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六十六南湖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宋元学案
卷六十六南湖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南湖学案(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补定) 南湖学案表 杜煜(从孙)范车若水盛象翁(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晦翁、石克斋潘希宗 门人。)金叔明 (延平、白水、籍(附董华翁) 溪,屏山再传。)胡常 (元城、龟山、谯王贲(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氏、武夷、豫章沈可亭 三传。)(并玉峰讲友。) (涑水、二程四蔡希点潘希宗(见上《玉峰门人》。) 传。)戴良齐吴澄(别为《草庐学案》。) (并玉峰同调。) 邱渐戴亨 方仪 杜知仁(从孙)范(见上《南湖家学》。) (南湖弟 晦翁、石克斋门人。) 车瑾(子)似庆(孙)倬(曾孙)若水(见上《清献门人》。) (南湖同调。)(子)似度(孙)景山(曾孙)若绾(别见《木钟学案》。) (孙)安行(别见《木钟学案》。) 蔡梦说黄超然(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高耕 方仪(见上《木居门人》。) 南湖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南湖杜氏兄弟之在沧州,亦其良也。再传而有立斋,为嘉定以后宰辅之最,声望几侔于涑水矣,其学传之车氏。是时天台学者皆袭篔、荆溪之文统,车氏能正之。述《南湖学案》。(梓材案:是卷为谢山所分立,底■未全移入,车玉峰《脚气集》尚有梨洲原本。) ◆朱石门人(刘、李再传。) 主簿杜南湖先生煜 杜煜,字良仲,黄岩人。嘉定元年进士,官终东阳县簿。初与弟知仁学于克斋石先生。克斋致先生于紫阳,于是师事者十余年。紫阳尝谓其论敬字工夫甚善,论气禀有偏,而理之统体未尝有异,亦为得之。学者称南湖先生。从孙则卿裒集成书,名之曰《南湖先生文集》。(参《台学源流》。) 杜方山先生知仁 杜知仁,字仁仲,号方山,南湖先生之弟也。少有俊才,为举子文,操笔即惊人;刻意于诗,不奇不已。曰:「是不足以为学。」于是节《六经》、《语》、《孟》,考论一时诸先生风旨,至紫阳之书,则拱而曰:「道在是矣!穷理求仁,吾知所止。」所著诗文十五卷,订《礼》读《易》说《诗》,多所论述,未及裒次而卒。(同上。) ◆南湖同调 隐君车敬斋先生瑾 车瑾,字符瑜,号敬斋,黄岩人。究心理学,隐居马家山。(参《台州府志》。) (梓材谨案:谢山《学案札记》:「车瑾,字敬斋,蔡梦说之师也。」误以其号为字。《札记》又云:「车敬斋未识即安行否﹖」又云:「敬斋当是鲁斋弟子。」考《浙江通志》引《黄岩遗逸传》亦云:「车敬斋名瑾,字符瑜,景山其孙也。」观先生弟子之门人,有在鲁斋之门者,玉峰为先生曾孙,亦尝学于鲁斋,则先生之不得为鲁斋弟子,明矣。) ◆南湖家学(刘、李三传。) 清献杜立斋先生范 杜范,字成之,(云濠案:一作成己。)黄岩人。少从其从祖良仲、仁仲游。从祖受学文公,至先生益着。由进士转军器监丞。入对,言:「君相之私未去,更新之效未睹。」又言:「近用名儒,发明格致诚正之学,愿以其讲明,见之施行。」及为御史,以言忤时相郑清之,先生自劾,言:「宰相与台谏当同心为国,岂容以私害公!」并论斥侍从、近臣、监司、郡守之失职者,时相愈忌之。先生自入台,屡丐祠,至改常少,复五上归田之请,不允,还秘书监,拜殿中侍御史。先生奏:「臣冒耳目之寄,辄忤宰相。今又使居言职,岂以臣绝私比,而其言犹有可取邪﹖」复言时相横启边衅,并发其私。疏入不报,而有左史之命,即渡江归。嘉熙二年,知宁国府。四年,还朝,累迁至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擢同签书枢密院事。先生自还朝后,抗言无隐情。既入都堂,丞相史嵩之忌之。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先生曾劾鸣复,不屑与共政,去之。会嵩之遭丧,拜先生右丞相,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先生上五事,并条利病与政事可行者为十二事,一以去私为主。虽秉钧未久,不能大有所匡正,而其忠君爱国之忱,悱恻恳到,于宋之末叶求之,盖亦难其选矣。卒赠少傅,谥清献。所著有《古律诗歌词》五卷、《杂文》六卷、《奏稿》十卷、《外制》三卷、《进故事》五卷、《经筵讲义》三卷。(参史传。云濠案:《四库》《书目》收录《清献集》二十卷,盖后人重辑之本,非其旧矣。) 清献文集补。 老氏宗虚无,尚柔谦,伤周衰文敝,欲返之朴古者,盖其著书本意。若图录之传,符咒之术,乃本之张道陵,而寇谦之借李君以文其欺。 (梓材谨案:谢山所录《清献文集》二条,其一条移入《车隘轩传》后。) ◆南湖门人 布衣邱木居先生渐 丘渐,字子木,黄岩人也。受业南湖杜氏之门,故与清献为莫逆交,讲明道学,以淑后进。清献枋国,先生多所赞画,然欲援之仕,则不可,卒以布衣终。门人甚盛。《四书衍义》其所著也。门人之最著者曰戴亨。(补。) (云濠谨案:《台州府志》载先生乡人尊之曰木居先生。) ◆方山家学 清献杜立斋先生范(见上《南湖家学》。) ◆敬斋家学 隐君车隘轩先生似庆 车似庆,字石卿,号隘轩。潜心理学,隐居乐道,年已及耄,观书犹至夜分。释经评史,榷古商今,不袭简策陈言,迥出新意,自成一家言。所著有《五经论》、《闲居录》、《隘轩文集》,《杜清献公》、陈篔为之序。尝与王侍郎方岩友善,及方岩擢高弟,登显仕,强而附者鳞鳞然,先生至绝其门。郡守屡挽之,不能致。(参《台州府志》。) (梓材谨案:《台州志》误作「车卿,字似庆」,今据谢山节录杜清献文原注云「隘轩,名似庆,字石卿」改正。) 附录 杜清献曰:「车隘轩《闲居录》,于邪正义利雅俗之杂,与傲上谄下凌弱畏势等语,皆不易之确论。至谓『以僻异解经,当与侮圣言同科』,尤见其所守条律之严。」(补。) 车先生似度 车似度,隐居瑾之子。与其子景山皆老于儒。(参《柳待制集》。) 车先生倬 车倬,字章甫,隘轩子。能世其家,以身为乡社倚重者四十年。(参《台州府志》。) 车密林先生景山 车景山,号密林,敬斋孙。博学能文。举乡科,上春官不弟,遂老于家。(同上)。 车韶溪先生安行(别见《木钟学案》。) 聘君车玉峰先生若水(见下《立斋门人》。) 迪功车双峰先生若绾(别见《木钟学案》。) ◆敬斋门人 蔡起岩先生梦说 蔡梦说,字起岩,黄岩人。尝从车敬斋游,究心濂、洛之传,开门授徒。黄超然、高志伊、方仪皆其高弟。所著书多散亡,独《笺诗》八卷藏于家。(补。) ◆立斋门人刘、李四传。 聘君车玉峰先生若水 车若水,字清臣,黄岩人。贾似道再聘入史馆,不赴。先生尝登篔陈耆卿之门。篔学古文于水心叶氏适而得其传者也。是时,吴子良先从篔,已登科,声誉甚震。先生以晚进,一旦篔于人前扬之过当,同门皆不平,久之乃服。已而事杜清献公范,乃自以为求道之晚。尝着《道统录》,自周子至勉斋,讲明性理。自号玉峰山民。有《宇宙略记》、《世运录》、《道统录》、《玉峰冗稿》。