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诗歌
诗经
楚辞
乐府
古风
唐诗
宋词
宋诗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义词
造句
学校
首页
>
古籍
> 卷下·治病缓急论-医学源流论
卷下·治病缓急论
病有当急治者,有不当急治者。外感之邪猛悍剽疾,内犯藏府,则元气受伤,无以托疾于外。必乘其方起之时,邪入尚浅,与气血不相乱,急驱而出之于外,则易而且速。若俟邪气已深,与气血相乱,然后施治,则元气大伤,此当急治者也。若夫病机未定,无所归者,急用峻攻,则邪气益横。如人之伤食,方在胃中,则必先用化食之药,使其食渐消由中焦而达下焦,变成渣秽而出,自然渐愈。若即以硝黄峻药下之,则食尚在上焦,即使随药而下,乃皆未化之物。肠胃中脂膜与之全下,而人已大疲,病必生变,此不当急治者也。以此类推,余病可知。至于虚人与老少之疾,尤宜分别调护,使其元气渐转,则正复而邪退。医者不明此理,而求速效,则补其所不当补,攻其所不当攻。所服之药不验,又转求他法,无非诛伐无过。至当愈之时,其人已为药所伤,而不能与天地之生气相应矣。故虽有良药,用之非时,反能致害,缓急之理,可不讲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可能你会感兴趣
杨伯峻 等
清·汪琥辨
宋·刘过
(宋)审安老人
班固
宋·昙秀
清·李卫
清·许遯翁
晋·王羲之
南北朝·杨衒之
南唐·佚名
(清)钮琇
清·惠觉
清·勒德洪
清·韩菼
明·佚名