。遂稍优假之欤。柳下三黜而不去。侯生七十而抱关。汉之冯唐颜驷。均白首于郎署。彼其人皆怀抱利器。欲用其所未足。故强力忍。养其身以有为。非末俗钟鸣漏尽而夜行不止者所得借口也。今之京察。唯一等者得引见。其次则及年例。盖大吏所举者。未必其能尽当。即其所留者。亦不能悉合也。已在 朝廷洞鉴之中久矣。顾 临轩时所见。不过一拜一起一话一言之末。苟非年之大衰者。皆力能为之。夫大吏已明知其当去。而姑留之以待 上察。为小吏者不自引去。又幸 上之未必悉察。见其不能也。而因以求容。是于事君之礼均有未尽也。某之当去久矣。会有公过事未白。待罪故留。洎事白而适值察典。吏议以为当此时而引退者为规避。今察典竣矣。下考小臣。猥因年例。得一觐  三圣之清光。退而从容投劾引去。上以铭 朝廷之鸿恩。外以全大臣白驹之雅意。内以遂一辞而退之初心。持此归老田里。庶无戾于古良史之遗训。而有以自适于没齿而无怨矣夫。礼部祠祭司主事。以员外郎选用。官年六十七岁。实年六十九岁。致事周悦让记。

  请饬部臣实心辅政疏道光三十年      
龚文龄

窃以立法非难。用法为难。书曰令出惟行。诚为治之要务。我  皇上孜孜求治。凡有臣工敷奏。无不  降旨施行。各部臣能仰体  圣意。本忠爱之忱。综核名实。即天下治法所从出也。何则。天下治法散寄于督抚。而皆总持于六部。部中条例具备。乃司员稍欠精详。即坠入蠹胥之术中而不自觉。由是蠹胥权重。外省事件之恐干部诘者。日以贿行。名曰部费。而就中之关乎准驳者。淆乱是非。系乎责成者。迁延岁月。司员未能严剔蠹獘。部臣亦止据说堂数言。不复精究底蕴。或数件。或数十件。执笔判稿。取办于仓猝立谈之间。故同一覆核事件。而各司彼此不同。一司前后互异。虽曰堂官职要。异于司官。职详而事不经心。獘以滋出。岂大臣公忠体 国之道哉。夫立政而不以实。则文诰虽繁。不足以震天下之耳目。臣每见各省奉到部文。不过以照抄转行为了事。州县亦祗以出示晓谕为了事。其利不兴害不除者。州县奉行之不力也。疆吏督率之无方也。而实由部臣考核之不严。盖各省奉行诸事。皆视部文之缓急。以为迟速。彼习见督限之虚有其名。苟安目前。从无执法而议。其后乃相率而入于怠玩之一途。习于怠玩。天下尚有何利之可兴。何害之可除乎。夫此怠玩之习。非若贪劣之昭然可见。言官何从得实。登诸白简。若部臣则按其咨报之文册。悉心稽核。其得失情伪。罔不知之。乃不据实纠参。恐失物情。自甘退诿。则吏治之不振。固由于部务之日弛也。臣阅邸抄。知上年办理清查章程。极中窾要。然道光初年。安徽抚臣奏明。交代册内。前任得以支饰。后任敢于通融。皆以存库二字。为巧避实亏之方。请嗣后将征存银两。悉数批解。不准开列存库名目。又地丁漕项芦课等款。节次清查。其有垫完民欠名色。早经申严禁绝。何以不数年间。迁就瞻徇。凡册报到部。其仍有垫完漕尾作抵者听之。存库不解者亦听之。又其甚者。地丁二参。有逾例限而始报者。有久逾例限而终不报者。部中独不能扣足例限。将该藩司之缓报与不报者。分别而指参之乎。则亏空之酿成巨案。内部亦不能尽卸其责。举此一端。而他事之颓废。可类推矣。相应请  旨饬下部臣大加振刷。遇事讲求。存至公无私之心。守画一不二之法。勿避嫌怨。勿惮繁劳。尽一分实力。则各省行一分实政。其有  特旨通行。及议奏准行者。逐案登记。令各省将所属州县曾否奉行。及奉行有无成效。立予劝惩。仍将所劝惩者某人某事。随时报部。其或玩视部文。屡催罔应。则其督率无方。已可概见。从而指摘纠参。使天下懔然于部臣考核之严。不敢虚应故事。夫然后兴利除獘。自有月异岁不同之象。而无虑积重之难返矣。臣一介庸愚。罔知治体。蒙  皇上虚怀采纳。敢不愿效刍荛。窃谓 国家官制。内外相维。言吏治而正本清源。必部臣振作有为。庶疆吏奉法惟谨。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论因循之病疏咸丰三年       
翰林院孙鼎臣

