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第2部分-佛祖统纪
第2部分
·东吴文诩法师
·钱唐如询法师
三学法师法嗣
·三学若水法师
浮石法师法嗣
·景云温其法师
·天柱守孜法师
·浮石怀月法师
·婺女日东法师
广慈法师法嗣
·妙悟希最法师
·忏主法宗法师
·妙果子良法师
·余庆思辩法师
·浮石惟清法师
·龙泉覃异法师
·雷峰戒珠法师
广智法师法嗣(第二世)
法师鉴文。四明人。赐号神智。为广智得法上首。继席南湖。大扬祖父之化。尝曰。我由释迦佛。得出家闻道。由智者大师。得依师学教。乃日课佛祖号千声。夜礼千拜。用为报恩。未尝以事废。
法师继忠字法臣。永嘉丘氏。父母求嗣佛祠。同梦一僧授以好子云。螺溪尊者寄汝养之。母娠即厌荤血。幼见佛像必致敬。八岁入开元。蒙恩得度。即诣南湖依广智学。劳苦得疾。乃行请观音三昧。蒙大士放光以水灌顶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观无所凝滞。广智深器之。时令代讲。雪窦显禅师。见而叹曰。四明之道为有传矣。永嘉士庶。请居开元东阁。迁妙果慧安。退隐江心研精禅观。出主西湖法明。学者骤集。有欲革大其居者。师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毁之乎。每岁正月上八。于郡中授菩萨戒行放生事。士庶尝至数万人。每誓于众曰。入吾道场而归命三宝者。纵未得道。愿生生世世不失人身。正见出家求无上道。行法华光明弥陀观音三昧。日不虚过。诵咒救疾神应莫测。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举首加敬。称为戒师。元丰五年十月八日。沐浴更衣。集众说法。结印坐亡。人见赤光彻照空表。净社全教。梦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入灭。庆恩希妙梦。神人告曰。忠法师已生兜率。师久行施食。后虽有继。鸟雀悲鸣。三日不下。葬于瑞鹿山。传法者及百人。著扶宗集五十卷。集十谏。指迷。抉膜。十门析难。及十义书等。用昭四明独得祖道之正。至于所录二师口义。后人颇怪其冗杂。
法师惟湛。义乌宋氏。父母遇异僧谓之曰。汝当生子六人。第五者宜令出家。后入道双林覃恩得度。首谒神照。未久复往依广智。尝白智曰。大师所授我所不疑。若圆顿绝待之旨。当须自得。后忽于广智言下。豁然有悟。与上流交论莫不推服。初敷讲于云间超果。大扬化道。天台一宗盛于三吴自师始。熙宁六年三月八日。建光明会。遽谓众曰。吾今报缘止此。即举涅槃遗教。殷勤嘱累。趺坐而逝。火浴之顷舍利粲然塔于西余山。海慧若圆。为门弟上首。
法师如吉。四明人(二师口义序六)学广智得其旨。见前辈编类集。初无诠次。于是参以三部之文。节略成类以行于世。尝注金錍。言简而义正。学者宗之。住钱唐因果。
○法师冲霄。久学广智。号称具体。初开宝中(太祖)。
法师全晓。舍于大梅之山。吴越忠懿王仰其德。锡帑金改建为院。及赐经卷一藏。院成乃名金文。晓亡。高弟正和嗣之。霄又和之嗣也。师以其居稍隘。始与其徒。迁筑于柏岩峰下。大开广智之道。始平四年上于朝。赐额慧照(郭暨作记广智立石)。
法师本诚。四明奉化人。依南湖学广智。志尚静退。乃闲居于法昌。禅诵并进人钦隐德。院主更建众宇久不克就。师慨然自誓曰。昔智者。造三十六寺。像八十万躯。今吾徒岂于一刹而不能成耶。即率同志。化邑人得钱二百万。并力以营。殿与像俱毕事。著作郎俞充。为之记谓。师有得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之义云。
神照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二世)
法师处咸。天台王氏。母梦白云自天西来入室内化为白马。因而有娠。七岁入国清依师。十四受具戒。即自叹曰。佛法广大。若不力学何能见道。乃入天封阅藏经三年而毕。及往谒神照。深悟教旨。恭默自逊人莫能测。神照尝托疾命师代讲。众才一闻心容俱服。初住赤城崇善。姑苏李庭芝将守台。梦神人曰。公典天台。五祖台下有龙头九九。和上宜就见之。到郡咨询莫知其说。闽士陈白悟曰。天台五祖昔居赤城。今咸师住此。生于丙辰九月九日。其龙头九九之谓乎。庭芝大愕即往谒见。师为谈出世道深有契会。以寺宇隘陋谋迁之。庭芝首捐金帛。乃卜就东南地。开基之日。获铜磬于土中。少师李公尤尊敬。请主白莲。奏赐法真之号。居山五十年。登门受道者万数。元祐元年正月。法鼓击之不鸣者七日。至七月告众曰。二十三日吾将行矣。逊唱衣盂饭众为别。戒侍者。晨钟鸣当告我。至时徐起。趺坐寂然而化。著三慧论。光明十愿王。续神照行法经疏。行于世。
法师处谦。永嘉潘氏。母感梦见瑞云入怀娠。三年而生。九岁依常宁契能出家。章圣在御覃恩得度(真宗祥符元年。封泰山。诏天下寺观。各度一人)即往学于天竺。慈云异之曰。是能栋梁吾道者。复谒神照。大明圆顿之旨。然三指供佛祖祈妙悟。未几擢居第一座。神照以止观一帙授之曰。汝当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见耳。既而言归乡邑。继能师之席。迁慈云妙果赤城。讲道益振。少师李端悫。请主白莲。北海郡王为请神悟之号。丞相王安石。与一时朝贤竞为歌诗。以赞其德。郡大旱。要师祈雨。师至龙湫语曰。汝受智者大师付嘱。遇旱当施甘泽。何不忆耶。忽大风黑云从湫起。骤雨如注。阅十七年。将归永嘉。郡侯士庶固留演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讲小般若。后时杭师祖无择。以宝阁请。赵献以净住请。内翰杨绘以南屏请。紫微陈舍人以天竺请。十坐道场。阅四十年。讲唱不倦。登门三千人。禀法者三十人。熙宁乙卯四月丙寅。晨兴沐浴更衣。集众讽普贤行法阿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生而生净土。即入定寂然。塔全身于南屏之右。弟子良弼请无为扬杰铭其塔云。师尝解十不二门。题曰显妙。于色心不二云。分色心者。不二而二。妄之境也。其体一者。二即不二。妙之门也。故以总别断尽十门二不二相。使粗妙昭然门旨不壅。是知境妙不二之门。在乎一念色心。得此之门。宝乘即乘。道场可到。
法师有严。台之临海胡氏。母将孕。号痛顿仆。其兄沙门宗本曰。是必有异。若生男当出家。母闻之合掌以许。既而痛止。果生男。六岁依灵鹫从师。十四受具戒。阅寿禅师心赋若有所悟。即往东山学于神照一心三观之道。法华三昧之行。莫不神解。而躬行之。时法真同居会中。谓之曰。子虽晚出当大成器。尝读止观至不思议境曰。万法唯一心。心外无一法。心法不可得。故名妙三千。法真益嘉叹之。初主无相慧因法真。自赤城迁东掖。举师以代。常谓去佛久远人迷自性。凡宣演之际。必近指一心使之易领。闻者皆能有入。绍圣中。郡请主东掖。师曰。智者年未五十。已散徒众。吾老矣可堪此耶。卒不赴。隐居故山东峰。庐于樝木之旁。因自号曰樝庵(文集中。有樝庵记。辞理极奇胜)畜一钵无长物。躬拾薪汲水。食唯三白。毗尼条章轻重等护二十年。专事净业以安养为故乡。作怀净土诗八章。辞情凄切人多乐诵。常时所修三昧多获瑞应。施鬼神食除病却崇。驱蛇去蚁水旱禳禬。一为课诵如谷答响。母病目。师对观音想日精摩尼手。母即梦师擎日当前。觉而目明。建中靖国元年孟夏。定中见天神告白。师净业成矣。又梦池中生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之诗。越七日趺坐而化。以陶器塔于庵北。有光在塔如月。三夕乃没。师淹贯藏经该通书史。注安乐行空品。及法印经疏。玄签备检。文句笺难。止观助览。阿弥陀礼文。又撰或对一编。辩论古今。于兹为要。
左伸。临海人。从东掖神照授菩萨戒。及为说大乘法要。豁然开悟有如夙习。神照对众摩顶与记。自是严奉戒律。遇事不易其节。刻西方三圣像。旦夜虔事。诵法华三千四百部。金刚般若二万过。绍圣二年秋卧疾。命僧净圆唱法华首题增受菩萨戒。寻梦三伟人立于江皋召伸登舟。瞥然西迈。伸知往生有期。乃请僧讽阿弥陀经。未彻即云。我已见佛光矣。遂沐浴更衣。戒左右勿哭。勿逼吾前。称佛结印而化。
南屏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二世)
法师从谏。处之松阳毛氏。幼见佛经辄能自诵。父曰。再来人也。年十九。试法华经得度。即谒上竺辩才。夙夜听习。复往依南屏于金山。问辩如流。南屏叹曰。吾道由子而行也。熙宁中。讲于明庆徒众日蕃。乃迁净住。元丰初。处人建寿圣迎居之。越三年辨才主南屏。自以年老屈师首众。嗣岁举以自代。元祐五年。上竺虚席。辩才嘱郡守蒲宗孟曰。灵感胜迹。非从谏不足当。郡用其说。复为奏赐慈辩之号。义天僧统自高丽来求法。郡以师应命。义天慕法留滞中国。朝廷以其国母思忆促其归。师谕之曰。高僧道纪负经游学。以母不可舍。遂荷与俱。谓经母皆不可背。以肩横荷。今僧统贤于纪远甚。岂为经背母使忧忆乎。义天于是有归志。乃求炉拂传衣。及诣智者塔誓之曰。已传慈辩法师教观。还国流通乞赐冥护。既归乃建刹立像尊为始祖。大观二年。辞归寿圣之门学。车溪普明等十人诣师省候。师曰。诸子远至。后会无期。老僧不如乘兴便行。遂沐浴更衣。升座说法。书偈。安坐而亡。葬全身于受业。
法师会贤。早为南屏高弟。初弘教于华亭超果。学者如市。将行化外邑。必得老成贰讲者。乃击鼓集众。其人对众答曰。必欲代讲于老师。凡所说义许悉破之。师忻然曰。幸蒙破立祖道之光也。
述曰。南屏晚见法智。其所立义有时而违。今贤师所说。不为贰讲之见取。疑此师一禀南屏之言。故贰讲得以破之。然世无闻其名。可谓烈士。乃师忻然许其破不以为忌。真贤乎哉。
三学法师法嗣
法师若水。三衢人。久依三学。号为有成。欲事广询乃易名若水。外现未学处处游历。初住天柱崇福。讲演不倦。课密语有神功。祖忌将临。戒庖人备芽笋。庖以非时。日暮噀盂水于后圃。夜闻爆烈声。明旦视之。笋戢戢布地矣。民人以疾告。咒水饮之。愈者莫纪其数。
浮石法师法嗣
法师温其。金华人。依浮石学教为成才。治平初。于城北葺景云旧宇以开讲席。夏大旱。日演光明经虔扣诸天。已而甘泽遍洽。郡守。卢革为奏其地永为天台演教之所。赐师法云之号。尝造九祖像。极为精丽。东阳教学之行师之力也。弟子七十二人。普月大师善嵩。主慈觉。化成一境。居式主。景德有虎子之称。
广慈法师法嗣
法师希最。霅川施氏。赐号妙悟。四岁出家。以天禧覃恩得度。年十五。传教观于广慈。同门畏爱号为义虎。治平中。始敷讲于嘉禾。隆平继徙居于胜果。有空室崇所栖。师咒土掷之。得片纸书。今被法来遣。若法力没当复来此。数日击物飏火变怪百出。师诃之曰。不闻恼法师者。头破作七分。乃为广说轮转因缘。众僧声咒为其破障。忽空中轰然掷朱书云。汉朝烈士沈光。大略悔过。且云蒙师说法之力。当往生他化天。自此遂绝。师因净觉背宗。上十谏书。法智作解谤。净觉复作雪谤。时法智在疾不复答。净觉在灵芝。对众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师不甘之。乃作评谤以极辨之。其略有云。近睹雪谤盛制。所谓救生法二身。雪增减二谤者也。然此书。一往可观。再言有失。解谤虽已焕然。雪谤犹自冰执。今据吾祖之格言。以评阇梨之谬解。净觉见之曰。四明之说其遂行乎。元祐庚午秋。集众书偈安坐而化。阇维之日得舍利数百。
述曰。净觉既屡起破师论。及雪谤之出。而法智已在疾不复辨。于是净觉自谓已胜。无忌惮矣。不有妙悟。谁能评之。起四明之宗以信后世者。于妙悟功最高。
法师法宗。钱唐颜氏。十岁依广慈为师。十二受具戒。专研教观。十九往从广慧。初师服勤十年。广慈闲居。师归侍左右。日亲法诲。依止观修大悲三昧。绵历九载。人目之为忏主。凡祷事祈疾悉获圣应。建净土道场。刻西方三像。烬五指供佛。每月集四十八人。同修净业。名卿贤士多预其会。政和丁酉春微疾。梦弥陀圣众授手接引。后三日浴身易衣盥口趺坐。倏然而逝。师素闻天竺光明忏期之胜因。预同修。至五日于禅观中见慈云法师侍僧数十。师作礼问曰。自昔同修者。皆得往生否。慈云曰。后之元照。已得往生。择瑛尚欲三涂弘经(后时瑛师果有此愿)汝宜勤修以成本愿。言讫而隐。
法师覃异。余姚杜氏。师龙泉清序。遇皇祐普度恩得剃发。习教观于天竺明智。后入雷峰广慈之室。孜孜扣击。二十年无倦志。学成归里敷讲故山专勤净业。诵法华至五千部。普贤弥陀。诵各万卷。崇宁元年秋示疾。集众告曰。吾生净土时至。当乘金台随佛西迈。即澡身端坐。结印而逝。火余舌根。舍利如缀(此卷四十人。本纪止录十人。余二十七人不录)。
佛祖统纪卷第十三(终)
佛祖统纪卷第十四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神智文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三世)
·明智中立法师
·文慧宗正法师
·空相思恭法师
扶宗忠法师法嗣
·草堂处元法师
·永嘉法诠法师
超果湛法师法嗣
·海慧若圆法师
法真咸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三世)
·白莲道卿法师
·安国元惠法师
·四明净杲法师
神悟谦法师法嗣
·北禅净梵法师
·白莲善圭法师
·德藏择瑛法师
·金华子方法师
·寿安良弼法师
·净住思照法师
·一相宗利行人
樝庵严法师法嗣
·天台法麟法师
·天台应通法师
慈辩谏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三世)
·车溪择卿法师
·慧觉齐玉法师
·圆觉蕴慈法师
·普明如靖法师
·天竺应如法师
·法云宗敏法师
·佛智慈云法师
·佛照智坚法师
·慧觉清月法师
·圆明普贤法师
·上竺明义法师
·高丽义天僧统
群峰初法师法嗣
·梵慈智普法师
南屏文法师法嗣
·宪章仲闵法师
超果贤法师法嗣
·精微彦伦法师
·清辩蕴齐法师
·宝积彦端法师
景云其法师法嗣
·觉慈善嵩法师
·景德居式法师
神智文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三世)
法师中立。鄞之陈氏。赐号明智。母梦日轮入怀遂有娠。夜不三浴。则啼号不止。九岁出家于甬东之栖心。受经一诵永忆不忘。治平中试经开封府。中选得度。初依广智学教观。及神智断主南湖复依之。熙宁中神智开帏。设问答者二百人。无出师右。乃举居座元。久之去谒扶宗于永嘉。将归。宗曰。子行必绍法智之席。及神智谢事。乃俾师为继。元祐初。高丽僧统义天远来问道。甫济岸遇师升堂。叹曰。果有人焉。遂以师礼见。倾所学折其锋竟不可得。师令门徒介然。始作十六观室。以延净业之士。已而辞去曰。吾年六十。当再来。即退处东湖之隐学。数年郡太守王公。勉主宝云。一新栋宇。于伽蓝神腹得愿文云。后百年当有肉身菩萨重兴此地。闻者异之。后退隐白云庵。日宣止观至不思议境。叹曰。吾道至此极矣。有不思议境则有不思议心。乃作不思议辩正。又指五章裂大纲目。寄果明因以成解行。举佛摄生全生是佛。作止观裂网指归释疑。文慧正师亡。郡请再主延庆。果符六十再来之言。尝升座说法。慈霔无尽。下座问侍者曰。吾适道何语。侍者答以所闻。师曰。吾觉身心同太虚空。殊不知语之所出也。岁忏行江浙延庆为最盛。择其徒修法华忏者。七年。行法将圆。禅观中见一大舟。众欲乘不可。唯师坐其中以行。自是辩慧泉涌超胜于昔。政和五年四月辛亥。谓门人法维曰。吾闻异香心甚适悦。谓观堂行人曰。吾当与汝辈长别。即面西坐逝。塔于崇法祖塔之东。讲三大部净名光明数十过。诵法华逾万部。与人除病却鬼救灾旱。不能毕记其验。孔老之书无不遍读。其对儒士讲说。则反质之曰。此道在孔圣如何。在诗书如何。儒士不知对。则援引委辩之曰。无乃若是乎。闻者心服而退。师在永嘉。扶宗谓曰。吾常见摩利支。韦驮于梦中求护法。他日幸于南湖忏室置其位。及师主席乃立像自师始。陈莹中尝赞师曰。严奉木叉。坚持静虑。以身为舌。说百亿事(言戒定慧皆备具也)。
法师宗正。赐号文慧。依神智学教观。深造阃域。治平初。继主南湖。大弘宗教。先是宝云祖。藏骨于育王山西北隅。后七十七载。师自南湖往礼敬。顾甃甓有毁。将遂芜没。乃饰工累石。起方坟以显其处。且复为石塔记以识其事。时谓微师此文。宝云之藏几不可考。法师思恭。湖之乌程人。赐号体真。年十九剃发。诣神智学教观。及归里时。空相废于积潦。师克志兴复。为屋三百楹。从容无求。而施者自趋。功成修长忏三载以答志愿。及老归吴山解空。建炎元年九月。别众坐逝。荼毗烟所至皆凝舍利。塔于院东南隅。弟子戒澄等四十三人。皆传道有成。分化浙水。
扶宗忠法师法嗣
法师处元。永嘉人。久参扶宗。遂继法明之席。郡侯仰其道化。任以僧正。澄清品流莫不厌服。所著辅赞记三卷。其论经体则推本法智广智源流之说。论无住本三种观法。答扶宗通相三观。其说明正学者宗之。崇宁二年。闲居东溪草堂。述义例随释六卷。初荆溪以止观文广。例为七科。名为义例。俾学者知解行之大旨。虽法智制述之多不暇为记。师因义神智为纂要。以初乘观法性德之境为真如理观。修德之境为唯识事观。师谓狂妄徒疑后学。乃决志注释以斥纂要之非。
法真咸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三世)
法师净杲。四明人。学法真为高弟。撰金刚经疏。欲讲即讲。不俟众集。有臣律师者入冥府。司名者曰。误追也。臣潜窥其籍。有云明州净杲阇黎。讲金刚般若经一百遍。既反诣师以问。师曰。但十遍耳。恐以义胜褒为百遍。
神悟谦法师法嗣
