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二-大唐創業起居注
卷二
起自太原至京城凡一百二十六日
秋七月,壬子,以四郎元吉為太原郡守,留守晉陽宮,文武後事並委焉。義師欲西入關,移營於武德南。癸丑,將引帝立軍門,仗白旗而大號誓眾,文曰:
夫天地定位,否泰迭其盛衰;日月著明,虧昃貶其貞滿。惟神莫測,尚乃盈虛,矧茲王道,能無悔恡。克先帝世,炎漢、商、周,撥亂乘乾,多歷年所。厥嗣墜緒,時屬艱危,則其股肱宰衡,藩屏親戚,戮力同獎,推心翼戴。顛或可扶,糾合而奔,官守惡不可救,廢放而安宗社。伊、霍、桓、文,並其人也。率爾踵武,代有其事,布在方策,可得而言。日者蒼精云謝,炎運將啟,上天眷命,屬乎隋室。於是我高祖文皇帝,以后父之尊,周親入相。豹變陝左,龍飛漢東。誅尉逈於韓魏,則神鉦遏響;勦王謙於巴蜀,則靈山斯鏤。四罪咸服,九有樂推,經綸帷幄之間,揖讓巖廊之內。造我區夏,不更朞月。舜、禹以來,受終未有如斯之易者。以故臨朝恭己,庶績為心,親覽萬機,平章百姓。兢兢慎于馭朽,翼翼懼於烹鮮。齊六合為一家,等黔黎于赤子。有陳不率,殄虐政於江湖;獯醜相屠,降封虜于沙漠。其吊民也如彼,其和戎也若茲。散馬牛於山林,鑄劍戟為農器。求瘼恤隱,訟息刑清。輕徭薄賦,家給人足。倉庫流衍于里閭,職貢委輸于帑藏。豈獨水衡貫朽,常平粟紅而已哉!加以愛民治國,節用而敦本;深根固蒂,因河而踐華。肆覲朝宗,止於京邑。玄覽縱觀,弗踰岐下。遐邇叶和,內外禔福。凱澤洋溢,休祥紹至。一世之氓,咸賴仁壽;二紀之治,可謂隆平。揚搉往初,歷選前辟。詩書所美,莫之能尚。然聖人千慮,失於知子;以正萬國,輕易元良。廢守器之長,立不才之庶。兆亂之萌,於是乎在。異哉今上之行己也,獨智自賢,安忍忌刻,拓狂悖為混沌,苟鴆毒為恣睢。飾非好佞,拒諫信讒。敵怨誠良,仇讎骨肉。巡幸無度,窮兵極武。喜怒不恒,親離眾叛。御河導洛,肆舳艫而達江。馳道綠[44]邊,徑長城而傍海。離宮別館之所在,車轍馬跡之所向,咸塹山而陻谷,畢結瑤而搆瓊。遼水屢征,殲丁壯於億兆;伊谷轉輸,斃老幼於百萬。禽荒罄於飛走,蠶食窮於水陸,征稅盡於重斂,民力殫於勞止。十分天下,九為盜賊。荊棘旅于闕廷,豺狼充於道路。帶牛佩犢,輟耕者連孤竹而寇潢池;鋤耰[45]棘矜,大呼者聚雚[46]蒲而起芒澤。青羌白狄,剽夷道而□□;黃巾赤眉,屠閭左而竊號。曝骸如莾,僵尸若麻。敵國滿畫鷁之舟,胡越繞和鸞之轂。四海波振而冰泮,五嶽塵飛而土崩。踞積薪以待然,鉗眾口而寄坐。明明皇祖,貽厥無人。赫赫宗隋,滅有亡國。
某以庸虛[47],謬蒙嘉惠。承七葉之餘慶,資五世之克昌。遂得地臣戚里,家稱公室。典驍衛之禁兵,守封唐之大宇。義無坐觀綴旒之絕,不舉勤王之師。苟利社稷,專之可也。廢昏立明,敢遵故實。今便興甲晉陽,奉尊代邸,掃定咸雒,集寧寓縣。放後主于江都,復先帝之鴻績。固配天于圜寢,存司牧于蒼生。豈謂一朝,言及於此,事不獲已,追增感欷。凡厥士民,義旅豪傑,敏究時難,曉達權謀。家怨國耻,雪乎今日。從我同盟,無為貳志。有渝此盟,神其殛之。
仍命以此誓辭,檄喻所在郡縣。并命檄書勿得因循,妄論軍勢。
帝性簡質,大度豁如,前代自矜遠嫌之事,皆以恕實行之,不為欺紿,自然反經合義,妙盡機權,類皆如此。其義士等,各以名到先後為次第,汎加宣惠、綏德二尉官。帝謂行之等曰:「吾未[48]特為此官,示宣行惠,知綏撫以德[49]。使遠者知有征無戰,見我心焉。」是夕,次於清源,牧馬置營,皆據高險。老弱樵採,丁壯休息,虞侯覘守之地,飛鳥不通,勿論人也。帝乃將世子及敦煌公等,率家僮十數,巡行營幕。次比器仗精粗,坐卧飲食,糧禀升斗,馬驢饑飽,逮乎僕隸,皆親閱之。如有不周,即令從人借助,亦不責所屬典司。顧謂二見[50]曰:「天下神器,聖人大寶,非符命所屬,大功濟世,不可妄居。所以納揆試艱,虞登帝位;櫛風沐雨,夏會諸侯;自時厥後,膺圖甚眾。啟基創業,未有無功而得帝王者也。吾生自公宮,長于貴戚,牧州典郡,少年所為,晏樂從容,懽娛事極。饑寒賤役,見而朱[51]經,險阻艱難,聞而不冐。在茲行也,並欲備嘗。如弗躬親,恐違天旨。爾等從吾,勿欲懈怠[52]。