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四十五范许诸儒学案(全氏补本)-宋元学案
卷四十五范许诸儒学案(全氏补本)
范许诸儒学案(全祖望补本) 范许诸儒学案表 范浚(从子)端臣范处义 (默成讲友。) 虞唐佐 柴 陈九言 邵恂 高栴 (父廉。) 张龟年 许翰 (梁溪讲友。) 高元之 (崧老续传。) 许忻陆九龄(别为《梭山复斋学案》。) (紫微讲友。并程学同调。) 萧楚胡铨(别见武夷学案。) 冯澥 (父山。) (伊川门人。) (安定、濂溪再传。) 范许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伊洛既出,诸儒各有所承。范香溪生婺中,独为崛起,其言无不与伊洛合,晦翁取之。又有襄陵许吏部,得中原之文献,别为一家。萧三顾则尝学于伊洛,而不肯卒业,自以其所学孤行,亦狷者邪﹖述《范许诸儒学案》。(梓材案:是卷诸儒多别为一家者,谢山特立《学案》以类叙之。) ◆默成讲友 贤良范香溪先生浚 范浚,字茂明,兰溪人也。世家膴仕,先生独不近荣利,笃志圣贤之学,以治心养气为本。绍兴中,以贤良荐,因秦氏当国不起。婺守延之入学主讲,亦辞不就。闭门讲道,危坐一室,尘几败帷,处之泰然。学者称为香溪先生。先生之文,世之所诵习者,朱子所取《心箴》而已,(云濠案:《香溪集》有元吴师道跋,称朱子取其《心箴》注《孟子》。)他罕有知者。元之胡仲子始表章之,谓其多超然自得之语,不独《心箴》也。朱子谓先生不知从谁学。案先生《答潘默成书》云「肤受末学,本无传承。所自喜者,徒以师心谋道,尚见古人自得之意,不孑孑为世俗趋募耳!」然则先生之学,所谓得之遗经者也。顾当南北宋之交,关、洛之书盛行浙东,永嘉九先生而后,默成一辈多属杨、尹之徒。先生所为文集,若未尝见关、洛诸公书者,故绝口不及也。而其言则多与之合。先生又及与默成交,此事之不可解者。要之,是时学者如闽之支离先生陆亦颜、屏山先生刘彦冲以及先生,皆承伊洛之风而出者。虽不在见知、闻知之列,而同车合辙,可谓豪杰之士也。所著有《香溪集》三十二卷。(云濠案:《香溪》集二十二卷,为其门人高栴所编,其侄端臣刊之,收入《四库集部》。)抑予读先生进策五卷,及《上李丞相书》,则甚有志于用世,特以其时之不可而自晦耳,固非石隐者流也。 香溪文集 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生两间,眇然有身。是身之微,太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往古来今,孰无是心;心为形役,乃兽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间抵隙,为厥心病。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与存者,呜呼几希。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心箴》。) 古之人进乎进,知至至之;止乎止,知终终之。不进不止,不止不能不进。(《进学斋铭》。) 善利之念起于心者,其始甚微;而其得失之相去也,若九地之下与重天之颠。虽舜也,一罔念而狂;虽跖也,一克念而圣。于危微之际得之。(《舜跖图说》。)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夫耻,入道之端也。人之知非而耻者,必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瞿然见乎四体。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觉之者矣。然则无耻则无觉,与木石等,耻之为义不大哉﹖然有是耻心而能充之者,千百而一焉。穿窬,士所耻也;而所以耻穿窬之心则不能充,故于穿窬则耻,于穿窬之类则不耻。孔子曰:「色厉而内荏,其犹穿窬之盗。」又曰:「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孟子亦云:「以言餂,以不言餂,皆穿窬之类也。」圣贤之于耻心,必使人充之如此。