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漢舊儀補遺卷下-漢官六種
漢舊儀補遺卷下
漢議郎衛宏撰
清孫星衍校集
晝漏盡,夜漏起,宮中衛宮,城門擊刁斗,周廬擊木柝。
文選新刻漏銘注、陽給事誄注
夜漏起宮中,宮城門擊柝,
〔一〕
繫刁斗,傳五夜,百官徼,直符
案:文選注引作「傳五伯官直符」。
行,衛士周廬擊木柝,傳呼備火。
〔二〕
北堂書鈔武功部、儀式部、文選新刻漏銘注
五夜:甲、乙、丙、丁、戊夜。
案:初學記器物部引「五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及相傳救守火帥內戶外,
〔三〕
數五止。
北堂書鈔儀飾部
夜漏起,中黃門持五夜,相傳授。
文選新刻漏銘注
立夏、立秋晝六十二刻,夏至晝六十五刻。夜漏不盡五刻,擊五鼓;夜漏不盡三刻,擊三鼓。
初學記器物部
冬至晝四十一刻,後九日加一刻,至立春晝四十六刻,夜五十四刻。
〔四〕
北堂書鈔儀飾部
漢制:天地以下,群臣所祭凡一千五百四十。新益為萬五千四十。
案:「新」上疑脫「亡」字。
漢法;三歲一祭天于雲陽宮甘泉壇,以冬至日祭天,天神下。三歲一祭地于河東汾陰后土宮,以夏至日祭地,地神出。五帝祭于雍
〔五〕
畤。
〔五〕
藝文類聚禮部、太平御覽禮儀部
元年祭天,二年祭地,三年祭五帝于五畤。三歲一遍,皇帝自行,他祠不出。
史記封禪書索隱、太平御覽禮儀部
祭天地五(祀)
〔畤〕
,
〔六〕
皇帝不自行,祠還致福。
漢書賈誼傳應劭注
皇帝
案:藝文類聚引「皇帝」作「桓帝」,字訛,下同。
祭天,居雲陽宮,齋百日,上甘泉通天臺,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之下,見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歲。天神下壇所,舉烽火。皇帝就竹宮中,不至壇所。
案:漢書禮樂志注引「竹宮去壇三里」,疑此注文。
甘泉臺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
案:太平寰宇記三十一引作「甘泉宮」。
皇帝所以祭天之圓丘也。
〔七〕
藝文類聚禮部、太平御覽禮儀部案:太平寰宇記引作「黃帝以來,圓丘祭天處」。藝文類聚又引作「成帝」。
通天臺高三十丈,望雲雨悉在其下,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
案:史記孝武帝本紀索隱、漢書武帝紀注、郊祀志注、文選籍田賦注引同。〔八〕
武帝祭天,上通天臺。舞八歲童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臺,以候天仙。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竹宮望拜。
太平寰宇記三十
武帝於甘泉宮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有芝生甘泉殿邊房中。
太平寰宇記三十一
芝有九莖,金色,
〔九〕
綠葉朱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
三輔黃圖二、太平寰宇記三十一
通天臺上有承露
〔盤〕
,
〔一0〕
仙人掌擎玉杯,
〔以〕
承雲表之露。
〔一一〕
元鳳閒,臺自毀,椽桷皆化為龍鳳,隨風雨飛去。
太平寰宇記三十一