今欲不言而治,故無所尤,庶愚者悅我寬容,智者慚而改過。」世子及敦煌公請曰:「經綸機務,一日萬端,取決英謨。四方輻湊,麾下驅馳,兒等承之[53]。自餘常事,請付司存。巨細以聞,恐疲神思。又慮將佐等不被委任,頗以自疑。」帝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華夷不附,爵賞不行,吾之責也;摧鋒蹈刃,斬將搴旗,爾之務也;深溝高壘,談笑從容,將吏之逸也。吾憂[54]責爾,急於務逸樂,推下功名與之,賢自當內省,不賢吾無所愧。然晉陽從我,可謂同心之人,俱非致命之士。漢初有蕭、曹而無爾輩,今我有爾輩,而無蕭、曹。天道平分,乃復如是。行矣自愛,吾知爾懷。」自是以後,記室奉命宣旨稱「教」,部伍間事,給付一物,軍書羽檄,賞罰科條,接撫初附,慰悅遠近。帝或口陳事緒,手疏意謂,發言折中,下筆當理,非奉進旨,所司莫能裁答。義旗之下,每日千有餘人,請賞論勳,告冤申[55]屈,附文希旨,百計千端,來眾如雲,觀者如堵。帝處斷若流,嘗無疑滯。人人得所,咸盡懽心。皆嘆神明,謂為天下主也。
壬寅,遣通議大夫張綸等率師經略稽胡、離石、龍泉、文成等諸郡。丙辰,至于西河,引見民庶等,禮敬耆老,哀撫煢獨,賑貸窮困,擢任賢能,平章獄訟,日昃而罷,罔有所遺。顧謂左右曰:「向之五條,惟皇要道,聰明文思,以之建極,孤所以自強不息,為義兵之先聲也。」仍自[56]注授老人七十已上通議、朝請、朝散三大夫等官,教曰:「乞言將智,事屬高年,耄耋杖鄉,禮宜優異。老人等年餘七十,匍匐壘壁,見我義旗,懽踰擊壤。筋力之禮,知不可為[57],肉帛之資,慮其多闕。式加榮秩,以賙其養。節級並如前授。」自外當土豪雋,以資[58]除授各有差。官之大小,並帝自手注,量才叙効,咸得厥宜。口問功能,筆不停輟,所司唯給告身而已,爾後遂為恒式。帝特善書,工而且疾,真草不拘常體[59],而草跡韶媚可愛。嘗一日注授千許人官。更案遇得好紙,走筆若飛,食頃而訖。得官人等,不敢取告符,乞寶神筆之跡,遂各分所授官名而去。
乙丑,張綸等下離石郡,其太守楊子崇為亂兵所害。崇即後主從弟也,頗有學識、性理,帝甚惜之。崇性怯而無謨[60],故及於難。入自雀鼠谷,次于靈石縣。壬戌,霖雨甚,頓營於賈胡堡。去霍邑五十餘里,此縣西北抗汾水,東拒霍太山,守險之衝,是為襟帶。西京留守代王遣驍將獸牙郎將宋老生,率精兵二萬拒守。又遣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將遼東兵及驍果等數萬餘人據河東,與老生相影響。仍命臨汾以東諸郡,所在軍民城守,並隨便受老生、屈突等徵發。帝聞而笑曰:「億兆離心,此何為也。老生乳臭,未知師老之謀;屈突膽薄,嘗無曲突之慮。自防輕敵,二子有之。閫外相時,俱非其事。且屈突嘗破玄感,時人謂其能兵;老生數勝羣盜,自許堪當勍敵。無識之徒,因相諂附,謂其必能制我,不遣援兵。我若緩以持之,彼必以吾為怯。出其不意,不過一兩月間,並當擒之;吾無憂也。」于時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為等,間遣羸兵往太原,更運一月糧,以待開霽。
甲子,有白衣野老,自云霍太山遣來,詣帝請謁。帝弘達至理,不語神怪,逮乎佛道,亦以致疑,未之深信。門人不敢以聞,此老乃伺帝行營,路左拜見。帝戲謂之曰:「神本不測,卿何得見?卿非神類,豈共神言?」野老對曰:「某事山祠,山中聞語:『遣語大唐皇帝云:若往霍邑,宜東南傍山取路,八月初雨止,我當為帝破之,可為吾立祠廣[61]也。』帝試遣案行,傍山向霍邑,道路雖峻,兵枉行而城中不見。若取大路,去縣十里,城上人即遙見兵來。」帝曰:「行逢滯雨,人多疲濕,甲仗非精,何可令人遠見?且欲用權譎,難為之朽[62],山神示吾此路,可謂指蹤。雨霽有徵,吾從神也。然此神不欺趙襄子,亦應無負於孤。」顧左右笑以為樂[63]。
丙寅,突厥始畢使達官、級失、特勤等先報,已遣兵馬上道,計日當至。帝曰:「地名賈胡,知胡將至。天其假吾此胡,以成王業也。」