法主净梵。嘉禾人姓[竺-二+亶]。母龚氏。梦佛光满室遂有娠。及生因名佛护。十岁从胜果师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何为念佛。答曰。我欲往他方丈求挂搭去。年十八受具戒。即依超果湛师学。未久复往谒神悟。屡亲讲说大契夙心。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十余过。余文称是。受业门生殆遍吴地。信人禀戒几满城邑。尝率二十七人修法华三昧。以二十八日为期。如此三会。感普贤大士授戒羯磨。至称净梵比丘。则洪音震响如撞巨钟。三昧将圆。有二僧作礼曰。今春到石桥礼圣迹。忽见空中散华异香非常。一僧遽曰。姑苏梵法主。期忏散华至此。语毕不见。因来瞻礼。长洲令黄公彦。刻记于石云。异哉师之道力。其与北京进法师。梦释迦授戒。南岳梦四十二人加羯磨法。异世同效。师制期忏规式。二浙至今行之。尝依谶译光明。别制忏仪。与众同修。感格屡见。禅观之处众见金甲神王跪于座前。后于一处期忏。见韦天按行忏室。行人有遭其点察者。辄障起而退。夜居西院。时暑酷热众不安卧。师方披三衣坐水阁上。忽风雪飞集凉气逼人。旦谓众曰。夏行冬令众皆叹仰。知为神龙翊卫变热为凉也。元符中梦黄衣请至冥府。王者迎就座。令吏检祥霭簿云。净梵比丘。屡经多劫长讲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送还。政和中太守应公婢。为崇所娆歌笑不休。请师施戒即刻神定。葛氏请师为亡夫施戒。即见夫恭敬于师绕座三匝称已得解脱。宣和初。郡守贾公。敬师高行。补为管内法主。建炎元年十月坐亡。阇维得舍利甚多。藏塔于横塘般若。
法师择瑛严之。桐江俞氏。母梦二日贯怀。后二岁散二男。俱出家。皆试经得度。长名子钦。受业钱唐净住。次即师也。入道于杭之寿宁。熙宁中参神悟于施水宝阁。深悟止观之道。阅不二门金錍。不寝者数月。以所得白师。神悟曰。法华妙旨归乎自心。宜善护持勿自轻也。当湖鲁氏。于德藏创一院。以迎师大开法施。久之遨游杭秀苏湖间。元符二年春。于杭祥符示疾。俄旧身凭几。西向讽弥陀经。卷终而逝。尝述净土修证仪。其赞有阿弥陀佛真金色之偈。至今人皆诵之。又辩西方此土二种观门之相。以劝专修净业者(文见净土本传)。
行人宗利。会稽高氏。七岁受业于天华。既具戒。往姑苏依神悟。即入普贤忏室。要期三载。忽梦亡母谢曰。蒙汝忏功已获生处。又见普贤从空过前。忏毕复往灵芝谒大智律师。增受戒法。梦大智在座呼宗利名。口吐白珠令吞之。又于静定中神游净土见宝池莲华宝林境界。寻诣新城碧沼。
专修念佛三昧。经历十年。复游天台雁荡天封。皆建净土道场晚归受业天华。建无量寿佛阁接待云水。政和元年天旱。诣日铸山帝舜祠祈雨。感龙王现金色身。甘雨沾足。建炎末入道味山。题所居曰一相庵。会稽道俗请师主系念。至第三夜。绘像顶珠忽放光明大如箕。预会者益坚固。绍兴十四年正月晦。告弟子曰。佛来也。吾将归安养矣。书颂为别曰。吾年九十头已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端坐即逝。是日近山人见异僧满山谷。莫知所从来。瘗全身于庵居之后。
法师思照。钱唐阳氏。十四岁从净住从雅。听法华方等于南屏。复往东掖参神悟。大有契入。既而刺血书法华七轴。专修念佛三昧。筑小庵曰德云。后连小门。为观落日之所。刻三圣像。每夜过午即起念佛。月二十三日。率道俗系念终其身。三十年。一旦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也。请僧七日以助念佛。屈指作印奄从坐化。时宣和元年春也。阇维之际。顶骨牙齿。皆莹明如玉石。师于净土七经一字一礼。华严。首楞严。金光明。无量寿。普贤行法。遗教。梵网。无量义。略教诚。四分戒本。皆然。唯法华十过。总得二百七十卷。诵法华千部。无量寿佛经五藏。阿弥陀经十藏云。
慈辩谏法师法嗣
法师择卿。天台人。天资聪敏博学强记。受教于上竺慈辩。尝曰。四明旨意吾已得之。唯起教观信之未及。然不敢不信也。初主车溪寿圣(车溪属三州四县。东为秀州崇德县。唐时名青镇。古塔。元祐二年。初建寿圣院。请师开山。高宗朝改广福)未尝屈节豪贵。聚徒三百施者自至。年三十后。即废卷禅坐。晚居车溪。每遇讲演。但令侍者日供讲帙。辩说如流听者说服。慧解昙应领徒三十人至车溪值说无量义经。闻举难云。妙乐有云。能生一实法华异名。所生无量为法华序。不知能生一实是隔偏之圆即偏之圆。所生无量是同体之权异体之权。应语同行曰。此师言有典刑。足堪问道。即求依止。有不循规者。悦众以闻。询其名则指言朋观二师。师曰。此二人教门大才也弗之问。尝夜坐方丈。闻廊庑有天乐声遣人迹之。声出朋师房。师附壁隙窥之。见朋观数辈于灯前戏。举手作无声乐。师益异之。平时喜茶。临终之顷谓门人曰。晨钟鸣即来报。至时啜茶一瓯。书偈而化。时大观二年仲冬也。塔于院南芙蓉蒲。
法师齐玉(以避时讳暂改齐璧)霅川人。尚书莫公支子也。法号慧觉。早亲释学。日记数千言。始参祥符神智。后依慧辩。一日赴僧次逊辞之。或问其故。答曰诚不欲五千之利而丧一日之功。慈辩得通相三观之旨。秘不肯说。而屡扣不已。乃于密室跪炉以授。初出居苕溪宝藏。每于岁终大兴净业之社。迁横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众曰。我辈未念佛时。心随尘境作诸不善。犯一吉罗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况犯篇聚重罪乎(五篇七聚)今若念佛则可一念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况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当度脱以报重恩。今若破戒坠陷。则父母岂不失望。大众闻之无不倾诚忏悔举身自扑至损额失声者(此虽劝修尊行。正用扶律谈常为被末代之意)宣和六年。迁居上竺。先是慈辩之去。继之者或不振。学徒谋曰。得玉公乃兴。郡守翁彦国闻之乃具礼以迎。讲道敷化不异慈辩。尝中夜顶像行道。一僧失规责之曰。汝无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虽不肖。骂为畜生有瑫三宝。自是三年对佛悔过。岁大旱井竭。师运心密祷。梦水出西坡。旦掘之清流涌出。因名梦泉。建炎元年秋。谓首座修慧曰。吾床前多宝塔现。慧曰。和上流通法华之瑞证也。师曰。所愿见阿弥陀佛耳。即集众念佛。顷之举首加敬曰。佛已来接也。端坐合掌而化。葬于山西草堂之侧。谥妙辩。塔曰慧寂。门弟传教者。密印大师。修慧等二十人。所著普贤行法经疏。及自释疏。祖源记。无量义经疏。杂珠记(释孤山所造疏)安般守意法门。尊胜忏法。
法师蕴慈。四明慈溪人。赐号圆觉。初依寿安弼师。既而复谒慈辩。其学大成。时门下十高弟。师为说法第一。初居西湖菩提。迁会稽圆通。崇宁初。能仁虚席。以师为请。有文首座能行人。各然二指祷佛冥被。师既至。一众说服。智因暑热。讲散偃息卧榻。适首座至白曰。此山师席。讲退之顷不入忏室则居禅堂。未有高枕自安者。师愧谢曰。敢不承教。自此祈寒盛暑不敢少懈。每当如厕则沐浴更衣。虽行道遇雪必手掬以为净。著十类说权实指迷。世行其文。
法师如靖。赐号普明。早入慈辩室。杭人有以私憾害其兄者。后深知悔以闻一律师答之曰。杀人偿命何足为问。其人即投西湖而死。欲偿兄命免为后怨。既不见鬼反悔投水。因众人入雷峰受戒。鬼随以入。闻戒师说人造罪许忏悔。其鬼乃怒律师。蚤知可悔必不投水。日夜随律师索命。语以修荐。百方皆辞。久而言曰。为我请靖佛子。施大乘戒则可脱。及为授戒法。乃见形致谢而去。后主觉悟学徒云拥。唯一室空闭。云有恶鬼居之。师中夜入室坐禅忽闻哮吼。见一人头飞走地上俄化为人。师谓之曰。汝何得扰人。鬼曰。凡出见人本欲求度。人见自畏非扰之也。师乃为说法授戒语之曰。汝可入吾袖。鬼即如教。觉重甚。携至林中放之。化成天人。殷勤谢师。飞空而没。建炎二年迁上竺。初是有为鸣童卦者。或以上竺住持为问。童云。待问土地。良久曰。今早。天符已下请靖法师矣。阅月而师至。三年十一月。金虏破杭。师预感梦。知此山厄运不可免。语其徒令避去。及虏至。或谓可以礼迓。即声钟集众。虏疑其将抗已。放兵大掠。火其屋而去。
述曰。靖师之德。可以脱索命之鬼。可以度空室之崇。可以感上竺之符。而不能却兀术之寇止上竺之焚。盖当群生同分业感兵厄火灾。所不得而幸免也。
法师应如。婺之浦江胡氏。默记多闻。尤善持论。来学上竺。慈辩深器之。尝往灵山访同志。出六能义反覆辨诘。彼义堕负。师即揭竿系帛。谓之曰。西竺破敌则竖胜幡。道场降魔亦表胜相。今法战既胜当揭一竿。人畏其烈目之虎子。初慈辩得南屏通相三观之旨秘不授人。玉慧觉祈请尤力许。中夜为密说师知之。陟梯揭瓦伏身窃听。飞雪翻空背若被铠。旦白慈辩曰。我于通相三观若有冥授。即录其言以示一众。慈辩怒曰。应如盗法。绍圣初。主越之圆通。尝因讲散谓侍者曰。今日东风吹。教法过浙西去。使眼中有耳者得以有闻。师三十岁便亡卷。每临座侍者供讲帙以俟。绍兴三年迁上竺。兀术焚荡之余。唯存藏室。有劝化人营建者。师曰。我但流通大法耳。他日自有修造者至。及师亡。普觉惟日。果以继席兴土木事。五年九月。车驾幸大士殿。师奏对如流。上喜赐万岁香山以供大士。师不尚著述。尝以偈示人曰。吾传智者一性之宗。三千实相妙空假中。一念法界生佛体同。凡圣一如善恶理融。毗卢身土湛若虚空。达斯旨者法法圆通。左之右之受用无穷。山家称如虎者三人。神照本如四明道如及师也。一夕别大众归寝而终。塔于寺西北隅。嗣法崇先怀志。白莲慧仙。皆足世其业。师有教义。名指难集。
法师宗敏。秀当湖鲁氏名族也。赐号法云。年十五具戒。遍参讲席。如超果照广化明南屏玩无不历事。后入慈辩室顿有发明。辩谋首座非其才。乃请与之抗论。座为之屈。绍圣初主杭之菩提。元符中迁孤山。枢密蒋之奇。时来谒问楞严大旨。为谈心要之妙。之奇言下有契。敬以师礼。久之退处报恩六一泉之上(报恩勤师。与欧阳公为诗友。东坡名其泉为六一)宴坐三十年。世高其风。兀术陷杭寺为煨烬。乃还止当湖庵居。绍圣七年冬示寂。命以衣盂修报恩塔。即山椒而葬焉。后十八年。有司以其地为延祥观。迁其塔于山北鸟窠之侧。弟子慧静。取全身阇维之。视容貌如其生。薪尽火灭。收舍利百粒如菽。
僧统义天。王氏高丽国文宗仁孝王第四子。辞荣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国问道。至四明郡以明智慧照馆接之。义天上表。乞传贤首教。敕两街。举可授法者。以东京觉严诚禅师对。诚举钱唐慧因净源以自代。乃敕主客杨杰送至慧因受法。诸刹迎饯如行人礼。初至京师。朝毕敕礼部苏轼馆伴。谒圆照宗本禅师示以宗旨。至金山佛印坐纳其礼。杨杰惊问印。曰义天异域僧耳。若屈狥俗。诸方先失一只眼。何以示华夏师法乎。朝廷闻之以为知体。至慧因持华严疏钞咨决所疑。阅岁而毕。于是华严一宗。文义逸而复传。及见天竺慈辩。请问天台教观之道。后游佛陇礼智者塔。为之誓曰。已传慈辩教观归国敷扬。愿赐冥护。见灵芝大智为说戒法。请传所著文既还国乃建刹号天台。奉慈辩所传教文。立其像为初祖。岁遣使通音问。及施金书华严三译于慧因。建阁藏之(今俗称高丽寺)见飞山别传议为跋曰。甚矣。古禅之与今禅名实相辽也。古之所谓禅者。藉教入禅者也。今之所以禅者。离教说禅者也。离教者。执其名而遗其实。藉教者。因其诠而得其旨。救今人矫诈之敞。复古圣精纯之道。珠公论辩斯其至焉。近者辽国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与焚弃。而比世中国禅宗章句多涉异端。此所以海东人师疑华夏为无人。今见飞山高议。乃知有护法开士。百世之下住持末法者。岂不赖珠公力乎(戒珠。作别传议。于禅教之际深有发明。寿九十三。葬骨飞山)。
述曰。昉师辨祖谓。智炬撰宝林传诡说百端。如达磨只履西归立雪断臂等。事与南山续高僧传多不同(云云)。世又谓坛经谈性不异吾宗。而于念佛求往西方。有以贬斥。义天言辽国焚弃二书者。盖以此也。
南屏文法师法嗣
法师仲闵。三衢人。受业祥符。来依南屏文师。以雄辩见称义虎。政和初。还乡主浮石。学者骤至。尝放言曰。吾座下不五百众不讲大部故一生唯讲光明观音。顺寂之日。集众升堂。登师子座趺足而坐。忽见银台自西至。师曰。吾平生解第一义。誓取金台。今乃若此。瞑目而化。所著宪章集五卷。其自序曰。释氏子有所述。必求公卿。为之序其首。跋其尾驾其说俾行于世。且衣冠之士。岂知吾之是。识吾之非。傥是而无序。天能丧乎哉。或非而有序。人能驾乎哉。
超果贤法师法嗣
法师彦伦。学超果贤师为有成。大观元年主仙潭。撰教义名精微集四卷。赐号妙慧。又撰金刚经疏二卷。法师蕴齐。钱唐周氏。号清辩。幼岁试经得度。传教观于法明会贤师。尝患疫疾百药不治。遂力课观音尊号。梦一妇人以凿开其胸易其心手扪摩之。患即愈畴昔所览靡不通记。走笔成章率归典雅。咸谓辩才之证。主钱唐道林。常熟上方。姑苏东灵。钱唐南屏。姑苏广化。三衢浮石。政和复归上方。闲居于方丈。述顶山记。释天台戒疏凡三卷。建炎四年正月。集众诵弥陀经。称佛号毕即刻而化。塔舍利于上方。门人法清及景德法云克传其道。云编翻译名义七卷。大为梵学检讨之助。类亦附以教义云。
景云其法师法嗣(浮石下第三世)
法师居式。金华人。嗣景云住景德撰圆觉疏四卷(此卷三十七人本纪遗失十七人)。
佛祖统纪卷第十四(终)
佛祖统纪卷第十五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五
明智立法师法嗣(广智下第四世)
·澄照觉先法师
·慧照法邻法师
·圆澄智谦法师
·四明法维法师(明智惠)
·定慧介然法师
·待制晁说之
·谏议忠肃公陈瓘
草堂元法师法嗣
·息庵道渊法师
安国惠法师法嗣(神照下第四世)
·智涌了然法师
·真教智仙法师
·白莲梵章首座
白莲卿法师法嗣
·天台净侁法师
北禅梵法主法嗣
·北禅惠深法师
·飞英智忱法师
·顶山子文法师
·通照慧明法师
·超果惠道法师
德藏瑛法师法嗣
·北关思净法师
寿安弼法师法嗣
·教藏有全法师
车溪卿法师法嗣(南屏下第四世)
·竹庵可观法师
·牧庵有朋法师
·祥符道忻法师
慧觉玉法师法嗣
·清修法久法师
·澄觉神焕法师
·假名如湛法师
·密印修慧法师(慧觉传)
·慧解昙应法师(车溪传)
·慧照道伦法师
·北禅法荣法师
·北禅文俊法师
·圆觉净圭法师
圆觉慈法师法嗣
·法照中皎法师
·神慧敏齐法师
·能仁文首座
·能仁能行人
普明靖法师法嗣
·圆通思梵法师
·普圆善期法师
天竺如法师法嗣
·崇先怀志法师
·宣秘慧仙法师
·音圆普证法师
·法灯道遵法师
·余姚行澄法师
法云敏法师法嗣
·枢密蒋之奇
佛智云法师法嗣
·法照净通法师
佛照坚法师法嗣
·神辩觉宁法师
·等慈慧序法师
梵慈普法师法嗣
·圆照梵光法师
·东灵智钦法主
宪章闵法师法嗣
·余庆道存法师
清辩斋法师法嗣
·景德法云法师
·上方法清法师(清辩传)
明智立法师法嗣
法师觉先。四明之慈溪陈氏。号澄照。七岁受经一读成诵。初禀教于明智。既得其传。复请益于慈辩清辩。所诣益深。靖康初主奉化之宝林。会奉旱邑请讲金光明。终卷而雨三日。因勉邑人建光明幢。诵经万部为邑境之护。迁主延庆大弘宗教。久之复归宝林。筑室曰妙莲。复诵满万部。持净土佛号。四十八藏。摘经疏名言以资观行。目曰心要。绍兴十六年正月十四日。说法安坐而逝。塔于寝室之侧。他日有夜闻诵经声。迹所自出塔中。后月堂居南湖。谓师于延庆有传持之功。而塔在草莽。乃令迁之祖垄。及开土见栓索不朽。骨若青铜(栓山圆反木丁)。
法师法邻。赐号慧照。早为明智高第。屡居座端。道业词章众所推服。高丽义天至。首入南湖。师明智而友慧照。请跋所受教乘归国。师援笔立成。有古史风。义天嘉叹不已(文见名文光教志)郡命主三学。讲演之盛亚于南湖。尝谓门人曰。余尝劝人以二戒。三十已前未可念阿弥陀。七十已后不得持消灾咒。谓少不知进。老不知止也。时人然之。
法师智谦。赐号圆澄。学于明智。绍兴庚辰主宝云。每念宝云为四明传道师。自迁骨乌石。其迹寖晦。乃力搜访。得正法师所撰石塔记。重刻于乌石庵。又于寺辟堂。设像表示后世。
法师介然。四明鄞人。受业福泉山之延寿。明智居南湖。从其学遂悟境观之旨。元丰初。专修净业三载。期满谓同修慧观仲章宗悦曰。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乃然三指。誓建十六观堂。中设西方三圣殿。环以池莲。功成复然三指以报佛恩。于是修观之士。有所依托焉。
建炎四年正月七日。金虏犯明州。寺众奔散师独不去。虏奄至诃之曰。不畏死耶。师曰。贫道一生愿力建此观堂。今老矣。不忍舍去以求生也虏酋义之谓曰。为我归北地。作观堂似此规制。遂逼师以行。后人悲思。乃以去日为之忌(相传。正月五日。若依本朝通鉴。则云七日)而尊之曰定慧尊者。立像陪位于观室之隅(志磐受业福泉。定慧是草堂一派。极有高行。去志磐为五世)。
晁说之。字以道。自号景迂。官至待制。文元公迥四世孙也。监明州船场。常往南湖访明智。闻三千境观之说。欣然愿学通其旨。晚年日诵法华。自号天台教僧。或曰洧上老法华。明智没为撰碑而论之。时称高作(碑见名文光教志)。
陈瓘。字莹中。南剑人。自号了翁。幼登甲科官至正言。亲亡之日。庐墓三年。天降甘露。有芝草生于冢上。尝留意禅宗颇有省发。观华严了法界之旨。因上疏论宰相章惇。谪四明。日与明智会。因问天台宗旨。明智举止观不思议境。示以性夺修成无作行之义。公曰。乃知此宗性本现成。又问。现前色身如何观察。明智曰。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公曰。世人言。其死如归。不知如归。乃失家者。自是深达境智之妙。作三千有门颂以示明智。智可之(文见名文光教志)晚年刻意西归。为明智作观堂净土院记。发挥寂光净土之旨。宗门韪其说(石刻南湖观堂)公既贬。诸子皆白衣未尝怀不满意。宣和六年冬。无疾别家人而逝。绍兴中。赠谏议大夫。谥忠肃。
述曰。智者之为道也。广大悉备。为其徒者。自尊信之。未足以信于人。惟名儒士夫信而学焉。则其道斯为可信也。智者之世。有徐陵柳顾言。荆溪之世。有梁肃李华。慈云之时。有王文穆马亮。明智之时。有晁以道陈莹中。是数君子。不特知道。又能立言以赞之。智者之道。于是愈有光焉。
草堂元法师法嗣