(修。) (梓材谨案:《玉峰传》及《脚气集》,黄氏原本在《金华学案》,今据《序录》入是卷。) 玉峰脚气集 养气要紧在有事与勿忘上,工夫自到,又不可责近效,所谓大段着力不得也。着力则气壹动志,前功不保矣。勿正,是为常有事者言也;勿助,是为勿忘者言也;揠苗,是为已耘苗者言也。不曾耘苗,草长而苗且不存,又何之可揠乎!告子不肯做有事与勿忘工夫,只愿勿正、勿助。其曰:「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此后世释氏之不动心,非儒者之不动心。 祖望谨案:所谓揠苗,非指告子。 濂溪不言知格,径说定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以上,皆知格也。厥彰厥微,弗灵匪莹,其知格也至矣!定之仁义中正则着实,主静则立本,其知格也至矣! 《礼运》首章,载孔子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既隐,始以礼义为纪。离礼义以言道,是老子之言也。(补。) 汉时士大夫奏事宫中,要便入来,只是不到后庭,所以公孙宏燕见,武帝或时不冠。又不冠不见汲黯,犹是《周礼》古意。自武帝以宦者典章奏,而士大夫遂疏,门禁森严,全隔绝矣。于是亲宦官宫妾之时多,亲士大夫之时少。(补。) 禅家之法,只是要人静定,痴守一向,更不思别路,久而自能通达。此吾儒至诚如神意。吾儒公溥,他只是自私。他要不落窠臼,诚是不落窠臼,然亦有可搏摸者。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曰:「庭前柏树子。」此语最好,是吾儒一个仁字也。「如何是佛﹖」曰:「干屎撅。」谓前人往矣,我自当作工夫,说前人甚么。此句与吾儒别。有问:「请师安心﹖」曰:「将心来与汝安。」百丈谓沩山曰:「汝拨炉中有火否。」沩山拨云:「无火。」百丈起,深拨得火,云:「此不是火!」吾儒亦如此教人。但今听之者不把作事看,反不如他能信向服行也。然既曰悟道,必当首先悟吾父母何如,三纲五常,身体发肤,七颠八倒,反借吾儒名分之说,与四海五湖无所系着之人掜合交道,而自谓高于一世,而人亦以是高之,然若无朝廷见成饭与吃,见成法与持,亦定坐禅不成也。 程子令人类聚《论语》言仁处玩味,此最切于教人。仁实是难训,看来看去,自晓得可也。上蔡识痛痒之语亦切,盖出于程子痿痹不仁之语意。愚尝讲程子观鸡雏可以观人仁,说得几句,自谓有功于诸儒。 明道先生说:「今学者敬而不见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敬来做事得重。此恭而无礼则劳也。恭者,私为恭之谓也。礼者,非体之,礼是自然底道理也。只恭而不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也。」人把「礼者非体之礼」作句,所以都说不得。「礼者非体之」是一句,「礼是自然底道理」是一句。礼者不是将吾身体得出来,乃是自然底道理。纔说体之,则便非自然,便身与礼为二。 格物是穷理,不可易也。而以格为至,则有可筹绎者。格于上下,可以训至,格物难以训至。曰致知在至物,非辞也。愚尝谓格且比方思量之谓,此为是,此为非,此为正,此为邪,此为轻,此为重,今之谚欲知轻重,则曰以称格之。此字必有传承。《玉篇》云:「格,至也,量也,度也。」《广韵》亦然。彼之字义,多出于古时经注。「格,至也」是《尧典》注,不知「度也」、「量也」出在何处。以此训格,正与今文合。向曾以告星渚,星渚以面看屋,久之无说。 自先王之礼不行,人心放恣,被释氏乘虚而入,而冠丧葬祭皆被他将蛮夷法来夺了。冠礼如他初削发受戒之类,其丁宁告戒甚严。古时亦有几个好僧,今时受戒出坛便破。丧礼则有七次之说,谓人死后,每逢七日,其魂必以经阴司,受许多苦,凡七次。愚夫惑其说,请僧追荐。然今读书人既辟佛、老,不用其说,而于吾礼自不曾尽,朝夕无奠,朔望无奠,饮酒食肉,若罔闻知,则又夷狄之不若也。火化是大逆,又被他说火化上天。施斛一节,既荐祖先,因请客共享之。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盖是理之必然。然后世小人,但知自己饥饿,何曾思亲!往往虽有子孙,亦是若敖。则施斛毕竟是一祭祀,以僧代巫,或亦致死致生之道。吕居中云:「郑慥堂先生亦不信佛、老,亦不废施斛,但要择僧。」(补。) 魏文侯自请于周为诸侯,又为田和请。吾为卜子夏、段于木耻矣。(补。) 颍考叔取蝥弧以登,纯孝者如此!(补。) 古者人鬼不相袭而相得也,后世人求鬼,鬼求人,鬼亦非其鬼矣! 程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释氏所谓识心见性是也。若存心养性一段,则无矣。」愚谓释氏但能存其无用之心,养其无实之性,却不尽心知性也。 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文王《卦辞》,元亨利贞,本只两意,元而亨、利于正而已。今诸卦都是如此。孔子《文言》,自以所见,拆作四字说,自是一项道理,然非文王系卦之本意也。孔子到此却又就文王本意作两件说。自干元发出,豁达呈露,生意满,无不亨通,所谓始而亨也。然皆可见者气也,须有理主于其中,何尝有不好底生意。盖纯粹至善,是干德之本,然干之性情,只是利于正也。干之性情如此,则凡资始于干者,皆如此。是故人可以为善,不可以为恶,盖其本来情性,只是利于正也。 (梓材谨案:玉峰《脚气集》,洲所录者十一条,今以其一条为沈可亨立传于后,又一条移入《木钟学案》,一条移入《沧洲诸儒》。谢山所录十条,今以其一条为金叔明立传于后,又移入《象山学案》一条、《木钟学案》一条、《蜀学略》一条。) 附录 王鲁斋曰:「近得车玉峰书,谓《大学格致传》未尝亡也,欲以知止而后有定一段合听讼共为一章,不动斧凿而元词俨然,诚追亡之上功也。昔日严陵吴守盘亦有此说,见庐新之跋。尝以此说请教于西山叶先生,曰:「且去涵养。」 宗羲案:鲁斋以知止为格致之传,发自玉峰。凡玉峰之所论著者,鲁斋未尝不叹服其学力也。玉峰于鲁斋在师友之闲。鲁斋之门,如吉甫、玉峰,皆所谓知过于师,方堪传授耳。 ◆玉峰讲友 胡思斋先生常 胡常,字立方,号思斋,黄岩人。好修,不慕荣利,亲扫户庭,一唾不委于地,几案光洁如洗,书籍图画,端正完整,若手未触。观书必端坐,未尝行动挟携。虽在市廛,跬步不出户外。汇编《朱子语录》十卷,又着《戛釜吟》三卷。与车玉峰友善,玉峰以兄事之。王令华甫亲访其庐,洪令穮、赵守景纬皆加敬礼,时就问政,阴及物者甚众。天子锡恩台土,使尽赴春官。徐守宗臣曰:「若思斋,不可挽之。」其相重如此。一日疾革,神色如常,时犹奋语及《大学疑义》,以书抵玉峰。已而属纩,玉峰志其墓。(参《台州府志》。) 堂长王石潭先生贲(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沈先生可亨 沈可亨,玉峰友人也。玉峰《脚气集》云:「赵几道说诚无为几善恶。作一图,上写一诚字,直落写个善字,偏旁一丝写个恶字,以恶是诚之庶,善是宗嫡。可亨疑之,以问。此疑甚善。几道自谓可胜胡氏同体异用之说,不知其尤非也。且如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当其未发,只是至善,至于发时,始有中节与不中节。中节者是不走作这中;不中节者是走作这中,却不是这中。