己巳,滎陽賊帥李密遣使送欵致書,請與帝合從。帝大悅,謂大郎、二郎等曰:「桀賊南柔,強胡北附,所憂此輩,今並歸心。主上志在過江,京都憂死不暇,天下可傳檄而定。何樂如之!」初,李密與楊玄感同逆,感誅而密亡命,投東郡賊帥翟讓。讓知密是蒲山公之子,頗讀《漢書》,納而禮之,推為謀主。密以百姓饑弊[64],說來據洛口倉,屯守武牢之險。密自復舊封為魏公,號翟讓為司徒公。讓所部兵,並齊濟間漁獵之手,善用長槍。華騶、龍廄、細馬所向江都者,多為讓所劫,故其兵銳於他賊。加以密是逃刑之人,同守衝要。隋主以李氏當王,又有桃李之歌,謂密[65]應於符讖,故不敢西顧,尤加憚之。密雖為讓所推,恐其圖己,恭儉自勵,布衣疏食。所居之室,積書而已。子女珍玩,一無所取。賑貸貧乏,敬禮賓客。故河汴間絕糧之士,多往依之。密又形儀眇小,讓弗之忌,遂謀殺讓,而并其眾。
密以煬帝不來,翟讓已死,坐對敖倉,便有自矜之志。作書與帝,以天下為己任,屢有大言。其書多不錄[66],大略云:欲帝為盟津之會,「殪商辛於牧野,執子嬰于咸陽。」其旨以殺後主,執代王為意。帝覽書抵掌,謂所親曰:「密誇誕不達天命,適所以為吾拒東都之兵,守成皐之阨,更覓韓、彭,莫如用密。宜卑辭推獎,以驕其志,使其不虞於我。得入關,據蒲津而屯永豐,阻崤函而臨伊洛。東看羣賊鷸蚌之勢,吾然後為秦人之漁父矣。」記室承旨,報密書曰:「頃者崐山火烈,海水羣飛,赤縣丘墟,黔黎塗炭。布衣戍卒,耰鋤棘矜,爭帝圖王,狐鳴蠭起。翼翼京洛,強弩圍城;膴膴周原,僵屍滿路。主上南巡,泛膠舟而忘返;匈奴北熾,將被髮於伊川。輦上無虞,羣下結舌。大盜移國,莫之敢指。忽焉至此,自貽伊戚,七百年之基,窮於二世。周齊以往,書契以還,邦國淪胥,未有如斯之酷者也。則我高祖之業,幾墜於地。吾雖庸劣,幸承餘緒,出為八使,入典八屯[67],位未為高,足成非賤。素餐當世,僶俛叨榮。從容平、勃之間,誰云不可。但顛而不扶,通賢所責。主憂臣辱,無義徒然。等袁公而流涕,極賈生之慟哭。所以仗旗投袂,大會義兵,綏撫河朔,和親蕃塞[68],共匡天下,志在尊隋。以弟見機而作,一日千里,鷄鳴起舞,豹變先鞭。御宇當塗,聿來中土。兵臨郟鄏,將觀周鼎。營屯敖倉,酷似漢王。前遣簡書,屈為唇齒,今辱來旨,莫我肯顧。天生蒸民,必有司牧,當今為牧,非子而誰?老夫年踰知命,願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鱗附翼。惟冀[69]早膺圖籙,以寧兆庶。宗盟之長,屬籍見容。復封于唐,斯足榮矣[70]。殪商辛於牧野,所不忍言;執子嬰於咸陽,非敢聞命。汾晉左右,尚須安輯,盟津之會,未暇卜期。今日鑾輿南幸,恐同永嘉之勢。顧此中原,鞠為茂草,興言感歎,實疚于懷。脫知動靜,遲數貽報。未面虛襟,用增勞軫。名利之地,鋒鏑縱橫。深慎垂堂,勉茲鴻業。」密得帝書,甚悅,示其部下曰:「唐公見推,天下不足定也。」遂注意東都[71],無心外略。
劉文靜之使蕃也來遲,而突厥兵馬未至,時有流言者云:突厥欲與武周南人,乘虛掩襲太原。帝集文武官人及大郎、二郎等,而謂之曰:「以天贊我而言,應無此勢;以人事見機而發,無有不為。此行[72]遣吾當突厥、武周之地,何有不來之理。諸公意謂何[73]?」議者以「老生、突厥相去不遙[74],李密譎誑,奸謀難測;突厥見利則行;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都之會,義兵家屬在焉。愚夫所慮,伏聽教旨」。帝顧謂大郎、二郎等曰:「爾輩如何?」對曰:「武周位極而志滿[75],突厥少信而貪利,外雖相附,內實相猜。突厥必欲遠離太原,寧肯近亡馬邑[76],武周悉其此勢,必未同謀[77]。又朝廷既聞唐國舉兵,憂虞不暇,京都留守,特畏義旗,所以驍將精兵,鱗次在近。今若却還,諸軍不知其故,更相恐動,必有變生。營之內外,皆為勍敵。於是突厥、武周,不謀同至;老生、屈突,追奔競來[78]。進闕圖[79]南,退窮自北。還無所入,往無所之。畏溺先沉,近于斯矣。且今來禾菽被野[80],人馬無憂,坐足[81]有糧,行即得眾。李密戀于倉米,未遑遠略;老生輕躁,破之不疑。定業取威,在茲一決。諸人保家愛命,所謂言之者也[82]。兒等捐軀力戰,可謂行之者也。耕織自有其人,請無他問。