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全後漢文卷十三-全後漢文
全後漢文卷十三
烏程嚴可均校輯
桓譚二
桓子新論上
謹案。隋志儒家。桓子新論十七卷。後漢六安丞桓譚撰。舊新唐志同。本傳。譚字君。沛國相人。成帝時為郎。哀平閒位不過郎。莽時為掌樂大夫。更始立。召拜太中大夫。世祖即位。徵待詔。極言讖之非經。出為六安郡丞。道病卒。譚著書言當世行事。號曰新論。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蕭[蕭當作肅]宗使班固續成之。章懷注曰。新論。一曰本造。二王霸。三求輔。四言體。五見徵。六譴非。七啟寤。八袪蔽。九正經。十識通。十一離事。十二道賦。十三辨惑。十四述策。十五閔友。十六琴道。本造閔友。琴道各一篇。餘並有上下。注又引東觀記曰。光武讀之。敕言卷大。令皆別為上下。凡二十九篇。琴道未畢。但有發首一章。案二十九篇而十七卷者。上下
桓譚 一
篇仍合卷為十六卷。疑復有錄一卷。故十七卷。其書宋時不著錄。群書治要所載三十六事。當是十三篇。惟少本造、述策、閔友三篇。各書所載。又三百許事。合并復重。聯屬斷散。凡百七十二事。依治要意林次第。以類相從。定為三卷。諸引但琴道有篇名。餘無篇名。今望文分繫。仍加各篇舊名。取便檢閱。君山博學多通。同時劉子駿七略徵引其琴道篇。揚子雲難窮。立毀所作蓋天圖。其後班孟臨漢書據用甚多。王仲任論衡超奇篇、佚文篇、定賢篇、案書篇、對作篇皆極推崇。至謂子長子雲論說之徒。君山為甲。則其書漢井早有定論。惜久佚失。所得見者僅此。然其尊王賤霸。非圖讖。無仙道。綜覈古今。偭僂失得。以及儀象典章。人文樂律。精華略具。則雖謂此書未嘗佚失可也。嘉慶二十年歲在乙亥二月既望。
本造第一
秦呂不韋請迎高妙。作呂氏春秋。漢之淮南王。聘天下辯通。以著篇章。書成。皆布之都市。懸置千金。以延示眾士。而莫能有變易者。乃其事約豔。體具而言微也。(文選楊德祖答臨淄侯牋注。)
董舒專精于述古。年至六十餘。不窺園中菜。(御覽九百七十六。)余為新論。術古今今。(衛與述通。疑當作術古正今。)亦欲興治也。何異春秋褒貶邪。今有疑者。所謂蚌異蛤。二五為非十也。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莊周寓言。乃云堯問孔子。淮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亦皆為妄作。故世人多云短書不可用。然論天閒莫明于聖人。莊周等雖虛誕。故當采其善。何云盡棄邪。(御覽六百二。)
桓譚 二
王霸第二
夫上古稱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霸。此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義。五霸用權智。其說之曰。無制令刑罰。謂之皇。有制令而無刑罰。謂之帝。賞善誅惡。諸侯朝事。謂之王。興兵眾。約盟誓。以信義矯世。謂之霸。(此下當說皇帝字義。缺。)王者往也。言其惠澤優游。天下歸往也。(此下當說霸字義。缺。)五帝以上久遠。經傳無事。唯王霸二盛之義。以定古今之理焉。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後教以禮義。使知好惡去就。是故大化四湊。天下安樂。此王者之術。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術。王者純粹。其德如彼。霸道駁雜。其功如此。俱有天下。而君萬民。坐統子孫。其實一也。(意林。史記秦本紀正義。長短經通變。御覽七十七。又四百三。)
