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四、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一)-敦煌變文集新書
四、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一)
(上缺)□宮振動皆驚怖,童子真心福感招,
從此必應成正覺,誓向菩提駕法橋。
第一名曰怖魔,第二何名乞事。上從諸佛乞法,下從檀越乞食。
袈裟纔掛體,便得為僧相。
生滻不結周,不求於利養。
隨分且過時,不起於溢蕩。
早願證生空,生死休來往。
一件袈裟掛在身,威議(儀)去就與常人。
周遊雲水為家舍,到處青山與作鄰。
禁制貪嗔除望(妄)想,經行樹下廣修真。
上從諸佛求真法,下化迷徒出苦津。
周遊雲水不為難,掌缽巡門化一餐,
百納(衲)遍身且過日,一瓶添了鎮長閑。
看經每向雲中寺,欹枕遙思海上山,
觀此世徒(途)渾似夢,誰能終日帶愁顏。
第三名曰淨持戒。
既辭父母作沙門,意願修行出世塵,
軌範每常長不闕,威儀未省暫離身。
行時不離三依(衣)眠,出宿還須普告陳,
進上(止)終諸過馬勝,威駝(逶迤)行步與常倫。
松篁勁節,未可化其堅貞;
霜雪瑩明,難可儔於皎白。
禁制身心無毀犯,名聞利養弟隨身。
由持戒故得定,因定乃得神通,
功德憑此周圓,任軍(運)無之惡業。
欲得當來登彼岸,要持淨戒護浮囊。
或云淨命則乞事中攝離四邪五邪等。或云破惡即淨持戒,如魔思女持戒,猶如破毒氣,直到命終不犯戒故。以下解眾。言眾者上略故。具足義記云:眾和合故,梵語僧伽,此云和合。僧具理和事和,僧德僧類,四人已上,訢遵揭離雜諍競,故云和合。戒和若聖若凡,必同遵;見和隨淺隨深,須總解。
利和一錢一鐵悉同沾。
身和共住長幼,周(同)居伽藍。
口和不淨不譚善惡絕氣云。
意和蜜蜜(密密)修行不違背。
六事依行無欠闕,終諸便是好師僧,
不論崔盧柳鄭,莫說姓薛姓裴,
僧家和合為門,到處悉皆一種。
尊化存其夏臘,任軍(運)已遣榮枯。
同向解脫門中,合受如斯覆陰(蔭)。
一縷袈娑身上掛,堪與門徒長福田。
身披縷褐福田衣,堪與門徒作所歸,
戒似天邊秋夜月,防非止惡要精持。
僧家只合為和順,也不行藏說是非,
唯有出家佛弟子,和合所以得如斯。
經云:「千二百五十人俱,」名舉數也。僑陳如等五人,迦葉兄弟並諸眷屬共一千人,舍利弗目乾連並眷屬二百人,那舍長者子又領五十人,共計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除五不論。與者共也,兼也,共也之義。大者約數得名。即門(問)何等之人?經說比丘之眾;其數都來多少?經:「千二百五十人俱。」
若說當日其(祇)園會,羅漢莫非皆上皆(智),
盡具三明及六通,●●出來能自在。
忽見神通化眾人,瞻禮悉能皆滅罪。
若非見者發人心,能與眾生作依賴。
虔虔住意近花臺,合掌顒顒囋善哉。
聞道世尊居法會,諸天聖眾競推排。
焚香不離芙蓉坐,瞻睹常於翡翠臺。
盡赴祇園清淨會,願聞正法唱將來。
經云:「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此兩句是總標千二百五十人俱也。法華經云:此經略囋。維摩經云:金●各隨道理。大者有其三義:第一為大,超有學故。第二智大,盡煩腦(惱)故。第三用大,具三明六通故。「阿羅漢」者,釋有三義:第一云永害煩惱賊故。第二不生,更不招感後有身故。第三云應共(供)堪消人間廣大供養。「眾所知識」者,指諸大羅漢嘆也。德位既大,卓爾異常,熟(孰)不知名而欽之,熟(孰)不知之貌仰之,故眾所知識。皆是者,德位既大,行業相似,故云皆是大也。
偉哉羅漢,位極難階。超有學之流,越凡夫之輩。智具十智,通具六通,叨掘三明,包含八解,●磨口劍,斷六賊於解脫之場;張綰定弓,射四魔於菩提之路。用精進馬甲冑射煩惱賊,射煩惱之賊,破無明之惡,生死之箭爰傷,以念之為戈矛,算●明而莫鄙,斷五明之株杌,忍草猶是不令生,燒煩惱之叢林,遣覺花而漸茂。父母胞胎而不受,人間供養而堪消,現大身而●(逼)塞虛空,化少身形如芥子。忽湧身於霄漢,頭上火焰而炵炵,或隱質於地中,足下清波而浩浩。供養者現世獲福,毀謗者墮落於阿鼻。