皇帝祭天自行,群臣從之,齋皆百日,他祠不出。祭天紫壇幄帳。
〔一二〕
案:續漢志補注引作「幄帷」。
高皇帝配天,居堂下西嚮,紺幄,
〔一三〕
紺席。
續漢志補注、北堂書鈔禮儀部、服飾部、初學記禮記、藝文類聚禮部、服飾部、太平御覽禮儀部、服用部
祭天,用六綵綺席六重,
〔一四〕
長一丈,中一幅,四周緣之。玉几、玉飾器,凡七千三百物備具。
〔一五〕
養牛五歲,至三千斤。
史記封禪書正義、〔一六〕
漢書郊祀志注、續漢志補注、北堂書鈔禮儀部、服飾部、藝文類聚禮部、太平御覽禮儀部、珍寶部、服用部、布帛部
大祀,齋五日。小祀,齋三日。
〔一七〕
北堂書鈔禮儀部
齋則食丈二尺旋案,陳三十六肉,九穀飯。
北堂書鈔酒食部、初學記器物部、太平御覽服用部案:太平御覽引作「九穀飲食」。
齋法:食肉三十六兩。
太平御覽飲食部
凡齋,紺幘;耕,青幘;秋貙劉,服緗幘。
續漢志補注
祠五祀,謂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賢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也,主其神祀之。
太平御覽禮儀部
〔凡〕
聖王之法,
〔一八〕
追祭天地日月星辰山川萬神,皆古之人也,能
〔紀〕
天地五行氣,奉(成)
〔其〕
功以成人者也。
〔一九〕
故其奉祀,皆以人事之禮,食之所食也,非祭食天與土地、金、木、水、火、土、石也。
太平御覽禮儀部
祭參、
〔二0〕
辰星於池陽谷口,夾道左右為壇,營覆地各周三十六里。
史記封禪書索隱、太平御覽禮儀部
祭地河東汾陰后土宮,宮曲入河,古之祭地澤中方丘也。禮儀如祭天,名曰汾葵,一曰葵丘也。
藝文類聚禮部、太平御覽禮儀部案:漢書武帝紀注引作「葵上」。
郊泰畤,皇帝平旦出竹宮,東向揖日,其夕,西南向揖月,便用郊日,不用春秋。
漢書武帝紀臣瓚注
祭五岳,祠用三正色牲。十月涸凍,二月解凍,皆祭祀。乘傳車,稱使者。
太平御覽禮儀部
祭四瀆,用三正色牲,沈珪,有車馬紺蓋。
史記封禪書索隱、初學記地部、太平御覽地部、禮儀部案:初學記引「四瀆」下有「江、河、淮、濟」四字。
祭人先於隴西西縣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埒如種菜畦,畤中各有一土封,故云畤。
史記封觶書集解、索隱、太平御覽禮儀部
祭
〔西〕
王母於石室,
〔二一〕
皆在所二千石令長奉祠。
太平御覽禮儀部
祭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
案:「民」當作「氏」。
皆古帝王,凡八十一姓也。
太平御覽禮儀部
宗廟三年大祫祭,子孫諸帝以昭穆坐於高廟,諸隳廟神皆合食,設左右坐。高祖南面,幄繡帳,望堂上西北隅。帳中坐長一丈,廣六尺,繡裀厚一尺,著之以絮四百斤。曲几,黃金釦器。高后右坐,亦幄帳,卻六寸。白銀釦器。每牢中分之,左辨上帝,右辨上后。俎餘委肉積於前殿千斤,
〔二二〕
名曰堆俎。子為昭,孫為穆。昭西面,曲屏風,穆東面,
〔二三〕
皆曲几,如高祖。饌陳其右,各配其左,坐如祖妣之法。太常導皇帝入北門。群臣陪者,皆舉手班辟抑首伏。
大鴻臚、大行令、九儐傳曰:「起。」復位。而皇帝上堂盥,侍中以巾奉觶酒從。帝進拜謁。贊饗曰:「嗣曾孫皇帝敬再拜。」前上酒。卻行,至昭穆之坐次上酒。子為昭,孫為穆,各父子相對也。畢,卻西面坐,坐如乘輿坐。贊饗奉高祖賜壽,皇帝起再拜,即席以大牢之左辨賜皇帝,如祠。其夜半入行禮,平明上九卮,畢,群臣皆拜,因賜胙。皇帝出,即更衣巾,詔罷,當從者奉承。