湯武則久居諸侯方伯之位。德惠加于百姓。(文選典引注。)
夫王道之主。其德能載包含以統乾元也。(初學記九。)
儒者或曰。圖王不成。其弊亦可以霸。此言未是也。傳曰。孔氏門人。五尺童子不言五霸事者。惡其違仁義而尚權詐也。(章林。御覽七十七。 案。意林先引三皇以道治云云。後引圖王不成云云。御覽次第互易。今依意林。)
求輔第三
治國者。輔佐之本。其任用咸得大才。大才乃主之股肱羽翮也。(意林。)王公大人。則嘉得良師明輔。品庶凡民。則樂畜仁賢哲士。皆國之柱棟。而人之羽翼。(御覽一百八十七。 案北堂書鈔二十九引桓階子曰梁陳大臣。疑非即此也。桓階三國志有傳。不聞成書。故附記于此。)
王者易輔。霸者難佐。(意林。任子引桓譚云。)
昔殷之伊尹。周之太公。秦之百里奚。雖咸有大(舊作天。依前後條改。)才。然皆年七十餘。乃昇為王霸師。(御覽四百四。)
桓譚 三
昔秦王(御覽八十六作秦始皇。)見周室之失統。喪權于諸侯。自以當保有九州。見萬民碌碌。猶群羊聚豬。皆可以竿而驅之。(自以下二十四字依御覽加。)故遂自恃。不任人封立諸侯。及陳勝楚、漢。咸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並共滅秦。遂以敗也。(遂以敗也四字依御覽加。)高帝既定天下。念項王從函谷入。而己由武關到。推卻關。修紿守禦。內充實三軍。外多發屯戍。設竊治黨與之法。重懸告反之賞。及王翁之奪取。乃不犯關梁阨塞。而坐得其處。王翁自見以專國秉政得之。即抑重臣。收下權。使事無大小深淺。皆斷決于已身。及其失之。人(疑當作又。)不從大臣生焉。更始帝見王翁以失百姓心亡天下。既西到京師。恃民悅喜。則自安樂。不聽納諫臣謀士。赤眉圍其外。而近臣反。城遂以破敗。由是觀之。夫患害奇邪不一。何可勝為設防量備哉。防備之善者。則唯量賢智大材。然後先見豫圖。遏將救之耳。(群書治要。)
明鏡。龜策也。章程。斛斗也。銓衡。文尺也。(意林。)
唯鍼艾方藥者。己病之具也。非良醫不能以愈人。材能德行者。治國之器也。非明君不能以立功。醫無鍼藥。可作為求賈。以行術伎。不須必自有也。君無材德。可選任明輔。不待必躬能也。由是察焉。則材能德行。國之鍼藥也。其得立功效。乃在君輔。傳曰。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得十利劍。不如得一歐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廣。非特止于十也。(君書治要。)
朝九州之俊。(北堂書鈔十一。)
昔堯試舜于大麓。麓者。乃領錄天下之事。如今之尚書官矣。宜得大賢智。乃可使處議持平焉。(續漢百官志注。北堂書鈔五十九。蓺文類聚四十八。御覽二百十二。)
昔周公光崇周道。澤被四表。(文選石闕銘注。)
治獄如水。(北堂書鈔四十四。)
夫聖人乃千載一出。賢人君子所想思而不可得見者也。(文選劉越石勸進表注。三國名臣贊注。博奕論注。弔魏武帝文注。)
切直忠正。則汲黯之敢諫爭也。(文選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注。)
前世俊士。立功垂名。圖畫于殿閣宮省。此乃國之大寶。亦無價矣。雖積和壁。累夏璜。囊隋侯。篋夜光。未足喻也。伊呂良平。何世無之。但知人君不知。群臣勿用也。(意林。)
桓譚 四
捕猛獸者不使美人舉手。釣巨魚者不使稚子輕預。非不親也。力不堪也。柰何萬乘之主而不擇人哉。(長短經是非引桓子。)
傳記言。魏牟北見趙王。王方使冠工制冠于前。問治國于牟。對曰。大王誠能重國若此二尺縰。則國治且安矣。王曰。國所受于先人。宗廟社稷至重。而比之二尺縰。何也。牟曰。大王制冠。不使親近而必求良工者。非為其敗縰而冠不成與。今治國不善。則社稷不安。宗廟不血食。大王不求良士而任使其私愛。此非輕國于二尺縰之制邪。王無以應。(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七。御覽八百二十四。)
