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後漢文卷二十九


  烏程嚴可均校輯

  任末

  末字叔本。蜀郡繁人。習齊詩。後奔師喪。道死。

  敕兄子造

  必致我尸于師門。使死而有知。魂靈不慚。如其無知。得土而已。(後漢儒林任末傳。)

  曹充

  充。魯國嶭人。習慶氏禮。建武中為博士。永平初進侍中。

  上言宜制漢禮

  漢再受命。仍有封禪之事。而禮樂崩闕。不可為後嗣法。五帝不相沿樂。三王不相襲禮。大漢當自制禮。以示百世。(後漢曹 傳。又見袁宏後漢紀十二。有小異。)

  任末 曹元 曹   一

  封禪議

  殷統未絕。黎庶繼命。高宗久勞。猶為中興。武王因父受命之列。據三代郊天。困孔子甚美其功。後世謂之聖王。漢統中絕。王莽盜位。一民莫非其臣。尺地靡不其有。宗廟不祀。十有八年。陛下無十室之資。奮振于匹夫。除殘去賊。興復祖宗。集就天下。海內治平。夷狄慕義。功德盛于高宗武王。宜封禪為百姓祈福。親定刻石紀號文。太常奏儀制。(續漢祭祀志上注引東觀書。博士充等議奏。)

  曹

  字叔通。充子。永平中舉孝廉。再遷園令。章帝時免官歸。為郡功曹。徵拜博士。元和中拜侍中。永元初擁監羽林左騎。遷射聲校尉。歷城門校尉將作大匠。出為河內太守。免。後徵。再遷復為侍中。

  上疏請定漢禮

  昔者聖人受命而王。莫不制禮作樂。以著功德。功成作樂。化定制禮。所以救世俗。致禎祥。為萬姓獲福于皇天者也。(後漢紀作治定制禮。所以協和天人。示人軌則也。故御應見瑞乃作。)今皇天降祉。嘉瑞並臻。制作之符。甚于言語。宜定文制。著成漢禮。丕顯祖宗盛德之美。(後漢曹 傳。又見袁宏後漢紀十二。元和二年。)

  原盜敕

  夫絕人命者。天亦絕之。皋陶不為盜制死刑。管仲遇盜而升諸公。今承旨而殺之。是逆天心。順府意也。其罰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身坐之。吾所願也。(後漢曹 傳。)

  禮論

  漢初朝制無文。叔孫通頗采禮經。參酌秦法。雖適物觀時。有救崩弊。先王之宏典。蓋多闕文。(初學記二十一。)

  吳良

  良字大儀。齊國臨淄人。建武中為郡議曹掾。永平初。東平王倉辟署驃騎西曹掾。拜議郎。左轉即丘長。後為司徒長史。坐事免。復拜議郎。

  吳良 馬第伯   二

  上言理徐匡

  信陽侯就。倚恃外戚。干犯乘輿。無人臣禮。為大不敬。匡執法守正。反下于理。臣恐聖化由是而弛。(後漢吳良傳。)

  馬第伯

  第伯。爵里未詳。

  封禪儀記

  建武三十二年。車駕東巡狩。正月二十八日發雒陽宮。二月九日到魯。遣守謁者郭堅伯將徒五百人治泰山道。十日。魯遣宗室諸劉及孔氏、瑕丘丁氏、上壽受賜。皆詣孔氏宅。賜酒肉。十一日發。十二日宿奉高。是日遣虎賁郎將先上山三案行。還益治道徒一千人。十五日始齋。國家居太守府舍。諸王居府中。諸侯在縣庭中齋。諸卿校尉將軍大夫。黃門郎百官及宋公衛公 城侯東方諸侯雒中小侯齋城外汶水上。太尉太常齋山虞。馬第伯自云。某等七十人先之山虞。觀祭山壇及故明堂宮郎官等郊肆處。入其幕府觀治石。石二枚。狀博平。圓九尺。此壇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時石也。時用五車不能上也。因置山下為屋。號五車石。四維距石長丈二尺。廣二尺。厚尺半所。四枚檢石。長三尺。廣六寸。狀如封篋。長檢十枚。一紀號石。高丈二尺。廣三尺。厚尺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字。紀功德。是朝上山騎行。往往道峻峭。下騎步牽馬。乍步乍騎。且相半。至中觀留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極望無不睹。仰望天關。如從谷底仰觀抗峰。其為高也。如視浮雲。其峻也。石壁窅窱。如無道徑。遙望其人。端端如杆升。或以為小白石。或以為冰雪。久之。白者移過樹。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臥石上。有頃復蘇。亦賴齎酒脯。處處有泉水。目輒為之明。復勉強相將行。到天關。自以已至也。問道中人。言尚十