先生个中节,旋生个不中节,如水之清,有以浊之,不是当初带得这浊来,若是庶,亦从他身上出,岂不枉屈!」 (梓材谨案:赵几道《说朱子文集》,属之几道从弟致道。) ◆玉峰同调 隐君蔡春山先生希点 蔡希点,字子与,号春山,太平人。博学善诗,隐居授教,从游者以百数,多擢高弟,跻膴仕。先生安贫乐道,以终其身。所著有《春山杂稿》。(参《台州府志》。) 秘监戴泉溪先生良齐 戴良齐,字彦肃,黄岩人。嘉熙进士,累官秘书少监,以古文鸣,而尤精性理之学。所著有《中说辩妄》、《通鉴前纪》、《曾子遗书》、《论语外书》、《孔子年谱》、《世谱》、《七十子说》。林公辅《答徐始丰书》有曰:「当今经书,虽皆具完,而《礼经》独为残缺,加以汉儒之记有不纯者,郡先哲戴大监尝力为之辩。草庐吴文正公师之,得其说,于今未大行也。」观此,其学之源委可见。(参《赤城新志》。) (云濠谨案:谢山《札记》有「戴良齐《泉溪集》」六字。泉溪盖先生之号。) ◆木居门人 戴蠢翁先生亨 戴亨,字子元,临海人。师事丘木居。有《太极图说》、《人心道心说》、《近思录补注》、《朱子诗解》、《北溪字义辨正》。其教人以毋自欺为第一义,尝铭座右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欲人不知,莫若弗为。」(参《浙江通志》。) (梓材谨案:《台州府志》载:「先生号蠢翁,黄岩戴秘书良齐之从子也。」) 方懋翁先生仪 方仪,字仪父,黄岩人。少从丘木居学,复参问于徐径畈、刘后村、林竹溪诸公,俱爱敬之。性冲淡温厚,待人以诚。沈思于《易》,至老无倦。所著有《懋翁玩易》十卷及《感遇歌》、《候樵存稿》。(参《台州府志》。) ◆起岩门人(敬斋再传。) 康敏黄寿云先生超然(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高天逸先生耕 高耕,字志伊。其先观察使栋从高宗南渡,居临海。先生诗文,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已也。晚岁益奇。自号天逸。所著有《□金集》。(参《台州府志》。) 方懋翁先生仪(见上《木居门人》。) ◆玉峰门人(刘、李五传。) 州判盛圣泉先生象翁(别见《北山四先生学案》。) 隐君潘柏峰先生希宗。 潘希宗,字景昭,一名煃,黄岩人。从蔡春山、车玉峰游。宋景定二年,领漕荐,文丞相器重之,有往来书札。宋亡,隐居不仕。号柏峰居士,有文集。(补。) 金先生叔明(附董华翁。) 金叔明,玉峰之徒也。玉峰《脚气集》曰:「《周礼》《冬官》散在诸官之中,而《地官》尤多。自编帙散乱,俗儒补缉,遂以田野诸职并附《地官》,则冯相、保章之类皆可附《天官》邪﹖叔明作《周礼十疑十答》,予遂授以俞氏《复古编》。董华翁辩俞氏之不可凭,此是忠厚,不欲轻动古人之意。叔明云:『周官三百六十,今已存三百五十,只亡其十,岂可谓《冬官》亡也﹖但《冬官》之不亡,只可使人自晓自推,俞氏乃断定拨置,为累多矣』。」(补。) (梓材谨案:董华翁当是陈潜室弟子,董正翁楷之兄侍郎朴。正翁见《木钟学案》。) ◆春山门人 隐君潘柏峰先生希宗(见上《玉峰门人》。) ◆泉溪门人 文正吴草庐先生澄(别为《草庐学案》。) 说明:此文的页码有缺,点击连接查看。 注:此处第页 中间内容不明存目(中华版) 注:此处第页 卷六十七九峰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 九峰学案(黄宗羲原本黄百家纂辑全祖望补定) 九峰学案表 蔡沈(子)模 (西山、季子、(子)杭 晦翁门人。) (延平、白水、籍(子)权 溪、屏山再传。) (元成、龟山、谯陈光祖(别见《西山蔡氏学案》。) 氏、武夷、豫章 三传。)刘钦(子)泾 (涑水、二程四何云源刘汉传 传。) 刘实翁(子)震 王充耘 黄镇成 陈师凯 (并九峰续传。) 黄千能 (九峰同调。) 九峰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蔡氏父子、兄弟、祖孙,皆为朱学干城,而文正之《皇极》又自为一家。述《九峰学案》。(梓材案:蔡氏自西山先生晦翁称为老友,子若孙入《学案》者八人。九峰二兄并见《西山蔡氏学案》。谢山以九峰《皇极》自为一家,故别为《九峰学案》。) ◆晦翁门人(刘、李再传) 文正蔡九峰先生沈 蔡沈,字仲默,建阳人,西山先生季子也。隐居九峰,当世名卿物色求访,不就,学者称为九峰先生。先生自胜衣趋拜,入则服膺父教,出则师事文公。文公晚年训传诸经略备,独《书》未及为,环■门下生,求可付者,遂以属先生。《洪范》之数,学者久失其传,西山独心得之,未及论著,亦曰:「成吾书者沈也。」先生沈潜反复者数十年,然后克就。其于《书》也,考序文之误,订诸儒之说,以发明二帝三王群圣贤用心之要。《洪范》、《洛诰》、《泰誓》诸篇,往往有先儒所未及者(。云濠案:陈直斋《书录解题》载《朱子书古经》四卷,《序》一卷。《宋志》所著录者称有六卷。)庆元初,伪学之论兴,西山远谪春陵,先生徒步数千里,以从九疑之麓。道楚、粤穷僻处,山川风物,悲凉凄怆,居者率不能堪,先生父子相对,独以理义自怡悦,浩然无湘累之思,楚囚之泣也。西山不幸殁贬所,复徒步护柩以归。有遗以金而义不可受者,辄谢却之,曰:「吾宁随所止而殡,不忍累先人也。」先生年仅三十,即屏去举子业,一以圣贤为师。其文长于论辩。诗早慕太白,晚入陶、韦社中。至其吟咏性情,摹写造化,则又源流文公感兴诸作,非徒以诗自命而已。明正统初,追谥文正。 书经集传序 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曰德曰仁曰敬曰诚,言虽殊而理则一,无非所以明此心之妙用也。至于言天,则严其心之所自出;言民,则谨其心之所由施。礼乐教化,心之法也,典章文物,心之着也。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二帝三王,存此心者也。夏桀、商纣,亡此心者也。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也。存则治,亡则乱,治乱之分,顾其心之存不存何如耳。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舍是书何以哉! 洪范皇极序 体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纪天地之撰者,《范》之数。数者始于一,象者成于二,一者奇,二者耦也。奇者数之所以行,耦者象之所以立,故二而四,四而八,八者八卦之象也;一而三,三而九,九者九畴之数也。由是重之,八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而象备矣;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数周矣。《易》更四圣而象已着,《范》锡神禹而数不传,后之作者,昧象数之原,窒变通之妙,或即象而为数,或反数而拟象,洞极用《书》,潜虚用《图》,非无作也,而牵合傅会,自然之数,益晦蚀焉。嗟夫!天地之所以肇者,数也;人物之所以生者,数也;万事之所以失得者,亦数也。数之体着于形,数之用妙乎理,非穷神知化独立物表者,曷足以与此哉!然数之与象,若异用也,而本则一,若殊途也,而归则同。不明乎数,不足与语象;不明乎象,不足与语数。二者可以相有,不可以相无也。