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悲憤而後有學 歐陽競無文集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
訓支那內學院。舉四句︰曰師,曰悲,曰教,曰戒。次第釋之。注
釋師訓第一
作師一
有出類拔萃之物類,固應有出類拔萃之人類,即應有出類拔萃之思想,出類拔萃之先覺,與夫先覺覺後覺之事,而師之為物以立。識與識皆充法界,皆相梵網,故人與人、人與有情、有情與人、有情與有情,皆相系屬,皆相平等,性分質分,莫不皆有師之為物者在。充人之量,充有情之量,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充人之量,充有情之量,剎剎塵塵,法界法爾,位之育之,無余而滅度之。是故人之所以為人,有情之所以為有情,莫不皆有作師之責者在。佛者第一義也,師者第一義也,今而欲作師,是之謂作佛。菩提心者第一義也,師者第一義也,今而欲作師,是之謂發心。果之胎孕曰因,因之產生曰果,其為物不二,但厚薄、堅脆、濃淡、終始之差別。第一義之果必本于第一義之因,第二義之因不可得第一義之果。作佛即作佛耳,發心即發心耳,作師而已耳。索食而蒸沙,需潤而陽燧,東的而西矢,北轍而南轅,是故不能。
今天下荒亂矣,推根究極,豈不曰但知有己都不負責之由致耶?夫此但知有己都不負責,又誰實使然耶?澡發讀書,天壤名立,國人師友,新知舊習,冉冉悠悠,寒暑數十,曾不聞詔之第一義,告之以作師。有英挺之姿,凌霄之志,曰古之人,古之人,非斥大慢,即目狂馬+矣。嗟乎冤哉﹗此慢若狂,毗盧遮那頂上行,宗門何為贊之?爾見甚輒禮拜,又何為斥之?且孔子又何為惡鄉愿而思魯之狂士哉?(今時有謂聖經深理,不適孩提,當廢讀經。嗟乎冤哉﹗並此冥種而亦蕩然,有死之極無生之氣矣。)反覆沉錮,誰能超然?非無奇士,不甘隨同。然而第二義之因,終不得第一義之果。神明潛蟄,劣菌彌密,徐而移之,回而旋之,終亦必止知有己都不負責而已矣。
又學佛者誰不曰難行苦行,而奈何不曰作師?師者第一義也,難苦第二義也。無所謂難,而後乃能行難,變魚飼虎,稱鷹炙鹿,夫亦晚食安步而已耳。無所謂苦,而後乃能行苦,熱鐵洋銅,青蓮赤蓮,夫亦操縵安弦而已耳。苟作師也,唯曰眾生,念念眾生,悲之所至,無所不至。月在上方,清流濁流,容光等照。如或不然,已視為難,況能行難;已視為苦,況能行苦?僻執舛戾,終以自敗,何足道哉﹗
難者曰︰師者第一義也,若是,則參第一義已耳,何為獨作師?
曰︰覷破無明,麟角一人,弘法傳燈,菩薩度眾,宗門澈悟,不少大機,然多獨覺。是故大乘不舍眾生,作師第一。
又難︰作之君,作之師,不舍眾生一也,何為獨作師?