  馬第伯   三

  餘里。其道旁山脅。大者廣八九尺。狹者五六尺。仰視巖石松樹。鬱鬱蒼蒼。若在雲中。俯視谿谷。碌碌不可見丈尺。遂至天門下。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窗矣。直上七里。賴其羊腸逶迤。名曰環道。往往有 索。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掖。前人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所謂磨胸 石。捫天之難也。初上此道。行十餘步一休。稍疲。咽脣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據頓。地不避溼闇。前有燥地。目而兩腳不隨。早食上。晡後到天門。郭使者得銅物。銅物形狀如鍾。又方柄有孔。莫能識。疑封禪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楊名通。東上一里餘。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時神也。東北百餘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闕在南方。漢武在其北。二十餘步得北垂圓臺。高九尺。方圓三丈所。有兩陛。人不得從。上從東陛上。臺上有壇。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維有距石。四面有闕。鄉壇再拜謁。人多置錢物壇上。亦不掃除。國家上壇。見酢梨酸棗狼藉。散錢處數百。幣帛具。詔問其故。主者曰。是武帝封禪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為先上跪拜。置梨棗錢于道以求福。即此也。上曰。封禪大禮。千載一會。衣冠士大夫何故爾也。泰山東上七十里。至天門東南山頂。名曰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尺所。秦觀者望見長安。吳觀者望見會稽。周觀者望見齊。黃河去泰山二百餘里。于祠所瞻黃河如帶。若在山址。山南有廟。悉種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圍。相傳云漢武所種。小天門有秦時五大夫松。始皇封太山。逢疾風暴雨。賴得松樹。因復其下封為五大夫。西北有石室。壇以南有玉盤。中有玉龜。山南脅神泉。飲之極清美利人。曰入下去。行數環。日幕時頗雨。不見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舉足隨之。比至天門下。夜人定矣。車駕十九日之山虞。國家居亭。百官布野。此日山上雲氣成宮闕。百官並見之。二十一日夕牲時。白氣廣一丈。東南極望致濃厚。時天清和無雲。瑞命篇岱嶽之瑞。以日為

  馬第伯   四

  應也。二十二日辛卯。蜄燎祭天于泰山。晨祭也。日高二丈所。燔燎煙正北鄉。禮畢。百官各以次上。郡儲輦三百。為貴臣諸公王侯。卿大夫百官皆步上。少用輦輦者。國家御首輦。人輓升山。至中觀休止。須臾復上。日中到山。須臾。群臣畢就位。國家臺上北面。虎賁陛戟臺下。尚書令奉玉牒檢南面跪。太常曰。請封。皇帝親封畢。退復位。騶騎二千餘人。發壇上方石。即武帝封處累其石。尚書令藏玉牒書。復封石檢。以金為繩。以石為泥。南方北方各二檢。東方西方各三檢。檢中石泥及壇土。色青赤白黑。各依如其方色。大行禮畢。太常曰。請拜。皇帝再拜。群臣皆稱萬歲。音動山谷。有白氣一丈。東南正直壇所。有青氣上與天屬。遙望不見山嶺。山嶺人在氣中。不知也。封畢有頃。詔百官以次下。國家隨後。數百人維持行。相逢推。百官連延二十餘里。道多迫小。深谿高岸數百丈。步從匍訇邪上。起近距火。止亦駱驛。步從觸擊大石。石聲正讙。但讙石見[見當作無]相應和者。腸不能已。口不能默。夜半後到。百官明日乃訖。其中老者氣劣不能行。臥巖石下。明日早。太醫令復遵問起居。國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追前。欲休則後人所蹈。道峻危險。恐不能度。國家不勞。百官以下露臥水飲。無一人蹉跌。無一人疾病。豈非天邪。泰山率多暴雨。如今上直下柴祭封豋。清晏溫和。功效如彼。天應如此。明日。群臣上壽。國家不聽。賜百官省事。事畢發。幕宿奉高三十里。二十四日發。至梁甫九十里夕牲。二十五日禪祭地于梁陰。陽者祭天。陰者祭地。始元舊禮。以高帝配天。高后配地。(續漢祭祀志上注引十二條。水經汶水篇注。舊寫本書鈔九十一引六條。又一百四。又一百四十。又一百四十九。一百五十一。蓺文類聚一。又六。又三十九引三條。又八十八。初學記五引四條。白孔六帖十三。能典五十四。御覽四。又十五。又三十九引兩條。又五十二。一百七十九。一百八十八。七百五十八。八百五。八百七十二。九百五十三。九百六十五。九百六十九。錦蕭萬花谷十五。通典四十九條。合錄成篇。 案。前明孫月峰有補訂本采輯不全。)