先君子曰:「《洛书》者,数之原也。」余读《洪范》而有感焉。上稽天文,下察地理,中参人物古今之变,穷义理之精微,究兴亡之征兆,微显阐幽,彝伦叙秩,真有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之妙。岁月侵寻,粗述所见,辞虽未备,而义则着矣。其果有益于世教否乎﹖皆所不敢知也。虽然,余所乐而玩者,理也,余所言而传者,数也,若其所以数之妙,则在乎人之自得焉尔。洪范皇极图 洛书(图一)九九圆数图(图二)九九方数图九一八一七一六一五一四一三一二一一一九二八二七二六二五二四二三二二二一二九三八三七三六三五三四三三三二三一三九四八四七四六四五四四四三四二四一四九五八五七五六五五五四五三五二五一五九六八六七六六六五六四六三六二六一六九七八七七七六七五七四七三七二七一七九八八八七八六八五八四八三八二八一八九九八九七九六九五九四九三九二九一九九九行数图一一(冬至)四一(谷雨)七一(处暑)一二四二七二一三四三七三一四(小寒)四四(立夏)七四(白露)一五四五七五一六四六七六一七(大寒)四七(小满)七七(秋分)一八四八七八一九 四九七九 二一五一八一二二(立春)五二(芒种)八二(寒露)二三五三八三二四五四八四二五(雨水)五五(夏至)八五(霜降)二六五六八六二七五七八七二八(惊蛰)五八(小暑)八八(立冬)二九五九八九三一六一九一三二六二九二三三(春分)六三(大暑)九三(小雪)三四六四九四三五六五九五三六(清明)六六(立秋)九六(大雪)三七六七九七三八六八九八三九六九九九(冬至)九九积数图一九八十一七百二十九二十八百六十二一千四百五十八三二十七二百四十三二千一百八十七四三十六三百二十四二千九百一十六五四十五四百有五三千六百四十五六五十四四百八十六四千三百七十四七六十三五百六十七五千一百有三八七十二六百四十八五千八百三十二九八十一七百二十九六千五百六十一 洪范皇极内篇 造化之为造化者,幽明屈伸而已。天者,明而伸者也。地者,幽而屈者也。暑者,明而伸者也。寒者,幽而屈者也。昼者,明而伸者也。夜者,幽而屈者也。天地也,寒暑也,昼夜也,幽明屈伸以成变化者也。是故阳者吐气,阴者含气,吐气者施,含气者化,阳施阴化,而人道立矣,万物繁矣。阳薄阴则绕而为风,阴囚阳则奋而为雷,阳和阴则为雨、为露,阴和阳则为霜、为雪,阴阳不和则为戾气。 冲漠无朕,万象具矣。动静无端,后则先矣。器根于道,道着器矣。一实万分,万复一矣。混兮辟兮,其无穷矣。是故数者计乎此者也,畴者等乎此者也,行者运乎此者也,微而显,费而幽,神应不测,所以妙乎此者也。 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形,形生气化,而生生之理无穷焉。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化生者塞,化醇者赜。覆土之陵,积水之泽,草木鱼虫,孰形孰色﹖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化生生,莫测其神,莫知其能。 理之所始,数之所起,微乎微乎,其小无形,昭乎昭乎,其大无垠。微者昭之原,小者大之根。有先有后,孰离孰分﹖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老氏为虚,释氏为无,形名失实,阴阳多拘,异端曲学,乌乎不渝哉! 有理斯有气,气着而理隐。有气斯有形,形着而气隐。人知形之数,而不知气之数。人知气之数,而不知理之数。知理之数,则几矣!动静可求其端,阴阳可求其始,天地可求其初,万物可求其纪,鬼神知其所幽,礼乐知其所著,生知所来,死知所去。《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智者,君子所以成德之终始也,是故欲知道,不可以不知仁,欲知仁,不可以不知义,欲知义,不可以不知礼,欲知礼,不可以不知数。数者,礼之序也,分于至微,等于至着。圣人之道,知序则几矣。 人非无知也,而真知为难。人非无见也,而真见为难。义之质,人所知也,而犯义者多,礼之文,人所见也,而越礼者众,以其知之非真知,见之非真见尔。真者精之极,精则明,明则诚,诚则为其所为,不为其所不为,如水之寒,火之热,亦性之而已矣。 物窒而理虚,暗窒而明虚。万物生于虚明,而死于暗窒也。万事善于虚明,而恶于暗窒也。虚明则神,神则圣,圣者数之通也。窒暗则惑,惑则愚,愚者数之塞也。 阴阳五行,其体而用,用而体者邪﹖浑浑沦沦,而出入异门;绳绳井井,而形色俱泯。合之而知其异,析之而知其同,微之而知其显,充之而知其不可穷者,其庶矣哉! 阴阳相为首尾者邪﹖是故阳顺而阴逆,阳长而阴消,阳进而阴退。顺者吉而逆者凶邪﹖长者盛而消者衰邪﹖进者利而退者钝邪﹖周流不穷,道之体也。得失相形,事之纪也。 阴阳非可一言尽也。以清浊言,则清阳而浊阴。以动静言,则动阳而静阴。以升降言,则升阳而降阴。以奇耦言,则奇阳而耦阴。小大高卑,左右后先,向背进退,顺逆丑妍,靡物不尔,无时不然,愈析愈微,愈穷愈巡。(音沿。)阴阳之精,互藏其营。阴阳之气,循环迭至。阴阳之质,纵横曲直。莫或使之,莫或御之。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变化者,阴阳之消长屈伸也。非二则不能久,非一则不能神。 昔者,天锡禹《洪范》九畴也,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无形者,理也。有形者,物也。阴阳五行,其物也欤﹖所以阴阳五行,其理也欤﹖无形之中而具有形之实,有形之实而体无形之妙,故君子语上而不堕于虚无,语下而不泥于形器,中立而不倚,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而不忧。 形气之元,极实先焉。极无不中也,气或偏矣!形又偏矣!中无不善,偏不善矣!气之善者十之五,形之善者十之三,三五之中,又有至焉。有不至焉。纯乎极者,一而已矣!渐偏则渐驳,气使然也!形使然也!气有方,形有体,故中者少而偏者多也。此天下善恶之所由出,失得之所由分,吉凶祸福之所由着欤! 理其至妙矣乎!气之未行,物之未生,理无不具焉。气之既形,物之既生,理无不在焉。浑然一体,而不见其有余。物各赋命,而不见其不足。无形影可度也,无声臭可闻也,主万化,妙万物,人知其神,而不知其所以神。 邵子曰:「性者,道之形体也。道妙而无形,性则仁义礼智具而体着矣。」 程子曰:「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者也。非性无以见道,非不息亦无以见道,是以君子尽性而自强不息焉。」 朱子曰:「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自形而下者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形而上者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神者,气之伸,阳之动也。鬼者,气之屈,阴之静也。」静不能以不动,动则万物之所从生。动不能以不静,静则万物之所由复。一往一复,其机盖有不能自已者焉。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两者可知,而一者难知也。两者可见,而一者难见也。