雨罷進軍,若不殺老生而取霍邑,兒等敢以死謝。」帝喜曰:「爾謀得之,吾其決矣。三占從二,何籍輿言。懦夫之徒,幾敗乃公事耳。」丙子,太原運糧人等至。八月己卯,霖止。帝指霍太山而言曰:「此神之語,信而有徵。封內名山,禮許諸侯有事。」乃命所部鄉人設祠致祭焉。庚辰,命諸軍曝行裝,整鎧仗。辛巳且[83]發引,取傍山道而趨霍邑,七十餘里。初行,霧甚,俄而秋景澄明。帝謂大郎、二郎曰:「今日之行,在卿兩將。景色如此,天似為人。唯恐老生怯而不戰,閉門城守,其若之何?」大郎、二郎啟帝曰:「老生出自寒微,勇而無智,討捕小盜,頗有名聲。今來居此,必當大蒙賞勞。若不出戰,死在不疑。輕騎挑之,無憂不出。如其固守,便可誣其相引,謬為誠節。彼無識解,不知遠大,為其左右,體悉凡庸。群小相猜,自成疑阻,無妨密相表奏不廢,傳首京都。小慧之人,思此解事,以此量之,來戰不惑。」帝曰:「老生不能逆戰賈胡,吾知無能為也。爾等籌之,妙盡其實。」是日未時,帝將麾下左右輕騎數百,先到霍邑城東,去五六里,以待步兵至。方欲下營,且遣大郎、二郎各將數十騎逼其城,行視戰地。帝分所將人為十數隊,巡其城東南而向西南,往往指麾,似若安營而攻城者,仍遣殷開山急追馬步等後軍。老生在城上,遙見後軍欲來,真謂逼其城置營,乃從南門、東門兩道引兵而出,眾將三萬許人。帝慮其背城不肯遠鬭,乃部勒所將騎兵馬左右軍,大郎領左軍,擬屯其東門,二郎將右軍,擬斷其南門之路。仍命小縮,偽若避之。既而老生見帝兵却,謂為畏己,果引兵更前,去城里餘而陣。殷開山等所追步兵,前軍統到[84]方陣,以當老生,中軍、後軍相續而至。未及戰,帝命大郎、二郎依前部分馳而向門。義兵齊乎[85]而前,紅塵暗合,鼓未及動,鋒刃已交,響若山崩,城樓皆振。帝乃傳言已斬宋老生,所部眾聞而大亂,捨仗而走,爭奔所出之門,門已大郎、二郎先所屯守,懸門不發。老生取[86]入不得,城上人下繩引之,老生攀繩欲上,去地丈餘,軍頭盧君諤所部人等,跳躍及而斬之,傳首詣帝。於是兵隨所向奮擊,禁不可止。數里之間,血流蔽地,僵屍相枕,日欲將落,帝見戰士心銳,仍命登城。時無攻具,肉薄而上。自申至酉,遂平霍邑。
帝視戰地,愴然謂左右曰:「河東已來,孤之所使,百姓見義旗有誠節,老生所逼,至于塗炭。亂兵之下,善惡不分,火燒崐山,誰論玉石。無妨死人之內,大有赤心於我者也。取來不得,及此戰亡,生未被知,沒有餘恨,靜而思之,良深痛惜。從今已去,當以文德來之,不復用兵戈矣。其破霍邑,攻戰人等有勳者,並依格賞受[87]。」事不踰日,惟有徒隸一色,勳司疑請,教曰:「義兵取人,山藏海納,逮乎徒隸,亦無棄者。及著勳績,所司致疑,覽其所請,可為太息。豈有矢石之間,不辯貴賤,庸勳之次,便有等差。以此論功,將何以勸。黥而為王,亦何妨也。賞宜從重,吾其與之。諸部曲及徒隸征戰有功勳者,並從本色勳授。」
壬午,帝引霍邑城內老生文武長幼,見而勞之曰:「老生之外,孤無所咎。縱卿不誠于孤,亦當以赤心相仰。」乃[88]節級授官,與元從人齊等。其丁壯勝兵者,即遣從軍,配左右領軍大都督,還取其同色同黨,自相統處之,不為疑異。俘降之徒,不勝喜躍,欣若再生。其有關中人欲還者,即授五品散官放還。內外咸悅,咸思報効。仍命葬宋老生以本官之禮。自是以後,未歸附者,無問鄉村堡塢,賢愚貴賤,咸遣書招慰之,無有不至。其來詣軍者,帝並節級授朝散大夫以上官。至于逸民道士,亦請效力。教曰:「義旗撥亂,庶品來蘇,類聚羣分,無思不至。乃有出自青溪,遠辭丹竈。就人間而齊物,從戎馬以同塵。咸願解巾,負茲羈鞢。雖欲勿用,重違其請。逸民道士等,誠有可嘉,並依前授。」人或以授官太高諫帝者,帝曰:「不恡爵賞,漢氏以興。比屋可封,唐之盛德。吾方稽古,敢不遵行。天下之利,義無獨饗。率土皆貴于我,豈不益尊乎?且皇隋敗壞,各歸於此。鴈門解圍之効,東都援臺之勳,在難即許授大夫,免禍則惟加小尉。所以士無鬭志,將有墮[89]心。版蕩分崩,至于今日。覆車明鑒,誰敢効尤。然亦使外寇覬覦之徒,嘗[90]授無過此也。又加官慰撫,何如用兵殺戮?好生任賞,吾覺其優。當以不日而定天下[91],非卿等小見所及。」丙戌,入臨汾郡,勞撫任用郡內官民,一如霍邑。庚寅,宿于絳郡西北之鼓山。此山,帝為討捕大使時舊停營所,故逗而宿焉。去絳十餘里,絳城不下。是日曉,鼓山西北有大浮雲,色或紫或赤,似華蓋樓闕之形。須臾,有暴風吹來,向營而臨帝所居帳上。帝指絳城而謂傍侍曰:「風雲如此見從,彼何不達之甚?」仍命厨人,明日下城而後進食。辛卯,帝觀兵于絳城,將士等爭欲先登,因而縱上。自卯及巳,遂取之,而食于正平縣令李安遠之宅。通守陳叔達已下,面縛請罪,並捨而不問,待之如初。餘依臨汾郡部分。