  韋彪   五

  韋彪

  彪字孟達。扶風平陵人。丞相韋賢玄孫。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永平中召拜謁者。三遷為魏郡太守。章帝初以病免。徵為左中郎將長樂衛尉。遷奉車都尉。行太常事。拜大鴻臚。元和中行司徒事。章和末以病免。

  上疏諫置官選職不以才

  臣聞政化之本。必順陰陽。伏見立夏以來。當暑而寒。殆以刑罰刻急。郡國不奉時令之所致也。農人急于務。而苛吏奪其時。賦發充常調。而貪利[利當作吏]割其財。此其巨患也。夫欲急人所務。當先除其所患。天下樞要。在于尚書。尚書之選。豈可不重。而閒者多從郎官超升此位。雖曉習文法。長于應對。然察察小彗。類無大能。宜簡嘗歷州宰素有名者。雖進退舒遲。時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職周密。宜鑒嗇夫捷急之對。深思絳侯木納[納當作訥]之功也。往時楚獄大起。故置令史。以助郎職。而類多小人。好為姦利。今者務簡。可皆停省。又諫議之職。應用公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補益于朝者。今或從徵試輩為大夫。又御史外遷。動據州郡。並宜清選其任。責以言積。其二千石視事雖久。而為吏民所便安者。各增秩重賞。勿妄遷徙。惟留聖心。(後漢韋彪傳。又略見御覽三十四引謝承後漢書。又蓺文類聚四十八引華嶠後漢書作欲急民所務。當先除其患。其原在尚書典樞機。天下事一決之。不可不察。)

  建言封蕭何等後裔

  今西巡舊都。宜追錄高祖中宗功臣。褒顯先勳。紀其子孫。(後漢韋彪傳。)

  郡國貢舉議

  伏維明詔憂勞百姓。察察不舍晝夜。垂恩選舉。必務得其人。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夫人才行。少能相兼。是以孟公綽優于魏老。不可以為縢嶭大夫。忠孝之人。治必近厚。鍛鍊之吏。治心近薄。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在其所以磨之故也。士宜以才行為先。不可純以閥閱取。然其要歸在于選二千石。二千石賢。則貢舉皆得其人矣。(後漢韋虎傳。袁宏後漢紀十一。通典十六。)二千石皆以選出京師。剖符典千里。(文選嵇康集詩注引東觀漢記。韋彪上議。)

  韋彪 謝夷吾   六

  謝夷吾

  夷吾字堯卿。會稽山陰人。建武末為郡督郵。永平中舉孝廉。除壽張令。遷荊州刺史。歷鉅鹿太守。建初中左轉下邳令。

  上書薦王充

  充之天才。非學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後漢王充傳。)

  與張涼州書

  今致碧綾車中盾。(御覽三百五十七。)

  敕子

  漢末當有發冢露體之禍。使縣棺下葬。墓不起墳。(御覽五百五十六。引會稽典錄。)

  鄭弘

  弘字巨君。會稽山陰人。西域都護鄭吉從孫。建武末為鄉嗇夫。太守第五倫召署督郵。舉孝廉。永平中為騶令。遷淮陽太守。四遷。建初初為尚書令。出為平原相。徵拜侍中。遷太司農。元和初代鄧彪為太尉。以忤竇憲免。