奏为因循之病。用法以治其标。用人以治其本。敬陈管见。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臣猥以愚陋。忝厕清班。仰见我  皇上三载以来。励精罔间。而成效未着。积獘未除。诸臣不能宣力竭忠。佐臻上理近日  特降谕旨。以因循训戒臣工。望切忧深。言之恳恻。凡有心知血气。莫不感激涕零。臣虽无知。忍不抒其愚悃。窃惟因循之病。由来甚远。当初人情狃于晏安。习尚趋于美。祇知徇情见好。避难就易。莫任怨任劳。驯致百务废弛。知其咎无可逭。相率而为欺饰。欺饰既穷。又一变而为抗玩。今 朝廷纪纲肃清。而臣谓之抗玩者。诚见近日威令有时沮格不行。  谕旨大都寝阁不顾也。廉昌胡方谷以岳州失守。甫经奉  旨议准罪名。旋即奏称病故。则  皇上欲加之法不得加矣。刘长清余莫清奉  旨解部。至今未见解到。博勒恭武阿克集阿奉  旨饬查。至今未见查奏。则  皇上严究之人不得究矣。夫赏罚出于 朝廷。奉行则在督抚。今爰书已定者。纵之幸逃显戮。  严旨催查者。使之苟延时日。徇私情而废 国法。谓非抗玩而何。军营事机紧急。尚且如此。此外办事玩泄。更难穷诘矣。今之敢于欺饰抗玩者。逆知  皇上课功论罪。一准成例。故其营私骫法。无事不与例违。及其取巧傅会。则无事不与例合。甚至有陈奏在前。似有把握。及事将中变。又得托词借故。巧为脱卸地步。盖习知  皇上待下宽仁。是以全无忌惮。伏读  上谕。猛以济宽乃今日之急。  圣人之言。洞见情獘矣。惟在断然行之而不疑耳今之沓沓泄泄。贤不肖无所别也。贤者循资而进。不肖者亦循资而进。不肖者巧滑圆美。似乎有才。贤者方严朴诚。近于迂拙。贤者易见短。而不肖者易见长。风气浇漓。人才日坏。因循之獘实由于此。欲从而转移之。又非徒用法之严。而在我  皇上以知人之明为用人之准。知人莫如勤考镜。考镜莫如勤 召对。昔唐德宗谓奏对者。少有忠良。多探意旨。试加质问。即便辞穷。陆贽因有请数对臣。许令论事状。其言接下之道。听言之方。至为详尽。近日臣寮每值 召对。大半揣摩预备。就事敷衍。多游移之语。无切实之言。无益  圣聪。有负延访。然考镜之法。舍是无由。傥 清问所及。旁推博举。反复曲折。务尽其情。一次不已至再。再次不已至三。自部院以至九卿科道。轮流入 对。不出一年。各衙门人员。才品优劣。无或能逃 洞鉴。至引见州县及月选官员。  皇上如有欲问情形事件。时择一二 赐对。既以考核贤否。又得访问地方。纵不能遽得其全。彼此互参。久之。天下利病。咸在  圣心。人才亦罔不归于照察矣。至于用人。除三载考绩。及随时甄别外。我朝   列圣曾屡降特旨考察臣工。顺治八年   谕吏部具列部院堂官职名。亲行裁定。又以吏治獘坏。   谕各督抚严行甄别。十七年及康熙八年。甄别在京部院官员及外省督抚。雍正六年。乾隆六年。   谕各督抚甄别所属知府。康熙五十二年雍正元年。甄别翰詹官员。顺治十八年康熙二十年三十四年雍正四年乾隆二十二年甄别各部院司员。盖考察不嫌于密。故于照例甄别之外。复时用   特旨举行。成宪昭垂。诚澄叙官方之令典。

此外又时有   特诏褎奖。破格迁除者如于成龙以清操优赏官衔。郭琇以骨鲠擢至九卿。陆陇其以廉吏授之谏职。杨名时以宿儒   特赐宣召。多方鼓舞。庶职得人。 皇上操摩厉人才之权。用舍所在。四方观听。昨  谕各督抚将属员实力甄别。以振纪纲。察吏安民。计无过此。臣惟大吏者属吏之表。京官者又外官之表。诚仿从前故事。将在京部院各官。及在外各督抚。特行甄别。则纲举而目易张。淘汰一番。风气立变。而又随时择其廉直公正。为  圣心灼见。众论翕服者。 褎擢一二。以为之劝。使天下晓然于  圣意所在。顾禄位保身家之徒。当亦思改图向上。人心渐转。人才自出。总之因循之病。用法者治标之药。用人者治本之药。标与本必兼治。法与人必兼用。专任法而不任人。则整顿未几。而欺饰如故。抗玩如故。法亦或几乎穷矣。臣恭绎  圣谕。窃见我  皇上望治甚殷。敢以刍言。上渎  宸听。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请京察举劾并行疏         
吴杰