法师道渊。永嘉人。自号息庵。久依扶宗深达观道。居西湖永明讲授有法。尝谓修性离合之旨。指要虽示其妙。后人或戒异说师收束诸文立为二义。一者约修三性三。与修性对论三以明离合。二者约修九性九。与修性对论三以明离合。初修三性三者。如不二门。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又云。一念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又金錍云。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亦遍。此皆性三修三六法明离合也。言修性对论三者。以修为能对。性为所对。如不二门云。为对性明修。故合为二。则修二性一。三法明合也。次义言修九者。如不二门云。是则修虽具九则法身般若解脱各各具三。此乃修中自论九法以明离也。然法身中三。虽本属性。指要判云。虽兼性三咸为所发。故皆属修。言性九者。如光明句释金鼓。具有圆空鸣三法。即是一境三谛。又于圆空鸣中各各自具姝大等三。遂有九法既得鼓体。性德中论未涉起修。此则就性中自论九法。以明离也。修性对论九者。如涅槃疏明。体宗用各有三义。体有礼底达。宗有本要助。用有本当自在。此约修六性三以明离也(云云)。师示寂当盛暑。停龛旬日体色不变。白乳流涌香若莲华。人取乳可涂面。将葬路经一庵。绋断不进。异香彻庵中。易绋重不能举。庵主旧有微憾。乃悔谢曰。曾有小犯故蒙见诫。乃随众舁之遂行。葬及三年。忽大风折木坏其塔。满龛舍利。若天彰其德云。
安国惠法师法嗣(神照下第四世)
法师了然。临海薛氏。母祷山兵寺石像前。梦至佛殿见僧持莲华令食之。且曰。汝生子当出家。后十三月而孕。四岁母念出家。则谁当为嗣。梦神人叱之曰。何爽前嘱。遂诺之。十六具戒。从安国学教观。慧解骤发。尝梦坐盘石泛大海。望大士坐山上竹林间。师曰。平生持尊号今得见之。遂正立说百偈以赞。觉忆其半。自是顿发辨才。侍安国迁白莲。未几去谒明智。智问华严十法界。大论三世间。法华十如是。三处文义。共成三千。荆溪何云指的妙境出自法华。师曰。华严大论。是死法门。法华十如是。是活法门。智首肯之。时晁说之。尝谒明智。因与师论此道。待之如同学。四明讲者道如。辞气毅然时号如虎。与师难问必为之屈。明智举主广严。师曰。吾不当负所得。卒为安国嗣。六年迁白莲。居山二十四年。学者常五六百人。绍兴戊午。宁海建大会请师说法。有使者持牒来曰。兜率天请师说法。师曰。此间法会未散。使曰。符不可缓当先。其次者即毁师名而去。绍兴辛酉五月。梦两龙戏空中。一化为神人。袖出书曰。师七日当行。师唯唯。既寤集众说法。复大书曰。因念佛力得归极乐。凡在吾徒宜当力学。即沐浴更衣。与众同诵阿弥陀经。至西方世界而逝。能仁行人。闻天乐音。祥光属天。众谓师报居净土。而先赴兜率之请也。八月葬东冈。锡号智涌。郡祈雨于玉溪。众苦路险。师咒龙使移之。是夜风雨大作。旦见潭在所指夷坦处。述宗圆记五卷。释南岳止观枢要二卷。释十不二门。虎溪集八卷。
法师智仙。仙居李氏。号真教。幼不乐世俗。常曰。世间荣富何能免我一生清志耶。遂服方袍。游学至天竺。得观道于明义首座。还乡依白莲惠师听止观大有发明。久之章嗣其席。常时系念唯在净土。或曰。法华三昧。一土一切土。一身一切身。一佛一切佛。何不依止观修法华三昧而为往生之因。师曰。荆溪云。分别功德品中。直观此土四土具足。故此佛身即三佛身。此大众即一切众。以惑未断故。安乐行是同居净土行之气分故不离同居秽见同居净。问者曰。同居类多何必极乐。师曰。教说多故。宿缘厚故。令专注故。是摄生故。师当结制稍觉微恙。乃诣辞郡县。还寺杜门绝客。众请用医。令厚赆谢去之。即易床西向。设弥陀像。请行人讽经。终卷而化。时能仁闻念佛声沸天仙乐盈耳。塔于院东北隅。
首座梵章。学惠法师悉通其旨。屡居白莲座端。讲唱有法学者宗尚。谦抑不肯出世人高其风。著圆觉经疏一卷。时称简正。
北禅梵法主法嗣
法师惠深。幼遍历讲席。及见北禅洞悟观道。后法王归寂。师继踵行化。当建炎兵毁之余。极力土木卒还旧制。领徒说法未尝一日以事废。将建大殿。众勉见巨室。师曰。若使出门干施主。不如闭户祷诸天。精意所感施者自至。师正席二十九年。有僧善居。为知事亦如之。清俭勤力辅赞有理。人或与钱。即腰缠手捥。自携以归。虑费脚金损施福也。
德藏瑛法师法嗣
法师思净。钱唐喻氏。受法华于瑛师。既悟厥旨。复深研净土之观。专志念佛日课观经大观初。于郡城北关创精舍。扁曰妙行。领徒乞食。期饭僧百万。不二十年竟逾八倍。建十莲华藏。规制巧妙。为天下轮藏之冠。尤精画佛。每运笔先于静室念佛观想。一日画丈六像。见佛光良久。众皆瞻礼。师于是时顿悟笔法之妙。于是人间咸称为喻弥陀。尝于西湖北山凿石作弥勒像露半躯于严。识者以为深谷为陵之日。必有继成全身如三生石像者。宣和初。盗起清溪犯钱唐。师告渠魁。愿以身代一城人命。贼义之。妖锋为戢。绍兴庚申冬。端坐想佛七日不废。忽起然香供佛归座趺坐而化。旬日顶上温暖面体红润。见者谓其犹生葬于法堂之右。
车溪卿法师法嗣(南屏下第四世)
法师可观。字宜翁。华亭戚氏。年十六具戒。依南屏精微。师闻车溪声振江浙。负笈从之。一日闻举唱曰。般若寂寥。忽有悟入。如服一杯降气汤。玉慧觉有横山命。师偕行读指要。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叹曰。语言文字皆糠秕耳。建炎初主嘉禾寿圣。迁当湖德藏。居阅世堂。为楞严补注。以祥符延闪两载。以疾反当湖南林。一室萧然人不堪之。则曰。松风山月。此我无尽衣钵也。乾道七年。丞相魏杞出镇姑苏。请主北禅。入门适当九日。指座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魏公击节不已。及得所遗法语谢曰。当日卷卷斯道。不敢孤负竹庵。淳熙七年。皇子魏王牧四明(讳恺谥惠宪王孝宗次子)用月堂遗书之荐。请主延庆。时已八十九岁。抵行在所而闻王薨师在天竺受请曰。王旨如生。岂当有辞。遂行至南湖众见行李寂寂莫不叹服。不二载复归当湖竹庵。九年二月十九无疾而逝。寿九十一。荼毗舌根不坏舍利莫知其算。塔德藏之观堂。师五住当湖。皆退隐于竹庵。因以为目。杲大慧自径山行化。来访当湖对语终日。敬之曰教海老龙也。师见斋房安像即诫之曰。汝起居无礼说无益语。少时焚香之敬。不补终日媟嫚之罪也。著楞严说题集解。补注共四卷。兰盆补注二卷。金刚通论事说各一卷。圆觉手鉴。竹庵录各一卷。山家义苑二卷。
法师有朋。金华人。自号牧庵。一家教文背诵几半。初学于慈圆觉。复往谒车溪。昼夜扣请尽得其道。主仙谭讲止观。天衣持师分卫至境(梵语分卫此云乞食)入寺就听。至破法遍。横破九种禅那。皆非圆顿行人入道之门。持竦然曰。我所未闻之说也设礼而去。湖人薛氏妇早丧不得脱。其家斋千僧诵金刚般若请师演说经旨。妇凭语曰。谢翁婆一卷经今得解脱。翁问千僧同诵。何言一卷。答曰。朋法师所诵者。盖师诵时不接世语。兼解义为胜也。徙能仁。讲道日盛。晚主延庆。初升座叙谢云。有朋自远方来。闻者莫不心悦。于方丈扁一室。曰六经堂。中设一几。而初无文字。士夫怪其诞。众至寺欲屈之。师令侍者先语之曰。诸贤欲何相见。若宾礼则对坐商略。若请益则侍立发问。若索难则容先伸三问。咸曰。乞从宾礼。及对语援引不已。乃知六经在胸中也。每临讲不预观文。尝曰。我七番讲止观。于正修中未尝道著一字。又曰。大部中欲作一难。如片纸大亦不成。所谓文字性离皆解脱也。故今教苑略无义目。唯十不二门口义。才露一班耳。或问十境十乘方成观法。荆溪何云不待观境方名修观。师曰。向伊道。摄事成理了也。又问。圆顿教中为立阴否。师高声一喝云。阴入重担常自现前。何更问立不立。一日讲调御丈夫。数士人至。师曰。若在儒教论丈夫事。如忠臣事君不顾身。勇士赴难不畏死。立天下之大事。成百世之显名。不为声色名利之所惑溺。皆名丈夫。若在吾教。则一心三观为舟杭。六时五悔为橹桌。降伏诸魔制外道。不为分段变易生死之所笼槛者。方名丈夫耳。士人为之畏服。师御众厉而简。左右或欲师白堂整众者。师曰。我所以不数数告众者是有意也。不见道频雷天失威。乾道四年十二月三日。坐青玉轩。请行人讽观经。至真法身观集大众念佛。留偈坐亡。葬于崇法之祖塔。禀法者。显庵法昌月溪法辉等甚众。师自恃强记不畜科策。尝谓同学竹庵曰。天下秖一个半座主。老兄秖半个。问何为半个。师曰。不合多几个纸策也。在仙潭日。竹庵来访。为上讲师读大科竟即收帙曰。宗师在座不敢文文。其对尊宿之礼。尚谦若此。
慧觉玉法师法嗣
法师法久。余姚邵氏。受业龙泉。十五试莲经中选得度。初依智涌于广严。后去从慧觉。赴天竺。师随往。旦夜为学卒成其业。大慧居径山。往咨心要。尝令师举境观之旨。必击节叹赏。有王侍御女早丧。每附语令请高僧诵法华。大慧令师往方升座演经。侍御忽有感悟。夜中亡女梦于父曰。承法师讲经力已得生处。侍御因作一乘感应记。大慧一日谓师曰。教苑人稀宜勉力弘传以光祖道。师遂归。既而慈溪罗氏。以圆湛庵延之。学者四集共仰师法。绍兴十三年。郡命居清修。泉清石洁人境俱胜。常患后生单寮多弊。乃辟众堂作连床蒲褥如禅林之规。以身率先众莫敢怠。说法机辩有大慧之风。有不能领者。谓师谈禅于教苑。寺左曰师子岩。创一堂名无畏。日住其中诵法华楞严七经。十九年不辍。一日忽告众。无疾而化。塔于寺西。雪溪晞颜为撰铭。门人妙云继主其席。
法师神焕。湖之安吉人。早学慧觉时称出类。绍兴中主思溪觉悟。自昔教门诸师立义未尽者。悉辨论之得百篇。世号焕百章。尝论诸天位次不正。乃考寻藏典。撰为天传。其序云。案百录。安功德天座在佛左。道场若宽。更安大辩及四天王在右。则知世人。或十二。或十六。或十八。皆准鬼神品。增减无拘也。今欲定尊卑亦良为难。如鬼子母罗刹也。岂当与大梵同列。有女名功德。男名散脂。今以功德居上。梵释次之。后列散脂鬼母。岂非失序。因检讨大藏作诸天传。随位释之。盖天有主客。有男女。有本迹。有显晦。大梵为三界主。帝释为忉利主。四王为八部主。若功德大辩。但客寄耳。功德寄北天。大辩寄山泽。初无主领。兹所谓主客也。功德大辩树神地神鬼母并女质。余则男身。所谓男女也。金刚密迹五百徒党。皆大菩萨本也。现居神像迹也。所谓本迹也。大辩对佛宣扬正法。虽位处密寄身示女质。而言行则显。或但作影响不事敷扬。纵权有统王现丈夫形。而言行则晦。所谓显晦也。知此四端可与言天矣。竹庵见之曰。大略数百字。囊括殆尽(天传未见其本。志磐尝撰诸天礼赞文。正用焕师立说。详见法门光显志)尝著圆觉疏二卷。安乐记一卷。
法师如湛。永嘉焦氏。母梦宝塔而生。幼年试经得度。首谒东灵钦师及普慈晖师。所学未就。乃与杨尖渊空相融之车溪依卿师。时众已多无所容。唯小室如斗不以为隘。剧暑埋大瓮实以塞泉。与四友背瓮环坐。以挹其爽。如此数载。众戏目为五瘟堂。后参慧觉于横山。昼夜潜心尽得教观之妙。初主车溪寿圣。讲余课法华一部。佛号二万声。有求为知事者。以非器不见用。憾之夜怀刃入室。则见官客满座。次夜复入。则昏暗失路。又一夕往得入室。见十数人皆同师形。其人愧恐而遁。平时少睡。夏月坐草莽中口诵法华。袒身施蚊。门人谓。师年高宜息苦行。师曰。[(罩-卓+(一/水))*羽]。飞之类。安得妙乘。所冀啖我血闻我经。以此为缘耳。后人因表其处为喂蚊台。晚岁谢事。闲居小庵日薰净业。绍兴庚申七月。端坐念佛结印而逝。阇维得五色舍利。著净业记释观经疏。护国记释光明疏。又述金刚会解假名集。建炎初。述声闻会异。其末题云匈奴去杭入秀。兵火沿塘。劫掠蜂起。命在不测。聊书此为记时事。人以为与章安当寇盗纵横而著涅槃玄义。其事相类。
述曰。法智之记观经光明也。当时同宗之辈亲炙之徒。如孤山净觉饰辞抗辨。卒莫能胜。谓之阳挤阴助。犹可为说。至于假名以天资之高德业之美为四明四世孙。当教观中兴后。不思光赞乃祖之功。而反事笔削忍为净业护国之记。白昼操戈。背宗破祖。自堕山外之侣。可悲也夫。
圆觉慈法师法嗣
法师中皎。四明之慈溪张氏。赐号法照。母梦月堕怀而生。受业永明。初依南湖明智。未几去谒圆觉于天竺。久之尽得法奥。靖康初。能仁虚席。郡太守刘光。嘱智涌举所知。以师应命。圆音一演学徒四集。以粥饭不给。辟海田为二十顷。香积乃裕。绍兴乙卯夏旱。郡守以龙湫昔受智者戒。遣僚属屈师临湫施以戒法。即日雨洽。以年老退处藏密庵。绍兴乙丑。沐浴易新衣。书偈别众。正坐西向而化。
行人能师。嘉禾人。少学能仁。入忏室四十载。六时行道虽病不废。唯不食数日其病自愈。行人之名遂闻江浙。年既老读文如初学。草庵戏之曰。未忘筌耶。师曰筌何所忘。庵大惭。尝暑中晒衣。叹曰。慷慨丈夫反同臧获。于是散去余长。唯留一弊絮袍。夏则束梁相间。夏日入林施蚊。一日逢二虎以身就之。虎俯首而去。山神兴供一方。常与交接。香积有乏。知事来告。则力拒之。明旦施自至。皆曰。昨夜行人巡门相报。始知山神荷师以往圆觉有能仁之命。师与文首座。然指以请。及其至昼夜请益大有开悟。
普明靖法师法嗣
法师思梵。杭之临平湛氏。赐号圆通。依净社普明学教观尽通其旨。久之擢居座首。普明迁觉悟。师与偕行。及再迁上竺。谓师曰。觉悟之席无以易子。行道十年大振法道。后退处西山归云庵。杜门著书。尝以经疏语录。商确禅教之旨。名曰会宗。侍郎晁公武。一见契心。为之序曰。予闻世父景迂先生之言曰(晁说之号景迂)浙江东西有天台之学。通其说者无禅教之病。可以为人天眼目。小子识之。自予闻此三终星矣。今见会宗之所述。其有合于世父景迂之言乎。师平生以戒法力。梦寐尝与圣贤接。凡禬禳灾凶。驱逐妖厉。一为说戒无不通感。乾道四年五月。有星者谓师曰。六月之望师其亡乎。师笑曰。造物焉能制我耶。汝谓六月亡。我且八月往。至期沐浴更衣趺坐龛中。召众诵佛瞑目而化。塔于方丈之室。
梵慈普法师法嗣
法师梵光。四明鄞之阳氏。赐号圆照。母梦异僧入其室。十二月乃生。异香盈室。十六具戒。始学律于湖心通照。复习教于南湖神智。慨然游方裴回西浙。乃之白牛见海慧普师。闻讲法华寿量品。广谈三身。言下大悟。将还乡。海慧抚其背曰。汝必大振法智之席。及归郡守王资深命主广寿。政和四年春。太守吕淙以南湖请。时广寿之众。愿从者百二十人。自是南湖众及五百。法智之世未若是之盛也。宣和四年大旱。郡请讲云雨经。依法结坛缁素毕集。披轴则云兴。下席而雨注。靖康初。高丽贡使。及境来谒云。国王问讯法师。翘仰道德无从瞻礼。谨遣使献法衣一袭。及本国晓法师。所著华严疏论二百卷。建炎三年以老谢去。寓奉化之福圣。南湖自罹兵毁积年未复。郡守仇愈。谓非师不能振。遂迎师再还。群僚毕集。伫闻讲演。仇公临筵赞之曰。微言发覆吾生何幸。绍兴十二年。举门人道琛自代。遂退处于择阳。与漕使陆置邻居。往来结方外友。明年春与陆君辞曰。老病既久将以后事托延庆。乃舟行至南湖。沐浴更衣。集众讽观经。书遗训。付悟真义诚。讽安乐行。至深入禅定见十方佛寂然而逝。时十三年二月八日也。寿八十。葬崇法之祖塔。师天资朴素。待贵贱以均礼。或问其故则曰。吾法以平等为心。不轻为行。昌国戴氏。为鬼物所扰。请师诵咒。及门而崇灭。其在福圣。道俗请增戒法。有邬氏子附语曰。吾汝之先也。久处幽冥。闻人间光法师为众施戒。此日冥中异类多得解脱。故吾得以暂归法主智钦。姑苏常熟人。才辩超卓举世知敬。主东灵聚徒至五百。行梵慈之道不少异。恪勤讲忏日未尝怠。时人尊称法主。以比北禅梵云。
清辩齐法师法嗣
法师法云。受业姑苏景德。赐号普润。学教观于清辩为得旨。绍兴十三年。撰翻译名义七卷。以释藏典之梵语。援引疏记有所论辩甚为学者之益咸泽山嘉其作。为赞化刻梓云。
佛祖统纪卷第十五(终)
佛祖统纪卷第十六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六
息庵渊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五世)
·净社处廉法师
·圆辩道琛法师
智涌然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五世)
·觉云智连法师
·泽山与咸法师
·赤城中益法师
·白莲智圆法师
·山堂元性法师
·白莲妙璘法师
·白莲清悟法师
·白莲子侔法师
·虚堂本空法师
真教仙法师法嗣
·证悟圆智法师
超果道法师法嗣
·德藏从进法师
通照明法师法嗣
·报慈蕴尧法师
竹庵观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五世)
·北峰宗印法师
·智行守旻法师
·神辩清一法师
牧庵朋法师法嗣
·显庵法昌法师
·月溪法辉法师
·隐学太然法师
·浮石子慧法师
·永福智享法师
·天王道用法师
·能仁怀宝法师
祥符忻法师法嗣
·悟空善荣法师
清修久法师法嗣
·慈室妙云法师
·雪溪睎颜首座
澄觉焕法师法嗣
·觉庵简言法师
假名湛法师法嗣
·车溪智钦法师
法照皎法师法嗣
·则庵明哲法师
·能仁道山法师
·醴泉行环法师
·布金觉先法师
圆照光法师法嗣
·超果宗肇法师
东灵钦法主法嗣
·杨尖利渊法师
息庵渊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五世)
法师道琛。温之乐清彭氏。赐号圆辩。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学律仪。未几去从息庵于法明。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后至南湖依圆照。既归乡出主广济。十二年迁广慈。建炎三年。车驾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师应诏。尝以僧伽梨质米于市。夜见流光煜煜。旦即捧还山。苦无水指工凿井。得古砖有天康字(南朝陈文帝年号)泉涌其下。乐清江岸。每以颓倒为患。咸谓鬼物所衅。吏民请为授戒。神附语致谢。门人清顺。梦延庆诸祖来谒。侍者持位图于旁。而阙其第八。顺指问之。对曰。汝师将补其处。及后居南湖。果第八世。尝专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净土一而已矣。良由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虽远而近不逾一念。虽近而远过十万亿。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万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一日于禅定中见一老宿坐禅榻上。顾谓师曰。吾四明也。师惊喜作礼问曰。道琛于一家习气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尊者首肯之。及觉心地豁然。自是山家言教观者。皆禀师为正。绍兴十二年。圆照告老举师以代。寺经虏寇焚荡之余。师诚心所感施者自归。岁月之间栋宇悉备。因行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慧辩愈加。郡大旱。请祷雨。师以郡政苛猛言守感寤。出囚徒数百人。是夕大雨。有久病者。为说法施食多愈。育王谌禅师疾。往视之。归语众曰。大言无当终不得力。乃于月二十三日。建净土系念会。道族至万人。与雪窦大圆禅师为道交。尝请说六即义。闻而叹曰。师如此说应曾悟耶。答曰。若不因悟何敢对老师说。一日讲至六罗汉义。学者请说。斥之曰。小乘法相说之何益。当为说经王义。联翩三日。一语无重。绍兴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观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盈室。师曰。佛来接我。即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未终塔然坐亡。留龛弥月。颜体如生。葬全身于崇法祖塔之侧。