可知可见者,体呼﹖难知难见者,微乎﹖ 仁义礼智信者,义理之公也,人之所固有。视听言动思者,形器之私也,我之所自生。公者千万人之所同,私者一人之所独,是以君子贵同而贱独。 极建则大本立,极明则大用着,以之齐家而家无不齐,以之治国而国无不治,以之平天下而天下无不平。若是者,天地其合,鬼神其依,龟筮其从,立百世之下,等百世之上,而莫能违也,立百世之上,俟百世之下,而亦莫能违也。 天地之位也,四时之运也,阴阳感而五行播矣。五行,阴阳也;阴阳,五行也。 数始冥冥,妙于无形,非体非用,非静非动。动实其机,用因以随。动极而静,清浊体正。天施地生,品汇咸亨,各正性命,小大以定。斯数之令。既明且神,是曰圣人。 人心至灵也,虚明之顷,事物之来,是是非非,无不明也。少则昏矣,少则怠矣,又久则弃之矣,无他,形器之私溺之也。人能超乎形器,拔乎物欲,达其初心,则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动者奇而静者耦,行者奇而止者耦,得友者致一,而生物者不二也﹛@数者,彝伦之叙也。无叙则彝伦斁矣,其如礼乐何哉! 人心动静,性情具焉。性者,理之形体。情者,性之发动。善其本然,恶其过不及也。存中莫善于敬,进学莫善于知,二者不可废一也。 人之一心,实为身主,其体则有仁义礼智之性,其用则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方其寂也,浑然在中,无所偏倚,与天地同体,虽鬼神不能窥其幽;及其感也,随触随应,范围造化,曲成万物,虽天地不能与其能。天地之大,人犹有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至小无内,至大无外。无内不可分也,孰分之欤﹖无外不可穷也,孰穷之欤﹖思之思之,或显其微;度之度之,莫或其遗,匪神之为,而妙于斯! 程子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常之时义大矣哉!」 礼义交际,其万化所入之门邪﹖东北,万物之所出也,,出则育神。西南,万物之所入也,入则复命。其出也,顺而生;其入也,拂而遂。不观其出,无以知物之育;不观其入,无以知物之复。火之克金,水之生木,出入循环,生克嗣续,老彭得之以养身,君子得之以养民,圣人得之而天下和平。 「周子曰:」厥彰厥微,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明礼而后可与适道,守礼而后可与治民,达礼而后可与言数。非礼之道,老、佛之道也;非礼之治,荒唐之说也;非礼之数,京房、郭璞之技也,君子所不由、不为、不言也。 至一而精,至虚而灵。有动有静,动直静凝。静已而动,动已而静,一静一动,为屈为伸,为鬼为神。人心至妙,万化之窌,动静之徼。 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仁智交际,万化之机轴也。 气之消息也以渐。气之息也,形之生也;气之消也,形之毁也。润万物者,莫泽乎水;化万物者,莫疾乎火。水火者,未离乎气者也。 数运无形,而着有形,智者一之,愚者二焉。数之方生,化育流行;数之已定,物正性命。圆行方止,为物终始,随之而无其端也,迎之而无其原也,浑之惟一,析之无极,惟其无极,是以惟一。 二气之初,理妙于无。五运迭至,理藏于智。或为之先,大本其原;或为之后,复往之闲。大本太始,复往而已。二者不同,一而已矣。二气之神,阴精阳明,消息变化,有立有行。立则形具,行则气着。上下其仪,先后其施,一行一立,为辟为翕,何千万年无终极焉﹖(上卷。) 《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卦者,阴阳之象也。畴者;五行之数也。象非耦不立,数非奇不行。奇耦之分,象数之始也。是故以数为象,则奇零而无用:以象为数,则多耦而难通。阴阳五行,固非二体,八卦九畴,亦非二致,理一用殊,非深于造化者,孰能识之! 《河图》非无奇也,而用则存乎耦。《洛书》非无耦也,而用则存乎奇。耦者,阴阳之对待乎﹖奇者,五行之迭运乎﹖对待者不能孤,迭运者不能穷。天地之形,四时之成,人物之生,万化之凝,其妙矣乎!象以耦为用者也,有应则吉。数以奇为用者也,有对则凶。上下,相应之位也。阴阳,相求之理也。中五特立,而当时者独盛也。是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木盛而金衰,水寒而火囚,理有相须,而物不两在也。 数者,动而之乎静者也。象者,静而之乎动者也。动者,用之所以行。静者,体之所以立。清浊未判,用实先焉。天地已位,体斯立焉。用既为体,体复为用,体用相仍,此天地万物所以化生而无穷也。 流行者,其阳乎﹖成性者,其阴乎﹖阳者,数之生也。阴者,数之成也。阳以三至,阴以倍乘,生生不穷,各以序升,自然而然,有不容已,非智与仁,曷克终始! 言天下之静者,存乎正。言天下之动者,存乎时。正者,道之常也。时者,因之纲也。是故君子立正以俟时。 数者,所以顺性命之理也。一为水而肾,其德智也。二为火而心,其德礼也。三为木而肝,其德仁也。四为金而肺,其德义也。五为土而脾,其德信也。 一者,九之祖也。九者,八十一之宗也。圆之而天,方之而地,行之而四时。天所以覆物也,地所以载物也,四时所以成物也,散之无外,卷之无内,体诸造化而不可遗者乎! 一数之周,一岁之运也。九数之重,八节之分也。一一,阳之始也。五五,阴之萌也。三三,阳之中也。七七,阴之中也。二二者,阳之长。四四者,阳之壮。五则阳极矣。六六者,阴之长。八八者,阴之壮。九则阴极矣。一九首尾为一者,一岁首尾于冬至也。盖冬至二而余则一也。 一者,数之始也。九者,数之终也。一者不变,而九者尽变也。三、五、七者,变而少者也。二、四、六、八者,变而耦者也。变之耦者,不能以及乎奇。变之少者,不能以该乎物。奇耦相参,多寡相函,其惟九数乎! 顺数则知物之所始,逆数则知物之所终。数与物非二体也,始与终非二致也,大而天地,小而毫末,明而礼乐,幽而鬼神,知数即知物也,知始即知终也。数与物无穷,其谁始而谁终! 数始于一,参于三,究于九,成于八十一,备于六千五百六十一。八十一者,数之小成也。六千五百六十一者,数之大成也。天地之变化,人事之始终,古人之因革,莫不于是着焉。是故一九而九,九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七百二十九。二九十八,十八而百六十二,百六十二而一千四百五十八。三九二十七,二七而二百四十三,二百四十三而二千一百八十七。四九三十六,三十六而三百二十四,三百二十四而二千九百一十六。五九四十五,四十五而四百有五,四百有五而三千六百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五十四而四百八十六,四百八十六而四千三百七十四。七九六十三,六十三而五百六十七,五百六十七而五千一百有三,八九七十二,七十二而六百四十八,六百四十八而五千八百三十二。九九八十一,八十一而七百二十九,七百二十九而六千五百六十一。列而次之,自一而九,自九而一,一逆一顺,一九、二八、三七、四六互相变通。五则常中,有吉无凶,祸亡而福隆,君子之所为宫。是故一变始之始,二变始之中,三变始之终,四变中之始,五变中之中,六变中之终,七变终之始,八变终之中,九变终之终。数以事立,亦以事终,酬酢无常,与时偕通。 