曰︰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然君也者,所以學為師也,十王大業,天人師果。由前而言,于師取資;由後而言,于師為的。唯世、出世,胥應作師。嗟乎﹗天下同心,曷聞斯語,投袂而起?語在《華嚴》︰菩薩摩訶薩,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此者。語在《瑜伽》︰善男子,善女人,見諸濁惡眾生,十隨煩惱之所擾亂,能發下劣聲聞心者,尚難可得,況于無上正等菩提?我當發大菩提心,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學于我,起菩提愿。
求師二
發愿作師,實踐作師, 乎尚矣。而乃不知師有其真,作有其法。蒼莽孤特,艱苦卓絕,神之不寧,心之不平,唯私唯隘,唯亂唯慢,大愿奇難,複溺而陷,豈不冤哉?以是因緣,作師方便,求師第一。師有二義︰一、法爾義;二、善巧義。
法爾義者︰凡物滋生,法爾有因,法爾有緣,緣至而因通,緣慳而因塞。孤特無枝,安能扶蘇;錢 芟夷,誰若待時;徒涉萬裡,何如舟車?荒漠之指南也,迷茫之洲渚也,歧途之向導也,險道之商主也,智慧之于師也,一也。因由自辦,緣必依他,唯先德之他,與同法之他,均足以增上也,一也。
善巧義者︰生滅陰陽,苦樂窳良,恩怨憶忘,過現未來,支配迭相,若是者為史事,為言文,為思想,而皆謂之有漏。史事不獲現,言文不可道,思想不能到,絕對不待,唯証乃會,若是者謂之無漏。夫所謂學者,亦史事、言文、思想已耳,不現、不道、不到之境,烏乎能入?學之徑絕,入之術窮,徘徊狐疑,邪見叢起,不忍世間有無漏事。嗟乎冤哉﹗思想者,獨一無二之物也,天下若有超思之軌,不許超軌之思;既許超軌之思,胡乃不忍世間有無漏事?然而徑絕,然而術窮,望而不能即,思而不能由,其奈之何哉?絕而能融,窮而能通,不謂善巧,豈可得乎?漏但當陽,無漏但藏,非謂眾生無無漏種。既有其種,必得其顯。天下有不可親而引之以同類者,陽燧方諸火騰水液是也。天下有不能真而引之以相似者,嘬頤而鳴嚶鳥出林是也。師能聖言,聖言者,無漏之等流也,是之謂同類之引。師能施聞,受聞者,無漏之托變也,是之謂相似之引。初但隨順,浸假相似,浸假臨入,浸假而無漏當陽,漏種潛藏。于斯時也,不謂善巧豈可得乎?師有二義︰法爾,善巧。實踐作師,學道歸命,而不求師,豈可得乎?
難者曰︰後佛師先佛,先佛師誰佛?心、佛、生無差,不妨我作古。
曰︰事無其前,自我作古;古既可因,何勞虛牝?文史不用而遞亢+ 結繩,圖籍不探而乘槎通漢,是之謂不知類。
又難︰世無孔子,不應在弟子之列;世不出佛,誰可為師?
曰︰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羅剎可師,《纓絡》十無盡戒,夫婦六親互為師授。無常迅速,長劫孤露,不應我慢,焦種滅祜。
又難︰大丈夫事,超祖越佛,理非佛專,我亦佛說。
曰︰諸法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異,四十九年未說一字。爾若証真,說亦無說,無說已同佛說,誰為超佛?有說尚異佛說,況能超佛?今日且謀証真,固應借徑佛說。嗟乎﹗天下同心,曷聞斯語,投袂而起。語在《華嚴》︰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說法,淨菩薩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況小火坑而不能入?語在《華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勿生疲懈,勿生厭足,皆應隨順,弗見過失。時善財童子一心憶念,依善知識,事善知識,敬善知識,于善知識起慈母想,于善知識起慈父想,得聞法巳,歡喜踴躍,頭頂禮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淚,辭退南行。