奏为京察届期。请  旨申严旧典。举劾并行。以昭核实。仰祈  圣鉴事。伏思京察为三载考绩。与外省大计。武职军政。黜陟攸关。实 朝廷进退人才之巨典。乃大计军政。皆有举有劾。而近年六部办理京察。除保举一等数员外。其余无问贤否。概列二等。间有三等数人。仍准留任。臣愚以为六部者。天下庶政之所自出。各堂官事务繁剧。每遇案件到部。岂能观尽识。其准驳出入。悉由司员主稿。苟非操守清廉。通达治体。外省有应举行者。或拘牵苛细。而当准者不准。其稍近獘。混者又或草率迁就。而当驳者不驳。得失之间。所关尤巨。且今日之督抚藩臬。即昔日曾任京职者居多。今日督抚所保之道府各员。又昔日由京职外用。且曾任部员者居多。是今日部员之贤否。又系他日外省人才之盛衰。伏查道光四年七月。刑部司员恩德于侯际清案内撞骗多金。奉  旨以该员保列一等。特将原保之堂官议处在案。  圣谕谆谆诰诫。不啻至再至三。乃五年京察。仍有保列一等之安志。在坐粮厅任内骫法营私。是奉行诸臣。尚未能仰体  圣意。夫所举既不能无滥。所劾必失之益宽。抑思有举有劾。即古之黜陟幽明。所以使贤者知劝。不肖者知惩。新进中材。咸知勉于贤而儆于不肖。若如近年办理京察。六法不施。一概留任。有劝无惩。贤能者以为例有登进。不肖者以为例无放斥。而中材之尸位素餐者。亦恬不知耻。不思有所振作。于吏治人心。大有关系。明年系举行京察之岁。就臣管见。谨拟二条。敬为我  皇上陈之。一查京察条例。一二等以外。三等停升。其应去官员。照六法例注考议处。是考绩之典。本非专为保举而设。何以近年办理。丽于六法者。概不一见。如谓随时甄别。不待三年。则如刑部办理侯际清之案。工部私窃硝磺之案。司员徇利营私。屡经发觉。该堂官又未有先事纠参者。且京察定例。守谨而才政俱平。及才长政勤而守平者。已应列为三等。在各部堂官受  恩深重。自不敢一味瞻徇。惟于司员之科甲出身者。或因其年格较深。不无顾惜。因而捐班杂项。亦予优容。试思名器至重。岂为贫老而设。庶司至繁。岂任庸劣久玷。至有虚縻廪粟。而终岁未尝到署。或常川在署。而案件全不留心。或文理未能通晓。或奔走仅事趋承。此等人员。留之徒滋食。更有浮躁不谨。屡经记过。徇庇书役。声名平常。此等人员。留之且恐误公。如谓人才难得。未可以一眚废弃。应请 敕下部臣。于该员平日居心。及所办之事。辨其过失之公私。因公者尚可姑容。以策后效。涉私者断无迁就。何用包荒。如此。则吏治庶几责实矣。一查近日多有不胜外任选用部员者。缘该员服官外省。虽未能称职。而部司政务。皆系公同办理。较之外任惟本员一人专主者。其事权既分。其责备亦可稍宽。然如初任未谙吏事。及守谨而才不足者。藉可于部务观摩。冀资造就。若历任繁剧。声名平常。祇因劣迹未彰。幸免革废。一旦置之政事之地。复任恋栈。其于内外例案。较多熟悉。诚恐串通胥吏。流獘益滋。且既为公论所摈。彼自知迁转无阶。更难望其振作。应请 敕下部臣。于外任改部人员。加意察看。其知愧知奋。勤慎在公者。照常供职外。如有始终怙习不悛。及精力衰颓。办事迟钝者。该堂官权其轻重。分别黜惩。毋稍为之姑息。以致贻误公事。如此。则人心庶几务实矣。以上二条。申明旧章。厘剔锢习。惩而知劝。严以济宽。举错必核公平。嫌怨勿存私见。则联常弥肃。趋向日端。似于吏治人心。较有裨益。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训示。