續漢志補注、初學記禮部、藝文類聚禮部、太平御覽禮儀部
皇帝唯八月飲酎,車駕夕牲,牛以絳衣之。
案:太平御覽引「絳」作「繡」。
皇帝暮視牲,以鑑燧
案:唐會要引作「鑑諸」。
取水於月,以陽燧
案:續漢志補注引作「火燧」。
取火於日,為明水(火)。
〔二四〕
左袒,以水沃牛右肩,
案:太平御覽引「肩」作「臂」。
手執鸞刀,以切牛毛血
案:通典引作「以切牛尾之毛」。
薦之,而即更衣巾,侍上熟,
〔二五〕
乃祀之。
續漢志補注、唐會要七、通典禮、太平御覽時序部、禮儀部
皇帝會諸侯酎金廟中,以上計儀設九賓陪位也。
初學記禮部、藝文類聚禮部
宗廟一歲十二祠。五月嘗麥。六月、七月三伏,立秋貙婁,
案:漢書武帝紀如淳注引「立秋貙膢」。
又嘗粢。八月先夕饋飱,皆一太牢,酎祭用九太牢。
案:太平御覽禮儀部引「八月飲酎,用九太牢」。
十月嘗稻,又飲蒸,二太牢。十一月嘗,十二月臘。
〔二六〕
又每月一太牢,如閏加一祠,與上十二為二十五祠。
漢書韋玄成傳晉灼注
高帝母,
案:章帝紀注引上有「昭靈后」三字。
起兵時死小黃北,後於小黃作陵廟。
〔二七〕
史記高祖本紀正義、漢書高帝紀如淳注、後漢書章帝紀注、虞延傳注、續漢志補注案:章帝紀注引末句作「為作園廟於小黃柵」。
先媼已葬陳留小黃。
漢書高帝紀晉灼注
高皇帝家在豐中陽里,為沛泗上亭長。及為天子,立沛廟,祠豐故宅。
藝文類聚居處部
故孝武廟。
續漢志補注案:引在「建武二年,立高廟於雒陽」下。
南陵,即文帝薄太后葬之所,亦謂南霸陵,因置縣以奉陵寢。
太平寰宇記二十五案:「南陵」二字,本寰宇記文。
武、昭、宣三陵,(邑)皆三萬戶。
〔二八〕
史記呂不韋列傳索隱
使者監祠,南面立,
〔二九〕
不拜。
續漢志補注案:引在「立社稷」下。
古時歲再祠靈星,靈星春秋之太牢禮也。
〔三0〕
續漢志補注、北堂書鈔禮儀部
漢五年,修復周室舊祀,
〔三一〕
祀后稷於東南。常以八月祭以太牢,
〔三二〕
舞者七十二人,冠者五六三十人,童子六七四十二人,為民祈農報功
〔厥〕
。
〔三三〕
案:太平御覽引此一段,史記正義引無「常以八月」至「四十二人」二十九字。
夏則龍星見而始雩。龍星左角為天田,右角為天庭。
〔三四〕
天田為司馬,教人種百穀為稷。靈者,神也。辰之神為靈星,故以壬辰日祠靈星於東南,金勝為土相也。
史記封禪書正義、太平御覽禮儀部
春始
案:太平御覽引作「春日」。〔三五〕
東耕於藉田,官祠先農。先農即神農炎帝也。祠以一太牢,百官皆從。皇帝親執耒耜而耕。
案:續漢志補注引此句在下文「以為粢盛」下,又有「古為甸師官」五字。
天子三推,三公五,孤卿十,
〔三六〕
大夫十二,士庶人終畝。
案:明帝紀注引有「皇帝親執耒耜」以下,無下文「大賜、三輔」以下十九字。
大賜三輔二百里孝悌、力田、三老布帛。百穀萬斛,
〔三七〕
為立
案:明帝紀注引「為立」作「乃致」。
藉田倉,置令、丞。穀皆給祭天地、
〔三八〕
宗廟、群神之祀,以為粢盛。
後漢書明帝紀注、續漢志補注、北堂書鈔禮儀部、太平御覽禮儀部
三老、五更,三代所尊。
北堂書鈔設官部
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天子獨拜於屏,其明日三老詣闕。
北堂書鈔設官部
求雨,太常禱天地、宗廟、社稷、山川以賽,各如其常牢,禮也。四月立夏旱,乃求雨禱雨而已;後旱,復重禱而已;訖立秋,雖旱不得禱求雨也。
續漢志補注
武帝元封日到七月畢賽之,秋冬春不求雨。
〔三九〕