智涌然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五世)
法师智连。字文秀。锡号觉云。四明鄞邑杜氏受业栖心崇寿。年十八受具戒。古貌修干有长松野鹤之态。明智见之曰。僧中凤雏也。初从圆照学于南湖。晚依白莲智涌顿悟圆旨。及归乡代讲延庆。建炎后。历住五刹。皆兵毁之余。化瓦砾为金碧。出于指顾。时圆辩重兴延庆。未就而逝。师适访宏智。同登千佛阁。智曰。闻四明谈空中有相是否。师曰然。智以手指云。太虚本无一物。师指山川楼阁曰。此诸物象复是何物。智大服其言。叹曰南湖之任非师而谁。即荐于郡领事。十年讲无虚日。而众宇毕成。太师史真隐。佚老于乡。每过从问法要。真隐曰。师于禅律亦贯通耶。师曰。冰泮雪消固一水耳。又问。华严般若似太支离。师曰。支离所以为简易也(扬子何经之支离。离曰已简已易焉支离)真隐肃然服。郡师丞相沈公屈居僧职。以老病辞。公手札劝之曰。师行业清修力荷宗教。自宜表正一方纪纲诸刹。幸勿固辞。自洁其志师即领命。诸方服其清整。一日感疾。谓侍人曰。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华严经偈)复抚掌大笑曰。我自幸至此。钟鸣吾逝矣。时隆兴元年十二月十八日。火浴得舍利。葬骨于崇法祖塔之旁。得法上首。月波则约。
太师真隐居士赞曰。瞻彼连师色粹而温。礼义是习诗书是敦。虽精止观实祖儒门。鹤飞寥廓蝉蜕尘氛。遂令听者去缚解纷。五住大刹藉藉有闻。晚居延庆其道弥尊。伊惟台教垂裕后昆。前有法智后有觉云。意此幻影与法常存(石刻在月波山)。
论曰。圣贤应世之迹。非世情所能测识也。夫觉云一代明教之师。其于亡日如知所归出生入死。固非常人所可拟伦。然则托形儒相之家。居相位二十七。考中外靖安。其勋业盛大矣。而又能大护佛法尊敬僧宝。是盖大权施化示现宰官者之所为也。释迦本时。或为儒林之宗。或居轮王之位。圣寺沙弥为齐文宣。回向寺僧为唐明皇。近则五祖戒师为苏文忠。琅邪山藏僧为张文定庸。讵知回机转位不为佛不为祖耶。良渚谓抚掌自笑。宜得所归而复来此土。位极人臣以兹为疑者。其未善论事若此。
法师与咸。字虚中。黄岩章氏。赐号明祖。母梦故白莲惠师遗黄柑令食之。及寤齿颊犹香。生七岁依香积出家。首谒智涌。涌奇之曰。祖位再来也。学成以妙年居第一座。涌没证悟为继。已而悟迁上竺。乃举师以代。聚徒既多岁复大歉。及分卫吴中。施者唯恐自后。倍委王孟公问十六观义。师曰。佛国在十万亿刹外。而提封不越方寸。若克循观道。则往彼非遥也。资政郑公问楞严八还。师曰。迷心为境。八法瞀乱。达大观者。一念自反。二公皆感悟。岁岁为遣供(瞀音茂目不明)郡太守入山。见池中红莲。问曰。既是白莲。因甚却开红华。师曰。山中并喜君侯至任是无情亦改容。又指看经罗汉曰。既是无学。如何看经。师抚罗汉背云。何不只对。师倦于酬应。归间受业。会赤城益师亡。郡以为请。万年一禅师来访。见床上小册记。回买常住物。一钱不遗。叹曰。我于道无愧行不及师。尝于法轮寺施戒。当请圣师。众睹宝光下烛有梵僧立空表。禅宴之余常讽空品。至本性空寂则入定数日。至生死无际则大恸不已。其体法真切若此。隆兴元年五月。别众端坐念佛而亡。瘗龛于寺之东冈。乾道三年夏复从荼毗。五色舍利无算。所著菩萨戒疏注三卷。金刚辨惑一卷。复宗二卷。法华撮要一卷。素精于易折衷诸解。以自名本取诸咸因号泽山叟。
法师中益。早亲智涌。深境观富辩说。人以是敬服焉。主上虞等慈迁赤城。讲贯之余即入禅忏。旦夜以继未尝少闲。录智涌教义。号虎溪集。
法师元性。自号山堂。从智涌得教观之旨。居白莲日。讲次至天主义有学者新至作论破之。有取其论白师曰。此新学逆路之见也。请摈之。师笑曰。汝但学得他作论。我尽容得著山堂集五卷。法华文句科十卷。
法师子侔。宁海卢氏。号圆净。久从智涌学有声当世。晚主白莲学徒如市。以供给屡乏。将堤海为田。归以告其母。母以白金一笥与之曰。为众办事佛必鉴之。母患其不成也。卒就役。得田千亩众赖以济。
法师本空。四明奉化人。自号虚堂。父姓徐为农。每高僧过门。必款接加礼。母夜见神光绕室因而有娠。为儿异伦等。蔬食诵经志在出家。年十四。依尊胜法存剃发。初从智涌受教观。自白莲首众。出主明之永明迁治平。淳熙初。皇子魏王牧四明。尊其道制疏请主资教。夏中首座将开妙玄。师止之曰。自有讲席以来。诸老立法。谓首座之职未出世者止讲小部。若已出世。已讲小部者。方可开发大部事存谦逊此旧章也。若维那则点读四教仪类集耳。以次而进无自逞也。后迁白莲大扬宗教。久之归间受业。日以往生为正念。绍兴三年三月三日别众就座书偈而化。东掖学徒来迎全身。奉化缁素投牒止之。乃剪须发分塔东山。而葬全身于尊胜。师行不回顾。坐不倚物。盛暑不持箑。祈寒不附火。高座讲唱辨析精微。使利钝皆有所入。人以是尊慕之。
真教仙法师法嗣
法师圆智。黄岩林氏。母梦老儒寄宿而生。幼聪敏不好弄。书史经目悉能开说。医方卜筮无不精究。尝往邻寺闻讲观经。叹曰。落日之处故乡在焉。今日得闻如获家信。暨出家受戒。即依真教于白莲。学通教观。尝问具变之义。真教指笼镫曰。如此镫者。离性绝非本自空寂。理则具矣。六凡四圣所见不同。变则在焉(铠庵曰。具如珠具宝。即理具三千。变如珠雨宝。即事造三千。此旨与真教稍异)师不契。后因扫地诵法华。至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豁然有悟。以白真教。教曰。法华止观此为喉襟汝今有悟大事斯毕。自是游心道妙。五日辄一睡。或邀纵步则曰。吾之游异于是。明窗净儿舒卷函帙。参五佛历三周。若阅止观。则十境十乘。见祖师于尘劫之表。居东山十有四年。两刹千众推为前列。每患学者困于名相。勉同人曰。是真精进。便是向上机关。每半月必行布萨。或曰。圆顿之宗何必如是。师曰。圆家事理一念具足。所谓圆顿者。岂拨事求理耶。吾于常时未尝不以波罗提木叉为之师。扶律谈常正在兹日。郡请主祥符。殿撰刘公问。教中一句如何举扬。师曰。即事而真。公领其旨。自撰疏请主鸿祐。士夫欲其近城。请居日山。历迁白莲赤城庆善。化道日起。绍兴二十三年。奉诏主上竺。灾烬之余仅存大士殿。有衰金为造门廊者。历家言。主星不利。师曰。佛与天星同一造化。苟宝坊轮奂吾亡何憾。未几果微恙。梦仙人饮以天液。所患顿愈。神采加异于前。二十七年夏旱。诏于明庆讲经。席散而雨洽。尝抵寺庄闻用牲祭曰何可违佛禁耶。即为神说戒易以素馔。二十八年督土木甚速。至冬众宇咸备。十二月十二日示疾。预为书别道俗。书偈坐亡。塔于寺东。初是普觉日。住山之末年。梦罗汉来自天台。踞坐主位。已而师至。住无相日。梦宾头卢来谒。授山茶一器。人知师为五百人中焉。桐江瑛。自恃知解。遇荆溪留意辨明处。斥为穿凿。至云妙乐可毁。设十难问。学者莫敢与抗。师作攻瑛集追破之。读者一快。恨二师不并世也。
超果道法师法嗣
法师从进。妙年聪辩为学早成。久依超果具得其道。出主德藏。讲训有法学者归之。多述教义发明所得。作楞严解尤称高妙。示寂之日。留龛月余。容色不变。及从火洛。舌根不坏。若红莲华。
竹庵观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五世)
法师宗印。字元实。盐官陈氏。号北峰。师慧力德邻。年十五具戒。首谒当湖竹庵。得教观之旨。凡诸祖格言必诵满千遍。入南湖修长忏。周氏延以庵居。以租量非法劝革之。岁减五百斛。往谒象田圆悟演。反质西来意。师答曰。有屈无叫处。演肯之。智者忌辰。夜炷香殿炉悲泣失声。演感其意以厚礼送归南湖尝思寂光有相之义。闻空声云。寂光土体如水中月。资教空虚堂。延居座首。堂著宗极论。扶智涌事理各立一性之旨。师设九难。宗极为之义负。通守苏玭观不二门以文虽简而昧其说。师撮示机要。玭即领会。白师座请居正觉。飓风飘荡(飓音具。沿海诸郡多狂风。谓具四方之风也。东坡有飓风赋)仅存藏殿。师守死不去。风为之止。有请为庙神授戒去血食者。先感梦往赴他庙尸祝。神语求易祭者十数祠。迁主隐学。未久玭亦召还。要师偕行曰。盍西还相与弘赞。居东二十七年。至是复反浙右。贰上竺讲止观。深砭学者支离名相之病。围座挟策。主者以得士为忌。去隐雷峰毛氏庵。问道者沓至。杜氏建普光一区。具礼迎之。禅讲并行法道益盛。适德藏来。请师曰。肄业之地。思报久矣。历迁超果圆通北禅。道德之誉既行。土木之绩亦就。海空英辞灵山。举以自代。诏可之。学徒五百咸服其道。宿弊旧习为之一革。宁宗素闻师名。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旨。语简理明。上大敬说锡赉甚渥。赐号慧行法师。嘉定六年。以营观室。行化吴中。至松江弟子行一庵。谓其徒曰。吾化缘毕此。即右胁安庠而化。时十二月八日也。藏龛于慈云塔旁。师三衣准律。五辛刚制。道力纯至幽明俱感。格邪拯滞除瘵息疠。一有祈叩无不得愈。常谓讲者须备三法。肃威仪以临大众。提大纲以尽文义。具宗眼以示境观。备此三者依俙驾说。所著金刚新解。释弥勒偈。简示天亲罗什同异之意。考正此经诸本。即则之文最为有据。述教义百余章。尤为学者传录。嗣法有闻者。古云元粹十余人。日本传教者。俊芿一人。仕官儒生受道者三数人。独佛光法照继世盛大。有光祖父之道。
牧庵朋法师法嗣
法师法辉。字明叟。号月溪。台之临海徐氏。依多福西茶院真悟谌师落发。从牧庵于能仁学通教观。暨迁南湖即俾为内知客。平心赞助内外以和。与印元宝登圣道月光远为同志友。日以此道相问辨。及归能仁遂座首。淳熙初出主浮江香积寻徙赤城。绍熙二年迁圣水。嘉定间。赤城有去思。师为勉徇。久之圣水复来迎。师亦不拒。嘉定己卯秋。无疾而亡。塔于西隩。师讲唱法华深符祖意。发明正义酷似牧庵。谢克家钱象祖二乡相。素所尊敬。而师执心谦靖。未尝许其进。人以是高之。
祥符忻法师法嗣
法师善荣。乌程潘氏。赐号悟空。母初妊娠。即屏荤血。临产之夕。有光二道自天下彻其庐。已而产二男。岁余皆病亡其一。相者谓其母曰。若不出家恐亦未保。乃舍入法忍寺。七岁受戒。学教于清辩忻师。绍兴末自祥符座元出主太湖之宝林。历慧通车溪。讲道大播。淳熙癸卯。越帅李参政。请主圆通。亲为疏云。佛菩萨本自无心。有缘即应。士大夫何嫌异教。惟道是从。人皆喜诵其语。一日微恙。屏人事坐榻上。问病进药皆不答。越七日。澡身易衣。趺坐方丈寂然而化。阇维之时求舍利者。如其愿必得之。著大部决疑集四卷。行于世。在车溪日入蔬圃。见菜叶小虫无数。叹曰。哀哉一餐何多杀命。于是一夏。唯白汤下饭。嗣法紫金法通。
清修久法师法嗣
法师妙云。四明杨氏。自号慈室。遍询教席浚发妙解从久无畏。诣玉几参大慧。益有省悟。无畏主清修。师与逸堂诸贤旦暮请益。及同受通相三观之旨。绍兴十九年。无畏没众请师为继。淳熙初。迁慈溪永明。以所得悟意。述圆觉直解。其序有云。巨儒老衲读此必曰。既云直解何用是曲科为。闻者为一笑。尝闲居东湖二灵。以诗遣丐村市云。山环湖水水环山。短艇白鸥窗几间。野外更将供给至。饱参著得十僧闲。时人诵为实录。郡请居南湖。日事讲贯学者如市。居二年以疾辞。居溪口吴氏庵。一日往别吴君。归越三日。澡身易衣。趺坐室中。谓侍人曰。吾有瓣香藏之三十年。将临终供佛仰报大恩。今其时。吾将有行。及香烟正炽起白佛陈请求归安养。就座合掌而化。师为学得旨尤善驾说。诗颂翰墨妙绝一时。南湖祖堂以师居位日浅不立像。耆老评之曰。昔竹庵牧庵居此皆二年。议者以道大名重不得不立。今慈室何慊于二老哉于是亦立位。嗣其法者。广寿正皎(九月八日忌)首座睎颜。字圣徒。自号雪溪。四明奉化人。幼试经得度。教黉禅府无不咨询。三教百家无不综练。尝从久无畏亲受观法。自谓造师藩篱。及无畏亡撰铭文以寄得法之意。师志气刚正广众畏服。文藻高妙后进爱慕。于是圣徒之名播天下。不惑之前所寓必居记室。知命之后所至必踞座端。诸方屡举出世。皆固辞不就。尝步菜畦。见粪蛆毬聚。以杀物之多不复茹蔬。唯买海苔三百六十斤。日取其一以供粥饭。晚岁自省。谓文字余习无补于道。乃住桃源厉氏庵。专志念佛。一坐十年。精进不懈。谓反人张汉卿曰。净土之道岂有一法可得。珍台宝网迦陵频伽。此吾佛方便诱掖之法耳。但于修中不见一法。则寂光上品无证而证。汉卿曰。予固已信解。愧未能勇进耳。扁所居小轩曰忆佛。作诗以见志。有云。随波逐浪去翩翩。弹指声中七十年。岂不向来知忆佛。欲从老去更加鞭。临终预别亲友。沐浴更衣西向观想。忽称佛来合掌而化。师隐居之日。有司以免丁追慈室诮之曰。天下岂有读万卷书为高士行。犹欲以丁钱责之耶。主司嘉其言得不问。
澄觉焕法师法嗣
法师简言。自号觉庵。依澄觉学通其旨。博览强记独擅一时。尝讲妙玄升座高拱。暗索本文不失科节。圆诠妙法旁敷教相。事理权实莫不粲然。尝谓新学曰。人苦于寡学。若深历岁月熟览典诰。自然左右逢源了达祖意。不为一文一义之所滞惑。始可从事于讲说之际。闻者心化。
法照皎法师法嗣
法师明哲。四明之鄞邑周氏。自号则庵。得梦吞宝珠而生。十八具戒。即游学诸方。依能仁法照受教观。一时会中同名者有十哲之称。而师最显著。复遍参禅林。见天童宏智育王大慧国清愚谷。无不期以大器。尝曰。丛林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吾宗介尔有心三千具足也。宏智闻之曰。观子妙解宜归弘教。初主昌国超果。迁觉海隐学永明。笃志讲训无虚日。学者不敢以假告。郡帅范成大。请主南湖。一时听徒。皆四方英秀。来者唯恐其后。咸相谓曰。登龙门者正在今日。师日诵小般若经。稍涉人语便即重诵。谓不当以凡言杂圣典也(六月十六忌)。
圆照光法师法嗣
法师宗肇。四明人。初之南湖见明智。晚入圆照室。俾之贰讲。出主兴教。迁寿圣。自罹建炎之厄。仅存大殿。茅茨数百椽。残僧十余辈。处之裕如。常曰。诸佛大士。遍法界建佛事。而云溪咫尺之地。不能有为。亦缘力不足耳。纵我能为之何足为道。祇陀络孤所施无虑亿数。而云溪咫尺之地不能有成。亦缘力不足耳。纵我能成之何足为多。但知服勤讲导笃志修进。以报佛恩可尔。既而来学日臻檀施日至。栋宇为之鼎新。
东灵钦法师法嗣
法师利渊。博通三藏。旁贯五经。学富道高。世称为渊教藏。蚤传东灵之道。弘法杨尖。聚众三百日事讲演。出入经论莫测涯涘。由是后学多尚泛辨(此卷三十五人本纪遗失十七人)。
佛祖统纪卷第十六(终)
佛祖统纪卷第十七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净社廉法师法嗣(广智下第六世)
·休庵法舟法师
·法明文节法师
·宝积法云法师
·妙果师楷法师
·水陆文炳法师
·常明道深法师
·福昌文佾法师
圆辩琛法师法嗣
·月堂慧询法师
·一庵处躬法师
·雪堂戒应法师
·止庵法莲法师
·指南仲韶法师
·慈云文统法师
·余姚清湛法师
觉云连法师法嗣(神照下第六世)
·月波则约法师
·林庵清哲首座
证悟智法师法嗣
·慧光若讷法师
北峰印法师法嗣
·古云元粹法师
·佛光法照法师
·梅峰梵奎法师
·石溪思寿法师
·石镜清杲法师
·慈感文圭法师
·蒙泉了源法师
·毒海道源法师
·剡源觉先法师
·桐洲怀坦法师
·南峰思诚法师
·日本俊芿法师
·云巢如宝法师
·南涧行果法师
·严陵赵彦肃
·铠庵吴克己
能仁宝法师法嗣
·草堂如宝法师
车溪荣法师法嗣
·紫金法通法师
慈室云法师法嗣
·悟真正皎法师
·南湖了宣行人
觉安言法师法嗣
·鉴堂思义法师
·总庵妙心法师
·常斋法幵法师
能仁山法师法嗣
·毕庵法希法师
·南岩法雄法师
杨尖渊法师法嗣
·崇先了生法师
·杨尖法钦法师
圆辩琛法师法嗣(前廉法师法嗣七人原本无纪)
法师慧询。字谋道。号月堂。其先永嘉陈氏。寓居四明昌国之朐山。母梦异僧至门求化既而妊娠。八岁出家祖印院。初授法华数遍。即能成诵。尝归省祖母谕之曰。汝已去家。当学吾州忠佛子。初谒南湖澄照。以卓立称。至东掖见皎法照奇之。有忌之者群噪之。师曰。佛法大义有疑即问何必见嫉。乃西游浙左。遍参名匠。东回南湖。依圆辩正所学。闻性恶即具之旨。名体不转之妙。一家圆顿深有悟入。绍兴末年。出主法昌。迁净名普和。常持钵。海岸遇盗。师正色曰。汝辈所欲者财耳。尽与之。因谕以善恶业报。盗为感动。归物悔过而去。净名无徒。每对海山。为鬼神讲维摩经。屡感神应。乾道五年。迁主南湖。负笈之士自远而至。几莫能容。丞相魏杞与师为道契。尝问世间相常住之旨。师曰。得非以四时代谢为疑乎。曰然。师曰。穷过去极未来。虽有代谢而此理常住。魏公曰。屡以问人。未若今日之可晓。淳熙六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忽告众示疾。慰问者群至。见门学则勉其进德。士官则嘱其护法。闻其言者。悚然有感。既而别众。书偈念佛。结印趺坐而化。停龛弥月。唇脸鲜红。其容若笑。遗言分骨为二。一祔亲垄。一塔祖原。众以历代窆全身。唯剃发以酬师志。逾月视其发。舍利可掬。师坐必端直。行不旁示。密室静处必披袈裟。高座宣扬不事著述。学者多于听次笔以记之。诵经坐禅日有常课。未尝以事废。制学者。未二十夏不许出世。躁进之风为之一戢。
法师处躬。永嘉人。号一庵。久从圆辩得其旨。晚主南湖。有辩才善说之誉。脱略窠臼不滞节目。有求指示者。执笔便书。申明祖意独出众说。远近学者推为宗师。正旦结光明期。湖心律居亦行此忏。主者正竹溪素重师德。每初夜必领徒过南湖。听说法要。竹溪临筵。叹服曰。吾徒何幸得闻大乘。四分所明检身为要。若明心见性其在兹乎。一众为之欢跃。