  请申明京察旧章责成枢臣疏光绪七年 
礼部侍郎宝廷

窃本年又届京察之期。十月间有  旨通谕部院各衙门。谆谆训诫。仰见  圣朝澄叙官方至意。然而臣窃以为诸臣仍将视为故事具文。何也。积獘已深。非空言所能改变也。近年风气。日坏一日。每届京察。堂司各官。上下营营。举国若狂。瞻徇情面。犹獘之轻者。贿赂潜行。恐亦未必无之。不论才守。不论资格。并不论例案。不论文理。所保非贵近子弟。即浮华少年。但藉当差勤奋一语。掩饰耳目。其实平时点派差使。大半由请托而来。豫为一等地步。并非熟悉部务。实有勤劳。以黜陟幽明之大典。作攀援势利之快捷方式。举不能公。劾岂能严。浮躁不谨之员。所在皆有。此辈皆善营求。每为堂官所喜。不惟不劾。且欲举之。历届京察所保才长政勤者。半是此类。又安望举劾尽当哉。夫守之清浊。暧昧不易知也。才之真伪。仓卒不易见也。而资格之浅深。例案之生熟。文理之明昧。则易知易见也。居今之世。内外大臣求才守兼优者能有几人。何况司员。今之所谓才者。不过奔走勤应对捷耳。若此者。何足为才。且每无守。习俗移人。人才难得。汉司员例案文理。尚不至不谙。而气节操守。未必尽能刚正。满司员则例案未必尽明。文理或甚至不通。守清尚许有人。才长殊不易觏。方今满汉司员中。求才守俱平者。已未能多得。又何论兼优乎。伏读嘉庆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二十年十一月初二日   圣谕。咸丰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十九日   朱谕。谆谆戒饬。以资格例案文理为言。仰绎   圣训。盖知积獘已深。非旦夕所能挽回。任缺勿滥。徒托空言。有举无劾。已成锢习。全材难得。与其求全责备。适至以伪乱真。不如核实节取。可收得人之效。今欲整饬京察。非详细申明旧章。严定处分。责成枢臣认真考察不可。伏乞再降  严旨。通谕各衙门堂官。恪遵历次   圣训。以为考察。各备一册。密识贤否。公议同览。用凭举劾。首取猷守兼优之员。以备擢用。如不可得。则取资格较久谨厚朴实之员。资格过浅者。苟非才猷特出。不许借口差使。遽行滥保。文理不通例案不明之员。不许滥保。貌似有才轻浮浇薄之员。尤不许滥保。如有此等獘端。一经察出。或被参奏。即谨遵   圣训。照例实降不贷。闻近来京察。堂官多不备册密识。应令京察后。将册封送军机处备查。以观各堂官弃取之公私偏正。  皇上正在冲龄。   皇太后垂帘听政。保一等者。开门之后。虽有引见可觇其年力。 召见可考其语言。而俄顷之闲。岂能考察详细。其应劾不劾者。更无从周知。当责成枢臣。博采时论。秉公考察。乞 饬下枢臣。将保列一等司员。分日传至。详加验看诘问。如有不符。即参奏撤销一等。原保堂官。谨遵   圣训。照例实降。如此核实举劾。认真考察。庶有忌惮。少除积獘。不敢视为故事具文矣。然而此犹其小焉者也。部院之京察。不可不公不严。内外大员之京察。岂独可不公不严。甄别之权。虽   皇太后  皇上操之。而实枢臣替之。劾一不职司员。不如劾一不职大员。臣窃恐瞻徇情面之獘。不专在各部院堂官矣。枢臣果能精白乃心。破除情面。不特能考察各部院司员之贤否。并能考察内外大臣之贤否。

若夫不免瞻徇。无论不能察出也。纵使察出。亦不能秉公甄别。试问上届各部院京察。果皆公且严。乎内外大臣京察。果皆公且严乎。各部院瞻徇之獘。果皆察出乎。所察出者。果皆严办乎。是枢臣先以京察为故事具文矣。又何责于各部院堂官乎。更乞  严饬枢臣。豫将内外大臣。才守声名。孰优孰劣。孰当举。孰当劾。孰当照旧供职。秉公详察。开单进呈。毋得瞻徇庇护。应劾不劾。尤不得徒以衰老无过。与官职较小者。休致数员塞责。如不公不严。经人纠参。惟枢臣是问。而考察枢臣之功过。则在   皇太后与  皇上。枢臣夙夜在公。均有微劳。而其中优劣。亦颇不同。若无所区别。概予议叙。是 朝廷先以京察为故事具文矣。何以倡率下乎。是在  圣明独断。非臣下所敢妄参也。