續漢志補注
五儀
案:二字有訛。
元年,儒術奏施行董仲舒請雨事,始令丞相以下求雨雪,曝城南,舞女童禱天神。五帝五年,始令諸官止雨,朱繩縈社,擊鼓攻之。
太平御覽禮儀部
成帝二年六月,
〔四0〕
始命諸官止雨,朱繩反縈社,擊鼓攻之,是後水旱常不和。
續漢志補注
踐祚、改(行)
〔元〕
、
〔四一〕
立皇后、太子,赦天下。每赦,自殊死以下,
〔四二〕
〔及〕
謀反大逆不道諸不當得赦者,
〔四三〕
皆赦除之。令下丞相御史,復奏可,分遣丞相御史乘傳駕行郡國,解囚徒,布詔書。郡國各分遣吏傳廄車馬行屬縣,解囚徒。
初學記政理部、太平御覽刑法部
冊皇子為諸侯王,皆於上東門中,以東門在卯故也。
太平寰宇記二十五
臘者,報諸鬼神、古聖賢著功於民者,
〔四四〕
皆享之。
藝文類聚歲時部、白帖四、太平御覽歲時部〔四五〕
常以正歲十二月命時儺,以桃弧、葦矢且射之,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疾殃。
文選東京賦注
方相帥百隸及童女,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灑之。
續漢志補注、通典禮
昔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
案:東京賦注引作「已而」,無「亡去」二字。
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
案:續漢志補注引作「是為虎」,字訛。
一居若水為罔兩{或虫}鬼,
案:東京賦注又引「魊鬼」也。
一居人宮室區隅漚庾,
案:東京賦注引無「漚庾」二字。「漚庾」即「區隅」之音,誤入正文。
善驚人小兒。
〔四六〕
於是以歲十二月使方相氏蒙虎皮,黃金四目,玄衣丹裳,執戈持盾,帥百吏及童子而時儺,以索室中,而毆疫鬼。
續漢志補注、通典禮、文選東京賦注、太平御覽時序部
山海經稱東海之中度朔山,山上有大桃,屈蟠三千里,東北閒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日鬱壘,主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以食虎。黃帝乃立大桃人於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葦索,以禦鬼。
太平御覽果部
正月五日,大置酒,饗衛士。
補漢兵志
乘輿大駕儀,公卿奉引,大僕御,大將軍參乘,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騎。
北堂書鈔儀飾部、文選藉田賦注
漢乘輿法駕,奉車都尉御,侍郎參乘也矣。
北堂書鈔設官部
法駕,公卿不在鹵簿中,河南尹、執金吾、洛陽令奉引,
案:史記孝文本紀索隱引漢官儀文,與此略同,作「京兆尹、長安令」。
侍中參乘,屬車三十六乘。前有九旒雲罕,鳳皇闟戟,皮軒鸞旗車,
〔四七〕
皆大夫載。汗西郡
案:當作「漢西都」
祀天於甘泉宮。大駕祀天,法駕祀地,五郊、明堂省十三,祀宗廟省九,謂之小駕。大駕,大僕校駕。法駕,黃門令校駕。
北堂書鈔儀飾部
帝崩,唅以珠,
案:後漢書注引「飯含者,以珠玉實口」。〔四八〕
纏以緹繒十二重。以玉為襦,如鎧狀,連縫之,
〔四九〕
以黃金為縷。腰以下以玉為札,長一尺,
〔廣〕
二寸半為柙,
〔五0〕
案:「柙」字或作「匣」。
下至足,亦縫以黃金縷。請諸衣衿斂之。凡乘輿衣服,已御,輒藏之,崩皆以斂。