故曰:耻,入道之端也。(《耻说》。) 传有之曰:「日悔昨,月悔朔。」至哉,古人之善学也!人非尧、舜,不能每事尽善,惟过而悔,悔而改,则所以为过者亡矣。古之圣贤,未有不由悔而成者。成汤悔,故改过不吝;太甲悔,故自怨自艾;仲尼悔,故曰「于予与改是」;颜渊悔,故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子路悔,故人告之以过则喜;子夏悔,故投杖而拜;曾子悔,故曰「我过矣」然非必失诸言行而后悔之也,过生于心则即悔,悔勿复失诸言行而已矣。(《悔说》。) 高帝诛项籍,围鲁,鲁诸儒尚讲习弦歌不绝,可谓信之笃、守之固矣。人之所甚畏者,死也。死且不夺,更何物足以移之!逮鲁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鲁人于是多歆慕之,去文学而趋利,至使世谓鲁人好利甚于周人。利之能败人也如此!(《题货殖传》。) 天降衷曰命,人受之曰性,性所存曰心。惟心无外,有外非心;惟性无伪,有伪非性也。伪而有外者曰意。意,人之私也。(《性论》。) 祖望谨案:此于「意」之义未融,然亦自有见。 守约是俭德。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凡俭皆可以悠久而无穷。(《太甲三篇论》。) 人谁不欲使人谓正人君子﹖而卒不免为常人,至或陷于大恶者,患在心违其貌而安于自欺。夫人之自欺非一:知善之可好而勿为,是自欺;知不善之可恶而姑为之,是自欺;实无是善而贪其名,是自欺;实有是恶而辞以过,是自欺;实所不知而曰我知之,是自欺;色取仁而居之不疑,是自欺;求诸人而无诸己,是自欺;有诸己而非诸人,是自欺。其目殆未可殚言而悉数也。彼欲以欺人,而不知一日之间,自欺者实多,而欺人者不能十一,且未能欺人而先自欺,几何不陷于大恶邪!夫人有杀心,辄形于声;有欲炙心,辄形于色;有惧心,目动而言肆;有异心,视远而足高。其心甚微,而形于外者已不可掩如此,乃欲掩其不善而着其善,自欺孰甚焉!是以古之学者必慎独。不睹不闻,所谓独也。(《慎独斋记》。) 今人平旦出门,牵事逐食,营为百绪,暮必归居以休其身。然方动作疲剧昏睡,寤起则聪遽如昨。彼其心事躁扰,冥迷流浪,曾不少自存省,是知休其身不知休其心。夫人生而有知,不学则愚。愚则视不明,听不聪,思不达,虽有知,犹无知也。既学矣,不得其正则哆。哆则缘目而逐色,缘耳而逐声,缘思而逐欲,所以祸其生者,殆有甚于不学而愚。是以君子正之为贵。夫人受命于天,正性本具。君子保之,毙而后已,由是则可以无媿于天。且万物散殊,形生气化,未有无正性者。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不可夺其赤。霜雪大挚,松色犹茂;风雨昼晦,鸡鸣自如。物且不移,人其可失正乎!《易》于《蒙》曰「养正」,于《颐》亦曰「养正」。《颐》,养也;而《蒙》为物,欲得其养,又其互体自二至上有《颐》象,故异卦而同辞。古之人见正事,闻正言,习正人,邪室不坐,邪蒿不食,行容必直,立容不跛,不倾听,不睇视,皆所以养正。而其要,则先正其心,是为圣之功也。水未必遽至于海,言水者必期于海;学未必遽至于圣,言学者必本于圣。盖道无本末。趋进唯诺,掬溜播洒,幼学也;而上达之理存焉。勉之哉!(《养正斋记》。) 学者之患,莫大乎自足而止,曰:「学如是,是亦足矣。」譬犹揭流涉波,溯沿上下,不出于断潢绝港,以为举天下之观水者皆莫吾若。使之浮沧江,并溟渤,渺弥汗漫,不见边际,彼将怅悔自失,自比于蹄涔杯坳之不暇。然则世之果自标异者,庸非不学者之过也哉!(《拙懒轩记》。) 宴坐虚堂,如临上官,如面重客,如前民甿而后胥徒。视一克念,如谐群言;患一失念,如耳道谤。不欺如是,则可对越鬼神,洞开金石。况此民其宁或我欺乎!(《永嘉县不欺堂记》。) 夫人之生,固有物焉,浑然天成,在善养无害而已。以礼制之,惧其放也。戒物之感,惧其诱也。居之虚静之地,欲其安也。饮天和如甘泉,味道腴如荐草。惩忿窒欲,如去败群。致一不二,如恶多歧。勉之慎之,曰自牧之。(《自牧斋记》。) 凡益之道,非能赘夫固有而增多之也。惟性至大,初无限量。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则凡德之裕,皆所固有。