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怎样到彼岸,逝者如斯夫


  慧能继续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什么是般若呢?就是智慧。无论何时,自己的一切心念都远离愚昧,永远表现出智慧,这就叫修习般若正行。哪怕只有一个愚昧的念头出现,般若就会断绝;如果有一个智慧的念头出现,般若就会产生。总有些人自心常常处在愚昧的状态却自称修习般若,好像般若是外在的什么东西,其实呢,般若没有形象,人的智慧本心就是般若。

  "什么叫波罗蜜呢?这是梵文的音译,汉语的意思叫'到彼岸',也就是'脱离生死轮回'的意思。怎样才能到彼岸、才能脱离生死轮回呢?如果一个人对外界事物有所执着,就会生起生灭之心,就像水的波浪拍岸,永远停留在此岸;如果自心能够远离外物、不执着于外物,就像河水永远在奔流,这就是'到彼岸'。

  "愚昧的人只会口头念佛,智者则善于内心体认。愚昧的人在念佛的时候,心中必然存在某种执着,一有执着也就离佛远了。只有一切心念都合于般若才是真正的念佛。各位,你们要体认自心的般若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们就永远只是凡夫俗子,永远摆脱不了生死轮回。般若境界并不难达到,只要心中有一个念头契合般若境界,这一刻你就是佛。"

  河流的比喻颇有一些诗意。我们的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水,既不为岸边最美丽的风景停留,也不为河底最难缠的水草驻足,永远是自然而然,奔流而去,纵然被石头击起水花,这水花也只是应境而起、过境而灭。如果你的心念也能像这样的一条河水一样,你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彻底从苦难的人世间解脱出去。

  这样很难吗?按慧能的说法是一点都不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河流,只不过我们整日整夜地忙于树堤立壩,忙于拦河蓄水,忙于围河造田,于是我们离世间越近,离佛越远,于是我们离苦难越近,离解脱越远。

  因为念佛而生起的执着又是什么样子呢?就像我们努力使一条河流向大海,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不辞劳苦地忙于树堤立壩,忙于拦河蓄水,殊不知这正是南辕北辙。只要我们可以放弃执念,只要我们可以顺其自然,河水便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

  慧能讲得很动听,但为什么他这个理念终于无法流行,因为他的目标还是印度传统佛学的目标,是要脱离生死轮回,而这与中国强大的现实主义是不合拍的。大家念佛、拜佛,有哪一个心中没有执念呢?就算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消灾祈福,至少也是为了给不平衡的心理找些平衡,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个险恶的人生,为了能在受伤的时候有一处心灵港湾。所以慧能面临着这样一个难以调解的矛盾:乐天知命的人不会有多少参禅修佛的欲望,现实主义的芸芸众生之所以会参禅修佛无不是为了心中的"有所求",也就是"有所执着"。于是,前者最有可能修成正果却没必要修佛,后者渴望修佛却没可能修成正果。

  况且,别看顿悟之说听起来简单,在分类上它是该被归入般若解脱一类法门的,也就是说,它是让你"明白了"才达到正果,而要想明白就必然得动脑筋,一要动脑筋就马上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大众心理喜欢接受结论,而懒于思考问题;喜欢接受强权领导,而怯于自己当家作主,喜欢推卸责任,不敢为自己的一切选择负责。从此而来的另一个推论是:很多人信佛是给自己找靠山的,他们并不想自己能修行成什么什么样子,只是觉得身后有一大群佛爷、菩萨、罗汉作靠山,心里比较塌实而已。所以在宗教史上,他力信仰永远大大强于自力信仰,慧能让大家向自心求佛,让大家修佛靠自己,这也是违背大众心理的一种思想,所以发展不了多久就必然要遭到世俗化的修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洪流。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