法师戒应。四明人。自号雪堂。才识英敏襟度豁然。久学南湖为时伟望。郡以南湖请圆辩。师奉命之东掖。以礼奉迎。及圆辩至大开法施。妙旨雄谈唯师可企。一日叩函丈。问指要中未了义。圆辩曰。汝能背诵。吾将为说。数日诵通。暨上请。辩曰。此中为汝说得彻也。师忽有省。自是机辩奋发莫有敌者。出主白莲。学徒云会。宁海岁有大会。请师一月讲经。道俗万众仰听肃肃。鸿音一震莫不警寤。一日无疾。别众归寝。右胁而亡。塔全身于寺山之灵源。
法师法莲字实中。自号止庵。四明象山人。幼年勤学。一时讲席。知名者无不遍历。晚造南湖侍圆辩。朝问夕咨。越六载如一日。畴昔疑昧为之豁然。初主辩利。迁广严永明悟真。接物以慈抚事以宽。或问日用则酬酢忘倦。叩以佛法则默而不答。人有测识其意者。为炷香拱立。谦辞发问方随问委释曲尽其理。其为重法。不失师体若此。
镜庵曰。先贤有云。四明中兴天台之道。圆辩中兴四明之宗。盖谓四明之后。有派为知解之学。近似山外者。而圆辩者出。独能发挥祖意以起四明。盛矣哉。或谓月堂得观行。止庵得宗旨。一庵雪堂得辩说。皆有师家之一体云。
法师仲韵。四明人。久参圆辩学解卓异。绍兴中主布金。以霅川神智假名诸师盛破四明。乃作三千正说以追攻之。名指南集。凡三卷(此中失文统清湛二人纪)。
觉云连法师法嗣(神照下第六世)
法师则约。号元庵。鄞之姚氏。亲受度于觉云。旦夜为学深明教旨。觉云来南湖。师为侍右。抚事和谨内外以说。云逝。去依上竺慧光。分座讲经众服其辩乾道九年春。太师越王亲制疏辞请为月波第一师。寺占东湖之胜。而师以讲才见称于世。故一时名德。咸乐来依。越王屡亲讲说。手书赞曰。师教门义龙也。既为吾家师。又作此山主。愿奉此地。长讲天台宗教。长修水陆普度。上报君亲勿事改革。既而奏于朝。赐智海之号。自师作祖此山。继之者梓庵隐堂。而柏庭径升南湖。自是地望为之益重(此中失清哲首座记)。
证悟智法师法嗣
法师若讷。字希言。嘉兴孙氏。初依竹庵于德藏。克志苦学。久而婴病。心叩大士口诵秘咒。梦大士灌以灵液。寤而失其疾。乃往赤城谒证悟。迁上竺命师首众。既没。诏师嗣居之乾道三年春二月。驾幸上竺。展敬大士。问光明忏法之旨。师答曰。梵释天帝四大天王。下临土宇护国护人。故佛为说金光明三昧之道。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以资诸天之威德。故帝王士庶皆可修持。上说授右街僧录。既而诏于山中建十六观堂。仍放其制作堂于大内。四年夏召师内宿观堂论道。四月八日。召师领徒五十人。入内观堂修金光护国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许经卷。师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进左街僧录慧光法师。九年。召对选德殿。问大士历代灵迹及法华经旨。上曰。最初得师发明此事。遂以圆觉悟得法门。譬如著棋胜负既分不但并去棋子棋槃亦须一时并去。师曰。并去者亦不可得。上曰。宗说俱通其师之谓。有诏令讲圆觉。至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师曰。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真心湛然。上手书其语以赐。又尝问金刚之旨。师曰。此乃六百卷般若中一分。兴问断疑特喻金刚。故无著论云。此金刚波罗蜜以如是名显示势力。絓是般若皆有是力。此既诸般若之释疑。是故金刚二字。文虽出此。义实通诸般若作譬。故持说者。福重功深(文句。絓法华座席。记絓预也。宋斐骃史记序云。采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抄纳。当知荆溪训预。与斐骃合)上曰。朕日读此经。今更命众。合诵三万卷。乃降札云。平昔以来。所食禽鱼之类伤害为多。今仗般若为除此过。庶使群生俱承解脱。时沂王尚幼。上召师入禁中。为王说法摩顶。尝以疾丐间。上曰。且赐地筑室。更数年彼此作闲人。水边石上共说无生。十一年。退处兴福。特授两街都僧录。时光宗在东宫。书归隐之扁以赐之。仍制赞以褒称其德。孝宗退养重华宫。召注金刚经。肩舆登殿止宿殿庐。注成以进。上披览益有省发。绍熙二年十月旦。谓侍人曰。吾宗通法华宜以此终。乃集众修法华忏。取道具进两宫。端坐而化。寿八十二。塔于正寝。绍熙二年。谥宗教广慈法师普照之塔。
法师俊芿。日本国人。先传瑜伽密教(唐元和间。国人空海入中国。受密教于不空弟子慧果)。久之杭海来中国。登灵山谒北峰。学天台一宗。执经受教尽通其旨。开禧初。北虏犯边。芿启北峰欲结坛诵咒。如不空解安西围。时论委靡竟不克行。北峰乃令遣徒归国取中华先所传五部之法。而其徒沦于海(此是北峰印法师法嗣。有十六人。前失十一人。后失三人。唯存此法师与赵彦肃二人而已)。
赵彦肃字。子敬。严陵人。登庆元龙飞第。洛学之翘楚也。来谒北峰论佛法大意。尝问师曰。如来出世先说何法。师曰。示生同居先苦谛也。又问诸大乘经多奇诡骇人。来至法华何其平易。师曰。群机未熟必先动荡。机熟会入炫骇何为。自是深识时教大旨。每称师为南山肉身大士。从受删定止观。叹曰。回天下外见。复于实际者此书也。初彦肃。好诋佛道。尝与僧抗议。理左语屈。及僧没为行衰服。门人怪问之。答曰。法恩逾于父母。非小子所知也。
吴克己。字复之。自号铠庵。建安节使之后。曾大父游学四方。因居婺之浦江。幼颖悟。为学无所不通。尝读周官。慨然以封建井田为可复。淳熙中。四魁待补。叹曰。射目中眉事与时违。乃去隐于左溪。忽苦目疾。或勉祷圆通。辄云。临危不变真大丈夫。有告以朱太医答杜祈公。未读佛书。何以知其不及孔孟。试持大士号。目疾良已。于是遂深信。读楞严至空生心内犹云点大清。豁如发蒙。观山谷诗。赞美宗镜。有从此永明书百卷。自公退食一炉香。因阅及两函。宝积实云。此书无规矩不若看止观令悟境观二字以为几杖。服味。既而果有悟入。因曰。至哉规矩之说。所谓至方以方天下之不方。至圆以圆天下之不圆。识者取二书以究之。则规矩有无自有可见。曾为妙经作注。自言耻与枣柏埒。谓彼弘兼粗之典。我释独妙之经。嘉定七年冬。终于宝山。遗言以僧礼荼毗。寿七十五。所著法华枢键。楞严集解科。四教仪止观大科。晚编释门正统。未就而亡。良渚宗鉴为续成之。始家人梦湛假名求寄宿。洎学教议论多暗合。又喜其故人。以谓后身云(此中遗失如宝法通二法师之纪)。
慈室云法师法嗣
法师正皎字元昼。鄞嵩江朱氏。受业多宝。初从辩利止庵学。因同人商略光明定题。便能臧否诸师得失。慈室居清修造焉。久之尽得慈室之道。慈室迁南湖。令居座端。讲才宏阔众所景慕。出主慈溪观音。六迁法席。终于檡阳悟真。攻愧楼公钥。每从师问佛法大意。师号月窗。居广寿之日。于窗间作半月。攻愧为作记。赋以诗云。不要作圆月。才圆便有亏。不如作一半。却有向圆时。此诗盛播人口。而师之名德于是益重。行人了宣四明奉化潘氏。初受经宝林。慈室居清修往依焉。每谓解必有行。乃入南湖光严室阅藏经。修法华三昧。前后二十七期。过午不食。未尝违日晷。与同修善荣为心友。每阅经有疑必造荣室决之。一日默坐甚久。荣曰。今日何为。师曰。归期已近。道义难忘不觉如此。请君专心进道。当于净土重会。荣笑曰。正欲见君作略。师自此示疾。将终请众讽弥陀经。称唱佛号。遽起端坐。索笔书偈云。性相情忘。一三无寄。息风不行。摩诃悉利。即合掌瞑目。暑中留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微涎。有以帛挹之者。异香袭人。阇维舍利盈掬。心与数珠不坏。嘉泰元年五月十日也。后三年荣示疾。临终前一日与众诀别。沐浴更衣。请众念佛。趺坐而化人谓赴宣师之约云(此中失觉庵言法师法嗣三人)。
能仁山法师法嗣
法师法希号毕庵。法雄号南岩。皆天台人。同入山法师室。服勤受道齐名当世。及相继居白莲。道望若一。具正眼以定宗发辩才以驾说。豁襟量以容众。擒文藻以应机。白莲宗风之盛。实二师振起之也(此中失法雄法师一人)。
扬尖渊法师法嗣
法师了生越之诸暨人。年十二出家。慧解如成人。初谒东灵钦师。时效禅林。群居僧堂。当元夕众往观灯。钦师行香。见其危坐床上。问曰。汝何不随众去。答曰。蒙师见诫。专心为学勿事嬉游。钦师大喜抚其背曰。三十年后。振吾宗者非汝而谁。既壮深研教观。时辈厌服。出主顶山。讲唱无废日。卧榻庋上。安莲经韦天像。身披五条。吉祥而睡。谨身敬法。不以闇室易其节(此中失法钦法师一人○此卷共四十四人原本遗失三十一人。止录十三人)。
佛祖统纪卷第十七(终)
佛祖统纪卷第十八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八(广智神照南屏下共六十二人)
休庵舟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七世)
·豁庵净悟法师
法明节法师法嗣
·闲林子真法师
月堂询法师法嗣
·逸堂法登法师
·柏庭善月法师
·悦庵净惠法师
·隐堂正荣法师
·石芝宗晓法师
·南湖善荣行人
一庵躬法师法嗣
·正庵端信法师
·叔宝良琰法师
·痴庵垂拱法师
止庵莲法师法嗣
·镜庵景迁法师
·契庵如晦法师
·环庵戒枢法师
慧光讷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七世)
·等庵士衡法师
·虚庵有宏法师
·复庵妙圭法师
·中庵师安法师
·上竺师觉法师
·石涧从戒法师
·晦庵慧明法师
·桂堂如坦法师
佛光照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七世)
·子庭师训法师
·东陵智迥法师
·碧溪德闻法师
·菊庭信硁法师
·海翁时学法师
·梅涧太度法师
·少愚育才法师
·行古忘新法师
·鼎山时举法师
·若州景荃法师
·古岩正因法师
·毒鼓妙声法师
·应庵法言法师
·梓山思恭法师
·西山文拱法师
·雪岑行海法师
·无极可度法师
·东屏正吾法师
·石林文人法师
·东山慧日法师
·自闻如愿法师
·北山志在书记
·方溪文珍知客
桐洲坦法师法嗣
·古源永清法师
·潜山文珦法师
剡元先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七世)
·云梦允泽法师
蒙泉源法师法嗣
·灵源允宪法师
·桐溪若济法师
·螺溪元悟法师
梅峰奎法师法嗣
·具城妙铦法师
·孤岩如月法师
鉴堂义法师法嗣
·百川如海法师
·石庭道生法师
·石帆宗晔法师
·性庵净岳法师
·柏岩文杲法师
·圣水从觉法师
总庵心法师法嗣
·古镜文杲法师
毕庵希法师法嗣
·海空法英法师
南岩雄法师法嗣
·虚静祖意法师
休庵舟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七世)
法师净悟字机先。温之乐清李氏。幼知厌俗。往依雁山飞泉圆觉。十九具戒。初谒定庵统学教观。时休庵居寿昌。笃于讲说。往求受业。庵问定庵何以示人。师曰。演索车义。庵曰。寂光土索车否。师不领。畜疑在膺几废寝食。庵感其用心抚其背曰。疑端发露宝所非遥。居无何忽有契会。自是宗门疑难迎刃而解。吴越讲席。无不纵观。志气高卓。少有许与。每自诲曰。折铛煮饭。偃息中林。借虚空口。对万象说。余亦何愧。至若所学不充。因人成事。执数行纸上语。聚百十雏道人。大厦广居食前方丈吾弗为也。师始于飞泉作兴栋宇。既而勉徇众请。出主天台净土。日勤讲说百废具举。晚归飞泉故居。课佛为业。及属疾大书以示众曰。求医问药挠吾化也。吾将默观其变。明旦危坐而蜕。时开禧丁卯九月二十六日也。阇维之日。耳与齿俨然。门人文虎。塔于寺之西麓。北涧居简为之铭曰。是为豁庵。听说总持。两种不坏之藏。道德所重。虽隐而彰。吾知夫异代而同心者。堕泪于雁山之阳。
法明节法师法嗣
法师子真。永嘉人。号闲林。幼从节公学。用心勤至悉通其道。遇教义未安处。与诸友终日议论。既得意已。乃坐帐中。纵辞演说。或自问自答。以自研核。后继主法明。大弘乃父之业。辩才异等老学畏服。
月堂询法师法嗣
法师法登字圣道。号逸堂。四明澥浦林氏。受业宁波。初为优婆塞学于梓庵。天性慧悟。凡诸部要文。无所不记。诸文要义无所不解。既具戒。入南湖依月堂。堂以其宿学蚤成。宜待以异礼。逾年命以忏首。尝与论修性善恶之旨。师资道合益用亲敬。守志斋居。二十二年无异。念教门义旨悉有撰述。世竞传录。称为逸堂科云。出主在城天封。迁资教。晚居清修。一时学者。以不预闻讲席者为之愧耻。
法师善月字光远。四明定海方氏。父伟为邑中名儒。母梦月轮堕怀已而有娠。生之夕白光满室。初学语。常合掌道法界字。甫成童。父编六经授之。以次诵习。如温故业。十二通春秋大义。母携往正觉寺设供。循殿楹数匝。寺主道并谓其母曰。吾夜梦白龙绕此柱。其征此儿乎。于是父母始令出家。命名善月。符先梦也(善月光远皆古佛名)十五具戒。越三月而并师亡。乃往南湖依草庵。常以科目繁冗为劳。草庵诲之曰。白日看家书有何难解。师为一省。来庵来继。趋隅日勤。庵曰。异时鼓吹吾宗者其在子乎。梓庵讲道月波往谒焉。闻世相常住之旨益有省发。乃复归南湖见月堂。问如来不断性恶之说。身心豁然。如却关钥见府库。以所悟白。堂更为演其义。师拜领而退堂示寂。师为专使往当湖请竹庵。越明年。命师分讲。风仪清温谈辨雅正。竹庵赞之曰。吾于首座可谓得人。但恨无继之者。所居古柏独秀。因自号柏庭。淳熙庚子初主东湖辩利。迁慈溪宝严。居无何太师史真隐。请居月波学士来奔廪食不足。真隐闻之喜使使白师曰。师为道延众。欲食来取予不啬也。绍兴二年。郡率何公澹。以南湖虚席。亲裁疏劝请。讲道有方。御众有法。十三年不易节。缁素以是信之。嘉泰四年。退隐衍庆精舍。一息十载梦老叟耳语曰。六十五。七十一。嘉定六年。郡将陈卿。以南湖有去思为更屈。致辞弗克。雨华更新旧徒再拥。未逾月。上竺以敕书召。师谓亟往有似于徇名。坚不为动。众谓上命不可不恭。始幡然而往。是年正六十五之验也。八年夏旱。诏迎大士于明庆。车驾亲幸致拜。命师恭祷。朝注暮洽。上大说。特补左街僧录。十二年秋拂衣东归。偃息于城南祖关。是年七十一。又知所以验前梦也明年秋。郡以西山资教。卑师佚老。绍定五年春。有旨再领上竺。人皆以坡仙师去忽复来鸟语山容开之句。为之贺。端平三年得目眚。请老东庵。一旦示疾。坐床上若相酬酢者。法孙秀林问何为。曰吾与荆溪尊者对谈祖道耳。将入寂顾左右曰。人患无实德为后世称。若但崇虚誉我则不暇。千载之下。谓吾为柏庭叟。则吾枯骨为无愧。幸勿为请谥以污我素业。言已累足而化。实淳祐元年正月十九日也。留龛七日。貌色鲜白心顶俱暖。奉全身塔于寺东。为寿九十三。得夏七十八。先是首座智觉。论请于朝言。师道光前哲。四众依仰。年登九秩。将逼归真。请建塔山中以拟归藏。上旨允之。故今用此成命。所遗衣发及四经解。合藏于南湖祖塔之侧。师所著述。楞严玄览。金刚会解。圆觉略说。楞伽通义。因革论。简境十策。三部格言。金錍义解。宗教玄述。仁王疏记。附钞笺要。皆行于世。自余杂制。名绪余。讲余对客木尝及世间事。唯论前人往行及典诰之辞。或问何以安心。曰心本不动。问法华经藏。曰当处全彰。其警策类此。嗣其道者。香林清赐为上首。
法师净惠字敏中。号悦庵。鄞陆氏。父母祷佛而生。幼年梦登宝阁见异人为摩顶。及觉异香满室。以语隐学俊师。勉其学释。遂依定海正觉出家。既具戒。往见月堂。因春期入忏。闻策导顿悟圆旨。堂由是器之。有度律师用大智新疏。讲观经于湖心。月堂遣师与之辩。至谈观心观佛之旨。发难数四。度竟屈服。哲则庵主南湖。始开讲席。师掩卷危坐。退而指其瑕玼。哲益敬畏。荣隐堂居隐学。俾师分坐讲风大扬。初主郡城法华。或以为小。师曰。此法智师讲经之地其可鄙乎。迁治平。每临讲见疏记援引儒典。则止而不读。谓其徒曰。此外书也宜自观之。夏将阑。对众自诧曰。今夏讲席诸方所无。纵或及之。亦秖杂以外书。诱掖之余兼事匝石。积年弊陋易而为新。每预公举。或非其人辄面斥诸山曰。所谓讲院者。以欲传讲尔。今此人能任此责乎。卒不许。闲居泉口拱秀庵。学士里粮来从。及迁宝严化道日起。阅八年。忽天风吹华桂香满院。识者知为嘉瑞。未几果颁南湖之命。时嘉定六年也。自柏庭乐育人材之繁。后生尚文辞好异议。生者稍不厌众心。必郡起而哗逐之。师至以沉毅御物。特成规严。人望风不敢犯。向之好哗者俗为革。居丈室未尝扃。请益者虽入夜不拒。行两庑闻读诵声。必忻然就之。因所业为点示。法华忏期。日一开说。初终参贯。人皆乐听心感。嘉定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集大众讽观经。趺坐榻上奄忽如蜕。塔全身于祖关门人乞铭于司令。楼枎净无住见而叹曰。悦庵不喜外书。而梅麓作铭。全用妙经句。岂非有以冥使之乎。禀法者禅悦。了彬。大蓬。了因。六七人云。
行人善荣字行甫。四明小溪周氏。初从月堂学教观。既通其旨。即入观堂修长忏阅藏经。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光明五经。以施诸方。雕造弥陀佛像。拈施众会。素善水墨。画大士像以与人。前后莫计。以音声佛事转授诸人。今城社经咒。皆用师节度也。临终往生之相。见宣行人传。弟子默容海印。以高行为乡城所归(此卷六十二人。本纪止录六人遗失五十六人)。
佛祖统纪卷第十八(终)
法师宗晓。字达先。石芝其自号。四明王氏子。十八受具戒。先从具庵强公。游次谒云庵洪公。理观密契遂分半座。未几主昌国翠萝。学者奔赴。越二年退隐西山日课妙经。适齐尚书扁所居曰闲静。攻愧楼大参以诗美之。复游淅西诸刹大参说偈以相其行。历三岁而还。大府丞汪公与其季检详命主参秀。久之谢去居延庆第一座。讲演之余编法华显应录乐邦文类教行录三教出兴颂诸祖赞振祖集光明照解施食通览。又集儒释孝纪明良崇释志明教编。笺注要旨血书法华墨书华严宝积般若涅槃诸经。又为中林居士张宗义书真宗皇帝御注四十二章经。凿义井于城南栎社曰法华泉。以饮行者。作亭其上施以汤茗无问道俗。结屋数楹创为接待。得魏文节公常乐旧额。中林张公为缋圣像建藏轮铸钟架楼增辟田土轮奂一新。且为誓辞以诫诸徒。使不志建立之意。弘传教观四十余年。晚益韬晦。嘉定甲戌八月二十日示疾。索纸书偈曰。清净本来不动。六根四大纷飞。扫却云霞雾露。一轮秋月光辉。阇维于寺之南。齿牙不坏舍利甚伙。巽齐户曹见之述文赞叹。塔于上方六殊胜地。僧腊四十七。世寿六十四。
佛祖统纪卷第十九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九