《易》曰:「《益》长裕而不设。」益岂由人乎哉!惟夫知于自知,故友直;不足于信,故友谅;末学寡陋,故友多闻。然卒所以得益,皆在我不在彼也。(《三益斋记》。) 学者,觉也。觉由于心。心且不存,何觉之有!人之念虑横生,扰扰万绪,羡慕耽嗜,厌恶憎嫉,得丧欣戚,觖望很忿,怵迫忧惧,凡私意妄识,交午丛集,纷纭于中,汩乱变迁,无或宁止,虽魂交梦见,亦且颠冥迷愤,悠扬流遁。彼其方寸荡摇,如疾风振海,涛浪汹涌,求一息之安且不可得,则存其心不亦难乎!然彼纷纭于中者,浮念耳,邪思耳,物交而引之耳。虽百虑烦扰,而所谓至静者,固自若也。故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使不诱于外,此存心之权舆也。至若藏心于渊,则必有事焉而勿正。能于勿忘勿助之间,默识乎所谓至静者,此存心之奥也。凡学,始于存心,中于尽心,终于尽性。方其存心也,犹有存之者焉,非所谓尽心。未能尽心,安能尽性﹖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盖心既尽而空洞清明,然后知性之为性,皆天理也。(《存心斋记》。) 古之学者,用心于内,深造自得,默识神解,何暇事无益之言哉!(《讷斋记》。) 韩退之曰:「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岂知得师之义乎!孔子学无常师。大而师天地,故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小而师万物,故于山乐其高,于水取其有本。于《易》之象,《诗》之比兴,凡物理之见于经者,举取之。上而师古圣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窃比于老彭;下而于人无所不师,故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岂必弟子云乎哉!大抵古人之学,不越乎穷理。理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乔梓,父子之师也;常棣,兄弟子师也;嘤鸣,朋友之师也;羔羊跪乳,有礼之师也;蛾子时术,进学之师也;石泉潜流而清,慎独之师也;劲松凌寒而秀,厉操之师也;兰之馨,鲍之臭,善恶之师也。有是物必有是理,无非吾师,况在人乎!见舌而知守柔,顾影而知持后,于吾身犹得师焉,况在人乎!退之于是乎失言。(《答胡英彦书》。) 处人所难处,始见学力至与未至。士当以弘毅自期,乃能任重而力行不怠,居困而心亨自如。今人质既薄,学且不固,一落莫则大戚戚以闷,苟可以脱寒饿而济其欲者,无不为也。不知士君子所谓穷,特其人穷耳!其人之天,孰能穷之﹖「是心如太虚,外物如浮云。浮云有去来,太虚无得丧。」明此,虽临死生如坦途,况外物乎!(《答罗骏夫书》。) 许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佑进士第。宣和中,召为给事中。为书抵时相,请罢云中之师。高丽入贡,调民开运河,舍人孙傅论高丽于国无功,不宜兴大役,傅坐罢。先生谓傅不当黜,时相怒,落职,得举江州太平观。靖康初,复以给事中召。改御史中丞,上疏陈决胜之策。种师道罢,先生言师道名将,沈毅有谋,不可使解兵柄。钦宗谓其老难用,先生曰:「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以夹,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以古揆今,师道虽老,可用也。」且谓:「金人此行,存亡所系,宜起师道邀击之。」上不能用。擢中大夫,同知枢密院,论益不合,以病去,除延康殿学士、知亳州。高宗即位,以荐召,复延康殿学士,拜尚书右丞,兼权门下侍郎。宗忠简泽论车驾不宜南幸,且劾黄潜善等,潜善请罢忠简,先生极论以为不可。李忠定纲罢,先生言:「纲忠义英发,舍之无以佐中兴。今罢纲,臣留无益。」力求去。时潜善奏诛陈东,先生谓所亲曰:「吾与东皆争李纲者。东戮东市,吾在庙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复以言者落职。