凡人性。難極也。難知也。故其絕異者。常為世俗所遺失焉。(文選歸去來辭注。王文憲集序注。)
薛翁者。長安善相馬者也。于邊郡求得駿馬。惡貌而正走。名驥子。騎以入市。云來人不見也。後勞問之。因請觀焉。翁曰。諸卿無目。不足示也。(蓺文類聚九十三。文選蜀都賦注。御覽八百九十七。)
夫畜生賤也。然有尤善者。皆見記識。故馬稱驊 驥騄。牛譽郭椒丁櫟。(蓺文類聚九十四。)
賢有五品。謹敕于家事。順悌于倫黨。鄉里之士也。作健曉惠。文史無害。縣廷之士也。信誠(官本作誠。)篤行。謙平公(當有脫。)理下務上者。州郡之士也。通經術。名行高。能達于從政。寬和有固守者。公輔之士也。才高絕卓絕。 殊(官本作竦特。)于眾。多籌大略。能圖世建功者。天下之士也。(意林。)
居家循理。鄉里和順。出入恭敬。言語謹遜。謂之善士。(文選范蔚宗宦者傳論注。)言求取輔佐之術。既得之。又有大難三。而止善二。為世之事。中庸多。大材少。少不勝眾。一口不能與一國訟。持孤特之論。干雷同之計。以疏賤之處。逆貴賤之心。則萬不合。此一難也。夫建踔殊。為非常。乃世俗所不
桓譚 五
能見也。又使明智圖事。而與眾平之。亦必不足。此二難也。既聽納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讒人隨而惡之。即中道狐疑。或使言者還受其尤。此三難也。智者盡心竭言。以為國造事。眾閒之則反見疑。壹不當合。遂被譖想。(舊校云。想恐愬。)雖有十善。隔以一惡云。此一止善也。材能之士。世所嫉妒。遭遇明君。乃壹興起。既幸得之。又復隨眾。弗與知者。雖有若仲尼。猶且出走。此二止善也。是故非君臣致密堅固。割心相信。動無閒疑。若伊呂之見用。傳說通夢。管鮑之信任。則難以遂功竟意矣。又說之言。亦甚多端。其欲觀使者。則以古之賢輔厲主。(穎當作之。)欲閒疏別離。則以專權危國者論之。蓋父子至親。而人主有高宗孝已之設。(穎當作失。)及景武時栗衛太子之事。忠臣高節。時有龍逢比干伍員晁錯之變。比類眾多。不可盡記。則事曷可為邪。庸易知邪。雖然。察前世已然之效。可以觀覽。亦可以為戒。維諸高妙大材之人。重吐遇咎。(舊校云。咎恐合。)皆欲上與賢侔。而垂榮歷載。安肯毀名廢義。而為不軌惡行乎。若夫魯連解齊趙之金封。虞卿捐萬戶與國相。乃樂以成名肆志。豈復于求便辟趨利邪。覽諸邪背叛之臣。皆小辨貪饕之人也。大材者莫有焉。由是觀之。世閒高士材能絕異者。其行親任亦明矣。下主乃意疑之也。如不能聽納。施行其策。雖廣知得。亦終無益也。(群書治要。)
賈誼不左遷失。志則文彩不發。淮南不貴盛富饒。則不能廣聘駿士。使著文作書。太史公不典掌書記。則不能條悉古今。揚雄不貧。則不能作玄言。(意林。)
殷之三仁。皆暗于前而章于後。何于事。何補于君。(意林。)
謂揚子雲曰。如後世復有聖人。徒知其材能之勝已。多不能知其聖與非聖人也。子雲曰。誠然。(論衡講瑞篇。 案。此條不言出新論。望文知之。故采之。)
桓譚 六
言體第四
凡人耳目所聞見。心意所知識。情性所好惡。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務焉。若材能有大小。略有深淺。聽明有闇照。質行有薄厚。亦皆異度焉。非有大材深智。則不能見其大體。大體者。皆是當之事也。夫言是而計當。遭變而用權。常守正。(當作居常而守正。)見事不惑。內有度量。不可傾移。而誑以譎異。為知大體矣。如無大材。則雖威權如王翁。察慧如公孫龍。敏給如東方朔。言災異如京君明。及博見多聞。書至萬篇。為儒教授數百千人。