癸巳,至于龍門縣。劉文靜、康鞘利等來自北蕃。突厥五百人,馬二千疋,從鞘利等至。帝喜其兵少而來遲,藉之以關隴,謂劉文靜曰:「吾已及河,突厥始至。馬多人少,甚愜本懷。」先是帝使時,于此縣界見河水清,皇太子又于此界獲玄狐。於往[92]縣西南。宴見鞘利,并與縣內道俗等叙舊極懽。
丙申,至汾陰,遣書招馮翊賊帥孫華,華所部強兵,至餘[93]數千,積年劫掠,非常富實,濼水以北,莫敢當之。帝書到,華喜而從命。己亥,進營,停于壺口。分遣諸軍,問津水濱之人,具舟爭進,日有數百,仍署水軍焉。
辛丑,太原獲青石,龜形,文有丹書四字,曰「李治萬世」,齊王遣使獻之。翠石丹文,天然映徹,上方下銳,宛若龜形。神工器物,見者咸驚奇異。帝初弗之信也,乃令水漬磨以驗之,所司浸而經宿,久磨其字,愈更鮮明。於是內外畢賀,帝曰:「上天明命,貺以萬吉。恭承休祉,須安萬方。孤以寡德,寧堪預此。既為人下,不容以之頒告。宜以少牢祀石龜,而爵送龜人,用彰休慶。」是日,又有獲嘉禾而獻者,教曰:「嘉禾為瑞,聞諸往策。逮乎唐氏,世有茲祥。放勛獲之於前,叔虞得之於後。孤今糾合,復逢靈貺,出自興平,來因善樂,休徵偉兆,何其美與!顧循虛薄,未堪當此。呈形之處,須表天休。送嘉禾人興平孔善樂,宜授朝散大夫,以旌嘉應。」
壬寅,孫華率其腹心輕騎數十,至自郃陽。華年餘弱冠,言容質直。帝見而輕之,華每殷勤誠欵,請先立効。帝乃厚加撫遇,甚得其情。謂華曰:「卿能渡河,遠來相見,吾當貴卿,不減鄧仲華也。關中卿輩不少,名並劣卿,卿今率先從我,羣雄當相繼而至。」於是拜華左光祿大夫,封武鄉縣公,加馮翊郡守。從其來者,仍委華以次授官,頒賜各有差。仍命華先濟,為西道主人,華大悅而去。仍命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并左領軍大都督府長史陳演壽等,率師次華而渡,據河西岸以待大兵。
九月乙卯,張綸自離石道下龍泉、文城等郡,獲文城太守莘公鄭元璹,送焉。帝見元璹,釋而遣之。初,王長諧、劉弘基、陳演壽之濟河也,帝誡之曰:「屈突通今在河東,精兵不少,相去五十餘里而不敢來,足驗人情不為之用。然通雖不武,久在戎行,守法懼罪,終無坐位。不妨伺便時相邀襲,宜為之備,以折要衝。通若不入關,河東自然歸我,分兵向彼,我即擊其河東;通若全兵守城,卿其[94]絕其橋道,可謂前扼其喉,後撫其背,首尾相救,非通所堪。若不走之,必成擒矣。吾且按兵觀其進退。」至是,通聞孫華導長諧等渡河,果遣獸牙郎將桑顯和,率驍果精騎[95]數千人,夜馳掩襲[96]長諧等軍營。諧及孫華等奉教備預,故並覺之,伺和赴營,設伏分擊,應時摧散。追奔至于飲馬泉,斬首獲生,略以千計。顯和走入河東城,僅以身免。仍撤斷蒲津橋。帝聞而謂官屬曰:「屈突遣兵此行,事不獲已;今若進逼圍之,必不敢出。使劉弘基、孫華等至關門,斷其行路,然後吾於壺口朝服濟河。『利涉大川』,斯之謂矣。」戊午,帝[97]親率諸軍圍河東郡,分遣大郎、二郎、長史裴寂,勒兵各守一面。帝登城東原上,西望城內所為,屈突果不敢出兵,閉門自守,城高甚峻[98],不易可攻。帝[99]觀義士等志,試遣登之,南面千餘人應時而上。時值雨甚,帝[100]命旋師。軍人既得上城,遂不時速下[101]。帝[102]曰:「屈突宿衛舊人,解安陣隊,野戰非其所長,嬰城善為捍禦。我師常勝,人必輕之,驍銳先登,恐無還路。今且示威而已,未是攻城之時。殺人得城,如何可用[103]?」乃還[104]。命諸將移營河渚,文武將佐等已下定河北,眾餘十數萬。今欲入關,請兼置公府,觀領太尉,增選僚屬。帝曰:「兵臨蒲坂,諸君欲以舜職見推,此意可知,未煩如此。必為僚屬增府,任從便宜加置。」於是復領太尉。