  请整顿八旗人才疏光绪八年         
宝廷

窃维 本朝制度。满汉并用。从前八旗人才辈出。凡汉员所不能办者。满员往往转能有功。今则大异于昔矣。夫外省尚可不分满汉。京官满汉并列。不能通融。合十八省汉人而取之。犹未必人尽称职。旗人之数。不敌一府。亦必勉强备员。岂免滥竽之诮。此时如此。日后可知。近年八旗文风。未见大逊于前。何以消乏如此。推原其故。一由于官学废弛教育无法。虽不乏读书应试之人。而专攻举业。所学皆非所用。一由于开捐以来进身太易。捐一笔帖式。谋入档房。但能奔走攀援。虽目仅识丁。不十年即可富贵。纵有聪明可造之材沾染陋习。亦渐趋于轻浮卑佞。故有谓档房为汨人之渊。语虽近激。非过论也。今欲培八旗人才。必自整顿官学与笔帖式始。整顿官学。前已有  旨交议。至笔帖式。则尤不可缓之图。八旗就此途者。较他途为尤多。必当急加整顿。整顿如何。惟教之习例而已。查考试笔帖式。定制极严。今则枪替传递。无獘不有。清理非易。既未能遽清其源。似不可不亟疏其流。近来堂官视笔帖式如吏役。往往不整顿。即有心整顿者。亦不过严考察。勤簿册。就令笔帖式日日到署。迎送堂官。所习仍奔走伺候。于公事何益乎。于笔帖式何益乎。是仍导之为轻浮为卑佞也。考试难于核实。不如核之于到部。拟仿外省分发佐杂佐贰到省考试之法。变通试之。凡笔帖式到部。不论实缺候补捐纳考取。一律试以满汉文。必大致通顺。方准作为到部。其太荒谬者驳回。令自学习三年。再赴部考试。如仍不通。仍驳回。学习一年。再赴部考试。必能通顺。方准留部学习。三年期满奏留。亦必遵例认真甄别。不准虚应故事。如到署考试。与奏留甄别不认真者。堂官以瞻徇论。各部立学例馆。择司员之深于例者。派充教习。不分满汉。合一署笔帖式。皆使习例。汉文浅者。先教之习汉文。每月堂官考之。分别优劣。每季再考。年终大考。优者酌予乌布。劣者酌开乌布。三年京察。以例案之生熟。并差使之勤惰。分别等第。题升主事。其不愿习例者。纵翻绎精通。差使奋勉。虽保一等。但送别项差使。不准题升主事。主事者。员外郎郎中之阶。行将主稿掌印。安有不通例案。而克胜任者。近来满司员中。半皆备员。公事但恃汉员与书吏主持。不习例故也。闻直隶按察使刚毅在部时。专心习例。从学甚多。及官外任。甚有政声。则习例之效也。果能认真习例。不十年。六部当添许多干练满员。异日府道封疆。何至有乏材之患哉。或谓满之有笔帖式。如汉之有书吏。无须习例。但重满文。夫使终身但为此官。固不必深求。如欲为司员。则不可不习例矣。而况积资累俸。内可以正揆席。外可以领兼圻乎。习之之法。某司行走。即习某司之例。异日精通。即可掌某司印。主某司稿。如才力有余。愿兼习者听之。其限于才力。不愿习例者亦听之。或虑因此恐有翻绎废弛之獘。不知汉文不通。未有能通满文者。从前笔帖式重满文者。恐其求工文词。而致荒满文。非谓不必通汉文。不必谙例案也。今责以通汉文。谙例案。则曰吾习满文。及考以满文。则又全不通晓。窃不知其何所习也。三年考试之法具在。但能认真甄别。又何虑翻绎之废弛乎。

伏读乾隆二十九年   圣谕。近闻各部院办事惟司员说堂画稿而各司笔帖式经年不得常见堂官其所熟悉者不过跟班数人而已笔帖式将来俱可升用司员若该堂官未经谋面遇有保题升用之处止以司官之言为凭于理未协该堂官自应于笔帖式内留心察看遇有堪以造就尚能办事者时加训勉以期有成等因钦此。又伏读雍正五年   圣谕。各衙门笔帖式俱系办事将来升用堂司之人虽经考取必当慎重拣选人材补用方于部务有益等因钦此。仰见   列圣培养人材至意。足征笔帖式非但当习满文。而必讲求部务矣。夫造就之方拣选之法。亦惟是教之习例。而别其能习不能习而已。八旗人才。所关甚大。培养之要。在此二者。而笔帖式积习过深。尤当亟加整顿。伏乞 饬军机大臣详酌妥议。断自  圣衷。如可采择。即乞 严饬实力施行。不许虚应故事。似毋庸更下部议。六部堂官。差务殷繁。多此一举。未免更增劳剧。然诸臣皆受 国厚恩。满员固当以培植后进为己任。即汉员亦不至有膜视之心。想皆以是说为然也。

  密陈司道府考语疏道光十二年        
江苏巡抚林则徐

窃照司道暨知府各员贤否。例应于年终出具切实考语。密奏一次。臣仰蒙 畀任封圻。察吏是其专责如有庸劣不职之员。即应随时参劾。原不必俟及年终。若同在循职之中。而才具互有短长。器识各有深浅。非时刻留心察看。未易周知。查上司所以考察属员者。非于公牍中观其事理。即于接见时询以语言。然各属禀谒之时。谁不能摭拾地方一二情形。以备应对。即公牍事件。有实在自费心力者。有专任幕友吏胥者。但就皮面观之。鲜不被其掩饰。臣窃谓察吏莫先于自察。必将各属大小政务逐一求尽于心。然后能举以验属员之尽心与否。盖徇人者浮。任已者实。凡事之未经悉心筹划者。纵能言其梗概。而以就中曲折。反复推究。即粉饰之技立穷。若上司之心先未贯彻于此事之始终。又何从察其情伪。则表率甚不易言也。臣闇昧无能。惟恃此不敢不尽之心。事事与属员求其实际。半载以来。随时考察。虽不敢谓灼见无遗。而司道府之立心行事。人品官声。尚可陈其梗概。除扬州徐州二府。甫经请补。尚未到任。未便注考外。其余各员。谨就臣管见所及。出具切实考语。手缮清单。恭呈  御览。伏乞  皇上圣鉴。