師體三
師以知見為體,不以得果或但儀式為體。此中理者,《攝大乘論?入所知相》︰多聞熏習,如理作意,能悟入者,決定勝解資糧菩薩。若師得果,不能淹貫,而唯顯通,求法弟子從何得聞?聞既無得,憑何作意?意且誤作,安能勝解?若唯儀式,色見聲求,尚行邪道,衣冠優孟,寧容相應?是故《法苑義林》引《十輪經》雲︰若無初三沙門,必不得已污道中求,其有破戒而不壞見者,親近承事聽聞法要,若破見 必丘誑惑有情,令生惡見,師及弟子俱斷善根,當墮地獄。如是死尸 脹爛臭,若與交游共住同事,臭穢熏染,失聖法財。壞戒有見,因得續戒,善根既斷,戒亦隨無,故唯知見是天人師。
此中教者,《妙法蓮華》︰諸佛世尊,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涅 經?四》︰諸佛所師,所謂法也。《瑜伽師地》,說有三師,亦主知見︰第一大師,所謂如來立聖教者,開許製止一切應作不應作故;其二紹師,第一弟子如彼尊者舍利子等,傳聖教者;其三襲師,謂軌范師若親教師,若同法中能令開悟、能令憶念隨聖教者。紹師、襲師,時時教授教誡轉故,當知三師能說傳說及隨說故。
師以知見為體,理亦如是,教亦如是。 瀹知見,求以是資,教以是師。是故《顯揚聖教》成就十事,名說法師︰一者、解了法義,六法十義善解了故;二者、能廣宣說,多聞聞持,其聞積集故;三者、具足無畏,法不傾動,複何所畏,于剎帝利大眾等中,聲不嘶破,汗不流腋,念無忘故;四者、言詞善巧,語工圓滿,八分成就故;五者、法隨法行,不唯聽聞語言為極故;六者、威儀具足,說正法時,手足不亂故;八者、勇猛精進,聞未聞法,常樂不疲故;九者、說法無厭,常為四眾,廣長宣說故;十、具足忍力,訶責輕蔑,不報不戚故。若為師者,具有知見,能如《顯揚》十事而行,則能使人踴躍歡喜,則能使人有所悔悟,則能使人當下發心,則能使人即贖慧命。
師道四
師體曰慧,所謂知見。師道曰悲,所謂為人之學,充人之量,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天地不隅,日月無依,四時不拘,鬼神無私,合天之人,複禮克己。是故學亦是為人之學,教亦是為人之教,師亦是為人之師。是故教人,《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教人為仁之方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弗施于人。孔家師道有如此者。
胎、卵、濕、化,色、想、有無及與俱非,我皆令入無余涅 而滅度之,無或人、我、眾生、壽者,盡未來際,利樂有情。發心以前,舉足下足,當愿眾生;發心以後,展轉善根,回向眾生。必使眾生無慳無貪,必使眾生慈悲喜舍,必使眾生佛之知見,必使眾生放大光明。眾生廣大至何境界,修証淺深至何位次,眾生盡佛己乃是佛,眾生是棄是為自棄。是故種姓初殖止是眾生,極果終圓止是眾生。三世諸佛,為師之道,有如此者。
道之不明也,自私自利以為學,攘奪壓迫以為政,而其所以為師者,解惑授業而已。有何道之能傳?而其所以為業者,衣食住為業,發展維持強權為業,物質為業,人生日用支配為業。而其所以解惑者,解其業所不通而已。今夫數十周寒暑,數千年史事,數萬裡方軌,數千百群團體,誠不足宥人之思,充人之量。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孔家此言,何曾六合以外置而不議者哉?因果范圍伊誰能立,而必展轉根據不許超逾?以是而學,以是而教,盡大地人滔滔皆是。往哲有言︰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國理。蓋自自私自利之學興,攘奪壓迫之政行,而師道亡矣。
辟謬五