中者,天下之大本乎!自一而九,自九而一,虽历万变,而五常中焉。 《洛书》数九而用十,何也﹖十者,数之成也,数成而五行备也。数非九不生,非十不成。九以通之,十以节之,九以行之,十以止之,九者变通之机,十者五行之叙也。方隅对待,中五含五而十数已具于九数之中矣,以见其体用之不相离,而《图》、《书》所以相为经纬也。 九者,生数也;十者,成数也。生者,方发而示形,成者,已具而有体。未形而有形者,变化见也;有体而无体者,其用藏也。是故雨以润之,旸以熯之,寒以敛之,燠以散之,风以动之,其生物也不测,其成物也不忒。生居物先,成居物后,故能为奇,故能为耦。 天下之数,九而究矣。十者,一之变也。百者,十之变也。千者,百之变也。万者,千之变也。十百千万皆一也。 朱子曰:「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天有阴阳,故二其五为一十,合三与七、一与九亦十也。地有柔刚,故二其六而为十二,合四与八、二与十亦十二也。十为干,十二为支。十干者,五行有阴阳也。十二支者,六气有柔刚也。十干实五行也,十二支实六气也,五行六气,实一气也。清浊未判,乃天地之所以立;上下定位,又万物之所以生。故自体言之,则对待而不可缺;自用言之,则往来而不可穷。盖造化之几微,圣人之能事也。」 物有其则,数者,尽天下之物则也。事有其理,数者,尽天下之事理也。得乎政,则物之则、事之理无不在焉。不明乎数,不明乎善也;不诚乎数,不诚乎身也。故静则察乎数之常,而天下之故无不通;动则达乎数之变,而天下之几无不获。 正数者,天地之在正气也,其吉凶也确。闲数者,天地之闲气也,其吉凶也杂。其进退消长之道欤﹖ 数由人兴,数由人成,万物皆备于我,咸自取之也。中人以上,达于数者也;中人以下,囿于数者也。圣人因理以着数,天下因子以明理。然则数者,圣人所以教天下后世者也,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因天下之疑,定天下之志,去恶而就善,舍凶而趋吉,谒焉而无不告也,求焉而无不获也。利民而不费,济世而不穷,神化而不测,数之用其大矣哉!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天道之流行也。 箕子曰:「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上焉者,安于数者也。其次守焉,其下悖焉。安焉者谓之圣,守焉者谓之贤,悖之者愚而已矣。是故历数在躬,不思而行,不勉而中,圣人也,体数之常,不易其方,顺时而行,贤人也。逆数越理,乱天之纪,小人之无忌惮也。 义之所当为而不为者,非数之所能知也。义之所不当为而为者,亦非数之所能知也。非义不占,非疑不占。非义而占谓之欺,非疑而占谓之侮。虚其心,和其志,平其气,一其听,有不占也,而事无不应,有不谋也,而用无不成。诚之至焉,神亦至焉,是谓动之以天。 敬者,圣学始终之要,未知则敬以知之,已知则敬以行之。不敬则心无管摄,颠倒眩瞀,安能有所知、有所行乎! 义利不可不明也,不明则以利为义,心虽公,亦私耳。天下正理,若大路然,一而已,旁蹊曲径,皆私意也,故曰遵王之道,无有党偏、偏陂、反侧云。 命之流行而不已者,道也。道于天其阳乎﹖道于地其阴乎﹖道于人其仁义乎﹖人者,兼天地而参之者也,是故天覆地承,非圣人不形;天施地生,非圣人不成;天神地灵,非圣人而谁为贞!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品逊而太和合,皇极之世也。尧、舜,父子之衰也。汤、武,君臣之缺也。伏羲,神农,日之中乎﹖尧、舜、三代,时之中乎﹖ 五行在天则为五气,雨旸燠寒风也;在地则为五质,水火木金土也。,天之五气,雨旸质也;地之五质,水火气也。天交于地而雨。旸为质地交于天而水火为气,二变而三不变者,二得阴阳之正,而三得阴阳之杂也,故二能变,而三不能变也。 五行二气之分也,二气交感,絪缊杂糅,开阖动荡,相生则水木火土金,相克则水火金木土。出明入幽,千变万化,四时之运,生克着焉。 自阴而阳也顺,自阳而阴也逆。木之盛也,水实生之。金之成也,火实制之。顺而生者易知,逆而克者难见。曰伏焉,曰伐焉,土著其中,因时致王,四序成功,而无名称焉,其至德矣夫! 善养生者,以气而理形,以理而理气,理顺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天地万物无不和矣。不善养生者反是,理昏于气,气梏于形,耳目口鼻徇而私欲胜,好恶哀乐淫而天理亡,其能苟生者,禽兽而已矣! 耳目口鼻手足之用皆五也。或曰:「支指五矣!耳目口鼻何有焉﹖」耳听五声,目辨五色,口尝五味,鼻别五臭,不具于此,何有于彼﹖手足以形用,耳目口鼻以神用。形用者易知,而神用者难识也。 原者,气之始也。冲者,形之始也。中者,治之极也。用者,物之窒也。终者,事之毕也。原者,仁之先也。用者,义之端也。公者,礼之闲也。戎者,智之刓也。中者,信之完也。 原者,近乎中也。伏者,远乎中也。近者进,而远者退也。近者息,而远者消也。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也。 原,元吉几,君子有庆。数曰:「原,诚之源也。几,继而善也。君子见几有终庆也。」潜,勿用,有攸往,正静吉。数曰:「潜,藏也。勿用,有攸往,阳微也。正静吉,正而静所以吉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故无不利也。」 原之一一曰,君子见几,不俟终日。数曰,知至至之,可与几也。中之五五,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数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也。终之九九曰,君子令终,万福攸降。数曰,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原之一一者,继之善也。原之九九者,逆而凶也。当时者盛,失时者穷也,厥相休囚,以类从也。君子时之为贵,时止时行,时晦时明,万夫之望。 数终而复乎一,其生生而不穷者也。阴之终,阳之始也;夜之终,昼之始也;岁之终;春之始也;万物之终,万物之始也。是故入乎幽者所以乎明,极乎静者所以根乎动。前天地之终,其后天地之始乎﹖ 一者,数之原也,九者,数之究也。十者,行之阴阳也。十二者,气之柔刚也。原其所始,究其所终,阴阳柔刚,分合错综,粲然于天地之闲矣。(中卷。) 溟漠之闲,兆朕之先,数之原也,有仪有象,判一而两,数之分也。日月星辰系于上,山岳川泽奠于下,数之着也。四时迭运而不穷,五气以序而流通,风雷不测,雨露之泽,万物形色,数之化也。圣人继世,经天纬地,立兹人极,称物平施,父子以亲,君臣以义,夫妇以别,长幼以序,朋友以信,数之教也。分天为九野,别地为九州岛,制人为九行;九品任官,九井均田,九族睦俗,九礼辨分,九变成乐,九陈制兵,九刑禁奸,九寸为律,九分造历,九筮稽疑,九章命算,九职任万民,九赋敛财贿,九式节财用,九府立圜法,九服辨邦国,九命位邦国,九仪命邦国,九法平邦国,九伐正邦国,九贡致邦国之用,九两系邦国之民;营国九里,制城九雉,九阶九室,九经九纬,数之度也。