豁庵悟法师法嗣
·啸岩文虎法师(广智下第八世)
闲林真法师法嗣
·法明师昶法师
逸堂癸法师法嗣
·同庵允宪法师
·石坡元启法师
·竹坡如约法师
·石屋正己法师
·可堂若参法师
·化翁师赞法师
·巨宗师岳法师
·不孤有邻法师
柏庭月法师法嗣
·香林清赐法师
·伊堂了圆法师
·石田妙慧法师
·半云行儒法师
·此室大方法师
·虚中元真法师
·遁山士尧法师
·孤岩如启法师
·寂庵文慧法师
·操庵文节法师
·巽中道谦法师
·无谋善庭法师
·北林与俱法师
·石门士云法师
悦庵惠法师法嗣
·禅悦了彬法师
·宝化道英法师
·云屋可止法师
·化翁正己法师
·大蓬了因法师
·茅屋了己法师
·竹溪志昌法师
石涧戒法师法嗣古泉正宗法师(此卷三十二人本纪原文遗失)
佛祖统纪卷第十九(终)
柏庭月法师法嗣
法师文节。字通叟。自号操庵。四明慈溪夏氏子。世为大族百余家。行路者常闻读书声。父讳历年贤厚人□□□二时有住土山定讲师者祖免。亲异其貌劝出家于邑之永明寺。明年落发。十七游□□□□□迁悦庵皆山家之□峻者师与填自聪应无□□□□□未有所得。遇西山次教柏庭月法师。以大炉鞴煅炼学者。师于是竖精进幢留十三载。随赴上竺。有谦慧应三师皆有大名。师合而为四杰焉。柏庭谓师曰。汝国汝国得吾之大全矣。毕竟至当一句作么生。师厉声曰。瞎却顶门窍壶中别有春。至此天上地下无一可见之形一无可玩之色矣。柏庭九旬谢事众散。师独留三夏。至唱灭乃退。年五十一。始出世定海观音寺。十四年住象山玉泉。六年升天竺集庆寺。乃理庙所创在九里松度庙。继志式念先训适住持本法。师求去九重独断以操庵补其处。万众骇伏。十年间讲钟法鼓震动湖山。四方学者如水就下。树规立范有典有则。四明南湖之归有世忠寺。在万山中曰东吴好处。众强起师主之。至正壬午二月二十六日鸣鼓告众拂龛书偈掷笔而逝。寿八十六腊七十三。著述有指要会宗集英等。书于度弟子觉初羿归家山善庆庵全身窆焉。得法者如吴之似兰子华思治惟简明之大东慧海法东等说金錍有半月偷闲解梦书。又观心观佛偈曰。春到上林浑似锦不须寻访卖华翁之句。径山愚禅师叹赏不已。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列传第六之十
啸岩虎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七世)
·讷堂慧辩法师
·顽空智觉法师
·松涧善助法师
·寒谷妙晖法师
·东山夔公首座
·东山皎公法师
·东山义问书记
法明昶法师法嗣
·法明行依法师
·宝坛智尚法师
同庵宪法师法嗣
·圆庵行果法师
·东林觉先法师
·香山唯一法师
·浩翁惠川法师
·石翁法介法师
·柯山本悟法师
·虎岩行圭法师
·石林文藻法师
·安道清宁法师
·无闻若讷法师
·圣水善济法师
·默庵普闻行人
·退若可升法师
石坡启法师法嗣无住宗净法师(此卷二十三人本纪原文遗失)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终)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一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诸师杂传第七
·净觉仁岳法师
·(二世)吴兴子昉法师
·钱唐可久法师
·钱唐惠勤法师
·霅川慈梵法师
·霅川莹珂法师
·永嘉乃仁法师
·超果灵照法师
·枢密使胡宿
·神智从义法师
·(二世)慧月了睿法师
·草庵道因法师
·(二世)梓庵有伦法师
·广寿法因法师
·四明道时法师
·儒士述庵薛澄
杂传之作。将以录诸师之未醇正者。故净觉以背宗录。神智以破祖录。草庵以失绪录。或曰。法智之世。先后为异说者有之矣。岂当尽以杂传处之乎。然昭圆之于四明。无师资世系之相摄。后人概以山外指之。亦足惩之矣。至若法智子孙时为逆路之说者。未若净觉神智之为甚也。彼祝之而不类。我且指二人为首云(祝职救反事见杨子)。
法师仁岳。霅川姜氏。自号潜夫。闻法智南湖之化。往依为学。至水月桥。掷笠水中曰。吾所学不成。不复过此桥。法智器之。居以东厦白昼焚膏专事紬绎。乡书至。悉投帐阁未尝启视。因出境分卫乘舟水行。偃卧舒足豁然自得。若拓虚空。樯为之折。每请益函文。撷大屧关大钥。众望风畏之。时昭师略光明玄。不用观心。师辅四明撰问疑书以征之。四明制妙宗并消伏三用润师作指瑕以为难。师述止疑抉膜以正之。四明谈别理随缘。齐师作指滥以为非。师作十难以扶之。所以赞四明为有力。后复与十同志修请观音三昧。因疾有闲。宴坐静室恍如梦觉。自谓向之所学皆非。乃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道既不合。遂还浙阳灵山。蒙慈云摄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简以斥之。师复上十谏雪谤。往复不已(详见四明本纪)会昭庆有请慈云。为诗以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止。既迁石壁。复徙灵芝。时法智已归寂。师临众自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有仁行人。自永嘉请居净社。一住十年。大弘法化。以年老还乡。霅守请主祥符。观察使刘从广为奏。命服枢密使胡宿。为请净觉之号。晚年专修净业然三指以供佛。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治平元年春。谓门人曰。我翌日午刻当行。果留偈安坐而亡。时三月二十五日也。塔全身于何山之西隅。嗣法者梵慈乃仁辈。皆能表表模范一世。师于楞严用意尤至。会诸说为会解十卷。熏闻记五卷(释自造会解)。楞严文句三卷。张五重玄义。则有楞严说题。明修证深旨。则有楞严忏仪。复于咒章调节声曲以为讽演之法。所著金刚般若疏二卷。发轸钞五卷(释自造金刚疏)弥陀经疏二卷。指归记二卷(释自造弥陀经疏)文心解二卷(释不二门)杂录名义十二卷。义学杂编六卷。如意轮课法。涅槃礼赞文。罗汉礼赞文。南山礼赞文。施食须知。毗昙七贤七圣图。起信梨邪生法图。各一卷。禅门枢要。净名精英。大论枢节大论文。苕溪讲外集。窗案记。诸子杂言史髓。
记曰。何山更为禅居。而塔地转为菜圃。厥后寺众有梦。师谓塔处灌溉非便。求迁之。及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满。遂具礼易葬焉。此与东山神照迁塔事极相类。皆于当时藏全身。而特示灵瑞于二百年之后也。异哉。
论曰。天台家。谓学华严唯识者为他宗。盖指其不受时教规矩之说耳。净觉初为山家之学甚厉。为止疑抉膜十门折难。以排四师甚力。一日师资小不合。而遽为寿量之异说。甚至于十谏雪谤。抗办不已。前辅之而后畔之。其为过也。与学他宗者何异焉。父作之。子述之。既曰背宗。何必嗣法。置之杂传亦足为惩。然此亦是护宗纲辨法裔为之说耳。若鉴之以佛眼。则圣贤弘道。互有抑扬。岂当定其优劣。如调达波旬皆以大权示现邪见。讵可以俗情裁量之邪。是知议净觉者。当以此意亮之。
法师子仿。吴兴人。赐号普照。早依净觉。嵩明教据禅经作定祖图。以付法藏斥为可焚。师作祖说以救之。又三年。嵩知禅经有不通。辄云传写有误。师复作止讹以折之。其略有曰。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据禅经。荧惑天下。斥付法藏为谬书。此由唐智炬作宝林传。因禅经有九人。其第八名达摩多罗。第九名般若密多罗。故智炬见达摩两字语音相近。遂改为达磨。而增菩提二字移居于般若多罗之后。又取他处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继二十四人。总之为二十八。炬妄陈于前。嵩缪附于后。渎乱正教瑕玷禅宗。余尝面折之。而嵩莫知愧。又据僧祐三藏记传律祖承五十三人。最后名达摩多罗。而智炬取为梁朝达磨。殊不知僧祐所记。乃载小乘弘律之人。炬嵩既尊禅为大乘。何得反用小乘律人为之祖耶。况禅经且无二十八祖之名。与三藏记并明声闻小乘禅耳。炬嵩既无教眼。才见禅字认为己宗。是则反贩梁朝达磨。但传小乘禅法厚诬先圣其过非小。
法师可久。钱唐钱氏。天圣初。覃恩得度学教观于净觉。无出世志。喜为古律诗。苏轼监郡日。尝与师及惠勤清顺为诗友。所居西湖祥符。萧然一室。清介守贫。未尝有忧色。轼来守钱唐。当元夕九曲观灯。去从者独行入师室。了无灯火。但闻瞻訇余香。叹仰留诗。有不把流离闲照佛世知无尽本非灯之句。蒲宗孟集钱唐古今诗。求藁于师。师曰。随得随去。未始留也。闻者高之。晚年杜门。送客不逾阈。辟谷安坐观练熏修。如此十余年。窗外唯红蕉数本。翠竹百个。淡如也。一日谓人曰。吾死蕉竹亦死。择瑛公亦死未几皆验。人嗟异之。
法师灵照。兰溪卢氏。幼失怙恃。白兄求出家。兄取三藤示之曰。使此藤系汝俱碎。可从汝意。师欣然入林。取藤成束置前曰。果容入道用此系我。俱碎无恨。兄不能夺。遂入宝慧寺。誓去枕席香灯礼诵。未期月诵通法华光明。弱冠投试有司嘉之。奖以别榜。既具戒即往钱唐。依香严湛师学教观。数岁复往吴兴。依净觉。一家户牖无不通达。初主吴山解空。继迁景德。熙宁中徙云间超果。自元丰以来于每岁春首结净业社七日期时。预者二万人。念佛获验不可纪录。尝梦三圣仪相。前跪作礼曰。灵照一生诵大乘经。期生安养为果愿否。观音指曰。净土不远有愿即生。又诵经。深夜忽梦普贤示身。遂发心造其像。诵经万部以严净报。元丰五年冬卧疾。谓侍者曰。吾安养之期已至。遂北首面西累足而化。阇维异香袭人。舍利流迸。结塔院东南隅。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学问文章。当世推重。治平三年。由枢密副使出镇杭州。每来谒岳师。咨询妙道。躬执弟子礼。师安坐不少逊。
法师从义。温之平阳人。姓叶氏。十七通诵法华得度学扶宗。主大云五峰宝积。尝患他宗但任胸臆。于所著补注集解处处辨明。如论贤首妄判华严。议慈恩专用唯识。辨祖承无二十八祖。判道家当摄入儒宗。辞理切直为世所信(并详见诸宗立教志)晚居秀之寿圣大振宗教。元祐六年春。示疾就榻。吉祥右胁而逝。瘗舍利于钱唐宝藏。谥曰神智。宪使刘焘记行业云。端介清白。不妄游从。寤寐三观。耽味著述。过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胁不卧。非滤水不饮。行步有常。坐立如植。未尝求公卿之知。可谓贤也已矣。所著大部补注十四卷。顺正记三卷(释光明玄)新记七卷(释光明文句)往生记四卷(释观经疏)圆通记三卷(释不二门)纂要六卷(释义例)集解三卷(释四教仪)寓言四卷(释金錍)净名略记十卷。搜玄三卷(杂出教仪)。
论曰神智之从扶宗。视四明为曾祖。而于有所立义极力诋排之。去乃翁已五十年。其说已定。而特为之异破坏祖业不肖为甚。非同当时孤山净觉一抑一扬之比也。旧系扶宗。今故黜之。置之杂传。以示家法之在。
法师了睿。嘉兴人。号慧月。学教有声。久依神智于寿圣。秀有士族请神智祷疾。师与俱往。及归神智责之曰。汝为纯厚。吾故携汝往。何为俗舍左顾右盻。师深谢过而已。智曰。汝岂有所见耶。师密白曰。有一女崇。在病床上。见师入即下走。人既拥门。乃从壁隙而出。不觉顾视如此。智曰。吾亦见之。已而病者愈。智既没。师乃继其席。思溪王氏有女卒。请施食河冰船不可渡。乃遣人报。令设座于斛前。即船上遥为咒愿。中夜一女至船上曰。谢师戒法已得超度。留鞋一双忽不见。次日王君至船。惊曰。此亡女入敛时鞋也。
法师道因。自号草庵。四明薛氏。视法智座下。粲法师为叔祖。其孕也。母梦粲披帏而入寤而生。明发而赴至。咸知其为后身云。掌有圆相掬之如环。足下奇文双鱼宛示。十七具戒。坐夏南湖。有问以教义者。徐为释之。正与文合。识者知其宿习。明智居宝云。往学焉。已而遍历教庠屡参禅室。因读指要钞深有悟入。初主禅悦。直嗣四明(草庵录嗣法文云。三入禅室五登讲堂。始终亲近八善知识。皆光明硕大。有德有言。缘不在彼。如水投石。此一办香。奉为延 第一代法智尊者。用酬法恩。然存则人。亡则书。旁不肯者。无吝击节)次迁永明宝云广寿治平。晚主延庆。学徒满堂。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敛念坐亡。越三日顶足皆暖。葬全身于祖塔。师道貌严毅。辞辩如泻。有婴其锋者。谓登龙门。尝著关政论。以正禅人之弊。诣行在投宰相秦桧。三上书。俱不报。遂渡江而归。后秦相阅其书大惊。将见之。而师已行。居南湖日。述辅正解以斥律人妄解观经之失。其强志为法若此。尝居城南草庵。因以自号。
论曰。草庵初学于明智。一旦读指要有省发。而又自谓文粲后身。故以瓣香奉四明。然四明者罗睺罗也。未闻禀佛为嗣。若草庵之所承。则将兄广智而孙明智矣。岂北面师事之。而反孙之可乎。西土二十四祖。金口所宣悉有先后。若谓北齐远禀龙树。此则立观之始。非草庵所当上效故镜庵论之曰。一家教观必资传授。岂可紊乱使失其绪。况当时已有高攀九祖远嗣四明之诮。旧图系于明智。终非草庵之本心。新图系之四明。未免有违于公论。今故置之杂传。亦足以为失绪者之戒云。
法师有伦。四明王氏。受业于小溪寿圣。自号梓庵。久依草庵学。分座南湖讲道有旨。晚主月波。学徒说服。柏庭辈行皆北面受业。所居一室。未尝见其便溺。人皆异之。或问其故。拒而不答。
法师法因。自号刳心。四明慈溪顾氏。学草庵尽其旨。以与师同名。时称为小因。主广寿三十年。昼夜讲演。未尝一日走檀门。每施者至。辄竦愧自叹曰。比丘之法丐食活命。我何人哉。坐夺勤苦之利却而还之。不得已受其少分。所居弊陋将新之。曰此躯尚无常。何事外物为一日集讲。侍者报。众赴檀门未回。师曰。虚空诸天正欲闻法。何必众集。即击鼓升座。绍熙四年八月示疾。于定中见净土二菩萨。谓左右曰。吾睹法华道场。与平时所见异甚。吾将行矣。即集众讽观经。称佛号。留偈端坐结印而化。瘗全身于寺东。
薛澄。字清卿。自号述庵。视草庵为叔。尝从其学大明境智之道。草庵没为文祭之。其略云。呜呼吾佛明心。禅必用教。教必用禅。如江如湖。流虽不同所钟一源。如日如月。时或云殊。所丽一天。譬以二药治众人病。所期者痊。奈何末途两宗被魔。学者泥偏私立位号互为矛盾。其门必专教而视禅了不相安如针著毡。禅而视教欲割不能如瘿附咽。不求其端。教曰。我是孰明渐圆。惟怪欲闻。禅曰。我是但称别传。两宗既孤。又于其宗派别星悬。或本四明。或夸霅川。或出白莲。天台徽旨浮谈浪语如漂流船。或参沩仰。或归云门。或嗣曹洞。如来心印上推下堕如颠倒猿。持此胜心敌彼胜心。以燕伐燕堂堂我翁。能于两宗洞达妙玄(云云)。又作草庵忌疏云。诸法本空即空成实。至人不死虽死如生。安住尊者(师自号安住子)间气所钟前因不昧。探戒珠于骊颔。飞慧剑于龙门。早游刃于儒林。无书不读。晚乘桴于教海。有感皆通(云云)。于道最高。裂衣冠而罔恤。有疑不决。械囹圉以须争(云云)。见八知识。无半语之相。投将一瓣香。为四明而拈出(此卷十六人本纪遗失五人止录十一人)。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一(终)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二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未详承嗣传第八
·东阳善慧大士(斋梁之间)
·景明道房禅师(稠师传)
·北齐僧稠禅师
·北齐李奖侍郎(稠师传)
·天台智琰法师(唐)
·金华方岩法师
·西京楚金法师
·千福飞锡法师
·终南法善法师
·玉泉真公法师(下三人见净土志)
·南岳承远法师
·南岳法照国师
·无姓法剑法师(下二人见光教志)
·长沙怀远法师
·五台志远法师
·五台元堪法师(远师传)
·天台道暹法师
·国清清观法师
·国清文举法师
·建业敬云法师
·泰山妙行法师
·四明子麟法师(五代唐)
·十祖玄烛法师
·嘉禾皓端法师
·会稽什法师(宋下三人见法智纪)
·嘉禾子玄法师
·天台元颖法师
·括苍聪法师(南屏传)
·无相善勤法师
·宝藏利赟法师(勒师传)
·普慈挥法师(下二人湛假名传)
·空相融法师
·超果照法师(下二人敏法云传)
·广化明法师
·宗元录颖法师
·宝云威法师(正文慧传)
·方广昙照法师
·普照因法师
·佛智道如法师(如上竺传)
·宝积实法师(吴克己传)
·净慧威法师(草庵录)
·左溪志昭法师
·无功居士王阗
有为天台之道。而无闻于后世者。固亦多矣。非以其迹晦而位卑身亡而嗣绝乎。至若旧虽有传而无所师。附见他传而无所考。凡于法门有旁赞之一益者。岂不乐书。作未详承嗣传。
东阳大士傅翕字玄风。义乌人。齐建武四年五月八日生。幼与里人渔以笼盛鱼。沉水中祝曰。欲去者去止者止。人以为愚。年十六。娶刘氏生二子普建。普成。二十四渔于稽停塘。梵僧嵩头陀谓曰。我昔与汝于毗婆尸佛所发愿度众生。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当还耶。令视水见圆光宝盖环覆其身。乃悟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方急度生何暇思兜率。乃结庵于松山双捣树间。自称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种植蔬果任人采取。为人佣工昼作夜归。与妻妙光敷演佛法。苦行七年。宴坐之间。见释迦金粟定光三佛东来放光如日。空声唱言。成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场。已而四众沓至作礼。郡守王烋。谓是妖妄囚之。兼旬不食。愧而释之。还山愈精进曰。我从兜率宫来为说无上菩提。昔隐此事今不覆藏。大通六年。遣弟子傅暀奉书诣阙称。帝为国主救世菩萨。诏报曰。善慧欲度众生欲来随意。帝预敕锁门以观其异。大士袖出木锤一扣。诸门尽开。见帝于善言殿。谒者三赞。不拜。直上御榻对语异常。设食竟。出钟山坐定林松下。县官资给。大同元年。请讲三慧般若于重云殿。公卿毕集。天子至众皆迎。大士不动。御史问故。答曰。法地若动。一切法不安。帝善之。翌日独延于寿光殿。夜漏上乃出。梁末饥乱。日与其徒拾橡栗。楺草作糜以活闾里。盗不忍犯。尝曰。我贤劫千佛中一佛。弟子慧荣欲建龙华会。大士曰。龙华是我事。汝可建请佛停光会。若从吾言定见龙华。又曰。吾悟道四十劫。释迦方始发心。由释迦能舍身。所以先我成佛。陈天嘉二年。山中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从后。谓弟子曰。七佛中唯释迦数与我语。光大二年冬。大士曰。嵩公已还兜率天。我不得久住。作还元诗十二章。大建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示寂。七日县令陈钟耆来礼敬。传香之次。犹反手受香。众益惊叹。葬松山之隅。敕仆射徐陵撰碑。
