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续通志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选举畧三
选举畧 【三】
学校
○学校
唐
五代
宋
辽
金
元
明
△唐
唐元宗开元五年诏诸州乡贡进士宜令引就国子监谒先师学官为之开讲令所司优厚设食天宝十二载诏天下举人皆须补国子学
生然后听举至天宝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代宗永泰中虽广置监生而馆无定员宪宗元和中始定生员西京国子官生八十人太学七十人
四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馆二十人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太学十五人四门五十人广文十人律馆十人书馆三人算馆三人 【
按韩愈文集请复国子监生徒疏云国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趋竞未复本原至使公卿子弟耻游太学工商凡冗或取上庠今请国子监并依
六典如有资荫不补学生应举者请礼部不收试云又按李绛请崇国学疏今天下遭逢圣明万人倾耳思望圣化而儒硕解散国学毁废生徒
无鼓箧之志博士有倚席之讥伏惟陛下挺超代之姿发振俗之令复崇太学重延硕儒先王之道日盛太学之训日隆兴裨圣教以助皇风则
至德以后学校俱废至元和时始复也】 武宗会昌五年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修明经进士业者并隶名太学外州寄土人并
隶名所在官学
△五代
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正月中书门下奏祭酒之资历朝所贵爰从近代不重此官况属圣朝方勤庶政须宏雅道以振时风望令宰臣
一员兼判国子祭酒敕令宰臣崔协兼判其年崔协奏请国子监每年祗置监生二百员候解送至十月满数为定又请颁下诸道州府各置州
学如有乡党备谙文行可举者录其事实申监司方与解送又每年于二百人数内不系时节有投名者先令学官考校其学业浅深方议收补
姓名敕宜依
△宋
宋仁宗庆历二年国子监奏请自今试补学生听读五百日方许取解己得国学文解省试下者听读一百日许再请解又国子监除七品
以上子孙许召保官试补外八品以下至庶人子弟例不收补以此每逢科场多有冒称品官子孙难以详别请仿唐制立四门学以八品以下
至庶人子孙补充学生自今每岁一补试差学官考校取文理稍通者具名奏闻给牒收补内不合格者且令依旧听读后次与试若三试不中
不在试补之限从之神宗熙寍四年侍御史邓绾言国家治平百余年虽有国子监仅容释奠斋庖而生员无所容至于太学未尝营建请以锡
庆院为太学仍修武成王庙为右学以拟三王四代胶庠序学东西左右之制乃诏尽以锡庆院及朝集院西庑建讲书堂四诸生斋舍官掌事
者直庐畧具其主判官外益至直讲总而为十员率二员共讲一经委中书选差生员厘为三等初入学为外舍再升内舍又升上舍上舍员以
百内舍二百外舍不限员各以其经从所讲官受学月考试举业优等上中书其正录学谕以上舍为之元丰二年颁学令太学置八十斋斋容
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月一私试岁一公试其试则弥封誊录如贡举法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参以所书行
艺与籍者升内舍内舍试入优平二等参以行艺升上舍上舍分三等俱优为上一优一平为中俱平若一优一否为下上等命以官中等免礼
部试下等免解徽宗崇寍元年命将作少监李诫即城南门外营建外学是为辟雍 【按唐代屡讲辟雍之制终未施行宋崇寍中一行即罢
亦循名之举故历代专重国学不置辟雍也】 高宗南渡建炎初诏即驻跸所置国子监立博士二员以随驾之士三十六人为监生绍兴十三
年始建太学置祭酒等官三舍各有员额重修旧法较元丰时更为详密又制太学上舍生积校己优而舍试又人优等者就化源堂释褐例补
承事郎太学正录郑鉴曾由此选不四年而为著作郎补郡其后刘尧叟复以释褐除国子正时王中行为兵部尚书奏定今两优释褐初授京
秩即授学官恩数过隆事理不当乞先与外任时张商卿亦言今中上舍为学官不数年便可作监司政事非所素习岂能保其不谬乞先注职
官帝然之光宗绍熙三年礼部侍郎倪思请混补以徕多士诏两省台谏可否于是吏部尚书赵汝愚等合奏曰崇寍创行舍法诚得党庠遂序
之遗意一时学者粗知防检非冠带不敢行于道路遇乡曲之长及学校之职则敛容而避之习俗诚美而其失也在于专习经义崇尚老庄废
黜春秋绝灭史学又罢去科举遂使寒酸之士进取无他途炎祚中兴始建太学于行都行贡举于诸郡然奔竞之风胜忠信之俗微季考月书
尽成文具臣等远稽古制近酌时宜惟重教官之选仍假守贰之权仿舍法以育才因大比以取士考终场之数定所贡之员期以次年试于太
学庶几士修实行不事虚文渐复淳风仰裨大化有三舍之利而无三舍之害其诸州教养课试升贡之法仍下有司条上于是思奏遂不行寍
宗庆元二年以国子生员多伪滥制自今职事官期亲厘务官子孙乃得试补凡监学生皆给绫牒若告谒在外遇科举则试于漕司
△辽
辽太祖时上京置国子监又于南京设太学东京西京亦俱设学圣宗统和九年八月以南京太学生员寖广特赐水硙庄一区道宗清寍
五年诏设学养士颁经及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六年中京亦置国子监
△金
金海陵天德三年始置国子监定制词赋经义生百人小学生百人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年