孔子曰:「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纔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录,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昔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吹之,以为黄锺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锺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度其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九十枚度之,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审其容,以千二百黍实之,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权其重,百黍为一铢,千二百黍为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书》曰:「同律度量衡。」《传》曰:「黄锺为万事根本也。」 昔者圣人之原数也,以决天下之疑,以成天下之务,以顺性命之理,析事辨物,彰往察来,是故天数五,地数六。五六者,天地之中合也,五为五行,六为六气,阳性阴质。五行之性,曰木,曰火,曰土,曰金,曰水。六气之质,曰胎,曰生,曰壮,曰老,曰死,曰化。 木之质也,曰杨柳,曰梅李,曰松柏,曰竹苇,曰禾麦,曰蕈。火之质也,曰木火,曰石火,曰雷火,曰水火,曰虫火,曰磷。土之质也,曰砂,曰石,曰玉,曰土,曰壤,曰泥。金之质也,曰汞,曰银,曰金,曰铜,曰铁,曰铅。水之质也,曰涧水,曰井水,曰雨水,曰沟渠,曰陂泽,曰湖海。木之物也,曰鲮鲤,曰蛇,曰龙,曰鲤鲂,曰小鱼,曰鳅。火之物也,曰鸡,曰雉,曰凤,曰鹰隼,曰燕雀,曰蠛蠓。土之物也,曰蟾蜍,曰蚕,曰人,曰蜘蛛,曰蚓,曰鳗。金之物也,曰鹿,曰马,曰麟,曰虎,曰獭,曰毛虫。水之物也,曰蟹,曰鲎,曰龟,曰,曰蚌,曰砺。 木之器也,曰疏器门窗,曰琴瑟,曰规,曰算节,曰耒耜,曰纲罟。火之器也,曰登器梯棚,曰文书,曰绳,曰冠冕,曰台卓,曰履榻。土之器也,曰腹器筐筥,曰圭壁,曰量,曰舟车,曰盘盂,曰棺椁。金之器也,曰方器斧钺,曰印节,曰矩,曰弓矢,曰简册,曰械校。水之器也,曰平器权衡,曰轮磨,曰准,曰镜,曰研椎,曰厕圂。 逆顺者,事之几也。吉凶者,事之着也。顺而吉者,木为征召,为科名,为赦恩,为婚姻,为产孕,为财帛;火为燕集,为朝觐,为文书、,为言语,为歌舞,为灯烛,土为工役,为寻常,为盟约,为田宅,为福寿,为坟墓;金为予赐,为按察,为更革,为军旅,为钱货,为刑法;水为交易,为迁移,为征行,为酒食,为田猎,为祭祀。逆而凶者,木为杌,为惊忧,为丑恶,为压坠,为夭折,为产死;火为公讼,为颠狂,为口舌,为炙灸,为灾焚,为震毁;土为反复,为欺诈,为离散,为贫穷,为疾病,为死亡;金为征役,为罢免,为责降,为争,为损伤,为杀戮;水为盗贼,为囚狱,为徒流,为淫乱,为咒咀,为浸溺。(下卷。) 筮法 筮者,神之所为乎﹖其蓍,五十虚一,分二挂一,以三揲之,视左右手,归余于扐,两奇为一,两耦为二,奇耦为三。初揲纲也,再揲目也。纲一三,以虚待目;目一为一,以实从纲。两揲而九数具,八揲而六千五百六十一之数备矣。分合变化,如环无端,天命人事,由是校焉,吉凶祸福,由是彰焉,大人得之而申福,小人得之而避祸。君子曰:「筮者,神之所为乎﹖大事用年,其次用月,其次用日,其次用时。」 十二木棋,径九分,厚一分,阳刻一、阴刻二者四,阳刻二、阴刻三者四,阳刻三、阴刻一者四。杂取其八,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纵二横四,纵者九也,横者一十百千也,余四不用者,不足之用也,前后相乘而数备矣。 数者,理之时也。辞者,数之义也。吉凶者,辞之断也。惠迪从逆者,吉凶之决也。气有醇漓,故数有失得,一成于数,天地不能易之,能易之者,人也。 一吉而九凶,三祥而七灾,八休而三咎,四吝而六悔,八数周流,推类而求。五中则平,四害不侵,厥或是撄,杂而不纯。承平之世视主废置,凶咎灾吝,有命不挚。 一吉(《书》曰:「德惟一,动罔不吉。」故凡一皆吉,与九凶对。) 元吉(吉又逢吉,故曰元吉。) 二咎(咎,过也。凡二皆咎,与八休对。) 三祥(祥,福也。凡三皆祥,与七灾对。) 四吝(吝,心有羞恶也。凡四皆吝,与六悔对。) 五平(皇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其尊无对,凡五皆平。) 六悔(悔,心悟其失也。凡六皆悔,与四吝对。) 七灾(灾,祸也。凡七皆灾,与三祥对。) 八休(休,美也。凡八皆休,与二咎对。) 九凶(《书》曰:「德二三,动罔不凶。」故凡九皆凶,与一吉对。) 大凶(凶又逢凶,故曰大凶。) ---- 注:此处第页 皇极内篇数总名 原(左一右一曰原,始也,与终相对。) 潜(左一右二曰潜,藏也,与堕相对。) 守(左一右三曰守,定也,与移相对。) 信(左一右四曰信,实也,与固相对。) 直(左一右五曰直,正也,与壬相对。) 蒙(左一右六曰蒙,昧也,与囚相对。) 闲(左一右七曰闲,暇也,与胜相对。) 须(左一右八曰须,待也,与遇相对。) 厉(左一右九曰厉,危也,与养相对。)一九 成(左二右一曰成,就也,与结相对。) 冲(左二右二曰冲,和也,与戎相对。) 振(左二右三曰振,动也,与止相对。) 祈(左二右四曰祈,祷也,与报相对。) 常(左二右五曰常,久也,与革相对。) 柔(左二右六曰柔,弱也,与坚相对。) 易(左二右七曰易,平也,与危相对。) 亲(左二右八曰亲,主也,与宾相对。) 华(左二右九曰华,花也,与实相对。)二九 见(左三右一曰见,现也,与收相对。) 获(左三右二曰获,得也,与讼相对。) 从(左三右三曰从,随也,与分相对。) 交(左三右四曰交,合也,与竞相对。) 育(左三右五曰育,养也,与疾相对。) 壮(左三右六曰壮,强也,与弱相对。) 兴(左三右七曰兴,起也,兴除相对。) 欣(左三右八曰欣,喜也,与惧相对。) 舒(左三右九曰舒,绥也,与迅相对。)三九 比(左四右一曰比,近也,与远相对。) 开(左四右二曰开,辟也,与翕相对。) 晋(左四右三曰晋,进也,与却相对。) 公(左四右四曰公,正也,与用相对。) 益(左四右五曰益,增也,与损相对。) 章(左四右六曰章,明也,与昧相对。) 盈(左四右七曰盈,满也,与虚相对。) 锡(左四右八曰锡,赉也,与戾相对。) 靡(左四右九曰靡,多也,与饰相对。)四九 庶(左五右一曰庶,众也,与寡相对。) 决(左五右二曰决,断也,与疑相对。) 豫(左五右三曰豫,乐也,与过相对。) 升(左五右四曰升,上也,与伏相对。) 中(左五右五曰中,皇极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其尊无对。) 伏(左五右六曰伏,还也,与升相对。) 过(左五右七曰过,咎也,与豫相对。) 疑(左五右八曰疑,惑也,与决相对。) 寡(左五右九曰寡,少也,与庶相对。)五九 饰(左六右一曰饰,贲也,与靡相对。) 戾(左六右二曰戾,违也,与锡相对。) 虚(左六右三曰虚,空也,与盈相对。) 昧(左六右四曰昧,昏也,与章相对。) 