丙辰,馮翊太守蕭造率官屬舉郡歸義。相繼有華陰縣令李孝常據永豐倉,遣子弟妹夫竇軌等送欵,仍便應接河西關上兵馬。又京兆萬年、醴泉等[105]諸縣,皆遣使至。帝曰:「吾未濟者,正須此耳。今既事辦,可以濟乎?」乃命所司以少牢祀河。庚申,率諸軍以次而渡。甲子,舍于朝邑長春宮。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縣長吏、豪族弟兄,老幼相携,來者如市。帝皆引見,親勞問,仍節級授官,教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後時。扼腕連?,爭求立效。縻之好爵,以永今朝。」於是秦人大悅,更相語曰:「真吾主也,來何晚哉!」咸願前驅,以死自効。
丙寅,遣世子隴西公將司馬劉文靜、統軍王長諧、姜寶誼、寶琮[106]諸軍數萬人,屯永豐倉,守潼關,備他盜,尉撫使人竇軌等受節度焉。遣燉煌公率統軍劉弘基、長孫順德、楊毛等諸軍數萬人,往高陵道,定涇陽、雲陽、武功、盩厔、鄠諸縣等,慰撫使人掾殷開山等受節度焉。
先是,帝從弟趙興公神通起兵鄠縣,有眾數千,聞義旗渡河,遣使迎帝。又賊帥李仲文遣兄仲威送欵;仲文,則魏[107]密之從父也。以密反於滎陽,緣坐亡命,招集無賴,抄劫郿縣之間,眾將四五千。盩厔賊帥何潘兒、向善志等,亦各率眾數千歸附。宜君賊帥劉旻、又率其黨數千人降。帝並以不次封,遣書勞之,仍令各於當界率眾,便受燉煌公部署。旬日間,京兆諸賊,四面而至,相繼歸義,罔有所遺。商農工賈,各安其業。京城留守代王、及尚書衛文昇、將軍陰世師、京兆丞骨儀等,以帝威德遐振,民願所從,恐京邑之人一旦去盡,乃閉門拒守,運糧入宮。帝聞而歎曰:「吾既平戎於王,翼尊隋室,欲立孺子以報高皇。今被見疑,拒不相納,方知邵奭不悅於周旦,非徒言耳。陰、衛羣小負我之深。」己巳,帝之蒲津,觀河東城。庚午,南過永豐倉。是夜,宿於臨晉濼、渭合流之處,將渡渭津,人以見船朽破,不堪帝渡,及[108]於濼水上流數十里,更取好船。苦於水淺,沙磧相次,船行不進,憂怖不知所為。其夜三更,天甚晴霽,忽然覺水暴長數尺,逆流而上,船泛深波,得達津次。及明,帝登船欲渡,乃見逆流不已。津司以聞,眾咸駭異,以為光武滹沱之冰,無以異此,並於舟中拜賀。帝曰:「此偶然耳,吾何德以堪之!」乃命所司以少牢祀濼、渭,并有事於華山。
帝至倉所勞軍,見箱廪填實,銘題數多,喜謂從者曰:「千里遠來,急於此耳。此既入手,餘復何論。食之與兵,今時且足,信出于己,久行[109]諸將,俱謹備守,無為他慮。」未下馬,仍開倉大賑[110]饑民。
辛未,還宮。壬申,進屯馮翊郡,過舊宅,饗告五廟,禮也。初,周齊戰爭之始,周太祖數往同州,侍從達官,隋[111]便各給田宅。景皇帝與隋太祖並家於州治。隋太祖宅在州城東南,西臨大路;景皇帝宅居州城西北,而面濼水。東西相望,二里之間,數十年中,兩宅俱出受命之主,相繼代興,時人所見,開闢已來,未之有也。
乙亥,燉煌公至盩厔,所過諸縣及諸賊界,莫不風馳草靡,裹糧卷甲,唯命是從。遣使啟帝,請期日赴京。帝曰:「屈突東行不可,西歸無路,觀吾成敗,方有所之,不可為虞矣。」乃命隴西公量簡倉上精兵,自新豐道趨長樂離宮。令燉煌公率新附諸軍,自鄠縣道屯長安故城。至,並各聽教。迨上郡睢陰以北,咸遣使歸款。
丙子,大軍西引,歷下邽,過櫟陽,路左所有煬帝行宮、園苑及宮人等,並罷之。教曰:「大業已來,巡幸過度,宿止之處,好依山水。經茲勝地,每起離宮,峻宇雕墙,亟成壯麗。良家子女,充仞其間。怨曠感于幽明[112],縻費極於民產。替否迭進,將何糾逖。馳道所有宮室,悉宜罷之,其宮人等並放還親屬。」
冬十月辛巳,帝至灞上,仍進營,停于大興城春明門之西北,與隴西、燉煌等二公諸軍二十餘萬眾會焉。帝勒諸軍各依壘壁,勿入村居,無為侵暴,若無兵者,恭以俟命。代王與留守衛文昇、陰世卿等,以義兵多而且肅,不令而齊,門防轉嚴,拒守愈固,信使不通,告喻事絕。帝雖每遣使至城下,申以尊隋夾輔之意,愚人俗吏,不達變通,闇于事譏[113],往而無報。如此,向經旬日,諸將相率啟帝曰:「京城不啟,此是隋運其亡。天既亡之,非人能復。違天棄日,勞師費糧;坐守愚夫,恐非長策。請進圍之,以觀其意。」帝曰:「兵纏象魏,矢及黃屋,人其謂我何哉?」諸將對曰:「無成王之主,不得行周公之事。又恐巨猾之徒,知義兵已定關中,來爭形勝,請更思之。」帝乃逡巡,未有報[114]。京兆舊賊帥等並以家近帝城,不預元從,耻無功,乃各率所部兵,分地逼城而上。帝慮其輕脫失利,辛卯,命二公各將所統兵往為之援。京城東面、南面,隴西公主之;西面、北面,燉煌公主之。城中見而失色,更無他計,惟冀屈突及東都救援而已。