  严惩贪墨疏咸丰四年  
韩锦云

窃维今日吏治废坏。由捐纳出身者。逢人迎合。由科甲授职者。亦遇事干求。捧檄甫出。即揣视肥瘠。较量迁转。于 国家设官为民之意。漠不相关。官不爱民。民不畏官。盗贼蜂起。实由于此。自古弭盗之术。不过曰安之胜之。胜之在择将材。安之在选良吏。大兵所过。户口流离。得良吏以善其后。若解倒悬。厥功尤倍。不独被害之区。宜急苏民困。即安堵之所。亦当体恤下情。  皇上以澄叙之权。寄之督抚。各州县距省。远近不一。督抚履任后。州县官不能远离职守。来省晋谒。贤否未能尽知。道府于所属有表率之责。且耳目尤近。傥于因公接见时。观其趋向。察其才能。又复详阅文案。暗访舆论。则州县官之勤惰贪廉。皆可以得其实。现今审断辞讼。州县有权。而道府无权。翻控之案。道府多不提究。且有欲提究而州县官抗违不遵者。推原其故。皆因道府收受苞苴。事事被其挟制。甚至已经发觉。且代为掩护。此等积习。非督抚破除情面。并加参处。不足以惩颓玩。即如闽浙总督王懿德奏请将福建漳州府知府金崇勒休一案。实因金崇需索陋规。每因所属未能馈送。即行遇事挑剔。是公事之准驳。一视馈送之有无。骫法营私。莫此为甚。查律载监临官挟势求索所部内财物。计赃论罪。乃该督原参折内。第云声名平常耳。第云年力就衰难期振作耳。所参不实不尽。此金崇所以肆意咆哮。哓哓置辩也。又如  钦差大臣载龄等奏请将四川建昌道俞文诏革职一案。实因俞文诏在首府任内。把持公事。各官奔走其门。则其钻营贿属朋比为奸者。必不止一人一事。查俞文诏系由捐纳出身。器小易盈。非善于要结上司。不敢大张声势。该大臣等奏请将俞文诏罢斥。于朋比贿属各情。未能根究。早在  圣明洞鉴之中。臣窃惟有治人乃有治法。而行法必先自上始。今欲随时整顿。岂必尽人而诛之。督抚风旨。众所向方。惟明示赏罚。则不可用之人皆将有所转移而乐为我用。大吏守正。而后秉正者来。大吏无私。而后营私者退。其有怙终婪黩。是自取愆尤。不可恕也。现各省有盗贼地方。多以官之贪横为口实。治贼者法无可贷。尚有拟加重之条。治官者罪坐所由。岂可从惟轻之议。应请  旨饬下各省督抚。于所属详慎旌别。如有贪迹赃款。即当据实严参。按律惩治。不得以革职勒休了事。庶被参者可以关其口。不敢藉辞挟制。未参者亦可以慑其心。必将勉为循良。从此吏治民风。蒸蒸日上矣。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请严汰劣员以肃吏治疏咸丰十一年    
监察御史朱潮

窃自军兴以来。论时务者。曰筹兵。曰办团。曰议饷。三者。当今之大计。中外聚而谋之。不遗余力矣。有以爱民之说进者。或以为迂阔而无近效。顾臣愚谓今之时势。尤必以爱民为急务。非敢骋虚词而袭陈言也。 国家为民设官。今之牧令。重为民困。真有可流涕长太息者。獘不胜言。臣请揭其獘之甚者。为我  皇上陈之一曰横征为害。军饷不足。不得已而劝捐。果使涓滴归公。何致兵民交困。不肖官吏。视为利薮。未充公府。先饱私囊。迨一经染指。受人把持。转于绅宦大族。畏其势强。无如之何。而抑勒侵渔。辄取盈于中下之户。至设局捐厘。尤恃其无从查核。重征并计。则斗粟尺布。处处拦截。任用匪人。则恶役蠹棍。层层剥削。大吏岂尽罔觉。知情放纵。上下分肥。归于公者一。入于私者九。民不聊生矣。一曰讼案不理。民间词讼。递入公门。即有值日差役至被告之家。恐吓需索。名差使费。多则数百千。少亦数十千。其余勒索名目。不一而足。倾产破家。比比皆是。两造废时守候。迭具数十牒。哀词吁恳。求其审理而不可得。即牌示审期矣。届期忽收牌中止。即坐堂听审矣。或请托者至而案仍不结。其吸食鸦片者。俾昼作夜。白日昏睡。夜半坐堂。案牍尘封。盈千累百。虽完结例有定限。而上司漫无觉察。弱者衔冤。强者上控。此而求民服不可得矣。一曰刑狱滥施。监狱所以禁重囚也。外省各府州县另设私所。杻锁禁锢。累月经年。其违例之刑。枷重百斤。笞以千计。堂下之呼号极惨。堂上之盛怒难平。更有胥役串通门丁。所传人犯。先行羁禁。名曰私押。索诈则百端陵虐。得贿则竟行释放。至于捕役诬良。擅自拷打。反背压磨。缩顶立笼。尤惨酷不忍见闻。谁非赤子。而残虐至此。以上三端。害民滋甚。伏思百姓皆  皇上之百姓也。官吏所荼毒之百姓。皆  皇上恫瘝在抱之百姓也。我 朝二百余年来。   深仁厚泽。浃于民生。小民具有天良。谓 国家之待吾侪者。至优极渥。而横被摧残。万里  君门。无从呼吁。言念及此。能无痛心。方今四郊多垒。兵燹余生。流离播徙。官不恤民。而民受贼裹胁。遂反致为贼用。酿乱之由。罪在司牧。实在情形。非臣之激词也。自捐纳之例开。流品混淆。贤邪杂进。俱在  圣明洞照之中。全赖地方大吏随时甄劾。登进之途从宽。澄叙之典必严。激浊扬清。督抚之责也。乃各省大僚。每于初到任时。参劾庸劣数员。以示风厉。久则情面习熟。通同一气。重案代为消弭。经年绝少弹章。积习相沿。大抵皆是。吏治一日不振。寇患一日不平。故惩治劣员。实与治兵相为表里。请  旨严饬各省督抚。激发天良。力除徇庇。不负僚属。何如不负 朝廷。不得罪于劣员。何如不得罪于百姓。除寻常公罪照例纠参不计外。仿周官岁会月要之意。每届年终。将参劾劣员事迹名数。或实无可劾之员。奏闻一次。以昭慎重而凭核实。别经发觉。惟该管上司是问。但去一贪酷之员。即进一循良之吏。风声所树。争自濯磨。补救时艰在此。长治久安亦在此。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请慎简大吏考察僚属疏同治元年   
监察御史寻銮炜