漢書霍光傳注、董賢傳注、後漢書皇后紀注、劉盆子傳注、續漢志補注、通典禮
王侯葬,腰以下玉為札,長尺,廣二寸半,
〔五一〕
為匣,下至足,綴以黃金縷為之。
後漢書梁竦傳注
高帝崩三日,小斂室中牖下。
案:通典「牖」作「墉」,下皆同。〔五二〕
作栗木主,長八寸,前方後圓,圍一尺,置牖中,望外,內張綿絮以障外,以皓木大如指,長三尺,四枚,纏以皓皮四方置牖中,主居其中央。七日大歛棺,以黍飯羊舌祭之牖中。已葬,收主。為木函,藏廟太室中西牆壁埳中,
案:後漢書光武紀注引下有「去地六尺一寸,祭則立主於坎下」十三字。通典禮又載賀循引漢儀作「去地六尺一寸,當祠則設坐於埳下」。
望內,外不出室堂之上。坐為五時衣、冠、履,几、杖、竹籠。為甬人,無頭,坐起如生時。皇后主長七寸,圍九寸,在皇帝主右旁。高皇帝主長九寸。上林給栗木,長安祠廟作神主,
案:禮記祭法疏云:「案漢儀,高帝廟主九寸,前方後圓,圍一尺。后主七寸。」
東園秘器作梓宮,
〔五三〕
素木長丈三尺,崇廣四尺。
續漢志補注、通典禮案:漢書董賢傳注引作「棺梓素木長二丈,崇廣四尺」。後漢書皇后紀注引作「梓宮長二丈,廣四尺」。
天子即位,
案:引本作「漢舊儀略載諸帝壽陵曰:天子即位」云云。
明年,將作大匠營陵地,用地七頃,方中用地一頃,深十三丈,堂壇高三丈,墳高十二丈。武帝墳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
案:漢書霍光傳如淳注引作「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
內梓棺柏黃腸題湊,
案:霍光傳注引作「內梓宮,次楩槨,柏黃腸題湊」。
以次百官藏畢。其設四通羡門,容大車六馬,皆藏之內方,外陟車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已營陵,餘地為西園后陵,餘地為婕妤以下,次賜親屬功臣。
續漢志補注
諸侯王薨,天子遣使者往,使者皆素服。通典禮
高祖廟有鍾十枚,各受十石,
案:北堂書鈔引作「受千石」。〔五四〕
撞之,聲聞百里。
三輔黃圖五、北堂書鈔樂部
望華蓋。
北堂書鈔帝王部
民臣被其德,以為僥倖也。
漢書高帝紀晉灼注
有稱萬歲,可十萬人聲。
史記孝武本紀正義
校勘記
〔一〕
疑「擊柝」二字係衍文。
〔二〕
文選新刻漏銘注引作「讙呼備火」。
〔三〕
孔本書鈔卷一三0引「及」作「又」,「帥」作「師」。
〔四〕
孔本書鈔卷一三0引作「冬至晝三十五刻,後九日加一刻,立春晝夜三十八刻」。標目卻作「冬晝三十刻,春晝四十刻」。
〔五〕
據御覽卷五二七補「五」字。下條亦作「五畤」。
〔六〕
據漢書賈誼傳應劭注改「五祀」作「五畤」。
〔七〕
按類聚卷三八作「成帝已來所祭天之圓丘也」。御覽卷五二七則作「黃帝以來所祭天之圓丘也」,「成」作「城」,屬上讀。又史記孝武本紀正義引括地志曰:「通天臺,即黃帝以來祭天圜丘之處。」太平寰宇記亦同。據此則「皇帝所以」恐當以作「黃帝以來」為是。
〔八〕
史記孝武本紀索隱引「三百里」作「二百里」。又文選藉田賦注無此引,實出西京賦注,孫案非。
〔九〕
三輔黃圖卷二「金色」上有「芝」字。
〔一0〕
據太平寰宇記卷三一補「盤」字。
〔一一〕
據太平寰宇記卷三一補「以」字。
〔一二〕
續漢志補注、初學記卷一三、御覽卷五二六「幄帳」均引作「幄帷」;書鈔卷九0、類聚卷三八作「帷幄」,無作「幄帳」者。疑此引當以作「幄帷」為是。
〔一三〕