十五以上者入学不及十五者入小学世宗大定六年始置太学初养士百六十人后定五品以上官兄弟子孙百五十人曾得府荐及终场人
二百五十人凡四百人府学亦大定十六年置凡十七处共千人初以尝与延试及皇家袒免以上亲并得解举人为之后增州学遂加以五品
以上官曾任随朝六品官之兄弟子孙余官之兄弟子孙经府荐者同境内举人试补三之一阙里庙宅子孙年十三以上不限数经府荐及终
场免试者不得过二十人凡试补学生太学则礼部主之州府则以提举学校学官主之曾得府荐及终场举人俱免试凡学生会课三日作策
论一道又三日作赋及诗各一篇三月则私试以季月初先试赋闲一日试策论中选者以上五名申部凡国子学生三年不能充贡欲就诸局
承应者学官试能粗通大小经者听大定二十九年上封事者乞兴学校推行三舍法户部尚书邓俨等谓三舍之法起于宋熙寍闲然其法多
席势力尚趋走之弊是以宋时屡兴屡罢宋两学五千人今策论词赋经义三科取士而太学所养止百六十人外京府或至十人天下今及千
人今若每州设学专除教授月加考试每举所取数多者赏其学官月试定为三等籍之一岁中频在上等者优复之不率教行恶者黜之庶几
得人之道也后又定制京府十七处千人之外置节镇防御刺史州学六十处增养千人各设教授一员选五举终场或进士年五十以上者为
之府学二十四学生九百五人节镇学三十九共六百一十五人防御州学二十一共二百三十五人凡千八百人章宗太和元年更定赡学养
士法国子生给民佃官田百八亩官所掌为数其女真学自大定四年以女真大小字译尚书颁行之后择明安穆昆内良家子弟为学生诸路
至三千人九年取其尤俊秀者百人至京师以编修官温特赫德木达教之十三年以策诗取士始设女真国子学诸路设女真府学以新进士
为教授国子学策论生百人小学生百人府州学二十二中都上京和啰噶率宾海兰扶余博速咸平泰州临潢北京冀州开州丰州西京东京
盖州隆州东平益都河南陕西置之凡取国子学生府学生之制皆与词赋经义生同又定制凡每穆昆取二人若宗室每二十户内无愿学者
则取有物力家子弟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者充凡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季月私试如汉生制二十九年敕凡京府镇州诸学各以女真汉人
进士长贰官提控其事
△元
元制有蒙古国子学蒙古字学回回国子监 【按厯代国子皆特立官署无所隶属元则蒙古国子监隶于蒙古翰林院国子监隶于集
贤院皆与厯代异制云】 然皆设于世祖至元以后唯国子学则太宗六年即置焉其蒙古国子学则至元八年始置于京师教习诸生于随朝
蒙古汉人百官及集贤台官员选子弟俊秀者入学然未有员数以通鉴节要用蒙古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通
达者量就官职成宗大德十年增生员廪膳通前三十员为六十员仁宗延佑以后就学者不下二三百人欲增廪饩乃减去庶民子弟听陪堂
学业其蒙古字学于至元六年中书省定学制颁行之命各路府官子弟入学上路二人下路二人府一人州一人余民闲子弟上路三十人下
路二十五人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以译写通鉴节要颁行各路俾肄习之大德五年又定生员散府二十人上中州十五人下州十人成
宗元贞元年命有司割地给诸路蒙古学生员饩廪其学正等职上自国学下及州县举生员高等从翰林考试凡学官译史取以充焉其回回
国子监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尚书省臣言伊斯提斐文字宜施于用今翰林院伊普迪哈鲁鼎能通其字学乞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富
民之子皆依汉人入学之制日肄习之帝可其奏乃置回回国子监至仁宗延佑元年设监官以其文字便于关防令依旧制泰定初以近岁公
卿大夫子弟与夫凡民之子入学者众其学官及生员五十余人及助教一人并给廪膳置于国都凡百司庶府所设译史皆从本学取以充焉
其国子监则建置最先始太宗六年以冯志常为国子学总教命侍臣子弟十一人入学以长者四人从许衡童子七人从王恂继复定制于国
子学设博士通掌学事分教三斋生员讲授经旨是正音训上严教道之术下考肄习之业复设助教同掌学事而专守一斋正录申明规矩督
习课业凡读书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其功课对属诗章经解史评则博士出题生员具橐先呈助教博士既定始录附课
簿以凭考校其生员之数定二百人先令一百人及伴读二十人入学其百人之内蒙古半之色目汉人半之许衡又着诸生入学杂仪及日用
节目七年命生员八十人入学俾永为定式而遵行之成宗大德八年始定国子生蒙古色目汉人三岁各贡一人十年又定国子学蒙古色目
汉人生员二百人三年各贡二人武宗至大四年立国子学试贡法蒙古授官六品色目正七品汉人从七品仁宗延佑二年增置生员百人陪
堂生二十人用集贤学士赵孟俯礼部尚书元明善等所议国子学贡试之法一曰升斋等第六斋东西相向每斋员数不等每季考其所习经
书课业及不违规矩者以次递升二曰私试规矩本学举实历坐斋二周岁以上许令充试三周岁以上充贡举汉人私试孟月试经疑一道仲
月试经义一道季月试策问表章诏造科一道蒙古色目人孟仲月各试明经一道季月试策问一道词理俱优者为上等准一分理优词平者
为中等准半分每岁通计其年积分至八分以上者升充高等试贡三曰黜罚应试生员不事课业违戾规矩者学正录纠举延佑八年定岁贡
之数充部令史者四人路教授者四人又命生员每大比选士与天下士同试于礼部策于殿廷又增至备榜而加选择焉其各行省学校自太