臣窃见   皇太后  皇上朝干夕惕。勤求治理。而于用人行政之际。尤期正本清源。力挽积习。虑人才之阻抑也。屡令各大臣于平日真知灼见者秉公慎保。虑仕途之混杂也。屡令部臣明定章程澄清流品。虑疆臣大帅不能正己率属杀敌制胜。屡饬各将吏激发天良杜绝营求贿赂体察民隐力殄贼氛。然而上以实求。下以名应。议者于人才。谓必胪举事。分晰注明。意非不善。臣恐各大臣惧异日保举不实得罪。荐章愈形寥寥矣。议者于仕途。又恐有碍捐项。吏部甫准之奏。司农旋复改议。正印佐杂之殊。科甲捐班之异。始若分别选用。终仍辗转洊升矣。夫欲清仕途。首在得人。顾知人甚难。人不易知。其阘卑鄙者无论已。即有才具开展应对敏给之人。听其言则便捷可喜。试以事亦时取小效。然其软媚圆熟。倾险诡谲。巧于为宦。伎俩百出。办公适假以济私。体国正藉以肥己。此等人员。京外所在不乏。而外官为尤甚。其贪残侵吞。日肆虐于小民。而溪壑难满。其逢迎奔竞。工见好于长吏。而卓异频膺。臣谓当今吏治之坏。坏于能吏。较之庸吏害更大。何则。庸吏纵无能为。地方尚不大受扰累。能吏则便利巧诈。敢于作奸。惟利是趋也。然则必如何而后得人。人之品类不齐。然约其要。不外诚与伪而已。诚者办事可靠。不失为君子。伪者逞材效用。终流为小人。臣愚谓或验诸历试。或得之保荐。但察其悃愊无华。朴讷质直。实心办公。担当任事之人。虽未必周知才能。骤奏功效。然拔十得五。月计不足。岁计有余也。臣伏愿  皇上持此意以慎简大吏。大吏即仰体此意以考察僚属。明降  谕旨。训诫中外。务使黜华崇实。风示愧励。庶吏治人才。日有起色矣。至疆臣大帅。关系尤重。州县之贤否。将弁之勇怯。百姓之利害。盗贼之聚散。胥视大吏为转移。于大吏多一日姑容。即于地方少一日整顿。比年以来。臣见有督抚此省而溃事者。调之彼而因循如故也。剿贼前日而无功者。待之后而畏葸若初也。在  皇上以人才难得。弃瑕录用。具有深意。然既一试再试矣。非退缩贻。即张皇饰词。一切劣迹。久在  圣明洞鉴中。臣愚谓当今救时切獘。愿  皇上明以察庶司。尤在严以惩大吏。雷霆雨露。示以不测。罪无曲贷。  恩难幸邀。纪纲画一。俾大吏皆知警惧。则臣激励勤奋。而民生可望安戢。盗贼不难削平矣。臣知识庸愚。冒昧沥陈。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