甲午,關中羣帥等各請率驍銳登城。二公莫之能止。時帝在春明門外,聞而馳入,舍於羅郭安興坊以鎮之。甲辰,諸軍各競造攻具以臨城,帝又未之許。二公及文武所司等固請曰:「太原以來,所過未嘗經宿,長驅四塞,罕有不克之城。今至京師,不時早定,玩敵致寇,以挫兵鋒,又慮初附之人,私輕太原之兵,無能為也。此機不小,請速部分。」帝曰:「弘[115]弩長戟,吾豈不許用之。所冀內外共知,以安天下。斯志不果,此外任諸公從民所欲。然七廟及代王并宗室支戚,不得有一驚犯。」乃下教:「有違此者,罪及三族。」於是諸軍各于所部營分角,脩攻戰之具。雲梯競聳,樓橦爭高,百道齊來,千里並進。繞京竹木,殲于斯矣。十一日丙辰昧爽,咸自逼城。帝聞而馳往,欲止之而弗及。纔至景風門東面,軍頭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帝乃遣二公率所統兵,依城外部分,封府庫,收圖籍,禁{左扌右鹵}掠。軍人勿雜,勿相驚恐。太倉之外,他無所于[116]。吏民安堵,一如漢初入關故事。代王先在東宮,乃奉迎居於大興後殿。
是日,帝還,移營舍於長樂宮滻川上。先是,隋主以梟滅作逆,掘其墳壟而洿其室,陰世師、骨儀等,遂以為恒准,乃令京兆郡訪帝之五廟塋域所在,並發掘焉。帝以此憾之,言必流涕。戊午,收陰世師、骨儀、崔毗伽、李仁政等,並命隴西公斬於朱雀街道,以不從義而又愎焉;餘無所問。京邑士女,懽娛道路,華夷觀聽,相顧欣欣。
乃命太常促擇吉日,告高廟,定尊位,立代王之禮。文武將佐等議,請曰:「天厭隋德,曆數在唐。謳歌在路,被于遐邇。兵起晉陽,遠定秦雍,百餘日間,廓清帝宅。神武之速,此謂若飛。非天啟聖,孰能如是?昔漢高入關,不即自王,項羽後至,悔無所及。公雖卑以自牧,須安天下。」僉議請依符讖,上尊號。帝愀然改容曰:「舉兵之始,本為社稷,社稷有主,孤何敢二!劉季不立子嬰,所以屈於項羽。孤今尊奉世嫡,復何憂哉?」壬戌,乃率百僚,備羽儀法物,具法駕,迎代王即位於﹝大興殿,時代王﹞[117]十餘歲[118]矣。大赦天下,改大業十二[119]年為義寧元年。復天下勿出今年租賦,賜民子孫承後者爵一級。是日,仍遙尊後主為太上皇,以少帝在,不言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43] 抄本「為」作「偽」,《藕香》本同。
[44] 北京圖書館藏汲古閣本「綠」作「緣」,抄本、《藕香》本并同。
[45] 《藕香》本「鋤耰」作「耰鋤」。
[46] 抄本「雚」作「{上艹下佳}」。《藕香》本、傅校同。
[47] 《藕香》本「虛」作「愚」。
[48] 《藕香》本無「未」字,傅校同。
[49] 《藕香》本于「行」字下有「以」字,「惠」字下無「知」字,作:「吾特為此官,示宣行以惠,綏撫以德。」傅校同。
[50] 汲古閣本「見」作「兒」,《藕香》本、《唐宋》本、《學津》本并同。
[51] 《藕香》本「朱」作「未」,傅校及《唐宋》本、《學津》本并同。
[52] 《藕香》本「懈怠」作「怠懈」。
[53] 傅校「之」作「乏」,復加眉批云:「『乏』或作『旨』。」
[54] 傅校眉批云:「『吾憂』下三句有誤。」
[55] 傅校「申」作「伸」。
[56] 傅校「自」字下增「筆」字,作「仍自筆注,授老人七十以上……」。
[57] 《藕香》本「知不可為」作「知其不為」。
[58] 抄本「資」作「次」。《藕香》本、傅校同。
[59] 抄本「真草不拘常體」作「真草自如,不拘常體」,《藕香》本及傅校同。
[60] 傅校眉批:「謨當作謀。」
[61] 《藕香》本「廣」作「廟」,傅校同。
[62] 《藕香》本「朽」作「巧」。傅校眉批:「朽字有誤。」