續漢志補注作「紺帷帳」,類聚卷六九、御覽卷七00作「紺幄帳」,疑此引脫「帳」字。
〔一四〕
御覽卷七0九「用」上有「登地」二字。
〔一五〕
御覽卷五二七「凡」下引有「器」字。又漢書郊祀志有兩引,其一此句作「用玉几玉飾器凡七十」,與諸引皆異。
〔一六〕
史記封禪書正義無此引,孝武本紀正義引「養牛」以下八字,孫注誤。
〔一七〕
孔本書鈔卷八八引作「制祀天齋七日,宗廟五日,小祀三日」。
〔一八〕
據御覽卷五二六補「凡」字。
〔一九〕
據御覽卷五二六補「紀」字,又改「成」為「其」。
〔二0〕
影宋本御覽卷五二六「祭」上有「各王封」三字。
〔二一〕
據御覽卷五二六補「西」字。
〔二二〕
續漢志補注「殿」作「數」。
〔二三〕
兩「面」字原均誤作「南」,據續漢祭祀志補注、類聚卷三八、初學記卷一三、御覽卷五二六引改。
〔二四〕
諸引「水」下俱引「火」字,據補。
〔二五〕
點校本續漢禮儀志補注據盧文弨校,改「巾」作「中」,且置於「侍」字之下。
〔二六〕
漢書韋玄成傳晉灼注「十二月臘」下有「二太牢」三字。
〔二七〕
續漢志補注、後漢書虞延傳注均作「為作陵廟於小黃」。
〔二八〕
「邑」係衍文,據史記呂不韋傳索隱刪。
〔二九〕
點校本續漢志補注「南面」作「南向」。
〔三0〕
孔本書鈔卷九0作「雒陽歲再祀靈星者。青龍星大小辰為靈星,左角為天田,右角為天庭」,文大異。又點校本續漢志補注據盧文弨校刪下「靈星」二字,改「之太」作「用少」。
〔三一〕
史記封禪書正義「周室」作「周家」,「舊祀」作「舊祠」。
〔三二〕
影宋本御覽卷五二六「以」作「一」。
〔三三〕
據史記封禪書正義補「厥」字。
〔三四〕
「天庭」原作「大庭」,據孔本書鈔卷九0改。
〔三五〕
影宋本御覽卷五三二作「春始」,孫氏所據本誤。
〔三六〕
諸本中唯點校本後漢書明帝紀注作「孤卿七」。
〔三七〕
續漢志補注「百穀」上引有「種」字。
〔三八〕
續漢志補注、後漢書明帝紀注「皆」下均有「以」字。
〔三九〕
「春」原作「夏」,諸本續漢禮儀志補注均作「春」,據改。
〔四0〕
諸本中唯點校本續漢志補注作「成帝三年六月」。
〔四一〕
據初學記卷二0、御覽卷六五二引改「行」作「元」。
〔四二〕
「殊」原作「除」,據初學記卷二0、御覽卷六五二改。
〔四三〕
據初學記卷二0、御覽卷六五二補「及」字。
〔四四〕
御覽卷三三「古聖賢」上引有「即」字。
〔四五〕
「歲時部」係「時序部」之誤。
〔四六〕
文選東京賦注引作「善驚人為小鬼」。
〔四七〕
孔本書鈔卷一三0作「皮軒鸞車旗」。然據續漢志,疑「車」字係衍文。
〔四八〕
按後漢書皇后紀注「飯含者」以下八字,乃李賢之語,非漢舊儀之文。
〔四九〕
漢書霍光傳注「縫」作「綴」,下「縫」字亦然。後漢書劉盆子傳注亦作「綴」。
〔五0〕
據漢書霍光傳注、後漢書劉盆子傳注補「廣」字。
〔五一〕
「二寸半」原誤作「一寸半」,後漢書梁竦傳注諸本皆作「二寸半」,故改。
〔五二〕
萬有文庫本通典此處作「牖」,下文則作「墉」。
〔五三〕
點校本、殿本續漢禮儀志補注「梓宮」作「梓棺」。
〔五四〕
孔本書鈔卷一0八作「受十石」,孫輯乃沿陳本之訛。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唐·李筌
赵师使
徐哲身
元·玄虚子
清·文康
清·陈鑫
清·陈克鉴
清·解鉴
元·脱脱等
宋·史达祖
李之仪
(元)陈世隆撰
王芗斋
刘宋·竺道生
(清)谈迁
清·丁若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