损(左六右五曰损,减也,与益相对。) 用(左六右六曰用,口也,与公相对。) 却(左六右七曰却,退也,与晋相对。) 翕(左六右八曰翕,合也,与开相对。) 远(左六右九曰远,疏也,与比相对。)六九 迅(左七右一曰迅,速也,与舒相对。) 惧(左七右二曰惧,忧也,与欣相对。) 除(左七右三曰除,去也,与兴相对。) 弱(左七右四曰弱,柔也,与壮相对。) 疾(左七右五曰疾,病也,与育相对。) 竞(左七右六曰竞,争也,与交相对。) 分(左七右七曰分,判也,与从相对。) 讼(左七右八曰讼,争也,与获相对。) 收(左七右九曰收,敛也,与见相对。)七九 实(左八右一曰实,果也,与华相对。) 宾(左八右二曰宾,客也,与亲相对。) 危(左八右三曰危,险也,与易相对。) 坚(左八右四曰坚,刚也,与柔相对。) 革(左八右五曰革,变也,与常相对。) 报(左八右六曰报,答也,与祈相对。) 止(左八右七曰止,静也,与振相对。) 戎(左八右八曰戎,兵也,与冲相对。) 结(左八右九曰结,束也,与成相对。)八九 养(左九右一曰养,安也,与厉相对。) 遇(左九右二曰遇,会也,与须相对。) 胜(左九右三曰胜,克也,与闲相对。) 囚(左九右四曰囚,困也,与蒙相对。) 壬(左九右五曰壬,佞也,与直相对。) 固(左九右六曰固,执也,与信相对。) 移(左九右七曰移,迁也,与守相对。) 堕(左九右八曰堕,坠也,与潜相对。) 终(左九右九曰终,尽也,与原相对。)九九 注:此处第页 以上为中间内容(中华版) 附录 黄东发《日钞》曰:「经解惟《书》最多,至蔡九峰参合诸儒要说,尝经朱文公订正,其释文义既视汉、唐为精,其发指趣又视诸家为的,《书经》至是而大明,如揭日月矣。」 黄瑞节曰:「《易》更四圣而象已着,《范》锡神禹而数不传。九峰蔡氏撰《皇极内篇数》为一书,于是有《范数图》八十一章六千五百六十一变。西山真氏云『蔡氏《范数》与三圣之《易》同功』者是也。」 ◆九峰同调 黄先生千能 黄千能,字必强,丰城人。刻意读书,谓皇极九畴之统,汉儒举以参五事,配六极,则失之妄,作《皇极要论》,又谓古今地理无一定之形,神禹疏河之故道,芜没而难考,作《禹贡图说》。(参《江西通志》。) ◆九峰家学(刘、李三传。) 教授蔡觉轩先生模 蔡模,字仲觉,九峰先生冢子也。淳佑四年,以丞相范锺荐,谢方叔亦乞表异之,诏补迪功郎,添差本府教授。尝辑文公所著书为《续近思录》及《易传集解》、《大学衍说》、《论孟集疏》、《河洛探赜》等书行世,学者称为觉轩先生。 文肃蔡久轩先生杭 蔡杭,字仲节,觉轩之弟也。绍定进士,主管刑工架阁文字。召试馆职,迁秘书正字,升校书郎,兼枢密院编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疏权奸不可复用,国本亟宜早定,帝善其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同知枢密院事,拜参知政事。即乞骸,不伺报辄行,落职予祠。卒谥文简,以犯祖讳,更谥文肃。 (云濠谨案:《万历金华志》云:「仲节,元定之孙,博通经史,邃于理学。淳佑十一年,知金华郡,亟踵北山、鲁斋二先生之门,请为主教丽泽。鲁斋一出而婺之礼俗兴。」) 山长蔡静轩先生权 蔡权,字仲平,九峰先生第三子也。聪明英毅,肄业于家庭,兄弟联席,自相师友。觉轩为《续近思录》、《易传集解》、《大学衍说》、《河洛探赜》、《论孟集疏》等书,皆与先生参考,以至成编。以兄恩补承务郎。教授乡闾,讲明义理,独处静室幽轩,终日怡怡,学者称之曰静轩先生。(参蔡氏《九儒书》。) ◆九峰门人 朝奉陈先生光祖(别见《西山蔡氏学案》。) 忠简刘冰壶先生钦 刘钦,字子时,建安人,九峰蔡氏弟子也。以荫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归隐武夷,自号冰壶散人。谥忠。着《尚书衍义》。(补。) (梓材谨案:云源何氏,《学案》《刘习甫传》或传写作灵源。黄晋卿《北山纪游》八首,其一为灵源。灵源何氏,岂即北山何氏邪﹖姑识以俟考。) (梓材谨案:《潜庵学案》《陈石堂传》云:「建州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纯父盖即先生之字。) 何云源先生□ 何□,号云源先生,刘习甫见先生,得建安二蔡《易》《洪范》之学,先生大器之,特授以微言妙旨。(参《上虞县志》。) ◆刘氏家学(刘、李四传。) 刘先生泾 刘泾,忠子云庄子之后也。其跋胡氏《易学启蒙通释》曰:「尝记儿时,经家庭授《易》,闻之先君子云:昔晦庵先生之讲学于云谷也,我先文云庄兄弟与西山蔡先生父子从游最久,讲《四书》之余,必及于《易》。旧藏云庄所钞诸经师说数巨帙,兵烬之余,其存者盖千百之什一耳。一日,约无咎詹君、退斋熊君访云谷遗迹,适值新安胡君庭芳来访,出一编见示,谓其父玉斋平生精力尽在此书。亟阅谛玩,见其论象说理,允为明备,而其所援引,则云谷当日及门之士遗言讨论多在焉。」(参《经义考》。) (梓材谨案:《潜庵学案》《陈石堂传》云:「建州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纯父盖即先生之字。) ◆何氏门人 司农刘先生汉传 刘汉传,字习甫,上虞人,户部侍郎汉弼之弟也。时有云源何氏者,得建安二蔡《易范》之学,先生往从之,求其奥旨。初,先生以禄不逮亲,绝意仕进,云源勉之仕。年四十六,始举进士。累官至监都进奏院。陛对,陈四事曰:崇圣学,辟异端,伸直气,恤民隐。迁司农丞,守南康军,改吉州,俱有声。晋江西提举时,长江失险,人心摇荡,元兵日逼,先生捍御要害,民恃以无恐,制书奖之,除直宝谟阁,寻知处州。迁两浙运使吏部郎,力辞不受。已而晋司农卿奉祠。闲居十一年,知宋将亡,临终索笔书曰:「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所著有《洪范奥旨》、《通鉴会评》、《止善集》。(补。) ◆九峰续传 乡贡刘竹坪先生实翁(附子震。) 刘实翁,吉水人,元贡进士,号竹坪先生。子震,字庚振,元进士朝列大夫,知赵州,世称苍筤先生。竹坪、苍筤治《尚书》有名,王充耘等皆出其门。元末丁乱,苍筤举宗奋义,日夜战,其乡阖门多战死云。(参《解春雨集》。) 贞文黄存斋先生镇成 黄镇成,字符镇,邵武人。年弱冠,即厌弃荣利。延佑初,再试有司不合,筑室城南,颜曰南田耕舍,慨然以圣贤道学自力,学者称为存斋先生。着《尚书通考》十卷、《周易通义》、《中庸章旨》。《文宗天历》三年,执政者荐为江西路儒学提举,禄不及而卒,年七十有五。集贤议谥曰贞文处士。(从黄氏补本录入。) 隐君陈先生师凯 陈师凯,字道勇,南康人。隐居庐山,名其地曰东汇泽。撰《尚书蔡传旁通》六卷。(同上。) ◆刘氏门人 同知王先生充耘 王充耘,字耕野,江西人。元统初,以《书经》成进士,授同知永新州事。寻弃官养母。晚益潜心《尚书》,考订蔡《传》,名曰《读书管见》,凡二卷。外有《书义主意》、《书义矜式》各六卷。(同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宋·周去非
清·赵之谦
(元)程端礼
宋·赵师秀
(春秋魯)左丘明
周·吕尚
(宋)范成大
(清)易顺鼎
唐·莫休符
(战国)尸佼撰;(清)汪继培校正
唐·韩愈
清·汪象旭
台湾府舆图纂要
宋·叶釐
明·陈士元
清·丁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