[63] 《藕香》本「笑以為樂」作「以為笑樂」,傅校同。
[64] 傅校「弊」作「敝」。
[65] 傅校「密」下增一「姓」字,作:「謂密姓應於符讖。」
[66] 《藕香》本「其書多不錄」作雙行小字,傅校眉批:「五字夾注。」
[67] 《通鑑》卷一八四隋恭帝義寧元年七月載此書「入典八屯」作「入典六屯」。胡注云:「隋制,六軍十二衛,唐公嘗為將軍,故云。」
[68] 同上,「蕃塞」作「北狄」。
[69] 同上,「惟冀」作「唯弟」。
[70] 同上,「斯足榮矣」作「斯榮足矣」,《藕香》本同。
[71] 傅校「都」作「郡」。
[72] 《通鑑考異》引《創業注》無「此行」二字,但于「為」字下增「借」字,作:「以人事見機而發,無有不為。借遣吾當突厥、武周之地,何有不來之理。」
[73] 同上,「諸公意謂何」作「諸公謂云何」。
[74] 同上,「老生、突厥相去不遙」作「老生、屈突通相去不遠」。
[75] 同上,「蒲」作「滿」。
[76] 同上,「突厥必欲遠離太原,寧肯近亡馬邑」作「突厥必欲求利太原,寧肯近忘馬邑」。
[77] 同上,「謀」字下有「同志」二字。
[78] 同上,「老生、屈突,追奔競來」作「老生、突厥奔競來拒」。
[79] 同上,「圖」作「面」,《藕香》本同。
[80] 同上,「且今來禾菽被野」作「今禾菽被野」。
[81] 同上,「足」作「即」。
[82] 同上,「所謂言之者也」作「言不可聽」。
[83] 抄本「且」作「旦」,傅校同。
[84] 抄本「統到」作「統列」,《藕香》本同,傅校作「列統」。
[85] 抄本「乎」作「呼」,傅校同。
[86] 《藕香》本「取」作「欲」。
[87] 《藕香》本「賞受」作「受賞」,傅校同。
[88] 傅校「乃」作「仍」。
[89] 傅校「墮」作「惰」。
[90] 傅校「嘗」作「賞」。
[91] 《藕香》本「定天下」作「天下定」。
[92] 《藕香》本無「往」字,作「獲玄狐於縣西南」。傅校同。
[93] 《藕香》本「餘」作「于」,傅校同。
[94] 《藕香》本「其」作「即」,傅校同。
[95] 《通鑑考異》引《創業注》「騎」作「兵」。
[96] 傅校「夜馳掩襲」作「夜掩馳襲」。
[97] 《通鑑考異》引《創業注》「帝」作「唐公」。
[98] 同上,「城高甚峻」作「城甚高峻」。
[99] 同註[97]。
[100] 同上,「帝」作「公」。
[101] 同上,「軍人既得上城,遂不時速下」作「軍人時速上城,不時速下」。
[102] 同註[100]。
[103] 同上,「如何可用」作「知何所用」。
[104] 同上,「乃還」作「乃命還」。
[105] 傅校「等」字當衍。
[106] 據卷一所載,「寶」當作「竇」。
[107] 《藕香》本「魏」字下有「公」字。傅校同。
[108] 《藕香》本「及」作「乃」。
[109] 《藕香》本「信出于己久行」作「信出于己,行之已久」。傅校作「信出于己,久已行之」。
[110] 傅校「賑」作「振」。
[111] 《藕香》本「隋」作「隨」。
[112] 傅校「明」作「冥」。
[113] 汲古閣本「譏」作「機」,《藕香》本、《學津》本、《唐宋》本并同。
[114] 《藕香》本于「有」字下多「以」字,作「未有以報」。傅校同。
[115] 傅校「弘」作「強」。
[116] 《藕香》本「于」作「干」。
[117] 「大興殿時代王」六字據《藕香》本、《學津》本及傅校補。
[118] 《通鑑》卷一八四隋恭帝義寧元年十一月作「時年十三」。
[119] 據《隋書》卷四《煬帝本紀》,李淵入長安,其時為大業十三年十月,改元義寧亦係這一年,而非十二年。《通鑑》及《新唐書》、《舊唐書》并同于此。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沈祥龙
南朝梁·萧统
(晚清)古汉寿易顺鼎实甫
明·韩邦奇
清·谢诏
(北齐)魏收
(明)叶子奇
(清)赵翼撰
(明)杨慎
(宋)王贵学
刘宋·僧璩
(宋)赵彦卫撰
宋·法云
清·佚名
明·宋濂等
薛凤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