荆溪止观义例曰。东阳大士位居等觉。尚以三观四运而为心要。故独自诗曰。独自精(草堂元法师随释云。谓三千绝妙。法界独立。其体精妙)其实离声名(三千妙体本离声教名字)三观一心融万品(三观三千也。三千即空假中。秖一念是若了三千自万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融相可知)荆棘丛林何处生(九界惑染生死因果荆棘也。佛界因果万德庄严丛林也。善恶峥嵘同归一相。一相无相故云何处生。此证真如理观也)独自作(起十界四运。四句推捡。故云作也)问我心中何所著(问起之辞)推检四运并无生(正用观也)千端万累何能缚(此观成也。十界善恶因果何能为缚。此证唯识事观也)况复三观本宗璎珞。补处大士。金口亲承。故知一家教门。远禀佛经。复与大士宛如符契(小璎珞经二卷。上卷明次第三观。谓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观。下卷明圆三观。谓佛为敬首菩萨说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云云。三观既自佛说。大士金口亲承。今家建立远宗佛说。复与大士所说三观符契也)。
述曰。过去诸佛由三观道安住秘藏。现在释迦由三观道果后示权。是知自行化他权实因果之法。无非三观之道。璎珞宣之于前。智论申之于后。北齐心悟而立为法。东阳旁赞而示以诗。皆所以明此道也。东阳显于梁而终于陈。当北齐南岳智者以此道相传之际尚无恙也。昔承佛口之亲宣。今值诸师之授受。于是作而言曰。大哉。三观之道。行于震旦其在斯时乎。乃述为二诗。从旁而赞之宜也。世人不考为同时。遂指东阳为前人。而谓其能预谈三观。故晁景迂为明智碑。亦谓前乎智者。以导其教者。曰梁傅大士。斯言未的也。今当易之云。与文禅师同时。旁赞其道者。曰傅大士。以大士无授受之迹。今但附见于传首云。
禅师僧稠。钜鹿孙氏。从景明寺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摄心旬日即得入定。复修涅槃圣行四念处法。安居五夏。日唯一食。尝九日修死想观。以所诣白跋陀三藏。藏曰。葱岭以东习禅定者汝为最矣。复诣王屋山修习前法。遇两虎斗。师以锡杖中解。虎即散去。黄门侍郎李奖。求学禅要为说止观两卷。北齐文宣。诏师出山说法。师为说三界本空万法如幻。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帝为之毛竖汗流。于邺城结云门寺以礼奉之。宴坐一室未尝送迎。弟子或以为谏。师曰。宾头卢迎王七步致令失国。吾虽德不逮古。而仪相是同。不敢自欺。冀致福于帝耳。帝惑左右之言。谓师不敬。欲躬往加害。师已冥知。旦乘牛车往谷口二十里。拱立道旁。帝怪问之。师曰。身血不净恐污伽蓝。帝愧悔。谓侍臣杨遵彦曰。若此真人何可毁谤。欲负师还寺。师磬折不受。帝曰。弟子负师遍天下未足谢愆。遂同辇还宫。问弟子前身何人。师曰。曾作罗刹王今犹好杀。祝盆水使视之即见罗刹形。又欲见佛法灵异。师投袈裟于地。帝遣人举之。增至数十人不能动。师令沙弥取之。如举一羽。帝益敬信。请受菩萨戒。留禁中四旬而出。乾明元年四月示寂。敕建塔以藏舍利。
述曰。案稠禅师行道。于北齐天保中。与思禅师为同时。逆而推之。则知受止观于房禅师。当天保之初。复更推之。则天保已前。当东魏孝静之世。时文禅师。始以己悟一心三智之道以授思禅师。则知房师所受止观。亦应禀自文师。盖文师悟由中论。独步河淮时无竞化。非小乘禅师之所能知。然则房师。上受文师。下传稠师。上下推之为可信矣。
法师智琰。母梦升通玄塔相轮坐而诞。十二诵通法华。时称神童。祝发之后即参讲席(师以正观年终。则知参讲之时。即章安诸师也)。尝隐虎丘山讲忏余日。诵法华至三千部。霄炉未爇自起烟芬。夕罐才空潜加溢水。盖天童给侍之验焉。行三净业修十六观。率五百人月建斋讲。十年不替。讲法华净名皆三十遍。观音玄三十遍。贞观八年冬示疾。见梵僧手执宝瓶曰。吾无边光也。却后净土称功德宝王。即我是也。师谓门人曰。无边光大势至也。功德宝王其成佛之号也。由因言果。以此勉余。余其西归乎。即入定不反。
金华方岩和尚。荆溪未入僧时。曾从之受止观(应是左溪门人)。
法师楚金。广平程氏。七岁出家。礼藏探经法华在手。九岁依西京龙兴寺具戒。习智者教。尝诵经至宝塔品。身心泊然宝塔忽现。释迦分身满虚空界。禅坐六年。誓建斯塔。诚怀一启檀信自来。于筑基夜诵经行道。众闻天乐异香。玄宗梦空中楚金二字。诘朝访问。咸以师对。乃亲制多宝塔额赐缣缗为助。功毕之日五色瑞云凝于塔上。谓同学曰。凿井见泥去水不远。钻木已热得火可谙。凡我七人聿成一志。昼夜诵经香烟不断。乃于春秋二时。集七七僧行法华三昧。奉旨许为常式。前后感获舍利七百粒。血书法华菩萨戒经。以祝九重。写法华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镇宝塔。复写千部散施信人。化缘既毕右胁而逝。薪尽火灭雪颜如生。天子遣塔于城西。贞元十三年。左街功德使窦文场奏先师楚金。于天宝初为国建塔。置法华道场。今僧众礼念。六十余年经声不绝。乞加旌表。诏谥大圆法师。
法师飞锡与楚金。精严三观。天宝初。游京师止终南紫阁草堂。俄有诏住千福法华道场。不空翻译新经。频当笔受润文之任。永泰初。诏于大明宫同良贲等参译仁王护国及密严经。与三藏不空学士柳伉重加详定。充证义正员。尝撰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明净土三世通修之义。
禅师法善。习天台教学。唐天宝间游京师。常诵法华。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从空下迎。天乐竞鸣隐隐向西去。
法师志远。汝南宋氏。初依荷泽闻天台一宗。该通妙理力学积岁。居五台华严。食非别请。卧不解衣。四种三昧用为常课。会昌四年。忽绝食数朝诫门人曰。天台之道。妙在法华文句本迹二门开近显远。玄文五义判释止观境观双修行解圆明遮照平等。将践圣阶降兹罕及。礼忏方等必假精诚。永怀于兹宜副吾意。时学者如林。唯元堪达其旨。武宗沙汰佛法堪禀遗言。以诸文藏之屋壁。宣宗即位重辉佛日。堪再葺旧居。取其藏本置之影堂。传唱当时绝而复续。
法师道暹。天台人。大历中入京传教。盛有著述。能于虚空游行往来。时谓有神足之证。
法师清观。临海屈氏。久居国清。妙洞三观禅定神异。清介自守不畜衣钵。尝曰。恨未能舍己头目。溪南有请供者。夜雨水涨人不能渡。师顷刻即赴身衣无湿。人知其有神足通焉。
法师文举。东阳张氏。入国清习天台之道。悉通要妙。其形如山其貌如玉。动若浮云静若止水。目不旁视口无戏言。四威仪中无非律范。丹丘二众仰以为法。先是国清为炀帝建光明道场。岁以为期。人繁食少。师竭力营建。成庄田十二顷。众赖以济。
法师敬云。建业人。夙学天台之道。光化二年。于永嘉寺讲经。依俱舍论述小乘入道五位。作柝玄记二卷。法师妙行。初学天台教。既入居泰山。结草为衣拾果为食。行法华三昧感普贤现身证明。后专持弥陀经。于一夕见流离地佛与二菩萨涌立空中。僖宗闻其名。诏赐号常精进菩萨。后一日再见宝地。谓左右曰。吾无观想而宝地复见。安养之期至矣。即日右胁安卧而化。
法师子麟。四明人。五代唐清泰二年。往高丽百济日本诸国援智者教。高丽遣使李仁日送师西还。吴越王镠。于郡城建院以安其众(今东寿昌)。
法师玄烛。戒德定品慧业法门。讲唱宗乘当世特立。大顺初。传法帝京。学徒数百左右悦随。时谓其可继荆溪。尊称为十祖云。
法师皓端。嘉禾张氏。闻玄烛时称十祖。遂往参学。即悟一心三观之旨。誓心山居二十余年。身无长衣口无异味。坐唯一榻门不设关。本朝建隆初。无疾坐亡。火浴舍利不知其算。得法者八十人。
法师善勤。天台人。无相以主席请于郡。时以师高行为之举。及迁净名。举樝庵继其席。樝庵迁赤城。众举利赟继。赟赴宝藏。部使者。复以无相卑。师以众不足容。乃别迁胜地增建栋宇。时谓安清净众讲妙教观。宜天人之交助也。
法师元颖。吴兴人。政和二年。于郡城开元建智者院。日居慈霔阁。秉笔著书。自正像统纪终教藏目录凡百卷。名天台宗元录。序次古今诸师行事。为山家之盛典云。又述法华灵瑞集为十科。始于普贤证明终至香光表相。郡补为都师。有招权者。诬以事民。其衣闻者流涕。而师不为愠。幅巾布褐。遨游人间。随时升沈。晚在盐桥庵庐诵经课佛。一夕面西危坐。欣然神化。焚龛之日舍利布地。
法师昙照。四明人。受业方广。宣和初。述天台别传注。最为详委。学者韪之。
法师志因。赐号普照。少学天台之道修净土行。五十年法服未尝去体。尝因寇扰入山避乱。唯携触服。方欲登圊。寇已逼近。师易衣石上从容洗漱。寇不敢犯。识者叹仰。谓之游行无畏。其斯人乎。
法师志昭。居左溪述释迦谱。称躬禀叔父铠庵微旨。及编次历代宗承图。后学于是有考。
王阗。四明慈溪人。自号无功叟。家世名儒。再举进士不得志。布衣蔬食遍询讲席。晚年唯专念佛。以所得旨意述净土自信录。其序略云。众生本心具四净土。如同居者在具缚凡夫即可依之。其余三土。至断惑圣人始获证入焉。且往生一门有二净业。曰正观。默照本心也。曰助行。备修万善也。正观与助行并进。则了达四净土矣。止有愿等事善者。近生凡圣同居。而远作上三土之因也。以此论之。则净土者。正是究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回向渐修耳。又云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以导之。即预优品。愚朴之辈。但称佛发愿者亦莫不生。观净土一门。则知圣人无弃物也。彼但守痴空之人。以无碍无修。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乃高其言曰。净土末事何足道哉。发是言者可哀也矣。绍兴十六年四月丁卯之夕。忽闻异香满室。谓弟沙门思齐曰。此吾所修净业有感也。乃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而化。焚其躯得舍利如菽者百八粒(此卷四十三人。本纪惟录二十二人。余二十一人。皆见别传。故以小字释之)。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二(终)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三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盘撰
历代传教表第九
北齐悟一心三智之旨。以授南岳。南岳修之以授智者。智者始以五时八教开张一化。而归宗于法华本迹之妙。既发其解必立之行。于是说己心中所行。以示一心三智之证。载之文字。用以印心。以教后世。自北齐上法龙猛。下逮法智。为十七世。作历代传教表。
梁
武帝(萧衍受齐禅都建康称南朝)
·天监元年(壬辰尽十八年)
·普通元年(庚子尽七年)
·大通元年(丁未尽八年)
·大同元年(丁卯尽十二年)大同中。二祖文禅师。于北朝河南。为思禅师说三观。当东魏孝静帝天平间。
·太清元年(丁卯尽三年)
简文帝(纲武帝第三子)
·天宝元年(庚午尽二年)
元帝(绎武帝第七子)
·承圣元年(壬申尽三年)
敬帝(方智元帝第九子)
·绍泰元年(乙亥)
·太平元年(丙子)
陈
武帝(陈霸先受梁禅都建康)
·永定元年(丁丑尽三年)
文帝(茜武帝兄始兴王子)天嘉元年(庚辰尽六年)
三祖思禅师于北朝光州大苏山。为顗禅师。说四安乐行。示普贤道场。当北齐废帝乾明元年。
·天康元年(丙戌)
废帝(伯宗文帝二子)光大元年(丁亥尽二年)
二年。思禅师。为南岳帝君授戒法。
宣帝(顼始兴王第二子)大建元年(己丑尽十四年)
四祖顗禅师。于金陵瓦官寺为仪同沈君理仆射徐陵等开法华经题。一夏开释大义。白马敬韶等咸北面受业。自此后常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及为尚书毛喜说六妙门。
大建中南岳思禅师。为海东玄光法师说法华安乐行。归国演教。为高丽东国传教之始。
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南岳禅师示寂。
少帝(叔宝宣帝长子)
至德元年(癸卯尽四年)
至德三年。诏瓦官顗禅师。赴太极殿开大智度论题。仁王般若经题。还灵曜寺就讲。时百座居左。五等居右。慧旷慧辩。皆奉敕难问。天子临筵听法。百僚尽敬。
至德四年。诏迎顗禅师。居光宅寺。帝幸寺听讲仁王。躬礼三拜。
祯明元年(丁未尽三年)顗禅师。于光宅讲法华经。章安预听。
隋
文帝(杨坚相周静帝受禅都长安)
开皇十年(庚戌是年陈亡始称正统尽二十一年)
开皇十一年。晋王总管扬州。迎顗禅师于大听事。设千僧斋授菩萨戒。师名晋王为总持王。上师号称智者。
开皇十二年。智者禅师于荆州当阳玉泉山为关王父子授戒。
开皇十三年。智者禅师。于玉泉说法华玄义。章安预听。
开皇十四年。智者禅师。于玉泉说摩诃止观。章安预听。是年过岳阳为刺史王宣武授大乘戒法。为学士昙捷等讲金光明经。
开皇十五年七月。智者禅师。至扬州禅众寺。以所著净名义疏。奉上晋王。九月辞归天台。
开皇十七年九月。智者禅师。于天台佛陇为诸弟子口授观心论。十一月。于石城寺为弟子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无量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密。一一法门。是月二十四日。示寂于石城弥勒石佛像前。
仁寿元年(辛酉尽四年)
炀帝(广文帝第二子)
·大业元年(乙丑尽十二年)
恭帝(隋炀帝子)
·义宁元年(丁丑尽一年)
五祖章安禅师。于天台国清寺为法华威禅师。说止观心要。
唐
高祖(李渊受隋禅都长安)
·武德元年(戊寅尽九年)
太宗(世民高祖次子)
贞观元年(丁亥尽二十三年)
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章安禅师。于国清寺。示寂
贞观二十年。召法华威禅师。授朝散大夫引驾四大师。
高宗(治太宗第九子)
永徽元年(庚戌尽六年)
永徽六年。召天宫威禅师。授朝散大夫引驾四大师。与法华同职位。
·显庆元年(丙辰尽五年)
·龙朔元年(辛酉尽三年)
·麟德元年(甲子尽二年)
·干封元年(丙寅尽二年)
·总章元年(戊辰尽二年)
·咸享元年(庚午尽四年)
·上元元年(甲戌尽二年)
·仪凤元年(丙子尽三年)
·调露元年(己卯)
·永隆元年(庚辰)
十一月二十八日。法华禅师。示寂。
·开耀元年(辛巳)
·永淳元年(壬午)
·弘道元年(癸未)
则天高后(武氏高宗之后废太子为庐陵王临朝称制)
·光宅元年(甲申)
·垂拱元年(乙酉尽四年)
·永昌元年(己丑)
·载初元年(庚寅二年)
如意元年(壬辰尽二年)
如意二年。七祖天宫禅师。于东阳天宫为左溪朗禅师说止观。
·延载元年(甲午)
·证圣元年(乙未)
·万岁通天元年(丙申)
·神功元年(丁酉)
·圣历元年(戊戌尽二年)
·久视元年(庚子)
·长安元年(辛丑尽四年)
中宗(显高宗第七子母武后尝废为庐陵王)
·神龙元年(乙巳尽二年)
·景龙元年(丁未尽三年)
睿宗(旦高宗第八子)
·景云元年(庚戌尽二年)
·先天元年(壬子)
玄宗(隆基睿宗第三子)
开元元年(癸丑尽二十九年)
开元十八年。八祖左溪禅师。于东阳左溪为荆溪然禅师说止观。是年新罗法融等。传教归国。
天宝元年(壬午尽十四年)
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左溪禅师示寂。
肃宗(亨玄宗第三子)
·至德元年(丙申尽二年)
·乾元元年(戊戌尽二年)
·上元元年(庚子尽二年)
·宝应元年(壬寅)
代宗(豫肃宗长子)
·广德元年(癸卯尽二年)
·永泰元年(乙巳)
大历元年(丙午尽十四年)
大历中。九祖荆溪禅师。于天台佛陇为邃法师说止观。
德宗(适代宗长子)
建中元年(庚申尽四年)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荆溪禅师于佛陇示寂。
·兴元元年(甲子)
·贞元元年(乙丑尽廿一年)
·贞元中。十祖邃法师。于国清。为修法师说止观。
顺宗(诵德宗长子)
永贞元年
邃法师于国清为日本最澄说止观。尽写一宗论疏以归。为日本传教之始。
宪宗(纯顺宗长子)
·元和元年(丙戌尽十五年)
穆宗(恒宪宗第三子)
·长庆元年(辛丑尽四年)
敬宗(湛穆宗长子)
·宝历元年(乙巳尽二年)
文宗(昂穆宗次子)
大和元年(丁未尽九年)
大和中。十一祖修法师。于禅林。为外法师说止观。
·开成元年(丙辰尽五年)
武宗(炎穆宗第五子)
会昌元年(辛酉尽六年)
会昌六年诏毁天下佛寺沙汰僧尼。
宣宗(忱宪宗十三子。武宗欲加害。遂逃难为沙门依齐安师。武宗崩群臣迎入京。即帝位)大中元年(丁卯尽十三年)
诏复会昌所废寺院。
懿宗(催宣宗长子)
·咸通元年(庚辰尽十四年)
僖宗(溪懿宗第五子)
乾符元年(甲午尽六年)
乾符中十二祖外法师于国清为琇法师说止观。
·广明元年(庚子)
·中和元年(辛丑尽四年)
·光启元年(乙巳尽三年)
·文德元年(戊申)
昭宗(晔懿宗第七子)
·龙纪元年(己酉)
十二祖琇法师于国清为竦法师说止观法门。
·大顺元年(庚戌尽二年)
·景福元年(壬子尽三年)