不得已而立教,不得已而製學,不得已而作師,皆非本然,無非方便。律不許說出家過,何以《涅 》維持比丘付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佛法寄于聲聞,何以《涅 》大經獨付囑諸菩薩?修行必離門+貴芮,何以《維摩詰經》︰父母不許出家,發菩提心即是出家?羯磨凜遵無違,何以《善戒經》中︰像前受戒,得果成佛,同歸一致?法通,而窒之奈何;法廣大,而隘之奈何;法超,而范圍之奈何;法唯一不二,而歧之奈何;法有其意,而跡象求之奈何?非僧不許為師,非出家不許為僧,種種封畦,創為異議,執之不移,遂使大教日即式微凌夷,至于今日也。嗟乎冤哉﹗當揭至教,開示群迷。
一、唯許聲聞為僧,謬也。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雲︰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無量阿僧祗聲聞為僧。又雲︰我當以無量阿僧祗菩薩摩訶薩為僧。龍樹《智論》釋雲︰釋迦文尼佛、千二百五十比丘為僧,無別菩薩僧。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以無別僧故,入聲聞僧中次第坐。有佛為一乘說法,純以菩薩為僧。有佛、聲聞、菩薩,雜以為僧,如阿彌陀佛國,菩薩僧多,聲聞僧少。按此經論,有菩薩僧,有聲聞僧,有聲聞、菩薩雜僧,非唯許聲聞為僧。釋迦會上,無別立菩薩僧,然次第入中坐,則亦僧類而已。又《首楞嚴》三卷,釋迦于一燈明國無有聲聞、辟支佛名,但有菩薩僧,是則釋迦會上唯聲聞僧,亦不可得而執矣。
二、居士非僧類,謬也。
《法苑義林章》有一類師,引《十輪經》︰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異生,乃至具足世間正見,彼由記說變現力故,能廣為他宣說開示諸聖道法,名最下品示道沙門。而釋之雲︰依彼經說,真善異生持別解戒,具足正見,說聖道法,名為示道,真實三寶通異生類。其有異乎此者,則駁之雲︰內理無諍,外事和合,可名僧寶,設非沙門而住聖道,理無諍故,得名僧寶,與諸沙門種類同故,其非沙門,但住戒見,于理非和,雲何名僧?按此經論,居士雖非正僧,而得許為僧類,諸師皆同,但後師主得果居士,前師則主正見居士,稍有區別而已。然《涅 》第六︰聲聞之人雖有天眼,故名肉眼;學大乘者雖有肉眼,乃名佛眼。則知我佛所重,乃又在于正見也。正見所披,雖非無漏,隨順無漏,趨向無漏,是亦無漏。是故有人出世,具煩惱性,與四沙門果同列四人,佛勸迦葉,舍命供禮,見《大涅 經》第六卷。
三、居士全俗,謬也。
異俗為乘,三乘者,菩薩、緣覺、聲聞也。在家居士授菩薩戒,發菩提心,六度四攝,雖非入地,稱菩薩乘。《報恩經》中︰鹿女夫人、五百太子修道得果,不從師受,名為獨覺,有多同行,名為部行,如上二界六欲天等,二果四果無出家像,此為居士稱獨覺乘。《雜阿含經》三十三︰在家得三果。《優婆塞戒經》︰優婆塞得三果。《俱舍》︰雜心比丘尼得二果,四眾得四沙門果,然值無佛世,亦在家得四果。《俱舍》二十三︰預流至七,有逢無佛法時,彼在居家,得阿羅漢果;既得果已,必不住家,法爾自得 必丘形相。《大智度論》四卷︰四眾盡漏通名聲聞,此為居士稱聲聞乘。按此經論,大小俱許在家三乘,豈其披剃缺緣,但認跡形,屏為全俗?
四、居士非福田,謬也。
智者疏《梵網》第四十三︰無慚受施戒,在家未當,田任未製。執不知權,遂謂居士絕對不田,不應化緣。然《首楞嚴經》,文殊答言︰有十法行名為福田,如須菩提無諍三昧,為諸聲聞、辟支佛中第一福田;能十法行,佛菩薩中第一福田。《集一切福德三昧經》︰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集一切諸福德者,當發無上正真道心,有初發菩提心者,則能得一切福德三昧。三法布施,四法布施,持百福相為大福田,養育一切諸眾生等。《法苑義林》︰異生戒見,能生物利,是真福田,非僧寶攝,無聖道故,福田義廣,寶義局故。維摩居士,妙香世界分衛佛食,還作佛事。勝軍居士,德重智高,時人不敢斥尊,德號曰抱跋迦,此雲食邑,以其學業有余,理當食邑。按此經論,在家發菩提心,是大福田,在家戒見,亦真福田,在家弘法,理應得食,雲何居士不為福田、不應化緣?