祇益不知大體焉。維王翁之過絕世人有三焉。其智足以飾非奪是。辨能窮詰說士。威則震懼群下。又數陰中不快已者。故群臣莫能抗答其論。莫敢干犯匡諫。卒以致亡敗。其不知大體之禍也。夫(當有知字。)帝王之大體者。則高帝是矣。高帝曰。張良、蕭何、韓信。此三子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故得天下。此其知大體之效也。王翁始秉國政。自以通明賢聖。而謂群下才智莫能出其上。是故舉措興事。輒欲自信任。不肯與諸明習者通兵[兵當作共]。(有脫誤。)苟直意而發。得之而用。是以稀獲其功效焉。故卒遇破亡。此不知大體者也。高帝懷大智略。能自揆度。群臣制事定法。常謂曰。庫而勿高也。度吾所能行為之。憲度內疏。政合于時。故民臣樂悅。為世所思。此知大體者也。王翁嘉慕前聖之治。而簡薄漢家法令。故多所變更。欲事事效古。美先聖制度。而不知己之不能行其事。釋近趨遠。所尚非務。故以高義退致廢亂。此不知大體者也。高祖欲攻魏。乃使人窺視其國相。及諸將率左右用事者。知其主名。乃曰。此訾不如事蕭何、曹參、韓信、樊噲等。亦易與耳。遂往擊破之。此知大體者也。王翁前欲北伐匈奴。及後東擊青徐眾郡赤眉之徒。皆不擇良將。而但以世姓及信謹文吏。或遣親屬子孫素所愛好。或[或當作咸]無權智將帥之用。猥使據軍持眾。當赴強敵。是以軍合則損。士眾散走。咎在不擇將。將與主俱不知大體者也。(群書治要。)
動如雷震。住如岳立。攻如奔電。取如疾風。前輕後重。內實外虛。(北堂書鈔一百十六。)
周亞夫嚴猛哮吼之用。可謂國之大將軍。(北堂書鈔未改本一百十五。)
桓譚 七
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及為之。上者遠棋疏張。置以會圍。因而伐之。成多得道之勝。中者則務相絕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狐疑。須計數而定。下者則守邊隅。趨作罫目。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察薛公之言黥布反也。上計云。取吳楚。并齊魯及燕趙者。此廣地道之謂也。其中計云。取吳楚。并韓魏。塞成皋。據敖倉。此趨遮要爭利者也。下計云。取吳不蔡。據長沙以臨越。此守邊隅趨作罣目者也。更始帝將相不能防衛。而令罣中死棋皆生也。(史記黥布傳集解。文選博奕論注。長短經二國權。御覽七百五十三。意林。)
更始帝到長安。其大臣辟除東宮之事。為下所非笑。但為小衛樓半城而居之。以是知其將相非蕭曹之儔也。(初學記二十四。)
夫言行在于美善。不在于眾多。出一美言美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醜事。而萬民違之。可不慎乎。故易曰。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所以動天地者也。(群書治要。)
王翁刑殺人。又復加毒害焉。至生燒人。以 五毒灌死者肌肉。及埋之。復薦覆以荊棘。人既死。與土木等。雖重加創毒。亦何損益。成湯之省納。無補于士民。士民向之者。嘉其有德惠也。齊宣之活牛。無益于賢人。賢人善之者。貴其有仁心也。文王葬枯骨。無益于眾庶。眾庶悅之者。其恩義動人也。(本作思義動之也。依意林改。)王翁之殘死人。觀人五藏。(觀人五藏四字依意林加。)無損于生人。生人惡之者。以殘酷示之也。維此四事。忽微而顯著。纖細而猶大。故二聖以興。一君用稱。王翁以亡。知大體與不知者遠矣。(群書治要。)
聖王治國。崇禮讓。顯仁義。以尊賢愛民為務。是為卜筮維寡。祭祀用稀。(群書治要。)