绍兴初,复资政殿学士。卒,赠光禄大夫。先生通经术,正直不挠,历事三朝,致位政府,忠忱发臆,不脱儒者本色。顾以熏莸异味,斥逐而死,君子惜之。所著书有《论语解》、《春秋传》。(参史传。) (梓材谨案:楼攻媿志高端叔墓云:「少读襄陵许公翰书,及从沙随程公迥,故尤邃于《春秋》。」是先生为吾乡高氏《春秋》学之所从出也。又案吏部员外郎忻乃其弟,尝撰《右丞行状》一卷,见《直斋书录解题。) ◆紫微讲友 吏部许子礼先生忻 许忻,字子礼(梓材案:《宋史》本传未称其字,此据朱子文集补之。)襄邑人。宣和三年进士。高宗时为吏部员外郎,极论和议不便,请正王伦卖国之罪,以图兴复。疏入,不省。后托故乞从外补,乃授荆湖南路转运判官。谪居抚州,起知邵阳,卒。(同上。) (云濠谨案:《复斋学案》本传云:「吏部郎襄陵许忻直道清节,屏居临川,闭门少所宾接。见复斋,与语,凡治体之升降,旧章之损益,前辈闻人之律度轨辙,皆斖斖言之。」可以见所得中原文献之传矣。) ◆伊川门人(胡、周再传。) 清节萧三顾先生楚 萧楚,字子荆,卢陵人。绍圣中游太学,贡礼部不第。于时蔡京方专国,先生愤嫉其奸,谓京且将为宋王莽,誓不复仕,遂退而著书,明《春秋》之学。建炎四年卒。曾敏行《独醒杂志》称所著《春秋经辩》行于世,(云濠案:《经义考》摭录胡澹庵序,当作《春秋辩疑》。)大旨为权奸柄国而发,而持论正大,实有合尼山笔削之义。陈直斋《书录解题》称其门人胡澹庵铨以《春秋》登第归,拜床下,先生告之曰:「学者非但拾一第,身可杀,学不可辱,毋祸我《春秋》乃佳。」后澹庵以孤忠谠论,震耀千秋。则其师弟子于《春秋》,非徒口讲耳受者矣。(参《四库书目提要》。) ◆香溪家学 舍人范蒙斋先生端臣 范端臣,字符卿,香溪先生从子也。范氏子弟多从学于香溪者,而先生最有名于时。成绍兴进士,累官至中书舍人。酷嗜学,虽入官,不少怠。书法历篆隶以来诸体,无弗工。学者称为蒙斋先生。所著有《蒙斋集》。 ◆香溪门人 虞先生唐佐 虞唐佐,字尧卿,盈川人也。从学于香溪者十年。中谆而外谨,刻意学问,善领略。香溪称其十年不异一日也。柴先生 柴,字吉卿,永丰人也。束书从学于香溪,得闻物理性命之学,洒然以喜。其有志于治心养气,盖惓惓也。 陈先生九言 陈九言,字永叔,义乌人也。香溪之兄孙婿,因从之学,养亲读书。香溪称其有志而能勉于行,亦自修之士也。 邵先生恂 邵恂,字子信,寿昌人也。香溪称其趋向甚端,植志甚笃,用力于存心之学。 高先生栴(父廉。) 高栴,兰溪人也。其父廉善训子,尝谓香溪曰:「儿材下,所望先生教以行己之一二。世有挟艺射科速化之术,非所敢望也。」香溪称其知本。而先生持身谨慎,卒为范门高弟。 张先生龟年 张龟年,诸暨人也。香溪称其胸中易直,无歧径。服习不懈,为同舍生所推重。 ◆子礼门人 文达陆复斋先生九龄(别为《梭山复斋学案》。) ◆三顾门人(胡、周三传。) 忠简胡澹庵先生铨(别见《武夷学案》。) 枢密冯先生澥(父山。) 冯澥,字长源,安岳人。为清节先生高弟。尝请列《春秋》于学宫,似不负师门之托,顾其后位至执政,无可称者。惟张才叔死象州,独为恤其家,稍可称云。鸿硕先生冯山,精于《春秋》,其父也。(云濠案:谢山《学案札记》云:「冯鸿硕先生《春秋通解》,文定取之。」 (梓材谨案:陈直斋云:「蔡京用事,萧子荆与其徒冯澥书,言蔡将为宋王莽,誓不复仕。」是澥为三顾高弟,故与言肺腑如是,惜其不副所重也) ◆蒙斋门人(香溪再传。) 侍御范逸斋先生处义 范处义,字逸斋,香溪先生之族也。以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精于经学,所著有《诗补传》、《解颐新语》等书。(云濠案:《诗补传》三十卷,《新语》佚。)私淑于蒙斋之门者也。 ◆崧老续传 高万竹先生元之(别见《龟山学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吴之振
清·芝屿樵客
傅山
宋·姜夔
五代·刘昫
明·陆云龙
宋·刘道醇
黃石公
唐·张文成
清·舒继英
醒世居士
(清)秀水、徐震秋涛
宋·普济
(后秦释)鸠摩罗什译
王僧虔
宋·贾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