  疾篤上書

  臣東野頑闇。本無尺寸之功。橫蒙大恩。仍登上司。中夜怵惕。懼有折足之戒。自揆愚薄。無益國家之事。雖有殺身。焉可謝責。是以不敢雷同。指陳竇憲姦。不慣漏露。言出患入。竇憲之姦惡。貫天達地。毒流八荒。虐聞四極。海內疑惑。賢愚疾惡。憲何術以迷主上。流言噂沓。深可歎息。昔田氏篡齊。六卿分晉。漢事不遠。炳然可見。陛下處天子之尊。自謂保萬世之祚。無復累卵之危。信讒佞之臣。不計存亡之機。臣雖弱疾。命在移晷。身沒之日。死不忘忠。願陛下為堯舜之君。誅四凶之罪。以素厭人鬼憤結之望。(袁宏後漢紀十二。元和三年。)

  鄭弘 觀恂 宋元   七

  奏議尚書郎令史開選

  臺職雖尊。而酬賞甚薄。至于開筵[籩當作選]。多無樂者。請史[請史之史當作使]郎補千石。令史為長。(後漢鄭弘傳。舊制。尚書郎限滿補縣長。令史丞尉。弘奏以為云云。帝從其議。)

  觀恂

  恂。永平中為揚州刺史。

  薦劉般

  般在國口無擇言。行無怨惡。宜蒙旌顯。以勸天下。(袁宏後漢紀。般徙封居巢侯。就國。揚州史觀恂薦般。永平十年。徵般行執金吾事。)

  宋元

  元。永平中為符節令。

  上言願發秦昭王呂不韋冢

  臣聞秦昭王與呂不韋好書。皆以書葬。王至尊。不韋久貴。冢皆以黃腸題湊。處地高燥。未壞。臣願發昭王不韋冢。視未燒詩書。(御覽五百六十引皇覽冢蕙記。漢明帝朝。公卿大夫諸儒八十餘人論五經誤失。符節令宋元上言。)

  孔通

  通。太師孔光族曾孫。

  春秋左氏傳義詰序

  先生名奇。字子異。其先魯人。即褒成君次孺第二子之後也。家於茂陵。以世學之門。未嘗就遠方師也。唯兄君魚。少從劉子駿受春秋左氏傳。其于講業最明。精究其義。子駿自以才學不若也。其或方經傳于子駿。輒曰。幸問孔君魚。吾己還從之諮道矣。由是大以春秋見稱當世。王莽之末。君魚避地至大河之西。依大將竇融為家。常為上賓。從容以論道為事。是時先生年二十一矣。每與其兄議學。其兄謝服焉。及世祖即祚。君魚乃仕。官至武都太守內侯。以清儉聞海內。先生好雅儒術。淡忽榮祿。不願從政。遂刪撮左氏傳之難者。集為義詁。發伏闡幽。讚明聖祖之道。以祛後學。著書未畢。而早世不永。宗人子通。痛其不遂。惜茲大訓不行于世。用校其篇目。各如本第。並序答問。凡三十一卷。將來君子儻 游意。幸詳錄之焉。(孔叢子連叢上。 案。子下孔奮傳。奮弟奇。博通經典。作春秋氏刪[春秋下氏刪二字衍子下當作後漢。]。左氏刪即此書也。)

  孔通 鮑駿 朱輔   八

  鮑駿

  駿。九江人。師事桓榮。

  上書言丁鴻

  臣聞武王克殷。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二人無功。下車先封之。表善顯仁。為國之砥礪也。伏見丁鴻經明行修。志節清妙。(後漢丁鴻傳注引續漢書。)

  朱輔

  輔。東觀記作酺。梁國寍陵人。永平中為益州刺史。建初初坐事免。

  朱輔   九

  上白狼王唐菆等樂詩疏

  臣聞詩云。彼租者岐。有夷之行。傳曰。岐道雖僻。而人不遠。詩人誦詠 。以為符驗。今白狼王唐菆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路經邛來大山零高 。峭危峻險。百倍岐道。繈負老幼。若歸慈母。遠夷之語。辭意難正。草木異種。鳥獸殊類。有犍為郡掾田恭。與之習狎。頗曉其言。臣輒令訊其風俗。譯其辭語。今遣從事史李陵與恭護送詣闕。井上其樂詩。昔在聖帝。舞四夷之樂。今之所上。庶備其一。(後漢西南夷莋都夷傳。)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