昔楚靈王驕逸輕下。簡賢務鬼。信巫祝之道。齊戒潔鮮。以祀上帝。禮群臣[臣當作神]。躬執羽紱。起舞壇前。吳人來攻。其國人告急。而靈王鼓舞自若。顧應之曰。寡人方祭上帝。樂明神。當蒙福祐焉。不敢赴救。而吳后遂至。俘獲其太子及后姬。甚可傷。(御覽五百二十六。又七百三十五。)
桓譚 八
王翁好卜筮。信時日。而篤于事鬼神。多作廟兆。潔齊祀祭。犧牲殽膳之費。吏卒辨治之苦。不可稱道。為政不善。見叛天下。及難作兵起。無權策以自救解。乃馳之南郊告禱。摶(莽傳作搏。)心言冤。號興流涕。叩頭請命。幸天哀助之也。當兵入宮日。矢射交集。燔火大起。逃漸臺下。尚抱其符命書。及所作威斗。可謂蔽惑至甚矣。(群書治要。)
見徵第五
東方朔短辭薄語。以謂信驗。人皆謂朔大智。後賢莫之及。譚曰。鄙人有以狐為狸。以瑟為箜篌。此非徒不知狐與瑟。又不知狸與箜篌。乃非但言朔。亦不知後賢也。(意林。蓺文類聚四十四。)
余前為典樂大夫。有梟鳴于庭樹上。而府中門下皆為憂懼。後余與典樂謝侯爭斗。俱坐免去。(御覽四百九十六。又九百二十七。)
余從長安歸沛。道疾。(御覽作病。)蒙絮被。絳罽襜褕。乘騂馬。宿于下邑東亭中。亭長疑是賊。發卒夜來攻。余令吏勿斗。乃相問解而去。此安靜自存也。(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九。蓺文類聚七十五。御覽六百九十三。又八百十六。)
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王翁使都尉孟孫往泰山告祠。道過徐州。徐州牧宋仲翁道余才智。陳平留侯之比也。孟孫還。喜謂余曰。仲翁盛稱子德。子乃此邪。余應曰。與僕游四五歲。不吾見稱。今聞仲一言而奇怪之。若有人毀余。子亦信之。吾畏子也。(意林。)
周易曰。肥遯。無不利。(文選謝靈運入華子岡詩注。)
宋康王為無頭之冠以示勇。(御賢六百八十四。)
傳記言。(此三字依初學記二十五加。)淳于髡至鄰家。見其 突之直。而積薪在旁。曰。此且有火災。教使更為曲突。而遠徙(本作徙遠。依初學記乙轉。)其薪 。(蓺文類聚八十作鄰。)家不聽。後災。火果及積薪而燔其屋。鄰里並救擊。乃(本作及。依蓺文類聚改。)滅止。而亨羊具酒。以勞謝救火者。曲突遠薪。固不 呼淳于髡飲飯。智者譏之云。教人曲突遠薪。固無恩澤。燋頭爛額反為上客。蓋傷其賤本。而貴末也。(也字依蓺文類聚加。)豈獨夫(本作夫獨。以意乙轉。)突薪可以除害哉。而人病國亂。亦皆如斯。是故良醫醫其未發。而明君絕其本謀。後世多損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擊已成。謀臣稀賞。而斗士常榮。猶彼人殆(未。能斷句。或本詩節南山無小人殆。)失事之重輕。察淳于髡之預言。可以無不通。此見微(當作徵。否則篇名當作見微。必有一誤。)之類也。(群書治要。)
桓譚 九
博士弟子韓生居東寺。連三夜有惡夢。以問人。人教以晨起清(與圊通。)中祝之。三旦而人告以為 詛。捕治。數日死。(御覽一百八十六。又四百。)
待詔景子春素善占。坐事繫獄。其婦父朱若(疑當依下文作君。)至獄門。通言遺襦 。子春篤曰。朱君來言與。朱為誅。 而襦。中絕者也。我當誅斷也。後遂腰斬。(御覽六百九十五。)
陽城子姓張名衡。蜀郡人王翁(當有時字。)與吾俱為講學祭酒。及寢疾。預賈棺槨。多下錦繡。立被發冢。(御覽八百十五。)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陈廷枢
(民国)李涵秋 著
宋·扬维德
清·王仕云
(清)毕沅
(清)罗瘿公撰
蒋防
宋·智觉
清·爱虚老人
清·唐彪
徐枕亚
宋·马永卿
唐·复礼
(唐)罗隐
黃石公
张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