五、在家無師范,謬也。
智者大師為護比丘住持,權說在家無師范義。若遂執為真實,則有自教相違過。《梵網》卷下,第十八無解作師戒、第四十揀擇受戒戒、第四十一為利作師戒,智者所疏,三眾在家無師范義,不為彼製。然義寂不許,俱據《纓絡》夫婦六親互相為師,並及其理,辨駁無余,著述具在,是故有過。晉譯《華嚴》、魏譯《十地經論》︰菩薩常生是心,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師為尊,而下文乃說若欲舍家雲雲。又說菩薩于一切眾生生師心、大師心,眾生常為無明所覆,我應令彼無障淨慧。《瑜伽師地》︰善男子,善女人,乃于末劫濁世眾生發菩提心,令此有情隨學于我。《唯識述記》︰世親時人有火辨者,形雖隱俗,而道高真侶,釋此本頌稱十論師,勝軍居士亦稱論師。按此經論,非唯比丘乃即稱師,居士雖賢必不可師。
六、白衣不當說法,謬也。
白衣高座,比丘下立,不合儀式。若非高座,雲何不可說法?釋迦會上,眾多在家宣助闡揚,佛時贊嘆,雲何白衣不當說法?王舍城中, 陀婆羅善守十六而皆住家,毗耶離中寶積王子,瞻波國中星得長者子,舍婆提國導師居士,彌梯羅國那羅達婆羅門。是諸白衣,非為持一佛法輪故發無上心,乃至非為持不可說三千微塵佛法輪故發無上心,盡教一切十方眾生,說法無希望,巧說因緣法,無數億劫說法巧出。《大智度論》歷歷詳敘,處處經中不少此類,皆足取據,雲何白衣不當說法?智者大師疏《梵網經》,于四十六說法不如法戒中言,在家不全為法主,止說一句一偈,不如法亦犯。諸不善讀,執而不通,謬倡[ /言]言,在家白衣于法止說一句一偈,非為法主不可說法,三藏十二部遂錮一隅,漸積陵夷,誰之過歟?
七、在家不可閱戒,謬也。
《瑜伽師地論》四十,即《善戒經》、《地持論》同本,言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無上正等菩提發弘愿已,當審訪求同法菩薩羯磨受戒,如是菩薩,若在家品,若出家品,住律儀戒,有其四種他勝處法、四十三種有所違犯。其第二十五不許學小戒,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于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修學?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又第八戒,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毗柰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造作,菩薩于中應等修學無有差別。聖典煌煌,大應學小。奈何在家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不應詳閱比丘戒律?有古大德發如是論︰在家閱戒,于小為犯。然若精熟用化有情,雖有違犯,淨而非染。如是清淨,犯亦無礙。是等圓通,最堪崇敬,吾于密部,亦如所雲。
八、比丘不可就居士學,謬也。
《瑜伽師地》八十九︰複次,心清淨 必丘有五種法,多有所作。一正教授,謂有三種正友所顯︰一者大師,二者軌范尊重,三者同梵行者及住內法在家英睿,如是名為三種正友,諸有志者從彼應求積集善門真正教授。《華嚴?入法界品》︰稱善知識比丘五人,尼一人,長者十一人,優婆夷四人,婆羅門二人,童子四人,童女二人,女二人,王二人,夫人一人,仙人一人,外道一人,船師一人,神十人,天一人,菩薩五人,一一請求,殷重授受;雲何比丘不可就居士求學?觀音六字大明傳于居士,舍利弗等不二法門聞于文殊及維摩詰,玄奘法師唯識法門,五天獨步,此土創垂;然其就學,乃在勝軍居士一年有余,載《慈恩傳》,可細披尋。雲何比丘逞其封固,棄甘露味,自絕生途?尚慎旃哉﹗慧命摧殘,何嗟及矣。
九、比丘絕對不禮拜,謬也。
《涅 》第六,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四人,當舍身命而供養之。即為說偈︰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猶如事火婆羅門等,亦如諸天奉事帝釋。迦葉問言︰若護戒長宿從于年少,若護戒年少從破戒長,若出家人從在家人,禮則犯戒,不禮諸人,此偈虛妄。佛告迦葉︰善男子,我為未來諸菩薩等學大乘者說如是偈,不為聲聞弟子說也。是故《華嚴?入法界品》︰求菩薩行,不問僧俗,既聞法已,頭面禮足,繞無數匝,辭退南行。是故德光論師求法睹史,見彌勒尊非聲聞像,而不禮拜,終不得聞。比丘不拜天子,理也;比丘不拜善知識,非理也。必執一說而固守之,亦小乘人毫無悲心而已。
十、比丘不可與居士敘次,謬也。
《大智度論》︰釋迦會上,不別立菩薩僧,菩薩入聲聞中次坐。《梵網》第三十八乖尊卑次第戒,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義寂法師注敘三義︰一、師但受菩薩戒為次第;二、師未受菩薩戒,比丘坐菩薩下,若受,比丘依舊夏,不依新定;三、師不問聲聞、菩薩差別,但先受戒,即在前坐,文殊、彌勒入聲聞眾次第坐故。然太賢謂和尚雲,據實菩薩雖是在家,坐于聲聞大僧之上,如《阿 世王經》雲︰文殊雲迦葉上坐以耆年故。(三義。)迦葉讓言︰我等在後,菩薩尊故。一義。舍利弗雲︰我等亦尊,已發無上心故。(二義。)迦葉雲︰菩薩年尊,久發心故。(一義。)故文殊所將二千在家在前而住,迦葉等五百聲聞在後而坐。又《阿 世王經》︰迦葉與五百比丘入城分衛過候文殊,文殊著衣,謂迦葉前行,我今從後;迦葉、文殊辨論要義,卒複文殊在前,諸在家菩薩隨中,聲聞悉從在後,便俱向道。按此經論,諸所爭者,在前在後而已,豈謂出家在家不可入中,不應敘次?