  请整饬吏治疏同治四年      
给事中周恒祺

窃自军兴以来。民生之凋敝已极。各省筹兵筹饷。日不暇给。吏治不无废弛。现在中原底定。而散勇降贼。犹隐伏于各州各县之中。则所以办理善后诸政。不可不实力讲求也。谨抒管见六条。为  皇上敬陈之。一曰重  诏令以肃纪律。人君之所以整饬四方者。惟此令出之惟行耳。或察酌时宜。或修明旧制。凡见之于通谕者。无一非斟酌尽善。关系地方利獘之事。若奉行者。一一致之于民。夫奚政之不举。亦何獘之不除。乃 朝廷励精图治。不啻三令而五申。而究其指归。仍不免视为具文。空言塞责。即如清积案行保甲等事。屡经  圣谕谆谆。试问各省之积案保甲。究清焉行焉否耶。上以实求。下以名应。臣恐良法美意之莫能下逮也。可否请  旨饬各省大吏。凡接奉通谕事件。务必严饬所属。破除积习。实力奉行。不得以一纸官文。敷衍申覆。仍复不时访察。傥敢仍前延玩。立予严参。盖上司之精神多周到一分。则属员之精神多振刷一分。颓风挽斯法度行。天下之耳目一新矣。一曰核名实以举人才。事无巨细。得其人则经理裕如。求才诚目前之急务。惟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用人亦复如是也。若闻其才而不试以事。试以事而不考其成。一列荐章。即予超擢。臣恐 朝廷逾格之恩。适为巧宦钻营之计。可否请  旨饬下中外大臣。凡保举人才。必举一二事以实之。或品堪式俗。或勇足治军。或洁己爱民。或片言折狱。举凡操守词章。以及理烦治剧诸类。必实有一节之长。方授以相当之事。一二年后。诚能实与名副。不妨破格超迁。若所行与所举相违。举之者亦难辞咎。庶上收得人之效。而下无幸进之心矣。一曰惜名器以待有功。品秩官阶。固不可以滥厕。则一命之荣。一级之赏。亦所以录微劳。乃近来军营保举人员。往往于实官上并加升衔。而州县一途为尤甚。推原其故。州县官阶虽卑。利权较重。求保者欲揽其利权之重。而又嫌其官职之卑。于是无人不求升衔顶带。刻下各省候补实任人员。不下数万。而求其五品之州。七品之县。寥寥无几。等威莫辨。何以崇体制而励人心。至于佐杂微员。每先谋一五品六品之功牌。于报捐时填入照中。冒为军功保奖。更非慎重名器之道。可否请  旨饬部核议。军功之升衔。如系保官后另案加保。或自加捐者。准其随带。若一案中官衔并得者。则衔可注销。佐杂之升衔。如系到省后加捐特保者。准其随带。若未得官前之衔。亦可注销。庶人知爵赏之贵。而交相鼓励矣。一曰减捐纳以肃官方。科甲人员。虽未必尽属廉洁。而自念读书考试。历数十年之辛苦。偶得一官。一旦因贪去职。则所得不若所失之大。即不肖州县贪念。亦有所顾忌而不敢为。若捐纳州县不过费一二千金。得之原易。一旦出膺民社。无不肆其掊克之谋。以为取偿之计。迨宦囊既饱。即以其余捐升道府大员。较之为循吏而以卓异待升。不更便捷乎。纵令发觉严参。而彼已为富家翁矣。从前军饷浩烦。 朝廷实为不得巳之举。刻下军需稍减。厘金可以补苴。地方既平。京饷渐能全解。似宜权轻重而酌去留。

且查近年铜局。一岁所入。统计不过百余万两。其间报捐道府州县者。尚不及半。少此数十万金。于库款当无所损。可否请  旨饬部核议。将道府州县之最关吏治者。亟行停止。其余事例。不妨暂留。所去者止一时之小利。所持者实图治之大原。关系实非浅鲜也。一曰综厘局以征实数。恭阅邸抄。厘金一项。曾蒙  谕令各督抚体察情形。酌留大宗。撤去分局。零星杂贩。概免抽厘。此诚  圣主体恤商民之至意。惟  恩必期于实逮。不可以虚行。可否请  旨饬令有厘金省分。将从前所设之局。悉数开陈。奉  旨后已撤者某局。共计若干处。暂留者某局。共有若干处。报部以便稽察。所有应捐应免之货物。亦必详细开列。刊刻告示。偏贴各局之前。俾商民共见共闻。以免委员差役含混私收之獘。仍不得分卡于外。避其名而存其实。庶善政可期广被矣。一曰省差徭以纾民困。河南直隶山东等省。差费甚重。尝有税银一两。而差费派至制钱五六串者。缘军兴巳久。所有过境兵车。及协济车辆。为数烦多。地方官不得不借资民力也。乃查河南等省陋习。凡州县官之子弟亲友。无不擅用差车。上站出一印帖。或发溜单。下站即如数应付。甚至家丁之丁。幕友之友。俨然乘传往来。相习成风。实属不成事体。相应请  旨饬令各督抚严行禁革。如地方官有发印帖溜单擅用车者。滥发滥应之员。均科以应得之罪。至于正项差事。应用车辆。亦必严禁丁役藉端多索讹诈勒掯等獘。官减一分之扰。即民受一分之恩。是即培植地方之一端也。以上六条。臣愚昧之见。未必有补高深。而用人行政察吏安民。实目前之急务。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