名聞遐邇共遵,道得(德)名高已遠,
擁搭霞衣親在會,同聞出世甚深經。
結使皆能斷,身登解脫床,
神通人莫側(測),心智福無●(疆)。
盡已超凡界,去住是尋常,
若能贍禮者,罪滅幾生殃。
神通羅漢盡知名,見者能令福智生,
不向三塗親往返,免於六道受身形。
個個盡皆除結使,人人各自化群情。
未委當初佛會裏,慈悲請為烈(列)其名。
龍天八部竟徘徊,合常(掌)顒顒唱善哉,
菩薩聲聞皆赴會,諸天聖眾盡相摧(催)。
三三盡遶蓮花坐,兩兩相隨近寶臺,
大眾虔心合掌著,要問名字唱將來。
經云:「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離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羅、嬌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俱羅〕阿●婁●。」言「長老」者,年高臘長,僧中上首之倍(輩)也。舍利弗者,具足云●舍利佛怛羅,此云身子。以母氏身品異常,是彼之子,故云身子。亦云鶖子。謂舍利弗是鳥,唐言鶖鷺。此鳥眼目明利,其母相似,故以為是彼之子也,故云鶖子。王舍城內,有大論師,號摩陀羅,是鶖子之外氏矣。王見聰惠,博達多心,遂封賞一邑,充為捧(俸)祿,其有一女鶖鷺,後時南天竺國有一論師,詣上茅城,名憂波提,以鐵葉葉●恐溢出經書,頭裁(戴)火盆,表離愚暗,即扣論擊鼓,告集國人,欲與摩陀羅定其優劣。
摩陀既食國捧(俸),合與新來論譚。
離家疑(擬)去論臺,路見二牛相觝。
南邊其形稍黑,北伴(畔)來者體黃。
四腳距地而起,噴●嚂●而雲非,
南伴(畔)觝退北邊牛,心裏此時便驚怖。
摩陀羅見此事,遂乃自思惟:「今日對揚,我定將失。南邊之者,以況新來,北伴(畔)之徒,擬將似我。墮負之逃,先現於前;似此因由,我定輸失。」西天之法,論善最遵(尊),緣有新來,咸皆集會。帝王宰輔,鑾珮雲臻,剎利首陀,車騎先至。
摩陀心中驚怕,今日又逢作者,
腳澀步步●(懶)行,恍惚不知高下。
各自盡到論場,國王親排御駕,
看他賓主往來,問答不曾放捨。
陀羅國內盡知名,論鼓譚,最有聲,
提舍忽然從外入,擊陽(揚)法鼓更聰時。
窮究三枝源本末,更兼喻,甚能鶩(驚),
問難往來如劈竹,放關辭辯似流星。
陀羅論義不如他,詞辯縱橫不那何,
嘲誚分明如馬勝,機關深遂(邃)若玄何。
詞峰峻辯人難並,提舍其如雷震嚮(響)。
恰到浮圖卓勢力,論情聰利更無過。
捨提(提舍)得勝,齊唱好聲。王詔所司,合封一邑。群臣商議,不久論言,國不嫌寬,何由害邑。但奪陀羅之捧(俸)與提舍論師,又不危國祚,賞罰齊施。輸者自合甘心,羸(贏)者無妨感激,遂依臣命,奪邑賞之。提舍此時,會身不得也。王臣散後,士庶歸家,於後別時,乃看陀羅,申其罪過。
「小輩非常罪過,不合望(妄)申彼我,
為對國王大臣,不免便昇高坐(座)。
客主也合相饒,不合望外折挫,
慈悲願賜哀怜,今日特來酬賀!
縱有言辭輕觸處,幸垂佛眼悉相□。」
摩陀羅報提舍曰:
「何幸得陪高論,慶喜至心不盡,
何異擲石成金,有似拋磚之分。
想料非吾底(抵)對,墮負誓不相恨。
問難深愜王臣,封邑合當本分。
我有一女在家,性行不方(妨)柔順,
見汝少俊聰明,且要從其□□。
羨君持論世間無,藝業精通盡不如,
感得王臣生□□,□□□□□□□。
我有端嚴一個女,願聽他門給事須。
(下缺)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王水照 朱刚注译
晋·陈延之
清·徐葆光
林洛
明·薛凤翔
劉蒙
明·沈采
梁·钟嵘
唐·皮日休
庄周
(南朝粱)鮑堅
(清)范咸纂輯
宋·陈襄
唐·李自良
刘义庆
清·孙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