祖始定中原即议建学设科取士世祖中统二年始命置诸路学校官凡诸生进修者严加训诲务使成材以备选用至元十九年夏四月命云
南诸路皆建学二十三年帝御德兴府行宫诏江南学校旧有学田复给之以养士二十八年令江南诸路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其
他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礼部及行省
及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录教谕路州县及书院置之路设教授学正学录各一人散府上中州设教授一人下州设学正一人县设教谕一
人书院设山长一人中原州县学正山长学录教谕并受礼部付身各省所属州县学正山长学录教谕并受行省及宣慰司札付凡路府州书
院设直学以掌钱谷从郡守及宪府官试补直学考满又试所业十篇升为学录教谕凡正长学录教谕或由集贤院及宪台等官举充之多用
下第举人有荐举者亦参用之自京学及州县学以及书院凡生徒之肄业于是者守令举荐之台宪考核之或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其制不
一焉 【按学校之官元制最多有学正山长学录教谕教授诸职又特置书院以教生徒设山长一官专其职亦前代所未有也】
△明
明制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其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方可得官其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
曰荫监捐赀曰例监贡监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之分荫监有官生恩生之分太祖洪武元年命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并充学生选国
琦王仆等十余人侍太子读书禁中入对谨身殿姿状明秀应对详雅太祖喜因厚赐之天下既定诏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又择年少举
人赵唯一等及贡生董■〈日上永下〉等入学读书赐以衣帐命于诸司先习吏事谓之历事监生取其中尤英敏者李扩等人文华武英堂
说书谓之小秀才其才学优赡聪明俊伟之士使之博极群书讲明道德经济之学以期大用谓之老秀才设国子监置祭酒以下各职分六堂
以馆诸生广号房以存诸生给廪饩赐布帛其教法祭酒司业坐堂上属官自监丞以下以次序立诸生揖毕质问经史拱立听命会讲复讲背
书轮课以为常天下按察司选生员年二十以上端秀厚重者送监继又设为定例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翰林考试经书义各一道判语
一条中式者入国子监成祖永乐元年始设北京国子监十八年迁都乃以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太学生遂有南北监之分太祖以武臣
子弟但习武事鲜知问学命大都督府选入国学嗣后勋臣子弟多入监读书凡公侯伯未经任事者年三十以下者送监读书寻令己任者亦
送监六堂诸生有积分之法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
优文劣者与半分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如有才学超异者奏请上裁洪武二十六年尽擢监生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为行省布政按察两
使及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一旦重用为四方大吏者无算李扩等自文华武英擢御史改给事中台谏之选亦出太学其常调者乃为府州
县六品以下官其时监生与荐举人才参用者多故其时布列中外太学生最盛一再传之后进士日益重荐举遂废举贡遂日益轻虽积分历
事不改初法举贡得为府佐贰及州县正官官恩生得选部院府卫司寺小京职尚为正途而援例监生仅得选州县佐贰及府首领官其授京
职者乃光禄寺上林苑之属其愿就远方者则云贵广西及各省边卫有司首领及卫学王府教授之缺用遂为异途然明代入监之途甚多其
举人入监始于永乐中会试下第举人辄令翰林院录其优者俾入学以俟后科给以教谕之俸是时会试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监亦食
其禄贡生入监初由生员选择既命各学岁贡一人故谓之岁贡其人数之例亦屡更选贡之法令提学于当贡之外不分廪膳生员通行考选
务求学行兼优累试优等者乃以充贡荫子入监在京三品以上者方得请荫谓之官生出自特恩者不限官品谓之恩生拨历之法监生得积
分出身拨历诸司历事三月仍留一年送吏部铨选后亦屡更其制云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四十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丘光庭
汉·卫宏
唐·令狐楚
宋·郭允蹈
宋·曾恬
清·沈谦
清·文康
(清)林焜熿 纂輯、子豪 續修
清·高拱乾
清·唐大烈
(唐)長孫無忌 等編修
(清)屈大均
清·韩菼
明·谢榛
清·黄元御
清·张百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