·乾宁元年(甲寅尽四年)
·光化元年(戊午尽三年)
·天复元年(辛酉尽四年)
景宗(祝昭宗第九子)
·天祐元年(甲子尽三年)
梁(五代)
太祖(朱温受唐禅都洛阳)
·开平元年(丁卯尽四年)
·乾化元年(辛未尽二年)
末帝(瑱太祖第四子)
·乾化三年(癸酉尽二年)
·贞明元年(乙亥尽六年)
·龙德元年(辛巳尽二年)
唐
庄宗(李存勖破梁即位都洛阳)
·同光元年(癸未尽三年)
明宗(亶本屈突部人赐姓李氏为庄宗昆弟)
·天成元年(丙戌尽四年)
·长兴元年(庚寅尽四年)
末帝(从珣本姓王明宗养子)
·清泰元年(甲午尽二年)
晋
高祖(石敬塘灭唐即位都汴)
天福元年(丙申尽六年)
天福中十四祖竦法师于国清为寂法师说止观。
少帝(厘贵高祖从子)
·天福七年(壬寅尽二年)
·开运元年(甲辰尽三年)
汉
高祖(刘知远。晋少帝为契丹所虏。中原无主遂即位于晋阳。仍用晋年号。都汴)
·天福十二年(丁未)
隐帝(承祐高祖犹子)
·乾祐元年(戊申尽三年)
周
太祖(郭令威受汉禅都汴)
·广顺元年(辛亥尽三年)
世宗(荣太祖后柴氏之侄受遗制即帝位)
·显德元年(甲寅尽五年)
恭帝(崇训世宗子)
·显德六年(己未)
宋
太祖(受周禅都汴京)
建隆元年(庚申尽三年)
吴越王钱俶。遣使往高丽日本。求遗逸教乘论疏。
建隆二年。高丽国。遣沙门谛观。持天台论疏至螺溪
乾德元年(癸亥尽五年)。
十五祖螺溪寂法师。为通法师说止观法门。
·开宝元年(戊辰尽八年)
太宗
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尽八年)
太平兴国四年。十六祖宝云通法师。为四明礼法师。说止观诸大乘法。
雍熙元年(甲申尽四年)
雍熙四年十一月四日螺溪法师示寂。
端拱元年(戊子尽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宝云法师示寂。
·淳化元年(庚寅尽五年)
·至道元年(乙未尽三年)
真宗
咸平元年(戊戌尽六年)
咸平六年。十七祖法智法师。于南湖保恩答日本源信。信问目二十七条。
景德元年(甲辰尽四年)撰指要钞。成出别理随缘二十问。以攻继齐指滥之失。
景德四年。遣本如持十义书二百问。上钱唐昭师。以救光明玄不立观心之失。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尽九年)
大中祥符三年。赐保恩改额延庆。同异闻师。作诫誓辞二篇。俾为长讲天台宗教之所。
大中祥符七年。撰观经融心解。
天禧元年(丁巳尽五年)与十僧。修法华忏。期满三年。焚身供法。以公私劝止不获如愿。述消伏三用。以破孤山阐义钞之非。
天禧四年。驸马李遵勖。奏赐法智大师。宣旨令住世演教。不许遗身。
天禧五年。主上遣内侍俞源清。宣旨就寺。修法华忏三日。为述修忏要旨以答圣意。是岁撰观音别行玄记。观经妙宗钞皆成。
·乾兴元年(壬戌)
仁宗
天圣元年(癸亥尽九年)撰光明续遗记成。
天圣三年。先是天禧初。诏天下立放生池。师始于佛生日。纵鱼鸟为放生事。自述放生文。是年郡守曾会。以事闻。敕枢密刘均。撰文刻石。仰宣圣化。
天圣五年。撰光明文句记。其后广智续赞佛一品。
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建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至五日趺坐说法唱佛而化。阇维异香芬郁。舍利无数。舌根不坏。若红莲华。
明道元年(壬申尽二年)
明道二年七月。奉灵骨起塔于南城崇法。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三(终)
佛祖统纪卷第二十四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佛祖世系表第十
传道以心不以迹固也。至论祖祖授受之际。必使循迹而后可知心。苟能知心何必去迹。然则何为其迹邪。岂不曰有教以为之说。有观以为之行。行必顾说。说必顾行。说与行如其迹始妙。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此传道之迹也。知迹必知心。知心必知道。由知道故然后可以论祖祖授受之际。作佛祖世系表。
西土佛祖
·教主释迦牟尼佛
·初祖摩诃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
·五祖迦提多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七祖佛陀难提尊者
·八祖佛陀密多尊者
·九祖胁比丘尊者
·十祖富那奢尊者
·十一祖马鸣尊者
·十二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三祖龙树尊者
末田地与商那。同禀阿难。非正所承。今故不列。此土既尊龙树为高祖。则视十四祖已下。反同旁出。西土十四祖。亦视吾北齐已下为旁出。各论所承。非互为是非也。若北齐悟智论一心三观。以授南岳。远继龙树。位列二祖云。
今家欲尊四明为正祖。则当自龙树已下。通为十七代。以并尊其位。或谓兴道至高。论功德稍微者。夫时有通塞。则道有污隆。然于道何伤焉。不有其父。焉得其子。兹但取传教之迹耳。欲审其由。当求诸宗门尊祖议(见名文光教志)。
东土十七祖
高祖龙树无畏论主
二祖北齐大禅师
三祖南岳大禅师
·天台智者禅师○
·南岳大善禅师
·县令陈正业
·南岳僧照禅师
·枝江慧成禅师
·蓝谷慧超禅师
·巴丘慧曜禅师
·云峰慧涌禅师
·江陵慧威禅师
·钟山智瓘禅师
·仙城慧命禅师
·枝江慧璀禅师
·南岳灵辩禅师
·新罗玄光禅师
·南涧慧旻禅师
·升堂受莂一人
·火光三昧一人
·水光三昧一人
·净人方合
·南岳府君
·刺史刘怀宝
·光州巴子立
·影堂二十八人
·业高四百
·信重三千
四祖天台智者大禅师
·章安灌顶禅师○
·天竺真观禅师
·瓦官法喜禅师
·国清智越禅师
·瓦官法慎禅师
·国清普明禅师
·国清智璪禅师
·佛陇智晞禅师
·国清法彦禅师
·庐山智锴禅师
·庐山大志禅师
·玉泉道悦禅师
·天台等观禅师
·华顶般若禅师
·会稽礼宗禅师
·栖霞法向禅师
·玉泉行简禅师
·国清慧威禅师
·碧涧法俊禅师
·兴皇慧奖禅师
·当阳德抱禅师
·南岳慧稠禅师
·蒋山大忍禅师
·佛陇慧辩禅师
·玉泉道势禅师
·天台慧瑫禅师
·天台慧普禅师
·玉泉法盛禅师
·玉泉法论禅师
·会稽智果禅师
·终南法琳禅师
·国清智寂禅师
·白马敬韶禅师
·定林法岁禅师
·禅众智令禅师
·奉诚法安禅师
·玉泉法偃禅师
·国清道修禅师
·岳阳昙捷禅师
·玉泉义邃禅师
·国清师谏禅师
·国清如郎禅师
·佛陇慧绰禅师
·天乡法延禅师
·玉泉法才禅师
·玉泉法璨禅师
·玉泉道慧禅师
·十住道臻禅师
·慧日僧珍禅师
·陈少帝
·陈皇太子
·陈永阳王
·隋炀帝
·玉泉关王
·参军陈针
·儒士梁方茂
·太中蒋添玟
·仪同吴明彻
·刺史王宣武
·仪同沈君理
·仆射徐陵
·光禄王固
·侍中孔涣
·仪同周弘正
·开府柳顾言
·尚书毛喜
·得门千数
五祖章安大禅师
·法华智威禅师○
·龙兴弘景禅师
·南岳大慧禅师
·天台明旷禅师
·嘉祥吉藏禅师
·耆山智拔禅师
·玉泉道素禅师
六祖法华大禅师
·天宫慧威禅师○
七祖天宫大禅师
·左溪玄朗禅师○
·永嘉真觉禅师
八祖左溪大禅师
·荆溪湛然禅师○
·焦山神邕禅师
·焦山智昂禅师
·焦山灵彻禅师
·焦山进明禅师
·焦山慧照禅师
·支硎道遵禅师
·支硎灵输禅师
·支硎法盛禅师
·支硎道忻禅师
·支硎灵源禅师
·佛陇大义禅师
·紫金元宗禅师
·四明道源禅师
·婺女清辩禅师
·婺女行宣禅师
·婺女圆净禅师
·婺女法开禅师
·三衢道宾禅师
·三衢慧从禅师
·毗陵守真禅师
·钱唐法灯禅师
·钱唐法真禅师
·会稽法源禅师
·新罗法融禅师
·新罗理应禅师
·新罗纯英禅师
·居士傅礼
·居士王元福
九祖荆溪大禅师
·兴道道邃法师○
·南岳普门法师
·南岳昙环法师
·龙兴元皓法师
·龙兴智净法师
·龙兴仲仪法师
·龙兴子瑜法师
·龙兴道如法师
·龙兴仲良法师
·华顶行满法师
·天台智度法师
·云峰法证法师
·龙兴重巽法师
·中丞柳公绰
·刺史柳宗元
·中书郑絪
·刺史孟简
·无姓法剑法师
·翰林学士梁肃
·散骑常侍田敦
·吏部员外李华
·散骑常侍崔恭
·身通三十九人
十祖兴道法师
·至行广修法师○
·兴善守恭法师○
·日本最澄法师
十一祖至行法师
·止定物外法师
·天台良湑法师
·天台光韶法师
·天台敬文法师
·天台维蠲法师
·刺史韦珩
十二祖止定法师
·妙说元琇法师○
·天台敬休法师
·天台慧凝法师
·天台处原法师
·天台玄广法师
十三祖妙说法师
·高论清竦法师○
·国宁常操法师
·国宁义从法师
·国宁德俦法师
·定水慧赟法师
·法性修雅法师
十四祖高论法师
·净光羲寂法师
·慈光志因法师
·慈光唔恩法师
·奉先源清法师
·梵天庆昭法师
·永福咸润法师
·永福善朋法师
·报恩智仁法师
·永嘉继齐法师
·孤山智圆法师
·崇福庆峦法师
·开元德聪法师
·灵光洪敏法师
·慈光可严法师
·广慧蕴常法师
·慈光文备法师
·姑苏可荣法师
·海南怀贽法师
·钱唐义清法师
·演教觉弥法师
十五祖净光法师
·宝云义通法师○
·国清宗昱法师
·常宁契能法师
·通照觉明法师
·安国智臻法师
·宝山怀庆法师
·明教晓乘法师
·宝藏悟真法师
·顶山怀玉法师
·灵鹫志伦法师
·广教澄彧法师
·广教宝翔法师
·石壁行靖法师
·石壁行绍法师
·胜光瑞先法师
·通鉴知廉法师
·崇法愿齐法师
十六祖宝云法师
·法智知礼法师○
·慈云遵式法师
·妙果文昌法师
·妙果天授法师
·明智祖韶法师
·海月慧辩法师
·法宝从雅法师
·指源如杲法师
·慧净思义法师
·圆应德贤法师
·神智仲元法师
·慈明慧观法师
·慈觉永堪法师
·慈受子琳法师
·寂照慧日法师
·圆悟思尚法师
·慈行智深法师
·三衢怀袭法师
·圆智志豪法师
·承天义昭法师
·承天义荣法师
·承天文诩法师
·日本源信法师
·内侍俞源清
·嗣法二十七人
·入室四百七十八人
·升堂一千人
·辩才元净法师
·法鉴若愚法师
·灵山则章法师
·神智载升法师
·广慧居白法师
·法喜清鉴法师
·真净思永法师
·保庆法润法师
·天竺本融法师
·天竺思悟侍者
·丞相王钦若
·侍郎马亮
·谏议胡则
·职方崔育才
·南湖异闻法师
·兴国有基法师
·兴国令祥法师
·福源悟持法师
·广慧体源法师
·钱唐清晓法师
·法显遇成法师
·兜率守仁法师
·宝云延德法师
·宝山善信法师
·太师钱惟治
·运使顾承徽
十七祖四明法智法师
·广智尚贤法师○
·神照本如法师○
·南屏梵臻法师○
·三学则全法师
·三学若水法师
·浮石崇矩法师
·天柱守孜法师
·景云温其法师
·觉慈善嵩法师
·景德居式法师
·浮石怀月法师
·婺女日东法师
·广慈慧才法师
·妙悟希最法师
·忏主法宗法师
·妙果子良法师
·余庆思辩法师
·浮石惟清法师
·龙泉覃异法师
·雷峰戒珠法师
·广严含莹法师
·慧因择交法师
·圆智觉琮法师
·崇法祖端法师
·四明文粲法师
·丹丘嗣谦法师
·四明愿彬法师
·广印智环法师
·祥符文智法师
·三衢文炳法师
·四明用卿法师
·四明居永法师
·崇法自仁法师
·崇庆本圆法师
·天台慧舟法师
南湖广智法师
·(广智传扶宗是为以明传温)(扶宗三世为圆辩净社社传温辩传明温与明互为师授不有圆辩则广智之道几于息矣南湖四智之后虽一传而无闻然陈晁二公光赞此道诚足以拟唐代梁李之盛其于教门岂不益为昌大哉)
·神智鉴文法师
·明智中立法师
·澄照觉先法师
·慧照法邻法师
·圆澄智谦法师
·定慧介然法师
·四明法维法师
·谏议陈瓘
·待制晁说之
·文慧宗正法师
·空相思恭法师
·扶宗继忠法师
·草堂处元法师
·息庵道渊法师
·净社处廉法师
·休庵法舟法师
·豁庵净悟法师
·啸岩文虎法师
·讷堂慧辩法师
·顽空智觉法师
·松涧善助法师
·寒谷妙辉法师
·东山夔公首座
·东山皎公首座
·东山义问书记
·法明文节法师
·闲林子真法师
·照堂师昶法师
·宝坛智尚法师
·法明行依法师
·法明可圭法师
·宝积法云法师
·妙果师楷法师
·水陆文炳法师
·常明道深法师
·福昌文佾法师
·圆辩道琛法师
·永嘉法诠法师
·超果维湛法师
·海慧若圆法师
·因果如吉法师
·净社全教法师
·括苍义询法师
·金文冲霄法师
·四明蕴恭法师
·法昌本诚法师
圆辩法师
·月堂慧询法师
·逸堂法登法师
·同庵允宪法师
·圆庵行果法师
·东林觉先法师
·香山唯一法师
·浩翁惠川法师
·石翁法介法师
·柯山本悟法师
·虎岩行圭法师
·石林文藻法师
·安道清宁法师
·无闻若讷法师
·自牧子谦法师
·圣水善济法师
·南湖普闻行人
·石坡元启法师
·无住宗净法师
·大石志磐法师
·竹坡如约法师
·石古慧刊法师
·竹屋善交法师
·石屋正己法师
·友山智恭法师
·怀古可尚法师
·可堂若参法师
·化翁师赞法师
·巨宗师岳法师
·不孤有邻法师
·柏庭善月法师
·香林清赐法师
·伊堂了圆法师
·耕云崇敬法师
·石田妙慧法师
·半云行儒法师
·此室大方法师
·虚中元其法师
·遁山士尧法师
·孤岩如启法师
·寂庵文慧法师
·半岩道全法师
·子高必升法师
·操庵文节法师
·巽中道谦法师
·无谋善应法师
·悦庵净慧法师
·禅悦可彬法师
·宝化道英法师
·云屋可上法师
·化翁正己法师
·大蓬了因法师
·茅屋了己法师
·竹溪志昌法师
·隐堂正荣法师
·石芝宗晓法师
·南湖善荣行人
·一庵处躬法师
·正庵端信法师
·叔宝良琰法师
·痴庵垂拱法师
·赘庵惟定法师
·谁庵宗岳法师
·雪堂戒应法师
·止庵法莲法师
·余姚清湛法师
·指南仲韶法师
·慈云文统法师
·镜庵景迁法师
·契庵如晦法师
·环庵戒枢法师
东山神照法师
法真处咸法师安国元惠法师智涌了然法师觉云智连法师
·元庵则约法师
·朴庵清哲首座
·泽山与咸法师
山堂元性法师
·虚堂本空法师
·集长妙璘法师
·赤城中益法师
·白莲智圆法师
·白莲清悟法师
·白莲子侔法师
真教智仙法师证悟圆智法师慧光若讷法师
·等庵士衡法师
·虚庵有宏法师
·复庵妙圭法师
·上竺师觉法师
·晦庵慧明法师
·中庵师安法师
石涧从戒法师古泉正宗法师月潭道鉴法师
·雪溪得益法师
·白莲梵章首座
白莲道卿法师
·天台净侁法师
·四明净杲法师
·郡守李庭芝
神悟处谦法师北禅净梵法师
·北禅惠深法师
·顶山子文法师
·飞英智忱法师
超果惠道法师
·德藏从进法师
通照慧明法师
·报慈蕴尧法师
·白莲善圭法师
德藏择瑛法师
·北关思净法师
·金华子方法师
寿安良弼法师
·教藏有全法师
·净住思照法师
·一行宗利法师
樝庵有严法师
·天台法麟法师
·天台应通法师
·承天法宝法师
·承天怀雅法师
·天台宾纤法师
·永嘉元掺法师
·钱唐义全法师
·承天择仁行人
·天台左伸居士
(东山之裔至月潭雪溪而益微。由继之者道与位俱不振耳。其可以有所感伤也夫)
南屏兴教法师
慈辩从谏法师 车溪择卿法师○ 慧觉齐玉法师○圆觉蕴慈法师法照中皎法师则庵明哲法师
·正堂如理法师
能仁道山法师毕庵法布法师
·坦庵法英法师
南岩法雄法师
·东山祖意法师
·醴泉行环法师
·布金觉先法师
·神慧敏齐法师
·能仁文公首座
·能仁能公行人
普明如靖法师圆通思梵法师
·思溪景咨法师
·普圆善期法师
天竺应如法师
·崇先怀志法师
·精英从智法师
·宣秘慧仙法师
·普圆普证法师
·法灯道遵法师
·余姚行澄法师
法云宗敏法师
·枢密蒋之奇
·慧觉清月法师
佛智慈云法师
·法照净通法师
佛照智坚法师
·神辩觉宁法师
·等慈慧序法师
·圆明智贤法师
·高丽义天僧统
·明义首座
群峰太初法师梵慈智普法师龙华道方法师
·超果宗肇法师
·圆照梵光法师
东灵智钦法师杨尖利渊法师
·杨尖法钦法师
·崇先了生法师
南屏用文法师
·宪章仲闵法师
·余庆道存法师
超果会贤法师
·精微彦伦法师
·宝积彦端法师
清辩蕴齐法师
·景德法云法师
·上方法清法师
·法慧正宗法师
·东安景初法师
·南屏灵玩法师
·东吴文诩法师
·钱唐如询法师
车溪卿法师
竹庵可观法师北峰宗印法师
·古云元粹法师
佛光法照法师子庭师训法师
·愚谷从慧法师
东溟慧日法师
·千江一印法师
东陵智迥法师
·静山处仁法师
·鲁山季文法师
北溪德闻法师
·虚堂可明法师
松林宗溥法师四窗子思法师
·起周尹辅法师
·宗周子文法师
·菊庭信硁法师
海翁时学法师柳塘可权法师
·松庭可月法师
·云海普度法师
·云海至宝法师
·沃洲光烨法师
·梅涧太度法师
·少愚育才法师
·行古忘新法师
鼎山时举法师
·渭滨惟清法师
·大山道[怡-台+(乏-之+友)]法师
·此堂道悟法师
·昼堂文焕法师
芝田德瑞法师
·高峰净弥法师
·大明圆照法师
·石泉普洽法师
·不模师楷法师
·子元义深法师
·西泉一唯法师
·性翁文习法师
·右洲景荃法师
·古岩正因法师
·毒鼓妙声法师
·应庵法言法师
梓山思恭法师
·太虚普容行人
·西山文珙法师
·雪岑行海法师
无极可度法师
·双溪道弘法师
东屏正吾法师
·南叟元凯法师
·石林文分法师
·东山慧日法师
·自闻如愿法师
·此山志在书记
·方溪文珍知客
梅峰梵奎法师 具城妙铦法师○
·孤岩如月法师
·石溪思寿法师
·石镜清杲法师
·慈感文圭法师
·蒙泉了源法师
·毒海道源法师
桐洲怀坦法师○ 剡源觉先法师○
·南峰思诚法师
·日本俊芿法师
·严陵赵彦肃
·铠庵吴克己
·智行守旻法师
·神辩清一法师
·自得慧钦法师
牧庵有朋法师
·显庵法昌法师
·月溪法辉法师
·隐学本然法师
·浮石子慧法师
·永福志亨法师
·天王道用法师
能仁怀宝法师
·草堂如宝法师
祥符道忻法师车溪善荣法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王维德
宋·董煟
元魏·瞿昙般若流支
元魏·瞿昙般若流支
向子諲
宋·姜夔
宋·唐庚
宋·吉天保
宋·江少虞
清·纪荫
明·陆采
清·劳孝舆
明·高明
坐花散人
(北宋)歐陽修
唐·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