上來諸謬。就居士品邊合並而觀,非僧類,非三乘,非福田,非師范,不應說法,不應閱戒,乃至不可入比丘中行坐敘次。但應奉事唯謹,一如奴仆之事主人,壓迫不平等,乃至波及慧命。而為居士者,謙退又退,無所容于天地。嗟乎悲哉﹗形情若此,遑冀清超特達,行毗盧頂,干大丈夫不可思議、不可一世作佛大事﹗
就比丘品邊合並而觀,不廣就學,不拜善知識,不與人同群,間有參訪,如不得已,忍而獲求,行將速去,外順同行,中懷慢志。嗟乎誒哉﹗買菜乎,求益也;攫金乎,宋人之盜市也。佛法封于一隅,一隅又複自愚,顓慢日熾,知識日微,又烏能續法王事,作諸功德,盡未來際﹗迫不得已,發沉痛語,應亟醒迷,翻然易趣,不應生誤,謂虐謂鄙。
哀亡六
君所不臣于其臣者,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釋奠于先聖先師天子北面拜。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顏淵死,子曰︰天喪予;車以為槨。子路死,子曰︰天祝予;食遂廢醢。孔子歿,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相向而哭,皆失聲,子貢築場,獨居三年,然後歸。數千余年至于趙宋,楊時事程頤,入室,頤假寐,時侍移晷,門外雪深三尺矣。由是觀之,師之尊也,師弟之際,情之至也,義之盡也,骨肉之無逾也。以是嚴厲,以是精神,以是懇悃,雖造天地,鑄宇宙,不難也。
楚元王禮師設醴,王戊即位忘設焉,穆生退曰︰王之意怠,不去將鉗我。已而申公白生果胥靡,衣赭衣,杵臼碓舂于市。嗟乎冤哉﹗師無其道,猴沐而冠,潮流所趨,又易以藝,梓匠輪輿,計功而食,販夫鬻婦之場,叫囂爭斗不止,陵夷至于今日也,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孔氏世間學,人道義。天地者人生之本也,先祖者人類之本也,君師者人治之本也。故禮有三本︰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佛則不然。世、出世學不獨一道,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與俱非,我皆令入無余涅 而滅度之,故唯一本,謂天人師。慧命者,天地所不能生也。無漏者,先祖從無其類也。無礙者,君師所不能治也。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故止一師,非尋常師。斷臂焚身,無與其恩,繼志述事,乃稱佛子。故夫學人,止有誓愿,止有求善知識,止有念念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師以是貽資,資複以此貽資。今也不然,師不必賢,弟不必學,唯衣食住以續以嗣,養父假子雲 百世。大廈已傾,言亦曷濟,悠悠蒼天,奈之何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清)吴广成
清·黄凯钧
清·洪昇
清·蔡锷
明·陈贞慧
(宋)赵汝砺
明·范受益
宋·李耆卿
徐枕亚
清·梁廷楠
明·臧晋叔
金·元好问
(戰國)穀梁赤
(元)郑元祐撰
宋·史能之
清·夏献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